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寿量品第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妙幢,已于过去无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养,植诸善根。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是时,妙幢菩萨独于静处,作是思惟:“以何因缘,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唯八十年?”
促(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复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得寿命长。
“云何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饮食。
“然释迦牟尼如来,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无数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饮食惠施一切饥饿众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饮食!”
时彼菩萨,于世尊所作是念时,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广博严净,帝青琉璃种种众宝,杂彩间饰如佛净土。
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芬馥充满。
馥(fù) = 香,香气[fragrance]。
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师子之座,四宝所成,以天宝衣而敷其上。
复于此座有妙莲华,种种珍宝以为严饰,量等如来自然显现。
于莲华上有四如来;东方不动、南方宝相、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音;是四如来各于其座跏趺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雨诸天华,奏诸天乐。
尔时,于此赡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
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
尔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及希有事,欢喜踊跃,合掌一心,瞻仰诸佛殊胜之相,亦复思惟释迦牟尼如来无量功德,唯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如来功德无量,寿命短促唯八十年?”
尔时,四佛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不应思忖如来寿命长短。
忖(cǔn) = 思量,揣度[ponder;speculate]。
“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寿量知其齐限,唯除无上正遍知者。”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齐限(jì xiàn) = 终极;极限。/限制。
时四如来,欲说释迦牟尼佛所有寿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诸龙、鬼、神、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茶、紧那罗、莫呼洛伽,及无量百千亿那庾多菩萨摩诃萨,悉来集会,入妙幢菩萨净妙室中。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甄陀罗/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尔时,四佛于大众中,欲显释迦牟尼如来所有寿量,而说颂曰:
“一切诸海水,可知其渧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渧(dī) = 古同“滴”。
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芥(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尘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假使量虚空,可得尽边际;无有能度知,释迦之寿量。
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
不害众生命,及施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命长远。
是故大觉尊,寿命难知数,如劫无边际,寿量亦如是。
妙幢汝当知,不应起疑惑,最胜寿无量,莫能知数者。”
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尘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假使量虚空,可得尽边际;无有能度知,释迦之寿量。
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
不害众生命,及施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命长远。
是故大觉尊,寿命难知数,如劫无边际,寿量亦如是。
妙幢汝当知,不应起疑惑,最胜寿无量,莫能知数者。”
尔时,妙幢菩萨闻四如来,说释迦牟尼佛寿量无限,白言:“世尊,云何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量?”
时,四世尊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出现之时,人寿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薄,复无信解。
禀(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报告[report]。)
禀性(bǐng xìng) = 天赋的品性资质[natural disposition]。
“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
“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
“善男子,然彼如来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忧苦等想,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是故如来现斯短寿。
“何以故?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
“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
“所以者何?以常见佛,不尊重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
“所以者何?于父财物生常想故。
“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
“所以者何?由常见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宝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
“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support]。)
“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受安乐故。
“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华时乃一现。’
优昙跋罗花/邬昙钵罗花/郁昙钵花/乌昙婆罗华 = Udumbara,意译为瑞应花、灵瑞花。生于南方暖热之地,为阔叶高三公尺余之隐花植物。叶似梨,其果大者如小儿拳,小者如拇指,生熟食皆无美味,其果十数颗相聚,生于树干。此树为过去七佛之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之道树。因其为隐花植物,人眼难见其花,故生种种臆说,牵强附会,以为此树开花则有特别之瑞应,故有‘瑞应华’之称。又诸经论中,每以乌昙婆罗华比喻值佛出世之难得。
“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
“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
“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
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尔时,妙幢菩萨摩诃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峰山中,释迦牟尼如来正遍知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时,妙幢菩萨以如上事,具白世尊。
时四如来,亦诣鹫峰,至释迦牟尼佛所,各随本方就座而坐,告侍者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可诣释迦牟尼佛所,为我致问:‘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表达[express]。)
“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饶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
馑(jǐn) =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vegetable failure]。(谷物欠收[crop failure]/缺乏[lack]。)
饥馑(jī jǐn)
=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famine;crop
failure;distitution]。
“我当随喜!”
