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四十一卷
#佛所说诵(下)<32-35,37,41,47卷>
##四不坏净相应(下)<1121~1135>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大迦叶相应<1136~1144>
#1121、本经叙说世尊问诸释氏是否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修诸功德,诸释氏答以不一定,世尊告之受持斋戒,修诸功德可成就二果。增支部Sakka(释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毘罗卫国的尼拘律园里。
= “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Kapilavatthu,Nigrodharama,园名。
时,有众多释氏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那时,有众多的释迦族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诸释氏:“汝等诸瞿昙!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修功德不?”
= 各位释迦族人们!你们在法斋日及神足月时,是否有受持斋戒,修作功德呢?
= “瞿昙”:释迦族之姓。巴利本作Sakka(诸释迦族人)。
= “法斋日”:巴利本作Atthangasamannagatam Uposatham(八支成就之布萨)。在这一天,信徒持八关斋戒,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身不涂饰香鬘及不观听歌舞、不于高广床座坐眠、不非食时。
= “神足月”:又称神变月,为正、五、九月等三个长斋月之异名。在此三个月中,诸天以神足巡行四天下,故称神足月或神变月。
法斋日 = 每半月末日及六斋日可受持八戒斋之日也。
斋(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斋 = 斋食,时食也。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戒律上,于食分时非时,正午以前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者不宜食。因而时中之食为斋食。守之曰持斋。是为斋之本义。然后又一转而为不为肉食。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斋者,禁肉食也。
诸释氏白佛言:“世尊!我等于诸斋日,有时得受斋戒,有时不得;
“于神足月,有持斋戒,修诸功德,有时不得。”
= 世尊啊!我们在那些斋戒日,有时有受持斋戒,有时没有;在神足月里,有时有受持斋戒,修作诸功德,有时又没有。
佛告诸释氏:“瞿昙!汝等不获善利,汝等是骄慢者、烦恼人、忧悲人、恼苦人。
= 各位释迦族人们!你们这样做是不能获得善利的,你们可说是骄慢的人、烦恼的人、忧悲的人、恼苦的人了。
“何故于诸斋日或得斋戒,或不得?
= 你们为什么在那些斋戒日里,有时能受持斋戒,有时就不能呢?
“于神足月或得斋戒,作诸功德,或不得?
= 在神足月里,为什么也是有时能受持斋戒,修作各种功德,有时就不能呢?
“诸瞿昙!譬人求利,日日增长,一日一钱,二日两钱,三日四钱,四日八钱,五日十六钱,六日三十二钱,如是士夫日常增长,八日、九日乃至一月,钱财转增广耶?”
= 各位释迦族人们!譬如人们追求财利,每天不断地增长,一天积一钱,二天积两钱,三天积四钱,四天积八钱,五天积十六钱,六天积三十二钱,就像这样,这个人每日都不断地增长财利,到了八天、九天,乃至一个月后,他的钱财不就变得增多了吗?
长者白佛:“如是,世尊!”
= 有一位长者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告释氏:“云何,瞿昙!如是士夫钱财转增,当得自然钱财增广。
= 怎样呢?各位释迦族人们!像这个人他的钱财不断地增加,自然他将会获得钱财的增加。
“复欲令我于十年中,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宁得以不?”
= 然而想要使我于十年之中,身心一向喜乐,且乐于多住禅定中,这样是否能获得呢?
= “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宁得以不”:巴利本作Ekantasukhapatisamvedi
Vihareyya Ti?(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否?)
释氏答言:“不也,世尊!”
= 不能,世尊!
佛告释氏:“若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喜乐,心乐多住禅定以不?”
= 那么是否能获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喜乐,且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呢?
释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释氏:“且置年岁,宁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喜乐,心乐多住禅定以不?复置一月,宁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喜乐,心乐禅定多住以不?”
= 且搁置年岁不谈,是否能获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的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呢?又暂置一个月不说,是否能获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的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呢?
释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释氏:“我今语汝,我声闻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缘,彼人则能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斯有是处!
= 我现在告诉你们,在我声闻弟子当中,有心地正直的人,他不谄媚,也不迷惑。我对于那个人,给予十年的教化,因为这样的因缘,那位弟子就能经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是能如此的!
“复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
“十月、九月,乃至一月;
“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胜进。
= 且又暂置十年不谈,或者是九年、八年、乃至一年;或者是十月、九月,乃至一月;或者是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只要接受我的教化,到了明天早晨,我能使他得到殊胜的进境。
旦(dàn) = 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早晨[morning]。)
“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胜进。
= 在早晨教化他,乃至到了日暮时,也能使他得到殊胜的进境。
“以是因缘,得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须陀洹故。”
= 因为这样的因缘,就能得到百千万岁的一向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成就二种果位,或者是斯陀含果,或者是阿那含果,因为那位弟子先已得到了须陀洹果的缘故。
释氏白佛:“善哉!世尊!我从今日,于诸斋日当修斋戒,乃至八支;
“于神足月受持斋戒,随力惠施,修诸功德。”
= 慈悲的世尊啊!我们从今日起,对于一切斋戒日当会修持斋戒,乃至修持八关斋戒;也要于神足月时受持斋戒,随力而布施,修作诸功德。
佛告释氏:“善哉!瞿昙!为真实要!”
= 真好啊!各位释迦族人们!这是真实重要的事!
佛说此经已,时,诸释种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释迦族人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1122、本经说明世尊教众多释氏教诫疾病困苦优婆塞、优婆夷之法。相应部Gilayana(疾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毘罗卫国的尼拘律园里。
时,有众多释氏集论议堂,作如是论议。
= 那时,有众多的释迦族人集聚在论议堂里,他们在这里议论著。
时,有释氏语释氏难提:“我有时得诣如来,恭敬供养,有时不得;
“有时得亲近供养知识比丘,有时不得。
= 当时,有释迦族人告诉释氏难提说:「我有时候会去拜见如来,恭敬供养他,有时候就不去了;有时候我也会去亲近供养那些有知识的比丘,有时候也就不去了。
“又复不知有诸智慧优婆塞,有余智慧优婆塞、智慧优婆夷疾病困苦,复云何教化、教诫说法?
= 我也不知道具有智慧的优婆塞,对于智慧尚未究竟的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时,到底要如何说法来教化、教诫他们?
“今当共往诣世尊所,问如此义,如世尊教,当受奉行。”
= 现在我们应该一起去拜见世尊,拿这问题来请教他,如果世尊有所教导的话,我们就应该要信受奉行。」
尔时,难提与诸释氏俱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释氏集论议堂,作如是论议,有诸释氏语我言:‘难提!我等或时见如来,恭敬供养,或时不见;
“‘或时往见诸知识比丘,亲近供养,或时不得。
“‘如是广说,乃至如佛所教诫,当受奉行。’
= 那时,难提和众释迦族人就一起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众释迦族人集聚在论议堂里,在作议论时,有释迦族人告诉我说:『难提啊!我们有时候会去拜见如来,恭敬供养他,有时候就不去了;有时候我们也会去拜见那些有知识的比丘,亲近供养他们,有时候也就不去了。……就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如果佛陀有所教诫时,就应该要信受奉行。』
“我等今日请问世尊,若智慧优婆塞,有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诫说法?”
= 我们今天就请问世尊,有智慧的优婆塞,对于智慧尚未究竟的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时,应该如何说法去教化、教诫他们呢?
佛告难提:“若有智慧优婆塞,当诣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种苏息处而教授之言:‘仁者!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
= 有智慧的优婆塞应当去到被疾病所困而智慧尚未究竟的优婆塞与优婆夷处,用三种苏息处(恢复精神元气之法)来教授他说:『仁者啊!你应当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
= “苏息处”:Assasaniya
Dhamma,呼吸之法谓之苏息Assasa,即获得元气之法。若净信三宝时,亦可获得精神力,故喻之为苏息处。巴利本作四苏息法,指佛、法、僧、圣戒四法。
“以是三种苏息处而教授已,当复问言:‘汝顾恋父母不?’
= 用这三种苏息处教授他后,应该再问他说:『你是否会顾念父母呢?』
“彼若有顾恋父母者,当教令舍,当语彼言:‘汝顾恋父母得活者,可顾恋耳,既不由顾恋而得活,用顾恋为?’
= 他如果会顾念父母的话,就应教导他舍弃,应告诉他说:『你顾恋父母就能活下去的话,那么就可以去顾恋;可是既不能由顾恋而得以活下去的话,那么还顾念什么呢?』
“彼若言不顾恋父母者,当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有顾念不?’
