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二十六卷
#道品诵<24-30卷>
##五根相应(下)<642~660>
##五力相应<661~703>
##七觉支相应<704~711>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
|
信根
|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精进根
|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
念根
|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
定根
|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
慧根
|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七觉支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
念觉支
|
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
择法觉支
|
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
精进觉支
|
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
猗(轻安)觉支
|
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
喜觉支
|
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
定觉支
|
即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
舍觉支
|
即舍离一切分别,以佛法观点平等待物,心无偏颇。
|
#642、本经说明三无漏根。相应部Naya(知)、增支部Sekha(有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根——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
= “未知当知根、知根”:Anannatannassamitindriyam,Annindriyam,未知当知根,初见道,欲知所未曾知四谛者所生之意、乐、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知根,由修道预流果至阿罗汉向等六阶级之圣者,已知四谛者所生之九根。
= “具知根”:Annatavindriyam,为无学道阿罗汉果所生之九根。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觉知学地时,随顺直道进,精进勤方便,善自护其心。
= 到了觉知学地时,就会随顺直道而迈进,运用方法精进勤修习,完善地摄护自心。
学地 = 指行者未证四果阿罗汉,仍在三果以前修学之阶段。
“如自知生尽,无碍道已知;
“以知解脱已,最后得具知,不动意解脱,一切有能尽。
= 如果自己知道生死已尽,也已知道了无碍道;由于知根而得解脱后,最后能得具知根,获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一切生死的轮回果报也能灭尽。
无碍道 = 新译曰「无间道」,二道(无间道、解脱道)之一,即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
“诸根悉具足,乐于根寂静,持于最后身,降伏众魔怨。”
= 三根都已修习具足,就会喜乐于六根寂静,唯持此最后之身,以降伏一切的魔怨。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3、本经说明五根。相应部Suddhika(清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 “五根”:Pancindriyani,「根」(indriya),为「因陀罗」(indra)之形容词,即「因陀罗的」(「有力的」)之名词化。俱舍论第二说「根者是我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综言之,能生、有增上力者名曰根。今信等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故名曰根。
“何谓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信根”:Saddhindriya。
= “精进根”:Viriyindriya。
= “念根”:Satindriya。
= “定根”:Samadhindriya。
= “慧根”:Pannindriya。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4、本经说明若比丘于五根如实善观察,则于三结断知,是名须陀洹。相应部Sotapanna(预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
= 如果比丘对这五根能够如实完善地观察,能如实完善地观察的话,就能知道对于三结的断除,三结就是所谓的身见结(执身体为实有邪见)、戒取结(执行邪戒而以为正戒)、疑结(怀疑不信正法)。
“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这样就叫做证得须陀洹果(预流果),是不再堕于恶道之法,决定会正确地向正觉之道迈进,只要在人天最多转生七次,一定可以彻底地尽除一切苦恼。
= “须陀洹”:Sotapanna,又称「预流」、「入流」,apanna已步入、已参预,sota〈至涅槃之道〉流。即由此入圣者之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5、本经说明如实观察五根者,得证阿罗汉。相应部Araham(阿罗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五根如实观察者,不起诸漏,心得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 如果对这五根如实做观察的话,就能不生起一切的烦恼,内心也远离贪欲而得到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已尽除所有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自己得到了利乐,尽除一切招致生死果报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有结 = 有,乃指生死的果报,其可招致果报的烦恼谓之结。贪、瞋、痴之烦恼,束缚人而使住在生死中,故名结。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6、本经说明五根。相应部Datthabbam(应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哪五根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慧根。
“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
= 所谓信根,当知就是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四不坏净”:即于佛、法、僧、及圣戒四者生不坏净信。
“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
= 所谓精进根,当知就是四正断。
“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
= 所谓念根,当知就是四念处。
“定根者,当知是四禅。
= 所谓定根,当知就是四种禅定。
“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 所谓慧根,当知就是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7、本经详细说明五根内容。相应部Vibhanga(分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为信根?
“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 怎样叫信根呢?就是比丘对于如来生起清净的信心,根本坚固,其余的沙门、婆罗门、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它世间的人们,都不能破坏他的信仰之心,这样就叫做信根。(此解说四不坏净,唯举佛耳。)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何等为精进根?
“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
= 怎样叫精进根呢?就是对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要使它断绝,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对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要防止不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对于还未生起的善法,要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自心,不断增进;对于已生起的善法,要能保持不使它忘失,修习增广,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这样就叫做精进根。(此说明四正勤、四正断。)
= “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摄心、增进”:说明四正勤。
“何等为念根?
“若比丘内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
“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念根。
= 怎样叫念根呢?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智,以调伏世间的贪忧;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也是这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念根。(此说明四念处)
= “若比丘内身身观住…亦如是说”:说明四念处。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殷勤(yīn qín) = 情意深厚[deep affection]/热情周到[solicitous]/勤奋[industrious]/礼物[present]。
“何等为定根?
“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
= 怎样叫做定根呢?就是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这样就叫做定根。(此说明四禅定。)
= “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说明四禅定。
“何等为慧根?
“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
= 怎样叫慧根呢?就是比丘能如实了知苦的真理,对于苦生起的真理、苦息灭的真理、灭除苦的途径的真理,也都能如实了知,这样就叫做慧根。」(此说明四圣谛。)
= “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说明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8、本经说明如实观察五根者得须陀洹果。相应部Sankhitta(略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观察已,于三结断知。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如实观察后,就能知道对于三结的断除。
“何等为三?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是哪三结呢?就是身见(执此身为实有)、戒取(执邪戒以为正戒)、疑(怀疑不信正法)。这样就叫做须陀洹,他将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确地向无上的觉道迈进,只要于人天最多转生七次后,一定可以彻底地脱离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9本经说明如实观察五根者得尽诸漏,证阿罗汉果。相应部Asavanamkhayo(漏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观察已,得尽诸漏,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如实观察后,就能尽除一切的烦恼,远离贪欲而得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一切烦恼已灭尽,所应做的事已经做好,远离所有的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尽除一切招致生死果报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0、本经说明若如实知五根及其集、灭、灭道迹者得出离,得成正觉。相应部Samana-brahmana(沙门、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若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不如实知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如果我对这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的话,终究我不能于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中,成为一位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也不能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
“如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 就如对信根的叙述一样,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实观察故,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正智如实观察故,我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众比丘啊!因为我对这信根以正智如实观察的缘故,对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息灭的方法,也都能以正智如实观察的缘故,所以我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众中,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如是说。”
= 就如对信根的叙述一样,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1、本经说明若如实知五本之集、没、味、患、离者得出离,得成正觉。相应部Samana-brahmana(沙门、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没、信根味、信根患、信根离不如实知者,我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如果我对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的爱乐、信根的过患、出离信根等情况,不能如实知道的话,我就不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中,成为解脱,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 同样地,对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如此的说法。
“诸比丘!我于信根、信根集、信根没、信根味、信根患、信根离如实知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众比丘啊!由于我对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的爱乐、信根的过患、出离信根等情况,能够如实知道的缘故,所以我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中,成为解脱,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2、本经说明比丘依其对五根若利、若满足之程度而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或须陀洹果,五根一切无者为凡夫。相应部Sankhitta(略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
“若软、若劣,得阿那含;
“若软、若劣,得斯陀含;
“若软、若劣,得须陀洹。
= 如果比丘对这五根的受持,能够明利、满足的话,就可得证阿罗汉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阿那含果(不还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斯陀含果(一来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须陀洹果(预流果)。
「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 = 巴利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By the
completion and fulfilment,monks,of
these five controlling powers,one is Arahant.)(大意是:诸比丘!对此五根受持圆满者,则为阿罗汉)。
“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于此五根,不空无果。
= 受持满足的人,就成就满足的事;受持不满足的人,就成就不满足的事。对于这五根的受持,不会是空无果报的。
“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
