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星期一

杂阿含经-第四十六卷_八众《帝释+刹利》

《杂阿含经》第四十六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
##帝释相应<12221225>
##刹利相应<12261240>
 
#1222、本经叙说帝释于败军途中,于金翅鸟子起慈念,而得威力摧伏阿修罗军。相应部Kulavaka(鸟巢)。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天、阿修罗对阵斗战,阿修罗胜,诸天不如。时,天帝释军坏退散,极生恐怖,乘车北驰,还归天宫。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诸天与阿修罗对阵战斗,阿修罗获胜,诸天败退。当时,天帝释的军队坏退散逃,内心非常恐怖,乘着车驾往北奔驰,逃回天宫。
“须弥山下道径丛林,林下有金翅鸟巢,多有金翅鸟子。
“尔时,帝释恐车马过,践杀鸟子,告御者言:‘可回车还,勿杀鸟子。’
“御者白王:‘阿修罗军后来逐人,若回还者,为彼所困。’
“帝释告言:‘宁当回还为阿修罗杀,不以军众蹈杀众生。’
“于道,御者转乘南向。阿修罗军遥见帝释转乘而还,谓为战策,即还退走,众大恐怖,坏阵流散,归阿修罗宫。”
= 须弥山下丛林道路中,林下有金翅鸟巢穴,有很多的金翅鸟子。这时,帝释恐怕车马经过,会践杀鸟子,即告诉御者(车夫)说:『可转车回去,不要杀害鸟子。』御者告诉天王说:『阿修罗的军队从后追逐过来,如果转车回去,将会被他们所阻困。』帝释告诉他说:『我宁愿转车回去被阿修罗所杀害,也不愿领着军众踏杀路上众生。』御者于是把车驾转向南驰。阿修罗军队遥见帝释转车回来,以为是作战的策略,就往后退走,阿修罗众极为恐怖,军阵败坏,四处流散,逃回阿修罗宫。」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
(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亦常赞叹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修慈心,亦应赞叹慈心功德。”
= 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由于慈心的缘故,以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也常赞叹慈心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应当修习慈心,也应当赞叹慈心的功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23、本经叙说一贫人因深信如来法,身坏命终后得生天上,并以天寿、天色及天名称三事胜过余三十三天。相应部Daliddo(贫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迦兰陀”:Kalandaka,竹园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乃迦兰陀所献之精舍,故以人名名之。
时,王舍城中有一士夫,贫穷辛苦,而住佛、法、僧,受持禁戒,多闻广学,力行惠施,正见成就。
= 那时,王舍城中有一个人,生活贫穷辛苦,然而他却能净信佛、法、僧三宝,受持禁戒,多闻广学,力行惠施,成就了正见。
彼身坏命终,得生天上,生三十三天,有三事胜于余三十三天。
= 那个人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天上——三十三天中,而他有三事胜过于其它的三十三天众。
何等为三?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
= 是哪三事呢?就是:一、天的寿命,二、天的妙色,三、天的名称。
诸三十三天见是天子三事特胜,天寿、天色、天名称,胜余诸天。
见已往诣天帝释所,作如是言:“憍尸迦!当知有一天子始生此天,于先诸天三事特胜:天寿、天色及天名称。”
= 众三十三天人看见这位天子这三事特别殊胜,他的天寿、天色、天名称,胜过其余诸天人,见后就去到天帝释处,如此禀报说:「憍尸迦啊!您应当知道,有一位新受生于此天的天子,他比起其余先来的诸天人有三事特别殊胜,就是他的天寿、天色及天名称。」
时,天帝释告彼天子:“诸仁者!我见此人于王舍城作一士夫,贫穷辛苦,于如来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见成就。身坏命终,来生此天,于诸三十三天三事特胜:天寿、天色及天名称。”
= 当时,天帝释告诉那些天子们说:「诸位仁者啊!我曾见这个天人于王舍城做为人时,贫穷辛苦,然而他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能净信而向心三宝,……乃至成就了正见。所以他身坏命终之后,受生到此天来,在众三十三天人中有三事特别殊胜,就是——天寿、天色及天名称。」
「于如来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见成就」 = 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九经此处作「直以信心,向于三宝,能净持戒,少多修施」。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持闻,执持舍,执持慧。」
时,天帝释即说偈言:
“正信于如来,决定不倾动,受持真实戒,圣戒无厌者,
“于佛心清净,成就于正见,当知非贫苦,不空而自活。
= 对于如来能有正信,坚定而不动摇他的心志,受持真实的戒律,固持圣戒而不厌嫌,对于佛陀有清净的信心,成就正确的见解,当知有如此信解就不会贫苦,也不会徒自空活着。
“故于佛法僧,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
= 所以对于佛、法、僧三宝,应当生起清净的信仰,增明智慧力,思念佛陀的正确教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24、本经叙说王舍城人设大会请种种外道,帝释化做婆罗门,导众供养佛及僧伽。相应部Yajamanam(对供祭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 “王舍城耆阇崛山”:Rajagaha Gijjhakuta Pabhata,山名。
尔时,王舍城人普设大会,悉为请种种异道。
有事遮罗迦外道者作是念:“我今请遮罗迦外道天,先作福田。”
=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则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
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乾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火弟子者,有事佛弟子僧者,咸作是念:“今当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
= 那时,王舍城的人民普设大会,都是为了迎请各种的外道。有侍奉遮罗迦外道的人就这样想着:我现在迎请遮罗迦外道天,先作供养的褔田。或有侍奉外道出家的人,……。或有侍奉尼乾子道的人,……。或有侍奉外道名叫老弟子的人,……。或有侍奉名叫大弟子的人,……。乃至或有侍奉佛陀弟子僧的人,就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对佛陀面前的僧伽,先作供养的福田。
遮罗迦 = 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经作「遮勒」,为一外道之名。
老弟子 = 别译杂阿含经作「老声闻」,为一外道之名。
大弟子 = 别译杂阿含经作「大声闻」,为一外道之名。
时,天帝释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诸人舍佛面前僧,而奉事余道,求索福田。我当疾往,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
即化作大婆罗门,仪容严整,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众前后导从,持金斗伞盖,至王舍城,诣诸处处大众会中。
= 当时,天帝释这样想着:不可使王舍城的人民舍弃佛面前的僧伽,而去侍奉其余的外道,以求取福田。我应当迅速前往,为王舍城人建立褔田。于是就立即化作一位大婆罗门,仪容端正,乘坐着白马车,有众多年少婆罗门前导后从,都手拿着金斗的伞盖,来到王舍城,又前往各处大众的大会中。
诸王舍城一切士女咸作是念:“但当观望此大婆罗门所奉事处,我当从彼而先供养,为良福田。”
= 所有王舍城的一切士女们看了都这样想着:但当观看这位大婆罗门去奉事何人,我们就应跟从他而先去供养此人,作为良好的福田。
时,天帝释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驾乘导从,径诣耆阇崛山,至于门外,除去五饰,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那时,天帝释已经知道了王舍城一切士女内心的想法,就驾车领着随从,直奔耆阇崛山,到了门外,卸下身上的五种装饰,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而唱诵诗偈说:
“善分别显示,一切法彼岸,悉度诸恐怖,故稽首瞿昙。
= 您善于分别显示一切法,度越痛苦到彼岸,已度脱各种的恐怖,所以我今顶礼瞿昙您。
「善分别显示,……故稽首瞿昙」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转法轮圣王,能度苦彼岸,无怨憎恐怖,我今稽首礼。」
“诸人普设会,欲求大功德,各各设大施,常愿有余果,
“愿为说福田,令斯施果成!”
