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星期日

杂阿含经-第四十卷_八众《帝释》

《杂阿含经》第四十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
##帝释相应<11041120>
 
#1104、本经说明天帝释之七种德行。相应部Deva(诸天)or Vatapada(禁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能受持七种受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处。
= 如果能受持七种誓戒的话,以这样的因缘,就能受生到天帝释处。
= “七种受”:巴利本作Satta Vatapadani(七条誓戒)。
= “天帝释”:Sakko Devanam Indo,三十三天(忉利天)主。
七种受 = 巴利本作「七条誓戒」。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一经作「七行」。
“谓天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
“及家诸尊长;
“和颜软语;
“不恶口;
“不两舌;
“常真实言;
“于悭吝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
= 那天帝释原本为人之时,曾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和颜悦色,语音轻柔;不骂恶毒的话;不搬弄是非;常说真实话;在此悭吝的世间里,虽然居住在家,然而并不会吝惜,能行解脱的布施,勤于布施,常乐于行施,也设布施大会供养人,平等地普施一切众生。
悭吝(qiān lìn) = 吝啬[stingy]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
“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
=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xùn) = 逃遁[flee](辞让;退让[abdicate]/谦逊;恭顺[modest])
“彼三十三天,见行七法者,咸各作是言:当来生此天。”
=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欲界天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阎浮提上八万四千由旬处。四方各八天,再加中央帝释所居之喜见城天,共为三十三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第1104
《别译杂阿含经》第33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
供养父母
孝顺父母
奉养父母
供养家诸尊长
恭敬尊长
尊敬家中年长
和颜软语
所言柔软
柔和语
不恶口
不起瞋恚,设生嫌恨,寻思灭之
没愤怒者,如果我的愤怒生起,会急速地排除
不两舌
断于两舌
离离间语
常真实言
恒修实语,终不欺诳
真实语
于悭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
好施、无悭
以离悭垢之心住于在家,自在地施舍,亲手施与,乐于舍,回应乞求,乐于均分与布施
 
#1105、本经叙说天帝释之七种德行。相应部Deva(诸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 “鞞舍离”:Vesali,国名。又作毗舍离,位于中印度。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时,有离车名摩诃利,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见天帝释不?”
= 那时,有位离车族人,名叫摩诃利,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您是否见过天帝释呢?」
= “离车”:Licchavi,毗舍离城刹帝利种之名。
= “摩诃利”:Mahali,人名。
佛答言:“见。”
= 佛陀答说:「见过。」
离车复问:“世尊!见有鬼似帝释形以不?”
= 离车又问:「世尊!您是否见过有一种鬼,他的形体是像帝释的呢?」
佛告离车:“我知天帝释,亦知有鬼似天帝释,亦知彼帝释法,受持彼法缘故,得生帝释处。
= 我知道天帝释,也知道有一种鬼,他的形体好像天帝释,同时也知道那天帝释之法,由于受持那些法的缘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天帝释之处。
“离车!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
“乃至行平等舍。”
= 离车啊!帝释原本为人之时,他曾供养父母;……乃至能行平等的施舍。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
“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
=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彼三十三天,见行七法者,咸各作是言:当来生此天。”
=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佛说此经已,时摩诃利离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106、本经叙说帝释种种异名之由来。相应部Deva(诸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名释提桓因?”
=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名叫释提桓因呢?」
佛告比丘:“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行于顿施;
= “顿施”:巴利本作Sakkaccam Danam Adasi(恭敬地给予施物)。
(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
顿施 = 即布施。顿,舍也。
“沙门、婆罗门、贫穷、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饮食、钱财、谷、帛、华香、严具、床卧、灯明。
= 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的时候,能够行作布施。无论沙门、婆罗门、或贫穷、困苦的人,或者为求生而行路乞食的人,他都能施予饮食、钱财、谷物、布帛、华香、器皿、床卧、灯火等物。
(bó)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丝织品的总称[silks]
“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
= 因为他具有如此大力的缘故,所以叫释提桓因。
= “堪能”:Sakka,可能者,有大力的。Sakka,即释提桓因。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故,释提桓因复名富兰陀罗?”
=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究竟是什么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富兰陀罗呢?」
= “富兰陀罗”:Purindado,帝释名。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数行施衣被、饮食,乃至灯明。
= 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布施衣服、饮食……乃至灯火。
“以是因缘,故名富兰陀罗。”
= 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就叫做富兰陀罗。
比丘复白佛言:“何因、何缘故,复名摩伽婆?”
= 是什么因缘,所以他又叫摩伽婆呢?
= “摩伽婆”:Maghava,帝释名。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名摩伽婆故,释提桓因即以本名,名摩伽婆。”
= 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名字就叫摩伽婆的缘故,所以释提桓因就以他的本名,而名叫摩伽婆。
比丘复白佛言:“何因、何缘复名婆娑婆?”
= 是什么因缘,他又叫做婆娑婆呢?
= “婆娑婆”:巴利本作Vasava,帝释名。
婆娑婆 = 汉译南传大藏经注作「拥有住处者」。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以婆诜和衣布施供养。
= 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以自己住处和衣服,布施供养他人。
= “婆诜和”:巴利本作Avasatha(住处)。
(shēn) = 众多的样子[numerous]
“以是因缘故,释提桓因名婆娑婆。”
= 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婆娑婆。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
= 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呢?
= “憍尸迦”:Kosika,帝释名。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为憍尸族姓人。
“以是因缘故,彼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
= 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是憍尸族姓的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
比丘问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名舍脂钵低?”
= 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名叫舍脂钵低呢?
= “舍脂钵低”:SujampatiSuja(舍脂),Pati(夫),合译为「舍脂之夫」,异译为「舍脂钵低」,帝释名。
舍脂钵低 = 舍脂,为阿修罗王之女。钵低,夫。合译为「舍脂之夫」,乃因天帝释娶舍脂为天后,故有此名。
佛告比丘:“彼阿修罗女名曰舍脂,为天帝释第一天后,是故帝释名舍脂钵低。”
= 是因为那阿修罗女名叫舍脂,她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所以帝释名叫舍脂钵低。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千眼?”
= 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千眼呢?
= “千眼”:Sahassakkho,帝释名。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聪明智慧,于一坐间,思千种义,观察称量。
= 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具有聪明智慧,能在须臾间,思惟千种事理,对它观察衡量。
= “于一坐间”:巴利本作Muhuttena(于一瞬间)。
“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复名千眼。”
= 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那天帝释又叫做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复名因提利?”
= 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又叫做因提利呢?
