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星期四

杂阿含经-第二十七卷_道品《七觉支》

《杂阿含经》第二十七卷
#道品诵<24-30>
##七觉支相应<712747>
 
七觉支 = 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念觉支
专注清楚,修习四念处。
择法觉支
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精进觉支
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喜觉支
契合于佛法而生的欢喜、法喜。
猗觉支
身心轻安、平静。又译为除觉支、轻安觉支。
定觉支
入定而不散乱。
舍觉支
心平等、宁静,而能舍离。
 
#712、本经叙说无畏王子以无因论问佛,佛告以正见。相应部Abhaya(无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如上说,差别者:“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无因、无缘众生智、见。’”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差别的是:「有沙门、婆罗门做这样的见解、持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智、有见。』」
= “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巴利本作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Annanaya Adassanaya Ahetu Apaccayo Annanam Adassanam Hoti(因为无智、无见没有因没有缘,故无因无缘有无智、无见)。
 
如是广说,乃至无畏王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足而去。
= 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无畏王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713、本经叙说众比丘访外道精舍,诸外道自诩所说法与世尊无异,众比丘闻后具白世尊,世尊告以可反问诸外道有关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并为众比丘详细说明。相应部Pariyaya(理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且过诸外道精舍。”
= 今天时间还早,乞食的时间未到,我们且先去那些外道的精舍拜访。
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已,诸外道问比丘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法,断五盖覆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转趣涅槃,住四念处,修七觉意。
= 这些比丘就走进外道的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彼此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就坐于一边。那些外道就问比丘说:「沙门瞿昙为众弟子说法,要人断除会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之法,使人不能转趋涅槃之境,所以要人依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
= “七觉意”:即七觉分、七觉支。长阿含及增一阿含采用「七觉意」,中阿含统一用「七觉支」。
慧力羸 = (心被烦恼覆盖而使)智慧的力量衰弱。
障碍分 = 障害解脱的成分、原因。
“我等亦为诸弟子说断五盖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处,修七觉分。
= 我们也是为众弟子讲说要断除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也要善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
“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俱能说法。”
= 我们和沙门瞿昙有什么差异呢?同样都是善能说法的人。」
时,众多比丘闻外道所说,心不喜悦,反呵骂,从座起去。
= 当时,这些比丘听闻了外道的说词,心里很不高兴,对外道呵责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入舍卫城,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诸外道所说,具白世尊。
= 他们进入舍卫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那些外道所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
尔时,世尊告众多比丘:“彼外道说是语时,汝等应反问言:‘诸外道,五盖者,种应有十;
“七觉者,种应有十四。
“何等为五盖之十、七觉之十四?’
= 那些外道说这种话的时候,你们应当反问说:『众外道们!所谓五盖,应有十类;所谓七觉支,应有十四类。什么是五盖的十类、七觉支的十四类呢?』
“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则自骇散,说诸外道法,瞋恚、骄慢、毁訾、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
= 如此问他们的话,那些外道自会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沈思。
(hài) = 马受惊[horse was astonished](惊骇;惊诧;惊动[be frightenedbe shocked])
(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不忍 = 不能忍受。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顺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
= 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能欢喜随顺的,只除了如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外。
“诸比丘!何等为五盖之十?
= 众比丘啊!什么是五盖的十类呢?
“谓有内贪欲,有外贪欲。
“彼内贪欲者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彼外贪欲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 就是有对自身的贪欲,也有对外界的贪欲。那对自身的贪欲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对外界的贪欲也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内贪欲 = 自身以内的贪欲;对自身而起的贪欲。
外贪欲 = 自身以外的贪欲;对外在境物所起的贪欲。
“谓瞋恚、有瞋恚相,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 所谓的瞋恚,有瞋恚之相,这瞋恚及瞋恚之相即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瞋恚、有瞋恚相 = 生气、忿怒(的心),表现出生气、忿怒的表相。
“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 有睡也有眠,那睡与眠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 有掉也有悔,那掉与悔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是名五盖说十。
= 有疑惑于善法,有疑惑于不善法,那种对于善法的疑惑与对不善法的疑惑就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这样就叫做五盖说为十类。
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 = 有对善法的的怀疑犹豫,有对不善法的的怀疑犹豫(例如不确定是否为不善法,因此犹豫是否要远离)。
“何等为七觉分说十四?
= 什么是七觉分说为十四类呢?
“有内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
“彼内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 有将心念住于内法(自身),也有将心念住于外法(外境),将心念住于内法就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将心念住于外法也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内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 = 有心念住于身体以内的事物,有心念住于身体以外的事物。即四念处的内身、外身、内受、外受、内心、外心、内法、外法的区别。
“有择善法、择不善法。
“彼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彼不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 有简择善法与简择不善之法。那种对善法的简择,就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不善法的简择,也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择善法、择不善法 = 捡择、辨别善法(而修);捡择、辨别不善法(而远离)。
“有精进断不善法,有精进长养善法。
“彼断不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彼长养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 有精进断除不善法,也有精进长养善法。那种为断除不善法的精进,就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为长养善法的精进,也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喜,有喜处。
“彼喜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彼喜处,亦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 有喜,也有所喜之处。那喜悦,就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所喜之处,也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喜处 = 造成喜心的所在。例如因为精进修行而产生法喜(即知道以后精进修行即能重现法喜)。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
“彼身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彼心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 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安止。那身体的轻安,就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心灵的轻安,也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
“有定,有定相。
“彼定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彼定相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 有专心于一境之定,也有专心于一境之定相。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就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相,也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定相 = 入定的相。例如初禅有觉、观、喜、乐、一心等五禅支(观察到这五禅支,而可知是初禅)。
“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
“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是名七觉分说为十四。”
= 有对于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也有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那种对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就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也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七觉分说为十四类。
舍善法 = 对善法无贪、瞋、疑,内心平等、没有执着。
 
佛说此经已,众多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盖之十 = 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下表所示,前为北传说法,后为南传说法。
贪欲盖
内贪欲——内之贪欲
外贪欲——外之贪欲
瞋恚盖
瞋恚——内之瞋恚
瞋恚相——外之瞋恚
睡眠盖
睡——惛沈
眠——睡眠
掉悔盖
掉——掉举
悔——追悔
疑盖
疑善法——内法之疑惑
疑不善法——外法之疑惑。注:内,指自身;外,指外境。
 
七觉分说十四 = 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下表所示,前为北传说法,后为南传说法。
念觉分
内法念住——内法之念
外法念住——外法之念
择法觉分
择善法——于内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
择不善法——于外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
精进觉分
精进断不善法——身之精进
精进长养善法——心之精进
喜觉分
有喜——有寻、有伺之喜
有喜处——无寻、无伺之喜
猗觉分
身猗息——身之轻安
心猗息——心之轻安
定觉分
有定——有寻、有伺之定
有定相——无寻、无伺之定
舍觉分
有舍善法——内法之舍
有舍不善法——外法之舍。注:内法,指自身;外法,指外境。
 
