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二十九卷
#道品诵<24-30卷>
##八圣道分相应<797~800>
##安那般那念相应<801~815>观察呼吸作为修习禅那的方法。
##三学相应<816~829>戒、定、慧三种修学。
#797、本经详细说明沙门法及沙门果。相应部Samanna(沙门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沙门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什么是沙门之果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
= 什么是须陀洹果呢?就是已经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的行者之果报。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
= 什么是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上面三种结惑之后,他的贪欲、瞋恚、愚痴都变得很微弱的行者之果报。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
= 什么是阿那含果呢?就是已尽除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痴结等欲界五种结惑的行者之果报。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 什么是阿罗汉果呢?就是已永远灭尽了贪欲、瞋恚、愚痴,一切烦恼都永灭尽的行者之果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8、本经说明沙门法、沙门、沙门义。相应部Samanna(沙门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沙门、沙门义。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沙门之法、沙门及沙门的目标。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 什么是沙门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谓成就此法者。
= 什么是沙门呢?就是成就这八圣道的行者。
“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断,瞋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
= 什么是沙门的目标呢?就是永远断除贪欲,永远断除瞋恚、愚痴,把一切烦恼都永远断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9、本经说明沙门果。参阅第79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沙门果。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有沙门之果。什么是沙门之果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00、相应部Brahmanna(婆罗门法),Brahmacariya(梵行)。
如是婆罗门法、婆罗门、婆罗门义、婆罗门果,梵行法、梵行者、梵行义、梵行果亦如上说。
= 像这婆罗门法、婆罗门、婆罗门义、婆罗门果,以及梵行法、梵行者、梵行义、梵行果等经文,也都是与前面经文的说法一样。
#801、本经说明有五法助益于修出入息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 有五种法对于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助益很大。
= “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即「出入息念」。
安那般那念 = 又译安般念、安般守意,意译为入出息念、持息念。是一种专注于呼吸的出入,以摄心于一境,止息妄缘,而使身心得到安定的法门。
安那般那念 = ānāpāna-smṛti,义译为入出息念、入出息观、数息观、安般守意,是以观察呼吸作为修习禅那的方法。“安那”<āna>义为持来,而“般那”<apāna>义为持去,一般将其对应于入息<assāsa>和出息<passāsa>,即气息<pāṇa>进入和离开身体。“念”<sati>即是念住之念。汉传佛教将其归入五停心观。
“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 是那五种呢?就是能保持清净的戒行,遵守戒法,行住坐卧的威仪,以及心念所行之处都很圆满,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能生起怖畏的心理,受持所学的戒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一法。
= “波罗提木叉律仪”:Patimokkha-samvara,又名别解脱律仪,指防护别解脱。
“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 其次,比丘啊!减少内心贪欲,减少人事缠扰,减少世务经营,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二法。
务(wù) = 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
“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 其次,比丘啊!饮食知所节制,饭量多少适度,不会为了饮食而生起贪求的欲念,能精勤思惟道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三法。
“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 其次,比丘啊!在初夜与后夜时分能不贪嗜睡眠,而精勤思惟道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四法。
“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 其次,比丘啊!在空旷幽静的森林中,远离各种纷扰喧闹,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五法。
= “种”:参考本经前文疑作「所」。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02、本经说明若修习出入息念,可得身心止息,明分想修习满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 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可得到身的止息与心的止息,使觉、观寂灭,纯一明分(指智慧)之想修习圆满。
「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 据「瑜伽师地论」二十七卷说:「毗钵舍那品(修观)诸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即觉观)、妄想,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圆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03、本经详细说明修习安那般那念之内容。相应部Ekadhamma(一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 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可得到身、心的止息,使觉、观寂灭,纯一明分(智慧)之想修习圆满。
##怎么修念安般
“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
= 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后,身、心就会止息,使觉、观寂灭,得到纯一明分之想的修习圆满呢?就是比丘如果依着聚落、城邑而居住,早晨时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要善于摄护自身,守住六根的门户,完善地系住内心。
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 = 是说入村落时,要谨守律仪,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一切事物,心中要清楚明白,不生起贪爱、瞋恨、愚痴等烦恼,心心念念都要守护着六根。
“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