= 如果对这五根,一切皆没有受持的人,我说他就是属于外道凡夫之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3、本经为第652经之广说。相应部Vitthara(广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
“若软、若劣者,得身证;
“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
“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
“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
= “一种”:Ekabijin,不还向之中,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为一种,又称一间。
“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
“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
= “家家”:Kolankola,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之前三品或前四品之圣者;以其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故称家家。
“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
= “七有”:Sattakkhattu-parama,指于人界与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于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而得究竟苦边。
“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
= “法行”:Dhammanusarin,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
= 如果比丘对于哪五根的受持,能向上增进,明利满足的话,就能证得阿罗汉的俱分解脱(指智慧与禅定兼备之阿罗汉);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身证』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见到』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信解脱』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一种』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斯陀含』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家家』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七有』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法行』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信行』的圣者。这样就叫做由于比丘受持五根的因缘,而知其所受果报;由于所得果报的因缘,而知其人所得到的果位。
= “信行”:Saddhanusarin,即从他人处听闻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随此法修行者。
= “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巴利本作Indriyavemattata
Phalavemattata Hoti(由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
“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于彼诸根则不空无果。
= 就像这样,受持满足的人,就做成满足之事;受持较减少的人,就做成较减少的事。对于这五根的受持,不会是空无果报的。
“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作凡夫数。”
= 如果都没有受持这五根的人,我说他是属于凡夫之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俱分解脱
|
Ubhatobhagavimutta,为九种无学位之一。钝根之罗汉,唯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若利根之罗汉,与之俱离一切禅定之障,至于得所谓灭尽定之至极定,是为俱解脱,也即是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也。
|
身证
|
Kayasakkhin,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
|
见到
|
Ditthippatta,十八有学之一。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自思惟法而入此位者之称,是以自己的智见证得法理之圣者。
|
信解脱
|
Saddhavimutta,十八有学之一。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随信他人言教而入此位者之称。
|
一种
|
Ekabijin,又作「一间」,十八有学之一。即不还向(阿那含向)中的一类,断欲界七、八品之惑,命终后受生为欲界的人,或天界一次之后始证入涅槃者。因与般涅槃间隔一生,故云「一间」。
|
斯陀含
|
Sakadagami,十八有学之一。即断欲界六品之惑,往来欲界人天各一次就能般涅槃者。
|
家家
|
Kolankola,十八有学之一。是一来向(斯陀含向)中的一类,即断欲界的修惑三品或四品者。断三品者,命绝后在人天各受三生;断四品者,在人天各受二生,因重复受生于人天,故云家家。
|
七有
|
Sattakkhattu-parama,即须陀洹——预流果,也是十八有学之一。得此果者至多人间天上受生七次,必证阿罗汉果,故称七有。
|
法行
|
Dhamm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
信行
|
Saddh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指从他人处听闻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随此法修行者。
|
#654、本经说明五根以慧根为首以摄持其余四根。相应部Mallika(末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哪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
= 这五根,一切都为慧根所摄受。
“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
= 譬如堂阁的众材料,以屋栋为首一样,都依倚于栋,因它能摄持众材之故。
栋(dòng) = 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ridgepole]。
“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 同样地,这五根也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5、本经大意同第654经。参阅相应部Vibhanga(分别),Mallika(末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哪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
= 所谓信根当知就是四不坏净。
“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
= 所谓精进根,当知就是四正断。
“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
= 所谓念根,当知就是四念处。
“定根者,当知是四禅。
= 所谓定根,当知就是四禅定。
“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 所谓慧根,当知就是四圣谛。
“此诸功德,一切皆是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 这些功德,一切都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乃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6、本经说明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他四根。参阅第65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哪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定根、念根、慧根。
“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
“信根成就,即是慧根。
= 如果圣弟子成就慧根的话,就能修习信根,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向于舍(身心平衡的寂静状态),这样就叫做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就是慧根。
“如信根,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 就如对信根的叙述,像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是故就此五根,慧根为其首,以摄持故。
= 所以这五根中,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譬如堂阁,栋为其首,众材所依,以摄持故。
= 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被所有材料所依倚,因它能摄持其它材料之故。
“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 同样地,这五根也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7、本经说明五根之中,慧根为首。参阅第65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哪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著,爱所系,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
= 如果圣弟子想要成就信根的话,应这样去修学:圣弟子无始以来的生死,都是由于被愚痴无明所蔽障,贪爱所系著,所以众生才会在无明长夜里不断受生死的轮回果报,来来往往地流转受生各界,不知根本所在。
“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
= 应知是有因缘所以才会有生死的现象,如果因缘永尽的话,那么就不再有生死的现象了。
“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槃?
“唯苦灭、苦息、清凉、没。
= 众生都是被无明大闇的结聚所障碍,有谁能入于般涅槃了呢?只有苦灭、苦息、清凉、没(寂灭不生)才能达此境地。
“如信根,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 就如对信根的叙述,像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此五根,慧为首,慧所摄持。
= 这五根之中,是以慧根为首,为慧根所摄持。
“譬如堂阁,栋为首,栋所摄持。”
= 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为屋栋所摄持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8、本经说明五根功德,以慧根为首。参阅相应部Vibhanga(分别),Malika(末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为信根?
“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
= 什么是信根呢?就是圣弟子对于如来生起信仰之心,根本坚固,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世间之法,都不能破坏他的信心,这样就叫做信根。
“何等为精进根?
“谓四正断。
= 什么是精进根?就是四正断。
“何等为念根?
“谓四念处。
= 什么是念根呢?就是四念处。
“何等为定根?
“谓四禅。
= 什么是定根呢?就是四禅定。
“何等为慧根?
“谓四圣谛。
= 什么是慧根呢?就是四圣谛。
“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
“譬如堂阁,栋为其首。”
= 这些功德都是以慧根为首;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9、本经说明五根,可与第647经相比较。相应部Saddha(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哪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为信根?
“若圣弟子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
= 什么是信根呢?就是圣弟子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得到的清净信心,这就叫做信根。
= “若圣…信根”:巴利本作Ariyasavako Tathagate Ekantagato Abhippasanno(圣弟子于如来一向净信)。
菩提心 = 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
“何等为精进根?
“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
= 什么是精进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精进方便,这就叫做精进根。
= “初发菩提心”:巴利本作Saddhassa Aryasavakassa,即以「有信」来形容弟子。
“何等为念根?
“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
= 什么是念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念处,这就叫做念根。
“何等为定根?
“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
= 什么是定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三昧(禅定),这就叫做定根。
“何等为慧根?
“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 什么是慧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智慧,这就叫做慧根。
“譬如堂阁,余如上说。”
= 譬如堂阁,……余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0、本经说明修习五根可断三世一切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有五种根。是哪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于此五根修习多修习,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苦断。”
= 对这五根能修习又多修习的话,就可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苦断,如是究竟苦边、苦尽、苦息、苦没,度苦流、于缚得解、害诸色、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漏尽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苦断」的经文所述,像这究竟苦边、苦尽、苦息、苦没、度苦流、于缚得解、害诸色、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漏尽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661、本经说明数力及修力等二力。增支部Balani(诸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种力。
“何等为二?谓数力及修力。
= 有二种力。是那二种呢?就是数力(思择力、思考力)及修力(实行力)。
= “数力”:Patisankhanabala,又作「择力」,即思考力。
= “修力”:Bhavanabala,即实行力。
“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坐闲林中树下,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我当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师亦当悔我,大德梵行亦当悔我,以法责我:恶名流布,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
= 怎样叫数力呢?就是圣弟子坐于幽静的林间树下,做这样的思惟:自身的恶行,将会在现世或后世受到恶报。我如果造作了身恶行的话,我应该自己悔过,他人也要教我悔过,大师也应当教我悔过,有大德的梵行者也应当教我悔过,依法来责备我:恶名四处流布,身坏命终后,将会堕生于恶道地狱中。
恶趣 = 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即地狱、畜生等。趣、所往。
泥犁 = 梵语,地狱也。为十界中最劣境界。
“如是现法、后报,身恶行断,修身善行。
= 就像这样,于现世或后世都会有果报。应该断除自身的恶行,修养自身的善行。
“如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是名数力。
= 就如对身恶行的叙述,对口、意的恶行,也是同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数力。
“何等为修力?
