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三十四卷
#佛所说诵(下)<32-35,37,41,47卷>
##无始生死相应<940~956>
##婆蹉种姓的外道出家人相应<957~964>十四无记
##外道出家人相应<965~969>
#940、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无始生死以来父母多于大地草木以四指量斩以为筹之数,故当勤精进,出离生死。相应部Tinakattham(薪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 “无始”:Anamatagga,其始不可思量。
“诸比丘!于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斩以为筹,以数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依父母;
“筹数已尽,其诸父母数犹不尽。
= 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如果将这大地上的一切草木,以四指的长度为量,斩断作为算筹,用来计数你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所依生的父母;这算筹都已算完了,然而所依生的所有父母数却还是算不完。
筹 = 古代用来作为计数之具,形细长而扁,与矢类似。
“诸比丘!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比丘啊!就像这样,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当勤精进,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学:要勤勉精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诸有 = 指「三有」而言,是三界之异名。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生死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1、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无始生死以来父母多于大地土泥悉以为丸之数,故当勤精进,出离生死。相应部Pathavi(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云何,比丘!此大地土泥悉以为丸,如婆罗果,以数汝等长夜生死以来所依父母;
= “如婆罗果”:巴利本作Kollatthimatta(如枣核大的)。
“土丸既尽,所依父母其数不尽。
= 怎样呢?比丘啊!把这大地的泥土全部拿来做像婆罗果那么大的土丸,用来计数你们长夜生死以来所依生的父母;这土丸都已经算完了,然而你们所依生的父母数却还是算不完。
“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其数如是。
= 比丘啊!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其数量就像这样。
“是故,比丘!当勤方便,断除诸有,莫令增长,当如是学!”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应该这样去修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2、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见众生喜乐,当思生死轮回无穷,力求脱离。相应部Sukhitam(安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诸比丘!汝等见诸众生安隐诸乐,当作是念:‘我等长夜轮转生死,亦曾受斯乐,其趣无量。’
= 众比丘啊!当你们看见一切众生享受安稳快乐时,应该这样想着:我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也是曾经享受过这样的快乐,所经历的次数是无限量的。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当勤精进,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自已应要勤勉精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3、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见众生受苦,当思生死轮回无穷,力求脱离。相应部Duggatam(苦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诸比丘!若见众生受诸苦恼,当作是念:‘我长夜轮转生死以来,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数无量,当勤方便,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众比丘啊!如果你们看见众生遭受各种的苦恼,应当这样想着:我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以来,也曾遭受过这样的苦恼,那次数是无限量的,自己应该运用方法勤勉努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4、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见诸众生而生恐怖,当思自己无始罪业,力求断除诸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诸比丘!汝等见诸众生而生恐怖,衣毛为竖,当作是念:‘我等过去必曾杀生,为伤害者,为恶知识,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比丘啊!当你们看见各种众生而心生恐怖,身毛为之竖起时,应当这样想着:我在过去世一定曾经杀生,做一位伤害他人的人,是个恶知识,在无始的生死长夜里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诸比丘!当作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众比丘啊!你们应该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5、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见众生爱念欢喜,当思彼等无始曾为父母等,力求断除诸有。相应部Mata
etc.(母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诸比丘!若见众生爱念欢喜者,当作是念:‘如是众生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比丘啊!如果你们看见众生而对他爱念欢喜的话,应当这样想着:这些众生在过去世时,一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认识的人。就像这样,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被无明所覆障,爱缚系住脖子,所以长夜地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精勤方便,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因此,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6、本经叙说异婆罗门虽闻未来佛如恒河沙数,过去佛亦如恒河沙数,觉悟佛难遇,遂归佛出家,得阿罗汉。相应部Ganga(恒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未来世当有几佛?”
=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未来世将有几位佛陀呢?」
佛告婆罗门:“未来佛者,如无量恒河沙。”
= 未来佛就如无量恒河沙数之多。
尔时,婆罗门作是念:“未来当有如无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我当从彼修诸梵行。”
= 此时,婆罗门这样想着:未来将有如无量恒河沙数之多的佛陀出现,我当跟随那些未来佛修习各种梵行。
= “三藐三佛陀”:即正等觉者、佛。
尔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时,婆罗门随路思惟:“我今唯问沙门瞿昙未来诸佛,不问过去。”
= 那时,婆罗门一路思考着:我今天只问沙门瞿昙未来诸佛,却没有请问过去诸佛有多少。
即随路还,复问世尊:“云何,瞿昙!过去世时,复有几佛?”
= 便即原路而回,又问世尊说:「怎样呢?瞿昙啊!在过去世时,有几位佛陀呢?」
佛告婆罗门:“过去世佛亦如无量恒河沙数。”
= 过去世的佛陀也是如无量恒河沙数之多。
时,婆罗门即作是念:“过去世中有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我曾不习近,设复未来如无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亦当不与习近娱乐,我今当于沙门瞿昙所修行梵行。”
= 此时,婆罗门便这样想着:在过去世中虽有无量恒河沙数的诸佛世尊出现,但我却不曾习近他们;假使未来又有如无量恒河沙数的佛陀出现,我也可能将不会和他习近娱乐,所以我现在就应当在沙门瞿昙处修习梵行。
即便合掌白佛言:“唯愿听我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 于是就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愿您听许我在正法、戒律中出家修习梵行。」
佛告婆罗门:“听汝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
= 我听许你在于正法、戒律中出家修习梵行,得到比丘的身分。
尔时,婆罗门即出家受具足。
= 当时,婆罗门立即出家受具足戒。
出家已,独一静处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罗汉。
= 他出家后,独自在僻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随道,……乃至得到阿罗汉果。
#947、本经叙说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轮转,白骨可积累如毗富罗山,若如实知四圣谛,则可断生死。相应部Puggala(人)、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第3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
= “王舍城毗富罗山”:Vepulla-pabbata,巴利本作Gijjhakute Pabbate(灵鹫山)。毗富罗山为围绕王舍城五山之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轮转,积累白骨不腐坏者,如毗富罗山。
= 一个人在一劫之中生死轮转,所积累的白骨要是不腐坏的话,就会如毘富罗山那么高。
“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彼如是知、如是见,
“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如果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知道这苦的真理,如实知道这苦生起的真理,如实知道这苦息灭的真理,如实知道这息灭苦的方法的真理,他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察后,就能断除身见、戒取、疑等三种结惑,断除这三种结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不会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在天上、人间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 “结”:结即烦恼,或系缚,烦恼如绳结捆缚众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
= 一个人在一劫之中,积聚他的身骨,要能常积存不腐坏的话,就会堆积得如毘富罗山那样高。
“若诸圣弟子,正智见真谛,此苦及苦因,离苦得寂灭。
= 如果圣弟子们,能以正智观察真理,了解这苦的真理与苦的起因,就能脱离苦恼而得寂灭。
“修习八道迹,正向般涅槃,极至于七有,天人来往生,
“尽一切诸结,究竟于苦边。”
= 要修习八正道,正确地趋向于般涅槃,最多只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七次,就能尽除一切的结缚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8、本经叙说佛为异比丘说劫之长久,并劝彼出离生死。相应部Sasapa(芥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生于无始生死的长夜中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长久如?”
=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问佛陀说:「世尊啊!劫的长久如何呢?」
= “劫长久如”:Kim
Va Digho Nu Kho Bhante Kappo Ti,一劫有多长久?
佛告比丘:“我能为汝说,而汝难知。”
= 我能为你讲说,然而你却很难理解它。
比丘白佛:“可说譬不?”
= 您是否可用譬喻来解说呢?
佛言:“可说,比丘!譬如铁城,方一由旬,高下亦尔,满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尽其芥子,劫犹不竟。
= 我可用譬喻来解说。比丘啊!譬如有一座铁城,它的四周各一由旬,高度也是这样,把芥子置满城中,有一个人每百年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把城中的芥子都拿完了,然而劫却还未完。
芥(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长久。
= 同样地,比丘啊!劫的时间,就像这样的长久。
“如是长劫,百千万亿大苦相续,白骨成丘,脓血成流,地狱、畜生、饿鬼恶趣,是名,比丘!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在如此长劫之中,众生有百千万亿大苦接相连续着,白骨成丘,脓血成流,乃至流转于地狱、畜生、饿鬼诸恶道中。比丘啊!这就叫做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应当这样地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丘(qiū) =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hillock;mound]。(泛指山[mountain;hill]。)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9、本经叙说佛以大石山作譬,为异比丘说劫之长久,并劝彼出离生死。相应部Pabbata(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长久如?”
=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问佛陀说:「世尊啊!劫的长久如何呢?」
佛告比丘:“我能为汝说,汝难得知。”
= 我能为你讲说,然而你却很难理解它。
比丘白佛:“可说譬不?”
= 您是否可用譬喻来解说呢?
