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星期日

四十华严-卷第三十九

卷第三十九
 
尔时,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如是自在神通境界,欢喜踊跃,普遍身心。
 
重复观察,见普贤菩萨一一身分、一一肢节、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一切地、水、火、风大海四洲,须弥铁围及众宝山国土、城邑、宫殿、园苑,乃至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欲界、色界、无色界处所有形色,日月星宿,风、云、雷、电,昼夜、月时及以年劫,诸佛出世,菩萨众会,道场庄严,如是等事,悉皆明见。
身分 = 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
(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十殿阎罗/阎罗十殿 = 阎罗,即阎罗(魔)王,原为印度吠陀时代之夜摩神(Yama),被一般人视为死神或掌管冥界之主神;其后此一思想混入佛教,并传入我国,而与道教信仰相结合,衍生出冥界十王之说。又广义而言,‘阎罗’除指阎罗王外,尚泛指整个幽冥世界(地狱);阎罗十殿,即指冥界之十王。
 
如见此世界尽于东方,种种世界亦复如是。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如见现在十方世界,尽过去际,尽未来际,种种世界相续不断,亦如是见。
各各差别,互相涉入,不相杂乱。
如于此毗卢遮那如来宝莲华藏师子座上,显示如是游戏神通;于东方莲华吉祥世界贤吉祥如来所,显示一切游戏神通,亦复如是。
如贤吉祥如来所,如是尽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亦复如是。
 
如是十方一切佛刹一一尘中,皆有法界诸佛众会,一一佛所皆有普贤坐宝莲华师子之座,显示一切游戏神通,悉亦如是。
 
又于彼一一普贤身中皆见三世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其影像;
所谓:一切佛刹、一切资具、一切众生、一切佛出兴、一切菩萨道场众会;
又闻一切众生种种音声、一切佛声、一切如来转法轮声、一切如来游戏神通声、一切菩萨善诱诲声;
一切菩萨神通境界、菩萨智通、菩萨普集、菩萨说法、菩萨游戏如是等声。
(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stateextent reached])
游戏神通 = 佛菩萨藉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之谓。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
 
尔时,善财童子见闻普贤菩萨如是无量不可思议游戏神通,即得十种智波罗蜜;何等为十?
一者、于念念中令身遍满一切佛刹智波罗蜜;
二者、于念念中悉能往诣一切佛所智波罗蜜;
三者、于念念中悉能供养一切如来智波罗蜜;
四者、于念念中普于一切诸如来所闻法受持智波罗蜜;
五者、于念念中微细观察一切如来所有法轮智波罗蜜;
六者、于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议大神通事智波罗蜜;
七者、于念念中说一句法尽未来际辩才无尽智波罗蜜;
八者、于念念中智海现前观一切法智波罗蜜;
九者、于念念中得一切法界教海智波罗蜜;
十者、于念念中得知一切众生离众生想智波罗蜜;
十一、于念念中普贤慧行皆现在前智波罗蜜。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善财童子既得是已,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善财顶,善财即得深入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大三昧。
 
各以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三昧而为眷属;一一三昧悉得一切昔所未见、昔所未闻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世界海诸佛大会,
增长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助道具,
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法门,
成就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初发一切智心,
深入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大愿海,
出生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出要道,
修习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菩萨行,
圆满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速疾力,
得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普光照;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所,普贤菩萨摩善财顶所获法门,如是十方所有世界,及彼世界一一尘中、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普贤菩萨悉亦如是摩善财顶所得法门,亦皆同等。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出离/出要 = 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我此神通力不?”
 
善财白言:“圣者!唯然已见。
“此不思议大神通事,得佛智慧方能知之。”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我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一一劫中为欲清净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说不可说如来;
“一一劫中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施会,一切世间最胜无比,悉皆回向一切众生;
“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财物而为大舍;
“一一劫中为求佛智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国土、王位、村营、城邑、聚落、宫殿、妻子、眷属,身分肢节、眼、耳、鼻、舌,乃至身命而为布施;
“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而为布施;
“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如来所,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上妙衣服、卧具、医药,一切所须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学道,受持法教,随顺修行。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佛智 = Buddha-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shǒu) = [head](首领,团体的领导人[chiefleader]/第一[first])
 