= 众人普设大会,想要求得大功德,因此各个都设大布施的大会,常愿得到有余(不究竟)的果报,希望您能为他们讲说有关福田之事,使他们所作布施都能成就真正的果报!
帝释大自在,天王之所问,于耆阇崛山,大师为记说:
= 在耆阇崛山中,大自在天王帝释所请问的事,大师就为他记说:
“诸人普设会,欲求大功德,各各设大施,常愿有余果。
“今当说福田,施得大果处。
= 众人普设布施的大会,想要求得大功德,各个都设置大布施,常愿有余的果报。我现在将讲说福田之事,布施可得大果报之处。
“正向者有四,四圣住于果,是名僧福田,明行定具足。
= 正向于正果的行者有四种,而四圣乃是住于果证的人,这些就叫做僧福田,他们都已具足三明、正行及禅定。
= “正向者有四”:即指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
正向者有四 = 指四正向,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
四圣住于果 = 指住于四种果位的圣者,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明行定具足 = 指具足三明、正行及禅定。明,指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行,指身、口、意净行。定,指四禅定、四无色定等。
“僧福田增广,无量逾大海,调人师弟子,照明显正法,
“斯等善供养,施僧良福田。
= 僧福田广大无量,超越了大海,这调人师(指佛陀)的弟子,能照明显示正法,对这些圣者能善于供养,就是布施良好的僧福田。
“于僧良福田,佛说得大果,以僧离五盖,清净应赞叹。
= 布施于良好的僧福田,佛说可得到大果报,因为僧伽已远离了五盖的覆障而得到清净,是所应赞叹的人。
= “五盖”:Panca Nivaranani,指五种障害。覆盖心性,而令善法不生之烦恼有五,即:贪欲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盖。
“施彼最上田,少施收大利,是故诸人者,当施僧福田。
= 布施给那最上的福田,少布施也能收到大利益。所以众人们,应当布施予僧伽的福田。
“增得胜妙法,明行定相应,供此珍宝僧,施主心欢喜。
= 那些僧伽已广得胜妙之法,行作能与三明、正行、禅定相应,供养这些珍宝的僧伽,施主心也欢喜。
“起于三种心,施衣服饮食,离尘垢剑刺,超度诸恶趣。
= 能生起三种心,布施衣服、饮食,就能远离尘垢、剑刺的烦恼,而超度各种的恶趣。
三种心 = 所说三心,本经中并未明言,但观经义,应类似观无量寿经所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或即指布施时,心中不存三轮相——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轮体空,乃为清净布施波罗蜜。
“躬自行启请,自手平等与,自利亦利他,是施获大利。
= 躬自去启请,亲手平等地布施与僧伽,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这种布施可获得大利益。
“慧者如是施,净信心解脱,无罪安乐施,乘智往生彼。”
=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以清净的信心而得解脱,没有罪业的安乐施,就能乘着智慧而往生那大果报之处。
时,天帝释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为佛作礼,即没不现。
= 当时,天帝释听闻佛陀的说法,一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即隐没不见。
尔时,王舍城诸人民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受我供养。”
= 那时,王舍城所有的人民就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乞求佛陀说:「世尊啊!希望您与所有的大众弟子们能接受我们的供养。」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大家的邀请。
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请已,作礼而归,到诸大会处,具饮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时到,唯愿知时!”
= 这王舍城的人民知道世尊已经静默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后,向佛陀行过礼,便赶着回去,到各个布施大会处,准备饮食,布置好床座,次日早晨,便派遣人去通报佛陀说:「赴供的时间已到,希望您启驾光临!」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著衣持钵,至大会所,于大众前敷座而坐。
= 这时,世尊和众弟子们便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布施大会之处,在于大众之前铺好座席坐下。
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种种丰美饮食。
食讫,洗钵澡漱毕,还复本座,听佛说法。
= 王舍城人知道佛陀已经坐定,便各自拿着各种丰美的饮食来供养。吃食之后,洗完钵盂,澡漱完毕,便又回到自己的座位,聆听佛陀的说法。
(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洗涤[wash])
尔时,世尊为王舍城人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当时,世尊为王舍城人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示教照喜 = 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即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
 
#1225、参阅本卷第122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广说如上说。差别者:时,天帝释说异偈,而问佛言: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详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当时,天帝唱诵一首诗偈,请问佛陀说:
“今请问瞿昙,微密深妙慧,世尊之所体,无障碍知见。”
= 我现在请问瞿昙您,那微密深妙的智慧之事,是世尊您所体悟到的,也是没有障碍的正知见。
 
众人普设会,偈如上广说,乃至为王舍城诸设会者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 众人普设布施大会,所说的诗偈,都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乃至佛陀为王舍城所有设置布施大会的人讲说各种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226、本经叙说波斯匿王至佛所,对佛出家未久便得无上菩提表示怀疑,佛告以不可轻于幼小。相应部Daharo (幼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 “拘萨罗”:Kosala,国名,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时,波斯匿王闻世尊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波斯匿王听说世尊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 “波斯匿”:Pasenadi,王名,译作和悦。波斯匿王治理舍卫国,与佛同日生。
闻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自记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人传者,得非虚妄过长说耶?为如说说、如法说、随顺法说耶?非是他人损同法者,于其问答生厌薄处耶?”
