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星期一

杂阿含经-第五十卷_八众《夜叉+林》

《杂阿含经》第五十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
##夜叉相应<13251330>
##林相应<13311362>记录林中曾发生的一些事。
 
#1325、本经叙说优婆夷子受八支斋后犯戒,经鬼神告诫后出家,后因不乐而归家,其母悲而诫之,彼始还去,修得证阿罗汉果。相应部Sanu(左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时,有优婆夷子,受八支斋,寻即犯戒,即为鬼神所持。
= 那时,有位优婆夷的儿子,受持八关斋戒,可是不久就犯了戒,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 “优婆夷”:Upasika,译作近事女、清信女,七众弟子之一,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之在家女子。
八支斋 =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戒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三不非梵行、不行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八不非时食。
尔时,优婆夷即说偈言:
“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神通瑞应月,八支善正受。
=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通瑞应月,应善能正确受持八关斋戒。
= “神通瑞应月”:又称神变月、神足月,为正、五、九月等三个长斋月之异名,在此三个月中,诸天以神足巡行天下,故得名。
##古印度历法中一个月分白半(上半月)、黑半(下半月),白半黑半各自的第八、十四、十五日为斋日,因此一个月中总共有六斋日。
「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 = 佛陀时代,印度一般宗教都有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佛陀也因应此一宗教活动而成立布萨制。
(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受持于斋戒,不为鬼所持;我昔数咨问,世尊作是说。”
= 由于受持斋戒的缘故,就不会被鬼神所迷惑控制。我往昔曾多次请教世尊,世尊都是这样说。
尔时,彼鬼即说偈言:
“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神足瑞应月,八支修正受。
=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通瑞应月,应正确受持修习八关斋戒。
“斋肃清净住,戒德善守护,不为鬼戏弄,善哉从佛闻。
“汝当说言放,我当放汝子。
= 由于斋戒肃敬,保持清净,善能守护戒德的缘故,就不会被鬼神扰乱戏弄,真好啊!妳能从佛陀处听闻到如此的教言。如妳说应放回妳的孩子,我当会放回妳的孩子。
(sù) = 小篆字形。表示人战战兢兢,非常畏惧小心。恭敬[respectful](庄重;严肃[severe])
“诸有慢缓业,染污行苦行,梵行不清净,终不得大果!
= 众生如偷懒不精进,或以染污心修行苦行,梵行不清净的话,终究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
诸有慢缓业 = 别译杂阿舍经卷十五第二七经此处作「诸有迟缓业」。
“譬如拔菅草,执缓则伤手;沙门行恶触,当堕地狱中。
= 譬如拔取菅草,把执太松缓,就会伤到手;沙门如果行作恶触,当会堕入地狱中。
「菅」 = 菅草叶细长,叶缘锐利,把握不紧,容易伤人,其花穗晒干,可为扫帚。
菅草 = 芒草,叶片边缘粗糙可割伤人。
“譬如拔菅草,急捉不伤手;沙门善摄持,则到般涅槃。”
= 譬如拔取菅草,急紧捉取,就不会伤到手;沙门如果善于摄持,就能证得般涅槃。
时,彼鬼神即放优婆夷子。
尔时,优婆夷说偈告子言:
= 这时,那位鬼神就放回了优婆夷的儿子。那时,优婆夷就诵偈告诫儿子说:
“子汝今听我,说彼鬼神说:
“若有慢缓业,秽污修苦行,不清净梵行,彼不得大果!
= 儿子啊!你现在听我来讲说那位鬼神的说法:如果有人偷懒不精进,以秽污的心去修习苦行,梵行不清净的话,他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
“譬如拔菅草,执缓则伤手;沙门起恶触,当堕地狱中。
= 譬如拔取菅草,把执太松缓,就会伤到手;沙门如果行作恶触,当会堕入地狱中。
“如急执菅草,则不伤其手;沙门善执护,逮得般涅槃。”
= 如能急紧把执菅草,就不会伤到手;沙门能善于摄护,就能证得般涅槃。
时,彼优婆夷子如是觉悟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心不得乐,还归自家。
母遥见子,而说偈言:
= 当时,那位优婆夷的儿子如此觉悟后,就剔除了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可是心里却不能得到安乐,便又回到自己俗家。母亲遥见儿子回来了,就诵偈说:
“迈世而出家,何为还聚落?烧舍急出财,岂还投火中!”
= 你已迈步跨出世俗而出家去了,为什么还回到聚落来呢?房子着火时,急着搬出财物来了,那里会把它还投入火中去烧的呢?
(mài) = 远行[journey](超过,跨越[surpass])
其子比丘说偈答言:
“但念母命终,存亡不相见,故来还瞻视,何见子不欢?”
= 我只因想到母亲如果命终了,那么存亡便不能再相见,所以才回来探视您,为什么您看见了儿子却不欢喜呢?
时,母优婆夷说偈答言:
“舍欲而出家,还欲服食之;是故我忧悲,恐随魔自在!”
= 既已舍弃爱欲而出家,却还想享受这爱欲;所以我才感到忧悲,担心你会随顺魔王的自在使唤了。
 
是时,优婆夷如是、如是发悟其子;如是,其子还空闲处,精勤思惟,断除一切烦恼结缚,得阿罗汉果证。
= 当时,优婆夷如此这样地开导他的儿子;因此,他的儿子就又回到空闲僻静处,精勤禅思,终于断除一切的烦恼结缚,证得阿罗汉果。
 
#1326、本经叙说世尊夜宿阿臈鬼住处,为鬼说种种法,鬼归依以后常侍世尊闻正法。相应部Alavam(阿臈毗)、小部经集Alavaka-sutta(旷野<夜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阿腊鬼住处夜宿。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夜里到阿臈鬼的住处歇宿。
= “阿腊鬼住处”:Alavakassa Yakkhassa Bhavane。阿臈鬼,又译阿吒婆拘鬼,即旷野夜叉。
时,阿腊鬼集会诸鬼神。
时,有竭昙鬼见世尊在阿腊鬼住处夜宿。
见已,至阿腊鬼所,语阿腊鬼言:“聚落主!汝获大利,如来宿汝住处。”
= 那时,阿臈鬼外出与众鬼神集会。当时,有位竭昙鬼看见世尊在阿臈鬼的住处夜宿。看见后,就去到阿臈鬼处,告诉阿臈鬼说:「聚落主啊!你将要获得大利益了,因为如来就住宿在你的住处。」
阿腊鬼言:“生人今日在我舍住耶?今当令知,为是如来?为非如来?”
= 有陌生人今天在我家歇宿吗?我现在应当了解一下,看他真的是如来呢?或者不是如来呢?
时,阿腊鬼诸鬼神聚会毕,还归自家,语世尊曰:“出去!沙门!”
= 这时,阿臈鬼和众鬼神聚会结束,便回到自己家里,告诉世尊说:「出去!沙门!」
尔时,世尊以他家故,即出其舍。
= 那时,世尊因为知道这是该鬼之家的缘故,就依令走出房子。
阿腊鬼复言:“沙门!来入!”
佛即还入,以灭慢故。如是再三。
= 阿臈鬼又说:「沙门!进来!」佛就听令而又进入,那是因为佛陀已断灭了我慢的缘故。就这样地再三命令佛陀出入。
时,阿腊鬼第四复语世尊言:“沙门!出去!”
= 这时,阿臈鬼又第四次告诉世尊说:「沙门!出去!」
尔时,世尊语阿腊鬼言:“聚落主!已三见请,今不复出。”
= 那时,世尊告诉阿臈鬼说:「聚落主啊!你已经三次邀请我,我现在决定不再出去了。」
阿腊鬼言:“今问沙门,沙门答我,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我当坏其心,裂其胸,亦令热血从其面出,执持两手掷著恒水彼岸!”
= 我现在要问沙门你,你就回答我,如果能使我感到欢喜就好,要是不能使我欢喜的话,我将会破坏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热血从颜面流出来,然后抓着你的两手,把你丢到恒河的对岸去!
世尊告言:“聚落主!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坏我心,裂我胸,令我热血从面而出,执持两手掷著恒水彼岸者。然,聚落主!汝今但问,当为汝说,令汝心喜。”
= 聚落主啊!我还不曾看见诸天界、魔界、梵界,和这沙门、婆罗门,天神与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坏我心,撕裂我胸口,令我热血从颜面流出,还又抓着我双手,然后把我丢到恒河对岸去的。然而,聚落主啊!你现在只管问,我将会为你解说,使你内心欢喜。
时,阿腊鬼说偈问佛:
“说何等名为,胜士夫事物?行于何等法,得安乐果报?
“何等为美味?云何寿中胜?”
= 你说什么是世人最为宝贵的事物呢?遵行什么法,可得到安乐的果报呢?什么味儿最美?什么是最殊胜的寿命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净信为最胜,士夫之事物。行法得乐果,解脱味中上。
“智慧除老死,是为寿中胜。”
= 清净的信仰是世人最为宝贵的事物;遵行正法,可得安乐的果报;解脱的味儿最美;智慧能除去老死的烦恼,是最殊胜的寿命。
时,阿腊鬼复说偈言:
“云何得名称,如上所说偈?”
= 怎样才能得到如上所诵偈的名称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名称流,如上所说偈。”
= 持戒才能使名称流布,就如上面所诵偈一样。
时,阿腊鬼复说偈言:
“几法起世间?几法相顺可?世几法取受?世几法损减?”
= 世间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与那些法相顺和合呢?世间取受那些法呢?有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呢?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六法相顺可,世六法取受,世六法损减。”
= 世间是由六内处一同生起的,与六内处相顺和合,世间取受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
六法 = 六根(对六境)生起了(我们的)世间。
取受 = 卷四十六第一二二一经作「取爱」。
阿腊鬼复说偈问佛:
“谁能度诸流,昼夜勤方便?无攀无住处,孰能不沉没?”
= 谁能度过生死的激流,昼夜精勤努力呢?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什么人却能不沉没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正念内思惟,能度难度流。
=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具正念而内心能思惟过患,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
“不乐于五欲,亦超度色爱,无攀无住处,是能不没溺。”
= 如不爱乐色声等五欲,也超越过对色(物质)的贪爱,这样的人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但是却能不沉没。
时,阿腊鬼复说偈问佛:
“以何法度流?以何度大海?以何舍离苦?以何得清净?”
= 要用什么法去渡过河流呢?用什么法去渡越大海呢?用什么法去舍离苦恼呢?用什么法去得到清净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以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除苦,以慧得清净。
= 应用信仰去渡过河流,不放逸去渡越大海,精进能去除苦恼,以智慧去得到清净。
“汝当更问余,沙门梵志法,其法无有过,真谛施调伏。”
= 你应当更去请问其余沙门、梵志的法门,他们的法门是不会有超过诚实、布施、调伏等法的。
真谛施调伏 = 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实语、调御、舍、忍辱」。可见真谛乃指实语、诚实而言;施,即布施、施舍;调伏,即调御、自制之意。
时,阿腊鬼复说偈问佛:
“何烦更问余,沙门梵志法?即曰最胜士,以显大法炬。
= 为什么还要麻烦更去请问其余沙门、梵志的法门呢?你就是所谓最殊胜的贤士,用以显扬大法炬。
“于彼竭昙摩,常当报其恩,告我等正觉,无上导御师:
= “竭昙摩”:为乔达摩之异译,释迦佛未出家前之姓,简称瞿昙。印度刹帝利种族中之一姓,瞿昙仙人的后裔。
“我即日当行,从村而至村,亲侍等正觉,听受所说法。”
= 对于竭昙摩,我应当常报答您的恩惠,我要告诉您这位等正觉,无上的导师、调御的大师:我从即日起当随行云游,从这村落到那一村落,亲自服侍等正觉,听受您所说的教法。
 