“善男子!我于尔所大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
“尔所劫中,未曾一念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
“未曾一念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生下劣心,怀懒惰心,有障碍心,起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一切智性大菩提心。
= Atta,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善男子!我普严净一切佛土,我以大悲救护众生,教化成熟令其清净;
“我供养承事一切诸佛、诸善知识,于彼诸佛、善知识所,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吝;如是无量相应圆满所行之行,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不可尽。
 
“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悉舍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念念相续,微细观察,令最胜法速得现前;
“愿以智光照明开示一切世间,
“愿为显示出世间智,
“愿令众生悉得安乐,
“愿普称赞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圆满相应行门,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积集助道法力、
“增长诸善根力、
“广大极深信力、
“修行诸功德力、
“如实观察一切法力、
“成就一切智慧眼力、
“为诸如来所加持力、
“种种大愿所引起力、
“无边大悲不可动力、
“悉能清净妙智通力、
“种种善友所摄受力;由此等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及得无上清净色身,超诸世间,而随众生种种心乐,普为现形;入一切刹、遍一切处,普能随顺示现神通,令诸众生靡不欣乐。
 
“善男子!汝见我此圆满广大威德身不?汝应微细思惟观察。
“善男子!我此妙身无边劫海之所成就,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难得出现、难得睹见。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善男子!若有众生未种善根及少善根,犹尚不得闻我名字,况见我身?
“善男子!若有众生得闻我名,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若见、若念,若迎、若送,若暂随逐,乃至梦中,皆亦如是。
少善/少善根 = Avaramatraka-kusalamula,谓薄少之善根。即指念佛以外之各种杂善。依阿弥陀经之意,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弥陀名号而能一心不乱者,称为多善根,其他诸善,则称少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sòng) = 送行;送别[see offsend off]
“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随顺修行而得成熟;
“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
“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
“或见我圆光、或见放光、或见色身、或见神通震动佛刹、或生恐怖、或生欢喜,皆得成熟。
圆光 = 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
 
“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刹极微尘数诸方便门,令诸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刹者,必得生我清净刹中;
“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身者,必得生我清净身中。
清净身 = 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
 
“善男子!汝应观我此大威德清净之身。”
 
尔时,善财童子微细观察普贤之身,见一一毛孔中有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刹海;
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遍满其中,大菩萨众海会围绕;
彼诸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种种大山周匝围绕、种种色云弥覆其上、种种佛出兴、种种演说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
 
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中、一一相中、一一好中、一一肢节中,皆亦如是。
(jié) = 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knotjoint](骨节,节骨眼,关键[jointknuckle]/节拍,节奏[rhythm]/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division])
肢节(zhī jié) = 四肢关节。
 
又见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变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
 
时,善财童子随顺普贤善诱诲故,入普贤身及毛孔内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
复次,善财童子所见佛刹极微尘数诸善知识,往诣亲近,承事供养,积集增长一切善根,智慧光明,比此暂见普贤菩萨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数分、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yù) = 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instructtell](明白、懂得[understandsee]/比喻[analogy])
优波尼沙陀分/忧波尼奢分/尼杀昙/尼萨昙/邬波尼杀昙分 = Upanisadam-api,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善财童子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刹海,相续不断;今于普贤菩萨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相续不断,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际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相续、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出生门、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所有边际;
亦不能知佛海出现相续、佛海出现藏、佛海差别、佛海出生门、佛海生、佛海灭所有边际;
亦不能知菩萨众会道场海相续、菩萨众海藏、菩萨众海差别、菩萨众海出生门、菩萨众海集、菩萨众海散所有边际;
亦不能知入众生界,知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界,觉悟成熟诸众生智,菩萨所住自在神通、菩萨所入诸地诸道;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
= Pitaka,乃篮或箧、箧藏之义,引申为仓库,或学之义;复由此义,转指‘摄菩萨等一切所应知之法’为藏,称为菩萨藏。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善财童子于普贤毛孔刹中,或有刹中一日而行,或有刹中一年而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不动不出,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皆悉平等;
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一身充满一切世界等、
诸行圆满等、
正觉现前等、
神通大用等、
种种法轮等、
清净辩才等、
出生言辞等、
种种音声等、
诸力无畏等、
种种佛住等、
大慈大悲等;如是乃至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观察一切菩萨众会及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 八十华严:汝等应除诸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具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一心不乱 = Aviksipta-citta,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修念佛法门之际,以至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令心不散乱。即舍弃我体,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念合为一,称为一心不乱。
“出世调柔胜丈夫,其心清净如虚空,常放智日大光明,普照世间除惑暗。
= 八十华严:出世调柔胜丈夫,其心清净如虚空,恒放智日大光明,普使群生灭痴暗。
“如来难可得见闻,无量亿劫今乃遇,如优昙华时一现,是故应听佛功德。
= 八十华严:如来难可得见闻,无量亿劫今乃值,如优昙华时一现,是故应听佛功德。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随顺世间诸所作,譬如幻士现众业,但为悦可众生心,未曾一念生分别。”
= 八十华严:随顺世间诸所作,譬如幻士现众业,但为悦可众生心,未曾分别起想念。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尔时,一切菩萨闻此说已,一心渴仰发大誓愿,欲闻如来真实义谛所有功德,咸作是念:“普贤菩萨诸行已圆,体性清净,如说能行,如行而说,一切如来共所称赞。”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作是念已,深生渴仰。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尔时,普贤菩萨圆满种种功德,智慧庄严,身心犹如莲华,不著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汝等皆当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
(dī) = 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即说偈言:
= 以下九十五偈颂。
 