= 听到这件消息后,就前往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曾听闻世尊自己记说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大家所传说的,难道不是虚妄,为过分之说吗?或者是如您所说而说、如法而说、随顺法而说的呢?不是因他人为了损伤同法的人,在于问答当中,而生起讥嫌毁呰的吗?」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masambodhi,译作无上正等正觉。
佛告大王:“彼如是说,是真谛说,非为虚妄。如说说、如法说、随顺法说,非是他人损同法者,于其问答生厌薄处。
“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 他们这样说,是真实正确之说,不是虚妄。是如我所说而说,如法而说,随顺法而说,不是他人为了损伤同法的人,而在于问答当中,生起讥嫌毁呰。为什么呢?大王啊!因为我现在确实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虽复世尊作如是说,我犹故不信。所以者何?此间有诸宿重沙门、婆罗门,所谓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删阇耶毗罗胝子、阿耆多枳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彼等不自说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幼小年少,出家未久,而便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虽然世尊您这样说,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很多年高德劭的沙门、婆罗门,所谓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删阇耶毘罗胝子、阿耆多枳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上为六师外道),他们都不敢自己记说已证得了无上的正等正觉,而世尊您那么幼小年少,出家不久,自己如何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
 
六师外道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人名。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
末迦利瞿舍梨子
Makkhali-gosala,六师外道之一。
删阇耶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六师外道之一。
阿耆多枳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六师外道之一。
迦罗拘陀迦栴延
Kakudha-Kaccayana,六师外道之一。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Nataputta,六师外道之一。
 
佛告大王:“有四种虽小而不可轻。何等为四?刹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龙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小火虽微而不可轻,比丘幼小而不可轻。”
= 有四种物虽小,却不可轻视。是哪四种呢?就是剎帝利王子虽年少幼小,却不可轻视他;龙子虽年少幼小,却不可轻视他;小火虽微弱,却不可轻视它;比丘虽幼小,却不可轻视他。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刹利形相具,贵族发名称;虽复年幼稚,智者所不轻,
“此必居王位,顾念生怨害,是故难可轻,应生大恭敬。
= 具足形相的剎帝利,就会发出贵族的名称来;因此,他的年纪虽然幼小,有智慧的人是不敢轻视他的,因为他未来一定会登上王位,应留意他生起怨恨责罚,所以不可轻视他,还应对他生起大恭敬。
“善求自护者,自护如护命;以平等自护,而等护于命。
= 善求自护的人,保护自己要如保护生命一样;以平等自护的心理,同样地去保护他的生命。
自护 = 另译为「自防护」,「守护自己的根门」、「守护自己的心」的意思。
“聚落及空处,见彼幼龙者,莫以小蛇故,而生轻慢想,
“杂色小龙形,亦应令安乐,轻蛇无士女,悉为毒所害。
= 在聚落及空旷之处,看见那幼龙的话,不要因为那只是一条小蛇,而生起轻慢的想法,虽然是杂色小龙的形相,也应使它安乐,无论男士、妇女轻视龙蛇的话,都会被它所毒害。
= “轻蛇无士女,悉为毒所害”:巴利本作So Asajja Damse Balam Naram Narim Ca Ekada,其意为愚痴男士女人接近于〈蛇〉,它〈蛇〉即时咬〈他们〉。无:指无知、愚痴。
“是故自护者,当如护己命;以斯善护己,而等护于彼。
= 所以保护自己的人,应当如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着蛇。
“猛火之所食,虽小食无限,小烛亦能烧,足薪则弥广,
“从微渐进烧,尽聚落城邑。
= 猛火之所吞食,即使小火,但它所能吞食也是无限的,小烛火也能燃烧,有足够薪柴就会广大炽盛起来,从微小之物渐进燃烧,就会烧尽聚落城邑。
“是故自护者,当如护己命;以斯善护己,而等护于彼。
= 所以保护自己的人,应当如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着火。
“盛火之所焚,百卉荡烧尽,灭已不盈缩,戒火还复生,
“若轻毁比丘,受持净戒火,烧身及子孙,众灾流百世,
“如烧多罗树,无有生长期。
= 被盛火所焚烧之处,各种草类都会被燃烧殆尽,火息灭后便不再有增减了,但戒火却会再生起,如果轻毁受持净戒之火的比丘,就会烧及自身祸延子孙,众灾会流转到百世,就如燃烧多罗树一样,不再有生长之期。
(huì) = 小篆字从三“屮”,草木初生。草的总称[various kinds of grass](泛指草木[plants])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
盈缩(yíng suō) = 增减伸缩。
“是故当自护,如自护己命;以斯善自护,而等护于彼。
= 所以应当保护自己,就如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那比丘。
“刹利形相具,幼龙及小火,比丘具净戒,不应起轻想。
= 具足形相的剎帝利,幼龙及小火,还有具足净戒的比丘,不应对他们生起轻视的想法。
“是故当自护,如自护己命;以斯善自护,而等护于彼。”
= 所以应当保护自己,就如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着他们。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27、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终而悲痛,佛告以一切法是死灭法。相应部Ayyaka(祖母)、法炬译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有祖母,极所敬重,忽尔命终。
出城阇维,供养舍利毕,弊衣乱发,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那时,波斯匿王极为敬重的祖母,忽然逝世了。出城火化,供养舍利(遗骨)后,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满头乱发,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 “阇维”:Jhapeti,又音译荼毗,即火葬。
= “舍利”:Sarira,又作实利、设利罗,意译为身体、身骨、遗身,即死尸、遗骨之意。
舍利 = 火化后的遗骨。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弊衣乱发?”
= 当时,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啊!你从何处来?怎么衣服破旧,满头乱发的呢?」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极所敬重,舍我命终,出于城外阇维,供养毕,来诣世尊。”
= 世尊啊!我失去祖母,我极为敬重的祖母,舍弃我而逝世了,我到城外将她火化,供养遗骨后,来见世尊您的。
佛告大王:“极爱重敬念祖亲耶?”
= 你极为敬重爱恋祖母吗?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极敬重爱恋。
“世尊!若国土所有象马七宝,乃至国位,悉持与人,能救祖母命者,悉当与之。
“既不能救,生死长辞,悲恋忧苦,不自堪胜!
“曾闻世尊所说: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
= 世尊啊!我极为敬重爱恋她。世尊啊!如果把国家中所有的象、马、七宝,乃至国君之位全拿给他人,能救回祖母生命的话,我愿意都送给人。既不能救治她,生死永别,内心的悲恋忧苦,令我无法忍受!曾听世尊说:一切众生、一切昆虫、一切天神,出生的话就一定会死亡,没有一物不穷尽的,没有出生而不会死亡的,今天我才知道世尊所说是善说。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辄死,终归穷尽,无有一生而不死者。”
= 大王啊!是的!是的!一切众生、一切昆虫、一切天神,有出生的话,就一定会死亡,终归于穷尽,没有一物出生而不会死亡的。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佛告大王:“正使婆罗门大姓、刹利大姓、长者大姓,生者皆死,无不死者。
= 即使是婆罗门大姓、剎帝利大姓、长者大姓,有出生的话,就一定会死亡,没有不会死亡的。
“正使刹利大王灌顶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于诸敌国无不降伏,终归有极,无不死者。
= 即使是灌顶居位的剎帝利大王,称王四天下,拥有权力,自在如意,各个敌国,无不降伏,终究还是有穷尽的时候,没有不会死亡的。
“若复,大王!生长寿天,王于天宫,自在快乐,终亦归尽,无不死者。
= 大王啊!如果是生于长寿天,于天宫中称王,自在快乐,终究也是会穷尽,没有不会死亡的。
“若复,大王!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离诸重担,所作已作,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归尽,舍身涅槃。
= 大王啊!如阿罗汉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舍离各种重担,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尽除所有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他也是会有穷尽,舍身而入于涅槃。
“若复缘觉善调善寂,尽此身命,终归涅槃。
= 又如善于自调、善守寂静的缘觉行者,此世身命完尽后,终究会入于涅槃的。
“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无所畏,胜师子吼,终亦舍身,取般涅槃。
= 诸佛世尊都已具足十力,四无所畏,能作殊胜的师子吼,终究也是要舍弃色身,入于般涅槃。
“以如是比,大王当知: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辄死,终归磨灭,无不死者!”
