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三十六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卷>
##婆耆舍诗人相应<993~994>
##诸天相应<995~1022>
#993、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以偈赞叹诸上座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诸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所谓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目揵连、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亿耳、尊者陀罗骠摩罗子、尊者婆那迦婆娑、尊者耶舍舍罗迦毗诃利、尊者富留那、尊者分陀檀尼迦。
= 那时,有许多的上座比丘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这些上座比丘就是阿若憍陈如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目揵连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亿耳尊者、陀罗骠摩罗子尊者、婆那迦婆娑尊者、耶舍舍罗迦毘诃利尊者、富留那尊者、分陀檀尼迦尊者。
骠(piào) = <马>快跑的样子[<of horse> fast]。
如此及余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
= 以及其余上座比丘们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
时,尊者婆耆舍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 当时,婆耆舍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里。
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今日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诸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
“我今当往至世尊所,各各说偈叹诸上座比丘。”
= 那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今天世尊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而众上座比丘们也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而住;我现在应当前往佛陀住处,分别诵偈来赞叹众上座比丘们。
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而说偈言:
= 如此思考后,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上上座比丘,已断诸贪欲,超过诸世间,一切之积聚;
“深智少言说,勇猛勤方便,道德净明显,我今稽首礼!
= 最殊胜的上座比丘们,您们已经断除了一切的贪欲,超越世间一切的积聚;有深湛的智慧而少言说,勇猛精进勤努力,道行功德清净而显明,我现在稽首礼敬您们!
积聚 = 指蕴之义,即有为法之会集,如五根、五境等诸色会集之色蕴。
“已伏诸魔怨,远离于群聚,不为五欲缚,常习于空闲,
“清虚而寡欲,我今稽首礼!
= 您们已经制伏了各种的魔怨,远离了群聚的场所,不被色、声等五欲所束缚,常习近于寂静,内心清虚而寡欲,我现在稽首礼敬您们!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遮罗延胜族,禅思不放逸,内心乐正受,清净离尘秽,
“辩慧显深义,是故稽首礼!
= 您们是遮罗延殊胜的族姓,精进禅思而不放逸,内心乐于正受(禅定),清净而远离尘秽,能以辩慧显现深义,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遮罗延 = 意译为庶察,普遍观察之意。
“所得神通慧,超诸神通力,六神通众中,自在无所畏,
“神通最胜故,是故稽首礼!
= 您们所证得的神通智能,超越其它各种的神通力,具足六神通,于大众当中,自在而无所怖畏,由于您们具有最殊胜的神通,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六神通 = 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于大千世界,五道诸趣生,乃至于梵世,人天优劣想,
= “五道”:此处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天道。
“净天眼悉见,是故稽首礼!
= 在大千世界里,五道诸趣的众生,乃至于梵天世界,一切人天等众生的优劣心想,您们以清净的天眼都能详见,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精勤方便力,断除诸爱集,坏裂生死网,心常乐正法,
“离诸希望想,超度于彼岸,清净无尘秽,是故稽首礼!
= 您们以精勤方便之力,断除各种爱欲的集起,坏裂了生死的罗网,心里常欣乐于正法,远离了欲望之想,超度于彼岸,清净而无尘秽,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永离诸恐畏,无依离财物,知足度疑惑,伏诸魔怨敌,
“身念观清净,是故稽首礼!
= 您们已远离了一切的恐怖,没有余依而远离财物,知足而度越疑惑,降伏所有魔怨敌人,观察身念都很清净,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无有诸世间,烦恼棘刺林,结缚使永除,三有因缘断;
=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的生死业报。
“精练灭诸垢,究竟明显现,于林离林去,是故稽首礼!
= 您们已经没有一切世间的烦恼棘刺之林,结缚的烦恼已永除,三界的生死果报因缘已断;精练地灭除一切垢秽,完全把光明显现出来,您们在于林却能离林而去,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无舍宅所依,幻伪痴恚灭,调伏诸爱喜,出一切见处,
“清净无瑕秽,是故稽首礼!
= 您们不再有依靠的舍宅,虚假、愚痴、瞋恚都已息灭,调伏了一切的爱喜,出离一切的邪见,清净而没有瑕秽,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其心自在转,坚固不倾动,智慧大德力,难伏魔能伏,
“断除无明结,是故稽首礼!
= 您们的心能自在地运转,坚固而不倾动,具有智慧大德之力,能降伏难以制伏的恶魔,断除无明的结缚,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大人离暗冥,寂灭牟尼尊,正法离垢过,光明自显照,
“照一切世界,是故名为佛!
= 已离闇冥的大圣人(指佛陀),达于寂灭的牟尼世尊,以正法舍离了垢秽罪过,光明自然显照,普照一切的世界,所以被称为佛陀!
“地神虚空天,三十三天子,光明悉映障,是故名为佛!
= 无论是地神,或虚空的天神,以及三十三天的天子,他们的光明都被佛光所遮障,所以被称为佛陀!
“度生死有边,超逾越群众,柔弱善调伏,正觉第一觉!
= 您已度越了生死果报的边际,超越了所有群众,内心柔和而善能调伏,正确的觉证第一正觉!
逾(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柔弱善调伏 = 柔弱,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善调伏,善于调练身、口、意三业,制伏一切过恶烦恼。
“断一切结缚,伏一切异道,降一切魔怨,得无上正觉,
“离尘灭诸垢,是故稽首礼!”
= 断除一切的结缚,降伏一切的外道,降伏一切的魔怨,得到无上的正觉,远离尘劳,灭除一切垢秽,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
尊者婆耆舍偈赞叹时,诸比丘闻其所说,皆大欢喜!
#994、本经叙说婆耆舍临终时以偈赞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婆耆舍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尊者富邻尼为看病人,供给供养。
= 那时,婆耆舍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病得很严重,富邻尼尊者为他看护,供给供养他。
= “富邻尼”:又作富匿。比丘名。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
时,尊者婆耆舍语尊者富邻尼言:“汝往诣世尊所,持我语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得自安乐住不?’
