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4日星期六

杂阿含经-第三十七卷_佛所说《病+十善十恶业报》

《杂阿含经》第三十七卷
#佛所说诵()<32-35374147>
##病相应<10231038>记录佛陀和弟子在探病时的说法。
##十善十恶业报相应<10391061>
 
#1023、本经叙说叵求那尊者于病中闻佛说法后,寻即命终,诸根欣悦。阿难问佛叵求那所得果报,佛开示病时闻、思、修或得断五下分结,或得离欲解脱之六种状况。又,佛为叵求那授阿那含记。增支部Phagguna(叵求那〈尊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尊者叵求那住东园鹿母讲堂,疾病困笃。
= 那时,有位叵求那尊者住在东园的鹿母讲堂里,患了重病,极为痛苦。
= “叵求那”:Phagguna,比丘名。
(pǒ) = “可”字的反写。不可[impossible]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
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住东园鹿母讲堂,疾病困笃,如是病比丘多有死者。
= 阿难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叵求那尊者住在东园的鹿母讲堂里,患了重病,极为痛苦,生这种病的比丘大多会死去的。
“善哉!世尊!愿至东园鹿母讲堂尊者叵求那所,以哀愍故!”
= 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到东园鹿母讲堂叵求那尊者的住处探视他,也是因为哀悯他的缘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 当时,世尊静默的应允了。
至日晡时,从禅觉,往诣东园鹿母讲堂,至尊者叵求那房,敷座而坐,为尊者叵求那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 到了下午时分,世尊从禅定中出定,就前往东园鹿母讲堂,去到叵求那尊者的房中,铺座而坐,为叵求那尊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尊者叵求那,世尊去后,寻即命终。
= 世尊离去后,叵求那尊者不久就命终了。
当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 当他命终之时,所有根身都显露喜悦,颜貌很清净,肤色也很鲜白。
时,尊者阿难供养尊者叵求那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世尊来后,寻便命终。
= 这时,阿难尊者供养叵求那尊者的舍利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毕,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那位叵求那尊者,在世尊回来后,不久便命终了。
“临命终时,诸根喜悦,肤色清净,鲜白光泽。
= 临命终时,他的所有根身都显露着喜悦,肤色很清净,鲜白而光泽。
“不审世尊,彼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 不知世尊是否知道他将往生那一道?如何受生?后世又是怎样呢?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知道,知悉[know])
佛告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若觉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调适,生分微弱,得闻大师教授、教诫种种说法,彼闻法已,断五下分结。
=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有比丘原来还未生病时,并未断除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等生起病后,身体觉得痛苦,精神也不调适,生命微弱时,因听闻大师教授、教诫种种的说法,他闻法之后,便能断除五下分结。
“阿难!是则大师教授说法福利。
= 阿难啊!这是闻大师教授说法而得到的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然后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转微,不蒙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遇诸余多闻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得闻法已,断五下分结。
= 其次,阿难啊!如有比丘原来还未生病时,并未断除五下分结,等后来生了病,身体遭受痛苦,生命变得微弱,虽不能蒙受大师教授、教诫说法,但是他遇到了其余一些修习梵行的多闻大德来为他教授、教诫说法,听闻正法后,而断除了五下分结。
“阿难!是名教授、教诫听法福利。
= 阿难啊!这样就叫做听闻教授、教诫说法的福利。
“复次,阿难!若比丘先未病时,不断五下分结,乃至生分微弱,不闻大师教授、教诫说法,复不闻余多闻大德诸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
= 其次,阿难啊!如有比丘原来还未生病时,并未断除五下分结,乃至等生命变得微弱了,不但没有听闻大师为他教授、教诫说法,又没有听闻其余修习梵行的多闻大德们为他教授、教诫说法。
“然彼先所受法,独静思惟,称量观察,得断五下分结。
= 然而他对于原来受持的正法,能独自静默思惟,称量观察,因而断除了五下分结。
“阿难!是名思惟观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 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思惟观察原来所闻之法而得到的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然后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闻大师教授、教诫说法,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
= 其次,阿难啊!如有比丘原来还未生病时,虽已断除了五下分结,可是并未得到无上的爱尽解脱,以及不生起一切烦恼,而心得完善的解脱等事,等到后来生了病,身体遭受痛苦,生命微弱时,因听闻到大师为他教授、教诫说法,终于得到了无上的爱尽解脱,不再生起各种烦恼,离欲解脱。
“阿难!是名大师说法福利。
= 阿难啊!这样就叫做听闻大师说法的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
= 其次,阿难啊!如有比丘原来还未生病时,虽已断除了五下分结,可是并未得到无上的爱尽解脱,以及不生起一切烦恼,和离欲解脱等事。
“觉身病起,极遭苦患,不得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得诸余多闻大德诸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
= 等到身体生了病,遭受极大的痛苦,也不能得到大师为他教授、教诫说法,然而他有得到其余修习梵行多闻大德们的教授、教诫说法,终于得到了无上的爱尽解脱,不再生起各种烦恼,离欲解脱。
“阿难!是名教授教诫闻法福利。
= 阿难啊!这样就叫做听闻教授、教诫说法的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
= 其次,阿难啊!如有比丘原来还未生病时,虽已断除了五下分结,可是并未得到无上的爱尽解脱,以及不生起一切烦恼,和离欲解脱等事。
“其身病起,极生苦患,不得大师教授、教诫说法,不得诸余多闻大德教授、教诫说法。
= 等到身体生了病,遭受很大的痛苦,不但不能得到大师为他教授、教诫说法,也不能得到其余多闻大德们的教授、教诫说法。
“然先所闻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
= 然而他对于原来所听闻的正法,能独自于僻静之处,思惟称量观察,终于得到了无上的爱尽解脱,不再生起各种烦恼,离欲解脱。
“阿难!是名思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 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思惟原来所听闻的正法而得到的福利。
“何缘叵求那比丘不得诸根欣悦,色貌清净,肤体鲜泽?
“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彼亲从大师闻教授、教诫说法,断五下分结,世尊为彼尊者叵求那受阿那含记。”
= 叵求那比丘如之何会不能得到诸根欣悦,色貌清净,肤体鲜泽呢?叵求那比丘原来还未生病时,虽然并未断除五下分结,可是当他亲从大师听闻教授、教诫说法后,就断除了五下分结,世尊当为那位叵求那尊者受记得阿那含果。
= “受”:当作「授」。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024、本经叙说阿湿波誓于病中变悔,佛为其说解脱知见,阿湿波誓欢喜踊悦而愈。相应部Assaji(阿湿波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湿波誓住东园鹿母讲堂,身遭重病,极生苦患。
= 那时,阿湿波誓尊者住在东园的鹿母讲堂里,身患重病,极为痛苦。
= “阿湿波誓”:Assaji,又作阿说示、马胜、马师。比丘名。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佛誉为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比丘。
= “东园鹿母讲堂”:又称鹿子母讲堂(Migara-matu-pasada),为鸯伽国弥迦罗长者之母:鹿子母所捐建之讲堂,位于东园(Pubbarama)之内,故称东园鹿母讲堂。巴利本作Kassapakarame(于迦叶园)。
尊者富邻尼瞻视供给,如前跋迦梨修多罗广说,谓说三受,乃至转增无损。
= 富邻尼尊者照顾供养他,就如前面跋迦梨经(见第1265经)所详述的一样,就是说有三种病苦的感受,……乃至病苦是转增不减。
佛告阿湿波誓:“汝莫变悔!”
= 你不要追悔啊!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实有变悔。”
= 世尊啊!我真的追悔了。
佛告阿湿波誓:“汝得无破戒耶?”
= 你没有破戒吗?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不破戒。”
= 世尊啊!我没有破戒。
佛告阿湿波誓:“汝不破戒,何为变悔?”
= 你如果没有破戒,为什么要追悔呢?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先未病时,得身息乐正受多修习;我于今日不复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将无退失是三昧耶?’”
= 世尊啊!我原来还未生病时,常修习禅定而得到身心息止的安乐;可是我今日却不再能进入那种禅定之中,所以我如此想着:我是否退失了这种禅定了呢?
佛告阿湿波誓:“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阿湿波誓!汝见色即是我、异我、相在不?”
= 我现在且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阿湿波誓啊!你是否认为物质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呢?
阿湿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 不认为,世尊!
复问:“汝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 又问:「你是否认为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呢?」
阿湿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 不认为,世尊!
佛告阿湿波誓:“汝既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何故变悔?”
= 你既然不认见色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也不认见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为什么要追悔呢?
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不正思惟故。”
= 世尊啊!我是因为不能正确思惟的缘故。
佛告阿湿波誓:“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于三昧退减。’
= 如果沙门、婆罗门的禅定坚固,禅定平等,可是却不能再入于那种禅定中的话,也不应有这样的想法:我于禅定已退减了。
“若复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
“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
“但当作是觉知: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
= 如又有圣弟子不认见色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也不认见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话,就只应作此觉知:要把贪欲永远灭尽无余,瞋恚、愚痴永远灭尽无余。
“贪、恚、痴永尽无余已,
“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贪欲、瞋恚、愚痴永远灭尽无余后,一切烦恼就会息灭,得到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于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是法时,尊者阿湿波誓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欢喜踊悦。
=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阿湿波誓就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得到解脱,欢喜雀跃。
欢喜踊悦故,身病即除。
= 由于欢喜雀跃的缘故,他身上的疾病就痊愈了。
佛说此经,令尊者阿湿波誓欢喜随喜已,从座起而去。
= 佛陀说完此经,使阿湿波誓尊者内心欢喜不已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差摩迦修多罗如五受阴处说。
= 差摩迦经(见第一〇五经)里所说的,也如五受阴处说法一样。
 
