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四十九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卷>
##诸天相应<1294~1318>
##夜叉相应<1319~1324>
#1294、本经叙说佛告天子,有求欲为苦,无求为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大力自在乐,所求无不得,何复胜于彼,一切所欲备?”
= 有大力而自在快乐,所追求没有得不到的,还有什么人能胜过他,而一切欲求都能具备的呢?
一切所欲备 = 所有想要的事。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大力自在乐,彼则无所求,若有求欲者,是苦非为乐。
“于求已过去,是则乐于彼。”
= 有大力而自在快乐,但他却无所求,如果有所欲求的话,这是痛苦不是快乐。对于欲求已成为过去的人,这是比有欲求的人还要快乐的。
= “于求已过去,是则乐于彼”:别译杂阿含作「若人舍思愿,是为最为胜。」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逮 = 达到。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5、本经叙说佛告天子,生死由业生,为心识所转,业因尽则生死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车从何处起?谁能转于车?车转至何所?何故坏磨灭?”
= 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何处生起?谁能转动这辆车子?这辆车子将转到何处?是什么败坏,它就灭亡了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车从诸业起,心识转于车,随因而转至,因坏车则亡。”
= 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所造诸业而生起,心识能转动这辆车子,会随着因缘而转到其处,如果因缘坏灭,这辆车子也就灭亡了。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6、本经叙说佛告天子,生子为苦非为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白佛言:“世尊!那拘屡陀王女修波罗提沙今日生子。”
= 当时,那位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那拘屡陀王之女修波罗提沙今天生子了。」
屡(lǚ) = 多次[repeatedly;time and again;again and again]。
佛告天子:“此则不善,非是善。”
= 这是不善的事,并不是善事。
时,彼天子即说偈言:
“人生子为乐,世间有子欢,父母年老衰,子则能奉养。
“瞿昙何故说,生子为不善?”
= 人们对于生子觉得是快乐的事,世间人有子女就会很欢喜,父母年老体衰时,子女就能奉养他们。瞿昙您为什么说:生子是不善的事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当知恒无常,纯空阴非子,生子常得苦,愚者说言乐,
“是故我说言,生子非为善。
= 应当要知道,一切永远都是无常的,纯是不实五阴结合的假名,不是真有什么子女。生子会常得苦恼,愚痴的人却说是快乐,所以我才说:生子不是善事。
纯空阴 = 不实五阴所组成。
“非善为善像,念像不可念,实苦貌似乐,放逸所践蹈。”
= 不是善事,却作善事的想象,不可爱念却作可爱念的想象,实在是苦,外表却好像是快乐,都被放逸所践踏。
= “当知恒无常…践蹈”:别译杂阿含作「我知生子者,必有爱别离;阴聚和合苦,此都非是子。是名与诸苦,婴愚谓为乐;是故我说言,生子为不善。不善作善想,不爱作爱想;苦作于乐想,放逸所极熟。」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7、本经叙说佛告天子,佛法难测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数所数?云何数不隐?云何数中数?云何说言说?”
= 什么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为什么轮回之数不再隐覆?什么是思虑中最好的思虑?应怎样来称说它呢?
「云何数所数……..云何说言说」 = 数所数,计虑所应思算的事。数不隐,此数乃指再入生身之数,亦即轮回之数。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十七经作「云何自思算,不为烦恼覆?云何复名为,永离于众数?」众数,即指再入生身之众数。如第四六七经偈云:「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不堕于众数」,佛光阿含藏注云:「指不再入生身诸数。」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法难测量,二流不显现,若彼名及色,灭尽悉无余。
= 佛法深妙很难去测量,顺、逆生死的二流已不显现,无论是名(精神)或色(物质),都已灭尽无余。
= “名”:即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无色蕴。
“是名数所数,彼数不隐藏,是彼数中数,是则说名数。”
= 这就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不再被那轮回之数隐覆,是那思虑中最好的思虑,这样就称说为善的思虑。
= “佛法难测量…是则说名数”:此偈别译杂阿含作「若善算计者,二漏不流转;名色永已灭,彼名离众处。总数不覆藏,已去于总数。」
「佛法难测量……是则说名数」 = 二流,指顺生死之流与逆生死之流。名,精神;色,物质。此偈别译杂阿含经作「若善算计者,二漏不流转;名色永已灭,彼名离众处。总数不覆藏,已去于总数。」二漏,指有漏法与无漏法。总数,同于众数。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8、本经叙说佛告天子,戒德之重、慢之高、忆念之疾、思想之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物重于地?何物高于空?何物疾于风?何物多于草?”
= 什么东西比地还重?什么东西比虚空还高?什么东西比风还快?什么东西比草还多?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戒德重于地,慢高于虚空,忆念疾于风,思想多于草。”
= 戒德比地还重,骄慢比虚空还高,忆念比风还快,思想比草还多。
戒德 = 戒律之功德。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9、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十善业为升天之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戒何威仪?何得何为业?慧者云何住?云何往生天?”
= 应修习什么戒行,又具有什么威仪呢?应具有什么功德,造作什么业行呢?有智慧的人应怎样安住呢?要怎样才能往生天上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远离于杀生,持戒自防乐,害心不加生,是则生天路。
= 应远离于杀害众生,持守戒律,防止自己杀生的乐觉。杀害之心不加在众生身上,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杀生)
“远离不与取,与取心欣乐,断除贼盗心,是则生天路。
= 远离不与而取的偷盗行为,别人给与而取,心才欣乐,断除贼盗之心,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偷盗)
“不行他所受,远离于邪淫,自受知止足,是则生天路。
= 不与他人所拥有的妇女行淫,远离于邪淫,对自己所拥有的女人能知足而止,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邪淫)
= “不行他所受”:别译杂阿含作「不奸他妇女」。
“自为己及他,为财及戏笑,妄语而不为,是则生天路。
= 不论是为自已,或是为他人,是为财利,或是嬉戏笑闹,都能不说妄语,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妄语)
自(zì) = 小篆字形。象鼻形。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由;从[from;since]/因为,由于[because]。)
“断除于两舌,不离他亲友,常念和彼此,是则生天路。
= 断除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不离间他人及亲友,常念及和谐彼此关系,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两舌)
“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生天路。
= 远离粗恶不爱的言语,说话温柔而不伤人,常说淳美的话语,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恶口)
淳(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不为不诚说,无义不饶益,常顺于法言,是则生天路。
= 不讲不诚实的话,也不说没有意义无益的话,常随顺正法的言说,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绮语)
“聚落若空地,见利言我有,不行此贪想,是则生天路。
= 在聚落或空地里,看见财利就说那是我所有,不会生起这种贪欲的想法,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贪欲)
“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生天路。
= 心地仁慈,没有害人的想法,不伤害众生,心中经常没有怨结,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瞋恚)
“苦业及果报,二俱生净信,受持于正见,是则生天路。
= 对于苦业及果报,二者都能生起净信,受持正见,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愚痴)
“如是诸善法,十种净业迹,等受坚固持,是则生天路。”
= 如此众善法,十种清净的业行,能平等地坚固受持,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0、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命之要点及形成命身之过程。相应部Indaka(因陀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释提桓因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释提桓因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释提桓因说偈问佛:
“何法命不知?何法命不觉?何法锁于命?何法为命缚?”
= 什么法命不知呢?什么法命不觉呢?什么法拘锁着命呢?什么法是命的系缚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诸行命不觉,身锁于其命,受缚于命者。”
= 色法(物质)命不知,诸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命不觉,色身拘锁着命,系缚命的是爱欲。
##执着色身为我是对生命的不知,执着诸行(受想行识)为我,是对生命的不觉,色身是生命的伽锁,贪爱是生命的束缚。
释提桓因复说偈言:
“色者非为命,诸佛之所说,云何而得熟,于彼甚深藏?