= 当时,婆耆舍告诉富邻尼尊者说:「请你前去世尊处,把我的话告诉世尊说:『婆耆舍尊者顶礼世尊您,问候世尊您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得到自在快乐而安住呢?』
“复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欲求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诣世尊。善哉!世尊!愿往至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 又如此禀告说:『婆耆舍尊者住在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病得很严重,想要来拜见世尊,可是却没有体力方便来拜见。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前往东园的鹿子母讲堂婆耆舍尊者住处,也是哀悯他的缘故!』」
时,尊者富邻尼即受其语,往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愿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能奉见。
= 这时,富邻尼尊者就接受他的话语,前往拜见世尊,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如此禀告说:「婆耆舍尊者住在东园的鹿子母讲堂,病得很严重,他很想来拜见世尊,可是却没有体力方便来拜见您。
“善哉!世尊!愿往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为哀愍故!”
= 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前往东园的鹿子母讲堂婆耆舍尊者住处,也是为了哀悯他的缘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 当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时,尊者富邻尼知佛许已,即从座起,礼佛足而去。
= 这时,富邻尼尊者知道佛陀答应后,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过礼,便即离去。
世尊晡时从禅起,往诣尊者婆耆舍。
= 世尊下午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前往探视婆耆舍尊者。
尊者婆耆舍遥见世尊,凭床欲起。
= 婆耆舍尊者遥见世尊莅临,便靠着床想起来。
尔时,世尊见尊者婆耆舍凭床欲起,语言:“婆耆舍!莫自轻动!”
= 这时,世尊看见婆耆舍尊者靠着床想要起来,便告诉他说:「婆耆舍啊!你不要随便移动!」
世尊即坐,问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为平和可堪忍不?身诸苦痛为增为损?”
= 世尊就座后,问婆耆舍尊者说:「你所患的病苦,是否平和还能忍受吗?身体所受的苦痛是增剧还是减轻了呢?」
如前焰摩迦修多罗广说,乃至“我所苦患,转觉其增,不觉其损”。
= 婆耆舍尊者所答的话就如前面焰摩迦经文所广说的一样,……乃至他说「我的苦患,反觉增剧,不觉减轻」。
佛告婆耆舍:“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汝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不?”
=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我现在且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你是否得证心已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脱而远离一切颠倒了呢?」
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 婆耆舍答佛陀说:「我已得证心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脱而远离一切颠倒了。」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 你是如何得证心已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脱而远离一切颠倒了呢?
婆耆舍白佛言:“我过去眼识于色,心不顾念,于未来色不欣想,于现在色不著。
= 我的眼根识取过去色境时,心里不会顾念;对于未来的色境,不会有欣悦的想法;对于现在的色境,也不会贪著。
“我过去、未来、现在眼识于色,贪欲爱乐念于彼得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
“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离诸颠倒,正受而住。
= 我的眼根于识取过去、未来、现在的色境之时,那些贪欲爱乐的意念都会在那时得以灭尽,无欲、消灭、不生、息止、远离,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能不染、不著、不污,远离一切颠倒,正受(禅定)而住。
“如是耳、鼻、舌、身、意识过去于法,心不顾念,未来不欣,现在不著。
= 像这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识取过去法境时,心里也不会顾念,对未来不会欣悦,对现在不会贪著。
“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念、欲、爱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
“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脱离诸颠倒,正受而住。
= 对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的意念、欲望、爱染灭尽,无欲、消灭、不生、息止、远离,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就能不染、不著、不污,得到解脱,远离一切颠倒,正受(禅定)而住。
“唯愿世尊今日最后饶益于我,听我说偈。”
= 希望世尊您今天最后能利益于我,听我唱诵诗偈。
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时!”
= 应知现在正是你诵偈之时了!
尊者婆耆舍起,正身端坐,系念在前,而说偈言:
= 于是婆耆舍就起身,正身端坐,系念在前,唱诵诗偈说:
“我今住佛前,稽首恭敬礼!
= 我现在坐于佛前,向佛陀您稽首恭敬行礼!
“于一切诸法,悉皆得解脱,善解诸法相,深信乐正法。
= 您对于一切诸法,全都已得到解脱,善于了解诸法的实相,深信而欣乐于正法。
“世尊等正觉,世尊为大师,世尊降魔怨,世尊大牟尼,
“灭除一切使,自度群生类。
= 世尊已成就等正觉,世尊是我们的大导师,世尊已降伏魔怨,世尊是大牟尼(寂静的圣者),灭除了一切的结使烦恼,亲自度化所有的众生。
“世尊于世间,诸法悉觉知,世间悉无有,知法过佛者,
= 世尊对于世间的一切法全都能觉知,世间没有一个了知诸法胜过佛陀的人。
“于诸天人中,亦无与佛等;是故我今日,稽首大精进!
