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三十一卷
#佛所说诵(中)<23,31卷>
##天界相应(下)<861~872>
##努力修证相应<873~891>
##六入十八界五阴相应<892~901>
##四不坏净相应(上)<902~904>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861、本经说明兜率天人寿极长,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后生三恶趣中,多闻圣弟子则不生三恶趣中。增支部Uposathanga(布萨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兜率陀天寿四千岁。
= 人间的四百年是兜率陀天(欲界第四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兜率陀天的寿命有四千岁(等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岁)。
= “兜率陀”:Tusita,为欲界第四重天。译为知足。弥勒菩萨于此天中内院为诸天众说法。
“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 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然而多闻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62、本经大意同第86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八百岁是化乐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化乐天寿八千岁。
= 人间的八百年是化乐天(欲界第五重天)天上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化乐天的寿命有八千岁(等于人间二十三亿四百万岁)。
= “化乐天”:Nimmanarati,为欲界第五重天。
“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 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然而多闻的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63、本经大意同第86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他化自在天寿一万六千岁。
= “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为欲界第六重天。
“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 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寿命有一万六千岁(等于人间四十六亿八百万岁)。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中;然而多闻的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佛说六经,如是异比丘问六经、佛问诸比丘六经亦如是说。
= 就如佛陀所说有关六欲天的经文,同样地,异比丘问六欲天的经文、佛问诸比丘六欲天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说六经 = 依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注说:「佛说六经,即别说六欲天。但前三天——四王天、忉利天、炎摩天,在上卷中,已佚。」
#864、本经说明若比丘具足初禅,于五蕴作正思惟,则离爱,得涅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 如果比丘无论是行作、或形态、或相状,都已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远离于欲念而生喜乐,他就能圆满地安住于初禅。
“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于彼法生厌、怖畏、防护;
“生厌、怖畏、防护已,以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 他不再忆念这行作、这形态、这相状,然而对那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现象,会作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无常、苦、空、非我的思惟,对那五蕴现象产生厌嫌、怖畏、防护的心理;产生厌嫌、怖畏、防护的心理后,就会用佛法的甘露来利益自己,如此而得寂静,如此而得胜妙,就是所谓的舍离残余的爱欲,灭尽贪爱、无欲、息灭净尽、体证涅槃。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65、本经说明若比丘具足初禅,于五蕴作正思惟,则能解脱欲、有、无明三有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如是知、如是见已,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见识后,就能得到欲界烦恼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烦恼心的解脱、三界无明烦恼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 = 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此谓之三有漏。漏是烦恼的异名,统收三界之烦恼为三种。
|
|
欲漏
|
欲界一切烦恼中除无明者。
|
有漏
|
有者苦果之异名,总称色界、无色界,是于色界、无色界中除无明外之一切烦恼。
|
无明漏
|
是三界一切之无明。
|
#866、本经说明若比丘具足初禅,于五蕴作正思惟,则可得中般涅槃乃至上流涅槃,或生于梵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若不得解脱,以欲法、念法、乐法故,取中般涅槃。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如果还不能得到解脱的话,由于能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死后能得中般涅槃。
“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
“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
“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槃;
“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
“若不如是,或复即以此欲法、念法、乐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辅天中,或生梵身天中。”
= 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有行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无行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上流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又因这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功德,得以受生于大梵天中,或生梵辅天中,或生梵身天中。」
= “大梵天”:Mahabrahma,色界初禅第三重天。
= “梵辅天”:Brahmapurohita,色界初禅第二重天。
= “梵身天”:Brahmakayika,色界初禅第一重天,又叫梵众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五种般/五种不还
|
|
中般涅槃
|
Antaraparinibbayi,即于欲界死,而于色界生之「中间得涅槃者」,不还之圣者。于欲界死而往生色界,于其中有之位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者。
|
生般涅槃
|
Upabaccaparinibbayi,生色界已,未久即能起圣道,断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
有行般涅槃
|
Sasankharaparinibbayi,生色界已,于其天处长时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
|
无行般涅槃
|
Asankharaparinibbayi,生色界已,于其天处无加行,任运经久方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
上流般涅槃
|
Uddhamsota,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至有顶天而入般涅槃者。
|
中般涅槃
|
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欲界死而往生色界,于其中有(中阴身)之位断除余惑,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者。
|
生般涅槃
|
即修得不还之圣者,生于色界后,不久断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
无行般涅槃
|
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其所生色界天处,无加行勤修,懈怠而经长时,余恶才断,而得般涅槃者。
|
有行般涅槃
|
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其所生色界天处长时加行勤修,以断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
上流般涅槃
|
即修得不还之圣者,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至于无色界之有顶天而八般涅槃者。
|
#867、本经说明若比丘具足第二禅,于五蕴作正思惟,则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
= 如果比丘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态、如是的相状,息止了有觉有观的现象,心灵清净,住心于一处,没有觉也没有观,由禅定而生起喜乐,就能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
“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忆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心生厌离、怖畏、防护;
“厌离、防护已,于甘露法界以自饶益。
= 如果不忆念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态、如是的相状,而是对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现象作思惟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无常、苦、空、非我,对于这些现象而心生厌离、怖畏、防护;生厌离、防护后,就能于涅槃境界而自得利益。
甘露法界 = 喻涅槃界。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额外增添[give as an extra]。)
“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 这就是寂静,这就是胜妙,所谓舍离了一切的有余,灭尽贪爱、无欲、息灭净尽,至于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68、本经说明具足第二禅,而于五蕴作正思惟之果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他如此地认知、如此地观察后,就能得到欲界烦恼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烦恼心的解脱、三界无明烦恼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若不解脱,而以彼(法)欲法、念法、乐法,取中般涅槃;
“若不尔者,取生般涅槃;
“若不尔者,取有行般涅槃;
“若不尔者,取无行般涅槃;
“若不尔者,取上流般涅槃;
“若不尔者,彼以欲法、念法、乐法生自性光音天;
= “自性光音天”:Abhassara,又作光音天,色界二禅之终天。
“若不尔者,生无量光天;
= “无量光天”:Appamanabha,色界二禅之第二天。
“若不尔者,生少光天。”
