卷二
分别三身品第三
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上微妙金宝之华,宝幢幡盖,而为供养,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
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
“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
“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
|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
“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了别(liǎo bié) = 分别;识别。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招待[entertain]/暂时停留[stay]。)
“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
“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
“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
“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
“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
“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种种无边用故;是故分别一切佛法,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
“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说种种烦恼,说种种业用,说种种果报;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说种种佛法,说种种独觉法,说种种声闻法。
“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为第一不可思议。
“譬如画空作庄严具,是难思议;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难思议。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而得自在事业成就?
“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种种事业皆得成就;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无心定,依前愿力,从禅定起作众事业;如是二法,无有分别,自在事成。
“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
“复次,善男子,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依于光故,空影得现种种异相,空者即是无相。
“善男子,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法身影,以愿力故,于二种身现种种相,于法身地无有异相。
“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 =
Sa-upadisesa-nibbana,全称有余依涅槃。乃‘无余涅槃’之对称。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小乘佛教认为,虽断却一切生死原因之烦恼而证得涅槃,然因前世惑业所造成之果报身尚存,亦即生死之因已断,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称为有余涅槃。反之,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灰身灭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称为无余涅槃。大乘佛教之说法,则与小乘有异。于大乘义章卷十九中,以佛之应身、化身为有余涅槃,以佛之真身为无余涅槃。另据胜鬘宝窟卷下本载,小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称为有余涅槃,大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则称为无余涅槃。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Anupadisesa-nibb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
“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尽故。
“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
“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
“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善男子,一切凡夫为三相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
|
遍计所执性
|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
依他起性
|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
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
“何者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
“如是诸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能净故,是故不得至于三身。
“如是三相,能解、能灭、能净故,是故诸佛具足三身。
“善男子,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远离三身,不能得至。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何者为三?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根本心。
三心 = 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宗镜录卷八十九将此三心依次配于前六识、第七识、第八识。
|
|
起事心
|
四住地所起烦恼粗强,能起业事,障蔽佛之化身之心。菩萨修习伏结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
|
依根本心
|
依无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报身,菩萨修习断结之道,断除此心,故得报身。
|
根本心
|
以四住烦恼为本之无明地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法身,菩萨修习胜拔道,灭除此心,故得法身。
|
“依诸伏道,起事心尽;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依最胜道,根本心尽。
能伏道/伏道 = 指制伏惑障现行之有漏、无漏道力。此伏道通有漏、无漏二道,及加行、根本、后得三智。其中,有漏道由修习欣上厌下之六行观以伏惑;无漏道以无分别智断除与定、法、爱俱起之所知障时,因其势力,能令烦恼障不起现行;加行智能渐伏二障之随眠;根本、后得二智则能顿伏惑障。简言之,加行智与有漏道能伏道而不能断道,根本智、后得智与无漏道则既能伏道又能断道。然说一切有部以伏道唯通世俗有漏道,而不通无漏道,且唯在见道以前方能伏道。
灭道/对治道/断道 = Pahana-magga,指能伏断、离灭惑障之道力。此‘断’非唯断灭惑障,乃含有伏、证之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等四道中之无间道,即称为断道。
“起事心灭故,得现化身;依根本心灭故,得显应身;根本心灭故,得至法身,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
“善男子,一切诸佛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
“善男子,是初佛身,随众生意,有多种故现种种相,是故说多;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是故说一;第三佛身,过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是故说名不一不二。
“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处故。
“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以有义故说于无常。
“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随缘,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
“应身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
“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
行法 = 指修行之方法。
“善男子,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离法如如,无胜境界。
“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种如如,如如不一不异。
“是故法身,慧清净故,灭清净故,是二清净,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复次,善男子,分别三身有四种异:有化身非应身,有应身非化身,有化身亦应身,有非化身亦非应身。
“何者化身非应身?谓诸如来般涅槃后,以愿自在故,随缘利益,是名化身。
“何者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
“何者化身亦应身?谓住有余涅槃之身。
“何者非化身非应身?谓是法身。
“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所显现故。
“何者名为二无所有?于此法身相及相处,二皆是无,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数非非数,非明非暗。
“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暗。
“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
“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
“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依于此身,得发初心、修行地心,而得显现不退地心,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金刚之心、如来之心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而得显现。
“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
“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
“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我,依大三昧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
“依大三昧,一切禅定首楞严等,一切念处大法念等,大慈大悲一切陀罗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摄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现。
首楞严三昧