佛说此经已,阿腊鬼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327、本经叙说王舍城人恭敬叔迦罗比丘尼,而于一吉星日断供养,时有一鬼神家家说偈劝人供养之。相应部Sukka(叔迦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叔迦罗比丘尼住王园比丘尼众中,为王舍城诸人恭敬供养,如阿罗汉。
= 那时,有位叔迦罗比丘尼住在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被王舍城人民恭敬供养,有如阿罗汉一样。
= “叔迦罗”:Sukka,比丘尼名。
又于一时,王舍城人于一吉星日欢集大会,即于是日,阙不供养。
有一鬼神,敬重彼比丘尼故,至王舍城里巷之中,家家说偈:
= 有一次,王舍城人民在于吉星日欢集大会,就在于那一天,没有人去供养她。有一位鬼神,由于平时很敬重那位比丘尼的缘故,就到王舍城的里巷中,挨家诵偈说:
吉星日 = 别译杂阿含经作「俱蜜头星会」。为古印度的一种节日庆典活动,节庆期间,人民七日七夜欢娱聚集,热闹异常。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
(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
(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王舍城人民,醉酒眠睡卧,不勤供养彼,叔迦比丘尼。
=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不知勤供养那位叔迦罗比丘尼。
“善修诸根故,名曰叔迦罗;善说离垢法,涅槃清凉处。
= 由于她善于修持诸根的缘故,所以名叫叔迦罗(白净);她善于演说远离尘垢的法门,使人证入涅槃清凉处。
「善说离垢法,涅槃清凉处」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十经此处作「比丘尼善定,永离于尘垢,寂灭到涅槃」。
“随顺听所说,终日乐无厌,乘听法智慧,得度生死流;
“犹如海商人,依附力马王。”
= 随顺听她的说法,终日就能安乐不厌烦,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就像四处经商的商人,需依附于有力的马王一样。
时,一优婆塞以衣布施叔迦罗比丘尼,复有优婆塞以食供养。
= 当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叔迦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食物来供养她。
= “优婆塞”:Upasaka,译作近事男、清信男,七众弟子之一,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之在家男子。
时,彼鬼神即说偈言:
“智慧优婆塞,获福利丰多,施叔迦罗衣,离诸烦恼故。
= 有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丰富的福利,那是因为布施衣服给叔迦罗比丘尼,得以远离一切烦恼的缘故。
“智慧优婆塞,获福利丰多,施叔迦罗食,离诸积聚故。”
= 有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丰富的福利,那是因为布施食物给叔迦罗比丘尼,得以远离一切积聚的缘故。
 
时,彼鬼神说斯偈已,即没不现。
 
#1328、本经叙说王舍城人恭敬毗罗比丘尼,而于一吉星日断供养,时有一鬼神家家说偈劝人供养之。相应部Cira or Vira(毗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毗罗比丘尼住王舍城王园比丘尼众中。
= “毗罗”:ViraCira,比丘尼名。
为王舍城诸人民,于吉星日集聚大会,当斯之日,毗罗比丘尼无人供养。
= 那时,毘罗比丘尼住在王舍城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因为王舍城人民于吉星日都在欢集大会,就在于这一天,毘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时,有鬼神敬重毗罗比丘尼,即入王舍城,处处里巷四衢道头而说偈言:
= 当时,有位鬼神非常敬重毘罗比丘尼,就进入王舍城中,到各处里巷四衢道头唱诵诗偈说: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衢道(qú dào) = 岔道[branch road]
“王舍城人民,醉酒昏睡卧,毗罗比丘尼,无人供养者。
=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毘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毗罗比丘尼,勇猛修诸根,善说离垢尘,涅槃清凉法。
= 毘罗比丘尼,他勇猛修持诸根,善于演说远离尘垢,证入涅槃清凉的法门。
“皆随顺所说,终日乐无厌,乘听法智慧,得度生死流。”
= 如果大家都能随顺听她说法,就能终日安乐不厌烦,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
时,有一优婆塞持衣布施毗罗比丘尼,复有一优婆塞以食供养。
= 那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毘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饭食去供养她。
时,彼鬼神而说偈言:
“智慧优婆塞,今获多福利,以衣施断缚,毗罗比丘尼。
= 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很多的福利,那是因为你以衣服布施给已断除一切结缚烦恼的毘罗比丘尼之故。
“智慧优婆塞,今获多福利,食施毗罗尼,离诸和合故。”
= 智慧的优婆塞,你现在将获得很多的福利,那是因为你以饭食布施给已远离各种和合的毘罗比丘尼之故。
 