= “因提利”:巴利本作Devanam Indo(天之帝),帝释名。
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诸三十三天,为王为主。
= 因为那天帝释在所有三十三天中,做为王,做为主。
“以是因缘故,彼天帝释名因提利。”
= 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天帝释名叫因提利。
佛告比丘:“然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受持七种受。
= 而且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曾受持七种誓戒。
“以是因缘,得天帝释。
= 由于这样的因缘,得受生为天帝释。
“何等为七?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供养父母;
“乃至等行惠施,是为七种受。
= 是哪七种呢?就是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能供养父母,……乃至能平等地行作惠施,受持这七种誓戒。
“以是因缘,为天帝释。”
= 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才受生为天帝释。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如上广说。
=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内容如前经(1105经)所详述的一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07、本经叙说帝释叹说不瞋之因缘。相应部Dubbanniya(丑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夜叉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
=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夜叉鬼,长得非常的丑陋难看,他在帝释的空座位上坐下来。
= “夜叉”:Yakkha,译作勇健、暴恶、贵人。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
“三十三天见此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
= 三十三天的天神们看见这夜叉鬼长得这么丑陋难看,竟在帝释的空座上坐着。
“见已,咸各瞋恚。
= 看见后,大家都很愤怒生气。
“诸天如是极瞋恚已,彼鬼如是、如是随瞋恚渐渐端正。
= 诸天神如此极愤怒生气后,而那夜叉鬼却如此这样地跟随着天神的愤怒,而渐渐地端正起来。
= “渐渐端正”:巴利本作Abhirupatara(比较端正)。
“时,三十三天往诣天帝释,白帝释言:‘憍尸迦!当知有一异鬼,丑陋恶色,在天王空座上坐,我等诸天见彼鬼丑陋恶色,坐天王座,极生瞋恚,随彼诸天瞋恚,彼鬼随渐端正。’
= 当时,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就去到天帝释处,禀告帝释说:『憍尸迦啊!您应当知道,有一个奇异的鬼,长得非常丑陋难看,就在天王您的空座上坐着,我们诸天神看见那个鬼长得如此丑陋难看,竟敢坐在天王您的座位上,大家内心都很愤怒生气,可是随着诸天神的愤怒生气,那个鬼却随着渐渐端正起来。』
“释提桓因告诸三十三天:‘彼是瞋恚对治鬼。’
= 释提桓因告诉众三十三天的天神说:『那是个专门对治瞋恚的鬼。』
“尔时,天帝释自往彼鬼所,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三称名字而言:‘仁者!我是释提桓因。’
= 当时,天帝释自己就前往那个鬼所在的地方,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三称自己名字说:『仁者啊!我是释提桓因。』
“随释提桓因如是恭敬下意,彼鬼如是、如是随渐丑陋,即复不现。
= 随着释提桓因对他如此地恭敬谦逊,那个鬼也如此这样地随着逐渐变成丑陋,便即隐没不见了。
“时,释提桓因自坐已,而说偈言:
= 这时,释提桓因自己坐下来后,就唱诵诗偈说:
“‘人当莫瞋恚,见瞋莫瞋报;于恶莫生恶,当破坏骄慢。
= 人们应当不可瞋怒,看见他人瞋怒时,不可以用瞋怒去报复他;对于凶恶的人,也不可以对他生起凶恶之心,应当要破除骄慢之心。
“‘不瞋亦不害,名住贤圣众;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
= 不瞋怒,也不害人,就叫做住于贤圣的大众。一切的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着。
「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 = 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四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为瞋山所障」。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 对于盛怒能够控持,就如控制奔逸的马车一样;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yù) = 驾驶车马。也作“驭”[drive a carriage](后亦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ride on])
「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 我说善于驾驭的人,不是指那手执着缰绳的人。意谓善于摄控瞋恚的人,才是善御之人。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叹说不瞋。
= 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当一位自在之王,都叹说不瞋怒的好处。
“汝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赞叹不瞋,当如是学!”
= 你们如此地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该要赞叹不瞋怒,应当如此去修习!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08、本经叙说两比丘诤起,一人骂詈,一人默然,后骂詈者忏悔,另一人不接受,世尊乃为彼等说帝释行忍辱之事。相应部Accaya(罪过)or Akodhana(无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
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坛,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师坛,坐一树下,入昼正受。
= 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走到安陀林,铺好坐具,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天的禅定中。
尔时,祇桓中有两比丘诤起,一人骂詈,一人默然。
= 当时,祇桓精舍中有两位比丘起争执,一位在大声责骂,另一位则静默不语。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其骂詈者,即便改悔忏谢于彼,而彼比丘不受其忏。
= 那位骂人的比丘随即后悔,便向另外那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那位比丘并不愿接受他的忏悔。
以不受忏故,时,精舍中众多比丘共相劝谏,高声闹乱。
= 因为不接受忏悔的缘故,当时,精舍中众多的比丘便一起来劝谏,以致大声嘈杂,又闹又乱。
(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尔时,世尊以净天耳过于人耳,闻祇桓中高声闹乱。
= 这时,世尊以过于常人之耳的清净天耳,听到祇桓精舍大声嘈杂,又闹又乱。
闻已,从禅觉,还精舍,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还至安陀林,坐禅入昼正受,闻精舍中高声大声,纷纭闹乱,竟为是谁?”
= 听闻后,便从禅定中出定,回到精舍,在大众之前铺座而坐,然后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上乞食回来,到安陀林坐禅,进入白天的禅定中,听闻到精舍中大声喧吵,嘈杂不休,极为闹乱,到底是为了谁呢?」
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诤起,一比丘骂,一者默然。
= 在这精舍中有二位比丘起争执,其中一位比丘詈骂人,另一位比丘静默不语。
“时,骂比丘寻向悔谢,而彼不受。缘不受故,多人劝谏,故致大声,高声闹乱。”
= 不久,那位骂人比丘便向另一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并不被接受。由于不被接受,所以众人便都来劝谏,以致大声喧吵,又闹又乱。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痴之人,人向悔谢,不受其忏?
“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 为什么这比丘是如此的愚痴,别人向他忏悔道歉,竟不接受他人的忏悔呢?如果他人向他忏悔而不接受的话,这位愚痴的人,他将长夜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
“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有三十三天共诤,说偈教诫言:
= 众比丘啊!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曾遇到三十三天的天人互相争吵,他就唱诵诗偈教诫他们说:
“‘于他无害心,瞋亦不缠结,怀恨不经久,于瞋以不住,
“‘虽复瞋恚盛,不发于粗言。
= 对于他人没有伤害之心,也不会被瞋怒所缠结,心有怀恨也不长久,不依止于瞋心,虽然是极为瞋怒,也不说出粗暴的话语。
“‘不求彼阙节,扬人之虚短,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
= 不寻求他人的过错,举发他人的缺失,应当要常防护自己,以义理来内自省察。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
“‘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若与恶人俱,刚强犹山石。
= 不瞋怒也不害人,常能安住于贤圣中;如果与恶人等同行径,自己就会刚强粗暴如山石一样。
「若与恶人俱,刚强犹山石」 = 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五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重障犹如山」。
“‘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马车,我说为善御,非谓执绳者。’”
= 自己能控制盛怒,就如制御着奔逸的马车,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
= 那位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常行忍辱,而且也赞叹能行忍辱的人。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行忍辱,赞叹忍者,应当学!”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行忍辱,赞叹忍辱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09、本经叙说帝释与阿修罗王论战,帝释主张行忍,阿修罗王主张暴力,后帝释获胜。相应部Subhasitam-jaya(善论之胜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莫得各各共相杀害,但当论议,理屈者伏。’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天神与阿修罗双方对阵想开战,释提桓因告诉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我们不要各个互相杀害,只应当彼此来辩论,理屈的人就应服输。』
= “阿修罗”:Asura,译作非天、非类、不端正。十界、六道之一,居众相山中,又住大海之底,好斗争,常与诸天战之恶神。又为八部众之一。
= “毗摩质多罗”:Vepacitti,修罗王名。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言:‘设共论议,谁当证知理之通塞?’