= 我举这些例子,大王你就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一切昆虫、一切天神,有生就有死,终究会逐渐灭亡,没有不会死亡的!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
= 一切众生之类,有生命的终究会趋于死亡,各自随着业力的趋使,自受善恶的果报;恶业就堕生于地狱中,为善则上升于天界,修习胜妙的正道,灭尽诸烦恼就能证得般涅槃。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 如来和缘觉之人,以及佛陀的声闻弟子们,也都会有舍弃身命的时候,何况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四无所畏 = 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
一切智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漏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说障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1228、本经叙说行身口意三恶行者为不自念,行身口意三善行者为自念。相应部Piya(爱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云何为自念?云何为不自念?”
=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思惟,他这样想着:怎样叫能知爱念自己呢?怎样叫不知爱念自己呢?
复作是念:“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念。若复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念。”
= 他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了。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独一思惟,作是念:‘云何为自念?云何为不自念?’复作是念:‘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念。若复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念。’”
= 于是他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怎样叫能知爱念自己呢?怎样叫不知爱念自己呢?我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了。」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念。
“彼虽自谓为自爱念,而实非自念。
“所以者何?无有恶知识所作恶,不念者所不念,不爱者所不爱所作,如其自为自己所作者,是故斯等为不自念。
= 是的,大王!对的,大王!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他虽然自己称说是一个知道爱念自己的人,然而实际并非是知道爱念自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如何,恶知识所作的恶行,不顾念者所作的不自顾念行为,不自爱者所作的不自爱行为,都是他自己亲自做出来的,所以这种人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
「无有恶知识所作……是故斯等为不自念」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论如何,非爱者所以为非爱者,乃彼等之自所作为。是故彼等非自我之爱者。」文意明显。北传经文较生涩,白话译文参考南传译成。
“若复,大王!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念,斯等自谓不自爱惜己身,然其斯等实为自念。
“所以者何?无有善友于善友所作,念者念作,爱者爱作,如自为己所作者,是故斯等则为自念。”
= 大王啊!如果能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像这种人虽然自己称说是不知爱惜己身的人,然而这种人其实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如何,善友所作的善友行为,能知顾念者所作对自己的顾念行为,能自爱者所作对自己的爱惜行为,都是他自己亲自做出来的,所以这种人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
「无有善友于善友所作……是故斯等则为自念」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论如何,爱者之所以为爱者,乃彼等之自所作为。是故彼等乃自我之爱者。」白话译文乃参考南传译成。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谓为自念者,不应造恶行,终不因恶行,令己得安乐。
= 称说爱念自己的人,就不应造作各种恶行,因为终究不会由于造作恶行,而使自己得到安乐。
“谓为自念者,终不造恶行,造诸善业者,令己得安乐。
= 称说爱念自己的人,终究不会造作各种恶行,行作各种善业的人,能使自己得到安乐。
“若自爱念者,善护而自护,如善护国王,外防边境城。
= 如果是能爱念自己的人,他会善于防护,自我保护,就如善护国家的国王一样,能外防边境的城邑。
“若自爱念者,极善自宝藏,如善守之王,内防边境城。
= 如果是能爱念自己的人,他会极善于珍重宝藏自己,就如善于守护的国王一样,能内防边境的城邑。
“如是自宝藏,刹那无间缺,刹那缺致忧,恶道长受苦!”
= 要如此地珍重宝藏自己,剎那之时也不间断;如果剎那之时有所缺断,就会遭致忧恼,在恶道中长受忧苦!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29、本经叙说行身口意三恶行者为不自护,行身口意三善行者为自护。相应部Attanurakkhita(自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如是念:“云何自护?云何不自护?”
复作是念:“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若复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
=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于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怎样叫能自我防护呢?怎样叫不能自我防护呢?然后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能自我防护的人;如果能够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自我防护的人了。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而作是念:‘云何为自护?云何为不自护?’复作是念:‘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若复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
= 他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怎样叫能自我防护呢?怎样叫不能自我防护呢?我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能自我防护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自我防护的人了。」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而彼自谓能自防护。
“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自防护,虽谓自护,实非自护。
“所以者何?虽护于外,不护于内。
“是故,大王!名不自护。
= 是的,大王!对的,大王!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能自我防护的人,然而他却还自称说是能够自我防护的人。有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防护自己,虽然叫做自护,其实并非真正的自我防护。为什么么呢?因为四军虽能防护外患,却不能防护内心的行恶。大王啊!所以这样叫做不能自我防护。
“大王!若复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
“彼虽不以象、马、车、步四军自防,而实自护。
“所以者何?护其内者,名善自护,非谓防外。”
= 大王啊!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自我防护的人。他虽然不用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防护自己,然而他却是真实能自我防护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能防护自己内心的人,就叫做善于自我防护的人,而不是指防护外患而言。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
= 善于防护身、口,以及意的一切业行;心常惭愧而防护自己,这样就叫做善守护。
 
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30、本经叙说少有人得财利而能不放逸。相应部Appaka(少数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少有人得胜妙财利能不放逸,能不贪著,能于众生不起恶行。世多有人得胜妙财利起于放逸,增其贪著,起诸邪行。”
=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于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世间很少有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而能不放逸,能不贪著,能于众生不起恶行的。世间大多数的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都会生起放逸,增长贪著,造作各种的邪行。
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世间少有人得胜妙财,能于财利不起放逸,不起贪著,不作邪行。世多有人得胜妙财而起放逸,生于贪著,多起邪行。’”
= 如此思考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地想着:世间很少有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能对于财利不起放逸,不生贪著,不作邪行的。世间大多数的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都会生起放逸,生起贪著,多作各种的邪行。」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少有人得胜妙财利能不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世多有人得胜妙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起诸邪行。
= 是的,大王!对的,大王!世间的确很少有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而能不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的。世间大多数的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都会对于财利生起放逸,生起贪著,生起各种的邪行。
“大王当知:彼诸世人得胜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作邪行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大王!譬如猎师、猎师弟子,空野林中张网施羂,多杀禽兽,困苦众生,恶业增广。
“如是,世人得胜妙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造诸邪行,亦复如是,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 大王您应当知道:那些得到胜妙财利后,就对于财利生起放逸,生起贪著,造作邪行的世间人,是愚痴之人,他将会有长夜得不到利益的苦恼。大王啊!譬如猎师和猎师的弟子,他们在空野林中张设天罗地网,杀害众多禽兽,困苦众生之类,广造各种的恶业。同样地,世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便对财利生起放逸,生起贪著,造作各种的邪行,也是如此。这样的愚痴人,将会有长夜得不到利益的苦恼。
(juàn) = 张网捕捉(野兽)[to trap]
施羂 = 羂,系取也。施羂,张网捕兽。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贪欲于胜财,为贪所迷醉,狂乱不自觉,犹如捕猎者,
“缘斯放逸故,当受大苦报!”
= 贪欲着胜妙的财利,被贪欲所迷醉,心狂乱而不能自觉,就会像那被捕猎的野兽一样;由于如此放逸的缘故,将会受大苦的恶报!
