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4日星期一

四十华严-卷第十六

卷第十六
 
###26)净达彼岸城>毗瑟底罗居士
尔时,善财童子闻伐苏蜜多离贪欲际解脱门,一心随顺,忆念修行,
观彼菩萨无著境界三昧、
思彼菩萨欢喜三昧、
寻彼菩萨无碍音声藏三昧、
行彼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
念彼菩萨离一切世间光明三昧、
入彼菩萨寂静庄严三昧、
修彼菩萨摧伏外道三昧、
观彼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
思彼菩萨摄一切众生不舍三昧、
住彼菩萨增长众生福德藏三昧,念一切智。
 
渐次前行,至彼岸城,诣居士宅,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槃际。
般涅槃/涅槃 = Nibbana,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Pari-nibbana),意译作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是如来已般涅槃、如是如来现般涅槃、如是如来当般涅槃。’
(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
“善男子!我开彼栴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
佛种 = Buddha-vamsa,佛之种族、佛之系统。印度婆罗门教徒说四姓差别,以夸示其出身与系统;然佛弟子则皆由同一佛法而生,不问其种姓、家系,悉称佛子,其动机在喝破佛弟子之自觉。广义言之,凡信佛法者,皆称佛子;就系统之义而言,亦称为佛种、释种子。
“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念念得知一切诸佛殊胜之事。”
 
善财白言:“此三昧者境界云何?”
 
居士答言:“善男子!我入此三昧时,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相续出现。
“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毗舍浮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名称佛、最胜莲华佛,如是等佛而为上首。
提舍佛 = Tissa,为星宿名,可表示“圆满”、“明”。
弗沙佛 = Pussa,为星宿名,义为“炽盛宿星”、“鬼宿星”、“增威”。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得见千佛、得见百千佛、得见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阿庾多亿佛、那由他亿佛,乃至见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极微尘数佛。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
阿由多/阿庾多 = Ayuta,兆,即一万亿。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如是一切次第皆见。
“亦见彼佛初始发心,种诸善根、获胜神通、成就大愿、修行妙行、具波罗蜜、入菩萨地、得清净忍、摧伏魔军、成等正觉、国土清净、众会庄严、放大光明、神通自在、作师子吼、转妙法轮;变化示现种种差别,无量方便成熟众生,善巧宣扬诸分别法。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我悉能持、我悉能忆,悉能观察,分别显示,随顺解了无有忘失。
显示 = 谓显露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教法显示,令彼众生开悟,得以度脱。
“如是未来弥勒佛等百佛、千佛、百千亿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极微尘数佛,及初发心相续不断,信解甚深,勤求不懈,精进势力,速疾增长,一切世间凡夫、二乘所不能动。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亦见现在毗卢遮那佛等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亦如是。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彼一切佛,我皆现见;彼一切法,我悉得闻,忆念、受持,心无忘失。
“以智慧力随顺解了,以慈悲力宣扬显示。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以一念智普知三世,一念遍入一切三昧。
“如来智日,恒照其心。
“于一切法无有分别,了一切佛悉皆平等。
“如来及我一切众生,等无有二。
“知一切法自性清净,光明普照,无所不遍。
“无有思虑、无有动转而能普入一切世间,离诸分别,住佛法印,悉能开悟法界众生。
法印 = Dharma-mudra,与‘法本末’、‘法本’、‘相’、‘忧檀那’(Udana)等词同义。法,指佛法、佛教;印,即旗印、印记、标帜。法印系指佛教之旗帜、标帜、特质,乃证明为真正佛法之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动不变之义,例如王者之印,能为证明。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dá) = 痛苦[suffering]
普陀山/补怛洛伽山 = Potalaka,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小白花树山;为现今南印度帕帕纳萨姆山,位于蒂鲁内尔维利县境。大乘佛教传说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后中国浙江舟山上一座海岛因“不肯去观音”的典故,也更名为普陀洛迦山,作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尔时,居士因此指示,即说偈言:
 