= 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假如我们互相辩论,有谁能证知道理的通不通达呢?』
“天帝释言:‘诸天众中自有智慧明记识者,阿修罗众亦复自有明记识者。’
= 天帝释说:『诸天众中,自有具有智慧明于记识的人,阿修罗众中,也自有明于记识的人。』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言:‘可尔。’
= 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好的。』
“释提桓因言:‘汝等可先立论,然后我当随后立论,则不为难。’
= 释提桓因说:『你可以先立论,我当会随后立论,这是不难的。』
“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说偈立论言:
=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就诵偈立论说:
“‘我若行忍者,于事则有阙;愚痴者当言,怖畏故行忍。’
= 我如果行忍辱的话,对于事情就会有欠缺;愚痴的人当会说:是由于害怕,所以才行忍辱的。
“释提桓因说偈答言:
“‘正使愚痴者,言恐怖故忍,及其不言者,于理何所伤?
= 即使愚痴的人,说你因为害怕所以行忍辱,或者他并不是这样说,但是对于义理又有什么伤害呢?
“‘但自观其义,亦观于他义,彼我悉获安,斯忍为最上。’
= 只要观察自己的义理,也观察他人的义理,他人与我都能获得安稳,这种忍辱才是最上等的。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复说偈言:
“‘若不制愚痴,愚痴则伤人;犹如凶恶牛,舍走逐触人。
= 如果不制伏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就会伤害他人;就好比凶恶的牛,逃跑而追触人一样。
“‘执杖而强制,怖畏则调伏;是故坚持杖,折伏彼愚夫。’
= 持拿着刀杖去强制他,他就会害怕而调伏;所以要稳固地拿着刀杖,去折伏那些愚痴人。
“帝释复说偈言:
“‘我常观察彼,制彼愚夫者,愚者瞋恚盛,智以静默伏。
=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折伏他。
「我常观察彼……智以静默伏」 = 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六经作「我观止制愚,嘿忍最为胜,极大瞋恚忿,能忍彼自息」。
“‘不瞋亦不害,常与贤圣俱;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
= 不起瞋怒,也不伤害人,常安住于贤圣中;一切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不动。
「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瞋重障如山」。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 要能控持自己的盛怒,就如制御奔逸的马车一样,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尔时,天众中有天智慧者,阿修罗众中有阿修罗智慧者,于此偈思惟称量观察,作是念:‘毗摩质多罗阿修罗所说偈,终竟长夜起于斗讼战诤,当知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教人长夜斗讼战诤;
“‘释提桓因所说偈,长夜终竟息于斗讼战诤,当知天帝释长夜教人息于斗讼战诤,当知帝释善论得胜。’”
= 当时,天众中有具有智慧的天神,阿修罗众中,也有具有智慧的阿修罗,他们都对这些偈颂思惟比较观察,然后这样想着: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生起斗讼战争,应知那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是教人要长夜斗讼战争;释提桓因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息灭斗讼战争,应知天帝释是长夜地教人要息灭斗讼战争。可知帝释的善论当得胜。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以善论议伏阿修罗。
= 释提桓因是以善的论辩折伏阿修罗。
“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立于善论,赞叹善论。
= 众比丘啊!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做为自在之王,尚且能建立善论,赞叹善论。
“汝等比丘亦应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善论,赞叹善论,应当学!”
= 你们比丘也应像这样,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建立善论,赞叹善论,这是所应当修习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0、本经叙说帝释与阿修罗王对战,诸天得胜,缚阿修罗王于殿门,阿修罗王瞋恚骂詈,帝释忍而不言。相应部Vepacitti(吠波质底〈阿修罗王〉or Khanti(忍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天、阿修罗对阵欲战。
= 在过去世时,有帝释天和阿修罗对阵欲战。
“释提桓因语三十三天众言:‘今日诸天与阿修罗军战,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者,当生擒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
= 释提桓因告诉三十三天的天众说:『今天诸天神和阿修罗军作战,如果诸天神得胜,阿修罗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将他五花大绑,带回天宫来。』
(qín) = 从手,禽声。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捉拿[catch])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告阿修罗众:‘今日诸天、阿修罗共战,若阿修罗胜,诸天不如者,当生擒释提桓因,以五系缚,将还阿修罗宫。’
=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也告诉阿修罗众说:『今天诸天神和我们阿修罗作战,如果阿修罗得胜,诸天神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释提桓因,将他五花大绑,带回阿修罗宫来。』
“当其战时,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
= 他们这一场战争,由诸天神得胜,阿修罗打输了。
“时,彼诸天捉得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缚在帝释断法殿前门下。
= 当时,那些天神们捉到了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将他五花大绑着,带回了天宫,捆绑在帝释断法殿前的门下。
“帝释从此门入出之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缚在门侧瞋恚骂詈。
= 帝释从这道门出入的时候,被绑在门边的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会瞋怒的责骂着。
“时,帝释御者见阿修罗王,身被五缚,在于门侧,帝释出入之时辄瞋恚骂詈。
= 那时,帝释的御者(车夫)看见阿修罗王被五花大绑地捆绑在门边,每当帝释出入这里时,他就瞋怒地对着帝释恶骂。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见已即便说偈,白帝释言:
= 看见之后,御者就唱诵诗偈禀告帝释说:
“‘释今为畏彼,为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罗,面前而骂辱。’
= 帝释您今天是害怕他,还是力量不足够呢?竟能忍受那阿修罗王在面前辱骂您。
“帝释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与愚夫对?’
= 我并不是因为怕他所以才忍辱,也不是我力量不足;而是有智慧的人,为何要去和那愚夫相对骂呢?
“御者复白言:
“‘若但行忍者,于事则有阙,愚痴者当言,畏怖故行忍;
“‘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
= 如果只行忍辱的话,对于此事就会有所欠缺,那愚痴的人将会说,是因为你害怕所以才行忍辱;所以应当严厉刑罚他,以智慧制伏愚痴。
「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是故重刑罚,智者止愚人」。
“帝释答言:
“‘我常观察彼,制彼愚夫者,见愚者瞋盛,智以静默伏。
=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制伏他。
“‘非力而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
= 自己无力而认为有力,这是愚痴之力,愚痴会远违正法,不能具有正道。
“‘若使有大力,能忍于劣者,是则为上忍,无力何有忍?
= 假使具有大力,而又能忍受愚劣的人,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于他极骂辱,大力者能忍,是则为上忍,无力何所忍?
