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三十卷
#道品诵<24-30卷>
##三学相应<830~832>戒、定、慧三种修学。
##四不坏净相应(中)<833~860>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830、本经叙说世尊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迦叶比丘闻后心不忍不喜,后即生悔,便向世尊悔过,世尊授以律仪戒。增支部Pankadha(崩伽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崩伽阇崩伽耆林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崩伽阇村的崩伽耆林中。
= “崩伽阇”:Pankadha,村名。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法。
=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制定戒法。
= “说戒相应法”:巴利本作Sikkhapadapatisamyuttaya
Dhammiya-kathaya…Sandassente(以学处相应之法语开示)。
戒相应法 = 与戒相关的法。
尔时,尊者迦叶氏于崩伽聚落住,闻世尊说戒相应法,赞叹是戒,极心不忍不喜,言:“此沙门极赞叹是戒,极制是戒。”
= 当时,迦叶氏尊者住在崩伽聚落里,他听到世尊在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这戒法,内心很不能接受,也不欢喜,就说:「这沙门太过赞叹戒法,太过度制定这戒法了。」
= “迦叶氏”:Kassapagotta,比丘名。
= “此沙门极赞叹是戒,极制是戒”:巴利本作Adhisallekhat'
Evayam Samano(此沙门过份制欲)。
极制是戒 = 制订这些戒律过于严格。
尔时,世尊于崩伽聚落随所乐住已,向舍卫国去,次第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世尊在崩伽聚落随心所乐的安住一段时间后,就走向舍卫国,次第游行教化,到达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迦叶氏,世尊去后不久,心即生悔:“我今失利,得大不利,于世尊所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时,于世尊所,心不忍不喜,心不欢喜,而作是言:‘沙门极制是戒,极赞叹是戒。’”
= 这时,迦叶氏尊者在世尊离去后不久,内心就生起悔意说:我今天失去了利益,而得到大不利,在世尊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制定戒法时,我对于世尊的说法,内心不接受,也不欢喜,由于心不欢喜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这戒法。」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时,尊者迦叶氏夜过晨朝,著衣持钵,入崩伽聚落乞食。
= 当时,迦叶氏尊者在夜晚过后到了早晨,他穿着法衣,手拿钵盂,就进入崩伽聚落中乞食。
食已,还精舍,付嘱卧具,自持衣钵,向舍卫城次第游行,至舍卫国,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稽首礼足,白佛言:“悔过!世尊!悔过!善逝!我愚我痴,不善不辨。
= 乞食后,回到精舍,收拾好卧具,自己拿着衣钵,就向舍卫城次第游行而去。到了舍卫国,他收好衣钵,洗过脚,就去晋见世尊,向世尊顶礼后,禀告佛陀说:「我要悔过!世尊啊!我要悔过!善逝啊!我很愚笨,我很愚痴,没有善根,不能明辨是非。
= “付嘱卧具”:巴利本作Senasanam
Samsametva(收拾卧坐具已)。
“我闻世尊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时,于世尊所,不忍不喜,心不欣乐,而作是言:‘是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
= 我听闻世尊您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赞叹制定戒法时,竟然对世尊您的说法,不愿接受也不喜欢,由于心里不喜欢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也太过度赞叹戒法了。』」
辨(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discriminate;distinguish]。
佛告迦叶氏:“汝何时于我所,心不忍不喜,不生欣乐,而作是言:‘此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
= 佛陀问迦叶氏说:「你是在什么时候对于我的说法,心里不愿接受也不喜欢,由于心里不喜欢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戒法。』呢?」
迦叶氏白佛言:“时,世尊于崩伽阇聚落崩伽耆林中,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是戒。
= 当时,世尊您住在崩伽阇聚落的崩伽耆林中,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这戒法。
“我尔时于世尊所,心得不忍、不欢喜,心不欣乐,而作是言:‘是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
= 我就是在那时对于世尊的说法,内心不能接受,也不欢喜,由于内心不欢喜,所以才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戒法。』
“世尊!我今日自知罪悔,自见罪悔,唯愿世尊受我悔过,哀愍故!”
= 世尊啊!我今天自己已知罪而愿悔过,自己已见罪而愿悔过,希望世尊您能接受我的忏悔,也是哀悯我愚痴之故!
佛告迦叶氏:“汝自知悔。愚痴、不善不辨,闻我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而于我所,不忍不喜,心不欣乐,而作是言:‘是沙门极制是戒,极叹是戒。’
= 你自己已经知道忏悔了。由于你的愚痴,没有善根,不能明辨是非,以致听闻我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赞叹制定戒法时,对于我的说法,不能接受,也不喜欢,由于内心不喜欢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戒法。』
“汝今迦叶自知悔、自见悔已,于未来世,律仪戒生,我今受汝,哀愍故。
= 现在迦叶你已自知罪而悔过,自见罪而悔过,在未来世,你将会生起律仪戒,因为哀悯你的缘故,我现在就接受你的忏悔。
= “于未来世,律仪戒生”:Ayatim
Samvaram Apajjati。
= “我今受汝”:巴利本作Tam
Te Mayam Patiganhama(我们受纳你的那〈忏悔〉)。
“迦叶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长,终不退减。
= 迦叶氏啊!如此悔过的人,将会增长善法,始终不再退减了。
“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见罪而悔过者,于未来世,律仪戒生,善法增长,不退减故。
= 为什么呢?因为有人如能自知罪、自见罪而悔过的话,在未来世,就会生起律仪戒,使善法增长,始终不再退减之故。
“正使迦叶,为上座者,不欲学戒、不重于戒、不叹制戒,如是比丘我不赞叹。
= 迦叶啊!即使是上座比丘,如果他不愿学戒、不注重戒律、不赞叹制戒,那么这样的比丘,我是不会赞叹他的。
“所以者何?若大师所赞叹者,余人则复与相习近,恭敬亲重;
“若余人与相习近亲重者,则与同见,同彼所作;
“同彼所作者,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 为什么呢?因为被大师所赞叹的人,其余的人听了便会去习近他,恭敬亲附尊崇他;如果余人去和他习近亲附尊崇他的话,就会认同他的见解,而与他的作法相同了;如果跟他的作法相同的话,那么长夜将会得到无利益的痛苦了。
“是故我于彼长老初不赞叹,以其初始不乐学戒故。
= 所以我对于那样的长老自初始便不赞叹他,因为他一开始就不乐于学戒的缘故。
“如长老,中年、少年亦如是。
= 就如对于长老比丘的叙述,对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样的说法。
“若是上座长老初始重于戒学,赞叹制戒,如是长老我所赞叹,以其初始乐学戒故。
= 如果那上座长老一开始就能注重学戒,赞叹制定戒法,像这样的长老是我所赞叹的,因为他从初始就乐于学戒的缘故。
“大师所赞叹者,余人亦当与相习近亲重,同其所见;
“同其所见故,于未来世,彼当长夜以义饶益。
= 这被大师所赞叹的人,其余的人也将会去和他习近,亲附尊崇他,认同他的见解;由于见解相同的缘故,在未来世,他将长夜地获得义利。
长夜以义饶益 = 长时间以真义带来帮助。
“是故于彼长老比丘常当赞叹,以初始乐学戒故。
= 所以,对于那位长老比丘应当常赞叹他,因为他一开始就乐于学戒的缘故。
“中年、少年亦复如是。”
= 对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1、本经说明世尊不赞叹不乐学戒者,赞叹乐学戒者。增支部Pankadha(崩伽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上座长老比丘初始不乐学戒、不重于戒,见余比丘初乐学戒、重于戒、赞叹制戒者,彼亦不随时赞叹,我于此等比丘所亦不赞叹,以其初始不乐学戒故。
= 如果众上座长老比丘自初始就不乐于学戒,不注重戒律,看见其它比丘一开始就乐于学戒,注重戒律,赞叹制定戒法时,他也不愿随时给予赞叹的话,我对于这样的长老比丘也是不予赞叹的,因为他自初始就不乐于学戒之故。
“所以者何?若大师赞叹彼者,余人当复习近亲重,同其所见;
“以同其所见故,长夜当受不饶益苦。
= 为什么呢?因为大师如赞叹他的话,其余的人将会去习近他,亲附尊崇他,认同他的见解,因为和他见解相同之故,长夜将会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
“是故我于彼长老,中年、少年亦复如是。
= 所以我对于那位长老比丘,……对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样的说法。
“乐学戒者,如前说。”
= 对乐于学戒的比丘,就如前经的说法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2、本经说明戒、定、慧三学。增支部Sikkha(诸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
= “三学”:Tisso
Sikkha。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有三种增上之学。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
“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
= 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能安住于戒律,具足威仪、行处,看见微细罪就会生起怖畏,受持学戒,这样就叫做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
“若比丘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学。
