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显空性品第九
尔时,世尊说此咒已,为欲利益菩萨摩诃萨、人天大众,令得悟解甚深真实第一义故,重明空性而说颂曰:
空性 = Sunnata,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
“我已于余甚深经,广说真空微妙法,今复于此经王内,略说空法不思议。
于诸广大甚深法,有情无智不能解,故我于斯重敷演,令于空法得开悟。
大悲哀愍有情故,以善方便胜因缘,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
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
于诸广大甚深法,有情无智不能解,故我于斯重敷演,令于空法得开悟。
大悲哀愍有情故,以善方便胜因缘,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
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
六贼 = 指产生烦恼根源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以贼譬之。/以六贼譬六根之爱喜。
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
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
镇(zhèn) = 对物体施加压力[press down;weigh down]。(镇服[put down]/镇守,驻守[garrison;guard]。)
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
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
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
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
六识 = Cha-vin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
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
寻思(xún sī) = 反复的思索[think
sth. over]。
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
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
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
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
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四蚖蛇/四蛇/四毒蛇
= 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风四大,故称四毒蛇。
箧(qiè) =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small suitcase]。
此四大蛇性各异,虽居一处有升沉,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终归于灭法。
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乖违众病生。
心识依止于此身,造作种种善恶业,当往人天三恶趣,随其业力受身形。
遭诸疾病身死后,大小便利悉盈流,脓烂虫蛆不可乐,弃在尸林如朽木。
此四大蛇性各异,虽居一处有升沉,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终归于灭法。
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乖违众病生。
心识依止于此身,造作种种善恶业,当往人天三恶趣,随其业力受身形。
遭诸疾病身死后,大小便利悉盈流,脓烂虫蛆不可乐,弃在尸林如朽木。
蛆(qū) = 蝇类的幼虫。亦指似蝇蛆的虫[maggot]。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汝等当观法如是,云何执有我众生?一切诸法尽无常,悉从无明缘力起。
汝等当观法如是,云何执有我众生?一切诸法尽无常,悉从无明缘力起。
缘力 = 指助缘之力量。相对于‘因力’而言。佛家以为夙世有修习正法之善因,今生复听闻正法而助其善因之发动,此力量称为缘力。
彼诸大种咸虚妄,本非实有体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知此浮虚非实有。
彼诸大种咸虚妄,本非实有体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知此浮虚非实有。
大种 = Mahabhu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浮(fú) = 漂流,漂浮[float]。(轻薄;轻佻[flighty;frivolous]/暂时的[temporary;provisional]/空虚;无根据。又空虚不实[hollow;empty;groundless]。)
无明自性本是无,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
行识为缘有名色,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忧悲苦恼恒随逐。
无明自性本是无,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
行识为缘有名色,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忧悲苦恼恒随逐。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众苦恶业常缠迫,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由不如理生分别。
我断一切诸烦恼,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求证菩提真实处。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我开甘露大城门,示现甘露微妙器,既得甘露真实味,常以甘露施群生。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我击最胜大法鼓,我吹最胜大法螺,我然最胜大明灯,我降最胜大法雨。
降伏烦恼诸怨结,建立无上大法幢,于生死海济群迷,我当关闭三恶趣。
我击最胜大法鼓,我吹最胜大法螺,我然最胜大明灯,我降最胜大法雨。
降伏烦恼诸怨结,建立无上大法幢,于生死海济群迷,我当关闭三恶趣。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烦恼炽火烧众生,无有救护无依止,清凉甘露充足彼,身心热恼并皆除。
由是我于无量劫,恭敬供养诸如来,坚持禁戒趣菩提,求证法身安乐处。
施他眼耳及手足,妻子僮仆心无吝,财宝七珍庄严具,随来求者咸供给。
烦恼炽火烧众生,无有救护无依止,清凉甘露充足彼,身心热恼并皆除。
由是我于无量劫,恭敬供养诸如来,坚持禁戒趣菩提,求证法身安乐处。
施他眼耳及手足,妻子僮仆心无吝,财宝七珍庄严具,随来求者咸供给。
僮(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忍等诸度皆遍修,十地圆满成正觉,故我得称一切智,无有众生度量者。
忍等诸度皆遍修,十地圆满成正觉,故我得称一切智,无有众生度量者。
度量(duò liáng) = 测量、测度。
假使三千大千界,尽此土地生长物,所有丛林诸树木,稻麻竹苇及枝条,
假使三千大千界,尽此土地生长物,所有丛林诸树木,稻麻竹苇及枝条,
苇(wěi) = 芦苇[reed]。
此等诸物皆伐取,并悉细末作微尘,随处积集量难知,乃至充满虚空界;
此等诸物皆伐取,并悉细末作微尘,随处积集量难知,乃至充满虚空界;
伐(fá) = 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自吹自擂,夸耀自己[brag
about]。)
一切十方诸刹土,所有三千大千界,地土皆悉末为尘,此微尘量不可数。
假使一切众生智,以此智慧与一人,如是智者量无边,容可知彼微尘数。
牟尼世尊一念智,令彼智人共度量,于多俱胝劫数中,不能算知其少分!”
一切十方诸刹土,所有三千大千界,地土皆悉末为尘,此微尘量不可数。
假使一切众生智,以此智慧与一人,如是智者量无边,容可知彼微尘数。
牟尼世尊一念智,令彼智人共度量,于多俱胝劫数中,不能算知其少分!”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说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