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星期三

杂阿含经-第二十四卷_道品《四念处》

《杂阿含经》第二十四卷
#道品诵<24-30>
##四念处相应()<605639>
 




五阴
想行识
六入
眼耳鼻舌身
四念处
 
四念处
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刹那生灭、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身念住
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
厌恶作意:思惟身体三十一个组成部分的影像,以克服对身体的贪爱。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受念住
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
心念住
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法念住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疑。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内外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605、本经说明有四念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念处。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 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06、本经说明当修习四念处。相应部Suddhaka(清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念处。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 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
“如是,比丘!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
= 就像这样,比丘啊!对于这四念处要修习满足,运用方法精进努力,而有正念正知,这是所应当学习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07、本经说明四念处为得如实法之一乘道。相应部Brahma(梵天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
= 有惟一趋向正觉的道法,可使一切的众生得到清净,使他们远离忧悲,息灭苦恼,得到真实妙法,就是所谓的四念处。
= “一乘道”:Ekayano Maggo,巴利文ayano为「到达」之意,yana才是车乘之「乘」,所以Ekayano Maggo整个可做「到达目的唯一之道」解。
“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 是那四种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08、本经说明若离四念处,则离如实圣法,乃至不得解脱;若不离四念处,则不离如实圣法,乃至得解脱。相应部Amata(不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
“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
“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
= “甘露法”:Amata,令不死之法。
“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 如果比丘远离了四念处的话,就会远离真实的圣法;远离了真实的圣法,就会远离圣道;远离了圣道,就远离入于涅槃的甘露法门;远离了入于涅槃的甘露法门,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他对于痛苦也就不能得到解脱了。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
“不离圣如实法者,则不离圣道;
“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
“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 如果比丘不离于四念处的话,就不会离于真实的圣法;不离于真实的圣法,就不会离于圣道;不离于圣道,就不会远离能入涅槃的甘露法门;不远离能入涅槃的甘露法门,就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他已经解脱了一切的痛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09、本经说明观四念处集、四念处没,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相应部Samudaya(集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 我现在将讲说四念处的集起与四念处的息灭。
= “集”:Samudaya,集起。
= “没”:Atthagama,灭没。
“谛听!善思!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 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四念处的集起与四念处的息灭是怎样的呢?
“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
= 我说长养身体的饮食集起,那么身体会跟着集起;如果长养身体的饮食息灭,那么身体就会跟着息灭。
= “食”:Ahara,牵引、长养、持续之意。即牵引众生之肉身或圣者之法身,养育使其各个存在,并永远保持其状态以及触等精神作用之饮食。
“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
= 要如此地随顺着身体的集起而去做观察,随顺着身体的息灭而去做观察,能随顺着身体的集起与息灭而做观察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就永远不会执取了。
“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
= 同样地,有觉触的集起,那么就会有感受的集起;如果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跟着息灭。
“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 要如此地随顺着集法而观察感受,随顺着灭法而观察感受,能随顺着集灭之法而观察感受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便不会去执取了。
“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
= 有名色的集起,那么就会有心的集起;如果名色息灭,那么心就会跟着息灭。
“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
= 要如此地顺着集法而观察心,随顺着灭法而观察心,能随顺着集灭之法而观察心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都无所执取。
“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
= 有忆念集起,那么就会有法的集起;如果忆念息灭,那么法就会跟着息灭。
“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 要随顺着集法而观察法,随顺着灭法而观察法,能随顺着集灭之法而观察法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也都无所执取,这就叫做四念处的集起与四念处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经(四念处的集)
卷二第41经(五阴的集)
食集则身集
于色喜爱,是色集
触集则受集
触集,是受、想、行集
名色集则心集
名色集,是识集
忆念集则法集
(无对应)
 
#610、本经说明于四念处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调伏世间忧悲,是名修四念处。相应部Sata(正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巴利本作于Vesaliyam Ambapalivane(毗舍离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修四念处。
= 我将讲说修习四念处。
“谛听!善思!云何修四念处?
= 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要如何修习四念处呢?
“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调伏世间忧悲;
“外身、内外身观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
= 就是要观察内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知正念,以调伏世间的忧悲;也可观察外身、内外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以调伏世间的忧悲。
“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 同样地,也可观察感受、心念、诸法,乃至观察内法、外法、内外法等,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以调伏世间的忧悲,这样就叫做比丘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未来修四念处亦如是说。
= 过去、未来修习四念处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611、本经说明四念处为善法聚,五盖为不善法聚。相应部Kusalarasi(善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善法聚、不善法聚。
= 有善法类聚和不善法类聚。
= “善法聚”:Kusalarasi,善法类聚。
= “不善法聚”:Akusalarasi,恶法类聚。
“云何善法聚?
“所谓四念处,是为正说。
= 什么是善法类聚呢?即所谓的四念处,这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纯一满净聚者,所谓四念处。
= 为什么呢?因为纯一圆满清净善法的类聚,就是所谓的四念处。
“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 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
“云何不善聚?
“不善聚者,所谓五盖,是为正说。
= 什么是不善法类聚呢?即所谓的五盖。这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纯一逸满不善聚者,所谓五盖。
= 为什么呢?因为纯一逸满不善法的类聚,就是所谓的五盖。
“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 是那五盖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盖 = Pancanivarana,盖(Nivarana),是障碍之意,五盖是会覆盖修行人心性、障碍正道之五种烦恼。
贪欲盖
Kamacchandanivarana Nivarana,执着五欲之境,而覆盖心性。
瞋恚盖
Byapada Nivarana,于违情之境怀忿怒,亦能覆盖心性。
睡眠盖
Thinamiddha Nivarana,又作惛眠盖,昏沉与睡眠,皆使心性不能积极活动。
掉悔盖
Uddhaccakkocca Nivarana,掉举与恶作。心浮气躁(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疑盖
Vicikiccha Nivaran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612、本经说明如来弟子于如来所说尽底受持,无诸障阂,如强弓大力方便射多罗树影,疾过无阂。参阅相应部Dhanuggaho(弓术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人执持四种强弓,大力方便射多罗树影,疾过无碍;
“如是如来四种声闻,增上方便,利根智慧,尽百年寿,于如来所百年说法教授,唯除食息、补写、睡眠,中间常说、常听,智慧明利;
= “四种声闻: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于如来所说,尽底受持,无诸障碍,于如来所不加再问。
= 就如人拿着四种强弓,运用方法大力的射向多罗树荫影,箭会很快飞过,毫无阻碍;同样地,如来的四种声闻弟子,也是都能运用方法向上增进,有利根智慧,尽百年的形寿,于如来处受百年说法教授不辍,除了吃饭时的休息、排泄(补写)、睡眠之外,其它时间佛常说法、弟子也常听法,获得智慧明利,对于如来的说法,能够彻底地受持,没有任何障碍,于如来所说信受无疑,不须再问。
补写 = 写,元明二本均作「泻」。「补写」一词、不知所指。疑「布萨」或「排泄」之异译。布萨,即每半月聚会说戒忏过;排泄,指大小便。参阅中阿含卷第四十 二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第四分别诵(大正藏六九三页下栏)的类句「如来有四弟子,……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时,及聚会 时,……」也可知本经此处之义。
“如来说法无有终极,听法尽寿,百岁命终,如来说法犹不能尽;
“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
= 如来的说法广大无边,尽形寿听闻正法,百岁命终后,如来的说法仍不能尽。当知如来所说的法教是无量无边,正法的名相、文句、内容韵味也是无量巧妙,没有终极,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法。
“何等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
= 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以及受、心、法念处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切四念处经,皆以此总句,所谓“是故,比丘!于四念处修习,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应当学!”
= 一切四念处的经文,都以这样的叙述做为总结的文句,就是「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念处的修习,要生起向上求进步的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这是所应当学习的法」。
 