“若比丘学于数力,圣弟子数力成就已,随得修力;
“得修力已,修力满足。”
= 怎样叫修力呢?如果比丘已修学了数力,圣弟子也已成就了数力,随后便会得到修力;得到修力后,修力就会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2、本经说明若数力成就,则三毒尽,修力满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圣弟子学数力成就已,贪、恚、痴若节若尽。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圣弟子修学数力(思考力)成就后,贪、瞋、痴就会截断、灭尽。
“如是圣弟子依于数力,尽立数力,随得修力;
“得修力已,修力满足。”
= 像这样的圣弟子依于数力,完全成就数力,随后就能得到修力(实行力);得到修力后,修力就会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3、本经说明修力即修四念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修力?谓修四念处。”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什么是修力呢?就是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念处,如是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四念处」的经文所述,像这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664、本经说明三种三力。参阅杂阿含本卷67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三种力。何等为三?谓信力、精进力、慧力。
= 有三种力。是哪三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慧力。
“复次三力。何等为三?谓信力、念力、慧力。
= 其次,又有三种力。是哪三种呢?就是信力、念力、慧力。
“复次三力。何等为三?谓信力、定力、慧力。”
= 其次,又有三种力。是哪三种呢?就是信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5、本经说明当学信、精进、慧三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力,谓信力、精进力、慧力。
= 有三种力,就是信力、精进力、慧力。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信力、精进力、慧力。’”
= 对这三力,比丘啊!应当如此地去修学:我应该成就这信力、精进力、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精进力,念力、定力亦如是说。
= 像「精进力」的经文所述,念力、定力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666、本经详细说明信、念、慧三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
= 有三种力——信力、念力、慧力。
“何等为信力?谓圣弟子于如来所入于净信,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
= 什么是信力呢?就是圣弟子对于如来有清净的信仰,根本坚固,是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等类所不能毁坏,这样就叫做信力。
“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
= 什么是精进力呢?就是修习四正断。
“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
= 什么是慧力呢?就是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余二力如上说。
= 其余二力的经文,都如上说。
#667、本经说明三种「四力」,分述如下:(1)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2)信力、念力、定力、慧力。(3)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并就第(3)项详细说明。参阅增支部Balani(诸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力。
“何等为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
= 有四种力。是哪四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
“复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
= 其次,又有四种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
“复次四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 其次,又有四种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 “无罪力”:Anavajjabala,清净力,过恶不善法令不生。
此诸经如上三力说,差别者:“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 这些经就如前面三力经里所说的一样,差别的是:「怎样叫觉力呢?就是能如实知道善与不善法,也能如实知道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恶法)、白法(善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这样就叫做觉力。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如前广说。
= 怎样叫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内容就如前面所广说过的。
“何等为无罪力?谓无罪身、口、意,是名无罪力。
= 怎样叫无罪力呢?就是身、口、意皆清净无罪,这样就叫无罪力。
“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 怎样叫摄力呢?就是四摄法——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 “惠施、爱语、行利、同利”:Dana,Peyyavajja,Atthacariya,Samanattata,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称四摄法,为菩萨摄护众生时应有之态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
布施
|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668、本经详细说明四摄事之最胜行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若最胜施者,谓法施。
= 最殊胜的布施,就是法施。
“最胜爱语者,谓善男子乐闻,应时说法。
= 最殊胜的爱语,就是善男子乐听闻时,能应时地为他说法。
“行利最胜者,谓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
“立戒者以净戒;
“悭者以施;
“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
= 最殊胜的行利,就是使不信正法的人,能导他入于正信,建立正信;要成就戒行的人,使之有清净的戒行;悭吝的人,使之能布施;有恶智的人,以正智导他成就智慧。
“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戒而授于彼。”
= 最殊胜的同利,就是对阿罗汉就以阿罗汉道、对阿那含就以阿那含道、对斯陀含就以斯陀含道、对持净戒者就以清净的戒法,而教授于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9、本经说明三世众生有所取者,均为四摄事。增支部Sangaha(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若所有法,是众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摄事。
= 所有的法,凡是被大众所摄取的,一切都是四摄事法。
“或有一取施者,或一取爱语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
= 有人惟取布施,有人惟取爱语,有人惟取行利,有人惟取同利。
“过去世时,过去世众,以有所取者,亦是四摄事;
“未来世众,当有所取者,亦是四摄事。
= 在过去世时,那些过去世的大众,他们有所摄取的话,也都是这四摄事法;未来世的大众,他们若将有所摄取的话,也是这四摄事法。
“或一取施者,或一取爱语,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
= 有人惟取布施,有人惟取爱语,有人惟取行利,有人惟取同利。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布施及爱语,或有行利行,同利诸行生,各随其所应;
“以此摄世间,犹车因釭运。
= 布施与爱语,或者有践行利行,以及同利诸行为的生起,都是各自随其所应而行;用这四摄事来摄持世间,就如车子借着釭才能运行一样。
釭(gāng) = 车毂内口的铁圈,用以穿轴[iron
ring]。
釭 = 车毂中心的铁圈叫釭;车毂纳轴的铁圈,常要涂膏润滑,减低磨损,以利车轮的运转。
“世无四摄事,母恩子养忘,亦无父等尊,谦下之奉事。
= 世间如果没有四摄事,母亲的慈恩,子女也会忘了奉养,也不再对父亲尊崇,以及谦下奉养服侍他。
“以有四摄事,随顺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间!”
= 因为有这四摄事随顺之法的缘故,所以才有大德之士,把他的德泽流布于世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0、本经说明成就四力者得离五恐怖。参阅增支部Panna(般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
“何等为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如上说。
= 有四种力。是哪四种呢?就是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就如前经(见第667经)所说。
「有四力。何等为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 据瑜伽师地论云:「由自利行及利他行为增上故,当知建立有四种力——一、觉慧力,二、精进力,三、无罪力,四、摄受力。能往现法涅槃,名为自义;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义。当知此中,依第一自义,建立觉慧、精进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发起正勤。依第二自义,立无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义皆得究竟。乐利他者,他义有余,由此增上立摄受力」。
“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离五恐怖。
= 如果比丘成就此四力的话,就能远离五种恐怖。
“何等为五?谓不活恐怖、恶名恐怖、众中恐怖、死恐怖、恶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 是哪五种呢?就是不活的恐怖、恶名的恐怖、众中的恐怖、死的恐怖、恶道的恐怖,这样就叫做五种恐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1、本经参阅第67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圣弟子成就此四力者,当作是学:‘我不畏不活,我何缘畏不活?
“若身行不净行、口不净行、意不净行,作诸邪贪、不信、懈怠、不精进、失念、不定、恶慧、悭不摄者,彼应畏不活。
“我有四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有此四力成就故,不应畏如不活畏。’
= 圣弟子要成就这四力的话,应当做如此地修学:我并不怖畏不能活,我为什么要怖畏不能活呢?如果是身行不清净之行、口出不清净之行、意生不清净之行,造作各种邪贪、不信、懈怠、不精进、失念、不定、恶慧、悭吝而不摄护的话,那么他就应该怖畏不能活。然而我有四力,即所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由于已成就这四力的缘故,我不应怖畏得有如不能活那样的怖畏。
“如是恶名畏、众中畏、死畏、恶趣畏亦如上说。”
= 像这恶名怖畏、众中怖畏、死怖畏、恶趣怖畏,也是如上所说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2、本经广说四力。参阅第67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 有四种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何等为觉力?
“谓慧、大慧、深慧、难胜慧,是名觉力。
= 怎样叫觉力呢?就是智慧、大智慧、深智慧、无上难胜的智慧等,这些就叫做觉力。
“何等为精进力?