时彼侍者,各诣释迦牟尼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师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
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告彼侍者诸菩萨言:“善哉!善哉!彼四如来,乃能为诸众生饶益安乐,劝请于我宣扬正法。”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我常在鹫山,宣说此经宝,成就众生故,示现般涅槃。
凡夫起邪见,不信我所说,为成就彼故,示现般涅槃。”
凡夫起邪见,不信我所说,为成就彼故,示现般涅槃。”
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姓憍陈如,名曰法师授记,与无量百千婆罗门众,供养佛已,闻世尊说入般涅槃,涕泪交流,前礼佛足,白言:“世尊,若实如来于诸众生有大慈悲,怜愍利益令得安乐,犹如父母余无等者,能与世间作归依处如净满月,以大智慧能为照明如日初出,普观众生爱无偏党如罗怙罗,唯愿世尊施我一愿!”
涕(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偏党(piān dǎng) = 犹偏向。/指偏私。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曷罗怙罗/罗云/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尔时,世尊默然而止。
佛威力故,于此众中有梨车毗童子,名一切众生喜见,语婆罗门憍陈如言:“大婆罗门,汝今从佛欲乞何愿?我能与汝。”
离车/栗呫婆/离车子/利车/黎昌/随舍利/律车/丽掣/理家/栗磋/离车毗 = Licchavi,为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刹帝利种族,乃跋只族(梵Vrji)之一部。意译为薄皮、同皮、仙族王、边地主。
婆罗门言:“童子,我欲供养无上世尊,今从如来求请舍利如芥子许。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何以故?我曾闻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是人当生三十三天而为帝释。”
是时,童子语婆罗门曰:“若欲愿生三十三天受胜报者,应当至心听是《金光明最胜王经》!
“于诸经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声闻、独觉所不能知。
“此经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办无上菩提。我今为汝略说其事!”
婆罗门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难解难入,声闻、独觉尚不能知,何况我等边鄙之人,智慧微浅而能解了?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边鄙(biān bǐ) = 靠近边界的地方[a remote place]。
“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许,持还本处置宝函中,恭敬供养,命终之后得为帝释,常受安乐。
函(hán) = 舌[tongue]。(盛物的匣子、套子[case]。)
“云何汝今不能为我从明行足求斯一愿?”
作是语已,尔时童子即为婆罗门,而说颂曰:
“恒河驶流水,可生白莲华,黄鸟作白形,黑鸟变为赤。
假使赡部树,可生多罗果,朅树罗枝中,能出庵罗叶。
假使赡部树,可生多罗果,朅树罗枝中,能出庵罗叶。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朅(qiè) = 离去[leave]。(hé = 古通“曷”,何。)
羯地罗/佉陀罗/轲黎罗/轲地罗/朅达罗/可梨罗/竭地洛迦/佉提罗迦/朅地罗树
= Khadira,译为空破木、檐木、紫檀木。
庵罗林 = Ambala-vana/Ambataka-vana,乃古印度一林地。庵罗树为芒果树之一种,林内因此种树多而得名。
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转变;世尊之舍利,毕竟不可得!
假使用龟毛,织成上妙服,寒时可被著,方求佛舍利!
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转变;世尊之舍利,毕竟不可得!
假使用龟毛,织成上妙服,寒时可被著,方求佛舍利!
龟毛兔角 = 龟本无毛,兔亦无角,然龟游水中,身沾水藻,人视之则误认水藻为龟毛,又如误认直竖之兔耳为兔角;故诸经论每以‘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或现实中全然不存在之事物;亦即凡夫对实我实法之妄执。
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楼观,坚固不摇动,方求佛舍利!
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楼观,坚固不摇动,方求佛舍利!
蚋(ruì) = 小蚊。又名沙蚊[midge]。
假使水蛭虫,口中生白齿,长大利如锋,方求佛舍利!