“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种种异分别。
= 八十华严: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量。
= 八十华严: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事。
“随诸众生心行异,往昔诸业愿乐力,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寂然无动念。
= 八十华严:随众生心种种行,往昔诸业誓愿力,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本来无动念。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或有处处见佛坐,充满十方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净,无量劫中不见佛,
= 八十华严:或有处处见佛坐,充满十方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净,无量劫中不见佛。
“或有信解心无我,一念发意见如来,或有谄诳不净心,亿劫专求莫能遇,
= 八十华严:或有信解离憍慢,发意即得见如来;或有谄诳不净心,亿劫寻求莫值遇。
“或一切处闻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悦,或有百千万亿劫,心不净故不得闻,
= 八十华严:或一切处闻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悦;或有百千万亿劫,心不净故不闻者。
“或见清净大菩萨,充满三千大千界,皆已具足普贤行,如来于中俨然坐。
= 八十华严:或见清净大菩萨,充满三千大千界,皆已具足普贤行,如来于中俨然坐。
(yǎn) = 恭敬;庄重[dignifiedmajestic]
“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
= 八十华严: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
(jiè) = 边垂,边境[boundary](界限;范围[a certain scope or extent])
最胜尊 =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
“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在中,无量菩萨众围绕,皆悉勤修普贤行。
= 八十华严: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在中,无量菩萨众围绕,皆悉勤修普贤行。
“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遍满十方无量土。
= 八十华严: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
无量寿佛 = 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Amitayus)、无量光(Amitabha),故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惟密教则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
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 = 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或有见此三千界,犹如妙喜具庄严,阿閦如来住在中,及如香象诸菩萨。
= 八十华严:或有见此三千界,种种庄严如妙喜,阿閦如来住在中,及如香象诸菩萨。
善快世界/妙乐世界/妙喜世界 = Abhirati,是阿閦佛(又称不动佛)所在的净土,补处大菩萨为香象菩萨。维摩诘菩萨从这个国土转生娑婆世界,现在家居士相,度化众生。
(chù) = 众多。
不动佛 = Akshobhya,音译阿閦佛。教王经、略出经等所载之不动佛(或不动如来)系指东方之阿閦佛。
香惠菩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香象菩萨 = Gandha-hastin,乃贤劫十六尊之一。列位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左拳置于腰上。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东方
阿閦佛/无动佛/不动佛
Akshobhya,音译阿閦佛。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南方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中央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西方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Amita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
北方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十六菩萨/贤劫十六尊/贤劫十六大菩萨 = 即贤劫千佛时期的十六位上首菩萨。
东方
弥勒菩萨、不空见菩萨、灭恶趣菩萨、除忧暗菩萨。
南方
香象菩萨、大精进菩萨、虚空藏菩萨、智幢菩萨。
西方
无量光菩萨、贤护菩萨、网明菩萨、月光菩萨。
北方
无尽意菩萨、文殊菩萨、金刚藏菩萨、普贤菩萨。
 