佛言:“可说,比丘!如大石山,不断不坏,方一由旬。
= 我可用譬喻来解说。比丘啊!譬如有一座大石山,没有断裂也不崩坏,它的高低宽广各一由旬。
“若有士夫以迦尸劫贝百年一拂,拂之不已,石山遂尽,劫犹不竟。
= 如果有人每百年就拿迦尸国所产的白毡来拂拭它一次,如此拂拭不止,大石山终被拂平了,可是劫的时间却仍未尽。
= “迦尸劫贝”:巴利本作Kasika
Vattha(迦尸国产之衣服)。
迦尸劫贝 = 迦尸,佛世十六大国之一。都城婆罗斯,即今之瓦拉那西市。劫贝,白毡名。即以劫贝树之絮织之者。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拂拭的用具[duster]。)
遂(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final]。)
“比丘!如是长久之劫,百千万亿劫受诸苦恼,乃至诸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比丘啊!在如此长久的劫中,有百千万亿劫遭受各种的苦恼,……乃至众比丘啊!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0、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过去劫数无量,长夜受苦,故当求出离生死。相应部Savaka(声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过去有几劫?”
佛告比丘:“我悉能说,汝知甚难。”
比丘白佛:“可说譬不?”
佛言:“可说,譬如,比丘!有士夫寿命百岁,晨朝忆念三百千劫,日中忆念三百千劫,日暮忆念三百千劫,如是日日忆念劫数,百年命终,不能忆念劫数边际。
= 我可用譬喻来解说。比丘啊!譬如有一个人寿命百岁,他每天早上忆念三百千劫,中午忆念三百千劫,傍晚也忆念三百千劫,天天这样地忆念劫数,到他百年命终之后,他还是不能把劫数忆念得完。
“比丘当知:过去劫数无量如是。过去无量劫数,长夜受苦,积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恶趣。
= 比丘应知:过去的劫数就如此的无量。众生在过去无量的劫数里,长夜受苦,积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流转于地狱、畜生、饿鬼恶道中。
“如是,比丘!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就像这样,比丘啊!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1、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大地无有不生不死者,故当求出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无有一处不生不死者。
= 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三界没有一处是不生不死的地方。
“如是长夜无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际。
= 众生就在如此长夜的无始生死里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2、本经叙说大地无一处无历劫亲友,故当求出离生死。相应部Mata
etc.(母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无有一处无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宗亲、师长者。
= 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三界没有一处是无历劫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宗亲、师长。
“如是,比丘!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就像这样,比丘啊!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3、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众生生灭如大雨渧泡生灭,故当求出离生死。参阅相应部Saddha(信)or Apana(阿摩那〈众落〉),Phena(泡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譬如大雨滴泡,一生一灭。
= 譬如下大雨时生起的水泡,一生起便又消灭一样。
“如是,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无始生死,生者、死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同样地,众生被愚痴无明所覆障,被爱缚系住了脖子,从无始的生死以来,出生与死亡就在长夜中不断地轮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4、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众生长夜轮转如普天大雨,无断绝处,故当求出离生死。相应部Danda(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譬如普天大雨洪澍,东西南北无断绝处。
= 譬如普天下大雨,东西南北四方都无断绝之处。
澍(shù) = 及时雨[timely rain]。(降<雨>[rain]。)
洪澍 = 澍,雨水。洪澍,即大雨。
“如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无量国土劫成、劫坏,如天大雨,普雨天下,无断绝处。
= 同样地,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有无量的国土劫成、劫坏,就如天下大雨,普雨天下一样,毫无断绝之处。
“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就像这样,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譬如掷杖空中,或头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
“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
= 譬如掷杖于空中,或者头部先落地,或者尾端先落地,或者中段先落地;同样地,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或者堕于地狱道,或者堕于畜生道,或者堕于饿鬼道中。
掷(zhì) = 扔,抛[throw]。
“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
= 就像这样,从无始的生死以来,在长夜中轮回流转。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5、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众生转五趣轮如士夫转五节轮,常转不息,故当求出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转五节轮,常转不息;
“如是众生转五趣轮,或堕地狱、畜生、饿鬼及人、天趣,常转不息。
= 比丘啊!就好比有一个人转动着五节轮,常转而不息;同样地,众生也在转动着五趣的轮子,或堕于地狱、畜生、饿鬼,以及人道、天道之中,常转而不息。
“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就像这样,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6、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说毗富罗山之几度变迁,以示一切无常,故当力求出离。相应部Vepullapabbatam(毗富罗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侧。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一切行不恒、不安、变易之法。
=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是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
“诸比丘!于一切行当生厌离、不乐、解脱。
= 众比丘啊!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应当生起厌离,不爱乐它,以得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长竹山,有诸人民围绕山居,名低弥罗邑。
=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时,这毘富罗山名叫长竹山,有众多的人民围绕着山而居住,村名叫低弥罗。
= “低弥罗”:Tivara,村名。
“低弥罗邑人寿四万岁,低弥罗邑人上此山顶,四日乃得往反。
= 那时低弥罗村人寿命四万岁,他们要爬上这山顶,往返要花四天的时间。
“时,世有佛,名迦罗迦孙提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说法教化,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发显示。
= 当时,世上有佛,名叫迦罗迦孙提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人世间,说法教化人民,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将它开发显示出来。
“彼长竹山于今名字亦灭,低弥罗聚落人民亦没,彼佛如来已般涅槃。
= 可是那长竹山的名称到今天消失了,低弥罗聚落的人民也都灭没了,而那位迦罗迦孙提佛如来也已入于般涅槃。
“比丘!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
= 比丘啊!你们应当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
“于一切行,当修厌离、离欲、解脱。
= 所以,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你们应当修习厌离,远离贪欲,以得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曰朋迦。
=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时,这毘富罗山也曾叫做朋迦。
“时,有人民绕山而居,名阿毗迦邑。
= 此时,有人民围绕着山而居住,村名叫阿毘迦。
= “阿毗迦”:巴利本作Rohitassa(赤马)。
“彼时人民寿三万岁,阿毗迦人上此山顶,经三日中乃得往反。
= 那时人民寿长三万岁,阿毘迦人爬上这山顶,要经三天才能往返。
“时,世有佛,名拘那含牟尼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演说经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发显示。
= 当时,世上有佛,名叫拘那含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为人民演说经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把它开发显示出来。
“诸比丘!彼朋迦山名字久灭,阿毗迦邑人亦久亡没,彼佛世尊亦般涅槃。
= 众比丘啊!可是那朋迦山的名字长久就已消失了,阿毘迦村的人也久已亡没,那位拘那含牟尼佛世尊也入于般涅槃了。
“如是,比丘!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
= 就像这样,比丘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
“汝等比丘当修厌离、不乐、解脱。
= 所以比丘们应当修习厌离,不爱乐它,以得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宿波罗首,有诸人民绕山居止,名赤马邑。
=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时,这毘富罗山也曾叫做宿波罗首,有众多的人民围绕着山而居住,村名叫赤马。
= “赤马”:Rohitassa,村名,巴利本作Suppiya(须卑耶、善且)。
“人寿二万岁,彼诸人民上此山顶,经二日中乃得往反。
= 此时的人寿有二万岁,那些人民要爬上这山顶,要经过二天才能往返。
“尔时,有佛名曰迦叶如来、应供,乃至出兴于世,演说经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
= 当时,有佛名叫迦叶如来、应供……乃至出现于人世间,为人民演说经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将它开发显示出来。
“比丘!当知宿波罗首山名字久灭,赤马邑人亦久亡没,彼佛世尊亦般涅槃。
= 比丘啊!你们应该知道,这宿波罗首山的名字久已消失,赤马村人也久已亡没,而那位迦叶佛世尊也已入于般涅槃。
“如是,比丘!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
= 就像这样,比丘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
“是故,比丘!当修厌离、离欲、解脱。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该修习厌离,远离贪欲,以得解脱。
“诸比丘!今日此山名毗富罗,有诸人民绕山而居,名摩竭提国。
= 众比丘啊!今日这座山就名叫毘富罗,也有众多的人民围绕着山而居住,名叫摩竭提国。
= “摩竭提”:Magadhaka,即摩竭陀国,为佛世时十六大国之一。
“此诸人民寿命百岁,善自消息,得满百岁。
= 这里人民的寿命有百岁,如果自己能好好照顾调养的话,还可超过百岁。
“摩竭提人上此山顶,须臾往反。
= 摩竭提国人要爬上这山顶,很快就能往返了。
“我今于此得成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演说正法,教化令得寂灭涅槃、正道、善逝、觉知。
= 我现今在这儿得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为人民演说正法,教化他们,使他们能得到寂灭涅槃、正道、善逝、觉知。
“比丘!当知此毗富罗山名亦当磨灭,摩竭提人亦当亡没,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 比丘啊!你们应当知道,这毘富罗山的名称将会消失的,摩竭提人也将会亡没的,而如来于不久后也将会入于般涅槃的。
“如是,比丘!一切诸行悉皆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
= 就像这样,比丘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
“是故,比丘!当修厌离、离欲、解脱。”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修习厌离,远离贪欲,以得解脱。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古昔长竹山,低弥罗村邑;次名朋迦山,阿毗迦聚落;
“宿波罗首山,聚落名赤马;今毗富罗山,国名摩竭陀。
= 古昔叫长竹山,有低弥罗村邑;次名朋迦山,有阿毘迦聚落;后名宿波罗首山,有聚落名赤马;今名毘富罗山,有国名叫摩竭陀。
“名山悉磨灭,其人悉没亡,诸佛般涅槃,有者无不尽!