“若于不善法不善数、黑黑数、有罪有罪数、不应亲近不应亲近数,离此诸法已,若诸余善善数、白白数、无罪无罪数、应亲近应亲近数,如此等修习增上精勤,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而学,是名精进力。
= 怎样叫精进力呢?就是对于不善法或不善法之类,黑法(喻不如理之法)或黑法之类,有罪法或有罪法之类,不应亲近法或不应亲近法之类,远离这些法之后,对于其余善法或善法之类,白法(喻如理之法)或白法之类,无罪法或无罪法之类,应亲近法或应亲近法之类,对这些法要生起欲愿,能够运用方法增强精勤修习,以正念正知而修学,这样就叫做精进力。
“无罪力、摄力如上修多罗说。”
= 至于无罪力与摄力,就如上所提示之修多罗(契经)的说法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3、本经说明五力。相应部Gangapeyyala
<Viveka-nissita>(恒河广说<远离依止>、增支部Sankhitta(略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力。
“何等为五?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有五种力。是哪五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信力”:Saddhabala。
= “精进力”:Viriyabala。
= “念力”:Satibala。
= “定力”:Samadhibala。
= “慧力”:Pannabala。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4、本经说明比丘当成就五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勤加精进,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众比丘应该这样修学:我应当更加勤劳精进,以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5、本经详细说明五力。相应部Datthabbam(应观)、增支部Vitthata(广说),Datthabba(当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
= 所谓信力,当知就是四不坏净。
“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
= 所谓精进力,当知就是四正断。
“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
= 所谓念力,当知就是四念处。
“定力者,当知是四禅。
= 所谓定力,当知就是四禅定。
“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
= 所谓慧力,当知就是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6、本经说明比丘当学五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7、本经说明五学力。增支部Sankhitta(简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学力。
“何等为五?谓信力是学力、精进力是学力、惭力是学力、愧力是学力、慧力是学力。”
= 修学者有五力。是哪五种呢?就是修学者的信力、修学者的精进力、修学者的惭力、修学者的愧力、修学者的慧力。
= “惭力”:Hiribala,「惭」是对不起自己。
= “愧力”:Ottappabala,「愧」是对不起他人。综合惭与愧二者,惭自愧他,有羞耻心即不作坏事。此二心为一切善法的动力。
「有五学力。何等为五?谓信力是学力……慧力是学力」 = 南传相对经文英译本此处作These
are the five powers of a learner.what five?The power of faith,of
conscientiousness,of fear of blame,of
energy and of insight.(有修学者的五力。是哪五力呢?就是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和慧力)。
惭力 = 于恶自厌名惭,即自己反省而耻作诸恶。
愧力 = 于过羞他为愧,即愧惧他人而怖畏诸恶。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8、本经说明比丘当成就学力。增支部Sankhitta(简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信力是学力、成就精进力是学力、成就惭力是学力、成就愧力是学力、成就慧力是学力。’”
= 众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修学者的信力、成就修学者的精进力、成就修学者的惭力、成就修学者的愧力、成就修学者的慧力。
「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信力是学力……成就慧力是学力」 = 南传相对经文英译本此处作Wherefore,monks,train yourselves thus: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aith;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conscientiousness;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ear of blame;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energy;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insight.(比丘们!当作是学: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信力;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惭力;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愧力;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精进力;我应成就修学者的慧力)。检视英译本,可见北传之「信力是学力」即英译本之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aith.(一种叫信力的修学者之力——修学者的信力);其余四力可类推。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9、本经广说五学力。参阅增支部Vitthata(广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信力是学力?
“于如来所善入于信,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同法所不能坏。
= 什么是修学者的信力呢?就是对于如来有完善地信仰,根本坚固,一切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同类之法所不能毁坏。
“何等为精进力是学力?谓四正断,如前广说。
= 什么是修学者的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内容就如前面已详细解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惭力是学力?
“谓羞耻,耻于起恶不善法诸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惭力是学力。
= 什么是修学者的惭力呢?就是羞耻,耻于生起邪恶不善法等所有烦恼之类,受到一切因果的炽然苦报,于未来世而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就叫修学者的惭力。
惭(cán) = 羞愧[be ashamed]。
“何等为愧力是学力?
“谓诸可愧事而愧,愧起诸恶不善法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愧力是学力。
= 什么是修学者的愧力呢?就是对一切可愧的事而感到愧悔,愧悔生起各种邪恶不善法等烦恼之类,受到因果的炽然苦报,于未来世而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就叫修学者的愧力。
愧(kuì) = 同“媿”。惭愧[ashamed]。
“何等为慧力是学力?
“谓圣弟子住于智慧,成就世间生灭智慧,贤圣出、厌离、决定、正尽苦,是名慧力是学力。”
= 什么是修学者的慧力呢?就是圣弟子运用智慧,成就通达世间生灭的智慧,贤圣超出、厌离、决定思择、正确灭尽苦恼,这就叫修学者的慧力。
= “谓圣弟子住于智慧…是名慧力是学力”:巴利本作Idha Bhikkhave Ariyasavako Pannava Hoti,Udayatthagaminiya Pannaya Samannagato Ariyaya Nibbedhikaya
Sammadukkhakkhayagaminiya.Idam Vuccati Bhikkhave Pannabalam,其意为比丘们!此有具慧圣弟子,以通达生死(或五蕴生灭)、神圣、决择、真正通达苦尽之慧而成就者,此称为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0、参阅本卷第67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所说,差别者:“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信力是学力,精进力、惭力、愧力、慧力是学力。’”
= 所以,比丘们!应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修学者的信力,成就修学者的精进力、惭力、愧力、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1、本经说明若比丘于善法变、退、不久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反之则以五种白法庆慰之。增支部Sikkha(学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善法若变、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呵责汝。
= 如果比丘对于善法有所变易、退减、或不能常久摄持的话,他人就应当用五种白法(清净之法)来呵责你。
= “五种白法来呵责汝”:巴利本作Panca Sahadhammika Vadanuvada Garayha Thana Agacchanti(以五种如法之种种语据理来诘难之)。
“何等为五?言:汝不以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能离不善法,修诸善法;
“汝无精进、无惭、无愧、无慧入于善法故,若依慧者,能离诸不善法,修诸善法。
= 是哪五种呢?就是说因你不能依正信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正信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也告诉你不知精进、无惭、无愧、无慧以便入于善法;如果能依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各种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若比丘于正法不变、不退、久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汝。
= 如果比丘对于正法不变易、不退减、常久摄持的话,他人就应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你。
“何等为五?正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离不善法,修诸善法;
“精进、惭、愧、慧入于善法;
“若依慧者,离不善法,修诸善法。”
= 是哪五种呢?就是慰勉你能依正信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正信的话,就会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也慰勉你能依精进、惭、愧、智慧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各种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2、本经说明若比丘还戒、退戒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反之则以五种白法庆慰之。增支部Sikkha(学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还戒者、退戒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呵责汝。
= 如果比丘弃学还戒或退戒的话,他人就应当以五种白法(清净之法)来呵责你。
“何等为五?若比丘不以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离不善法,修诸善法;
“不以精进、惭、愧、慧入于善法,若依慧者,离不善法,修诸善法。
= 是哪五种呢?就是告诉比丘因不能依正信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正信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也告诉他不能依于精进、惭、愧、智慧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若比丘尽其寿命,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汝,如上说。”
= 如果比丘尽其寿命,修持得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话,他人就应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你,就如前经所说的一样。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3、本经说明若信、精进、惭、愧、慧力退减,则不善法生。增支部Sikkha(学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若不欲令恶不善法生者,唯有信善法;
“若信退减者,不信永住,诸不善法则生。
= 如果比丘不想使邪恶不善法生起的话,就只有正信于善法;如果正信退减的话,便会永远住于邪信,各种不善法就会生起。
“乃至欲令恶不善法不生者,唯有精进、惭、愧、慧;若精进、惭、愧、慧力退灭,恶慧永住者,恶不善法则生。
= 乃至想要使那些邪恶不善法不生起的话,就只有依于精进、惭、愧、智慧等善法;如果精进力、惭力、愧力、慧力退减,恶慧等不善法永住的话,邪恶不善法就会生起。
“若比丘依于信者,则离不善法,修诸善法;
“依精进、惭、愧、慧者,则离不善法,修诸善法。”
= 如果比丘能依于正信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能依于精进、惭、愧、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4、本经叙说世尊先告诉诸比丘,如来与阿罗汉之不同,再详述十力。中部Mahasihanada-sutta(师子吼大经)、增支部Siha(师子)、勿提提犀鱼译佛说十力经、施护等译佛说佛十力经、法贤译佛说信解智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 如果比丘对于物质的色蕴能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使之灭尽,不再生起,而得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了;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说法。
“若复比丘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
“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 如果又有比丘对于物质的色蕴能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使之不再生起,而得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得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说法。
“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
= 众比丘啊!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与智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什么种种的差异呢?
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 阿罗诃,意为应供;三藐三佛陀,意为正遍知者、正等觉者。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惟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众比丘闻法后,将会信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
“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 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他先前虽未曾听闻正法,但自己却能觉知,于现世中亲自证知,而得到正觉;于未来世又能演说正法,觉悟众声闻弟子,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道法(即三十七道品),这样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
“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诫、教授,善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
= 他对于所未获得的法都能得到,未制定的梵行也能制定,能完善地证知道,完善地说明道,引导大众,然后声闻弟子们才能成就随法、随道之行,乐于奉行大师的教诫与教授,完善地入于正法之中。这样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和得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彼此种种的差异处了。
“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
= 其次,有修学者的五力与如来的十力。
“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什么是修学者的五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为如来十力?