= 如果还不能解脱的话,然而因他能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或可得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无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上流般涅槃;如果再不能如此的话,由于他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或可受生至自性光音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生无量光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光天。」
= “少光天”:Parittabha,色界二禅之第一天。
而以彼法 = 「法」字依据经意及后面类句,疑为衍字。「杂阿含经论会编」也持此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69、本经说明第三禅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五蕴作正思惟所得之果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贪喜舍住,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乐住,第三禅具足住。
= 如果比丘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厌离对二禅的贪喜,摄心不受,有正念正智,身受三禅之乐,这种舍弃二禅喜念而行三禅之乐的妙乐,非凡夫所知,唯修行到此境的圣者能说得出(感受得到),也能知所弃舍,而圆满地安住于第三禅。
“若不尔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乃至上流般涅槃;
“若不尔者,以彼法欲、法念、法乐,生遍净天;
= “遍净天”:Subhakinna,色界三禅三天之第三天。
“若不尔者,生无量净天;
= “无量净天”:Appamanasubha,色界三禅三天之第二天。
“若不尔者,生少净天。”
= 如果不如此的话,以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而对于色、受、想、行、识的现象思惟这些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乃至能得到上流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因他的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而受生于遍净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能生于无量净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净天。
= “少净天”:Parittasubha,色界三禅三天之第一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0、本经说明第四禅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五蕴作正思惟所得之果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苦息乐,前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 如果比丘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出离了忧苦,也息止了喜乐之心,先前的忧喜皆已息灭,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意念极清净,住心一处,就能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若不如是忆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乃至上流般涅槃;
“若不尔者,或生因性果实天;
= “因性果实天”:梵Brhatphala,又作广果天,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三天。
“若不尔者,生福生天;
= “福生天”:梵Punya
Prasava,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二天。
“若不尔者,生少福天。”
= 如果不如此地去忆念,而是对于色、受、想、行、识等现象思惟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乃至得到上流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会生于因性果实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会生于福生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福天。
= “少福天”:梵Anabhraka,又作无云天,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一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禅,如是四无色定亦如是说。
= 就如对四禅的叙述;同样地,对四无色定也是同样的说法。
#871、本经说明风云天、焰电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热天之神力。参阅相应部Desana(说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风云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游戏。’
= 有位风云天人生起这样的想法:我现在要运用神通力游戏。
“如是念时,风云则起。
= 当他做这样的想法时,风云就自然涌起。
“如风云天,如是焰电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热天亦如是说。”
= 就如风云天人一样,像这焰电天、雷云天、雨天、晴天、寒天、热天等天人,也说他们各自都有如此的神通力。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说如是,异比丘问佛、佛问诸比丘亦如是说。
= 就如本经所说,有异比丘问佛、佛问诸比丘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872、本经叙说世尊于雨夜出游,佛告阿难以伞盖覆灯随行,时天帝释及四大天王均以伞盖覆灯,随诸大弟子行,世尊见后微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于夜暗中,天时小雨,电光焰照。
= 那时,世尊在暗夜中,天空下着小雨,雷电的光焰闪耀。
佛告阿难:“汝可以伞盖覆灯持出。”
=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可以拿支伞覆着灯,我们出游去。」
尊者阿难即受教,以伞盖覆灯,随佛后行,至一处,世尊微笑。
= 阿难尊者立即遵照指示,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佛陀后面,走到一个地方,世尊忽然露出微笑。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不以无因缘而笑,不审世尊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 阿难尊者向佛陀请问说:「世尊您是不会无缘无故而笑的,不知世尊您今日是为何缘故而发出微笑呢?」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来不以无因缘而笑,汝今持伞盖覆灯,随我而行;
“我见梵天亦复如是持伞盖覆灯,随拘邻比丘后行;
= “拘邻”:Anna-kondanna,即五比丘中之阿若憍陈如。
“释提桓因亦复持伞盖覆灯,随摩诃迦叶后行;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天帝释,为欲界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之主。
“袟栗帝罗色吒罗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舍利弗后行;
= “袟栗帝罗色吒罗”:Dhatarattha,又称持国天王,四天王之一,掌管东方领土。
袟(zhì) = 装剑的套子/古同“帙”。包书套子,用布帛制成[cloth slip-case for a book]。
栗(lì) =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
“毗楼勒迦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大目揵连后行;
= “毗楼勒迦”:Virulhaka,又称增长天王,四天王之一,掌管南方领土。
“毗楼匐叉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摩诃拘絺罗后行;
= “毗楼匐叉”:Virupakkha,又称广目天王,掌管西方领土。
匐(fú) = 匍匐。以腹贴地前进[belly]。
“毗沙门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摩诃劫宾那后行。”
= 是的!是的!如来不会无缘无故而笑,你现在拿着伞盖覆着灯,随我而行,我看见大梵天王也一样地拿支伞覆着灯,跟随在拘邻比丘后面走;天帝释提桓因也是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摩诃迦叶后面走;袟粟帝罗色咤罗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也是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舍利弗后面走;毗楼勒迦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也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大目揵连后面走;毘楼匐叉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也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摩诃拘絺罗后面走;毘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摩诃劫宾那后面走。
= “毗沙门”:Vessavana,又称多闻天王,掌管北方领土。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3、本经说明四种善好调伏众之光辉。增支部Sobheti(使有光辉庄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善好调伏众。
= 有四种善好调伏的大众。
有四种善好调伏众 = 增一阿含二十七品第七经与本经为相对经文,此处作「今有四人,聪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
“何等为四?谓比丘调伏、比丘尼调伏、优婆塞调伏、优婆夷调伏,是名四众。”
= 是那四种呢?就是指善好调伏的比丘、善好调伏的比丘尼、善好调伏的优婆塞、善好调伏的优婆夷,这些就叫做善好调伏的四众。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才辩无畏,多闻通达法,行法次法向,是则为善众。
= 如果辩才无碍又能无所畏惧,博学多闻且通达正法,依循法的秩序修行而向涅槃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善众。
比丘持净戒,比丘尼多闻,优婆塞净信,优婆夷亦然,
是名为善众,如日光自照。
比丘持净戒,比丘尼多闻,优婆塞净信,优婆夷亦然,
是名为善众,如日光自照。
= 比丘能够受持净戒,比丘尼能够多闻。优婆塞能够净信,优婆夷也是如此,这样就叫做是善众,他们都如日光一样地自己照耀着光辉。
如则善好僧,是则僧中好,是法令僧好,如日光自照。”
如则善好僧,是则僧中好,是法令僧好,如日光自照。”
= 如此的话就是善好的僧人,如此的话就是僧众中善好的人,而这都是正法才使僧众善好,就如日光一样地自己照耀着光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调伏,如是辩、柔和、无畏、多闻、通达法、说法、法次法向、随顺法行亦如是说。
= 如本篇「调伏」的经文所叙述,像这辩、柔和、无畏、多闻、通达法、说法、法次法向、随顺法行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74、本经说明随生子、胜生子、下生子。小部如是语经Putta(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种子。
“何等为三?有随生子、有胜生子、有下生子。
= 有三种儿子。是那三种呢?就是随从父母的儿子、胜过父母的儿子、低劣于父母的儿子。
= “随生子”:Anujata。
= “胜生子”:Atijata。
= “下生子”:Avajata。
“何等为随生子?