#714、本经说明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火则炽燃。若比丘生微劣心,应修择法、精进、喜觉分。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若比丘生掉举心,应修猗、定、舍等觉分。相应部Aggi(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诸外道出家作如是说者,当复问言:
“‘若心微劣犹豫者,尔时应修何等觉分?
= “心微劣犹豫”:Linam Cittam,心退缩、沉滞,萎靡不振。犹豫,迟疑不决。
犹豫 = 怀疑、不确定,在此处引申为修行没什么进展。
何等为非修时?
若复掉心者、掉心犹豫者,尔时复修何等觉分?
= “掉心”:Uddhatam Cittam,心掉举散乱,摇动不定。
何等为非时?’
= 有各种外道出家人持如此说法的话,就应该再问他:『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应该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或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又当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
“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心则骇散,说诸异法,心生忿恚、骄慢、毁訾、嫌恨、不忍,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
= 这样问他的话,那些外道就会内心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沈思。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喜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
= 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后而欢喜不已的人,只除了如来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
“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 众比丘啊!如果那时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就不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
= 为什么呢?因为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增长他内心萎靡的缘故。
“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炭。
= 譬如小火,要使它燃起,却增放很多的炭灰。
(jiāo) = 古同“焦”<a.物体经火烧或高热烘烤后变得枯黄或成炭样;b.焦东西的气味;c.黄黑色>
增以燋炭 = 燋,宋、元、明本均作「焦」。焦炭,依经意应指已燃烧完的炭灰,与今所言由煤炭化而得到之燃料不同。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投以牛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文意较清楚明白。
“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 怎样呢?比丘啊!不就会因增放太多的炭灰而致小火息灭了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 同样地,比丘啊!当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如果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是不合宜的,因为会增长懈怠的缘故。
“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 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不应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
= 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使他增长掉举之心的缘故。
“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
“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 譬如炽烈的大火,想要将它扑灭,却用干柴去充足它。你们意见怎样呢?这样做法岂不是会使大火更加炽烈地燃烧么?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
= 同样地,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的话,就会增长他的掉举散乱之心了。
“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 众比丘啊!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应该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就要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讲说佛法)。
“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
= 譬如小火,想要使它炽烈燃烧的话,就要用干柴去充足它。
“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不?”
= 怎样呢?比丘啊!这样做法是否能使小火炽烈燃烧起来呢?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
= 同样地,当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时,就应当在这个时候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
“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 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就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
= 为什么呢?因为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
“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
= 譬如燃烧的火,想要将它扑灭的话,投以充足的炭灰,就能把火扑灭。
足其燋炭 = 注同前。
“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则非时;
“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
= 就像这样,比丘啊!当内心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这样修习是不合宜的;如果是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才是适时合宜的,因为修习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
= “是时”:指契合时机。
“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 而修习念觉分,则能兼助一切。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觉支
心微劣时修
掉心时修
念觉分
择法觉分
精进觉分
喜觉分
猗觉分
定觉分
舍觉分
 
#715、本经说明譬如身依食而立,五盖亦各依食而立,七觉分亦然。相应部Kaya(身),Ahara(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盖、七觉分,有食、无食,我今当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五盖与七觉分之法,也有食与无食的因素,我现在即将宣说,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会为你们解说。
= 梵文中「食」有牵引、长养、任持等义,已不仅是中文之饮食意义之所指,而是能长养、维持、培育有情身心及圣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质条件。
##五盖以何为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
“如是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
= 譬如身体要依靠食才能生长,不是不用依食;同样地,五盖也是要依靠食(喻能长养的因缘)才能生长,不是不用依食。
非不食 = 若无滋养就不稳固。
“贪欲盖以何为食?
“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
= 贪欲盖是以什么为食呢(即贪欲盖生起的因缘是什么呢)?就是所触之事物,由于对所触之事物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贪欲就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贪欲盖之食。
= 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何等为瞋恚盖食?
“谓障碍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盖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
= 什么是瞋恚盖之食呢?就是会障碍身心的各种事物,由于对会引起障碍的各种事物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瞋恚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瞋恚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瞋恚盖之食。
“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
“何等为五?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盖令起,已起睡眠盖能令增广,是名睡眠盖食。
= 什么是睡眠盖之食呢?有五种现象。是哪五种呢?就是心退缩、不欣喜、呵欠、饱食、懈怠,由于对这五种现象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睡眠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睡眠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睡眠盖之食。
(qià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张着口打呵欠。小篆字形下面是人<>,上面象人呼出的气。打呵欠[yawn]
(qù) = 张口的样子[open mouth]
欠呿 = 为张口频伸之义,即呵欠。
“何等为掉悔盖食?有四法。
“何等为四?谓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
“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广,是名掉悔盖食。
= 什么是掉悔盖之食呢?有四种觉受,是哪四种呢?就是对亲属的觉受、对人众的觉受、对天的觉受、对自己所经历娱乐的觉受。这些都是由自己忆念,或由他人使己忆念而生起的觉受,由于对这些觉受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掉悔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掉悔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掉悔盖之食。
本所经娱乐觉 = 回忆过去愉快的事。
“何等为疑盖食?有三世。
“何等为三?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
“于过去世犹豫、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盖令起,已起疑盖能令增广,是名疑盖食。
= 什么是疑盖之食呢?有三种世代。是哪三种呢?就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对过去世迷惑、对未来世迷惑、对现在世迷惑,由于对这三世生起不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疑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疑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疑盖之食。
犹豫 = 怀疑、不确定。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长养,非不食;
“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长养,非不食。
= 譬如身体要依靠食才能长养,不是不用依食;同样地,七觉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长养,不是不用依食。
##七觉分怎么不食
“何等为念觉分不食?
“谓四念处不思惟,未起念觉分不起,已起念觉分令退,是名念觉分不食。
= 什么是念觉分之不食(念觉分不能生起的因缘)呢?就是不思惟四念处,以致于未生起的念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念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念觉分之不食。
“何等为择法觉分不食?
“谓于善法撰择,于不善法撰择,于彼不思惟,未起择法觉分令不起,已起择法觉分令退,是名择法觉分不食。
= 什么是择法觉分之不食呢?有对于善法的简择,或对于不善法的简择,由于对这二法的简择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择法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择法觉分之不食。
(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
(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
“何等为精进觉分不食?
“谓四正断,于彼不思惟,未起精进觉分令不起,已起精进觉分令退,是名精进觉分不食。
= 什么是精进觉分之不食呢?就是对于四正断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精进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精进觉分之不食。
“何等为喜觉分不食?
“有喜,有喜处法,于彼不思惟,未起喜觉分不起,已起喜觉分令退,是名喜觉分不食。
= 什么是喜觉分之不食呢?有喜悦,也有喜悦之处,由于对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喜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喜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喜觉分之不食。
“何等为猗觉分不食?
= “猗”:又译轻安,是入定时,身、心上轻松舒适的感受。又分为身轻安、心轻字。
“有身猗息及心猗息,于彼不思惟,未生猗觉分不起,已生猗觉分令退,是名猗觉分不食。
= 什么是猗觉分之不食呢?有身体的轻安与心灵的轻安,由于对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猗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猗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猗觉分之不食。
“何等为定觉分不食?
“有四禅,于彼不思惟,未起定觉分不起,已起定觉分令退,是名定觉分不食。
= 什么是定觉分之不食呢?有四种禅定,由于对这四种禅定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定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定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定觉分之不食。
“何等为舍觉分不食?
“有三界,谓断界、无欲界、灭界,于彼不思惟,未起舍觉分不起,已起舍觉分令退,是名舍觉分不食。
= 什么是舍觉分之不食呢?有三种境界,就是断界、无欲界、灭界,由于对这三种境界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舍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舍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舍觉分之不食。
断界 = 断除九结(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九种烦恼)中除爱()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
无欲界 = 断离贪欲烦恼,即断除爱结。
灭界 = 断灭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
##五盖怎么不食
“何等为贪欲盖不食?
“谓不净观,于彼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
= 什么是贪欲盖之不食呢?就是对于不净观能作思惟,使未生起的贪欲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盖又使它断灭,这就是贪欲盖之不食。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 什么是瞋恚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慈心,使未生起的瞋恚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瞋恚盖之不食。
“何等为睡眠盖不食?
“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盖不起,已生睡眠盖令灭,是名睡眠盖不食。
= 什么是睡眠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光明照耀,使未生起的睡眠盖不会生起,已生的睡眠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睡眠盖之不食。
“何等为掉悔盖不食?
“彼寂止思惟,未生掉悔盖不起,已生掉悔盖令灭,是名掉悔盖不食。
= 什么是掉悔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寂止,使未生起的掉悔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掉悔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掉悔盖之不食。
“何等为疑盖不食?
“彼缘起法思惟,未生疑盖不起,已生疑盖令灭,是名疑盖不食。
= 什么是疑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缘起法,使未生起的疑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疑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疑盖之不食。
缘起法 = 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立。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 譬如身体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成长;同样地,七觉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成立。
##七觉分以何为食
“何等为念觉分食?
“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
= 什么是念觉分之食呢?就是对四念处思惟后,未生起的念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念觉分转而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念觉分之食。
“何等为择法觉分食?
“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
= 什么是择法觉分之食呢?有对善法的简择,也有对不善法的简择,对这二者思惟后,未生起的择法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择法觉分之食。
“何等为精进觉分食?
“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
= 什么是精进觉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正断,未生起的精进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精进觉分之食。
“何等为喜觉分食?
“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
= 什么是喜觉分之食呢?有喜悦,也有喜悦之处,能对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喜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喜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喜觉分之食。
“何等为猗觉分食?
“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
= 什么是猗觉分之食呢?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轻安,能对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猗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猗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猗觉分之食。
“何等为定觉分食?
“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
= 什么是定觉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种禅定,未生起的定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定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定觉分之食。
“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
“何等为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 什么是舍觉分之食呢?有三种境界。是哪三种呢?就是断界(见道所断)、无欲界(修道所断)、灭界(一切依灭),能思惟这三种境界,未生起的舍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舍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舍觉分之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盖
以何不正思惟为食(生活中的例子)
于何思惟为不食
贪欲盖
触相(眼见美色)
不净观
瞋恚盖
障碍相(意见冲突)
慈心
睡眠盖
微弱(萎靡不振)、不乐(没兴趣)、欠呿(打呵欠后没试着振作)、多食(吃太多)、懈怠(懒散)
明照
掉悔盖
亲属觉(想家人)、人众觉(想国事)、天觉(想有好报能升天)、本所经娱乐觉(回忆快乐往事)
寂止
疑盖
过去世犹豫(过去造了什么孽?)、未来世犹豫(未来是否能有钱?)、现在世犹豫(要打坐还是看电视?)
缘起法
 
