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星期日

杂阿含经-第四十三卷_六入处

《杂阿含经》第四十三卷
#六入处诵<89111343>
##六入处相应<11641177>
 
#1164、本经叙说诸比丘问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所说二边、中道及缝紩之义。增支部Parayana(彼岸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nài) = 如,如何[howwhat](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
= 那时,有很多的比丘集聚在讲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各位尊者啊!就如世尊说给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所问的诗偈:
= “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Parayana Metteyyapanha。经集Tissametteyyamanavapuccha(帝须弥勒学童所问)。
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 = 此经见南传小部经集彼岸道品第三章提舍弥勒问。
“‘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著,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
“‘无有烦恼锁,超出缝紩忧。’
= 假如知道二边的话,就能在其中间永远不执著,这就可称说为大丈夫了。他将不再顾念五欲,也没有烦恼的枷锁,已超出了缝紩的忧苦。
(féng) = 以针线连缀[stitchsew](缝合处[seam])
(zhì) = 缝,用针线连缀[sew](缝合的地方。)
缝紩 = 紩,也是缝的意思。缝紩,即接缝。
“诸尊!此有何义?云何边?云何二边?云何为中?云何为缝紩?
“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
“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 各位尊者啊!这诗偈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什么是边?什么是二边?什么是其中间?什么是缝紩?要怎样思惟用智慧去察知,察知所要察知的现象;用意识去辨别,辨别所要辨别的现象,才能尽苦际,脱离苦恼呢?
「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 第二「智」字根据宋、元二本,宜作「知」,义较顺。这四句是错综笔法,其原型应是「云何思以智知,知所知;以了了,了所了」。第一个「了」字作名词用,指了别识,即意识;第二、三个「了」字作动词用,辨别的意思;第四个「了」字作名词用,「所了」,即所辨别的现象。
有一答言:“六内入处是一边,六外入处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
= 有一位比丘回答说:「六内入处(六根)就是一边,六外入处(六境)就是二边,而感受就是它的中间,爱染就是缝紩。
“习于受者,得彼彼因身,渐转增长出生,于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
“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 如果习近于爱染的话,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招感的根身,便会逐渐地转变增长而出生,就是要对这种现象,用智慧去察知,用意识去辨别;察知所要察知的现象,辨别所要辨别的现象,才能尽苦际,脱离苦恼。」
习于受者 = 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印顺导师将本句「受」字改作「爱」,白话译文依此译解。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复有说言:“过去世是一边,未来世是二边,现在世名为中,爱为缝紩。
“习近此爱,彼彼所因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 又有人说:「过去世就是一边,未来世就是二边,现在世就叫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如果习近于爱染的话,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招感的根身,就会逐渐地转变增长而出生,……乃至脱离苦恼。」
渐触增长出生 = 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印顺导师认为本句「触」字应改为「转」字,其义较长,以下诸类句同。白话译文依此译解。
复有说言:“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二边,不苦不乐是其中,爱为缝紩。
“习近此爱,彼彼所得自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 又有人说:「快乐的感受就是一边,痛苦的感受就是二边,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它们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如果习近于爱染的话,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招感的根身,就会逐渐地转变增长而出生,……乃至脱离苦恼。」
复有说言:“有者是一边,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
“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 又有人说:「有就是一边,集起的因素就是二边,感受就是它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脱离苦恼。」
复有说言:“身者是一边,身集是二边,爱为缝紩。
“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 又有人说:「身就是一边,身集起的因素是二边,爱就是缝紩。……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脱离苦恼。」
复有说言:“我等一切所说不同,所谓向来种种异说,要不望知。
“云何世尊有余之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
“我等应往具问世尊,如世尊所说,我等奉持。”
= 又有人说:「我们所说的一切法都不相同,自刚才以来所说的种种异说,不要希望它们都是真知灼见。什么是世尊其它的说法——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所问的经文内容呢?我们应该前往详细请问,依照世尊的说法,我们好遵奉修持。」
尔时,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诸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言:『于世尊所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所谓二边,乃至脱苦。』
“有人说言:『内六入处是说一边,外六入处是说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
“如前广说,悉不决定,今日故来请问世尊,具问斯义,我等所说,谁得其义?”
= 这时,众多的比丘就去到世尊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再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刚才众比丘们集聚在讲堂里,说这样的话:『在世尊所说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所谓二边,……乃至脱离苦恼。』有人说:『内六入处就是所说的一边,外六入处就是所说的二边,感受就是它们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像前面一样地广为解说,但都不能决定对错,所以今天来请教世尊,详问这个法义,我们的说法,谁才是正确的呢?」
佛告诸比丘:“汝等所说,皆是善说,我今当为汝等说有余经。
=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说法,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其它经文。
“我为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有余经说,谓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
= 我为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说过其它经文,我说触是一边,触生起的因素是二边,感受就是它们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
“习近爱已,彼彼所得身缘,触增长出生。
= 习近于爱染后,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得的根身,就会转变增长而出生。
“于此法,以智知,以了了;
“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 对这种现象,要用智慧去察知,察知所要察知的现象;用意识去辨别,辨别所要辨别现象,才能尽苦际,脱离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65、本经叙说宾头卢尊者告优陀延那王,年少比丘出家未久而清净安乐之因缘。相应部Bharadvaja(婆罗陀阇)。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宾头卢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 有一个时候,宾头卢尊者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 “宾头卢”:Pindola,降伏外道,履行正法第一比丘。
= “拘睒弥国瞿师罗园”:Kosambi Ghositarama,位于中印度,为瞿师罗长者所奉献之园林。
(bīn) = 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guestvisitor]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时,有婆蹉国王,名优陀延那,诣尊者宾头卢所,共相问讯;
= “婆蹉”:Maccha,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盐牟那河(Yamuna)西岸。
= “优陀延那”:Udena,国王名。
(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问讯已,退坐一面。
= 那时,有位婆蹉国王,名叫优陀延那,他来到宾头卢尊者的住处拜访,彼此见面互相问讯;问讯后,就退坐一边。
婆蹉王优陀延那白尊者宾头卢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已不?”
= 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告诉宾头卢尊者说:「想要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可有空闲为我解答么?」
尊者宾头卢答言:“大王!大王且问,知者当答。”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 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就问宾头卢尊者说:「到底是有什么方法,而使新学的年少比丘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但内心却能保持很安稳快乐,一切根身都很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于寂静,心少浮动。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兽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们却能尽其形寿(终其一生),去修持梵行,是那么的纯一清净呢?」
= “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巴利本作Samannagata Pathamena Vayasa,意为具备最青春之年代,即指诸欲旺盛之青年时期。
任他而活,野兽其心 = 形容青年时期,充满了青春活力,诸欲有如野兽般的旺盛。
(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
尽寿 = 即尽形寿,终其身命之谓。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当作母想;
见中年者,作姊妹想;
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 就如佛陀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皆佛号)他所知见的道理,为比丘说:『你们众比丘啊!如果看见老妇人的话,应当作是母亲想;看见中年妇女的话,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见幼稚弱小的女孩,应当作是自己女儿想。』
“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 就是这样的方法,所以那些年少比丘们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但内心却能保持很安稳快乐,一切根身都很舒畅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于寂静,心少浮动。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兽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们却能尽其形寿,去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宿人 = 即老年人,此指老妇人。下「中年者」、「幼稚者」,也都是指妇女而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
“见中年者,作姊妹想;
“见幼稚者,而作女想。
= 现今一切世间的人都有贪求的心理,虽说如果看见了老妇人,要作是母亲想;看见中年妇女的话,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见幼稚弱小的女孩,要作是自己女儿想。
“当于尔时,心亦随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
= 可是当在这个时候,心里却也会随着生起贪欲的烧燃、瞋恚的烧燃、愚痴的烧燃,这时应当会有更殊胜的方法来对治其患吧?
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阴、脓、血、脑、汁、屎、溺。’
= 是更有一种对治的方法,就如世尊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他所知见的道理,为比丘们说:『我们这个身体从脚下到头顶,就是骨干挂着肉团,再覆上一层薄皮罢了,这当中充满着种种不净的东西;详细地去观察,有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荫、脓、血、脑、汁、屎、尿等。』
= “发、毛屎、溺”:观以上三十六种身中不净之物,称为不净观,乃专门用以对治贪欲之要法。又本经所举之三十六种不净物,另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3、坐禅三昧经卷上亦有列举,惟所举名称略有不同。
(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轻视,看不起[look down upon]/引申为微小,少[small]/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流口水[drool])
(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pí) =脾脏,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spleen]
(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fáng) = 脂肪[fat]
(zhī) = 动植物所含的油脂[oil or fat](涂油使润滑[oil])
(nì) = 没入水中[drown]( 沉湎,无节制[indulgegive over to]/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 大王啊!就是用这方法观察,所以这些年少比丘们在佛法与戒律之中,虽出家不久,却能保持内心的安稳快乐,……乃至于纯一圆满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若观不净,随净想现。颇更有因缘,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
= 可是人心转变疾速,如果观察人身的不净,完成不净观时,却随即又有清净的想法出现。这时是否更有其它的方法,使这些年少比丘们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可是内心却能保持很安稳快乐,……乃至纯一圆满清净呢?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汝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 大王啊!是更有方法的,就如世尊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他所知见的道理,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守护住六根的门户,好好地收摄内心。像这眼睛看见色境时,千万不可以执取色相,也不可以执取随形的好相,以增长执持的心念。如果不能摄敛住眼根,那么世间的贪欲、爱乐、邪恶不善之法就会泄漏烦扰他的心,所以你们应当要受持眼的律仪。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要像这样子,乃至要受持意的律仪。』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
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
= 真好啊!真是完善的说法!这样的广说乃至要受持六根的律仪。
“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愚痴烧燃;
“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
= 宾头卢尊者啊!我也就像这样子,有时我不能守护自身,不能受持六根的律仪,不能专一心念,一进入宫中,内心就严重地生起了炽燃的贪欲,和烧燃的愚痴;即使在空房里独处,在心中也一样有贪、瞋、痴三毒的烧燃,更何况是处于宫中!
