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


卷一

心意识相品第三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
(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心意识 = 小乘的说法:谓心、意、识三者名称虽异,其体则为一。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大乘的说法:谓心、意、识其体各别,‘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
「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末那」(mana)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毗若南」(vin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
“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
“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有执受 = Upatta,即有感觉之意。亦即被心、心所法所执持的众生之身体。反之,则称无执受、非执受。俱舍宗认为有生命即有执受。此盖以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与色、香、味、触等四境,合之为九界,共为心与心所法所执持,且亦为心与心所法之依处,故称为有执受。此五根、四境即有情众生之‘有根身’,亦即有执受之依身,为众生现在世之身体。有执受之‘受’,意谓有根身能产生觉受(苦、乐等之感觉、感受)。然唯识宗则除俱舍宗所说之觉受外,认为‘执受’另有‘安危共同’之义,即除‘有根身’外,含藏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亦为有执受,而与阿赖耶识同安共危。安,指善趣;危,指恶趣。种子及有根身之安危即是阿赖耶识之安危。相互之间,命运等同而休戚与共,故称安危共同。
非执受/无执受 = Anupatta,为‘有执受’之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着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触四境,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总之,无感觉者即无执受。
“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

陀那识/阿陀那识 = 阿陀那,Adana,新译家将之意译作执、执持、执我,并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旧译家译作无解,而以之为第七识之别名。
为第八识之别名
因阿陀那识为执持感官、身体,令不坏之根本识;且执持诸法之种子,令不失;复因其执持自身,令结生相续,故称执持识。玄奘、窥基等法相宗新译家,认为阿陀那识执持善恶业之势力及有情之身体,令之不坏,故以其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别名。
为第七末那识之别名
因阿陀那识执持种子及有情之身体;而末那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并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二者所代表之意义实系相同,故地论宗、摄论宗、天台宗之旧译家以阿陀那识系执持阿赖耶识为自我之第七末那识之别名。又有将此识译作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烦恼识、染污识等。

“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亦名阿赖耶识。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亦名为心。
“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五识 = Panca vinnanani,五种心识之意。指眼识(Cakkhu-vinnana)、耳识(Sota-vinnana)、鼻识(Ghana-vinnana)、舌识(Jivha-vinnana)与身识(Kaya-vinnana)。乃六识或八识中之前五识,故亦称前五识。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复数,而称五识身。五识中,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耳识以耳根为所依,缘声境;鼻识以鼻根为所依,缘香境;舌识以舌根为所依,缘味境;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缘触境。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
“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法住智 = 指如实知见无明、行等十二支缘生法之智。/依佛所教之理法,而设法门解说之智。/依教法而生起之智,即指凡夫之智慧。

“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
“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
(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暴流/瀑流 = 即烦恼之异名。谓三界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之令家屋树木流失。盖瀑流,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以诸烦恼亦能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不已,故以暴流喻之。而此烦恼即指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称为四瀑流。/唯识宗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恒常持续进行,亦比喻为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