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
“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
“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
“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
“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
“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
“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
圣性离生/正性离生 = 见道之别名。为法性、法相家之用语。谓入于见道得圣道涅槃之正性,一切烦恼皆断尽无余而远离烦恼之生。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训(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explain]。)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
“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
艰(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
“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
“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
“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
二十二愚/二十二种愚痴 = 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之二十二种愚痴。即执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痴、微细误犯愚痴、种种业趣愚痴、欲贪愚痴、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等至爱愚痴、法爱愚痴、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作意背生死愚)、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纯作意向涅槃愚)、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现观察行流转愚)、相多现行愚痴、微细相现行愚痴(细相现行愚)、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纯作意求无相愚)、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于相自在愚痴、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辩才自在愚痴、大神通愚痴、悟入微细秘密愚痴、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极微细碍愚痴。
“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g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法爱 = 谓得法者由法喜之心,而怜悯未得法之迷者。或指佛菩萨之爱护慈念众生。/谓自己由证悟而爱着善法。
“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
“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谜/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
“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于佛地除生清净。
“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
“当知自地功德殊胜,一切菩萨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当知无上。”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于诸有生最为殊胜?”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
“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
“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
“三者、悲愍济度诸众生故,
“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谓诸菩萨能善了知涅槃乐住,堪能速证,而复弃舍速证乐住,无缘无待发大愿心,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处多种种长时大苦。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招待[entertain]/暂时停留[stay]。)
“是故我说彼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到彼岸。”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学所摄?”
增上心学
= Adhicitta-sikkha,即‘三学’中具有增上势力之定学,为能增进‘心’之学,故称增上心学。修定能收摄散乱,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进而远离欲望与邪恶,趋向见性悟道。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福德资粮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
“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
“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种所学事中,菩萨云何应当修学?”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种相应当修学:
“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二者、次于十种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
十法行/十种法行 = 梵Dasa dharma-caryah,乃十种有关受持经典之方法行仪。
|
|
书写
|
书写经、律、论,使其广为流通。
|
供养
|
乃尊敬有经典或有佛塔之所在。
|
施他
|
指为他人说正法,并施与经典而教化之。
|
谛听
|
专注聆听他人读诵经文。
|
披读
|
自开经典读诵。
|
受持
|
指受纳教法,忆持不忘。
|
开演
|
指为他人说教法,使其起信解。
|
讽诵
|
指讽诵、宣扬经文,使他人产生喜悦。
|
思惟
|
指思惟佛陀所说之法义。
|
修习行
|
指修习佛陀所说之法。
|
“三者、随护菩提之心,
“四者、亲近真善知识,
“五者、无间勤修善品。”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一者、饶益诸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
“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一切烦恼。
“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
“后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随眠 = 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余波罗蜜多但有四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伴故,谓诸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修无间无有堪能,羸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于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如是名愿波罗蜜多。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
“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
“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
|
愿波罗蜜
|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
|
力波罗蜜
|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
|
智波罗蜜
|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
“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
三施
|
||
大智度论卷十一
|
财施
|
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财物,又能以己之财施与他人。
|
法施
|
为人说法,令其开悟。
|
|
无畏施
|
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令其无畏。
|
|
大智度论卷十二
|
物施
|
即财施。
|
供养恭敬施
|
即信心清净,恭敬礼拜等。
|
|
法施
|
即为人说法。
|
|
华严经疏钞卷二
|
饮食施
|
见饥饿之人,即以饮食济其困馁,又称下品施。
|
珍宝施
|
见贫穷之人,即以财物珍宝周其窘乏,又称中品施。
|
|
身命施
|
(1)仅割身肉,济于饥饿众生,是为身施。
(2)若全身施与,命亦随尽,是为命施。此等之施,极难极重,故又称上品施。
|
“戒三种者:一者、转舍不善戒,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
“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
察法忍/法思惟解忍/法思胜解忍/通达忍/观法忍/观察法忍/谛察法忍 = 三种忍辱波罗蜜之一。忍,谓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谛察法忍,即谛观诸法不生不灭之真理,心无妄动,而安住于无生之理。
“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
“静虑三种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
“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
|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
世俗谛/世谛/俗谛
|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
波罗密多/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回向故。
“无染著者,谓不染著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无顾恋者,谓于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及报恩中,心无系缚。
异熟 = Vipaka,旧译为果报。即依过去之善、恶而得果报之总称;盖谓果异于因而成熟。异熟有种种解释,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所谓异熟,系谓‘因’变为‘果’,此‘果’之性质异于‘因’之性质;‘因’有善有恶,而‘果’具非善非恶之无记性,故自‘因’成熟为‘果’,其性质已变异为别类。
“无罪过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离非方便行。
“无分别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不如言词执著自相。
“正回向者,谓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罗蜜多,回求无上大菩提果。”
“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善男子,当知此事略有六种:一者、于喜乐欲财富自在诸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二者,于随所乐纵身语意而现行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三者、于他轻蔑不堪忍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蔑(miè) = 从苜,从戍。“苜”是眼睛歪斜无神,“戍”是戍守人。合而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眼睛红肿看不清[<be red
and swolle in eye> can not see clearly]。(轻视;轻侮。亦作“懱”[disdain;despise]。)
“四者、于不勤修著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五者、于处愦闹世杂乱行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六者、于见闻觉知言说戏论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果异熟?”