“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
= 什么是如来的十力呢?就是如来能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
“若成就此力者,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于梵轮,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一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是名第二如来力。
= 其次,如来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报现象,能如实知道它的受因与事报,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二种智力。
“如来、应、等正觉成就此力,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吼。
= 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成就这第二种智力,就是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如来第三力。
= 其次,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对于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等境界。都能如实知道它的染恶或清净,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三种智力。
“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三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是名如来第四力。
=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众生各种根性的差别,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四种智力。
“若成就此力,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四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是名第五如来力。
=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众生的各种知解,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五种智力。
“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五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是名第六如来力。
=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世间众生各种境界,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六种智力。
“若于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六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是名第七如来力。
=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一切众生行道之因所招致之果报处,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七种智力。
“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七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
= 其次,如来忆念过去世生命种种事时,能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当时在彼处受生为这个族类,姓这样,名这样,吃这样,这样苦乐的感受,这样的长寿,这样的久住,这样的寿命。
“我于彼处死此处生,此处死彼处生。
= 我在那里死后,就在这里受生;在这里死后,又在那里受生。
“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是名第八如来力。
= 有这样的行为造作,有如是的因缘,就有如是业报之处,过去世生命的流转变动,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八种智力。
“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八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
= 其次,如来能以清净的天眼超过凡人之眼,观见众生死时与生时,是妙色或恶色,是下色或上色,是向于恶道或向于善道,随着所造业而受报的情况,都能如实知道。
“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
“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
= 像这个众生由于成就身的恶业,成就了口、意的恶业,毁谤贤圣,领受邪见之业,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堕于恶道,受生在地狱中;而这个众生有身的善行,有口、意的善行,不会毁谤贤圣,领受正见的业法,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受生于天上善道中,像这些情况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九种智力。
“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九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来力。
= 其次,如来已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以身做证:我再生的因果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十种智力。
“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如果成就这第十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 如此十种智力,只有如来已经成就,这就是如来与声闻弟子的种种差异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来十力
|
|
如来初力
|
Thanan-ca Thanato Atthanan-ca Atthanato
Yathabhutam Pajanati,又称「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第二如来力
|
Atitanagatapaccuppannanam Kammasamadananam
Thanaso Hetuso Vipakam Yathabhutam Pajanati,旧称「知业报力」,新称「业异熟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如来第三力
|
Sariputta Tathagato
Jhana-vimokha-samadhi-samapattinam Sankilesam Vodanam Vutthanam Yathabhutam
Pajanati,旧称「知一切诸禅三昧力」,新称「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出离杂染清净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如来第四力
|
Parasattanam Parapuggalanam
Indriyaparopariyattam Yathabhutam Pajanati,旧称「知他众生诸根上下力」,新称「根上下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第五如来力
|
Sattanam Nanadhimuttikatam Yathabhutam
Pajanati,旧称「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力」,新称「种种胜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第六如来力
|
Anekadhatu-nanadhatu-lokam Yathabhutam
Pajanati,旧称「知世间种性力」,新称「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第七如来力
|
Sabbatthagaminim Patipadam Yathabhutam
Pajanati,旧称「知一切道智处相力」,新称「遍趣行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第八如来力
|
Anekavihitam Pubbenivasam Anussarati,旧称「知宿命力」,新称「宿住随念智力」。即能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第九如来力
|
Dibbena Cakkhuna Visuddhena
Atikkantamanusakenasatte Passati,旧称「知天眼力」,新称「死生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第十如来力
|
Asavanam Khaya Anasavam Cetovimuttim
Pannavimuttim Ditthe Va Dhamme Sayam Abbinna Sacchikatva Upasampajja Viharati,旧称「漏尽力」,新称「漏尽智力」。即能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
#685、本经说明婴儿小时,乳母堕时照料,及其长大,乳母放舍。诸声闻始学时,智慧不足,如来以法随时教授之,至其智慧深固则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婴儿,父母生已,付其乳母,随时摩拭,随时沐浴,随时乳哺,随时消息。
= 譬如婴儿,父母生下来后,将他托付给乳母。乳母随时抚摸,随时洗浴,随时喂乳,随时照拂他。
“若乳母不谨慎者,儿或以草、以土诸不净物著其口中,乳母当即教令除去;
“能时除却者善,儿不能自却者,乳母当以左手持其头,右手探其哽,婴儿当时虽苦,乳母要当苦探其哽,为欲令其子长夜安乐故。”
= 如果乳母没谨慎看顾的话,这婴儿就会拿着杂草或泥土等各种不干净的东西塞在口中,乳母就应当赶紧教他把这些东西除去;能及时除去口中杂物则更好,如果婴儿不能自己除去的话,乳母就应当用左手扶着他的头,用右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杂物,婴儿当时虽然痛苦,乳母还是要不顾他的痛苦,用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杂物,那也是为了要使这婴儿得到长夜安乐的缘故。
哽(gěng) = 言语受阻,不能畅通[<of throat> block up or choke<usu. with
emotion>]。(阻塞[choke]。)
佛告诸比丘:“若婴儿长大,有所识别,复持草、土诸不净物著口中不?”
= 如果婴儿长大后,对各种事物有所认识辨别了,他还会拿起杂草或泥土等各种不净的东西塞在口中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婴儿长大,有所别知,尚不以脚触诸不净物,况著口中!”
= 不会的,世尊!婴儿长大后,他有所认识辨别了,尚且不愿以脚去踏触各种不净的东西,何况是将它塞在口中!
佛告比丘:“婴儿小时,乳母随时料理消息,及其长大,智慧成就,乳母放舍,不勤消息,以其长大不自放逸故。
= 婴儿还小时,乳母会随时料理照拂,等到他长大后,成就智慧了,乳母便会放任不管,不再勤于照拂他,因为他已经长大,自己不会任意而为的缘故。
“如是,比丘!若诸声闻始学,智慧未足,如来以法随时教授而消息之;
“若久学智慧深固,如来放舍,不复随时殷勤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
= 同样地,比丘啊!如果是刚开始学习的声闻弟子,由于他的智慧还未具足,所以如来就会依法随时教授而照拂他;如果是已经长久学习,智慧深固的的弟子,如来便会放任不管,不再随时殷勤教授他了,因为他已成就了智慧,不会任意而为的缘故。
“是故,声闻五种学力,如来成就十种智力,如上广说。”
= 所以,声闻弟子有五种学力,而如来已成就十种智力,就如前经所详细说明的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6、本经说明如来六力。增支部Sihanada(狮子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有六种力,若六种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谓处非处如实知,如来初力。
= 如来有六种智力,如果成就这六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首先就是能够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
“复次,过去、未来、现在,以业法受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第二如来力。
= 其次,如来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皆依业法受报的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就如前面已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二种智力。
以业法受 = 原作「心乐法受」,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复次,如来禅、解脱、三昧、正受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三力。
= 其次,如来对于禅定、解脱、三昧、正受都能如实知道,就如前面已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三种智力。
“复次,如来过去种种宿命之事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四力。
= 其次,如来对于过去世生命中的各种事情,都能如实知道,就如前面所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四种智力。
“复次,如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五力。
= 其次,如来清净的天眼超过于人眼,他能观见所有众生于此死后而受生于别处的情况,就如前面所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五种智力。
“复次,如来结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如上广说,乃至于众中师子吼而吼,是名如来第六力。”
= 其次,如来的结缚烦恼已灭尽,得到了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就如前面所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六种智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7、本经说明若有问如来六力者,如来将为彼记说。增支部Sihanada(狮子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有来问我如来处非处智力,如如来处非处智力所知见觉,成等正觉,为彼记说。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处与非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来为他解说。
“若复来问如来自以业受智力,如如来自以业受智力所知见觉,成等正觉,为彼记说,是名第二如来智力。
= 如果又来问我有关如来自己依业受报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自己依业受报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来为他解说。
业受 = 原作「乐受」,下同,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若有来问如来禅定、解脱、三昧、正受智力,如如来禅定、解脱、三昧、正受,为彼记说。
=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的智力,来为他解说。
“若有来问宿命所更智力,如如来宿命所更所知见觉,为彼记说。
=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宿命更替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宿命更替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来为他解说。
“若有来问如来天眼智力,如如来天眼所见,为彼记说。
=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天眼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的天眼智力所见,来为他解说。
“若有来问如来漏尽智力,如如来漏尽智力所知见觉,为彼记说。”
=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漏尽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来为他解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8、本经说明七力。增支部Bala(力),Dhana(〈七〉财)。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力。
“何等为七?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信力精进力,惭力及愧力,正念定慧力,是说名七力;
“成就七力者,得尽诸有漏。”
= 信力与精进力,惭力及愧力,还有正念力、正定力、正慧力,这些就叫做七力;成就这七力的人,就能尽除一切的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89、本经说明比丘当成就七力。增支部Bala(力),Dhana(〈七〉财)。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力。”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力。」
如上说,差别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信力,如是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亦当学!’”
