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尔时,宝华灯城北有菩提树,名普光遍照法云声幢。
“以念念显示一切如来庄严道场,金刚坚固摩尼宝王而为其根,一切摩尼以为其干,众杂妙宝以为其叶,枝条华果次第分布,并相称可;四方、上、下圆满庄严,放种种色宝焰光明;出妙音声,演说一切诸佛如来自在神通甚深境界。
并(bìng) = 并行,并列[side by side]。(并且,连[further more;besides]/和,以及[and]/相同[be identical;same]。)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适合于…<如人意、人心>[make]。)
“于彼树前有一香池,名宝华光法雷声,香水盈满,妙宝为岸,百万亿那由他宝树围绕,一一树形如菩提树,众宝璎珞周匝垂下。
法雷 =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复有无量宫殿楼阁,众宝所成,周遍道场以为严饰。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彼香池内出大莲华,名普现三世一切如来庄严境界云,须弥山极微尘数如来于中出现。
“其第一佛名普智宝焰吉祥威德王,于此华上,最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千岁演说妙法,成熟众生。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其彼如来未成佛时,十千年中菩提树王放大光明,显现神通,成熟众生。
“所谓:十千年前放净光明,名一切众生离垢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心自开悟,知十千年后佛当出现;
“九千年前放净光明,名具足无垢吉祥藏,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得清净眼,见一切色,知九千年后佛当出现;
“八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一切众生业果音声,若有众生遇斯光者,悉能自知业海差别、种种果报,知八千年后佛当出现;
“七千年前放大光明,名生一切善根音声,若有众生遇斯光者,一切善根悉皆圆满,知七千年后佛当出现;
“六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佛不思议境界音声,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其心广大,普得自在,知六千年后佛当出现;
“五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严净一切佛刹音声,若有众生遇斯光者,悉见一切清净佛土,知五千年后佛当出现;
“四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一切如来境界无杂乱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悉能深入如来境界,遍一切处往觐诸佛,知四千年后佛当出现;
“三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一切众生普照三世现前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悉能现见一切如来诸本事海,知三千年后佛当出现;
“二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三世智电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则见一切如来过去相应行海,知二千年后佛当出现;
“一千年前放大光明,名如来无翳智慧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具足普眼,能见诸佛神通变化,净一切刹,知一千年后佛当出现;
“一百年前放大光明,名令一切众生皆得见佛集诸善根,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则得成就见佛三昧,知百年后佛当出现;
“次七日前放大光明,名一切众生大喜爱乐音,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则得见佛,能生爱敬,知七日后佛当出现。
业报/业果 =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本事 = Itivuttaka,即‘如是之事’,译作出因缘、本事经、本事说,乃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见佛 =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善男子!如是种种无量无边清净光明,十千年中乃至七日调伏众生,令其成熟。