“或见月觉大名称,金刚幢等菩萨俱,住如圆镜妙庄严,普遍十方清净刹。
= 八十华严:或见月觉大名称,与金刚幢菩萨等,住如圆镜妙庄严,普遍十方清净刹。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平等智/平等性智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妙观察智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作事智/成所作智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或见日藏世所尊,住普光明清净土,与得灌顶诸菩萨,充满十方而说法。
= 八十华严:或见日藏世所尊,住善光明清净土,及与灌顶诸菩萨,充遍十方而说法。
“或见金刚大焰佛,与智幢等菩萨俱,周行一切广大刹,说法除灭众生暗。
= 八十华严:或见金刚大焰佛,而与智幢菩萨俱,周行一切广大刹,说法除灭众生翳。
“一一毛端不可说,诸佛具相三十二,菩萨众会共围绕,种种说法度众生。
= 八十华严:一一毛端不可说,诸佛具相三十二,菩萨眷属共围绕,种种说法度众生。
“或见一一佛毛孔,具足庄严广大刹,无量诸佛住其中,清净佛子皆充满。
= 八十华严:或有观见一毛孔,具足庄严广大刹,无量如来悉在中,清净佛子皆充满。
佛子 = Buddha-putta,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指佛弟子、佛教信者。/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
“或见十方平等刹,而全在一极微中,无量菩萨悉充满,不可说劫修诸行。
= 八十华严:或有见一微尘内,具有恒沙佛国土,无量菩萨悉充满,不可说劫修诸行。
“或有见一毛端处,无量极微尘刹海,种种业起各差别,毗卢遮那转法轮。
= 八十华严:或有见一毛端处,无量尘沙诸刹海,种种业起各差别,毗卢遮那转法轮。
//微尘 = Anu-raja/anu-rajas,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极微,为俱舍论卷十、卷十二所说色法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极微而成一团者,即称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此外,诸经论亦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
“或有世界不清净,或清净刹众宝成,如来住寿无量时,乃至涅槃诸所现。
= 八十华严:或见世界不清净,或见清净宝所成,如来住寿无量时,乃至涅槃诸所现。
“普尽十方诸世界,种种示现不思议,随诸众生心智殊,靡不化度令清净。
= 八十华严:普遍十方诸世界,种种示现不思议,随诸众生心智业,靡不化度令清净。
心智 = 心与智。心为体,智为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
“如是无上大调御,充满十方国土中,示现种种神通力,我说少分汝当听。
= 八十华严: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国土,示现种种神通力,我说少分汝当听。
“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群生,
= 八十华严: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
“或有见此释师子,供养诸佛修行道,或见人中最胜尊,显示种种神通事,
= 八十华严:或有见此释师子,供养诸佛修行道;或见人中最胜尊,现种种力神通事。
释师子 = Sakya-simha,释尊之德号。释尊为人中之王,于三界中得无畏自在,如兽中之狮子王,故称释师子。
“或见布施或持戒,或忍或进或诸禅,般若方便愿力智,随众生心皆示现。
= 八十华严:或见布施或持戒,或忍或进或诸禅,般若方便愿力智,随众生心皆示现。
“或见究竟波罗蜜,或见安住于诸地,总持三昧神通智,如是悉现尽无余。
= 八十华严:或见究竟波罗蜜,或见安住于诸地,总持三昧神通智,如是悉现无不尽。
“或现修行无量劫,住于菩萨堪忍位,或见住于不退地,或现法水灌其顶,
= 八十华严:或现修行无量劫,住于菩萨堪忍位;或现住于不退地,或现法水灌其顶。
堪忍 =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
不退地 = 不退之位地。不退,梵语Avinivartaniya,音译阿鞞跋致,谓不退堕于恶趣及二乘地,且所得之证法不退失。
“或现梵释护世身,或现刹利婆罗门,种种色相所庄严,犹如幻师现众像。
= 八十华严:或现梵释护世身,或现刹利婆罗门,种种色相所庄严,犹如幻师现众像。
梵释四天/梵释四王 = 指梵天、帝释天,及四天王。即色界初禅天之梵天、欲界忉利天主之帝释天(合称为梵释)、四天王之并称。四天王为东方持国天、西方广目天、南方增长天、北方多闻天。梵释四王均为佛法之守护神,常随侍如来,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差别诸身。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刹利种/刹帝利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居士种/毗舍/吠舍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首陀/首陀罗
Sudr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或现兜率始降神,或见宫中受嫔御,或见弃舍诸荣乐,出离王宫行学道,
= 八十华严:或现兜率始降神,或见宫中受嫔御,或见弃舍诸荣乐,出家离俗行学道。
(pín) = 帝王的女儿出嫁[marry](古代妇女的通称。亦对妇人的美称[woman]/ <古代>宫廷中的女官[a woman attendant at court])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
“或见始生或见灭,或示出家学异行,或见坐于菩提树,摧伏魔军成正觉,
= 八十华严:或见始生或见灭,或见出家学异行,或见坐于菩提树,降伏魔军成正觉。
“或有见佛始涅槃,或见起塔遍世间,或见塔中立影像,或随众生现身色,
= 八十华严:或有见佛始涅槃,或见起塔遍世间,或见塔中立佛像,以知时故如是现。
“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真实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 八十华严: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大导师 = Mahanayaka,佛菩萨之德号。以其能引导众生超越生死之险难,故称大导师。
安乐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如安乐国、安乐世界、安乐净土等诸称,皆为其例。
“或见无量亿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或见今始成菩提,或见正修诸妙行,
= 八十华严:或见无量亿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或见今始成菩提,或见正修诸妙行。
“或见如来清净月,在于梵世及魔宫,自在天宫化乐宫,示现种种诸神变。
= 八十华严:或见如来清净月,在于梵世及魔宫,自在天宫化乐宫,示现种种诸神变。
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梵世 = Brahmaloka,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而古来于印度,离欲、清净之行即称为梵行。
“或见在于兜率宫,无量诸天共围绕,为彼说法令欢喜,一切净心供养佛。
= 八十华严:或见在于兜率宫,无量诸天共围绕,为彼说法令欢喜,悉共发心供养佛。
“或见住在夜摩天,忉利护世龙神处,如是一切诸宫殿,莫不于中现其像。
= 八十华严:或见住在夜摩天,忉利护世龙神处,如是一切诸宫殿,莫不于中现其像。
龙众/龙神 = 因其具有神力,故称龙神。或指龙王而言。八部众之一。
“或于然灯世尊所,散华布发为供养,从是了知深妙法,恒以此道化群生。
= 八十华严:于彼燃灯世尊所,散华布发为供养,从是了知深妙法,恒以此道化群生。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m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或见久远已涅槃,或见初始成菩提,或见住于无量劫,或见须臾即灭度,
= 八十华严:或有见佛久涅槃,或见初始成菩提;或见住于无量劫,或见须臾即灭度。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身相光明与寿命,智慧菩提及涅槃,众会所化威仪声,如是一一皆无量。
= 八十华严:身相光明与寿命,智慧菩提及涅槃,众会所化威仪声,如是一一皆无数。
“或现其身极广大,譬如须弥大宝山,或见跏趺不动摇,充满无边诸世界,
= 八十华严:或现其身极广大,譬如须弥大宝山;或见跏趺不动摇,充满无边诸世界。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或见圆光一寻量,或见千万亿由旬,或照无量国土中,或见充满一切刹,
= 八十华严:或见圆光一寻量,或见千万亿由旬,或见照于无量土,或见充满一切刹。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或见佛寿八十年,或寿百千万亿岁,或住不可思议劫,如是展转倍过是。
= 八十华严:或见佛寿八十年,或寿百千万亿岁,或住不可思议劫,如是展转倍过此。
“佛智通达净无碍,刹那普了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现,生灭无常无自性。
= 八十华严: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然,一切入一一亦尔,随众生心而示现。
= 八十华严: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成,一切入一一亦尔,随众生心皆示现。
“如来安住无上道,成就十力四无畏,圆满智慧无障碍,转于十二行法轮。
= 八十华严:如来住于无上道,成就十力四无畏;具足智慧无所碍,转于十二行法轮。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三转十二行 = 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圣谛,有示、劝、证之三转。
示转
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
劝转
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
证转
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普知苦集及灭道,微细分别缘起法,法义乐说辞无碍,因此无畏广宣扬。
= 八十华严:了知苦集及灭道,分别十二因缘法;法义乐说辞无碍,以是四辩广开演。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诸法无我无有相,业性不起亦不失,一切远离如虚空,佛以方便能分别。
= 八十华严:诸法无我无有相,业性不起亦无失,一切远离如虚空,佛以方便而分别。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如来如是转法轮,普震十方诸国土,宫殿山河悉摇动,不使众生有惊怖。
= 八十华严:如来如是转法轮,普震十方诸国土,宫殿山河悉摇动,不使众生有惊怖。
“如来普演广大音,随其根欲皆令解,悉使发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
= 八十华严:如来普演广大音,随其根欲皆令解,悉使发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
“或闻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智,或闻慈悲及喜舍,种种言辞差别声,
= 八十华严:或闻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智,或闻慈悲及喜舍,种种音辞各差别。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或闻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觉支道,诸念神通止观等,无量方便诸法门。
= 八十华严:或闻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及觉道,诸念神通止观等,无量方便诸法门。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khika dhamma/bodhapakkhiya dham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龙神八部人非人,梵释护世诸天众,佛以一音为说法,随其品类皆令解。
= 八十华严:龙神八部人非人,梵释护世诸天众,佛以一音为说法,随其品类皆令解。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或有贪欲瞋恚痴,忿覆悭嫉及憍谄,八万四千烦恼异,令其闻说对治门。
= 八十华严:若有贪欲瞋恚痴,忿覆悭嫉及憍谄,八万四千烦恼异,皆令闻说彼治法。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若白净法未修治,令其闻说十学处,已能布施调伏者,令闻寂灭涅槃音。
= 八十华严: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已能布施调伏人,令闻寂灭涅槃音。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
= 八十华严: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三乐 = 指天、禅、涅槃三乐,乃据大宝积经卷101所立。
天乐
修十善业者,命终后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妙之乐。
禅乐
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得自然禅悦之趣。
涅槃乐
断诸惑而证涅槃,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乃究竟之乐。
 