三毒 = 指贪欲、瞋恚、愚痴三者。
“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
“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
= 可是我有时候善于守护自身,善于摄敛六根,专一心念,走进宫中,贪欲、瞋恚、愚痴也不会在心中烧燃起来;居处于内宫中,尚能摄护不烧燃自身,也不烧燃自心,更何况是闲静独处的时候!
“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 因此之故,有这样的方法,能使那些年少的比丘们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却能保持内心的安稳与快乐,乃至于纯一圆满清净。
 
时,婆蹉王优陀延那闻尊者宾头卢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1166、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有六根故六触因缘生受。相应部Hatthapadupama(手足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舍,有足故知有往来,有关节故知有屈伸,有腹故知有饥渴。
= 因为有手,所以才知道有取有舍;因为有脚,所以才知道有往有来;因为有关节,所以才知道有屈有伸;因为有肚子,所以才知道有饥有渴。
“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同样地,比丘啊!就是因为有眼根的缘故,所以才有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子。
“诸比丘!若无手则不知取舍,若无足则不知往来,若无关节则不知有屈伸,若无腹则不知有饥渴。
= 众比丘啊!如果没有手的话,就不知有取舍了;如果没有脚的话,就不知有来往了;如果没有关节的话,就不知有屈伸了;如果没有肚子的话,就不知有饥渴了。
“如是,诸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没有眼根的话,也就不会有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67、本经叙说佛以龟和野干作譬,告诸比丘当执持六根律仪住,使恶魔不得其便。相应部Kumma(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
=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条河中长着水草,一只乌龟就在水草上休息着。
“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
= 这时,有一只饥饿的野干到处行走觅食,它于远处望见这只乌龟,就快速地跑来捉取。
= “野干Sigala,似狐而小,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
= 乌龟看见野干跑过来了,便立刻缩藏它的头尾及四肢,那只野干只好守在那儿伺看着,希望乌龟会把头脚伸出来,想要取来吃食。
= “六”:即指四肢、头、尾。
藏六 = 六,指乌龟的四肢及头、尾。藏六,即藏起头、尾及四肢。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
= 守候了好久,乌龟就是永不把头伸出来,也不伸出足来;那只野干守得饥饿疲乏,终于愤恨地离去了。
(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于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
= 众比丘啊!你们今天修行也是像这样子,知道魔王波旬经常会趁机窥伺你,希望你的眼根会执著色境,还有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识法时,都会使你们对六境产生贪著。
= “魔波旬”:Mara Papimant,为恶魔名。
“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当执持眼律仪住,执持眼根律仪住,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
= “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巴利本作Atha Tumhehi Pi Maro Papima Nibbijja Pakkamissati(恶魔波旬亦嫌厌汝等,远离而去)。
「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 = 此二句文意不明,「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魔王波旬亦厌汝等而远去」,白话经文依此翻译。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所以,比丘啊!你们今天应当要执持著眼根的律仪,由于能执持著眼根的律仪,那么恶魔波旬就无法趁机得逞,也就会嫌厌你们而远去了;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地去执持律仪。
“于其六根若出若缘,不得其便,犹如龟虫,野干不得其便。”
= 对于六根的缘六境而生起六识,都要使魔王波旬无法趁机得逞;就如那只乌龟善于缩藏,野干无法乘虚而入一样。
= “于其六根若出若缘”:六识缘六根生六境。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
“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
= 乌龟怕野干,把头、尾和脚缩藏于壳内;比丘善于摄护内心,会紧密蔽藏一切觉想,不依它也不怖畏它,要善覆内心,不要言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68、 本经叙说佛以杖打䵃麦作譬,劝诸比丘住不动摇心。相应部Yavakalapi(麦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䵃麦著四衢道头,有六壮夫执杖共打,须臾尘碎,有第七人执杖重打。
= 譬如有麦放置在四条交通要道的路头,有六位壮夫拿着木杖一齐打麦,不一会儿,那麦就被杖打得如尘一样的粉粹了,又有第七个人拿着木杖再来重打。
(kuàng)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古同“贮”,居积。/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同“着”/zháo = 触及某物;接触[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衢道(qú dào) = 岔道[branch road]
“诸比丘!于意云何?如䵃麦聚,六人共打,七人重打,当极碎不?”
= 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像这堆积聚的麦,经六人一齐捶打后,又有第七个人来重打,会被打得极细碎么?
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诸比丘:“如是愚痴士夫,六触入处之所捶打。
= 同样地,这愚痴之人也被六触入处所捶打。
(chuí) = 棒打[beat](舂;捣[pestle])
“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常所捶打,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常所捶打。
= 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入处,经常被它所捶打,还有耳、鼻、舌、身、意触入处,经常被它所捶打。
“彼愚痴士夫为六触入处之所捶打,犹复念求当来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
= 那愚痴人已被六触入处所捶打了,却还想要求得未来世的存在,就像还要受第七个人来重打一次使细碎一样。
“比丘!若言是我,是则动摇;
“言是我所,是则动摇。
= 比丘啊!如果说这就是我的话,就是心动摇了;说这是我所有,也是心动摇了。
“未来当有,是则动摇;
“未来当无,是则动摇。
= 说未来当有的话,就是心动摇;说未来当无,也是心动摇。
“当复有色,是则动摇;
“当复无色,是则动摇。
= 说当又有物质现象的话,就是心动摇;说当再无物质现象,也是心动摇。
“当复有想,是则动摇;
“当复无想,是则动摇;
“当复非有想非无想,是则动摇。
= 说当又有想的话,就是心动摇,说当再没有想,也是心动摇;说又是非有想也非无想,这也是心动摇。
“动摇故病,动摇故痈,动摇故刺,动摇故著。
= 由于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生毛病;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患痈肿;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遭毒刺;心动摇缘故,所以才会生贪著。
(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正观察动摇故苦者,得不动摇心,多修习住,系念正知。
= 如果能正确观察由于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有苦恼生起的话,就能得到不动摇的心,要经常多修习,专心系念,而有正知。
“如动摇,如是思量、虚诳、有行、因爱,言我,是则为爱;
“言我所,是则为爱。
= 就如「动摇」的经文一样,像这「思量」、「虚诳」、「有行」、「因爱」等经文,说是我,这就是爱染;说是我所有,这也是爱染。
“言当来有,是则为爱;
“言当来无,是则为爱。
= 说未来还有,这就是爱染;说未来是无,这也是爱染。
“当有色,是则为爱;
“当无色,是则为爱。
= 说当有物质的存在,这就是爱染;说当无物质的存在,这也是爱染。
“当有想,是则为爱;
“当无想,是则为爱;
“当非想非非想,是则为爱。
= 说应当有想,这就是爱染;说应当是无想,这就是爱染;说应当既是无想也不是无想,这也是爱染。
“爱故为病,爱故为痈,爱故为刺。
= 由于有爱染的缘故,所以才会生毛病;有爱染的缘故,所以才会患痈肿;有爱染的缘故,所以才会遭毒刺。
“若善思观察爱生苦者,当多住离爱心,正念正智。
= 如果善于思惟观察因爱染而生起苦恼的话,当能常保持离爱染之心,而有正念正智。
“诸比丘!过去世时,阿修罗兴军与帝释斗。
=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的时候,阿修罗兴兵和帝释天战斗。
阿修罗 = 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帝释 = 忉利天的天主,俗称玉皇大帝。
“时,天帝释告三十三天:‘今日诸天、阿修罗共战,若诸天胜,阿修罗不如者,当生执阿修罗,缚以五系,送还天宫。’
= 那时,天帝释告诉三十三天众说:「今天我们诸天神将和阿修罗作战,如果诸天战胜,阿修罗战败的话,就应活捉阿修罗,将两手两脚和头首用绳子系缚,送回天宫来。」
三十三天 = 梵语,忉利天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
缚以五系 = 指系缚两手两脚及头首。
“阿修罗语其众言:‘今阿修罗军与诸天战,若阿修罗胜,诸天不如者,当生执帝释,缚以五系,还归阿修罗宫。’
= 阿修罗也告诉群众们说:「今天阿修罗军将与诸天神作战,如果阿修罗获胜,诸天神失败的话,就应活捉帝释,将他的两手两脚和头首用绳子系缚,送回阿修罗宫来。」
“当其战诤,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
= 当战争开始时,诸天神获得胜利,阿修罗失败了。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时,三十三天生执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缚以五系,还归天宫。
= 这时,三十三天神活捉了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把他的两手两脚和头首用绳子系缚,就抓回到天宫来。
= “毗摩质多罗”:Vepacitti,阿修罗王名。
“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身被五系,置于正法殿上,以种种天五欲乐而娱乐之。
= 那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的手脚和头首被绳子系缚着,置于正法殿上,用天上种种的五欲之乐来娱乐他。
(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作是念:‘唯阿修罗贤善聪慧,诸天虽善,我今且当还归阿修罗宫。’
= 这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这样的想着:只有我们阿修罗才是最贤善聪慧的,诸天虽好,但我现在且当回归阿修罗宫为是。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作是念时,即自见身被五系缚,诸天五欲自然化没。
= 作此念头的时候,就立刻见到自已的手脚和头首被绳子系缚住了,而诸天的五欲之乐也自然的化隐不见了。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复作是念:‘诸天贤善,智慧明彻,诸阿修罗虽善,我今且当住此天宫。’
= 这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又作这样的想法:诸天神都很贤善,智慧明达,诸阿修罗虽好,可是我现在且当住在此天宫中为是。
“作是念时,即自见身五缚得解,诸天五欲自然还出。
= 当他起这样念头时,就立刻看见系缚自己手脚和头首的绳子松解了,诸天的五欲之乐又自然地出现了。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乃至有如是微细之缚,魔波旬缚转细。
= 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乃至有这样微细的系缚,而魔王波旬的系缚,转而更细。
“于是心动摇时,魔即随缚;
“心不动摇,魔即随解。
= 这颗心如果动摇时,魔王就会随即系缚你;这颗心如果不动摇的话,魔缚也就随即松解了。
“是故,诸比丘!多住不动摇心,正念正智,应当学!”
