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星期四

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_道品《八圣道分》

《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
#道品诵<24-30>
##八圣道分相应<748796>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748、本经说明若起正见则解脱三毒,得正知见。相应部Yoniso(如理),参阅增支部Asekha(无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
= 就如太阳要升起前先显现的相状,那就是光明之相的初光。
“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
= 同样地,比丘将正确度尽苦海,彻底地脱离苦海之前的征兆,就是所谓的正见。
“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这正见能引发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的生起。
“起定正受故,圣弟子心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
= 由于生起禅定的正受之故,圣弟子的内心就能正确地解脱贪欲、瞋恚、愚痴。
“如是心善解脱圣弟子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此得到心灵完善解脱的圣弟子,可得到正确的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9、本经说明若无明为前相,则八邪道生;若起明为前相,则八正道生,得正解脱。相应部Avijja(无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
= 如果以愚痴无明为前相,就会因而生起各种邪恶不善法来。
= “无明”:Avijja
“时,随生无惭、无愧;
“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
= “邪见”:Micchaditthi
“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 这时,会随着生起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起后,随着会生起邪见;邪见生起后,便能引发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的生起。
= “邪志”:Micchasankappa
= “邪语”:Micchavaca
= “邪业”:Micchakammata
= “邪命”:Micchajiva
= “邪方便”:Micchavayama
= “邪念”:Micchasati
= “邪定”:Micchasamadhi
“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
= 如果是以光明的智慧为前相,就能生起各种的善法。
“时,惭愧随生;
“惭愧生已,能生正见;
“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 这时,惭、愧之心会随着生起;惭、愧之心生起后,就能生起正见;正见生起后,就能引发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法的次第生起。
“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
= 正定生起后,圣弟子就能正确地解脱贪欲、瞋恚、愚痴的结缚了。
“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圣弟子如此地得到正确解脱后,就能得到正确的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0、本经说明无明为诸恶不善法之根本,明为诸善法之根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
= 如果比丘生起各种邪恶不善之法,那一切都是以愚痴无明为根本,依无明而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起。
“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
“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 为什么呢?因为愚痴无明的话,就无法知道事理,不能如实知道善法或不善法,对于有罪或无罪、下法或上法、染污或不染污、分别或不分别、缘起或非缘起等都不能如实知道;由于不能如实知道的缘故,就会生起邪见;邪见生起后,就能引发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的生起。
非缘起 = 不是由因缘而生的法,即无为法。例如涅槃。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
= 如果比丘生起各种的善法,那一切都是以明(智慧)为根本,依明而集,依明而生,依明而起。
“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
“如实知者,是则正见。
= 有明的话,就能如实知道善法或不善法,对于有罪或无罪、亲近或不亲近、卑法或胜法、秽污或白净、有分别或无分别、缘起或非缘起等都能如实知道;能如实知道的话,这就是正见。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有分别 = 有(善恶等)分别的法,会导致善、恶业果报。也有解为善、恶夹杂的法。
无分别 = 没有(善恶等)分别的法。例如阿罗汉的心念,不与贪、瞋、痴相应,不造业、不导致果报。
“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有正见的话,就能引发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的生起。
“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
= 正定生起后,圣弟子就能正确地解脱贪欲、瞋恚、愚痴的结缚了。
“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解脱贪欲、瞋恚、愚痴的结缚后,这位圣弟子就可得到正确的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1、本经说明若起邪事则不乐正法,若起正事者则乐正法。相应部Patipada(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在家、若出家而起邪事者,我所不说。
= 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如果生起邪事的话,那是我所不称说的。
= “邪事”:巴利本作Micchapatipada(邪道)。
“所以者何?若在家、出家而起邪事者,则不乐正法。
= 为什么呢?因为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若生起邪事的话,就不能喜乐正法。
“何等为邪事?谓邪见,乃至邪定。
= 什么是邪事呢?就是邪见……乃至邪定。
“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赞叹。
= 如果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生起正事的话,这是我所赞叹的。
“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则乐正法,善于正法。
= 为什么呢?因为生起正事的话,就会喜乐正法,善于修习正法。
“何等为正事?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正事呢?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在家及出家,而起邪事者,彼则终不乐,无上之正法。
“在家及出家,而起正事者,彼则常心乐,无上之正法。”
= 在家及出家人,如果生起邪事的话,他就必定不会喜乐无上的正法。在家及出家人,如果生起正事的话,他的心就会常喜乐这无上的正法了。
= “在家及出家无上之正法”:巴利本无此偈。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2、本经说明修习八正道能断五欲。相应部Uttiya <or Uttika>(郁低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迦摩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 世尊啊!所谓欲,到底怎样叫欲呢?
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
= 欲,就是五妙欲。
“何等为五?谓眼识()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
“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
= 是那五种呢?就是眼睛识取色境时,觉得可爱、可意、可念,而长养着欲乐;同样地,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时,也都觉得可爱、可意、可念,而长养着欲乐,这样就叫做欲。
“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
= 然而那些尘境并非就是欲,对于那些尘境生起贪着的,这才叫做欲。
五欲功德 = 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的作用。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
“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
= 世间纷杂的色等五境,这些并非就是爱欲;贪欲的觉想,这才是人们的爱欲。各种色境常住于世间,修行的人要断除内心的爱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宁有道有迹,断此爱欲不?”
= 世尊啊!是否有方法、途径,断除这爱欲么?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有八种正道,能断除爱欲,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迦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3、本经说明甘露法即涅槃界,若修八圣道可得之。参阅相应部Annatara Bhikkhu(一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名阿梨瑟吒,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甘露者,云何名为甘露?”