#1025、本经叙说年少新学比丘病笃,佛为其说法要后,彼即命终,诸根喜悦,颜貌清净,佛并为其授第一记。相应部Gilana(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
= 那时,有一位年少新学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出家不久,知识浅薄,独自客旅于外,无人供养他,就住在边远聚落的客僧房中,身染重病,非常痛苦。
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边聚落客僧房中。
=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有一位年少新学比丘,……乃至身染重病,非常痛苦,就住在边远聚落的客僧房中。
“有是病比丘多死无活。
= 患有这种疾病的比丘大多会死去,无法活命。
“善哉!世尊!往彼住处,以哀愍故!”
= 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去到他的住处探视,也是因为哀悯他的缘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 那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即日晡时从禅觉,至彼住处。
= 当天下午,世尊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那位染病的年少比丘处探视。
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 那位染病的比丘遥见世尊过来,就扶着床想要起来。
佛告比丘:“息卧勿起!
“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
=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卧着休息,不要起床!怎样呢?比丘啊!生病的痛苦还能忍受吗?」
如前差摩迦修多罗广说,如是三受,乃至病苦但增不损。
= 就如前面差摩迦经(见第一〇五经)所详述的一样,有如此三种病苦的感受,……乃至病苦是只增而不减。
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汝得无变悔耶?”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你是否有追悔呢?
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
= 我真的是有所追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
= 你是否犯戒了呢?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
= 世尊啊!我真的没有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
= 你如果没有犯戒的话,为什么要追悔呢?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知生何处?’
= 染病比丘答佛陀说:「世尊啊!我年纪幼小,出家不久,对于过人法(指佛法)的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这样想着:命终之时,那知会往生何处呢?
“故生变悔。”
= 所以我才心生追悔。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怎样呢?比丘啊!是有眼根所以才有眼识的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是的,世尊!
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 又问:「比丘啊!你意见怎样呢?是因有眼识,所以才会有眼触,以及由眼触的因缘而生起内心的感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染病比丘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同样地问答。
“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
= 怎样呢?比丘啊!如果没有眼根的话,就不会有眼识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复问:“比丘!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 又问:「比丘啊!如果没有眼识就不会有眼触吗?如果没有眼触,那么就不会有由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内心感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也不乐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比丘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同样地问答。
“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
= 「所以,比丘啊!你应当好好地思惟如此之法,就能得到善的命终,也有善的后世。」
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 当时,世尊为染病比丘做种种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后,才从座席起来离去。
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 那时,染病比丘在世尊离去后不久,就命终了。临命终时,所有根身都显露着喜悦,颜貌清净,肤色也很鲜白。
时,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年少比丘疾病困笃,尊者今已命终。
=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那位年少比丘身染重病极为痛苦,如今这位尊者已经命终了。
“当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 当他临命终时,所有根身都显露着喜悦,颜貌清净,肤色也很鲜白。
“云何,世尊!如是比丘当生何处?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 怎样呢?世尊啊!像这样的比丘将会往生何处呢?如何受生呢?后世又是如何呢?」
佛告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槃,汝等但当供养舍利。”
= 那位命已过世的比丘是真实的宝物,他听闻我的说法,分明了解,对于正法,无所畏惧,得入于般涅槃,你们只当供养他的舍利。
 
世尊尔时为彼比丘授第一记。
= 世尊当时就为那一位比丘受记得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26、本经说明若比丘于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作证无我,则得究竟苦边。相应部Gilana(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上说,差别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彼比丘作如是念:‘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及彼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彼比丘: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若彼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及彼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者,是名比丘断爱欲,转诸结,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27、本经叙说佛告病比丘,应离三毒;若离三毒则得究竟苦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如上说,差别者:乃至佛告病比丘:“汝不自犯戒耶?”
= 余文跟前经所说一样,差别的是:乃至佛陀告诉染病比丘说:「你自己没有犯戒吗?」
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不以持净戒故,于世尊所修梵行。”
= 世尊啊!我不是为了持净戒的缘故,所以才在世尊处修习梵行。
佛告比丘:“汝以何等法故,于我所修梵行?”
= 你是为了什么缘故,所以在我处修习梵行的呢?
比丘白佛:“为离贪欲故,于世尊所修梵行;
“为离瞋恚、愚痴故,于世尊所修梵行。”
= 我是为了远离贪欲的缘故,所以才在世尊处修习梵行;也是为了远离瞋恚、愚痴的缘故,所以才在世尊处修习梵行。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应为离贪欲故,于我所修梵行;
“离瞋恚、愚痴故,于我所修梵行。
=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的!是的!你正是为了远离贪欲的缘故,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梵行;也是为了远离瞋恚、愚痴的缘故,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梵行。
“比丘!贪欲缠故,不得离欲;
“无明缠故,慧不清净。
= 比丘啊!由于被贪欲所缠缚,因此不得出离贪欲;由于被无明所缠缚,因此不能得到清净的智慧。
“是故,比丘!于欲离故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
= 所以,比丘啊!出离贪欲,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出离无明,就能得到智慧的解脱。
“若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身作证,离无明故慧解脱,是名比丘断诸爱欲,转结缚,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 如果比丘出离贪欲,心得解脱,能以自身作证,且出离无明,得到了智慧解脱,这样就叫做比丘断除了各种爱欲,转去一切的结缚,息止我慢,得到觉悟,彻底地脱离了生死苦海。
“是故,比丘!于此法善思惟。”
= 所以,比丘啊!你们对于此法应好好地思惟。
 
如前广说,乃至受第一记。
= 余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乃至为染病比丘受记得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028、本经叙说佛见多有比丘疾病,即为彼等当正念正智以待时。相应部Gelanna(疾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巴利本作Vesaliyam Mahavane Kutagarasalayam(于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伽梨隶讲堂。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伽梨隶讲堂里。
= “伽梨隶讲堂”:Gilanasala,堂所名。
(lì) = 逮、捕、追及[catchcapture]
时,多有比丘疾病。
= 此时,有很多的比丘都生了病。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往至伽梨隶讲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
= 当时,世尊于下午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伽梨隶讲堂,在大众之前铺座而坐。
坐已,告诸比丘:“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教。
= 坐好后,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以正念正智而度时日,这是我对你们的教诫。
= “待时”:Kalam Agameti。「当正念正智以待时」,中阿含第74经(八念经)有「随时任所适,立正念正智」。
= “随顺之教”:Anusasani,教诫。
“比丘!云何为正念?
“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
“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
“内受、外受、内外受,
“内心、外心、内外心,
“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
= 比丘啊!怎样叫正念呢?就是比丘能系念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能系念于对外身的观察、系念于对内身与外身的观察,以及系念于对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比丘的正念。
「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教」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度时日。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
“云何正智?
“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
= 怎样叫正智呢?就是比丘的来往进退,都能保持正智,他对四周的瞻视观察,四肢的屈伸,身体的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大、小便利,或语或默,也都依正智而行。
= “乃至五十、六十”:巴利本无此语,而作Uccarapassavakamme Sampajanakari Hoti(大便、小便之事亦正知)。
「谓比丘若来若去……依语默正智行」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视前方、视四周,亦以正知而为;四肢之屈伸,亦 以正知而为;持僧伽梨衣、钵、衣,亦以正知而为;或食、或饮、或啮、或味,亦以正知而为,乃至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为;行住坐卧语默,亦以正知而为。」
“比丘!是名正智。
= 比丘啊!这样就叫做正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
= 如此具足正念正智的比丘,如果还会生起快乐的感受,这是有因缘的,不是没有因缘的。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此比丘如是住于正念、正知、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由缘而起,无缘则不起。……』」
“云何因缘?
“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 是什么因缘呢?就是缘于此色身,他会做这样的思惟:我这个色身是由无常所造作,是缘于心而生;快乐的感受也是由无常所造作,是缘于心而生。
“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
= 对于此色身及快乐的感受当观察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舍离它;能观察此色身及快乐感受的无常,……乃至能舍离它后,那么对于此色身及快乐感受的贪欲结使(随眠,潜伏的烦恼种子),便永远不会再生起。
「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于身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
= 同样地,具足正念正智而会生起苦受,那也是有因缘的,不是没有因缘的。
“云何为因缘?
“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 是以什么为因缘呢?就是缘于此色身,他会做这样的思惟:我这个色身是由无常所造作,是缘于心而生;苦受也是由无常所造作,是缘于心而生。
「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然而此身为无常所造作,为由缘而起者」。「心因缘生」,南传则只作「为由缘而起者」。
“身及苦受观察无常,乃至舍。
= 对于此色身及苦受当观察它的无常,……乃至舍离它。
“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
= 那么对于此色身及苦受的瞋恚结使,便永远不会再生起。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因缘非不因缘。
= 同样地,具足正念正智而会生起不苦不乐的感受,那也是有因缘的,不是没有因缘的。
“云何因缘?
“谓身因缘,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
= 是什么因缘呢?就是以此色身因缘,他会做这样的思惟:我这个色身是由无常所造作,是缘于心而生;那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是由无常所造作,是缘于心而生。
“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使永不复使。
= 对于那色身及不苦不乐的感受当观察它的无常,……乃至舍离它,那么所有色身及不苦不乐感受的无明结使,就能使它永远不会再生起。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多闻圣弟子如此观察的话,就会厌离物质的色蕴,也会厌离受、想、行、识诸蕴,厌离后就会离欲,离欲后就能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觉所觉时,莫能知乐觉;贪欲使所使,不见于出离。
= 被快乐的感受所觉触时,却不能知道那快乐的感受;这是因被贪欲的结使所役使,以致不能见到出离道。
“苦受所觉时,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离道。
= 被痛苦的感受所觉触时,却不能知道那痛苦的感受;这是因被瞋恚的结使所役使,以致不能见到出离道。
“不苦不乐受,等正觉所说;彼亦不能知,终不度彼岸。
= 至于不苦不乐的感受,这是等正觉所说;他也是不能了知,终究无法度达彼岸。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
“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依慧而命终,涅槃不堕数。”
= 如果比丘能精勤努力,具足正智而不倾动;对于一切的感受,能以智慧而详知,能了知各种感受后,在现世中就可灭尽一切烦恼;会依智慧而命终,入于涅槃不再堕于众生道中。
(xiá) = 坚黑色。坚[firm](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不堕数 = 数,即数取趣,梵语叫补特伽罗。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旧译曰人。不堕数,指不再堕于众生道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29、本经叙说佛为诸病比丘说法。相应部Gelanna(疾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说。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余如前经所说的一样。
时,有众多比丘集会迦梨隶讲堂,多有疾病,如上说。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集会于迦梨隶讲堂,有很多比丘生了病,也如前经所说的内容一样。
差别者:“乃至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生、老、病、死。”
= 差别的是:「乃至圣弟子如此观察的话,就能自物质的色蕴中解脱,自精神的受、想、行、识诸蕴中解脱,我说这样就是等于解脱了生、老、病、死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智慧多闻者,非不觉诸受,若于苦乐受,分别谛明了;
“当知坚固事,凡夫有升降。
= 有智慧多闻的人,并非不能觉知各种感受,如果对于苦受或乐受,都能分别详细地了知实相,当会知道坚固心念之事,凡夫是有升有降的。
“于乐不染著,于苦不倾动,知受不受生,依于贪恚觉;
“断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脱,系念缘妙境,正向待终期。
= 应对于乐受不染著,对于苦受也不倾动他的心,知道生起感受或不生起感受,都是依于贪、恚的心理;断除这些贪、恚的心理,他的心灵就会得到完善的解脱,要系于正念而缘于妙境,正向圣道以待临终之期。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
“了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依慧而命终,涅槃不堕数。”
= 如果比丘精勤努力,具足正智而不倾动他的心,对这一切的感受,即能依智慧而觉知;了知各种感受后,就能在现世中尽除一切烦恼,依智慧而命终,得进入涅槃而不再堕于众生道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欢喜,作礼而去。
 