= 乞食后,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或者进入林中、幽静的禅房、大树下,或空旷的露地上,端身正坐,系念于面前,断除世间的贪爱,远离贪欲,而得清净;也能断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诸盖,度越各种疑惑,对于各种善法,内心能够抉择。
“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
= 其心远离了五盖烦恼,这五盖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正道之法,以致不能趋于涅槃之境。
##身念处
“念于内息,系念善学;
= “内息”:Passasati,入息。
“念于外息,系念善学。
= 观察入息时,要系念而善于修习;观察出息时,也要系念而善于修习。
= “外息”:Assasati,出息。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
“息长、息短,
= “息长”:巴利本作Digham
Va Assasanto Digham Assasami' Ti Pajanati(〈他〉正在长出息〈时〉,〈他〉了知「我现在长出息」)。
息长、息短 = 南传「清净道论」认为息之长短是依时间而计,长时间的出与入为长出入息,短时间的出与入为短出入息。而「瑜伽师地论」则以缘入息与出息境时为长出入息;缘中间出入息(呼气与吸气互换时之短暂微细气息情况)为短出入息。
“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
= “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巴利本作Sabbakayapatisamvedi
Passasissamiti Sikkhati(〈他〉学习「觉知《出入息的》遍身我将入息」)。
一切身入息 = 有关「一切身出入息」的解说,南传「清净道论」认为「一切身」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初中后之全部过程,也就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全部息身而言。「瑜伽师地论」则认为是指身中一切毛孔,这一切毛孔谓之细孔穴,也能出入息。白话译文采用南传说法。
“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
= 对于息(呼吸出入息)的长、短,都能觉知。能觉知入息的一切过程,对于觉知入息的一切过程能善于修习;觉知出息的一切过程,对于觉知出息的一切过程能善于修习。
“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
“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
= 入息时觉知静止一切呼吸动作,对于入息时静止一切呼吸动作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静止一切呼吸动作,对于出息时静止一切呼吸动作能善于修习。
= “念于内息…善学”:以上为于身观身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参阅本卷第810经。
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 = 身行,是入出息之异名,根据「瑜伽师地论」入出息有四异名: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第五六七经亦云「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根据泰国佛使尊者所着「观呼吸」一书所引南传经文此处作「『我吸入息,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他如此训练自己。」(慧炬出版社,郑振煌译)
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 = 吸气时感受着呼吸变得宁静沉细。「身行」指「呼吸」。
##受念处/心念处
“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
“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
“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
= 能于出、入息时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理的活动,乃至于入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对于入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对于出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能善于修习。
= “觉知喜…善学”:以上为于受观受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觉知喜,觉知乐 = 比对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可知本经这二句乃是省文。佛使比丘「观呼吸」一书引用经文此处作「『经验喜,我将呼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喜,我将吸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乐,我将呼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乐,我将吸气。』他如此训谏自己。」
觉知心行 = 即「觉知心行出入息」之省文。心行,「瑜伽师地论」指所生起之愚痴想、思;「清净道论」则说是受、想二蕴。
觉知心行息入息 = 吸气时观察到感受变得平静。
“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
“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
“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
= 能于出、入息时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乃至于入息时觉知心解脱,对于入息时觉知心解脱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心解脱,对于出息时觉知心解脱能善于修习。
= “觉知心…善学”:以上为于心观心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 = 比对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学『我觉心入息』,学『我觉心出息』,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可知本经这三句乃是省文。
觉知心解脱入息 = 吸气时觉察到心的解脱。
##法念处
“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
“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
“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
= 能于出、入息时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乃至于入息时观察寂灭,对于入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观察寂灭,对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
= “观察无常…善学”:以上为于法观法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于观察灭出息善学」 = 观察无常,即「观察无常出入息」之省;观察断,即「观察断出入息」之省;观察无欲,即「观察无欲出入息」之省。比对南传此处作「观无常」、「观离贪」、「观灭」、「观舍」出入息,叙述稍有差异。
观察断 = 观察断念,完全放弃所有执着。
观察无欲 = 观察欲望的舍离。
观察灭入息 = 吸气时观察烦恼的止息。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 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使身得止息、心得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修习圆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 = 本经实即就四念处而修习安那般那念。
|
|
念于内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
|