“海上有山众宝成,贤圣所居极清净,泉流萦带为严饰,华林果树满其中。
= 八十华严: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
贤圣 = 贤(梵bhadra)与圣(梵a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yíng) = 回旋缠绕[coil](弯曲[bend])
(dài) = 大带,束衣的腰带[broad belt](泛指狭长形条状物[belt])
萦带(yíng dài) = 旋曲的带子。/环绕。/形容城池垣环水抱,形势险要。
“最胜勇猛利众生,观自在尊于此住,汝应往问佛功德,彼当为汝广宣说。”
= 八十华严: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时,善财童子礼居士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27)补怛洛迦山>观自在菩萨
尔时,善财童子蒙居士教,随顺思惟,一心正念,
入彼菩萨深信解藏、
得彼菩萨能随念力、
忆彼诸佛出现次第、
见彼诸佛成等正觉、
持彼诸佛所有名号、
观彼诸佛所证法门、
知彼诸佛具足庄严、
信彼诸佛所转法轮、
思彼诸佛智光照曜、
念彼诸佛平等三昧、
解彼诸佛自性清净、
修彼诸佛无分别法、
契彼诸佛甚深法印、
作彼诸佛不思议业。
次第 = Anukr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渐次前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
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种种名华周遍严饰。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岩谷(yán gǔ) = 犹山谷。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萦映(yíng yìng) = 回环映带。
(wěng) = 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lush]
(yù) = 繁盛的样子[luxuriantrush](隆盛;繁多[various]/忧郁[depressedgloomymelancholy])
蓊郁(wěng yù) = 草木茂盛的样子[<of plant> flourishinglushluxuriant]/云气浓密的样子[dense]
观自在菩萨于清净金刚宝叶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 = 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于善知识爱乐尊重,合掌恭敬目视不瞬,作如是念:
“善知识者即是如来,
“善知识者一切法云,
“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善知识者难可值遇,
“善知识者十力宝因,
“善知识者无尽智炬,
“善知识者福德根芽,
“善知识者一切智门,
“善知识者智海导师,
“善知识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作是念已,即便往诣大菩萨所。
 