= 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信力,像这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也应当要修学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0、本经说明七力。增支部Bala(力),Dhana(〈七〉财)。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力。”
如上说,差别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信力精进力,及说惭愧力,念力定慧力,是名为七力;
“七力成就者,疾断诸有漏。”
= 信力、精进力,以及惭力与愧力,还有念力、定力和慧力,这些就叫做七力;成就七力的人,就能很快地断除一切的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1、本经广说七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力。
“何等为七?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 有七种力。是那七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为信力?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
= 什么是信力呢?就是对于如来所生起的信心,深入坚固,是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同类之法所不能毁坏,这样就叫做信力。
“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如上广说。
= 什么是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惭力?谓耻恶不善法,如上说。
= 什么是惭力呢?就是对邪恶不善之法感到羞耻,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愧力?于可愧事愧,愧起恶不善法,如上说。
= 什是愧力呢?就是对于可愧的事情感到愧悔,愧悔生起邪恶不善之法,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念力?谓四念处,如上说。
= 什么是念力呢?就是四念处,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定力?谓四禅,如上说。
= 什么是定力呢?就是四禅定,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如上说。”
= 什么是慧力呢?就是四圣谛,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2、本经说明八力。参阅增支部Bala(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八力。
“何等为八?谓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结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訾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计数多闻力。”
= 有八种力。是那八种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断事力、女人的结恨力、婴儿的啼泣力、愚人的毁呰力、黠慧人的审谛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闻人的计数力。
断事 = 裁定事情。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訾(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毁訾 = 诋毁恶骂。
黠慧 = 聪敏。
计数 = 思量、策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3、本经广说八力。参阅增支部Bala(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谓自在王者力者,王者现自在威力。
= 所谓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显现自在的威力。
“断事大臣力者,大臣现断事之功力。
= 所谓大臣的断事力,就是大臣常显现判断事情的功力。
“结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现结恨力。
= 所谓女人的结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显现结恨的力量。
“啼泣婴儿力者,婴儿之法现啼泣力。
= 所谓婴儿的啼泣力,就是婴儿的特性,常显现啼泣的气力。
“毁訾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触事毁訾。
= 所谓愚人的毁呰力,就是愚人特性,常遇事则显现诋毁诃责人之力。
“审谛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现审谛。
= 所谓黠慧人的审谛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显现出对真理了解的能力。
“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现忍辱。
= 所谓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人常显现忍辱的耐力。
“计数多闻力者,多闻之人常现思惟计数。”
= 所谓多闻人的计数力,就是多闻之人,常显现思惟策画的能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4、本经说明漏尽比丘之八力。参阅增支部Bala(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漏尽比丘有几力?”
= 世尊啊!尽除烦恼的比丘有几种力呢?
佛告舍利弗:“漏尽比丘有八力。
“何等为八?谓漏尽比丘心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
“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
“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 尽除烦恼的比丘有八种力。是那八种呢?就是尽除烦恼的比丘,他的心会顺趋于远离、流注于远离、输向于远离,顺趋于出离、流注于出离、输向于出离,顺趋于涅槃、流注于涅槃、输向于涅槃。
漏尽比丘有八力 = 南传相对经文为增支部八集第三居士品之第二十八经「力」,但说法稍异。其所述八力为:一、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观一切诸行是无常。二、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观诸欲如火坑。三、漏尽比丘其心趣向于离、倾向于离、临入于离、住于离,欢喜出尽一切漏所生之法。四、漏尽比丘修习、善修四念处。五、漏尽比丘修习、善修四神足。六、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五根。七、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七觉支。八、漏尽比丘修习、善修八圣道。
浚(jùn) = 从水中挹取[ladle]。(疏浚;深挖[dredge]/深[deep]。)
“若见五欲,犹见火坑;
“如是见已,于欲念、欲受、欲著,心不永住,修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 如果见到五欲(色、声、香、味、触),就会像见到火坑一样;有这样的知见后,对于贪欲的意念、贪欲的感受、贪欲的染著等,内心就不会永远依止它,而会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法。
八力 = 阿罗汉(1)心向出离、涅槃、(2)见五欲如火坑,以修(3)四念处、(4)四正勤、(5)四如意足、(6)五根(五力)、(7)七觉分、(8)八正道。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5、本经参阅第694经。
如尊者舍利弗问经,如是异比丘问佛。
= 就如「尊者舍利弗问经」的内容所述,有「异比丘问佛」的经文,也是同样说法。
#696、本经参阅第694经。
问诸比丘经亦如上说。
= 有「问诸比丘经」,也是同前经一样的说法。
#697、本经说明九力。参阅增支部Bala(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九力。
“何等为九力?谓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修力。”
= 有九种力。是那九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思考力)、修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8、本经广说九力。参阅增支部Bala(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九力。
“何等为九?谓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修力。
= 有九种力。是那九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修力。
“何等为信力?于如来所起正信心,深入坚固,如上说。
= 什么是信力呢?就是对于如来所生起的正信之心,深入坚固,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如上说。
= 什么是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惭力?如上说。
= 什么是惭力呢?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愧力?如上说。
= 什么是愧力呢?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念力?谓内身身观住,如上说。
= 什么是念力呢?就是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定力?谓四禅。
= 什么是定力呢?就是四禅定。
“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
= 什么是慧力呢?就是四圣谛。
“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若于闲房、树下,作如是学:身、口恶行者,于现法、后世当受恶报,如上广说。
= 什么是数力呢?就是圣弟子在幽静的房内或树下,做这样的修学:如果造作身、口恶行的话,在现世或后世将会受到恶报,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何等为修力?谓修四念处,如前说。”
= 什么是修力呢?就是修习四念处,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99、本经说明十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力。
“何等为十?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訾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计数多闻力。”
= 有十种力。是哪十种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断事力、造机关人的工巧力、盗贼的刀剑力、女人的怨恨力、婴儿的啼泣力、愚人的毁呰力、黠慧人的审谛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闻人的计数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0、本经广说十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谓自在王者力者,王者现自在威力。
= 所谓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显现自在的威力。
“断事大臣力者,大臣现断事之功力。
= 所谓大臣的断事力,就是大臣常显现断事的功力。
“机关工巧力,造机关者,现其工巧力。
= 所谓造机关人的工巧力,就是制造机关的人,常显现他的工巧力。
“刀剑盗贼力,盗贼必现刀剑力。
= 所谓盗贼的刀剑力,就是盗贼一定会显现刀剑之力。
“结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现结恨力。
= 所谓女人的结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会显现结恨之力。
“啼泣婴儿力者,婴儿之法现啼泣力。
= 所谓婴儿的啼泣力,就是婴儿的特性,常会显现啼泣之力。
“毀訾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触事毀訾。
= 所谓愚人的毁呰力,就是愚人的特性,遇事则会显现诋毁诃责人之力。
“审谛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现审谛。
= 所谓黠慧人的审谛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会显现了解真理之力。
“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现忍辱。
= 所谓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之人常显现忍辱之力。
“计数多闻力者,多闻之人常现思惟计数。”
= 所谓多闻人的计数力,就是多闻之人常会显现思惟策划之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1、本经说明有十种如来力。参阅第684经。增支部Siha(师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种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 有十种如来的智力,如果成就这十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法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的演说正法。
“何等为十?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初力,乃至漏尽,如上说。”
= 是哪十种呢?就是如来能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乃至尽除一切烦恼,就如前面经文已说过的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2、经说明如来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有来问如来处非处智力,如如来处非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成等正觉,为彼记说。
=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处与非处(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来为他解说。
“如是乃至漏尽智力,广说如上。”
= ……就像这样,乃至问有关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3、本经说明所有法门皆如来无畏智所生,若比丘质直心生,如来则为其说五学力及如来十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证,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
= 如果对于所有一切法,各个都能意解作证,这都是由如来的无畏智所生的。
“若比丘来为我声闻,不谄不伪,质直心生,我则教诫、教授为其说法。
= 如果比丘来听闻我的言教,不谄曲也不虚伪,心地质直,那么我就会教诫、教授他,为他说法。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晨朝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日中时得胜进处;
“若日暮时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晨朝时得胜进处。
= 在早晨为他教诫、教授说法,到了中午时,他就能得到胜进之处;如果是在日暮之时,为他教诫、教授说法,那么到了翌日早晨,他就可得到胜进之处。
“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实则知实、不实知不实,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当知、当见、当得、当觉者,皆悉了知,斯有是处!