#1030、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得病,佛为彼说当学四不坏净,长者言已成就,佛记其得阿那含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长者得病,身极苦痛。
= 那时,给孤独长者生病,身体极为痛苦。
世尊闻已,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次第乞食至给孤独长者舍。
= 世尊闻知后,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他次第乞食,就走到了给孤独长者的家前。
长者遥见世尊,凭床欲起。
= 长者遥见世尊,就扶着床想起来。
世尊见已,即告之言:“长者勿起!增其苦患。”
= 世尊看见后,就告诉他说:「长者不要起来!这样会增加痛苦的。」
世尊即坐,告长者言:“云何,长者!病可忍不?身所苦患,为增、为损?”
= 世尊坐了下来,告诉长者说:「怎样呢?长者啊!你的病痛还可忍受吗?身体的苦患,是转剧?还是减轻了呢?」
长者白佛:“甚苦!世尊!难可堪忍。”
= 长者答佛陀说:「非常的苦啊!世尊!很难忍受啊!」
乃至说三受,如差摩修多罗广说,乃至苦受但增不损。
= 乃至讲说三种病苦的感受,就如差摩经(见第一〇五经)所详述的一样,……乃至痛苦的感受是只增不减。
佛告长者:“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你应当如此修习:要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长者白佛:“如世尊说四不坏净,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
= 就如世尊您所说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我已具足这些法,这些法中也有我的分。
“世尊!我今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世尊啊!我现在对于佛陀已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也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
= 佛陀告诉长者说:「真好啊!真妙!」
即记长者得阿那含果。
= 就为长者记说得到阿那含果。
长者白佛:“唯愿世尊今于此食。”
= 长者请求佛陀说:「希望世尊今天在这儿接受我的供养。」
 
尔时,世尊默而许之。
= 当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长者即敕办种种净美饮食,供养世尊。
= 长者立即吩咐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饮食,供养世尊。
世尊食已,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世尊食后,又为长者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1、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得病,阿难为其说法。相应部Dussilya(破戒)or Anathapindika(给孤独〈长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难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往诣其舍。
= 那时,阿难尊者听说给孤独长者身遭病苦,就前往他家探视。
长者遥见阿难,凭床欲起。
= 长者遥见阿难,就扶着床想起来。
乃至说三受,如前叉摩修多罗广说,乃至苦患但增不损。
= ……乃至讲说三种病苦的感受,就如前面叉摩经(即差摩经)所详述的一样,……乃至痛苦是只增不减。
时,尊者阿难告长者言:“勿恐怖!若愚痴无闻凡夫不信于佛,不信法、僧,圣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终及后世苦。
=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长者说:「你不要恐怖!愚痴无闻凡夫不信佛,也不信法、僧,圣戒不具,所以会有恐怖,也害怕命终及后世的苦患。
“汝今不信已断、已知,于佛净信具足,于法、僧净信具足,圣戒成就。”
= 而你现在不信已断、已知,对于佛陀具足净信,对于法、僧也具足净信,成就了圣戒。
长者白尊者阿难:“我今何所恐怖?
= 长者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现在要恐怖什么呢?
“我始于王舍城寒林中丘冢间见世尊,即得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我当初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间遇见世尊时,就已得到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了圣戒。
“自从是来,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
= 从此以后,家中的钱财全都和佛陀及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享。
尊者阿难言:“善哉!长者!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
= 真好啊!长者!你已自己记说是得须陀洹果了。
长者白尊者阿难:“可就此食。”
= 长者请求阿难尊者说:「请您今天在这儿接受我的供养。」
 
尊者阿难默然受请。
= 阿难尊者静默地应允了。
即办种种净美饮食,供养尊者阿难。
= 长者立即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饮食,供养阿难尊者。
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阿难尊者食后,又为长者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2、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得病,舍利弗为其说五蕴、十二处、六界等法。相应部Dussilya(破戒)or Anathapindika(给孤独〈长者〉)、中部Anathapindikovada-sutta(教给孤独经)、中阿含第28经(教化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
= 那时,舍利弗尊者听说给孤独长者身患病苦。
闻已,语尊者阿难:“知不?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当共往看。”
= 闻知后,他告诉阿难尊者说:「你知道吗?给孤独长者身患病苦,我们应该同往探视。」
尊者阿难默然而许。
= 阿难尊者静默地应允了。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共诣给孤独长者舍。
= 当时,舍利弗尊者和阿难尊者就同往给孤独长者家。
长者遥见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
= 长者遥见舍利弗尊者,就扶着床想起来。
乃至说三种受,如叉摩修多罗广说,身诸苦患转增无损。
= ……乃至讲说三种病苦的感受,就如叉摩经所详述的一样,身上的病苦是变得更严重而没有减轻。
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当如是学: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贪欲识;
“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贪欲识。
= 舍利弗尊者告诉长者说:「你应该如此修习:不执著于眼根,不依眼界而生贪欲之识;不执著于耳、鼻、舌、身根,也不执著于意根,不依意界而生贪欲之识。
“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贪欲识;
“不著声、香、味、触、法,不依法界生贪欲识。
= 不执著于色境,不依色界而生贪欲之识;不执著于声、香、味、触、法境,乃至不依法界而生贪欲之识。
“不著于地界,不依地界生贪欲识;
“不著于水、火、风、空、识界,不依识界生贪欲识。
= 不执著于地界,不依地界而生贪欲之识;不执著于水、火、风、空、识界,乃至不依识界而生贪欲之识。
“不著色阴,不依色阴生贪欲识;
“不著受、想、行、识阴,不依识阴生贪欲识。”
= 不执著于色蕴,不依色蕴而生贪欲之识;不执著受、想、行、识蕴,乃至不依识蕴而生贪欲之识。
时,给孤独长者悲叹流泪。
= 这时,给孤独长者听得悲叹流泪。
尊者阿难告长者言:“汝今怯劣耶?”
= 阿难尊者问长者说:「你现在感到畏怯了吗?」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长者白阿难:“不怯劣也。
“我自顾念,奉佛以来二十余年,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如今所闻。”
= 我不畏怯。我是因自己回想,奉佛二十余年以来,从未曾听闻舍利弗尊者讲说如今所闻这么深妙之法的缘故。
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我亦久来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
= 我也是很久以来,未曾为诸位长者们讲说如此的佛法了。
长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胜信、胜念、胜乐,不闻深法,而生退没。
= 长者请求舍利弗尊者说:「有一些居家的白衣(平民)居士,虽有胜信、胜念、胜乐,可是却不曾听过深妙之法,而生退没之心。
“善哉!尊者舍利弗!当为居家白衣说深妙法,以哀愍故!
= 慈悲的舍利弗尊者啊!您应当为居家的白衣居士们讲说深妙之法,也是因为哀悯他们的缘故!
“尊者舍利弗!今于此食。”
= 舍利弗尊者啊!今天就请您们在这儿接受我的供养。
 
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请。
= 舍利弗尊者等二人静默地接受供养的邀请。
即设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
= 长者立即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饮食,恭敬地供养。
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即从座起而去。
= 舍利弗尊者食后,又为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3、本经叙说达磨提离长者得病,佛为彼说四不坏净、六随念。相应部Dhammadinna(达磨提那)。
 
达磨提离长者修多罗,亦如世尊为给孤独长者初修多罗广说,第二修多罗亦如是说。
= 达磨提离长者经,也像世尊为给孤独长者初次说法的经文所详述的一样,第二经也是同样的说法。
差别者:“若复长者依此四不坏净已,于上修习六念,谓念如来事,乃至念天。”
= 差别的是:「如果长者能依此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后,应向上更修习六随念处,就是念如来之事,……乃至念天之事。」
= “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长者白佛言:“世尊!依四不坏净,于上修六随念,我今悉成就,我常修念如来事,乃至念天。”
= 世尊啊!依此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向上更修习六随念处,我现在都已经成就,我经常修习念如来之事,……乃至念天之事。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汝今自记阿那含果。”
= 真好啊!真妙!你现在自己已记说得阿那含果了。
长者白佛:“唯愿世尊受我请食。”
= 长者请求佛陀说:「希望世尊您接受我供养的邀请。」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邀请。
长者知佛受请已,即具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
= 长者知道佛陀接受邀请后,立即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食物,恭敬地供养。
世尊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世尊食毕,又为长者做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4、本经叙说长寿童子得病,世尊为彼说四不坏净、六明分想。相应部Dighavu(长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长寿童子,是树提长者孙子,身婴重病。
= 那时,有位叫长寿的童子,是树提长者的孙子,身染重病。
= “长寿”:Dighavu,人名。
= “童子”:巴利本作Upasako(优婆塞)。
= “树提”:Jatika,人名。
(yīng) = 从女,賏。“賏”是颈项链。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necklace](初生的女孩[baby]/系到颈上;戴[wear]/绕,围绕[surround])
尔时,世尊闻长寿童子身婴重病,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到长寿童子舍。
= 当时,世尊听说长寿童子身染重病,便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长寿童子家。
长寿童子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 长寿童子遥见世尊,扶着床想起来。
乃至说三受,如叉摩修多罗广说,乃至病苦但增无损。
= ……乃至讲说三种病苦的感受,就如叉摩经所述的一样,……乃至病苦是只增不减。
“是故,童子!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当如是学!”
= 所以,童子啊!你应当如此修习: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四不坏净,我今悉有,我常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世尊啊!您所说的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我现在都已具足,我经常对于佛陀具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具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告童子:“汝当依四不坏净,于上修习六明分想。
= 你应依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更向上修习六种明分之想。
“何等为六?谓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
= 是哪六种呢?就是诸行(指世间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现象),无常想、无常是苦想、苦即无我想、观食(指因缘)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灭)想。
「一切行无常想……死想」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于此一切诸行,当作无常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
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说,依四不坏净,修习六明分想,我今悉有。
= 就如世尊所说,要依这种坚定不移的净信,更向上修习六种明分(智慧的因素)之想,我如今也都具备了。
“然我作是念:‘我命终后,不知我祖父树提长者当云何?’”
= 然而我仍会这样想着:我命终之后,不知我的祖父树提长者将会怎样?
尔时,树提长者语长寿童子言:“汝于我所,顾念且停。
“汝今且听世尊说法,思惟忆念,可得长夜福利,安乐饶益。”
= 当时,树提长者告诉长寿童子说:「你不要顾念我,你现在且听世尊说法,要思惟忆念,就可得到长夜的福利,有安乐的利益。」
时,长寿童子言:“我于一切诸行当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常现在前。”
= 此时,长寿童子说:「我对于一切诸行,都当作无常想、无常是苦想、苦即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灭想,这些想,都常现在我前。」
佛告童子:“汝今自记斯陀含果。”
= 你现在已自己记说得斯陀含果了。
长寿童子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住我舍食。”
= 长寿童子请求佛陀说:「世尊啊!希望您今天就在我家接受供养。」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 当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长寿童子即办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
= 长寿童子立即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食物,恭敬供养。
世尊食已,复为童子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世尊食毕,又为童子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5、本经叙说婆薮长者得病,佛为彼说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nài) = 木名。与“林檎”同类[crab apple]
时,婆薮长者身遭苦患。
= 那时,婆薮长者身遭病苦。
(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尔时,世尊闻婆薮长者身遭苦患,如前达摩提那长者修多罗广说,得阿那含果记,乃至从座起而去。
= 当时,世尊听说婆薮长者身遭病苦,就如前面达摩提那长者经文所详述的一样,记说已得到阿那含果,……乃至世尊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6、本经叙说沙罗得病,佛为彼说四不坏净、五喜处,并记说斯陀含果。相应部Kali(迦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毘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时,有释氏沙罗疾病笃。
= 那时,有位释氏沙罗患了严重的病。
(wěi) = 神经系疾病。筋肉萎缩,不能举动[flaccid paralysis]
尔时,世尊闻释氏沙罗疾病痿笃,晨朝著衣持钵,入迦毗罗卫国乞食,次到释氏沙罗舍。
= 当时,世尊听说释氏沙罗患了严重的病,就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迦毘罗卫国乞食,依次走到释氏沙罗的家。
释氏沙罗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 释氏沙罗遥见世尊,就扶着床想起来。
乃至说三受,如差摩迦修多罗广说,乃至患苦但增不损。
= ……乃至讲说三种病苦的感受,就如差摩经所详述的一样,……乃至病苦是只增不减。
“是故,释氏沙罗!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世尊说:「所以,释氏沙罗啊!你应当如此修习: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释氏沙罗白佛言:“如世尊说,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我悉有之,我常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世尊您所说,应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我都已具足,我经常对于佛陀具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具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告释氏沙罗:“是故,汝当依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于上修习五喜处。
= 所以,你应当依此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向上更修习五种喜处(念佛、法、僧、戒、施)。
“何等为五?谓念如来事,乃至自所施法。”
= 是哪五种呢?就是念如来之事,……乃至自己布施之法。
释氏沙罗白佛言:“如世尊说,依四不坏净,修五喜处,我亦有之,我常念如来事,乃至自所施法。”
= 就如世尊所说,要依此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向上更修习五种喜处,我也都具备了,我经常忆念如来之事,……乃至自己布施之法。
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自记斯陀含果。”
= 真好啊!真妙!你现在自己已记说得斯陀含果了。
沙罗白佛:“唯愿世尊今我舍食。”
= 沙罗请求世尊说:「希望世尊今天能在我家接受供养。」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 当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沙罗长者即办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
= 沙罗长者立即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饮食,恭敬供养。
世尊食已,复为沙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世尊食毕,又为沙罗长者作种种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7、本经叙说耶输长者得病,佛为彼说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曲谷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梨聚落的曲谷精舍里。
= “那梨”:Nadika,聚落名。
尔时,耶输长者疾病困笃。
= 那时,耶输长者患了重病,极为痛苦。
如是,乃至得阿那含果记,如达摩提那修多罗广说。
= 如是,……乃至记说得到阿那含果,就如达摩提那经所详述的一样。
 