= 他如果说已不顾恋父母的话,那么就应随喜地赞叹他。应再问他说:『你对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等,是否会有顾念呢?』
“若言顾念,当教令舍,如舍顾恋父母法;
“若言不顾念,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人间五欲顾念以不?’
= 如果他答说会顾念,就应教导他舍弃,就如舍弃顾恋父母之法一样;如果他答说不会顾念的话,就应随喜地赞叹他。然后再问他说:『你对人间的五欲是否会顾念呢?』
“若言顾念,当为说言:‘人间五欲恶露不净,败坏臭处,不如天上胜妙五欲。’
= 如果他答说会顾念的话,就应当告诉他说:『人世间的五欲(色、声、香、味、触)如恶露不净,会败坏发臭的,比不上欲界天上胜妙的五欲。』
恶露 = 谓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屎尿等。恶,憎厌。露,津液。
“教令舍离人间五欲,教令志愿天上五欲。
= 要教导他舍离人世间的五欲,而志愿希求天上的五欲。
“若复彼言心已远离人间五欲,先已顾念天胜妙欲,叹善随喜,复语彼言:‘天上妙欲无常、苦、空、变坏之法,诸天上有身,胜天五欲。’
= 如果他又说已经远离了人世间的五欲,先前已能顾念天上胜妙五欲的话,就应随喜赞叹他,然后又告诉他说:『天上的胜妙五欲也是生灭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会变坏之法,诸天之上还有有身的色界,胜过欲界天上的五欲。』
“若言已舍顾念天欲,顾念有身胜欲,叹善随喜,当复教言:‘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
= 如果他答说已舍弃了顾念天上的五欲,而顾念那有身色界胜欲的话,就应随喜赞叹他。然后又教导他说:『那有身色界的胜欲,也是生灭无常,会变坏之法,另有一种诸行息灭,得到涅槃,出离之乐,你应当舍离对于有身色界的顾念,而希求涅槃寂灭之乐,这才是最上等、最殊胜的安乐。』
“彼圣弟子已能舍离有身顾念,乐涅槃者,叹善欢喜。
= 那位圣弟子如果已能舍离对有身色界的顾念,而乐于涅槃的话,就应欢喜赞叹他。
“如是,难提!彼圣弟子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犹如比丘百岁寿命,解脱涅槃。”
= 就像这样,难提啊!那位圣弟子经如此先后依次教诫、教授后,就能使他不会生起欲染的烦恼,证得涅槃,就好像比丘百岁寿命后,得到解脱涅槃一样。
佛说此经已,释氏难提等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123、本经说明莫言与世尊为亲属故得善利,具足四不坏净乃得善利。参阅相应部Bhaddiya(跋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释氏名曰菩提,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为世尊亲属。”
= 那时,有位释迦族人,名叫菩提,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真幸运!世尊啊!能出生成为世尊的亲属,我们很快地就得到了善利。」
= “菩提”:Bhaddiya,又作跋提,人名。
佛告菩提:“莫作是语‘我得善利,得与世尊亲属故然。’
= 你不可这样说:『我得到了善利,是因为和世尊是亲属的缘故。』
“菩提!所谓善利者,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是故,菩提!当作是学:我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菩提啊!所谓善利的意义,就是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也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的意思。所以,菩提啊!你应该这样修学:我将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说此经已,释氏菩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124、本经说明若得四不坏净成就者,诸天必于天上为之记说来生天上。相应部Sabhagata(朋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圣弟子得于佛不坏净成就,时,若彼诸天先得于佛不坏净戒成就因缘往生者,皆大欢喜,叹言:‘我以得于佛不坏净成就因缘故,来生于此善趣天上。
“彼圣弟子今得于佛不坏净成就,以是因缘,亦当复来生此善趣天中。’
= 如果圣弟子能够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这时,那些先前由于已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净信的因缘,而得往生诸天的人,都会很欢喜的赞叹说:『我因为已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净信的缘故,所以才受生到这天上的善道来。那位圣弟子现在能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由这因缘,也将会来受生到这善道的天上。』
“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 对于法、僧如果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也是同样地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25、本经说明四种须陀洹道分。相应部Anga(支),Caturo Phala(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 有四种须陀洹(初果、预流果)的道法——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心正确思惟、依照法的次第去修习。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26、本经说明四种须陀洹分。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须陀洹分。
= 有四种须陀洹的道法。
“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须陀洹分。”
= 是哪四种呢?就是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些就是须陀洹的道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27、本经说明若成就四不坏净者,则是须陀洹。相应部Ogadha(预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
= 如果有成就四法的人,当知就是须陀洹了。
“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是须陀洹。”
= 是哪四法呢?就是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叫做成就四法的人,当知就是须陀洹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不分别说,如是分别: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一一经如上说。
= 像前面经文并不分别讲说那些人成就四法,如果要分别的话是这样: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成就四法的人,当知就是须陀洹。上举每一经的经文与前面说法一样。
= “式叉摩尼”:Sikkhamana,出家五众之一,译作学法女、正学女,据四分律卷四十八:童女十八岁者,二年学戒,年满二十则受比丘尼戒;若年十岁,曾出嫁者,须学戒二年,满十二岁才受戒。于其二年间,分别修学六法,且验知是否有妊,以试其修行真心。并经二年学法,始得出家学道。
= “沙弥、沙弥尼”:Samanera,Samaneri,译作勤策男、勤策女或求寂男、求寂女,为受十戒之出家男、女。
#1128、本经说明四沙门果。参阅相应部Caturo
Phala(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沙门果。
= 有四种沙门的果位。
= “沙门”:Samana,巴利文原意为「勤劳」,即专勤修行之出家人。又译勤息,勤求佛道,息灭烦恼。
“何等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是哪四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29、本经详细说明四沙门果。参阅相应部Caturo
Phala(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沙门果。
“何等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有四种沙门的果位。是哪四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
“谓三结断,是名须陀洹果。
= 怎样叫须陀洹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三结(身见、戒取、疑结),这就叫做须陀洹果。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断此三结,得预流果。
|
|
见结
|
即我见。
|
戒取结
|
即行邪戒。
|
疑结
|
怀疑正理。
|
“何等为斯陀含果?
“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
= 怎样叫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三结,而且贪、瞋、痴三毒也变得薄弱了,这就叫做斯陀含果。
“何等为阿那含果?
“谓五下分结断,是名阿那含果。
= 怎样叫阿那含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这就叫做阿那含果。
= “五下分结”: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系缚有情于欲界之五种烦恼,即欲贪、瞋恚、有身见、戒禁取见、疑。
“何等为阿罗汉果?