#613、本经说明贪、瞋、痴三不善根是不善聚,身、受、心、法四念处为善聚。相应部Duccaritam(恶行),Vedana (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善聚、善聚。
= 有不善法类聚与善法类聚。
“何等为不善聚?谓三不善根,是名正说。
= 什么是不善法类聚呢?即三不善根,这就叫做正说。
“所以者何?纯不善积聚者,谓三不善根。
= 为什么呢?因为纯由不善法所积聚的,就是三不善根。
“云何为三?谓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 是那三种呢?就是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云何为善聚?谓四念处。
= 什么是善法类聚呢?就是四念处。
“所以者何?纯善满具者,谓四念处,是名善说。
= 为什么呢?因为具备纯善圆满之法的,就是四念处,这就叫做善说。
“云何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
= 是那四种呢?就是身念处,以及受、心、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 “如三不善根意恶行”:相应部Duccaritam(恶行)。
三想:欲想、恚想、害想。
三觉:欲觉、恚觉、害觉。
= “三觉害觉:相应部Vedana(受)。
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 就如本篇「三不善根」的经文所述,像这: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觉——欲觉、恚觉、害觉。三界——欲界、恚界、害界。以上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4、本经说明若比丘四念住,心得解脱,名为大丈夫,否则即非大丈夫。相应部Mahapurisa(大丈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说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
= 世尊啊!就如所说的大丈夫,到底怎样叫大丈夫?怎样不叫大丈夫呢?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问如来大丈夫义。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真好啊!真好!比丘你能向如来请问大丈夫的意义。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彼身身观念住已,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非为大丈夫。
= 如果比丘系心于色身而做观察,他住心于色身而做观察后,心仍不能远离贪欲的话,就无法得到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说他就不叫做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还未解脱的缘故。
“若比丘受、心、法法观念住,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不说彼为大丈夫。
= 如果比丘系心于感受、心念、诸法而做观察,可是心仍不能远离贪欲的话,他就无法得到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也不说他是一位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还未解脱的缘故。
“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
= 如果比丘系心于色身而做观察,内心能出离贪欲,心灵得到了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说他就叫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解脱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灵已得到解脱的缘故。
“若受、心、法法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已,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
= 如果比丘系心于感受、心念、诸法而做观察,系心于感受、心念、诸法而做观察后,内心能远离贪欲,心灵得到了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说他就叫做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解脱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灵已得到解脱的缘故。
“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
= 比丘啊!这就叫做大丈夫及非大丈夫的区别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615、本经叙说阿难赞劝诸比丘尼,修习四念处应知前后升降,然后以所说告佛,佛再开示此理。相应部Bhikkhuni(比丘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
= 那时,阿难尊者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着钵盂,要入舍卫城乞食,他在半路上这样地想着:我现在且先到比丘尼寺院去。
即往比丘尼寺。
= 于是他就往比丘尼寺走去。
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
= 众比丘尼远见阿难尊者来了,很快地铺好床座,请他就座。
时,诸比丘尼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住,自知前后升降。”
= 这时,众比丘尼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阿难尊者说:「我们众比丘尼修习四念处,系心住于一处,自己的前念后念分明,心定心散都能知道。」
= “自知前后升降:修四念处系心住时,前念后念分明,心定心散自知,定心即是「升」,散心即是「降」。
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
“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后升降。”
= 真好啊!真好!姊妹们!你们应当依照所说去修习。凡是修习四念处,完善地把心系住于一处的人,都应如此地自知前念后念,心定或心散。
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种种说法已,从座起去。
= 当时,阿难尊者就为众比丘尼讲说种种的佛法,讲说种种佛法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尔时,尊者阿难于舍卫城中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说具白世尊。
= 这时,阿难尊者从舍卫城中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他把先前比丘尼所说的话详细地说给世尊听。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
= 说得好啊!说得真好!应像这样地去修习四念处,完善地把心系住于一处,知道自己的前念后念,心定或心散。
“所以者何?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
= 为什么呢?因为此心于外逐求,然后要求制伏此心,是散乱或未解脱都能如实知道。
“若比丘于身身观念住,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
“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
“悦已生喜;
“其心喜已,身则猗息;
“身猗息已,则受身乐;
“受身乐已,其心则定。
= 如果比丘能系心对色身观察,能系心对色身观察后,如果身耽于睡眠,精神懈怠的话,那么那位比丘就应当生起净信,摄取净相;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忆念净相后,他的心就会怡悦;心怡悦后,就会生起欢喜;他的心得欢喜后,身体就可得到轻安;身体得到轻安后,就会感受身体的安乐;能感受身体的安乐后,他的心就会静定。
(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
“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 心能静定的话,圣弟子应当做如此的修学:我以这系心的道理,收摄外散的心,使它休息,不再生起觉与观,没有觉也没有观,舍弃思惟,安乐而住;安乐而住后,也都能如实地知道。对于受、心、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
觉想及已观想 = 「杂阿含经论会编」注以为句中「已」字疑作「与」,或作「以」。然依前后文意及南传相对经文,此「已」字应是衍文。
「圣弟子当作是学……乐住已,如实知」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乃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而于内有念乐。』」南传经文中「无寻求」即「无觉」,「无伺察」即「无观」。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6、本经说明若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阂,譬如厨士不善取尊主所嗜之味,尊主不悦,故不蒙爵赏。如此比丘,不得安隐涅槃;反之,则得安隐涅槃。相应部Suda(厨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