时,彼鬼神说偈已,即没不现。
 
#1329、本经叙说娑多耆利天神、醯魔波低天神共诣佛所闻法后归依。小部经集Hemavata-sutta(雪山<夜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娑多耆利天神、醯魔波低天神共作约誓:“若其宫中有宝物出者,必当相语;不相语者,得违约罪。”
= 那时,有娑多耆利天神与酰魔波低天神共作誓约说:「如果自己的宫中有宝物出现的话,一定要告诉对方;如果不告诉对方的话,就犯违约罪。」
= “娑多耆利”:Satagira,天神名。
= “醯魔波低”:Hemata,天神名。
(shā) = 袈裟。和尚披在外面的一种法衣。
(xī) = 用于保存蔬菜、水果、鱼蛋、牡蛎的净醋或加香料的醋[pickles]
时,醯魔波低天神宫中有未曾有宝,波昙摩华出,华有千叶,大如车轮,金色宝茎。
= 当时,酰魔波低天神的宫中有未曾有的宝物——波昙摩花(红莲花)出现,这花瓣有千片,大如车轮,为金色的宝茎。
= “波昙摩华”:即红莲华。
时,醯魔波低天神遣使告语娑多耆利:“聚落主!今我宫中忽生未曾有宝,波昙摩华,华有千叶,大如车轮,金色宝茎,可来观看!”
= 这时,酰魔波低天神就派人告诉娑多耆利说:「聚落主啊!现在我宫中忽然生出未曾有的宝物——波昙摩花,这华瓣有千片,大如车轮,金色宝茎,可来观看!」
娑多耆利天神遣使诣醯魔波低舍,告言:“聚落主!用是波昙摩百千为?今我宫中有未曾有宝,大波昙摩出,所谓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汝便可来奉事供养!”
= 娑多耆利天神就派人到酰魔波低宫中,告诉他说:「聚落主啊!你有这百千的波昙摩花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宫中也有未曾有的宝物——大波昙摩出现,那就是所谓的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便可以来我这儿奉事供养他!」
时,醯魔波低天神即与五百眷属往诣娑多耆利天神所,说偈问言:
= 当时,酰魔波低天神就和五百个眷属前往娑多耆利天神宫中,诵偈问说:
“十五日良时,天夜遇欢会,当说受何斋?从何罗汉受?”
= 在此十五日的良辰,天上的夜晚,我们彼此会面欢聚,应当说要受持什么斋戒呢?又应随从那位阿罗汉受戒呢?
十五日良时 = 古印度宗教习俗,十五日为斋戒布萨日。
时,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在摩竭胜国,住于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演说微妙法,灭除众生苦;苦苦及苦集,苦灭尽作证,
“八圣出苦道,安隐趣涅槃,当往设供养,我罗汉世尊!”
= 今天佛世尊正在摩竭提国,就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演说微妙的佛法,能灭除众生的苦恼;所谓人世是苦及苦生起原因的真理,灭尽苦而自己能作证的真理,还有那出离苦的八圣道,能使人安稳地趋向涅槃。我们应当施设供养,前往供养我阿罗汉世尊!
醯魔波低说偈问言:
“彼妙心愿乐,慈济众生不?彼于受不受,心想平等不?”
= 那位尊者是否具有妙心,而愿乐慈济众生呢?那位尊者对于受与不受,心想是否平等呢?
「彼妙心愿乐……心想平等否」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普于群生类,若有慈等心,于爱不爱觉,为得自在不?」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彼妙愿慈心,度一切众生。于诸受不受,心想常平等。”
= 他有微妙愿乐的慈心,能济度一切众生。对于一切的受与不受,他的心想常保持平等。
时,醯魔波低说偈问言:
“为具足明达,已行成就不?诸漏永灭尽,不受后有耶?”
= 他是否具足明达一切法,已经成就正行了呢?他的一切烦恼都已永远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吗?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明达善具足,正行已成就。诸漏永已尽,不复受后有。”
= 他已完善地具足明达一切法,也已成就一切正行。他的一切烦恼都已永远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
醯摩波低说偈问言:
“牟尼意行满,及身口业耶?明行悉具足,以法赞叹耶?”
= 这位牟尼(寂静圣者)的意业,以及身业、口业都已修行圆满了吗?对于三明与正行他都已具足,能够以法而赞叹他吗?
明行悉具足 = 指具足一切三明与正行。明行足,为世尊十号之一。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正行,即身、口、意净行;或指戒、定、慧等。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具足牟尼心,及业身口满,明行悉具足,以法而赞叹!”
= 这位牟尼的心业,以及身业、口业都已具足圆满,对于三明与正行也都已具足,能以法而赞叹他!
醯摩波低说偈问言:
“远离于害生,不与不取不?为远于放荡,不离禅思不?”
= 他是否已远离杀害众生,别人没给与的,他就不会妄取呢?是否已远离放荡,而不离于禅思了呢?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
娑多耆利复说偈言:
“常不害众生,不与不妄取;远离于放荡,日夜常思禅。”
= 他能常不害众生,别人没给与的,他就不会妄取;已远离放荡,日夜都常在禅思里。
醯魔波低复说偈问言:
“为不乐五欲,心不浊乱不?有清净法眼,灭尽愚痴不?”
= 他是否能不喜乐色声等五欲,内心不会浊乱了呢?是否已具有清净的法眼,灭尽愚痴了呢?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心常不乐欲,亦无浊乱心。佛法眼清净,愚痴尽无余。”
= 他的心常不喜乐于色声等五欲,也不会有浊乱的心。具有佛陀清净的法眼,愚痴已灭尽无余。
醯魔波低复说偈问言:
“至诚不妄语,粗涩言无有?得无别离说,无不诚说不?”
= 他是否极为诚实不妄语,不说粗恶的话了呢?是否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也没有不诚实的绮语了呢?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至诚不妄语,亦无粗涩言。不离他亲厚,常说如法言。”
= 他极为诚实不说妄语,也不会说粗恶的话。不会挑拨离间别人的亲厚情谊,常说如法的言语。
醯摩波低复说偈问言:
“为持清净戒,正念寂灭不?具足等解脱,如来大智不?”
= 他是否受持清净戒,以正念而得到寂灭了呢?是否已具足了平等解脱,得到如来大智了呢?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净戒悉具足,正念常寂静。等解脱成就,得如来大智。”
= 他已具足一切净戒,以正念而常得寂静。成就了平等解脱,得到如来的大智。
醯魔波低复说偈问言:
“明达悉具足,正行已清净,所有诸漏尽,不复受后有?”
= 他已具足明达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净,所有一切烦恼都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吗?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明达悉具足,正行已清净,一切诸漏尽,无复后生有。”
= 他已具足明达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净,所有一切烦恼都灭尽,不会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
= “无复后生有”:别译杂阿含作「永不受后有」。
醯魔波低复说偈言:
“牟尼善心具,及身口业迹,明行悉成就,故赞叹其法?”
= 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业,以及善身、口业,三明与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赞叹他的道法吗?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牟尼善心具,及身口业迹,明行悉成就,赞叹于其法。”
= 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业,以及善身、口业,三明与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赞叹他的道法。
醯魔波低复说偈言:
“伊尼延鹿腨,仙人之胜相,少食舍身贪,牟尼处林禅。
= “伊尼延”:Eneyya,俱名伊尼延腨相,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是鹿王名,其毛色多而黑,腨形𦟛纤,长短均匀。是鹿类中最胜鹿王。
(shuàn) = 小腿肚子。
伊尼延鹿腨 = 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为鹿王之名。,一般作,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腿,纤好第一。
“汝今当共行,敬礼彼瞿昙。”
= 有如伊尼延鹿王纤圆美好的大腿,这是仙人的胜相,他少食而舍弃身心的贪欲,这位牟尼在于林中修禅。你现在应该跟我同行,一起去礼敬那位得道的瞿昙。
时,有百千鬼神眷属围绕娑多耆利、醯魔波低,速至佛前礼拜供养,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敬礼,而说偈言:
= 这时,有百千个鬼神眷属围绕着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他们很快地来到佛陀面前礼拜供养,整理好衣服,偏裸着右肩,合掌敬礼,然后诵偈说:
“伊尼延鹿腨,仙人之胜相,少食无贪嗜,牟尼乐林禅。
“我等今故来,请问于瞿昙。
= 有如伊尼延鹿王纤圆美好的大腿,这是仙人的胜相,少食而没有贪爱,您这位牟尼喜乐于林中修禅。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要请问瞿昙您。
“师子独游步,大龙无恐畏,今故来请问,牟尼愿决疑!
= 您有如狮子能独自自在地四处游走,又如大象不会有恐畏,所以我们今天来请问,希望您这位牟尼能解决我们的疑问。
大龙 = 即大龙象,高大雄壮的象。
“云何得出苦?云何苦解脱?唯愿说解脱,苦于何所灭?”
= 究竟要怎样,才能出离苦恼?要怎样苦恼才能得到解脱?希望您为我们讲说解脱法,苦恼将于何处息灭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世五欲功德,及说第六意,于彼欲无贪,解脱一切苦!
= 对于世间色、声等五欲,以及所说第六个心意,如果对这六欲都没有贪欲的话,就能解脱一切的苦恼。
“如是从苦出,如是解脱苦。今答汝所问,苦从此而灭。”
= 如此才能从苦恼出离,如此才能解脱苦恼。现在回答你的问题,苦恼就从此而息灭了。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泉从何转还?恶道何不转?世间诸苦乐,于何而灭尽?”
= 泉水要从何处转还呢?在何处恶道就不会再辗转了呢?世间的一切苦乐,要于何处才能灭尽呢?
「泉从何转还……于何而灭尽」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云何池流回?何处无安立?苦乐于何处,灭尽无有余?」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及以意入处,于彼名及色,永灭尽无余;
= 如果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入处,对那名(精神)及色(物质),都已永远灭尽无余。
「眼耳鼻舌身……得无余灭尽」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眼耳鼻舌身,意根为第六,此处池流回,此无安立处,名色不起转,此处得尽灭。」
“于彼泉转还,于彼道不转,于彼苦及乐,得无余灭尽!”
= 泉水就从那里转还;在那里,恶道也不再辗转;在那里,世间的一切苦乐,就能灭尽无余。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世间几法起?几法世和合?几法取世受?几法令世灭?”
= 世间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世间与那些法和合呢?世间取受那些法呢?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呢?
= “几法取世受”:别译杂阿含作「几为世间受」。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六法起世间,六法世和合,六法取世受,六法世损灭。”
= 世间是由六内处生起,世间与六内处和合,世间取受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生苦。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云何度诸流,日夜勤方便,无攀无住处,而不溺深渊?”
= 怎样才能渡过生死的激流,日夜精勤努力,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然而却不会沈溺于深渊中呢?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如思惟系念,是能度深渊。
= 应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如理思惟众过患,系心正念,这样就能渡过深渊。
“不乐诸欲想,亦超色诸结,无攀无住处,不溺于深渊。”
= 不喜乐各种爱欲之想,也超越过色(物质)的一切结缚,如此虽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还是不会沈溺于深渊中。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何法度诸流?以何度大海?云何舍离苦?云何得清净?”
= 什么法能渡过河流呢?用什么去渡越大海呢?怎样才能舍离苦恼呢?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断苦,智慧得清净。”
= 正信能渡过河流,以不放逸去渡越大海,精进能断除苦恼,智慧能使人得到清净。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汝可更问余,沙门梵志法;真实施调伏,除此更无法。”
= 你们可以再去询问其它沙门、梵志的法门除了这真实(诚实)、布施、调伏(自制)等法外,是不会再有它法的。
醯魔波低复说偈言:
“更余何所问,沙门梵志法?大精进今日,已具善开导。
= 何须再去询问其它沙门、梵志的法门呢?您这位大精进的圣者,今天已具足开导的善巧。
“我今当报彼,娑多耆利恩,能以导御师,告语于我等。
= 我现在应当报答这位娑多耆利的恩德,因为他能把您这位无上的导御师告诉我们。
“我当诣村村,家家而随佛,承事礼供养,从佛闻正法。
= 我将追随佛陀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家到另一家,承事礼敬供养您,随从佛陀听闻正法。
“此百千鬼神,悉合掌恭敬,一切归依佛,牟尼之大师!
= 这百千位鬼神,全都合掌恭敬,一切都愿皈依于佛陀,您这位牟尼大师。
“得无上之名,必见真实义,成就大智慧,于欲不染著。
= 您获得无上的名声,一定已彻见真实的义理,成就大智慧,对于各种爱欲都不染著。
“慧者当观察,救护世间者,得贤圣道迹,是则大仙人!”
= 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能救护这世间,得到贤圣的道路(法门),就是这位大仙人!
 
佛说是经已,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及诸眷族五百鬼神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随喜礼佛而去。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以及众眷属五百名鬼神,听闻佛陀的说法,都感到很欢喜,随喜礼佛后离去。
 