为于身观身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
觉知喜……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
|
为于受观受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
觉知心……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
|
为于心观心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
观察无常……于观察灭出息善学
|
为于法观法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
训练
|
随观弃舍
|
法
|
随观灭
|
||
随观离欲
|
||
随观无常
|
||
令心解脱
|
心
|
|
令心定
|
||
令心悦
|
||
体验心
|
||
平静心行
|
受
|
|
体验心行
|
||
体验乐
|
||
体验喜
|
||
平静身行
|
身
|
|
体验全身
|
||
知道
|
短的气息
|
|
长的气息
|
十六胜行 = 十六胜行是修行方法,并非修行位次,如法修行能断诸觉想(manovitakkā),可得四种禅那及至四沙门果等。
|
||||
身
|
于觉了(paṭisaṃvedī)遍身(sabba-kāya)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
|
|||
受
|
于觉了心行(citta-saṅkhāra)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于觉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出息。
|
于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于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出息。
|
||
心
|
于觉了心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于觉了心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出息。
|
于喜悦(abhi-pamodaya)心入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于喜悦心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出息。
|
于制持(samādaha)心入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于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出息。
|
于解脱(vimocaya)心入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于解脱心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出息。
|
法
|
于无常(anicca)随观(anupassī)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于无常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
|
于断(pahāna)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于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出息。
|
于离欲(virāga)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于离欲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出息。
|
于灭(nirodha)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于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出息。
|
#804、本经为第803经之略说,说明修习出入息念者可断诸觉想。相应部Bojjhanga etc.(觉支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者,断诸觉想。
= 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因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的觉想。
“云何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断诸觉想?
“若比丘依止聚落、城邑住,如上广说,乃至于出息灭善学,是名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断诸觉想。”
= 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觉想呢?就是说如果比丘依着聚落或城邑居住,余如前经所详述,……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觉想。
乃至于出息灭善学 = 比对前第803经及后之805经,此处应作「乃至于灭出息善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觉想,如是不动摇,得大果、大福利,如是得甘露、究竟甘露,得二果、四果、七果,一一经亦如上说。
= 就如本篇「断觉想」的经文所述,像这不动摇,能得到大果福利;以及得甘露、究竟甘露,就能得到二果、四果、七果之报的经文,每一经也都与前面说法相同。
= “一一经亦如上说”:本段说明修习出入息念可得各种果报。参阅相应部Bojjhanga
etc.(觉支等)。
#805、本经叙说阿梨瑟吒告佛其已修习出入息念,佛嘉许之,并告之以更有胜妙过其上者。相应部Arittha(阿梨瑟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所说安那般那念,汝等修习不?”
= 我为大家讲说的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你们是否都修习了呢?
时,有比丘名阿梨瑟吒,于众中坐,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我已修习。”
= 世尊啊!您所讲说的安那般那念,我已经修习了。
瑟(sè) = 古代拨弦乐器[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云何修习我所说安那般那念?”
= 你是怎样修习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呢?
比丘白佛:“世尊!我于过去诸行不顾念,
“未来诸行不生欣乐,
“于现在诸行不生染著,
“于内外对碍想善正除灭。
= 世尊啊!我对于过去各种事物不会再去顾念,未来各种事物不会生起欣乐,对于现在各种事物不会生起贪着,对于被内外各种精神与物质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善于正确地将它灭除。
内外对碍想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等自身内五根对外五境所起的因对立而有障碍的想法。
“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
= 我已经如此地修习世尊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了。
内外对碍想 = 指被内外各种精神与物质现象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对碍,依「俱舍论」说有三种。
|
|
障碍有对
|
指二种物质互相障碍,无法同时占有同一空间。如五根、五境之十色法(物质),均由极微分子所构成,彼此互碍而被碍。
|
境界有对
|
指六根、六识与伴此而起之心所(心之作用),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
|
所缘有对
|
指心(六识与意根)与伴此而起之心所,为各所缘之法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
|
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实修我所说安那般那念,非不修;
“然其比丘!于汝所修安那般那念所,更有胜妙过其上者。
= 你是已真实地修习过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了,不是没修习过;然而比丘啊!在你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还更有胜妙超过其上的。
“何等是胜妙过阿梨瑟吒所修安那般那念者?
