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星期日

四十华严-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四
 
“尔时,大王知此童女发如是心,作如是愿,观其意乐,而告之言:‘童女!当知随汝所欲,我皆与汝。
“‘我今所有一切皆舍,令诸众生普得满足,一切平等心无分别,随汝所愿恣意取之。’
 
“时,宝光明女信心清净生大欢喜,速疾增长一切善根,即以妙偈而赞王言:
 
“‘昔此娑罗大城邑,威德圣王未出时,凡诸事物悉无堪,可畏犹如饿鬼处。
= 八十华严: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时,一切不可乐,犹如饿鬼处。
“‘一切众生相杀害,窃盗淫佚性难调,虚诳不实粗恶言,杂秽乖离无义语。
= 八十华严:众生相杀害,窃盗纵淫佚,两舌不实语,无义粗恶言,
(qiè) = [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yì) = 隐逸的人[reclusehermit](放荡;放纵[dissolute])
“‘常乐贪夺他财物,恒怀瞋恚毒害心,依邪恶见不善行,从此命终堕恶道。
= 八十华严:贪爱他财物,瞋恚怀毒心,邪见不善行,命终堕恶道。
“‘此诸非法众生类,愚痴黑暗之所迷,坏灭正法邪见兴,由是天龙不降泽。
= 八十华严:以是等众生,愚痴所覆蔽,住于颠倒见,天旱不降泽。
非法(fēi fǎ) = 不合法[illegalunlawful]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多历年岁无时雨,百谷芽茎皆不生,树木药草悉焦枯,大小泉流亦干竭。
= 八十华严:以无时雨故,百谷悉不生,草木皆枯槁,泉流亦干竭。
百谷(bǎi gǔ) = 谷类的总称。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大王昔日未出时,河池及井皆枯涸,一切园苑尽荒芜,白骨纵横犹旷野。
= 八十华严:大王未兴世,津池悉枯涸,园苑多骸骨,望之如旷野。
(hé) = 失去水而干枯[dry]
(huāng) = 荒芜[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荒地[wasteland])
(wú) = 土地不耕种而荒废[be overgrown with weeds]
荒芜(huāng wú) = 土地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lie wastego out of cultivation]
“‘今得大王居宝位,惠及一切诸群生,油云膏雨被八方,大地率土皆充满。
= 八十华严:大王升宝位,广济诸群生,油云被八方,普雨皆充洽。
“‘大王出兴为世主,止诸盗贼息奸欺,所有牢狱悉皆空,一切茕独无忧怖。
= 八十华严:大王临庶品,普断诸暴虐,刑狱皆止措,茕独悉安隐。
(qióng) = 回旋着飞[circling in the air](孤独,无兄弟[solitarylonely])
“‘昔时世界众生类,好相杀害起怨仇,饮啖血肉恣无厌,今悉慈心互相视。
= 八十华严:往昔诸众生,各各相残害,饮血而啖肉,今悉起慈心。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昔时国内诸众生,贫穷裸露无衣服,饥渴衰羸如饿鬼,以草蔽身受寒苦。
= 八十华严:往昔诸众生,贫穷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饥羸如饿鬼。
“‘大王今既兴于世,稻粱甘果自然生,劫波树藏出妙衣,一切男女皆严饰。
= 八十华严:大王既兴世,粳米自然生,树中出妙衣,男女皆严饰。
(liáng) = 古代指粟的优良品种,子实也称粱,为细粮[fine strain of millet]
劫树/劫波树 = Kalpataru,意译如意树。为生于帝释天所居喜林园中之树名。劫波,即时间之义。关于此树名称之由来,据金刚顶经卷四载,劫波树能应时产生一切所需之物,如衣服、庄严之饰物、日常用具等,故有此称。另一说则谓,由此树之花开花谢而可测知昼夜时间,故称为劫波树。此外,在印度常有长者将香花、璎珞等宝物挂于树上,普施大众之风习;所用以悬挂宝物之树即称为劫树或宝树,此一风习或系模仿喜林园劫波树能产生种种宝物之说而形成者。
“‘昔日多求纵非法,为竞微利相陵夺,今时严具悉丰盈,自在欢乐如天处。
= 八十华严:昔日竞微利,非法相陵夺;今时并丰足,如游帝释园。
(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昔纵迷心造诸恶,放逸非分生贪染,于他妻妾起邪淫,乃至种种相侵夺。