“满七日已,一切世界悉皆震动,纯一清净,无诸秽杂,念念普现十方一切清净佛刹,亦现彼刹种种庄严,若有众生根性淳熟,应见佛者,咸诣道场。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淳(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通“纯”。纯粹[pure]。)
淳熟(chún shú) = 纯熟。
“尔时,彼世界中,一切轮围、一切须弥、一切诸山、一切河海、一切大地、一切城邑、一切垣墙、一切宫殿、一切音乐、一切资具、一切璎珞、一切语言,皆出音声赞说一切诸佛如来神通境界变化庄严;又出一切香云、一切烧香云、一切末香云、一切涂香云、一切香摩尼形像云、一切摩尼衣云、一切宝焰云、一切焰藏云、一切璎珞云、一切妙华云、一切音乐云、
“一切如来光明云、
“一切如来圆光云、
“一切如来愿声云、
“一切如来言音海云、
“一切如来种种相好色光明云,显示如来出现世间不思议相。
斫迦罗/斫羯罗/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垣(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圆光 = 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
“善男子!此普现三世一切如来庄严境界大宝莲华王,有十佛刹极微尘数妙宝莲华以为眷属,周匝围绕。
“其诸莲华一一台上,皆有摩尼宝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善男子!彼普智宝焰吉祥威德王如来于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于十方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众生心,悉现其前,为转法轮。
“于一一世界,令无量众生离恶道苦;
“令无量众生生人天中;
“令无量众生住于声闻、辟支佛地;
“令无量众生成就出离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成就无垢勇猛幢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成就清净法光明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成就威德清净根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成就随顺平等力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成就现前入法城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成就遍至一切处不可坏神通力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普于十方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生希有心,安住平等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安住三昧门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成就缘一切清净境界菩提之行;
“令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令无量众生住菩萨道修菩萨行;
“令无量众生安住清净波罗蜜道;
“令无量众生住菩萨初地;
“令无量众生安住菩萨二地、三地乃至十地;
“令无量众生入于菩萨殊胜行愿;
“令无量众生安住普贤清净行愿。
恶趣/恶道 =
Akusala-gatih,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法城 = 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善男子!彼普智宝焰吉祥威德王如来现如是等佛不思议自在神力转法轮时,于彼一一诸世界中,随其所应,念念调伏,教化成熟无量众生。
“时,普贤菩萨知宝华灯王城中众生自恃色貌及诸境界,放逸昏醉,而生憍慢;为欲调伏彼众生故,化现妙身,端正殊特,往诣彼城。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普贤,梵名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恃(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令彼圣王及诸妙宝、日月、星宿、宝树、宝衣、摩尼、璎珞、众生身等一切光明威德端严悉皆不现;譬如日出,众景夺曜,亦如聚墨对阎浮金。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聚墨 = 用以譬喻物之黑。
“时,诸众生各心念言:‘此为是谁?为天?为梵?今放此光映蔽一切,令我等身所有威德光色端严皆不显现,种种思惟无能解了。’
“尔时,普贤菩萨在彼轮王宫殿之上虚空中住,而告之言:‘大王!当知今汝国中有佛出兴,在普光遍照法云声幢菩提树下。’
“时,轮王女普喜吉祥莲华眼见普贤菩萨所现色身光明自在,及闻身上种种璎珞诸庄严具所出妙音,生爱敬心,生欢喜心,生深信心,作如是念:‘愿我所有一切善根,得如是身、如是庄严、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神通、如是威德。
