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分别瑜伽品第六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舍摩他/奢摩他 = S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轻安 = 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列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善心所之一。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寻思(xún sī) = 反复的思索[think sth. over]。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
“如是作意,当名何等?”
“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信解/胜解 = Adhimutta,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
“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
“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
“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
“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明[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 Cittaikagrata,为定名之一。乃定之自性。以止住心于一境之状态为定,故又称心一境性。与等持之体相同。
“世尊,云何心相?”
“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
“世尊,云何无间心?”
“善男子,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
“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毗钵舍那凡有几种?”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毗钵舍那,二者、寻求毗钵舍那,三者、伺察毗钵舍那。
“云何有相毗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
“云何寻求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云何伺察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几种?”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即由随彼无间心故,当知此中亦有三种。
“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 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
|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tari arup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一)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二)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三)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
“复有四种,谓慈悲喜舍四无量中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于他教诫教授,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槃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瘀(yū) = 同“淤”。凝滞[silt up]。
“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为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转依 = 梵Parivrttasraya,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义为一团等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各别,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缘无量如来法教、无量法句文字、无量后后慧所照了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乃至所受所思,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团(tuán) = 圆[round;circular]。(把东西揉弄成圆球形[roll;roll sth. into a
ball]/分不开;聚合在一起[unite;conglomerate]/聚集,集合[gather]。)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缘故当知名得:
“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
“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
“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
“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
“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后转胜妙因。”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
“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
“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
“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举相?云何舍相?”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心掉举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间心作意,是名止相。
掉举 = Uddhacc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以此心所属大烦恼地法之一,十缠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此外,恶作与掉举合称掉悔盖,为五盖之一。
“若心沉没或恐沉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
“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于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
“云何知法?云何知义?”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别,五者、知总。
“云何为名?谓于一切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
“云何为句?谓即于彼名聚集中,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
“云何为文?谓即彼二所依止字。
“云何于彼各别了知?谓由各别所缘作意。
“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合所缘作意。
“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为知法。
“如是名为菩萨知法。
“善男子,彼诸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一者、知尽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义,四者、知所取义,五者、知建立义,六者、知受用义,七者、知颠倒义,八者、知无倒义,九者、知杂染义,十者、知清净义。
“善男子,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尽所有性。
“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
“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
“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g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唯是识性;
“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
“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
“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
“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
七种如如/七如/七真如 = 梵Sapta vidhah tathatah,约能诠而立真如有七种之别。
|
|
流转真如
|
梵Pravrtti-tathata,又作生真如、生如如、轮转如如、生起真实,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
|
实相真如
|
梵Laksana-tathata,又作相真如、相如如、空相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之实相。
|
唯识真如
|
梵Vijnapti-tathata,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识如如·唯识如,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之观智。
|
安立真如
|
梵Samnivesa-tathata,又作依止真如、依止如、安立真实,即苦圣谛,若随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执处,指器世间、众生世间。
|
邪行真如
|
梵Mithya-pratipatti-tathata,又作邪行如、邪行如如、邪行真实,即集圣谛,若随相而言,为苦因之渴爱。
|
清净真如
|
又作清净如、清净如如、清净真实,即灭圣谛,乃烦恼、所知二障永灭之毕竟清净。
|
正行真如
|
梵Samyak-pratipatti-tathata,又作正行如、正行如如、正行真实,即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
|
“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