犹如捕猎者 = 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六经此处作「如鹿入深穽」;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如鹿被缚蹄」。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31、本经叙说波斯匿王见婆罗门、刹利、长者等大姓因贪利而欺诈妄语,故不欲再亲临断事,而往告佛,佛谓是等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相应部Atthakarana(裁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于正殿上自观察王事,见胜刹利大姓、见胜婆罗门大姓、见胜长者大姓因贪欲故,欺诈妄语。即作是念:“止此断事!息此断事!我更不复亲临断事;我有贤子,当令断事。云何自见此胜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为贪欲故,欺诈妄语?”
= 那时,波斯匿王于正殿上,亲自观察国政之事,看见那些殊胜的剎帝利大姓、殊胜的婆罗门大姓、殊胜的长者大姓们,由于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他就这样想着:我应停止裁断事务!我应息止裁断事务!我再也不愿亲临断事了;我有贤子,应当遣他来裁断事务。我为什么要看这些殊胜的剎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为了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呢?」
= “正殿”:巴利本作Atthakarana(裁判所)。
= “断事”:即裁判。
时,波斯匿王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殿上自断王事,见诸胜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为贪利故,欺诈妄语。世尊!我见是事已,作是念:‘我从今日,止此断事,息此断事;我有贤子,当令其断。’不亲自见此胜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缘贪利故,欺诈妄语。”
= 当时,波斯匿王做如此思考后,便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于正殿上亲自裁断国事,看见那些殊胜的剎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全都为了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世尊啊!我看见这些事情后,这样想着:我从今天起,要停止裁断事务!息止裁断事务!我有贤子,应当遣他来执行裁断事务。我不愿亲自看见这些殊胜的剎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由于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彼胜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因贪利故,欺诈妄语,彼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大王当知:譬如渔师、渔师弟子,于河溪谷截流张网,残杀众生,令遭大苦。
“如是,大王!彼胜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因贪利故,欺诈妄语,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 是的,大王!对的,大王!那些殊胜的剎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的确会因贪利的缘故,而欺诈妄语,那些愚痴的人们将会有长夜得到无利益的苦恼!大王你应当知道:譬如渔师和渔师的弟子,他们在河流溪谷中截流张网,残杀众生,使众生遭遇大苦一样;同样地,大王啊!那些殊胜的剎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由于贪利的缘故,而欺诈妄语,也将会有长夜得到无利益的苦恼!
(xī) =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brookrivulet](泛指小河流[rivulet])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于财起贪欲,贪欲所迷醉,狂乱不自觉,犹如渔捕者,
“缘斯恶业故,当受剧苦报!”
= 对于财利生起贪欲,而被贪欲所迷醉,内心狂乱而不自觉,就像被捕的鱼那样;由于造作如此恶业的缘故,将会受到极痛苦的恶报!
犹如渔捕者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如鱼被网罗」;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五经此处作「如鱼入密网」。斟酌前段经意,「渔捕者」应指被捕获的鱼,而非指渔夫。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32、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告佛摩诃男长者之悭吝,佛告以财利之正当用法。相应部Aputtaka(无子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多财巨富,藏积真金至百千亿,况复余财!
“世尊!摩诃男长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粗碎米,食豆羹,食腐败姜,著粗布衣、单皮革屣,乘羸败车,戴树叶盖,未曾闻其供养施与沙门、婆罗门,给恤贫苦、行路顿乏、诸乞丐者;闭门而食,莫令沙门、婆罗门、贫穷、行路、诸乞丐者见之。”
= 那时,波斯匿王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舍卫国里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男,他拥有很多的财富,所藏聚的真金多达百千亿,何况是其余财物!世尊啊!这位摩诃男长者虽拥有这么巨大的财富,可是他却如此享用:吃食粗碎的米、喝豆羹、吃腐败的姜,穿粗布衣服、单皮革的鞋子,搭乘破旧的车子,顶戴的是树叶做的伞盖,从未曾听过他供养布施给沙门、婆罗门,或救助贫苦、行路困乏,以及乞丐诸人;关起门来吃饭,不使沙门、婆罗门、穷人、路人、以及诸乞丐看见。」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soup])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xù) = 忧虑[worry](怜悯[pity;sympathize])
(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
佛告波斯匿王:“此非正士,得胜财利,不自受用,不知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恤诸仆使,施与知识,不知随时供给沙门、婆罗门,种胜福田,崇向胜处,长受安乐,未来生天。得胜财物,不知广用,收其大利。
“大王!譬如旷野湖池聚水,无有受用、洗浴、饮者,即于泽中煎熬消尽。如是,不善士夫得胜财物,乃至不广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 这种人并不是正士,拥有巨大的财利,自己不会受用,也不知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济助奴仆,或布施予所认识的人,更不知随时供给沙门、婆罗门,培植殊胜的福田,崇向胜妙之处,长久地享受安乐,未来受生于天上。只是徒自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知广为使用,收取它的大利。大王啊!譬如旷野中聚水的湖池,要是没有人去受用、洗浴、取饮的话,水就会在泽中被阳光煎熬而蒸发消尽。同样地,一个不善的人拥有巨大的大财物,……乃至不知广为受用,收取它的大利,就会像那个湖池的水一样。
“大王!有善男子得胜财利,快乐受用,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给恤仆使,施诸知识,时时供养沙门、婆罗门,种胜福田,崇向胜处,未来生天。得胜钱财,能广受用,倍收大利。
“譬如,大王!聚落、城郭边有池水,澄净清凉,树林荫覆,令人受乐,多众受用,乃至禽兽。如是,善男子得胜妙财,自供快乐,供养父母,乃至种胜福田,广收大利。”
= 大王啊!有一种善男子,他得到了殊胜的财利后,不但自己快乐受用,也能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济助奴仆,或布施予所有认识的人,且又时常供养沙门、婆罗门,培植殊胜的福田,崇向胜妙之处,未来得受生于天上。如此得到殊胜的钱财后,能广为受用,就可加倍的收取大利。大王啊!譬如聚落或城郭边有池水,澄净清凉,岸边有树林荫覆,在这里可以使人享受快乐,有很多人都来受用,乃至是飞禽走兽也来这儿。同样地,善男子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若能快乐自供,而且又能供养父母,……乃至培植殊胜的福田,就能广收大利。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旷野湖池水,清凉极鲜净;无有受用者,即于彼消尽。
= 旷野里的湖水,很清凉又极鲜净;但是没有人去取水受用的话,它就会在那里自然消尽。
“如是胜妙财,恶士夫所得,不能自受用,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积聚,聚已而自丧!
= 同样地,这胜妙的财利,如果被坏人得到的话,他不但不能自己受用,也不会去供养济助他人,只知辛苦地空自积聚,积聚后却又给失去了!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广施作功德,及与亲眷属。
= 有智慧的人得到殊胜的财利,自己能快乐地受用,又能广施作功德,施与他的亲人眷属们。
“随所应给与,如牛王领众,施与及受用,不失所应者,
“乘理而寿终,生天受福乐!”