“‘今此大圣能于众生生死长夜黑暗之中放大光明,显示如来出兴于世,
“‘愿令于我亦得如是为诸众生作智光明,破彼所有无知黑暗;
“‘愿我所在受生之处,常得不离此善知识。’
大圣 = Maha-muni,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
生死长夜 = 谓众生沉溺于生死之苦,如长暗之夜。生死如梦,于梦中未能觉知为梦,须至觉醒时,始能追忆梦中之境为虚幻;众生轮回于生死亦如梦一般,故以长夜譬喻之。
“善男子!时,毗卢遮那宝莲华藏妙吉祥髻转轮圣王与其宝女、千子、眷属、大臣、辅佐、七宝、四兵及其城内无量人众,前后围绕,以王神力,俱升虚空,高一由旬,放大光明,照四天下,普使一切咸得瞻仰,欲令众生俱往见佛,以偈赞曰:
辅佐(fǔ zuǒ) = 协助,多指政治上,如协助君主治理国家[assist a
ruler in governing a country]。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
|
象兵/象军
|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
马兵/马军
|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
车兵/车军
|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
步兵/步军
|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
“‘佛今已出于世间,普救一切诸群品,汝等宜应速发心,往诣最胜导师所。
= 八十华严:如来出世间,普救诸群生,汝等应速起,往诣导师所。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经于无量俱胝劫,乃有如来兴出世,开示甚深微妙法,普为利乐诸众生。
= 八十华严:无量无数劫,乃有佛兴世,演说深妙法,饶益一切众。
“‘佛观一切诸世间,颠倒无明常翳惑,生死逼迫轮回苦,而起救护大悲心。
= 八十华严:佛观诸世间,颠倒常痴惑,轮回生死苦,而起大悲心。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无数千万俱胝劫,修习种种菩提行,成就最胜大悲心,普灭一切众生苦。
= 八十华严:无数亿千劫,修习菩提行,为欲度众生,斯由大悲力。
“‘头目耳鼻身手足,如是一切皆能舍,为证甘露佛菩提,经于无量无边劫。
= 八十华严:头目手足等,一切悉能舍,为求菩提故,如是无量劫。
“‘过于无量俱胝劫,出世导师难可遇,见闻供养及亲承,一切获益无空过。
= 八十华严:无量亿千劫,导师难可遇;见闻若承事,一切无空过。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我今与汝俱往诣,观彼最胜调御师,为转无上大法轮,道树降魔成正觉。
= 八十华严:今当共汝等,往观调御尊,坐于如来座,降魔成正觉。
降魔 = Mara-tarjana/mara-dharsana,意即对治、降伏恶魔。恶魔乃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夺取慧命者,通常分为心内之烦恼魔与心外之天魔,皆为修行佛道之障碍,修行者可赖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
“‘汝应观佛妙色身,放无边际光明网,种种妙色咸清净,除灭众生惑苦暗。
= 八十华严:瞻仰如来身,放演无量光,种种微妙色,除灭一切暗。
“‘从于一一毛孔中,普放无数光明云,遍照一切诸群生,咸令爱敬心欢喜。
= 八十华严:一一毛孔中,放光不思议,普照诸群生,咸令大欢喜。
“‘汝等各各应思念,发起广大精进心,即时同诣彼如来,亲近至诚而供养。’
= 八十华严:汝等咸应发,广大精进心,诣彼如来所,恭敬而供养。
“尔时,转轮圣王说偈赞佛,开悟国内一切众生已,从轮王善根,出十千种大供养云,往诣道场,向如来所。
“所谓:出一切宝盖云、一切华帐云、一切宝衣云、一切香海云、一切宝座云、一切宝幢云、一切宫殿云、一切妙华云、一切宝铃网云、一切庄严具云,于虚空中周遍严饰。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宝座 = 指以宝玉庄饰之莲花座。一般称诸佛之座为莲花座,又多以七宝装饰,故称宝莲花座,或称宝座。
法幢/宝幢 = 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
“到已,顶礼普智宝焰吉祥威德王如来足,右绕无数百千万匝,即于佛前,坐普照十方光明摩尼宝莲华座。
“时,轮王女普喜吉祥莲华眼即解身上一切璎珞诸庄严具,持以奉散。
“时,庄严具于虚空中变成大摩尼宝盖,有种种色摩尼宝网周匝垂下,一切龙王共所执持,一切宫殿于中间列,十种宝盖眷属围绕,形如楼阁,内外清净,诸璎珞云遍覆其上,及诸宝树、香海、摩尼、种种妙饰以为严好。