“云何段肉住?云何知命身?”
= 色身并不是命,这是诸佛的说法,然而它在那极深藏之处,是怎么样生长成熟的呢?怎样成为血肉的胞胎呢?怎样长成这个有觉知的命身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迦罗逻为初,迦罗逻生胞,胞生于肉段,肉段生坚厚,
“坚厚生肢节,及诸毛发等。
= 刚开始是有如卵黄的迦罗逻,由迦罗逻再生长成疱形之位;疱形之位再生长成血肉之位,血肉之位再生长成肉团坚实之位;肉团坚实之位再生长成肢节,以及诸毛发等物。
“色等诸情根,渐次成形体,因母饮食等,长养彼胎身。”
= 于是色身的各种情识根身,渐次地长成形体,再藉由母体的饮食,长养着那个胎身。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胎内五位
|
在胎之日
|
解释
|
迦罗逻
|
七
|
Kalala,卵黄、凝滑,胎内五位之一,指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
|
胞
|
十四
|
Abbuda,又作疱、泡、疱,音译作「额部昙」。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为疱形之位。
|
肉段
|
二十一
|
Pesi,译作血肉,经三七日渐为血肉之位。
|
坚厚
|
二十八
|
Ghana,又作凝厚、坚肉、肉团。音译为「键南」。经四七日渐至肉团坚实之位。
|
肢节
|
三十五
|
Pasakha,又作形位、五支、支节,音译作「钵罗奢佉」。经五七日渐具六根之位。
|
#1301、本经叙说佛为天子说修行法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长胜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长胜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长胜天子而说偈言:
“善学微妙说,习近诸沙门,独一无等侣,正思惟静默。”
= 应善能学习微妙的说法,习近众沙门,独自没有伴侣的住于空寂处,正确思惟静默着。
「独一无等侣,正思惟静默」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经此处作「恒乐空静处,寂定于诸根」,有所差异。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善学微妙说,习近诸沙门,独一无等侣,寂默静诸根。”
= 应善能学习微妙的说法,习近众沙门,独自没有伴侣的住于空寂处,寂默地静止诸根。
「独一无等侣,寂默定诸根」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恒乐空寂处,寂定于心意」,有所差异。
时,长胜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2、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当亲近正士、知正士法。相应部Siva(湿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尸毗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尸毘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尸毗天子说偈问佛:
“何人应同止?何等人共事?应知何等法,是转胜非恶?”
= 应与什么人同住?应与什么人共事?应知道什么法?才是转胜而非恶呢?
= “尸毗”:Siva,又作湿婆,天子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与正士同止,正士共其事,应知正士法,是转胜非恶。”
= 应与正士同住,与正士共事;应知正士之法,才是转胜而非恶。
时,彼尸毗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3、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具足禅定终可到彼岸。相应部Candimasa(月自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月自在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月自在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 “月自在天子”:Candimasa-devaputta,天子名。
时,彼月自在天子而说偈言:
“彼当至究竟,如蚊依从草,若得正系念,一心善正受。”
= 如果能够正确系念,专心善巧于正受(禅定),他将能到达究竟之处,就像蚊子依从于草堆一样。
「彼当至究竟……一心善正受」 = 本经月自在天子所说偈与世尊所说偈,在南传中融合成一偈,而皆为月自在天子所诵,世尊并未诵偈。其偈作「善巧心集中,正念入禅定,犹如无蚊患,树丛中走兽,可以平安行。不为于放逸,以离诤烦恼,而入禅定人,犹如破网鱼,可以平安行。」本偈前五句犹如本经月自在天子所诵偈,但譬喻稍异;后五句犹如本经之世尊所诵偈。白话译文参考南传而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彼当到彼岸,如鱼决其网,禅定具足住,心常致喜乐。”
= 能具足禅定的话,内心就常能充满喜乐,他将能到达那彼岸之处,就如鱼儿冲破网一样。
时,彼月自在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4、本经叙说毗瘦纽天子于佛法随喜,佛告以得自在。相应部Vendu(毗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毗瘦纽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毘瘦纽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 “毗瘦纽”:Vendu,又作毗纽,天子名,欲界六天之一。
时,彼毗瘦纽天子而说偈言:
“供养于如来,欢喜常增长;欣乐正法律,不放逸随学。”
= 亲近供养如来,欢喜就会常增长;欣乐正法、戒律,就能随顺修学而不放逸。
随学 = 效法;模仿。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如是说法,防护不放逸;以不放逸故,不随魔自在。”
= 如果对于如此说法,能防护而不放逸;由于不放逸的缘故,就不会随从魔王而得自在。
于是,毗瘦纽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5、本经叙说佛告般阇罗健天子,了知愦乱法而系心正念,则可正觉得涅槃。相应部Pancalacanda(般阇罗旃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般阇罗健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般阇罗健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 “般阇罗健”:Pancalacanda,又作般阇罗旃陀,天子名。
时,般阇罗健天子而说偈言:
“愦乱之处所,黠慧者能觉,禅思觉所觉,牟尼思惟力。”
= 在杂乱的处所,有智慧的人也能觉悟;以禅思觉悟所觉悟之法,这是牟尼(寂静圣者)的思惟力所致。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愦乱之处所……牟尼思惟力」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七经此偈作「在家缠众务,出家甚宽博。牟尼由专精,从禅出觉了,廓然而大悟,开发显大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有大智慧人,障中知余地。无有所著者,无比之圣者,佛陀知禅定。」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了知愦乱法,正觉得涅槃,若得正系念,一心善正受。”
= 如果能够正确系念,专心善巧于正受(禅定),即使在杂乱之处,也能了知正法,由正觉而证得涅槃。
「了知愦乱法……一心善正受」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虽处众缘务,亦能获得法;能具念力者,由能专定故。唯有明智人,逮证于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彼等于障中,知道涅槃法;以得正念人,善正心寂静。」
时,般阇罗健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6、本经叙说佛与阿难共赞舍利弗之智,须深天子闻后欢喜。相应部Susima(须尸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须深天子与五百眷属,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须深天子和五百位眷属,容色都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们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汝阿难于尊者舍利弗善说法,心喜乐不?”
= 阿难你对于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说法,内心会喜乐吗?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何等人不愚、不痴、有智慧,于尊者舍利弗善说法中,心不欣乐?
“所以者何?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远离,正念坚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离智慧、决定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赞叹示教照喜,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 是的,世尊啊!只要是不愚、不痴,有智慧的人,有谁对于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说法,心里会不欣乐的呢?为什么呢?因为那位舍利弗尊者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修习远离,固持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捷疾智慧、锐利智慧、出离智慧、决定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等智慧,成就智宝,善能教化众生,给予示教照喜,也常赞叹示教照喜,经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示教照喜 = 佛陀教化众生的四种方式,又称为「示、教、利、喜」,即开示(示)、教导(教)、鼓励(利)、使欢喜(喜)。与「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同义。
四众 = 指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阿难!为何等人不愚、不痴、有智慧,闻尊者舍利弗善说诸法而不欢喜?