七觉分
以何思惟为食
于何不思惟为不食
念觉分
思惟四念处
不思惟四念处
择法觉分
思惟择善法、择不善法
不思惟择善法、择不善法
精进觉分
思惟四正断
不思惟四正断
喜觉分
思惟喜、喜处
不思惟喜、喜处
猗觉分
思惟身猗息、心猗息
不思惟身猗息、心猗息
定觉分
思惟四禅
不思惟四禅
舍觉分
思惟断界、无欲界、灭界
不思惟断界、无欲界、灭界
 
#716、本经说明不正思惟则不起四正勤、生五盖、不生七觉支,正思惟反之。参阅相应部Yoniso(如理),Ekadhamma(一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则退,所谓不正思惟。
= 在自身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会使它退失,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不正思惟。
“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众比丘啊!不能正确思惟的话,就会使未生起的贪欲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未生念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 使未生起的念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也会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所谓正思惟。
= 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正思惟。
“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
“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
= 比丘啊!能正确思惟的话,未生起的贪欲盖就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也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话也能使它断除。
“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未生起的念觉分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17、本经说明恶友之害及善友之利。参阅相应部Kalyanamittata(善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恶知识、恶伴党。
= 在外境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使它退失,这一种法就是恶知识、恶伴党。
= “不见一法”:巴利本作Annam Ekadhammam Samanupassami(我不见其他一法),指恶知识、恶伴党之外,不见一法《任何一人》〈能使未生恶不善法令生…〉。
“恶知识、恶伴党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恶知识、恶伴党会使未生起的贪欲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未生念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 未生起的念觉分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会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恶知识、恶伴党 = 坏朋友、坏伙伴。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诸比丘!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
= 众比丘啊!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 好朋友、好伙伴、好的同行的人。
“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
“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
= 如果是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的话,就能使未生起的贪欲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也能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
“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 未生起的念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18、本经叙说舍利弗于七觉支得自在。相应部Vatta(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有七觉分。
“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 有七种觉分。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此七觉分决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随所欲,觉分正受。
= 对于这七种觉分,我决定任一觉分,就能得到;不必费力,就能得到,我可随心所欲地得到觉分的正受。
决定而得 = 一定能有所成就。
不勤而得 = 不费力就能有所成就。
我随所欲,觉分正受 = 任何时候想进入任一觉分的正受都能随心所欲。正受,此指起时知起,灭时知灭,没时知没,已起知已起,已灭知已灭。
“若晨朝时、日中时、日暮时,若欲正受,随其所欲,多入正受。
= 无论是早晨之时,或日中之时,或日暮之时,如果我想要正受的话,都能随心所欲地入于正受中。
“譬如王大臣,有种种衣服,置箱箧中,随其所须:日中所须、日暮所须,随欲自在。
= 譬如国王与大臣,有各种的衣服,放置于箱箧中,随他所需——日中所需、日暮所需,都能随心所欲,自在取得。
(qiè) =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small suitcase]
“如是,比丘!此七觉分,决定而得,不勤而得,随意正受。
= 就像这样,比丘啊!对于这七种觉分,我决定任一觉分,就能得到,不必费力,就能得到,可随意地入于觉分正受中。
“我此念觉分,清净纯白,起时知起,灭时知灭,没时知没,已起知已起,已灭知已灭;
“如是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
= 我这念觉分,很清净纯白,它生起时,就知道它的生起;它息灭时,就知道它的息灭;它隐没时,就知道它的隐没。已生起时,知道它已生起;已息灭时,知道它已息灭。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的说法。
 
尊者舍利弗说此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719、本经说明修七觉分时,若灭五盖,则心能解脱。相应部Upavana(优波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
尔时,尊者优波摩、尊者阿提目多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 那时,优波摩尊者与阿提目多尊者也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中。
= “优波摩”:Upavana,比丘名。
= “阿提目多”:Adhimutta,比丘名。巴利本此处作「舍利弗」。
尔时,尊者阿提目多晡时从禅觉,诣尊者优波摩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问尊者优波摩:“尊者!能知七觉分方便,如是乐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当时,阿提目多尊者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他去到优波摩尊者的住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优波摩尊者问说:「尊者啊!您能知道对七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苦住于觉分正受吗?」
= “晡时”:Sayanhasamayam,约午后申时,夕阳西下时。
乐住正受 = 于定静中生起安乐。
苦住正受 = 于定静中生起不乐。
优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觉分,如是乐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优波摩答说:「阿提目多尊者啊!如果比丘善于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的话,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苦住于觉分正受了。」
复问:“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觉分?”
= 又问:「怎样叫做比丘善于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呢?」
优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觉分时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脱,不害睡眠,不善调伏掉悔。如我念觉处法思惟,精进方便,不得平等。’
= 优波摩答说:「如果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知道思惟而明白:他的心并不善于解脱,睡眠盖没有减损,也不善于调伏掉悔盖。如此的话,就是依照我念觉分的方法去做思惟,运用方法,精进修习,也是不能得到平等的正觉。
不害睡眠 = 不去克服睡眠。
不得平等 = 无法平等持心,心无法保持平衡、宁静、专注于一境。
“如是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
= 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
“若比丘念觉分方便时先思惟:‘心善解脱,正害睡眠,调伏掉悔。如我于此念觉处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
= 如果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能先思惟明白:他的心善于解脱,正确地减损了睡眠盖、也调伏了掉悔盖。如此的话,依照我这念觉分的方法思惟后,就是不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仍可得到平等的正觉。
“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觉分,如是乐住正受,如是不乐住正受。”
= 就像这样,阿提目多啊!比丘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不乐住于觉分正受。」
 