宝网 = 谓珍宝结成之罗网。帝释宫之罗网,称为帝网,亦称因陀罗网。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于此盖中有菩提树,枝叶荣茂,普覆法界,念念示现无量庄严。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茂(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毗卢遮那如来坐此树下,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前后围绕,一切皆从普贤菩萨行愿出生,住诸菩萨不可思议无差别住;
“亦见一切诸世间主,合掌瞻仰,围绕如来;
“亦见一切如来自在神通之力;
“又见一切诸劫次第世界成坏;
“又亦见彼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出兴次第;
“又亦见彼一切世界一一皆有普贤菩萨种种供养一切如来、种种调伏一切众生;
“又亦见彼一切菩萨及其自身莫不皆在普贤身中;
“亦见自身在一切如来前、一切普贤前、一切菩萨前、一切众生前;
“又亦见彼一切世界,一一各有佛刹极微尘数世界种种际畔、种种任持、种种形状、种种体性、种种安布、种种庄严、种种清净、种种庄严云而覆其上、种种劫名、种种佛兴、种种三世、种种方处、种种住法界、种种入法界、种种住虚空、种种菩萨庄严、种种菩萨住处、
“种种如来菩提场、
“种种如来神通力、
“种种如来师子座、
“种种如来大会海、
“种种如来众差别、
“种种如来巧方便、
“种种如来转法轮、
“种种如来妙音声、
“种种如来言说海、
“种种如来契经云;既见是已,其心清净,生大欢喜。
无差别 = 谓诸法本性真如,而无差别。盖‘有为法’之外相虽有种种差别,然其本性不异,如水波之相虽异,而其水性则一,谓之无差别。
畔(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边,旁边[side]。)
际畔(jì pàn) = 边际;界限。
“时,彼如来为此女人说修多罗,名一切如来转法轮音,十佛刹极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时,彼女人闻此经已,即得成就十千三昧门,身心柔软,无有粗强,如初受胎,如始诞生,如娑罗树初始生芽;彼三昧心柔软可爱,亦复如是。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
芽(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所谓:现见一切佛三昧、
“普照一切刹三昧、
“深入一切三世门三昧、
“演说一切佛法轮三昧、
“了知一切佛愿海三昧、
“开悟一切众生令出生死苦三昧、
“常愿破一切众生暗三昧、
“常愿灭一切众生苦三昧、
“常愿生一切众生乐三昧、
“教化一切众生不生疲厌三昧、
“一切菩萨住一切地自在庄严三昧、
“一切菩萨无障碍幢三昧、
“普诣一切清净佛刹三昧。
“得如是等十千三昧已,复得微细等引,谓:不动心、欢喜心、安慰心、普光照心、顺善知识教心、
“缘甚深一切智心、随顺慈无量教行心、
“舍离一切执著心、
“不住一切世间境界心、深入如来境界心、
“普照一切佛色相海心、不散乱心、不飘动心、无障碍心、无高下心、无疲倦心、无退转心、得自在心、离懈怠心、正念诸法自性心、
“安住一切法门海心、
“修行一切法门海心、
“了知一切众生海心、
“救护一切众生海心、
“普照一切世界海心、
“普生一切佛愿海心、
“悉破一切障碍山心、积集广大福聚心、现见如来十力心、普照菩萨境界心、增长菩萨助道心、
“遍缘一切方海心。
慰(wèi) = 安慰[comfort]。(心安[be
at ease]。)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一心思惟观察普贤所有大愿,发一切如来十佛刹极微尘数平等愿海。
“所谓:愿严净一切佛国;
“愿成熟一切众生;
“愿遍知一切法界;
“愿普入一切法界海;
“愿于一切佛刹,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愿尽未来际劫,不舍一切众生;
“愿得亲近一切如来;
“愿得承事一切善友,悉令欢喜;
“愿得供养一切如来,悉令遍满;
“愿于念念中修菩萨行,增一切智无有间断;发如是等十佛刹极微尘数愿海,成就普贤所有大愿。
遍知 = Parijna,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愿海 = 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故有此譬喻。
“时,彼如来复为其女开示演说发心已来所种善根、所修妙行、所得大果,令其开悟,甚深信解,成就如来圆满广大所有愿海,一心趣向一切智位。
“善男子!复于此前过十大劫,有世界名日轮光照摩尼王,佛号因陀罗幢吉祥相。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因陀罗 = Inda,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
“时,此莲华眼女于彼如来遗法之中,普贤菩萨劝其修补莲华座上故坏佛像;
“既修补已,而复彩画;
“既彩画已,复宝庄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