“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决定智、大智、广智、深智、无等智,智宝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赞叹示教照喜,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 是的,是的,确实是如你所说一样。阿难啊!只要是不愚、不痴,具有智慧,有谁听闻了舍利弗尊者的善说诸法能不欢喜的呢?为什么呢?因为舍利弗比丘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修习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超智、捷智、利智、出智、决定智、大智、广智、深智、无等智,成就智宝,善能教化众生,给予示教照喜,也常赞叹示教照喜,经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世尊!如是,如是。”
= 世尊啊!确实这样,确实如此。
向尊者阿难如是、如是称叹舍利弗所说,如是、如是须深天子眷属内心欢喜,身光增明,清净照耀。
= 世尊向阿难尊者如此这样地称赞舍利弗的说法,须深天子和他的眷属也如此这样的内心感到欢喜,身光更增明耀,清净地照耀着。
尔时,须深天子内怀欢喜,发身净光照耀已,而说偈言:
= 那时,须深天子内心怀着欢喜,发出清净的身光照耀后,就诵偈说:
“舍利弗多闻,明智平等慧,持戒善调伏,得不起涅槃,
= “得不起涅槃”:别译杂阿含作「得无生寂灭」。
“持此后边身,降伏于魔军。”
= 舍利弗多闻,具有平等的光明智慧,善能持戒调伏自己,已证得无生的涅槃境地,他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降伏了众魔军。
时,彼须深天子及五百眷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7、本经叙说赤马天子以捷疾神通,百岁不能行至世界边际,佛以知四谛即能得世界边。相应部Rohita(赤的)、增支部Rohitassa(赤马<天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赤马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赤马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 “赤马”:Rohitassa,天子名。
时,彼赤马天子白佛言:“世尊!颇有能行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不?”
= 当时,那位赤马天子问佛陀说:「世尊啊!是否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呢?」
佛告赤马:“无有能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者。”
= 没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赤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说斯义。如世尊说言:‘无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者。’
= 真是奇妙!世尊!您善能讲说这样的义理。诚如世尊所说:『没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所以者何?世尊!我自忆宿命,名曰赤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离诸爱欲。我时,作是念:‘我有如是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横射过多罗树影之顷,能登一须弥,至一须弥;足蹑东海,超至西海。’
= 为什么呢?世尊啊!我自己忆念过去世时,我的名字叫赤马,做为外道仙人,得到了神通,远离了一切爱欲。我那时这样想着:我有如此快捷的神通,就如一位勇健的人以利箭横射过多罗树影的短暂时间里,就能登上一座须弥山,而到达须弥山顶;然后又脚踏东海,而越到西海。
蹑(niè) = 踩踏,有意识地踩踏[tread]。(到;前往[go to]。)
“我时,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宁可求世界边。’
= 我那时这样想着:我现今成就了如此快捷的神通力,今天宁可去寻求世界的边际。
“作是念已,即便发行,唯除食息便利,减节睡眠,常行百岁,于彼命终,竟不能得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之处。”
= 这样地思考后,便即出发,这中间只除了吃饭、休息、大小便溺外,也缩减睡眠的时间。就这样不停地走了一百年,一直走到死,竟然也不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那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告赤马:“我今但以一寻之身,说于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
= 我现在只以这七尺之身来解说这个世界、世界的生起原因、世界的寂灭、息灭世界的方法。
= “寻”:印度尺数名。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寻。每肘约一尺八寸,四肘即七尺二寸长。
“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
“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
“何等为色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间集。
“云何为世间灭?若彼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无余断、舍、离、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世间灭。
“何等为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间灭道迹。
= 赤马天子啊!世间是什么呢?就是指五种受阴。是哪五种呢?就是色受阴(物质)、受受阴(感受)、想受阴(想象)、行受阴(意志行为)、识受阴(心识),这一切就叫作世间。什么是色受阴生起的原因呢?就是由于有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些就是世间生起的原因。怎样叫世间的寂灭呢?就是如将那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灭无余,舍弃、远离、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这样就叫做世间的寂灭。什么是息灭世间的方法呢?就是这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些就是息灭世间的方法。
当来有爱 = 对未来存在的渴爱;导致来生的渴爱。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贪、喜俱 = 伴随着贪欲、喜爱。
“赤马!了知世间苦,断世间苦;了知世间集,断世间集;了知世间灭,证世间灭;了知世间灭道迹,修彼灭道迹。
= 赤马啊!应了知世间的苦恼,断除世间的苦恼;了知世间生起的原因,断除世间生起的原因;了知世间的寂灭,证得世间的寂灭;了知息灭世间的方法,修习那息灭世间的方法。
“赤马!若比丘于世间苦若知、若断,世间集若知、若断,世间灭若知、若证,世间灭道迹若知、若修。
“赤马!是名得世界边,度世间爱。”
= 赤马啊!如果比丘对于世间的苦恼能了知、能断除,世间生起的原因能了知、能断灭,世间的寂灭能了知、能证得,息灭世间的方法能了知、能修习。赤马啊!这样就叫到了世界的边际,超越世间的贪爱。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未曾远游行,而得世界边;无得世界边,终不尽苦边。
= 未曾远游行走,然而却能到达世界的边际;没有到达世界的边际,终究不能灭尽苦恼的边际。
“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边,善解世界边,诸梵行已立。
= 所以释迦牟尼能够知道世界的边际,善解世界的边际,一切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于彼世界边,平等觉知者,是名贤圣行,度世间彼岸。”
= 对那世界的边际,能平等觉知的人,就叫做贤圣的行持,可以到达世间的彼岸。
是时,赤马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8、本经叙说六天子来诣佛所,各说一偈,魔波旬加力令阿俱吒天子说邪见,佛即指摘之,六天子均赞叹佛之神通。相应部Nanatitthiya(种种外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侧。有六天子,本为外道出家,一名阿毗浮、二名增上阿毗浮、三名能求、四名毗蓝婆、五名阿俱吒、六名迦蓝,来诣佛所。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毘富罗山边。有六位天子,他们前世原是外道出家人,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能求,四名毘蓝婆,五名阿俱咤,六名迦蓝,他们一起来到佛陀住处。
= “毗富罗”:Vipula,为王舍城周围五山之一。
= “外道出家”:巴利本作Nanatitthiya-savaka(外道声闻),即外道之出家者。
= “阿毗浮”:Abhibhu,天子名。
= “能求”:Nimka,天子名。
= “毗蓝婆”:Vetambarin,天子名。
= “阿俱吒”:Akotaka,天子名。
阿毗浮天子即说偈言:
“比丘专至心,常修行厌离,于初夜后夜,思惟善自摄,
“见闻其所说,不堕于地狱。”
= 比丘专心一意,常修习厌离,在初夜及后夜,善自思惟而摄护他的身心;只要见闻到他的说法,就不会堕于地狱中。
自摄 = 指以戒法专摄身、口、意等三业,使不放逸。
增上阿毗浮天子复说偈言:
“厌离于黑暗,心常自摄护;永离于世间,言语诤论法。
= 应厌离一切黑暗,常自摄护己心;永远离开世间言语的诤论法。
摄护 = 收摄、守护。相当的《佛说不自守意经》经文作「自守」,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制」。
“从如来大师,禀受沙门法;善摄护世间,不令造众恶。”
= 要从如来大师处禀受沙门之法,善于摄护世间,不使自己造作众恶业。
禀(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
能求天子复说偈言:
“断截椎打杀,供养施迦叶,不见其为恶,亦不见为福。”
= 无论断截椎打杀害众生,或行作供养布施等事,富兰那迦叶说不见会有恶报,也不见会有福报。
「断截椎打杀……亦不见为福」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九经此偈作「斩截及伤害,祠祀火烧等,皆无善恶报,迦叶之所说。」迦叶即富兰那迦叶,外道六师之一。其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否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说教,主张纵欲,是「无因无缘论」者。
毗蓝婆天子复说偈言:
“我说彼尼乾,外道若提子,出家行学道,长夜修难行,
= “尼乾、若提子”:尼乾(Nigantha)、若提子(Nataputta),此二名是一人名,译作离系亲子,即出自若提族的尼乾陀外道。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势盛人众,为耆那教中兴之祖。
“于大师徒众,远离于妄语。我说如是人,不远于罗汉。”
= 我说那位尼乾外道——若提子,出家修行学道,长夜修习难行的苦行,这位大师的徒众,也都能远离妄语。我说像他们这样的人,离阿罗汉不远。
尼乾、若提子 = 此二名系一人名,译作离系亲子,即出自若提族的尼乾陀外道。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势盛人众,为耆那教中兴之祖。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死瘦之野狐,常共师子游,终日小羸劣,不能为师子。
= 那极瘦弱的野狐,虽然常和狮子同游,终究还是羸弱瘦小的动物,不能成为一只狮子。
“尼乾大师众,虚妄自称叹,是恶心妄语,去罗汉甚远!”