= 应当要摄取自心之相,不要使它向外驰散。
“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碍。
= 为什么呢?因为那比丘如果愚痴、不能明辨事理、没有智慧善巧,不知摄取自己心相,而去摄取外境之相,到后来就会退减道心,自己生起障碍。
= “不善”:在此处不是指道德上之善恶,而是指智慧上之不善巧、无方便。
不辩 = 辩,或作「辨」,古义通。不辨,即不能明辨事理。
“譬如厨士愚痴、不辩,不善巧便,调和众味奉养尊主,酸咸酢淡,不适其意;
“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咸酢淡,众味和之;
“不能亲侍尊主左右,伺其所须,听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调和众味,以奉尊主。
= 譬如厨师如果愚痴、不能明辨事理,没有方便善巧的话,那么要调和众味去奉养主人,所做菜的酸、咸、酢、淡,便不能适合他的心意;也不能摄取主人的嗜欲,把酸、咸、酢、淡各种味道,调和得宜;更不能亲侍主人左右,观察他的需要,依照他的爱好,善于摄取他的心意,而只是用自己的心意去调和各种味道,用来奉养他的主人。
(cù) = 调味用的酸味液体。也作“醋”[vinegar]
(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贪求的东西[avaricious desires])
“若不适其意,尊主不悦,不悦故不蒙爵赏,亦不爱念。
= 如果不能迎合主人的心意,主人就会不喜悦;因为不喜悦,所以就不能受到他的爵赏,也不会得到他的爱念。
(jué) = 古代酒器[an ancient wine vessel with three legs and a loop handle](爵位,爵号,官位[the rank of nobilitypeerage]/授予官爵[confer a title <of nobility> upon]
“愚痴比丘亦复如是,不辩、不善,于身身观住,不能除断上烦恼,不能摄取其心,亦复不得内心寂静,不得胜妙正念正知,亦复不得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本所未得安隐涅槃。
= 愚痴的比丘也就像这样子,不能明辨事理,也没有智慧善巧,当系心对色身观察时,不能断除生起的各种烦恼,不能摄取自己的内心,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寂静,不能得到胜妙的正念正知,更不能得到四种向上增进的心法、现世得到安乐、以及本来所未得到的安稳涅槃之境。
“是名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能善摄内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碍。
= 这样就叫做比丘愚痴、不能明辨事理、没有智慧善巧,不能完善地摄取内心之相,而去摄取外境之相,以致自己生起了障碍。
“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后取于外相,彼于后时终不退减,自生障碍。
= 如果有比丘聪明智慧又具有明辨事理的才能,他以方便善巧摄取内心后,再去摄取外境之相,那么他于未来就不会退减道心,以致自己产生障碍。
“譬如厨士黠慧聪辩,善巧方便,供养尊主,能调众味,酸咸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众味,以应其心,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
= 譬如厨师聪明智慧又明辨事理,能以方便善巧供养主人,能调和各种味道,酸、咸、酢、淡,善于摄取主人所爱吃的口味,而调和各种味道,以迎合他的心意,依照他的主人所喜爱的口味,经常做来奉养他。
“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倍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
= 主人心里怡悦后,一定可得到他爵禄的奖赏,更加的受到重视爱念,像这样聪明有智慧的厨师,就是善于摄取主人之心了。
“比丘亦复如是,身身观念住,断上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上心法,现法乐住,得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辩才,善巧方便,取内心相,摄持外相,终无退减,自生障碍。
= 比丘也是如此,能系心对色身观察,断除生起的烦恼,善于摄取他的心,使内心寂止,有正念正知,得到四种向上增进的心法,于现世中安乐而住,获得前所未得到的安稳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比丘有聪明智慧及辨明事理的才能,能以方便善巧摄取内心之相,而后摄持外境之相,始终不会退减道心,使自己产生障碍。
(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受、心、法观亦复如是。”
= 观察受、心、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7、本经说明应守住四念处,远离五欲境界。相应部Sakunagghi(鹰),参阅小部本生经Sakunagghi-jataka(鹰本生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鸟,名曰罗婆,为鹰所捉,飞腾虚空,于空鸣唤言:‘我不自觉,忽遭此难,我坐舍离父母境界而游他处,故遭此难。如何今日为他所困,不得自在!’
= 过去世时有一只小鸟,名叫罗婆,不幸被老鹰捕捉了,老鹰抓住小鸟,飞到了天空中。那只小鸟在空中哀叫着说:『我自己没想到,会突然遭遇如此的厄难,就是因为我远离了父母庇护的地方,到别处去游玩,所以才会遭遇如此的灾难。无奈今天会被老鹰抓住,不得自由自在!』
= “罗婆Lapa,为鹑之一种。
= “我坐”:巴利本作Mayam(我等)。
(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鹰语罗婆:‘汝当何处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 老鹰对罗婆说:『你应当处在什么境界,才能够自由自在呢?』
“罗婆答言:‘我于田耕垄中自有境界,足免诸难,是为我家父母境界。’
= 罗婆答说:『田埂中自有我自己的住处,在那里足可避免一切的灾难,因为那儿有我父母的庇护。』
(lǒng) = [mound](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ridge in field])
“鹰于罗婆起骄慢言:‘放汝令去,还耕垄中,能得脱以不?’
= 老鹰傲慢地对罗婆说:『我就放你回到田埂中去,看你是否能够脱身?』
“于是罗婆得脱鹰爪,还到耕垄大块之下,安住止处,然后于块上欲与鹰斗。
= 于是罗婆就从鹰爪解脱出来,回到田埂上的大石块下,安心地住在所栖止的地方,然后他又到大石块上向老鹰挑战。
“鹰则大怒:‘彼是小鸟,敢与我斗?’
= 老鹰看了大怒着说:『你不过是一只小鸟,竟然敢跟我挑战?』
“瞋恚极盛,骏飞直搏。
= 老鹰愤怒极了,迅疾地朝向小鸟冲飞直取。
= “骏”:迅速之意。
(jùn) = 良马[steedfine horse](迅速[speedy])
(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于是罗婆入于块下,鹰鸟飞势,臆冲坚块,碎身即死。
= 罗婆于是赶紧躲入大石块底下,那老鹰因为飞速太猛,重重地冲撞在坚硬的石块上,身体粉碎,当场死亡。
(yì) = 胸骨[breastbone](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时,罗婆鸟深伏块下,仰说偈言:
“‘鹰鸟用力来,罗婆依自界,乘瞋猛盛力,致祸碎其身;
“‘我具足通达,依于自境界,伏怨心随喜,自观欣其力。
= 老鹰用力扑过来,罗婆依靠着自己所处的地方保护,愤怒的老鹰用力过猛,以致罹祸而粉身碎骨;我具足了通达事理的智慧,能依靠自己所处的地方,降伏仇敌我心中十分欢喜,自己欣赏着这种智慧的力量。
“‘设汝有凶愚,百千龙象力,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观我智殊胜,摧灭于苍鹰。’
= 即使你有多凶恶愚蠢,即使是有百千龙象(雄壮的大象)的大力,也不如我智慧的十六分之一;且看我用殊胜的智慧,消灭了那只凶猛的老鹰。
苍鹰(cāng yīng) = 猛禽,羽色暗褐,嘴有钩,爪尖锐,视力强[goshawk]
“如是,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所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
= 就像这样,比丘啊!那只小鸟由于愚痴,自己远离了亲生父母庇护之境,而去别处游玩,以致招来这样的灾患。
“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
= 所以你们比丘应当这样做,在自己的境界所行之处,要善于守持,莫到其它境界去,应当这样去修学!
“比丘!他处他境界者,谓五欲境界:眼见可意、爱、念妙色,欲心染著;
“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可意、爱、念妙触,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处他境界。
= 比丘啊!所谓他处、他境界,就是指五欲境界:眼睛看见合意、可爱、可顾念的美色,心里就会生起贪欲而执取着它;耳识声音、鼻识香气、舌识味道,乃至身识触境时,也觉得那是合意、可爱、可顾念的美好触境,心里生起贪欲而执取着它,这样就叫做比丘的其它之处、其它境界。
“比丘!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
= 比丘啊!所谓自身处于父母庇护的境界,就是指四念处。