= 他会随其所应而给与,就如牛王领导群众一样,施与及受用,都能相应不失,如此乘于真理而寿终后,将会生天而享受福乐的果报!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33、本经叙说摩诃男长者悭吝,前生布施反悔之故,虽得财富而不得受用。又因杀其异母兄故,命终堕于地狱。其余罪报,七次受身皆无子,财没入王家。相应部Aputtaka(无子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命终无有儿息。
波斯匿王以无子、无亲属之财,悉入王家。
波斯匿王日日校阅财物,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那时,舍卫国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男,命终后没有儿子。波斯匿王因为他的财产没有儿子、亲属继承,所以将它全部没入王家。波斯匿王天天去查点财物,身上扑满尘土,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
(yuè) = 从门,说省声。象在门里清点东西。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身蒙尘土,似有疲倦。”
= 当时,世尊问波斯匿王说:「大王啊!你从何处来呢?全身扑满尘土,好像是很疲倦的样子。」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国长者摩诃男,命终有无子之财,悉入王家。瞻视料理,致令疲劳,尘土坌身,从其舍来。”
= 世尊啊!因为国里的摩诃男长者,命终之后,留有无子继承的财产,现已全部没入王家,我去察看处理,所以才使我如此疲劳,尘土扑身,从他的家中来到这里。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佛问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长者大富多财耶?”
= 那位摩诃男长者极富有又多钱财吗?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钱财甚多,百千巨亿金钱宝物,况复余财!世尊!彼摩诃男在世之时,粗衣恶食,如上广说。”
= 是极为富有,世尊啊!他的钱财也很多,有百千亿的金钱宝物,何况其它的财物!世尊啊!那位摩诃男在世之时,却是穿着粗布衣服,吃食粗糙的食物,……就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过去世时,遇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施一饭食,非净信心,不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后变悔,言:‘此饭食自可供给我诸仆使,无辜持用,施于沙门。’
= 那位摩诃男于过去世时,遇到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曾布施予一饭之食,但是他没有清净的信心,不是恭敬地施与,也不是亲自施与,布施出去后,内心又感到后悔,说:『这碗饭可供给我的那些奴仆们,我却无缘无故地拿去布施给沙门!』
= “多迦罗尸弃辟支佛”:Tagarasikhin Pacceka-buddha,过去世之辟支佛名。
(gū) = 从辛,古声。“辛”,是受刑的意思。罪行[crime](辜负,亏负[be unworthy oflet down])
“由是施福,七返往生三十三天,七返生此舍卫国中最胜族姓,最富钱财。
“以彼施辟支佛时,不净信心,不手自与,不恭敬与,施后随悔故,在所生处,虽得财富,犹故受用粗衣、粗食,粗弊卧具、屋舍、车乘,初不尝得上妙色、声、香、味、触,以自安身。
= 他由于如此布施的福报,得以七次返生三十三天,七次返生此舍卫国中为最殊胜的族姓,拥有极富裕的钱财。但因他在布施予辟支佛时,没有清净的信心,不是亲自施与,不是恭敬施与,而且布施后随之后悔的缘故,所以在他所受生处,虽然可得到财富,却仍然受用粗衣、粗食,以及粗劣的卧具、屋舍、车驾,自始便不曾享受到上妙的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以安适自身。
“复次,大王!时,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缘斯罪故,经百千岁,堕地狱中,彼余罪报生舍卫国,七返受身,常以无子,财没入王家。
“大王!摩诃男长者今此寿终,过去施报尽于此身。
“以彼悭贪,于财放逸,因造过恶,于此命终,已堕地狱受极苦恼!”
= 其次,大王啊!当时,那位摩诃男长者杀害了他的异母兄长,夺取他的财物,由于犯下此罪恶的缘故,曾经过百千岁,堕生于地狱中,乘那余剩的罪报而生在舍卫国,七次返来受身,常以无子,财富没入王家受报。大王啊!摩诃男长者现在寿终了,过去布施的福报到此身已尽。由于他悭吝贪求,于财物放逸,因而造作了过恶,于此命终后,已堕生在地狱中,遭受极苦恼的恶报!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诃男长者命终已,入地狱受苦痛耶?”
= 世尊啊!摩诃男长者命终后,真的已入地狱受苦痛之恶报吗?
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狱!”
= 是的,大王!他已堕入于地狱中!
时,波斯匿王念彼悲泣,以衣拭泪,而说偈言:
= 这时,波斯匿王想起长者的恶报,不禁悲泣,他以衣服拭去泪水,而后唱诵诗偈道:
“财物真金宝,象马庄严具,奴仆诸僮使,及诸田宅等,
“一切皆遗弃,裸神独游往,福运数已穷,永舍于人身。
= 财物及真金等珍宝,象、马等庄严之物,奴仆与诸僮使,以及所有田宅等,一切都将会遗弃,只剩赤裸的神识独自游往,福运之数已尽,便要永远地舍离人身。
(tóng) = 未成年的人[young](奴婢[servant])
“彼今何所有?何所持而去?于何事不舍,如影之随形?”
= 他现在还拥有什么呢?他拿着什么离去呢?只有什么东西不能舍去,有如影子之随形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
“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
= 只有罪业与福业,假若人已做过的话,这些就是自己所拥有的,是他常会持拿带着去,生生死死都未曾舍离,有如影子之随形一样。
“如人少资粮,涉远遭苦难;不修功德者,必经恶道苦。
= 譬如人携带很少的资粮,跋涉远途就会遭到苦难;不修养功德的人,也一定会遭致恶道的苦报。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
“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修德淳厚者,善趣长受乐。
= 譬如人有丰厚的资粮,就可以安乐地到远方游玩;一个修德淳厚的人,也会在善道里长久地享受安乐。
(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如人远游行,岁久安隐归,宗亲善知识,欢乐欣集会。
= 宗亲及善知识们,都会很欢乐欣喜地集会迎接他。
“善修功德者,此没生他世,彼诸亲眷属,见则心欢喜。
= 一位善修功德的人,此世殁后转生于他世,他的那些宗亲眷属们,看见了也会满心欢喜。
“是故当修福,积集期永久,福德能为人,建立他世乐。
= 所以应当要修作福业,希能永久地积聚福德,那么福德就能为人建立他世的安乐。
“福德天所叹,等修正行故,现世人不毁,终则生天上。”
= 修福德的人会为天人所赞叹,因为他平等修习正行的缘故,在现世中不会被人诋毁,命终后也会生于天上。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34、本经叙说波斯匿王设大会,供多牺牲,佛闻之,对众比丘说设牺牲大会功德少,供养三宝及慈念众生功德多。相应部Yanna(供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普设大会,为大会故,以千特牛行列系柱,集众供具,远集一切诸异外道,悉来聚集波斯匿王大会之处。
= 那时,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为了大会的缘故,用千头特选的牛只排列地系在柱旁,并且集聚所有供具,邀集远方的一切外道,全来聚集于波斯匿王所设的大会之处。
= “大会”:Maha-yanna,大供牺牲会。
时,有众多比丘亦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闻波斯匿王普设大会,如上广说,乃至种种外道皆悉来集。
闻已,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闻波斯匿王普设大会。”如上广说,乃至种种异道集于会所。
=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就如前面所详说,……乃至各种外道都来集聚。听闻后,等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与众多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就如前面所详说,……乃至各种外道都来集聚于会所。」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月月设大会,乃至百千数,不如正信佛,十六分之一。
= 即使月月普设祭祀大会,乃至有百千次数之多,还不如正信佛陀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如是信法僧,慈念于众生,彼大会之福,十六不及一。
= 同样地,能正信法与僧,慈念于众生,那么筹设大会的福报,还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若人于世间,竟年设福业,于直心敬礼,四分不及一!”