= 所以,众比丘啊!心要经常保持不动摇,有正念正智,这是所应当去学习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69、本经叙说佛以琴作譬,告诸比丘诸法无常,当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观察。相应部Vina(琵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识色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著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
= 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由于眼根识取色境的种种因缘,所以产生了或者欲望、或者贪求、或者亲昵、或者爱念、或者固定、执著之处,那么他们的心灵便应好好地加以防护。
= “眼识色因缘,生”:「眼、色、识因缘生」,Cakkhuvinneyyesu Rupesu Uppajjeyya(如果于眼所识之色生起)。
(nì) = 亲近,亲昵[closeintimate]
“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护。
=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会令人恐怖畏惧的险道,有障碍、有艰难险阻。这些都是恶人所依靠的,而不是善人所依靠的,所以自己应该加以防护。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当耳、鼻、舌、身、意诸根识取外境时,也应该这样做。
“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懒惰放逸,栏牛啖食;
“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六触入处,乃至放逸亦复如是。
= 就好比农夫田里有好的禾苗,可是守田的人却懒惰懈怠,让关在栏中的牛跑出来吃食禾苗;愚痴的凡夫也像这样,六触入处……乃至于放任懈怠也是这样。
(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食,设复入田,尽驱令出;
“所谓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善自摄护,尽心令灭。
= 如果田里有好的禾苗,那守田的人内心又能不懈怠,关在栏里的牛只也不出来偷食,即使走进田里,也会将它驱逐出来;所谓我们的心、我们的意、我们的识,多闻的圣弟子对于色、声、香、味、触等感官对象应当好好地加以守护,尽心使其息灭。
五欲功德 = 五种感官对象,色、声、香、味、触。
“若好田苗,其守护田者不自放逸,栏牛入境,左手牵鼻,右手执杖,遍身捶打,驱出其田。
= 如果田里有好禾苗,那守护田地的人又能不懈怠,看见栏中的牛跑进田里去了,他就立即左手牵着牛鼻,右手拿着木杖,遍身搥打,把牛驱赶出田。
“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从村至宅,从宅至村,复当如前过食田苗不?”
= 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那只牛遭搥打的苦痛后,从村庄至住宅,再从住宅到村庄,还会像以前那么地偷食田里的禾苗吗?
答言:“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忆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它回想起以前进入田里遭受捶杖痛苦的缘故。
“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六触入处极生厌离、恐怖,内心安住,制令一意。
= 比丘啊!对我们的心、我们的意、我们的识也应像这样,多闻的圣弟子对于六触入处要极生厌离、恐怖,保持内心的安定,制伏此心,使它系念于一处。
“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极生爱乐,耽湎染著,问诸大臣:‘此何等声?甚可爱乐!’
= 众比丘啊!过去世时,有一位国王听见了从未听过的优美的琴声,便生起了极为爱乐的心理,于是就沈迷贪著其中。他问众大臣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令人听了非常喜爱!』
(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miǎn) = 沉迷于酒[be given to heavy drinking](沈迷,沈溺<因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indulge in])
“大臣答言:‘此是琴声。’
= 大臣们回答说:『这是琴声。』
“语大臣:‘取彼声来。’
= 国王告诉那位大臣说:『你去把那个声音取来。』
“大臣受教,即往取琴来,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声者。’
= 那位大臣接受命令,就立即前往取琴过来,禀告国王说:『大王啊!这就是那把发出好听声音的琴了。』
“王语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
= 国王告诉大臣说:『我不用这把琴,去把先前听见的那可爱的琴声取来。』
“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非不得众具而有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
= 大臣回答说:『像这样的琴,是由众多的部份组合而成的,有把柄、有琴身、有琴柱、有琴弦、有琴皮等,而有善巧方法的人来弹它,由于各部份组合完备的因素,所以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并不是各部份组合不齐而会有音声来的。刚才所听到的琴声,久已过去,也转而灭尽了,无法再把它取来了。』
(cáo) = 四边高起,中间凹入的畜兽饮食器具[trough](表面上比较大比较长的凹痕[groove])
“尔时,大王作如是言:‘咄!何用此虚伪物为?世间琴者是虚伪物,而令世人耽湎染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弃于十方。’
= 那时,大王这样的说:『咄!何必用这种虚伪不实的东西呢?世间的琴就是虚伪不实的东西了,它使得世人沈迷贪著;你现在就把这琴拿出去,一片片的加以拆破,把碎片丢弃于四面八方。』
“大臣受教,析为百分,弃于处处。
= 大臣受命,就将琴拆为百份,到处丢弃。
(xī) = 劈,劈木头[cut](分析,辨认[analyse])
“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是我、我所。’
= 同样地,比丘啊!像这物质现象、感受、想象、作意、欲念等,也要知道这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无常、因缘和合所造作,是缘于心而产生的,对此我们原先或许便说『那就是我,是我所有。』
“彼于异时,一切悉无。
= 可是现在就会认为一切皆无了。
= “『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巴利本作Yam Pissa Tam Hoti Ahan Ti Va Mamanti Va Asmiti Va Tam Pi Tassa Na Hotiti(凡是〈原来〉他以为此是「我」或「我所」或「我有」者,〈现在〉他以为此是「无」)。
「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 佛光大藏经此处引巴利本经句作「凡是原来他以为是我、或我所、或我有者,现在他以为此是无。」白话译文依此。
“诸比丘!应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观察。”
= 众比丘啊!应该生起像这样平等正确的智慧,如实地去观察一切现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70、本经叙说佛以癞疮作譬,为诸比丘说律仪及不律仪。相应部Chapana(六生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癞病人,四体疮坏,入茅荻中,为诸刺叶针刺所伤,倍增苦痛;
“如是愚痴凡夫六触入处受诸苦痛亦复如是。
= 就如罹患癞疮的人,全身都是坏烂的癞疮,他走进茅草芦荻丛中,就会被各种刺叶的针刺所伤害,倍增苦痛;同样地,一个愚痴的凡夫于六触入处受到各种的苦痛,情形也是如此。
(lài) = 病名。即“麻疯”[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癞病 = 恶性传染病,即痲疯。
(máo) = 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thatch grasscogongrass]
(dí) =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a kind of reed]
“如彼癞人,为草叶针刺所伤,脓血流出;
“如是愚痴凡夫,其性弊暴,六触入处所触则起瞋恚,恶声流出,如彼癞人。
= 就如那位罹患癞疮的人,被草叶的针刺所伤,流出脓血一样;像这愚痴的凡夫,他的个性凶暴,六触入处有所感触,就会生起瞋恚,说出恶声来,就如那位患癞疮的病人一样。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所以者何?愚痴无闻凡夫心如癞疮。
= 为什么呢?因为愚痴无闻的凡夫,他的心有如癞疮一样。
“我今当说律仪、不律仪。
= 我现在将说律仪(防护)与不律仪(不防护)。
= “律仪、不律仪Samvaro Ca Asamvaro Ca,防护及不防护。
“云何律仪?云何不律仪?
= 怎样叫律仪?怎样叫不律仪呢?
