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与无量亿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种种华香、宝幢、幡盖而供养已,白佛言:“世尊,以几因缘,得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
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
= Bodhicitta,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
“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
“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非可造作。
“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
“世尊,云何诸法甚深之义而可得知?”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业造作皆不可得。
“若离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
“菩提者不可说,心亦不可说,无色相无事业。
“一切众生亦不可得。
“何以故?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证所证皆平等故,非无诸法而可了知。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者,乃得名为通达诸法,善说菩提及菩提心。
“菩提心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心亦如是,众生亦如是,于中二相实不可得。
“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无生故。
“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此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
“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蜜因。
“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
“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隐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虑波罗蜜因。
“譬如日轮光耀炽盛,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暗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蜜因。
“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因。
“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罗蜜因。
“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蜜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菩提心因。
“如是十因,汝当修学。
“善男子,依五种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信根,
“二者、慈悲,
“三者、无求欲心,
“四者、摄受一切众生,
“五者、愿求一切智智。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三业清净;
“二者、不为一切众生作烦恼因缘;
“三者、闭诸恶道,开善趣门;
“四者、过于声闻、独觉之地;
“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满足。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能伏贪瞋烦恼;
“二者、不惜身命,不求安乐止息之想;
“三者、思惟往业,遭苦能忍;
“四者、发慈悲心,成就众生诸善根故;
“五者、为得甚深无生法忍。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support]。)
“云何为五?一者、与诸烦恼不乐共住;
“二者、福德未具不受安乐;
“三者、于诸难行苦行之事不生厌心;
“四者、以大慈悲摄受利益,方便成熟一切众生;
“五者、愿求不退转地。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
“二者、常愿解脱,不著二边故;
“三者、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故;
“四者、为净法界,蠲除心垢故;
“五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
蠲(juān) = 除去、驱出、去掉。同“捐”[eliminate]/清除,疏通[clear
away]。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智者,供养亲近,不生厌背;
“二者、诸佛如来说甚深法,心常乐闻无有厌足;
“三者、真俗胜智乐善分别;
“四者、见修烦恼,咸速断除;
“五者、世间伎术五明之法,皆悉通达。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众生意乐、烦恼心行差别,悉皆通达;
“二者、无量诸法对治之门,心皆晓了;
“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
“四者、于诸波罗蜜多,皆愿修行成就满足;
“五者、一切佛法皆愿了达,摄受无遗。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胜智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心得安住;
“二者、观一切法最妙理趣离垢清净,心得安住;
“三者、过一切想是本真如,无作无行,不异不动,心得安住;
“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事,于俗谛中心得安住;
“五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同时运行,心得安住。
舍摩他/奢摩他 = S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
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众生心行善恶;
“二者、能令一切众生,入于甚深微妙之法;
“三者、一切众生轮回生死,随其缘业如实了知;
“四者、于诸众生三种根性,以正智力能分别知;
三根 = 又作三辈。众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称为三根。/全称三不善根。即贪、嗔、痴等三烦恼。/全称三无漏根。即二十二根中之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
“五者、于诸众生如理为说,令种善根成熟度脱,皆是智力故。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能于诸法分别善恶;
“二者、于黑白法远离摄受;
“三者、能于生死、涅槃不厌不喜;
“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处;
“五者、受胜灌顶,能得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
“善男子,何者是波罗蜜义?所谓修习胜利,是波罗蜜义;
“满足无量大甚深智,是波罗蜜义;
“行非行法,心不执著,是波罗蜜义;
“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正觉正观,是波罗蜜义;
“愚人、智人皆悉摄受,是波罗蜜义;
“能现种种珍妙法宝,是波罗蜜义;
“无碍解脱智慧满足,是波罗蜜义;
“法界、众生界正分别知,是波罗蜜义;
“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转,是波罗蜜义;
“无生法忍能令满足,是波罗蜜义;
“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熟,是波罗蜜义;