= 那时,有一位名叫阿梨瑟咤的比丘,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所谓甘露,到底怎样叫甘露呢?」
= “阿梨瑟吒Arittha,比丘名。
甘露 = 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佛告阿梨瑟吒:“甘露者,界名说,然我为有漏尽者,现说此名。”
= 所谓甘露,就是涅槃界的名称,这是我为灭尽烦恼的人,现说这个名称。
= “界名说”:巴利本作Nibbanadhatuya Adhivacanam(涅槃界之同义语)。
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得甘露法不?”
= 世尊啊!是否有一种方法、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得到甘露法的吗?
甘露法 = 用甘露(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又作甘露法门、甘露门。
佛告比丘:“有,所谓八圣道分,谓正见,乃至正定。”
= 有的,就是八圣道之法,即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4、本经说明七正道分为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云何为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 世尊啊!所谓贤圣等三昧的根本与众具,什么是贤圣等三昧的根本与众具呢?
等三昧 = 即正定。
等三昧根本、众具 = 正定的根本条件与资具。等三昧即正定,远离昏沉掉举,专注于一境。
佛告舍利弗:“谓七正道分,为贤圣等三昧,为根本,为众具。
= 就是七正道法,它就是贤圣等三昧的根本与众具。
“何等为七?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 是那七种呢?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舍利弗!于此七道分为基业已,得一其心,是名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 舍利弗啊!对这七种道法修习而成基业后,就能专一他的心思,所以这些道法就叫做贤圣等三昧的根本与众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5756757、比丘经
 
如上三经,如是佛问诸比丘三经亦如是说。
= 就如前面三篇经文所叙述一样,有佛问诸比丘的三篇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758、本经说明佛及凡夫各有三种无母子畏、三种有母子畏,若修习八圣道分则可断之。增支部Bhaya(怖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而不能知无母子畏,有母子畏。
= 有无母子的怖畏,也有有母子的怖畏,这是愚痴无闻凡夫的说法,然而他却不能了知无母子的怖畏,以及有母子的怖畏之意义。
“诸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
= 众比丘啊!有三种无母子的怖畏,这是愚痴无闻凡夫所说的。
“何等为三?诸比丘!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
= 是那三种呢?众比丘啊!就是有时兵灾乱起,残害国土,人民流离失所,儿子失去了母亲,母亲也失去了儿子,这就是愚痴无闻凡夫所说的第一种无母子的怖畏。(因兵灾而母子相失的怖畏)
= “兵凶乱起,残害国土”:巴利本作So SamayoAtavi-sankhepo cakkasamarulha Janapada Pariyayanti(野蛮族侵入时,〈其地人民〉从〈所住〉地方乘车迂回而行)。
(xiōng) = “凵”象地陷形。“乂”表示这里可陷人。“兇”是会意字,从儿<>,在凶下。不吉利[inauspiciousominous](凶恶可怕[ferociousfierce])
(bèn)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
“复次,比丘!有时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
= 其次,比丘啊!有时忽然发生了大火灾,焚烧整个城邑村落,人民四处奔逃,母子互相离失,这就是愚痴无闻凡夫所说的第二种无母子的怖畏。(因火灾而母子相失的怖畏)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
“复次,比丘!有时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
= 其次,比丘啊!有时山中下大雨,洪水流出后,淹没了整个村落,人民四处奔逃,母子互相离失,这就是愚痴无闻凡夫所说的第三种无母子的怖畏。(因水灾而母子相失的怖畏)
(hóng) = 大水[flood]( 大。与“小”相对[grandgreat])
“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 然而这三种怖畏,其实是有母子的怖畏,而愚痴无闻凡夫却说是无母子的怖畏。
“彼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时于彼母子相见,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 有时虽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人民流离失所,母子相离失了;然而有时候,在某处母子却又相见了。这就是第一种有母子的怖畏(母子皆在而生起怖畏),而愚痴无闻凡夫却说是无母子的怖畏。
“复次,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或复相见,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 其次,虽然大火突然烧起,焚烧了整个城邑村落,人民四处奔逃,母子相离失,然而或许又彼此相会见了。这就是第二种有母子的怖畏,而愚痴无闻凡夫却说是无母子的怖畏。
“复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此人驰走,母子相失,或寻相见,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 其次,虽然山中下大雨,洪水流出,淹没了整个村落,这里的人民四处奔逃,母子相离失,但或许不久便又相见了。这是第三种有母子的怖畏,而愚痴无闻凡夫却说是无母子的怖畏。
“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是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 比丘啊!有三种无母子的怖畏,这是我自己觉悟成为等正觉者所讲说的。
= “三种无母子畏”:即老畏、病畏、死畏(Jarabhayam Vyadhibhayam Maranabhayam)。
“何等为三若比丘!子若老时,无母能语:‘子!汝莫老,我当代汝!’
= 是那三种呢?比丘啊!儿子如果年老时,没有母亲能说:『儿子啊!你不要衰老,我将代替你!』
“其母老时,亦无子语:‘母!令莫老,我代之老!’
= 他的母亲年老时,也没有儿子能说:『母亲啊!你不要衰老,我将代替你衰老!』
“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 这就是我自己觉悟成为等正觉者所说的第一种无母子的怖畏。(母子不能替代衰老的怖畏)
“复次,比丘!有时子病,母不能语:‘子!令莫病,我当代汝!’
= 其次,比丘啊!有时儿子生病了,做母亲的不能说:『儿子啊!你不要生病,我将代替你生病!』
“母病之时,子亦不能语:‘母!莫病,我当代母!’
= 母亲生病之时,做儿子的也不能说:『母亲啊!你不要生病,我将代替你生病!』
“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 这就是我自己觉悟成为等正觉者所说的第二种无母子的怖畏。(母子不能替代生病的怖畏)
“复次,子若死时,无母能语:‘子!令莫死,我今代汝!’
= 其次,儿子如果将死之时,没有母亲能够说:『儿子啊!你不要死,我现在就来代替你死!』
“母若死时,无子能语:‘母!令莫死,我当代母!’