= 如此地教授后,他就会生起正直之心,真实时,就知道是真实;不真实时,就知道是不真实。上则知道是上;是无上就知道是无上,凡是当知、当见、当得、当觉之法,他都能了知,这样才是正确的。
上则知上 = 瑜伽师地论云:「乃至有顶,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为有上。」有顶,一指色界之第四处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二指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是位于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此应指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
无上则知无上 = 瑜伽师地论云「涅槃无上,如实了知是为无上。」可知「无上」即指涅槃而言。
“谓五学力、十种如来力。
= 有所谓五种修学者之力与十种如来之智力。
“何等为五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什么是五种修学者之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如来十种力,何等为十?谓是处如实知非处,如上十力广说。
= 如来有十种智力,是哪十种呢?就是如实知道处与非处(一切事物的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就如前面经文对十力所详说过的一样。
“若有来问处非处智力者,如如来处非处智等正觉所知所见所觉,为彼记说。
= 如果有人来问我关于如来处与非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成等正觉的所知、所见、所觉,来为他解说。
“乃至漏尽智力,亦如是说。
= ……乃至来问我关于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我也会这样地为他解说。
“诸比丘!处非处智力者,我说是定非不定,乃至漏尽智者,我说是定非不定,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
= 众比丘啊!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我说是定,而不是不定,……乃至如来漏尽的智力,我也说是定,而不是不定。定就是正道,不定就是邪道。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4、本经说明若不正思惟,则起五盖,退七觉支;若正思惟,则不起五盖,起七觉支。相应部Ayonisa(非如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贪欲盖则起,已起贪欲盖重生令增广;
“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则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盖重生令增广。
= 如果不能正确思惟的话,那么未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烦恼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会使它更为增广。
贪欲盖 = 即贪欲烦恼。盖,为烦恼之异名,覆盖之义。谓贪欲能覆盖行者清净的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故叫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等四盖亦同,合为五盖。
掉悔 = 掉是掉举,指浮动不安之心理状态,悔是追悔。掉举与追悔,都会散动心志,共为不使心安定之烦恼。
“未起念觉支不起,已起念觉支则退;
“未起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不起,已起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则退。
= 未生起的念觉支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就会退失;未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就会退失。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
“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灭;
“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则断。
= 如果比丘能正确思惟的话,那么未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烦恼就能使它息灭;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就能使它断灭。
“未起念觉支则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广;
“未起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则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广。”
= 未生起的念觉支就会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就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会生起,已生起的也会使它更为增广。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5、本经说明五退法及七不退法。相应部Kilesa(烦恼),Vuddhi(增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退法。
“何等为五?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是则退法。
= 有五种退减之法。是哪五种呢?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烦恼,这些就是退减之法。
“若修习七觉支,多修习令增广,是则不退法。
= 如果修习七种觉支,多多地去修习,使它增广,这就是不退减法。
“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名不退法。”
= 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些就叫做不退减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6、本经说明五盖不转趣涅槃,七觉支转趣涅槃。相应部Nivarana(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能为黑暗,能为无目,能为无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 有五种法,能产生黑闇,能使人见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没有智慧,或使人智慧减弱,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何等为五?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 是哪五种呢?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烦恼。
“如此五法能为黑暗,能为无目,能为无智,非明、非正觉,不转趣涅槃。
= 这五种烦恼能产生黑闇,能使人见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没有智慧,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若有七觉支,能作大明,能为目,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槃。
= 有七种觉支,能产生大光明,能使人见解正确,增长智慧,成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
“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 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为明、为目,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槃。”
= 这七种觉支能产生大光明,使人见解正确,增长智慧,成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7、本经说明五盖之害及七觉支之利。相应部Avarana-nivarana(障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障、五盖,烦恼于心,能羸智慧,障碍之分,非明、非正觉,不转趣涅槃。
= 有五种障盖,会使人内心产生烦恼,智慧减弱,是障碍智慧生长之法,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 “障”:Avarana,障碍,烦恼能障蔽智慧生长,故称烦恼障。
= “盖”:Nivarana,盖即盖覆,此等烦恼能盖覆智慧。烦恼之异名。
有五障、五盖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障盖有五种」。障,障碍,言烦恼能障蔽智慧的生长。盖,盖覆,也是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盖覆人的智慧。
“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 是哪五种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如此五盖,为覆为盖,烦恼于心,令智慧羸,为障碍分,非明、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 这五种障盖,皆能盖覆智慧,使人内心产生烦恼,智慧减弱,是障碍智慧生长之法,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若七觉支,非覆非盖,不恼于心,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槃。
= 至于七觉支则不会覆盖智慧,也不会使人心生烦恼,它能增长智慧,使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
“何等为七?谓念觉支等,如上说,乃至舍觉支。
= 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支等,就如前面经文已说过的,……乃至舍觉支。
“如此七觉支,非翳非盖,不恼于心,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槃。”
= 这七觉支,不会障碍智慧,不会覆盖智慧,也不会使人心生烦恼,它会增长智慧,使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
尔时,世尊即说偈曰:
“贪欲瞋恚盖,睡眠掉悔疑,如此五种盖,增长诸烦恼。
= 贪欲盖与瞋恚盖,还有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如此五种盖,会增长一切的烦恼。
“此五覆世间,深著难可度,障蔽于众生,令不见正道。
= 这五盖会覆盖世间,染著太深就难以度脱,障蔽了众生的智慧,使众生不能看见正道。
“若得七觉支,则能为照明,唯此真谛言,等正觉所说。
= 如果得到七觉支,就能为我们照明正道,只有这样的说法才是真理之言,是等正觉的佛陀所说。
“念觉支为首,择法正思惟,精进猗喜觉,三昧舍觉支。
= 这七觉支是以念觉支为首,择法觉支是正思惟法义,还有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如此七觉支,牟尼之正道,随顺大仙人,脱生死怖畏。”
= 这七种觉支,乃是佛陀的正道,如果随顺这位大仙人(指佛陀)的正道,就能脱离生死的怖畏。
= “贪欲瞋恚盖…脱生死怖畏”:巴利本无此偈。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8、本经说明五盖如五树,能令善心荫覆堕卧。若修习七觉支,则转成不退。相应部Rukkha(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族姓子舍诸世务,出家学道,剃除须发,著袈裟,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 善男子舍离了一切世俗事务,出家学道,剃除了须发,穿着袈裟,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
“如是出家,而于其中,有愚痴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不摄其念,观察女人少壮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驰取相,趣色欲想,为欲心炽盛,烧心烧身,返俗还戒而自退没。
= 这样出家后,而这其中却有一种愚痴的人,他依住于聚落城邑,早晨就穿着法衣拿着钵,进入村中乞食。可是他却不善于护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不能摄住心念,一看到年轻美丽的妇女,就心生染著,不能正确思惟,心驰于所取着的外相,趋向色欲之想,被炽盛的欲火,烧心烧身,于是返俗还戒,而退失了道心。
“厌离俗务,出家学道而反染著,增诸罪业而自破坏,沉翳没溺。
= 像这样原本厌离俗务,出家学道,然而却反被染著,增加许多的罪业而破坏了自己的道心,沈沦没溺于欲海之中。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有五种大树,其种至微,而树生长巨大,而能映障众杂小树,荫翳萎悴,不得生长。
= 有五种长得高大的树木,它的种子很小,然而它的树身却能生长得很高大,把其它的丛杂小树障蔽住,在大树的荫蔽下,小树因此枯萎而无法生长。
萎(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
悴(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何等为五?谓揵遮耶树、迦捭多罗树、阿湿波他树、优昙钵罗树、尼拘留他树。
= 是哪五种树呢?就是揵遮耶树、迦捭多罗树、阿湿波他树、优昙钵罗树、尼拘留他树。
= “揵遮耶树”:Kacchaka,树名。
= “迦捭多罗树”:Kapitthaka,树名。
= “阿湿波他树”:Assattha,树名。
= “优昙钵罗树”:Udumbara,树名。
= “尼拘留他树”:Nigrodha,树名。
捭(bǎi) = 两手横向对外旁击[strike with hands]。(通“擘”。掰开,分开[break off with the fingers and thumb]。)
“如是五种心树,种子至微,而渐渐长大,荫覆诸节,能令诸节荫覆堕卧。
= 同样地,我们也有五种心树,种子极微小,然而渐渐长大后,却能荫覆一切的枝节(指人的行为操守)使一切枝节在它的荫覆下而隳倒。
“何等为五?谓贪欲盖渐渐增长,(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渐渐增长,以增长故,令善心荫覆堕卧。
= 是哪五种呢?就是贪欲盖渐渐增长,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渐渐增长,因为这五盖增长的缘故,使善心因被荫蔽而隳堕。
“若修习七觉支,多修习已,转成不退。
= 如果修习七觉支,多多修习后,就能转成不退转的道心。
“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
= 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如是七觉支,修习多修习已,转成不退转。”
= 这七种觉支,修习多修习后,就能转成不退转的道心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09、本经说明修习七觉支能转进满足。参阅相应部Thana(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若比丘专一其心,侧听正法,能断五法;
“修习七法,令其转进满足。
= 如果比丘能专一心意,仔细听闻正法,就能断除五种烦恼之法;修习七种觉法,就能使它向上转进而得满足。
侧(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何等为断五法?