= 对于他人严厉的辱骂,有大力的人能容忍,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于己及他人,善护大恐怖,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
“‘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
= 对于自己与他人,都要善护大恐怖,知道对方极为瞋怒,自己还是要守住静默,对于这二种道理都具备了,就能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谓言愚夫者,以不见法故,愚夫谓胜忍,重增其恶口,
“‘未知忍彼骂,于彼常得胜。
= 所谓愚夫的人,就是由于不见正法之故,愚夫认为他胜过忍辱的人,而更增长他的恶口,不知能忍受他的恶骂,便能经常胜过他。
“‘于胜己行忍,是名恐怖忍;于等者行忍,是名忍诤忍;
“‘于劣者行忍,是则为上忍。’”
= 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恐怖忍;对于相等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忍诤忍;对劣于自己的人行忍辱,这样则是最上忍。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赞叹于忍。
= 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行忍辱,赞叹忍辱。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忍,赞叹于忍,应当学!”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地践行忍辱,赞叹忍辱,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1、本经叙说帝释为自在王,而恭敬于佛。相应部Sakka-namassana(帝释之礼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欲入园观。
= 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想进入园中观赏。
“时,敕其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诣于园观。
= 当时,他指示他的御者(车夫),教他准备千马的车驾,将到园观里去。
“御者奉敕,即严驾千马之车,往白帝释:‘唯!俱尸迦!严驾已竟,唯王知时。’
= 御者奉令,立即准备好千马的车驾,然后往告帝释说:『是的!俱尸迦(帝释名)啊!车驾已准备好了,大王应知是起程的时候了。』
“天帝释即下常胜殿,东向合掌礼佛。
= 天帝释便即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恭敬合掌礼佛。
= “常胜殿”:Vejayan Tapasada,帝释天宫殿名。
“尔时,御者见,即心惊毛竖,马鞭落地。
= 当时,御者看见帝释的举动,心里惊惧,毛发为之竖立,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在地上。
“时,天帝释见御者心惊毛竖,马鞭落地,即说偈言:
= 这时,天帝释看见御者心惊毛竖,马鞭掉落地上,就唱诵诗偈说:、
“‘汝见何忧怖,马鞭落于地?’
= 你是看见了什么可忧怖的事情,所以马鞭掉落到地上呢?
“御者说偈白帝释言:
“‘见王天帝释,为舍脂之夫,所以生恐怖,马鞭落地者。
= 我是看见天王帝释您,乃是舍脂之夫婿,我所以心生恐怖,马鞭掉落于地:
= “舍脂之夫”:为Sujampati(舍脂钵底)之异译。即天帝释异名之一。
舍脂之夫 = 舍脂,为帝释夫人之名。故帝释为舍脂之夫,梵语叫舍脂钵低。
“‘常见天帝释,一切诸大地,人天大小王,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悉皆恭敬礼。何处更有尊,尊于帝释者?
= 就是我常见天帝释您,是一切所有的大地,一切人天的大小之王,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们,他们都要恭敬礼敬您的,那里会有比帝释您更尊贵的人呢?
“‘而今正东向,合掌修敬礼!
= 然而您现在却正向着东方,恭敬合掌行敬礼之仪!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我实于一切,世间大小王,及四护世王,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主,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随顺等正觉,名号满天师,故我稽首礼!’
= 我真实于一切世间的大小之王,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中,是最为尊贵的天主,所以他们都会来恭敬我;然而还更有于世间里,随顺成就等正觉的人,他的名号叫做满天师(指佛陀),所以我要稽首礼拜他!
“御者复白言:
“‘是必世间胜,故使天王释,恭敬而合掌,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天王所礼者。’
= 这位一定是世间里最殊胜的人,所以才使天王帝释您,恭敬合掌,向着东方稽首礼拜他;我现在也应当礼敬天王您所礼拜的人。
“时,天帝释,舍脂之夫,说如是偈,礼佛已,乘千马车,往诣园观。”
= 当时,天帝释——舍脂之夫,唱诵如此诗偈,礼拜佛陀后,便驾乘千马的车子,前往园观。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尚恭敬佛,亦复赞叹恭敬于佛。
= 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尚且如此恭敬佛,也赞叹恭敬佛。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亦当赞叹恭敬佛者,应当学!”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恭敬于佛,也应当赞叹恭敬佛陀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2、本经叙说帝释为自在王,而恭敬于法、僧。相应部Sakka-namassana(帝释之礼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广说如上。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广说如前经一样。
差别者:“尔时,帝释下常胜殿,合掌东向敬礼尊法。”
= 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合掌敬礼尊法……。」
乃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乃至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广说。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 “如是我闻”:本段依例应另数一经,因大正本欠数,故依之。
差别者:“尔时,帝释说偈答御者言:
= 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诵偈答御者说:
“‘我实为大地、世间大小王,及四护世主、三十三天众,
“‘如是等一切,悉尊重恭敬,然复有净戒,长夜入正受,
“‘正信而出家,究竟诸梵行,故我于彼所,尊重恭敬礼。
= 我真实被大地世间一切的大小王,以及护世的四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如此一切的天人等,所尊重恭敬;然而更有修持净戒,长夜入于禅定,由于正信而出家,完成一切梵行的人,所以我对于他们所在之处,尊重恭敬地礼拜。
“‘又调伏贪恚,超越愚痴境,修学不放逸,亦恭敬礼彼。
= 又有调伏贪欲、瞋恚,超越了愚痴之境,修学不放逸的人,我也恭敬礼拜他。
“‘贪欲瞋恚痴,悉已永不著,漏尽阿罗汉,复应敬礼彼。
= 对于贪欲、瞋恚、愚痴三毒,都已永远不染著,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又应敬礼他。
“‘若复在居家,奉持于净戒,如法修布萨,亦复应敬礼!’
= 如果是居住在家,能奉持净戒,如法修布萨(诵戒忏过)的人,也是应当敬礼他!
“御者白帝释言:
“‘是必世间胜,故天王敬礼;我亦当如是,随天王恭敬。’
= 这些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所以天王才礼敬他;我也应当如此,随着天王恭敬他。
“诸比丘!彼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法、僧者;
“汝等已能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敬礼法、僧,当复赞叹礼法、僧者。”
= 众比丘啊!那天帝释——舍脂之夫,尚且敬礼法、僧,也赞叹礼敬法、僧的人;你们已能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要如此地敬礼法、僧,也应当赞叹礼敬法、僧的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据佛光阿含藏注云 = 「本段位例应另数一经,因大正本欠数,故依之。」
 
#1113、本经叙说帝释为自在王,而恭敬于僧。相应部Sakka-namassana(帝释之礼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欲入园观,王敕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
= 在过去世时,有天帝释想进入园观里,天王指示御者,叫他准备千马的车驾。
“御者受教,即严驾已,还白帝释:‘乘已严驾,唯王知时。’
= 御者接受教示,立即准备好车驾,回报帝释说:『所乘车驾已准备好,天王应知是启程的时候了。』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敬。
= 当时,帝释就从常胜殿走下来,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
“时,彼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向诸方,合掌恭敬。
= 这时,那御者看见天帝释从宫殿下来,立于中庭,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
“见已惊怖,马鞭落地,而说偈言:
= 见后感到很惊怖,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到地上,而唱诵诗偈问说:
“‘诸方唯有人,臭秽胞胎生,神处秽死尸,饥渴常燋然;
“‘何故憍尸迦,故重于非家?为我说其义,饥渴愿欲闻!
= 各个方向就只有人在,他们都由臭秽的胞胎所生,人的神识就处在污秽的死尸中,常被饥渴所燋燃;为什么憍尸迦您,要尊重这些不执著于家的僧人呢?请您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我迫切如饥渴般地希望听闻!