= 母亲将死之时,也没有儿子能说:『母亲啊!你不要死,我将代替你死!』
“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 这就是我自己觉悟成为等正觉者所说的第三种无母子的怖畏。(母子不能替代死的怖畏)
诸比丘白佛:“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前三种有母子畏,断后三种无母子畏不?”
= 有一种方法、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能断除前三种有母子的怖畏,也断除后三种无母子的怖畏吗?
佛告比丘:“有道有迹,断彼三畏。
= 有一种方法、途径,可断除那三种怖畏。
“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前三种有母子畏,断后三种无母子畏?
“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是什么方法、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能断除前三种有母子的怖畏,也能断除后三种无母子的怖畏呢?就是八圣道法,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9、本经说明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是无常、有为心所缘生,若修八圣道可断此三受。相应部Vedana(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受,无常、有为,心所缘生。
= 有三种感受,是生灭无常,由因缘所造作,缘于心而产生的。
“何等为三?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是那三种呢?就是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不?”
= 世尊啊!是否有一种方法、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断除这三种感受的呢?
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
“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
佛告比丘:“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那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0、本经说明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故如来出于世间,若修习八圣道可断此三法。增支部Abhabba(不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
= 世间有三种法是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的。
“何等为三?谓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
= 是那三种呢?就是老、病、死,这三种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
“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无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说法教诫、教授。
= 世间如果没有这三种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之法的话,就不会有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而世间人也不会知道有如来的说法教诫与教授。
“以世间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说法教诫、教授。”
= 因为这三种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之法存在的缘故,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出现于世间,而世间人也才能知道有如来的说法教诫与教授。
诸比丘白佛:“有道有迹,断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不
= 是否有一种方法、途径,能断除这三种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之法呢?
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
= 是有一种方法、途径,修习而又多修习后,就能断除这三种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之法。
“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
“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是什么方法、途径,修习而又多修习后,就能断除这三种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1、本经说明有学之八圣道是名为学,无学之八圣道成就是名无学。相应部Sekho(有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学及无学。
= “学”:Sekha,又称「有学」,即在学地上修持者。预流、一来、不还等果均是。
= “无学”:修成正果者,烦恼已尽,所应学的三种上学都已学毕,如阿罗汉。
“谛听!善思念之!
= 我将讲说有学及无学的意义。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
= 又称「有学」,即在学地上修持者。预流、一来、不还等果均是。
无学 = 即阿罗汉,阿罗汉已修成正果,烦恼已尽,所应学的皆已修毕,故叫无学。
“何等为学
“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为学。
= 怎样叫做有学呢?就是成就有学者的正见,成就有学者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样就叫做有学。
“何等为无学?
“谓无学正见成就,无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无学。”
= 怎样叫做无学呢?就是成就无学者的正见,成就无学者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样就叫做无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学、无学,如是正士、如是大士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学、无学」的经文所述,像这正士、如是大士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762、本经说明八圣道成就是名圣漏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圣漏尽。
= 我将讲说『圣漏尽』的意义。
“云何为圣漏尽?谓无学正见成就,乃至无学正定成就,是名圣漏尽。”
= 怎样叫『圣漏尽』呢?就是成就了无学者的正见,……乃至成就了无学者的正定,这样就叫做『圣漏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3、本经说明八圣道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八圣道分。
= 我将讲说『圣漏尽』的意义。
“何等为八?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怎样叫『圣漏尽』呢?就是成就了无学者的正见,……乃至成就了无学者的正定,这样就叫做『圣漏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4、本经说明若修八圣道,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参阅相应部Uppada(生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修八圣道。
“谛听!善思!何等为修八圣道?
= 我现在将讲说修习八圣道。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怎样叫修习八圣道呢?
“是比丘修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修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
= 就是这比丘修习正见时,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向于舍;修习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时,也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向于舍,这样就叫做修习八圣道。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5、本经说明比丘过去已修八正道,未来亦当修八正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比丘过去已修八圣道,未来当修八圣道。……乃至……。”
= 我现在将说比丘过去已修习八圣道,未来也将修习八圣道。……乃至……。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6、本经说明八圣道清净鲜白之利益。相应部Parisuddha(清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正见清净鲜白,无诸过患,离诸烦恼,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调伏,乃至正定亦如是说。
= 如果比丘的正见清净鲜白,就不会有各种的过患,能远离一切的烦恼,使未起的不善法不起,只除了佛陀所调伏者之外,……乃至正定也是同样地说法。
“若正见清净鲜白,无诸过患,离诸烦恼,未起能起,乃至正定亦如是说。”
= 如果正见清净鲜白,就不会有各种的过患,能远离一切的烦恼,使未起的善法能生起,……乃至正定也是同样地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除佛所调,除善逝所调,亦如上说。