彩(cǎi) = 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文采,文章才华[rich and bright colors;literary grace]。(彩色,各种颜色[color]/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colored silk]。)
“善男子!我念过去由普贤菩萨善知识故,种此善根;从是已来,不堕恶趣,常于一切天王、人王种族中生,一切生处身形殊妙,端正可喜,色相圆满,令人乐见;常见于佛,常得亲近普贤菩萨,令我忆持所得法门,乃至于今示导开悟,成熟于我,令生欢喜。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善男子!于意云何?尔时毗卢遮那宝莲华藏妙吉祥髻转轮王者,岂异人乎?今弥勒菩萨是也。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是时王妃具足圆满吉祥面者,具足功德寂静音海夜神是也,今所住处去此不远。
“时普喜吉祥莲华眼童女者,即我身是。
“我于昔时,身为童女,普贤菩萨劝我修补莲华座像以为无上菩提因缘,令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我于彼时初始发心,次复引导,令我得见普智宝焰吉祥威德王如来,解身璎珞,散佛供养,见佛神变,闻佛说法,即得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从是得见须弥山极微尘数佛,我皆尊重恭敬供养,听彼如来种种说法,闻法欢喜,依教修行,于念念中常得见彼一切如来及彼佛刹菩萨大会。
引导 = 指诱引开导。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散(sàn) = 分散[break up;disperse]。(散发,使分散[distribute;disseminate]。)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善男子!过彼毗卢遮那威德吉祥世界无垢圆满劫已,次有世界,名摩尼轮种种妙色庄严,劫名大光,有五百佛于中出现,我皆承事恭敬供养,令其欢喜。
“其最初佛名大悲云幢,我为夜神,见佛出行,恭敬供养;
“次有佛出,名金刚那罗延幢,我为轮王,亲近承事,恭敬供养。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一切佛出现,十佛刹极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我皆受持;
“次有佛出,名金刚无碍德,我于彼时为转轮王,恭敬供养,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普照一切众生根,须弥山极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我皆受持;
“次有佛出,名火焰山吉祥庄严,我于彼时为长者女,供养恭敬,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普照三世藏庄严阎浮提,极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我皆受持;
“次有佛出,名一切法海高胜王,我为天王,恭敬供养,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分别一切法界智,五百修多罗而为眷属,我皆受持;
“次有佛出,名甚深法吉祥海光,我于彼时为龙王女,雨如意摩尼宝云而为供养,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速疾增长欢喜海,百万亿那由他修多罗而为眷属,我皆受持;
“次有佛出,名宝峰光焰灯,我为海神,雨宝莲华云,亲近承事,恭敬供养,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法界方便海光明,佛刹极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我皆受持;
“次有佛出,名功德海光照圆满吉祥,我于彼时为五通仙,现大神力,六千诸仙眷属围绕,雨妙香华高山峰云而为供养,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无着法灯,六千修多罗而为眷属,我皆受持;
“次有佛出,名毗卢遮那吉祥藏,我于彼时为主地神,名平等利益,与无量地神俱,雨一切宝树云、一切宝藏云、一切宝璎珞云、一切宝庄严云而为供养,其佛为我说修多罗,名出生一切如来智藏,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我皆听闻,忆持不忘。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五神通/五通 =
Pancabhijna,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即:(一)神足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 (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得此五种神通之仙人,称为五通仙。