#1038、本经叙说摩那提那长者疾病初愈,告阿那律尊者,彼因修四念处而得愈。相应部Manadinna(摩那提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瞻婆国竭伽池侧。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瞻婆国的竭伽池边。
时,有摩那提那长者疾病新差。
= 那时,有位摩那提那长者疾病初愈。
时,摩那提那长者语一士夫言:“善男子!汝往尊者阿那律所,为我稽首阿那律足,问讯起居轻利、安乐住不?
= 当时,摩那提那长者告诉一男子说:「善男子啊!请你前往阿那律尊者处,为我顶礼阿那律,向他问讯是否起居轻利,安乐而住?
“明日通身四人愿受我请。
= 明日希望全部有四人来接受我供养的邀请。
通身四人 = 全部(当时和阿那律尊者在一起的)四个人。
“若受请者,汝复为我白言:‘我俗人多有王家事,不能得自往奉迎,唯愿尊者时到,通身四人来赴我请,哀愍故!’”
= 如接受我邀请的话,你就又为我禀报说:『我是俗人,有好多王家的事要做,不能亲自前往奉迎,希望尊者到了供养之时,全部四人来赴我的邀请,也是因哀悯我的缘故!』」
时,彼男子受长者教,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礼足,白言尊者:“摩那提那长者敬礼问讯: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唯愿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请!”
= 这时,那位男子接受长者的指示,就去到阿那律尊者处,向尊者顶礼后,禀告尊者说:「摩那提那长者敬礼问讯:『尊者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而住?希望尊者全部四人,明天中午,哀悯接受我的邀请!』」
时,尊者阿那律默然受请。
= 当时,阿那律尊者静默地接受邀请。
时,彼士夫复以摩那提那长者语白尊者阿那律:“我是俗人,多有王家事,不得躬自奉迎,唯愿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请,怜愍故!”
= 那时,那位男子又把摩那提那长者交代的话转告阿那律尊者说:「我是个俗人,有好多王家的事要做,不能亲自前往奉迎,希望尊者全部四人,明天中午,哀悯接受我的邀请,也是怜悯我的缘故!」
尊者阿那律陀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时,明日通身四人往诣其舍。”
= 阿那律尊者说:「你且自安心!我自会知道时间,明天全部四人,一定会去到他家的。」
时,彼士夫受尊者阿那律教,还白长者:“阿梨!当知我已诣尊者阿那律,具宣尊意。
= 这时,那位男子接受阿那律尊者的教示,回去禀报长者说:「阿梨(师父、长者)啊!应知我已拜见阿那律尊者,详细地把你的意思告诉他。
“尊者阿那律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时。’”
= 阿那律尊者听后答说:『你且安心!我自会知道时间的。』」
彼长者摩那提那夜办净美饮食。
= 那位摩那提那长者在夜里就备办好洁净甘美的饮食。
晨朝复告彼士夫:“汝往至彼尊者阿那律所,白言:时到。”
= 到了早晨又吩咐那位男子:「请你去到阿那律尊者处,禀告他:『赴供的时间到了。』」
时,彼士夫即受教,行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礼足,白言:“供具已办,唯愿知时!”
= 当时,那位男子就遵照指示,去到阿那律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禀告说:「供具都已办好了,希望现在前往受供!」
时,尊者阿那律著衣持钵,通身四人诣长者舍。
= 当时,阿那律尊者就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全部四人到长者家受供。
时,摩那提那长者婇女围绕,住内门左,见尊者阿那律,举体执足敬礼,引入就座,各别稽首,问讯起居,退坐一面。
= 那时,摩那提那长者被婇女环绕着,立于门内左边,他见了阿那律尊者,就向尊者顶礼,然后引导他们入内就座,各别顶礼其它比丘,并问讯起居后,退坐一边。
尊者阿那律问讯长者:“堪忍安乐住不?”
= 阿那律尊者问讯长者说:「你是否能够安忍,快乐而住呢?」
长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乐住。
“先遭疾病,当时痿笃,今已蒙差。”
= 是的,尊者!我已能安忍,快乐而住。我先前患病,当时病得严重,如今托您福已痊愈了。
尊者阿那律问长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时得除差?”
= 阿那律尊者问长者说:「你是安住于什么法,而能使你于疾病痛苦时得到痊愈呢?」
长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处,专修系念故,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 阿那律尊者啊!我是安住于四念处,由于专心修习系念的缘故,身上有各种痛苦时,便得以休止。
“何等为四?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
“外身、内外身,
“内受、外受、内外受,
“内心、外心、内外心,
“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
= 是哪四种呢?就是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以及视察外身、内外身的身念处,观察内受、外受、内外受的受念处,观察内心、外心、内外心的心念处,观察内法、外法、内外法的法念处,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调伏世间的贪忧。
“如是,尊者阿那律!我于四念处系心住故,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 就像这样,阿那律尊者啊!我因为系心于四念处的缘故,当身上有各种痛苦时,便得以休止。
“尊者阿那律!住故,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 阿那律尊者啊!我是因为有所安住的缘故,所以身上有各种痛苦时,便得以休止。
尊者阿那律告长者言:“汝今自记阿那含果。”
= 你现在自己已记说得阿那含果了。
 