#1330、本经叙说舍利弗大德大力,能忍受优波伽吒鬼以手打其头。小部自说经Meghiya-vagga(弥醯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住耆阇崛山中。
= 那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时,尊者舍利弗新剃须发。
时,有伽吒及优波伽吒鬼。
优波伽吒鬼见尊者舍利弗新剃须发,语伽吒鬼言:“我今当往打彼沙门头。”
= 当时,舍利弗尊者刚剃除了须发。那时,有伽咤鬼及优波伽咤鬼。那位优波伽咤鬼看见舍利弗尊者刚剃除须发,就告诉伽咤鬼说:「我现在将去击打那位沙门的头。」
伽吒鬼言:“汝优波伽吒!莫作是语。此沙门大德大力,汝莫长夜得大不饶益苦!”
如是再三说。
= 伽咤鬼说:「优波伽咤啊!你不要这样说。这位沙门具有大德大力,你不可因此而长夜得到极不利益的苦恼!」如此地再三劝说。
时,优波伽吒鬼再三不用伽吒鬼语,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头。
打已,寻自唤言:“烧我!伽吒!煮我!伽吒!”
再三唤已,陷入地中,堕阿毗地狱。
= 当时,优波伽咤鬼再三地不听伽咤鬼的劝告,就出手去击打舍利弗尊者的头。打了头后,不久自己就叫喊着说:「烧烫着我啊!伽咤!滚煮着我啊!伽咤!」再三呼叫后,就陷入地下,堕于阿毘(无间)地狱中。
尊者大目揵连闻尊者舍利弗为鬼所打声已,即往诣尊者舍利弗所,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
= 大目揵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所打的声音后,就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问候舍利弗尊者说:「怎样呢?尊者啊!你的苦痛尚可忍受吗?」
尊者舍利弗答言:“尊者大目揵连!虽复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
= 大目揵连尊者啊!虽然还会苦痛,但我心里尚能忍受,不至于太苦。
尊者大目揵连语尊者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阇崛山者,能令碎如糠糟,况复打人而不苦痛?”
= 大目揵连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真奇妙!舍利弗尊者啊!你真是有大德大力,那个鬼要是出手击打耆阇崛山的话,也能打破此山,使它碎如糠糟,更何况是打着人的头,竟然会不苦痛呢?」
(kāng) = 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本作“穅”,“康”。谷的外壳[chaffbranhusks]
(zāo) = 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distillers' grainsdraff]
糠糟 = 糠是谷皮;糟是酒渣。比喻其碎细。
尔时,尊者舍利弗语尊者大目揵连:“我实不大苦痛。”
=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我真的不会感到很苦痛。」
时,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共相慰劳。
= 这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便相慰劳着。
时,世尊以天耳闻其语声,闻已,即说偈言:
= 当时,世尊就以他的天耳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听到后,就诵偈说:
“其心如刚石,坚住不倾动,染著心已离,瞋者不反报;
“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忧?”
= 他的心如刚硬的石块,坚固屹立不动摇,已经远离了染著心,也不会还报瞋恚的众生;像他如此的修养其心,如何会有苦痛的烦忧呢?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31、本经叙说诸比丘于林中夏安居,一天神知诸比丘受岁之后将离去,而生愁忧苦恼。相识部Sambahula(多数)or Carika(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一林中夏安居。
彼林中有天神住,知十五日诸比丘受岁,极生忧戚。
= 那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住在一树林中结夏安居。那树林中住有天神,知道到了十五日,众比丘受岁增一戒腊后,就将分散离去,所以内心极为忧伤。
= “受岁”:于夏安居竟时增一戒腊。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忧戚(yōu qī) = 忧伤[heartache]
有余天神语彼天神言:“汝何卒生愁忧苦恼?汝当欢喜诸比丘持戒清净,今日受岁。”
= 其它的天神就告诉那位天神说:「你为什么突然生起愁忧苦恼呢?你应当欢喜众比丘持戒清净,今天受岁后就增一戒腊了。」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
林中天神答言:“我知比丘今日受岁,不同无羞外道受岁;然精进比丘受岁,持衣钵,明日至余处去,此林当空。”
= 林中天神答说:「我也知道比丘们今天受岁增一戒腊,不同于那些没有羞耻的外道受岁;可是这些精进修行的比丘受岁后,明天就将拿着衣钵,走到其它地方去,这树林就会变的空虚了。」
比丘去后,林中天神而说偈言:
= 等比丘离去后,林中天神就诵偈说:
“今我心不乐,但见空林树;
“清净心说法,多闻诸比丘,瞿昙之弟子,今悉何处去?”
= 现在我心里很不安乐,只看见空虚的林树;这些能以清净心说法,多闻的众比丘们,都是瞿昙的弟子,现在他们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呢?
时,有异天子而说偈言:
“有至摩伽陀,有至拘萨罗,亦至金刚地,处处修远离;
= “金刚地”:Vajira-bhumi,地名。
“犹如野禽兽,随所乐而游。”
= 他们有的去摩伽陀国,有的去拘萨罗国,也有到达金刚地这地方的,他们在各处修习远离之法;有如旷野的禽兽那样,随心所乐而游行。
(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1332、本经叙说异比丘于空林中入昼正受,夜则睡眠,天神以偈觉醒之。彼醒后专精思惟,得阿罗汉。相应部Upatthana(看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止住一林中,入昼正受,身体疲极,夜则睡眠。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居住在一树林中。他于白昼进入正受(禅定),可是身体极为疲惫,到了夜晚就在那里睡觉。
= “入昼正受”:巴利本作Divaviharagata(进入日中休息),意指中午食后休息。
入昼正受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三经此处作「昼日睡眠」。
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于空林中入昼正受,夜著睡眠。我今当往觉悟之。”
= 当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在这空旷林中白天入于正受,夜晚却贪著睡眠。我现在应当前往觉悟他。
尔时,天神往至比丘前,而说偈言:
“比丘汝起起!何以著睡眠?睡眠有何利?病时何不眠?
“利刺刺身时,云何得睡眠?
= 比丘啊!你快起来吧!为什么贪著于睡眠呢?睡眠有什么利益?生病时为什么睡不着呢?当被利刺刺到身体时,如何能安眠呢?
“汝本舍非家,出家之所欲,当如本所欲,日夜求增进,
“莫得堕睡眠,令心不自在。
= 比丘你原本舍俗家,不执著于家,出家学道是你的欲愿,那么就应该依照你本来的愿望,日夜求增进才对,不可贪著于睡眠,而使心灵不能得到自在。
“无常不恒欲,迷醉于愚夫,余人悉被缚,汝今已解脱,
= “无常不恒欲”:巴利本作Anicca Addhuva Kama(由于无常、不坚固的诸欲)。
“正信而出家,何以著睡眠?
= 无常而不恒久的欲,会迷醉着愚夫,其它的人都被它所系缚,而你现在已解脱了这个系缚,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为什么还贪著于睡眠呢?
“已调伏贪欲,其心得解脱,具足胜妙智,出家何故眠?
= 你已调伏了贪欲,内心解脱了贪欲,为了具足胜妙的智慧而出家,为什么还贪著于睡眠呢?
“勤精进正受,常修坚固力,专求般涅槃,云何而睡眠?
= 你应该要勤勉精进,安住正受,常修习坚固之力,专心求得般涅槃,为什么还贪著睡眠呢?
“起明断无明,灭尽诸有漏,调彼后边身,云何著睡眠?”
= 想要生起智明,断除无明,灭尽一切的烦恼,调伏那最后边身体的人,为什么还贪著睡眠呢?
 
时,彼天神说是偈时,彼比丘闻其所说,专精思惟,得阿罗汉。
 
#1333、本经叙说异比丘于午食后休息时,起欲贪及不善觉,林中止住之天神以偈诫之。相应部Viveke(远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住林中,入昼正受,心起不善觉,依于恶贪。
=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萨罗国的树林中,进入白昼的正受(禅定),心里却生起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
入昼正受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时,彼林中住止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昼正受,心生不善觉,依于恶贪。我今当往开悟之。”
=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心生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我现在应当前往开悟他。
时,彼天神即说偈言:
“其心欲远离,止于空闲林,放心随外缘,乱想而流驰。
= 你的心想要远离尘劳,才止住于空闲的林中,可是你却放纵此心随逐外缘,纷乱的思绪到处奔驰。
“调伏乐世心,常乐心解脱,当舍不乐心,执受安乐住。
= 要调伏喜乐尘世的心,常乐于心灵的解脱,就应当舍弃不乐的心,执受此远离之法而保持安乐。
“思非于正念,莫著我我所,如以尘头染,是著极难遣,
“莫令染乐著,欲心所浊乱。
= 不可思非正念,不可执著有我与我所有的邪见,就如用尘土染污头一样,这种执著是很难遣除的,不可使自己深染乐着,被欲心所浊乱。
“如释君驰象,奋迅去尘秽,比丘于自身,正念除尘垢。
= 如国君所释放奔驰的大象,要奋迅除去尘秽一样,比丘对于自身,也应以正念除去尘垢。
「如释君驰象……正念除尘垢」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四经此处作「如鸟为尘坌,奋翮证尘秽,比丘亦如是,禅思去尘劳」。
“尘者谓贪欲,非世间尘土,黠慧明智者,当悟彼诸尘,
“于如来法律,持心莫放逸!
= 所谓尘垢,就是贪欲,不是指世间的尘土,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尘垢谓瞋恚,非世间尘土,黠慧明智者,当悟彼诸尘,
“于如来法律,持心莫放逸!
= 所谓尘垢,就是瞋恚,不是指世间的尘土,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尘垢谓愚痴,非世间尘土,明智黠慧者,当舍彼诸尘,
“于如来法律,持心莫放逸!”
= 所谓尘垢,就是愚痴,不是指世间的尘土,聪慧明智的人,应当舍弃那些尘垢,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时,彼天神说是偈已,彼比丘闻其所说,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心,得阿罗汉。
 
#1334、本经叙说一比丘于午食后休息时,起不正思惟,林中止住之天神以偈诫之。相应部Ayoniso(不正思惟)or Vitakkita(思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入昼正受,起不正思惟。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生起不正的思惟。
入昼正受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五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昼正受,而起不正思惟。我今当往方便善觉悟之。”
=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然而却生起不正的思惟。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运用方便好好地觉悟他。
时,彼天神而说偈言:
“何不正思惟,觉观所寝食?
“当舍不正念,专修于正受,遵崇佛法僧,及自持净戒,
“常生随喜心,喜乐转胜进,以心欢喜故,速究竟苦边!”
= 你为什么不正思惟,觉察观照自己的睡卧、饮食呢?你应当舍弃不正的心念,专心修习正受(禅定),尊崇佛、法、僧三宝,并且自己能摄持净戒,常生随喜的心,使喜乐更为增进,因为内心欢喜的缘故,就能很快地脱离苦恼的边际!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时,彼天神说偈劝发已,彼比丘专精思惟,尽诸烦恼,得阿罗汉。
 
#1335、本经叙说一比丘于日中时心生不乐,林中止住之天神以偈诫之。相应部Majjhantika(日中)or Sanika(象师之钩),Sanamana(正发噪音)or Santikaya(寂静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于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入昼正受。
时,彼比丘日中时,不乐心生,而说偈言: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当时,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时分,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于此日中时,众鸟悉静默,空野忽有声,令我心恐怖!”
=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空野忽然响起声音,使我心生恐怖!
「于此日中时……令我心恐怖」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六经此偈作「日中既盛热,林木甚郁蒸;众禽以热故,各自停不飞;布谷厉其声,我闻生惊惧。」
时,彼林中住止天神而说偈言:
= 那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于今日中时,众鸟悉寂静,空野忽有声,应汝不乐心。
“汝当舍不乐,专乐修正受!”
=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空野忽然响起声音,当然你会生起不乐之心。然而你应该舍弃内心的不乐,专心乐于修习正受。
 
时,彼天子说偈觉悟彼比丘已,时,彼比丘专精思惟,舍除烦恼,得阿罗汉。
 
#1336、本经叙说阇邻尼天神以三十三天之欲乐引诱阿那律陀,彼不为所动。相应部Anuruddha(阿那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陀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时,有天神名阇邻尼,是尊者阿那律陀本善知识,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到阿那律陀所,说偈言:
= 当时,有位天神名叫阇邻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识。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处,到了阿那律陀住处后,就诵偈说:
= “阇邻尼”:Jalini,三十三天之天神。
阇邻尼 = 三十三天之天神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七经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可见阇邻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汝今可发愿,愿还生本处,三十三天上,五欲乐悉备,
“百种诸音乐,常以自欢娱;
“每至睡眠时,音乐以觉悟,诸天玉女众,昼夜侍左右。”
= 你现在可以发愿,愿还生于前世的生处——三十三天上。那里五欲的妙乐都齐备,有各种的音乐,常可提供自己作欢娱;每到睡眠时,又有音乐来唤醒,诸天的玉女众,日夜都常侍候于左右。
尊者阿那律陀说偈答言:
“诸天玉女众,此皆大苦聚,以彼颠倒想,系著有身见;
“诸求生彼者,斯亦是大苦。
= 诸天的玉女众,这些都是大苦的结聚,因为他们有颠倒的幻想,系著于有身的邪见之故;而那些想求生到那个地方的人,这也都是大苦的结聚。
“阇邻尼当知:我不愿生彼,生死已永尽,不受后有故!”
= 阇邻尼你应当知道:我是不愿往生那儿的,因为我生死已永尽,不再受未来生死果报的缘故!
 