“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
= 怎样叫阿罗汉果呢?假如他的贪欲已永远灭尽,瞋恚已永远灭尽,愚痴已永远灭尽,一切烦恼也都永远灭尽了,这就叫做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果位
|
条件
|
轮回的束缚
|
断身见、戒取、疑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
|
|
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
|
|
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
|
|
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证得涅槃、解脱轮回。
|
#1130、本经说明比丘于其处得四沙门果中之一果者,尽其形寿常念彼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彼处,有比丘经行于彼处,四沙门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尽其形寿,常念彼处。”
= 如果在某个地方,有位比丘在那儿用功经行,得证四沙门果中的任一果位的话,那么那位比丘尽其形寿,常会忆念那个地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于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能够成就四果。
如经行处,如是住处、坐处、卧处,亦如是说。
= 就如前面「经行处」的经文所述,像这住处、坐处、卧处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一一四经如上说。
= 像这比丘,像这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每一经都又分别有行处、住处、坐处、卧处四经,都与前面经文说法相同。
#1131、本经说明四食安立、饶益、摄受众生,四不坏净润泽众生之福德、喜法并安乐众生。相应部Abhisanda(润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四食于四大,众生安立,饶益摄受。
= 就如四种食能长养色身四大,使众生得以安立,帮助于摄持身命。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何等为四?谓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 是哪四种呢?就是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如是四种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
= 同样地,也有四种能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
“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成就,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
“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
= 是哪四种呢?所谓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此法就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以及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些法也都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食 = 可长养有情身心之四种食。
|
长养五阴
|
|
粗抟食
|
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以印度人一般食法,以手取食,故谓之抟食;又所食可分餐次段落,故叫段食。
|
和「色阴」相关。
|
细触食
|
即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而生喜乐等爱,可摄益心、心所,由此而长养诸根、四大。
|
和「受阴」相关。
|
意思食
|
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生命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
和「想阴、行阴」相关。
|
识食
|
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与染爱相应的识。此识执取身心,众生的生命才能维持,人死,即是识不执取人体。
|
和「识阴」相关。
|
#1132、本经参阅第1131经。相应部Abhisanda(润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于佛不坏净成就,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
“于法不坏净,于诸闻法可意爱念,圣戒成就,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此法就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对于法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所有听闻的正法内心喜欢爱念……乃至成就圣戒,这些法也都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33、本经说明若于佛、法、僧起不坏净信,以平等心行施,圣戒成就者,则福德、善法润泽,长养安乐。相应部Abhisanda(润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于佛不坏净成就者,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
若法、(若僧)、若悭垢缠众生所,心离悭垢众,多住行解脱施,常施,乐于舍,等心行施,圣戒成就,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面经文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净信的话,就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或者对于法……;或者对于僧……;或者是于被悭吝垢秽所缠之众生处,其心能远离悭吝垢秽之众生,而多住于行解脱布施,常布施,乐于施舍,以平等心行布施,成就圣戒。这些法也都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
「若法……(若僧)……若悭垢缠众生所」 = 「若僧」二字为根据经意及南传相对经文而补上。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34、本经可参阅第1133经。相应部Abhisanda(润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如是四种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彼圣弟子功德果报不可称量,得尔所福、尔所果报;
“然彼多福,堕大功德积聚数,如前五河譬经说,乃至说偈。”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面经文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成就这四种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那位圣弟子的功德果报不可称量,会得到他所应得的福利,他所应得的果报;然而那些众多福利,都会汇入于大功德积聚之数,就如前面「五河譬喻经」(见第841经)所说一样,乃至所说诗偈也相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35、本经叙说四十天子乃至八万天子于佛、法、僧、戒之一,成就不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生于天上,各自于佛前记说。相应部Devacarika(天上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四十天子,极妙之色,夜过晨朝,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那时,有四十位身色极妙的天子,在夜晚过后的晨朝,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诸天子:“善哉!善哉!诸天子!汝等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当时,世尊告诉众天子说:「真好啊!真妙!诸位天子啊!你们都已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且成就了圣戒。」
时,天子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于佛不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
= 这时,有一位天子就从座席起来,整理了衣服,向佛陀顶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于天上的。」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法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
= 有一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是对于法成就了坚定不移的净信,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到天上来。」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僧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
= 有一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是对于僧成就了坚定不移的净信,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到天上来。」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圣戒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
= 有一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是成就了圣戒,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到天上来。」
时,四十天子各于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
= 当时,这四十位天子各自在佛前记说自己已得须陀洹果(初果)后,就隐没不见了。
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三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各于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
= 就如本经四十天子于佛前自记说一样,像这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三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的经文,也都说这些天子各于佛前自己记说已得须陀洹果后,就隐没不见了。
#1136、本经说明如月行空,比丘应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入于他家。相应部Candupamam(月喻)、施护译佛说月喻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如月譬住,
= “如月譬住”:如月不着、不缚、不染而行空。
“如新学,惭愧软下,摄心敛形而入他家。
= 你们应该要如月亮那样的柔和,它不著、不缚、不染而行于虚空中;如新学的比丘一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摄心敛身,谨慎地进入檀越(施主)家。
= “新学”:新加入教团者,即新学比丘。
敛(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
他家 = 南传相对经文类句作「在俗之家」。即檀越(施主)之家。
“如明目士夫临深登峰,摄心敛形,难速前进。
= 又如明眼人面对深渊而登上高峰一样,要摄心敛身地谨慎行动,很难快速前进。
“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学,惭愧软下,御心敛形而入他家。
= 同样地,比丘应如月亮柔和,不著、不缚、不染而行于虚空中;也要如新学比丘一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摄心敛身,谨慎地进入檀越家中。
“迦叶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学,惭愧软下诸高慢,御心控形而入他家。
= 那位迦叶比丘即能如月亮柔和,不著、不缚、不染地行于空中;也能如新学比丘一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无诸高慢,摄心敛身,谨慎地进入檀越的家中。
“如明目士夫,临深登峰,御心控形,正观而进。”
= 又犹如明眼人面临着深渊而上高峰一样,能摄心敛身,谨慎正确观察而后前进。
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比丘为何等像类应入他家?”
= 你们意见怎样呢?像哪一类的比丘才可以进入檀越家中呢?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之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若有比丘于他家心不缚著贪乐,于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举,亦不下人,如是像类比丘应入他家。”
= 如果有比丘在于檀越家中,他的心能不系著于贪乐。对于檀越所得福利及所作功德,内心感到高兴,就像是自己所得所作一样,不生起嫉妒之心,也不会自我抬举,也不会轻视他人,像这类的比丘才可进入檀越家中。
尔时,世尊以手扪摸虚空,告诸比丘:“我今此手,宁著空、缚空、染空不?”
= 这时,世尊就用手抚摸虚空,然后告诉众比丘说:「现在我这双手,是否有捉著虚空、缚著虚空、染著虚空呢?」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比丘们答说:「没有,世尊!」
佛告比丘:“比丘之法常如是:不著、不缚、不染心而入他家。
= 比丘之法,要经常如此以不著、不缚、不染之心而入于檀越家中。
“唯迦叶比丘以不著、不缚、不染之心而入他家。
= 也唯有迦叶比丘能以不著、不缚、不染之心而入于檀越家中。
“于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举、不下人,其唯迦叶比丘应入他家。”
= 对于檀越所得福利及所作功德,内心高兴得就像是自己所得所作一样,不生起嫉妒之心,也不会自我抬举,也不会轻视他人,所以只有迦叶比丘可入于檀越家中。
尔时,世尊复以手扪摸虚空,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今此手,宁著空、缚空、染空以不?”
= 那时,世尊又以手抚摸着虚空,然后问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现在我这双手是否有捉著虚空、缚著虚空、染著虚空呢?」
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其唯迦叶比丘心常如是,以不著、不缚、不染之心入于他家!”
= 只有迦叶比丘的心能经常如此,以不著、不缚、不染之心而进入檀越家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等像类比丘应清净说法?”
= 像哪一类的比丘可向人清净说法呢?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之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若有比丘作如是心为人说法:‘何等人于我起净信心?为本已、当得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 如果有比丘以这样的心理为人说法:有那些人对我生起清净信心了呢?这些是本来已经、或者就将供养我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的人吗?
“如是说者,名不清净说法。
= 如此而说法的话,就叫做不清净的说法。
“若复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槃。而诸众生沉溺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众生闻正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 如果又有比丘为人说法时,这样地想着:世尊显现的正法、戒律,能使人远离一切炽然的苦恼,不用多久,就能以这现今之身,由自己觉知,得正向涅槃之境。而一切众生却都沈溺于老、病、死、忧、悲、恼苦之中,这些众生如果能够听闻正法的话,由于真义的利益,就能得到长夜的安乐。
“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
= 以这样正法的因缘,以如此慈心、悲心、哀悯心、想要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为人说法,就叫做清净的说法。
“唯迦叶比丘有如是清净心为人说法,以如来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为人说。
= 也只有迦叶比丘有这样的清净心为人说法,以如来的正法、戒律,……乃至为了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为人说法。
“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如是说法,于如来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为人说法。”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地修学、这样地说法,以如来的正法、戒律,……乃至为了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为人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37、本经说明比丘入檀越家中之时,若彼不施、渐施、少施、陋施、缓施,不应心生屈辱,或生障碍。相应部Kulupagam(近俗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彼当施我,莫令不施,顿施非渐施,多施非少施,胜施非陋施,速施非缓施。’
= 如果有比丘想要进入檀越之家时,这样地想着:『他应当布施给我,不可不布施,要立即布施,不要渐渐布施,要多布施而非少布施,要布施精妙的而非粗陋的,要快速地布施,不要迟缓地布施。』
“以如是心而至他家,若他不施,乃至缓施,是比丘心则屈辱。
= 以这样的心理而至檀越之家,如果他不布施,……乃至迟缓地布施,这位比丘心里就会感到屈辱。
屈辱(qū rǔ)
= 委屈和耻辱[humiliation;mortification;shame]。
“以是因缘,其心退没,自生障碍。
= 由于这样的因缘,他的道心就会退失,自己生起烦恼的障碍。
“若复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顿施非渐施,多施非少施,胜施非陋施,速施非缓施?’