= 尼乾大师的徒众们,虽然虚妄的称叹自己,但这都是由恶心所发的妄语,去阿罗汉其实极远!
尔时,天魔波旬著阿俱吒天子而说偈言:
= 此时,天魔波旬附着于阿俱咤天子而诵偈说:
“精勤弃暗冥,常守护远离,深著微妙色,贪乐于梵世,
“当教化斯等,令得生梵天。”
= 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
尔时,世尊作是念:“若此阿俱吒天子所说偈,此是天魔波旬加其力故,非彼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说,作是说言:
= 那时,世尊这样想着:这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乃是天魔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并非那阿俱咤天子自心所说而这样唱诵:
“‘精勤弃暗冥,守护于远离,深著微妙色,贪乐于梵世,
“‘当教化斯等,令得生梵天。’”
= 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诸所有色,于此及与彼,或复虚空中,各别光照耀。
= 所有一切的色相,不论是在这里,以及在其它地方,或者是在于虚空中,各别有光明照耀的色相。
“当知彼一切,不离魔魔缚;犹如垂钓饵,钩钓于游鱼。”
= 应该知道,那一切都离不开恶魔的魔缚;犹如垂下钓饵,在钩钓那些游鱼一样。
「犹如垂钓饵,钩钓于游鱼」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捕鱼师,以网掩众鱼」。
饵(ěr) = 糕饼[cake;pastry]。(钓鱼用的鱼食[bait]/引诱[induce]。)
彼时,天子咸各念言:“今日阿俱吒天子所说偈,沙门瞿昙言是魔所说。何故沙门瞿昙言是魔说?”
= 那时,天子们各自想着:今天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沙门瞿昙说这是魔王所说。为什么沙门瞿昙会说这是魔王所说呢?
尔时,世尊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而告之言:“今阿俱吒天子所说偈,非彼天子自心所说,是魔波旬加其力故,作是说言:
=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众天子们心中的想法,就告诉他们说:「现在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并非出自他的内心,而是魔王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所以才这样说:
“‘精勤弃暗冥,守护于远离,深著微妙色,贪乐于梵世,
“‘当教化斯等,令得生梵天。’
“是故我说偈:
“‘若诸所有色,于此及与彼,或复虚空中,各别光照耀。
“‘当知彼一切,不离魔魔缚;犹如垂钓饵,钩钓于游鱼。’”
时,诸天子复作是念:“奇哉!沙门瞿昙,神力大德,能见天魔波旬,而我等不见,我等当复各各说偈赞叹沙门瞿昙。”
即说偈言:
= 那时,众天子又这样想着:真是奇妙!这位沙门瞿昙,他具有大德神力,能够看见天魔波旬,而我们却看不见,我们应当又各自诵偈赞叹沙门瞿昙。于是就诵偈说:
“断除于一切,有身爱贪想,令此善护者,除一切妄语。
“若欲断欲爱,应供养大师。
= 应断除对于一切存在色身的爱贪之想,使这善于摄护的人,断除一切的妄语。如果想要断除欲爱,就应供养大师您。
“断除三有爱,破坏于妄语,已断于见贪,应供养大师。
= 要断除对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爱欲,破坏一切的妄语,断除一切见贪,就应供养大师您。
“王舍城第一,名毗富罗山,雪山诸山最,金翅鸟中名。
= 在王舍城中第一名山,就是毘富罗山,众山中最高大的是雪山,鸟类中最有名的是金翅鸟。
“八方及上下,一切众生界,于诸天人中,等正觉最上!”
= 八方及上下(十方),一切众生所在之处,在诸天及人世中,您这位成就等正觉的佛陀最为尊贵!
时,诸天子说偈赞佛已,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09、本经叙说佛告摩伽天子,灭瞋恚者可得安隐无忧。相应部Magha(摩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伽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摩伽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 “摩伽”:Magha,又作摩佉,天子名。
时,有摩伽天子说偈问佛:
“杀何得安眠?杀何得善乐?为杀何等人,瞿昙所赞叹?”
= 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安眠呢?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快乐呢?杀灭了什么的人,是瞿昙您所赞叹的呢?
= “杀”:灭之意。
= “杀何等人”:巴利本作kissassa
Ekadhammassa Vadham(杀何一法)。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杀于瞋恚,而得安隐眠;杀于瞋恚者,令人得欢喜!
= 如能杀害瞋恚,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杀灭瞋恚的话,就会使人得到欢喜!
“瞋恚为毒本,杀者我所叹;杀彼瞋恚已,长夜无忧患!”
= 瞋恚是毒害的根本,杀灭瞋恚的人为我所赞叹;杀灭那瞋恚后,就能长夜无忧患!
尔时,摩伽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0、本经叙说佛告弥耆迦天子,世间有三种光,而佛之光明最为第一。相应部Magadha(摩揭陀),Pajjota(光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弥耆迦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弥耆迦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弥耆迦天子说偈问佛:
“明照有几种,能照明世间?唯愿世尊说,何等明最上?”
= 究竟有几种光明的照耀,能照明这世间呢?希望世尊您能解说,什么光明为最上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有三种光明,能照耀世间,昼以日为照,月以照其夜,
“灯火昼夜照,照彼彼色像。
= 有三种光明能照耀这世间,白天是以日光为明照,夜晚以月光为明照,无论白天或夜晚,灯火都能明照,照明那每一个色像。
“上下及诸方,众生悉蒙照;人天光明中,佛光明为上!”
= 上下及各个地方,众生都能蒙受光明的照耀;但在世人或诸天的一切光明中,佛陀的光明为最上!
佛说此经已,弥耆迦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1、本经叙说佛告陀摩尼天子,真婆罗门者断一切烦恼,已到彼岸,得涅槃而无所求。相应部Damali(陀摩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陀摩尼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陀摩尼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陀摩尼天子而说偈言:
“为婆罗门事,学断莫疲倦,断除诸爱欲,不求受后身。”
= 做为一位婆罗门所应做的事,就是要修学断欲不疲倦,断除一切爱欲后,不再求受后有之身。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婆罗门无事,所作事已作,乃至不得岸,昼夜常勤跪;
“已到彼岸住,于岸复何跪?
= 真正的婆罗门已没有什么事,因为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乃至还没到达彼岸时,昼夜才需勤修礼跪;既已到达了彼岸,在那里又何须跪拜呢?
“此是婆罗门,专精漏尽禅,一切诸忧恼,炽然永已断;
“是则到彼岸,涅槃无所求。”
= 这就是真正的婆罗门,专精于灭尽烦恼的禅定,一切炽盛的忧恼,都已永远地断除;这样就是到达彼岸,入于涅槃,不再有所求的了。
时,陀摩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2、本经叙说佛告多罗揵陀天子,当断五受阴法,舍五盖法,增修五根法。相应部Kati
Chinde(应断几<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多罗揵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多罗揵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断几舍几法?几法上增修?超越几积聚,名比丘度流?”