“稽首士之上,拔诸爱欲刺。
= 在所有天人之中,也没有能与佛陀相比的;所以我今天,要稽首礼敬您这位大精进的圣者,稽首礼敬您这位最高尚的贤士,已拔除一切爱欲的利刺。
“我今是最后,得见于世尊,稽首日种尊,暮当般涅槃。
= 我现在于此最后的时刻,得以看见世尊,我要稽首礼敬这位日种出身的圣尊,今晚我将入于般涅槃了。
= “日种”:瞿昙之异称,释尊所属之本姓。
暮(mù) = 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夜晚[the end]。)
“正智系正念,于此朽坏身,余势之所起,从今夜永灭,
“三界不复染,入无余涅槃。
= 我以正智系住正念,这将朽坏的身体,会生起余势之躯,从今夜后,就要永远地消灭了,不再染著于三界,进入无余涅槃中。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余势 = 指会引起其它轮回之势而言。
“苦受及乐受,亦不苦不乐,从触因缘生,于今悉永断。
= 像这痛苦的感受,或快乐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是从觉触的因缘生起的,现在我全部都已断除了。
“苦受及乐受,亦不苦不乐,从触因缘生,于今悉已知。
= 痛苦的感受,或快乐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是从觉触因缘生起的,我现在全部都已明白。
“若内及与外,苦乐等诸受,于受无所著,正智正系心。
= 对于内部(自己身心)或外境的各种苦乐的感受,对于这些感受我已无所执著,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于初中最后,诸聚无障碍,诸聚既已断,了知爱无余。
= 从初始、中间到最后,一切的积聚都不再能障碍,一切的积聚既已断除,了知各种的感受不再有残余。
“明见真实者,说九十一劫,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
“余空无洲依,唯畏恐怖劫。
= 明见真实之相的圣者,说在九十一劫里,有三劫是不会空无贤圣的,会有尊贵的大仙人降世,其余各劫都是空无圣人,没有可依怙的洲渚,只有令人惊畏恐怖的劫世。
= “明见真实者…唯畏恐怖劫”:此偈中述说九十一劫中只有三劫有佛出世,其余诸劫都无佛出世,故成恐怖劫。洲:即洲渚,佛为洲渚,可作依怙。
“当知大仙人,乃复出于世,安慰诸天人,开眼离尘冥,
“示悟诸众生,令觉一切苦。
= 当知大仙人乃会一再地出现于世间,安慰诸天人,开启人们的法眼,使离于尘垢冥暗,开示启悟一切众生,使他们觉悟一切都是苦。
“苦苦及苦集,超苦之寂灭,贤圣八正道,安隐趣涅槃。
= 讲说人世是苦的真理,与这痛苦生起的原因,远离痛苦至于寂灭境界,还有贤圣的八正道,使人安稳地趋向涅槃。
“世间难得者,现前悉皆得,生世得人身,演说于正法,
“随己之所欲,离垢求清净,专修其己利,勿令空无果,
“空过则生忧,邻于地狱苦。
= 世间里最难得到的,现前全都能证得,降生于世得为人身,演说着正法,应随着自己的欲愿,远离垢秽,而求得清净,专心修习自己的利益,不使自己空过而无果证,如果空过就会产生忧恼,有如邻近于地狱的痛苦。
“于所说正法,不乐不欲受,当久处生死,轮回息无期,
“长夜怀忧恼,如商人失财。
= 对于世尊所说的正法,如果不爱乐也不想接受,将会久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无休止之期,长夜里怀着忧恼,有如商人失去了财宝那样。
“我今众庆集,无复生老死,轮回悉已断,不复重受生。
= 我现在众庆云集,不再有生老死的苦恼,已断除一切的轮回果报,不再重新受生此三界中了。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爱识河水流,于今悉枯竭,已拔阴根本,连锁不相续。
= 爱识之河的水流,现在全部都已枯竭,已拔除了五阴的根本,不会再连锁相续而生了。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供养大师毕,所作者已作,重担悉已舍,有流悉已断,
“不复乐受生,亦无死可恶,正智正系念,唯待终时至。
= 我供养大师之事已完毕,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重担都已舍弃,三界生死果报之流也都已断除,不再喜乐于受生,也不再有可厌恶的死,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等待命终时间的到来。
“念空野龙象,六十雄猛兽,一旦免枷锁,逸乐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大师口生子,厌舍于徒众,正念待时至。
= 忆念空野中的龙象(大象),有六十头雄猛的兽类,一旦免除了它们的枷锁,它们都会安乐地住于山林中;我婆耆舍也是如此,是从大师口中生出的法子,厌舍群众,以正念等待命终时刻的来到。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门徒,弟子[pupil]/众,很多的人[crowd]。)
“今告于汝等,诸来集会者,听我最后偈,其义所饶益。
= 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些来此集会的人,听我唱诵这最后的诗偈,这偈义将能利益你们。
“生者悉归灭,诸行无有常,速生速死法,何可久依怙!
= 凡生起的都会归于消灭,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全都是速生速死之法,那有什么是可长久依靠的!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是故强其志,精勤方便求,观察有恐怖,随顺牟尼道,
= “有”:指生死世间。
“速尽此苦阴,勿复增轮转。”
= 所以心志要坚强,精勤努力求上进,观察三界生死果报的恐怖,随顺于牟尼的正道,快灭尽此苦恼的五阴之身,不要再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了。
“佛口所生子,叹说此偈已,长辞于大众,婆耆舍涅槃。
“彼以慈悲故,说此无上偈。
= 这位由佛口所生的法子,叹说这首诗偈后,便与大众长辞,婆耆舍尊者进入涅槃了。他因为慈悲的缘故,唱诵这首无上的诗偈。
“尊者婆耆舍,如来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说此无上偈,
“然后般涅槃,一切当敬礼! ”
= 婆耆舍尊者,是如来正法所生的法子,他因为垂心哀悯众生的缘故,唱诵这首无上的诗偈,然后入于般涅槃中,一切大众都应当礼敬他!
#995、本经叙说阿练若比丘一日一食而颜色鲜明,一天子奇之而往问佛。相应部Aranne(于空闲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问佛:
=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阿练若比丘,住于空闲处,寂静修梵行,于一坐而食。
= “阿练若比丘”:阿练若(Aranna),闲林,闲静处。阿练若比丘,意即离群独居于山窟、林中闲静处修行之比丘。
= “一坐而食”:一坐食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日唯一食。
“以何因缘故,颜色特鲜明?”
= 阿练若的比丘,住于空野幽静之处,寂静地修习梵行,每日唯吃食一次,是什么缘故,他们的容颜气色会特别的鲜明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
“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
= 对于过去的事已无忧恼,对于未来也不欣乐,现在则随所得,以正智系念受持,饭食也能系念知所节制,所以容颜气色能常保鲜泽。
= “饭食系念”:为欲饭食知量,应于食系数(念)。
饭食系念 = 指于饭食时,心里能知量而食之意。
“未来心驰想,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
= 如果对于未来内心追逐想望,对于过去追悔忧思,自己被愚痴的火煎熬,就会如降雹而折断生草一样了。
= 此偈别译杂阿含作「不愁念过去,亦不求未来,现在正智食,裁欲为存身。欲于未来世,追念过去事,六情皆怡悦,是以颜色和。如新生茅苇,剪之置日中,凡夫自燋干,其事亦如是。」
煎(jiān) = 煎熬[decoct]。(一种烹饪方法。锅里放油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成焦黄[fry
in shallow oil]/比喻折磨;使其痛苦[torture]。)
雹(báo) = 冰雹[hail]。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久见婆罗门……永超世恩爱」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一经此处作「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久舍于嫌畏,能度世间爱。」婆罗门,此借指世尊而言。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996、本经叙说一天子闻佛已离憍慢、心解脱、不放逸,心中欢喜。相应部Manakama(慢之爱欲)。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不欲起骄慢,善自调其心;
“未曾修寂默,亦不入正受,处林而放逸,不度死彼岸。”
= 心里常生起骄慢,不能善自调伏内心;未曾修习寂默,也不能入于正受(禅定),虽然居处于森林中,却放逸懈怠,还是不能度越死魔的边岸。
= 此偈别译杂阿含作「诸有憍慢人,终不可调习,诈现修禅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
「不欲起憍慢……不度死彼岸」 = 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欲慢无调顺,不静心无寂;独林住放逸,无越死魔岸。」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经则作「诸有憍慢人,终不可调习,诈现修禅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比对南传及别译,可知本偈之「不欲起憍慢,善自调其心」,非传译有误,即传抄错乱了,其原意应作「常欲起憍慢,不善调其心」,才能与前后经意配合。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已离于骄慢,心常入正受,明智善分别,解脱一切缚;
“独一处闲林,其心不放逸,于彼死魔怨,疾得度彼岸!”