“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无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罗蜜义;
“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是波罗蜜义;
“济度一切,是波罗蜜义;
“一切外道来相诘难,善能解释,令其降伏,是波罗蜜义;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波罗蜜义;
“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是波罗蜜多义。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患累(huàn lèi) = 犹忧患。
“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
“善男子,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
“善男子,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仗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摧伏,菩萨悉见。
甲(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nail]。)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依靠,依赖[rely 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善男子,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华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
洒(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xǐ = 古同“洗”,洗涤。)
“善男子,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众宝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华以为其饰,菩萨悉见。
“善男子,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华池,有四阶道,金沙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皆悉盈满,嗢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随处庄严,于华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
嗢(wà) = 咽,通过口和喉关入胃内[swallow]。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善男子,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菩萨悉见。
“善男子,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
“善男子,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
“善男子,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皆悉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晃(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善男子,云何初地名为欢喜?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大事用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是故最初名为欢喜。
“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是故二地名为无垢。
“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是故三地名为明地。
“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行觉品,是故四地名为焰地。
“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难得故,见修烦恼难伏能伏,是故五地名为难胜。
“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思惟皆悉现前,是故六地名为现前。
“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有障碍,是故七地名为远行。
“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是故八地名为不动。
“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故九地名为善慧。
“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为法云。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善男子,执著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
人法二执/生法二执/二执/我法二执 = 我执与法执之并称。小乘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法体实有,故仅揭出‘我执’之说;大乘则观诸法皆空,故对主张法为实有者,称为‘法执’,而说我、法二执。法执乃于如幻假有之法生起实有之妄执,其体较宽,为独一而起;我执则迷于法之用,故其体较狭,而必与法执并起。此二执皆以萨迦耶见为体,由于力用不同而有二障之别,即以执我称为烦恼障,执法称为所知障。为断伏烦恼、所知二障,而说二空、二空智;二障断尽,即证得大菩提。
“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二地。
误(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妨害[harm;injure]。)
“未得今得爱著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三地。
“味著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四地。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五地。
“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六地。
“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七地。
“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八地。
“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碍未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
“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
“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粗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施波罗蜜,
“于第二地行戒波罗蜜,
“于第三地行忍波罗蜜,
“于第四地行勤波罗蜜,
“于第五地行定波罗蜜,
“于第六地行慧波罗蜜,
“于第七地行方便胜智波罗蜜,
“于第八地行愿波罗蜜,
“于第九地行力波罗蜜,
“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摄受能生妙宝三摩地,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第二发心摄受能生可爱乐三摩地,
“第三发心摄受能生难动三摩地,
“第四发心摄受能生不退转三摩地,
“第五发心摄受能生宝华三摩地,
“第六发心摄受能生日圆光焰三摩地,