(jiāo) = 引火用的柴/古同“焦”。(古通“憔”,憔悴。)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自在游诸方,不计其行止。
= 我正是恭敬那些能出家而不执著于家的人,他们自在地游行诸方,而不计执他的行止。
“‘城邑国土色,不能累其心;不畜资生具,一往无欲定。
= 城邑国土的形态,都不能牵累他的心;不积蓄资生的器具,一往直前而安住于无欲中。
(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往则无所求,唯无为为乐;言则定善言,不言则寂定。
= 前往各方并无所求,只有无为最为快乐;所说的话一定是善言,不说话时就是在寂定里。
“‘诸天阿修罗,各各共相违;人间自共诤,相违亦如是。
= 诸天与阿修罗,各个都互相违逆;人间自相斗争,彼此相违也是如此。
“‘唯有出家者,于诸诤无诤;于一切众生,放舍于刀杖。
= 只有出家的人,对于各种斗争都无所争斗;对于一切的众生,舍弃以刀杖去砍打伤害。
“‘于财离财色,不醉亦不荒;远离一切恶,是故敬礼彼。’
= 对于钱财能远离财色,不醉酒也不荒淫;远离一切的罪恶,所以我敬礼他们。
(huāng) = 荒芜[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荒地[wasteland]/迷乱[indulge in])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天王之所敬,是必世间胜;故我从今日,当礼出家人。’
= 天王所尊敬的人,这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所以我从今日起,应当礼敬出家人。
“如是说已,天帝释敬礼诸方一切僧毕,升于马车,游观园林。”
= 如此诵偈讲说之后,天帝释敬礼诸方一切僧毕,便登上马车,游观园林去了。
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而常恭敬众僧,亦常赞叹恭敬僧功德。
=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恭敬于众僧,也常赞叹恭敬僧的功德。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恭敬众僧,亦当赞叹敬僧功德。”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如此地恭敬众僧,也应当赞叹敬僧的功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4、本经叙说阿修罗王兴军攻打三十三天,帝释命宿毗梨天子迎击,并以精勤方便勉之。相应部Suvira(须毗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修罗王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三十三天欲共斗战。
= 在过去世时,阿修罗王发动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想去和三十三天的天众战斗。
“时,天帝释闻阿修罗王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来欲共战。
= 当时,天帝释听闻阿修罗王发动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想要来作战。
“闻已,即告宿毗梨天子言:‘阿公知不?阿修罗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欲与三十三天共战。阿公可敕三十三天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彼阿修罗共战。’
= 听到这件消息后,立即告诉宿毘梨天子说:『阿公你知道了吗?阿修罗发动了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想要和我们三十三天众作战。阿公可敕令三十三天众发动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来和那阿修罗作战。』
= “宿毗梨”:Suvira,又作须毗罗,天子名。
宿毘梨天子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须毘罗天子」,是天帝释之子。北传则天帝释呼其为「阿公」,派阿公出兵,似欠妥当。
“尔时,宿毗梨天子受帝释教,还自天宫,慢缓宽纵,不勤方便。
= 当时,宿毘梨天子接受帝释的教示,回到自己的天宫,却怠慢放纵,不知积极努力兴兵。
“阿修罗众已出在道路,帝释闻已,复告宿毗梨天子:‘阿公!阿修罗军已在道路,阿公可速告令起四种兵与阿修罗战。’
= 阿修罗军队已出发在道路上,帝释闻知后,又告诉宿毘梨天子说:『阿公!阿修罗的军队已经在道路上了,阿公可迅速敕令发动四种兵与阿修罗作战。』
“宿毗梨天子受帝释教已,即复还宫,懈怠宽纵。
= 宿毘梨天子接受帝释的教示后,立即又回到了天宫,可是却仍懈怠放纵。
“时,阿修罗王军已垂至,释提桓因闻阿修罗军已在近路,复告宿毗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罗军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诸天起四种兵!’
= 这时,阿修罗王的军队已快到了,释提桓因听闻阿修罗的军队已在近路,又告诉宿毘梨天子说:『阿公知道吗?阿修罗军队已在近路了,阿公!你应迅速通告诸天发动四种兵!』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时,宿毗梨天子即说偈言:
“‘若有不起处,无为安隐乐,得如是处者,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令我得安隐。’
= 如果有清闲无事的地方,无所作为而又安稳快乐,得到这样地方的话,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稳的快乐。
若有不起处 = 不起处,指不生起一切杂事之处,即清闲无事的意思。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一经相对类句作「若有清闲无事处」。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若有不起处,无为安隐乐,若得是处者,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亦应将我去!’
= 如果有清闲无事的地方,无所作为而又安稳快乐,假如得到这地方的话,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你能得到这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去那儿!
“宿毗梨天子复说偈言:
“‘若处无方便,不起安隐乐,若得彼处者,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令我得安隐。’
= 如果所处不用方便努力,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如果得到那种地方的话,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稳快乐。
“时,天帝释复说偈答言:
“‘若处无方便,不起安隐乐,若人得是处,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亦应将我去!’
= 如果所处不用方便努力,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人们如能得到这种地方,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你能得到这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去那儿!
“宿毗梨天子复说偈言:
“‘若处不放逸,不起安隐乐,若人得是处,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令得安隐乐。’
= 如果所处虽不放逸,但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人们如能得到这种地方,不用行作也没忧虑,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稳快乐。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处不放逸,不起安隐乐,若人得是处,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亦应将我去!’
= 如果所处虽不放逸,但清闲无事而又安稳快乐,人们如能得到这种地方,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你能得到这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去那儿!
“宿毗梨复说偈言:
“‘懒惰无所起,不知作已作,行欲悉皆会,当与我是处。’
= 懒惰而清闲无事,不知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行作五欲都能领会,你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懒惰无所起,得究竟安乐,汝得彼处者,亦应将我去!’
= 懒惰而清闲无事,就能得到究竟的安乐,你能得到那种地方时,也应带我到那儿!
“宿毗梨天子复说偈言:
“‘无事亦得乐,无作亦无忧,若与我是处,令我得安乐。’
= 没有事也能得到快乐,不用行作也没有忧虑,假如给我这样的地方,就能使我得到安乐。
“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见若复闻,众生无所作,汝得是处者,亦应将我去!