= 如果比丘想进入檀越之家时,他能这样地想着:『出家之人突然到了檀越家中,有何理由一定要他人布施,不可不布施,要立刻布施而非渐渐布施,要多布施而非少布施,要布施精妙的而非布施粗陋的,要快速地布施而非迟缓地布施呢?』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
“作如是念而至他家,若彼不施,乃至缓施,是比丘心不屈辱,亦不退没,不生障碍。
= 他以这样的想法而到檀越家中,如果人家不布施给他,……乃至迟缓地布施给他时,这位比丘心里都不会感到屈辱,也不会退失道心,不生起烦恼的障碍。
“唯迦叶比丘作如是念而入他家。
= 而也只有迦叶比丘能够以这样的心理进入檀越之家。
“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作如是念而入他家:‘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乃至速施非缓施?’”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地修学,以这样的想法而进入檀越家:『出家人突然到檀越家中,有何理由一定要他人布施,不可不布施,……乃至要快速地布施而非迟缓地布施呢?』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38、本经叙说佛命迦叶勤说教法,迦叶见二比丘好诤论而难教授,世尊则招该二比丘,予以教诫。相应部Ovado
(教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巴利本作「王舍城竹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时,尊者摩诃迦叶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有一天下午,摩诃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尊者摩诃迦叶:“汝当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
= 你应该要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
“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汝亦应尔。”
= 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就经常在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教授,或有比丘不忍闻说。”
= 世尊啊!现在那些比丘很难教导,有些比丘甚至不耐烦听法。
佛告摩诃迦叶:“汝何因缘作如是说?”
= 你为何这样说呢?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有两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难弟子;
= “槃稠”:巴利本作Bhanda,别译杂阿含作「难荼」。比丘名。
“二名阿浮毗,是摩诃目揵连弟子。
= 世尊啊!我看见二位比丘,一名盘稠,是阿难的弟子;另一名阿浮毘,是摩诃目揵连的弟子。
= “阿浮毗”:Abhinjika,比丘名。
“彼二人共诤多闻,各言:‘汝来!当共论议,谁所知多?谁所知胜?’”
= 他们二人一起在诤论谁较多闻,各自言说:『你过来吧!我们一起来论辩,看谁知道得多?谁知道得较殊胜?』
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以扇扇佛,语尊者摩诃迦叶言:“且止!尊者摩诃迦叶!且忍!尊者迦叶!此年少比丘少智、恶智。”
= 这时,阿难尊者就在佛陀后边,拿扇子为佛陀搧凉,他告诉摩诃迦叶尊者说:「摩诃迦叶尊者啊!您且息怒!迦叶尊者啊!您且安忍!这二位年少比丘实在没有智慧又无正智。」
尊者摩诃迦叶语尊者阿难言:“汝且默然!莫令我于僧中问汝事。”
= 你且安静不要插话!以免我在僧众聚会时质问有关你的事情(指阿难未教好弟子之事)。
时,尊者阿难即默然住。
= 当时,阿难尊者便即保持静默。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槃稠比丘、阿浮毗比丘所,作是言:‘大师语汝。’”
= 这时,世尊吩咐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盘稠比丘及阿浮毘比丘住处,跟他们说:『大师有话要告诉你们。』」
时,彼比丘即受教,至槃稠比丘、阿浮毗比丘所,作是言:“大师语汝。”
= 当时,那位比丘接受指示,立即到盘稠比丘及阿浮毘比丘住处,跟他们说:「大师有话要告诉你们。」
时,槃稠比丘、阿浮毗比丘答言:“奉教!”
= 这时,盘稠比丘及阿浮毘比丘答说:「遵命!」
即俱往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 便立即一起前往拜见佛陀,他们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实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
= 你们二人,真有一起争辩,各自言说:『你过来!我们试着一起论辩,看谁知道得较多,谁知道得较殊胜。』吗?
二比丘白佛言:“实尔,世尊!”
= 是真的如此,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毗富罗、阿浮多达摩、优波提舍等法,而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
= 你们是修持我所说的修多罗(契经)、祇夜(重颂)、受记(记说)、伽陀(讽颂)、优陀那(自说)、尼陀那(因缘)、阿波陀那(譬喻)、伊帝目多伽(本事)、阇多伽(本生)、毘富罗(方广)、阿浮多达摩(未曾有法)、优波提舍(论议)等教法(十二分教),所以才彼此相诤论,各自言说:『你过来!我们试着一起论辩,看谁知道得较多,看谁知道得较殊胜。』的吗?
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不是的,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说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而自调伏,自止息,自求涅槃耶?”
= 你们难道不是用我所说的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等教法,去调伏自己,止息自己的烦恼,而自己求得涅槃的吗?
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是遵照您的教法,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知我所说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汝愚痴人应共诤论,谁多谁胜耶?”
= 你们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等教法,你们二位愚痴之人还应互相诤论,谁知道得较多,谁知道得较殊胜吗?
时,二比丘前礼佛足,重白佛言:“悔过!世尊!悔过!善逝!我愚我痴,不善不辩,而共诤论。”
= 这时,二位比丘就向前对佛陀顶礼,一再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向您悔过!善逝啊!我们向您悔过!我俩真是太愚痴,所作不善,不能明辨事理,竟然互相诤论。」
不善不辩 = 别译杂阿含经第六卷第七经此处作「作不应作,所作不善」。辩,同辨。不辩,即不能辨明事理。
佛告二比丘:“汝实知罪悔过,愚痴,不善不辩,而共诤论。
= 你们确实知罪悔过了,知道自己的愚痴,所作不善,不明事理,以致互相诤论。
“今已自知罪,自见罪,知见悔过,于未来世律仪戒生。
= 现在你们已经自知罪过,自见罪过,有所知见而悔过,那么在未来世就会生起律仪戒。
“我今受汝,怜愍故,令汝善法增长,终不退减。
= 由于哀悯你们无知的缘故,我现在就接受你们的忏悔,希望能使你们增长善法,始终不再退减。
“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见罪,知见悔过,于未来世律仪戒生,终不退减。”
= 为什么呢?因为若有自知罪过,自见罪过,有知见而悔过的人,在未来世定会生起律仪戒,始终不再退减。
时,二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十二分教/十二部经 = 即把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
|
|
修多罗
|
Sutta,译作契经,即长行,是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
|
祇夜
|
Geyya,译作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称。
|
受记
|
Veyyakarana,又作记说、记别、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诸声闻授其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
伽陀
|
Gatha,译作讽颂,即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
优陀那
|
Udana,译作自说,即无问自说的教示及偈颂集。
|
尼陀那
|
Nidana,译作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
阿波陀那
|
Apadana,译作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
伊帝目多伽
|
Itivuttaka,译作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
阇多伽
|
Jataka,译作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
毗富罗
|
Vedalla,译作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
阿浮多达摩
|
Abbhuta Dhamma,译作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
优婆提舍
|
梵Upadesa,译作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
#1139、本经叙说佛命迦叶说法教诫诸比丘,迦叶告以无信等与有信等之差别。相应部Ovado(教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巴利本作「王舍城竹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晡时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告迦叶:“汝当教授、教诫诸比丘,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
= 你应该教授、教诫众比丘,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
“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汝亦应尔。”
= 为什么呢?因为我就常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
= 世尊啊!现在的比丘们实在很难为他们说法,如果为他们说法的话,就会有一些比丘感到不耐烦、心不欢喜。
佛告迦叶:“汝见何等因缘而作是说?”
= 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这样说呢?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于诸善法无信敬心,若闻说法,彼则退没。
= 世尊啊!或有比丘对于一切善法全无信敬之心,如果听闻他人说法,他就反会退失善法。
“若恶智人于诸善法无精进、惭愧、智慧,闻说法者,彼则退没。
= 或有邪慧之人对于一切善法,不知精进,没有惭愧心,毫无智慧,如果听闻他人说法的话,他就反会退失善法。
“若人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身行傲暴,忿恨失念,不定无智,闻说法者,彼则退没。
= 或者有人被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五盖所覆障,行为傲慢凶暴,内心忿恨,失去正念,不能静定,没智慧,如果听闻他人说法的话,他就反会退失善法。
“世尊!如是比诸恶人者,尚不能令心住善法,况复增进!
= 世尊啊!像这些邪恶之人,都还不能使他们的心安住于善法中,何况是要使他们更为增进!
“当知是辈,随其日夜,善法退减,不能增长。
= 当知这些人,随着日夜的更迭,善法也会逐渐退减,不能增长。
“世尊!若有士夫于诸善法信心清净,是则不退;
“于诸善法精进、惭愧、智慧,是则不退;
“不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则不退;
“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则不退。
= 世尊啊!如果有人对于一切善法信心清净,如此就能不退失善法;或者对于一切善法能知精进,有惭愧心,有智慧的话,这样也能不退失善法;或者能不被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五盖所覆障的话,这样也能不退失善法;或者行为能不凶暴,心不染污,不忿怒也不怨恨,心能静定,生起正念,具有智慧的话,这样也能不退失善法。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如是人者,于诸善法日夜增长,况复心住!