“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
“第八发心摄受能生现前证住三摩地,
“第九发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
“第十发心摄受能生勇进三摩地。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心。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此初地,得陀罗尼,名依功德力。”
尔时,世尊即说咒曰:
“怛姪他
晡𠷈你曼奴喇剃 独虎独虎独虎 耶跋苏利瑜 阿婆婆萨底 耶跋旃达啰 调怛底
多跋达洛叉漫 惮荼钵唎诃㘕 矩噜 莎诃。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𠷈(lǜ/liè)
喇(lǎ) = 喇叭[loudspeaker]。
跋(bá) = 草中行走,越山过岭[climb over mountains]。
旃(zhān) = 赤色的曲柄旗[red flag]。(亦泛指旌旗。)
啰(luō) = 放在句末,表示一种情况或感情[used as a utterance-final particle]。(此字与喇<lā>通假。)
怛(dá) = 痛苦[suffering]。
洛(luò) = 水名。指洛水[Luo River]。
惮(dàn) = 畏难,怕麻烦[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荼(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㘕(lán/hǎn)
噜(lū) = 语[speak]。
莎(suō) = 草名[cyperus]。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一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初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得脱一切怖畏,所谓虎狼师子恶兽之类,一切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初地。
五盖障/五障 = Panca nivaranani,指修道上之五种障碍。又有恶道障(生三恶道)、贫穷障(生贫穷之家)、女身障(受女身之果报)、形残障(肢体残损,诸根不具)、喜忘障(健忘)为五障者。
|
|
烦恼障
|
根本烦恼之障碍。
|
业障
|
过去、现在恶业之障。
|
生障
|
因前业而生于恶环境之障。
|
法障
|
因前世之因缘,无法遇善知识,故有不得闻法之障。
|
所知障
|
虽闻正法,然因诸种因缘而无法修行般若波罗蜜。
|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二地,得陀罗尼,名善安乐住。
“怛姪他
嗢篅里质里质里 嗢篅罗篅罗喃缮睹缮睹 嗢篅里虎噜虎噜 莎诃。
篅(chuán) = 竹制圆形的谷仓[grain bin made of bamboo]。(shuò)
缮(shàn) = 修补;修整[mend;repair]。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二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二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二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三地,得陀罗尼,名难胜力。
“怛姪他
惮宅枳般宅枳 羯喇㨖 高喇㨖 鸡由哩惮㨖里 莎诃。
枳(zhǐ) = 枸橘,又称“臭橘”[trifoliate orange]。
般(bān) = 种,类[kind;sort]。(bō)
羯(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㨖(zhì) = 刺。
哩(lǐ) = 英里的旧称[mile]。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三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三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三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四地,得陀罗尼,名大利益。
“怛姪他
室唎室唎 陀弭你陀弭你 陀哩陀哩你 室唎室唎你 毗舍罗波世波始娜 畔陀弭帝 莎诃。
娜(nà) = 婀娜,美貌。女子人名用字[word
used for woman’s name]。(“婀娜 ē nuó” = 形容姿态柔美。)
畔(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边,旁边[side]/界限;疆界[limits]。)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四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四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四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五地,得陀罗尼,名种种功德庄严。
“怛姪他
诃哩诃哩你 遮哩遮哩你羯喇摩 你僧羯喇摩 你三婆山你瞻跋你悉耽婆你谟汉你 碎阎步陛 莎诃。
谟(mó) = 计谋,谋略[consider;plan]。
阎(yán) = 内巷内的门,亦指里巷[gate of a lane]。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五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五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五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六地,得陀罗尼,名圆满智。
“怛姪他
毗徙哩毗徙哩 摩哩你迦里迦里 毗度汉底 噜噜噜噜 主噜主噜 杜噜婆杜噜婆 拾拾设者婆哩洒 莎悉底萨婆萨埵喃 悉甸睹 曼怛啰钵陀你 莎诃。
毗(pí) = 人的肚脐[navel]。
徙(xǐ) = 迁移[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埵(duǒ) = 坚硬的泥土[solid earth]。
甸(diàn) = 古时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outer
suburbs]。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六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六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六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七地,得陀罗尼,名法胜行。
“怛姪他
勺诃 勺诃噜 勺诃勺诃勺诃噜 鞞陆枳鞞陆枳 阿蜜栗多唬汉你 勃里山你 鞞噜敕枳婆噜伐底 鞞提呬枳 频陀鞞哩你 阿蜜哩底枳 薄虎主愈 薄虎主愈 莎诃。
勺(sháo) = 古代舀酒器。泛指舀东西的器具,有柄[ladle;scoop;spoon]。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栗(lì) = 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恐惧[fear]。)
唬(hǔ) = 虚张声势、夸大事实来吓人[bluff;intimidate;frighten;scare]。
勃(bó) = 排,推动[push]。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呬(xì) = 喘息。/嘘,气,运气吐纳一法。
频(pín) = 皱眉[knit the brows]。(屡次;频繁[frequently;repeatedly;again and again]。)