“‘汝若畏所作,不念于有为,但当速净除,涅槃之径路。’
= 如果看到或听到,众生不需行作事业就可得安乐,你能得到这种地方的话,也应带我去那儿!你如果畏惧所行作的事,不思念有为的造作,就应当迅速将它去除净尽,只向涅槃之路迈进。
“时,宿毗梨天子严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阿修罗战,摧阿修罗众,诸天得胜,还归天宫。”
= 当时,宿毘梨天子便整饬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阿修罗作战,摧伏阿修罗众,诸天得胜而回归天宫。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兴四种兵,与阿修罗战,精勤得胜。
= 释提桓因发动四种兵,与阿修罗作战,是由于精勤而得胜。
“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以精勤方便,亦常赞叹精勤之德。
= 众比丘啊!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还常精勤方便,也常赞叹精勤的美德。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勤精进,赞叹精勤。”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勤于精进,赞叹精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5、本经叙说帝释与阿修罗战中,帝释恭敬仙人之故事,以及佛劝诸比丘当如是恭敬诸梵行者。相应部Isayo Arannaka(森林之圣者)or Gandha(香),Isayo Samuddaka(海边之圣者)or Sambara(参婆罗〈阿修罗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聚落,有诸仙人于聚落边空闲处住止。
= 在过去世时,有一个聚落,有许多仙人就住在这聚落边空旷幽静的地方。
“时,有诸天、阿修罗去聚落不远,对阵战斗。
= 当时,有诸天和阿修罗在距聚落不远的地方,双方对阵战斗。
“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脱去天冠,却伞盖,除剑刀,屏宝拂,脱革屣,至彼仙人住处,入于门内,周向看视,不顾眄诸仙人,亦不问讯。
=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除去五种装饰,即脱去天冠,收起伞盖,解下刀剑,摒去宝拂,脱下皮鞋,去到那些仙人住处,进入门内,向四周察看,他不顾视众仙人,也不向他们问讯。
(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拂拭的用具[duster])
(xǐ) = 鞋子[shoe]
(miǎn) = 斜视[look sideways at](看,望[look])
顾眄(gù miǎn) = 往回看[look back]
“看已,还出。
= 察看完后,便走了出来。
“时,有一仙人遥见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入园,看已,还出。
= 这时,有一位仙人遥见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除去了五饰进入园林中,察看之后,便又离去。
“见已,语诸仙人言:‘此何等人?有不调伏色,不似人形,非威仪法,似田舍儿,非长者子,除去五饰,入于园门,高视观看,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
= 他看了后,告诉众仙人说:『这是什么人呢?有不调伏的容色,也不像人的形态,不具威仪之法,好像是个农夫,不是有德长者之子,他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高傲地四处观看,也不顾视问讯众仙人。』
“有一仙人答言:‘此是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观看而去。’
= 其中有一位仙人答说:『这位是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他除去五种装饰,进来观看后就离去。』
“彼仙人言:‘此非贤士,不好不善,非贤非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看已,还去,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以是故,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损减。’
= 那位仙人听了说:『这阿修罗王不是贤士,他不好也不善,既不贤明也不如法,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察看后便离去,也不顾视问讯众仙人。以此之故,应知天众将会不断增长,而阿修罗则会逐渐损减。』
“时,释提桓因除去五饰,入仙人住处,与诸仙人面相问讯慰劳,然后还出。
= 当时,释提桓因也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仙人住处,和众仙人见面相问讯慰劳,然后再出来。
“复有仙人见天帝释除去五饰,入于园门,周遍问讯。
= 其时又有一位仙人看见天帝释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地向众仙人问讯。
“见已,问诸仙人:‘此是何人?入于园林,有调伏色,有可适人色,有威仪色,非田舍儿,似族姓子,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出。’
= 看到之后,他就问众仙人说:『这是什么人?进入园林,有调伏的容色,有令人喜欢的容色,也有威仪的容色,并不是个农夫。好像是贵族子弟,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再离去。』
“有仙人答言:‘此是天帝释,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
= 有位仙人答说:『这位是天帝释,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才回去。』
“彼仙人言:‘此是贤士,善好真实威仪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以是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众损减。’
= 那位仙人说:『这天帝释是位贤士,是真实善好,具有威仪之法。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再回去。由此当知天众们将会不断增长,阿修罗众则会不断损减。』
“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仙人称叹诸天,闻已,瞋恚炽盛。
=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听到仙人们在称叹诸天,听见后,内心极为瞋怒。
“时,彼空处仙人闻阿修罗王瞋恚炽盛,往诣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所,而说偈言:
= 此时,那些住于空旷处的仙人们听到阿修罗王内心极为瞋怒,就去到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处,对他唱诵诗偈说:
“‘仙人故来此,求乞施无畏;汝能施无畏,赐牟尼恩教。’
= 我们仙人因有事故而到这里,就是想乞求你布施无畏的精神;希望你能布施无畏的精神,赐恩教给我们这些守寂静的仙人。
牟尼 = 寂静之意,原指佛陀,此则指那些修道仙人而言。
“毗摩质多罗以偈答言:
“‘于汝仙人所,无有施无畏;违背阿修罗,习近帝释故;
“‘于此诸无畏,当遗以恐怖。’
= 对于你们这些仙人,我不会布施无畏给你们;因为你们违背了阿修罗,去习近帝释的缘故,在此所有无畏中,我将以恐怖施予你们。
“仙人复说偈言:
“‘随行植种子,随类果报生;来乞于无畏,遗之以恐怖;
“‘当获无尽畏,施畏种子故。’
= 随着自己行作而种下的种子,将会随类而生果报,我们来向你乞求无畏,你却以恐怖施予我们,你将会获得无尽的怖畏,那是由于你施下怖畏种子的缘故。
“时,诸仙人于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面前说咒已,凌虚而逝。
= 当时,众仙人于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面前如此咒说后,便凌空而逝去。
(líng) = [ice](升,登上<只有于有相当高度的地方>[rish highgo upsoar])
“即于是夜,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惊三起,眠中闻恶声言:‘释提桓因兴四种兵,与阿修罗战!’
= 就在当夜,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内心再三地生起惊怖,于睡眠中听到恶声说:『释提桓因发动四种兵,来和阿修罗作战了!』
“惊觉恐怖,虑战必败,退走而还阿修罗宫。
= 惊醒后内心恐怖,忧虑作战必败,于是退走军队,回到阿修罗宫。
“时,天帝释敌退得胜已,诣彼空闲仙人住处,礼诸仙人足已,退于西面诸仙人前,东向而坐。
= 那时,天帝释于敌退得胜后,去到那空旷幽静的仙人住处,顶礼众仙人后,退到西面众仙人前,向着东方坐下。
“时,东风起,有异仙人即说偈言:
= 此时,一阵东风吹起,有位仙人就诵偈说:
“‘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腋下流汗臭,莫顺坐风下;
“‘千眼可移坐,此臭难可堪!’
= 现在这些守寂静的仙人,出家的日子已很久了,腋下流着汗臭味,你不要顺坐于下风处,具足千眼的帝释啊!你可移坐他处,因为这臭气是很难忍受的!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种种众香华,结以为华鬘;今之所闻香,其香复过是;
“‘宁久闻斯香,未曾生厌患。’”
= 把各种的香花,编结成为花鬘,而我现在所闻到的香气,这种香气又胜过花鬘的香,我宁愿长久地闻嗅这种香气,也不会生起厌患。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恭敬出家人,亦常赞叹出家人,亦常赞叹恭敬之德。
= 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仍恭敬出家人,也常赞叹出家人,也常赞叹恭敬的功德。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常应恭敬诸梵行者,亦当赞叹恭敬之德。”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常应恭敬那些梵行人,也应当赞叹恭敬的功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6、本经叙说帝释向世尊问法,世尊告以灭瞋。相应部Chetva(断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天帝释晨朝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以帝释神力,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精舍。
= 那时,天帝释于早晨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以他天帝释的神力,全身普放光明遍照整个只洹精舍。
时,释提桓因说偈问佛言:
“为杀于何等,而得安隐眠?为杀于何等,而得无忧畏?
= “杀”:灭除之意。
“为杀何等法,瞿昙所赞叹?”
= 到底要灭除什么,才能得到安稳的眠睡呢?到底要灭除什么,才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呢?到底要灭除什么,才是瞿昙所赞叹的呢?