= 八十华严:昔时人作恶,非分生贪染,他妻及童女,种种相侵逼。
非分(fēi fèn) = 不合本分,非本分所应有[presumptuousoverstepping one's bounds]/不安分;不守本分[inordinate]
“‘今时所见他女人,色貌端妍妙严饰,心恒清净无染著,知足犹如兜率天。
= 八十华严:今见他妇人,端正妙严饰,而心无染著,犹如知足天。
(yán) = 巧慧[clever](美丽[beautiful])
“‘昔时世界诸众生,妄言粗恶多离间,恒起邪思灭正法,谄曲杂秽随人意。
= 八十华严:昔日诸众生,妄言不真实,非法无利益,谄曲取人意。
“‘今时一切群生类,悉皆舍离粗恶言,音声柔软悦人心,一切听闻无不喜。
= 八十华严:今日群生类,悉离诸恶言,其心既柔软,发语亦调顺。
= 八十华严:昔日诸众生,种种行邪法,合掌恭敬礼,牛羊犬豚类。
= 八十华严:今闻王正法,悟解除邪见,了知苦乐报,悉从因缘起。
“‘大王今演妙法音,众生闻者咸欣悦,迦陵频伽梵声相,诸天音乐无能及。
= 八十华严:大王演妙音,闻者皆欣乐;梵释音声等,一切无能及。
迦陵频伽鸟 = Karavika,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大王顶上殊胜盖,一切妙宝所庄严,琉璃藏宝吉祥竿,覆以众妙摩尼网。
= 八十华严:大王众宝盖,迥处虚空中,擎以琉璃干,覆以摩尼网。
“‘金铃自然出妙声,其音超世无伦匹,宣扬一切诸佛法,除灭一切众生惑。
= 八十华严:金铃自然出,如来和雅音,宣扬微妙法,除灭众生惑。
“‘又此铃音广宣说,现在十方诸刹土,所有劫海一切佛,具大名称诸眷属。
= 八十华严:次复广演说,十方诸佛刹,一切诸劫中,如来并眷属。
“‘又复铃音次第演,过去一切十方刹,其中诸佛及刹名,所转法轮无不尽。
= 八十华严:又复次第说,过去十方刹,及彼国土中,一切诸如来。
“‘铃中又出法轮音,其声普遍阎浮界,广说梵释及众生,所依诸业皆差别。
= 八十华严:又出微妙音,普遍阎浮界,广说人天等,种种业差别。
“‘人天闻此音声已,各各自知诸业藏,离恶向善勤修行,安住诸佛菩提道。
= 八十华严:众生听闻已,自知诸业藏,离恶勤修行,回向佛菩提。
“‘王父号曰净光明,王母名为莲华光,当于五浊兴盛时,出现为王治天下。
= 八十华严:王父净光明,王母莲华光,五浊出现时,处位治天下。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是时有一广大园,园有五百莲华池,一一百千树围绕,摩尼华灯所弥覆。
= 八十华严:时有广大园,园有五百池,一一千树绕,各各华弥覆。
“‘于其一一池岸上,建立千柱庄严殿,以众杂宝为栏楯,半月焰光恒普照。
= 八十华严:于其池岸上,建立千柱堂,栏楯等庄严,一切无不备。
(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彼王末世恶法生,积年亢旱无时雨,一切池水悉干竭,所有草树皆枯槁。
= 八十华严:末世恶法起,积年不降雨,池流悉干竭,草树皆枯槁。
积年(jī nián) = 积累了很长时间;多年[for many years]
(kàng) = [high](干旱[arid])
(hàn) = 久不下雨[drydrought]
亢旱(kàng hàn) = 大旱。
“‘大王将生七日前,先现祯祥希有相,众生瞻仰相谓言,救护世者今当现。
= 八十华严:王生七日前,先现灵瑞相;见者咸心念:救世今当出。
(zhēn) = 吉祥[luckyauspicious]
(xiáng) = 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omen](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祯祥(zhēn xiáng) = 吉兆。
“‘尔时世界于中夜,大地一切咸震动,其中有一宝华池,出大光明犹日现。
= 八十华严:尔时于中夜,大地六种动;有一宝华池,光明犹日现。
“‘五百莲池所围绕,八功德水咸充满,流演普及阎浮地,随其所至皆沾洽。
= 八十华严:五百诸池内,功德水充满,枯树悉生枝,华叶皆荣茂。
= 八十华严:池水既盈满,流演一切处,普及阎浮地,靡不皆沾洽。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合,符合[fitsuit])
“‘一切华林及药草,百谷芽茎苗稼等,所有枝叶及果实,如是一切皆繁盛。
= 八十华严:药草及诸树,百谷苗稼等,枝叶华果实,一切皆繁盛。
(fán) = 马头上的饰物[horse decoration](众多[numerous]/盛大;旺盛[grandvigorous])
“‘种种沟坑及堆阜,乃至一切高下处,如是所有阎浮地,今时莫不皆平坦。
= 八十华严:沟坑及塠阜,种种高下处,如是一切地,莫不皆平坦。