“若有自性少诸欲,厌背三有求寂静,令其闻说诸缘起,依独觉乘而出离。
= 八十华严:若有自性少诸欲,厌背三有求寂静;令其闻说诸缘起,依独觉乘而出离。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三界/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若有清净广大心,圆满施戒诸功德,亲近如来具慈愍,令其闻说大乘音。
= 八十华严:若有清净广大心,具足施戒诸功德,亲近如来具慈愍,令其闻说大乘音。
“或有国土闻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悉是如来方便力。
= 八十华严:或有国土闻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悉是如来方便力。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涅槃寂静无差别,智行胜劣有殊异,譬如虚空体性一,鸟飞远近各不同。
= 八十华严:涅槃寂静未曾异,智行胜劣有差别;譬如虚空体性一,鸟飞远近各不同。
“佛体音声亦如是,普遍一切虚空界,随诸众生心智殊,所闻所见各差别。
= 八十华严:佛体音声亦如是,普遍一切虚空界,随诸众生心智殊,所闻所见各差别。
“佛以过去修诸行,能随所乐演妙音,无心计念此与彼,我为谁说谁不说。
= 八十华严:佛以过去修诸行,能随所乐演妙音,无心计念此与彼,我为谁说谁不说。
“如来面门放大光,具足八万四千数,所说法门亦如是,普照于世除烦恼。
= 八十华严:如来面门放大光,具足八万四千数;所说法门亦如是,普照世界除烦恼。
面门(miàn mén) = 面部、脸部/口。
“圆满清净功德智,而常随顺三世间,犹如虚空无染著,为众生故而显示。
= 八十华严:具足清净功德智,而常随顺三世间,譬如虚空无染著,为众生故而出现。
 
