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无自性相品第五
尔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曾独在静处,心生如是寻思:‘世尊以无量门,曾说诸蕴所有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如说诸蕴,诸处、缘起、诸食亦尔。
“‘以无量门曾说诸谛所有自相、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以无量门曾说诸界所有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永断、遍知,以无量门曾说念住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如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亦复如是。
“‘以无量门曾说八支圣道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
“‘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胜义生,汝所寻思甚为如理。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
“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
“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
|
遍计所执性
|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
依他起性
|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
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
“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
“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
“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
“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
“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
增益(zēng yì) = 增进、加多[increase]。
“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
眠(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
“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骋(chěng) = 纵马向前奔驰[gallop]。
地狱 = 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
“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
“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彼虽如是种诸善根,乃至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然于生无自性性中,未能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一切行未能正厌,未正离欲,未正解脱,未遍解脱烦恼杂染,未遍解脱诸业杂染,未遍解脱诸生杂染。
“如来为彼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为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厌故,正离欲故,正解脱故,超过一切烦恼杂染故,超过一切业杂染故,超过一切生杂染故。
“彼闻如是所说法已,于生无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简择思惟,如实通达,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由言说不熏习智故、由言说不随觉智故、由言说离随眠智故能灭依他起相,于现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断灭当来世因,由此因缘于一切行能正厌患,能正离欲,能正解脱,能遍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
“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
“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g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
“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
“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
“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
“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
毗尼/比尼/律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于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
“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
质直 =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
废立
= 系废与立之并称。废,即舍弃;立,即存立。于天台宗谓之废权立实,亦即废假(权)立真(实)之意。权意谓导入实的前方便,一旦至实则舍弃不用乃是当然。天台宗论权教与实教之关系,主张自教体而言,权即实,实即权,二者无别;然自引导众生之作用言,主张废权立实。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
寻思(xún sī) = 反复的思索[think sth. over]。
“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打开;开发[ope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披露;陈述[unveil]/分析;辨析[analyze]。)
披阅(pī yuè) = 翻看<书籍>;展卷阅读[peruse]。
“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
“若诸有情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著,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
拨(bō) = 治理[administer]。(调拨[allocate]/排除[get
rid of]。)
“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
“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
“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而非义中起于义想。
“由于我法起法想故,及非义中起义想故,于是法中持为是法,于非义中持为是义。
“彼虽于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著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广大无量善法。
“复有有情从他听闻,谓法为法、非义为义,若随其见,彼即于法起于法想,于非义中起于义想,执法为法、非义为义,由此因缘,当知同彼退失善法。
“若有有情不随其见,从彼欻闻《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生恐怖,生恐怖已,作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
欻(xū) = 忽然[suddenly]。
“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由此因缘获大衰损、触大业障。
“由是缘故,我说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起广大业障方便,由彼陷坠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大业障故。
“善男子,若诸有情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熟相续,无多胜解,未集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不能如实解我甚深密意言说,亦于此法不生信解,于是法中起非法想,于是义中起非义想,于是法中执为非法,于是义中执为非义,唱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
“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拨为虚伪,以无量门毁灭摧伏如是经典,于诸信解此经典者起怨家想。
“彼先为诸业障所障,由此因缘复为如是业障所障,如是业障初易施设,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善男子,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有如是等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诸法自性恒涅槃,谁有智言无密意?
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
依诸净道清净者,惟依此一无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
众生界中无量生,惟度一身趣寂灭;大悲勇猛证涅槃,不舍众生甚难得!
微妙难思无漏界,于中解脱等无差,一切义成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
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
依诸净道清净者,惟依此一无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
众生界中无量生,惟度一身趣寂灭;大悲勇猛证涅槃,不舍众生甚难得!
微妙难思无漏界,于中解脱等无差,一切义成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密意语言甚奇希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
“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如于色蕴,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如于诸蕴,如是于十二处一一处中皆应广说,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应广说,于四种食一一食中皆应广说,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皆应广说。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
“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如于圣谛,如是于诸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一皆应广说。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正定及为正定能治所治、若正修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
“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世尊,譬如毗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方中皆应安处;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应安处。
“世尊,如彩画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皆同一味,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复能显发彩画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复能显发彼诸经中所不了义。
“世尊,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诸饼果内,投之熟酥更生胜味;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置于一切不了义经生胜欢喜。
羞(xiū) = 进献[offer]。(因惭愧而难为情[be
shy;abash]/熟的食物[cooked food]。)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世尊,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众所修事业。”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叹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来所说甚深密意言义,复于此义善作譬喻,所谓世间毗湿缚药、杂彩画地、熟酥、虚空。
“胜义生,如是,如是,更无有异。
“如是,如是,汝应受持。”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痆(niè) = 疮痛;疮痕;感染伤口[sore]。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Saranga-nath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安足(ān zú) = 立足,存身。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修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
“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数、算、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优波尼沙陀分/忧波尼奢分/尼杀昙/尼萨昙/邬波尼杀昙分
= Upanisadam-api,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说是语已,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胜义生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胜义、了义之教。
“于此胜义、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胜义、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
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