“谓子父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子亦随学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随生子。
= 怎样叫随从父母的儿子呢?就是说这孩子的父母能够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做儿子的人也随学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就叫做随从父母的儿子。
“何等为胜生子?
“若子父母不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子则能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是名胜生子。
= 怎样叫胜过父母的儿子呢?就是说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然而做为儿子的人却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这样就叫做胜过父母的儿子。
“云何下生子?
“若子父母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子不能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是名下生子。”
= 怎样叫低劣于父母的儿子呢?就是说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然而做为儿子的人却不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这样就叫做低劣于父母的儿子。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生随及生上,智父之所欲;生下非所须,以不绍继故。
= 生下能随从父母或胜过父母的儿子,这是有智慧的父母所想要的;生个低劣的儿子就非父母所想要,因为他不能绍继父母的志业。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为人法之子,当作优婆塞,于佛法僧宝,勤修清净心,
“云除月光显,光荣眷属众。”
= 人世间做为儿子的人,应当做一位优婆塞,于佛、法、僧三宝,勤修清净的心,就能像云散而月光显耀一般,荣耀着父母与家眷。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
「生随及生上……光荣眷属众」 = 本经也出现于南传小部经,今据大林静舍所印黄谨良译文,此处诗偈作「诸智者众,望得优生,及随生子,不望劣生,坏族姓子。有诸儿子,是优婆塞。如是儿子,是世间子,有信有戒,知父母心,无有悭吝。于诸众中,最为荣美,如明分月,无黑云蔽。」可互为参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五戒,如是信、戒、施、闻、慧经亦如是说。
= 就如本经「五戒」所述,像这信、戒、施、闻、慧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75、本经说有四正断。参阅相应部Ganga-peyyala(恒河广说)、增支部Padhana(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
“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 有遮断恶法,令善法增长的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断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二律仪断(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三随护断(使未生的善法生起);四修断(使已生起的善法更增长)。
四正断 = 又译四正勤,即勤于遮断恶法,令善法增长。
正断 = 梵Samyak-prahana,为北传译语;南传说正勤Sammappadhana。两音非常相近。「正断」巴利文为Sammapahana。四正断又译四正勤,即勤于遮断恶法,令善法增长。
|
|
断断
|
Pahanappadhana,断勤,即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
|
律仪断
|
Samvarappadhana,律仪勤,即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
|
随护断
|
Anurakkhanappadhana,随护勤,即未生之善法令生起。
|
修断
|
Bhavanappadhana,修勤,即已生之善法令增长。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6、本经参阅第87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
“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 有遮断恶法,令善法增长的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断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二律仪断(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三随护断(使未生的善法生起);四修断(使已生起的善法更增长)。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断断及律仪,随护与修习,如此四正断,诸佛之所说。”
= 断断及律仪断,随护断与修习断,如此四正断法,是诸佛所说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7、本经说明四正断之内容。相应部Ganga-peyyala(恒河广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
“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 有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二、律仪断,三、随护断,四、修断。
“云何为断断?
“谓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是为断断。
= 怎样叫断断呢?就是比丘对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使它断除,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断断。
= “欲”:指增上欲,志欲,欲勤。
= “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巴利本作Chandam
Janeti Vayamati Viriyam Arabhati Cittam Pagganhati Padahati(起欲、发勤、精进、摄心策持)。以上属八正道正精进(正方便)之内容。
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云何律仪断?
“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断。
= 怎样叫律仪断呢?就是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律仪断。
“云何随护断?
“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随护断。
= 怎样叫随护断呢?就是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随护断。
“云何修断?
“已起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为修断。”
= 怎样叫修断呢?就是对已生起的善法更加修习使圆满,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修断。
已起善法增益修习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8、本经参阅第87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
“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云何为断断?谓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是为断断。
“云何律仪断?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断。
“云何随护断?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随护断。
“云何修断?已起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修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断断及律仪,随护与修习,如此四正断,诸佛之所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9、本经详细说明四正断。增支部Samvara(律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
“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 有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二、律仪断,三、随护断,四、修断。
“云何断断?
“若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摄受;
“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
“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
“已生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断断。
= 怎样叫断断呢?就是比丘对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使它断除,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使他不会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已生起的善法更加修习使圆满,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断断。
“云何律仪断?
“若比丘善护眼根,隐密、调伏、进向;
“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护、隐密、调伏、进向,是名律仪断。
= 怎样叫律仪断呢?就是比丘善于摄护眼根,使它隐密、调伏、进于正向;同样地,耳、鼻、舌,身意根等也善于摄护,使它隐密、调伏、进于正向,这样就叫做律仪断。
“云何随护断?
“若比丘于彼彼真实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净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
= 怎样叫随护断呢?就是比丘对于每一种真实的三昧(禅定)相状善能守护保持,对所观境相所谓的青瘀相、肿胀相、脓烂相、腐坏相、虫噉食不净相等,要修习守护,不使它退失,这样就叫做随护断。
“云何修断?