(gōu) = 田间水道[ditchi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泛指水道[drainditch])
(fù) = 土山[mound](泛指山[mountain])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一切荆棘及沙砾,阎浮所有诸杂秽,如是皆于一念中,变成众宝庄严地。
= 八十华严:荆棘沙砾等,所有诸杂秽,皆于一念中,变成众宝玉。
“‘众生是时既见已,欢喜相庆而称赞,咸言我今得善利,如渴乏人思美水。
= 八十华严:众生见是已,欢喜而赞叹,咸言得善利,如渴饮美水。
“‘时彼地主光明王,即命辅臣并眷属,前后导从千俱胝,法驾游观诸园苑。
= 八十华严:时彼光明王,眷属无量众,佥然备法驾,游观诸园苑。
(jià) = 以轭加于马上[draw a cartharness](车子,或帝王车乘的总称[carriagecart])
法驾(fǎ jià) = 天子的车驾。
“‘是时五百诸池内,有一莲池名庆喜,于池岸上有法堂,王及夫人于此住。
= 八十华严:五百诸池内,有池名庆喜,池上有法堂,父王于此住。
庆喜(qìng xǐ) = 为可喜之事而相庆贺。
法堂 = 即禅林演布大法之堂。位于佛殿之后方,方丈之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之宗旨,故于禅宗特称为法堂。
“‘时光明王语夫人,我念曾于七夜前,中宵山地皆震动,此池中有光明现。
= 八十华严:先王语夫人:我念七夜前,中宵地震动,此中有光现。
(xiāo) = 夜晚[night]
中宵(zhōng xiāo) = 半夜。
“‘即时庆喜香池内,忽生千叶宝莲华,光明上彻须弥顶,云网照耀如千日。
= 八十华严:时彼华池内,千叶莲华出,光如千日照,上彻须弥顶。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金刚妙宝以为茎,阎浮檀金以为台,净摩尼宝为华叶,妙香光藏作须蕊。
= 八十华严:金刚以为茎,阎浮金为台,众宝为华叶,妙香作须蕊。
(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ruǐ) =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stamen]
“‘大王生彼莲华上,端然不动跏趺坐,光明相好以庄严,百千天众咸恭敬。
= 八十华严:王生彼华上,端身结跏坐,相好以庄严,天神所恭敬。
“‘先王尔时大欢喜,遽入华池自抚掬,两手持以授夫人,此是汝子应欣庆。
= 八十华严:先王大欢喜,入池自抚鞠,持以授夫人:汝子应欣庆。
(jù) = 送信的快车或快马[post car or horse](立刻;马上[immediatelyat oncein no time])
(fǔ) = 抚摩[stroke](照料使健全生长;养育[foster])
(jū) = 两手相合捧物[hold in both hands]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欣庆(xīn qìng) = 欢悦庆幸[be glad and thankful]
“‘百千伏藏皆涌出,一切宝树生妙衣,诸天竞奏微妙音,充满一切虚空界。
= 八十华严:宝藏皆涌出,宝树生妙衣,天乐奏美声,充满虚空中。
“‘阎浮所有诸众生,悉皆归向生欢喜,合掌咸称如是言,善哉救世今当出。
= 八十华严:一切诸众生,皆生大欢喜,合掌称希有:善哉救护世!
//善成////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王时身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群品,一念能令四天下,身病黑暗皆除灭。
= 八十华严:王时放身光,普照于一切,能令四天下,暗尽病除灭。
“‘夜叉罗刹毗舍阇,一切毒虫诸恶兽,所欲恼害众生者,靡不隐蔽自藏匿。
= 八十华严:夜叉毗舍阇,毒虫诸恶兽,所欲害人者,一切自藏匿。
(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衰毁讥苦诸无利,种种灾难病所持,如是众苦悉消除,世间安乐咸欢喜。
= 八十华严:恶名失善利,横事病所持,如是众苦灭,一切皆欢喜。
“‘凡是一切众生类,互相瞻视如父母,离诸怨害起慈心,专意勤修一切智。
= 八十华严:凡是众生类,相视如父母,离恶起慈心,专求一切智。
“‘大王关闭诸恶趣,开导一切天人路,利益一切苦众生,显示宣扬一切智。
= 八十华严:关闭诸恶趣,开示人天路,宣扬萨婆若,度脱诸群生。
“‘我等今得见大王,普获一切诸善利,无主无归无导师,一切如应悉安乐。’
= 八十华严:我等见大王,普获于善利,无归无导者,一切悉安乐。
 