“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于彼次第随生众多觉想相续,不见过患;
“复见过患,不能除灭。
= 就如愚痴无闻的凡夫眼睛看见色境后,对可爱念的色境就会生起贪著之心,对不喜爱的色境就会生起瞋恚之心。对那些色境依次随着连续生起众多的觉想,而看不见它的过患;假如看得见它的过患,也不能把它除灭。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耳、鼻、舌、身、意诸根触境时,也是像这样子。
“比丘!是名不律仪。
= 比丘啊!这样就叫做不律仪。
“云何律仪?多闻圣弟子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
“见过患已,能舍离。
= 怎样叫律仪呢?就是多闻的圣弟子如果眼睛看见了色境,对于可爱念的色境不会生起贪欲的觉想,对不喜爱的色境也不会生起瞋恚的觉想,对那些色境都不会依次连续生起众多的觉想,他能看见色境的过患;能看见色境的过患后,就能舍离它。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耳、鼻、舌、身、意诸根触境时,也是像这样子。
“是名律仪。”
= 这就叫律仪。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71、本经叙说佛以六种众生作譬,劝诸比丘勤修习,多住身念处。相应部Chapana(六生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
= 譬如有一个人游于空宅中时,捉到了六种众生。
“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著一处。
= 第一种是捉到狗,就把捉到的狗系着在一处。
“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
= 其次是捉到了鸟,其次捉到毒蛇,又其次是捉到野干,又其次捉到失收摩罗(鳄鱼),又其次捉到了猕猴。
= “失收摩罗”:Sumsumara,即鳄鱼。
= “猕猴”:Makkata,即猿。
“得斯众生,悉缚一处。
= 这些捉到的众生,都把它们系缚在同一处。
“其狗者,乐欲入村。
= 那只狗,喜欢进入村庄。
“其鸟者,常欲飞空。
= 那只鸟,常想飞向天空。
“其蛇者,常欲入穴。
= 那条蛇,常想爬进洞穴。
“其野干者,乐向冢间。
= 那只野干,喜向坟冢去。
“失收摩罗者,长欲入海。
= 那只失收摩罗,常想游入大海。
“猕猴者,欲入山林。
= 那只猕猴,想要走进山林。
“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
“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
= 这六种众生全都系缚在同一个地方,可是它们所喜欢的都不相同,各个都想要到自已认为安乐的地方去,各个彼此都不喜欢其它的地方;然而因为被系缚的缘故,虽然各自用力,向着所喜乐的方向去,可是却无法脱离。
(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贪求的东西[avaricious desires])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
= 同样地,我们六根的每一种境界,也是各个自己去逐求所喜乐的境界,而不喜乐其它的境界。
“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
= 眼根常去逐求可爱的色境,对不适合的色境就会生起厌恶。
“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
= 耳根常去逐求适意的声音,对不适意的声音就会生起厌恶。
“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
= 鼻根常去逐求适意的香气,对不适意的香气就会生起厌恶。
“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
= 舌根常去逐求适意的滋味,对不适意的滋味就会生起厌恶。
“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
= 身根常去逐求适意的触境,对不适意的触境就会生起厌恶。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
= 意根常去逐求适意的法境,对不适意的法境就会生起厌恶。
“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
= 这六种根身每一种所逐求的,各有每一种所爱的境界,各个不去逐求它根的境界。
“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
= 这六种根身之中,凡是有能力的,都能自在地选择自已所喜爱的境界。
“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 就像那一个人将六种众生绑在一根坚固的柱子上,即使用力想随意而去,可是往反奔跑,徒增劳累,因为被绳子系缚的缘故,最后还是绕着柱子转来转去罢了。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
= 众比丘啊!我说这个譬喻的目的,就是想为你们显示它的意义。
“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
= 六种众生,就好比我们六根;那坚固的柱子,就好比是身念处。
“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
= 如果善于修习身念处,那么不论是有可爱念之色或不可爱念之色,当看见可爱念的色境时就不会生起贪著,看见不可爱念的色境时也不会生起厌恶;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是这样,那么对合意的事物就不会去贪求,对不合意的事物也不会生起厌恶。
身念处 = 为四念处之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诸道法。
“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精勤修习,使自已经常依住于身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72、本经叙说佛以毒蛇作譬,劝诸比丘当精勤禅思,慎莫放逸。相应部Asivisa(毒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
= 譬如有四条毒蛇,凶恶毒虐,放在一个箱子里。
(wán)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蚖蛇 = 泛指毒蛇。
(nüè) = 凶恶,残暴[brutalcrueland ferocious](侵害;残害[abusemishandle])
(qiè) =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small suitcase]
“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
= 当时,有一位聪明有智慧的男子,他贪求欢乐,厌恶痛苦;贪求生存,厌恶死亡。
“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
= 这时,另有一位男子告诉刚才那位男子说:『你现在就拿这个箱子去装毒蛇,给它们洗澡时要仔细地抚摸擦拭,就像奉养自已父母亲一样的喂养它们,并使它们按时出入。如果这四条毒蛇或有什么不开心之处,它们即或不杀死你,也会把你折磨个半死,你要小心防护!』
= “脱”:或然之词。
(shì) = 揩,擦[wipe away]
(tuō) = 肉去皮骨[peel off](离;脱离[separate oneself from]/表示推断,相当于“或者”[perhaps])
= 倘或。
“尔时,士夫恐怖驰走。
= 那时,这位贪生的男子吓得赶紧逃跑。
“『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
= 那人又说:『忽然又有五位仇人,拔刀随后追逐,想要追杀你,你要小心防护!』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
= 当时,这位贪生怕死的男子既害怕四条毒蛇,又害怕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于是跑得更快了。
“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 傍人又说:『那位汉子!内有六个盗贼在跟随你,他们伺机要杀害你,你要小心防护!』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内六贼,恐怖驰走,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
= 那时,这位男子由于害怕四条毒蛇、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及六个盗贼,非常害怕地奔逃着,他逃进了一个无人居住的村子里,只见空屋腐朽破败,摇摇欲坠,有些腐坏的东西一拿就碎,找不到一件坚固的东西。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人复语言:‘士夫!是空聚落当有群贼,来必奄害汝。’
= 又有人对他说:『那位汉子!这无人居住的村落有一群强盗,这些强盗过来的话一定会杀害你。』
(yǎn) = 突然地[suddenly]/气息微弱的样子[the breath is dying out]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贼、内六恶贼、空村群贼,而复驰走。
= 这时,这位贪生怕死的男子害怕四条毒蛇、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六个凶恶的贼人、无人村里的一群强盗,只得再次的奔逃。
“忽尔道路临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见此岸有诸怖畏,而见彼岸安隐快乐,清凉无畏,无桥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诸草木,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
= 忽然一条大河挡住了道路,河水深又湍急,只见这岸边有众多可怕恐怖的事物,可是却没有桥或船只可渡到另一岸去。他心中想到:我去拿取各种杂草树木,将它捆缚成木筏,用手脚方便做摇橹,横渡到对岸。
“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于岸傍,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横渡。
= 他打定主意后,就去捡拾草木,放置于岸边,然后捆绑成筏,就用手脚方便做摇橹,横渡到对岸。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恶贼,复得脱于空村群贼,渡于浚流,离于此岸种种怖畏,得至彼岸安隐快乐。
= 这位男子就这样地免遭四条毒蛇、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六个凶恶的盗贼,最后又从无人村的一群强盗中脱身,渡过深又湍急的河流,脱离了此岸种种恐怖可怕的事物,终于到达了安稳快乐的彼岸。
(jùn) = 从水中挹取[ladle]([rapid])
“我说此譬,当解其义。
= 我说这个譬喻,现在应该解释它的意义。
“比丘!箧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秽食长养,沐浴、衣服,无常变坏危脆之法。
= 比丘啊!箱子就是譬喻我们的身体,这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也是由这四大所造父精母血组合之体,这污秽不净的身体要靠食物来长养,还要不时沐浴、穿上衣服保护,是无常容易变坏极脆弱之物。
“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
“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 四条毒蛇就是譬喻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如果争扰,就能使身体死亡,或被折磨个半死;水界、火界、风界如果争扰,也是像这样子。
四大 = 指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阴。
= 五位拔刀追赶的仇人就是譬喻色、受、想、行、识五受阴。
“六内贼者,譬六爱喜。
= 六个盗贼就是譬喻对六根的爱喜。
“空村者,譬六内入。
= 无人村就是譬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善男子!观察眼入处,是无常变坏,执持眼者,亦是无常虚伪之法;耳、鼻、舌、身、意入处亦复如是。
= 善男子!观察眼根,是无常容易变坏之物;执持眼根,也是无常虚伪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
“空村群贼者,譬外六入处。
= 无人村的一群强盗就是譬喻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眼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 我们的眼根经常会被觉得适意或不适意的色境所妨害;同样地,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乃至意识法时,也经常会被觉得适意或不适意的法境所妨害。
“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 深又湍急的河流就是譬喻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河者,譬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 大河就是譬喻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 此岸有很多恐怖的事物,就是譬喻我们的身见。
“彼岸清凉安乐者,譬无余涅槃。
= 清凉安乐的彼岸,就是譬喻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 = 与有余涅槃相对。用以指生死之因果都尽,不再受生于世间三界者。
“筏者,譬八正道。
= 船筏就是譬喻八正道。
“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进勇猛到彼岸。
= 用手脚方便做橹横渡急流,就是譬喻勇猛精进到彼岸。
“婆罗门住处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 婆罗门住处,就是譬喻如来、应供、等正觉。
“如是,比丘!大师慈悲安慰弟子,为其所作;
“我今已作,汝今亦当作其所作,于空闲树下,房舍清净,敷草为座,露地、冢间,远离边坐,精勤禅思,慎莫放逸,令后悔恨!此则是我教授之法。”
= 就像这样,比丘啊!大师慈悲地安慰弟子,为他们所应做的事情,我现在已这样的做过,你们现在也应当做所应当做的事,在空闲的大树下,或清净的房舍中,铺草为座;或者在露地、坟墓间,远离杂闹,坐于僻静之处,精勤禅思,千万不要懈怠,造成后来的悔恨!这就是我教授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流 = 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欲流
欲界一切诸惑。
有流
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诸惑。
见流
三界之见惑。
无明流
三界之无明。
 
三爱
欲爱
指欲界之烦恼,对五欲之妄执。
色爱
对色界的渴爱,对物质现象的贪欲。
无色爱
无色界中的渴爱。无色界指由受、想、行、识构成的精神世界。
 
#1173、本经说明佛劝诸比丘断五欲。相应部Dukkhadhamma(苦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见五欲犹如火坑。
= 多闻圣弟子应如实地知见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要观察五欲就像火坑一样。
“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
“行处、住处逆防闭已,随其行处、住处,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 像这样地去观察五欲后,那么对五欲的贪求、五欲的爱乐、五欲的想念、五欲的执著等现象,就不会永远的覆盖我们的心灵了。知道自己欲念所行及所止处,自己就能加以防护;对自己欲念的行处及止处能预先防护后,那么随顺其心所行及所止,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就不能泄漏烦扰他的心了。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事前,预先[beforehand])
“云何名为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
= 怎样叫做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地知见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呢?
“多闻圣弟子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
= 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这人世是苦的道理,能够如实地知道,还有这痛苦产生的根源、这痛苦的寂灭、这痛苦寂灭的途径,也都能如实地知道,这就叫多闻的圣弟子能够如实地知见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了。
“云何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
= 怎样叫做多闻的圣弟子观察五欲像火坑一样,……乃至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永远都不会覆盖他的心呢?