尊者阿那律陀说是语时,阇邻尼天子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 阿那律陀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阇邻尼天子听闻阿那律陀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1337、本经叙说一比丘得阿罗汉果后不复精勤诵说,惟默默行道。相应部Sajjhaya(诵经)or Dhamma(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在拘萨罗人间,林中止住,勤诵经、勤讲说,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已,不复精勤诵说。
= 那时,有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树林中。他勤于诵经,勤于讲说,精勤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证果后,他就不再精勤诵经讲说了。
时,有天神,止彼林中者,而说偈言:
= 当时,有位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就诵偈说:
“比丘汝先时,昼夜勤诵习,常为诸比丘,共论决定义。
=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于诵习佛法,经常为众比丘,和他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
“汝今于法句,寂然无所说,不与诸比丘,共论决定义。”
= 可是你现在对于法句,却寂然地不予讲说,也不和众比丘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了。
= “法句”:Dhammapada,佛陀所说法之法义文句。
时,彼比丘说偈答言:
“本未应离欲,心常乐法句,既离欲相应,诵说事已毕。
= 我本来还未能与离欲相应时,心里常喜乐于法句,现在我既然与离欲相应了,那么诵经讲说之事便已完毕。
“先知道已备,用闻见道为?世间诸闻见,无如悉放舍。”
= 首先要知晓的道都已具备了,还须见道、闻道做什么?世间的各种闻见,不如全部把他放舍掉。
= “用闻见道为”:意即(佛道已完备),还须见道、闻道做什么?巴利本作Yam Kinci Dittham Va Sutamva MutamAnnaya Nikkhepanam(所见、所闻、所思之任何事物[以智慧舍弃])。
 
时,彼天神闻比丘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1338、本经叙说一比丘患眼疾,师教彼坐池畔嗅莲花香,天神责其盗香,谓求清净远离烦恼者,虽小恶亦不可轻视。相应部Paduma-puppha(红莲花)or pundarika(白莲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止一林中。
时,彼比丘有眼患,受师教,应嗅钵昙摩华。
= “钵昙摩”:Paduma,红莲华。
时,彼比丘受师教已,往至钵昙摩池侧,于池岸边,迎风而坐,随风嗅香。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师的教导,教他应去闻嗅钵昙摩花(红莲花)。这时,那位比丘接受老师的教导后,就去到钵昙摩花池边,就在池岸边,迎风坐下,随着吹来的风而闻嗅花香。
时,有天神,主此池者,语比丘言:“何以盗华?汝今便是盗香贼也!”
= 那时,有位主掌这池塘的天神告诉比丘说:「你为什么来盗花呢?你现在便是一个盗香贼了!」
尔时,比丘说偈答言:
“不坏亦不夺,远住随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盗香贼?”
= 我没有去破坏,也没有去夺取花,我只在远处随风而闻嗅它的香气罢了。你现在为什么说,我是一位盗香贼呢?
尔时,天神复说偈言:
“不求而不舍,世间名为贼。
= “不求而不舍”:别译杂阿含作「不问其主取,檀越不施与。」
“汝今人不与,而自一向取,是则名世间,真实盗香贼。”
= 没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没有说要施舍与你,世间就叫他为盗贼。现在他人并没说要给你,而你自己却向它闻取,这样就叫做世间真实的盗香贼。
时,有一士取彼藕根,重负而去。
= 这时,有一个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负着离去。
尔时,比丘为彼天神而说偈言:
“如今彼士夫,断截分陀利,拔根重负去,便是奸狡人,
“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盗香?”
= 像现在那个人,砍断了分陀利花(白莲花),拔取藕根很重地背着离去,这便是个奸狡之徒,你为什么不去遮止他,却反而说我是偷盗花香呢?
(jiǎo) = 小狗[young dog](狡猾;狡诈[artfulcraftycunning])
时,彼天神说偈答言:
“狂乱奸狡人,犹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与汝语?
= 那狂乱奸狡的人,就如乳母喂儿时所穿的黑衣沾满污渍,何必再跟他多费唇舌,况且他哪里能跟你相提并论呢?
= “犹如乳母衣”:别译杂阿含作「譬如乳母儿,而著于黑衣。」乳母衣,因乳母喂食婴儿,恐易着污渍,故常着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袈裟污不现,黑衣墨不污,奸狡凶恶人,世间不与语。
= 袈裟沾污看不见,黑衣沾墨不觉污,奸狡凶恶的人,世人也不愿跟他说话。
= “袈裟污不现,黑衣墨不污”:别译杂阿含作「汝如白净衣,易受其点污。」
“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如墨点珂贝,虽小悉皆现。
= 就像苍蝇的脚污染了白丝绸一样,贤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过错,也会显现;又如同墨汁点染白色的珂贝,即使很小也都会被发现。
(sù) = 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白色,雪白[white])
(bó)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丝织品的总称[silks]
「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鲜白上有点,犹如蝇脚等,世人皆共见;设诸贤智人,有少微细过,其谕亦如是。」
(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常从彼求净,无结离烦恼;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
= 应常从那些道理中去寻求清净,没有结使而远离烦恼;否则如同毛发一样的小过错,别人也会看得像泰山一样的重!
时,彼比丘复说偈言:
“善哉善哉说!以义安慰我;汝可常为我,数数说斯偈!”
= 真好啊!说得真好!你用义理来安慰我;你可常为我,而频频唱诵这首偈!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我非汝买奴,亦非人与汝,何为常随汝,数数相告语?
“汝今自当知,彼彼饶益事。”
= 我不是你所买来的奴仆,也不是送给你的人,为什么要常随着你,频频用这些话告诉你呢?你现在自己应当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时,彼天子说是偈已,彼比丘闻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1339、本经叙说十力迦叶为猎师说法,猎师不解,天神告十力迦叶为无智盲目者说法徒然无益。相应部kassapagotta(十力迦叶)or Cheta(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十力迦叶住王舍城仙人窟中。
= “十力迦叶”:Kassapagotta,比丘名。
时,有猎师名曰尺只,去十力迦叶不远,张网捕鹿。
尔时,十力迦叶为彼猎师哀愍说法。
时,彼猎师不解所说。
时,十力迦叶即以神力,指端火燃,彼犹不悟。
= 那时,十力迦叶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当时,有位猎师名叫尺只,他于距十力迦叶不远的地方张网捕鹿。那时,十力迦叶哀悯那位猎师而为他说法。当时,那位猎师并不了解他所说的法义。此时,十力迦叶就运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来,然而那位猎师还是不能觉悟。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尔时,仙人窟中住止天神而说偈言:
= 那时,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深山中猎师,少智盲无目,何为非时说?
“薄德无辩慧,所闻亦不解,明中亦无见。
= 深山中的这位猎师,缺少智慧有如没有眼睛的盲人,为何要为他非时而说法呢?他德薄又没有辨别的智慧,听闻了也不能了解,就是处于光明中他也是无所见。
“于诸善胜法,愚痴莫能了,正使烧十指,彼终不见谛。”
= 对于各种善胜之法,愚痴而不能了解,即使燃烧了十只手指头,他也是不能见到真谛的。
 
时,彼天神说是偈已,尊者十力迦叶即默然住。
 
#1340、本经叙说尊者金刚子闻夜祭,心中不乐,林中住止之天神以偈慰之。相应部Vajjiputta(跋耆子)or Vesali(毗舍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尊者金刚子,住巴连弗邑一处林中。
= “金刚子”:Vajjiputta,比丘名。
时,巴连弗邑人民夏四月过,作憍牟尼大会。
= 那时,有位金刚子尊者,住在巴连弗邑的一处树林中。当时,巴连弗邑的人民于夏季四个月过后,就会举行憍牟尼(终夜祭)大会。
= “憍牟尼”:Komudi,即迦底迦月(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满月日。该日终夜行祭。
(fú) = 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憍牟尼 = 即迦底迦月(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满月日。该日终夜行祭。
时,尊者金刚子闻世间大会,生不乐心,而说偈言:
= 这时,金刚子尊者听到世间在举办大会,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独一处空林,犹如弃枯木,夏时四月满,世间乐庄严,
“普观诸世间,其苦无过我!”
=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夏季四个月已满,世间的人快乐地庄严大会祭典,遍观一切世间,没有人会比我更痛苦!
尔时,林中住止天神即说偈言:
“独一处空林,犹如弃枯木,为三十三天,心常所愿乐,
“犹如地狱中,仰思生人道!”
=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这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心中所愿乐的事,就像地狱中痛苦的众生,仰望着转生为人道一样!
 