“尔时,宝光明童女以此妙偈赞叹一切法圆满宝盖大师子吼妙音声王已,绕无量匝,合掌顶礼,曲躬恭敬,却住一面。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时,彼大王普遍观察,告童女言:‘善哉童女!汝能信知他人功德,甚为希有。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
“‘何以故?一切众生覆藏己过,扬人之短,称己有德,蔽他善根,不能信知他人功德。
“‘童女!当知一切众生为诸愚痴黑暗覆盖,烦恼缠缚,不识惭愧,不知报恩,无有智慧,其心浊乱,性不明了,本无志力,又退修行;如是之人不信、不解,不能了知菩萨如来所有功德,不能分别佛、法、僧宝最胜福田,不知一切诸佛菩萨清净法门,神通智慧,随顺思惟。
报恩 = 酬报恩德之意。即报谢父母、师僧、三宝、国王等之恩德。
“‘童女!汝今决定求趣无上正等菩提,能知菩萨如是广大甚深功德,能信、能解。
“‘汝今生此阎浮提中,发勇猛心,修菩萨行,普摄众生,功不唐捐。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如汝所愿,悉当成就如是功德,如是福力,如是饶益,无不具足。’
 
“王赞女已,以无价宝火光摩尼,种种妙色所庄严衣,手自授与宝光童女,并其眷属,一一告言:‘汝诸童女,各各受取,著此妙衣。’
(shǒu) = 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hand](亲自,亲手[personally])
 
“时,诸童女双膝著地,两手承捧,置于顶上,然后而著;既着衣已,右绕于王,头面作礼。
“时,彼一切诸宝衣中,普出一切星宿光明,众人见之,咸作是言:‘此诸女等,皆悉端正,如净夜天星宿庄严。’”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尔时,夜神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意云何?尔时一切法圆满宝盖大师子吼妙音声王者,岂异人乎?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是也;
“光明王者,净饭王是;
“莲华光夫人者,摩耶夫人是;
“宝光明童女者,即我身是;
“其王尔时以四摄法所摄众生,即此佛会大道场中一切菩萨云集者是。
白净王/真净王/净饭王 = Suddhodana,中印度迦毗罗(Kapilavastu)之城主。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佛陀之弟子。
摩诃摩耶/摩诃摩邪/摩耶夫人 = Mahamaya,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即释尊之生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妻。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Devadaha)主须菩提(Subhuti)之别宫蓝毗尼园(Lumbini)休息时,生下释尊。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Tavatimsa,欲界六天之第二),释尊曾于某夏,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或住菩萨初极喜地、或离垢地、或发光地、或焰慧地、或难胜地、或现前地、或远行地、或不动地、或善慧地、或法云地;
“各各具足种种大愿,
“集种种助道,
“修种种妙行,
“备种种庄严,
“获种种清净,
“得种种神通,
“游种种自在,
“住种种解脱,
“从种种方所来此会中,处于种种妙法宫殿。”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尔时,能开敷一切树华安乐主夜神为善财童子欲明此解脱门义,而说偈言:
 