尔时,观自在菩萨遥见善财,告言:“善哉!善来童子!汝发大乘意,普摄众生;起正直心专求佛法,大悲深重救护一切;住不思议最胜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轮回,超过世间无有等比。
善来 = Sagata,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普贤妙行相续现前,大愿深心圆满清净,勤求佛法悉能领受,积集善根恒无厌足,顺善知识不违其教。
“从文殊师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获广大三昧光明,专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见诸佛生大欢喜,智慧清净犹如虚空。
“既自明了复为他说,安住如来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宝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现前,普观众生心无懈倦,大悲坚固犹若金刚。”
(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尔时,善财童子诣菩萨所,礼菩萨足,绕无数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放阎浮檀金妙色光明,起无量色宝焰网云,及龙自在妙庄严云以照善财。
即舒右手摩善财顶,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速疾行解脱门。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摄受调伏,相续不断。
“善男子!我恒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所应化而为利益:
“或以布施摄取众生,
“或以爱语摄取众生,
“或以利行摄取众生,
“或以同事摄取众生,
“或现种种微妙色身摄取众生,
“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
“或以音声善巧言辞,
“或以威仪胜妙方便,
“或为说法,
“或现神变令其开悟而得成熟,
“或为化现种种色相、种种族姓、种种生处、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善男子!我修习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令离诸怖。
“所谓: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诸病怖,离懈怠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愁叹怖,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德怖,离流转恶趣怖。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结缚/系缚 = Bandhana,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
(qiān) = 向高处迁移[ascend](徙居;搬动[movemigratechange one's residence])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
“善男子!我以如是种种方便令诸众生离诸怖畏,住于正念;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解脱门义,为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善来调伏身心者,稽首赞我而右旋,我常居此宝山中,住大慈悲恒自在。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 =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我此所住金刚窟,庄严妙色众摩尼,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宝石莲华座。
“天龙及以修罗众,紧那罗王罗刹等,如是眷属恒围绕,我为演说大悲门。
“汝能发起无等心,为见我故而来此,爱乐至求功德海,礼我双足功德身,
“欲于我法学修行,愿得普贤真妙行。
“我是勇猛观自在,起深清净大慈悲,普放云网妙光明,广博如空极清净。
“我垂无垢佣圆臂,百福妙相具庄严,摩汝深信善财顶,为汝演说菩提法。
(yōng) = 受雇佣,出卖劳动力[be hiredhire](雇工[hired labor]/平凡[common]/庸俗[vulgar])
“佛子应知我所得,一相一味解脱门,名为诸佛大悲云,秘密智慧庄严藏。
“我为精勤常救护,起诸弘誓摄众生,怜愍一切如己身,常以普门随顺转。
“我于无数众苦厄,常能救护诸群生,心念礼敬若称名,一切应时皆解脱。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苦厄(kǔ è) = 苦难,灾厄。
“或遭牢狱所禁系,杻械囚执遇怨家,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诸苦皆销灭。
(chǒu) =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ancient instrumentsof torture]
(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fettersshacklesetc.](器械,用具[applianceinstrumenttool])
杻械枷锁 = 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
(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囚执(qiú zhí) = 囚禁。/俘获;擒获。
“或犯刑名将就戮,利剑毒箭害其身,称名应念得加持,弓矢锋刃无伤害。
就戮(jiù lù) = 受戮,被杀。
(shǐ) = 以竹为箭,以木为矢[arrow]
“或有两竞诣王官,诤讼一切诸财宝,彼能至诚称念我,获于胜理具名闻。
诤讼(zhèng sòng) = 争辩诉讼。
“或于内外诸亲属,及诸朋友共为怨,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怨家不能害。
“或在深林险难处,怨贼猛兽欲伤残,若能至心称我名,恶心自息无能害。
“或有怨家怀忿毒,推落险峻大高山,若能至心称我名,安处虚空无损坏。
忿毒(fèn dú) = 极其忿恨。
(jùn) = 高而陡峭[high and precipitous]
“或有怨家怀忿毒,推落深流及火坑,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水火无能害。
“若有众生遭厄难,种种苦具逼其身,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解脱无忧怖。
“或为他人所欺谤,常思过失以相仇,若能至心称我名,如是怨嫌自休息。
“或遭鬼魅诸毒害,身心狂乱无所知,若能至心称我名,彼皆销灭无诸患。
鬼魅(guǐ mèi) = 泛指鬼怪之物[ghosts and goblinsforces of evil]
“或被毒龙诸鬼众,一切恐怖夺其心,若能至诚称我名,乃至梦中皆不见。
“若有诸根所残缺,愿得端严相好身,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若有愿于父母所,承顺颜色志无违,欢荣富乐保安宁,珍宝伏藏恒无尽。
欢荣(huān róng) = 欢乐荣华。
富乐(fù lè) = 富裕而安乐。
“内外宗族常和合,一切怨隙不来侵,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xì) = 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crackchink](空闲的地方或时间[interval]/怨恨[resentment])
“若人愿此命终后,不受三涂八难身,恒处人天善趣中,常行清净菩提道。
(tú) = 涂水[Tu River](道路。也作“途”[road]/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
 
三途/三涂 = 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
火涂
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
刀涂
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
血涂
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有愿舍身生净土,普现一切诸佛前,普于十方佛刹中,常为清净胜萨埵,
“普见十方一切佛,及闻诸佛说法音,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或在危厄多忧怖,日夜六时称我名,我时现住彼人前,为作最胜归依处,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日中
10:00-14:00
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彼当生我净佛刹,与我同修菩萨行,由我大悲观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
“或清净心兴供养,或献宝盖或烧香,或以妙华散我身,当生我刹为应供。
“或生浊劫无慈愍,贪瞋恶业之所缠,种种众苦极坚牢,百千系缚恒无断。
“彼为一切所逼迫,赞叹称扬念我名,由我大悲观自在,令诸惑业皆销灭。
“或有众生临命终,死相现前诸恶色,见彼种种色相已,令心惶怖无所依,
(huáng) = 恐惧,惊慌[agitatedflurred]
“若能至诚称我名,彼诸恶相皆销灭。
“由我大悲观自在,令生天人善道中,此皆我昔所修行,愿度无量群生众,
“勇猛精勤无退转,令其所作皆成就。
“若有如应观我身,令其应念咸皆见,或有乐闻我说法,令闻妙法量无边。
“一切世界诸群生,心行差别无央数,我以种种方便力,令其闻见皆调伏。
(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一个人<>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我得大悲解脱门,诸佛证我已修学,其余无量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
“善财汝于十方界,普事一切善知识,专意修行无懈心,听受佛法无厌足。
“若能闻法无厌足,则能普见一切佛,云何见佛志无厌,由听妙法无厌足。”
 