= 像这些人,他们于一切善法日夜都在不断增长,何况是把心安住于其中!
“此人日夜常求胜进,终不退减。”
= 这种人他日夜都在求进步,始终不会退减的。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于诸善法无信心者,是则退减,亦如迦叶次第广说。”
= 是的,是的,的确对于善法要是没有信敬之心的话,这样就会退减善法,……其余也是要如迦叶所述次第广为解说。
时,尊者摩诃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1140、本经叙说佛命迦叶为诸比丘说法,迦叶告其所难,佛告以昔日比丘和今日比丘心态之不同。相应部Ovado
(教诫)。
##清净的僧团中,比丘们赞叹有以下德性的比丘:阿练若、乞食、粪扫衣、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智慧漏尽、身作证。年少比丘见到了,也见贤思齐,而能得到修行的安乐及利益。不清净的僧团中,比丘看到有人能感得财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而叹其福德,用有多少供养来判断谁的修行好。这样让年少比丘有样学样,修行就不妙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晡时从禅觉,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出定,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汝当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
= 你应该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
“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汝亦应尔。”
= 为什么呢?因为我就常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教诫、教授,有诸比丘闻所说法,不忍、不喜。”
= 世尊啊!现在的比丘们实在很难说法去教诫、教授他们,有些比丘听闻他人的说法,甚至会感到不耐烦,心不欢喜。
佛告摩诃迦叶:“汝何因缘作如是说?”
= 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这样说呢?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法,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世尊您能为众比丘说法,众比丘闻法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佛告迦叶:“昔日,阿练若比丘于阿练若比丘所,叹说阿练若法;
= “阿练若”:Aranna,林住,闲静处。
= “阿练若比丘”:Arannaka
Bhikkhu,即修十二头陀分中,守阿练若法之比丘。
头陀法/十二头陀分 = 是比丘日常生活之修行方法,北方有十二条,南方有十三条。南方所多者为第四条次第乞食。
|
|
1
|
Pamsukulika,粪扫衣者。
|
2
|
Tecivarika,但三衣者。
|
3
|
Pindapatika,常乞食者。
|
4
|
Sapadanacarika,次第乞食者。
|
5
|
Ekasanika,一坐食者。
|
6
|
Pattapindika,钵食者。
|
7
|
Khalupacchabhattika,时(午)后不食者,即持午者。
|
8
|
Arannaka,住阿练若处,林住者。
|
9
|
Rukkhamulika,树下坐行者。
|
10
|
Abbhokasika,露地住者。
|
11
|
Sosanika,冢间住者。
|
12
|
Yathasanthatika,随所住,随处住者。
|
13
|
Nesajjika,常坐不卧者。
|
“于乞食比丘所,叹说乞食功德;
“于粪扫衣比丘所,叹说粪扫衣功德。
= 往昔,有住于幽静的阿练若修习头陀行的比丘,他对于阿练若的比丘,赞叹他们修习阿练若之法;对于乞食的比丘,赞叹他乞食的功德;对于着粪扫衣的比丘,赞叹他着粪扫衣的功德。
粪扫衣 = 又叫衲衣。为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女人月水衣……等。天竺之人,弃之于巷野,与拭粪之秽物同,故名粪扫衣。将此衣浣洗缝制后而着于外也。又因是补纳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亦名纳衣。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之施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粪扫衣之功德,在于离贪著。
“若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智慧漏尽,身作证比丘所,随其所行,赞叹称说。
= 如果是少欲知足,修行远离,能运用方法勤勉精进,有正念正定,以智慧断尽烦恼,能够以身作证的比丘,他就会随顺着那位比丘所行持之法,而赞叹称说他。
“迦叶!若于阿练若所,叹说阿练若法,乃至漏尽比丘所,叹说漏尽身作证。
= 迦叶啊!如果对于阿练若比丘,能叹说阿练若法,……乃至对于断尽烦恼的比丘,能叹说他已断烦恼得到以身作证。
“若见其人,悉共语言,随宜慰劳:‘善来者!汝名何等?为谁弟子?’
= 如果看见这些比丘,也都能与他们招呼谈话,并随宜慰劳说:『多好啊!你来了!你叫什么名字?是谁的弟子呢?』
善来 = 原为十种得戒缘之一,系限于释尊一人特授的作法。即由彼人的愿力与佛陀的威神力,佛陀向欲出家的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着袈裟之相,得具足戒。后来此词便成为印度寺众间欢迎来客所用的客套语,意思是「多好啊!你来了!」
“让座令坐,叹其贤善,如其法像类,有沙门义、有沙门欲。
= 让座给他坐,赞叹他的贤善,说他能与沙门之法相应,有沙门的目的和沙门的欲愿理想。
“如是赞叹时,若彼同住同游者,则便决定随顺彼行,不久亦当同其所见,同其所欲。”
= 这样赞叹时,那些来此同住同游的比丘,便决定会随顺他的做法而行,不久之后,那些比丘也就会与他的见解相同,也与他的欲愿相同了。
佛告迦叶:“若是年少比丘,见彼阿练若比丘来赞叹阿练若法,乃至漏尽身作证,彼年少比丘应起出迎,恭敬礼拜问讯,乃至彼同住者,不久当得自义饶益,如是恭敬者,长夜当得安乐饶益。”
= 如果这年少的比丘,看见那位阿练若比丘来赞叹阿练若法……乃至断尽烦恼,得到以身作证时,那位年少比丘应起身出迎,恭敬礼拜问讯,乃至与他同住的话,不久自己将可得到义利,如此恭敬供养的话,也将可得到长夜安乐的利益。
佛告迦叶:“今日比丘见彼来者,知见大德,能感财利,衣被、饮食、床卧、汤药者,与共言语,恭敬问讯,叹言:‘善来!何某名字?为谁弟子?’
= 今日的比丘看见那新来的比丘,是位有知见的大德,是能招感财利——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等物的人,就会与他招呼谈话,恭敬地向他问讯,并赞叹说:『多好啊!你来了!你叫什么名字?是谁的弟子呢?』
“叹其福德,能感大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 又赞叹他的福德能招感大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物。
“若与尊者相习近者,亦当丰足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 如果和这位尊者相习近的话,也当会使自己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物丰足。
“若复年少比丘见彼来者,大智大德,能感财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者,疾起出迎,恭敬问讯,叹言:‘善来!大智大德,能感大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 又有年少比丘看见那新来比丘,是位大智大德,能招感财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物的人,便即迅速起身出迎,恭敬地向他问讯,并叹说:『多好啊!你来了!你有大智大德,能招感大财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物。』
“迦叶!如是年少比丘,长夜当得非义不饶益苦。
= 迦叶啊!像这样的年少比丘,长夜将会得到非义无利益的痛苦。
“如是,迦叶!斯等比丘为沙门患,为梵行溺,为大映障、恶不善法、烦恼之患,重受诸有,炽燃生死,未来苦报: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 就像这样,迦叶啊!这类的比丘是沙门的忧患,是梵行的沈沦,是大障碍,邪恶不善法,有烦恼的苦患,会一再受到各种的果报,在生死烦恼中轮回,得到未来的苦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斯等比丘为沙门患……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九经此处作「非沙门法,受诸苦恼,名自轻毁,梵行不立,没于淤泥,为恶所欺,具于结使,数受诸有,名生热恼,获得苦报,必当受于生老病死。」
“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为阿练若,于阿练若所,称誉赞叹;
“粪扫衣、乞食,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正智漏尽,身作证者,称誉赞叹,当如是学!”
= 所以,迦叶啊!应当这样地修学:要修习阿练若行,对于阿练若处比丘,应称誉赞叹;对于着粪扫衣、乞食,少欲知足,修行远离,运用方法勤勉精进,有正念正定,以正智断尽烦恼,以身作证的人,也要称誉赞叹他,你应当这样修学。
佛说此经已,尊者摩诃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141、本经叙说世尊见迦叶年耆根熟,故命其穿轻衣,但彼宁著粪扫衣,并说其习阿练若法之二义。相应部Jinnam(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晡时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出定,走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汝今可住僧中,著居士坏色轻衣。”
= 你现在已经衰老了,年既衰迈且根身迟钝,所穿的粪扫衣太厚重了。我穿的衣服轻软而好穿,你现在可住在僧众中,穿着居士供养的坏色轻衣。
坏色 = 梵语袈裟,译曰坏色。避青、黄、赤、白、黑五正色,以其它之不正色染坏之,故曰坏色。有三种:一、青坏色,二、黑坏色,三、木兰坏色。此为如法之袈裟色,以作法衣,因而称法衣为袈裟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已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
= 世尊啊!我已长夜修习阿练若行,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的行持。
佛告迦叶:“汝观几种义,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法?”