=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远离了一切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远离贪欲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中,这样就叫做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
“若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
= 怎样叫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对这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学余经,如前念处说。
= 有关「三学」的其余经文,都如前面四念处经里所说一样。
如禅,如是无量、无色。如四圣谛,如是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亦如是说。
= 如禅经所说,同样地,有无量、无色二经。如四圣谛经所说,像这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等经,也是如此的说法。
#833、本经说明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命终时得生天上,得十种法。相应部Licchavi(离车)or Nandaka(难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 “毗舍离”:Vesali,地名,位于东印度。
时,有善调象师离车,名曰难陀,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那时,有时一位离车族的调象师,名叫难陀,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 “善调象师离车”:Licchavimahamatta,离车,是跋耆国毗舍离城中的一种种族,属刹帝利种。
尔时,世尊告离车难陀言:“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欲求寿命,即得寿命;
“求好色、力、乐、辩、自在即得。
= 如果圣弟子能成就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那么他想求得寿命,就能获得寿命;想求得好色身、勇力、安乐、才辩、自在,便都能获得。
= “不坏净”:Aveccappasada,坚信不移。
“何等为四?谓佛不坏净成就,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是那四种净信呢?就是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我见是圣弟子于此命终,生于天上,于天上得十种法。
= 我看见这样的圣弟子在这人世里命终之后,就会受生到天上,在天上得到十种善报。
“何等为十?得天寿、天色、天名称、天乐、天自在,天色、声、香、味、触。
= 是那十种呢?就是得到天上的寿命、天上的妙色、天上的名称、天上的快乐、天上的自在,也得到天上的色、声、香、味、触五妙欲。
“若圣弟子于天上命终,来生人中者,我见彼十事具足。
= 如果这圣弟子在天上命终,来生于人世间的话,我看见他也会具足十事。
“何等为十?人间寿命、人好色、名称、乐、自在、色、声、香、味、触。
= 是那十种呢?就是具足人间的寿命、人身的好色身、名称、快乐、自在,以及人间的色、声、香、味、触五妙欲。
“我说彼多闻圣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说彼有如实正慧知见。”
= 我说那位多闻圣弟子,不是由于他人而生信,不是由于他人而起欲愿,不是从他人听闻,不取他人的意志,也不因他人的思惟,我说他自己有如实的正慧知见。
「我说彼多闻圣弟子,……我说彼有如实正慧知见」 = 比对「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难陀!此非我(佛陀自谓)闻于他之沙门、婆罗门所说之,乃我自知、自见、自悟而说。」南北所传说法有差异。
尔时,难陀有从者,白难陀言:“浴时已到,今可去矣!”
= 那时,难陀有位侍从告诉难陀说:「澡浴的时间已到,现在可以去了!」
难陀答言:“我今不须人间澡浴,我今于此胜妙法以自沐浴,所谓于世尊所得清净信乐。”
= 难陀答说:「我现在不须要人间的澡浴了,我现在就以这胜妙之法来沐浴自己,那就是在世尊处获得清净的信乐。」
尔时,离车调象师难陀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 当时,离车族的调象师难陀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834、本经说明成就四不坏净者,生活自然富足。相应部Mahaddhana(大宝)or Addha(富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不于人中贫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
= 如果圣弟子能够成就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那么他就不会在人世间过贫穷的生活,不用贫寒乞食,生活自然富足。
寒乞(hán qǐ) = 寒天乞食。比喻贫寒。
“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成就,法、僧、圣戒不坏净成就。
= 是那四种呢?就是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及成就对法、僧、圣戒坚定不移的净信。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该如此学习:我将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5、本经说明转轮王具足七宝,成就四种神力,王四天下,仍未断轮回之苦;然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而解脱轮回之苦,其缘故在于有无成就四不坏净。相应部Raja(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王七宝具足,成就人中四种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生于天上。
= 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了人世间的四种神力,称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后,生于天上。
= “四天下”:东西南北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此等四洲是印度旧说,佛陀说法时,常引其说。
转轮王七宝 = 此七宝即一、金轮宝,二、象宝,三、马宝。四、摩尼珠宝,五、贤玉女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臣宝。
成就人中四种神力 = 一、大富,二、端正姝好,三、无疾病,四、长寿。
“虽复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人间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得生天上,然犹未断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
= 虽然那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了人世间的神力,称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但他还是尚未断除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之苦报。
“所以者何?以转轮王不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不成就故。
= 为什么呢?因为转轮圣王没有得到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也没有成就圣戒的缘故。
“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草蓐卧具;
“而彼多闻圣弟子解脱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
= 多闻的圣弟子虽然是穿着粪扫衣,挨家乞食,以草席为卧具;然而那多闻的圣弟子却得解脱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之苦。
蓐(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所以者何?以彼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为什么呢?因为那多闻圣弟子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了圣戒的缘故。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所以,众比丘们!你们应该这样修学:要对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6、本经说明四不坏净不变易增损,若成就四不坏净,则可不堕三恶趣。相应部Mittenamacca(朋友),参阅相应部Mitta(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
= 你们应该要生起哀悯心与慈悲心。
“若有人于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
= 如果有人对于你们所说之法乐闻乐受的话,你们就应该为他讲说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使他趋入此法、安住此法。
“何等为四?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圣戒成就。
= 是那四种呢?就是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坚定不移的净信、对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
= 为什么呢?因为这四大——地、水、火、风会有变易增损,然而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却不曾有增损变异。
“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
= 那不会增损变异之法,就是多闻圣弟子成就对佛陀等坚定不移的净信,如果说他还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当建立余人,令成就。’”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该这样学习:我将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同时也应教导其余的人,使他也成就这四种净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7、本经说明敬信人之五种过患。应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种过患,彼人或时犯戒违律,为众所弃。
= 如果敬信人的话,容易生起五种过患。如果被敬信的那人有时违犯戒律了,就会被大众所唾弃。
“恭敬其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敬重,众僧弃薄,我今何缘入彼塔寺?’
