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卷一

胜义谛相品第二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
“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有为法/有为 =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
“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
“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圆成实性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
“然非无事而有所说。
“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
“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
“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

“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
“然非无事而有所说。
“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无为。”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或谓有为,或谓无为?”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如善幻师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积集瓦砾、草叶、木等,现作种种幻化事业,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bì) = 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a round flat piece of jade witha hole in it](玉的通称[jade])
“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
“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
(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迷惑眼事,于中发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别之想,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种类差别之想。’
“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
“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
“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
异生 = Prthag-jana,旧译为凡夫,新译为异生。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起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异生。
“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
“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
“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
“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
“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
“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
“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
“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尔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于此痴所惑,乐著二依言戏论。
 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

三聚/三际/三定聚 = Tayo rasi,‘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正定聚
Sammatta-niyata-rasi,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邪定聚
Micchatta-niyata-rasi,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不定性聚/不定/不定聚
Aniyata-rasi,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

尔时,法涌菩萨白佛言:“世尊,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恒河 = Ganga,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4200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2700公里,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
第一义/真实/胜义 = Paramattha,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
“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推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𥎝,更相𥎝刺,恼坏既已,各各离散。
“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
寻思(xún sī) = 反复的思索[think sth. over]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等正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
“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著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著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五见 = Panca-drstayah,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
萨迦耶见
Sakkaya-ditthi,译作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身见。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
边见/边执见
Anta-gaha-ditt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邪见
Miccha- ditthi,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
见取见
Ditthi-parama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Silabbata-paramasa,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著世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
一异 = 二者相同为一,二者相异为异,不论偏于任何一方皆有所失,佛教遂主张中道,以矫此等偏失,故说‘不一不异’。
“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
“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
“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
“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
“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
“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
“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
“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
“何以故?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向 = Sama-eka-ayana-mag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佛、修行。/表全然、彻底之意。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
“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以于二障能解脱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烦恼障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所知障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
“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
杂染 = Samkilesik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
“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
“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
“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
施设(shī shè) = 陈设;设置[arrangeset]
“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
“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
“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
“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淡性亦复如是。
诃梨勒树 = Haritaka,意译作天主持、天主苻来。
“如蠹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蠹罗绵一相异相。
(dù) = 蛀虫[book eating insectmoth]
(mián) = 丝棉,精丝绵,新丝绵[silk floss](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通“棉”[cotton])
堵罗/妒罗/蠹罗/兜罗绵/兜罗贮/意译绵/细绵/兜罗 = Tula,乃总称草木所生之花絮。惟俱舍论光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等,均以兜罗为树名,谓兜罗绵为兜罗树所生之绵,如柳絮。又佛八十种相好之一,即手足柔软似兜罗绵。
“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g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
“如于贪上,于嗔、痴上当知亦尔。
“如是,善清净慧,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
“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
 众生为相缚,及彼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尔时,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善现,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

长老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
增上慢 = 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
“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

“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时有众多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
“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如此一类由得蕴故,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之意译。音译钵剌底帝夜参牟播头。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所阐明之十二支缘起,谓‘无明’为‘行’之缘,‘行’为‘识’之缘,乃至‘生’为‘老死’之缘,‘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续之理,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断除无明,以证涅槃。此缘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证悟,为佛教之基本原理。盖佛陀对印度诸外道所主张‘个我’及诸法具有实在之自性等论点,均予否定之,而谓万有皆系相互依存,非有独立之自性,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之最大特征。
“复有一类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尽故、得食灭故、得食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一食法/一坐食 = Ekasanika,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每日唯作一食,且一坐而进食,起后不再食。盖一日数度进食,易妨碍修道,故要求修行者日中一食。
“复有一类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遍知故、得谛永断故、得谛作证故、得谛修习故记别所解。
“复有一类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种种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灭故、得界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
“如有一类得念住故,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当知亦尔。
“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得八支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当知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
一味 = Eka-ras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

“世尊,此圣教中修行苾刍,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难通达,况诸外道?”

尔时,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如是,如是。
“善现,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何以故?善现,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显示于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
“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
“如于蕴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
“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复次,善现,修观行苾刍,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别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审察趣证。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复次,善现,如彼诸蕴展转异相,如彼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是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若从因生,应是有为;若是有为,应非胜义;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
“善现,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
“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善现,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虚空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相;如是异性异相一切法中,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亦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诸佛说无异;若有于中异分别,彼定愚痴依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