“若比丘修四念处等,是名修断。”
= 怎样叫修断呢?就是要修习四念处等法,这样就叫做修断。
= “四念处”: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四念处者,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断断律仪断,随护修习断,此四种正断,正觉之所说;
“比丘勤方便,得尽于诸漏。”
= 断断及律仪断,随护断与修习断,这四种正断,是得正觉的佛陀所说;比丘如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就可以灭尽一切的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念处,如是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亦如是说。
= 就如本经「四念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80、本经说明修习禅法以不放逸为根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间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
“如是比丘修习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转。
= 譬如有人在世间有所建造设立,那一切都要依于大地;同样地,比丘要修习禅法,一切也要依不放逸为根本,依不放逸而集,依不放逸而生,依不放逸而显现。
= “不放逸”:Appamada,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比丘不放逸者,能修四禅。”
= 比丘不放逸的话,才能修习四禅定。
= “不放逸者,能修四禅”:五盖障禅定,善心专注则「不昏睡」、「不掉悔」,去「贪、瞋、痴」,五盖除,禅支现,故不放逸者能修四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81、本经说明不放逸者能断贪瞋痴三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如是比丘能断贪欲、瞋恚、愚痴。”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一样,有所不同的是:「像这样不放逸的比丘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三毒的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贪欲、瞋恚、愚痴,如是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贪欲究竟,瞋恚、愚痴究竟,出要、远离、涅槃亦如是说。
= 就如本经「断贪欲、瞋恚、愚痴」的经文所述,像这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贪欲究竟,瞋恚、愚痴究竟,出要、远离、涅槃等经,也是同样的说法。
#882、本经详细说明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相应部Appamada-vagga(不放逸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
“如是种种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 譬如百草药木,都要依于大地然后才能生长;同样地,种种的善法,也都要以不放逸做为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如上说,……乃至涅槃」 = 依南传「相应阿含」第五正勤相应之第一为「恒河广说」,第二即「不放逸品」。「恒河广说」之内容最后即说「比丘如是对四正勤修习,对四正勤多修习,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这些句子在北传有关经文(第五八九经至五九三经)中皆无。南传的「不放逸品」因经文雷同于前面的「恒河广说」,所以经文省略,只附摄颂「如来与足迹,屋顶与根核,夏生花王月,日衣等十句。」并附记说:「依正勤之可广说不放逸品。」北传广举三十五事以详说「不放逸」,比南传多了二十五事之多。由南传的经文叙述,可知北传本经省略诸处应作「如是对不放逸修习,对不放逸多修习,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譬如黑沉水香是众香之上;
“如是种种善法,不放逸最为其上。
= 譬如黑沈水香是众香中最为上等;同样地,种种的善法,也是以不放逸最为重要。
“譬如坚固之香,赤栴檀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一切皆不放逸为根本。
“如是,乃至涅槃。
= 譬如坚固的香料中,赤旃檀最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如此,……乃至涅槃。
“譬如水陆诸华,优钵罗华为第一;
= “优钵罗”:Uppala,莲花之一种,即青莲华、睡莲。
“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为根本,乃至涅槃。
= 譬如水里与陆地一切花中,以优钵罗花(青莲花、睡莲)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陆地生华,摩利沙华为第一;
= “摩利沙”:Mallika,又作「末利迦」,「素馨」之一种,花黄金色,用以作高贵花蔓,故又名蔓花。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乃至涅槃。
= 譬如陆地所生的花中,以摩利沙花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比丘!一切畜生迹中,象迹为上;
“如是一切诸善法,不放逸最为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比丘啊!譬如一切畜生的足迹中,象的足迹最大;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最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畜生,师子为第一,所谓畜生主;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畜生中,以狮子为第一,是所谓的畜生之王;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屋舍堂阁,以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 譬如一切屋舍堂阁,以栋梁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
“譬如一切阎浮果,唯得阎浮名者,果最为第一;
= “一切阎浮果”:阎浮洲上一切果实,即此世界上的所有果实。
= “阎浮”:Jambu,果实名。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 譬如世界上一切果树,只有叫阎浮果的果实最美好;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
“如是一切俱毗陀罗树,萨婆耶旨罗俱毗陀罗树为第一;
= “俱毗陀罗”:Kovilara,黑檀树。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的俱毘陀罗树(黑檀树),以萨婆耶旨罗的俱毘陀罗树最好;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诸山,以须弥山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山,以须弥山王最高;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金,以阎浮提金为第一;
= “阎浮提金”:Jambonada,又作阎浮檀金,为阎浮河所产之金。色赤黄而带有紫焰气,为金中最高贵者。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的黄金,以阎浮河所产的黄金最高贵;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衣中,伽尸细氎为第一;
= “伽尸”:Kasi,国名,在中印度,为十六大国之一,萨罗之北邻。
氎(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的衣料中,伽尸国所产的细毛布最好;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颜色中,以白色最精纯;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众鸟,以金翅鸟为第一;
= “金翅鸟”:Garula,又作「迦楼罗」,为八众之一,翅金色,双翅广三百六十万里,住须弥山下,常捕龙为食。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众鸟之中,以金翅鸟最大;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诸王,转轮圣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国王,以转轮圣王最为高贵;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天王,四大天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的天王,以四大天王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释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释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兜率陀天,以兜率陀天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兜率陀天中,以兜率陀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化乐天,以善化乐天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化乐天,以善化乐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他化自在天,以善他化自在天子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他化自在天,是以善他化自在天子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梵天,大梵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梵天,以大梵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阎浮提一切众流皆顺趣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以容受故;
“如是一切善法皆顺不放逸。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阎浮提(即我们世间)的一切水流都顺趋于大海,大海是最为广大,因它能容纳百川;同样地,一切的善法都是随顺于不放逸。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雨滴皆归大海;
“如是一切善法皆顺趣不放逸海。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雨滴都将归于大海;同样地,一切善法也都是顺趋于不放逸的大海。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萨罗,阿耨大萨罗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第一。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萨罗(即婆罗树)以阿耨大萨罗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第一。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阎浮提一切河,四大河为第一,谓恒河、新头、搏叉、司陀;
= “恒河、新头、搏叉、司陀”:Ganga,Sindhu,Vaksu,Sidi,印度四大河。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第一。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阎浮提的一切河流,以四大河为第一,就是所谓的恒河、新头河、搏叉河、司陀河(以上为印度四大河);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第一。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四大河 = 印度的四大河:一恒河,又作殑伽河。二新头河,又作信度河、辛头河。三搏叉河,又作缚刍河。四司陀河,又作徙多河。
“譬如众星光明,月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第一。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众星的光明,以月亮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第一。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诸大身众生,罗睺阿修罗最为第一;
= “罗睺阿修罗”:古时不知日蚀月蚀之因,以为有「大身者」遮住日、月,而此「大身者」为罗睺阿修罗王。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身体高大的众生中,以罗睺阿修罗最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诸受五欲者,顶生王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所有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的人,顶生王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顶生王 = 据本生经记载:往昔有王,名布杀陀王,王顶上忽生疱,自疱生一子。后长大为金轮王,称顶生王。顶生金轮王既征服四天下,遂上忉利天欲害帝释而己代之,不成还下地,困病而死。顶生王者,今之释迦佛是也。可知顶生王也是佛陀前生之一。
“譬如欲界诸神力,天魔波旬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欲界的一切神通力量,以天魔波旬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众生,无足、两足、四足、多足,色、无色,想、无想,非想、非无想,如来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的众生,无足、两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无想等,以如来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所有诸法,有为、无为,离贪欲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所有的一切法,有为法或无为法,以出离贪欲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诸法众,如来众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一切的法众(习法的大众),以如来的法众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所有诸界苦行,梵行圣界为第一;
“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如上说,乃至涅槃。”
= 譬如所有一切诸界的苦行,以梵行圣界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83、本经分别说明各种「四种禅」。相应部Jhana-samyutta(禅定相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禅:
“有禅三昧善,非正受善;
“有禅正受善,非三昧善;