时,二正士共论义已,各从座起而去。
 
#720、本经经意同第71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亦住舍卫国松林精舍。
= 那时,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卫国的杉林精舍中。
时,有众多比丘诣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语尊者阿那律:“尊者知方便修七觉分时生乐住不?”
= 尊者您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吗?
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觉分时生乐住。”
= 我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
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觉分时生乐住?”
= 您如何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呢?
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比丘方便修念觉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脱,善害睡眠,善调伏掉悔。如此念觉分处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动乱,系心令住,不起乱念,一心正受。’
= 因为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如能善知思惟而明白:我心善于解脱,善于减损睡眠盖、也善于调伏掉悔盖。那么依照这念觉分的方法思惟后,就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精神不懈怠,身得安止不乱动,系心使安住,不起杂念,一心于正受中。
身猗息 = 身体轻安宁静。
“如是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觉分时生乐住。”
= 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这样就叫做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
 
时,众多比丘闻尊者阿那律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721、本经说明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于世间,如来出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相应部Cakkavatti(转轮)、参阅长部Mahasudassana-suttanta(大善见王经)、中阿含58经七宝经、施护译佛说轮王七宝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于世间:金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如是,如来出世,亦有七觉分宝现。
= 当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会有七种珍宝出现于世间,就是——金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同样地,当如来出现于世间的时候,也会有七种觉分宝的出现。
= “转轮圣王”:Cakkavatti-raja,以正法统治世界之君主。按其所转之轮分为金轮、银轮、铜轮、铁轮四种,以金轮为最上。彼拥有四种兵及七宝,舍刀剑以安定苍生,为印度之理想王。
“斋戒处楼观上,大臣围绕,有金轮宝从东方出,轮有千辐,齐毂圆辋,轮相具足:‘有此吉瑞,必是转轮圣王,我今决定为转轮王。’
= 圣王斋戒沐浴,敬慎地处于楼观之上,大臣围绕着他,自会有金轮宝从东方出现,金轮有千支辐,齐整的车毂,浑圆轮辋,具足轮相。圣王想着:『有如此吉瑞的兆应,我一定是位转轮圣王,我现在就决定成为转轮圣王。』
(gǔ) = 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nave](泛指车[cart])
(wǎng) = 车轮周围的框子。汉代以前叫“牙”[rim of a wheel]
“即以两手承金轮宝,著左手中,右手旋转,而说是言:‘若是转轮圣王金轮宝者,当复转轮圣王古道而去。’
= 于是就以两手承接金轮宝,交左手拿着,以右手旋转金轮,然后如此道:『如果这是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应当回复转轮圣王的古道而去。』
= “去”:轮宝自动前进。
“于是轮宝即发,王蕃前随,而于东方乘虚而逝,向于东方,游古圣王正直之道。
= 于是金轮宝立即发动,圣王与随从向前跟随,而于东方乘空而逝,奔向东方,游走于古圣王正直之道。
= “正直之道”:通达古圣王境界之道。
(fān) = 茂盛[lush](藩屏;捍卫[shieldguard]/篱落;屏障[fence])
“王随轮宝,四兵亦从,若所至方,轮宝住者,王于彼住,四兵亦住。
= 圣王跟随着轮宝,四种军队,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也追随着,凡所到之处,轮宝停住之时,那么圣王就在那儿停住,四种军队也跟着停住。
“东方诸国处处小王,见圣王来,悉皆归伏。
= 东方各国各处的小王,看见圣王来到,全都归服。
“如来出兴于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 如来出现于世间的时候,也有七觉分显现于世间,就是所谓的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22、本经详细说明转轮圣王出于世时,七宝出现于世之盛况。相应部Cakkavatti(转轮)、中阿含第58七宝经,参阅长部Mahasudassana-suttanta(大善见王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圣王出于世时,有七宝现于世间。
=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会有七种珍宝显现于世间。
“云何转轮圣王出于世时,金轮宝现有?
=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金轮宝显现的情况怎样呢?
“时,刹利灌顶圣王,月十五日,沐浴清净,受持斋戒,于楼阁上,大臣围绕。
= 这时,剎帝利灌顶圣王,在当月的十五日,沐浴清净,受持斋戒,居处于楼阁之上,众大臣围绕在旁。
= “刹利”:Khattiya,又作「刹帝利」,为古印度四种姓之一。居四姓之第二,俱是帝王、武士之属。
“有金轮宝从东方出,轮有千辐,齐毂圆辋,轮相具足,天真金宝。
= 自有金轮宝从东方出现,金轮有千支辐,齐整的车毂,浑圆的轮辋,具足轮相,是天上神祗的金宝。
“王作是念:‘古昔传闻,刹利灌顶大王月十五日布萨时,沐浴清净,受持福善,有轮宝现,今既如古,有斯吉瑞,当知我是转轮圣王。’
= 圣王这样地想着:古代曾有传闻,当剎帝利灌顶圣王于月十五日行布萨(说戒忏过)时,沐浴清净,受持福善,会有轮宝出现,今天既然如同古代传说一样,有这样吉瑞的兆应,当知我必是转轮圣王了。
“即以两手承金轮宝,著左手中,右手旋转,而作是言:‘若是转轮圣王金轮宝者,当复转轮圣王古道而去。’
= 于是就以两手承接金轮宝,然后交付左手拿着,用右手来旋转金轮,这样地说着:『如果这是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应当要回复到转轮圣王的古道去。』
“作是语讫,于是轮宝即从王前乘虚而逝,向于东方,游古圣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随轮去住。
= 说完这样的话后,于是金轮宝立即从圣王之前乘空而逝,奔向东方,游走于古圣王正直之道上,圣王及他的四种军队就随着轮宝行走或停住。
“东方诸国处处小王见圣王来,皆称:‘善哉!善来大王!此是王国,此国安隐,人民丰乐,愿于中止,教化国人,我等皆是天尊翼从。’
= 东方各国各处的小王看见圣王来到,都称赞着说:『真好啊!欢迎您!大王!这是一个王国,这个国家很安稳,人民丰乐,希望圣王能住在这儿,教化国人,我们都是圣王您的部属。』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圣王答言:‘诸聚落主!汝今但当善化国人,有不顺者,当来白我。当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国人善化非法;若如是者,则从我化。’
= 圣王就答说:『众聚落主们!你们现在要好好地教化国人,如有不顺从的人,就应当来告诉我。你们应当依照正法来教化,莫作非法之事,也要使国人善化非法之事;如能遵照这样去做,就是归从我的教化了。』
“于是圣王从东海度,乘古圣王道,至于南海;
“乘古圣王之道,度于南海,至于西海;
“乘于古昔圣王之道,度于西海,至于北海。
= 于是圣王就从东海度越,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到达南海;又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度越南海,到达西海;再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度越西海,到达北海。
“南、西、北方诸小国王奉迎启请,亦如东方广说。
= 南、西、北方各个小国王都来奉迎启请,详细情形也像东方一样。
“于是金轮宝,圣王随从,度于北海,还至王宫正治殿上,住虚空中,是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金轮宝现于世间。
= 于是金轮宝,及圣王的随从,便度越北海,回到王宫的正治殿上,止住于虚空之中。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金轮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云何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白象宝现于世间?若刹利灌顶大王纯白之象,其色鲜好,七支拄地,圣王见已,心则欣悦:‘今此宝象,来应于我,告善调象师,令速调此宝象,调已送来。’
=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白象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如果是剎帝利灌顶圣王的纯白大象,它的色泽鲜好,七处肢体(四脚、两牙、鼻)拄着地上,圣王见后,内心欣悦地说:『现在这只宝象,来应现我前,我应告诉优秀的调象师,要他赶快调伏这只宝象,调伏好后再送来。』
(zhǔ) = 支撑[support](执持;靠[lean on <a sticketc.>])
“象师受命,不盈一日,象即调伏,一切调伏相悉皆具足,犹如余象经年调者,今此象宝一日调伏亦复如是。调已送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调,唯王自知时。’