时,摩那提那长者以种种净美饮食自手供养,自恣饱满。
= 当时,摩那提那长者就亲自拿各种洁净甘美的饮食来供养尊者,顺任各自吃得饱满。
食已,澡漱毕,摩那提那长者复坐卑床,听说妙法。
= 食后,澡漱毕,摩那提那长者又坐于低床,听尊者讲说妙法。
(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洗涤[wash])
尊者阿那律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 阿那律尊者为他作种种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1039、本经叙说淳陀长者宗仰婆罗门净行,佛告彼非净行,并为彼说十善业、十恶业。增支部Cunda(淳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金师精舍里。
= “王舍城金师精舍”:巴利本作Pavayam Cundassa Kammaraputtassa Ambavane(于波婆城金师之子淳陀之奄婆园)。
时,有淳陀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那时,有位淳陀长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尔时,世尊问淳陀长者:“汝今爱乐何等沙门、婆罗门净行?”
= 当时,世尊问淳陀长者说:「你现在爱乐哪一种沙门、婆罗门的净行呢?」
= “净行”:Soceyyani,诸清净行,指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淳陀白佛:“有沙门、婆罗门,奉事于水,事毗湿波天,执杖澡罐,常净其手。
= 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奉事于水,祭祀毘湿波天,手拿着木杖澡罐,经常洗净他的手。
“如是正士能善说法言:『善男子!月十五日,以胡麻屑、庵摩罗屑以澡其发,修行斋法,被著新净长鬘白氎,牛粪涂地而卧其上。
= 像这样的正士善能说法:『善男子啊!每月十五日,可以胡麻屑和庵摩罗果屑来洗发,修行斋戒,披着新净的长鬘白氎,把牛粪涂于地,而卧在其上。
(zǎo) = 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胡麻(hú má) = 即“芝麻”[sesame]/中国西北、内蒙古一带对油用亚麻的俗称[flax]
(xiè) = 碎末。(研成碎末[broken to pieces])
(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 斋食,时食也。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戒律上,于食分时非时,正午以前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者不宜食。因而时中之食为斋食。守之曰持斋。是为斋之本义。然后又一转而为不为肉食。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斋者,禁肉食也。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有沙门、婆罗门,奉事于水,……常净其手」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西方之婆罗门等持罐,以苔草为花环,事火,水浴而修净行」。
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触地,作如是言:‘此地清净,我如是净。’
= 善男子啊!晨朝早起,要以手触地,这样说:此地清净,我也如此清净。
手执牛粪团,并把生草,口说是言:‘此是清净,我如是净。’
= 手拿着牛粪团,并握着生草,口里这样说:这些都是清净的,我也是如此的清净。
若如是者,见为清净;
不如是者,永不清净。』
= 像这样的话,知见才是清净;不这样的话,永不得清净。』
“世尊!如是像类沙门、婆罗门,若为清净,我所宗仰。”
= 世尊啊!像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如果是清净的话,就是我所宗仰的了。
「善男子!晨朝早起……我所宗仰」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大德!此处,有西方之婆罗门等持罐,以苔草为花环,事火,水浴,彼等即劝导其弟子曰:『男子!晨早从卧处而起,触地!若不能触地,则触湿牛粪!若不能触湿牛粪,则触生草!若不能触生草,则事火!若不能事火,则合掌而归命于日轮!若不能归命于日轮,则于日暮时,三度水浴!』大德!如是,西方之婆罗门等持罐,以苔草为花环,事火,水浴而修净行,我即喜乐彼等之净行。」
佛告淳陀:“有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
= 有黑法(恶法)、黑报(恶报),不净因、不净果,背着重担而趋向于下处。
“成就如此诸恶法者,虽复晨朝早起,以手触地,唱言清净,犹是不净;
“正复不触,亦不清净。
= 成就如此诸恶法的话,即使晨朝早起,以手触地,高声唱说清净,还是不能得清净;就是不去碰触,也一样是不清净。
“执牛粪团,并及生草,唱言清净,亦复不净;
“正复不触,亦不清净!
= 手拿牛粪团,并握着生草,高声唱说清净,也是不能得清净;就是不去碰触它,也一样是不清净。
“淳陀!何等为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
= 淳陀啊!什么是黑法、黑报,不净因、不净果,背着重担而趋向于下处,乃至无论碰触或不碰触,都是不清净的呢?
“淳陀!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
= 淳陀啊!就是有杀生的恶业,手常沾满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他物,无惭无愧,悭吝贪惜,对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都不离开杀害之事。
= “杀生恶业不离于杀”:指杀生者(Panatipati)。
(xīng) = 腥气,泛指肉鱼、类及油脂的臭气味[<fishy> odor]
(zhuā) = 敲打,击[beat]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
(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
= 又有对于他人财物,无论在聚落、空地,都不离开偷盗。
= “于他财物皆不离盗:指偷盗者(Adinnadayi),不与取者。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华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淫。
= 又有行作邪淫,对于有父母、兄弟、姐妹、夫主、亲族所监护,乃至是授予花鬘的女人(指订过婚的女人),像这些为父母等监护的女人,却仍努力去强求,不能离开邪淫。
= “行诸邪淫不离邪淫:指行邪淫者(Micchacari)。
夫主(fū zhǔ) = 丈夫。
「行诸邪淫,……不离邪淫」 = 此处汉译南传相对经文翻译欠顺畅;巴利英译本此处作Insexual desires he is a wrong-doerhe Has intercourse with girls in ward of mother or fatherbrothersister or relatives(or clan)with girls lawfully guardedalready pledged to a husband and protected by the rodeven with girls crowned with the flowergarland(of betrothal).(大意是:有一类欲邪淫的人,他与有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有亲戚(或家族)监护的女人行淫,或者和受合法防护的女人、有夫之妇、乃至是授与花鬘(指订婚)的女人行淫。)
“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
“不见言见,见言不见,
“不闻言闻,闻言不闻,
“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是名妄语。
= 又有讲说不真实的妄语,或在王家、或在诚信人家、或在众人聚集时,被要求说真实话,却作不实之说:没有看见却说看见,有看见却说不曾看见,不曾听闻却说有听闻,有听闻却说不曾听闻,知道却说不知道,不知道却说知道,为自己、为他人,或为财利,明知而不能舍离虚诳,这样就叫做妄语。
= “不实妄语是名妄语:指妄语者Musavadi
「不实妄语……求当言处」 = 汉译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有一类者为虚诳语,在公会之中、或在集会之中、或在亲属之中、或在团体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证人,被唤问。」
“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
= 又有搬弄是非,离间他人者,把话由此处传向他处,或由他处而传向此处,更相破坏,使和合的人因之离异,离异的人感到欢喜,这样就叫做两舌。
= “两舌乖离是名两舌:指两舌者(Pisunavaca),离间语者。
“不离恶口骂,若人软语说,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
“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
= 又有不离开恶口漫骂的,如果是与人柔和的话语,能令人悦耳心喜,所说的道理方正易知,是众人所乐闻、随机开导的无依之说,能令众人听了爱念、适意,随顺于三昧;如果舍弃这样的话语,而讲说刚强粗暴,令众人听了厌恶,不喜爱、不适意,不能随顺于三昧的话语。
乐闻、无依说 = 乐闻说,即乐闻语,谓说法能称适机宜,语音宣畅,事理赅明,当机之众,无不喜乐听闻。无依说,即无依语,谓说法能随机开导,无所依着,亦不希望他人信己而后为说。
“如是等言,不离粗涩,是名恶口。
= 像这类的话语,不离于粗暴,这样就叫做恶口。
= “不离恶口骂是名恶口:指恶口者(Pharusavaca),粗恶语者。
“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坏语。
= 又有巧言修饰的坏语,不能适时而言、不能真实而言、说无意义之言、说不如法之言、不思惟而言,像这些言语,就叫做坏语。
= “绮饰坏语名坏语:指绮语者(Samphappalapi),杂秽语者。
“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
= 又有不舍离于贪,对他人财物而生起贪欲,这样说:『这东西是我所拥有的才好。』
= “不舍离贪好不舍:指贪欲者(Abhijjhalu)。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不舍瞋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杀’,欲为生难。
= 又有不舍瞋恚、暴恶的人,心里思惟着说:那些众生应该系缚、应该鞭打、应该杖击、应该被杀,只想为难众生。
= “瞋恚弊恶欲为生难:指瞋心者(Vyapannacitta)。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又有不舍颠倒的邪见,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布施,没有什么果报,没有什么福利;没有什么善行、恶行,没有什么善恶业的果报;没有此世,没有他世;没有父母,没有众生的生于世间;世间并没有阿罗汉的等趣、等向,能在于此世或他世,而自知作证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 “等趣等向Sammaggata Sammapatipanna
= “不舍邪见颠倒不受后有”:指邪见者(Micchaditthika)。
“淳陀!是名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皆悉不净。
= 淳陀啊!这样就叫做黑法、黑报,不净因、不净果,……乃至无论碰触或不碰触,都是不清净的。
“淳陀!有白法、白报,净、有净果,轻仙上升。
= 淳陀啊!有白法(善法)、白报,有净因、有净果,能使人上升为轻仙。
“成就已,晨朝触地,此净、我净者,亦得清净;
“若不触者,亦得清净。
= 成就此法后,如果在于早晨以手触地,唱说:『此地清净,我也清净。』的话,也是会得到清净;如果不去以手触地唱说的话,也一样会得到清净。
“把牛粪团,手执生草,净因净果者,执与不执,亦得清净。
= 手握着牛粪团,或持拿着生草,如果是净因净果的话,无论是拿或不拿,也是会得到清净的。
“淳陀!何等为白法、白报,乃至执以不执,亦得清净?
= 淳陀啊!怎样叫白法、白报,……乃至拿或不拿,也是会得到清净的呢?
“谓有人不杀生,离杀生,舍刀杖,惭愧,悲念一切众生。
= 就是有人能不杀生,远离杀生,舍掉刀杖,知道惭愧,悲念一切众生。
“不偷盗,远离偷盗,与者取,不与不取,净心不贪。
= 又能不偷盗,远离偷盗,他人给予才拿取,不给予就不去拿取,净心不贪。
“离于邪淫,若父母护,乃至授一华鬘者,悉不强干起于邪淫。
= 又能远离邪淫,如父母等人所监护,……乃至授予一花鬘的女人,都不会强行求取,而生起邪淫。
“离于妄语,审谛实说。
= 又能远离妄语,讲说正确真实的话。
“远离两舌,不传此向彼,传彼向此,共相破坏,离者令和,和者随喜。
= 又能远离两舌,不把话传此向彼,或传彼向此的搬弄是非,共相破坏;分离的人使他们和好,和好的人使他们欢喜。
“远离恶口,不刚强,多人乐其所说。
= 又能远离恶口漫骂,不说刚强横暴的话,众人都乐于听闻他的话语。
“离于坏语,谛说、时说、实说、义说、法说、见说。
= 又能远离巧饰的坏语,依谛理而说、适时而说、如实而说、为有意义之说、如法而说、知见之说。
“离于贪欲,不于他财、他众具作己有想,而生贪著。
= 又能远离贪欲,不对他人财物、他人器具作是自己所有之想,而生起贪著之心。
“离于瞋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
= 又能远离瞋恚,不作如此想法:要挝打缚杀众生,为众生造作各种灾难。
“正见成就,不颠倒见:‘有施、有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又能成就正见,不起颠倒邪见,认为有布施、有果报、有福利,有善、恶行的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的生起,世间有阿罗汉在于此世或他世的现世中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淳陀!是名白法、白报,乃至触与不触,皆悉清净。”
= 淳陀啊!这样就叫做白法、白报,……乃至无论碰触或不去碰触,都会是清净的。
 
尔时,淳陀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十恶
杀生
杀人畜。
偷盗
偷窃。
邪淫
不正当的性关系。
妄语
说谎。
两舌
离间。
恶口
骂人。
绮语
花言巧语。
贪欲
贪心。
瞋恚
生气。
邪见
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
 
十善
不杀生
不杀人畜、悲念众生。
不偷盗
不偷窃。
不邪淫
没有不正当的性关系。
不妄语
不说谎。
不两舌
不离间。
不恶口
不骂人。
不绮语
不花言巧语。
不贪欲
不贪心。
不瞋恚
不生气。
正见
正确的见解。
 