“有禅三昧善,亦正受善;
“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 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善巧而非于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善巧,而非于三昧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善巧,也于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善巧,也非于正受善巧。
三昧 = 「三昧」指心定于一处(或一境)而不散乱。
正受 = 「正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
「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禅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禅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 三昧与正受,统而言之皆谓之禅定,若细而分之,则三昧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正受则行者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南传相对经文英译本此处作:There
are these four,brethren,who
practice the jhanas what four?Herein,brethren,a certain one who practic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but is not stilled in the attainment
thereof.Again,brethren one who practic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s of concentration,but is not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itself).Again,brethren,a certain one who practices meditation is neither
concentration nor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 sthereof.Again,brethren,a certain who practices meditation is both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and skilled in the fruits thereof.(大意是:比丘们!有四种习禅的人。是那四种人呢?比丘们!此中有一种习禅的人,他熟练于三昧,但是他却不熟练于正受。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熟练于正受,但是却不熟练于三昧。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是既不熟练于三昧,也不熟练于正受。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是既熟练于三昧,也熟练于正受。)南北经文对照,可见北传经文中之「善」字,即英文之skilled,是作「善巧、善长」之意。但经中所说三昧或正受之住、起、时、处、迎、念、念不念、来、恶、方便、止、举、舍等法,用词简略,详细内容仍待考究。「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止住、出起、安乐、所缘、行境、引发、恭敬(作)、常作、随应等法,与北传出入甚大。(参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三)第十三禅定相应)。
“复次,四种禅:
“有禅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
“有禅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
“有禅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
“有禅非住三昧善,亦非住正受善。
= 其次,又有四种——有一种禅为于住三昧善巧,而非于住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住正受善巧,而非于住三昧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住三昧善巧,也于住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住三昧善巧,也非于住正受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起善,非正受起善;
“有禅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
“有禅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
“有禅非三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起(出离)善巧,而非于正受起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起善巧,而非于三昧起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起善巧,也于正受起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起善巧,也非于正受起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时善,非正受时善;
“有禅正受时善,非三昧时善;
“有禅三昧时善,亦正受时善;
“有禅非三昧时善,亦非正受时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时善巧,而非于正受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时善巧,而非于三昧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时善巧,也于正受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时善巧,也非于正受时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处善,非正受处善;
“有禅正受处善,非三昧处善;
“有禅三昧处善,亦正受处善;
“有禅非三昧处善,亦非正受处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处善巧,而非于正受处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处善巧,而非于三昧处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处善巧,也于正受处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处善巧,也非于正受处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
“有禅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
“有禅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
“有禅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又有一种禅为于三昧迎善巧,而非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迎善巧,而非于三昧迎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迎善巧,也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迎善巧,也非于正受迎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
“有禅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
“有禅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
“有禅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念善巧,而非于三昧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念善巧,也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
“有禅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
“有禅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
“有禅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也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来善,非正受来善;
“有禅正受来善,非三昧来善;
“有禅三昧来善,亦正受来善;
“有禅非三昧来善,亦非正受来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来善巧,而非于正受来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来善巧,而非于三昧来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来善巧,也于正受来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来善巧,也非于正受来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恶善,非正受恶善;
“有禅正受恶善,非三昧恶善;
“有禅三昧恶善,亦正受恶善;
“有禅非三昧恶善,亦非正受恶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恶善巧,而非于正受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恶善巧,而非于三昧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恶善巧,也于正受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恶善巧,也非于正受恶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
“有禅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
“有禅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
“有禅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方便善巧,而非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方便善巧,而非于三昧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方便善巧,也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方便善巧,也非于正受方便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
“有禅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
“有禅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
“有禅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止善巧,而非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止善巧,而非于三昧止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止善巧,也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止善巧,也非于正受止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举善,非正受举善;
“有禅正受举善,非三昧举善;
“有禅三昧举善,亦正受举善;
“有禅非三昧举善,亦非正受举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举善巧,而非于正受举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举善巧,而非于三昧举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举善巧,也于正受举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举善巧,也非于正受举善巧。
“复次,四种禅:
“有禅三昧舍善,非正受舍善;
“有禅正受舍善,非三昧舍善;
“有禅三昧舍善,亦正受舍善;
“有禅非三昧舍善,亦非正受舍善。”
=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舍善巧,而非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舍善巧,而非于三昧舍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舍善巧,也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舍善巧,也非于正受舍善巧。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84、本经说明阿罗汉之三明。参阅增支部Tikanna(三耳〈婆罗门〉),Janussoni(生闻〈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无学三明。
“何等为三?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 有阿罗汉所证得的三种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 “无学”:阿罗汉之别称。证阿罗汉果之圣者,圣行已立,所作已作,对不受后有之法已无须再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察知宿命,见天恶趣生,生死诸漏尽,是则牟尼明。
= 观察而知一切宿命之事,能看见人天或恶趣的生死,生死的一切烦恼都已灭尽,这些就是阿罗汉的智慧。
牟尼 = 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是佛及阿罗汉之通称,此指阿罗汉而言。
“其心得解脱,一切诸贪爱,三处悉通达,故说为三明。”
= 他的心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爱,对宿命、生死、漏尽等三处的真义都已通达明白,所以称为三种智慧。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明 = 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证明。三明是六通中宿命、天眼、漏尽三通。
|
宿命明/宿命智证明
|
天眼明/生死智证明
|
漏尽明/漏尽智证明
|
#885、本经详细说明无学三明。参阅增支部Tikanna(三耳〈婆罗门〉),Janussoni(生闻〈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无学三明。
= “诸比丘”:巴利本作Tikanna
Brahmana(帝敢那婆罗门)。
“何等为三?谓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 有阿罗汉所证得的三种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所谓的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云何无学宿命智证通?