“譬如近一聚落,边有深坑,满中盛火,无有烟焰。
= 譬如靠近一村落边缘,有一充满烈火的深坑,没有烟焰。
“时,有士夫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恶死。
= 当时,有一男子不愚也不痴,是一个聪明黠慧的人,他喜欢快乐而厌憎痛苦,喜爱生命而厌恶死亡。
“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满中盛火,我若堕中,必死无疑。’
= 他这样地想着:这里有一个火坑,坑中充满了烈火,我如果堕入其中,必死无疑。
“于彼生远、思远、欲远。
= 于是就会对那火坑生远离、思远离、欲远离了。
“如是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
“若行处、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 同样地,多闻的圣弟子要观察五欲像火坑一样,……乃至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永远都不会覆盖他的心;如果对于他的心所行处及止处能够预先防护、预先察知的话,……乃至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就都不能泄漏烦扰他的心了。
(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譬如聚落边有㮈林,多诸棘刺,时,有士夫入于林中,有所营作。
= 譬如村落的旁边有木林,里头有很多的荆棘针刺。当时,有位男子进入林中工作。
(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
“入林中已,前后左右上下尽有棘刺。
= 他走进林里后,前后左右上下围绕着他的全是荆棘针刺。
“尔时,士夫正念而行、正念来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视、正念屈身。
= 这时,那位男子就要专心注意地行动、专心注意地来去、专心注意地擦亮眼睛、专心注意地仔细注视、专心注意地屈曲着身体。
“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坏身故。
= 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不使利刺刺伤身体的缘故。
“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执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观察。
= 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像这样子,如果依于村落城邑而住着,早晨的时候,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走进村落中乞食,也要善于摄护其身,善于执持其心,安稳地固持正念、依正念而行、依正念明目、依正念观察。
“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圣法、律。
= 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不使利刺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的缘故。
“云何利刺伤圣法、律?
“谓可意爱念之色,是名利刺伤圣法、律。
= 什么利刺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呢?就是指令人适意爱念的色境,这就叫做利刺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
“云何是可意爱念之色伤圣法、律?
“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生爱念,长养欲乐;
“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生爱念,长养欲乐,是名可爱念色伤圣法、律。
= 怎样叫做令人适意爱念的色境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议呢?就是指五根所欲求的五境了。像我们的眼根识取色境而生起了爱念,便会不断地长养着欲乐;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等,也都会生起爱念,不断地长养欲乐,这就叫做令人适意爱念的色境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了。
“是名多闻圣弟子,所行处、所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间贪、忧、不善法以漏其心。
= 这些就叫做多闻圣弟子在他所行处及所住处要能预先防护、预先察知,……乃至不使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来泄漏烦扰他的心。
“或时多闻圣弟子失于正念,生恶不善觉,长养欲、长养恚、长养痴,是钝根多闻圣弟子,虽起集、灭以欲覆心,譬如铁丸,烧令极热,以少水洒,寻即干消。
= 有时多闻的圣弟子失去了正念,生起邪恶不善的想法,长养贪欲、长养瞋恚、长养愚痴,这些钝根的多闻圣弟子虽因心灵被贪欲覆盖而生起了集、灭的现象,但是就譬如烧令极热的铁丸一样,用很少的水喷洒它,水很快就会干枯消失了。
(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东西散落[dropspillscatterlitter])
“如是多闻圣弟子钝根生念,寻灭如是。
= 同样地,钝根的多闻圣弟子虽生起了爱念,但随即息灭的情形也像这样子。
“多闻圣弟子如是行,如是住。
= 多闻圣弟子如是而行,如是而住。
“若王、大臣、若亲往诣其所,请以俸禄,语言:‘男子!何用剃发,执持瓦器,身著袈裟,家家乞食为?不如安慰服五欲乐,行施作福。’
= 不管是国王、大臣或亲人,去到他的修行处,要以俸禄招请,告诉他说:『这位男子!你何须剃发,手拿钵盂,身穿袈裟,一家家地去乞食呢?不如还俗逐求五欲的快乐让人安心快慰,还可以做些布施作福的事。』
(fèng) = 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salary]
(lù) = 福气、福运[happiness](官吏的俸给[salary])
俸禄(fèng lù) = 旧称薪给[official's salary]
(wèi) = 安慰[comfort](心安[be at ease])
(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clothes]/服从,顺服[obeysubmit <oneself> to]/饮用或吞服药物[take]/[get])
“云何,比丘!多闻圣弟子,国王、大臣、诸亲檀越请以俸禄,彼当还戒退减以不?”
= 比丘啊!怎样呢?多闻的圣弟子如遇有国王、大臣、诸亲人、施主等以俸禄招请时,他应当还戒而退减道心吗?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故,见火坑,譬五欲,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行处、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 众比丘答说:「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知见的缘故,观见火坑就譬如五欲,……乃至世间的贪爱、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永远都不会覆盖他的心。他在所行处及所住处,都能预先防护,预先察知,……乃至世间的贪爱、忧恼、邪恶不善之法都不会泄漏烦扰他的心。
“若复为国王、大臣、亲族请以俸禄,还戒退减,无有是处!”
= 像这样的弟子,如果还会被国王、大臣、亲族之人等以俸禄招请,还戒而退减道心,那是不可能的。」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闻圣弟子其心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向于离欲,向于涅槃,寂静舍离,乐于涅槃;于有漏处,寂灭清凉。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们,他们的心灵已长夜地趋赴、流注、输往而向于远离,向于离欲,向于涅槃,寂静而舍离一切,只喜乐于涅槃;对于有漏(烦恼)之处,能寂灭而得清凉。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
向于涅槃 = 「向」字原作「而」,现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若为国王、长者、亲族所请,还戒退减者,无有是处!
= 像这样的圣弟子,如果被国王、长者、亲族之人所招请时,会还戒而退减道心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余得大苦。
= 因为他已知道除涅槃寂静之外,其余都是会招致大苦的。
“譬如恒河,长夜临趣、流注、浚输东方,多众断截,欲令临趣、流注、浚输西方,宁能得不?”
= 譬如恒河之水,长夜以来不断地趋赴、流注、输往东方。现在如果有众人想要把它阻截,使它改变流向,趋赴、流注、输往西方,能够办得到吗?
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长夜流注东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诸大众徒辛苦耳!
= 众比丘答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恒河之水长夜以来不断地流注于东方,现在想要使它往西方流去,那是不能办到的,那些大众们只是空辛苦一场罢了!
“如是多闻圣弟子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乃至欲令退减,无有是处,徒辛苦耳!”
= 同样地,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们长夜以来不断地趋赴、流注、输往,向于远离,……乃至想使他退减道心,那是不可能的事,只是空辛苦一场罢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74、本经叙说佛以流树作譬,为诸比丘说不着六内入处、六外入处,至涅槃之道。相应部Darukkhandha(木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阿毗阇恒水边。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阿毘阇的恒水边。
阿毘阇 = 或作阿踰陀,中印度古国名。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其都城在今孔坡西北三十余公里之喀古旁。但英国印度学学者史密斯(V.A.Smith)则认为是在今法提浦东南约五十公里之阿伏伊。
时,有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于上增修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闻正法后,将独自找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这样地思考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向上增修清净的梵行,于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尔时,世尊观察恒水,见恒水中有一大树,随流而下,语彼比丘:“汝见此恒水中大树流不?”
= 那时,世尊观察恒河的流水,看见恒河水中有一棵漂流的大树,随着水流而下,于是就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看见恒河中漂流着一棵大树了吗?」
答言:“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此大树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碍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至大海不?”
= 这棵大树如果不依着此岸,也不附着彼岸,不沈于水底,不止于洲渚,也不停于洄漩的深渊中。人也不去拿取,非人也不去拿取,而树木又能不腐败的话,那么它应当会随着水流,顺趋、流注、输向到大海去么?
(zhǔ) = 水中的小洲[isletsmall piece of land in waters]
(huí) = 逆流而上[sail against the current]
(fú) = 回旋的流水。
回澓 = 同洄澓,水来回转动,即漩涡。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言:“比丘亦复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碍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临趣、流注、浚输涅槃。”
= 比丘也是像这样,也不著于此岸,不著于彼岸,不沈于水底,不止于洲渚,不入于洄漩深渊中。人也不去拿取,非人也不去拿取,又能不腐败的话,应当就会随着水流,趋赴、流注、输向涅槃的境界。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沉没?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败?
= 什么是此岸?什么是彼岸?什么是沉没?什么是洲渚?什么是洄漩的深渊?什么是被人拿取?什么是被非人拿取?什么是腐败?
“善哉世尊!为我广说,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广为解说,我听闻正法后,当会独自找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告比丘:“此岸者,谓内六入处。
= 此岸,就是指内六入处(六根)。
“彼岸者,谓六外入处。
= 彼岸,就是指六外入处(六境)。
“人取者,犹如有一习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忧、若苦、若乐,彼彼所作,悉与共同始终相随,是名人取。
= 被人拿取,就好像有一人,他习近于俗人及出家人,他们之间,无论是忧、喜、苦、乐,各个所做的,都彼此始终共同相随(彼此共享忧、喜、苦、乐),这就叫被人拿取。
“非人取者,犹如有人愿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诸梵行,当生在处,在处天上,是非人取。’
= 被非人拿取,就好像有一个人,他发愿修习清净的梵行——我现在持戒、苦行,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将来当会受生在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天上,这就是被非人拿取。
“洄澓者,犹如有一还戒退转。
= 洄漩的深渊,就好比有一个人,他还戒退转道心了。
“腐败者,犯戒行恶不善法,腐败寡闻,犹莠稗,吹贝之声,非沙门为沙门像,非梵行为梵行像。
= 腐败,就是指犯戒,行邪恶不善之法,行为腐败,寡闻正法,就像似稻非稻的莠稗杂草,又像海浪而非海浪之音的吹贝声音一样;同样地,他不是学道沙门而装扮为学道沙门之相,不是修持梵行者而假装是修持梵行者之相。
= “犹莠稗,吹贝之声”:稗似稻而非稻,贝声似海浪之音而非浪声。
(yǒu) = 草名,即“狗尾草”[green foxtail]。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很像谷子。(品质坏的、不好的人[the bad])
(bài) = 稻田里的一种杂草[barnyard grass]
(bèi) = 海贝[shellfish](贝壳[shell])
“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输涅槃。”
= 就像这样,比丘啊!这就叫做不著于此岸、彼岸,……乃至输向涅槃境地。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彼比丘独一静处,思惟佛所说水流大树经教,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 当时,那位比丘便独自找一僻静之处,思考着佛陀所说水流大树的经教,……乃至自己能够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证得了阿罗汉果。
时,有牧牛人,名难屠,去佛不远,执杖牧牛。
= 那时,有一个牧牛人,名叫难屠,在离佛不远之处,手拿着木杖在牧牛。
= “难屠”:Nanda,人名。
比丘去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于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没,不碍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败,我得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
= 就在那位比丘离去后,他来拜访世尊,向佛陀顶礼后,立于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已经能够不著于此岸,也不著于彼岸;不沉没,也不止于洲渚;不被人所拿取,也不被非人所拿取;不入于洄漩的深渊中,也不会腐败了。那么我是否可以在世尊您的正法与戒律中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了呢?」
佛告牧牛者:“汝送牛还主不?”