“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 是那四种念处呢?就是系心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受、心、法等念处。
“是故,比丘!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而自游行,远离他处他境界,应当学!”
= 所以,比丘啊!你们要在父母庇护的境界内自由地游行,莫到其它之处、其它境界去,应当这样去修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8、本经说明修四念处可得四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四种福利。
= 对于四念处多做修习的话,将可证得四种果位,四种福利。
“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是那四种果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果
须陀洹果
又作入流,即初入圣道之法流,三界见惑断尽之位。
斯陀含果
又作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之思惑,仍须一度往还欲界。
阿那含果
又作不还,断尽欲界思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
阿罗汉果
又作无生,永断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为声闻乘之最高果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9、本经说明自护即是他护,他护亦是自护。相应部Sedaka(私伽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住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 “私伽陀”:Sedaka,村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
= 在过去世时,有位爬高幢的特技演艺者,就在他的肩上顶竖着高幢,然后他告诉徒弟说:『你爬到高幢上,向着下边来保护我,我也会保护着你,我们彼此互相护持,到各处游行嬉戏表演,一定可以赚得很多的财利。』
= “缘幢伎师”:Candalavamsika,为特技演艺者之一种。
弟子 = 据南传此弟子名叫迷勒迦。
“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
= 当时,演艺者的徒弟就告诉师傅说:『不应依照你的话去做,只应该要各人各自爱护,到各处游行嬉戏表演,就可赚得很多财利,自身且得以安稳无事地自幢上下来。』
“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
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
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 演艺师傅说:『就依照你的话去做,各自爱护自己,然而这样的做法,其实也跟我的说法一样,因为保护好自己时,也即是在保护着他人;而他人在保护他自己时,也即是在保护着我们;此心自会亲近,修习随护之道而能证知,这样就叫做自护也护他。怎样叫护他也自护呢?就是不恐吓他、不违逆他、不伤害他,以慈心哀怜他,这样就叫做护他也自护。』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去修学!想自护的话,就要修习四念处;想护他人的话,也要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20、本经说明愚痴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为猎师所捕;愚痴凡夫不善护身,染着五欲,为魔所缚。因此应依止父母境界:四念处。相应部Makkata(猿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险处,尚无猿猴,况复有人!
= 在大雪山中,寒冰覆盖的崄峻之处,就是猿猴也看不到,更何况是人!
= “雪山”:Himavanta,位印度北部,即今喜马拉雅山,以山顶终年有雪而得名。
= “猿猴”:Makkata,猴之一种。
猿猴(yuán hóu) = 猿和猴[apes and monkeys]
“或复有山,猿猴所居,而无有人。
= 或又有些山,有猿猴居住,而没有人。
“或复有山,人兽共居。
= 或又有些山,人们与兽类共处。
“于猿猴行处,猎师以黐胶涂其草上,有黠猿猴远避而去,愚痴猿猴不能远避,以手小触,即胶其手;
“复以二手欲解求脱,即胶二手;
“以足求解,复胶其足;
“以口啮草,辄复胶口。
= 就在猿猴经常行走之处,猎师用黏胶涂在草木上,那聪明的猿猴自知远避而去,而愚痴的猿猴却不能远避,用手稍去碰触,就黏住了它的手;又用两只手想要去解开求脱离,就又被黏住了二手;又用脚去踏触求解脱,又被黏住了脚;于是它就用嘴去咬草,结果嘴巴也被黏住了。
(chī) = 木胶,用细叶冬青茎部的内皮捣碎制成,可以粘住鸟毛,用以捕鸟。
(jiāo) = 古代“胶”用动物的皮煮制而成,所以从“肉”。粘性物质,用动物的皮角或树脂制成[gluegum](用胶粘牢;粘住;使不能移动[stick with glue])
(niè) = 用嘴咬[gnaw]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五处同胶,联卷卧地。
= 猿猴因为二手二脚及口五处同时被黏住,身体蜷曲卧在地上。
“猎师既至,即以杖贯,担负而去。
= 猎师来后,就以木杖贯穿,担着离去。
“比丘当知:愚痴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斯苦恼。
= 比丘们当知:那愚痴猿猴舍离了自己境界(范围)父母的居处,到其它的境界去游玩,以致招来这样的苦恼。
“如是,比丘!愚痴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眼见色已,则生染著;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皆生染著,愚痴比丘内根外境被五缚已,随魔所欲。
= 就像这样,比丘啊!那愚痴的凡夫依着村落而住,早晨时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走入村落中乞食,却不善于摄护自身,不能守护根门,眼睛一看见了色境,就生起贪著;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也都会生起贪著。愚痴的比丘,当他的内根与外境之间被五欲的绳索所捆绑后,就会随顺着魔王的欲求了。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
= 所以,比丘啊!应当这样去修学:要在自己所行处的父母境界里,依止而住,不可随着他处或他境界走。
“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
“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比丘啊!什么是自己所行处的父母境界呢?就是所谓的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21、本经说明年少比丘当教以四念处,阿罗汉亦修四念处。相应部Salla(萨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诸年少比丘,当云何教授?云何为其说法?”
= 世尊啊!这些年少比丘应当怎样教授他们?如何向他们说法呢?
佛告阿难:“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
= 对这些年少比丘,应当以四念处来教导他们修习。
“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于心,乃至知身。
= 是那四种念处呢?就是系心观察色身的身念处,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智正念,使内心寂定,……乃至如实地知道这身体。
“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知法。
= 还有系心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智正念,使内心寂静,……乃至如实地知道诸法等。
“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学地者,未得进上,志求安隐涅槃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
“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于法远离。
= 为什么呢?因为尚在学地修学的比丘,还未能往上进步,而立志求得安稳的涅槃境地时,如果能够系心观察色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念正智的话,内心就能得到寂静;如果也能系心观察感受、心念、诸法,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念正智的话,内心就能得到寂静,乃至于远离了诸法。
“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于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
“受、心、法法观念住,乃至于法得远离。”
= 至于阿罗汉一切的烦恼已尽,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弃了各种的重担,断尽了一切的结缚,有正知而得到完善地解脱了,在那个时候,也是要修习身念处,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念正智,使内心寂静;也要修习受、心、法念处,乃至得以远离诸法。
 