“谓圣弟子知种种宿命事,从一生至百千万亿生,乃至劫数成坏,我及众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受分齐,我及众生于此处死、余处生,于余处死、此处生,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受,种种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证明。
= 怎样叫无学宿命智证通呢?就是说圣弟子能够知道种种过去世的事情,从一生至百千万亿生,乃至劫数的由成而坏阶段,我及众生的过去世所经历的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如是之姓、如是之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受的范围界限,我和众生在这里死了,受生到别处,在别处死了,又在这儿受生,有如此之行、如此之因、如此信受等,种种过去世的事情,都能清楚地知道,这样就叫做宿命智证的神通智慧。
“云何生死智证明?
“谓圣弟子天眼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向于恶趣,随业受生,如实知;
“如此众生身恶行成就、口恶行成就、意恶行成就,谤圣人,邪见受邪法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恶趣泥犁中;
= “泥犁”:Niraya,地狱。
“此众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谤毁圣人,正见成就,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证明。
= 怎样叫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说圣弟子的天眼明净胜过凡人之眼,他可看到一切众生的死时与生时,是好的形色或不好的形色,是尊贵的形色或卑贱的形色,是向于恶道,或随业而受生等事,他都能如实知道;也知道如此的众生成就身的恶行、成就口的恶行、成就意的恶行,毁谤圣人,因为邪见受邪法的缘故,身死命终之后,堕生于恶道地狱中;而此众生由于身的善行、口的善行、意的善行,不毁谤圣人,成就了正见,所以身死命终之后,受生于善道天人之中,这样就叫做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
“云何漏尽智证明?
“谓圣弟子此苦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如实知;
“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漏尽智证明。”
= 怎样叫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说圣弟子能够如实知道这苦谛,也能够如实知道这苦的集起、苦的息灭、苦息灭的方法;有如是的认知、如是的见识后,就能得到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或无色界的有漏心解脱、三界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察知宿命,见天恶趣生,生死诸漏尽,是则牟尼明。
= 观察而知过去世的事,也能看到是生于天道或恶道,灭尽了生死的一切烦恼,这就是阿罗汉的智慧。
“知心得解脱,一切诸贪爱,三处悉通达,故说为三明。”
= 知道心灵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爱,对宿命、生死、漏尽等三处的真义都已通达明白,所以称为三种智慧。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86、本经叙说婆罗门以名字言说为三明,世尊告其自身体验之真实三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慰劳,慰劳已,退坐一面,而作是说:“此则婆罗门三明,此则婆罗门三明。”
=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彼此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这样地说:「这就是婆罗门的三种智慧,这就是婆罗门的三种智慧。」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言:“云何名为婆罗门三明?”
= 什么叫做婆罗门的三种智慧呢?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婆罗门父母具相,无诸瑕秽;
“父母七世相承,无诸讥论;
“世世相承,常为师长,辩才具足;
“诵诸经典、物类名字、万物差品、字类分合、历世本末,此五种记,悉皆通达;
“容色端正,是名,瞿昙!婆罗门三明。”
= 瞿昙啊!就是(一)婆罗门的父母具有好相,没有瑕疵垢秽;父母七世相承,没有一切的讥讽批评;世世相承,常为师长,具足言辩的才能。(二)能诵读一切经典,且对物类的名字,万物品类的差别,字类的分合,历世的始末,这五种记说,都能通晓明白。(三)容貌端正。瞿昙啊!这样就叫做婆罗门的三种智慧。
佛告婆罗门:“我不以名字言说为三明也,贤圣法门说真实三明,谓贤圣知见,贤圣法、律真实三明。”
= 我是不以名字的言说做为三种智慧,贤圣法门所说的是真实的三种智慧,是贤圣的知见,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真实的三种智慧。
婆罗门白佛:“云何,瞿昙!贤圣知见,贤圣法、律所说三明?”
= 瞿昙啊!什么是贤圣的知见,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三种智慧呢?