= 就如本篇「除佛所调」的经文所述,「除善逝所调」的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 “如除佛所调,除善逝所调,亦如上说”:相应部Parisuddha(清净)。
 
#767、本经说明五盖为不善聚,八圣道为善聚。增支部Rasi(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说不善聚者,谓五盖,是为正说。
= 说不善所聚之法,就是五盖,这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纯一不善聚者,所谓五盖。
= 为什么呢?因为纯一不善所聚之法,就是所谓五盖。
“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 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说善法聚者,所谓八圣道,是名正说。
= 说是由善法所积聚的,就是八圣道,这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纯一满净善聚者,谓八圣道。
= 为什么呢?因为由纯一圆满清净的善法所积聚的,就是八圣道。
“何等为八?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是那八种呢?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8、本经说明全梵行者为善知识。相应部Upaddham(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 “山谷精舍”:Giribbaja,王舍城之古城。
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 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可算是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了。
乃至佛告阿难:“纯一满净具梵行者,谓善知识。
= ……乃至佛陀告诉阿难说:「要纯一圆满清净具足梵行的人,才叫善知识。
“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故,令诸众生修习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善知识的缘故,能使一切众生修习正见,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向于舍。……乃至修习正定,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9、本经说明在佛的正法律中八正道能调伏烦恼军。相应部Brahmana(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时,有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众多年少翼从,白马、白车、白鞚、白鞭,头著白帽、白伞盖,手执白拂,著白衣服、白璎珞,白香涂身,翼从皆白,出舍卫城,欲至林中教授读诵,众人见之咸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
= 这时有位名叫生闻的婆罗门乘坐着白马车,有众多的年轻人随从着他。所乘为白马、白车白鞚、白鞭,头戴白帽,顶着白伞盖,手拿白色拂尘,穿著白色衣服,挂着白璎珞,以白香涂身,随从之人也都是白色,走出舍卫城,想到林中去教授、读诵。众人看到了都说:「善乘!善乘!就是婆罗门乘。」
= “生闻婆罗门”:Janusoni Brahmano
= “婆罗门乘”:BrahmayanaBrahma通常译作「梵」,Brahmana译作「婆罗门」,指婆罗门种,今Brahmayana应译作「梵乘」,如本经下文。古代印度人以能上升梵天之法为「梵行」、「梵乘」。
(kòng) = 马笼头[halter](借指马[horse])
= 拴马的绳子,即马勒。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拂拭的用具[duster])
白拂 = 白色的拂尘。拂尘,用麈尾或马尾做成,古人用来拭尘之器。
= 乘者,乘载之义,用以称名行法。能乘载修行人,使至其果地。
时,尊者阿难见婆罗门眷属、众具一切皆白,见已,入城乞食。
= 当时,阿难尊者看见婆罗门与随从及一切器具都是白色的,看见之后,就走入城内乞食。
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眷属、众具一切皆白,众人唱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
= 当他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今天早晨,我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要进入舍卫城乞食时,看见生闻婆罗门乘坐白马车,他的随从及所用器具都是白色,众人看了都赞叹着说:『善乘!善乘!就是婆罗门乘。』
“云何,世尊!于正法、律,为是世人乘?为是婆罗门乘?”
= 怎样呢?世尊啊!从您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来看,您认为这是世人乘呢?还是婆罗门乘呢?」
= “正法律”:Dhammavinaya,佛陀所说、所制的教诫、教授。
为是婆罗门乘 = 此句以后之「婆罗门乘」或「梵乘」,乃指佛教以八正道证涅槃之清净行法而言,与前面之「婆罗门乘」虽用字相同,而义却不同。
佛告阿难:“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罗门乘也。
= 这是世人之乘,不是我所教说的正法、戒律所谓的婆罗门乘。
“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 阿难啊!我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之乘,是天乘,是婆罗门乘,是大乘,为能调伏烦恼军之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 “天乘、大乘”:巴利本无「天乘、大乘」之句。
“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 阿难啊!什么是正法、戒律之乘,是天乘,是婆罗门乘,是大乘,为能调伏烦恼军之法呢?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 阿难啊!这就是正法、戒律之乘,是天乘,是梵乘(即婆罗门乘)是大乘,为能调伏烦恼军之法。
= “梵乘”:「梵」是清净义、神圣义。婆罗门教以「大梵」、「梵界」为神圣清净;佛教以八正道成「佛」证「涅槃」为神圣清净。虽然同称「梵乘」而「义」不同。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信戒为法轭,惭愧为长縻,正念善护持,以为善御者。
“舍三昧为辕,智慧精进轮,无著忍辱铠,安隐如法行。
“直进不退还,永之无忧处,智士乘战车,摧伏无智怨。”
= 以净信及戒律来做为正法的车轭,惭和愧做为约束的长绳,要用正念善加护持,做为一个善于驾驭的人。舍与三昧做车辕,智慧和精进就是轮子,以不贪着和忍辱做为铠甲,安稳地循着正法而行。如此直进而不退还,永远迈向无忧之处(涅槃寂静),智士乘驾着这辆战车,去摧伏没有智慧的怨敌。
(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
= 在车衡两端扼住牛马颈项,以便拉车的东西。
(mí) = 牛缰绳[halter for ox](束缚,拘束[tie up])
= 牵引或拘束牲畜之绳子。
(yù) = 驾驶车马。也作“驭”[drive a carriage](后亦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ride on])
(yuán) = 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shafts of a cart]
(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770、本经说明八邪道能作非义不饶益苦,故当离;八正道能以义饶益,常得安乐,故当修。相应部Micchatta(邪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离邪见,应断邪见。
= 应该要远离邪见,应该要断除邪见。
“若邪见不可断者,我终不说应离、断邪见;
“以邪见可断故,我说比丘当离邪见。
= 如果邪见是不可以断除的,我就不会说应远离、断除邪见;因为邪见是可以断除的缘故,所以我才说比丘应该要远离邪见。
“若不离邪见者,邪见当作非义不饶益苦,是故我说当离邪见。
= 如果不能远离邪见的话,邪见将会造作出不合真义而没有利益的痛苦来,所以我说应该要远离邪见。
“如是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说。
= 像这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也是同样地说法。
“诸比丘!离邪见已,当修正见。若不得修正见者,我终不说修习正见;
“以得修正见故,我说比丘应修正见。
= 众比丘啊!远离邪见后,就应该要修习正见。如果不能修得正见的话,我就不会说应修习正见;因为能够修得正见的缘故,所以我才说比丘应修习正见。
“若不修正见者,当作非义不饶益苦;
“以不修正见,作非义不饶益苦故,是故我说当修正见,以义饶益,常得安乐。
= 如果不修习正见的话,将会造作出不合真义而没有利益的痛苦来;因为不修习正见,就会造作出不合真义而没有利益的痛苦之故,所以我说应当要修习正见,由于真义的增长,常可得到安乐。
“是故,比丘!当修正见。如是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说。”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要修习正见。像这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也是同样地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1、本经说明八邪道非彼岸,八正道是彼岸。相应部Parangama(到彼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谓非彼岸及彼岸。
= 瞿昙啊!所谓非彼岸及彼岸。
彼岸 = 生死之境界譬之此岸,业烦恼譬之中流,涅槃譬之彼岸。
“瞿昙!云何非彼岸?云何彼岸?”