= 恭敬此人的弟子,将会这样想着:这是我的师父,是我所敬重的人,可是僧众们却鄙弃轻视他,我现在为什么还要进入那塔寺呢?
“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
“不敬僧已,不得闻法;
“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过患。
= 不愿进入塔寺,就不得恭敬僧众;不恭敬僧众,就不得听闻正法;不得听闻正法,就会退失善法,不能久住于正法中。这就是敬信人所生起的第一种过恶。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轻视,看不起[look down upon]/引申为微小,少[small]/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复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违律,众僧为作不见举。
= 其次,敬信人的话,如果所敬信的人违犯了戒律,僧众们便会举发他犯戒而不认罪的过错。
“敬信彼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敬重,而今众僧作不见举,我今何缘复入塔寺?’
= 敬信此人的弟子,将会这样想着:这是我师父,是我所敬重的人,可是僧众们却举发他犯戒不认罪的过错,我现在为什么还要进入这塔寺呢?
“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
“不敬众僧已,不得闻法;
“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二过患。
= 不愿进入塔寺,就不得恭敬僧众;不恭敬僧众,就不得听闻正法;不得听闻正法,就会退失善法,不能久住于正法中。这就是敬信人的缘故,所生起的第二种过患。
不见举 = 戒律中之罪名,为三举之一。比丘犯罪而他人忠告之,却不自认罪之人,犯不见举罪。
“复次,彼人若持衣钵,余方游行。
= 其次,如果那位被敬信的人拿着衣钵,到其余地方游行去了。
“敬彼人者,而作是念:‘我所敬人著衣持钵,人间游行,我今何缘入彼塔寺?’
= 那么敬信此人的弟子,将会这样想着:我所敬信的人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去了,我现在为什么还要进入那塔寺呢?
“不入塔寺已,不得恭敬众僧;
“不敬众僧已,不得闻法;
“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三过患。
= 不愿进入塔寺,就不得恭敬僧众;不恭敬僧众,就不得听闻正法;不得听闻正法,就会退失善法,不能久住于正法中。这就是敬信人的缘故,所生起的第三种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舍戒还俗。
= 其次,如果他所敬信的人舍戒还俗了。
“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师,我所敬重,舍戒还俗,我今不应入彼塔寺。’
= 那么敬信此人的弟子,将会这样想着:他是我师父,是我所敬重的人,他既已舍戒还俗了,我现在就不应进入塔寺里。
“不入寺已,不敬众僧;
“不敬僧已,不得闻法;
“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过患。
= 不愿进入塔寺,就不得恭敬僧众;不恭敬僧众,就不得听闻正法;不得听闻正法,就会退失善法,不能久住于正法中。这就是敬信人的缘故,所生起的第四种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身坏命终。
= 其次,如果他所敬信的人身坏命终了。
“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师,我所敬重,今已命终,我今何缘入彼塔寺?’
= 那么敬信此人的弟子,将会这样想着:他是我师父,是我所敬重的人,如今他已逝世了,我现在为什么还要进入那塔寺呢?
“不入寺故,不得敬僧;
“不敬僧已,不得闻法;
“不闻法故,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过患。
= 由于不入塔寺,所以就不得恭敬僧众;不恭敬僧众,就不得听闻正法;由于不得听闻正法,所以就会退失善法,不能久住于正法中。这就是敬信人的缘故,所生起的第五种过患。
“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8、本经说明四种食。相应部Abhisanda(润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食,长养众生,四大增长摄受。
= 有四种食能长养众生,摄受四大而得增长。
“何等为四?谓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 是那四种呢?就是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如是,福德润泽,为安乐食。
= 同样地,也有四种润泽福德,为安乐之食。
“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是那四种呢?就是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该这样学习:我将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食 = 可长养有情身心之四种食。
|
|
粗抟食
|
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以印度人一般食法,以手取食,故谓之抟食;又所食可分餐次段落,故叫段食。
|
细触食
|
即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而生喜乐等爱,可摄益心、心所,由此而长养诸根、四大。
|
意思食
|
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生命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
识食
|
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与染爱相应的识。此识执取身心,众生的生命才能维持,人死,即是识不执取人体。
|
#839、本经说明于佛不坏净成就者,为闻法、众僧所念及圣戒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于佛不坏净成就者,为闻法、众僧所念,圣戒成就。”
= 对于佛陀成就坚定不移净信的人,是为能听闻正法,是众僧所忆念,能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0、本经说明于佛不坏净成就者,离悭垢心,圣戒成就。相应部Abhisanda(润泽)。
次经亦如上说,差别者:“若于佛不坏净成就者,法、僧,悭垢缠众生离悭垢心,在家而住解脱心施,常行乐施,常乐于舍,行平等施,圣戒成就。”
= 其次的经文也跟前面经文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对于佛陀成就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乃至被悭吝的垢秽所缠缚的众生能远离悭吝的垢秽心,在家而住于解脱心的布施,常行乐施,常乐于施舍,行平等的布施,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1、本经说明成就四种福德润泽者,其福利无量。相应部Abhisanda(润泽)。
次经亦如上说,差别者:“如是圣弟子,四种福德润泽,善法润泽,摄受称量功德,不可称量尔所果福、尔所果、尔所福果集,然彼得众多福利,是大功德聚数。
= 其次的经文也跟前面经文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就像这样,圣弟子们成就四种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之食,如要称量此所摄受的功德,那么你所得到的福利、你所得到的果报、你所得到福利与果报的集聚,实在不可称量;然而由那儿所得到的众多福利,确实是极大功德集聚之数。