= “为杀于所赞叹”:此偈别译杂阿含作「除灭何事安稳眠?灭除何物无忧愁?灭何一法瞿昙赞?唯愿为我法众疑!」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害凶恶瞋恚,而得安隐眠。害凶恶瞋恚,心得无忧畏。
= 要灭除凶恶的瞋恚,才能得到安稳的眠睡。要灭除凶恶的瞋恚,内心才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
= “害凶恶瞋恚心得无忧畏:别译杂阿含作「灭除瞋恚安隐眠,灭除瞋恚无忧愁。」
“瞋恚为毒根,灭彼苦种子;灭彼苦种子,而得无忧畏。
= 瞋恚是一切苦毒的根本,所以要灭除那苦毒的种子;灭除了那苦毒的种子,就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
“彼苦种灭故,贤圣所称叹!”
= 那些苦毒的种子灭除,这才是为贤圣所称叹的事!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117、本经叙说帝释未得解脱,所说修八支斋法非为善说;阿罗汉已得解脱,故所说法皆为善说。增支部Raja(王)or Sakka(天帝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月八日,四大天王敕遣大臣,案行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宗亲尊重,作诸福德?
“‘见今世恶,畏后世罪,行施作福,受持斋戒?
“‘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神变月,受戒布萨?’
= 在于每月的八日,四大天王会派遣大臣,到世间巡行考察;有那些人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尊重宗亲,行作各种福德呢?有那些人看见今世的作恶,会害怕后世的罪罚,而能行施作福,受持斋戒的呢?又有那些人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里,能受戒布萨(诵戒忏过)的呢?
= “神变月:即正月、五月、九月,此三长斋月是四天王等以神足下界视察人间善恶之月。
(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usuwooden table]/案件[legal case]/考查,研求[checkexamineexplore])
“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观察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
“至十五日,四大天王自下世间,观察众生:‘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
= 到了每月的十四日,会派遣太子下凡,观察世间:有那些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呢?到了每月的十五日,四大天王自己会降临世间,观察众生:有那些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呢?
“诸比丘!尔时,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
= 众比丘啊!此时,世间并没有很多的人在供养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萨的人。
“时,四天王即往诣三十三天集法讲堂,白天帝释:‘天王当知:今诸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
= 当时,四天王就会前往三十三天的集法讲堂,禀告天帝释说:『天王您当知道:现今一切世间,并没有很多人在供养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萨的人。』
“时,三十三天众闻之不喜,转相告语:‘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类,无真实行,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缘斯罪故,诸天众减,阿修罗众当渐增广。’
= 这时,三十三天众们听了会不欢喜,就转相告诉说:『现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良,没有真实的行为,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由于这样的罪过,所以诸天众会减少,而阿修罗众将会逐渐地增多。』
“诸比丘!尔时,世间若复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四天王至三十三天集法讲堂,白天帝释:‘天王当知:今诸世间,多有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
= 诸比丘啊!当时,世间如果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话,那么四天王到三十三天的集法讲堂,就会禀告天帝释说:『天王您应知道:现今一切世间,有很多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
“时,三十三天心皆欢喜,转相告语:‘今诸世间贤圣、真实、如法,多有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缘斯福德,阿修罗众减,诸天众增广。’
= 这时,三十三天天众们都会心生欢喜,转相告诉说:『现今一切世间人都很贤圣、真实、如法,有很多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由于这样的福德,阿修罗众就会减少,而诸天众就会逐渐增多。』
“时,天帝释知诸天众皆欢喜已,即说偈言:
= 此时,天帝释知道诸天众都很欢喜后,就唱诵诗偈说:
“若人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及神变之月,受持八支斋,
= “八支斋”:又作八关斋。
八支斋 = 即八关斋,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三、不非梵行,四、不虚诳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八、不非时食。
“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就会如我修行而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 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四经此处作「是人得生天,功德如我身」。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作「守持斋戒人,与我同等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天帝释所说偈言: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所诵的诗偈说:
“若人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及神变之月,受持八支斋,
“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就会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此非善说。
“所以者何?彼天帝释自有贪、恚、痴患,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故。
= 应知这并非完善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那天帝释自己仍有贪、瞋、痴三毒的祸患,还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缘故。
“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断诸有结,心善解脱,说此偈言:
= 如果是阿罗汉比丘,他的一切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了所有的重担,断除了三界的结缚,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而唱诵这诗偈说:
“若人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及神变之月,受持八支斋,
“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就会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斯人获胜利,功德如我身」。南传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仍作「守持斋戒人,与我同等样」。
“如是说者,则为善说。
“所以者何?阿罗汉比丘离贪、恚、痴,已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故此偈则为善说。”
= 如此说法的话,这才是完善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比丘已远离了贪、瞋、痴三毒,已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缘故,所以这首诗偈才是完善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8、本经叙说帝释正直,不学阿修罗幻术。相应部Maya(幻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疾病困笃,往诣释提桓因所,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当知我今疾病困笃,为我疗治,令得安隐!’
= 在过去世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因患重病,前往释提桓因住处,乞求释提桓因说:『憍尸迦啊!应知我现在患了重病,请你为我治疗,使我能得到安稳!』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
“释提桓因语毗摩质多罗阿修罗言:‘汝当授我幻法,我当疗治汝病,令得安隐。’
= 释提桓因告诉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你传授我幻术,我就治疗你的疾病,使你得到安稳。』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语帝释言:‘我当还问诸阿修罗众,听我者,当授帝释阿修罗幻法。’
= 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告诉帝释说:『我将回去问所有阿修罗众的意见,如果他们听许我这样做的话,我就会传授帝释你阿修罗的幻术。』
“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即往至诸阿修罗众中,语诸阿修罗言:‘诸人当知:我今疾病困笃,往诣释提桓因所,求彼治病。彼语我言:“汝能授我阿修罗幻法者,当治汝病,令得安隐。”我今当往为彼说阿修罗幻法。’
=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立即回到阿修罗众中,告诉众阿修罗说:『各位当知:我现在患了严重的疾病,前往释提桓因处,求他帮我治病。他告诉我说:你能传授我阿修罗幻术的话,我当会治好你的病,使你得到安稳。我现在就将前往为他解说阿修罗的幻术。』
“时,有一诈伪阿修罗语毗摩质多罗阿修罗:‘其彼天帝释质直好信,不虚伪,但语彼言:“天王!此阿修罗幻法,若学者,令人堕地狱,受罪无量百千岁。”彼天帝释必当息意,不复求学,当言:“汝去!令汝病差,可得安隐!”’
= 此时,有一位狡诈的阿修罗告诉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那位天帝释本性正直诚信,而不虚伪,只要告诉他说:天王啊!这种阿修罗幻术,如果学习的话,会使人堕入地狱,受罪无量百千岁。那天帝释听了一定会息止心意,不再求学幻术。他当会说:你回去吧!会使你的病痊愈,得到安稳的!』
“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复往帝释所,说偈白言:
=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便又前往帝释住处,唱诵诗偈说:
“‘千眼尊天王,阿修罗幻术,皆是虚诳法,令人堕地狱,
“‘无量百千岁,受苦无休息。’
= 具足千眼的尊贵天王啊!阿修罗的幻术,都是虚诳不实之法,会使人堕入地狱中,经过无量百千岁,受到无休止的苦报。
“时,天帝释语毗摩质多罗阿修罗言:‘止!止!如是幻术,非我所须,汝且还去,令汝身病寂灭休息,得力安隐!’”