= 应断除那几种法,舍弃那几种法呢?应向上增修那几种法呢?超越几种积聚,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断五舍于五,五法上增修,超五种积聚,名比丘度流。”
= 应断除五下分结,舍弃五上分结,向上增修五无漏根,超越五种结,这样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
= “断五舍于五…名比丘度流”:别译杂阿含作「除五欲受阴,弃舍于五盖;增进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流。」
「断五舍于五……名比丘度流」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四经此偈作「除五欲受阴,弃舍于五盖;增进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五欲受阴,佛光杂阿含经题解作「五受阴」,即五蕴。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法。五根,指五无漏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分身,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作「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根据巴利本注释,五断,指断除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五弃,指舍弃五上分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掉结、慢结、无明结。五无漏,即五根。五种结,指贪、瞋、痴、慢、见。白话译解依南传。
时,彼陀摩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果位
|
条件
|
轮回的束缚
|
须陀洹果
|
断身见、戒取、疑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
|
斯陀含果
|
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
|
阿那含果
|
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
|
阿罗汉果
|
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证得涅槃、解脱轮回。
|
出处
|
断五
|
舍五
|
修五
|
超越五
|
《别译杂阿含经》第140经
|
五盖
|
五欲
|
五根
|
五分法
|
《别译杂阿含经》第311经
|
五欲受阴
|
五盖
|
五根
|
五分身
|
《尊婆须蜜论》卷十
|
五盖
|
五下分结
|
五根
|
五上分结
|
觉音论师注释书
|
五下分结
|
五上分结
|
五根
|
五结
|
#1313、本经叙说佛告迦摩天了,贤圣行险道,险道亦平坦。相应部Kamada(迦摩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摩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迦摩天子白佛言:“甚难!世尊!甚难!善逝!”
= 当时,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很难!世尊!很难!善逝!」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所学为甚难,具足戒三昧,远离于非家,闲居寂静乐。”
= 所修习的虽然很艰难,但具足戒、三昧(正定),远离俗家,不执著于家的比丘,却能得到闲居寂静的安乐。
= “具足戒三昧”:别译杂阿含作「具足于戒、定」,巴利本作Sekhasilasamahita(学戒、定)。
「所学为甚难……闲居寂静乐」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五经此偈作「学者为难作,具足于戒定,得离众缘务,恬静而快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为彼等为,有学而依戒,寂静又确立,于出家之人,致安乐知足。」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静默甚难得!”
=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想要得到静默,是很困难的!」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得所难得学,具足戒三昧,昼夜常专精,修习意所乐。”
= 想要修习得到所难得到的,只要具足戒、三昧,昼夜常专精修习,就能得到心意所乐的静默。
「得所难得学……修习意所乐」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迦默汝今者,难得而欲得,昼夜修定意,必能安静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得彼等得,乐心寂静人,其心日或夜,悦乐于修习。」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正受心难得!”
=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正受之心是很难得到的!」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难住正受住,诸根心决定,能断死魔縻,圣者随欲进。”
= 想要安住于正受,虽然很难,但决意修习使诸根寂静的话,就能断除生死的魔缚,圣者将随着他的欲愿(理想、目标)而前进。
难住正受住,诸根心决定 = 心安住于难以安住的定;六根寂静,心不贪爱染着于六根。
縻(mí) = 牛缰绳[halter for ox]。(束缚,拘束[tie
up]。)
死魔縻 = 死亡的系缚。縻是牵牛的绳子。
「难住正受住……圣者随欲进」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定摄扰乱心,决定根难住,坏于死罗网,能获于圣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静彼等静,诸根寂静乐,彼破死魔网。迦摩陀天子!为圣者所行。」
迦摩天子复白佛言:“世尊!险道甚难行!”
= 迦摩天子又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这险道很难行走!」
险道 = 阻碍难行的道路。崄,通「险」。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难涉之险道,当行安乐进;非圣堕于彼,足上头向下;
“贤圣乘正直,险路自然平。”
= 难以行走的险道,也应当安乐地行进;不是贤圣的人落于那里,会两脚朝上而头部向下地倒栽着;贤圣的人依着正直而行,遇险路也自然会成为平坦的大道。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
佛说此经已,迦摩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4、本经叙说佛告迦摩天子,贪恚、恐怖、觉想均由爱起。参阅相应部Suciloma(针毛)、小部经集Suciloma-sutta(针毛<夜叉>经)。
##本经说明贪恚﹑恐怖由爱而生,若能了知贪爱染着的因缘,便能开悟而度脱生死之流,达到涅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摩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迦摩天子说偈问佛:
“贪恚何所因?不乐身毛竖,恐怖从何起?觉想由何生?
“犹如鸠摩罗,依倚于乳母。”
= 贪欲、瞋恚是以什么为因而生起的呢?心里不安乐,身毛害怕得竖起,像这样的恐怖是从那里生起的呢?觉想也是从何处生起的呢?这些都好比那小孩童,一直依倚着乳母不舍一样。
= “鸠摩罗”:Kumaraka,诸童子。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生自身长,如尼拘律树;处处随所著,如榛绵丛林。
= 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到处随它所依着的地方,如榛莽蔓延整个丛林。
= “尼拘律”:Nigrodha,树名。译作无节、纵广、多根。似榕树,属桑科。产于印度各地及锡兰,其树干端直,枝叶繁茂,多气根垂下,气根达地之后,又生成树根以支持枝叶,如是可向四方滋长蔓延。
爱生自身长 = 爱从自己本身所生长。
榛(zhēn) = 植物名。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hazel]。(榛果[hazelnut]/草木丛生的样子[jungled]。)
榛 = 此指榛莽,丛生的草木。
“若知彼因者,发悟令开觉,度生死海流,不复更受有!”
=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就应启发他,使他开悟,便能渡过生死的海流,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
时,迦摩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5、本经叙佛说告栴檀天子,若不造三恶业,居家行正法,则无他世畏。参阅相应部Bhita(恐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栴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旃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栴檀天子说偈问佛:
“闻瞿昙大智,无障碍知见,何所住何学,不遭他世恶?”
= 听说瞿昙您具有大智慧,知见明了,都不会有障碍,请问应依住于何处,修习什么法,才不会遭受后世的恶报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摄持身口意,不造三恶法,处在于居家,广集于群宾,
“信惠财法施,以法立一切;住彼学彼法,则无他世畏!”
= 应摄持身、口、意三业,不去造作三恶法,居住在家里,能广集众宾客,以信心去惠施财物,或行法施,凡事以法去建立一切;如能依住于此,修习此法,那么就不会有后世的怖畏!
三恶法 = 指造作身、口、意三恶业。
法施 = 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佛说是经已,栴檀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6、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若戒具足,具智慧,正思惟,则能度生死之流。相应部Candana(栴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栴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栴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
= 谁能渡越这生死的激流,昼夜精勤不懈怠呢?没有攀缘,也没有依住处,为什么却不会沈溺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正念,能度难度流。
=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内思惟过患,具有正念,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
##本经说明修习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定(置心于一处而不动)﹑慧(正确地认知这个世界,
因缘生, 因缘灭, 我们所见到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现象,
而不是本质), 思维正念(随时觉察自己的心念),
能够度脱生死之流。
##对于欲想不染着,
超越对于色(物理世界里的一切人事物) 的系缚, 贪喜以灭尽, 则能够处于生死洪流的深处而不沉没。
“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爱,贪喜悉已尽,不入于难测。”
= 如不染著于此欲想,超越过那对色(物质)的贪爱,贪、喜的心理也都已灭尽,就不会沈入于难测的激流中。
「一切戒具足……不入于难测」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一切戒无犯,智慧具禅定,思惟众过患,具足于念力,此能度难度。远离欲和合,舍诸有结使,尽于欢喜有,如是人名为,处深不沉没。」
时,彼栴檀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7、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赞叹比丘功德,佛赞许之。相应部Kassapa(迦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叶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位迦叶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迦叶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当说比丘及比丘功德。”
= 世尊啊!我现在将讲说比丘及比丘的功德。
佛告天子:“随汝所说!”