“譬如五河合流,谓恒河、耶菩那、萨罗由、伊罗跋提、摩醯,于彼诸水,无能度量百瓶、千瓶、百千万瓶者,然彼水多,是大水聚数。
= 譬如恒河、耶菩那河、萨罗由河、伊罗跋提河、摩酰河等五大河的合流,对于那么众多的河水,是不能用百瓶、千瓶、百千万瓶去度量的;然而那河水很多,确实是大水汇聚之数。
= “恒河”:Ganga,河名。
= “耶菩那”:Yamuna,河名。
= “萨罗由”:Sarabhu,河名。
= “伊罗跋提”:Aciravati,河名。
= “摩醯”:Mahi,河名。
“如是圣弟子成就四功德润泽者,无能度量其福多少,然彼多福,是大功德聚数。
= 同样地,圣弟子们成就这四种润泽功德之食的话,也是无法去度量他有多少的福利;然而他会得到很多的福利,确实是大功德积聚之数。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该这样学习:我将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众吉之巨海,自净能净彼,汪洋而平流,实诸百川长。
= 具众多吉祥的大海,能清净自己也能清净他物,它汪洋浩瀚而水流平稳,实在是一切百川之长。
汪(wāng) = 深广的样子[vast]。
“一切诸江河,群生之所依,悉归于大海;此身亦复然,
“施戒修功德,百福流所归。”
= 大地上一切江河,是众生之所依生,全都流注入大海中;我们身体也像这样,若能修习布施、持戒的功德,一切福利自会流归于你了。
#842、本经说明婆罗门所说邪道不能向于涅槃,世尊所说八圣道向于涅槃。相应部Brahmana(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婆罗门者,说虚伪道,愚痴恶邪,不正趣向,非智等觉向于涅槃。
= 婆罗门所说的道是虚伪的,愚痴而邪恶,不是正确的趋向,也不是向于涅槃的正觉智慧。
“彼作如是化诸弟子:于十五日,以胡麻屑、庵罗摩罗屑沐浴身体,著新劫贝,头垂长缕,牛屎涂地而卧于上,言:‘善男子!晨朝早起,脱衣举著一处,裸其形体,向东方驰走,正使道路逢凶象、恶马、狂牛、猘狗、棘刺、丛林、坑涧、深水,直前莫避,遇害死者,必生梵天。’
= 他们这样地教导众弟子:在每月的十五日,他们用胡麻屑或庵罗摩罗屑来沐浴身体,穿着新劫贝衣服,由头上垂下长缕,把牛屎涂在地面,然后卧于其上,告诉弟子们说:『善男子们!早晨时要早起,脱下衣服,放在一处,赤身裸体地向东方奔驰而去,即使在半路上遇到凶象、恶马、狂牛、猘狗(疯狗、凶狗)、棘刺、丛林、坑涧、深水,也要勇往直前,不可逃避,如果因此遇害而死的话,一定会受生于梵天。』
胡麻(hú má) = 即“芝麻”[sesame]/中国西北、内蒙古一带对油用亚麻的俗称[flax]。
屑(xiè) = 碎末。(研成碎末[broken to pieces]。)
庵罗摩罗 = 果树名,又作庵摩洛迦果,即余甘子,能作洗发用。
劫贝 = 树名;又白毡名,是以劫贝树的絮织之者。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猘(zhì) = 狂犬,猛犬。比喻暴狂之徒[mad
dog]。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涧(jiàn) = 夹在两山间的水沟[gully;ravine]。(涧谷,山谷[valley]。)
“是名外道愚痴邪见,非智等觉向于涅槃。
= 这样就叫做是外道的愚痴邪见,不是向于涅槃的正觉智慧。
“我为弟子说平正路,非愚痴,向智慧等觉,向于涅槃,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 而我为弟子们讲说的是平正的大道,不愚痴,是向于正觉的智慧,能向于涅槃,就是所谓的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3、本经叙说佛陀与舍利弗之关于「流」与「入流分」之问答。相应部Sariputta(舍利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
= 所谓『流』,到底什么是『流』呢?
= “流”:Sota,指圣洗,八圣道为趣向涅槃之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 世尊所说的『流』,就是八正道。
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
= 所谓入圣流的支分,到底什么是入圣流的支分呢?
= “入流分”:巴利本作Sotapattiyanga(预流支),即入圣流之支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
= 世尊啊!有四种趋入圣流的支分。
“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 是哪四种呢?就是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心正确思惟、依道法次第而行。
= “法次法向”:Dhammanudhammapatipatti,亦作「法随法行」。依道(法)次第而行。
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
= 进入圣流的话,能成就几法呢?
= “入流者”:Sotapanna,已入圣道之圣者,即须陀洹果。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
= 进入圣流的话,能成就四种支分。
“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是哪四种呢?就是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坚定不移的净信、对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 确实就像你所说的,流就是指八圣道。
“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 趋入圣流的支分有四种,就是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心正确思惟、依道法次第而行。
“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进入圣流的话,能成就四法,就是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坚定不移的净信、对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4、本经叙说阿难告诉舍利弗,若断四恶法、成就四善法,如来则为彼记说得须陀洹。相应部Sariputta(舍利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难所,问讯慰劳已,退住一面。
= 那时,舍利弗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
= 舍利弗尊者告诉阿难尊者说:「想要向您请问,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说?」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 = 南传巴利本作阿难去请教舍利弗,而舍利弗为其解说问题,宾主与北传互易。
尊者阿难语舍利弗:“随意所问,知者当答。”
= 你就随意发问吧!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舍利弗问尊者阿难:“为断几法,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记说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到底要断除几种恶法,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以他的所知所见,记说那个人得到须陀洹果(预流果、初果),不会堕入三恶道中,决定趋向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呢?