“善男子,当知此亦略有六种:
“一者、得大财富,
“二者、往生善趣,
“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
“四者、为众生主,
“五者、身无恼害,
“六者、有大宗叶。”
“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间杂染法?”
“善男子,当知略由四种加行:
“一者、无悲加行故,
“二者、不如理加行故,
“三者、不常加行故,
“四者、不殷重加行故。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众,多[abundant]。)
“不如理加行者,谓修行余波罗蜜多时,于余波罗蜜多远离失坏。”
“世尊,何等名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诸菩萨以波罗蜜多饶益众生时,但摄财物饶益众生便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如是名为非方便行。
“何以故?善男子,非于众生唯作此事名实饶益。
“譬如粪秽若多若少,终无有能令成香洁;如是众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无有方便但以财物暂相饶益可令成乐。
“惟有安处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饶益。”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有几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我终不说波罗蜜多除上五相有余清净。
五相
= 天人之五衰相。六趣中之天人于临终时,显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等五种衰相。/密教行者成就本尊身所应具备之五相。即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佛身圆满。/迷悟之五种法相。又作五事。即所诠相、能诠相、相属相、执着相、不执着相。所诠相为法,能诠相为名,二者皆通于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相属相为执着法与名相属着之相,是遍计所执性。执着相以所执为自性,是依他起性。不执着相则为离执着之相,是圆成实性。
“然我即依如是诸事,总别当说波罗蜜多清净之相。
“总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当知七种。
“何等为七?一者、菩萨于此诸法不求他知;
“二者、于此诸法见已不生执著;
“三者、即于如是诸法不生疑惑,谓为能得大菩提不?
“四者、终不自赞毁他有所轻蔑;
“五者、终不憍傲放逸;
“六者、终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
“七者、终不由此诸法于他发起嫉妒悭吝。
“别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亦有七种。
“何等为七?谓诸菩萨如我所说七种布施清净之相随顺修行:
“一者、由施物清净行清净施,
“二者、由戒清净行清净施,
“三者、由见清净行清净施,
“四者、由心清净行清净施,
“五者、由语清净行清净施,
“六者、由智清净行清净施,
“七者、由垢清净行清净施。
“是名七种施清净相。
“又诸菩萨能善了知制立律仪一切学处,能善了知出离所犯,具常尸罗、坚固尸罗、常作尸罗、常转尸罗,受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七种戒清净相。
尸罗 = Sila,原由动词语根Sil(履行之义)转来之名词,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罗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为防过止恶之用。
“若诸菩萨于自所有业果异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饶益事现在前时不生愤发,亦不反骂、不嗔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种种不饶益事反相加害,不怀怨结,若谏诲时不令恚恼,亦复不待他来谏诲,不由恐怖、有染爱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
愤(fèn) = 郁结于心;憋闷[depressed and discontented]。(愤怒;怨恨。同“忿”[anger;fury;be indignant;get angry]。)
弄(nòng) = 上为“玉”,下为“廾”。指双手玩赏玉器。用手把玩;玩弄[play around with]。(演奏乐器[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作弄;期侮[make a fool of;dupe;bluff;bully]。)
谏(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是名七种忍清净相。
“若诸菩萨通达精进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进故自举陵他,具大势力,具大精进,有所堪能,坚固勇猛,于诸善法终不舍轭。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如是名为七种精进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有善通达相三摩地静虑,有圆满三摩地静虑,有俱分三摩地静虑,有运转三摩地静虑,有无所依三摩地静虑,有善修治三摩地静虑,有于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三摩地静虑。
“如是名为七种静虑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是名为慧。
“由此慧故,如实了知解脱门义,谓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如实了知有自性义,谓遍计所执、若依他起、若圆成实三种自性。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
|
遍计所执性
|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
依他起性
|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
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
“如实了知无自性义,谓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性。
“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
五明学/五明处/五明 = Panca-vidya-sthana/Panca-vidya,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之学术分类法。
|
|
声明
|
Sabda-vidya,语言、文典之学。
|
工巧明
|
Silpakarma-vidya,工艺、技术、算历之学。
|
医方明
|
Cikitsa-vidya,医学、药学、咒法之学。
|
因明
|
Hetu-vidya,论理学。
|
内明
|
Adhyatma-vidya,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
“如实了知胜义谛义,谓于七真如。
七种如如/七如/七真如 = 梵Sapta vidhah tathatah,约能诠而立真如有七种之别。
|
|
流转真如
|
梵Pravrtti-tathata,又作生真如、生如如、轮转如如、生起真实,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
|
实相真如
|
梵Laksana-tathata,又作相真如、相如如、空相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之实相。
|
唯识真如
|
梵Vijnapti-tathata,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识如如·唯识如,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之观智。
|
安立真如
|
梵Samnivesa-tathata,又作依止真如、依止如、安立真实,即苦圣谛,若随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执处,指器世间、众生世间。
|