“佛子我有广大眼,普能观察于十方,种种广大刹海中,众生五趣轮回者。
= 八十华严:我有广大眼,普见于十方,一切刹海中,五趣轮回者。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地狱,Niraya()饿鬼/鬼,Peta()畜生/傍生,Tiracchana()人间/人,Manussa()天上/天,Deva
“亦见彼刹一切佛,皆坐寂灭菩提树,神通充遍于十方,说法调伏诸群品。
= 八十华严:亦见彼诸佛,菩提树下坐,神通遍十方,说法度众生。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佛子我有净妙耳,普闻一切无尽声,亦闻诸佛转法轮,皆能信受生欢喜。
= 八十华严:我有清净耳,普闻一切声,亦闻佛说法,欢喜而信受。
“佛子我有他心智,出过众生心境界,无二无碍量无边,一念悉了诸心海。
= 八十华严:我有他心智,无二无所碍,能于一念中,悉了诸心海。
“佛子我有宿命智,能知过去诸劫海,自身他身所受生,一念分明皆悉了。
= 八十华严:我得宿命智,能知一切劫,自身及他人,分别悉明了。
“佛子我于一念知,一切刹海极微劫,佛及菩萨诸神通,五道轮转众生类。
= 八十华严:我于一念知,刹海微尘劫,诸佛及菩萨,五道众生类。
“我亦知彼诸世尊,初发广大菩提愿,一切行海具修行,乃至当成一切智,
= 八十华严:忆知彼诸佛,始发菩提愿,乃至修诸行,一一悉圆满。
“亦知彼佛灌顶地,具足无等菩提道,方便说法悉不空,我于一念皆明了。
= 八十华严:亦知彼诸佛,成就菩提道,以种种方便,为众转法轮。
“亦知彼佛方便门,转大法轮满世间,涅槃无量诸功德,法住久近皆能了。
“亦知彼佛所调伏,广大教法诸乘海,显示一切诸世间,种种差别皆明了。
= 八十华严:亦知彼诸佛,所有诸乘海,正法住久近,众生度多少。
“我于无量无边劫,修此喜光解脱门,今为汝说真实义,汝应爱乐勤修学。
= 八十华严:我于无量劫,修习此法门;我今为汝说,佛子汝应学。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出生广大欢喜调伏众生藏普光明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亲近供养一切如来,入一切智广大愿海,圆满一切如来愿海;
“得勇猛智,于一菩萨地普入一切菩萨地海;
“得清净愿,于一菩萨行普入一切菩萨行海;
“得自在力,于一菩萨解脱门普入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尊重恭敬诸善知识,增长善根常无厌足,承事一切诸佛菩萨,勤求一切种智法门,爱乐观察,正念思惟,其心决定,恒无懈怠;不著一切利养、恭敬、赞叹、名闻,于世资生永离贪著;满众生心如如意宝,心常爱乐一切智地,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佛不共法,勤求圆满一切菩萨波罗蜜行,远离谄幻,如说而行,常真实语,守护佛种,于一切智其心不动,如大山王。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菩提场如来会中,有一夜神,名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教化众生,令其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严净一切佛刹?
“云何承事一切如来?
“云何能令一切如来皆悉欢喜?
“云何能于一切菩萨所学佛法勤求修习?”
 
时,善财童子礼夜神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深心恋慕,辞退而去。
 
###38)摩竭提国>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往诣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主夜神所,见彼夜神在大众中坐,普照现一切众生宫殿影像摩尼王藏师子之座,普现法界差别影像。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摩尼宝网弥覆其上,
现一切日月星宿影像身,
现随众生心普令得见身,
现等诸众生差别形像身,
现无边广大色相海身,
现普现一切诸相威仪身,
现普于十方悉能应现身,
现普能成熟一切众生身,
现广运速疾神通法云身,
现利益众生相续遍满身,
现常游虚空利益广大身,
现一切佛所恭敬顶礼身,
现增长一切众生善根身,
现受持佛法恒不忘失身,
现圆满菩萨广大誓愿身,
现普光照耀充满十方身,
现法灯普照除灭世暗身,
现了法如幻无垢深智身,
现远离一切尘暗法性身,
现出生佛法觉悟一切身,
现普智光照差别身,
现究竟无患无烦恼身,
现不可沮坏具足坚固身,
现无所依住如来威力身,
现性无分别体离垢染身,
现性本清净显照诸法身。
法光/法炬/法灯 = 以灯比喻佛法。谓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犹如灯火能照亮暗夜。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时,善财童子见彼夜神现如是等佛刹极微尘数差别身已,一心顶礼,举体投地,良久乃起;合掌瞻仰,于善知识生十种心。
 