= 瞿昙!到底什么是非彼岸?什么是彼岸呢?
佛告婆罗门:“邪见者,非彼岸;
“正见者,是彼岸。
= 邪见就是非彼岸;正见就是彼岸。
“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非彼岸;
“正见是彼岸,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
= 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也是非彼岸;正见是彼岸,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也是彼岸。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希有诸人民,能度于彼岸;一切诸世间,徘徊游此岸。
“于此正法律,能善随顺者,斯等能度彼,生死难度岸。”
= 众人之中很少有人,能渡到安乐的涅槃彼岸;所有一切的世间人,大多徘徊而游于不安乐的此岸。对这所教说的正法、戒律,能善于随顺修习的人,这些人就能安渡那难渡的生死轮回,而到达彼岸。
 
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772773774、彼岸经
 
如是,异比丘问尊者阿难、问佛、问诸比丘,此三经亦如上说。
= 就像这样,有异比丘问尊者阿难、问佛、问诸比丘,这三经也同前面经文的内容一样。
 
#775、本经说明不正思惟能令生且增广八邪道,正思惟不令生且可灭八邪道。参阅相应部Yoniso(如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如说不正思惟者。
= 在自身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就如已经说过「不正思惟」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见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不能正确思惟的话,就会使未生起的邪见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如是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说。
= 同样地,不正思惟会生起增广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也是同样地说法。
“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如说正思惟者。
= 众比丘啊!在自身诸法中,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而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就能使它息灭,就如已经说过「正思惟」的经文(见第七二八经)那样。
“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见令不生,已生者令灭。
= 众比丘啊!能正确思惟的话,未生起的邪见就能使它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息灭。
“如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说。”
= 就如正思惟不会生起邪见的叙述一样,也不会生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邪恶之法,也是同样地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6、本经可参阅第77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退,如说不正思惟者。
= 在自身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还未生起的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使它退失,就如已经说过「不正思惟」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正见令不生,已生正见令退。
= 众比丘啊!不能正确思惟的话,就会使未生起的正见不能生起,而已生起的正见就又使它退失。
“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 同样地,也会使未生起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法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使它退失。
“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正思惟者。
= 众比丘啊!在自身诸法中,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还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就如已经说过「正思惟」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能正确思惟的话,未生起的正见就会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同样地,也会使未生起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法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7、本经可参阅第77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所谓不正思惟。
= 在自身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能使未生起的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使它退失,这种法就是不能正确思惟。
“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邪见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正见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 众比丘啊!不能正确思惟的话,就会使未生起的邪见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正见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不生,已生者令退。
= 同样地,就会使未生起的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诸比丘!我于内法中,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
“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正思惟。
= 众比丘啊!我在自身诸法中,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会使它消灭;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就如已经说过「正思惟」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正思惟者,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
“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能正确思惟的话,就能使未生起的邪见不会生起,已生起的邪见,就会使它息灭;也会使未生起的正见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灭;
“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同样地,就能使未生起的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息灭;也会使未生起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8、本经说明恶友能令生且增广八邪道,善友不令生且能灭八邪道。相应部Kalyanamitta(善友),Kalyanamittata(善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在外境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就如已经说过「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令生,已生邪见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这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会使未生起的邪见生起,已生起的邪见,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同样地,也会使未生起的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诸比丘!外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 众比丘啊!在外境诸法中,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能使它息灭,就如已经说过「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
“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生,已生者令灭。”
= 众比丘啊!这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能使未生起的邪见不会生起,已生起的邪见,能使它息灭;也能使未生起的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息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9、本经经意同第77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善法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 在外境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就如已经说过「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正见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这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能使未生起的正见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同样地,也能使未生起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80、本经经意同第77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
“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灭,如说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在外境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能使未生的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会使它息灭,就如已经说过「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令生,已生邪见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正见不生,已生正见令退。
= 众比丘啊!这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能使未生起的邪见生起,已生起邪见的话,就会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能使未生起的正见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就会使它退失。
“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 同样地,能使未生起的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能使未生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
“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 众比丘啊!在外境诸法中,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会使它息灭;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就如已经说过「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
“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这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能使未生起的邪见不会生起,已生起的邪见,就会使它息灭;未生起的正见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灭;
“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同样地,能使未生起的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息灭;也能使未生起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会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81、本经参阅相应部Yoniso(如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如说不正思惟。
= 在自身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能使未生起的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就如已经说过「不正思惟」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不正思惟者,能令未生邪见生,已生邪见令重生增广;
“未生正见不生,已生正见令退。
= 众比丘啊!不能正确思惟的话,能使未生起的邪见生起,已生起的邪见,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能使未生起的正见不能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就会使它退失。
“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
“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正思惟。
= 众比丘啊!在自身诸法中,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会使它息灭;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就如已经说过「正思惟」的经文那样。
“诸比丘!正思惟者,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者令灭;
“未生正见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正确的思惟,能使未生起的邪见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息灭;未生起的正见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说邪见、正见,如是邪志、正志,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定、正定,七经如上说。
= 就如本篇所说「邪见、正见」的经文一样,像这邪志、正志,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定、正定等七经,也都是同样的说法。
如内法八经,如是外法八经亦如是说。
= 就如「内法」八篇经文所说;同样地,「外法」八篇经文,也是如此说法。
 
#782、本经说明八邪道非法,八正道是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非法、是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非法,有是法(正确之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非法、是法?