= 调象师受命之后,不到一天,宝象就已调伏,一切调伏之相全都具足,就有如其它经过一年调伏过的大象一样,现在这只宝象一日被调伏的相状,也像这样。宝象调伏好后,送到圣王处,禀告圣王说:『这只宝象已经调伏好了,唯愿大王自知时宜。』
“尔时,圣王观察此象调相已备,即乘宝象,于晨旦时周行四海,至日中时还归王宫,是名转轮圣王出兴于世,如此象宝现于世间。
= 这时,圣王观察这只宝象,调伏之相皆已具备,立即乘坐宝象,于晨朝时遍行四海之处,到了日中时分,便又还归王宫来。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如此象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dàn) = 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
“何等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马宝现于世间?转轮圣王所有马宝纯一青色,乌头泽尾,圣王见马,心生欣悦:‘今此神马来应我故,付调马师,令速调之,调已送来。’
=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马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宝马马身都是纯一的青色,头部黑色,尾部朱红,圣王见马后,内心欣悦地说:『现在这匹神马来应现于我前,我应交付给调马师,要他赶快调伏这匹神马,调伏好后再送来。』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津液、唾液或汗水[body fluidsaliva or sweat])
“马师奉教,不盈一日,其马即调,犹如余马经年调者,马宝调伏亦复如是。知马调已,还送奉王,白言:‘大王!此马已调。’
= 调马师奉命,不到一天,就调好这匹神马,就有如其它经一年调伏过的马一样,现在这匹马宝被调伏的相状,也是像这样。知道马已经调伏好后,就送回给圣王,禀告说:『大王啊!这匹马已经调伏好了。』
“尔时,圣王观察宝马调相已备,于晨旦时乘此宝马周行四海,至日中时还归王宫,是名转轮圣王出兴于世,马宝现于世间。
= 这时,圣王观察这匹宝马所有调伏之相皆已具备,于是就在晨朝时乘骑这匹宝马遍行四海之处,到了日中时分,便又还归王宫来。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马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何等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摩尼珠宝现于世间?
“若转轮圣王所有宝珠,其形八楞,光泽明照,无诸类隙,于王宫内,常为灯明。
=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摩尼珠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宝珠,它的形状有八个棱角,光泽明照,没有各种瑕疵,置于王宫内,常如灯光一样的明亮。
= “类隙”:意即间隙、瑕疵。
(léng) = 同“棱”。四方木;棱角[square timberarrisedge]
(xì) = 从阜亦声。阜,土山,与土有关。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crackchink]
“转轮圣王察试宝珠,阴雨之夜,将四种兵入于园林,持珠前导,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摩尼宝珠现于世间。
= 转轮圣王察试宝珠,在阴雨的夜晚,率领四种军队进入园林中,圣王拿着宝珠前导,光明照耀,有一由旬之广。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摩尼宝珠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何等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贤玉女宝现于世间?
“转轮圣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不肥不瘦,肢体端正,寒时体暖、热时体凉,身体柔软如迦陵伽衣,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优钵罗香。
=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贤淑玉女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玉女,肤色不黑不白,身材不高不矮,肤质不粗不细,体态不肥不瘦,肢体端正。天气寒冷时,她的身体会温暖;天气炎热时,她的身体会清凉。身体柔软,有如迦陵伽衣(细滑衣),身上一切毛孔,会散发出栴檀的芳香,从口鼻呼出的气息,会散发出优钵罗(青莲花)的香气。
“后卧先起,瞻王意色,随宜奉事,软言爱语,端心正念,发王道意,心无违越,况复身、口?
“是为转轮圣王宝女。
= 做事勤劳,都是后卧睡而先起床,能迎合圣王的心意,观察他的脸色,而随顺合宜地行事,声音柔软,常出爱语,端心正念,以启导圣王的道意,她的心都能不违越,更何况是她的身与口呢?这就是转轮圣王的宝女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云何为转轮圣王主藏臣宝现于世间?
“谓转轮圣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见伏藏,有主无主、若水若陆、若远若近,悉能见之。
= 转轮圣王的主藏臣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的主藏大臣,由于他宿世行布施的缘故,所以生得天眼。他能看见潜藏的宝藏,无论是有主或无主的,无论在水中或陆地上,无论是在远处或近处,他都能看见。
“转轮圣王若须珍宝,即便告敕,随王所须,辄以奉上。
= 转轮圣王如果要珍宝,便即告诉他,他就随王所需,随时奉上。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于是圣王有时试彼大臣,观其所能,乘船游海,告彼大臣:‘我须宝物。’
= 圣王有时要试验那位大臣,观察他的能力,就乘船游海,告诉那位大臣说:『我现在需要宝物。』
“臣白王言:‘小住岸边,当以奉上。’
= 大臣就禀告圣王说:『稍停岸边一会儿,我将会奉上宝物。』
“王告彼臣:‘我今不须岸边之宝,且须画时与我。’
= 圣王又告诉那位大臣说:『我现在不要岸边的宝物,而要现在就给我。』
画时(huà shí) = 立刻。
“于是大臣即于水中出四金瓮,金宝满中,以奉圣王,王所须即取用之,若取足已,余则还归水中。
= 于是那位大臣就自水中取出四个金瓮,里头装满了金宝,就奉给圣王,圣王就取用他所需要的,如果取足了,其余的就又把它放回水中。
(wèng) =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urnearthen jar](装于瓮中[put into jar])
“圣王出世,则有如此主藏之臣现于世间。
= 当圣王出世时,那么就有如此主藏的大臣显现于世间。
“云何圣王出兴于世,有主兵之臣现于世间?谓有主兵臣,聪明智辩,譬如世间善思量成就者。
= 圣王出现于世间时,主兵之臣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就是说有主兵的大臣,聪明睿智,有辩才,就比如世间已有成就而善思量的人一样。
“圣王所宜,彼则悉从,宜去、宜住,宜出、宜入。
= 圣王所宜之事,他都能随从,无论是宜去或宜住,宜出或宜入。
“圣王四种兵,行道里顿止,不令疲倦。
= 圣王的四种军队,行经一定里程,就立即停军休息,不使军士太过疲倦。
“悉知圣王宜所应作,现法后世功德之事,以白圣王。
= 他详知圣王所应做之事,会以现世及后世功德之事,向圣王禀告。
“转轮圣王出兴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
=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就会有如此的主兵大臣显现。
“如是如来、应、等正觉出兴于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
= 同样地,当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时,也会有七种觉分显现于世间。
“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 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23、本经说明年少比丘供养奉事长老比丘,可闻深妙之法,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觉分满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比丘依人闻法,诸年少比丘供养奉事诸尊长老。
= 要努力啊!比丘要依人而得闻法,所以众年少比丘应供养奉事诸位尊贵的长老。
“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养奉事长老比丘者,时时得闻深妙之法;
“闻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
= 为什么呢?因为年少比丘供养奉事长老比丘的话,就时时能听闻到深妙的佛法。听闻深妙的佛法后,就能成就二种正事——身正及心正。
“尔时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
“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分别于法,思量于法;
“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 这时就要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得满足;念觉分满足后,就能对法做选择,分别于法,思量于法;这时,就要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24、本经说明亲近奉事贤圣者,得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觉分满足。参阅相应部Sila(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见此人者,多得果报。
= 如果比丘能够持戒、修德、有惭、有愧,而成就真实之法的话,那么来参见这位比丘的人,就能多得果报。
“若复闻者,若随忆念者、随出家者,多得功德,况复亲近恭敬奉事!
= 如果又能听闻他说法,或随时忆念其法,或跟随他出家的话,就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更何况是去亲近恭敬奉事他!
“所以者何?亲近奉事如是人者,时时得闻深妙之法;
“得闻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习定觉分;