“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是名五法断。
= 是要断除哪五种烦恼之法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些是要断除的五种烦恼之法。
“何等修习七法?
“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 什么是应修习的七种觉法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修此七法,转进满足。”
= 修习这七种觉法,会使人向上转进而得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10、本经说明专心听法者,能断五盖,修习七觉支,令得满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
= 圣弟子如果能以清净的信心,专心听法的话,就能断除五种烦恼之法,修习七种觉法,使他得到满足。
“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
= 什么是五种烦恼之法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五盖就会断除。
“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
= 什么是七种觉法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
= 这七种觉法修习满足而有净信的话,就叫做得到心灵的解脱;如果是有智慧的话,就叫做得到智慧的解脱。
“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
“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
= 要是被贪欲染著内心的话,就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也不能得到安乐;被无明染著内心的话,智慧就不能得到清净。
“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 所以,比丘啊!能远离贪欲的话,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能远离无明的话,就能得到智慧的解脱。
“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
“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 如果比丘远离贪欲,心灵得到解脱的话,就能以自身作证;如果也远离无明,得到智慧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比丘断除了爱缚、结使、我慢的烦恼,而得到觉证,彻底地脱离苦海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11、本经叙明无畏王子请佛评断无因论,佛告以五盖为烦恼之因缘,七觉支为清净之因缘,纠正无因论之谬误。相应部Abhaya(无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时,有无畏王子,日日步涉,仿佯游行,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 那时,有位无畏王子,天天外出,四处悠游参学。有一天,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有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烦恼,是无因、无缘而众生得清净。』
= “无畏王子”:Abhaya
Rajakumara,频婆裟罗王之子,阿阇世之弟,初归依尼干子,后归依佛。
= “沙门、婆罗门”:巴利本作Purana
Kassapa(富兰迦叶)。
仿(fǎng) = 相似。或作“彷”[be similar]。(仿效;模仿。也作“彷”、“倣” [imitate;follow the
example of]/游荡,徘徊[waver;hesitate]。)
佯(yáng) = 假装[pretend;feign]。(徜徉(cháng yáng)
= 安闲自在的徘徊。)
“世尊复云何?”
= 世尊您又是持什么看法呢?」
佛告无畏:“沙门、婆罗门为其说,不思而说,愚痴、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 沙门、婆罗门他们这种说法,是缺乏思惟的说法,是愚痴、不加辨别、不善的说法。他们不知思惟,不知衡量,持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烦恼,是无因无缘而众生得清净。』
“所以者何?有因、有缘众生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清净故。
= 为什么呢?因为是有因、有缘,众生才会有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才能得清净的缘故。
“何因、何缘众生烦恼?(何因、何缘众生清净?)
= 是什么因、什么缘,众生而有烦恼呢?(是什么因、什么缘,众生而得到清净呢?)
“谓众生贪欲增上,于他财物、他众具而起贪,言:‘此物于我有者好,不离爱乐。’
= 就是众生有强烈的贪欲,对于他人的财物,或对于他人的各种器物生起贪欲,说这件东西是我所有才好,不能远离对它的爱乐。
“于他众生而起恨心、凶心,计校、欲打、欲缚、欲伏,加诸不道,为造众难,不舍瞋恚。
= 至于对其他的众生生起瞋恨心、凶恶心,用心计较如何去打人、绑人、制伏人,以不合理的事加之于人,造成各种灾难,这是不能舍弃瞋恚。
“身睡眠,心懈怠。
= 身嗜睡眠,精神懈怠。
“心掉动,内不寂静。
= 内心浮动,不得寂静。
“心常疑惑,过去疑、未来疑、现在疑。
= 心常疑惑,对过去疑惑、对未来疑惑、对现在也疑惑。
“无畏!如是因、如是缘众生烦恼。”
= 无畏啊!就是这样的因、就是这样的缘,所以众生才会有烦恼。
如是因、如是缘众生烦恼 = 此句下原有「如是因、如是缘众生清净」的句子,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无畏白佛:“瞿昙!一分之盖,足烦恼心,况复一切!”
= 瞿昙啊!只要有一分的障盖,就足以烦恼此心了,何况是一切的障盖!
无畏白佛:“瞿昙!何因、何缘众生清净?”
= 瞿昙啊!是什么因、是什么缘,众生而得清净呢?
佛告无畏:“若婆罗门有一胜念,决定成就,久时所作,久时所说,能随忆念,当于尔时习念觉支;
“修念觉已,念觉满足。
= 如果婆罗门有了一个胜念,决定使它成就,经过长久的行作,长久的宣说,而能随时忆念的话,就应该在这个时候修习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后,念觉支就会满足。
“念觉满足已,则于选择分别思惟,尔时择法觉支修习;
“修择法觉支已,择法觉支满足。
= 念觉支修习满足后,就要对于法选择分别思惟,这时就应修习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后,择法觉支就会满足。
“彼选择分别思量法已,则精进方便,精进觉支于此修习;
“修精进觉支已,精进觉支满足。
= 能选择分别思量法后,就应运用方法,精进努力,这时就应修习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后,精进觉支就会满足。
“彼精进方便已,则欢喜生,离诸食想,修喜觉支;
“修喜觉支已,则喜觉支满足。
= 能运用方法,精进修习后,内心就会生起欢喜,远离摄取各种事物之想,这时就应修习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后,喜觉支就会满足。
“喜觉支满足已,身心猗息,则修猗觉支;
“修猗觉支已,猗觉满足。
= 喜觉支修习满足后,身心就会感到轻安,这时就应修习猗觉支;修习猗觉支后,猗觉支就会满足。
“身猗息已,则爱乐,爱乐已心定,则修定觉支;
“修定觉支已,定觉满足。
= 身心得轻安后,就会爱乐它,爱乐之后,心就能定(专心一境),这时就应修习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后,定觉支就会满足。
“定觉满足已,贪忧灭,则舍心生,修舍觉支;
“修舍觉支已,舍觉支满足。
= 定觉支修习满足后,就能灭除人世的贪忧,而生起舍心(身心平衡的寂静状态),这时就应修习舍觉支;修习舍觉支后,舍觉支就会满足。
“如是,无畏!此因、此缘众生清净。”
= 就像这样,无畏啊!由于有如此的因、如此的缘,所以众生得到了清净。
无畏白瞿昙:“若一分满足,令众生清净,况复一切!”
= 如果有一分的觉支修习满足了,就足可使众生得到清净,更何况是修习一切的觉支!
无畏白佛:“瞿昙!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
= 瞿昙啊!这一段经文应该取什么名称呢?又应如何奉持呢?
佛告无畏王子:“当名此为觉支经。”
= 应当把这段经文叫做觉支经。
无畏白佛:“瞿昙!此为最胜觉分。
= 瞿昙啊!您所说这些是最为殊胜的觉悟之因。
“瞿昙!我是王子,安乐亦常求安乐,而希出入,今来上山,四体疲极,得闻瞿昙说觉支经,悉忘疲劳。”
= 瞿昙啊!我是一位王子,虽身处安乐,但还是常去追求安乐之道,我很少出入这里,今天上山来,身体感到很疲惫,能听闻到瞿昙您讲说觉支经,我已忘去了一切的疲劳。
佛说此经已,王子无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稽首礼佛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