“谓邪见非法、正见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 什么是非法与是法呢?邪见就是非法,正见就是是法,……乃至邪定是非法,正定是是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非法、是法,如是非律、正律,非圣、是圣,不善法、善法,非习法、习法,非善哉法、善哉法,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应去法、不去法,一一经皆如上说。
= 就如本篇「非法、是法」经文所述,像这非律、正律,非圣、是圣,不善法、善法,非习法、习法。非善哉法、善哉法,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应去法、不去法等经,每一经内容都与前面经文相同。
 
#783、本经说明佛教中出家者为断三毒故出家,修习八圣道可断三毒。参阅相应部Kimattha(何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
= 有一位婆罗门来到阿难住处,与阿难尊者彼此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阿难尊者说:「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说?」
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
= 阿难答说:「随你发问,我知道的话就会回答你。」
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阿难尊者啊!是什么缘故你要在沙门瞿昙处出家修习清净的梵行呢?
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
= 婆罗门啊!我是为了断除之故。
复问:“断何等?”
= 又问:「是为了断除什么呢?」
答言:“贪欲断,瞋恚、愚痴断。”
= 答说:「就是为了断除贪欲、瞋恚、愚痴三毒之故。」
又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贪欲、瞋恚、愚痴耶?”
= 阿难啊!有方法、途径而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三毒吗?
阿难答言:“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有的,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贪欲、恚、痴。”
= 阿难啊!真是贤圣的方法!贤圣的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八圣道,必能断除这贪欲、瞋恚、愚痴三毒。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如断贪、恚、痴,如是调伏贪、恚、痴,及得涅槃,及厌离,及不趣涅槃,及沙门义,及婆罗门义,及解脱,及苦断,及究竟苦边,及正尽苦,一一经皆如上说。
= 就如本篇「断贪、恚、痴」的经文所述,像这调伏贪、恚、痴,及得涅槃,及厌离,及不趣涅槃,及沙门义,及婆罗门义,及解脱,及苦断,及究竟苦边,及正尽苦等经,每一经内容都与前面经文相同。
 
#784、本经详细说明八邪道及八正道。相应部Micchatta(邪性)、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参阅相应部Vibhanga (分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正。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邪法,有正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
= 什么是邪法呢?就是邪见……乃至邪定。
“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正法呢?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
“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
“有此世、有他世,
“有父母、有众生生,
“有阿罗汉善到、善向,
“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什么是正见呢?就是信说有布施、有咒说、有斋戒,有善行、有恶行、也有善恶行的果报,有此世也有他世,有父母也有众生的生起,有阿罗汉的善处与善向,有在此世或他世圆满地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谓说有施、有说、有斋 = 中阿含第一八九双品圣道经第八此处作「谓此见有施、有斋、亦有咒说」。
有施 = 布施是善的。
有说 = 祝福他人是善的。
有斋 = 供养是善的。
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 = 有善恶的差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此世、有他世 = 有轮回的现象。
有父母 = 要孝顺父母。
有众生生 = 有众生轮回受生(而非断灭见)。
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有阿罗汉证得涅槃。
“何等为正志?
“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什么是正志呢?就是出离的心志(远离贪欲之心)、不瞋恚的心志、不害人的心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离于贪欲的意向、没有瞋恚的意向、不害他人的意向。又译为「无欲觉、无恚觉、不害觉」。
“何等为正语?
“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
= 什么是正语呢?就是离于妄语、离于两舌、离于恶口、离于绮语。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何等为正业?
“谓离杀、盗、淫。
= 什么是正业呢?就是远离杀生、偷盗、淫欲。
“何等为正命?
“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
= 什么是正命?就是如法地去求取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而不是不如法地去取得。
“何等为正方便?
“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什么是正方便呢?就是发愿精进,运用方法出离烦恼的束缚,能勤奋进取,经常行持而不退转。
(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何等为正念?
“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 什么是正念呢?就是意念或随顺而生之意念,都能不迷妄、不虚假。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 念头专注在当下,没有妄想。
“何等为正定?