= 你把牛只送还主人了吗?
牧牛者言:“诸牛中悉有犊牛,自能还归,不须送也,但当听我出家学道。”
= 牛群当中包括所有小牛,它们自能回到主人家去,不须要我送回,但愿佛陀您听许我出家学道。
(tīng) = 用耳朵感受声音[listenhear](接受,听信,接纳[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佛告牧牛者:“牛虽能还家,汝今已受人衣食,要当还报其家主。”
= 牛只虽能自行回家,但是你现在已受人雇用,拿人衣食(薪水),还是应当回去向雇主报告才对。
时,牧牛者闻佛教已,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尊者舍利弗在此会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难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还归家?”
= 世尊啊!牧牛人难屠要求要出家,世尊您为什么遣还他回家呢?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使,让[letallow])
佛告舍利弗:“难屠牧牛者若还住家受五欲者,无有是处!
= 牧牛人难屠如果回到住家还会享受五欲之乐,那是不可能的事!
“牛付主人已,辄自当还,于此法、律出家学道,净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 他把牛只交付给主人后,自己就会回来,在这正法与戒律中出家学道,清净地修习梵行,……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证成阿罗汉果。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时,难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还至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听我于正法、律出家学道。”
= 世尊啊!我已把牛只交付给主人了,请您就听许我在这正法与戒律中出家学道吧!
佛告难屠牧牛者:“汝得于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 你现在可以在这正法与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一位比丘了。
 
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 难屠出家后,就思惟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增修清净的梵行,……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证成阿罗汉果。
 
#1175、本经叙说佛以紧兽花作譬,告异比丘心得解脱诸比丘,所因思惟法不起诸漏,随彼所见而为记说。相应部Kimsuka(紧叔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静坐修禅,他这样地思考着: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够见到清净呢?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 这样地想了之后,他就去拜访众比丘,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敬的比丘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比丘答言:“尊者!于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
“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见清净。”
= 比丘答说:「尊者啊!应如实地知道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比丘啊!能这样认知、这样观察的人,就可见到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 这位比丘听闻那位比丘的说法后,心中不欢喜,又去拜访其它的比丘,问那些比丘说:「各位尊敬的比丘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彼比丘答言:“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
“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 那些比丘答说:「应如实正确地知道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比丘啊!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能见到清净。」
时,比丘闻其记说,心亦不喜,复诣余比丘,作是问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 当时,这位比丘听闻了这样的说法,心中也是感到不欢喜,于是又去拜访其它的比丘,向人请问说:「比丘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彼比丘答言:“于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作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 要观察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就像疾病、像痈肿、像毒刺、像凶杀一样,是无常、痛苦、不真实、无我;能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就可以见到清净。
是比丘闻诸比丘记说,心亦不喜,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三处所说,具白世尊,我闻彼说,心不欢喜,来诣世尊。
“故以此义请问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 这位比丘听了这些比丘的说法,心中也是感到不欢喜,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修禅,思考着: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够见到清净呢?这样地想了之后,就去拜访众比丘们,三处比丘所回答的内容,我就详细地向世尊您禀报吧!我听了他们的说法,心里并不感到欢喜,所以才来探望世尊您,要拿这个问题来向您请教,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士夫,未曾见紧兽,往诣曾见紧兽者,问曾见紧兽。
=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汉子,他从未曾见过紧兽花,于是就去拜访曾见紧兽花的人,向他请问所见紧兽花的形状。
= “紧兽”:Kimsuka,植物名,肉色花。
“士夫言:‘汝知紧兽不?’
= 这汉子问说:『您知道紧兽花吗?』
“答言:‘知。’
= 那人答说:『知道。』
“复问:‘其状云何?’
= 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
“答言:‘其色黑如火烧柱。’
= 答说:『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一样。』
“当彼见时,紧兽黑色,如火烧柱。
= 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花是黑色,就像火烧过的柱子一样。
“时,彼士夫闻紧兽黑色如火烧柱,不大欢喜,复更诣一曾见紧兽士夫,复问彼言:‘汝知紧兽不?’
= 当时,那位汉子听说紧兽花是黑色,就如火烧过的柱子一样,心中不太欢喜,于是又去拜访一位曾经见过紧兽花的人,又问他说:『您知道紧兽花吗?』
“彼答言:‘知。’
= 那人答说:『知道。』
“复问:‘其状云何?’
= 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
“彼曾见紧兽士夫答言:‘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
= 那位曾经见过紧兽花的人答说:『花开红色,形状像肉段。』
肉段 = 汉译南传大藏经作「肉片」。
“彼人见时,紧兽开敷,实似肉段。
= 因为那人看见时,紧兽花开,结的果实就像肉段一样。
“是士夫闻彼所说,犹复不喜,复更诣余曾见紧兽士夫,问:‘汝知紧兽不?’
= 这汉子听完那人所说,还是不喜欢,于是又再去拜访其它曾经见过紧兽花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花吗?』
“答言:‘知。’
= 答说:『知道。』
“复问:‘其状云何?’
= 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
“答言:‘毵毵下垂,如尸利沙果。’
= 答说:『毛茸茸地往下垂,像合欢树的果实一样。」
= “尸利沙”:Sirisa,植物名,译作合欢树,为乔木,荚白褐色、花绿色,其树胶可制香药。
毵毵(sān sān) = 形容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long feathersscraggy]
毶毶 = 长毛貌。
尸利沙 = Sirisa,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合昏树,乃吉祥之意。
尸利沙果 = 植物名,译作合欢树,为乔木,荚白褐色,花绿色,其树胶可制香料。
“是人闻已,心复不喜,复行问余知紧兽者,问:‘汝知紧兽不?’
= 这人听了,心中仍是不欢喜,又跑去问其它知道紧兽花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花吗?』
“彼答言:‘知。’
= 那人答说:『知道。』
“又问:‘其状云何?’