= 就随你的意把它说出来吧!
时,迦叶天子而说偈言:
“比丘修正念,其心善解脱,昼夜常勤求,坏有诸功德。
= 比丘修习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昼夜都恒常用功勤求,坏灭一切的生死果报,得到了一切功德。
“了知于世间,灭除一切有,比丘得无忧,心无所染著。
= 他能了知世间,灭除一切的生死果报,比丘已得到无忧,他的心也无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功德。”
= 世尊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的功德。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如汝所说。”
= 真好啊!真妙!确实如你所说的这样。
迦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8、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说比丘及比丘所说,佛赞许之。相应部Kassapa(迦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叶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迦叶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当说比丘及比丘所说。”
= 世尊啊!我现在将讲说比丘以及比丘所说的法。
佛告迦叶天子:“随所乐说!”
= 就随你所喜乐的,把它说出来吧!
时,彼迦叶天子而说偈言:
“比丘守正念,其心善解脱,昼夜常勤求,逮得离尘垢。
= 比丘守护着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昼夜恒常用功勤求,得到远离烦恼的尘垢。
= “尘垢”:指贪、瞋、痴等烦恼。
“晓了知世间,于尘离尘垢,比丘无忧患,心无所染著。
= 他能了知世间,处于尘垢中而能远离尘垢,比丘已无忧患,心里也无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所说。”
= 世尊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所说的法。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 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说的这样。
迦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19、本经叙说屈摩夜叉鬼请佛及僧伽留宿,并以偈称赞,佛许之。相应部Manibhadda(摩尼跋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日暮与五百比丘于屈摩夜叉鬼住处宿。
时,屈摩夜叉鬼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傍晚时,就和五百比丘歇宿于屈摩夜叉鬼的住处。那时,屈摩夜叉鬼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时,屈摩夜叉鬼白佛言:“世尊!今请世尊与诸大众于此夜宿。”
= 当时,屈摩夜叉鬼告诉佛陀说;「世尊啊!今晚我请世尊及所有大众就在这里歇宿过夜。」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
是时,屈摩夜叉鬼知世尊默然受请已,化作五百重阁房舍,卧床、坐床、踞床,俱褶褥枕,各五百具,悉皆化成。
= 这时,屈摩夜叉鬼知道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后,就化作五百间的楼阁房舍,有卧床、坐床、踞床,还备有边幅褶迭成层的床褥、枕头等,各有五百具,这些全都是由变化而成。
褶(zhě) = 衣服折叠而形成的印痕[pleat;crease;wrinkle]。
褶褥 = 褶,衣服有褶迭,如百褶裙的层儿。褥,形容床褥边幅有褶迭的层儿,极为华丽精致之意。
化作五百灯明,无诸烟炎。
悉化现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劝请世尊,令入其舍,令诸比丘次受房舍及诸卧具。
周遍受已,还至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又化作了五百盏的明灯,这些灯都不会产生烟焰。全部化现完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劝请世尊进入他的屋内,又请这些比丘们依次接受分配房舍及各种卧具。等大众全部都已领受完毕,就回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然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贤德有正念,贤德常正念;正念安隐眠,此世及他世。
=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无论这一世或未来世,都是如此。
“贤德有正念,贤德常正念;正念安隐眠,其心常寂止。
=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他的心也会常寂止。
“贤德有正念,贤德常正念;正念安隐眠,舍降伏他军。
=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舍弃一切,降伏其它的魔军。
“贤德有正念,贤德常正念;不杀不教杀,不伏不教伏,
“慈心于一切,心不怀怨结。”
=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自己不杀生,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去折伏人,也不教人去折伏他人。以慈心去对待一切众生,心里不会怀着怨结。
尔时,世尊告屈摩夜叉鬼:“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 是的,是的,确实就如你所说的那样。
时,屈摩夜叉鬼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还自所住处。
#1320、本经叙说佛于暗夜雨中经行,帝释随佛经行,佛之侍者那伽波罗装作恶鬼吓佛,佛不为所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鸠罗山,尊者那伽波罗为亲侍者。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鸠罗山,那伽波罗尊者是亲近在佛边的侍者。
= “摩鸠罗”:Bakkula,一为山名,又作白山;一为鬼名,即能发恐怖声之妖魔。
= “那伽波罗”:又作象护。比丘名。
尔时,世尊于夜暗时,天小微雨,电光睒现,出于房外,露地经行。
= 那是一个天空下着细雨的夜晚,电光不时闪耀着,世尊走到房外,在露地里经行。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是时,天帝释作是念:“今日世尊住摩鸠罗山,尊者那伽波罗亲侍供养,其夜暗冥,天时微雨,电光睒现,世尊出房,露地经行,我当化作毗琉璃重阁,执持重阁,随佛经行。”
作是念已,即便化作鞞琉璃重阁,持诣佛所,稽首佛足,随佛经行。
= 那时,天帝释这样想着:今天世尊住在摩鸠罗山里,由那伽波罗尊者亲侍供养他。夜晚昏暗,此时天空又下着细雨,电光不时地闪耀,世尊走到房外,正在露地里经行,我应当变化一座毗琉璃的重阁,就执持这座重阁,跟随佛陀经行。如此思考后,便立即变化一座鞞琉璃的重阁,执持着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顶礼后,便跟随佛陀经行。
鞞琉璃重阁 = 以琉璃打造的宽广的平台。
「我当化作毗琉璃重阁,执持重阁,随佛经行」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二经此处作「时天帝释即便化作琉璃宝堂以覆佛上」。
尔时,摩竭提国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时,以摩鸠罗鬼恐之即止。
亲侍供养弟子之法,待师禅觉,然后乃眠。
尔时,世尊为天帝释夜经行久。
= 当时,摩竭提国人无论男女小孩,夜啼不止时,就拿摩鸠罗鬼来惊吓他,哭啼就会立即停止。弟子亲侍供养师父的法则,就是应该等待师父从禅定出定,然后才可去睡眠。那时,世尊为了天帝释,在夜里经行很久。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尔时,摩竭提国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时」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时彼国人,若小儿啼泣不时止者」。
尔时,尊者那伽波罗作是念:“世尊今夜经行至久,我今当作摩鸠罗鬼形而恐怖之!”
时,那伽波罗比丘即反被俱执,长毛在外,往住世尊经行道头,白佛言:“摩鸠罗鬼来!摩鸠罗鬼来!”
= 那时,那伽波罗尊者这样想着:世尊今晚经行极久,我现在应当扮做摩鸠罗鬼的形状来惊吓他。当时,那伽波罗比丘就反披着坐褥,使褥中的长毛显露在外,然后走到世尊经行的路头站立着,如此对佛陀说:「摩鸠罗鬼来了!摩鸠罗鬼来了!」
= “俱执”:Kosseyya,又译俱舍、高世耶,即憍奢耶衣,用野蚕丝所做之坐具。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二:「高世耶乃是蚕名(中略)。作褥之法,有其两种,或缝之作袋,贮毛在中;或可用丝织成,则是氍毹之类。」
尔时,世尊告那伽波罗比丘:“汝那伽波罗愚痴人,以摩鸠罗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动如来、应、等正觉一毛发也,如来、应、等正觉久离恐怖!”