“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什么是正定呢?就是心能安住不乱,很坚固地摄持着,达到寂止、三昧、一心的状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经文
《中阿含经》经文
解说
有施
有施
布施是善的
有说
有呪说
咒愿(祝福他人)是善的
有斋
有斋
供养是善的
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
有善恶业报
有善业报、有恶业报
有此世、有他世
有此世彼世
有轮回
有父母
有父有母
有父母(要孝顺)
有众生生
有众生受生世间
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
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有办法证得涅槃
 
#785、本经说明世俗之八圣道向于善趣,出世间之八圣道转向苦边。参阅中部Mahacattarisaka-sutta(大四十经)、中阿含第189圣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
= 什么是正见呢?所谓正见有二种。
“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见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见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 怎样叫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见呢?就是他如果能知见有布施、有咒说……乃至知道世间有阿罗汉,是不再接受生死的轮回果报。这样就叫做世间的、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见。
“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脱离苦恼的正见呢?就是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以无漏思惟去面对各种事象,对于诸法加以选择、分别、推求、觉知,以智慧去开觉、观察。这样就叫做是神圣的、出世间的,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得涅槃境地的正见。
(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何等为正志?谓正志有二种。
= 什么是正志呢?所谓正志有二种。
“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志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志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志呢?就是说这种正志是出离心(远离贪欲)、无瞋恚心、不害人心。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志。
“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脱离苦恼的正志呢?就是说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以无漏的思惟相应于各种心念,去分别抉择了解,思惟谋划而立定心意。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也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脱离苦恼的正志。
“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
= 什么是正语呢?正语有二种。
“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语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语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语呢?就是说这种正语是远离妄语(虚假不实的话)、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恶口(恶毒话骂人)、绮语(无礼义不正经话)。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语。
“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
“除邪命,
“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
“离于彼,无漏、远离、不著,
“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脱离苦恼的正语呢?就是说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去除不正当的谋生方式,注意由口所作的四种恶行、以及其余由口造作的各种恶行,远离那些恶行,没有漏失、远离它们、不再贪着,固守摄持口德而不犯口业,任何时间都不违犯,也不违越限制。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脱离苦恼的正语。
时节(shí jié) = 季节;时令[season]/时候[time]
“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
= 什么是正业呢?正业有二种。
“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业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业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谓离杀、盗、淫,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业呢?就是远离杀、盗、淫这三种恶行,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业。
“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
“除邪命,
“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
“无漏、心不乐著,
“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正业呢?就是说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去除不正当的谋生方式,注意由身所造作的三种恶行(杀、盗、淫),以及其余的身之恶行,没有漏失,心不乐着,固守执持身之善行而不犯恶业,任何时间都不违犯,也不违越限制。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不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正业。
“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
= 什么是正命呢?正命有二种。
“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命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命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命呢?就是说能如法地去求取衣食、卧具、治病汤药,不是用不如法的方法去求取这些东西。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命。
“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
“于诸邪命无漏、不乐著,
“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正命呢?就是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对于一切不正当的谋生方式不漏失、不乐着,固守执持如法的的营生活动,而不犯非法,任何时间都不违犯,也不违越限制。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正命。
“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
= 什么是正方便呢?正方便有二种。
“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方便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方便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方便呢?就是发愿精进不懈,运用方法超出烦恼的束缚,坚固建立而不退失,能够努力修学,精进地收摄各种心念,恒常修习而不休止。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方便。
“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
“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正方便呢?就是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以无漏的忆念去相应各种心念,发愿运用方法精进不懈,勤勉修习正法,以超出烦恼的束缚,坚固建立而不退失,能够努力修学,精进地收摄各种心念,恒常修习而不休止。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正方便。
(yǒng) = 往上跳[jump up](登,登上[mount])
“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
=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有二种。
“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念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念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远离苦恼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念呢?就是心念、或随念、或重念、或忆念,都能不妄不虚。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正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念。
“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
“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正念呢?就是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以无漏的思惟去相应各种事象,他的心念、或随念、或重念、或忆念,都能不妄不虚。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正念。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
= 什么是正定呢?正定有二种。
“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有一种正定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定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定呢?就是将心安住,不乱、不动,摄持此心,使得寂止、三昧、专一。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定。
“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
“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也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正定呢?就是圣弟子于苦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思考道谛的道理,以无漏的思惟去相应各种心念,内心不乱、不散,摄持此心,使得寂止、三昧、专一。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正道
世间
出世间
正见
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
正志
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四圣谛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
正业
离杀、盗、淫
四圣谛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四圣谛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
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四圣谛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四圣谛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
 
#786、本经说明若心向八邪道者违于法,心向八正道者不违于法。增支部Micchatta(邪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心向邪者,违背于法,不乐于法;
“若向正者,心乐于法,不违于法。
= 如果比丘心向于邪道的话,就会违背正法,不爱乐正法;如果是向于正道的话,他的心就会爱乐正法,不违背正法。
“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
= 什么是邪道呢?就是邪见……乃至邪定。
“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正道呢?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87、本经说明向邪者不乐于法,向正者乐于法。增支部Bija(种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 向于邪道的人,会违背正法,不爱乐正法;向于正道的人,会爱乐正法,不违背正法。
“何等为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谓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彼皆随顺,一切得不爱果,不念、不可意果。
= 怎样叫向邪道的人,会违背正法,不爱乐正法呢?就是说邪见之人的身业、口业皆依循他的邪见去造作,他的所思、所欲、所愿、所为,也都随顺他的邪见而发,一切得到的都是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恶果。
“所以者何?以见恶故,谓邪见。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见解都是邪恶的缘故,所以叫做邪见。
“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 有邪见的话,就会生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这样就叫做向于邪道的人,会违背正法,不爱乐正法。
“何等为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谓正见人若身业随所见,若口业、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得可爱、可念、可意果。
= 怎样叫向于正道的人,会爱乐正法,不违背正法呢?就是说正见之人的身业会依循他的正见去造作,无论是口业,或所思、或所欲、或所愿、或所为,一切也都能随顺他的正见而发,得到了可爱、可念、可意的善果。
“所以者何?以见正故,谓正见。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见解正确的缘故,所以叫做正见。
“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 有正见的话,就能生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样就叫做向于正道的人,会爱乐正法,不违背正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88、本经可参阅第78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 向于邪道的人会违背正法,不爱乐正法;向于正道的人会爱乐正法,不违背正法。
“何等为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若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彼皆随顺,一切得不爱果,不念、不可意果。
= 怎样叫向于邪道的人会违背正法,不爱乐正法呢?就是说邪见之人的身业、口业都是依循他的邪见而造作,他的所思、所欲、所愿、所为,也都是随顺他的邪见而发,一切得到的都是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恶果。
“所以者何?恶见,谓邪见。
= 为什么呢?因为邪恶的见解,就是邪见。
“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 有邪见的话,就会生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譬如苦果,种著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悉苦。
= 譬如把苦果的种子种在地中,随时给予灌溉,它所得到的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都会是苦的。
(gài) = 灌注[irrigate]
“所以者何?以种苦故。
= 为什么呢?因为种子是苦的缘故。
“如是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不爱、不念、不可意果。
= 就像这样,邪见之人,他的身业、口业都是依循他的邪见而造作,他的所思、所欲、所愿、所为,也都是随顺他的邪见而发,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恶果。
“所以者何?恶见者,谓邪见。
= 为什么呢?因为邪恶的见解,就是邪见。
“邪见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
= 有邪见的话,就会生起邪志……乃至邪定。这样就叫做向于邪道的人会违背正法、不爱乐正法。
“何等为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若正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
= 怎样叫向于正道的人会爱乐正法,不违背正法呢?就是说正见之人的身业与口业都会依随他的正见去造作,无论是所思、所欲、所愿、所为,也都能随顺他的正见而发,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可爱、可念、可意的善果。
“所以者何?善见谓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
= 为什么呢?因为完善的见解就是正见,有正见的话,就能生起正志……乃至正定。
“譬如甘蔗、稻、麦、蒲桃种著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彼一切味悉甜美。
= 譬如把甘蔗、稻、麦、蒲桃的种子种在地中,随时灌溉它,它所得到的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味道便都会是甜美的。
(mài) = 麦子[a general term for wheatbarleyetc.]