= 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
“彼复答言:‘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
= 那人又答说:『花叶是青色、叶面光滑、叶形长广,就像尼拘娄陀树一样。』
= “尼拘娄陀”:Nigrodha,榕树类,中高乔木,枝叶横张,气根下垂、花美,果实可食,是印度教圣木之一。分布于锡兰及印度各地。
(lóu) = 物体中空的[hollow]
“如彼士夫问其紧兽,闻则不喜,处处更求;
“而彼诸人见紧兽者,随时所见,而为记说,是故不同。
= 就像那位汉子想问知紧兽花形状,对所听闻花的形状,都不喜欢,到处再去找答案;而那些见过紧兽花的人,是随顺各人当时所见到的形状,而分别为这汉子记说,所以说法也就不同。
“如是,诸比丘!若于独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诸漏,心得解脱,随彼所见,而为记说。
= 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独自一人专心致志地思考,勤奋修行而不懈怠,依其所思惟之法而不会生起各种烦恼,心灵就可得到解脱,于是就会随他所见之法,而为别人解说。
“汝今复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 你现在再听我说个譬喻,聪明的人听了譬喻就可了解。
“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
= 譬如边远地方有位国王,善于修治城墙,城门很坚固,道路平正,在四座城门设置四位守门的人,他们都很聪明,对来往的行人也都很清楚。
“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
= 就在城市中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坐在上面。
(tà) = 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couchlongnarrow and low bed]
“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
= 如果东方的使者来,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
“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头,床上而坐。’
= 守门人就答说:『城主就坐在城中十字路口的床榻上。』
“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
= 那使者闻后,前往拜见城主,接受城主的指示,然后再照原路而回。
“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
= 南方、西方、北方远来的使者,如果问守门人:『城主在何处?』
“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
= 守门人一样答说:『城主就坐在城中十字路口处。』
“彼使闻已,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
= 那些使者听闻后,都会去拜见城主,接受他的指示,然后各自归还本国。
佛告比丘:“我说斯譬,今当说义。
“所谓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譬经说。
= 我所说的这个譬喻,现在我将解说它的意义。所说的城堡,就是用来譬喻我人粗大的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经』所说。
“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
= 善于修治城墙,就是指正见。
“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
= 道路平正,就是指六根。
内六入处 = 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四门者,谓四识住。
= 四座城门,譬喻四识住。
四识住 = 即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四守门者,谓四念处。
= 四个守门人,是指四念处。
四念处 = 身念处<即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
“城主者,谓识受阴。
= 城主,用来譬喻能辨别的意识。
“使者,谓正观。
= 使者,譬喻正确的观察。
“如实言者,谓四真谛。
= 使者的如实传命,譬喻四圣谛。
“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 顺原路回去,是用来譬喻八正道。
佛告比丘:“若大师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箧毒蛇譬经说。”
= 就如一位大师应为弟子所做的事(指应为弟子说法),我现在都已经为大家做了,这是因为哀悯你们不知如何修行的缘故,就像『箧毒蛇譬经』说的一样。
 
尔时,比丘闻佛说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至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1176、本经叙说世尊及大目揵连先后于释氏新作讲堂为诸比丘说法。相应部Avassuta(漏泄)。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释氏人间游行,至迦毗罗卫国,住尼拘娄陀园。
= “迦毗罗卫”:Kapilavatthu,国名,在北印度,后归入憍萨罗国。此国皆释迦族,释迦佛即生于此国。
= “尼拘娄陀园”:Nigrodharama,位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城南。佛成道后归乡,即在此园中为父王等说法。
尔时,迦毗罗卫释氏作新讲堂,未有诸沙门、婆罗门、释迦年少及诸人民在中住者,闻世尊来至释氏迦毗罗卫人间游行,住尼拘娄陀园,论苦乐义:“此堂新成,未有住者,可请世尊与诸大众于中供养,得功德福报,长夜安隐,然后我等当随受用。”
= 那时,迦毘罗卫国的释氏,建造了一座新的讲堂,还没有被那些沙门、婆罗门、释迦族的少年,以及民众们在其中住过,这次听闻世尊来到释氏迦毘罗卫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住在尼拘娄陀园里,正在论说苦乐的道理。就彼此讨论着说:「这座讲堂新落成,还没有人住过,可以请世尊及他的众弟子们来住这里,接受大家的供养,可得功德福报,长夜得到安稳,然后我们再随而受用这座讲堂。」
作是议已,悉共出城,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经过这样的讨论后,都一同出城,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为诸释氏演说要法,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时,诸释氏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释氏新作讲堂,未有住者,今请世尊及诸大众于中供养,得功德福利,长夜安隐,然后我等当随受用。”
= 世尊啊!我们释氏新建了一处讲堂,还没有人居住在这里,现在就请世尊及诸弟子们到这里,接受我们的供养,使我们能得到功德福利,长夜安稳,然后我们再随而受用这座讲堂。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邀请。
时,诸释氏知世尊受请已,稽首佛足,各还其所,即以其日,以车舆经纪,运其众具,庄严新堂,敷置床座,软草布地,备香油灯。
= 这时,众释氏知到世尊已接受邀请后,便向世尊顶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就在那一天,用车子来载运各种器具,庄严这座新讲堂,安置好床座,并用软草铺在地上,也备好了香油灯。
(yú) = 车厢[cabin](通“舁”。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rsons> carry])
(jì) = 散丝的头绪[threads of silk](纪律[discipline]/十二年的一个时期[a period of twelve years]/处理;治理[handlemanage])
经纪(jīng jì) = 生意,做生意[dealtrade]/商人,生意人[trademan]/买卖双方的中间人[broker]/经营[manage]/料理;安排[arrangemanage]/法度;秩序[order]
众事办已,往诣佛所,稽首白言:“众事办已,惟圣知时。”
= 等一切事物都已准备好了,就派人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禀告说:「一切事情都已办好了,希望世尊您知到接受供养的时间已到了。」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前后围绕,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后上堂,于中柱下,东向而坐。
= 那时,世尊被大众前后围绕着,来到了新讲堂外,洗净了脚,然后登上讲堂,就在堂中柱下,面向东方而坐。
时,诸比丘亦洗足已,随入讲堂,于世尊后,西面东向,次第而坐。
= 这时,众比丘也洗完了脚,随后进入讲堂,就在世尊后面西边面向东方,依次坐下。
时,诸释氏即于东面西向而坐。
= 而众释氏就在东边面向西方而坐。
尔时,世尊为诸释氏广说要法,示教照喜已,语诸释氏:“瞿昙!初夜已过,于时可还迦毗罗越。”
= 当时,世尊为众释氏广说法要,一番示教照喜后,告诉众释氏说:「各位释氏啊!已过了初夜,现在你们可回迦毘罗越城了。」
= “瞿昙”:Gotama,释种之姓。此处是称呼诸释氏。
时,诸释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释氏去已,告大目揵连:“汝当为诸比丘说法,我今背疾,当自消息。”
= 你应当为众比丘们说法,我现在背有病痛,自己要休息一下。
大目揵连 = 即摩诃目揵连,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精通教学,后二人同皈依佛,为佛左右弟子。
(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消失,完全不存在[disappearvanish]/享受;受用[enjoy]/糖尿病[diabetes])
时,大目揵连默然受教。
尔时,世尊四褺郁多罗僧安置胁下,卷襞僧伽梨,置于头下,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相,作起想思惟。
= 于是,世尊把郁多罗僧衣褶为四层,安置在胁下;把僧伽梨衣卷褶后,安置于头下,右胁而卧,屈膝迭脚,系念于光明之相,胸怀起床之想。(言世尊不贪嗜睡眠)
= “郁多罗僧”:Uttarasanga,袈裟名,译作上衣。僧人三衣之一,覆左肩,为常服中穿在最外层者,因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又名七条衣。
= “僧伽梨”:Sanghati,为僧人三衣之中最大者,故又称大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着之。
(xiè) = 贴身的内衣[underclothes]
四亵 = 亵,重衣。四,指褶衣成四层。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肋骨[rib])
(bì) = 折叠衣裙[fold](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的皱纹[lap])
卷襞 = 叠衣,即褶叠衣服。
右胁而卧,屈膝累足 = 向右胁侧卧,屈曲膝部,左脚置于右脚之上,此谓之狮子卧。
系念明相,作起想思惟 = 汉译南传大藏经此处作「正念正智,胸怀起床之想。」明相,即光明之相。系念明相,则内心常保清明,不会昏睡。
尔时,大目揵连语诸比丘:“佛所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清白梵行。我今当说漏、不漏法,汝等谛听!
= 佛陀所说的妙法,从开始、中段到后部,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有清白的梵行。我现在将讲说漏法(烦恼之法)与不漏法(无烦恼之法),你们要仔细听!
“云何为漏法?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乐著,不可念色而起憎恶,不住身念处,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少分智,而起种种恶不善法,不无余灭,不无余永尽;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怎样叫有漏之法呢?就是愚痴无闻凡夫眼睛看见色境后,对合意想念的色境,就生起了爱乐贪著;对不合意不想念的色境,就生起憎恶的心理。不能做身念处的观照,对于清净的心灵解脱与智慧解脱没有少分的智慧(即不能如实知道);反而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不能将它灭除无余,不能将它断尽无余。耳、鼻、舌、身、意诸根与境接触时,也是像这样子。
住身念处,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少分智 = 汉译南传大藏经此处作「不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
“比丘!如是者,天魔波旬往诣其所,伺其虚短,于其眼色,即得其阙;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即得其阙。
= 比丘啊!像这样的人,天魔波旬就会到他那儿,窥伺他的缺失,就在眼睛见色境时,即得其缺失;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是这样,天魔即在这时得其缺失。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
“譬如枯干草积,四方火起,寻时即烧。
= 譬如枯干的草堆,四方起火时,瞬间就会烧光一样。
“如是,比丘!于其眼色,天魔波旬即得其阙。
= 同样地,比丘啊!就在眼睛看见色境时,天魔波旬就得其缺失。
“如是,比丘!不胜于色,于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受制于法,不能胜法,不胜色,不胜声、香、味、触、法,亦复不胜恶不善法、诸烦恼炽然苦报,及未来世生、老、病、死。