假使水蛭虫,口中生白齿,长大利如锋,方求佛舍利!
蛭(zhì) = 蚂蟥。环节动物。体一般长而扁平,略似蚯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生活在淡水或湿润处,能吸人畜的血[leech]。
假使持兔角,用成于梯蹬,可升上天宫,方求佛舍利!
假使持兔角,用成于梯蹬,可升上天宫,方求佛舍利!
蹬(dēng) = 踩;踏[step on]。(磴,石级[step]。)
鼠缘此梯上,除去阿苏罗,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若蝇饮酒醉,周行村邑中,广造于舍宅,方求佛舍利!
鼠缘此梯上,除去阿苏罗,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若蝇饮酒醉,周行村邑中,广造于舍宅,方求佛舍利!
蝇(yíng) = 多指苍蝇。动物名。属昆虫类中的双翅类[fly]。
若使驴唇色,赤如频婆果,善作于歌舞,方求佛舍利!
若使驴唇色,赤如频婆果,善作于歌舞,方求佛舍利!
频婆树 = Bimba/Bimbajala,意译相思树。其果实为鲜红色,称为频婆果、频婆罗果,以之为赤色之譬喻。
乌与鸺鹠鸟,同共一处游,彼此相顺从,方求佛舍利!
乌与鸺鹠鸟,同共一处游,彼此相顺从,方求佛舍利!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怎么[how]。)
鸺鹠(xiū liú) = 猫头鹰的别名。
假使波罗叶,可成于伞盖,能遮于大雨,方求佛舍利!
假令大船舶,盛满诸财宝,能令陆地行,方求佛舍利!
假使波罗叶,可成于伞盖,能遮于大雨,方求佛舍利!
假令大船舶,盛满诸财宝,能令陆地行,方求佛舍利!
舶(bó) = 大船,海船[oceangoing ship]。
假使鹪鹩鸟,以嘴衔香山,随处任游行,方求佛舍利!”
假使鹪鹩鸟,以嘴衔香山,随处任游行,方求佛舍利!”
鹪鹩(jiāo liáo) = 动物名。燕雀目鹪鹩科[wren]。
衔(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尔时,法师授记婆罗门,闻此颂已,亦以伽他,答一切众生喜见童子曰:
伽他/偈佗/偈/伽陀 = Gatha,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善哉大童子,此众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无上记!
如来大威德,能救护世间,仁可至心听,我今次第说。
诸佛境难思,世间无与等,法身性常住,修行无差别。
诸佛体皆同,所说法亦尔;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
世尊金刚体,权现于化身,是故佛舍利,无如芥子许。
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
法身是正觉,法界即如来,此是佛真身,亦说如是法。”
如来大威德,能救护世间,仁可至心听,我今次第说。
诸佛境难思,世间无与等,法身性常住,修行无差别。
诸佛体皆同,所说法亦尔;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
世尊金刚体,权现于化身,是故佛舍利,无如芥子许。
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
法身是正觉,法界即如来,此是佛真身,亦说如是法。”
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异口同音,而说颂曰:
“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为利众生故,示现有灭尽。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世尊不思议,妙体无异相,为利众生故,现种种庄严。”
世尊不思议,妙体无异相,为利众生故,现种种庄严。”
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复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实如是,诸佛如来不般涅槃、无舍利者,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诸人天恭敬供养?