= 这些山名都会消失,人民也都会亡没,诸佛也都入于般涅槃,凡是存在的事物无不灭尽!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全都是生灭之法,有生起的话无不又灭尽,只有寂灭才是最安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7、本经叙说佛为婆蹉种出家说命与身之关系。参阅相应部Kutuhalasala(论议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对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是否有空为我解说?」
= “婆蹉种出家”:Vacchagotta
Paribbajaka,婆蹉是印度种族名。此处指婆蹉种之出家行者。印度宗教很多,各教都有出家行者,此不是专指于佛教出家者。
蹉(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婆蹉种出家 = 婆蹉是印度种族名。此处乃指婆蹉族之外道出家修行者。
佛告婆蹉种出家:“随汝所问,当为汝说。”
= 佛陀告诉婆蹉族的出家人说:「随你发问,我当会为你解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言:“云何,瞿昙!命即身耶?”
= 婆蹉族的出家人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生命就是身体吗?」
佛告婆蹉种出家:“命即身者,此是无记。”
= 说生命就是身体,这是无记,我不予解答。
= “无记”:Avyakata,不解答,不解说。有十四问,佛均以「无记」答之。
“云何,瞿昙!为命异身异耶?”
= 怎样呢?瞿昙啊!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吗?
佛告婆蹉种出家:“命异身异者,此亦无记。”
= 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这种说法也是无记,我不予解答。
婆蹉种出家白佛:“云何,瞿昙!命即身耶?答言『无记』。
= 到底怎样呢?瞿昙啊!我问生命就是身体吗?您答说这是『无记』。
“命异身异?答言『无记』。
= 我问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吗?您也答说这是『无记』。
“沙门瞿昙有何等法?
= 那么沙门瞿昙您是有什么妙法呢?
“弟子命终,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彼处。’
= 您的弟子于命终之时,即为记说:『某人会受生到那儿,某人会受生到那儿。』
“彼诸弟子于此命终舍身,即乘意生身生于余处。
= 那些弟子们在此命终舍身,就乘着识神受生到别处去。
= “意生身”:Manomaya-kaya,意所成的(识)身,即识神。
“当于尔时,非为命异身异也?”
= 当在那个时候,不就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了吗?
佛告婆蹉:“此说有余,不说无余。”
= 我是记说还有剩余烦恼业报的人,而不记说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的人。
「此说有余,不说无余」 = 有余,指有剩余的烦恼业报。无余,指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
婆蹉白佛:“瞿昙!云何说有余,不说无余?”
= 瞿昙啊!为什么您只记说还有剩余烦恼业报的人,而不记说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的人呢?
佛告婆蹉:“譬如火,有余得燃,非无余。”
= 譬如火,要有剩余的薪柴才得燃烧,不是没有剩余。
婆蹉白佛:“我见火无余亦燃。”
= 我看见火虽无剩余薪柴,还是一样在燃烧。
佛告婆蹉:“云何见火无余亦燃?”
= 你是如何看见火没有剩余薪柴也在燃烧呢?
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炽火,疾风来吹,火飞空中,岂非无余火耶?”
= 譬如一大堆炽盛的火,疾风吹来时,火焰跟着腾飞于空中,这难道不是没有薪柴燃烧的火吗?
佛告婆蹉:“风吹飞火,即是有余,非无余也。”
= 你说疾风吹起腾飞的火焰,这就是有余,而非无余。
婆蹉白佛:“瞿昙!空中飞火,云何名有余?”
= 瞿昙啊!在空中腾飞的火焰,为什么说是有余呢?
佛告婆蹉:“空中飞火依风故住,依风故燃;
“以依风故,故说有余。”
= 在空中腾飞的火焰,它是依着风,所以才得保持;依着风,所以才得燃烧,因为要依着风的缘故,所以我说这是有余。
婆蹉白佛:“众生于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余处,云何有余?”
= 众生在此命终后,乘着识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为什么说是有余呢?
佛告婆蹉:“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
= 众生在这儿命终后,乘着识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当在这个时候,因为他还有所贪爱,所以就会去追求执取,就是因为依住于贪爱,所以我说这是有余。
婆蹉白佛:“众生以爱乐有余,染著有余;
“唯有世尊得彼无余,成等正觉。
= 众生都是爱乐于有余,贪著于有余;只有世尊得到了无余(指烦恼业报断除无余),成为等正觉的圣者。
“沙门瞿昙!世间多缘,请辞还去。”
= 沙门瞿昙啊!世间事多,我就告辞回去了。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佛告婆蹉:“宜知是时!”
=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现在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婆蹉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十四无记 = 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
|
世间常
|
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吗?
|
世间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断灭论)吗?
|
世间亦常亦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吗?
|
世间非常非无常
|
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吗?
|
世间有边
|
宇宙有边界吗?
|
世间无边
|
宇宙没有边界吗?
|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
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吗?
|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吗?
|
如来死后有
|
如来死后常存吗?
|
如来死后无
|
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
|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
|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
|
命即是身
|
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吗?
|
命异身异
|
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吗?
|
#958、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目揵连,何故佛陀不答死后有无,目揵连答以如实知五阴及其集、灭、味、患、离故。相应部Moggalana(目揵连)or Ayatana(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亦于彼住。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也住在那儿。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揵连、大目连、目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时,有婆蹉种出家诣尊者大目揵连所,与尊者目揵连面相问讯慰劳,慰劳已,退坐一面,语尊者大目揵连:“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 当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去到大目揵连尊者的住处,与大目揵连尊者见面互相问讯慰劳,慰劳过后,退坐一边,向大目揵连尊者问说:「想要请教您,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目连答言:“婆蹉!随意所问,知者当答。”
= 婆蹉啊!请随你心意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你。
时,婆蹉种出家问尊者目揵连:“何因、何缘余沙门、婆罗门有人求问:‘云何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皆悉随答。
=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问目揵连尊者说:「是什么缘故有人来求问其余沙门、婆罗门『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们都能随即回答。
“而沙门瞿昙有来问言:‘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而不记说?”
= 然而有人来请问沙门瞿昙『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却不愿为人记说呢?」
目揵连言:“婆蹉!余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出不如实知;
“不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取著,如来无后死、有后死无后死、非有后死非无后死则生取著。
= 婆蹉啊!那是因为其它的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色的生起、色的息灭、爱乐色、色的祸患、出离色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由于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如来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
“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出不如实知;
“不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生取著,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生取著。
= 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生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爱乐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的祸患、出离精神现象等情况也都不能如实知道;由于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
“如来者,于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出如实知;
“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著,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著。
= 如来对于色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色的生起、色的息灭、爱乐色、色的祸患、出离色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由于能够如实知道,所以不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不会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
“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出如实知;
“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然,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皆悉寂灭。
= 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都能够如实知道,乃至这些精神现象的生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爱乐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的祸患、出离精神现象等情况,都能够如实知道;由于都能够如实知道,所以对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并不以为然;对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也不以为然。如来是极深广大,无量无数,全都归于寂灭。
不然(bù rán) = 不是这样,并非如此[not
so]/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No]/否则,表转折,不这样做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情况[of
else;if not;otherwise]/否则[<either>…or]。
“婆蹉!如是因、如是缘,余沙门、婆罗门若有来问『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为记说。
= 婆蹉啊!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其它的沙门、婆罗门如有来向他们请问『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们就会为人记说。
“如是因、如是缘,如来若有来问『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不为记说。”
= 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有人来向如来请问『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如来不会为他记说。
时,婆蹉种出家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959、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佛何故不说死后有无,佛所说与目揵连同,婆蹉种出家为之惊叹。相应部Sabhiyo(诜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何因、何缘余沙门、婆罗门若有来问……”
=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是什么缘故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如果有人来请问……。」
如上广说。
= 就如前经所详述一样。
尔时,婆蹉种出家叹言:“奇哉!瞿昙!弟子、大师义同义、句同句、味同味,乃至同第一义。
= 当时,婆蹉族出家人赞叹着说:「真是奇妙!瞿昙啊!弟子与大师都说相同的法义、相同的法句、相同的法味,乃至也是相同的第一义。
“瞿昙!我今诣摩诃目揵连,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而问于彼,彼亦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而答我,如今瞿昙所说。
= 瞿昙啊!我今天去拜访大目揵连,拿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向他请教,他也是用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回答我,就如现在瞿昙您所说的一样。
“是故,瞿昙!真为奇特,大师、弟子义同义、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义。”
= 所以,瞿昙啊!真是奇特,您这位大师与弟子所说竟然都是同一法义、同一法句、同一法味,乃至有相同的第一义。
尔时,婆蹉种出家有诸因缘至那梨聚落。
= 那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因为有一些事情到那梨聚落去。
= “尔时”:以下至经末叙说婆蹉种出家问诜陀迦旃延,何故佛陀不说死后有无。相应部Sabhiyo(诜陀)。
= “那梨聚落”:Natike
Ginjakavasathe。
营事讫已,诣尊者诜陀迦旃延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问诜陀迦旃延:“何因、何缘沙门瞿昙若有来问『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不为记说?”