华香/香华 = 即香(梵gandha )与花(梵puspa )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法光/法炬/法灯 = 以灯比喻佛法。谓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犹如灯火能照亮暗夜。
“善男子!如是次第五百如来,其最后佛名法界虚空宝山圆满吉祥灯。
“我于彼时身为妓女,名可喜吉祥面;遇佛入城,歌舞供养,承佛威力,踊在空中,以千妙偈赞叹于佛;佛为于我放眉间光,名普照法界光明庄严,光照我身一切遍满,我蒙光触,即得解脱,名法界方便不退藏门。
妓(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善男子!此世界中有如是等佛刹极微尘数劫,一切如来于中出现,我皆承事恭敬供养,令其欢喜;彼诸如来为我演说种种正法,我皆忆念,如法受持,乃至不忘一文一句;
“于彼一一诸如来所,称扬赞叹一切佛法,为无量众生广作利益;
“于彼一一诸如来所,得现三世法界藏,住广大法界身,得入一切智光明,入一切普贤行。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文(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善男子!我依一切智光明故,于念念中,见无量佛,既见佛已,先所未得、先所未见、先所未闻普贤菩萨所有妙行,悉得成就。
“何以故?以得一切智光明故,差别显示无量无边法界门故。”
尔时,普救众生夜神欲重明此解脱门义,承佛威力,为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善财汝应听我说,甚深难入难见法,普光遍照于三世,一切差别智明门。
= 八十华严:善财听我说,甚深难见法,普照于三世,一切差别门。
“如我初发菩提心,勤求佛智诸功德,所证无边解脱门,为汝宣扬应谛听。
= 八十华严:如我初发心,专求佛功德,所入诸解脱,汝今应谛听。
“忆昔过刹极微劫,时有劫名无垢轮,刹号胜幢遍照灯,庄严广大无诸垢,
= 八十华严:我念过去世,过刹微尘劫,次前有一劫,名圆满清净。是时有世界,名为遍照灯,
“于中十力出世间,量与须弥尘数等。
= 八十华严:须弥尘数佛,于中出兴世:
“初佛宝焰吉祥光,第二法王功德幢,第三法幢福须弥,第四无畏自在王,
= 八十华严:初佛名智焰,次佛名法幢,第三法须弥,第四德师子,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第五佛名寂静王,第六佛名寂静城,第七如来名称山,第八导师须弥德,
= 八十华严:第五寂静王,第六灭诸见,第七高名称,第八大功德,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第九佛号吉祥光,第十名为月面佛。
= 八十华严:第九名胜日,第十名月面。
“于此十佛世尊所,令我开悟最初门,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于此十佛所,最初悟法门。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最初佛号虚空住,第二如来名普光,三名出生住诸方,第四如来正念海,
= 八十华严:初名虚空处,第二名普光,三名住诸方,四名正念海,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第五佛名高胜光,第六世尊须弥云,第七如来法焰光,第八如来名称山,
= 八十华严:五名高胜光,六名须弥云,七名法焰佛,八名山胜佛,
“第九出生莲华王,第十大悲法界华。
= 八十华严:九名大悲华,十名法界华。
“此十佛海光明照,令我悟入第二门,此后相续时无间,次第复有十佛出。
= 八十华严:此十出现时,第二悟法门。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第一如来光幢王,第二佛名智慧光,第三佛名利益心,第四如来帝吉祥,
= 八十华严:第一光幢佛,第二智慧佛,第三心义佛,第四德主佛,
“第五如来名天智,第六佛号尊慧王,第七佛名智吉祥,第八佛号光照王,
= 八十华严:第五天慧佛,第六慧王佛,第七胜智佛,第八光王佛,
“第九勇猛天行佛,第十法界莲华尊。
= 八十华严:第九勇猛佛,第十莲华佛。
“此十能显广大法,令我成就第三门,此后无间复值遇,次第相续十佛出。
= 八十华严:于此十佛所,第三悟法门。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最初宝焰山吉祥,第二功德吉祥佛,第三佛号法光明,第四佛名莲华藏,
= 八十华严:第一宝焰山,第二功德海,第三法光明,第四莲华藏,
“第五智月妙眼佛,第六如来香宝光,第七善逝须弥德,八名乾闼婆光明,
= 八十华严:第五众生眼,第六香光宝,七须弥功德,八乾闼婆王,
“第九摩尼藏王佛,第十具足威德佛。
= 八十华严:第九摩尼藏,第十寂静色。
“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最初佛号广大智,第二佛号宝光明,第三如来功德云,第四佛名最胜相,
= 八十华严:初佛广大智,次佛宝光明,第三虚空云,第四殊胜相,
“第五苦行圆满光,第六佛号那罗延,第七世尊须弥德,第八功德轮围王,