邪行真如
|
梵Mithya-pratipatti-tathata,又作邪行如、邪行如如、邪行真实,即集圣谛,若随相而言,为苦因之渴爱。
|
清净真如
|
又作清净如、清净如如、清净真实,即灭圣谛,乃烦恼、所知二障永灭之毕竟清净。
|
正行真如
|
梵Samyak-pratipatti-tathata,又作正行如、正行如如、正行真实,即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
|
“又无分别离诸戏论纯一理趣多所住故,无量总法为所缘故,及毗钵舍那故,能善成办法随法行。
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是名七种慧清净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彼相有五种业,
“谓诸菩萨无染著故,于现法中,于所修习波罗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无有放逸;
“无顾恋故,摄受当来不放逸因;
“无罪过故,能正修习极善圆满、极善清净、极善鲜白波罗蜜多;
“无分别故,方便善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正回向故,一切生处波罗蜜多及彼可爱诸果异熟皆得无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波罗蜜多,何者最广大?何者无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动?何者最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著性、无顾恋性、正回向性,最为广大。
“无罪过性、无分别性、无有染污,思择所作最为明盛。
“已入无退转法地者,名不可动。
“若十地摄、佛地摄者,名最清净。”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所得波罗蜜多诸可爱果及诸异熟常无有尽,波罗蜜多亦无有尽?”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展转相依生起修习无间断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诸菩萨深信爱乐波罗蜜多,非于如是波罗蜜多所得可爱诸果异熟?”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
“一者、波罗蜜多是最增上喜乐因故,
“二者、波罗蜜多是其究竟饶益一切自他因故,
“三者、波罗蜜多是当来世彼可爱果异熟因故,
“四者、波罗蜜多非诸杂染所依事故,
“五者、波罗蜜多非是毕竟变坏法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几种最胜威德?”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
“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舍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
“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
“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
“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因?何果?有何义利?”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圆满无上广大菩提为大义利。”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
“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
“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
涸(hé) = 失去水而干枯[dry]。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亡;失去[die]。)
“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
“犹如饿鬼自恶业力令无有水。”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蜜多取一切法无自性性?”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善男子,我终不说以无自性性取无自性性,然无自性性离诸文字、自内所证,不可舍于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是故我说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云何波罗蜜多?云何近波罗蜜多?云何大波罗蜜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经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胜解行地软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
“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罗蜜多。
“复于无量时修行布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罗蜜多。”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
“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
“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
“二者、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
“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随眠,几种粗重断所显示?”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但由二种:谓由在皮粗重断故显彼初二,复由在肤粗重断故显彼第三,若在于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
肤(fū) = 人的皮肤[skin]。
三粗重 = 指每一阿僧祇劫次第所断之皮粗重、肤粗重、骨粗重三种习气。此三种习气乃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所引无堪任之性,故又称三障、三烦恼。皮粗重,又作皮障、皮过、皮烦恼障。肤粗重,又作肤障、肤过、肉烦恼障、肉粗重。骨粗重,又作骨障、骨过、心烦恼障、实粗重。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经几不可数劫能断如是粗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于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污相。
“何以故?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
“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
“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惟是一乘,此何密意?”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
“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
“如是名为此中密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诸地摄想所对治,殊胜生愿及诸学,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善修成大觉。
宣说诸法种种性,复说皆同一理趣,谓于下乘或上乘,故我说乘无异性。
如言于义妄分别,或有增益或损减,谓此二种互相违,愚痴意解成乖诤。”
宣说诸法种种性,复说皆同一理趣,谓于下乘或上乘,故我说乘无异性。
如言于义妄分别,或有增益或损减,谓此二种互相违,愚痴意解成乖诤。”
乖(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
“于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