“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
“由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
“由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总境界、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
“能取义者,谓内五色处,若心、意、识及诸心法。
“所取义者,谓外六处。
“又能取义,亦所取义。
“建立义者,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谓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
“或一大地至海边际,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赡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
拘胝/俱致/拘梨/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或此无数、此百无数、此千无数、此百千无数,
“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百千微尘量等,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
“受用义者,谓我所说诸有情类,为受用故摄受资具。
“颠倒义者,谓即于彼能取等义,无常计常,想倒、心倒、见倒;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想倒、心倒、见倒。
“无倒义者,与上相违,能对治彼,应知其相。
“杂染义者,谓三界中三种杂染:一者、烦恼杂染,二者、业杂染,三者、生杂染。清净义者,谓即如是三种杂染所有离系菩提分法。
“善男子,如是十种,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五种义故,名为知义。
“何等五义?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义,三者、遍知因,四者、得遍知果,五者、于此觉了。
“善男子,此中遍知事者,当知即是一切所知,谓或诸蕴、或诸内处、或诸外处,如是一切。
“遍知义者,乃至所有品类差别所应知境,谓世俗故、或胜义故,或功德故、或过失故,缘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坏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实际、法界等故,或广、略故,或一向记故、或分别记故、或反问记故、或置记故,或隐密故、或显了故,如是等类,当知一切名遍知义。
世 = Loka,音译作路迦。为‘世间’之略称。指世俗、凡俗。具有可毁坏、有对治、隐覆真理等诸意。/为‘时’之异称。
四记/四答/四种答/四种问答/四种记论/四记论/四种记答/四记答 = Cattari panha-vyakaranani,谓解答诸质问时,依问题之性质而将回答方式分为四种。
|
|
一向记
|
Ekamsa-vyakarana,又作直答、一定答、定答、决定答、决了答、必定论、一向论、一向记论、决定记论、应一向记。即对于所问,直接以肯定方式回答。
|
分别记
|
Vibhajja-vyakarana,又作解答、分别答、解义答、分别论、分别义答、分别记论、应分别记。即对于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始作肯定或否定之回答。
|
反诘记
|
Patipucca-vyakarana,又作诘答、诘论、反问记、反问答、反问论、反质答、返问记、随问答、诘问论、诘问记论、应反诘记。即不直接作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或以反问显明问意后,始给与回答。
|
舍置记
|
Thapaniya-vyakarana,又作置答、置论、止论、默置记、默然记、止记论、止住记论、应舍置记。即对于所问,若属于不应答、不值得答者,则舍置不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者。
|
“言遍知因者,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谓念住或正断等。
“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永断毗奈耶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于彼作证。
毗尼/比尼/律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于此觉了者,谓即于此作证法中诸解脱智广为他说、宣扬开示。
“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四种义故,名为知义。
“何等四义?一者、心执受义,二者、领纳义,三者、了别义,四者、杂染清净义。
领纳 = 谓身心领受纳得,感受快感、不快感。
“善男子,如是四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三种义故,名为知义。
“何等三义?一者、文义,二者、义义,三者、界义。
“善男子,言文义者,谓名身等。
名身 = Namakaya,名,指表诠自性之名字、名目等;身,有积聚之义。即积集二名以上者,称为名身。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
“义义当知复有十种:一者、真实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断相,四者、作证相,五者、修习相,六者、即彼真实相等品差别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九者、即彼随顺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
“言界义者,谓五种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
“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此何差别?”
闻思修 = 闻,指听闻教法;思,指思惟义理;修,指修行。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而成之智慧。此三慧乃佛法修行之次第,闻慧者,闻他人说教法而得之智慧;思慧者,自我思惟而得之智慧;修慧者,实地修行而得之智慧。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
“善男子,是名三种知义差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为智?云何为见?”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今当为汝略说其相。
“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智。
“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见。”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
“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
“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善男子,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与上相违。
挠(náo) = 扰乱[disturb]。(屈服[flinch;yield]。)
“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观察。
“此说何等能观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说?”
“善男子,此说三种能观察心,谓闻所成能观察心、若思所成能观察心、若修所成能观察心,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
“世尊,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
“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除遣。
“何等为十?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
“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除遣;
“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除遣;
“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
“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此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
“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此由有为空能正除遣;
有为空
= 梵Samskrta-sunyata,为十八空之一。盖一切有为诸法,皆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故称有为空。
“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除遣;
“九者、由了知清净真如义故,有无为相、无变异相,此由无为空、无变异空能正除遣;
“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而得解脱?”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
“善男子,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
“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于行,由是诸行亲近缘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
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
“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
“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
“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
“善男子,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
尸罗 = Sila,原由动词语根Sil(履行之义)转来之名词,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罗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为防过止恶之用。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果?”
“善男子,善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
“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作何业?”