“是比丘依止城邑、聚落,如前广说,乃至于灭出息观察善学,是名,阿梨瑟吒比丘!胜妙过汝所修安那般那念者。”
= 什么是胜妙超过阿梨咤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呢?就是比丘依止于城邑、聚落,余如前面经文所详述过的一样,……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阿梨瑟咤比丘啊!这样就是胜妙超过你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06、本经叙说罽宾那比丘端坐不动,专心修行,佛陀教诸比丘亦如是修行。相应部Kappina(罽宾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 那时,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坐一树下,昼日禅思。
= 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拿着坐具走入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树下,在昼日里禅思。
尼师檀 = Nisidana,跟衣服的质料一样,坐时或卧时垫在身下,以保持衣服干净的长方形布。又译为敷具、坐具、卧具。
时,尊者罽宾那亦晨朝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 当时,罽宾那尊者也是在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 “罽宾那”:Kappina,又译劫宾那,于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中,佛言其「言直无隐,警诫诸苾刍」。苾刍,指比丘。
罽(jì) = 鱼网[fish net]。
罽宾那 = 又作劫宾那,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
还,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于树下坐禅,去佛不远,正身不动,身心正直,胜妙思惟。
= 等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他就拿着坐具进入安陀林里,在树下静坐参禅。他与佛陀坐处相距不远,端身不动地静坐着,身心保持正直,作胜妙地思惟。
尔时,众多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佛足,退坐一面。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于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语诸比丘:“汝等见尊者罽宾那不?
“去我不远,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住胜妙住。”
=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看见罽宾那尊者了吗?他就在距我不远处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作胜妙地思惟。」
诸比丘白佛:“世尊!我等数见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胜妙。”
= 世尊啊!我们经常看见那位罽宾那尊者正身端坐,善于摄持其身,不倾斜也不动摇,专心一意作胜妙地思惟。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三昧,身心安住,不倾不动,住胜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随欲即得。”
= 如果比丘修习三昧(禅定),身心保持安定,不倾斜也不动摇,专心作胜妙思惟的话,那么这位比丘就能得到这种三昧,就是不勤于运用方法修习,也能随其所欲而获得。
诸比丘白佛:“何等三昧,比丘得此三昧,身心不动,住胜妙住?”
= 是那一种三昧,比丘如果得到这种三昧的话,就能使身心安定不动,专心作胜妙地思惟呢?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林中,若闲房、露坐,思惟系念,乃至息灭观察善学,是名三昧,若比丘端坐思惟,身心不动,住胜妙住。”
= 如果比丘依止于聚落,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进入树林中,或在幽静的禅房、或露天之处而坐,专心思惟而系住心念,……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就是比丘端坐思惟,身心安定不动,就能作专心胜妙思惟的三昧。
乃至息灭观察善学 = 参阅第804、805经,此句应作「乃至于灭出息观察善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07、本经叙说世尊坐禅二月,修出入息念,从禅觉后告诸比丘其所得证。相应部Icchanangala(一奢能伽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奢能伽罗林中。
= “一奢能伽罗林”:Icchanangala,位于憍萨罗国之婆罗门村。
奢能伽罗林 = 位于憍萨罗国之婆罗门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
= 我想要静坐参禅二个月,这期间,只除了送食的比丘,以及举行布萨(每半月的说戒忏过)时之外,众比丘不要再往来这儿。
= “布萨”:僧团中每半月说戒一次,自知犯戒者,即于大众面前数说罪行,并忏悔之。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 当时,世尊吩咐这些话后,就开始二个月的静坐参禅,众比丘除了送食及布萨时之外,没有一位比丘敢往来这儿的。
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
= 这时,世尊静坐参禅已过了二个月,就从禅定中出定,在众比丘之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其他外道出家人来问你们:『沙门瞿昙在这二个月中是怎样静坐参禅的呢?』
“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
= 你们就应该回答说:『如来这二个月是以安那般那念来坐禅思惟。』
“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
“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
“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