时,尊者阿难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四念处
觉知对象
结论
对治四种颠倒
身念处
身体
身不净
受念处
感受:苦、乐、不苦不乐
受是苦
心念处
心念:贪、瞋、痴等
心无常
法念处
诸法:五盖、七觉支等
法无我
 
#622、本经叙说世尊于庵罗园中为诸比丘说四念处正念正住,庵罗女闻法后,翌朝以食供养。相应部Ambapali(庵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跋祇人间游行,到鞞舍离国庵罗园中住。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跋祇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他到了首都鞞舍离城的庵罗园中居住。
= “鞞舍离国庵罗园”:Vesaliyam Ambapalivane,又作庵婆罗林,为庵罗女供养佛陀之园林。
尔时,庵罗女闻世尊跋祇人间游行,至庵罗园中住,即自庄严乘车,出鞞舍离城,诣世尊所,恭敬供养。
= 那时,庵罗女听说世尊于跋祇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安住于庵罗园中。于是自己就立刻整饬车驾,走出鞞舍离城,想到世尊住处,恭敬供养他。
诣庵罗园门,下车步进,遥见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
= 她来到庵罗园的门前,就下车步行进去,在远处就看见世尊被大众们围绕着,正在说法。
世尊遥见庵罗女来,语诸比丘:“汝等比丘!勤摄心住,正念正智,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
= 各位比丘们!要精勤地摄护内心,有正念正智,现在庵罗女就将来到,所以我特别告诫你们。
“云何为比丘勤摄心住?
“若比丘已生恶不善法当断,生欲、方便,精进摄心;
“未生恶不善法不令起;
“未生善法令生;
“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习增满,生欲、方便,精勤摄心,是名比丘勤摄心住。
= 怎样叫比丘精勤摄护内心呢?就是比丘如已生起了邪恶不善之法,就应当将它断除,生起欲愿、方便(即运用方法),精勤地摄护内心;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使它生起;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经生起的善法,使之保持而不忘失,努力修习,使增益圆满,生起欲愿、方便,精勤地摄护内心,这样就叫做比丘精勤摄护内心了。
“云何名比丘正智?
“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
= 怎样叫做比丘的正智呢?就是比丘进退的威仪能常依随正智,回顾观察,肢体的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也都能依随正智而行,这样就叫做比丘的正智。
“云何正念?
“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
= 怎样叫做正念呢?就是比丘能系心观察色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能系心观察感受、心念、诸法,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比丘的正念。
“是故汝等勤摄其心,正智正念,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
= 所以你们要精勤摄护内心,有正智正念。现在庵罗女就将来到,因此我特别告诫你们。
时,庵罗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为庵罗女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尔时,庵罗女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惟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受我请中食!”
= 希望世尊与所有大众们,明天能接受我中食的供养!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庵罗女知世尊默然受请已,稽首礼足,还归自家,设种种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时到。”
=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她的邀请。庵罗女已知道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就向佛陀顶礼,然后回到自己家中,备办各种食物,布置床座,到了次日清晨,就派人去请佛陀说:「受供的时间已到了。」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诣庵罗女舍,就座而坐。
= 这时,世尊就和所有大众去到庵罗女家,各自就座而坐。
时,庵罗女手自供养种种饮食。
= 当时,庵罗女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
食讫,澡漱、洗钵竟。
= 食毕,澡漱、洗钵后。
时,庵罗女持一小床坐于佛前,听佛说法。
= 这时,庵罗女拿一张小床,就坐在佛陀之前,聆听佛陀说法。
尔时,世尊为庵罗女说随喜偈:
“施者人爱念,多众所随从,名称日增高,远近皆悉闻,
“处众常和雅,离悭无所畏。
= 能布施的人,人人都会爱念他,会被众人所随从敬仰;他的好名声将随日而增高,远近的人全都能听闻;与大众相处常保持和雅,远离悭贪而无所畏惧。
“是故智慧施,断悭永无余,上生忉利天,长夜受快乐,
“尽寿常修德,娱乐难陀园,百种诸天乐,五欲悦其心。
= 所以智慧的布施,能断除悭贪永无残余,将来能受生到忉利天中,长夜地感受快乐,尽形寿而常修德,在难陀园中安享娱乐,那儿有百种的天乐,以及五欲来怡悦他的心。
= “难陀园”:即「欢喜园」。
= “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境。
忉利天 = 即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天,为帝释所居之天。
难陀园 = 又叫欢喜苑、欢乐园、喜林苑。为忉利天帝释四园之一,在喜见城外北方,诸天入此,则自起欢喜之情,故名欢喜。
“彼于此人间,闻佛所说法,为善逝弟子,乐彼受化生。”
= 这一类的人就是在人间里,常听闻佛陀的说法,成为佛陀的弟子,他快乐地被化生到那儿去。
善逝弟子 = 善逝,乃佛陀十号之一。善逝弟子,即佛陀弟子。
 
