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星期日

四十华严-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普贤 = 华严宗将断绝一切言语思虑之佛境界,称为性海果分,即毗卢遮那佛之法门;相对于此,应众生机缘而说教之缘起因分,即普贤菩萨之法门。普贤菩萨在人格上乃等觉位之菩萨,由理而言,则象征理、定、行,为诸佛之本源,亦为一切诸法之体性,若入果位,称为性海。故信、解、行、证一切普法者,不问凡圣,皆称为普贤,体悟此种一乘普贤之大机境界,称为普贤境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普贤行愿 = 指十大愿。若能将以下十种行愿相续不断实践力行,则可完成普贤菩萨之诸行愿海。又人若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愿,或读诵或书写,亦可得种种功德。
礼敬诸佛
常礼敬一切佛。
称赞如来
常称赞如来之德。
广修供养
常侍奉一切佛,并予最上之供养。
忏悔业障
常忏悔无始以来之恶业,并遵守净戒。
随喜功德
常随喜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
请转法轮
常礼请一切佛宣说教法。
请佛住世
请求佛、菩萨不入涅槃,而能住于世间说法。
常随佛学
常随毗卢遮那佛,而学佛之教法。
恒顺众生
应众生种别,而作种种供养。
普皆回向
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何等为十?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A1礼敬诸佛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2称赞如来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3广修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哥罗分/伽罗分/迦罗分/歌罗分 = 歌罗,Kala,乃极微数量之名称。或指月亮直径的十六分之一。意译为竖折、计分、力胜、分则、校量分。
(yù) = 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instructtell](明白、懂得[understandsee]/比喻[analogy])
优波尼沙陀分/忧波尼奢分/尼杀昙/尼萨昙/邬波尼杀昙分 = Upanisadam-api,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4忏悔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
(chàn) = 忏悔,自陈懊悔[confessrepent]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Kh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5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随喜 = Anumodana,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腹生/胎生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卵生
Andaj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化生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6请转法轮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众,多[abundant])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7请佛住世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8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bō) = 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pare cut apart]
剥皮 = 为释迦佛本生故事之一。释迦如来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名爱法梵志(又称乐法梵志),其时世间无佛,亦无善法可闻。梵志乃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时有一魔,变作婆罗门,自称有圣法一偈,若梵志果真求法心切,甘心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则当以其偈赠与。爱法梵志闻言,即自剥身皮,曝之令干,以血书偈。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舍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9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huì) = 小篆字从三“屮”,草木初生。草的总称[various kinds of grass](泛指草木[plants])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军队[army])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旷野(kuàng yě) = 空旷的原野[open fieldwilderness]
(qì) = 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 [pile of sand and gravel in watermoraine](沙漠[desert])
沙碛(shā qì) = 沙漠。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A10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五无间狱/五无间 = 即阿鼻地狱。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受苦报无有间断。为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恶之人所受之果报。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载,此狱以‘五事业感’,故称无间。
五无间业/五无间 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种罪业能招感无间地狱之苦果,故又称五无间业。
时无间
指历劫受罪,无时间歇。
形无间
指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限量),一切有情于中受苦,其身形亦广八万由旬,遍满此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无有间隙。
受苦无间
诸有情于剑树刀山、罪器叉棒、碓磨锯凿及剉斫镬汤等,备受诸苦,无有休歇。
趣果无间
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及天龙神鬼,罪业所感,悉同受之。
命无间
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
 
八部鬼众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
“悉能远离一切恶友,
“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头部
顶上肉髻相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脸部
狮子颊相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眉间白毫相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眼睫如牛王相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眼色如绀青相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口部
四十齿相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诸齿齐密相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四牙白净相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广长舌相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梵音相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咽中津液上味相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身躯部
金色身相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常光一丈相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身如狮子相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大直身相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身广长等相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肩圆满相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两腋下隆满相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七处隆满相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皮肤细软相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身毛右旋相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孔生一毛相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马阴藏相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手足部
手过膝相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指纤长相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手足柔软相
手足极柔软。
手足缦网相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腨如鹿王相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足下平满相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足跟圆满相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足跌高好相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千辐轮相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
“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
“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Amitayus,意译无量寿;Amitabha,意译无量光。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极乐世界 = Sukhavati,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关于该净土之情况,在阿弥陀经中有详细之解说,而阿弥陀佛今仍在彼处说法。据无量寿经等所载,往生于该佛土者身受诸种快乐,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然在该净土中,有所谓边地、疑城、胎宫等处,乃为怀疑阿弥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有关极乐往生之教义与阿弥陀佛之信仰,自印度以来即极兴盛。于现存藏经中,关于弥陀与极乐之著作多达两百余部。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A1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人师子 = Narasi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A2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A3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妓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灯烛(dēng zhú) = 油灯及蜡烛。多指照明设备。
妙高 = 为须弥山(Sumeru)之意译。须弥山乃佛教宇宙观中,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金轮上之高山。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A4忏悔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A5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A6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A7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A8常随佛学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 前边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合而称为礼赞如来。广修供养福,也就是广修供养佛,佛是福慧两足尊。我以诚恳的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愿力,请佛常住在世,转妙法轮。以随喜功德和忏悔功德,而生出种种善根。因为一经忏悔,罪业便消;罪业一消,善根便增长。我所有的善根,不是留着给我自己,而是把所有随喜忏悔种种诸善根,都回向给法界众生,所有的功德都是法界众生的。法界众生所有的罪过,全可以交给我一个人承当,我能代众生受苦,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 = Bodhicitta,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惑业苦 = 即惑、业、苦三道。用以显示为惑业所缠缚(迷)之因果关系。即依贪、嗔、痴等惑而造作善恶之业,复由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苦果,称为惑业苦。又‘道’,为能通之义,些三者由惑起业,因业感苦,于苦复起惑,展转相通,生死不断,故称为三道。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A9恒顺众生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光显 = 指显明光耀。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尘刹 = 刹,Khetta,为国土之意。尘刹,谓多如微尘数之无量世界。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A10普皆回向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dǔ) = 见,看见[see]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 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能具足圆满普贤菩萨最殊胜的十大愿王了。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 这个人如果愿意教化众生,他就会再生到人间,且一切都圆满,这叫乘愿再来。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销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
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
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
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