= 八十华严:第五圆满戒,第六那罗延, 第七须弥德,第八功德轮,
“第九如来无胜幢,第十佛名大树王。
= 八十华严:第九无胜幢,第十大树山。
“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初名帝德娑罗王,二名普现世主身,第三佛号高显光,第四佛名金刚光,
= 八十华严:第一娑罗藏,第二世主身,第三高显光,第四金刚照,
金刚 = Vaji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第五世尊地威德,第六甚深法德王,第七法海大智音,第八佛号须弥幢,
= 八十华严:第五地威力,第六甚深法,第七法慧音,第八须弥幢,
“第九如来智光照,第十妙宝吉祥王。
= 八十华严:第九胜光明,第十妙宝光。
“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初梵光佛虚空音,第三法界像吉祥,第四圆满光明轮,第五诸方智光幢,
= 八十华严:第一梵光明,第二虚空音,第三法界身,第四光明轮,第五智慧幢,
“六虚空灯七妙德,第八遍照吉祥光,第九福光寂静德,第十大悲云吉祥。
= 八十华严:第六虚空灯,第七微妙德,第八遍照光,第九胜福光,第十大悲云。
“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初真谛力智光明,二现一切众生前,第三名为高显光,第四佛号光明身,
= 八十华严:第一力光慧,第二普现前,第三高显光,第四光明身,
“第五善逝法出生,第六名为速疾风,第七世尊吉祥相,第八如来勇猛幢,
= 八十华严:第五法起佛,第六宝相佛,第七速疾风,第八勇猛幢,
“第九佛名宝肢节,第十普现三世光。
= 八十华严:第九妙宝盖,第十照三世。
“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初佛愿海吉祥灯,二佛吉祥金刚山,第三坚固须弥德,第四佛名念幢王,
= 八十华严:第一愿海光,第二金刚身,第三须弥德,第四念幢王,
忆/念 = Sati,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
“第五如来法智尊,第六佛名般若灯,第七佛号德光幢,第八佛名广大智,
= 八十华严:第五功德慧,第六智慧灯,第七光明幢,第八广大智,
“第九智行法界门,第十法海智吉祥。
= 八十华严:第九法界智,第十法海智。
“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最初福山功德王,次佛名为智吉祥,第三如来法驾轮,第四宝王吉祥佛,
“第五功德轮吉祥,第六普智焰光佛,第七佛号须弥灯,第八世尊迅疾光,
= 八十华严:初名布施法,次名功德轮,三名胜妙云,四名忍智灯,
“第九如来大寂声,第十佛名寂静幢,十一众生吉祥灯,十二大愿速吉祥,
= 八十华严:五名寂静音,六名寂静幢,七名世间灯,八名深大愿,
“十三无能胜力幢,十四世尊智焰海。
= 八十华严:九名无胜幢,十名智焰海。
“皆于世间为上首,普利一切诸众生。
“此后次第有十佛,相续出兴于世间。
= 八十华严: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出:
“第一佛名法自在,第二无著智如来,第三世尊海慧音,第四众密音调御,
= 八十华严:初佛法自在,二佛无碍慧,三名意海慧,四名众妙音,
“五名具足言辞佛,第六妙音大吉祥,第七佛智自在转,第八普现众生前,
= 八十华严:五名自在施,六名普现前,七名随乐身,八名住胜德,
“九等众生吉祥身,十名德贤自性山。
= 八十华严:第九本性佛,第十贤德佛。
贤(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如是须弥尘数劫,所有上首诸如来,普为众生作世灯,我皆供养无空过。
= 八十华严:须弥尘数劫,此中所有佛,普作世间灯,我悉曾供养。
“复过佛刹极微数,劫中所有诸如来,我于一切咸供养,入此甚深解脱海。
= 八十华严:佛刹微尘劫,所有佛出现,我皆曾供养,入此解脱门。
“我于如是无边劫,修行得此解脱门,汝今闻已速修行,不久亦当如我得。
= 八十华严:我于无量劫,修行得此道;汝若能修行,不久亦当得。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集无边行海,发种种解心、现种种身、具种种根、满种种愿、入种种三昧、起种种神通、
“成就种种方便、
“能作种种利益、
“游入种种智藏、
“照种种法门海、
“得种种法光明、
“往种种佛刹海、
“受种种佛灌顶、
“事种种善知识、
“悟种种解脱门、
“证种种自在心、
“起种种无作行、
“现种种难思色、
“顺种种众生心、
“起种种变化身、
“入种种菩萨地、
“知种种法因缘、
“离种种妄分别、
“依种种菩萨愿、
“持种种佛遗教,安住出生普贤妙行。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去此不远菩提场中,有主夜神,名具足功德寂静音海,坐星宿光幢摩尼王庄严宝莲华藏师子之座,百万阿僧祇夜神以为眷属,前后围绕。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一心恋慕,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