= 那时,天帝释告诉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算了!算了!如此幻术,不是我所需要,你且回去,会使你的疾病寂灭休止,恢复体力而得安稳的!』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长夜真实,不幻不伪,贤善质直。
= 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犹能长夜真实,不幻不伪,贤善质直。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不幻不伪,贤善质直,当如是学!”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不幻不伪,贤善质直,应当如此去修习!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9、本经叙说世尊为帝释及阿修罗王说精进及忍辱之重要。相应部Virocana-asurinda(毗留奢那阿修罗王)or Attha(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时,有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有绝妙之容,于晨朝时,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昔时,有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他们都有绝妙的容貌。在早晨之时,他们一起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 “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Virocano Asurindo,又作毗留奢那阿修罗王。别译杂阿含作「拔利婆娄支阿修罗」。
“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身诸光明,普照祇树给孤独园。
= 当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全身遍放光明,普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鞞卢阇那阿修罗王说偈白佛:
“‘人当勤方便,必令利满足;是利满足已,何须复方便?’
= 人们应当勤于方便努力,一定会使他利益得到满足;这利益既得满足后,何须一再地方便努力呢?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人勤方便,必令利满足;是利满足已,修忍无过上!’
= 如果人们勤于方便努力,一定会使他利益得到满足;这利益既得满足后,修习忍辱最殊胜,无有能过其上的!
“说是偈已,俱白佛言:‘世尊!何者善说?’
= 说完这些诗偈后,他们一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所诵,哪一首才是善说呢?』
“世尊告言:‘汝等所说,二说俱善。’
= 世尊告诉他们说:『你们二人所说,二种说法都是很好的。』
“然今汝等复听我说:
= 然而现在你们又应听我说:
“‘一切众生类,悉皆求己利,彼彼诸众生,各自求所应。
= 一切众生之类,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每个众生,都各自追求所相应的利益。
“‘世间诸和合,及与第一义,当知世和合,则为非常法。
= 有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世间法,以及无上深妙的第一义,应知世间既为众缘和合而成,那就是无常之法。
“‘若人勤方便,必令利满足,是利满足已,修忍无过上!’
= 如果人们勤于方便努力,一定会使利益得到满足,这利益既得满足后,修习忍辱最殊胜,无有能过其上的!
「一切众生类……修忍无过上」 = 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八经,此诗偈作「一切众生皆为利,各各随心之所欲,等同利欲适愿乐。夫人精勤求必得,既得事业忍最胜,是故应当修行忍。」由此相对诗偈来看,本偈中「世间诸和合,及与第一义;当知世和合,则为非常法」四句为别译本所无,且此四句与前后偈意连接不顺,疑为衍文,白话译解仅作参考。
“尔时,天帝释及毗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当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修行于忍,赞叹于忍。
= 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仍然修行忍辱,赞叹忍辱。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修行于忍,赞叹于忍!”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地修行忍辱,赞叹忍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20、本经叙说帝释受戒,阿修罗王知后故作娆乱,为帝释所缚,后约誓不作乱,帝释始放之。相应部Na Dubbhiya(不欺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我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要不反报加恼于彼。’
= 在过去世时,有天帝释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愿受持如此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我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我绝对不会反报而加恼于他。』
“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天帝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我不反报加恼于彼。’
=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听到天帝释受持如此的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我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我绝对不会反报而加恼于他。
“闻已,执持利剑,逆道而来。
= 听到之后,就拿着利剑,迎路而来。
“时,天帝释遥见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执持利剑,逆道而来,即遥告言:‘阿修罗!住!缚汝勿动!’
= 那时,天帝释遥见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手拿着利剑,迎道而来,就遥告他说:『阿修罗啊!你站住!你已被缚,不要动!』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不得动,语帝释言:‘汝今岂不受如是戒:若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必不还报耶?’
= 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便即不得动弹,他告诉帝释说:『你现在难道不是受持如此戒:如果佛法住世,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一定不会还报吗?』
“天帝释答言:‘我实受如是戒,但汝自住受缚。’
= 天帝释答说:『我真实有受持这样的誓戒,但你是自己站住受缚的。』
“阿修罗言:‘今且放我!’
= 阿修罗说:『你现在且放了我!』
“帝释答言:‘汝若约誓不作乱者,然后放汝。’
= 帝释答说:『你如果立下誓约不再作乱的话,我就放你走。』
“阿修罗言:‘放我,当如法作。’
= 阿修罗说:『你放我走,我当会依法而作。』
“帝释答言:‘先如法作,然后放汝!’
= 帝释答说:『你先依法而作,我再放你走!』
“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说偈言:
“‘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妄语之所趣,谤毁贤圣趣;
“‘我若娆乱者,趣同彼趣趣。’
= 贪欲所趣的恶报,与瞋恚所趣的恶报,还有妄语所趣的恶报,谤毁贤圣所趣的恶报;我如果还作乱的话,就会趣同于那些恶趣一样。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释提桓因复告言:‘放汝令去,随汝所安。’
= 释提桓因于是告诉他说:『现在就放你,随你所安地离去吧!』
“尔时,天帝释令阿修罗王作约誓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佛前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我不反报。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我受戒,手执利剑,随路而来。我遥见已,语言:“阿修罗!住!住!缚汝勿动!”
彼阿修罗言:“汝不受戒耶?”
我即答言:“我实受戒,且汝今住,缚汝勿动。”
彼即求脱,我告彼言:“若作约誓不作乱者,当令汝脱。”
阿修罗言:“且当放我,当说约誓。”
我即告言:“先说约誓,然后放汝。”
彼即说偈,作约誓言:
= 这时,天帝释叫阿修罗王立下誓约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曾于佛前受持这样的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愿尽形寿,如有恼害我的人,我绝对不会反报他。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听到我受此誓戒,便手拿着利剑,随路而来。我遥见他后,跟他说:阿修罗!你站住!你已被缚,不要动!他便向我乞求脱缚,我告诉他说:你如果立下誓约不再作乱的话,我当会使你脱缚。阿修罗说:你且先将我放了,我就会立下誓约。我即告诉他说:你应先立下誓约,然后我再放你走。他就诵偈立下誓约说:
“‘“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妄语之所趣,谤毁贤圣趣;
“‘“我若作娆乱,趣同彼趣趣。”
= 贪欲所趣的恶报,与瞋恚所趣的恶报,还有妄语所趣的恶报,谤毁贤圣所趣的恶报;我如果还作乱的话,就会趣同于那些恶趣一样。
“‘如是,世尊!我要彼阿修罗王令说约誓,为是法不?彼阿修罗复为娆乱不?’
= 就像这样,世尊啊!我要那阿修罗王立下誓约,这样做是否如法呢?而那阿修罗又会来作乱吗?』
“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汝要彼约誓,如法不违,彼亦不复敢作娆乱。’
= 佛陀告诉天帝释说:『真好啊!真妙!你要他立下誓约,这样做是如法不违背,他也不敢再作乱了。』
“尔时,天帝释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当时,天帝释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不为娆乱,亦常赞叹不娆乱法。
= 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不作扰乱之行,也常赞叹不扰乱之法。
“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不娆乱,亦当赞叹不扰乱法。”
= 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不作扰乱之行,也应当赞叹不扰乱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