=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这二个月中就是在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专心系念思惟,观察入息时,如实觉知入息;观察出息时,如实觉知出息。或长息,或短息,都能如实觉知。观察入息的一切过程时,能如实觉知;观察出息的一切过程时,也能如实觉知。于观察入息时,能如实觉知静止呼吸的动作,……乃至观察出息时,能如实觉知寂灭。
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 = 呼吸时,如实感受着呼吸的整个过程,此处的「觉」是「感受、觉察」的意思,「身」指「呼吸时身体的相关变化」。
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 = 吸气时如实感受气息变得宁静细微。
灭出息念如实知 = 呼气如实观察到烦恼的止息。
“我悉知已,我时作是念:‘此则粗思惟住,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当更修余微细修住而住。’
= 我都能觉知这些出、入息情况后,这时我这样地思惟着:这都还是属粗糙的思惟,我现在把这些粗思惟止息后,应该更去修习其余极微细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
“尔时,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细思惟,多住而住。
= 当时,我息止了粗思惟后,便立即进入极微细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
“时,有三天子,极上妙色,过夜来至我所。
= 这时,有三位天子,身色极为庄严美妙,在夜里来到我住处。
“一天子作是言:‘沙门瞿昙时到。’
= 有一位天子这样说:『沙门瞿昙的生命已尽。』
“复有一天子言:‘此非时到,是时向至。’
= 另外一天子说:『这不是生命已尽,而是生命即将尽了。』
时到 = 指生命已尽,逝世的意思。
时向至 = 即向于时至,指生命将尽,快死掉了。
“第三天子言:‘非为时到,亦非时向至,此则修住,是阿罗诃寂灭耳!’”
= 第三天子说:『不是生命已尽,也不是生命将尽,而是修习甚深的禅定,是阿罗汉寂灭的境界!』
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
= 如果有人正确讲说,有能使人得到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之法,使修学中的行者所未获得的能够获得,还未到达的能够到达,还未觉证的能够觉证,也能使无学的圣者(阿罗汉)在现世中住于安乐,而这种法就是安那般那念,这就是正确的说法。
= “圣住”:Ariyavihara,得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者住于圣住。
= “天住”:Dibbavihara,得初、二、三、四禅者,住于天住。
= “梵住”:Brahmavihara,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者,住于梵住。
= “学住”:Sekhavihara,有学圣者之住息处。
= “无学住”:Asekhavihara,证得阿罗汉之圣者住息处。
= “如来住”:Tathagatavihara,得无上正遍觉者住于如来住。参阅本卷第808经。
学住 = 仍在修学中的圣者住息处。
“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
= 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就是使人得到圣住、天住、梵住……乃至使无学的圣者能在现世中得到安乐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08、本经说明学住与如来住相异。相应部Kankheyya(卢夷强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越尼拘律树园中。
= “迦毗罗越尼拘律树园”: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arame,园林名。
尔时,释氏摩诃男诣尊者迦磨比丘所,礼迦磨比丘足已,退坐一面,语迦磨比丘言:“云何,尊者迦磨!学住者为即是如来住耶?为学住异如来住异?”
= 那时,释氏摩诃男去到尊者迦磨比丘住处,向迦磨比丘顶礼后,退坐一边,问迦磨比丘说:「怎样呢?迦磨尊者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就是如来的住息处吗?还是修学圣者的住息处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呢?」
= “摩诃男”:Mahanama,世尊之叔父。
迦磨比丘答言:“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
= 摩诃男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是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的住息处。
“摩诃男!学住者,断五盖多住;
“如来住者,于五盖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生长,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 摩诃男啊!所谓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就是经常多修习断除五盖烦恼;而如来的住息处,就是能如实知道五盖都已断除,并且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截断了多罗树头一样,不会再生长,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 “多罗”:Tala,树名。
= “于未来世成不生法”:Ayatim
anuppadadhamma,此生为最后身,于未来不再生此烦恼身。
“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林中。
= 有一个时候,世尊住在奢能伽罗园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于此一奢能伽罗林中二月坐禅,汝诸比丘勿使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想在这奢能伽罗林园中坐禅二个月,除了送食比丘及布萨之时外,众比丘不要往来这儿。』
“广说如前,乃至无学现法乐住,以是故知,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
= 详细解说就如前经一样,……乃至无学的圣者(阿罗汉)能在现世中得到安乐。由此可知,摩诃男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住息处。
释氏摩诃男闻迦磨比丘所说欢喜,从座起去。
#809、本经叙说世尊教诸比丘修不净观,结果有多比丘因极厌患身而自杀,或请他人杀己,世尊于是教诸比丘修习出入息念。相应部Vesali(毗舍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边的萨罗梨园林中。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