= 已远离于骄慢,心常入于正受(禅定)中,明智而善能分别,解脱一切的结缚;独自处于幽静森林中,内心不放逸懈怠,就能迅速地度越那生死的魔怨,而到达安乐的彼岸。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997、本经叙说一天子问佛增长功德及生天之法。相应部Vanaropa(植林)or Vacanam(言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得昼夜,功德常增长?云何得生天?唯愿为解说!”
= 怎样才能使功德不分日夜而常得增长呢?怎样才能往生天上呢?希望您能为我解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
= 由于种植园林果树,所以就能提供清凉的林木树荫,造桥行船助人济度,建造救济人的福德舍,挖井来供水给口渴的人,提供行旅歇宿的客舍。
济(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众多[numerous]/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
“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斯得生天。”
= 行作如此的善事,就能使功德日夜增长。若又能如法的具足净戒,就能因此而得往生于天上。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998、本经叙说一天子问佛如何布施可得大力等。相应部Kimdada(施与何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施何得大力?施何得妙色?施何得安乐?施何得明目?
“修习何等施,名曰一切施?今启问世尊,愿为分别说!”
= 布施什么可得到大力呢?布施什么可得到美妙容色呢?布施什么可得到安乐呢?布施什么可得到光明的眼目呢?修习哪一种布施,名叫一切施呢?现在我启问世尊您,希望您能为我分别解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乐,施灯得明目。
= 布施食物可得大力,布施衣服可得美妙的容色,布施车乘可得安乐,布施灯火可得到光明的眼目。
“虚馆以待宾,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诲彼,是则施甘露。”
= 虚馆以待宾客,这就叫做一切施;以正法去教诲他人,如此就叫做布施甘露。
= “虚馆以待宾,是名一切施”:别译杂阿含作「屋宅一切施」。巴利本作So
Ca Sabbadado Hoti,Yo Dadati Upassayam(凡是施住屋者,彼即名为一切施者)。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999、本经叙说佛为悉鞞梨天子说净信施之功德,天子追忆其过去世功德,而欢喜佛所说真实。相应部Anna(食),Seri(世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悉鞞梨,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名叫悉鞞梨,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 “悉鞞梨”:Seri,又作世理,天子名。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悉鞞梨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五经作「迟缓天子」;汉译南传大藏经则作「世理天子」。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诸天及世人,于食悉欣乐,颇有诸世间,福乐自随逐?”
= 诸天以及世人,对于饮食都非常欣乐,然而世间是否有自然随逐于人的福乐呢?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净信心惠施,此世及后世,随其所至处,福报常影随。
= 如果能以净信心去行惠施的话,那么此世及后世,随他所到之处,福报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是故当舍悭,行无垢惠施,施已心欢喜,此世他世受。”
= 所以应当舍弃悭吝之心,行作清净无垢的惠施,布施后内心会欢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报。
时,彼悉鞞梨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说斯义:
= 当时,那位悉鞞梨天子就告诉佛陀说:「真奇妙!世尊啊!您善于讲说这样的法义:
“净信心惠施,此世及他世,随其所至处,福报常影随。
= 如果能以净信心去行惠施的话,那么此世及后世,随他所到之处,福报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是故当舍悭,行无垢惠施,施已心欢喜,此世他世受。”
= 所以应当舍弃悭吝之心,行作清净无垢的惠施,布施后内心会欢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报。
悉鞞梨天子白佛言:“世尊!我自知过去世时曾为国王,名悉鞞梨,于四城门普施为福,于其城内有四交道,亦于其中布施作福。
= 悉鞞梨天子又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自己知道过去世时曾做为国王,名叫悉鞞梨,在四座城门普施作福,在城中有四条相交的大道,我也在那里布施作福。
“时,有第一夫人来语我言:‘大王大作福德,而我无力修诸福业。’
= 当时,我的第一夫人(王后)来告诉我说:『大王您大作福德,而我却无力去修造这些福业。』
“我时告言:‘城东门外布施作福悉皆属汝。’
= 我那时告诉她说:『城东门外的布施作福,就全都归属于妳吧!』
“时,诸王子复来白我:‘大王多作功德,夫人亦同,而我无力作诸福业,我今愿得依于大王少作功德。’
= 这时,众王子们又来告诉我说:『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也是一样,然而我们却无力去行作这些福业,我现在愿能依于大王您,行作一些功德。』
“我时答言:‘城南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
= 我那时答应说:『城南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
“时,有大臣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悉皆共之,而我无力作诸福业,愿依大王少有所作。’
= 这时,又有大臣们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们也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然而我们却无力去修作这些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
“我时告言:‘城西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
= 我那时告诉他们说:『城西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
“时,诸将士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太子及诸大臣悉皆共之,唯我无力能修福业,愿依大王得有所作。’
= 这时,众将士们又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太子,以及那些大臣们,他们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们无力去修作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
“我时答言:‘城北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
= 我那时答应说:『城北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
“国中庶民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诸将悉皆共之,唯我无力不能修福,愿依大王少有所作。’
= 国中的百姓们又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以及众将士们,他们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们却无力而不能修作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
“我时答言:‘于其城内四交道头所作施福悉属汝等。’
= 我那时答应说:『在城中四条通道的交叉路口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
庶(shù) = 众多[numerous]。(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尔时,国王夫人、王子、大臣、将士、庶民悉皆惠施,作诸功德,我先所作惠施功德于兹则断。