三世间 = 华严宗所立三种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国土世间/器世间
依报
Bhajana-loka,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者。
众生世间/有情世间
正报
Sattva-loka,五蕴假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知正觉世间
系相对于如来所化之境(器世间),及所化之机(众生世间),而称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为知正觉世间。因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故有此称。
 
“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如虚空。
= 八十华严: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同虚空。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一切国土无有边,众生根乐亦无量,如来智眼皆明见,随所应化示佛道。
= 八十华严:一切国土无有边,众生根欲亦无量;如来智眼皆明见,随所应化示佛道。
“究竟十方虚空界,所有人天大众中,随其形相各不同,佛现其身亦如是。
= 八十华严:究竟虚空十方界,所有人天大众中,随其形相各不同,佛现其身亦如是。
人天 = 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
大众 = Maha-samgha/maha-sabha,意译多数之众。一般指比丘等多人集会。又对上座长老而言,年少下腊者特称大众。
“若在沙门大众会,剃除须发服袈裟,执持衣钵护诸根,令其欢喜息烦恼。
= 八十华严:若在沙门大众会,剃除须发服袈裟,执持衣钵护诸根,令其欢喜息烦恼。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衣钵 = Patta-civara,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时,三衣一钵为必不可少之物,亦为袈裟、铁钵之总称。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予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亦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予后继者。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以下皆规定以坏色(Kasaya)制成,故又称为袈裟。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即中衣、中宿衣、内衣、五条衣。为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之贴身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即上衣、中价衣,又称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用,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上街托钵时,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
 