蒲桃(pú táo) = 葡萄的果实。
“所以者何?以种子甜故。
=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种子是甜美的缘故。
“如是正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
= 就像这样,有正见的人,他的身业与口业都会依随他的正见去造作,无论是所思、所欲、所愿、所为,也都能随顺他的正见而发,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可爱、可念、可意的善果。
“所以者何?善见者,谓正见。
= 为什么呢?因为完善的见解就是正见。
“正见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
= 有正见的话,就能生起正志……乃至正定。这样就叫做向于正道的人会爱乐正法,不违背正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间、出世间亦如是说,如上三经,亦皆说偈言:
“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 有世间、出世间的经文,也是如同本经一样的说法,而这三篇经文,也都说出这样的诗偈:「鄙恶的法不应近,放逸的事不应行,不应该修习邪见,使它在世间增长。假使在这世间中,有增长正见的人,虽又轮回百千生,终究不堕于恶道。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89、本经说明有世俗及圣出世间两种正见。参阅本卷第78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正见者,何等为正见
= 瞿昙啊!所谓正见,到底什么是正见呢?
佛告婆罗门:“正见有二种。
“有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正见有二种。有一种正见是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的善道;有一种正见是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涅槃境地。
“何等为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怎样叫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见呢?就是说能正确知见有布施、有咒说、有斋戒,……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果报。
“婆罗门!是名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 婆罗门啊!这样就叫做世俗的,有烦恼、有执取,是转向于人、天善道的正见。
“婆罗门!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
“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求觉,巧便黠慧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婆罗门啊!怎样叫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正见呢?就是圣弟子于苦能思考苦谛的道理,于苦集能思考集谛的道理,于苦灭能思考灭谛的道理,于灭道能思考道谛的道理,以无漏的思惟相应各种事象,对于诸法加以选择、分别,求得觉悟,运用方便善巧,以智慧去观察。这样就叫做神圣、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执取,能正确灭尽苦恼,是转向于离苦的正见。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如正见,如是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一一经如上说。
= 就如本篇「正见」的经文所述,像这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经,每一经内容都与前面相同。
 
#790、本经说明邪、邪道,正、正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邪恶之处及邪道,有正确之处及正道。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邪?谓地狱、畜生、饿鬼。
= 什么是邪恶之处呢?就是地狱、畜生、饿鬼。
“何等为邪道?谓邪见,乃至邪定。
= 什么是邪道呢?就是邪见……乃至邪定。
“何等为正?谓人、天、涅槃。
= 什么是正确之处呢?就是人、天、涅槃。
“何等为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正道呢?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1、本经说明邪、邪道,正、正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邪恶之处与邪道,也有正确之处与正道。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邪?谓地狱、畜生、饿鬼。
= 什么是邪恶之处呢?就是地狱、畜生、饿鬼。
“何等为邪道?谓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
= 什么是邪道呢?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何等为正?谓人、天、涅槃。
= 什么是正确之处呢?就是人、天、涅槃。
“何等为正道?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恚、正见。”
= 什么是正道呢?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恚、正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2、本经说明五逆罪是恶趣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恶趣道?
“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余如上说。”
= 什是恶趣道呢?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的身血,其余就如前经所说一样。
=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又名五无间业、五逆罪,造此五大恶业之一,死后出生阿鼻地狱中受「五无间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3、本经说明八邪道是顺流道,八正道是逆流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顺流道,有逆流道。
= “顺流”:随顺生死之流。
= “逆流”:逆生死之流,即脱离生死之流。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随顺生死流之道,也有违逆生死流之道。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顺流道?谓邪见,乃至邪定。
= 什么是随顺生死流之道呢?就是邪见……乃至邪定。
顺流 = 指随顺生死之流。
“何等为逆流道?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违逆生死流之道呢?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逆流 = 指逆生死之流,即脱离生死之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顺流、逆流,如是退道、胜道,下道、上道,及三经道迹,亦如上说。
= 就如本篇「顺流、逆流」的经文所述,像这退道、胜道,下道、上道,以及三经道迹,也是同样地说法。
 
#794、本经说明八正道是沙门法,成就八正道者是沙门。相应部Samanna(沙门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及沙门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沙门及沙门法。你们要好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沙门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沙门法 = 沙门修行的方法,即八圣道。
“何等为沙门?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门。”
= 什么是沙门呢?如果成就这八圣道的话,这就叫沙门。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5、本经说明八正道为沙门法,三毒永尽为沙门义。相应部Samanna(沙门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沙门义。
= 有沙门的修行方法及沙门的修行目标。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沙门的修行方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沙门义。”
= 什么是沙门的修行目标呢?就是永远灭尽贪欲,永远灭尽瞋恚、愚痴,永远灭尽一切烦恼,这就叫沙门的修行目标。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6、本经说明八圣道为沙门法,阿罗汉等为沙门果。相应部Samanna(沙门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沙门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什么是沙门之果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