= 事情办完后,他去到诜陀迦旃延尊者住处,彼此见面互相问讯,问过讯后,退坐一边,向诜陀迦旃延问说:「是什么缘故,如果有人来问沙门瞿昙『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都不愿为人记说呢?」
= “诜陀迦旃延”:Sabhiya
Kaccana,比丘名。
诜(shēn) = 众多的样子[numerous]。
诜陀迦旃延语婆蹉种出家:“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 诜陀迦旃延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现在问你,请你随己意回答我。
“于汝意云何?若因、若缘,若种施设诸行:若色、若无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
= 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缘,而安立各种的事物现象——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既非有想也非无想。
“若彼因、彼缘、彼行无余灭,永灭已,如来于彼有所记说,言:‘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耶?”
= 如果那个因、那个缘、那些事物现象都灭尽无余,永远灭除后,如来还能对于那些事物现象记说『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婆蹉种出家语诜陀迦旃延:“若因、若缘,若种施设诸行:若色、若非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
= 婆蹉族出家人答诜陀迦旃延说:「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缘,而安立各种的事物现象——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既非有想也非无想。
“彼因、彼缘、彼行无余灭,云何瞿昙于彼记说『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
= 如果那个因、那个缘、那些事物现象都已灭尽无余了,瞿昙如何能对于那些事物现象记说『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诜陀迦旃延语婆蹉种出家:“是故如来以是因、以是缘故,有问『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不为记说。”
= 所以,如来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果有人问说『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都不愿为人记说。
婆蹉种出家问诜陀迦旃延:“汝于沙门瞿昙弟子,为日久如?”
= 你做沙门瞿昙的弟子,已经有多久的时日了?
诜陀迦旃延答言:“少过三年,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 我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出家修习梵行,始过三年。
婆蹉种出家言:“诜陀迦旃延!快得善利,少时出家而得如是身律仪、口律仪,又得如是智慧辩才。”
= 诜陀迦旃延啊!你很快便得到了大利,出家不久就能得到如此身的律仪、口的律仪,又得到了如此的智慧辩才。
时,婆蹉种出家闻诜陀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960、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佛死后有无之问题,得诜陀迦旃延之回答后,欢喜而去。相应部Vaccho(婆蹉)or Bandham(系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
=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之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佛告婆蹉种出家:“随所欲问,当为汝说。”
=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请提出你的问题,我将为你解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言:“瞿昙!何因、何缘有人来问『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而不为记说耶?”
= 瞿昙啊!是什么缘故,当有人来向您请问『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您都不愿为人记说呢?
佛告婆蹉种出家,如上诜陀迦旃延广说,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的话,就如前经诜陀迦旃延所详述的一样,……乃至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不为记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言:“奇哉!瞿昙!师及弟子义义同,句句同,味味同,其理悉合,所谓第一句说。
= 真是奇妙!瞿昙啊!您这位大师与您的弟子,所说的每一法义都相同,每一法句都相同,每一法味都相同,所说的道理也都相吻合,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句说。
“瞿昙!我为小缘事至那利伽聚落,营事讫已,暂过沙门迦旃延,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问沙门迦旃延,彼亦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答我所问,如今沙门瞿昙所说。
= 瞿昙啊!我曾因有小事而到那利伽聚落,办完事后,暂过沙门迦旃延住处,就拿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去问沙门迦旃延,而他也以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回答我的问题,就如现在沙门瞿昙您所说的一样。
“是故当知,实为奇特!
“师及弟子义、句、味,义、句、味悉同。”
= 所以当知:实在是很奇特!大师和他的弟子所说的法义、法句、法味,而这些法义、法句、法味竟然全都相同。
时,婆蹉种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961、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是否有我,佛默然不答。阿难问其所以,佛告以为断其邪见故。相应部Anando(阿难)or Atthatto(有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为有我耶?”
=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之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您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吗?」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 当时,世尊静默不答。
如是再三,尔时,世尊亦再三不答。
= 同样再三请问。当时,世尊也是再三地不愿回答。
尔时,婆蹉种出家作是念:“我已三问沙门瞿昙,而不见答,但当还去。”
=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这样想着:我已经三次请问沙门瞿昙,然而他都不愿回答,我是应该回去了。
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 那时,阿难尊者就在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种出家三问,世尊何故不答?
“岂不增彼婆蹉种出家恶邪见,言沙门不能答其所问?”
= 此时,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啊!那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三次向您请问,世尊为何不予回答呢?这样难道不会增长那位婆蹉族出家人邪恶的见解,让他笑说沙门不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
“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
= 我如果答说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那么就会增长他原来的邪见;如来答说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那么对于他原先的痴惑,岂不就会更增加痴惑!
“言先有我,从今断灭。
= 而说原来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从现在以后就断灭了。
“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
= 像他原来那样,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这就是一种常见;而现在他断灭这真实之我的存在,这就是一种断见。
= “常见”:巴利本作Sassatavada(常住论),主张有情的身心为常住不灭之见解。
= “断见”:巴利本作Ucchedavada(断灭论),主张有情的身心由于一期生命的停止而断绝之见解。
“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 如来是离于常、断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的。所谓有此事存在的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存在;有此事生起的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生起。所谓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身、口、意的妄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62、本经叙说佛告婆蹉种出家何以不记说十四见。中部Aggivacchagotta-suttanta(婆蹉衢多火〈喻〉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瞿昙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耶?”
=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互相问讯,问讯之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瞿昙啊!为什么您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不变,这是真实正确的说法,其它则是虚妄不实的呢?」
佛告婆蹉种出家:“我不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是则真实,余则虚妄。’”
=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并不持这样的见解、作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不变,这是真实正确的说法,其它则是虚妄不实。」
“云何瞿昙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有边、无边、边无边、非边非无边,
“命即是身、命异身异,
“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
= 为什么瞿昙您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无常、是既有常也有无常、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是有边、是无边、是既有边也有无边、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彼此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 “世间常、世间无常…非有非无后死”:即十四种所不予记说之事,所谓十四无记。
佛告婆蹉种出家:“我不作如是见、如是说,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 我并不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乃至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尔时,婆蹉种出家白佛言:“瞿昙!于此见,见何等过患,而于此诸见,一切不说?”
=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瞿昙啊!对于这些见解,您是看见了什么过患,所以对于这些见解,一切都不予记说呢?」
佛告婆蹉种出家:“若作是见,世间常,此则真实,余则虚妄者,此是倒见、此是观察见、此是动摇见、此是垢污见、此是结见,是苦、是碍、是恼、是热,见结所系,愚痴无闻凡夫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生。
= 如果持这样的见解——世间是恒常不变,这就是真实正确的说法,其它则是虚妄不实——的话,这是颠倒之见、这是观察(观想)之见、这是动摇之见、这是垢污之见、这是有所结缚之见,是痛苦、是障碍、是苦恼、是热烦,为邪见的烦恼所系缚。如此愚痴无闻凡夫于未来世,就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
见结 = 九结之一,谓邪见之烦恼也。
“婆蹉种出家,若作是见,世间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有边、无边、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
“是命是身、命异身异,
“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
= 婆蹉族出家人啊!如果持这样的见解——世间是无常、是既有常也无常、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界是有边、是无边、是既有边也无边、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此是倒见,乃至忧、悲、恼苦生。”
= 这些都是颠倒之见,……乃至会有忧、悲、恼苦的生起。
婆蹉种出家白佛:“瞿昙!何所见?”
= 瞿昙啊!您是看见了什么呢?
佛告婆蹉种出家:“如来所见已毕。
= 如来所见都已究竟。
“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
= 婆蹉族出家人啊!如来所看见的,就是看见到这世间是苦的真理、这苦生起的真理、这苦息灭的真理、这灭苦方法的真理;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察后,那么对于一切的妄见、一切的感受、一切的产生,一切的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便会断灭、寂静、清凉、真实。
“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 如此地得到解脱的比丘,说他有所生,实在不合适;说他无所生,也一样不合适。
生者不然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谓往生实不合适」。
婆蹉白佛:“瞿昙!何故说言『生者不然』?”
= 瞿昙啊!为什么『说他有所生是不合适的』呢?
佛告婆蹉:“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
“婆蹉!犹如有人于汝前燃火,汝见火燃不?
“即于汝前火灭,汝见火灭不?”
= 婆蹉啊!就好比有人在你面前燃火,你是否可看见火在烧燃呢?如果就在你面前使这火息灭了,你是否可看见火息灭了呢?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若有人问汝:‘向者火燃,今在何处?为东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
= 如果有人问你:『刚才燃烧的火,现在在那里呢?是向东方去了吗?还是向西方、南方、北方去了呢?』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
“如是问者,汝云何说?”
= 这样问你的话,你要如何回答呢?