十(善)恶
十恶定义
十善定义
(不)杀生
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悋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
离杀生,舍刀杖,惭愧,悲念一切众生。
(不)偷盗
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
远离偷盗,与者取,不与不取,净心不贪。
(不)邪淫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
若父母护,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强干起于邪淫。
(不)妄语
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
审谛实说。
(不)两舌
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
不传此向彼,传彼向此,共相破坏,离者令和,和者随喜。
(不)恶口
不离恶口骂詈,舍软语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麁澁。
不刚强,多人乐其所说;软语说: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
(不)绮语
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
离于坏语,谛说、时说、实说、义说、法说、见说。
(不)贪欲
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
不于他财、他众具作己有想,而生贪着。
(不)瞋恚
不舍瞋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杀,欲为生难。』
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
(不)邪见
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不颠倒见,有施、说,有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1040、本经叙说婆罗门告佛婆罗门舍法,佛告其贤圣法、律所行舍法。增支部Paccorohani(舍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金师精舍里。
时,有异婆罗门于十五日,洗头已,受斋法,被新长鬘白氎,手执生草,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
=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在月的十五日,洗头后,受持斋法,披着新净的长毛白氎,手拿着生草,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
尔时,佛告婆罗门:“汝洗头被新长鬘白氎,是谁家法?”
= 当时,佛陀问婆罗门说:「你洗头披着新净长鬘白氎,这是哪一门派之法呢?」
婆罗门白佛:“瞿昙!是学舍法。”
= 瞿昙啊!我是学婆罗门的舍离之法。
佛告婆罗门:“云何婆罗门舍法?”
= 怎样叫婆罗门的舍离之法呢?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如是十五日,洗头受持法斋,著新净长鬘白氎,手执生草,随力所能,布施作福。
= 瞿昙啊!就是在每月的十五日,洗头后受持斋法,披着新净长鬘白氎,手拿着生草,随自己的能力所及,布施作福。
“瞿昙!是名婆罗门修行舍行。”
= 瞿昙啊!这样就叫做婆罗门所修持的舍行。
佛告婆罗门:“贤圣法、律所行舍行异于此也。”
= 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与此不同。
婆罗门白佛:“瞿昙!云何为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 瞿昙啊!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是怎样的呢?
佛告婆罗门:“谓离杀生,不乐杀生,如前清净分广说。
= 就是要远离杀生,不乐于杀生,就如前面清净法的经文所详述的一样。
“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如前清净分广说。
= 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也如前面清净法的经文所详述的一样。
“离偷盗,不乐于盗,依于不盗,舍不与取。
= 要远离偷盗,不乐于偷盗,依于不偷盗,舍离不予而取的行为。
“离诸邪淫,不乐邪淫,依于不淫,舍非梵行。
= 要远离邪淫,不乐于邪淫,依于不邪淫,舍离非梵行(不清净的行为)。
“离于妄语,不乐妄语,依不妄语,舍不实言。
= 要离于妄语,不乐于妄语,依于不妄语,舍离不实的言语。
“离诸两舌,不乐两舌,依不两舌,舍别离行。
= 要远离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乐于两舌,舍弃离间他人的言行。
“离于恶口,不乐恶口,依不恶口,舍于粗言。
= 要离于恶口漫骂,不乐于恶口,依于不恶口,舍离粗暴的言语。
“离诸绮语,不乐绮语,依不绮语,舍无义言。
= 要远离绮语(无礼义不正经的话),不乐于绮语,依不绮语,舍离说无意义的话。
“断除贪欲,远离苦贪,依无贪心,舍于爱著。
= 要断除贪欲,远离贪欲之苦,依于无贪之心,舍离贪爱染著。
“断除瞋恚,不生忿恨,依于无恚,舍彼瞋恨。
= 要断除瞋恚,不生忿恨,依于无恚,舍离瞋恨。
“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舍彼邪见。
= 要修习正见,不起颠倒邪见,依于正见,舍离邪见。
“婆罗门!是名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 婆罗门啊!这样就是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婆罗门白佛:“善哉!瞿昙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 真是奇妙啊!瞿昙您这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1041、本经说明唯饿鬼道众生可受亲族施食,其余皆于各道受食。佛并言布施者后亦得其所施之福报。增支部Janussoni(生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生闻梵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有亲族,极所爱念,忽然命终,我为彼故,信心布施。
= 那时,有位名叫生闻的梵志(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我有非常爱念的亲人,忽然命终了,我为了他的缘故,信心布施。
= “生闻Janussoni,人名。
= “亲族”:Natisalohita,亲族血缘者。
“云何,世尊!彼得受不?”
= 怎样呢?世尊啊!他能受用我的布施吗?
佛告婆罗门:“非一向得。
= 这并非一定可以获得。
“若汝亲族生地狱中者,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饮食;
“若生畜生、饿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饮食,不得汝所施者。
= 如果你的亲人是堕生于地狱中的话,他就只能得到地狱众生的食物,以养活他的命,他是无法获得你所信施给他的饮食;如果他是受生于畜生道、饿鬼道、或者人道中的话,他就只能得到那些道或人道中的饮食,而不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饮食。
“婆罗门!饿鬼趣中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若汝亲族生彼入处饿鬼中者,得汝施食。”
= 婆罗门啊!在饿鬼道中有一处,名叫入处饿鬼,如果你的亲人堕生于入处饿鬼中的话,就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食物。
= “饿鬼趣”:巴利本作Pettivisaya(饿鬼境界、饿鬼道)。
婆罗门白佛:“若我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者,我信施,谁应食之?”
= 如果我那位亲人不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那么我所信施的食物,谁应来受食呢?
佛告婆罗门:“若汝所可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者,要有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中者,得食之。”
= 如果你所为信施的亲人并未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要是有其余认识的亲人生于入处饿鬼道中,便能来受食。
婆罗门白佛:“瞿昙!若我所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亦无更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者,此信施食,谁当食之?”
= 瞿昙啊!如果我所为信施的亲人并未生于入处饿鬼道中,也没有其余认识的亲人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那么我所信施的食物,谁当会来受食呢?
佛告婆罗门:“设使所为施亲族知识不生入处饿鬼趣中,复无诸余知识生饿鬼者,且信施而自得其福。
= 假使你所为布施的认识亲人不生于入处饿鬼道中,又没有其余认识的亲人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那么所作信施就会自得其福。
“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达嚫。”
= 那位布施的人所做的信施,布施者本身也不会失去相对福报的。
= “达嚫”:Dakkhina,斋食之后,施僧以财物谓之达嚫。僧对其施物为报之而说法,亦曰达嚫,是转财施而为法施之义。
(chèn) = 梵语“达嚫”简称,指布施(僧尼)。
达嚫 = 原为斋食之后,施僧以财物之谓。而僧对其施物为报之而说法,亦曰达嚫。此处乃指布施所得福报而言。
婆罗门白佛:“云何施者行施,施者得彼达嚫?”
= 怎样叫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会得到福报呢?
佛告婆罗门:“有人杀生行恶,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业迹,如淳陀修多罗广说,而复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贫穷、乞士,悉施钱财、衣被、饮食、灯明、诸庄严具。
= 有人杀生行恶,手常血腥,乃至造了十不善的恶业,就如淳陀经(见1039经)所详述的一样,然而他又曾布施给沙门、婆罗门,乃至穷人、乞士,都布施予钱财、衣服、饮食、明灯、以及各种庄严(装饰)的器具。
“婆罗门!彼惠施主若复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门、婆罗门钱财、衣被、饮食,乃至庄严众具故,虽在象中,亦得受彼施报:衣服、饮食,乃至种种庄严众具。
= 婆罗门啊!如果这位行惠施的人有犯了戒,而转生于象群中的话,由于他曾经布施沙门、婆罗门钱财、衣服、饮食,乃至各种庄严器具的缘故,虽然是受生在象群中,也是会得到他前世布施的福报——具有衣服、饮食……乃至各种庄严的器具。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若复生牛、马、驴、骡等种种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报,随彼生处所应受用,皆悉得之。
= 如果他是转生于牛、马、驴、骡等各种畜生道中的话,也会由于他前世惠施的功德,而受用一切的福报,随他受生之处所应受用,全部都能获得。
“婆罗门!若复施主持戒,不杀、不盗,乃至正见,布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乞士钱财、衣服、饮食,乃至灯明;
“缘斯功德,生人道中,坐受其报:衣被、饮食,乃至灯明众具。
= 婆罗门啊!如果这位布施的人能够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乃至具有正见,布施众沙门、婆罗门,乃至布施乞士钱财、衣服、饮食,乃至明灯;由于这样的功德,受生于人道中,就能安享他的福报——具有衣服、饮食,乃至明灯等各种器具。
“复次,婆罗门!若复持戒生天上者,彼诸惠施天上受报:财宝、衣服、饮食,乃至庄严众具。
= 其次,婆罗门啊!如果布施的人又能持戒而得受生于天上的话,那么他前世所有惠施的功德,就会于天上受福报——具有天上的财宝、衣服、饮食,乃至各种庄严的器具。
“婆罗门!是名施者行施,施者受达嚫,果报不失。”
= 婆罗门啊!这样就叫做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会得到福报,因缘果报是不会失去的。
 
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去。
 
#1042、本经说明行十不善业者堕地狱,行十善业者可生天上,乃至得四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鞞罗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鞞罗磨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鞞罗磨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集,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有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 鞞罗磨聚落的婆罗门、长者们听到世尊住在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知道后,就彼此相招集,一同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而使众生身坏命终后,堕生于地狱中呢?」
佛告诸婆罗门长者:“行非法行、行危险行因缘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 佛陀告诉众婆罗门、长者说:「是由于行不如法之行、行危险之行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后,堕生于地狱中。」
诸婆罗门长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险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 众婆罗门、长者问佛陀说:「是行作什么不如法之行、或危险之行,以致身坏命终后,而堕生于地狱中呢?」
佛告婆罗门长者:“杀生,乃至邪见,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
= 就是行作杀生……乃至有邪见,具足十不善业行的缘故。
“婆罗门!是非法行、危险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 婆罗门啊!如此不如法之行、危险之行,会使人身坏命终后,堕生于地狱中。
婆罗门白佛:“何因缘诸众生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是什么因缘使所有众生于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呢?
佛告婆罗门长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那是因为行如法之行、行正确之行,以此因缘,所以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
复问:“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又问:「世尊啊!是行作什么如法之行、什么正确之行,以致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呢?」
佛告婆罗门长者:“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就是能远离杀生……乃至具有正见,有此十善业行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
“婆罗门长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刹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
= 婆罗门、长者啊!如果有人行此如法之行、行此正确之行的话,那么他想受生于剎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或居士大姓家,都能如意而往生。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缘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确之行的缘故。
“若复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
= 如果他又想受生于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的话,也都能如意往生。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确之行的缘故。
“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
= 一个修持净戒的人,他心里的愿望,自然全可获得。
“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
= 像这样如法而行、行正确之行的人,如果想要受生于梵天的话,也是能如意而往生。
“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行正确之行、如法而行的缘故。
“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 一个持戒清净,心离爱欲的人,他的愿望所求,必能获得。
“若复欲求往生光音、遍净,乃至阿伽尼吒,亦复如是。
= 如果他又想往生到光音天(色界二禅第三天)、遍净天(色界三禅第三天),乃至阿伽尼咤天(色究竟天,色界四禅第九天,也是色界最高天)的话,也是同样能往生。
“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持戒清净,心离贪欲的缘故。
“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悉得成就。
= 如果他又想要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具足安住于第四禅,也都能成就。
“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确之行的缘故。
“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 一个持戒清净,心离爱欲的人,他的愿望所求,必能获得。
“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
= 如果他想要求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入于无色界的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的话,他也都能获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确之行的缘故。
“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 一个持戒清净,心离爱欲的人,他的愿望所求,必能获得。
“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
= 如果他想要断除三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得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具有无量神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命智证通、生死智证通、漏尽智证通,也都能获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确之行的缘故。
“持戒、离欲,所愿必得。”
= 一个持戒清净,也离爱欲的人,他的愿望所求,必能获得。
 
时,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043、本经叙说鞞罗磨聚落之婆罗门长者,向世尊请问生地狱乃至生天之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鞞罗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时,鞞罗磨聚落中,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鞞罗磨聚落身恕林中,闻已,乘白马车,多将翼从,持金柄、伞盖、金澡瓶,出鞞罗磨聚落,诣身恕林。
= 当时,鞞罗磨聚落中,有婆罗门、长者听闻世尊住在鞞罗磨聚落的身恕林中,知道后,就乘着白马车,带了众多的随从,持着金柄伞盖、金澡瓶,走出鞞罗磨聚落,去到身恕林中。
至道口,下车步进,入于园门,至世尊前,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何因、何缘有人命终生地狱中,乃至生天?”
= 到了路口,下车步行,进入园门,到世尊之前,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究竟是什么因缘,以致有人命终后生于地狱中,乃至于天上呢?」
 