= 如果有人在世间,终年普设祭祀的福业,与直心礼敬佛陀相比,仍不及他的四分之一。
= “竟年设福业”:别译杂阿含作「满足一年中」。
于直心敬礼 = 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九经作「不如正身立,一礼敬向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35、本经叙说波斯匿王系缚诸国人,佛闻之,为众比丘说法阐释难可脱之系缚。相应部Bandhana(缚)、小部法句经Tanha-Vagga(爱欲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忿诸国人,多所囚执,若刹利、若婆罗门、若鞞舍、若首陀罗、若旃陀罗,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皆被录,或锁、或杻械、或以绳缚。
= 那时,波斯匿王因怨恨国人,抓很多人来囚禁,无论剎帝利,或者是婆罗门,或者是鞞舍(商人),或者是首陀罗(农人奴隶),或者是旃陀罗(以屠杀为业之贱民),或者是持戒、犯戒,或者是在家、出家之人,全都被登录收拿,有的用链条锁着,有的用手铐系住,有的用绳索捆绑。
(niǔ) = 檍树[a kind of tree](chǒu =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ancient instrumentsof torture])
(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fettersshacklesetc.](器械,用具[applianceinstrumenttool])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闻波斯匿王多所摄录,乃至或锁、或缚。
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波斯匿王多所收录,乃至锁缚。”
=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他们听闻波斯匿王登录收拿很多人,……乃至有人被链条锁着,有人被绳索捆绑。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和众多比丘进入城中乞食,听闻波斯匿王登录收拿很多人,……乃至将他们用链条锁着,或用绳索捆绑。」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非绳锁杻械,名曰坚固缚;
“染污心顾念,钱财宝妻子,是缚长且固,虽缓难可脱。
= 并非绳索、枷锁、手铐脚镣等刑具,就叫做坚固的系缚;以染污的心去顾念钱财珍宝及妻子,这种系缚才是长久而坚固,虽然松缓却难可脱逃。
(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慧者不顾念,世间五欲乐,是则断诸缚,安隐永超世。”
= 有智慧的人不会顾念世间五欲的快乐,这样就能断除一切的系缚,安稳地永超于世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36、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和阿阇世王战斗,佛闻之而说法。相应部Sangame Dev Vuttani(关于战斗二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摩竭提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共相违背。
= 那时,波斯匿王与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不和。
= “摩竭提国”:Magadha,中印度国名。
= “阿阇世王韦提希子”:Ajatasattu Vedehiputta Raja,摩竭提国频婆娑罗王之子,后弑其父,自立为王,统治摩国。其母为韦提希,故又称为韦提希子。
摩竭提王阿阇世韦提希子起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至拘萨罗国。
= 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到拘萨罗国。
波斯匿王闻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四种军至,亦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出共斗战。
= 波斯匿王听闻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到来,也招集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出城迎战。
阿阇世王四军得胜,波斯匿王四军不如,退败星散,单车驰走,还舍卫城。
= 结果阿阇世王的四军得到胜利,波斯匿王的四军不敌,退败星散,波斯匿王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来。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闻摩竭提王阿阇世韦提希子起四种军,来至拘萨罗国;波斯匿王起四种军出共斗战,波斯匿王四军不如,退败星散,波斯匿王恐怖狼狈,单车驰走,还舍卫城。
闻已,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摩竭提主阿阇世王韦提希子起四种军。如是广说,乃至单车驰走,还舍卫城。”
=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国城中乞食,他们听闻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来到了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也发动四种军队出城迎战,但波斯匿王的四军不敌,退败星散,波斯匿王极为惊怖狼狈,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听闻之后,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与众多比丘进入城中乞食时,听闻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如此地加以详说,乃至波斯匿王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 战胜了就会增加怨敌,战败了会苦恼而卧睡不安稳;如能将胜败二者全舍弃,就能觉受寂静快乐的安眠。
「战胜增怨敌……卧觉寂静乐」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胜利以生怨,败者苦难寝;只有舍胜败,平静乐安眠。」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一经此偈作「胜则多怨疾,负则恼不眠;若无胜负着,寂灭安睡眠。」译文相当一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37、本经叙说波斯匿王战胜阿阇世王,将其生擒至佛前,禀佛后欲放之,佛为之赞叹,并记波斯匿王因此得长夜安乐饶益。相应部Sangame Dve Vuttani(关于战斗二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与摩竭提王阿阇世韦提希子共相违背。
摩竭提王阿阇世韦提希子起四种军,来至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倍兴四军,出共斗战。
= 那时,波斯匿王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违背不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于是发动四种军队,来到拘萨罗国;而波斯匿王更出动加倍的四种军队,出城迎战。
波斯匿王四种军胜,阿阇世王四种军退,摧伏星散。
= 波斯匿王的四种军队获胜,阿阇世王的四种军队败退,被摧伏而星散。
波斯匿王悉皆虏掠阿阇世王象马、车乘、钱财宝物,生擒阿阇世王身,载以同车,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波斯匿王把阿阇世王的象马、车乘、钱财宝物等,全都掳掠过来,连阿阇世王也被生擒,把他载在同车里,一起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qín) = 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捉拿[catch])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是阿阇世王韦提希子,长夜于我无怨恨人而生怨结,于好人所而作不好;然其是我善友之子,当放令还国。”
= 波斯匿王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位是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长夜我都无怨恨他人,然而他却对我生怨结,对于好人而做不好的念头;可是他是我好朋友的儿子,我将释放他,使他回国。」
= “长夜于作不好”: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二经此处作「我于彼所,初无怨嫌;彼于我所,恒怀憎嫉。」
= “善友之子:巴利本作Bhagineyyo(甥)。
我善友之子 = 阿阇世王为韦提希夫人与频婆娑罗王之子,二人均深信佛教,而波斯匿王亦是佛子,故云「我善友之子」;南传则作「甥」。
佛告波斯匿王:“善哉!大王!放其令去,令汝长夜安乐饶益。”
= 真好啊!大王!你要释放他回去,这将会使你得到长夜安乐的利益。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乃至力自在,能广虏掠彼;助怨在力增,倍收己他利。”
= 乃至是有自在的力量,能广大地掳掠他人;但能帮助怨敌,会使自己力量更增长,收到加倍的自他两利之效。
(lǔ) = 俘获[take prisonercapture](俘虏[captive])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及阿阇世王韦提希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38、本经叙说波斯匿王思惟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佛告之先前彼所以教阿难陀者。相应部Appamada(不放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此法。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是恶知识、恶伴党。”
=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世尊的正法,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各种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此法,所以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
「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非是恶知识、恶伴党」 = 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三经此处作「尔时,波斯匿王于闲静处,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极有义利,能得现报,无有热恼,不待时节,能将于人到于善处。语诸人言:『汝等来,善示汝妙法。夫为智者,自身取证,深得解达,须善友、须善同伴,恒应亲友如是善友;不向恶友,并恶知识,远离恶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于独坐静观以生思念:依世尊之善说法,而与善友、善朋、善伴交;非与恶友、恶朋、恶伴交。』」别译与南传叙述详略有别,但经义相似。本经则与上二经之叙述稍有差异。
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 如此思惟后,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世尊的正法,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各种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所以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众生有生法者,解脱于生,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悉令解脱。
= 是的,大王!对的,大王!世尊的正法、戒律,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所以世尊就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我为善知识,众生如有生法苦恼的话,我会教导使他解脱生法苦恼,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话,我也会教导使他得到解脱。
“大王!我于一时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时,阿难陀比丘独静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 大王啊!我有一个时候,曾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里。当时,阿难陀比丘独自于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
“作是念已,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白我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 如此思惟后,他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我说:『世尊啊!我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
“我时告言:‘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 我当时告诉他说:『阿难啊!不要这样说——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得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人,才可叫做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我常为一切众生作善知识的缘故。那些众生如有生法苦恼的话,应知世尊的正法,能使他于现世中从生法中得到解脱;如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话,也能使他远离这些炽盛的苦恼,不需长久时间,于现前就能使他脱离恼苦,知见通达,由自己觉悟证知。能这样就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
其诸众生有生故 = 此「故」字,依前段类句及前后文意,疑应作「法」或作「者」才是。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赞叹不放逸,是则佛正教;修禅不放逸,逮得证诸漏。”
= 赞叹不放逸之法,这就是佛陀的正教;修禅而不放逸,就能得证诸漏(烦恼)已尽。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39、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多修习不放逸法,于现世后世得利益。相应部Appamada(不放逸),Kuta etc.(屋顶等)、中阿含第141经(喻经)、玄奘译本事经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得现法愿满足、后世愿满足、现法后世愿满足不?”