尔时,世尊为庵罗女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623、本经说明若使士夫手持满钵油从世间美色所及大众中过,若失一滴油则将被杀,其必不敢顾眄世间美色。沙门婆罗门亦应如是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相应部Janapada(国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言美色,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不?”
= 世人常谈论美女,所谓世间的美女,她能引起众人集聚围观吗?
= “美色”:巴利本作Kalyani(美人)。
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又能种种歌舞伎乐,复极令多众聚集看不?”
= 如果有世间的美女,而这世间的美女,她又能歌善舞,表演种种的歌舞,那么她会引起更多观众的围观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有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复有大众云集一处。
= 如果有世间的美女,而这世间的美女,她在一个地方表演着令人欢乐的种种歌舞节目,又有很多的群众云集围观。
“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背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油钵,于世间美色者所及大众中过,使一能杀人者,拔刀随汝,若失一滴油者,辄当斩汝命。’
= 这时,如果有一位不愚不痴的人,他喜欢快乐,逃避痛苦,贪生怕死。有人对他说:『汉子!你应该端着装满油的钵盂,从美女及观众中走过,又派一位杀手,拔刀跟随你,如果有一滴油漏失的话,他就会取你的性命。』
“云何,比丘!彼持油钵士夫能不念油钵,不念杀人者,观彼伎女及大众不?”
= 怎样呢?比丘啊!那位端着油钵的汉子,他能不关注着油钵,不关注杀手,而去观赏那表演歌舞的美女及观众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见其后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滴,彼拔刀者当截我头。’
= 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呢?世尊啊!因为那位汉子看见自己身后跟着拔刀的杀手,就会一直想着:我如果漏掉一滴油,那位拔刀的杀手就会砍断我的脑袋。
“唯一其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眄。”
= 我只有一心一意,关注着油钵,从世间美女及观众中慢步通过,不敢东张西望。
(miǎn) = 斜视[look sideways at](看,望[look])
顾眄 = 回顾环视。
“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住身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教者。
= 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处的话,那么他就是我的弟子,是遵循我教法的人。
“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
= 怎样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处呢?
住身念处 = 此「身」字,依前后经文之意,或应作「四」。
“如是,比丘!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
= 比丘啊!就是这样,要系心于对色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行,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对感受、心念、诸法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观察。
“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
= 这样就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心法,系心于四念处了。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说偈言 = 巴利本相对经文并无此偈文。本诗偈文句简略,白话译解仅作参考。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自心随护,未曾至方,
“甚难得过,胜妙微细。
= 要专心致志地护持油钵,对于随护自心,如还未能达其道,就很难超越那胜妙微细的淫欲贪缠。
胜妙微细 = 根样「瑜伽师地论」对本经的解说:「复有三法(指精进力、不放逸力、对治力),尚能断余一切胜妙淫欲贪缠,况乎鄙劣诸欲贪缠!」胜妙微细,或即指「一切胜妙淫欲贪缠」而言。
“诸佛所说,言教利剑,当一其心,专精护持。
= 诸佛的言教说法,就如利剑,应要一心一意,专精地护持。
“非彼凡人,放逸之事,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 这不是那些凡愚之人茍且随便,就能入于此不放逸的教法中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24、本经叙说郁低迦求世尊说法,世尊告之当先净其戒,然后修四念处。相应部Uttiya(郁低迦),参阅相应部Bahiya(婆醯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郁低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
= 那时,郁低迦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着: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就如前面已经详说过的,……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 “郁低迦”:Uttiya,人名。
佛告郁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但于我所说法,不悦我心,彼所事业亦不成就,虽随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碍。”
= 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的。但是对于我所说的法,如不能被我认可喜悦的话,那么他所作的胜业也不能成就,虽然是跟随在我的后面,也不能得到法利,反而会生起障碍来。
郁低迦白佛:“世尊所说,我则能令世尊心悦,自业成就,不生障碍。
= 郁低迦告诉佛陀说:「对于世尊所说,我一定能令世尊认可心悦,成就自己的胜业,不会生起障碍。
“惟愿世尊为我说法,我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 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我将会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
“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
= 就如前面已经详说过的,……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如是第二、第三请。
= 他就这样地向世尊又做第二次、第三次的请求。
尔时,世尊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
= 你应该先清净善法的初业,然后再修习梵行(清净的宗教行持)。
汝当先净其初业 = 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
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
= 我现在要如何清净善法的初业,而后修习梵行呢?
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
= 你应该要先清净戒律,正直己见,具足身、口、意三胜业,然后再修习四念处。
“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住;
“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
= 是那四念处呢?就是系心对内身的观察,要运用方法,专精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同样地对外身、内外身去做观察。对于受、心、法念处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观察。
 