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生同己心,令我精勤办一切智助道法故;
于善知识生自业果心,令我亲近发起清净胜善根故;
于善知识生庄严菩萨行心,令我速能庄严一切菩萨行故;
于善知识生成就一切佛法心,引导于我随顺修行诸佛道故;
于善知识生能生最胜心,令我生于佛境界中智光照故;
于善知识生出离心,令我修行普贤菩萨出离行故;
于善知识生能具足福智海心,令我积集成就福智白净法故;
于善知识生增长心,令我精进速疾增长一切智故;
于善知识生能具足诸善根心,令我志愿悉得圆满,令诸众生生欢喜故;
于善知识生能成办大利益心,令我自在利乐众生,安住一切菩萨法故,成就一切种智道故。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业报/业果 =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发是心已,得彼夜神与诸菩萨佛刹极微尘数同行。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一切佛故;
同慧,分别决了一切法海差别门故;
同趣善巧,开示一切如来妙法轮故;
同觉,以等空智觉悟一切三世教故;
同根,成就菩萨净智光明普照众生诸根海故;
同心,善能修习无碍功德庄严一切菩萨道故;
同境,智光普照一切如来所行境故;
同教,获一切智照诸教海一切相故;
同义,能以智慧觉悟一切法自性故;
同法住,深入一切法界海故;
决了(jué liǎo) = 使义理决定明了。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所行 = 为‘能行’之对称。广义而言,泛指所作所为之一切行为、行事、行法;狭义而言,则专指于求证菩提之过程中,一切所修行之法、所实践之事等。
 
同勇猛,得不共法摧灭一切障碍山故;
同色身,随众生心示现种种相好身故;
同诸力,勤求成就一切智力不退转故;
同无畏,其心清净犹如虚空无障碍故;
同精进,于无量劫行菩萨行无懈倦故;
同辩才,得一切法无障碍智普光明故;
同无等,身相清净一切世间无能胜故;
同爱语,凡所语言令诸众生皆欢喜故;
同妙音,能师子吼普演一切法门海故;
同满音,以圆满音令诸众生随类解故;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随类 = 佛菩萨随顺众生之类别,示现不同形相而宣说教化。
 
同净德,随顺修习一切如来净功德故;
同净业,成就清净一切菩萨诸善业故;
同智地,受一切佛所转法轮为众生故;
同梵行,安住一切如来所行智境界故;
同大慈,念念普覆一切国土众生海故;
同大悲,兴大法云普降法雨润泽一切诸众生故;
同身业,以方便行教化成熟诸众生故;
同语业,以随类音演说一切诸法门故;
同意业,普摄众生置一切智境界中故;
同庄严,清净庄严一切十方诸佛刹故;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同亲近,见一切佛出兴于世皆亲近故;
同劝请,请一切佛为诸众生转法轮故;
同供养,常乐供养承事一切诸如来故;
同教化,调伏成熟一切世间诸众生故;
同光明,普能自在照了一切诸法门故;
同三昧,普知一切十方世界众生心故;
同充遍,以自在力遍一切刹修诸行故;
同住处,住诸菩萨神通海故;
同眷属,一切菩萨共止住故;
同趣入,普入世界微细处故;
劝请 = 谓至诚请求佛菩萨来临。
/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光明 = Pr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
 