佛告婆罗门:“有三种无学三明。
“何等为三?谓无学宿命智证明、无学生死智证明、无学漏尽智证明,如上经广说。”
= 有三种无学(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无学宿命智证的神通智慧、无学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无学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余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一切法无常,持戒寂静禅,知一切宿命,已生天恶趣。
“得断生漏尽,是为牟尼通,悉知心解脱,一切贪恚痴。
= 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能持戒修习寂静的禅定,就能知道一切的过去世,看见是已生于天道或恶道中,也能断尽生死烦恼,这就是阿罗汉的神通。他详知心灵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瞋、痴。
“我说是三明,非言语所说。
= 我说这三种真实的神通智慧,不是一般言语所说的。
“婆罗门!是为圣法、律所说三明。”
= 婆罗门啊!这就是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三种智慧。
婆罗门白佛:“瞿昙!是真三明。”
= 婆罗门回答佛陀说:「瞿昙啊!这确实是真正的三种智慧。」
尔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887、本经说明信非只是名字,而表现于戒、施、闻、舍、慧之实际生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慰劳,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瞿昙!我名信。”
=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彼此互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信。」
佛告婆罗门:“所谓信者,信增上戒、施、闻、舍、慧,是则为信,非名字是信也。”
= 所谓信的意义,是信于增上的戒律、布施、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做信,不是光把名字叫做信。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888、本经说明名字不为增益,具足信、戒、闻、舍、慧才是增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面相慰劳,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名增益。”
= 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增益。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增益(zēng yì) = 增进收获、收益[increase]。
佛告婆罗门:“所谓增益者,信增益,戒、闻、舍、慧增益,是为增益,非名字为增益也。”
= 所谓增益的意义,是要增益净信,以及增益戒律、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增益,不是光把名字叫做增益。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889、本经说明名字不为等起,生起信、戒、闻、舍、慧才是等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问讯安否,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名等起。”
= 世尊啊!我的名字就叫做等起。
佛告婆罗门:“夫等起者,谓起于信,起戒、闻、舍、慧,是为等起,非名字为等起也。”
= 所谓等起的意义,是说要生起净信,以及生起戒律、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做等起,不是光把名字叫做等起。
尔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890、本经说明无为法及无为道迹。相应部Maggena
etc.(道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
= “无为法”:Asankhata
Dhamma。
= “无为道迹”:Asankhatagami-magga,达无为之道。
“谛听!善思!
= 我将为你们讲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通达无为法的途径)的内涵。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去思考!
“云何无为法?
“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
= 什么是无为法呢?就是永远灭尽贪欲,永远灭尽瞋恚、愚痴,永远地灭尽一切的烦恼,这样就是无为法。
“云何为无为道迹?
“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无为道迹。”
= 什么是通达无为法的途径呢?就是所谓的八圣道法——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些就是通达无为法的途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为,如是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燃、流通、清凉、微妙、安隐、无病、无所有、涅槃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无为法」的经文所述,像这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流通、清凉、微妙、安隐、无病、无所有、涅槃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渚(zhǔ) = 古水名。渚水/水中的小洲[islet;small
piece of land in waters]。
#891、本经说明若世尊弟子见真谛果,正无间等,则所断苦如大湖水,所余苦如毛端渧水。参阅相应部Abhisamaya
Samyutta(现观相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湖池,广长五十由旬,深亦如是。
= 譬如有一湖水池,宽长有五十由旬,深度也是如此。
“若有士夫以一毛端滴彼湖水,云何,比丘!彼湖水为多?为士夫毛端一滴水多?”
= 如果有一个人用一根毛端来沾起那湖水,怎样泥?比丘啊!是那湖水较多呢?还是那个人所拿毛端的一滴水较多呢?
比丘白佛:“世尊!士夫毛端鲜少耳,湖水无量千万亿倍,不得为比。”
= 世尊啊!那个人所拿毛端的水滴极为稀少,而湖水无量,比它多千万亿倍,不能相比。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鲜少(xiān shǎo) = 极少。
佛告比丘:“具足见真谛,正见具足世尊弟子,见真谛果,正无间等。
= 能圆满地观见真谛,具足正见的世尊弟子,就能见到真谛之果,正确地得到证悟。
“彼于尔时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
“所断诸苦甚多无量,如大湖水,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
= 他在那个时候,已经断除、已经知道,断灭了苦蕴的根本,就如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将不会再生起;而所断除的一切苦恼多得无量,就如大湖水,所残余的苦恼就只如毛端的水滴那么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毛端滴水,如是草筹之端滴水亦如是;如湖池水,如是萨罗多吒伽、恒水、耶扶那、萨罗㳛、伊罗跋提、摩醯、大海亦如是说。
= 就如「毛端渧水」的经文所述,像这草筹之端渧水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又如「湖池水」的叙述,像这萨罗多咤伽、恒水、耶扶那、萨罗、伊罗跋提、摩酰、大海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筹(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
㳛(y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92、本经说明六内入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
= 有内六入处(即六根)。
“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 是那六入处呢?就是眼内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内入处。
“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 对于这六法能观察安忍,就叫做信行(信他人教导而行),可超升而远离三界的生死,出离凡夫地,若未得须陀洹果(预流果),乃至未命终,就一定会得到须陀洹果。
忍 = 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
“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 如果对这六法能更增进观察安忍,就叫做法行(依圣法而行),可超升而远离三界的生死,出离凡夫地,若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就一定会得到须陀洹果。
“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
= 如果对这六法能够如实地以正智去做观察,那么对三种结惑就能灭尽、也能知道,这三种结惑就是所谓的身见结(执持有一实体之我)、戒取结(取非理之禁戒)、疑结(怀疑不信正法),能这样就叫做须陀洹。
“决定不堕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他决定不会再堕入恶道中,一定可以趋向于正觉,在天上或人间最多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了。
“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名阿罗汉。
= 如果对这六法能够以正智观察,不生起一切烦恼,远离贪欲而得解脱的话,就叫做阿罗汉。
“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 他已灭尽了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脱离了一切的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乐,尽除所有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亦如上说。
=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93、本经以五种种子需得地界及水界,彼种子乃得生长增广为譬,说明缘起之流转及还灭各具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生。
= 有五种能生长的种子。
“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种种子。
= 是那五种呢?就是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果实种子。
“此诸种子不断、不破、不腐、不伤、不穿坚,新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
“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
“要得地界、水界,彼诸种子得生长增广。
= 这五种种子不折断、不破损、不腐坏、不伤害、坚硬不穿,新得土地,可是却得不到水,那些种子还是无法生长高大;如果有水灌溉,却没有土壤,那些种子一样无法生长高大;一定要得到土壤与水,那些种子才能生长得高大。
“如是业,烦恼、有爱、见、慢、无明而生行;
“若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无明者,行则灭。”