= 这时,王后、王子、大臣、将士、庶民们,他们全都有行作惠施,修作功德,而我先前自己所要作的惠施功德,因此就没了。
兹(zī) = 草木茂盛[grow]。(这个,此[this]/这里[here]。)
“时,我所使诸作福者,还至我所,为我作礼而白我言:‘大王当知:诸修福处,夫人、王子、大臣、将士及诸庶民各据其处,行施作福,大王所施于兹则断。’
= 当时,我派遣去行作福德的那些人回到我这儿来,向我作礼后告诉我说:『大王您应当知道:那些修作福德的地方,夫人、王子、大臣、将士,以及众百姓们,他们都各据自己的地方,去行施作福,大王您所想布施的地方,因此就没有了。』
据(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占有,占据[occupy]。)
“我时答言:‘善男子!诸方边国岁输财物应入我者,分半入库,分其半分,即于彼处惠施作福。’
= 我那时答说:『善男子啊!各地方边远属国岁贡财物应缴纳给我的,就分一半入府库中,分另外一半,就在那儿惠施修作福德吧!』
库(kù) = 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armory]。(后泛指贮物的屋舍[storehouse;warehouse]。)
“彼闻教旨,往诣边国,集诸财物,半送于库,半留于彼惠施作福。
= 他们听到我的教敕,就去到边远属国,征集财物,一半送缴府库,一半就留在那儿惠施行作福德。
“我先长夜如是惠施作福,长夜常得可爱、可念、可意福报,常受快乐,无有穷极。
= 由于我以前曾长夜如此去惠施作福,所以长夜常得可爱、可念、可意的福报,常感受快乐,没有穷尽。
“以斯福业及福果福报,悉皆入于大功德聚数,譬如五大河合为一流,所谓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摩醯,如是五河合为一流,无有人能量其河水百千万亿斗斛之数,彼大河水得为大水聚数。
= 我以此福业及福果福报,全都入于大功德聚数中,譬如五大河合而为同一水流,就是所谓的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摩酰,如此五大河合而为同一水流,没有人能测量河水有多少百千万亿斗斛之数,那大河之水成为大水的聚数。
斛(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量>:多用于粮食。)
“我亦如是,所作功德果、功德报不可称量,悉得入于大功德聚数。”
= 我也是如此,所修作的功德果、功德报不可称量,全部都入于大功德的聚数中。
尔时,悉鞞梨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0、本经叙说一天子问佛,云何为善知识。相应部Mitta(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皆悉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人能为远游善知识?
“何等人能为居家善知识?
“何等人能为通财善知识?
“何等人能为后世善知识?”
= 什么人可做为远游时的善知识呢?什么人可做为居家时的善知识呢?什么人可做为通财(互通财物)的善知识呢?什么人可做为后世的善知识呢?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
= 商人的导师(领队),就是远游旅行时的善知识。贞祥贤良的妻子,就是居家之时的善知识。
贞(zhēn) = 从卜,从贝(甲骨文作“鼎”,后省改为“贝”)。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假借为“正”、为“定”。端方正直[honest;upright;right]/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firm]/贞操,节操。旧称女子“贞节”[chaste;pure and
undefiled]。)
祥(xiáng) = 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商人之导师……后世善知识」 = 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六经作「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于生财利所,眷属乃为友;能修功福者,是名后世亲。」
“宗亲相习近,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 相习近的宗亲,就是通财的善知识。自己所修作的功德,就是后世的善知识。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1、本经叙说一天子告佛,生命无常,故宜作功德,佛更教其求无余涅槃。相应部Upaneyya(当被导者),Uttara(优多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冥运持命去,故令人短寿,为老所侵迫,而无救护者;
“睹斯老病死,令人大恐怖,唯作诸功德,乐往至乐所。”
= 日月暗中不断运行会持夺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寿,被衰老所侵迫时,也没有能救护的人;看这老、病、死的发生,实在令人很害怕,只有修作各种功德,才能快乐地往生至安乐之处。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冥运持命去,故令人短寿,为老所侵迫,而无救护者;
“观此有余过,令人大恐怖,当断世贪爱,无余涅槃乐!”
= 日月暗中不断运行会持夺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寿,被衰老所侵迫时,也没有能救护的人;观察这个有余依身的过患,实在令人很害怕,应当断除世间的贪爱,进入无余涅槃之乐中!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紧迫;急迫
[pressing;urgent]。)
有余 = 指此有余的依身而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2、本经叙说佛为一天子说当断除五盖、五结、增修五无漏根、超越五和合。相应部Kati
Chinde(应断除几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断除于几法?几法应弃舍?而复于几法,增上方便修?
“几聚应超越,比丘度驶流?”
= 要断除几种法呢?那几种法是应舍弃的呢?而又应对那几种法,更加努力去修习呢?有几种积聚是应该要超越,比丘才能渡越奔驰的急流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断除五舍五,增修于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渊。”
= 要断除五盖,舍弃色声等五欲,增上修习五根,超越五和合(五结),比丘就能渡越急流深渊。
= “断除五舍五…比丘度流渊”:别译杂阿含卷8第8经作「能断于五盖,弃舍于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驶流水,得名为比丘」,巴利本作Panca
Chinde,Panca Jahe,Panca Vuttari
Bhavaye,Pancasangatiko Bhikkhu,Oghatinno
Ti Vuccatiti.(断除五,舍五,增修五,超越五结之比丘,称为渡过暴流者)。巴利本注:断除「五」,指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舍「五」,指五欲:色、声、香、味、触。增修「五」,指五根,即五无漏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和合,指五结: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
「断除五舍五……比丘度流渊」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八经作「能断于五盖,弃舍于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驶流水,得名为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根据巴利本注:五断,指断除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五弃,指弃除五欲——色、声、香、味、触。五无漏,指五无漏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种结,即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出处
|
断五
|
舍五
|
修五
|
超越五
|
《别译杂阿含经》第140经
|
五盖
|
五欲
|
五根
|
五分法
|
《别译杂阿含经》第311经
|
五欲受阴
|
五盖
|
五根
|
五分身
|
《尊婆须蜜论》卷十
|
五盖
|
五下分结
|
五根
|
五上分结
|
觉音论师注释书
|
五下分结
|
五上分结
|
五根
|
五结
|
#1003、本经叙说佛告天子,持五戒为觉法,无学之五分法身为得净之法,犯五戒为眠法,五盖覆为得垢之法。相应部Jagara(不眠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几人于觉眠?几人于眠觉?几人取尘垢?几人得清净?”