尊者阿难语尊者舍利弗:“断四法、成就四法,如来、应、等正觉记说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要断除四种恶法,成就四种善法,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记说那个人得到了须陀洹果,不会堕入恶道中,决定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何等为四?谓圣弟子于佛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佛不坏净;
“于法、僧不信恶戒,彼则已断已知,成就法、僧不坏净及圣戒成就。
= 是哪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的不信,已断已知,而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的不信,以及受持恶戒,他也都已断已知,而成就了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
“如是四法断、四法成就,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记说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断除了这四种恶法,成就四种善法的话,如来、应供、等正觉就会以他的所知所见,记说那个人得到须陀洹果,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尊者阿难语尊者舍利弗:“如是,如是四法断、四法成就,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记说彼人得须陀洹,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就像这样,断除这四种恶法,成就四种善法,如来、应供、等正觉就会以他的所知所见,记说他得到须陀洹果,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展转随喜,从座起去。
#845、本经说明若离五恶,于三宝不生疑惑,则可得须陀洹果,不堕恶趣。相应部Bhayam(怖畏)or 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如果比丘休止五种恐怖、怨怼,决定对于三事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的话,那位圣弟子自己就能记说:『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得到了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何等为五恐怖怨对休息?
“若杀生因缘罪怨对恐怖生;
“若离杀生者,彼杀生罪怨对因缘生恐怖休息。
= 怎样叫休止五种恐怖、怨怼呢?就是由于杀生罪的怨怼因缘就会生起恐怖;如果远离杀生的话,就能休止那由杀生罪的怨怼因缘而生起的恐怖。
“若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因缘生恐怖;
“彼若离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者,因缘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对因缘生五恐怖休息。
= 由于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罪的怨怼因缘就会生起恐怖;如果远离那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罪之怨怼的话,就能休止恐怖的因缘,这样就叫做休止了由于罪恶的怨怼因缘而生起的五种恐怖。
“何等为三事决定,不生疑惑?
“谓于佛决定离于疑惑,于法、僧决定离疑惑,是名三法决定离疑惑。
= 怎样叫决定对于三事不生起疑惑呢?就是决定对于佛远离疑惑,决定对于法、僧远离疑惑,这样就叫做决定对于三法远离疑惑。
“何等名为圣道如实知见?
“谓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圣道如实知见。
= 怎样叫如实知见圣道呢?就是如实知见这苦的真理,也如实知见这苦生起的真理、这苦寂灭的真理、这苦寂灭途径的真理,这样就叫做如实知见圣道。
“若于此五恐怖罪怨对休息、于三法决定离疑惑、于圣道如实知见,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如果能休止这五种罪恶的怨怼而生起的恐怖,决定对于三宝远离疑惑,也能如实知见圣道的话,那么这位圣弟子就能自己记说:『我已断尽地狱恶道,也断尽畜生、饿鬼恶道,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确地趋向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6、本经说明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相应部Duvera(怨仇)or Anathapindika(给孤独〈长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内容一样,差别是:「怎样叫如实知见圣道呢?就是指如实知见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次经亦如是说,差别者:“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
= 其次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差别的是:「怎样叫如实知见圣道呢?就是指如实知见十二支的缘起法。
“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
= 就如所说的:由于有此事存在的因缘,所以就会有此事的存在;由于有此事生起的因缘,所以就会有此事的生起。
“如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名圣弟子如实知见。”
= 如由于无明而有妄行,由于妄行而生业识,由于业识而生名色,由于名色而生六入处(六根),由于六入处而生觉触,由于觉触而生感受,由于感受而生贪爱,由于贪爱而生执取追求,由于执取追求而招感未来果报,由于招感未来果报而有来世的再生,由于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这样就叫做圣弟子如实知见圣道。」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7、本经说明四不坏净是众生生天之道。相应部Devapada(天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 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 “诸天天道”:Devanamdevapadani,生诸天之道。
“何等为四?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 是哪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叫做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它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8、本经说明四不坏净为生天之道的根由。相应部Devapada(天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
= 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
“何等为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是哪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说: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此如来事生随喜心;
“随喜已,心欢悦;
“心欢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三昧定;
“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
= 对这些如来事生起随喜心;心随喜后,内心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体就得轻安,身体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
“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
= 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
“作是念:‘我从今日,于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但当自受纯一满净诸天天道。’
= 于是又想着: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无论是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自己只当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
“是名第一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 这就是第一种生于诸天的道法,它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复次,比丘!圣弟子念于法事,谓如来说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
= 其次,比丘啊!圣弟子要忆念正法之事,所谓如来讲说的正法、戒律,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一切炽热的烦恼,不待时间,就能通达涅槃境地,即身而观察,缘于自己而觉知。
“如是知法事已,心生随喜;
“随喜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三昧定;
“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
= 如此地知道法事后,内心就会生起随喜;心能随喜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
“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此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
= 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这世间无论是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应该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
“是名第二诸天天道。
= 这就是第二种生于诸天的道法。
“复次,比丘!若于僧事起于正念,谓世尊弟子僧,正直、等向,所应恭敬、尊重、供养,无上福田。
= 其次,比丘啊!要对于僧之事生起正念,所谓世尊的出家弟子,心性正直,有正向,是我们所应恭敬、尊重、供养的人,这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彼如是于诸僧事正忆念已,心生随喜;
“心随喜已,得欢悦;
“欢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三昧定;
“三昧定已,彼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
= 他能这样对于一切僧事正确地忆念后,内心就会生起随喜;心能随喜后,就会得到欢悦;得到欢悦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
“复作是念:‘我闻诸天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但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
= 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诸天没有瞋恚,这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一切无论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只应该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
“是名第三诸天天道。
= 这就是第三种生于诸天的道法。
“复次,比丘!谓圣弟子自念所有戒事,随忆念言:‘我于此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明智所叹戒、智者不厌戒。’
= 其次,比丘啊!圣弟子自己要忆念所有戒律之事,要随时忆念说:我在此不缺戒法、不污戒行、不杂戒律,戒是明智的人所赞叹,有智慧的人不厌戒行。
“于如是等戒事正忆念已,心生随喜;
“随喜已,欢悦;
“欢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三昧定;
“三昧定已,圣弟子作是念:‘何等为诸天天道?’