如上修多罗广说。
= 余如前经所详述的经文一样。
时,鞞罗磨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1044、本经说明自通之法。相应部Veludvareyya(鞞纽多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鞞纽多罗聚落北身恕林中住。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鞞纽多罗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 “鞞纽多罗”:Veludvara,拘萨罗国之婆罗门村。
鞞纽多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引,往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劳已,退坐一面。
= 鞞纽多罗聚落的婆罗门、长者们听闻世尊住在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知道后,就彼此相招引,一同前往身恕林,到世尊住处,见面相慰劳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
= 当时,世尊告诉婆罗门、长者说:「我将为你们讲说自通之法。
= “我当为说自通之法”:巴利本作Attupanayikam Vo Gahapatayo Dhammapariyayam Desissami(居士们!我当为你们说推〈人〉及己之法门)。
“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
= 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怎样叫自通之法呢?
“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
= 就是圣弟子要如此修习:我这样想着——如果有人想杀害我的话,这是我所不喜欢的事;如果是我所不喜欢的事,别人当也会同我一样的不喜欢,那么我为何要去杀害他呢?
“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
= 有这样的觉悟后,就会受持不杀生戒,不乐于杀生,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
自通之法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自利之法门」;巴利英译本此处作:Anormmethod which brings profit to oneself.与汉译相当。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
= 又我若不喜欢别人对我偷盗,别人也当不喜欢被偷盗,那么我为何要对别人偷盗呢?
“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
= 所以就会受持不偷盗戒,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
= 又我既然不喜欢别人侵犯我的妻子,别人也应不喜欢自己的妻子被人侵犯,那么我现在为何要侵犯别人的妻子呢?
“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
= 所以就会受持不邪淫戒,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
“‘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
= 又我也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别人也是不愿被人欺骗,那么我为何要欺骗他呢?
“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
= 所以就会受持不妄语戒,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
“‘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
= 又我也不喜欢别人离间我与亲友的关系,别人也是不愿被人如此离间,那么我现在为何要离间他与亲友的关系呢?
“是故不行两舌。
= 所以就不会去行作两舌(挑拨离间)之事。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
= 我也不喜欢别人以粗暴的话加之于我,别人也是不喜欢这样,那么我为何要对他辱骂呢?
“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
= 所以对于他人就不会去恶口漫骂了,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
“‘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
= 我也不喜欢别人讲说不合礼义、不正经的绮语,别人也是不喜欢听闻这样的话语,那么我为何要对他讲说绮语呢?
“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
= 所以就不会对于别人讲说绮语了,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
“如是七种,名为圣戒。
= 如此七种行作,就叫做圣戒。
“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
= 又圣弟子如能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叫做圣弟子成就了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
“自现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自己能于现前观察而自记说:我地狱之缘已尽,畜生、饿鬼之缘已尽,一切恶道之缘都已尽,我已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在天上、人间各别七次往返受生,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
 
时,鞞纽多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1045、本经说明相习近法。增支部Sevitabba-Bahupunna(应相习近:多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相习近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彼此相习近之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相习近法?
“谓杀生者、杀生者习近,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各各随类更相习近,譬如不净物、不净物自相和合。
= 怎样叫彼此相习近之法呢?就是杀生的人会和杀生的人相习近,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的人,各自也都会随类而相习近,譬如不洁净的东西就会和不洁净的东西互相和合一样。
“如是,杀生、杀生,乃至邪见、邪见自相习近。
= 同样地,杀生的人就会和杀生的人,……乃至邪见的人就会和邪见的人互相习近。
“如是,比丘!不杀生、不杀生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譬如净物、净物自相和合。
= 就像这样,比丘啊!不杀生的人就会和不杀生的人相习近,……乃至有正见的人就会和有正见的人相习近,譬如洁净的东西就会和洁净的东西互相和合一样。
“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
= 由乳会生酪,由酪会生酥,由酥会生醍醐,而醍醐又会自相和合。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sū) = 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wine])
醍醐(tíhú) = 酥酪上凝聚的油。(五味之一。制自牛乳。味中第一,药中第一。)[The finest cream]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如是,不杀、不杀更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是名比丘相习近法。”
= 同样地,不杀生的人就会和不杀生的人相习近,……乃至有正见的人就会和有正见的人相习近,这样就叫做比丘相习近之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46、本经说明十恶业是蛇行法,十善业是非蛇行法。增支部Samsappaniya(蛇行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蛇行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蛇行之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蛇行法?
“谓杀生恶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业迹,如前淳陀修多罗广说。
= 怎样叫蛇行之法呢?就是杀生的邪恶行为,手常血腥,……乃至造作十不善业行,就如前面淳陀经所详述的那样。
“彼当尔时,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
“彼如是身、口、意蛇行已,于其二趣向一一趣,若地狱、若畜生。
= 当他造恶之时,就是有身的蛇行、口的蛇行、意的蛇行;他造作了如此身的蛇行、口的蛇行、意的蛇行后,就会在二种恶道中趋向任何一道——或地狱道、或畜生道。
“蛇行众生,谓蛇、鼠、猫、狸等腹行众生,是名蛇行法。
= 所谓蛇行的众生,就是指蛇、鼠、猫、狸等以腹伏行的众生,这样就叫做蛇行法。
“云何非蛇行法?
“谓不杀生,乃至正见,如前淳陀修多罗十善业迹广说,是名非蛇行法。
= 怎样叫非蛇行法呢?就是不杀生,……乃至有正见,就如前面淳陀经所详述的十善业行那样,这样就叫做非蛇行法。
“身非蛇行、口非蛇行、意非蛇行,于其二趣生一一趣,若天上、若人中,是名非蛇行法。”
= 身不造作蛇行、口不造作蛇行、意不造作蛇行,那么在二种善道中,就会受生于任何一道——或是天上、或是人间。这样就叫做非蛇行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47、本经说明行十不善业者,必堕地狱中,无住处。譬如圆珠掷着空中,落地流转,不一处住。增支部Mani(摩尼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如是众生身坏命终,必堕恶趣泥犁中。
= 有恶业的因、恶心的因、恶见的因,造作这样恶因的众生身坏命终后,一定会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 “泥犁”:Niraya,地狱。
“譬如圆珠,掷著空中,落地流转,不一处住。
= 譬如圆珠,丢到空中,落地后各处流转,不住于一处。
(zhì) = 扔,抛[throw]
“如是,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身坏命终,必堕地狱中,无住处。
= 同样地,有恶业的因、恶心的因、恶见的因,身坏命终后,一定会堕生地狱中,而无安住之处。
“云何为恶业?
“谓杀生,乃至绮语,如上广说,是名恶业。
= 什么是恶业呢?就是杀生……乃至绮语,就如前面已详述过的一样,这就是恶业。
“云何恶心?
“谓贪、恚心,如上广说,是名恶心。
= 什么是恶心呢?就是贪心、恚心,就如前面已详述过的一样,这就是恶心。
“云何恶见?
“谓邪颠倒,如上广说,是名恶见。
= 什么是恶见呢?就是颠倒的邪见,就如前面已详述过的一样,这就是恶见。
“是名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身坏命终,必生恶趣泥犁中。
= 这些就叫做恶业的因、恶心的因、恶见的因,身坏命终之后,一定会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善业因、善心因、善见因,身坏命终,必生善趣天上。
= 有善业的因、善心的因、善见的因,造作这样善因的众生身坏命终后,一定会受生于天上善道中。
“婆罗门!云何为善业?
“谓离杀生、不乐杀生,乃至不绮语,是名善业。
= 婆罗门啊!什么是善业呢?就是远离杀生、不乐于杀生,……乃至不绮语,这就是善业。
“云何善心?
“谓不贪、不恚,是名善心。
= 什么是善心呢?就是不贪、不恚,这就是善心。
“云何为善见?
“谓正见不颠倒,乃至见不受后有,是名善见。
= 什么是善见呢?就是有正见,不错乱颠倒,……乃至自己能知见不再有后世生死的果报了,这就是善见。
“是名业善因、心善因、见善因,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这些就叫做善业的因、善心的因、善见的因,身坏命终之后,一定能受生于天上。
“譬如四方摩尼珠,掷著空中,随堕则安;
= “摩尼珠”:Mani,宝珠名。得此神珠,一切所求,即可随愿而得。
“如是彼三善因,所在受生,随处则安。”
= 譬如四方的摩尼珠,丢到空中,会随其堕处而安止;同样地,那三种善因,相应受生之处,也都能随处而安住。
 
佛说如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48、本经说明行十不善业者生地狱,若生人中,必受恶报;行十善业者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受善报。增支部Mani(摩尼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杀生人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必得短寿。
= 如果人多习行杀生的话,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短寿的苦报。
“不与取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钱财多难。
= 多习行不予而取的偷盗行为,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受到钱财多难的苦报。
“邪淫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所有妻室为人所图。
= 多习行邪淫,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所有妻室也会有被人企图侵犯的苦报。
“妄语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多被讥论。
= 多习行妄语,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有常遭他人讥论的苦报。
“两舌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亲友乖离。
= 多习行挑拨离间的两舌,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有亲友乖离的苦报。
“恶口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常闻丑声。
= 多习行恶口漫骂,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有常闻恶声的苦报。
“绮语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言无信用。
= 多习行绮语,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有说话不守信用的苦报。
“贪欲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增其贪欲。
= 多习行贪欲,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有增长贪欲的苦报。
“瞋恚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增其瞋恚。
= 多习行瞋恚,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有增长瞋恚的苦报。
“邪见多习多行,生地狱中;
“若生人中,增其愚痴。
= 多习行邪见,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如生于人中,也会有增长愚痴的苦报。
“若离杀生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必得长寿。
= 如果修习又多修习远离杀生的话,就会受生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一定会得到长寿的善报。
“不盗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钱财不丧。
= 修习又多修习不偷盗,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钱财不丧失的善报。
“不邪淫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妻室循良。
= 修习又多修习不邪淫,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妻室循良的善报。
“不妄语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不被讥论。
= 修习又多修习不妄语,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不被人讥论的善报。
“不两舌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亲友坚固。
= 修习又多修习不两舌,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亲友和合、感情坚固的善报。
“不恶口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常闻妙音。
= 修习又多修习不恶口,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常闻妙音的善报。
“不绮语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言见信用。
= 修习又多修习不绮语,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就会得到说话信用的善报。
“不贪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不增爱欲。
= 修习又多修习不贪,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不增爱欲的善报。
“不恚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不增瞋恚。
= 修习又多修习不瞋恚,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不增长瞋恚的善报。
“正见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不增愚痴。”
= 修习又多修习正见,就会受生于天上;如生于人中,也会得到不增愚痴的善报。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恶因多习多行
恶果
善因修习多修习
善果
杀生
生地狱/生人中短寿
离杀生
生天/生人中长寿
不与取
生地狱/生人中钱财多难
不盗
生天/生人中钱财不丧
邪淫
生地狱/生人中所有妻室为人所图
不邪淫
生天/生人中妻室循良
妄语
生地狱/生人中多被讥论
不妄语
生天/生人中不被讥论
两舌
生地狱/生人中亲友乖离
不两舌
生天/生人中亲友坚固
恶口
生地狱/生人中常闻丑声
不恶口
生天/生人中常闻妙音
绮语
生地狱/生人中言无信用
不绮语
生天/生人中言见信用
贪欲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贪欲
不贪欲
生天/生人中不增爱欲
瞋恚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瞋恚
不恚
生天/生人中不增瞋恚
邪见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愚痴
正见
生天/生人中不增愚痴
 