= 当时,世尊告诉那伽波罗比丘说:「那伽波罗你这个愚痴人!你是想用摩鸠罗鬼的神像来惊吓佛陀吗?那是不能摇动如来、应供、等正觉的一根毛发的,因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已经久离了恐怖!」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世尊正法、律中亦复有此人耶?”
= 那时,天帝释问佛陀说:「世尊啊!在世尊您的正法、戒律中也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吗?」
佛言:“憍尸迦!瞿昙家中极大广阔,斯等于未来世亦当使得清净之法。”
= 憍尸迦啊!瞿昙的僧团极为广大,这种人虽一时有不礼貌的举动,然而在未来世当中,也是能够使他得到清净之法的。
憍尸迦 = 天帝释为世人时之族姓。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复婆罗门,于自所得法,得到于彼岸;
“若一毗舍遮, 及与摩鸠罗,皆悉超过去。
= “毗舍遮”:Pisaca,食人鬼。
= 如果有婆罗门,对自己所得到的法,能够到达于彼岸;那么无论是一位毗舍遮鬼(食人鬼),或者是摩鸠罗鬼,都能超越过他们。
“若复婆罗门,于自所行法,一切诸受觉,观察皆已灭。
= 如果有婆罗门,对自己所修行的法能够度达彼岸,那么对于一切的受觉,便能观察都已灭尽。
「若复婆罗门,……观察皆已灭」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于自己法,具行婆罗门,各到于彼岸,观诸受灭没。」
“若复婆罗门,自法度彼岸,一切诸因缘,皆悉已灭尽。
=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那么对于那一切的因缘,便都已灭尽。
“若复婆罗门,自法度彼岸,一切诸人我,皆悉已灭尽。
=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那么对于一切的人我分别,便都已灭尽。
“若复婆罗门,自法度彼岸,于生老病死,皆悉已超过。”
=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那么对于生老病死的苦恼,便都已超过。
佛说此经已,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321、本经叙说毕陵伽鬼子于阿那律陀尊者诵法句时而啼,其母呵止之。相应部Piyankara(毕陵伽<夜叉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尊者阿那律陀于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毕陵伽鬼子母住处宿。
= “阿那律陀”:Anuruddh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
= “毕陵伽”:Piyankara,鬼名。
时,尊者阿那律陀夜后分时,端身正坐,诵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
=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于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来到毕陵伽鬼子母的住处歇宿。当时,阿那律陀尊者于后夜时分,端身正坐,诵习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等,这些法句他都广为诵习。
= “忧陀那”:Udana,相当于南传小部自说经。
= “波罗延那”:Parayana,相当于彼岸道(南传小部经集之第五品)。
= “见真谛”:和「忧陀那」合称「法句偈」,以下之偈,单称「法句」。
= “诸上座所说偈”:Thera-gatha,相当于南传小部长老偈经。
= “比丘尼所说偈”:Theri-gatha,相当于南传小部长老尼偈经。
= “尸路偈”:梵Sloka,又作首卢迦。译作颂。经论之中,不论长行或偈颂,以满三十二字为一节,称为一首卢迦。
= “义品”:Atthaka-vagga,相当于南传小部经集之第四品。
= “牟尼偈”:Muni-gatha,古圣贤所颂之偈,参见日译南传大藏经第65卷90页。
= “修多罗”:Sutta,译为经、契经,即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
尔时,毕陵伽鬼子夜啼,毕陵伽鬼子母为其子说偈呵止言:
= 当时,毕陵伽鬼子夜啼,毕陵伽鬼子母就为他的鬼子诵偈呵止他说:
“毕陵伽鬼子,汝今莫得啼,当听彼比丘,诵习法句偈。
= 毕陵伽鬼子,你现在不要再哭啼了,应当聆听那位比丘诵习的法句诗偈。
= “法句”:巴利本作Dhammapadani(诸法句)。
“若知法句者,能自护持戒,远离于杀生,实言不妄语,
“能自舍非义,解脱鬼神道。”
= 如果知道法句的话,自己就能护持戒律。远离于杀生,说话真实不妄语,自己就能舍弃不义之法,解脱鬼神之道。
= “鬼神道”:巴利本作Pisaca-yoni(鬼胎)。
解脱鬼神道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十三经此处作「听是偈已离鬼胎」。
毕陵伽鬼子母说是偈时,毕陵伽鬼子啼声即止。
= 当毕陵伽鬼子母唱诵这首诗偈之时,毕陵伽鬼子的啼声便立即停止。
#1322、本经叙说富那婆薮鬼母之二儿啼哭,闻法句而静默。相应部Punabbasu(富那婆薮)。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与大众俱,到富那婆薮鬼子母住处宿。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弟子大众们一起到富那婆薮鬼子母的住处歇宿。
= “富那婆薮鬼子母”:Punabbasu-mata。
薮(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四圣谛相应法,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们讲说与四圣谛相应之法。就是所谓人世是苦的圣谛、苦生起原因的圣谛、苦寂灭的圣谛、息灭苦方法的圣谛。
尔时,富那婆薮鬼母儿富那婆薮及鬼女郁多罗,二鬼小儿夜啼。
= “郁多罗”:Uttarika,鬼女名。
时,富那婆薮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说偈言:
= 当时,富那婆薮鬼母的鬼儿富那婆薮,以及鬼女郁多罗,这二位鬼小儿在夜里都在哭啼。这时,富那婆薮鬼母为了教化他的二位儿女,所以就诵偈说:
“汝富那婆薮,郁多罗莫啼,令我得听闻,如来所说法。
= 富那婆薮和郁多罗,你们二个不要再哭啼,让我能听闻到如来的说法。
“非父母能令,其子解脱苦,闻如来说法,其苦得解脱。
= 并非父母能够使他的子女们解脱苦恼,只有听闻如来的说法,才能解脱他的苦恼。
“世人随爱欲,为众苦所迫;如来为说法,令破坏生死。
“我今欲闻法,汝等当默然!”
= 世人都是随顺着爱欲,被众苦所逼迫;如来为他们说法,使他们能破坏生死的苦恼。我现在想听闻正法,你们两个孩子应当保持静默!
时富那婆薮,鬼女郁多罗,悉受其母语,默然而静听。
= 当时富那婆薮和鬼女郁多罗,二人都听从他们母亲的话,便默默地静听着。
语母言:“善哉!
“我亦乐闻法,此正觉世尊,于摩竭胜山,为诸众生类,
“演说脱苦法,说苦及苦因,苦灭灭苦道。
= 然后告诉母亲说:「真好啊!我们也喜乐听闻正法,这位成正觉的世尊,在摩竭提国的胜山,为一切的众生们演说解脱苦恼的方法,讲说苦的真谛以及苦的原因,苦的寂灭和息灭苦的方法。
“从此四圣谛,安隐趣涅槃;母今但善听,世尊所说法!”
= 只要从这四圣谛去修行,就能安稳地趋向涅槃。母亲您现在只当好好地听闻世尊的说法!
时,富那婆薮鬼母即说偈言:
“奇哉智慧子,善能随我心;汝富那婆薮,善叹佛导师。
= 真是奇妙!有你们两个智慧的子女,善能随顺我的心;富那婆薮,你善能赞叹世间的导师,佛陀。
“汝富那婆薮,及汝郁多罗,当生随喜心,我已见圣谛!”
= 富那婆薮,以及郁多罗,你们两人应当生起随喜心,因为我已经知见圣谛了!