“修习已,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 为什么呢?因为亲近奉事如此成就真实之法的人,时时都能听闻到深妙的正法;能听闻到深妙的正法后,就能成就二种正事——身正及心正,知道运用方法去修习定觉分;定觉分修习后,就得到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25、本经说明五盖是不善聚,七觉分是善聚。参阅相应部Ayoniso(非如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说不善积聚者,所谓五盖,是为正说。
= 说由不善所积聚之法,就是五盖,这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纯一不善聚者,谓五盖故。
= 为什么呢?因为纯粹是不善所聚之法,就是五盖的缘故。
“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 是哪五种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说善积聚者,谓七觉分,是为正说。
= 说由善所积聚之法,就是七觉分,这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纯一满净者,是七觉分故。
= 为什么呢?因为纯一圆满清净之法,就是七觉分的缘故。
“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 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26、本经叙说阿难以为半梵行者是善知识,佛告之全梵行者才是善知识。相应部Upaddha(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夹谷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夹谷精舍里。
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 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当时,阿难尊者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思惟,他这样地想着;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了。
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思惟的时候,这样地想着: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了。
佛告阿难:“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你不要这样说:『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为什么呢?因为修行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向于舍”:Vossaggaparinamim,向最完全的舍,意即至于涅槃。
“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由于我就是善知识的缘故,所以有众生在我这儿摄取念觉分修习的话,就能依止于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寂灭,而向于舍。同样地,如有众生在我这儿摄取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修习的话,也都能依止于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寂灭,而向于舍。
“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 因此,阿难啊!当知修行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佛光阿含藏注云:「向最完全的舍,意即至于涅槃。」有关舍的意义,大、小乘论书有些差异,但能综合其说,而深得旨意的是「维摩经义记卷三本」的「七种舍」——一、心性平等,情无存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五、证空平等离相。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七、益众生无所希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27、本经说明佛于病中要阿难说七觉分,并告之若精进修习七觉分,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应部Gilana(病)、长部Mahaparinibba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力士聚落人间游行,于拘夷那竭城希连河中间住,于聚落侧告尊者阿难:“令四重襞叠敷世尊郁多罗僧,我今背疾,欲小卧息。”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力士聚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拘夷那竭城与希连河之间。他就在这聚落之旁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就将我的郁多罗僧(上衣)褶迭成四重,然后铺好,我现在背部正病痛,想要小卧休息一下。」
= “力士聚落”:Malla,为古印度十六国之一,位于中印度恒河北部。
= “拘夷那竭”:Kusinara,为力士聚落首府。
= “希连河”:Hirannavati,河名。
= “郁多罗僧”:Uttarasanga,袈裟名,三衣之一,译作上衣。
(bì) = 折叠衣裙[fold](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的皱纹[lap])
(dié) = 重叠[pile <up> overlap](堆在一起或逐个堆放的大量东西[pile])
尊者阿难即受教敕,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唯世尊知时。”
= 阿难尊者立即接受教示,把郁多罗褶迭成四重铺好后,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把您的郁多罗僧褶迭成四重,并且铺好了,是世尊您躺卧休息的时候了。」
尔时,世尊厚襞僧伽梨枕头,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觉想,告尊者阿难:“汝说七觉分。”
= 这时,世尊把僧伽梨(大衣)褶成厚厚的当作枕头,向右胁侧卧,两脚相迭,系念于光明之相,有正念正智,常作起床之想。他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就说说七觉分吧!」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肋骨[rib])
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当时,阿难尊者就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有所谓的念觉分,这是世尊您自己觉悟成等正觉所说之法,依它能远离,依它得无欲,依它能寂灭,而向于舍。
「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大德!修习多修习世尊所正说之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
“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还有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这些也都是世尊您自己觉悟成等正觉所说之法,依它能远离,依它能无欲,依它能寂灭,而向于舍。」
佛告阿难:“汝说精进耶?”
= 对于所说的这七种觉分,你说要精进修习吗?
阿难白佛:“我说精进,世尊!我说精进,善逝!”
= 我说要精进修习,世尊!我说应精进修习,善逝!
佛告阿难:“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佛陀告诉阿难说:「只要精进努力,修习多修习七觉分,就能得到无上的正等正觉。」
说是语已,正坐端身系念。
= 说完这段话后,世尊就端身正坐,专心系念。
时,有异比丘即说偈言:
“乐闻美妙法,忍疾告人说,比丘即说法,转于七觉分。
= 世尊欢喜听闻自己曾说过的美妙之法,忍着疾痛叫人为他讲说;比丘阿难听令就为他说法,转起七觉分的法轮。
“善哉尊阿难!明解巧便说,有胜白净法,离垢微妙说。
= 真妙啊!阿难尊者!能以方便善巧作详明的解说,他说有一种殊胜白净之法,是远离烦恼尘垢的微妙善说。
“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此则七觉分,微妙之善说。
= 就是: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七种觉分,这就是七觉分,是微妙的善说。
“闻说七觉分,深达正觉味,身婴大苦患,忍疾端坐听。
= 佛陀听闻阿难讲说七觉分,深达于正觉的法味,此时虽身遭大病苦,仍忍着病痛端坐倾听。
(yīng) = 从女,賏。“賏”是颈项链。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necklace](初生的女孩[baby]/系到颈上;戴[wear]/绕,围绕[surround]/遭受;遇[suffer])
“观为正法王,常为人演说,犹乐闻所说,况余未闻者?
= 看身为正法王的佛陀,虽常为人演说正法,可是却仍然乐于听闻自己已说过的法,更何况其余未曾闻法的人呢?
“第一大智慧,十力所礼者,彼亦应疾疾,来听说正法。
= 第一大智慧,具有大力,为人所礼敬的佛陀,他也顺应其疾病,来听说正法。
十力 = 佛陀所成就是十种智力。
“诸多闻通达,契经阿毗昙,善通法律者,应听况余者?
= 而那些博学多闻,能通达契经、阿毘昙(论典),善通解正法、戒律的人,也都来听法,更何况是其余的人呢?
契经阿毘昙 = 契经,即经文。阿毘昙,新译曰阿毘达磨,论部之总名。
“闻说如实法,专心黠慧听,于佛所说法,得离欲欢喜。
= 闻说如实之法,专心黠慧的听闻,于佛陀所说的正法,自己就能离欲而得欢喜。
“欢喜身猗息,心自乐亦然;心乐得正受,正观有事行。
= 由于欢喜而身体得到了轻安,内心自会如此安乐;内心安乐就能得到正受(禅定),可正确观察一切果报之事的业行。
有事行 = 有,果报。意谓一切果报之事的业行。
“厌恶三趣者,离欲心解脱,厌恶诸有趣,不集于人天;
“无余犹灯灭,究竟般涅槃。
= 厌恶三恶道的话,就会离欲而心得解脱,厌恶六道果报的话,就不会再结聚因缘而生于人天了;就犹如灯灭一样地寂灭无余,彻底地入于般涅槃。
三趣 = 指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
诸有趣 = 指六道而言。
“闻法多福利,最胜之所说;是故当专思,听大师所说。”
= 闻法有很大的福利,这是最胜者的说法;所以应当专一心思,听闻大师的说法。
 