时,金刚子为彼天神所劝发已,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1341、本经叙说一比丘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林中止住之天神以偈诫之,彼遂专精思惟,得阿罗汉。相应部Ananda(阿难)。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唯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
「唯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十二经此处作「修持禁戒,已为满足,更不求胜」。
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于林中,唯乐持戒,不能增修上进功德。今我当作方便而发悟之。”
即说偈言:
=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现在我应当运用方法去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非一向持戒,及修习多闻,独静禅三昧,闲居修远离;
“比丘偏倚息,终不得漏尽。平等正觉乐,远非凡夫辈!”
= 并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习多闻,或独自于静处禅思三昧,闲居而修习远离;比丘如果只偏于身心轻安的话,终究不能灭尽烦恼。平等正觉的安乐,是远离凡夫之法!
= “非一向持戒远非凡夫辈”:别译杂阿含作「不应以持戒,多闻及禅定,住于空静处,未尽诸漏结。不应作是事,用智自损减;远离凡夫法,逮得菩提乐。」
 
时,彼比丘为天神劝进已,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1342、本经叙说那迦达多尊者常与友人来往亲近,天神以偈诫之。相应部Nagadatta(那伽达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尊者那迦达多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有在家、出家常相亲近。
= 有一位那迦达多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
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于林中,与诸在家、出家周旋亲数。我今当往方便发悟。”
而说偈言:
= 当时,那居住在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方便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亲数 = 亲近。
“比丘旦早出,迫暮而还林,道俗相习近,苦乐必同安,
“恐起家放逸,而随魔自在!”
=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树林来,学道之人和俗人相习近,苦乐就一定会同享,恐怕就会生起居家之念,放逸于修行,而随顺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紧迫;急迫 [pressingurgent])
 
时,那迦达多比丘为彼天神如是、如是开觉已,如是、如是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 当时,那迦达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觉后,他也如此这样地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1343、本经叙说众多比丘于林中言语嬉戏,天神以偈诫之。相应部Pakatindriya(不制御根)or Sambahula Bhikkhu(众多比丘),Jantu(姜突[天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言语嬉戏,终日散乱,心不得定,纵诸根门,驰骋六境。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们彼此言语嬉戏,终日散乱,心不得定,放纵六根,逐求于六境。
(chěng) = 纵马向前奔驰[gallop]
时,彼林中止住天神见是比丘不摄威仪,心不欣悦,而说偈言:
=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看见这些比丘不能摄持威仪,心里觉得不欣悦,于是就诵偈说:
“此先有瞿昙,正命弟子众,无常心乞食,无常受床卧;
“观世无常故,得究竟苦边。
= 这里以前住有瞿昙的正命弟子大众,他们都是以无常的心理去乞食,无常的心理而受床卧;由于他们能观察世间无常的缘故,所以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今有难养众,沙门所居止,处处求饮食,遍游于他家,
= 现在这里住有很难奉养的沙门大众,他们到处去寻求饮食,遍游于他人之家。
“望财而出家,无真沙门欲,垂著僧伽梨,如老牛曳尾!”
= 如此望求财物而出家,没有沙门真正的理想,虽穿着僧伽梨(大衣),却有如老牛拖着尾巴一样!
(yè) = 拖,牵引[draghaul](飘摇[sway])
尔时,比丘语天神言:“汝欲厌我耶?”
= 这时,比丘们问天神说:「你是在讨厌我们吗?」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不指其名姓,不非称其人,而总向彼众,说其不善者。
= 我并未指名道姓,也不讥称某个人,而总向那些群众当中的不善者说。
“疏漏相现者,方便说其过,勤修精进者,归依恭敬礼!”
= 有显现鄙漏之相的人,我就方便举说他的过错;对勤修精进的人,我就皈依恭敬礼拜他!
 
彼诸比丘为天神劝发已,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1344、本经叙说一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而起恶名声,遂欲自杀,林中天神诫之,后精进得阿罗汉果。相应部kulagharani(家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时,彼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
= 当时,那位比丘因和长者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风评很坏)。
「彼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五经此处作「憍萨罗国有一比丘,林中住,与一长者共为亲友。是时,长者有一儿妇,年少端正。时,此比丘少共语言,众人皆谤谓为非法。」
时,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类,共他妇女起恶名声,我今欲于此林中自杀。”
= 这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都是我不好,和他人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我现在想在这树林中自杀。
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思念:“不善不类,此比丘不坏、无过,而于林中欲自杀身,我今当作方便开悟。”
= 就在这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不对也不好,这位比丘并不坏,也没有犯过,然而却想在树林中自杀,我现在应当以方便来开悟他。
时,彼天神化作长者女身,语比丘言:“于诸巷路四衢道中,世间诸人为我及汝起恶名声,言我与汝共相习近,作不正事。已有恶名,今可还俗,共相娱乐。”
= 当时,那位天神就变化作长者的妇女模样,然后告诉比丘说:「在所有巷路四衢通道中,世间的人都认为我和你有坏名声,说我和你彼此相习近,做出不正当的事。既然有这坏名声,现在可以还俗了,一起相娱乐吧!」
比丘答言:“以彼里巷四衢道中,为我与汝起恶名声,共相习近,为不正事。我今且自杀身!”
= 因为那里巷四衢通道中,人们都认为我和你有关系而起坏名声,说我们互相习近,做了不正当的事。我现在只好自杀了!
时,彼天神还复天身,而说偈言:
“虽闻多恶名,苦行者忍之;不应苦自害,亦不应起恼。
= 虽然听到了很多恶名声,但是修习苦行的人应该要能忍耐;不应因痛苦而想杀害自己,也不应生起烦恼。
“闻声恐怖者,是则林中兽,是轻躁众生,不成出家法。
= 如果一听到声音就会恐怖的,那是树林中的兽类,那是轻躁的众生,不能成就出家之法。
(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仁者当堪耐,不中住恶声,执心坚住者,是则出家法。
= 仁者你应当要忍耐,不要执著于恶声,能够坚固持心,这才是出家之法。
“不由他人语,令汝成劫贼;亦不由他语,令汝得罗汉;
“如汝自知已,诸天亦复知。”
= 不可由于他人的诽语,而使你成为抢劫的恶贼;也不可由于他人的赞语,而使你成为阿罗汉;如果你自省知道无过后,诸天也会知道你是无过的。
「如汝自知已,诸天亦复知」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今自审己,既无诸过咎;贤圣及诸天,亦知汝无过。」
 
尔时,比丘为彼天神所开悟已,专精思惟,断除烦恼,得阿罗汉。
 
#1345、本经叙说梵天王与七百梵天恭敬礼事见多比尼,天神以偈赞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尊者见多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著粪扫衣。
时,梵天王与七百梵天乘其宫殿,来诣尊者见多比丘所,恭敬礼事。
= 那时,有位尊者见多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穿着粪扫衣。当时,大梵天王与七百位梵天,乘着宫殿,来到尊者见多比丘处,恭敬礼拜奉事。
时,有天神住彼林中者,而说偈言:
“观彼寂诸根,能感善供养,具足三明达,得不倾动法,
“度一切方便,少事粪扫衣。
= 观察他已寂静诸根,所以能感动梵天而得到善的供养,他已具足三种神通智慧,得到不倾动之法,以方便度一切众生,少有杂事,只穿着粪扫衣。
= “少事:指头陀行之阿兰若闲林住者,少作事务。
三明达 = 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三种神通智慧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就叫做三达。
“七百梵天子,乘宫来奉诣,见生死有边,今礼度有岸!”
= 七百位梵天子,都乘着宫殿来奉事,拜见您这位最后生的阿罗汉,我现在也要礼敬您这位已度过生死果报边岸的圣者!
= “生死有边”:指最后生之阿罗汉。
生死有边 = 生死果报的边际,此指最后生之阿罗汉。
度有岸 = 有,是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度有岸,即度过生死果报的岸边。
 
时,彼天神说偈赞叹见多比丘已,即没不现。
 
#1346、本经叙说一比丘身体疲倦,夜着睡眠,天神以偈诫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时,彼比丘身体疲极,夜著睡眠。
= 当时,那位比丘因身体极为疲累,便在夜里贪著睡眠。
时,有天神,住彼林中者,而觉悟之,即说偈言:
= 那时,有位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为了觉悟他,就诵偈说:
“可起起比丘!何故著睡眠?睡眠有何义?修禅莫睡眠!”
= 比丘啊!可以醒来了!可以醒来了!为什么还贪著睡眠呢?睡眠有什么意义呢?赶快修禅不要贪著睡眠!
时,彼比丘说偈答言:
“不肯当云何?懈怠少方便,缘尽四体羸,夜则著睡眠。”
= 我不肯起来,又将如何呢?我偷懒不努力,是因为精力耗尽,四肢疲累,所以夜里就要多睡眠休息。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不肯当云何?懈怠少方便,缘尽四体羸,夜则着睡眠 = 纵使我想要不睡觉,又能怎样才能不懒惰、不精进?我没有好的身体条件,四肢都衰弱,晚上则容易执着在睡眠上。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且汝当执守,勿声而大呼;汝已得修闲,莫令其退没!”
= 你也应当要执守着,不要出声大叫;你已经能够修习寂静,不要使它再退没了!
(qiě) = 暂且;姑且[justfor the time being]/将要[be going towillshall]
勿声而大呼 = 不要(贪着睡眠而)大声打呼。
时,彼比丘说偈答言:
“我当用汝语,精勤修方便,不为彼睡眠,数数覆其心。”
= 我应当听你的教诲,努力精勤修习,不被那睡眠,常常盖覆着心。
时,彼天神如是、如是觉悟彼比丘。
时,彼比丘专精方便,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 当时,那位天神就如此这样地觉悟那位比丘。那时,那位比丘便专心努力,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汝岂能自起,专精勤方便,不为众魔军,厌汝令睡眠?”
= 你哪里已能自己起来,专心勤勉努力,不被众魔军控制,而使你疲困贪著睡眠了呢?
时,彼比丘说偈答言:
“从今当七夜,常坐正思惟,其身生喜乐,无一处不满。
= 我从现在起将连续七个夜晚,常坐着正确思惟,使身心生起喜乐,没有一处不满足的。
“初夜观宿命,中夜天眼净,后夜除无明,见众生苦乐。
= 在初夜时,即能观察宿命;中夜时,得到清净的天眼;后夜时,便除去无明,彻见众生的苦乐。
“上中下形类,善色及恶色,知何业因缘,而受斯果报。
= 众生上等、中等、下等的形类,是善色或恶色等事,都能知道是由于造了什么业的因缘,而受到这样的果报。
“若士夫所作,所作还自见,善者见其善,恶者自见恶。”
= 像一个人他造了什么业,那么他所造作的业,定会自己看见果报,为善的话,就看见善报;为恶的话,自己就会看见恶报。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我知先一切,比丘十四人,皆是须陀洹,悉得禅正受。
“来到此林中,当得阿罗汉。
= 我能知道过去的一切事,有比丘十四个人,都是证得须陀洹,全都得到禅定正受。来到这树林中修行,当会证得阿罗汉果。
“见汝一懈怠,仰卧著睡眠;莫令住凡夫,故方便觉悟。”
= 然而却看见你一人怠惰偷懒,贪著睡眠仰卧着;为了不使你做个凡夫,所以才方便觉悟你。
尔时,比丘复说偈言:
“善哉汝天神!以义安慰我,至诚见开觉,令我尽诸漏。”
= 真好啊!你这位天神!以真义来安慰我,以至诚来开悟我,使我能灭尽一切烦恼。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比丘应如是,信非家出家,抱愚而出家,逮得见清净。
= 比丘应该要这样,正信佛法,不执著于家而出家,抱愚而出家学道,以获得正见清净。
抱愚而出家 = (未出家时)还没有解脱智慧,因此而出家。
“我今摄受法,当尽寿命思。若汝疾病时,我当与良药。”
= 我现在摄受正法,应当尽己寿命之期作思惟。如果你生病的时候,我当会给与你良药。
 