同心虑,普知广大诸佛刹故;
同往诣,随顺往诣普入一切佛刹海故;
同方便,悉能示现遍满一切诸佛刹故;
同超胜,遍于一切诸佛刹中无与等故;
同不退,普入十方威德平等无障碍故;
同破暗,得一切佛成菩提智普光明故;
同无生忍,入一切佛道场众海无染著故;
同普遍,承事供养不可说刹诸如来故;
同智证,随顺了知诸法门海常相续故;
同修行,现前勤求顺行一切诸法门故;
(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同希求,于清净法周遍勤求深乐欲故;
同清净,集佛功德而以庄严身、口、意故;
同妙意,于一切法正分别智能明了故;
同精进,勤求成就一切如来诸善根故;
同净行,成就满足一切菩萨所行行故;
同无碍,觉悟了知一切诸法皆无相故;
同善巧,能于如来一切法中智自在故;
同随乐,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境界故;
同方便,善巧修习一切法门所应习故;
同护念,得一切佛自在威力所护念故;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护念 =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同入地,得入一切诸佛菩萨所住地故;
同所住,安住一切诸佛菩萨所证位故;
同记别,普为一切诸佛如来授记别故;
同三昧,于一念中普入一切三昧海故;
同建立,于刹那中示现种种诸佛事故;
同正念,正念随顺一切如来境界门故;
同修行,尽未来劫勇猛精进勤修一切菩萨行故;
同净信,于诸如来无量智慧速疾爱敬极欣乐故;
同舍离,灭除一切诸障碍故;
同不退,智与诸如来智慧等故;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同受生,应现成熟诸众生故;
同所住,安住如来一切种智方便门故;
同境界,能于甚深法性境界得自在故;
同无依,永灭一切诸有染著所依心故;
同说法,已甚深入种种法门平等智故;
同勤修,于己身内受持佛法自体威德所护念故;
同神通,开悟众生令修一切菩萨行故;
同无行,不动深入一切十方诸刹海故;
同神力,一念遍游十方一切世界海故;
同总持,已得一切陀罗尼海普照门故;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神通力/神力/通力//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同秘密,了知一切修多罗中妙法门故;
同甚深,解一切法离相清净如虚空故;
同光明,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诸世界故;
同智光,普照显示一切众生心体性故;
同震动,为诸众生现神通力威德自在普震十方诸佛刹故;
同不虚,一切众生种种方所见闻忆念皆悉令其心调伏故;
同出离,普为满足一切菩萨诸大愿海,成就如来十力智故;
同欣乐,随众生心而为开示令欢喜故。
秘密 = Guyha,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如来所具之神通力,或如来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时,善财童子普遍观察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主夜神,起彼十种极清净心,获此佛刹极微尘数菩萨同行。
清净心 =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得是行已,心转清净,于善知识发起无量无边欢喜;偏袒右肩,顶礼其足,合掌恭敬,一心瞻仰,以偈赞曰: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偏袒/偏袒右肩 =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我发坚固自在意,志求无上佛菩提,今于圣者知识所,而起自己无异心。
= 八十华严:我发坚固意,志求无上觉;今于善知识,而起自己心。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我以得见善知识,普集无尽诸白法,灭除一切众罪垢,成就清净菩提果。
= 八十华严:以见善知识,集无尽白法,灭除众罪垢,成就菩提果。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我因得见善知识,普以功德庄严心,尽未来劫诸刹中,勤修利益众生道。
= 八十华严:我见善知识,功德庄严心,尽未来刹劫,勤修所行道。
“我念圣者善知识,摄受饶益成就我,为摄我故悉显示,最胜寂静真实法。
= 八十华严:我念善知识,摄受饶益我,为我悉示现,正教真实法,
“关闭险难诸恶趣,开示净妙人天路,亦示一切诸如来,所成种智无师道。
= 八十华严:关闭诸恶趣,显示人天路,亦示诸如来,成一切智道。
“圣者希有无等伦,是佛最胜功德藏,无垢无量如虚空,出一切智清净乐。
= 八十华严:我念善知识,是佛功德藏,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圣者福海量如空,我今所见无边际,念念之中能出生,清净善根一切智。
= 八十华严:念念能出生,虚空功德海。
“仁今满我波罗蜜,增我不可思议福,令我冠佛妙法缯,长我清净诸功德。
= 八十华严:与我波罗蜜,增我难思福,长我净功德,令我冠佛缯。
“我念圣者善知识,令我成满诸佛智,我今誓愿常依止,速疾成就诸白法。
= 八十华严:我念善知识,能满佛智道;誓愿常依止,圆满白净法。
“我以善友饶益故,一切功德咸具足,欢喜普为诸众生,教导宣扬一切智。
= 八十华严:我以此等故,功德悉具足,普为诸众生,说一切智道。
“仁今与我为师范,令我修行无上法,我于无数亿劫中,无能少报师恩德。”
= 八十华严:圣者为我师,与我无上法,无量无数劫,不能报其恩。
 
尔时,善财说偈赞已,白言:“大圣!向所显现不可思议菩萨境界,愿为我说此解脱门,名为何等?发心已来为几时耶?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夜神告言:“善男子!此解脱门名普化众生令生善根。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我以得此解脱门故,悟一切法自性平等,入于诸法真实之性,证无依法,舍离世间,悉知诸法色相差别,亦能了达青黄赤白性皆不实,无有差别,而恒示现无量无数清净色身。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差别 = Visesa,别异之意。为‘平等’之对称。指个个之性类。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所谓:种种色身、
“非一色身、
“无边色身、
“清净色身、
“一切庄严色身、
“普见色身、
“等一切众生形相色身、
“普现一切众生前色身、
“光明普照色身、
“众所乐见色身、
 