婆蹉白佛:“瞿昙!若有来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燃火,薪草因缘故燃;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
= 瞿昙啊!如果有人这样发问的话,我将会这样地回答:『如果有人在我面前燃火,那是因为有薪草的缘故,所以能够烧燃;如果不予添加薪草,火就会永灭,不再燃起了。这时说火是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了,这是不合适的。』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
= 我也是这样地说法,对于物质的色蕴,已断除、已了知;对于精神的受、想、行、识蕴,也都已断除、已了知,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不再有生起的成分,在未来世永远不再生起。
“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
= 此时如果说这五蕴是到东方,或南、西、北方去了,这是不合适的。
“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 因为此乃极为深远广大,无量无数,是永远的寂灭。
婆蹉白佛:“我当说譬。”
= 我将说个譬喻。
佛告婆蹉:“为知是时。”
= 应知现在恰是时候了。
婆蹉白佛:“瞿昙!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净地,生坚固林,有一大坚固树,其生以来经数千岁,日夜既久,枝叶零落,皮肤枯朽,唯干独立。
= 瞿昙啊!譬如靠近城市的村落里,有一块美好清净之地,生长着一片的坚固林(娑罗树林),有一棵很大的坚固树,生长到现在已历经千岁了。时间既久,枝叶逐渐零落,树枝也枯朽了,只有树干仍独立着。
零(líng) = 下雨。指落细雨[rain]。(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降落[fall;drop]/凋零,凋落[wither]。)
零落(líng luò) = 不景气;衰落[decayed]/散乱[scattered;sporadic]/散落;好像散乱安排[straggly]/树木枯凋[withered and
fallen]。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如是,瞿昙!如来法、律离诸枝条柯叶,唯空干坚固独立。”
= 就像这样,瞿昙啊!如来的正法、戒律也是离弃了所有的枝条叶子,只有空干坚固地独立着。
柯(kē) = 斧柄[axe-handle,helve]。(树枝[branch]。)
尔时,婆蹉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963、本经叙说佛告婆蹉种出家,众生不如实知五受阴,故起种种邪见。相应部Annana(无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彼云何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世间无常、世间常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
“世有边、世无边、世有边无边、世非有边非无边,
“命即是身、命异身异,
“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
=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那些人是由于不知道什么的缘故,所以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或者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既有常也有无常、世间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是既有边也有无边、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即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自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告婆蹉:“于色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 那是由于对物质的色蕴不能了知的缘故,所以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于受、想、行、识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 对于精神的受、想、行、识等蕴也不能了知的缘故,所以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婆蹉白佛:“瞿昙!知何法故,不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 瞿昙啊!您是认知何种真理,所以不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 是由于能了知物质色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知受、想、行、识故,不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 能了知精神的受、想、行、识等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见、见,不识、识,不断、断,不观、观,不察、察,不觉、觉。”
= 就如本经「不知、知」的叙述,像这不见、见,不识、识,不断、断,不观、观,不察、察,不觉、觉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 “如是不知、知…不觉、觉”:指「如不知、知,如是不见、见,…不觉、觉,亦如上说。」
「如是不知、知,……不觉、觉」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不知者,如知者说;见者、不见者,如知者说;解、不解,亦如上说;通彻、不通彻,亦如上说;有相、无相,亦如上说;其义深、浅,亦如上说;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说」。
佛说此经已,婆蹉种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964、本经叙说佛为婆蹉种出家详说善、不善法和比丘乃至优婆夷所得果证。后彼归佛出家,得阿罗汉果。中部Mahavacchagotta-suttanta(婆蹉衢多大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
=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尔时,世尊默然而住。
= 当时,世尊一直静默不答。
婆蹉种出家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
= 婆蹉族出家人经第二次、第三次的发问,佛陀对于第二、第三次的请教还是保持静默不答。
时,婆蹉种出家白佛言:“我与瞿昙共相随顺,今有所问,何故默然?”
=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又问佛陀说:「我和瞿昙您彼此随顺相处,现在我向您请问,为什么您一直静默不答呢?」
尔时,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种出家长夜质直,不谄不伪,时有所问,皆以不知故,非故恼乱,我今当以阿毗昙律纳受于彼。”
= 当时,世尊这样地想着:这位婆蹉族出家人长夜以来,禀性质直,不谄谀,不虚伪,他时常来请问,都是因为他不知道的缘故,并不是故意来捣乱恼我,我现在应以阿毘昙(论藏)与律法来纳受他。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质直(zhì zhí) = 素质纯朴正直[upright;straightforward]。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作是念已,告婆蹉种出家:“随汝所问,当为解说。”
= 作如此想法后,于是就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随你的心意发问吧!我当会为你解说。」
婆蹉白佛:“云何,瞿昙!有善、不善法耶?”
= 怎样呢?瞿昙啊!有善法、不善法吗?
佛答言:“有。”
婆蹉白佛:“当为我说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 请您为我讲说善法、不善法,使我能够了解。
佛告婆蹉:“我今当为汝略说善、不善法。
“谛听!善思!婆蹉!
= 我现在就将为你略说善法、不善法。你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婆蹉啊!
“贪欲者是不善法,调伏贪欲是则善法;
“瞋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是则善法。
=贪欲就是不善法,而调伏贪欲则是善法;瞋恚、愚痴是不善法,而调伏瞋恚、愚痴就是善法。
“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
“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法,是为,婆蹉!我今已说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
= 杀生就是不善法,而远离杀生就是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而不盗……乃至正见则是善法。婆蹉啊!我现在已讲说三种善法(不贪、不瞋、不痴)、三种不善法(贪、瞋、痴)。
“如是,圣弟子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实知,
“十种不善法、十种善法如实知者,
“则于贪欲无余灭尽,瞋恚、愚痴无余灭尽者,
“则于一切有漏灭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就像这样,圣弟子对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能够如实知道,对于十种不善法(十恶)、十种善法(十善)也都能如实知道的话,就能把贪欲灭尽无余,把瞋恚、愚痴灭尽无余,把一切的烦恼都灭尽,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 可有一位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 不只是一位,或二位、三位,乃至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 且置比丘不说,可有一位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 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比丘尼,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 且置比丘尼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塞(男居士)修习一切梵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 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优婆塞,有众多的优婆塞修习一切梵行,而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证成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 且再置优婆塞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在此正法、戒律中修持梵行,而就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 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而于他处化生,得到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 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持梵行者不谈,是否有受习五欲的优婆塞,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 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塞,居家拥有妻子,用香华装饰,并畜养奴婢,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得到斯陀含果,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一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收容[house]。)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 且再置优婆塞不谈,是否有一受习五欲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度越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居住于家中,畜养男女,受习五欲,以华香装饰,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尽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
“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
= 瞿昙啊!假如沙门瞿昙您成为一位等正觉的圣者了,然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却不能得到如此果证功德的话,那么您的教法就不算满足(圆满无缺);因为沙门瞿昙成为等正觉的圣者,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也都能成就自己果证功德的缘故,所以您的教法是为满足。
“瞿昙!今当说譬。”
= 瞿昙啊!我现在将说个譬喻。
佛告婆蹉:“随意所说。”
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随下,瞿昙法、律亦复如是;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随流,向于涅槃,浚输涅槃。
= 就如天下大雨,水随低处而流,瞿昙的正法、戒律也像这样;那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男、或女,全都随顺您的正法而流,向于涅槃,输往涅槃。
浚(jùn) = 从水中挹取[ladle]。(疏浚;深挖[dredge]/深[deep]。)
“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
= 真是奇特!佛、法、僧为平等的法、律。
“为余异道出家来诣瞿昙所,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几时便听出家?”
= 如果有其余外道出家人来到瞿昙住处,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请问要多少时日才能听许他出家呢?
= “几时”:指外道转佛道之见习试验期间。
佛告婆蹉:“若余异道出家欲来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于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为人粗作齐限耳!”
= 如果其余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要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然而这也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罢了。
= “四月”:为暂住见习之期间。
= “为人粗作齐限”:指对人稍作分别,观其对佛、法、僧、戒、信、忍之程度,而决定是否允其出家、受具足。
受衣而住 = 「衣」原作「依」,宋、元、明、圣四本均作「衣」,依此改正。下段二类句亦皆改为「衣」字。
为人粗作齐限 = 指对人稍作时间限制,观其对佛、法、僧、戒、信、忍之程度,而决定是否允其出家,受具足戒。
婆蹉白佛:“若诸异道出家来于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听于和尚所受衣,若满四月听出家者,我今堪能于四月在和尚所受衣。
= 如果其它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可听许他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能满四个月就听许出家的话,我现在就能在四个月中,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
“若于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当于瞿昙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 如果在正法、戒律中而得出家受具足戒的话,我将在瞿昙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说粗为人作分齐耶?”
= 我刚才不是跟你说,这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而已吗?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婆蹉出家,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 你们应当度那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让他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婆蹉种出家即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 婆蹉族出家人便立即得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
乃至半月,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如来正法。
= 乃至在半月之中,他修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他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如来的正法。
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彼一切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今当往见世尊。”
= 婆蹉尊者这样想着:我如今已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而且对于那一切法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了,我现在应当前往拜见世尊。
是时,婆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于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于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世尊正法。
= 当时,婆蹉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坐于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现在已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世尊的正法。
“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出家学道,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我闻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惟: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
= 有二种法,要修习多修习,就是所谓的止与观。
“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
= 这二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得知种种的界与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
“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慈、悲、喜、舍;
“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
= 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想求得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或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入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
“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
“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
“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
= 使自己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能灭尽,得到须陀洹果;或灭尽三种结惑后,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了,得到斯陀含果;或灭尽了欲界的贪、瞋、身见、戒取、疑等五种结惑,得到阿那含果;或种种的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等智证通,也全都能得到。
“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
“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
= 所以,比丘啊!应当修习这二种法,要修习又多修习。由于修习这二法的缘故,就能知道种种界,……乃至灭尽一切烦恼。
尔时,尊者婆蹉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尔时,婆蹉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当时,婆蹉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充满欢喜,向佛陀行礼后离去。此时,婆蹉独自处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有众多比丘庄严方便,欲诣世尊恭敬供养。
=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装扮庄严,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
尔时,婆蹉问众多比丘:“汝等庄严方便,欲诣世尊恭敬供养耶?”