时,彼天神说是偈已,即没不现。
 
#1347、本经叙说一尼揵子饮酒狂醉,盛赞酒味,舍利弗告以三昧法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舍利弗在拘萨罗人间,依一聚落,止住田侧。
时,尊者舍利弗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
=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依止于一聚落,居住在田边。当时,舍利弗尊者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
时,有一尼揵子饮酒狂醉,持一瓶酒从聚落出,见尊者舍利弗,而说偈言:
= 这时,有一尼揵子(裸形外道门徒),饮酒狂醉,从聚落里走出来,遇见舍利弗尊者,就诵偈说:
“米膏熏我身,持米膏一瓶;山地草树木,视之一金色。”
= 米酒醉熏着我的身体,我拿着一瓶米酒;山地杂草树木,看起来全都是金色。
= “米膏”:以米制造之酒。
米膏 = 用米酿造的酒,即米酒。
尔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作此恶声,是恶邪物,而说是偈,我岂不能以偈答之?”
时,尊者舍利弗即说偈言:
= 那时,舍利弗尊者这样想着:会说出这样的恶声,是这恶邪的米酒而使他唱诵这首偈,我难道就不能诵偈回答他吗?这时,舍利弗尊者就诵偈说:
“无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树木,视之如涕唾!”
= 我被无想之味所熏习,执持空三昧的法瓶;山地杂草树木,看起来都如涕唾一样的轻贱!
空三昧 = 为三三昧之一。乃观察世间一切法都是缘生,虚妄不实,毕竟是空的三昧。
(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on sb.>])
涕唾 = 喻轻贱之物。
 
#1348、本经叙说一得他心智比丘心有烦恼,知被罐钩颈野干之心念后忽然觉悟,得阿罗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得他心智,烦恼有余。
去林不远有井,有饮野干罐拘钩颈。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已得到他心智,但是还有一些烦恼未尽。在距树林不远的地方有一口井,有一只饮水的野干被罐子的钩子钩到了脖子。
= “野干”:Sigala,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他心智 = 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智慧。
(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通“钩”。钩取,探取[fish for])
时,彼野干作诸方便求脱,而自念言:“天遂欲明,田夫或出,当恐怖我。汝汲水罐怖我已久,可令我脱!”
= 当时,那只野干运用各种方法求脱,而自己这样想着说:天色快要明亮了,农夫如果出来,当会使我心生恐怖。你这汲水罐已经恐怖我很久了,可让我脱离了吧!
(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
(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
时,彼比丘知彼野干心之所念,而说偈言:
= 这时,那位比丘已知那只野干心里的想法,就诵偈说:
“如来慧日出,离林说空法;心久恐怖我,今可放令去!”
= 如来的智慧就如晨出的太阳,离开丛林说空法;此心长久地恐怖着我,现在可放舍而使它离去!
 
时,彼比丘自教授已,一切结尽,得阿罗汉。
= 当时,那位比丘教授自己后,便灭尽一切结缚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1349、本经叙说一天神见佛行迹而念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一林中。
时,有天神,依彼林者,见佛行迹,低头谛观,修于佛念。
时,有优楼鸟住于道中,行欲蹈佛足迹。
= 那时,有位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看见了佛陀行走的脚印,就低头仔细观察,并修习念佛之法。当时,有一只优楼鸟(枭)在于道路中,想要践踏佛陀的脚印。
= “优楼”:Uluka,鸟名,又作鸺鹠,或作枭。
尔时,天神即说偈言:
“汝今优楼鸟!团目栖树间,莫乱如来迹,坏我念佛境!”
= 现在你这只优楼鸟啊!你应该张大眼睛栖息在树上,不可乱毁如来的脚印,破坏我念佛的心境!
团目 = 团,圆也。圆睁着眼睛。
(qī) = 鸟类歇息[perch](居住;寄居[dwelllodge at]/居息的处所,止息的地方[inhabitaion])
 
时,彼天神说此偈已,默然念佛。
 
#1350、本经叙说一天神因林中落花而说偈赞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依波吒利树下住止。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依止于波咤利树下。
= “波吒利”:Patali,树名。
波咤利树 = 又作波咤罗树、波罗罗树、波罗利树、波罗树。意译作重叶树、重生华、青桐。类似楸树、紫葳之乔木,春季开紫花,富有香气。
时,有天神,依彼林中住,即说偈言:
= 当时,有位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诵偈说:
“今日风卒起,吹波吒利树,落波吒利华,供养于如来!”
= 今天忽然起了一阵风,吹向波咤利树来,将波咤利花吹落,供养于如来!
 
时,彼天神说偈已,默然而住。
 
#1351、本经叙说山神说偈谓比丘当随时以孔雀妙声开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住支提山侧,皆是阿练若比丘,著粪扫衣,常行乞食。
= 那时,有很多的比丘住在支提山边,他们都是修习头陀行(苦行)的阿练若比丘,穿着粪扫衣,常行乞食之法。
= “阿练若比丘”:远离城巿、村庄,住空闲处之比丘,十二头陀行之一。
时,山神,依彼山住者,而说偈言:
= 当时,依住于那座山的山神,唱诵诗偈说:
“孔雀文绣身,处鞞提醯山,随时出妙声,觉乞食比丘。
=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乞食的比丘。
= “鞞提醯”:Vediyaka,山名,位于王舍城东方。
(xiù) = 刺绣。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图案等[embroider](绣花的物品[embroidered article])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孔雀文绣身,处鞞提醯山,随时出妙声,觉粪扫衣者。
=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穿着粪扫衣的比丘。
“孔雀文绣身,处鞞提醯山,随时出妙声,觉依树坐者。”
=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依树下而坐的比丘。
 
时,彼天神说此偈已,即默然住。
 
#1352、本经叙说那娑佉多河岸崩陷,压死三营事比丘,支提山住天神遂告诸头陀行比丘莫营造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住支提山,一切皆修阿练若行,著粪扫衣,常行乞食。
尔时,那娑佉多河岸崩,杀三营事比丘。
= 那时,有众多比丘住在支提山,他们都在修持阿练若行,穿着粪扫衣,常行乞食。当时,那娑佉多河岸崩毁了,因而压死了三个正在做事的比丘。
(qū) = 通“祛”。驱逐[expel]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
时,支提山住天神而说偈言:
= 这时,住在支提山的天神就诵偈说:
“乞食阿兰若,慎莫营造立,不见佉多河,傍岸卒崩倒,
= “乞食阿兰若”:乞食和阿兰若均为十二头陀行之一。阿兰若即阿练若,指远离处或空闲处。
“压杀彼造立,营事三比丘?
= 行乞食、住阿兰若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因而压死哪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粪扫衣比丘,慎莫营造立,不见佉多河,傍岸卒崩倒,
= “粪扫衣”:又作衲衣,即拾取粪尘中被遗弃之破布,缝制成之衣服。着粪扫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压杀彼造立,营事三比丘?
= 穿着粪扫衣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堤岸忽然崩倒了,因而压死哪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依树下比丘,慎莫营造立,不见佉多河,傍岸卒崩倒,
= “依树下比丘”:依止树下而修行之比丘,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压杀彼造立,营事三比丘?”
= 依止于树下而修行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因而压死哪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时,彼天神说此偈已,即默然住。
 
#1353、本经叙说频陀山起大火,一俗人叹火烧竹林,一比丘说已灭受欲,火烧亦不为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兰陀竹园。
时,有异比丘住频陀山。
=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频陀山中。
= “频陀”:Vinjha,山名。
尔时,山林大火卒起,举山洞燃。
= 当时,山林忽然烧起了大火,火焰照彻全山。
时,有俗人而说偈言:
“今此频陀山,大火洞炽然,焚烧彼竹林,亦烧竹苑实。”
= 现在这座频陀山,大火炽烈,光焰照彻全山,焚烧着那片竹林,也烧毁那竹子的花实。
(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泛指园林,花园[gardens]
时,彼比丘作是念:“今彼俗人能说此偈,我今何不说偈答之?”
=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现在那位俗人能诵出这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首诗偈答和他呢?
即说偈言:
“一切有炽然,无慧能救灭!焚烧诸受欲,亦烧不作苦。”
= 一切的有(存在)都会炽烈的燃烧,并没有智慧能去救灭它!如果是焚烧掉那一切感受爱欲的话,虽然也是燃烧着,但是并不会令人痛苦。
 
时,彼比丘说此偈已,默然而住。
 
#1354、本经叙说一族姓女为舅姑所责,欲投恒河,一比丘说偈劝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兰陀竹园。
时,有异比丘在恒河侧,住一林中。
=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恒河边的一座树林中。
时,有一族姓女,常为舅姑所责,至恒水岸边,而说偈言:
= 当时,有一位良家妇女常被公婆责备,到了恒河岸边,她诵偈说:
= “族姓女”:即良家之妇人。
舅姑 = 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恒水我今欲,随流徐入海,不复令舅姑,数数见嫌责!”
= 恒河啊!我现在想要投入河中,随那水流慢慢流入大海,不再使公公和婆婆一再地厌嫌责备我了!
时,彼比丘见族姓女,闻其说偈,作是念:“彼族姓女尚能说偈,我今何为不说偈答耶?”
= 那时,那位比丘看见这位良家妇女,听她唱诵诗偈,这样想着:那位良家妇女还能诵偈,我现在为什么不也诵偈答和她呢?于是就诵偈说:
即说偈言:
“净信我今欲,随彼八圣水,徐流入涅槃,不见魔自在!”
= 净信啊!我现在想要随那八圣道的流水,慢慢地流入涅槃之境中,不再看见恶魔的自在捉弄了。
 
时,彼比丘说此偈已,默然而住。
 
#1355、本经叙说盗瓜者于月欲出时说偈,一比丘说偈答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去林不远,有种瓜田。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距树林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种瓜的田地。
时,有盗者夜偷其瓜,见月欲出,而说偈言:
= 当时,有位小偷在夜里要来偷摘瓜果,看到月亮快出来了,就诵偈说:
“明月汝莫出,待我断其瓜,我持瓜去已,任汝现不现。”
= 明月啊!你不要出来吧!等我截断了瓜蒂,拿着瓜果离去后,再随便你要不要出现。
时,彼比丘作是念:“彼盗瓜者尚能说此偈,我岂不能说偈答耶?”
=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位盗采瓜果的小偷还能诵偈,我难道不能诵偈答和他吗?于是就诵偈说:
即说偈言:
“恶魔汝莫出,待我断烦恼,断彼烦恼已,任汝出不出。”
= 恶魔啊!你不要出现吧!等我断除了烦恼,断除了那烦恼后,再随便你要不要出现。
 