= 对于这些戒律之事能正确忆念后,内心就会生起随喜;心得随喜后,就会生起欢悦;得到欢悦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想着: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
“复作是念:‘我闻诸天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
= 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诸天没有瞋恚,这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一切无论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将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
“是名第四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 这就是第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它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9、本经参阅第84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增其净。
= 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何等为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是哪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说: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如是念如来事已,则断恶贪,及断心恶不善过。
= 他这样地忆念如来之事后,就能断除邪恶的贪欲,以及断除内心邪恶不善的过恶。
“念如来故,心生随喜;
“心随喜已,则欢悦;
“欢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
= 由于忆念如来,所以内心会生起随喜;心随喜后,内心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体就得轻安;身体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
“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但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
= 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一切无论是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只应当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
“如是法、僧、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 就像这样,对于法、僧、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0、本经参阅第848经、增支部Mo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增其净。
= 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何等为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是哪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说: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圣弟子念如来事已,心不贪欲缠,瞋恚、愚痴缠,其心正直。
= 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后,他的心就不会被贪欲所缠缚,也不会被瞋恚、愚痴所缠缚,他的心会很正直。
= “心不贪欲缠,瞋恚、愚痴缠”:巴利本作Nev'Assa
Tasmim Samaye Ragapariyutthitam Cittam Hoti,Na
Dosapariyutthitam Cittam Hoti,Na Mohapariyutthitam
Cittam Hoti(此时,其心不为贪所缠,心不为瞋所缠,不为愚痴所缠)。
“念如来事,是圣弟子得法流水、得义流水、得念如来饶益随喜;
“随喜已,生欢悦;
“欢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三昧定;
“三昧定已,是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
= 忆念如来之事,这位圣弟子就能得到正法的流水,得到真义的流水,得到忆念如来利益的随喜;心得随喜后,就会生起欢悦;得到欢悦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
“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诸世间不起瞋恚,纯一满净诸天天道。’
= 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世间一切事物都不生起瞋恚,只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
“如是法、僧、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 就像这样,对于法、僧、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1、本经说明四不坏净为法镜。相应部Ginjakavasatha(繁耆迦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讲说法镜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
= “法镜”:Dhammadasa,四不坏净是法镜,大法能照物,故以镜譬之。
“何等为法镜经?
“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
= 什么是法镜经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是法镜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2、本经叙说众比丘闻四位在家出家弟子命终,问世尊彼等死后生往何处,佛告以比丘、比丘尼已得解脱,不受后有;在家弟子生于天上而般涅槃。相应部Ginjakavasatha(繁耆迦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
乞食时,闻难屠比丘命终、难陀比丘尼命终、善生优婆塞命终、善生优婆夷命终。
= 乞食的时候,他们听到难屠比丘逝世了,难陀比丘尼逝世了,善生优婆塞逝世了,善生优婆夷也逝世了。
= “难屠”:Salha,比丘名。
= “难陀”:Nanda,比丘尼名。
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入舍卫城乞食,闻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命终。
= 乞食完毕,他们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去到佛陀住处,向世尊顶过礼,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们今天早晨进入舍卫城乞食的时候,听到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已经逝世了。
“世尊!彼四人命终,应生何处?”
= 世尊啊!他们四人逝世后,应是往生何处呢?」
佛告诸比丘:“彼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那难屠比丘及难陀比丘尼已灭尽了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了,他们在现世里已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 至于善生优婆塞和善生优婆夷也已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得到阿那含果(三果),他们将会受生于天上而后进入涅槃,不再还生此世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说法镜经,于佛不坏净,乃至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
= 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法镜经,就是要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乃至成就圣戒,这就叫做法镜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3、本经参阅第85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广说,差别者:有异比丘、异比丘尼、异优婆塞、异优婆夷命终,亦如上说。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就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差别的是:「有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一位优婆塞、一位优婆夷逝世了,世尊也是如前经一样的为他们记说。」
#854、本经叙说众多比丘闻诸优婆塞命终,问世尊彼等当生何处,世尊告以此问徒劳,教之修四不坏净。相应部Ginjakavasatha(繁耆迦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梨迦聚落繁耆迦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梨迦聚落的繁耆迦精舍里。
= “那梨迦”:Natika,村名。
= “繁耆迦精舍”:Ginjakavasatha,堂所名。
尔时,那梨迦聚落多人命终。
= 那时,那梨迦聚落有很多人逝世了。
时,有众多比丘著衣持钵,入那梨迦聚落乞食,闻那梨迦聚落罽迦舍优婆塞命终,尼迦吒、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吒、阿梨色吒、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郁多罗悉皆命终。
=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那梨迦聚落里乞食,听到那梨迦聚落的罽迦舍优婆塞逝世了,而尼迦咤、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咤、阿梨色咤、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郁多罗等优婆塞也都逝世了。
= “罽迦舍”:Kakkata,人名。
= “尼迦吒”:Nikata,人名。
罽(jì) = 鱼网[fish net]。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闻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落乞食,闻罽迦舍优婆塞等命终。
= 听到这消息后,他们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们众多比丘早上进入那梨迦聚落乞食时,听说罽迦舍优婆塞等人逝世了。
“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 世尊啊!他们逝世后,都将往生何处呢?」
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 那罽迦舍等人都已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证得阿那含果(三果),他们将会在天上进入涅槃,不再还生此世了。
诸比丘白佛:“世尊!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 世尊啊!又有二百五十余位优婆塞逝世,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这那梨迦聚落里逝世了,他们都已断尽五下分结,证得阿那含果,请问他们都将会在天上进入涅槃,不再还生于此世间了吗?
“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
= 又有二百五十余位优婆塞逝世,他们都已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结),贪、瞋、痴也变得很薄弱。请问他们是否证得斯陀含果(二果),在人、天往返受生一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呢?
“此那梨迦聚落,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在这那梨迦聚落里,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这那梨迦聚落里逝世了,他们都已灭尽了三结。请问他们是否将证得须陀洹果(预流果、初果),不会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呢?
佛告诸比丘:“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而问者,徒劳耳!
=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随着他们的逝世,而针对他们逝世之后的事而发问,那只是徒劳罢了!
“非是如来所乐答者。
= 这问题不是我如来所乐于解答的。
“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
= 要知道有生的话,就一定会有死,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 不管如来出世或不出世,这缘起的法性是常住不变的。
“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显现演说,分别开示。
= 如来自己证知此缘起法性而成为等正觉的圣者,并且将它显现演说,分别开示出来。
“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苦阴灭。
= 所谓由于有此事的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存在:由于有此事的生起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生起,由于无明而有身、口、意的妄行,……乃至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如此苦阴就集聚而生起了;如果无明寂灭,那么身、口、意的妄行就会寂灭,……乃至来世的再生寂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寂灭,如此苦阴就会寂灭了。
“今当为汝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法镜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法镜经?
“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什么是法镜经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要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也要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5、本经说明若不成就四不坏净者,名为放逸;若成就四不坏净者,名为不放逸。相应部Nandiya(难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难提优婆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圣弟子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为放逸?为不放逸?”
= 世尊啊!如果圣弟子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这样是为放逸呢?还是不放逸呢?