= 你是观察到有几种的义利,所以修习阿练若行,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的行持,赞叹粪扫衣、乞食之法呢?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观二种义,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
= 世尊啊!我是观察到有二种的义利——就是在现世中得到安乐而住的义利;另外又为未来的众生,而作大照明之法。
“未来世众生当如是念:‘过去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纯熟,为世尊所叹,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
“‘彼于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法。
“‘诸有闻者,净心随喜,长夜皆得安乐饶益。’”
= 未来世的众生当会这样地思考:过去上座比丘具有六神通,他出家的时日很久,梵行极纯熟,为世尊所赞叹,被具有智慧的梵行人所奉事。他能长夜地修习阿练若行,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的行持,赞叹粪扫衣、乞食之法。所有听闻的人,都会净心而随喜,长夜都能得到安乐的利益。
「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十经此处作「未来之世,为诸比丘,作照明法」。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迦叶!汝则长夜多所饶益,安乐众生,哀愍世间,安乐天人。”
= 真好啊!真妙!迦叶啊!你能长夜中多行饶益之事,安乐众生,哀悯世间,也安乐天人。
佛告迦叶:“若有毁訾头陀法者,则毁于我;若有称叹头陀法者,则称叹我。
= 如果有人诋毁头陀之法的话,就是在诋毁我;如果有人称叹头陀之法的话,就是在称叹我。
“所以者何?头陀法者,我所长夜称誉赞叹。
= 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头陀法,是我长夜所称誉赞叹的。
“是故,迦叶!阿练若者,当称叹阿练若;
“粪扫衣、乞食者,当称叹粪扫衣、乞食法。”
= 所以,迦叶啊!阿练若的行者,应当称叹阿练若行;粪扫衣、乞食的行者,也应当称叹粪扫衣、乞食之法。
佛说此经已,摩诃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142、本经叙说迦叶长须发,着弊衲衣诣佛所,众比丘见而起慢心,佛遂告诸比丘迦叶所得广大殊胜功德。相应部Jhanabhinna(禅与通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久住舍卫国阿练若床坐处,长须发,著弊纳衣,来诣佛所。
=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久住于舍卫国阿练若床坐之处。他须发很长,穿着破旧的衲衣,来到佛陀住处。
尔时,世尊,无数大众围绕说法。
= 这时,世尊被无数的大众围绕着而说法。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
时,诸比丘见摩诃迦叶从远而来,见已,于尊者摩诃迦叶所起轻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粗陋,无有仪容而来,衣服佯佯而来。”
= 当时,众比丘看见摩诃迦叶从远处而来,见过之后,他们对于摩诃迦叶尊者生起轻慢的心理,说:「这位是什么比丘?衣服穿得这么粗陋,仪容不整,穿着显得很矫揉做作,就这样地过来了。」
佯(yang) = 假装[pretend;feign]。
衣服佯佯而来 = 佯佯,矫揉做作之意,或因迦叶尊者穿着垢秽粪扫衣,众比丘看来,以为此乃故示苦行以钓誉。或说「佯佯」即「洋洋」,形容衣服宽大之状,言迦叶清瘦身躯穿着衣服,令人有宽大的感觉。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
= 这时,世尊已知道了众比丘心里的想法,就告诉摩诃迦叶说:「真好啊!你来了!迦叶啊!我这儿还有半个座位给你坐,我今天要知道谁先出家,是你呢?还是我呢?」
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竖,并相谓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诃迦叶,大德大力,大师弟子,请以半座。”
= 那些比丘们看了心里感到惶恐不安,身毛为之竖起,并且互相谈论说:「真是奇异!尊者啊!那位摩诃迦叶尊者,他有大德大力,虽是大师的弟子,可是大师却让出半个座位要请他来坐。」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师,我是弟子。”
=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您是我的老师,我是您的弟子。」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我为大师,汝是弟子。
“汝今且坐,随其所安。”
= 是的!是的!我是老师,你是弟子。你现在且随意而坐吧!
尊者摩诃迦叶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复欲警悟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叶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摩诃迦叶亦复如我,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 这时,世尊为了要对众比丘有更深警惕的缘故,又以摩诃迦叶尊者与佛陀自己所得殊胜的广大功德相同,显示给众比丘知道,就告诉众比丘说:「我已远离了五欲及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圆满地安住于初禅,无论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而摩诃迦叶尊者也是跟我一样,已远离了五欲及五盖邪恶不善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初禅,无论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
“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彼摩诃迦叶亦复如是,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 我想要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第三、第四禅中,无论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而那位摩诃迦叶也是这样,……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无论白天、夜晚,或日夜也都能如此。
“我随所欲,慈、悲、喜、舍,
“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
“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具足住,
“若日、若夜、若日夜;
“彼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 我能随心所欲,入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或入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等四无色定,拥有各种神通,具足天耳通(能听闻世间一切远近声音)、他心智(知道他内心思想及感受)、宿命智(知道自他过去世情况)、生死智(看透众生来世趋向何道的智慧)、漏尽智(了知如实证得四圣谛,断尽烦恼的智慧)等五种智证通。无论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而那位迦叶比丘也是这样,……乃至具足漏尽智证通,无论白天、夜晚,或日夜也都能如此。」
尔时,世尊于无量大众中,称叹摩诃迦叶同己广大胜妙功德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当时,世尊于无量大众中,称叹摩诃迦叶与自己广大胜妙功德相同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1143、本经叙说迦叶与阿难共过比丘尼精舍,迦叶先为比丘尼说法,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悦,口出恶言,阿难指正之。相应部Upassayam(止住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住耆阇崛山。
= 摩诃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则住在耆阇崛山中。
时,尊者阿难诣尊者摩诃迦叶所,语尊者摩诃迦叶言:“今可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 当时,阿难尊者去到摩诃迦叶尊者住处,告诉摩诃迦叶尊者说:「现在我们可一起走出耆阇崛山,进入王舍城乞食了。」
尊者摩诃迦叶默然而许。
= 摩诃迦叶尊者静默地答应了。
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 这时,摩诃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就要走入王舍城中乞食。
尊者阿难语尊者摩诃迦叶:“日时太早,可共暂过比丘尼精舍。”
= 阿难尊者告诉摩诃迦叶尊者说:「时间还早了些,我们暂且先去拜访比丘尼的精舍。」
即便往过。
= 于是二人就前往拜访。
时,诸比丘尼遥见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从远而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
= 那时,众比丘尼遥见摩诃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二人从远处过来了,就很快地铺好了床座,请他俩就坐。
时,诸比丘尼礼尊者摩诃迦叶、阿难足已,退坐一面。
= 这时,众比丘尼向摩诃迦叶及阿难二位尊者顶过礼后,就退坐一边。
尊者摩诃迦叶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
示教照喜已,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悦,说如是恶言:“云何,阿梨摩诃迦叶于阿梨阿难,鞞提诃牟尼前为比丘尼说法?
= 摩诃迦叶尊者就为众比丘尼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这时,有位名叫偷罗难陀的比丘尼,心里感到不欢喜,他说出这样的恶言:「怎样呢?摩诃迦叶尊者要在鞞提诃牟尼——阿难尊者之前为比丘尼说法吗?
= “偷罗难陀比丘尼”:Thullananda Bhikkhuni,巴利本作Thullatissa
Bhikkhuni(偷罗低舍比丘尼)。
= “阿梨”:Ariya或Ayya,圣者。
= “鞞提诃牟尼”:Videha-muni,鞞提诃之圣者,即对阿难之尊称。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鞞提诃牟尼 = 即鞞提诃圣者,意为第二世尊,此是尼众对阿难之尊称。
“譬如贩针儿于针师家卖。
= 这就好比是卖针的小贩在针师家卖针一样。
“阿梨摩诃迦叶亦复如是,于阿梨阿难,鞞提诃牟尼前为诸比丘尼说法。”
= 摩诃迦叶尊者在鞞提诃牟尼——阿难尊者之前为众比丘尼说法,也像这样。
尊者摩诃迦叶闻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喜悦,口说恶言。
闻已,语尊者阿难:“汝看!是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喜悦,口说恶言。
= 摩诃迦叶尊者听闻到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欢喜而说出的恶言后,就向阿难尊者说:「你看!这位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欢喜而说出恶言。
“云何,阿难!我是贩针儿,汝是针师,于汝前卖耶?”
= 怎样呢?阿难啊!我真的是像卖针的小贩,而你是针师,我就在你面前卖针这样吗?