= 同样地,这业也需要有烦恼、贪爱、邪见、骄慢、无明,才会生起各种业行;如果有业而却无烦恼、贪爱、邪见、无明的话,业行就会息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行,如是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行」的经文所述,像这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94、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世间及世间集,则不得解脱。参阅增支部Loka(世间)、中阿含第137世间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以我于世间及世间集不如实知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为解脱、为出、为离,离颠倒想,亦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如果我对于世间以及世间的集起不能够如实知道的话,我终究不能于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及一切世间中,成为解脱、超出、出离,远离颠倒之想的人,也不能叫做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以我于世间及世间集如实知故,是故我于诸天、世人、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为得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具足住,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因为我对于世间以及世间的集起能够如实知道,所以我于诸天、世人、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及其余众生当中,能成为解脱、超出、出离的人,内心圆满地远离颠倒之想,得以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世间、世间集、世间灭,
世间集、世间出,
= “如”:「如」字上,依照杂阿含经译文简略经惯例应有「如世间及世间集」七字,下接「如是…亦如是说」。
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
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出,
世间集、世间灭道迹,
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
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
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世间、世间集」的经文所述,像这世间集、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道迹,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如世间、世间集 = 「如」下原有「是」字,今据「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如是 = 原作「世间灭」。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改定。
亦如是说 = 此四字原缺。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补上。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95、本经说明为断三爱当求大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爱。
“何等为三?谓欲爱、色爱、无色爱。
= 有三种贪爱。是那三种呢?就是欲界的贪爱、色界的贪爱、无色界的贪爱。
“为断此三爱故,当求大师。”
= 为了断灭这三种贪爱的缘故,应当去访求大师。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求大师,如是次师、教师、广导师、度师、广度师、说师、广说师、随说师、阿阇梨、同伴、真知识之善友、哀愍、慈悲、欲义、欲安、欲乐、欲触、欲通、欲者、精通者、方便者、出者、坚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摄者、常者、学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忆念者、觉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识者、慧者、分别者、念处、正勤、根、力、觉、道、止观、念身、正思惟求,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求大师」的经文所述,像这次师、教师、广导师、度师、广度师、说师、广说师、随说师、阿阇梨、同伴、真知识之善友、哀愍、慈悲、欲义、欲安、欲乐、欲触、欲通、欲者、精通者、方便者、出者、坚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摄者、常者、学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忆念者、觉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识者、慧者、分别者、念处、正勤、根、力、觉、道、止观、念身、正思惟求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真知识之善友 = 「杂阿含经论会编」作「真知识、善友」。
常者、学者 = 「杂阿含经论会编」作「常学者」。
#896、本经说明为断三有漏当求大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有漏。
“何等为三?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
= 有三种烦恼。是那三种呢?就是欲界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的烦恼、三界无明的烦恼。
“为断此三有漏故,当求大师。”
= 为了断灭这三种烦恼的缘故,应当去访求大师。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求大师,如是,乃至求正思惟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求大师」的经文所述,像这……乃至求正思惟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97、本经说明若知见内六入处,则于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忆念,于其中间尽诸有漏。参阅相应部Rahula
Samyutta(罗睺罗相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忆念,于其中间尽诸有漏?”
= 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对我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在境界的一切事务,不会去忆念它,而就在这二者之间灭尽一切的烦恼呢?
佛告罗睺罗:“有内六入处。
“何等为六?谓眼入处,耳、鼻、舌、身、意入处。
= 有内六入处(即六根)。是那六种呢?就是眼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入处。
“此等诸法,正智观察,尽诸有漏,正智心善解脱,是名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已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 对于这些法,能以正智观察,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他已灭尽了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离了重担,获得自己的利乐,尽除一切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98、本经说明若于六处欲贪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即于未来世不再受生死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未来世成不生法。
= 如果比丘断除眼根的欲贪,欲贪断除的话,这就叫做已断除了眼根,已经了知断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不再受生死身。
“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就如对眼根的叙述,像这耳、鼻、舌、身、意等根,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899、本经说明若比丘六处生、住、显现,则病、老、死显现,反之则病、老、死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苦生、病住、老死显现;
“如是,乃至意亦如是说。
= 如果比丘的眼根生起、留住、成就显现,那么痛苦就会跟着生起、疾病就会留住,老死就会显现;同样地……乃至意根,也是如此的说法。
“若眼灭、息、没,苦则灭、病则息、老死则没;
“乃至意亦如是说。”
= 如果眼根寂灭、息止、不再生起,那么痛苦就会跟着寂灭,疾病就会息止,老死也不再生起;……乃至意根,也是如此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900、本经说明若比丘于六处味着则生上烦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眼味著者,则生上烦恼;
“生上烦恼者,于诸染污心不得离欲,彼障碍亦不得断;
“乃至意入处亦如是说。”
= 如果比丘对于眼根爱乐贪著,就会生起各种烦恼;生起各种烦恼的话,那么内心就会有种种的染污,而不能远离贪欲,那些障碍也无法断除;……乃至对于意入处(意根),也是这样的说法。
上烦恼 = 有二义,一指十大惑之根本烦恼强盛者(十大惑即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二指现起之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901、本经说明一切善法皆依六入处而得建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世间所作,皆依于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内六入处而得建立。”
= 譬如世间的一切造作,都要依于大地才得以建立;同样地,一切的善法,也都要依于内六入处才得以建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亦如是说。
=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902、本经说明如来为一切有情中第一人。相应部Tathagata(如来)、增支部Pasada(净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色、无色,想、无想、非想非非想,于一切如来最第一,乃至圣戒亦如是说。”
= 所有的众生,不管是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亦非无想,对于这一切,如来最为第一,……乃至圣戒,也是同样的说法。
色、无色 = 色,即有色,指欲界、色界众生;「无色」指无色界众生。
想、无想、非想非非想 = 「无想」指灭尽定者及无想天有情,其它众生则属「有想」;非想非非想,为无色界第四天,三界中最高天之有情。
#903、本经说明一切法中,离贪欲法为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世间众生所作,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
“如是一切法,有为、无为,离贪欲法最为第一。
= 所有世间众生的造作,那一切都要依于大地才得以建立;同样地,一切的法——有为法或无为法,也是以远离贪欲法最为第一。
“如是广说,乃至圣戒亦如是说。”
= 就像这样地加以广说,……乃至圣戒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04、本经说明一切诸众,声闻众为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世间众生,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
“如是一切诸众,如来声闻众最为第一。
= 所有世间的众生,他的一切都要依于大地才得以建立;同样地,一切的大众中,如来的声闻弟子最为第一。
“如是广说,乃至圣戒。”
= 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圣戒。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