时,郁低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时,郁低迦闻佛教授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不受后有。
= 这时,郁低迦听闻佛陀的教授后,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着: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如郁低迦所问,如是异比丘所问亦如上说。
= 就如本篇「郁低迦所问」经文的叙述,像这异比丘所问的经文,也是如同前面的说法一样。
 
#625、本经说明住四念处者,超越诸魔。相应部Bahika(婆醯迦),参阅相应部Bahiya(婆醯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名婆醯迦,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为我说法。”
= 那时,有一位名叫婆酰迦的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
= “婆醯迦”:Bahiya/Bahika,比丘名。
如前郁低迦修多罗广说,差别者:“如是,婆醯迦比丘!初业清净,身身观念住者,超越诸魔;
“受、心、法法观念住者,超越诸魔。”
= 世尊就如前面「郁低迦经」一样地详为解说,差别的是:「就像这样,婆酰迦比丘啊!能使善法的初业清净,系心对色身观察的话,就能超越诸魔缚;能系心对感受、心念、诸法做观察的话,也都能超越诸魔缚。」
 
时,婆醯迦比丘闻佛说法教诫已,欢喜随喜,作礼而去,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后有。
 
#626、比丘经<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差别处为能超越生死。>
 
第二经亦如上说,差别者:“如是,比丘!……超越生死。”
= 第二经内容也是跟前篇经文一样,差别的是:「就像这样,比丘啊!……就能超越生死烦恼。」
 
#627、本经叙说阿那律问佛,有学比丘当云何修习始得尽诸漏,佛教以当念四念处。参阅相应部Padesa(一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住于学地,未得上进安隐涅槃,而方便求,是圣弟子当云何于正法、律修习多修习,得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世尊啊!如果有住于学地修习的比丘,他还未能上进到安稳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这位圣弟子应该如何于正法、戒律中修习多修习,才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呢?
佛告阿那律:“若圣弟子住于学地,未得上进安隐涅槃,而方便求,彼于尔时,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 如果圣弟子仍住于学地修习,还未能上进到安稳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当这时候,他就应当系心于对色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应当系心对感受、心念、诸法等去做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
“如是圣弟子多修习已,得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圣弟子能如此地多修习后,就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尔时,尊者阿那律陀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628、本经说明佛为使比丘修四念处故为诸比丘说圣戒。相应部Sila(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 “巴连弗邑”:Pataliputta,即华氏城,为摩揭陀国之首都,位于恒河中流南岸,即今巴特那(Patna)。
= “鸡林精舍”:Kukkutarama,又作鸡园僧伽蓝,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华氏城。
时,尊者优陀夷、尊者阿难陀亦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 那时,优陀夷尊者与阿难陀尊者也是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中。
尔时,尊者优陀夷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语尊者阿难:“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令不断、不缺、不择、不离、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叹、所不憎恶。
= 当时,优陀夷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问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所知所见,为众比丘讲说神圣的戒法,使他们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不简择圣戒、不离圣戒、不会有戒禁取见(以不如理之戒为戒),得究竟之善,也善于受持,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所不憎恶。
“何故如来、应、等正觉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不断、不缺,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
= 为什么如来、应供、等正觉要以他的所知所见,为众比丘讲说神圣的戒法,使他们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乃至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所不憎恶呢?」
尊者阿难语优陀夷:“为修四念处故。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是为了修习四念处的缘故。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时,二正士共论义已,各还本处。
=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629、本经说明多修习四念住能令行者得不退转。相应部Parihana(损减),参阅相应部Kukkutarama(鸡林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
= “跋陀罗”:Bhadda,辩才卒发,解人疑滞第一比丘。
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言:“颇有法修习多修习,得不退转耶?”
=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得不退转吗?」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行者得不退转,谓四念处。
=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修行人得到不退转,就是所谓的四念处。
“何等为四?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时,二正士共论说已,各还本处。
 
#630、本经说明众生多修习四念处,能得清净。相应部Parihana(损减),参阅相应部Kukkutarama(鸡林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
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颇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不净众生而得清净,转增光泽耶?”
= 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不清净的众生而得到清净,且转增光泽吗?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不净众生而得清净,转增光泽,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有一种法修习后多修习,能使不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而且转增光泽,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631、本经说明众生多修习四念处,得度彼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
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颇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
=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未渡彼岸(喻涅槃)的众生得渡彼岸吗?」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谓四念处。
= 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使未渡彼岸的众生得渡彼岸,就是所谓的四念处。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632、本经说明修习四念处可得阿罗汉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
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颇有法修习多修习,得阿罗汉?”
= 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可证得阿罗汉吗?」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而得阿罗汉,谓四念处。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证得阿罗汉,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633、本经说明一切法即四念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
= 我所说一切法,所谓一切法,就是指四念处,这就是正说。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34、本经说明修习四念处者,名贤圣出离。相应部Ariya(圣),Viraga etc.(离贪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名贤圣出离。
= 如果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又多修习的话,就叫做贤圣出离。
= “贤圣出离”:Ariya Niyanika,诸圣者出离〈苦〉。
贤圣出离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出离,如是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证,如上广说。
= 就如本篇「出离」的经文所述,像这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证等经文,也都如上文一样地广为解说。
 
#635、本经说明若修习四念处,未净众生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
= 如果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又多修习的话,那么未得清净的众生就能使他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能使他更增光泽。
“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 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
= 就如本篇「净众生」的经文所述,像这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经文,也是如同上文的说法一样。
 