= Suramgama-samadhi,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严定。意译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法念住/法念处 = 指观法无我。系四念处之一。谓一切法皆因缘所生而无自性,然众生颠倒,常于善、恶法中,妄计有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但善、恶法中,本即无我,若善法是我,则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则善法应无我。佛为令彼等知因缘性空之理,故令其观法无我。
“依此大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
“譬如依如意宝珠,无量无边种种珍宝悉皆得现;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能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
“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过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
中路/中/中道 = 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
“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
“不增不减,犹如梦幻,亦无所执,亦无能执。
“法体如如,是解脱处,过死王境,越生死暗,一切众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住处。
死王 = 即阎魔(罗)王。系掌管地狱之主神。为死者之王,冥界之统理者,故称为死王。
“善男子,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处求觅,遂得金矿;既得矿已,即便碎之,择取精者炉中销炼,得清净金,随意回转,作诸镮钏种种严具,虽有诸用,金性不改。
镮(huán)
= 古同“环”。泛指圆圈形物[metal ring]。
钏(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胜解脱,修行世善,得见如来及弟子众,得亲近已,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
“诸佛如来及弟子众,见彼问时,如是思惟:‘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净,欲听正法。’
“即便为说,令其开悟。
“彼既闻已,正念忆持,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懒惰障灭一切罪,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入于初地;
“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
“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入于三地;
“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入于四地;
“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
“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入于六地;
“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入于七地;
“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入于八地;
“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入于九地;
“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
“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
五盖 = Panca nivaranani,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
对治
|
||
贪欲盖
|
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
戒
|
不净观
|
瞋恚盖
|
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
慈心观
|
|
睡眠盖
|
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
慧
|
精进观
|
掉悔盖
|
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
定
|
数息观
|
怀疑盖
|
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
信心
|
“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
“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
“譬如真金,镕销治炼,既烧打已无复尘垢,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譬如浊水,澄渟清净,无复滓秽,为显水性本清净故,非谓无水。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渟(tíng)
= 水积聚不流[<of water> stagnate]。
滓(zǐ) = 液体里下沉的杂质[sediment;dregs]。
“如是法身,与烦恼离,苦集除已无复余习,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
“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
雾(wù) =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fog]。
屏(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退避;隐退[withdraw and keep off;go and
live in seclusion]/掩蔽[cover]。)
“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
“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非谓无心。
泛(fàn) = 漂浮[float]。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截流(jié
liú) = 截断流水。
“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
“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
“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智障清净,能现法身。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
|
惑障/烦恼障
|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
业障
|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
“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
“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
“此三清净是法如如、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是故诸佛体无有异。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身无有别异。
大师 = 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
“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断,即知彼法无有二相,亦无分别。
“圣所修行,如如于彼无有二相,正修行故;
“如是,如是,一切诸障悉皆除灭,如如一切障灭;
“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净,如如法界正智清净;
“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摄受皆得成就,一切诸障悉皆除灭;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
“如是见者是名圣见,是则名为真实见佛。
“何以故?如实得见法真如故。
“是故诸佛悉能普见一切如来。
“何以故?声闻、独觉已出三界,求真实境不能知见。
“如是圣人所不知见,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颠倒分别不能得度,如兔浮海必不能过。
“所以者何?力微劣故,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不能通达法如如故。
“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净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
“是故诸佛如来,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难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无比,不可思议过言说境,是妙寂静离诸怖畏。
“善男子,如是知见法真如者,无生老死,寿命无限,无有睡眠,亦无饥渴,心常在定无有散动。
“若于如来起诤论心,是则不能见于如来。
“诸佛所说皆能利益,有听闻者无不解脱,诸恶禽兽、恶人、恶鬼不相逢值,由闻法故果报无尽。
“然诸如来无无记事,一切境界无欲知心,生死、涅槃无有异想,如来所记无不决定。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诸佛如来四威仪中,无非智摄,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
“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
“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熟故。
“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劝修行六波罗蜜多。”
尔时,虚空藏菩萨、梵释四王、诸天众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说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经典,于其国土有四种利益。
“何者为四?一者、国王军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病,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
“二者、中宫妃后、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
佞(nìng) = 用花言巧语谄媚[be given to flattery]。
“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枉死者,于诸福田悉皆修立;
“四者、于三时中四大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皆愿修习菩提之行。
一日三时
= 乃将一日区分为晨朝、日中、黄昏等三时。依印度古代之风俗,将一日分为昼三时与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则一日共有六时。
“是为四种利益之事。
“世尊,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逐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汝等应当勤心流布此妙经王,则令正法久住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