“善男子,此能解脱二缚为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
“世尊,如佛所说五种系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善男子,顾恋身、财,是奢摩他障;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是毗钵舍那障;乐相杂住,于少喜足,当知俱障。
“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
对治
|
||
贪欲盖
|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
戒
|
不净观
|
瞋恚盖
|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
慈心观
|
|
睡眠盖
|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
慧
|
精进观
|
掉悔盖
|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
定
|
数息观
|
怀疑盖
|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
信心
|
“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嗔恚当知俱障。”
“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世尊,齐何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世尊,若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现在前时,应知几种心散动法?”
“善男子,应知五种: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粗重散动。
“善男子,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
“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
“若由惛沈及以睡眠、或由沉没、或由爱味三摩钵底、或由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当知是名内心散动。
三摩拔提/三摩钵底 = Samapatti,意译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若依外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动。
“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由粗重身计我起慢,当知是名粗重散动。”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从初菩萨地乃至如来地,能对治何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
“第二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
“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
“第四地中对治定爱及法爱障,
“第五地中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
“第六地中对治相多现行障,
“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
“第八地中对治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
“第九地中对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
“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勤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毗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
“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何况粗相!
“善男子,言细相者,谓心所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于彼现行,心能弃舍。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
“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胜德。
圣性离生/正性离生 = 见道之别名。为法性、法相家之用语。谓入于见道得圣道涅槃之正性,一切烦恼皆断尽无余而远离烦恼之生。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彼于先时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已得二种所缘,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
“彼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
“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
“譬如有人以其细楔出于粗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粗重亦遣,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
楔(xiē) = 楔子,上粗下锐的小木橛[wedge]。
陶(táo) = 陶丘[Taoqiu mountain]。(烧制陶器的匠人[potter]/制作瓦器[make
earthernware]。)
“善男子,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
“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
“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
“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
陀那识/阿陀那识 = 阿陀那,Adana,新译家将之意译作执、执持、执我,并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旧译家译作无解,而以之为第七识之别名。
|
|
为第八识之别名
|
因阿陀那识为执持感官、身体,令不坏之根本识;且执持诸法之种子,令不失;复因其执持自身,令结生相续,故称执持识。玄奘、窥基等法相宗新译家,认为阿陀那识执持善恶业之势力及有情之身体,令之不坏,故以其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别名。
|
为第七末那识之别名
|
因阿陀那识执持种子及有情之身体;而末那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并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二者所代表之意义实系相同,故地论宗、摄论宗、天台宗之旧译家以阿陀那识系执持阿赖耶识为自我之第七末那识之别名。又有将此识译作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烦恼识、染污识等。
|
“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
“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
“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
“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
“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
“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
“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
“十者、杂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
“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
“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
“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
“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
“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
“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
“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
“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损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
“云何善知方便?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
“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
“何等诸受于此永灭?”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种受无余永灭。
“何等为二?一者、所依粗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
“所依粗重受当知有四种: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满粗重受。
“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
“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
“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
“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领彼对治明触生受,领受共有;或复彼果已成满受;又二种受一切已灭,惟现领受明触生受。
“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永灭。
“是故说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告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请问如来。
瑜伽 = Yoga,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行此等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
“汝于瑜伽已得决定最极善巧,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
“所有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者,已说、当说皆亦如是。
“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应依此勇猛精进,当正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于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义;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觉。
见有所得求免离,若谓此见为得法,慈氏彼去瑜伽远,譬如大地与虚空。
利生坚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智者作此穷劫量,便得最上离染喜。
若人为欲而说法,彼名舍欲还取欲,愚痴得法无价宝,反更游行而乞丐。
于诤諠杂戏论著,应舍发起上精进,为度诸天及世间,于此瑜伽汝当学。”
见有所得求免离,若谓此见为得法,慈氏彼去瑜伽远,譬如大地与虚空。
利生坚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智者作此穷劫量,便得最上离染喜。
若人为欲而说法,彼名舍欲还取欲,愚痴得法无价宝,反更游行而乞丐。
于诤諠杂戏论著,应舍发起上精进,为度诸天及世间,于此瑜伽汝当学。”
諠(xuān) = 同“喧”。喧闹[noisy]。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
“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瑜伽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一百五十千声闻诸漏永尽,心得解脱。
“七十五千菩萨获得广大瑜伽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