时,富那婆薮鬼母说是偈时,鬼子男女随喜默然。
= 当时,富那婆薮鬼母诵这首偈时,那两个男女鬼子,便都随喜而静默着。
#1323、本经叙说佛于摩尼遮罗鬼处,告一女人当布施、持戒、正见、亲近沙门、正命自活,该女人欢喜而去。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与诸大众至摩尼遮罗鬼住处夜宿。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弟子大众们到摩尼遮罗鬼的住处夜宿。
尔时,摩尼遮罗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
= 那时,摩尼遮罗鬼正好外出去会见众鬼神,在另外一个地方集会。
「尔时,摩尼遮罗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五经此处作「时摩尼行夜叉共诸夜叉,不在己宫,集于余处。」
时,有一女人,持香华鬘饰、饮食,至彼摩尼遮罗鬼神住处。
彼女人遥见世尊在摩尼遮罗鬼神住处坐,见已,作是念:“我今现见摩尼遮罗鬼神。”
= 当时,有一位女人,拿着香花鬘饰以及饮食,去到那摩尼遮罗鬼神的住处。那位女人遥见世尊在摩尼遮罗鬼神住处坐着,看见后,这样想着:我现在正好看到摩尼遮罗鬼神。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即说偈言:
“善哉摩尼遮,住摩伽陀国;摩伽陀国人,所求悉如愿。
“云何于此世,常得安乐住?后世复云何,而得生天乐?”
= 真好啊!摩尼遮罗你住在摩伽陀国里;使摩伽陀国的民众,所祈求的都能如愿。我现在请问您:要怎样做,在此世间才能经常得到安乐呢?又要怎样做,后世才能得到生天的安乐呢?
摩伽陀国 = 即摩竭提国的别译。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莫放逸慢恣,用摩尼鬼为?若自修所作,能得生天乐。”
= 只要不放逸、憍慢放肆,祈求摩尼遮罗鬼干什么呢?如果能修养自己所做的一切,就能得到生天的安乐。
时,彼女人作是念:“此非摩尼遮罗鬼,是沙门瞿昙。”
如是知已,即以香华鬘饰供养世尊,稽首礼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当时,那位女人这样想着:这位并不是摩尼遮罗鬼,而是沙门瞿昙。如此了解后,就用这些香花鬘饰来供养世尊,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何道趣安乐?当修何等行,此世常安隐,后世生天乐?”
= 修行哪一种道,就能趋于安乐呢?应当要修什么行,此世才能常安稳,后世可得生天的安乐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布施善调心,乐执护诸根,正见修贤行,亲近于沙门,
“以正命自活,他世生天乐。
= 要行布施且善于调伏己心,喜乐于防护诸根,以正见修贤圣之行,亲近于沙门,以正命(正当的职业)来养活自己,这样未来世也就能得到生天的安乐。
“何用三十三,诸天之苦网?
“但当一其心,断除于爱欲,我当说离垢,甘露法善听!”
= 然而何需往生三十三天,而受诸天的苦网呢?妳只应当专一心志,断除爱欲,我将会为妳讲说远离烦恼尘垢的甘露法门,妳应该要仔细听!
时,彼女人闻世尊说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谓布施、持戒,生天之福,欲味、欲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功德福利,次第演说清净佛法。
= 这时,那位女人听闻世尊的说法,示教照喜,所听说的是佛陀的常法,就是所谓的布施、持戒,生天的福利,欲的爱乐、欲的祸患,烦恼的清净,出离、远离的功德福利等事,依次演说清净的佛法。
譬如鲜净白氎,易染其色。
时,彼女人亦复如是,即于座上,于四圣谛得平等观苦、集、灭、道。
= 就好比鲜净的白细毛布,很容易将它染色一样。当时,那位女人也是如此,就在座席上,对于四圣谛法得能平等地观察苦、集、灭、道的真理。
氎(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时,彼女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从今日,尽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 当时,那位女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对于正法、戒律得到无所畏惧。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从今日起,尽所有的寿命,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
时,彼女人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去。
#1324、本经叙说针毛鬼闻佛说爱为生死苦海之因后悔过,受持三归。相应部Suciloma(针毛)、小部经集Suciloma-sutta(针毛<夜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针毛鬼住处夜宿。
= “针毛”:Suciloma,鬼名。
尔时,针毛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夜里就到针毛鬼的住处歇宿。那时,针毛鬼正好外出去会见众鬼神,在另外一个地方集会。
时,有炎鬼见世尊在针毛鬼住处夜宿。
= “炎鬼”:Khara-yakka,火炎鬼。
见已,往诣针毛鬼所,语针毛鬼言:“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来、应、等正觉于汝室宿。”
= 当时,有位炎鬼看见世尊在针毛鬼住处夜宿。看见后,就去到针毛鬼处,告诉针毛鬼说:「聚落主啊!你现在将可得到很大的善利,因为现在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在你家中夜宿。」
针毛鬼言:“今当试看,为是如来、为非?”
= 针毛鬼说:「我现在应当先试试看,到底他真的是如来呢?或者不是呢?」
时,针毛鬼与诸鬼神集会已,还归自舍,束身冲佛。
尔时,世尊却身避之。如是再三,束身冲佛,佛亦再三却身避之。
= 那时,针毛鬼和众鬼神集会后,就回到自己家里,用自己的身体冲向佛陀。当时,世尊就退身闪躲他。针毛鬼如此再三地以他的身体冲向佛陀,而佛陀也再三地退身闪避他。
尔时,针毛鬼言:“沙门怖耶?”
= 这时,针毛鬼就说:「沙门你是害怕了吗?」
佛言:“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触恶。”
= 聚落主啊!我并不害怕,但是与你碰触,并非善事。
但汝触恶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与汝相触,总非善事」。
针毛鬼言:“今有所问,当为我说,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当坏汝心,裂汝胸,令汝热血从其面出,捉汝两手掷著恒水彼岸。”
= 我现在要问你,你应当回答我,如果你的回答能令我欢喜就好,要是不能令我欢喜的话,我将会破坏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热血从颜面流出,然后抓着你的两手,把你丢到恒河的另岸去。
佛告针毛鬼:“聚落主!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能坏如来、应、等正觉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热血从面出者,执其两臂掷著恒水彼岸者。汝今但问,当为汝说,令汝欢喜。”
= 聚落主啊!我还未曾看见诸天界、魔界、梵界,以及沙门、婆罗门,诸天神或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坏如来、应供、等正觉之心,能撕裂他胸口,能使他的热血从颜面流出,或抓着他的两臂,而将他丢到恒河对岸去的。你现在只管发问,我将会为你解说,使你欢喜。
时,针毛鬼说偈问佛:
“一切贪恚心,以何为其因?不乐身毛竖,恐怖从何起?
“意念诸觉想,为从何所起?犹如新生儿,依倚于乳母。”
= 一切贪欲、瞋恚的心,究竟是以什么为因呢?不安乐而使身毛直竖,这种恐怖是从何处生起的呢?一切的意念觉想,又是从何处产生的呢?就好像那新生的婴儿,就知道依倚着乳母一样。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生自身长,如尼拘律树,展转相拘引,如藤绵丛林。
= 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然后展转互相拘引,有如藤蔓蔓延整个丛林。
拘(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通“钩”。钩取,探取[fish
for]。)
“若知彼所因,当令鬼觉悟,度生死海流,不复重增有。”
=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当能使鬼神觉悟,度越生死的海流,不再增加未来生死的果报。
尔时,针毛鬼闻世尊说偈,心得欢喜,向佛悔过,受持三归。
= 当时,针毛鬼听闻世尊所诵的诗偈,心里很欢喜,就向佛陀悔过,受持三皈法。
佛说此经已,针毛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