= “难提”:Nandiya,人名。
= “五根”:巴利本作Cattari
sotapattiyangani(四入流分)。
五根 = 据南传相对经文,以及第856经,此「五根」应作「四不坏净」。白话译文依此。五根,或亦可指道品中之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信根即四不坏净。
佛告难提:“若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我说此等为凡夫数。
= 如果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我说这人是属于凡夫之类。
“若圣弟子不成就者,为放逸,非不放逸。
= 如果圣弟子不能成就这四事的话,就叫做放逸,而非不放逸。
“难提!若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而不上求,不于空闲林中,若露地坐,昼夜禅思,精勤修习,胜妙出离,饶益随喜;
“彼不随喜已,欢喜不生;
“欢喜不生已,身不猗息;
“身不猗息已,苦觉则生;
“苦觉生已,心不得定;
“心不得定者,是圣弟子名为放逸。
= 难提啊!如果圣弟子已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然而却不能向上求取,不能于空旷幽静的树林中,或于露地里静坐,日夜专心禅思,精勤修习,便不能胜妙出离,而饶益随喜的生起;由于他不能随喜,所以欢喜就不会生起;欢喜不生起,所以身体就不得轻安;身体不得轻安,所以苦觉就会生起;苦觉一生起,心灵就不得安定;心灵不得安定的话,这圣弟子就叫做放逸。
“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 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如是,难提!若圣弟子成就于佛不坏净,其心不起知足想;
“于空闲林中,树下露地,昼夜禅思,精勤方便,能起胜妙出离随喜;
“随喜已,生欢喜;
“生欢喜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心则定。
= 就像这样,难提啊!如果圣弟子虽已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但是他的心里并不因此而生起知足的想法,在空旷幽静的树林中,树下或露地里,他日夜专心禅思,运用方法精勤修习,而能生起胜妙出离的随喜;能起随喜后,就会生起欢喜;生起欢喜后,身体便得轻安;身体得到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能觉受快乐后,心灵就得安定。
“若圣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
= 如果圣弟子的心灵能得到安定的话,就叫做不放逸。
“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 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难提优婆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礼佛足而去。
#856、本经参阅第855经。相应部Nandiya(难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释氏难提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圣弟子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者,是圣弟子为是放逸?为不放逸?”
= 世尊啊!如果圣弟子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那么这位圣弟子是为放逸呢?还是不放逸呢?
= “释氏难提”:Nandiya
Sakka,释迦族之难提。难提,人名。
佛告释氏难提:“若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者,我说是等为外凡夫数。
=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如果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我说这人是属于外道凡夫之类。
“释氏难提!若圣弟子放逸、不放逸,今当说。”
= 释氏难提啊!有关圣弟子放逸及不放逸之事,我现在将为你解说。
广说如上。
= 于是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佛说此经已,释氏难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857、本经叙说如来即将远行,释氏难提心生不舍,佛告之随时修五种欢喜之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前三月夏安居竟,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佛缝衣。
= 在前三个月里,结夏安居结束了,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食堂里,为佛陀缝制衣服。
如来不久作衣竟,当著衣持钵出精舍,人间游行。
= 不久,衣服做好后,如来即将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走出精舍,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时,释氏难提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佛缝衣,如来不久作衣竟,著衣持钵,人间游行。
= 当时,释氏难提听说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食堂里,为佛陀缝制衣服,如来于不久之后,等衣服做好了,将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释氏难提闻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先所闻法,今悉迷忘,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言:‘如来不久作衣竟,著衣持钵,人间游行。’
= 释氏难提听到这件消息,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以前我所听闻的佛法,现在全都迷失遗忘了。我听说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正为世尊缝制衣服,他们说:『再不久,衣服做好后,佛陀将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韵(yùn) = 和谐悦耳的声音[musical sound]。(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rhythm]/气韵;风度[charm;poise]。)
四方易韵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四面不明」。
“是故我今心生大苦,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 所以我现在心里生起了大苦,要到什么时候,我才又能见到世尊及众知识比丘呢?」
知识比丘 = 西晋法炬译「佛说难提释经」作「清净行比丘」。
佛告释氏难提:“汝见佛、若不见佛,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
= 无论你见佛,或不见佛;也无论你见到善知识的比丘,或者是不见,你都应该要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
= “五种欢喜之处”:此处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何等为五?汝当随时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法事、僧事、自持戒事、自行世事。
= 是哪五种呢?就是你应该随时忆念如来之事,知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要随时忆念正法之事、僧之事、自己持戒之事、自己行施之事。
= “自行世事”:「世」字,疑系「施」之误,参阅本卷第858经「自所行施」。
“随时忆念:‘我得己利,我于悭垢众生所,当多修习离悭垢住,修解脱施、舍施、常炽然施,乐于舍,平等惠施,常怀施心。’
= 随时忆念:我为得自己的利益,我在这悭吝垢秽的众生之处,应该多修习远离悭吝垢秽,修习解脱施、舍施、常炽然施(热烈布施),乐于舍离,平等惠施,常怀布施的心理。
“如是,释氏难提!此五支定若住、若行、若坐、若卧,乃至妻子俱,常当系心此三昧念。”
= 就像这样,释氏难提啊!这五支分的禅定,无论行、住、坐、卧,乃至与妻子在一起时,也都应该经常系心忆念这些禅定。
佛说此经已,释氏难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858、本经说明如来即将远行,释氏难提心生不舍,佛告以随时修六念。增支部Nandiya(难提)、法炬译佛说难提释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前三月夏安居。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前三个月就在此结夏安居。
时,有释氏难提闻佛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前三月结夏安居。
= 那时,有位释氏难提听说佛陀前三个月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结夏安居。
闻已,作是念:“我当往彼,并复于彼造作供养众事,供给如来及比丘僧。”
= 知道这件消息后,他这样想着:我应该去到那儿,并且要在那儿筹办供养大众之事,以供给如来和比丘僧。
即到彼。
= 于是他就去到那儿。
三月竟,时,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而作是言:“如来不久作衣竟,著衣持钵,人间游行。”
= 等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束了,这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他们这样说:「不久,衣服做好后,如来即将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时,释氏难提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言:“如来不久作衣竟,著衣持钵,人间游行。”