尔时,观自在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大悲速疾行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已净普贤一切愿,已住普贤一切行;
“常行一切诸善法,
“常入一切诸三昧,
“常住一切无边劫,
“常诣一切无边刹,
“常观一切诸如来,
“常闻一切三世法,
“常息一切众生恶,
“常长一切众生善,
“常绝众生生死流,
“常入如来正法流。
生死流 =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尔时,善财童子闻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说此大悲清净偈已,欢喜踊跃充遍其身。
生爱敬心,增信乐心,发清净心,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礼菩萨足,长跪合掌,于菩萨前,瞻仰一心,以偈赞曰:
 
“天人大众阿修罗,及与一切诸菩萨,以妙言音共称赞,大圣智慧深如海。
“能于一切众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一智同缘普救护,种种苦难皆销灭。
“菩萨最胜神通力,反复大地不为难,又能干竭于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动。
“圣者菩萨大名闻,号曰大悲观自在,云何我以微劣智,于仁胜德能称赞。
“我闻圣者诸功德,无断无尽大悲门,因是发起清净心,生我智慧辩才力。
“我今处于大众会,以大勇猛而观察,称扬赞叹妙庄严,恭敬至诚无懈倦。
“如大梵王居梵众,映蔽一切诸梵天,菩萨吉祥妙色身,处于众会无伦匹。
“菩萨顾视同牛王,妙色融朗如金聚,具足广大菩提愿,普利一切诸天人。
融朗(róng lǎng) = 融通明朗。
“种种华鬘以严饰,顶上真金妙宝冠,光明净妙过诸天,威德尊严超世主。
尊严(zūn yán) = 尊贵严肃、崇高庄严[dignityhonour]/不容侵犯的身分或地位[sanctity]
“圆光状彼流虹绕,外相明如净月轮,顶相丰起若须弥,端严正坐如初日。
(hóng) = 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rainbow]
“腰系金绦色微妙,现殊胜相放光明,伊尼鹿皮作下裙,能令见者生欢喜。
(tāo) = 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silk braid]
伊尼延 = Aineya,羚羊之一种。自古译为鹿王。
“妙身种种庄严相,众宝所集如山王,腰垂上妙清净衣,如云普现无边色。
“真珠三道为交络,犹如世主妙严身,恒放净光普照明,亦如朗日游空界。
(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交络(jiāo luò) = 犹交织。
“身色净妙若金山,又如瞻博迦华聚,以白璎珞为严饰,如白龙王环绕身。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世主手执妙莲华,色如上妙真金聚,毗琉璃宝以为茎,大慈威力令开发,
“出过天人之所有,普放光明犹日轮,显现如在妙高山,香气普熏于一切。
“于诸恶鬼部多等,黑蛇醉象及师子,痴火毒害蔽慈心,及余种种诸危难,
“重苦系缚所伤迫,一切恐怖无依怙。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彼众生类,妙宝叶石为胜座,无等莲华之所持,
“百千妙福之所成,众妙莲华所围绕。
“极妙身光清净色,从真胜义而成就,诸天种种上妙供,咸共赞叹仁功德。
“于尊能发清净意,速离一切忧怖心,眷属快乐共欢娱,一切妙果皆圆满。
“大海龙王住自宫,及余居处诸龙众,常惧妙翅大鸟王,搏撮伤残受诸苦。
(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cuō) = 用三指取物;抓取[take up with three fingers](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pinch])
搏撮(bó cuō) = 拿取;抓取。
“或有众生入大海,遇风鼓浪如雪山,若遭摩竭欲来吞,恐怖惊惶无所救。
摩竭(mó jié) = 亦作"摩伽罗"。梵语makara的译音。大鱼;鲸鱼。/古代印度摩伽陀国(Magadha)的省称。在今比哈尔邦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摩伽罗鱼/么迦罗鱼/摩竭鱼 = 摩竭,Makara,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经论中多处记载之大鱼。被视为与鳄、鲨鱼、海豚等同类。或为假想中之鱼。
“或遇醉象而奔逐,种种厄难之所缠,至心忆念大悲尊,如是一切无忧怖。
“大石山王有洞窟,其窟幽深极可畏,有犯王法锁其身,种种系缚投于彼。
洞窟(dòng kū) = 洞穴。
“彼诸苦恼众生等,至心忆念大悲尊,枷锁解脱苦销除,一切无忧安隐乐。
(jiā) = 刑具名。旧时一种方形木质项圈,在东方国家使用,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cangue]
“仁以大悲清净手,摄取忆念诸众生,令于一切厄难中,获得无忧安隐乐。
“我今赞叹人天主,最胜威德大仙王,三毒翳障尽销除,福智无涯如大海。
翳障(yì zhàng) = 障蔽。
“调伏众生无懈倦,利乐平等无怨亲,愿于菩萨妙金山,一切胜福皆成就。
“普于十方诸世界,息灭众生邪见心,速获如来无上身,普愿众生咸证得。”
 