愈(yù) = 病好了[recover]。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瘉”、“癒”。(更加;越发[more]。)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七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七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七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八地。得陀罗尼。名无尽藏。
“怛姪他
室唎室唎室唎你 蜜底蜜底 羯哩羯哩 醯噜醯噜 主噜主噜 畔陀弭 莎诃。
醯(xī) = 用于保存蔬菜、水果、鱼蛋、牡蛎的净醋或加香料的醋[pickles]。
弭(mǐ) = 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horn bow]。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八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八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八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九地,得陀罗尼,名无量门。
“怛姪他
诃哩旃荼哩枳 俱蓝婆喇体 睹刺死 跋吒跋吒死 室唎室唎 迦室哩迦 必室唎 莎悉底 萨婆萨埵喃 莎诃。
吒(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
喃(nán) = 低语声。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九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九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九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十地,得陀罗尼,名破金刚山。
“怛姪他
悉提 苏悉提 谟折你木察你 毗木底庵末丽 毗末丽涅末丽 忙揭丽 呬㘓若 揭鞞 曷喇怛娜揭鞞 三曼多跋侄丽 萨婆頞他娑惮你 摩捺斯莫诃摩捺斯 頞步底 頞窒步底 阿喇誓毗喇誓
頞主底庵蜜栗底 阿喇誓 毗喇誓 跋㘕谜 跋啰甜 么莎 囇晡喇你晡喇娜 曼奴喇剃 莎诃。
揭(jiē) = 高举[raise]。(披露;发表;公布[announce;publish;disclose]。)
㘓(lán)
曷(hé) = 何,什么[what]。(gé)
頞(è) = 鼻梁[nasal bridge]。
娑(suō) = 起舞的样子[dancing]。
捺(nà) = 用手重按[press with force;press down]。
窒(zhì) = 阻塞,不通[obstruct]。
囇(lì)
“善男子,此陀罗尼灌顶吉祥句,是过十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十地菩萨摩诃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一切毒害皆悉除灭,解脱五障,不忘念十地。”
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闻佛说此不可思议陀罗尼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颂赞佛:
“敬礼无譬喻,甚深无相法,众生失正知,唯佛能济度。
如来明慧眼,不见一法相,复以正法眼,普照不思议,
不生于一法,亦不灭一法,由斯平等见,得至无上处。
不坏于生死,亦不住涅槃,不著于二边,是故证圆寂。
于净不净品,世尊知一味,由不分别法,获得最清净。
世尊无边身,不说于一字,令诸弟子众,法雨皆充满。
佛观众生相,一切种皆无,然于苦恼者,常兴于救护。
苦乐常无常,有我无我等,不一亦不异,不生亦不灭,
如是众多义,随说有差别,譬如空谷响,唯佛能了知。
法界无分别,是故无异乘,为度众生故,分别说有三。”
如来明慧眼,不见一法相,复以正法眼,普照不思议,
不生于一法,亦不灭一法,由斯平等见,得至无上处。
不坏于生死,亦不住涅槃,不著于二边,是故证圆寂。
于净不净品,世尊知一味,由不分别法,获得最清净。
世尊无边身,不说于一字,令诸弟子众,法雨皆充满。
佛观众生相,一切种皆无,然于苦恼者,常兴于救护。
苦乐常无常,有我无我等,不一亦不异,不生亦不灭,
如是众多义,随说有差别,譬如空谷响,唯佛能了知。
法界无分别,是故无异乘,为度众生故,分别说有三。”
尔时,大自在梵天王亦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王经》,希有难量,初中后善,文义究竟,皆能成就一切佛法。
初中后善
= 为称赞经文之词。有三释,即:(一)配合身语意三密,即以身密为粗,故配为初善;以意密为细,故配为后善;以语密系引自内心而显于外者,故配为中善。(二)依戒、定、慧之顺次而为初、中、后善。即依准成实论之‘捉戒、缚定、杀慧’等顺序而配置。(三)配合一部经轨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有此义。
“若受持者,是人则为报诸佛恩。”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善男子,若得听闻是经典者,皆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善男子,是能成熟不退地菩萨殊胜善根,是第一法印,是众经王故,应听闻受持读诵。
“何以故?善男子,若一切众生未种善根、未成熟善根、未亲近诸佛者,不能听闻是微妙法。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受者,一切罪障皆悉除灭,得最清净,常得见佛,不离诸佛及善知识胜行之人,恒闻妙法住不退地,获得如是胜陀罗尼门无尽无减,
“所谓海印出妙功德陀罗尼无尽无减,
“通达众生意行言语陀罗尼无尽无减,
“日圆无垢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
“满月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
“能伏诸惑演功德流陀罗尼无尽无减,
“破金刚山陀罗尼无尽无减,
“说不可说义因缘藏陀罗尼无尽无减,
“通达实语法则音声陀罗尼无尽无减,
“虚空无垢心行印陀罗尼无尽无减,
“无边佛身皆能显现陀罗尼无尽无减。
“善男子,如是等无尽无减诸陀罗尼门得成就故,是菩萨摩诃萨能于十方一切佛土化作佛身,演说无上种种正法,于法真如不动不住、不来不去;善能成熟一切众生善根,亦不见一众生可成熟者;虽说种种诸法,于言辞中不动不住、不去不来,能于生灭证无生灭。
“以何因缘说诸行法无有去来?由一切法体无异故。”
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诸菩萨不退菩提心,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无量众生发菩萨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胜法能逆生死流,甚深微妙难得见,有情盲冥贪欲覆,由不见故受众苦。”
盲冥 = 谓盲昧暗冥,为无明烦恼所覆蔽,则无见理之明,如盲者之无法见物。
尔时,大众俱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宣读诵此《金光明最胜王经》,我等大众皆悉往彼为作听众。
“是说法师,令得利益安乐无障,身意泰然。
泰(tài) = 安定平和[peaceful]。
“我等皆当尽心供养,亦令听众安隐快乐。
“所住国土,无诸怨贼、恐怖厄难、饥馑之苦,人民炽盛。
馑(jǐn) =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vegetable failure]。(谷物欠收[crop failure]/缺乏[lack]。)
饥馑(jī jǐn)
=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famine;crop
failure;distitution]。
“此说法处,道场之地,一切诸天、人非人等一切众生,不应履践及以污秽。
“何以故?说法之处即是制底,当以香华、缯彩、幡盖而为供养,我等常为守护令离衰损。”
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支提 =
Cetiya,泛指广大礼拜之对象,一切塔(stupa、thupa)、圣树、圣处、圣物等皆是支提。狭义则指特定建造纪念之物,即亦可得所谓的支提堂。于佛教内与佛陀及圣者相结合,一切相关之物皆可作为支提Cetiya来供奉、纪念,如舍利塔。
佛告大众:“善男子,汝等应当精勤修习此妙经典,是则正法久住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