#636、本经说明比丘闻佛教法后出家,先习圣戒,住四念处者,调伏世间贪忧。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说修四念处。
= 我将为你们讲说修习四念处。
“何等为修四念处?若比丘!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演说正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显示。
= 怎样叫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的出现而兴起于世间,他演说正法,最初的法语是善的,中间的法语也是善的,最后的法语一样是善的,是善的法义、善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能显示梵行。
= “上语”:最初所说。
= “中语”:中途所说。
= “下语”:最终所说。
“若族姓子、族姓女从佛闻法,得净信心,如是修学:见在家和合欲乐之过,烦恼结缚;
= “族姓子”:良家子,即「善男子」。
= “族姓女”:良家女,即「善女人」。
“乐居空闲,出家学道,不乐在家,处于非家,欲一向清净,尽其形寿,纯一满净,鲜白梵行,我当剃除发须,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从佛闻法,得到了清净的信心,就应如此去修学:观察在家和合欲乐的过咎,乃是烦恼的结缚;要乐于处在空旷幽静之处,出家学道,不乐于居家,过着舍离家法的出家生活,欲愿一向清净,一生尽形寿,都是纯一圆满清净,有鲜白洁净的梵行,我应当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
= “处于非家”:即过着舍家法之出家生活。
“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 做这样地思惟后,便即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
“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护心正念。
= 端正自身的行为,防护由口而出的四种罪过(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有清净的正命(如理的谋生方法),修习贤圣的戒法。守护六根的门户,摄护内心,保持正念。
= “口四过”:即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 “守诸根门”:即统制六识感官,使不溺于五欲。
“眼见色时,不取形相;
“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
“而今于眼起正律仪,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
= 当眼见色境时,不会执取形相;如果眼根住于不正确的律仪,那么世间的贪忧及邪恶不善法,就会常烦扰此心;而今对于眼,已生起正确的律仪;对于耳、鼻、舌、身、意等也是已生起正确的律仪。
“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
= 他因成就了贤圣的戒律,善于摄护六根的门户,与人周旋交往,瞻视屈伸,或坐、或卧,或眠、或觉,或语、或默,都能保持正确的智慧。
“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
“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 他成就了如此的圣戒,能守护根门,有正智正念,乐于寂静远离,在空处、树下、幽静的房里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除了世间的贪忧,远离贪欲,净除贪欲;也断除了世间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远离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净除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
“断除五盖恼,心慧力羸,诸障碍分不趣涅槃者。
= 为了断除使心力与慧力羸弱的五盖烦恼,以及一切会障碍趋向涅槃之法。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是故,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外身、内外身。
= 所以,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对于外身或内外身,也同样要系心做观察。
“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 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比丘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37、本经说明学戒成就,当修四念处。相应部Patimokkha(波罗提木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四念处。”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四念处。」
如上广说,差别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于静处,摄受波罗提木叉律仪,行处具足,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
= 余如前经所详说的一样,差别的是:「……乃至如此地出家后,住于僻静之处,摄受波罗提木叉(戒律),防护戒行,具足戒行,对于细微的小罪生起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于杀生,……乃至一切的业行,都如前面所说。
= “波罗提木叉”:Patimokkha,意译别别解脱。即持守戒行,慎防身口七支之过非,以渐次解脱烦恼。
= “律仪”:Samvara,防护。「婆罗提木叉律仪」指防护戒本上所举一一戒,不使戒缺、断、污、杂等。
“衣钵随身,如鸟两翼,如是学戒成就,修四念处。”
= 比丘衣钵随身,要像鸟的双翼一样,这样地去成就学戒,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38、本经叙说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难悲叹,佛告之生者必灭,勿徒自悲,当修四念处,自洲自依。相应部Cunda(纯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巴利本作Savatthiyam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Arame(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罗聚落,疾病涅槃,纯陀沙弥瞻视供养。
= 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摩竭提国的那罗聚落中,为重病所苦,由纯陀沙弥侍候照顾他。
= “摩竭提那罗聚落”:Magadha Nalagamaka,村名。
= “纯陀”:Cunda,比丘名。
疾病涅槃 = 「汉译南传大藏经」想对经文此处作「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 那时,舍利弗尊者因病而入于涅槃了。
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担持衣钵,到王舍城,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
= 这时,纯陀沙弥供养舍利弗尊者后,取火葬遗余的舍利,担持着舍利弗生前的衣钵,来到王舍城。他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阿难尊者住处。
礼尊者阿难足已,却住一面,白尊者阿难:“尊者当知:我和尚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钵来。”
= 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阿难尊者说:「尊者您该知道:我的和尚(老师)舍利弗尊者已入涅槃了,现在我拿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尚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及衣钵来。’”
= 阿难尊者听闻纯陀沙弥的话后,就去到佛陀住处,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失去了平日的辩才,因为纯陀沙弥来告诉我说:『和尚舍利弗尊者已入于涅槃,就拿着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 “举体离解”:由于过度悲伤而使全身失去平衡。
= “四方易韵”:巴利本作Disa Me Na Pakkhayanti(于我四方黯淡失去光明)。
= “持辩闭塞”:失去了平日之辩才。
举体离解 = 全身就如离解一样,比喻由于过度悲伤而使全身失去平衡之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身惶惧」。
(yùn) = 和谐悦耳的声音[musical sound](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rhythm]/气韵;风度[charmpoise])
四方易韵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四面不明」。
持辩闭塞 = 言失去了平日之辩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辨诸法」。
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
“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
= 怎样呢?阿难啊!舍利弗是持所受的戒身入于涅槃的呢?还是以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入于涅槃的呢?
= “定身”:Samadhikkhandha
= “慧身”:Pannakkhandha
= “解脱身”:Vimuttikkhandha
= “解脱知见身”:Vimu-ttinnanadassanakkhandha。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分法身,皆是圣者平日修行所成之功德。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耶?”
= 如果是持所受的法,那是我自己所知道,因为这是已成等正觉的我所说,舍利弗是依所谓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等道品而入于涅槃的吗?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
“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别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
“能视、能教、能照、能喜舍、能赞叹,为众说法。
= 不是的,世尊!虽然他不是持所受的戒身,乃至持三十七道品法而入于涅槃,然而舍利弗尊者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之道,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摄念安住,一心于正受禅定之境;他有敏捷的智慧、深利的智慧、超出的智慧、分别的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的智慧、无等的智慧,成就了如此的宝贵智慧;他能视、能杀、能照、能喜舍、能赞叹,为大众说法。
“是故,世尊!我为法故,为受法者故,愁忧苦恼!”
= 所以,世尊啊!我是为了法的缘故,为了受法者的缘故,而愁忧苦恼!
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
“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
“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
“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
= 你不要愁忧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或产生、或现起、或造作的事物,都属有为会败坏之法,那能不坏灭呢?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我以前已经说过,一切所爱念的各种东西,以及适意的事情,一切都是乖离之法,不可能常保的。
“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
“如大宝山,大岩先崩。
= 譬如大树,它的根、茎、枝、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大的枝干必会先断折;又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
“如是,如来大众眷属,其大声闻先般涅槃。
= 同样地,如来的大众弟子中,大声闻弟子也会先入于般涅槃。
“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
“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
= 如果那地方有舍利弗驻锡的话,在那儿我就比较没有事;而在于那地方,我就不会觉得空虚,也是因为有舍利弗的缘故,我先前已说过其原因了。
(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tall rock])
“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
= 阿难啊!你现在应依照我先前所说的,所有可爱念的各种适意的事物,都是别离之法,所以你现在就不要太过愁苦了。
“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 阿难啊!你应该知道:如来不久之后也将逝去。所以,阿难啊!你应当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 “自洲”:Attadipa,巴利文之dipa有二义:一、灯,二、洲,相当于梵文之dipa(灯)及dvipa(洲),故「自洲」于他经亦有作「自灯」。
自洲 = 他经或作「自灯」,都是以自己为依凭的意思。
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
= 世尊啊!怎样叫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呢?怎样叫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呢?怎样叫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呢?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外身、内外身。
= 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同样地能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而去做观察。
“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
= 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
“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 阿难啊!像这样就叫做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的洲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39、本经叙说舍利弗、目揵连涅槃后,僧伽内心空虚,佛鼓励诸比丘自洲自依,法洲法依,即修四念处。相应部Cela(支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偷罗国跋陀罗河侧伞盖庵罗树林中,尊者舍利弗、目揵连涅槃未久。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陀罗河边的伞盖庵罗树林中,舍利弗尊者与目揵连尊者刚入于涅槃不久。
= “摩偷罗国庵罗树林中”:巴利本作「住于Ukkacela(郁伽出罗)村恒河边」。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
= 那时,世尊在于月的十五日布萨(说戒忏过)时,在于大众前铺座而坐。
尔时,世尊观察众会已,告诸比丘:“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揵连般涅槃故。
= 我观察大众,看后觉得众会很空虚,因为舍利弗和大目揵连已入于般涅槃的缘故。
“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满足。
= 我声闻弟子中,只有这二人善能说法,能教诫律,教授正法,具足圆满的辩才。
“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
“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揵连求,如来已离世财及法财。
= 有二种财,就是钱财和法财。钱财就要从世人中去求取;法财则要从舍利弗与目揵连处求得,至于如来,则已离开世财和法财了。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连涅槃故愁忧苦恼,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
“亦如宝山,大岩先崩。
= 你们不要因为舍利弗和目揵连已入于涅槃,所以就愁忧苦恼。譬如大树,它的根、茎、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那大的枝干一定会先断折;又譬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
“如是,如来大众之中,舍利弗、目揵连二大声闻先般涅槃。
= 同样地,如来的大众之中,舍利弗和目揵连二位大声闻弟子也一定会先入于涅槃。
“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灭?
= 所以,比丘们!你们不要再生起愁忧苦恼了。这世上有什么缘生法、现起法、造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是不会磨灭的呢?
“欲令不坏,无有是处!
“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
= 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先前就已经说过了,一切可爱的事物都会归于离散,我在不久的未来,也将逝去。
“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外身、内外身。
= 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要以自己为洲渚而依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就是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要系心于对外身与内外身的观察。
“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 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都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