= 那时,婆蹉问众比丘说:「你们装扮得庄严,是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吗?」
诸比丘答言:“尔。”
= 众比丘答说:「是的。」
尔时,婆蹉语诸比丘:“尊者!持我语,敬礼世尊,问讯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安乐住不?
= 这时,婆蹉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者啊!请您们带着我的话,代我礼敬世尊,问讯他是否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常保安乐呢?
“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养世尊,具足奉事,令欢悦,非不欢悦;大师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养大师,令欢悦,非不欢悦。’”
= 并转达说:『婆蹉比丘禀告世尊:我已供养世尊,具足世尊所教应奉行之事,令内心得到欢悦,而不是不欢悦;大师的弟子所应做的事我都已做好,以此供养大师您,令我内心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我已供养世尊,具足奉事」=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相对经文此处作「犊子比丘已报佛恩,为法供养,顺佛所行」。
时,众多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礼世尊足,乃至欢悦,非不欢悦。”
= 那时,众比丘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婆蹉尊者托我们代为顶礼世尊,……乃至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佛告诸比丘:“诸天先已语我,汝今复说。
= 诸天人先前已来告诉过我了,你们现在又再次的转说他的话。
“如来成就第一知见,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
= 如来所成就的第一知见,婆蹉比丘也将能有如此的功德力。
尔时,世尊为彼婆蹉比丘说第一记。
= 当时,世尊就为那位婆蹉比丘记说已证得阿罗汉果。
说第一记 = 记别为证阿罗汉果。因此果为佛弟子中最为第一之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65、本经叙说郁低迦问是否一切世间皆以佛道为离之道,阿难以城门守作譬代佛答之。增支部Uttiya(郁低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郁低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瞿昙!世有边耶?”
= 那时,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名叫郁低迦,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怎样呢?瞿昙啊!世间有边际吗?」
= “郁低迦”:Uttiya,人名。
佛告郁低迦:“此是无记。”
= 你这问题是属无记,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世无边耶?有边无边耶?非有边非无边耶?”
= 怎样呢?瞿昙啊!世间是无边的吗?是既有边也无边吗?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吗?
佛告郁低迦:“此是无记。”
= 这些问题也都是属无记,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
= 怎样呢?瞿昙啊!我问说世间有边吗?您答这是『无记』。
“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
= 问说世间是无边吗?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吗?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吗?你也答说这是『无记』。
“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 瞿昙啊!您是对什么法才肯为人记说呢?
佛告郁低迦:“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 我善知一切法,为证道的智者,我为众弟子讲说正道,使他们正确的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知者,智者,……究竟苦边」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一经此处作「吾于诸法,悉善知已,为声闻弟子,分别正道,蠲除众苦,尽其边际。」
郁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 怎样呢?瞿昙啊!您为众弟子讲说正道,使他们正确的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 究竟是一切世间人都能从此正道而得出离苦恼呢?还是只有少数人而已呢?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 当时,世尊静默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 郁低迦经第二次、第三次发问,佛陀第二次、第三次也还是静默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 那时,阿难尊者在于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
= 阿难尊者告诉郁低迦外道出家人说:「你先已问过这个问题,现在又以其它说法来问此问题,所以,世尊不再为你解说。
「汝初已问,……世尊不为记说」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后所问与前无异,是以世尊默然不答汝」。
“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 郁低迦啊!我现在将为你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能因譬喻而了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 譬如国王,有一座边境的城邑,四周都筑得很坚固,巷道都很平正,只设有一个门。
巷(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陌(mò) = 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也泛指田间小路[a path between fields <running east and
west>]。(泛指道路[road]/街道[street]。)
巷陌(xiàng mò) = 街巷[alley]。
“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
= 那位守门人聪明又有智慧,善于计数分别,城外有人来了,应入城的就听许他进入;不应入城的,就不允许他入内。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周匝绕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
= 环绕整座城,想找第二个门,是不可能找到的,连猫狸的出入处都没有,何况是要找个第二个门?
“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
= 那位守门人自己也不知道入城、出城的人有多少,但是他知道一切的人只能从这一道门出入,再没有其它之处了。
= “周匝绕城,求第二门…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巴利本之意为:他(守城门者)绕城周围之路,可能不见城壁之间隙或城壁之孔,乃至猫爬出之量,如此他确实不知:「有多少生物或入或出此城。」然而,他却有如此思惟:凡是任何粗大的生物,或入或出此城,他们皆由此门或入或出。
觉悟 = 此处作「觉知、了解」之义。后「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之「觉悟」亦作此解。
“如是,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一切世间从此道出,及以少分。
= 同样地,世尊虽不费心去知道众生:一切世间人都是从此正道出离,或者只是少数人而已。
= “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一切世间从此道出,及以少分”:巴利本之意为:如来没有用心:「一切世间或其半,或其三分之一当由此〈道〉出」,指世尊虽然不费心于了知「一切众生世间或其少部分从此道出」。
“然知众生正尽苦,究竟苦边者,一切皆悉从此道出。”
= 然而他知道众生能够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的人,一切都是从此正道而得出离的。
时,郁低迦外道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966、本经叙说富邻尼告众外道出家,世尊说法令众生邪见断灭,佛赞许之。增支部Punniya(富邻尼〈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尊者富邻尼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 那时,有位富邻尼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 “富邻尼”:Punniya,佛弟子名。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诣尊者富邻尼,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问尊者富邻尼:“我闻沙门瞿昙作『断灭破坏有』教授耶?今问尊者富邻尼,竟为尔不?”
= 当时,有众多的外道出家人去拜访富邻尼尊者,彼此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富邻尼尊者说:「我们听说沙门瞿昙持『众生应断灭破坏有(存在)』,他是这样教授的吗?现在就请问富邻尼尊者,他真的是如此教授的吗?」
我闻沙门瞿昙作断灭破坏有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二经此处作「我等皆闻,沙门瞿昙说众生断更不受生」。
富邻尼语诸外道出家:“我不如是知世尊教语,『众生断灭坏有,令无所有』者,无有是处!
= 我并不如此知解世尊的教说,如果说『众生应断灭破坏有,使都无所有』的话,这是不对的!
“我作如是解:‘世尊所说有诸众生,计言有我,我慢、邪慢,世尊为说,令其断灭。’”
= 我是这样理解:世尊说有一些众生,他们计执著说有我,心存我慢、邪慢,世尊就为他们说法,使他们把这些慢心断灭。
我慢 = 指于五蕴之任一蕴,执我及我所,恃彼而起慢心。
邪慢 = 指自无德且行恶行而谓自有德;人若有此慢心,恃自凌他,不从善知识之教,不行出离之道,则无由免除生死轮回。
时,诸外道出家闻富邻尼所说,心不喜悦,呵责而去。
= 那时,众外道出家人听闻富邻尼的说法,心里感到不高兴,呵责而去!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尔时,尊者富邻尼,诸外道去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向诸外道出家所说具白世尊:“世尊!我向答诸外道说,得无谤毁世尊耶?
“为是法说,如佛所说,如法说,随顺法说,得不为诸论议者所见嫌责耶?”
= 这时,众外道离去后,富邻尼尊者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刚才跟众外道出家人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然后问说:「世尊啊!我刚才回答众外道的说法,没有毁谤世尊您吗?是依法而说,如佛所说,如法而说,随顺正法而说,不会被论议的人所嫌恶呵责吗?」
= 你的说法没有毁谤如来,也不失法的次第。是如我所记说,如法而说,随顺正法而说,不会被那论议的人所嫌恶呵责。
“所以者何?富邻尼!先诸众生我慢、邪慢,邪慢所迫,邪慢集,邪慢不无间等,乱如狗肠,如铁钩锁,亦如乱草,往反驱驰,此世他世、他世此世,驱驰往反,不能远离。
= 为什么呢?富邻尼啊!因为先前所说那些众生心存我慢、邪慢,被邪慢所迫,由邪慢而生烦恼,对邪慢不知觉悟,乱如狗肠,如铁锁链,也如乱草一样,往返奔驰,由此世到他世,由他世到此世,如此往返奔驰,不能远离。
“富邻尼!一切众生于诸邪慢无余永灭者,彼一切众生长夜安隐快乐。”
= 富邻尼啊!如果一切众生对于各种邪慢都能永灭无余的话,那一切众生就能长夜安稳快乐了。
「先诸众生我慢、邪慢……邪慢不无间等」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从本已以,一切皆为我慢所害,众生烦恼,皆因我慢而得生长,喜乐我慢,不知我慢」。
佛说此经已,富邻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67、本经叙说俱迦那外道于河边问阿难陀,如来死后之有无,阿难陀所答和佛所说同。增支部Kokanada(俱迦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阿难陀于后夜时,向榻补河边,脱衣置岸边,入水洗手足。
= 那时,阿难陀尊者于后夜时,走向榻补河边,脱衣置于岸边,进入水里洗他的手足。
= “阿难陀”:Ananda,又译阿难、庆喜,佛弟子中多闻第一。
= “榻补河”:Tapoda,印度河名。
还上岸,著一衣,摩拭身体。
= 洗好上岸,穿着一件浴衣,并擦拭着身体。
「还上岸,着一衣,摩拭身体」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三经此处作「着一浴衣,即出于水,待自身干」。
时,俱迦那外道出家亦至水边。
= 当时,俱迦那外道出家人也来到了水边。
= “俱迦那”:Kokanuda,外道名。
尊者阿难闻其行声。
= 阿难尊者听到了他的行步声音。
闻声已,即便謦咳作声。
= 听到行步声音后,他就故意以咳嗽作声。
謦(qǐng) = 謦欬。咳嗽。
俱迦那外道出家闻有人声,而问言:“为何等人?”