=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教导不净观的道法,并且赞叹不净观说:「众比丘修习不净观,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获得大果报、大福利。」
= “不净观”:Asubhakatha,为对治于身起贪欲者,令修不净观,即观五蕴之色身充满不净。
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
= 当时,很多比丘修习了不净观之后,极为厌恶这色身,有人就拿刀自杀,有人服毒自尽,有人挂绳上吊,有人投崖而死,或者教其他比丘来杀害自己。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绞(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拧[twist]。(缠绕[twine;bind]。)
岩(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tall
rock]。)
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
= 有一位比丘他对这恶露不净的身体生起了很大的厌恶,就到鹿林梵志子住处,告诉鹿林梵志子说:「尊者啊!你能杀死我的话,我的衣钵就给你。」
鹿林梵志子 = 鹿林,地名;梵志,指婆罗门;梵志子,即婆罗门之子。
贤首 = 犹言贤者、尊者。
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子持戒有德,
“未度者度,
“未脱者脱,
“未苏息者令得苏息,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杂物悉皆属汝。”
= 那时,鹿林梵志子就杀害了这位比丘,当他拿着刀到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在空中称赞鹿林梵志子说:「真好啊!真妙!尊者啊!你已得到了无量的功德,能使那些沙门释子持戒有德之人,还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脱的,助他得解脱;还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还未入于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那些衣钵杂物等财利,都属于你的了。」
苏(sū) = 植物名,即紫苏[perilla]。(唤醒;昏迷后醒过来[wake
up]/困顿后获得休息[recover]。)
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戒功德者,
“未度者度,
“未脱者脱,
“未苏息者令得苏息,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
= 这时,鹿林梵志子听闻魔天的赞叹后,更增长他的恶邪见,他这样地想着:我今天是真实地在做大福德,使那些沙门释子持戒有功德的人,还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脱的,助他得解脱;还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还未入于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他们遗留的衣钵杂物,全都归属于我的了。
于是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
“未度者我能令度,
“未脱者令脱,
“未苏息者令得苏息,
“未涅槃令得涅槃。”
= 于是他就手拿着利刀,沿着所有房舍,以及经行处、别房、禅房走去,看到了比丘就问说:「那位是持戒有德的沙门呢?他还未得度的话,我能使他得度;还未解脱的话,我能使他解脱;还未得休息的话,我能使他得到休息;还未涅槃的话,使他得到涅槃。」
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
“我未得脱,汝当脱我;
“我未得苏息,汝当令我得苏息;
“我未得涅槃,汝当令我得涅槃。”
= 当时,有一些厌恶色身的比丘,都走出房舍,告诉鹿林梵志子说:「我还未得度,你应该度我;我还未得解脱,你应该助我解脱;我还未得休息,你应该助我得休息;我还未得涅槃,你应该助我得涅槃。」
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 这时,鹿林梵志子就以利刀杀死那位比丘,次第……乃至杀死了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
= 当时,世尊到了十五日的聚会说戒之时,他坐在众僧之前,问阿难尊者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众比丘怎么愈来愈减少了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六十比丘。
= 世尊您为众比丘教导修习不净观,并赞叹不净观,众比丘修习了不净观之后,极厌恶这色身,……这样详细讲说,乃至杀死了六十个比丘。
“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
= 世尊啊!就是这样的因缘,所以才使众比丘愈来愈减少,希望世尊您能再教导其它的道法,使众比丘听闻后,勤于修习而有智慧,乐于接受正法,乐于住持正法。
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
= 由于这样的缘故,我今天将依次第讲说安住于微细处之法,依此随顺开悟的话,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能快速地使它息灭,就如天下大雨,已生起或未生起的灰尘,都能把它洗除一样。
“如是,比丘修微细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
= 就像这样,比丘如果修习安住于微细处之法,一切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便都能使它息灭。
“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
“谓安那般那念住。”
= 阿难啊!是什么法多修习后能使人安住微细处,依此随顺开悟的话,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能使它息灭呢?那就是安那般那念。
开觉 = 心开意解而醒悟。
休息 = 止息。
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
= 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依此随顺开悟,就能使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息灭呢?