= 当时,释氏难提听闻到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说:「不久,衣服做好后,如来即将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闻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先所受法,今悉迷忘。
= 他听了之后,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以前所受持的佛法,现在全都迷失遗忘了。
“我闻世尊人间游行,我何时当复更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 我听说世尊您要到人间四处去游行教化,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又能见到世尊及众知识比丘呢?」
佛告释氏难提:“若见如来、若不见,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于六念。
= 无论是见到如来,或者不见;也无论是见到知识比丘,或者不见,你都应该随时修习六种忆念。
“何等为六?当念如来、法、僧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及念诸天。”
= 是哪六种呢?就是应该忆念如来、法、僧之事,自己所持戒律,自己所行布施,以及忆念诸天。
佛说此经已,释氏难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859、本经参阅第85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前三月结夏安居。
= 前三个月里就在此结夏安居。
如前说,差别者:时,有长者名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兄弟二人,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如上难提修多罗广说。
= 余如前经所说一样,差别的是:当时,有长者名叫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兄弟二人,他们听说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就如前面「难提经」所详述的内容一样。
= “梨师达多”:Isidatta,波斯匿王之大臣。
= “富兰那”:Purana,波斯匿王之大臣。
佛说此经已,梨师达多长者及富兰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860、本经叙说如来即将远行,梨师达多长者兄弟心生不舍,佛告以随时修六念,长者答以已修,佛嘉许之。相应部Thapatayo(工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前三月结夏安居竟,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
= 前三个月里,在这儿的结夏安居结束了,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
时,有长者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兄弟二人,于鹿径泽中修治田业,闻众多比丘在于食堂,为世尊缝衣,言:“如来不久作衣竟,著衣持钵,人间游行。”
= 那时,有梨师达多长者及富兰那兄弟二人,在鹿径泽中修治田业,他们听到众多比丘在于食堂,为世尊缝制衣服时说:「不久,等衣服做好了,如来将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人间四处游行教化去了。」
闻已,语一士夫言:“汝今当往诣世尊所,瞻视世尊;若必去者,速来语我。”
= 他们听了之后,就吩咐一个人说:「你现在就前往世尊住处,去拜访探望世尊;如果世尊一定要离开这里的话,你就赶快回来告诉我。」
时,彼士夫即受教敕,往到一处,见世尊出,即速来还白梨师达多及富兰那:“世尊已来,及诸大众。”
= 当时,那个人接受指示后,前往到一个地方,看见世尊已经走出来了,他立即回来告诉梨师达多及富兰那说:「世尊和他的随从大众已经走到这里来了。」
时,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往迎世尊。
= 这时,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就前去迎接世尊。
世尊遥见梨师达多及富兰那随路而来,即出路边,敷尼师坛,正身端坐。
= 世尊遥见梨师达多及富兰那随路而来,就走到路边,铺好坐席,正身端坐着。
梨师达多及富兰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所忆念事,今悉迷忘,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 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所忆念的事情,现在全都迷失遗忘了,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又能见到世尊及所有知识比丘呢?
“世尊今出至拘萨罗,从拘萨罗至伽尸,从伽尸至摩罗,从摩罗至摩竭陀,从摩竭陀至殃伽,从殃伽至修摩,从修摩至分陀罗,从分陀罗至迦陵伽。
= 世尊您现在要到拘萨罗国,再由拘萨罗国到伽尸国,由伽尸国到摩罗国,由摩罗国到摩竭陀国,由摩竭陀国到殃伽国,由殃伽国到修摩国,由修摩国到分陀罗,再由分陀罗到迦陵伽国。
= “拘萨罗”:Kosala,又作憍萨罗,中印度古王国名,十六大国之一。
= “伽尸”:Kasi,伽尸为竹名,以此国多产竹故得名。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北邻,为十六大国之一。
= “摩罗”:Malla,又作末罗,位于中印度恒河北部迦毗罗卫城之东,十六大国之一。
= “摩竭陀”:Magadha,又作摩诃陀,中印度古国名,十六大国之一。
= “殃伽”:Anga,又作鸯伽,在摩竭陀国北部,十六大国之一。
= “修摩”:Sumbha,国名。
= “分陀罗”:Pundarika,地名。
= “迦陵伽”:Kalinga,国名。
“是故我今极生忧苦,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 所以我们现在生起了极大的忧苦,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世尊及所有知识的比丘呢?」
佛告梨师达多及富兰那:“汝见如来及不见如来,见诸知识比丘及不见,汝且随时修习六念。
= 佛陀告诉梨师达多及富兰那说:「不论你们看见如来或不见如来,也不论你们看见知识比丘或不见,你们都要随时修习六种忆念。
“何等为六?汝当念如来事,广说乃至念天。
= 是哪六种呢?就是你们应该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详说乃至忆念天之事。
“然其长者!在家愦挠,在家染著;
“出家空闲,难可俗人处于非家,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 然而长者啊!在家生活较烦扰,在家生活会染著;出家生活则为空闲。但俗人很难过这种一向鲜洁,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出家生活。」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挠(náo) = 扰乱[disturb]。(恼乱,烦扰[be vexed]。)
长者白佛:“奇哉!世尊!善说此法:在家愦挠,在家染著;
“出家空闲,难可俗人处于非家,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 长者告诉佛陀说:「真是奇妙啊!世尊!您善于如此说法:在家生活较烦扰,在家生活会染著;出家生活则为空闲。但是俗人很难过这种一向鲜洁,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出家生活。
“我是波斯匿王大臣,波斯匿王欲入园观,令我乘于大象,载王第一宫女,一在我前,一在我后,我坐其中。
= 我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当波斯匿王想进入园里观赏时,就会叫我驾御着大象,载着大王最喜爱的第一宫女,一个坐在我前面,一个坐在我后面,我就坐在她俩的中间。
“象下坂时,前者抱我项,后者攀我背;
“象上坂时,后者抱我颈,前者攀我衿。
= 当大象走下坡路时,前面的宫女就抱着我的颈项,后面的宫女就攀着我的背;当大象走上坡路时,后面宫女就抱着我颈项,前面的宫女就攀住我的衣领。
坂(bǎn) = 山坡,斜坡[slope]。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衿(jīn) = 古代衣服的交领[the lapel of coat]。(结上带子,以带束衣[lace]。)
“彼诸婇女为娱乐王故,衣缯婇衣,著众妙香,璎珞庄严。
= 那些婇女们为了娱乐大王,都穿着丝绸的婇衣,抹着各种的妙香,佩挂璎珞的装饰。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我与同游,常护三事:一者御象,恐失正道。
= 我和他们一同出游,常护持着三件事:一、驾御好大象,怕它会走失该走的正道。
“二自护心,恐生染著。
= 二、摄护自己的心,怕会生起染著。
“三自护持,恐其颠坠。
= 三、护持自己,怕自己会坠落下来。
“世尊!我于尔时,于王婇女,无一刹那不正思惟。”
= 世尊啊!我在那个时候,对于大王的婇女,是任一剎那,都没有不正的思惟。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能善护心。”
= 真好啊!真妙!你能完善地摄护自心。
长者白佛:“我在家中所有财物,常与世尊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共受用,不计我所。”
= 我在家中的所有财物,愿常与世尊及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共同受用,而不计量是我所有。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汝拘萨罗国钱财巨富,无有与汝等者,而能于财,不计我所。”
= 真好啊!真好!在拘萨罗国有钱财的巨富中,能于钱财不计量是我所有的,没有人可与你相比。
尔时,世尊为彼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