异比丘说此偈已,从座起而去。
 
#728、本经说明七觉分。相应部Desana(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觉分。
“何等为七?谓念觉分,乃至舍觉分。”
= 有七种觉分。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分,……乃至舍觉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29、本经说明若比丘修七觉分则向于涅槃。相应部Nirodha(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七觉分。
“何等为修七觉分?谓念觉分,乃至舍觉分。
= 你们应当修习七觉分。什么是所应修习的七觉分呢?就是念觉分,……乃至舍觉分。
“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如是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如果比丘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同 样地,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0、本经说明三世均当修七觉分。相应部Vidha(第一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过去已如是修七觉分,未来亦当如是修七觉分。”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过去已经如此地修习七觉分,未来也应该如此地修习七觉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1、本经说明若比丘修习七觉分清净鲜白,可获大利。相应部Anga(支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念觉分清净鲜白,无有支节,离诸烦恼,未起不起,除佛调伏教授,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
= 如果比丘修习念觉分而至清净鲜白的话,就不会有其它支节,远离一切的烦恼,未生起的不善法不会生起,除了佛所调伏教授的善法之外,……乃至舍觉分,也是这样地说法。
清净鲜白 = 无瑕无垢。
无有支节 = 没有分支;不走岔路。
未起不起,除佛调伏教授 = 除了佛所教导的调伏的修行外,不升起其它的(念头)。
“诸比丘!念觉分清净鲜白,无有支节,离诸烦恼,未起而起,佛所调伏教授,非余。
= 众比丘啊!修习念觉分而至清净鲜白的话,就不会有其它支节,远离一切的烦恼,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这都是由佛陀所调伏教授,而非其余之人。
未起而起,佛所调伏教授,非余 = 佛所教导的调伏的修行,未升起的则升起,不升起其它(外道所教的)。
“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
= ……乃至舍觉分,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2、本经说明若比丘修习七觉分清净鲜白,可获大利。相应部Ubpanna(已生的)or Uppada(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未起不起,除善逝调伏教授;
“未起而起,是则善逝调伏教授,非余。”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未生起的不善法不会生起,除了善逝所调伏教授的善法之外;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这是善逝所调伏教授,而非其余之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3、本经说明七觉分须渐次而起,修习满足。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谓觉分。
“世尊!云何为觉分?”
=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说有觉分之法。世尊啊!什么是觉分之法呢?」
佛告比丘:“所谓觉分者,谓七道品法。
“然诸比丘七觉分渐次而起,修习满足。”
= 所说的觉分,就是七种道品之法。然而诸比丘们!这七种觉分乃是渐次而生起,修习至于满足。
七道品法 = 即七觉分。
异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觉分渐次而起,修习满足?”
= 世尊啊!这觉分是怎样渐次生起,修习而至满足的呢?
佛告比丘:“若比丘内身身观住,彼内身身观住时,摄心系念不忘,彼当尔时,念觉分方便修习;
“方便修习念觉分已,修习满足。
= 如果比丘能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当他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时,就能摄心系念而不忘失,正当这个时候,他就可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后,就可修习满足。
内身身观住 = 集中心念观察自身的修行方法。「身观住」是四念处(依据身、受、心、法而实修)的「身念处」的另译。「内身」指的是自身以内。
“满足念觉分已,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方便;
“修方便已,修习满足。
= 念觉分修习满足后,就能对法做选择,去分别思量,正当这个时候,就可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后,就可修习满足。
于法选择,分别思量 = 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如是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 ……就像这样地修习,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如内身身观念住,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当于尔时专心系念不忘,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
= 就如要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所述说的一样,像这对外身、内外身,乃至是系心于对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观察,当他系心于对各念处观察时,就能专心系念而不忘失,……乃至修习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
= 此指受受观念注专,即专注观察因外境影响所产生的种种感受之变化。
= 此指心心观念注专,即专注观察各种心境、念头的变化。
法法观念住 = 专注观察诸法的变化。法:真理、事情、或现象。
“如是住者,渐次觉分起;
“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 如此保持修习的话,就能使觉分渐次生起;渐次生起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4、本经说明修习七觉分者有二种果报。相应部Dve Phala(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如是修习七觉分已,当得二种果:现法得漏尽无余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 如果比丘如此地修习七觉分后,将会得到二种果报——在现世中得到烦恼尽除的无余涅槃,或者得到阿那含果(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5、本经说明修习七觉分者有四种果报。相应部Sankhitta(略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上说,差别者:“如是比丘修习七觉分已,多修习已,得四种果、四种福利。
= 就像这样,比丘已修习七觉分,又重复多修习之后,可得到四种果报,四种褔利。
“何等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是哪四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异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6、本经说明修习七觉分者有七种涅槃果报。相应部Sila(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修习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种果、七种福利。
= 如果比丘修习七觉分,多多地修习后,将可得到七种果报,七种褔利。
“何等为七?是比丘得现法智证乐;
= “现法智证乐:巴利本作Ditthe Dhamme Patikacca Annam Aradheti,即预先于现生得到开悟。
“若命终时,若不得现法智证乐;
= “若命终时,若不得现法智证乐”:巴利本作No Ce Dittheva Dhamme Patikacca Annam AradhetiAtha Marnakale Annam Aradheti,若非已经于现法(现世)中得到开悟(智证乐),则于命终时得到开悟。
「若命终时,若不得现法智证乐」 = 此二句文意不完足,必有遗漏。根据前后经文此处应作「若不得现法智证乐,及命终时,必得现法智证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若于现法中,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亦得开悟。」
“及命终时,而得五下分结尽,中般涅槃;
“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
“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无行般涅槃;
“若不得无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
“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 是哪七种呢?就是比丘在现世中可得到觉证智慧的安乐;如果不能在现世中得到觉证智慧的安乐,在命终之时就可以得到;等到命终之时,能灭尽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就可得到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中般涅槃,也可得到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生般涅槃,也可得到无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无行般涅槃,也可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有行般涅槃,也可得到上流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异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种不还/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
中般涅槃
不还之圣者自欲界而生于色界之中有之身,即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生般涅槃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即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不加功用行,自然断除欲界烦恼余之修惑,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更须加功用行,而断欲界修惑,才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此人须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后断除欲界修惑,证得罗汉果入于般涅槃。
 