= 哪一种人于觉醒时也叫睡眠呢?哪一种人于睡眠时也叫觉醒呢?哪一种人执取尘垢呢?哪一种人能得清净呢?
「几人于觉眠……几人得清净」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十经作「谁于睡名寤?谁于寤名睡?云何染尘垢?云何得清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五人于觉眠,五人于眠觉;五人取于垢,五人得清净。”
= 造作五恶的人,就是觉醒时,也是如睡眠一样无知;持五戒的人,就是睡眠时,也是如同醒觉一样清明;被五盖所覆障的人,就是执取尘垢的人;成就无学(阿罗汉)五分法身的人,就是得到清净的人。
= “五人于觉眠…五人得清净”:别译杂阿含卷8第10经作「若持五戒者,虽睡名为寤;若造五恶者,虽寤名为睡。若为五盖覆,名为染尘垢;无学五分身,清净离尘垢。」五分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4、本经叙说天子见世间法而生欢喜处,佛则见其忧恼处。相应部Nandati(欢喜),Nandana(欢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母子更相喜,牛主乐其牛,众生乐有余,无乐无余者!”
= 世间的母子互相喜悦,牛主也爱乐他的牛只,众生都喜乐于那有余的依身,如果寂灭无余的话,就不会有欢悦之心了!
「众生乐有余,无乐无余者」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十一经此处作「若人受身时,亦复生欢喜;若见无身者,则无欢悦心。」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母子更相忧,牛主忧其牛,有余众生忧,无余则无忧!”
= 世间的母子会互相忧恼,牛主也会忧恼他的牛只,如果众生还有有余的依身,就会产生忧恼,寂灭无余的话,就不会有忧恼了。
「有余众生忧,无余则无忧」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复受身者,则为忧恼患;若不受身者,则名寂灭乐。」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5、本经叙说天子以世法问,故佛为天子说世法,即世以田宅为富有,贤妻为第一伴,赖饮食以存合,业为众生之所依。相应部Vatthu(支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以何而活命?众生何处依?”
= 什么是人所拥有的财物呢?谁是人们最亲近的伴侣呢?众生依什么而活命呢?众生又是依于何处呢?
「何等人之物……众生何处依」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八经作「云何义利胜?谁为最亲友?众生依何等,而得自济活?修造何事务,而得能聚敛?」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何者人支持?此世最上友?生物依大地,何精以育此?」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田宅众生有,贤妻第一伴,饮食已存命,业为众生依。”
= 田宅是众生所拥有之物;贤妻是众生最亲近的伴侣;有了饮食,众生才得以存命;所做之事业是众生的依处。
「田宅众生有……业为众生依」 = 别译杂阿含经作「种田为义利;妻为最亲友;众生依熟苗,而得自济活;若能勤作者,斯业胜聚敛。」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子乃人支持;妻为最上友;生物依大地,雨精以育此。」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6、本经叙说佛与天子各说第一爱、第一财、第一光明、第一湖。相应部Natthi
Puttasamam(<所爱>无等于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所爱无过子,财无贵于牛,光明无过日,萨罗无过海。”
= 所喜爱的莫过于孩子,财物没有比牛只更可贵的,所有光明没有胜过太阳的,一切湖水不能胜过大海。
= “萨罗”:Sara,湖。海(Samudda)。
萨罗无过海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九经此处作「渊中海第一」。萨罗,即湖。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无过于己,财无过于谷,光明无过慧,萨罗无过见。”
= 所喜爱的莫过于自己,财物没有比谷物还好的,所有光明没有胜过智慧的,一切湖水不能胜过所见。
「爱无过于己……萨罗无过见」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所爱无过身,能教第一财,慧为第一明,雨为第一渊」;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可爱莫若己,致富莫若谷,光明莫若慧,雨为最上湖。」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7、本经叙说佛与天子各说人中胜、畜中胜、妻子胜、子中胜。相应部Khattiya(刹帝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刹利两足尊,犎牛四足胜,童英为上妻,贵生为上子。”
= 两足的人中最尊贵的是剎帝力,四足牲畜中最殊胜的是犎牛,童贞处女是最好的妻子,生为长子最可贵。
= “刹利”:Khattiya,又作刹帝利,印度回姓之第二,属帝王、武士阶级。
犎(fēng) = 犎牛,古书上指一种背部隆起的野牛[bison]。
「剎利两足尊……贵生为上子」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二十经此偈作「于其二足中,剎利为最胜;于彼四足中,牛为最胜者;若于娶妻中,童女为最胜;于诸儿息中,长子为最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剎利两足尊,四足牲牛胜,妻中贵姓胜,子中长子胜。」犎,野牛。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觉两足尊,生马四足胜,顺夫为贤妻,漏尽子之上。”
= 两足的人中最尊贵的是正觉的圣者,四足牲畜中最殊胜的是乘马,能随顺丈夫的是第一贤妻,漏(烦恼)尽的孩子最可贵。
「正觉两足尊……漏尽子之上」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两足最胜正觉是,四足中胜善乘是,娶妻中胜贞女是,儿子中胜孝者是。」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正觉两足尊,良骏四足胜,柔顺为贤妻,孝顺子最胜。」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8、本经叙说上生、下落、祈请、言语之中最胜者。相应部Vutthi(雨),Loka(世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从地起众生,何者为最胜?于空堕落者,复以何胜上?
“凡所祈请处,何者最第一?于诸言语中,何者为上辩?”
= 从地里生起的万物中,什么是最殊胜的呢?从空中掉落的东西中,又是以什么为最殊胜的呢?所有可祈请依靠之处,什么是最为第一的呢?一切的言语中,什么是最上的言说呢?