#1049、本经说明十不善业因贪、瞋、痴而生,十善业因不贪、不瞋、不痴而生。增支部Hetu(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杀生有三种,谓从贪生故、从恚生故、从痴生。
= 杀生有三种因素,就是从贪而生、从恚而生、从痴而生。
“乃至邪见亦三种,从贪生、从恚生、从痴生。
= ……乃至邪见也有三种因素,即从贪而生、从恚而生、从痴而生。
“离杀生亦有三种,不贪生、不恚生、不痴生。
= 远离杀生也有三种因素,由不贪而生、由不恚而生、由不痴而生。
“乃至离邪见亦三种,不贪生、不恚生、不痴生。”
= ……乃至远离邪见也有三种因素,即由不贪而生、由不恚而生、由不痴而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0、本经说明十善业是出法,十恶业是不出法。 「出法」可出离于「不出法」。增支部Parikkama(出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谓有出法,出不出法。
= 有所谓的出法(指十善业),能出离于不出法(指十恶业)。
= “出法”:Saparikkamana Dhamma,即十善业。
= “不出法”:Aparikkamana Dhamma,即十恶业。
出法 = 出脱的法。
“何等为出法,出不出法?
“谓不杀生出于杀生,乃至正见出于邪见。”
= 怎样叫出法出离于不出法呢?就是不杀生能出离于杀生,……乃至有正见能出离于邪见。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1、本经说明十不善业为此岸,十善业为彼岸。增支部Tira(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说此、彼岸。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
= 那时,有位名叫生闻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您所说的此岸、彼岸。究竟什么是此岸?什么是彼岸呢?」
佛告婆罗门:“杀生者,谓此岸;
“不杀生者,谓彼岸。
= 杀生,就是此岸;不杀生,就是彼岸。
“邪见者,谓此岸;
“正见者,谓彼岸。”
= 有邪见,就是此岸;有正见,就是彼岸。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少有修善人,能度于彼岸;一切众生类,驱驰走此岸。
= 稍有修习善业的人,才能度达彼岸;一切的众生之类,都是驱驰奔走于此岸。
“于此正法律,观察法法相,此等度彼岸,摧伏死魔军。”
= 如能于此正法、戒律中,观察各种法相的话,这些人就能度达彼岸,摧伏死魔的军队。
 
尔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如是,异比丘所问、尊者阿难所问、佛问诸比丘三经,亦如上说。
= 就像这样,有异比丘所问、尊者阿难所问、佛问诸比丘三经,经文内容也如前面所述一样。
 
#1052、本经说明十不善业是恶法,十善业是真实法。增支部Saddhamma(正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法,有真实法。
= “恶法”:Asaddhamma,非正法,邪法。
= “真实法”:Saddhamma,正法,善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恶法(邪法),也有真实法(正法、善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为恶法?
“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名恶法。
= 什么是恶法呢?就是杀生、不与取(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这些就是恶法。
“云何为真实法?
“谓离杀生,乃至正见,是名真实法。”
= 什么是真实法呢?就是远离杀生……乃至有正见,这些就是真实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3、本经说明十不善业是恶法,更教人行十不善业是恶恶法;十善业是真实法,更教人行十善业是真实真实法。增支部Papadhamma(诸恶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法、恶恶法,有真实法、真实真实法。
= “恶恶法”:巴利本作Papadhammena Papadhammataram(比恶法更恶法)。
= “真实真实法”:巴利本作Kalyanadhammena Kalyanadhammataram(比善法更善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恶法、有比恶法更恶之法,有真实法、有比真实法更真实之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为恶法?
“谓杀生,乃至邪见,是名恶法。
= 什么是恶法呢?就是杀生……乃至邪见,这些就是恶法。
“云何为恶恶法?
“谓自杀生,教人令杀;
“乃至自起邪见,复以邪见教人令行,是名恶恶法。
= 什么是比恶法更恶之法呢?就是自己杀生,也教人杀生;……乃至自己起邪见,又教人行邪见,这些就是比恶法更恶之法。
“云何为真实法?
“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真实法。
= 什么是真实法呢?就是不杀生……乃至有正见,这些就是真实法。
“云何为真实真实法?
“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
“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是名真实真实法。”
= 什么是比真实法更真实之法呢?就是自己不杀生,也教人不要杀生;……乃至自己行正见,又能教人行正见,这些就是比真实法更真实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4、本经说明行十不善业者为不善男子,行十善业者为善男子。增支部Sappurisadhamma(善士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善男子、善男子。
= “不善男子”:巴利本作Asappurisadhamma(非善士法)。
= “善男子”:巴利本作Sappurisadhamma(善士法)。
“谛听!善思!今当为汝说。
= 有不善男子和善男子。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现在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为不善男子?
“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
= 什么是不善男子呢?就是杀生……乃至有邪见的人,这样就叫做不善男子。
“云何善男子?
“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善男子。”
= 什么是善男子呢?就是能不杀生……乃至具有正见的人,这样就叫做善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5、本经说明行十不善法者为不善男子,更教人行不善法者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行十善法者为善男子,更教人行十善法者为善男子善男子。增支部Sikkhapada(学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有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
=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Asappurisena Asappurisataram,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男子。
= “善男子善男子”:Sappurisena Sappurisataram,比善男子更善男子。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不善男子、也有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有善男子、也有比善男子更善的男子。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为不善男子?
“谓杀生,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
= 怎样叫不善男子呢?就是行作杀生……乃至有邪见的人,这样就叫做不善男子。
“云何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
“谓手自杀生,教人令杀;
“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邪见,是名不善男子不善男子。
= 怎样叫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呢?就是他不但亲自杀生,也教人去杀生;……乃至自己行邪见,还教人行邪见,这样就叫做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
“云何为善男子?
“谓不杀生,乃至正见者,是名善男子。
= 怎样叫善男子呢?就是能不杀生……乃至具有正见的人,这样就叫做善男子。
“云何为善男子善男子?
“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
“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是名善男子善男子。”
= 怎样叫比善男子更善的男子呢?就是自己不但不杀生,还教人也不杀生;……乃至自己不但行正见,又能教人行正见,这样就叫做比善男子更善的男子。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6、本经说明行十不善业者必下地狱,行十善业者必生天上。增支部Dasa-dhamma(十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成就十法者,如铁钻水,身坏命终,下入恶趣泥犁中。
= 如果成就十种恶法的话,就会如铁枪钻入水底一样,身坏命终后,必会向下堕入地狱恶道中。
(máo) = 古同“矛”。
铁鉾 = 鉾,剑端。铁鉾,即铁枪。
“何等为十?谓杀生,乃至邪见。
= 是哪十种呢?就是杀生……乃至有邪见。
“若成就十法,譬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 如果成就十种善法的话,就譬如铁枪仰钻虚空一样,身坏命终后,就会上生于天上。
“何等为十?谓不杀生,乃至正见。”
= 是哪十种呢?就是不杀生……乃至具有正见。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7、本经说明若自行十不善业,更教人行十不善业者,必下地狱;若自行十善业,更教人行十善业者,必生天上。增支部Visati-dhamma(二十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成就二十法者,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
= 如果成就二十种恶法的话,就会如铁枪钻入水底一样,身坏命终后必会向下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何等为二十?
“谓自手杀生,教人令杀;
“乃至自行邪见,复以邪见教人令行。
= 是哪二十种呢?就是亲自杀生,也教人杀生;……乃至自己行邪见,又教人行邪见。
“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
= 成就这二十种恶法,就会如铁枪钻入水底一样,身坏命终后,向下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有二十法成就,譬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 如果有成就二十种善法的话,就会如铁枪仰钻虚空一样,身坏命终后,上生于天上。
“何等为二十法?
“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
“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
= 是哪二十种法呢?就是自己能不杀生,也教人不杀生;……乃至自己行正见,又能教人行正见。
“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 成就这二十种善法,就会如铁枪仰钻虚空一样,身坏命终后,上生于天上。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8、本经说明若自行、教人、赞叹十不善业者,必堕地狱;若自行、教人、赞叹十善业者,必生天上。增支部Timsa-dhamma(三十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法成就者,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
= 如果成就三十种恶法的话,就会如铁枪钻入水底一样,身坏命终后,必会向下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何等为三十法?
“谓自手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
“乃至自行邪见,复以邪见教人令行,常复赞叹行邪见者。
= 是哪三十法呢?就是亲自杀生,教人杀生,又常赞叹杀生;……乃至自己行邪见,且教人行邪见,又常赞叹行作邪见的人。
“是名三十法,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
= 成就这三十种恶法,就会如铁枪钻入水底一样,身坏命终后,必会向下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有三十法成就者,如铁鉾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 如果有成就三十种善法的话,就会如铁枪仰钻虚空一样,身坏命终后,上生于天上。
“何等为三十法?
“谓自不杀生,教人不杀,常复赞叹不杀功德;
“乃至自行正见,复以正见教人令行,常复赞叹正见功德。
= 是哪三十种善法呢?就是自己不杀生,也教人不杀生,又常赞叹不杀生的功德;……乃至自己行正见,且教人行正见,又常赞叹正见的功德。
“是名三十法成就,如铁鉾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 成就这三十种善法,就譬如铁枪仰钻虚空一样,身坏命终后,上生于天上。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59、本经说明若自行、教人、赞叹、随喜十不善法者,必堕地狱;若自行、教人、赞叹、随喜十善行者,必生天上。增支部Cattarisa-dhamma(四十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十法成就,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
= 如果有成就四十种恶法的话,就会如铁枪投入水底一样,身坏命终后,向下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何等为四十法?
“谓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
“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赞叹邪见,见行邪见心随欢喜。
= 是哪四十种法呢?就是亲自杀生、教人杀生、赞叹杀生、见人杀生而心随欢喜;……乃至自己行邪见,也教人行邪见,赞叹邪见,见人行邪见而心随欢喜。
“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
= 成就这四十种恶法,就会如铁枪投入水底一样,身坏命终后,必会向下堕生于地狱恶道中。
“有四十法成就,如铁枪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 如果有成就四十种善法的话,就会如铁枪仰钻虚空,身坏命终后,上生于天上。
“何等为四十?
“谓不杀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功德,见不杀者心随欢喜;
“乃至自行正见,教人令行,亦常赞叹正见功德,见人行者心随欢喜。
= 是哪四十种法呢?就是自己不杀生,也教人不杀生,口常赞叹不杀的功德,见人不杀则心随欢喜;……乃至自己行正见,也教人行正见,常赞叹正见的功德,见人行正见则心随欢喜。
“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铁枪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 成就这四十种善法,就会如铁枪仰钻虚空一样,身坏命终后,上生于天上。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60、本经说明十不善业是非法,十善业是正法。增支部Sacchikatabba(应现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非法,有正法。
= “非法”:Asaddhamma,不正法,恶法。
= “正法”:Saddhamma,善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非法(不正法、恶法),有正法(善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非法?
“谓杀生,乃至邪见,是名非法。
= 什么是非法呢?就是杀生……乃至邪见,这些就是非法。
“何等为正法?
“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正法。”
= 什么是正法呢?就是不杀生……乃至正见,这些就是正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61、本经说明十不善业是非律,十善业是正律。增支部Sadhu etc.(善良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非律,有正律。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错误的戒律,有正确的戒律。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非律?
“谓杀生,乃至邪见,是名非律。
= 什么是错误的戒律呢?就是杀生……乃至邪见,这些就是错误的戒律。
“何等为正律?
“谓不杀,乃至正见,是名正律。”
= 什么是正确的戒律呢?就是不杀生……乃至正见,这些就是正确的戒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非律、正律,如是非圣及圣,不善及善,非亲近、亲近,非善哉、善哉,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弃法、不弃法,一一经如上说。
= 就如本篇「非律、正律」的经文所述,像这非圣及圣,不善及善,非亲近、亲近,非善哉、善哉,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弃法、不弃法等九篇经文,每一经都与前面经文内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