尊者阿难语尊者摩诃迦叶:“且止!当忍!此愚痴老妪,智慧薄少,不曾修习故。”
= 阿难尊者告诉摩诃迦叶尊者说:「您且息怒!且先安忍!因为这愚痴老妇人,没有智慧,也不曾修习,所以才会口出恶言来。」
妪(yù) = 母亲,妈妈[mother]。(老年妇女[old woman]。)
“阿难!汝岂不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见,于大众中说月譬经,教诫、教授:‘比丘!当如月譬住,常如新学。’
= 阿难啊!你难道不曾听闻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知见,在大众中讲说「月譬经」时,教诫、教授说:『比丘啊!你们应该要如月亮不著、不缚、不染而行空,也要常如新学比丘一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
“如是广说为说。
= 就如此的为阿难详述「月譬经」的内容。
月譬经 = 见本卷第1136经。
“阿难!如月譬住,常如新学耶?”
= 阿难啊!你能像月亮那样不著、不缚、不染而行空,经常如新学比丘那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吗?
阿难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叶!”
= 不能,摩诃迦叶尊者!
“阿难!汝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言:‘比丘!当如月譬住,常如新学,其唯摩诃迦叶比丘’?”
= 阿难啊!你可听闻过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所知所见说:『比丘啊!能够像月亮那样不著、不缚、不染而行空,又经常如新学比丘那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的,只有摩诃迦叶比丘!』吗?
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
= 是的,摩诃迦叶尊者!
“阿难!汝曾为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于无量大众中请汝来坐耶?
= 阿难啊!你曾经被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所知所见,在无量大众之前,请你来就坐吗?
“又复世尊以同己广大之德,称叹汝阿难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
= 而且又被世尊以同他自己一样的广大功德,称叹你阿难已远离五欲及五盖邪恶不善法,……乃至称叹你已得到漏尽智证通了吗?
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叶!”
= 不曾,摩诃迦叶尊者!
“如是,阿难!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于无量大众中,口自说言:‘善来!摩诃迦叶!请汝半座。’
= 就像这样,阿难啊!你可听闻过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曾在无量大众之前,自己亲口说:『真好啊!你来了!摩诃迦叶啊!请你来坐在我剩余的半个座位上。』
“复于大众中以同己广大功德,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摩诃迦叶耶?”
= 又在于大众之前以同他自己一样的广大功德,称叹我已远离五欲及五盖邪恶不善法,……乃至已得漏尽智证通,如此地称叹我摩诃迦叶吗?
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
时,摩诃迦叶于比丘尼众中师子吼已而去。
= 当时,摩诃迦叶于比丘尼众中如狮子作吼一样地讲经说法后便离去。
#1144、本经叙说世尊涅槃未久,阿难率年少比丘于人间游行,至南天竺,有三十年少比丘还俗。后至迦叶所,迦叶呵骂其为童子,低舍比丘尼闻迦叶骂阿难,口出恶言,阿难闻后求迦叶忍之。迦叶遂告阿难其出家因缘。相应部Civaram(衣)。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世尊涅槃未久。
= 有一个时候,摩诃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堀山中,世尊刚入涅槃不久。
时,世饥馑,乞食难得。
= 那时,正遇着饥荒的年岁,很难乞得食物。
饥馑(jī jǐn)
=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famine;crop
failure;distitution]。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年少比丘俱,不能善摄诸根,食不知量,不能初夜、后夜精勤禅思,乐著睡眠,常求世利。
= 当时,阿难尊者和众多的年少比丘在一起,他们不能完善地摄护六根,饮食不知节制,不能在初夜、后夜勤勉精进禅思,喜贪著睡眠,常去求取世间的财利。
人间游行至南天竺,有三十年少弟子舍戒还俗,余多童子。
= 他们在人间游行到了南天竺,有三十位的年少弟子在中途舍戒还俗了,剩余的大多是童子(小沙弥)。
时,尊者阿难于南山国土游行,以少徒众还王舍城。
= 当时,阿难尊者在南山的国土游行,而只剩很少的徒众回到王舍城来。
时,尊者阿难举衣钵,洗足已,至尊者摩诃迦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这时,阿难尊者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去到摩诃迦叶尊者住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
时,尊者摩诃迦叶问尊者阿难:“汝从何来?徒众鲜少?”
= 你从何处来?徒众怎么这样少呢?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鲜少(xiān shǎo) = 极少。
阿难答言:“从南山国土人间游行,年少比丘三十人舍戒还俗,徒众损减,又今在者多是童子。”
= 我是从南山国土人间游行回来的,在那儿有年少比丘三十人中途舍戒还俗了,徒众因此减少,现在留下的大多是童子。
尊者摩诃迦叶语阿难言:“有几福利,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听三人以上制群食戒?”
= 是因为有几种福利,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所知所见,当超过三人一起接受供养时,听许制定结众受供养戒呢?
听三人以上制群食戒 = 根据南传巴利律比丘戒忏悔第三十二「结众受供养」,其因缘是——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提婆达多聚集比丘,集体至居士家接受供养,使居士必须准备大量的食物,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所以制定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一起受居士供养时,犯忏悔。
阿难答言:“为二事故。
= 是为了二件事的缘故。
“何等为二?
“一者为贫小家;
“二者多诸恶人以为伴党,相破坏故。
= 是哪二件呢?第一是为了使贫穷小家免受乞食的苦恼,第二是避免众多恶人结为伴党,而破坏僧伽的缘故。
“莫令恶人于僧中住,而受众名,映障大众,别为二部,互相嫌诤。”
= 不使恶人住于僧团中,接受僧众的名份,障碍大众,分成二部,互相怨嫌诤讼。
尊者迦叶语阿难言:“汝知此义,如何于饥馑时,与众多年少弟子南山国土游行,令三十人舍戒还俗,徒众损减,余者多是童子?
= 你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在年岁闹饥荒时,还和众多的年少弟子到南山国土游行,以致使三十人舍戒还俗,徒众减少,剩余的大多是童子呢?
“如阿难!汝徒众消减,汝是童子,不知筹量。”
= 阿难啊!就你徒众减少情况来看,你还是像个孩童一样,不知怎样去筹量。
阿难答言:“云何,尊者摩诃迦叶!我已头发二色,犹言童子?”
= 为何呢?摩诃迦叶尊者啊!我头发都已斑白了,怎么还说我像个孩童呢?
头发二色 = 即头发斑白。
尊者摩诃迦叶言:“汝于饥馑世,与诸年少弟子人间游行,致令三十弟子舍戒还俗,其余在者复是童子,徒众消减,不知筹量。
= 你在闹饥荒的年岁,和众年少弟子们到人间去游行,以致使三十位弟子舍戒还俗,其余留下来的又大多是童子们,如此徒众减少了,是你不知筹量的缘故。
“而言:『宿士众坏,阿难众极坏。』
= 然而你却说:『因为年长的大众坏戒,所以阿难的徒众也就坏戒极严重。』
“阿难!汝是童子,不筹量故。”
= 阿难啊!其实是你还像孩童一样,不知筹量的缘故。
时,低舍比丘尼闻尊者摩诃迦叶以童子责尊者阿难,毗提诃牟尼,闻已不欢喜,作是恶言:“云何,阿梨摩诃迦叶本外道门,而以童子呵责阿梨阿难,毗提诃牟尼,令童子名流行?”
= 当时,低舍比丘尼听到摩诃迦叶尊者以孩童之称来责备阿难尊者——毘提诃牟尼,听后很不欢喜,就作恶言说:「怎么可以这样呢?那摩诃迦叶尊者本是外道师,然而却以孩童之称来责备阿难尊者——毘提诃牟尼,使尊者以孩童之名而流行于世呢?」
尊者摩诃迦叶以天耳闻低舍比丘尼心不欢喜,口出恶言。
= 摩诃迦叶尊者以他的天耳神通,已听到了低舍比丘尼心不欢喜而说出的恶言。
闻已,语尊者阿难:“汝看!是低舍比丘尼心不欢喜,口出恶语,言:‘摩诃迦叶本门外道,而责阿梨阿难,毗提诃牟尼,令童子名流行。’”
= 听后,他就告诉阿难尊者说:「你看!这低舍比丘尼因心里不欢喜,而口出恶言说:『那摩诃迦叶本是外道,却以孩童之称来责备阿难尊者——毘提诃牟尼,以致使尊者以孩童之名而流行于世。』」
尊者阿难答言:“且止!尊者摩诃迦叶!忍之!尊者摩诃迦叶!此愚痴老妪无自性智。”
= 且息怒!摩诃迦叶尊者啊!您且安忍!摩诃叶尊者啊!这位愚痴老妇他自性没有智慧。
尊者摩诃迦叶语阿难言:“我自出家,都不知有异师,唯如来、应、等正觉。
= 我自出家以来,都不知有其它的师父,惟归依如来、应供、等正觉。
“我未出家时,常念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知在家荒务,多诸烦恼,出家空闲,难可俗人,处于非家,一向鲜洁,尽其形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 我还未出家时,经常思考着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问题,知道在家庶务繁杂,会有很多烦恼;而出家幽静清闲,很难认可俗人的做为,出家而处于非家的修行生活,一向很鲜洁,尽其一生,都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极清白。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当剃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以百千金贵价之衣,段段割截为僧伽梨,若世间阿罗汉者,闻从出家。
= 所以我应该剃除须发,穿着袈裟衣,正信俗家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把价值百千金的贵重衣服,一段一段的割截,再做成僧伽梨(大衣、袈裟),如果世间有阿罗汉的话,我知道了就要跟随他出家。
“我出家已,于王舍城那罗聚落中间多子塔所,遇值世尊正身端坐,相好奇特,诸根寂静,第一息灭,犹如金山。
= 我离开家庭后,就在王舍城的那罗聚落中间多子塔处,遇到世尊在这儿正身端坐,法相庄严奇特,诸根寂静,是至高无上的寂灭,就如金山一样。
= “多子塔”:Bahuputta-cetiye,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城西。
“我时见已,作是念:‘此是我师!此是世尊!此是罗汉!此是等正觉!’