尔时,有一菩萨名正性无异行,从于东方虚空中来,至此世界轮围山顶,以足按地。
斫迦罗/斫羯罗/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àn) = 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
时,此世界六种震动,变成无数杂宝庄严。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复于其身放大光明,映蔽一切释、梵、护世、天龙八部、日、月、星、电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及余一切苦恼众生,罪垢销除、身心清净。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mò) = 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Chinese inksumi]
又于一切诸佛刹土普兴一切诸供养云,普雨一切华香、璎珞、衣服、幢盖,如是所有诸庄严具,供养于佛。
复以神力随诸众生心之所乐,普于一切诸宫殿中而现其身,令其见者皆悉欢喜,然后来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所。
 
时,观自在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正性无异行菩萨来此大会道场中不?”
 
善财答言:“唯然!已见。”
 
告言:“善男子!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善财童子于观自在菩萨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门,以甚深心随顺观察,心无疲厌。
一心顶礼观自在菩萨足,绕无数匝,敬承其教,辞退而行。
 
###28)正性无异行菩萨
往诣正性无异行菩萨所,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菩萨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普门不动速疾行。”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
 
善财白言:“圣者!于何佛所得此解脱?所从来刹去此几何?发来久如?”
= 您是从那个佛刹来的?这个佛刹离开这儿有多远?您从那儿来经过多长时间呢?
几何(jǐ hé) = 多少[how muchhow many]
 
菩萨告言:“善男子!如此境界甚深难解,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沙门、婆罗门等所不能了。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唯诸菩萨最胜精进,具菩萨行,无退、无怯,已能亲近诸善知识,善友所摄,诸佛所念,增长善根,志乐清净;得菩萨根、有智慧眼,能闻、能持、能解、能入。”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为我宣说。
“我当承佛威神之力、善知识力,能信、能受、能解、能入。”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菩萨告言:“善男子!我从东方具足吉祥藏世界,普吉祥出生佛所而来此土。
“善男子!于彼佛所得此法门;
“从彼发来,已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一一念中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步;
“一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
“一一世界我皆遍入,以最胜心至其佛所,以妙供具而为供养,及施一切诸众生海。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此诸供具皆是无上心所成,无作法所印,诸如来所忍,诸菩萨所叹。
无作 = Akarmaka/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 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通“认”。认识,识别[recognizeidentify])
“善男子!我又普见彼世界中一切众生,悉知其心、悉知其根,随其解欲,现身说法;或放光明,或施财宝,种种方便教化、调伏、利乐、成熟,无有休息。
现身度生/现身 = 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
“如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维 =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Purva-daksina)、西南(Daksina-pascima)、西北(Pascimottara)、东北(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普门不动速疾行解脱,能疾周遍到一切处,如诸菩萨摩诃萨随顺遍行,普于十方无所不至。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智慧境界,等无差别;善布其身,悉遍法界。
“至一切道,入一切刹,知一切法,观一切世平等,演说一切法门,深信爱乐一切妙行。
= Magga,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轨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同时照曜一切众生,于诸佛所不生分别,于一切处无有障碍。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为门主,其中有神名曰大天。
堕罗钵底/陀罗钵地 = Dvara-vati,意思是多门之国(指城门)。据信是孟族于6世纪至11世纪在今天泰王国北部佛统府一带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国。
大天 = Mahadeva,音译作摩诃提婆,意译为大天,他是印度佛教比丘,约生活在阿育王时代,将佛教传播到南印度。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菩萨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