“若时亲近婆罗门,则为示现羸瘦身,执杖持瓶恒洁净,具足智慧巧谈说。
= 八十华严:若时亲近婆罗门,即为示现羸瘦身,执杖持瓶恒洁净,具足智慧巧谈说。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吐故纳新自充饱,吸风饮露无异食,或坐或立不动摇,现诸苦行摧异道。
= 八十华严:吐故纳新自充饱,吸风饮露无异食,若坐若立不动摇,现斯苦行摧异道。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吸风(xī fēng) = 道家辟谷养生之术。谓吸食天地之精气。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或持彼戒为世师,善达医方等诸论,书数天文地众相,及身休咎无不了。
= 八十华严:或持彼戒为世师,善达医方等诸论,书数天文地众相,及身休咎无不了。
(xiū) = 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休息[rest](吉庆[auspicious])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休咎(xiū jiù) = 吉与凶;善与恶:卜来年之休咎。
“深入诸禅及解脱,三昧神通智慧行,言谈讽咏共嬉戏,方便皆令住佛道。
= 八十华严:深入诸禅及解脱,三昧神通智慧行,言谈讽咏共嬉戏,方便皆令住佛道。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
“或现上服以严身,首戴华冠荫高盖,四兵前后共围绕,誓众宣威伏小王。
= 八十华严:或现上服以严身,首戴华冠荫高盖,四兵前后共围绕,警众宣威伏小王。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shì) = 发誓;立誓[swear](告诫;告知[warntell])
誓众(shì zhòng) = 誓师,告戒众人。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象兵/象军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马兵/马军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车兵/车军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步兵/步军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或为听讼断狱官,惩恶劝善多方便,所有与夺皆明审,令其欣敬尽钦承。
= 八十华严:或为听讼断狱官,善解世间诸法务,所有与夺皆明审,令其一切悉欣伏。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治理,治,管理…的事物[administer])
断狱(duàn yù) = 判决讼案[close a trial by announcing the verdicthear and pass judgment on a case]
(chéng) = 警戒;鉴戒[be on the alert againstguard againstwarn](克制;制止[restrainstop])
钦承(qīn chéng) = 恭敬地继承或承受。
“或作辅弼诸大臣,善用诸王治政法,十方利益皆周遍,了达世间无有余。
= 八十华严:或作大臣专弼辅,善用诸王治政法,十方利益皆周遍,一切众生莫了知。
(fǔ) = 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side poles of cart](佐助,从旁帮助[assist])
(bì) = 辅助,特指臣下辅佐君王[assist]
(zhèng) = 从攴从正,正亦声。攴,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匡正[correct](政策;法令[policydicreeedict])
“或为粟散诸小王,或作飞行转轮帝,令诸王子采女众,悉皆授化奉修行。
= 八十华严:或为粟散诸小王,或作飞行转轮帝,令诸王子采女众,悉皆受化无能测。
(sù) = 粟子,谷子[foxtail milletmillet] (谷粒[grain]。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粟散王 = 小王之数众多,犹如粟散,故称粟散王。
飞行皇帝 = 转轮圣王的别名,因转轮圣王能在空中飞行自在。
“或作护世四天王,或作夜叉龙等主,各为其众而说法,一切皆令大欣庆。
= 八十华严:或作护世四天王,统领诸龙夜叉等,为其众会而说法,一切皆令大欣庆。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负责守护
率领
东方持国天王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东胜神洲
乾闼婆、毗舍遮
南方增长天王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南瞻部洲
鸠槃荼、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西牛贺洲
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北俱芦洲
夜叉、罗刹
 