祈(qí) = 向上天或神明求福[pray]。
时,有一天子,本为田家子,今得生天上,以本习故,即便说偈答彼天子:
= 当时,有一位天子,过去世原为农夫,现在受生于天上,由于过去世所习,所以就诵偈答那位天子说:
“五谷从地生,是则为最胜。种子于空中,落地为最胜。
“犎牛资养人,是则依中胜。爱子有所说,是则言中胜。”
= 五谷从地里生起,这是万物中最为殊胜的。种子从空中而掉落于地上,这是最为殊胜的东西。牛只帮助耕种养育人,这是所有依靠中最殊胜处。爱子所说的话,就是一切言语中最为殊胜的话。
「爱子有所说,是则言中胜」 = 根据汉译南传大藏经注云:「为子者不语双亲不利之语,故所语为最上。」
彼发问天子语答者言:“我不问汝,何故多言轻躁妄说?我自说偈问世尊言:
= 那位发问的天子告诉答话的天子说:「我并不是要问你,你为什么如此多言而轻躁妄说呢?我自己诵偈是要问世尊说:
躁(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从地起众生,何者为最胜?于空堕地者,复以何为胜?
“凡所祈请处,何者为最胜?于诸言语中,何者为上辩?”
= 从地里生起的万物中,什么是最殊胜的呢?从空中掉落的东西中,又是以什么为最殊胜的呢?所有可祈请依靠之处,何处最为殊胜呢?一切的言语中,什么是最上的言说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从下踊出者,三明为最上。从空流下者,三明亦第一。
“贤圣弟子僧,是师依之上。如来之所说,诸说之最辩。”
= 从地下踊出的万物中,以三明(宿命、天眼、漏尽)最为殊胜。从空中掉下的东西中,也是以三明最为第一。贤圣的弟子僧,是所有皈依师中最殊胜之处。如来的说法,是一切言说中最殊胜的话。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世间几法起?几法相顺可?世几法取爱?世几法损减?”
= 世间是由那些法所生起的呢?与那些法相顺和合呢?世间爱取那些法呢?有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起苦呢?
「世间几法起……世几法损减」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何生世间生?和合何物上?世间依何物?依何世间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二二经此偈作「云何生世间?云何得和合?几爱世间有?何物苦世间?」郭良鋆译南传小部经集第一六八偈则作:「『世界产生于什么?』雪山夜叉说:『世界与什么亲近?世界执著什么?世界受苦于什么?』」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世六法顺可,世六法取爱,世六法损减。”
= 世间是由六内处一同生起的,世间与六内处相顺和合,世间爱取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
= “六法”:即指六内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为心、心所之所依,故名六内处。
「世六法等起……世六法损减」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六爱生世间,六触能和合,六爱能得有,六情生诸苦。」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六生世间生,和合于六上,依六而执著,于六世间苦。」根据南传注释,六法即指六内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为心、心所之所依,故名六内处。郭良鋆译南传小部经集第一六九偈则作「『世界产生于六,雪山夜叉啊!』世尊说:『世界与六亲近,世界执著六,世界受苦于六。』」六,亦指六内处。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09、本经叙说心之作用。相应部Citta(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持世间去?谁拘牵世间?何等为一法,制御于世间?”
= 是谁控持这世间呢?是谁拘牵着世间呢?什么是能制御世间的一法呢?
拘牵(jū qiān) = 束缚;牵制[tie,
bind up]。
拘(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束缚;限制[restrain;constrain]。)
御(yù) = 驾驶车马。也作“驭”[drive a carriage]。(后亦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ride on]。)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
= 是心控持这世间,是心拘引着世间,能制御世间的一法就是心。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0、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若断除爱欲,则得涅槃。相应部Samyojana(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缚于世间?谁调伏令解?断除何等法,说名得涅槃?”
= 究竟是什么能系缚这世间?调伏了什么才能得到解脱呢?断除什么法,才能叫做证得涅槃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
= 爱欲能系缚这世间,调伏了爱欲才能得到解脱,断除爱欲的话,才能叫做证得涅槃。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1、本经叙说佛为一天子说世间之爱、老、死之苦,并言法建立世间。相应部Pihita(被遮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掩于世间?谁遮络世间?谁结缚众生?何处建立世?”
= 是什么掩覆这世间?是什么围绕这世间?是什么结缚着众生?是什么建立这世间?
掩(yǎn) = 遮蔽[cover;screen]。(袭击[attack]。)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衰老掩世间,死遮络世间,爱系缚众生,法建立世间。”
= 是衰老掩覆这世间,死亡围绕这世间,爱欲系缚着众生,法建立这世间。
遮(zhē) = 阻挡;拦阻<使不通过,使中途停止>[stop;block;hold back]。(掩蔽[hide
from view;cover]。)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2、本经叙说佛为一天子说无明、爱、我慢之障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隐彼世间?谁系于世间?谁忆于众生?谁建众生幢?”
= 是什么隐覆这世间?是什么系缚这世间?是什么忆持着众生?是什么建立众生幢?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谁忆于众生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二六经此处作「何谁污众生」。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无明覆世间,爱结缚众生,隐覆忆众生,我慢众生幢。”
= 是无明隐覆这世间,爱结系缚着众生,无明隐覆忆持着众生,我慢建立众生幢。
= “隐覆忆众生”:别译杂阿含作「瞋污染众生」。
时,彼天子即复说偈而问佛言:
“谁无有覆盖?谁复无爱结?谁即出隐覆?谁不建慢幢?”
= 什么人没有覆盖呢?又是什么人没有爱结的系缚呢?什么人已出离隐覆呢?什么人不会建立我慢幢呢?
慢幢 = 慢心高举,如幢之高耸也。幢,佛前所建之旌旗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如来等正觉,正智心解脱,不为无明覆,亦无爱结系,
“超出于隐覆,摧灭我慢幢。”
= 如来成就等正觉,具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他不会被无明所覆盖,也没有爱结的系缚,已超出于隐覆,摧灭了我慢之幢。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3、本经叙说佛为一天子说财物、善行、味、寿之最胜者。相应部Vitta(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为上士,所有资财物?云何善修习,而致于安乐?
“云何众味中,得为最上味?云何众生中,得为第一寿?”
= 一个人所有财物中,什么是最殊胜的呢?要修习什么善行,才能招致安乐呢?各种滋味中,什么是最殊胜的滋味呢?一切众生中,什么是最殊胜的寿命呢?