= 我当时看见后,这样地想着:这位就是我的老师!这位就是世尊!这位就是罗汉!这位就是等正觉的圣者了!
“我时一心合掌敬礼,白佛言:‘是我大师!我是弟子。’
= 我当时一心合掌敬礼,禀告佛陀说:『您就是我的大师!我是您的弟子。』
“佛告我言:‘如是,迦叶!我是汝师,汝是弟子。
= 佛陀告诉我说:『是的,迦叶啊!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弟子。
“‘迦叶!汝今成就如是真实净心!
= 迦叶啊!你现在已成就了如此真实的清净心!
“‘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见言见,实非罗汉而言罗汉,非等正觉言等正觉者,应当自然身碎七分。
= 你所恭敬的人,如果他实不知而却说知,实不见而却说见,实非罗汉而却说是罗汉,实非等正觉而却说是等正觉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当会自然碎裂成七分。
“‘迦叶!我今知故言知,见故言见,真阿罗汉言阿罗汉,真等正觉言等正觉。
= 迦叶啊!我现在是真实知道,所以我就说知道;是真实看见,所以我就说看见;是真实证成阿罗汉,所以说我是阿罗汉;是真实得到等正觉,所以说我是等正觉。
“‘迦叶!我今有因缘故,为声闻说法,非无因缘故。
= 迦叶啊!我今天是有某种因缘,所以为声闻弟子说法,而不是没有因缘道理的。
“‘依,非无依;
“‘有神力,非无神力。
= 我是有所依凭,不是无所依凭;是真有神通力量,不是没有神通力量。
“‘是故,迦叶!若欲闻法,应如是学。
= 所以,迦叶啊!如果想要闻法,就应当如此地去修学。
“‘若欲闻法,以义饶益,当一其心,恭敬尊重,专心侧听,而作是念:我当正观五阴生灭,六触入处集起、灭没,于四念处正念乐住,修七觉分、八解脱,身作证。
“‘常念其身,未尝断绝,离无惭愧,于大师所及大德梵行,常住惭愧,如是应当学!’
= 如果又想从闻法中,得到真义的利益,就应该要专一其心,恭敬尊重,专心倾听,而这样地思考着:我应该要正确观察五蕴的生灭,以及六触入处的集起与灭没,乐住于四念处的正念中,修习七觉分、八解脱,能以自身作证。要常念其身,未曾断绝,远离无惭无愧,在于大师及修持梵行的大德之处,常怀惭愧心,应当这样去修学!』
八解脱 = 又名八背舍,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解脱其系缚之八种禅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尔时,世尊为我说法,示教照喜;
“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 当时,世尊为我讲说佛法,给我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我亦随去,向于住处。
= 我也随即离去,走向自己住处。
“我以百千价值衣割截僧伽梨,四摄为座。
= 我把价值百千金的衣服割断裁成僧伽梨,折成四层做为座垫。
“尔时,世尊知我至心,处处下道,我即敷衣,以为坐具,请佛令坐。
= 那时,世尊知我极为诚心,就随处从走道下来,我立即把衣服铺好,做为坐具,并请佛坐下。
“世尊即坐,以手摩衣,叹言:‘迦叶!此衣轻细,此衣柔软。’
= 世尊就坐后,用手摸着衣服,赞叹着说:『迦叶啊!这件衣服很轻细,又很柔软。』
“我时白言:‘如是,世尊!此衣轻细,此衣柔软,唯愿世尊受我此衣!’
= 我当时答说:『的确,世尊啊!这件衣服很轻细,又很柔软,希望世尊您能接受我这件衣服的供养!』
“佛告迦叶:‘汝当受我粪扫衣,我当受汝僧伽梨。’
= 佛陀告诉迦叶说:『你应当接受我的粪扫衣,我就会接受你所供养的僧伽梨。』
“佛即自手授我粪扫纳衣,我即奉佛僧伽梨。
= 佛陀便即亲自授我粪扫衣,我也立即奉献给佛陀僧伽梨。
“如是渐渐教授,我八日之中,以学法受于乞食,至第九日,超于无学。
= 就这样地渐渐教导我,我在八日之中,因学法而受持乞食,到了第九天,就超入于阿罗汉的无学位了。
“阿难!若有正问:‘谁是世尊法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付以法财,诸禅、解脱、三昧、正受?’
= 阿难啊!如果有人正实问说:『谁是世尊的法子,从佛口而生,从佛法化生,世尊付以法财,具足各种禅定、解脱、三昧、正受呢?』
“应答我是,是则正说。
= 那么应答说我迦叶就是了,这才是正确的说法。
“譬如转轮圣王第一长子,当以灌顶,住于王位,受王五欲,不苦方便,自然而得。
= 譬如转轮圣王的第一长子(太子),当他被灌顶后而登上王位之时,就能恣意享受轮王的五种妙欲,不用劳苦运用方法去求取,自然就可得到一样。
“我亦如是,为佛法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诸禅、解脱、三昧、正受,不苦方便,自然而得。
= 我也是像这样,我是佛陀法子,从佛口而生,从佛法化生,得到佛法的余财,具足各种禅定、解脱、三昧、正受,不用劳苦运用方法去求取,自然就可获得。
= “得法余财法”:别译杂阿含作「持佛法家」。
“譬如转轮圣王宝象,高七八肘,一多罗叶能映障者;
“如是,我所成就六神通智,则可映障。
= 譬如转轮圣王的宝象,高有七、八肘,如果用一片多罗树叶就能覆障象身的话(喻不可能);同样地,我所成就的六种神通智慧,那么也可被人所覆障了。
“若有于神通境界智证有疑惑者,我悉能为分别记说;
“天耳、他心通、宿命智、生死智、漏尽作证智通有疑惑者,我悉能为分别记说,令得决定。”
= 如果有人对于以智慧证得的神通境界神足通还有疑惑的话,我都能为他分别解说;对于天耳通、他心通、宿命智证通、生死智证通、漏尽智证通,还有疑惑的话,我也都能为他分别解说,使他得到明确的答案。
肘 = 印度尺数名。俱舍论十二谓七麦为一指节,三指节为一指,横列二十四指为一肘。或谓一尺八寸乃至一尺四寸为一肘,佛之量倍之。
尊者阿难语尊者摩诃迦叶:“如是!如是!摩诃迦叶!如转轮圣王宝象,高七八肘,欲以一多罗叶能映障者;
“如是,尊者摩诃迦叶六神通智则可映障。
= 是的!是的!摩诃迦叶啊!譬如转轮圣王的宝象,高有七、八肘,如果想要以一片多罗树叶就能覆障住它的话;同样地,摩诃迦叶所成就的六种神通智慧也可被覆障住了。
“若有于神通境界作证智,乃至漏尽作证智有疑惑者,尊者摩诃迦叶能为记说,令其决定。
= 如果有人对于以智慧证得的神通境界,……乃至漏尽智证通有所疑惑的话,摩诃迦叶尊者都能为他解说,使他得到明确的答案。
“我于长夜敬信尊重尊者摩诃迦叶,以有如是大德神力故。”
= 我会长夜地敬信尊重摩诃迦叶尊者,因为您有如此大德神力的缘故。
尊者摩诃迦叶说是语时,尊者阿难闻其所说,欢喜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