= 俱迦那外道出家人听到有人的声音,就问说:「是什么人呢?」
尊者阿难答言:“沙门。”
= 是沙门。
俱迦那外道言:“何等沙门?”
= 是哪一种沙门呢?
尊者阿难答言:“释种子。”
= 我是释迦的弟子。
俱迦那外道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 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回答?
尊者阿难答言:“随意所问,知者当答。”
= 就随你意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俱迦那言:“云何,阿难!如来死后有耶?”
= 怎样呢?阿难啊!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 “如来死后有耶”:Hoti
Tathagato Parammarana,如来死后如有(存在),即是常见;死后没有,又属断见。世尊对这些常断有边,无边等皆为十四无记中,俱作默然不对。
阿难答言:“世尊所说,此是无记。”
= 依世尊的说法,你这问题是无记,我不予回答。
复问:“如来死后无耶?死后有无耶?非有非无耶?”
= 又问:「如来死后就不存在了吗?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吗?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
阿难言:“世尊所说,此是无记。”
= 依世尊的说法,这也是无记,我不予回答。
俱迦那外道言:“云何,阿难!如来死后有?答言『无记』;
“死后无?死后有无?死后非有非无?答言『无记』。
= 怎样呢?阿难啊!我问说如来死后还存在吗?你答说这是『无记』;问说死后就不存在了吗?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吗?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你也是答说这是『无记』。
“云何,阿难!为不知不见耶?”
= 怎样呢?阿难啊!对于这些事,难道你是不知不见的吗?
阿难答言:“非不知、非不见,悉知、悉见。”
= 我不是不知,也不是不见,我是全都知道,也全都看见。
复问阿难:“云何知?云何见?”
= 你是知道什么?看见了什么呢?
阿难答言:“见可见处,见所起处,见缠断处,此则为知,此则为见。
= 我是见到可见之处所,见到众生之行所生处,见到众生结缚烦恼之断灭处。这就是我所知,这就是我所见。
“我如是知、如是见,云何说言不知、不见?”
= 我是这样知道、这样看见,你如何说我是不知不见的呢?
「见可见处,见所起处,见缠断处」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所知见,见彼处所,见众生行,乃至知见彼所从生,知见结业,举动所作,见烦恼结,如墨聚集」。
俱迦那外道复问:“尊者何名?”
= 请问尊者叫什么名字呢?
阿难陀答言:“我名阿难陀。”
= 我名叫阿难陀。
俱迦那外道言:“奇哉!大师弟子,而共论议!我若知是尊者阿难陀者,不敢发问。”
= 俱迦那外道赞叹着说:「真是奇特啊!您是大师的弟子,而我今天得能跟您共相论议!我如果知道您就是阿难陀尊者的话,就不敢跟您问难了。」
说是语已,即舍而去。
= 说完这段话后,便即离去。
#968、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于外道所,以正论摧伏外道。增支部Ditthi(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给孤独长者日日出见世尊,礼事供养,给孤独长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诸比丘禅思未起,我宁可过诸外道住处。”
= 那时,给孤独长者天天前往拜见世尊,礼事供养。这一天给孤独长者这样想着:我今天出发太早,世尊及众比丘还在禅思未起,我可先去拜访那些外道住处。
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
= 于是就进入外道精舍,和众外道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
时,彼外道问言:“长者!汝见沙门瞿昙云何见?何所见?”
= 当时,那些外道问说:「长者啊!依你的看法,沙门瞿昙是作何见解?知见什么呢!」
「汝见沙门瞿昙云何见?何所见」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四经此处作「彼沙门瞿昙为作何见?」。
长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见世尊,世尊何所见。”
= 我也不知道世尊作何见解,世尊是知见了什么。
我亦不知云何见世尊 = 本句乃长者回答前面外道所问「汝见沙门瞿昙云何见」的问题,可知本句为「我亦不知世尊云何见」之倒装句。
诸外道言:“汝言见众僧,云何见众僧?众僧何所见?”
= 那么你就讲说对众僧的看法,众僧是作何见解?众僧是知见了什么呢?
汝言见众僧 = 此见字,是观点、见解之意。本句乃「汝言众僧见」之倒装,白话意思是「你说说众僧的见解」。
云何见众僧 = 本句是「众僧云何见」之倒装。
长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见僧,僧何所见。”
= 我也不知道众僧作何见解,众僧知见了什么。
我亦不知云何见僧 = 本句是「我亦不知僧云何见」的倒装。
外道复问:“长者!汝今云何自见?自何所见?”
= 长者啊!你现在自己是作何见解呢?自己是知见了什么呢?
长者答言:“汝等各各自说所见,然后我说所见,亦不难。”
= 你们每个人先讲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再说出我的见解,这也是不难的。
时,有一外道作如是言:“长者!我见一切世间常,是则真实,余者虚妄。”
= 这时,有一位外道这样说:「长者啊!我见一切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复有说言:“长者!我见一切世间无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 又有人说:「长者啊!我见一切世间都是无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复有说言:“长者!世间常无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 长者啊!世间应是既有常也无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复有说言:“世间非常非无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 世间是既非有常也非无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复有说言:“世有边,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 世间有边,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复有说言:“世无边,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 世间无边,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复有说言:“世有边无边。”
= 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
复有说言:“世非有边非无边。”
= 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
复有说言:“命即是身。”
= 生命就是身体。
复有说言:“命异身异。”
= 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
复有说言:“如来死后有。”
= 如来死后还存在。
复有说言:“如来死后无。”
= 如来死后就不存在。
复有说言:“如来死后有无。”
= 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
复有说言:“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 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诸外道语长者言:“我等各各已说所见,汝复应说汝所见。”
= 众外道告诉长者说:「我们每个人已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你也应该说出你的见解。」
长者答言:“我之所见,真实、有为、思量、缘起。
= 我的见解,就是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
= “真实、有为、思量、缘起”:Yam
Kho Bhante Kinci Bhutam Samkhatam Cetayitam Paticcasamuppannam,彼诸所生的、造作的、思量的、缘所生的〈见解、思想、事物等等〉。
“若复真实、有为、思量、缘起者,彼则无常,无常者是苦。
= 如果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的话,那就是无常的;无常的话就是苦。
“如是知已,于一切见都无所得。
= 有这样的认知后,对于一切的见解便都能无所执著了。
“如汝所见‘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者,此见真实、有为、思量、缘起;
“若真实、有为、思量、缘起者,是则无常,无常者是苦。
= 像你们所持的见解:『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这种见解就是真实的存在,就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如果这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的话,这就是无常,无常的话就是苦。
“是故汝等习近于苦,唯得于苦,坚住于苦,深入于苦。
= 所以你们是习近于苦,只会得到苦,固持于苦,深入于苦。
“如是汝言『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有如是咎。”
= 你们讲说:『世间是恒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就会有这样的过患。
真实、有为、思量、缘起 = 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彼诸所生的、造作的、思量的、缘所生的(见解、思想、事物等等)」。
世间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世有边、世无边、世有边无边、世非有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此是真实,余则虚妄,皆如上说。
= 执持「世间是无常、是既有常也无常、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自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就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等见解的过患,也都如同前段所说的一样。
有一外道语给孤独长者言:“如汝所说,若有见彼,则真实、有为、思量、缘起者,是无常法,若无常者是苦。
= 有一位外道问给孤独长者说:「如你所说的,如果有所见,就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缘起所生的话,那就是无常之法;如果无常,那就是苦。
“是故,长者所见亦习近苦,得苦,住苦,深入于苦?”
= 所以,长者您的所见应也是习近于苦,得到苦,住于苦,深入于苦的吧!」
长者答言:“我先不言所见者,是真实、有为、思量、缘起法,悉皆无常,无常者是苦,知苦已,我于所见无所得耶?”
= 我刚才不是说过有所见的话,就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缘起所生法,全都是无常,无常的话就是苦,知道苦后,我于所见便无所执著了吗?
彼外道言:“如是,长者!”