=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呢?
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得现法愿满足、得后世愿满足、现法后世愿满足不?’”
= 这样思惟后,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呢?」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得现法愿满足、得后世愿满足、得现法后世愿满足,谓不放逸善法。不放逸善法修习多修习,得现法愿满足、得后世愿满足、得现法后世愿满足。
= 是的,大王!对的,大王!确实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
“大王!譬如世间所作粗业,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复如是,修习多修习,得现法愿满足、得后世愿满足、得现法后世愿满足。如力,如是种子、根、坚、陆水足行、师子、舍宅,亦如是说。
= 大王啊!譬如世间人以各种力量所行作的事业,那一切都是依于大地然后才得以建立。这不放逸的善法也是如此,能对它修习又多修习,就能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得到现世与后世愿望的满足。就如世间人以各种力量行作事业的经文所述,像这种子、根、坚、陆水足行、师子、舍宅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如力 = 有关「力」的经文,应即指本经所譬「世间所作粗业,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之经文而言。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五大篇第一道相应之第一四九经「力」云:「诸比丘!譬如以诸力作所作之事业,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业。」由此类句,也可推知「世间所作粗业」,即指世间人以各种力量所作之事业。
种子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犹如大地,一切种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广;一切众生,因不放逸,亦复如是」。
= 根据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相对经文,是指根香而言。南传经文作「譬如诸根香中,以说随时檀为其最上」;别译经文则作「一切根香中,黑坚实香最为第一,此事亦尔,一切善法,因不放逸」。
= 别译此处作「坚实香中,赤旃檀为第一,此事亦尔,一切善法,因不放逸为本」;南传则作「譬如诸核香中,以说赤檀为其最上」。
陆水足行 = 别译作「一切畜生迹中,象迹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南传则作「譬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皆入于象之足迹,因而说象之足迹为最上、最大」。
师子 = 别译作「一切兽中,师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
舍宅 = 别译作「一切楼观,高波那写最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
“是故,大王!当住不放逸,当依不放逸。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当作是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当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
= 所以,大王啊!应当住于不放逸,应当依于不放逸。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后,王的夫人将会这样地想着:大王已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我现在也应当要如此地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
“如是夫人,如是大臣、太子、猛将亦如是。国土人民应当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将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应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
“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则能自护夫人、婇女,亦能自保仓藏财宝,增长丰实。”
= 就如同王的夫人所想的,像这大臣、太子、猛将等,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国内人民应当就会这样想着:大王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王的夫人、太子、大臣、猛将们,也都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我们也应如此地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大王啊!如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的话,就能保护自己的夫人、婇女,也能够自保仓库所藏的财宝,使它增长得更丰实。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称誉不放逸,毁訾放逸者,帝释不放逸,能主忉利天。
= 要赞美不放逸,毁呰放逸的人,帝释不放逸,所以能成为忉利天的主宰。
(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称誉不放逸,毁訾放逸者,不放逸具足,摄持于二义:
“一者现法利,二后世亦然,是名无间等,甚深智慧者。”
= 要赞美不放逸,毁呰放逸的人,具足不放逸,就能摄持二种的义利:一为在现世可得利益,二为后世也可得利益,这样就叫做已经证悟,是有甚深智慧的人。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240、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向佛说老、病、死三法为世间所不爱念,佛赞许之。相应部Raja(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此有三法,一切世间所不爱念。
“何等为三?谓老、病、死。
“如是三法,一切世间所不爱念。
=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这里有三法,是一切世间之人所不爱念的。是哪三法呢?就是老、病、死。这三种法,就是一切世间人所不爱念之法。
“若无此三法世间所不爱者,诸佛世尊不出于世,世间亦不知有诸佛如来所觉知法为人广说。
“以有此三法世间所不爱念,谓老、病、死故,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世间知有诸佛如来所觉知法广宣说者。”
= 如果没有这三种世间人所不爱念之法的话,那么诸佛世尊就不会出现于世间,世间人也不会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因为有这世间人所不爱念的老、病、死三法之故,所以诸佛世尊如来出现于世间,世间之人也才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
波斯匿王作是念已,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所念,广白世尊。
= 波斯匿王如此思惟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再把他的想法,详细地告诉世尊。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此有三法,世间所不爱念,谓老、病、死,乃至世间知有如来所觉知法为人广说。”
= 是的,大王!对的,大王!这里确有三法,是世间人所不爱念的,那就是老、病、死,……乃至世间人也才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王所乘宝车,终归有朽坏;此身亦复然,迁移会归老。
= 大王所乘坐的宝车,终究会有归于朽坏之时;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会随着岁月迁移而归于老。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唯如来正法,无有衰老相;禀斯正法者,永到安隐处。
= 只有如来的正法,不会有衰老之相;凡禀受此正法的人,就能到达永远安稳之处。
(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
“但凡鄙衰老,丑弊恶形类,衰老来践蹈,迷魅愚夫心。
= 世间凡鄙之人一旦衰老,都是丑陋恶形之相貌,全为衰老所践蹈,来迷魅愚夫之心。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mèi) = 迷信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若人寿百岁,常虑死随至,老病竞追逐,伺便辄加害!”
= 即使人寿有百岁,也是会常忧虑着死的随时到来,因有老、病争相追逐,趁着机会就会加害于人!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