#737、本经说明若比丘于七觉分渐次起已,修习满足。参阅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谓觉分,何等为觉分?”
= 所谓觉分,到底什么是觉分?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众比丘闻法之后,将会接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比丘尼:“七觉分者,谓七道品法。
= 所谓七觉分,就是七种道品之法。
“诸比丘!此七觉分渐次起;
“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 众比丘啊!这七觉分是渐次而生起的;渐次生起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诸比丘白佛:“云何七觉分渐次起;
“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 七觉分是怎样渐次生起;渐次生起后,修习而至满足的呢?
“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彼身身观念住已,专心系念不忘,当于尔时方便修念觉分;
“方便修念觉分已,修习满足。
= 如果比丘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当他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后,就能专心系念而不忘失,当于此时,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谓修念觉分已,于法选择,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方便;
“修择法觉分方便已,修习满足。
= 修习念觉分后,就能对法做选择,当于此时,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如是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
= 像这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的说法。
“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专心系念不忘,当于尔时方便修念觉分;
“方便修念觉分已,修习满足。
= 就如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所说的一样,像这系心于观察外身、内外身,乃至系心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之后,也都是能够专心系念而不忘失,当于此时,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
= ……乃至修习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
“是名比丘七觉分渐次起;
“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 这样就叫做比丘渐次生起七觉分;渐次生起之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8、本经说明修习七觉分者,可得二种果。相应部Dve Phala(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槃及阿那含果。”
= 对这七觉分修习又多重复修习后,将可得到二种果报——得到现世智慧的有余涅槃,以及阿那含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9、本经参阅第73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修习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四果。
“何等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0、本经参阅第73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
“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
“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
“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
“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槃;
“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
“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1、本经说明若修不净观,可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Asubha(不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
= 你们应当修习不净观,不断重复地修习后,将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
= “不净观”:Asubhasanna,四念处第一即观身不净。贪欲盛者,当多修此观,观通身内外不净,使之减少贪欲之生起。
“云何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 为什么修习不净观,不断重复地修习后,就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
“是比丘修不净观俱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因为这位比丘修习不净观也会一同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如果也一同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不净观 = 四念处第一即观身不净。贪欲盛者,当多修习此观,观通身内外不净,使之减少贪欲之生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2、本经说明若修习随死念,可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Marana(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随死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 如果比丘修习随死念,重复多修习后,将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
= “随死念”:Maranasanna,增一阿含第3品第10经作:「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所谓死者,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宗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如是诸比丘,名曰念死。」
“云何比丘修习随死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 为什么比丘修习随死念,重复多修习后,就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
“是比丘修随死念俱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
= 因为这位比丘修习随死念也会一同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俱修舍觉分,也是同样的说法。
随死念 = 根据增一阿含第三品第十经说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所谓死者,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宗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如是诸比丘,名曰念死。」
随死念 = 常忆念其身在一切时候皆有可能死去,不一定要等到年老时。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3、本经叙说诸外道说其和佛陀俱能说法,无有差异,众多比丘闻后不悦,告诉世尊,世尊授以反问之法。相应部Mettam(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释氏的黄枕邑里。
= “黄枕邑”:Halidda-vasana,地名。
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上法衣,拿着钵盂,进入黄枕邑中乞食。
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
= 当时,这些比丘如此地想着:今天为时还早,乞食时间未到,我们可到外道的精舍去拜访。
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 此时,这些比丘就进入外道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出家人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
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
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
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
= 沙门瞿昙为众弟子们讲说这样的法:『如果不断除恼心的五盖,就会使人慧力衰弱,成为障碍,使人不得趋向涅槃。要完善地摄护内心,安住于四念处,心地仁慈,没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没有瞋恚,广大无量,完善地修习慈心使它充满;无论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一切世间,都能心怀仁慈,没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没有瞋恚,广大无量,完善地修习慈心,使它充满。就像这样,要同时修习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同样地说法。』
= 与众生乐。
= 见众生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的心;拔众生苦。
= 思惟众生离苦得乐而有喜的感受。
舍心 = 放下一切,对众生没有爱、恨,没有执着。
“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 我们对众弟子也是这样地说法,我们和沙门瞿昙又有什么差异呢?都是所谓善能说法的人。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
= 当时,这些比丘听闻外道出家人的说法,心不欢喜,保持静默,也不呵责,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 进入黄枕邑中乞食后,返回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将那些外道出家人所说的话,详细地说给世尊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 那些外道出家人如果是那样说的话,你们就应该问他:『修习慈心,有什么胜处呢?修习悲心、喜心、舍心,又有什么胜处呢?』
“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瞋慢、毁訾、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
= 如此问他的话,那些外道出家人,内心就会骇异迷惑,或者说些外道的奇异之事;或者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违背、不能安忍;或者就静默丧气,低着头不能言辩,暗自沈思着。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 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后而能随顺喜乐的人,只除了如来以及他的声闻弟子之外。
“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 比丘啊!多修习慈心,舍念清净地是他的最胜处;修习悲心,又重复多修习,空无边处地是他的最胜处;修习喜心,又重复多修习,识无边处地是他的最胜处;修习舍心,又重复多修习,无所有处地是他的最胜处。
= 指色界禅天「舍念清净地。」
空入处 = 指无色界第一天「空无边处地」。
识入处 = 指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入处 = 指无色界第三天「无所有处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4、本经说明若修习慈心可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Metta(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 如果比丘修习慈心,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
“云何比丘修习慈心,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为什么修习慈心,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心怀仁慈,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5、本经说明若修习空入处可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Nirodha(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处,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 如果比丘修习空无边处地定,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
“云何比丘修空入处,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心与空入处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为什么比丘修习虚空处的禅定,重复多修习后,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心入于虚空处的禅定中,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空入处 = 指虚空处禅定,是入于无色界第一层天的禅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修空入处,如是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三经亦如上说。
= 如修习空入处那样,像如是的,修习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等三经,也如上之说。
 
#746、本经说明若修习安那般那念,可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Anapana(入出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 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观),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
= “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又作「出入息念」。以心念入、出息(呼吸),对治散乱,安止行者之心,以便入定。
“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心与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为什么修习安那般那念,重复多修习后,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的心住于安那般那念中,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7、本经说明若修习无常想,可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Atthika etc.(骨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无常想,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 如果比丘修习诸行皆无常的观想,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
= “无常想”:Aniccasanna,作诸行皆无常之观想。
“云何比丘修无常想,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心口与无常想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得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为什么比丘修习无常的观想,重复多修习后,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的心常做无常的观想,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想,如是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欲想、灭想、患想、不净想、青瘀想、脓溃想、膨胀想、坏想、食不尽想、血想、分离想、骨想、空想,一一经如上说。
= 如本篇「无常想」经文的叙述,像这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欲想、灭想、患想、不净想、青瘀想、脓溃想、膖胀想、坏想、食不尽想、血想、分离想、骨想、空想等经文,每一经都如前面经文的内容一样。
= “无常苦想”:相应部Dukkha(苦)。
= “苦无我想”:相应部Anatta(无我)。
= “断想”:相应部Pahana(断)。
= “无欲想”:相应部Viraga(离贪)。
无常苦想 = 因为无常变异所以会引起身心的苦恼。
灭想 = 灭除贪爱执着。
患想 = 因爱贪而生起祸患。
空想 = 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无实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