= 像这样的比丘,就不能制伏色境,在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会受制于所触对之法,不能制伏诸法境——不能制伏色境,不能制伏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也就不能制伏邪恶不善之法、各种烦恼炽燃的苦报,以及未来世的生、老、病、死了。
= “恶不善法”:原作「意不善法」,参考本经后文疑作「恶不善法」。
不胜恶不善法 = 句中「恶」字,原作「意」字,参考本经后文,将其改正。
“诸尊!我从世尊亲受于此诸有漏法,是名有漏法经。
= 各位尊者啊!我从世尊那儿亲自听受这一切有漏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经。
“云何无漏法经?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乐著,不可念色不起憎恶,系念而住,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于彼已起恶不善法无余灭尽;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怎样叫无漏法经呢?就是多闻的圣弟子在眼睛看见色境时,对合意想念的色境,不会生起爱乐贪著;对不合意不想念的色境,也不会生起憎恶的心理。经常系念正法,能够如实地知道无量的心灵解脱、智慧解脱,在他所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都能灭尽无余;耳、鼻、舌、身、意诸根与境接触时,也是这样。
“如是像类比丘,弊魔波旬往诣其所,于其眼色伺求其短,不得其短;
“于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伺求其短,不得其短。
= 像这一类的比丘,恶魔波旬去到他那儿,要在他眼睛看见色境时窥伺他的缺失,却找不到他的缺失;在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窥伺他的缺失,却找不到他的缺失。
“譬如楼阁,墙壁牢固,窗户重闭,泥涂厚密,四方火起,不能烧燃。
= 就像楼阁,墙壁筑得很牢固,窗户紧闭,泥土涂得很厚密紧实,即使四方火起,也不能燃烧掉它。
“斯等比丘亦复如是,弊魔波旬往诣其所,伺求其短,不得其短。
= 这类比丘也是如此,恶魔波旬去到他那儿,想要窥伺他的缺失,却找不到他的缺失。
“如是比丘能胜彼色,不为彼色之所胜也;
“胜于声、香、味、触、法,不为彼法之所胜也。
= 像这样的比丘能够制伏色境,而不被那些色境所制伏。也能制伏声、香、味、触、法等境,而不会被它们所制伏。
“若胜于色,胜于声、香、味、触、法已,亦复胜于恶不善法、烦恼炽燃苦报,及未来世生、老、病、死。
= 如能制伏色境,制伏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后,也就能制伏邪恶不善之法、烦恼炽燃的苦报,以及未来世的生、老、病、死了。
“我亲从世尊面受此法,是名无漏法经。”
= 我亲自从世尊那儿面授这样的教法,这就叫无漏法经。
尔时,世尊知大目揵连说法竟,起正身坐,系念在前,告大目揵连:“善哉!善哉!目揵连!为人说此经法,多所饶益,多所过度,长夜安乐诸天世人。”
= 妙极了!妙极了!目揵连啊!你为人讲说这样的经文,饶益极多,可渡化众多的人,使诸天及世人得到长夜的安乐。
= “起正身坐”:疑作「起身正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当受持漏、无漏法经,广为人说。
= 你们应当要受持有漏与无漏之法的经文,并且广为他人解说。
“所以者何?义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开发神通,正向涅槃;
“乃至信心善男子,在家、出家,当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 为什么呢?因为这经文具足了真实义理的缘故,具足正法的缘故,具足梵行的缘故,可开发一个人的智慧神通,正向于涅槃境地;乃至于信心的善男子们,无论在家或出家,都应当受持读诵此经,并且广为他人解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1177、本经叙说佛以灰河作譬,为诸比丘说种种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在于暗处,众多罪人,在于河中随流漂没。
= 譬如有一条灰河,南岸非常热,又有好多的荆棘利刺,在昏暗之处,有很多罪人在此河中随流漂浮。
“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厌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缘在此灰河,南岸极热,又多利刺,在暗冥处随流漂没?我当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 其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有智慧,他喜欢快乐,厌恶痛苦,贪爱生存,厌恶死亡。他这样想:到底是什么因缘,使我在这灰河之中,南岸非常热,又有很多的荆棘利刺,在这昏暗的地方随流漂浮呢?我应当运用手脚采取各种方法,逆流而上。
“渐见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殆见此小明。’
= 渐渐地,他见到有些光亮了。他暗自默想:现在很快就可看见这光亮了。
(dài) = 危险[danger](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nearly])
“复运手足,勤加方便,遂见平地,即住于彼,观察四方,见大石山,不断不坏,亦不穿穴,即登而上。
= 于是又运用手脚,更加努力采取各种方法,终于看见了平地,他登陆站在那儿向四方观察,看见一座大石山,不断不坏,也没有洞穴,就攀登而上。
(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
“复见清凉八分之水,所谓冷、美、轻、软、香、净、饮时不噎、咽中不碍。
= 又看见八种特色的清凉水,所谓:冷、美、轻、软、香、净、饮时不噎、咽中不碍。
(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阻塞,蔽塞[block up])
“饮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饮,离诸恼热。
= 他喝了水之后,觉得身体安乐,就进入水中,或沐浴,或喝饮,一切苦恼一扫而空。
“然后复进登大山上,见七种华,谓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修揵提华、弥离头揵提华、阿提目多华。
= 然后他又继续向山上攀登,看见了七种花,所谓:优钵罗花(青莲花)、钵昙摩花(赤莲花)、拘牟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花)、修揵提花(香味美好莲花)、弥离头揵提花(香味如蜜之莲花)、阿提目多花(花赤而香,又称增上信花)。
“闻华香已,复上石山,见四层阶堂,即坐其上;
“见五柱帐,即入其中,敛身正坐,种种枕褥,散华遍布,庄严妙好;
“而于其中自恣坐卧,凉风四凑,令身安隐,坐高临下,高声唱言:‘灰河众生诸贤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其处暗冥,求出于彼河中。’
= 他闻了花香后,又向石山上爬,在山顶上看见一座四层的殿堂,就坐在其上;又发现有五根柱子,帐幕垂覆,就进入其中,端身正坐,里头有种种的枕头被褥,鲜花遍布,显得非常庄严妙好。他就在这里恣意的坐卧着,凉风从四面吹来,使身体觉得很安适,他居高临下,高声喊道:『在灰河里的众生诸贤明的正士们!那条灰河,南岸非常地热,有很多的荆棘利刺,那儿很昏暗,赶快从那河里逃出来吧!』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còu) = 水流会合[converge](聚集[gather together])
“有闻声者,乘声问言:‘何方得出?从何处出?’
= 有一个听到喊声的人,循着发声的方向问说:『从哪个方向才能逃出?从哪里出去呢?』
“其中有言:‘汝何须问何处得出?彼唤声者亦自不知、不见从何而出,彼亦当复在此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于暗冥中随流来下,用问彼为?’
= 灰河中有人这样说:『你何必问说从何处可以逃出去呢?那个发声呼唤的人自己恐怕也不知道、看不见从何处出去,他也跟我们一样在这灰河里漂浮,南岸非常地热,有很多的荆棘利刺,在昏暗中随流而下就行了,问他做什么?』
“如是,比丘!我说此譬,今当说义。
= 像这样,比丘啊!我说了这譬喻,现在应当解说它的意义。
“灰者,谓三恶不善觉。
= 灰暗,就是譬喻三种邪恶不善的心理。
“云何三?欲觉、恚觉、害觉。
= 是哪三种呢?就是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
“河者,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 河流,就是譬喻三种喜爱——欲界的爱、色界的爱、无色界的爱。
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 「俱舍论」卷九:「从此三受引生三爱。谓由苦逼,有于乐受发生欲爱;或有于乐、非苦乐受发生色爱;或有唯于非苦乐受生无色爱。」另依「集异门足论」卷四所载,诸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为欲爱;诸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为色爱;无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谓无色爱。
“南岸极热者,谓内、外六入处。
= 南岸非常地炎热,就是譬喻内六入处(六根)与外六入处(六境)。
“多诸利刺者,谓五欲功德。
= 有很多的荆棘利刺,就是譬喻对色、声、香、味、触五妙欲逐求。
“暗冥处者,谓无明障闭慧眼。
= 昏暗处,就是譬喻无明遮闭了智慧的双眼。
“众多人者,谓愚痴凡夫。
= 很多的人,就是譬喻愚痴凡夫。
“流,谓生死河。
= 流水,就是譬喻生死之河。
“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者,谓菩萨摩诃萨。
= 其中有一人不愚不痴,就是譬喻菩萨摩诃萨。
“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谓精勤修学。
= 运用手脚,采取各种方法,逆流而上,就是譬喻精勤地修学。
“微见小明者,谓得法忍。
= 微见明亮,就是譬喻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
法忍 = 对佛所说法信受不疑;或言对甚深佛法毫无罣碍。
“得平地者,谓持戒。
= 扺达平地,就是譬喻持守戒律。
“观四方者,谓见四真谛。
= 观察四方,就是譬喻见识到苦、集、灭、道四项真理。
“大石山者,谓正见。
= 大石山,就是譬喻正确的见解。
“八分水者,谓八圣道。
= 八种具有特色的水,就是譬喻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等八圣道。
“七种华者,谓七觉分。
= 七种花,就是譬喻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等七项觉分。
“四层堂者,谓四如意足。
= 四层的殿堂,就是譬喻欲、念、进、慧等四如意足。
“五柱帐者,谓信等五根。
= 五根柱子的帐幕,就是譬喻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
“正身坐者,谓无余涅槃。
= 正身端坐,就是譬喻进入无余涅槃境地。
“散华遍布者,谓诸禅、解脱、三昧、正受。
= 鲜花遍布,就是譬喻诸禅、解脱、三昧、正受。
“自恣坐卧者,谓如来、应、等正觉。
= 自己恣意坐卧,就是譬喻如来、应供、等正觉。
“四方风吹者,谓四增心见法安乐住。
= 四方凉风吹来,就是譬喻通过四禅定而认识佛法,从而生活在安乐之中。
= “四增心”:即四禅定。
“举声唱唤者,谓转法轮。
= 高声叫喊呼唤,就是譬喻转动法轮,讲说教法。
“彼有人问『诸贤正士何处去?何处出』者,谓舍利弗、目揵连等诸贤圣比丘。
= 河中有人问『诸贤明正士应朝何处去?从何处出?』就是譬喻舍利弗、目揵连等诸贤圣比丘。
“于中有言‘汝何所问?彼亦不知不见有所出处,彼亦当复于此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于暗冥处随流来下’者,谓六师等诸邪见辈,所谓富兰那迦叶、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阇耶毗罗胝子、阿耆多枳舍钦婆罗、伽拘罗迦毡延、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及余邪见辈。
= 在河中有人说『你何必问呢?那人也不知道、看不见有什么出处,他也同我们一样在这条灰河里,南岸非常地热,有很多的荆棘利刺,还是从这昏暗处顺流而下』的人,就是譬喻外道六师等邪见之辈,所谓:富兰那迦叶、末伽梨瞿舍利子、散阇耶毘罗胝子、阿耆多枳舍钦婆罗、伽拘罗迦毡延、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等人,以及其余邪见之辈。
六师 = 与世尊同时代的反婆罗门教正统思想的六派代表人物。因与佛教主张不同,被称为「外道六师」,其学说被称为「六师外道」,本经所提六师之名,前已有注释,此略。
 
六师外道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空见外道,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
末伽梨瞿舍梨子
Makkhali-Gosala,无因外道,主张一切事物皆不由因缘生。
散阇耶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否定认识之客观的妥当性,而主张不可知论。
阿耆多枳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苦行外道,执现世受苦,来生得乐。
伽拘罗迦毡延
K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
Nigantha-Nataputta,译为离系子。离系者,即内离烦恼系缚,外离衣服系缚,即裸形外道。
 
“如是,比丘!大师为诸声闻所作,我今已作,汝今当作所作,如前箧毒蛇说。”
= 像这样,比丘啊!一位大师为众声闻弟子所应做的事(指说法),我现在都已经做了,你们现在也应当做自己所当做的事,就如前面『箧毒蛇经』说的那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