「何等为上士,所有资财物」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二七经作「人财何者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人于此世间,何为最胜富?」
上士(shàng shì) = 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sergeant
first class ]/ 指贤能之士[a person of virtue]。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清净信乐心,名士夫胜财。修行于正法,能招安乐果。
“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
= 清净的信乐心,这就叫做人们最殊胜的财物。修行正法,就能招来安乐的果报。真实的妙语,这就是最殊胜的滋味。贤圣的智慧之命,就是最殊胜的寿命。
「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于诸滋味中,实语为第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真实乃果实,是最上美味。」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4、本经叙说佛为一天子说信、智慧、断。相应部Dutiya(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为比丘,同己之第二?云何为比丘,随顺教授者?
= “云何为比丘,同己之第二”:别译杂阿含作「人于生死中,何者是二伴?」
“比丘于何处,游心自娱乐,娱乐彼处已,能断诸结缚?”
= 什么是比丘自己的第二伴侣呢?什么是比丘应随顺教授于人的呢?比丘应在于何处游心而自娱乐,而且在那里游乐后,便能断除一切的结缚呢?
「云何为比丘……能断诸结缚」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何者为人伴?又以何教人?又爱乐何物,人脱众苦恼?」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信为同己二,智慧教授者,涅槃喜乐处,比丘断结缚。”
= 正信就是自己的第二伴侣,智慧就是所应教授于人的,涅槃就是所应善乐之处,比丘便能断除一切的结缚。
「信为同己二……比丘断结缚」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信为人之伴,智慧以教人;爱乐涅槃者,人脱众苦恼。」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5、本经叙说佛为一天子说持戒、信、智慧、功德之福。相应部Jara(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善至老?云何善建立?云何为人宝?云何贼不夺?”
= 怎样能使我们守善到老呢?什么是所应善于建立的呢?什么是人们的珍宝呢?什么是盗贼所不能夺走的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戒善至老,净信善建立,智慧为人宝,功德贼不夺。”
= 持正戒能使人守善到老,应善于建立净信,智慧就是人们的珍宝,所修作的功德,盗贼是无法夺走的。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6、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爱欲、意、众生、苦法之后果。相应部Jana(生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何等前驱驰?云何起生死?何者不解脱?”
= 是什么法生起众生的呢?是什么在前面驱驰奔走呢?生死轮回是如何生起的呢?是什么法而使人不得解脱呢?
云何起生死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何者堕轮回」。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意在前驱驰,众生起生死,苦法不解脱。”
= 是爱欲生起众生,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驱驰奔走,是众生生起生死轮回,依于苦法使人不得解脱。
众生起生死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众生堕轮回」。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7、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众生因爱欲、意、业而流转生死。相应部Jana(生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何等前驱驰?云何起生死?何法可依怙?”
= 是什么法生起众生的呢?是什么在前面驱驰奔走呢?生死轮回是如何生起的呢?什么法可成为依怙呢?
何法可依怙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何者人依怙」;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三一经此处则作「何者为怖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意在前驱驰,众生起生死,业者可依怙。”
= 是爱欲生起众生,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驱驰奔走,是众生生起生死轮回,所造作的业可成为人的依怙。
= “业者可依怙”:别译杂阿含作「苦为大怖畏」,巴利本作Kammam
Tossa Pariyanam(业为彼依怙)。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8、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爱欲、意、业流转之可畏。相应部Jana(生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何等前驱驰?云何起生死?何法甚可畏?”
= 是什么法生起众生的呢?是什么在前面驱驰奔走呢?生死轮回是如何生起的呢?有什么法极可畏的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意在前驱驰,众生起生死,业为甚可畏。”
= 是爱欲生起众生,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驱驰奔走,是众生生起生死轮回,所造作的业极可怖畏。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19、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非道之因、命迁之易、女人为梵行垢,唯梵行能净化。相应部Uppatha(非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名为非道?云何日夜迁?云何垢梵行?云何累世间?”
= 什么叫做非道呢?什么会日夜迁流消逝呢?什么会垢秽梵行呢?什么会烦累世间呢?
云何累世间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三三经作「谁恼害世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贪欲名非道,寿命日夜迁,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
“炽然修梵行,已洗诸非小。”
= 贪欲就叫做非道,寿命会日夜迁流消逝,女人会垢秽梵行,女人会烦累世间。若能精进修习梵行,便能洗除这些罪过。
= “炽然修梵行,已洗诸非小”:别译杂阿含作「专修梵行者,洁净胜彼水。」
「炽然修梵行,已洗诸非小」 = 别译杂阿含经作「专修梵行者,洁净胜彼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苦行与梵行,为无水沐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20、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名」(受、想、行、识四无色阴)为世间最上者,能制御一切。相应部Nama(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映世间?何法无有上?何等为一法,普制御众生?”
= 什么法会遮映世间呢?什么法是最高无上的呢?是哪一种法,能普遍地制御众生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名者映世间,名者世无上,唯有一名法,能制御世间。”
= 名(精神现象)会遮映世间,名是世间最高无上的,只有这一『名』法,能普遍地制御世间的众生。
= “名者映世间…能制御世间”:别译杂阿含作「于诸世物中,四阴名最胜,善于彼处处,皆得为最上。四阴名一法,于世间自在。」名,即指受、想、行、识四无色阴而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21、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作偈因缘。相应部Kavi(诗人)。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为偈因?以何庄严偈?偈者何所依?何者为偈体?”
= 什么法是偈颂的因呢?要用什么来庄严偈颂呢?偈颂是依据什么呢?什么是偈颂的体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欲者是偈因,文字庄严偈,名者偈所依,造作为偈体。”
= 欲就是偈颂的因,要用文字来庄严偈颂,题名就是偈颂的依据,作成的文章是偈颂的体。
「欲者是偈因……造作为偈体」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三五经此偈作「偈以欲为初,字为偈分别,偈依止于名,文章以为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韵为偈颂因,文字其标记,偈颂依题名,诗人此住家。」南北所传,有所不同。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022、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见幢知车、见烟知火、见王知国土、见夫知妻之理。相应部Ratha(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知车乘?云何复知火?云何知国土?云何知妻妇?”
= 如何知道车乘呢?如何知道有火呢?如何知道国土呢?如何知道妻妇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见幢盖知车,见烟则知火,见王知国土,见夫知其妻。”
= 看见幢盖就知道是什么车乘,看见烟就知道有火燃,看见国王就知道有其国土,看见丈夫就知道他的妻妇。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