时,彼比丘说此偈已,默然而住。
 
#1356、本经叙说一沙弥以偈说明常、无常、直、曲,一比丘说偈答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时,有沙弥而说偈言:
“云何名为常?乞食则为常。云何为无常?僧食为无常。
“云何名为直?唯因陀罗幢。云何名为曲?曲者唯见钩。”
= 怎样叫做常呢?乞食就是常。怎样叫做无常呢?僧食就是无常。怎样叫做直呢?只有帝释天的幢是直的。怎样叫做曲呢?弯曲的只见是那钩子。
= “因陀罗幢”:帝释天之幢。
因陀罗 = 释迦提婆因陀罗的简称,华译天帝。
时,彼比丘作是念:“此沙弥能说斯偈,我今何不说偈而答?”
=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位沙弥能唱诵这首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偈答和他呢?
即说偈言:
“云何名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为无常?谓诸有为法。
“云何名为直?谓圣八正道。云何名为曲?曲者唯恶径。”
= 怎样叫做常呢?能恒常就只有涅槃。怎样叫做无常呢?就是那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怎样叫做直呢?就是神圣的八正道。怎样叫做曲呢?只有恶道才叫曲。
 
时,彼比丘说此偈已,默然而住。
 
#1357、本经叙说舍利弗为弟子向瓦师乞瓦瓯,瓦师听法后才施,舍利弗因说法故不受施,默然离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舍利弗弟子,服药已,寻即食粥。
= 当时,有位舍利弗的弟子,生病服药后,不久就要食粥。
时,尊者舍利弗到瓦师舍,从乞瓦瓯。
=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到瓦师〈陶师〉家,向他求乞陶杯。
(ōu) = 盆盂类瓦器[earthy ware](杯;盅[small cup])
时,彼瓦师即说偈言:
“云何得名胜,而不施一钱?云何胜实德,于财无所减?”
= 怎样得到好名声,但却不用施舍一文钱呢?怎样能获有美好的实德,但却不用减损财物呢?
尔时,舍利弗说偈答言:
“若不食肉者,而施彼以肉;诸修梵行者,施之以女色;
“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广床;于彼临行者,施以息止处;
“如是等施与,于财不损减。
= 如果对于不吃肉类的人,而用肉类去布施给他;对于不坐高床的人,用高广的豪床去布施他;对于那即将远行的人,布施他休止处;像这样去布施给人,就不会减损自己的财物。
“是则有名誉,而不舍一钱,实德名称流,于财无所减。”
= 这样就能拥有好名声,而不必施舍一文钱,实德的名声到处流布,但对于财物却能无所损减。
时,彼瓦师复说偈言:
“汝今舍利弗,所说实为善,今施汝百瓯,非余亦不得。”
= 舍利弗你现在说得实在很好,我现在就布施给你一百个杯子,而其余的也不是不能得到〈意即其余你要的话,也可以再给你〉。
非余亦不得 = 你不这样(一次取一百个瓦器)的话,就一个也拿不到。
尊者舍利弗说偈答言:
“彼三十三天,炎魔兜率陀,化乐诸天人,及他化自在,
“瓦钵信以得,而汝不生信!”
= 那三十三天,和炎摩天、兜率陀天,还有化乐天,以及他化自在天等天人们,如要布施钵,也必须具备虔信,我才会纳受,然而你并未生信敬之心!
 
尊者舍利弗说此偈已,于瓦师舍默然出去。
 
#1358、本经叙说贫士夫说其所欲,一比丘闻之亦说其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时,有贫士夫在于林侧,作如是希望思惟,而说偈言:
= 当时,有位穷人在树林边做这样的希望思惟,而诵偈说:
“若得猪一头,美酒满一瓶,盛持瓯一枚,人数数持与;
“若得如是者,当复何所忧?”
= 如能得到一头猪,美酒满一瓶,盛酒的杯一个,人们常常持与你;如能如此的话,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时,彼比丘作是念:“此贫士夫尚能说偈,我今何以不说?”
=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这位穷人能唱诵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偈一首呢?
即说偈言:
“若得佛法僧,比丘善说法,我不病常闻,不畏众魔怨!”
= 如能得到佛、法、僧三宝,以及比丘善能说法,而我也不病常得闻法,那么就不会畏怖众魔怨了!
 
时,彼比丘说此偈已,默然而住。
 
#1359、本经叙说一比丘思劫贝衣,天神以偈诫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时,彼比丘作如是思惟:“若得好劫贝,长七肘,广二肘,作衣已,乐修善法。”
= 当时,那位比丘如此思惟着:如能得到一疋好质料的劫贝棉布,长七肘,广二肘,裁制成衣后,我就会高高兴兴地修习善法了。
= “劫贝”:Kappasa,又作劫贝娑,树名。学名Gossypium Hebaceum,属于棉之一种,可制成布衣,质细软。大般涅槃经卷20:「觉身细软,如缯绵劫贝娑花」。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 长度单位,由手肘到中指顶端的距离,约四十多公分。
时,有天神,依彼林者,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于林中,作是思惟,希望好衣。”
= 那时,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竟做这样的思惟,希望获得这样好衣服。
时,天神化作全身骨锁,于彼比丘前舞,而说偈言:
= 当时,天神就变化成全身是骷髅,然后在那比丘前跳舞,并诵偈说:
全身骨锁 = 全身骨骼如链锁,即骷髅。
“比丘思劫贝,七肘广六尺,昼则如是想,知夜何所思?”
= 比丘想要得到劫贝棉布,长七肘广六尺,白天这样想着,可知你晚上都是在想什么了!
时,彼比丘即生恐怖,其身战悚,而说偈言:
= 这时,那位比丘便心生恐怖,身体怕得发抖,便诵偈说:
(zhàn) = 作战,打仗[battlewar](后作“颤”。发抖[shiver])
(sǒng) = 恐惧[terrifiedhorrified]
“止止不须氎,今著粪扫衣,昼见骨锁舞,知夜复何见?”
= 算了!算了!我不需要什么好毛衣了,现在穿着粪扫衣就好了;白天看骷髅跳舞,也就知道夜间又会看到什么了!
(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时,彼比丘心惊怖已,即正思惟,专精修习,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1360、本经叙说女人以断镮钏为恼,一比丘以断烦恼为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已舍重担,断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一切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离了重担,断除一切结缚,具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时,有一女人于夜暗中,天时微雨,电光睒照,于林中过,欲诣他男子,倒深泥中,环钏断坏,华璎散落。
时,彼女人而说偈言:
= 当时,有一位女人在暗夜中,天空正下着毛毛雨,电光不断闪照着。她从林中走过,想去到她的丈夫处,却跌倒于深泥中,手臂上的环钏断坏了,花鬘、璎珞也散落于泥中。这时,那位女人就诵偈说: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头发悉散解,华璎落深泥,环钏悉破坏,丈夫何所著?”
= 我的头发都散开来了,花鬘、璎珞掉落深泥中,手臂上的环钏也都毁坏了,这可要如何到丈夫那儿呢?
丈夫何所著 = 著,到也,如沈佺期•杂诗:「妾家临渭北,春梦着辽西。」
丈夫何所著 = 悲惨成这样,男人一定不会喜欢我了。
时,彼比丘作是念:“女人尚能说偈,我岂不能说偈答之?
=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这位女人还能诵偈,我难道不能诵偈答和她吗?(于是就诵偈说:)
“烦恼悉断坏,度生死淤泥,著缠悉散落,十方尊见我!”
= 我的烦恼都已断坏,已渡过生死的淤泥,执著缠缚都散落了,十方尊(世尊)能见证我。
(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十方尊 = 为十方所尊崇,指世尊而言。
 
时,彼比丘说偈已,即默然而住。
 
#1361、本经叙说俗人以嬉戏为乐,一比丘以修学为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于河侧一林树间。
=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河边一处树林中。
时,有丈夫与妇相随度河,住于岸边,弹琴嬉戏,而说偈言:
= 当时,有一位丈夫和他的妇人相随渡河。他们停在河岸边,弹琴嬉戏着,然后诵偈说:
“爱念而放逸,逍遥青树间,流水流且清,琴声极和美,
“春气调适游,快乐何过是?”
= 由于爱念而纵情奔放,彼此逍遥于青树间,流水清澈,琴声极为和美,在这春气调适的季节里出游,这种快乐还有什么能胜过的呢?
逍遥(xiāo yáo) =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carefreebe at ease <leisure>be free and unfetteredwander about at leisure]。 
时,彼比丘作是念:“彼士夫尚能说偈,我岂不能说偈答之?
=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个人还能唱诵诗偈,我难道就不能诵偈答和他吗?(于是就诵偈说:)
“受持清净戒,爱念等正觉,沐浴三解脱,善以极清凉,
“入道且庄严,快乐岂过是?”
= 受持清净的戒律,爱念真正平等的觉悟。沐浴于三解脱,美善而又极清凉,入于正道,具足庄严,这种快乐哪里还有胜过它的呢?
等正觉 = 真正平等的觉悟,即佛的觉悟。
(mù) = 洗头发[wash one's hairshampoo]
(yù) = 洗澡[bathe]
三解脱 = 即空解脱,由观诸法无我而入;无相解脱,由证涅槃而得;无作解脱,由观诸行无常而入。又也可指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
 
时,彼比丘说此偈已,即默然而住。
 
#1362、本经叙说鸽聚米粟以备雨天,人积善根以备临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时,有天神见诸鸽鸟而说偈言:
= 当时,有位天神看见很多鸽鸟,就诵偈说:
= “鸽鸟”:Kapota,鸟禽名。
“鸽鸟当积聚,胡麻米粟等,于山顶树上,高显作巢窟,
“若当天雨时,安极饮食宿。”
= 鸽鸟啊!你们应积聚胡麻、米、粟等谷物,在山顶的大树上,高显之处筑巢窟;当天空下雨时,你们才能极安稳地饮食、歇宿。
胡麻(hú má) = 即“芝麻”[sesame]/中国西北、内蒙古一带对油用亚麻的俗称[flax]
(sù) =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foxtail milletmillet]
(cháo) = 小篆字形,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栖于树窝上。鸟窝[birds' nests](又泛指其他动物的巢穴[nest])
时,彼比丘作是念:“彼亦觉悟我!”
=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也是在觉悟我!
即说偈言:
“凡夫积善法,恭敬于三宝;身坏命终时,资神心安乐!”
= 凡夫能积聚善法,恭敬佛、法、僧三宝;那么身坏命终之时,就能资助心神得安乐!
 
时,彼比丘说此偈已,以即觉悟,专精思惟,除诸烦恼,得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