“见无厌足色身、
“相好清净色身、
“离一切恶净光普照色身、
“大力勇猛平等示现色身、
“一切世间甚深难得色身、
“一切世间无能映蔽色身、
“一切众生称叹无尽色身、
“念念观察种种庄严色身、
“示现种种诸形像云色身、
“出现种种形色显色色身、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普现无量神力色身、
“普放一切众妙光明色身、
“一切净妙庄严色身、
“随顺成熟一切众生色身、
“随其心乐现前调伏色身、
“随所应度成就善根色身、
“现无障碍普光明照色身、
“净无浊秽广大光明色身、
“可爱端正增长不坏色身、
“具足庄严清净坚固色身、
 
“方便开示不思议法微妙光明色身、
“一切无能映夺色身、
“能映夺一切色身、
“无诸暗障色身、
“能破诸暗色身、
“普集一切诸白净法色身、
“具足势力大功德海色身、
“从于过去尊重恭敬为因所生色身、
“如虚空清净心所起色身、
“最胜广大超过妙宝色身、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无断无尽大功德海色身、
“普遍出现大光明海色身、
“一切世间无依无别平等色身、
“遍满十方一切世界无碍色身、
“念念出现不可说不可说刹海显示种种色相海色身、
“增长一切众生种种欢喜心色身、
“摄取一切众生海色身、
“能于一一毛孔之中出师子吼说一切佛功德海色身、
“能净一切众生心性甚深信解海色身、
“决定解了一切法义无疑网色身、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心无障碍种种光网普照耀色身、
“等虚空量净光明色身、
“能放广大摩尼宝王净光明色身、
“照现无垢法界影像色身、
“世无能比色身、
“种种妙相差别庄严色身、
“普照十方色身、
“随时示现应诸众生常不断绝色身、
“出生寂静调伏一切众生色身、
“善能除灭一切烦恼色身、
无漏/无垢 = Vigata-mala,垢(梵mala),为烦恼(梵kles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一切众生功德福田色身、
“能清净一切教色身、
“一切众生所见不虚色身、
“现大智慧勇猛威力色身、
“无障碍普周遍色身、
“显示最胜利益世间色身、
“现能普集大慈海色身、
“普集大福山王色身、
“普光照现一切世趣影像色身、
“现能清净大智慧力色身、
 
“随顺一切世间正念色身、
“一切宝相光明色身、
“显示毗卢遮那藏色身、
“随顺一切众生寂静色身、
“一切智体相现前色身、
“现微笑眼能令众生普生净信色身、
“一切众宝最胜庄严普光明色身、
“不取不舍一切众生色身、
“无决定无执著色身、
“显示自在威力加持色身、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显示诸法神通变化色身、
“种种如来善根光照色身、
“遍法界海远离诸恶色身、
“普现亲近一切如来道场众会色身、
“现能成就种种妙色海色身、
“普遍出现善行所流相似妙果色身、
“随所应化调伏众生色身、
“一切世间见无厌足色身、
“放种种色净光明色身、
“显示一切三世相海色身、
 
“能放一切焰海光明色身、
“显示无量圆满光明海色身、
“一切妙香光明普遍超诸世间色身、
“一一毛孔现不可说极微尘数日轮云色身、
“广大无垢月轮云威德色身、
“放无量色须弥山王妙华云光明色身、
“出生种种妙鬘云光明色身、
“显示一切宝莲华云色身、
“出兴一切烧香形像云普遍法界色身、
“念念普散一切末香藏云现前变化遍满十方色身、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月轮 = 月之别名。以月圆如轮,故称月轮。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拈香/捻香/焚香/炷香/烧香 = Dhupana,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现一切如来广大愿云色身、
“现一切语言普演法海色身、
“现普贤菩萨形像身云色身。
 
“念念中现如是等诸色相身,充满十方一切法界,令诸众生或见色身、或闻说法、或随顺忆念、或亲近承事、或遇神通、或睹变化,如是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威力,悉随心乐,皆得开悟,应时调伏,舍不善业,善行圆满。
(dǔ) = 见,看见[see]
 
“善男子!当知此由往昔种种大愿力故,
“具一切智速疾力故,
“菩萨解脱广大力故,
“救护众生大悲力故,
“安乐众生大慈力故,
“勤求随顺不退力故,
“一切如来加持力故,作如是事。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善男子!我入此解脱,了知法性无有差别,而能示现无量色身;
“于一一身显现无量诸色相海;
“于一一相普放无量大光明云;
“一一光明照现无量诸佛刹土;
“一一刹土现无量佛出兴于世;
“一一如来显现无量大神通力。
 
“随诸众生心行不同,开发觉悟宿世善根,未种者令种,已种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成熟。
宿世 = 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着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
 
“于念念中令无量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安住种种解脱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