= 那些外道说:「是的,长者!」
尔时,给孤独长者于外道精舍伏彼异论,建立正论,于异学众中作师子吼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向与诸外道共论事向佛广说。
= 当时,给孤独长者于外道精舍摧伏那些异论,建立了正论,在这些外道的学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演说正法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刚才和众外道互相谈论的事情向佛陀详细的陈述。
佛告给孤独长者:“善哉!善哉!宜应时时摧伏愚痴外道,建立正论。”
= 真好啊!真妙!你应随时摧伏那些愚痴的外道,建立正论。
佛说是语已,给孤独长者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969、本经叙说佛为长爪外道出家说三种见及三种受,舍利弗正持扇扇佛,与长爪外道皆断疑惑得解脱。中部Dighanakha-suttanta(长爪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长爪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一切见不忍。”
= 那时,有位长爪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
= “长爪”:Dighanakha,人名。于外道出家时,自誓不剪爪而欲读尽诸经,人见其长爪,而称其为长爪梵志。后皈依为佛陀弟子。
= “一切见不忍”:Sabbam
Me Na Khamati,意为「绝对怀疑、不认容一切见解」。
佛告火种:“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
= 佛陀问火种说:「你说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那么对自己这样的见解也是不接受的吗?」
= “火种”:本经中佛称呼「长爪外道」为「火种」,于别译杂阿含中,佛则称「长爪梵志」为「大姓」。
长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
= 我刚才说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是一样不接受。
佛告火种:“如是知、如是见,此见则已断、已舍、已离,余见更不相续、不起、不生。
= 你有如此的认知、如此的见识,那么你所持的这种见解就会已断、已舍、已离,其余的见解也不会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火种!多人与汝所见同,多人作如是见、如是说,汝亦与彼相似。
= 火种啊!有很多人跟你的见解相同,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你也是和他们相似。
“火种!若诸沙门、婆罗门舍斯等见,余见不起,是等沙门、婆罗门世间亦少少耳!
= 火种啊!这些沙门、婆罗门能舍弃这样的见解,而其余的见解又能不生起,像如此的沙门、婆罗门,在世间也只是很少数的人而已。
「佛告火种:『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是等沙门、婆罗门世间亦少少耳』
= 北传此处文意承接不很顺畅;比对巴利英译本,文意就明朗多了。英译本此处作:“This
view of yours,Aggivessana,‘Nothing is acceptable to me’——is not at least that
view acceptable to you?”“If this view of mine were acceptable to me,Master
Gotama,it too would be the same,it too would be the
same.”Well,Aggivessana,there are plenty in the world who say:‘It too would be
the same,it too would be the same,’yet they do not abandon that view and they
take up still some othe rview.Those are few in the world who say:‘It too would
be the same,it too would be the same’,and who abandon that view and do no take
up some other view.”(大意是:「长爪啊!你这样见解:我一切都不接受——至少你不是接受那样的见解了吗?」「瞿昙啊!即使是为我接受的自己见解,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说得真好!长爪啊!世界上有很多人这样说:『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但是他们并未放弃那种见解,而且还去执取一些其它的见解;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这样说:『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并且他们能放弃那种见解,也不再去执取一些其它的见解。」)
“火种!依三种见。
= 火种啊!一般都是依于三种见解。
“何等为三?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
= 是哪三种呢?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接受。』
“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
= 其次,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不接受。』
“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于一忍、一不忍。’
= 其次,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
“火种!若言一切忍者,此见与贪俱生,非不贪;
“与恚俱生,非不恚;
“与痴俱生,非不痴;
“系,不离系;
“烦恼,非清净;
“乐取,染著生。
= 火种啊!如果说一切都接受的话,这种见解是与贪欲俱生,不是不贪;与瞋恚俱生,不是不瞋;与愚痴俱生,不是不痴;是系缚,不离系缚;是烦恼,不是清净;是乐取,生染著。
“若如是见:‘我一切不忍。’
“此见非贪俱、非恚俱、非痴俱,清净非烦恼,离系非系,不乐不取,不著生。
= 如果持如此见解:『我一切都不接受。』这种见解不与贪欲俱生、不与瞋恚俱生、不与愚痴俱生,是清净而非烦恼,离于系缚而非系缚,不爱乐、不执取,不生贪著。
“火种!若如是见:‘我一忍、一不忍。’
“彼若忍者,则有贪,乃至染著生;
“若如是见不忍者,则离贪,乃至不染著生。
= 火种啊!如果持这样的见解:『我有一部分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那么他接受部份的见解,就是有贪欲,乃至有染著;而这不接受部份的见解,则是离于贪欲,乃至不生染著。
“彼多闻圣弟子所学言: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
= 那些多闻圣弟子所修习的是说:我如果持如此的见解、如此的说法:『我一切都接受。』
“则为二者所责、所诘。
= 那么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问难。
“何等二种?谓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则为此等所责。
= 是哪二种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不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这二种见解的人,他就会被这二种人所呵责。
责(zé) = 索取<财物>[ask for;demand]。(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责任,差使[duty;responsibility]。)
“责故诘,诘故害。彼见责、见诘、见害故,则舍所见,余见则不复生。
= 由于呵责,所以就会问难;由于问难,所以就会相毁害。他因为看见呵责、看见问难、看见毁害,所以就会舍弃自己的见解,其余的见解就不会再生起。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如是断见、舍见、离见,余见不复相续,不起不生。
= 就像这样,断除己见,舍弃己见,远离己见,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者,则有二责二诘。
= 那些多闻圣弟子也作如此修习:我如果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不接受』的话,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二种人所问难。
“何等为二?谓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
= 是哪二种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这二种见解的人。
“如是二责二诘,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
= 如此地被这二种人所呵责,这二种人所问难,……乃至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一忍、一不忍’,则有二责二诘。
= 那些多闻圣弟子也作如此修习:我如果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的话,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二种人所问难。
“何等二?谓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
= 是哪二种人呢?就是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我一切都不接受这二种人。
“如是二责,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
= 如此地被这二种人所呵责,……乃至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复次,火种!如是身色粗四大,圣弟子当观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
= 其次,火种啊!像这粗糙四大所造的色身,圣弟子应要观察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对它舍离。
“若圣弟子观无常、观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住者,于彼身、身欲、身念、身爱、身染、身著,永灭不住。
= 如果圣弟子能经常观察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对它舍离的话,那么对于这色身、色身的渴欲、色身的顾念、色身的喜爱、色身的染著、色身的贪取,就能永远灭除。
“火种!有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火种啊!有三种感受,就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此三种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 这三种感受,是以何为因?从何而集?从何而生?从何而显现呢?这三种感受就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而集、从觉触而生、从觉触而显现。
“彼彼触集,则受集;
“彼彼触灭,则受灭,寂静、清凉、永尽。
= 每一觉触的集起,就会有感受的集起;每一觉触息灭了,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成为寂静、清凉、永尽。
“彼于此三受: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
= 一个人对于这三种感受――觉得苦、或觉得乐、或觉得不苦也不乐。
“彼彼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出如实知;
“如实知已,即于彼受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
= 如果对每一感受的集起、息灭、爱乐、过患、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如实知道后,就能对那感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离。
“彼于身分齐受觉如实知,于命分齐受觉如实知。
= 他对于自身的感受能够如实知道,对于生命的感受也能如实知道。
身分齐受觉 = 感觉身体终结的感受。「分齐」即分际、界限。
命分齐受觉 = 感觉寿命终结的感受。
“若彼身坏命终后,即于尔时一切受永灭无余。
= 如果他身坏命终之后,就在这个时候,一切的感受就会永灭无余。
一切受永灭无余 = 「无余」下原有「永灭」二字,今根据明本及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彼作是念:‘乐受觉时,其身亦坏;苦受觉时,其身亦坏;不苦不乐受觉时,其身亦坏,悉为苦边。’
= 他会这样想着:感受快乐时,这色身也是会败坏;感受苦时,这色身也是会败坏;感受不苦不乐时,这色身一样会败坏,全都是苦。
“于彼乐觉,离系不系;
“于彼苦觉,离系不系;
“于不苦不乐觉,离系不系。
= 于是就会对那快乐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对那痛苦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对于不苦不乐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
“于何离系?
“离于贪欲、瞋恚、愚痴,离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斯等,名为离苦。”
= 是远离什么系缚呢?就是远离贪欲、瞋恚、愚痴,远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系缚,我说这样就叫做离苦。
当于尔时,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经半月。
= 当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受具足戒才过半个月。
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在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
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
= 此时,舍利弗尊者这样想着:世尊对于每一法都叹说要断欲、离欲,要灭尽欲、舍离欲。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 那时,舍利弗尊者便对那每一种法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离,不起一切烦恼,得到心灵的解脱。
尔时,长爪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当时,长爪外道出家人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
长爪外道出家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愿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于佛法中修诸梵行。”
= 长爪外道出家人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并非由他人的教示而得济度,他入于正法、戒律中,得到了无所畏惧,便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希望能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在佛法中修习各种梵行。」
佛告长爪外道出家:“汝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 佛陀告诉长爪外道出家人说:「你现在可于我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分。」
即得善来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 长爪外道便即出家为比丘,他思惟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作「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乃至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佛说是经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长爪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