“或作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欢喜园,首戴华冠说妙法,诸天觐仰无能测。
= 八十华严:或为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欢喜园,首戴华冠说妙法,诸天觐仰莫能测。
善法堂 = 帝释天讲堂名。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外之西南角,为忉利天诸天众之集会所。每逢三斋日,天众集于此堂,详论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四园/四苑/帝释四苑 =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载,帝释天居于须弥山顶之善见城,城外之四面各有一苑,形皆正方,于各苑之中央皆有一如意池,池中八功德水盈满,为帝释诸天游戏之处。
众车苑
谓帝释诸天若欲游玩时,随其福德之力,于此苑中自现种种宝车。
粗恶苑
谓帝释诸天若欲战斗之时,随其所须之甲杖等器,于此苑中自然出现。
杂林苑
谓帝释诸天若游此苑,则于诸种众妙之境,所玩皆同,而俱生胜喜。
欢喜园/喜林苑
谓帝释诸天若游此苑,则极妙之境种种皆集,历观遍览而喜乐无穷,不生厌离。
 
“或住夜摩兜率天,化乐自在魔王所,居处摩尼宝宫殿,说真实行令调伏。
= 八十华严:或住夜摩兜率天,化乐自在魔王所,居处摩尼宝宫殿,说真实行令调伏。
“或至梵天众会中,说四无量诸禅道,普令欢喜便舍去,而莫知其往来相。
= 八十华严:或至梵天众会中,说四无量诸禅道,普令欢喜便舍去,而莫知其往来相。
“或至阿迦尼吒天,为说觉分诸宝华,及余无量圣功德,然后舍去无知者。
= 八十华严:或至阿迦尼吒天,为说觉分诸宝华,及余无量圣功德,然后舍去无知者。
色究竟天/有顶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熟。
= 八十华严: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就。
“譬如幻师善幻术,现作种种诸幻事,佛化众生亦如是,为其示现种种身。
= 八十华严:譬如幻师善幻术,现作种种诸幻事;佛化众生亦如是,为其示现种种身。
“如净月轮在虚空,令世众生见盈缺,一切河池现影像,所有星宿夺光色。
= 八十华严:譬如净月在虚空,令世众生见增减,一切河池现影像,所有星宿夺光色。
“如来智月出世间,亦以方便示增减,菩萨心水现影像,二乘星宿无光色。
= 八十华严:如来智月出世间,亦以方便示增减,菩萨心水现其影,声闻星宿无光色。
智月 = 以月譬喻智慧之光明,称为智月。
心水 = 心中涌现万象,进而动摇,又有染净之不同,譬喻如水,称为心水。
“譬如大海宝充满,清净无浊无有边,四洲所有诸众生,一切于中现其像。
= 八十华严:譬如大海宝充满,清净无浊无有量;四洲所有诸众生,一切于中现其像。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三洲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Jambu-d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佛身功德海亦尔,无垢无浊量无边,乃至法界诸众生,靡不于中现其像。
= 八十华严:佛身功德海亦尔,无垢无浊无边际;乃至法界诸众生,靡不于中现其影。
“譬如净日放千光,不动本处遍十方,佛日光明亦如是,无去无来除世暗。
= 八十华严:譬如净日放千光,不动本处照十方;佛日光明亦如是,无去无来除世暗。
佛日 = Buddha-surya,系大乘佛教诸经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睿智、德行、慈悲,可破众生之迷妄,如日轮破夜之暗,故喻佛陀如日。
“譬如龙王降大雨,不从身出及心出,而能沾洽悉周遍,涤除炎热使清凉。
= 八十华严:譬如龙王降大雨,不从身出及心出,而能沾洽悉周遍,涤除炎热使清凉。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合,符合[fitsuit])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如来法雨亦复然,不从于佛身心出,而能开悟诸含识,尽能灭除三毒火。
= 八十华严:如来法雨亦复然,不从于佛身心出,而能开悟一切众,普使灭除三毒火。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超出世间言语道,本性非有亦非无。
= 八十华严: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
(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
(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comparebe equal to])
“虽无所依无不依,如是无来亦无去,如空如日亦如梦,当于佛体如是观。
= 八十华严:虽无所依无不住,虽无不至而不去;如空中画梦所见,当于佛体如是观。
“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谕,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
= 八十华严: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
(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大海摩尼无量色,佛身差别亦复然,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
= 八十华严:大海摩尼无量色,佛身差别亦复然;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
“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
= 八十华严: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说佛功德。
= 八十华严: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若有闻斯功德海,能生欢喜信乐心,如所称扬悉当得,慎勿于此生疑念。”
= 八十华严: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