“过去诸佛现有身骨流布于世,人天供养得福无边;今复言无,致生疑惑。
“唯愿世尊,哀愍我等,广为分别。”
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说。
“如是之义,当一心听!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云何为十?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
“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故,名为涅槃;
无性
= 梵Nihsvabhavatva/Nihsvabhava/Asvabhava,与‘无自性’同义。/梵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三者、能转身依及法依故,名为涅槃;
“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化因缘故,名为涅槃;
任运 = 指非用造作以成就事业。亦即随顺诸法之自然而运作,不假人之造作之义。与‘无功用’同义。一般以七地及七地以前为有功用,八地以上则为无功用而任运自然。
“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故,名为涅槃;
“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
“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
“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
“九者、真如、法界、实际平等得正智故,名为涅槃;
“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
“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云何为十?一者、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
“二者、以诸如来断诸乐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无去无来,无所取故,名为涅槃;
“三者、以无去来及无所取,是则法身不生不灭,无生灭故,名为涅槃;
“四者、此无生灭非言所宣,言语断故,名为涅槃;
“五者、无有我人,唯法生灭得转依故,名为涅槃;
转依 = 梵Parivrttasraya,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六者、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佛了知故,名为涅槃;
客尘烦恼/客尘 = Agantuka-kilesa,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实性体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来,名为涅槃;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八者、实际之性,无有戏论,唯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九者、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
“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
“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如,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云何为十?一者、如来善知施及施果无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
“二者、如来善知戒及戒果无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
“三者、如来善知忍及忍果无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
“四者、如来善知勤及勤果无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
“五者、如来善知定及定果无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
“六者、如来善知慧及慧果无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
“七者、诸佛如来,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诸法皆无性;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
“八者、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
“九者、有为之法皆有数量,无为法者数量皆除;佛离有为,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名为涅槃。
“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
“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复次,善男子,岂唯如来不般涅槃,是为希有?
岂唯(qǐ wéi)
= 亦作"岂惟"。亦作"岂维"。/难道只是;何止。
“复有十种希有之法,是如来行。
“云何为十?一者、生死过失、涅槃寂静,由于生死及以涅槃证平等故,不处流转,不住涅槃,于诸有情不生厌背,是如来行。
“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开悟令其解脱。’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三者、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为彼有情广说,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四者、佛无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等舍,从其乞食。’
毗耶离国/鞞舍离国/维耶国/吠舍厘国/薜舍国
= Vesali,为印度之古国。意译为广严国。位于中印度,维摩大士住于此国。又为七百贤圣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第二次结集经典之处。
戍(shù) = 防守边疆[guard the frontier]。
戍陀罗/戍达罗/首陀/首陀罗 = Sudda,为印度四姓中地位最低之奴隶阶级。从事担死人、除粪、养鸡猪、捕猎、屠杀、沽酒、兵伍等卑贱职务。乃雅利安人所征服之土著,随着婆罗门文化之隆盛而备受压迫,亦无任何宗教特权,并受传统婆罗门教轻蔑为无来生之贱民,故称为一生族。释尊对此主张四姓平等,并允许首陀罗阶级出家。
“然由往昔身语意行惯习力故,任运诣彼,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来行。
“五者、如来之身无有饥渴,亦无便利羸惫之相,虽行乞取而无所食,亦无分别;然为任运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来行。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惫(bèi) = 疲乏,困顿[dog-tired;very tired]。
“六者、佛无是念:‘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机性而为说法。’
“然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
器量 = 本指器物之容量,引申指人之才识、度量。
“七者、佛无是念:‘此类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呵骂言,不能与彼共为言论;彼类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赞叹,我当与彼共为言说。’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然而如来起慈悲心,平等无二,是如来行。
“八者、诸佛如来,无有爱憎、憍慢、贪惜及诸烦恼;然而如来常乐寂静,赞叹少欲,离诸諠闹,是如来行。
諠(xuān) = 同“喧”。喧闹[noisy]。
“九者、如来无有一法不知不善通达,于一切处镜智现前无有分别;然而如来,见彼有情所作事业,随彼意转方便诱引令得出离,是如来行。
“十者、如来若见一分有情得富盛时不生欢喜,见其衰损不起忧戚;然而如来见彼有情修习正行,无碍大慈自然救摄,若见有情修习邪行,无碍大悲自然救摄,是如来行。
戚(qī)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 [sorrowful;sad]。)
“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
“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
“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
“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
“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值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为放逸。”
尔时,妙幢菩萨闻佛亲说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来大师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众生,身心踊悦,叹未曾有。”
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时四如来,忽然不现。
妙幢菩萨,礼佛足已,从座而起,还其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