佛告阿难:“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
= 就是比丘要依止于聚落,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乃至要如观察出息时能觉知寂灭而修学一样。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0、本经说明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满足,七觉支满足,明、解脱满足,法法相类,法法相润。相应部Ananda
(阿难)。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边的萨罗梨园林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
“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
“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
=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在僻静之处,思惟禅思,他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法,修习又重复多修习后,能使四法得到满足;四法修习满足后,能使七法得到满足;七法修习满足后,能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
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 这时,阿难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之处,思惟禅思,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能使四法得到满足,……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我现在请问世尊,可真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能使……乃至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
“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
= 佛陀告诉阿难:「是真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满足。那一种法是什么呢?就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
“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
“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
“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 重复多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就能使四念处得到满足;四念处修习满足后,七觉分就能得到满足;七觉分修习满足后,三明与三解脱二法就能得到满足。
= “明、解脱”:Vijjavimutti,即三明、三解脱。三明即:一、宿命智证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三解脱即:一、欲(欲界)有漏心解脱,二、有(色界、无色界)有漏心解脱,三、(三界)无明有漏心解脱。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
= 要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使四念处得到满足呢?就是比丘要依止于聚落,……乃至要如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而修习一样。
##身念处
“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
“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
= 阿难啊!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入息时,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观察出息时,应如观察出息而修学。
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 = 吸气时清楚地知道正在吸气。
“若长若短。
= 要观察或长或短的出入息而修学。
“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
“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
= 乃至观察入息觉知一切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一切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出息而修学。
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 = 呼吸长的时候,清楚地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的时候,楚地知道呼吸短,清楚地观察整个呼吸的过程。「身行」指呼吸。
“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
“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
= 观察入息静止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入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
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 = 吸气时气息变得细沉宁静,心中也清楚地知道气息变得细沉宁静。
“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 圣弟子此时要系心于对身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身念处的,他也是如此地随依身念处而比类思惟。
身身观念住 = 注意力保持在身体上观察生理的变化。
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 和身不同的(受、心、法念住),也依此类推思惟。「比」是类比的意思。
##受念处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
“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
= 如果有时圣弟子要以出入息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理活动,乃至要观察入息觉知静止心理活动时,应如观察入息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观察出息静止心理活动时,应如观察出息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
心行觉知 = 专注地观察感受。「心行」指的是「感受」。
心行息觉知 = 观察感受的平息。
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 = 吸气时观察感受变得平静,呼气时观察感受变得平静。完整经文为「心行息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
“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
= 这位圣弟子此时要系心于对受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受念处的,他也是随依受念处而比类思惟。
受受观念住 = 注意力保持在感受上观察感受的变化。
##心念处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
“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
= 有时圣弟子要以出、入息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乃至要观察入息觉知心解脱时,应如观察入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时,应如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
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 = 吸气时觉察到心的解脱,呼气时觉察到心的解脱。完整经文为「心解脱入息念时如心解脱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
“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 这时圣弟子系心于对心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心念处的,他也是随依心念处而比类思惟。
心心观念住 = 注意力保持在心念上观察心念的变化。
##法念处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
“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
= 如果圣弟子有时要以出、入息观察觉知无常、断、无欲、灭等法时,就应如观察无常、断、无欲、灭的出、入息而修学。这时圣弟子要系心于对法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法念处的,他也是随依法念处而比类思惟。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使四念处得到满足。
法法观念住 = 注意力保持在法上观察法的变化,如「观无常、断、无欲、灭……」。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
= 如此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使四念处得到满足。
“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 那么要怎样修习四念处,使七觉分得到满足呢?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
= 如果比丘观察身念处,专心一意后,就能系住心念而不会忘失,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能得到满足。
“念觉分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
= 念觉分修习满足后,就能对于诸法加以选择、思量,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修习择法觉分后,择法觉分就能得到满足。
“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
= 对于诸法选择、思量后,就能运用方法精勤努力,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精进觉分,修习精进觉分后,精进觉分就能得到满足。
“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
= 运用方法精进修习后,内心就能得到欢喜,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喜觉分,修习喜觉分后,喜觉分就能得到满足。
“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
= 心得欢喜后,身心就能得到安乐,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猗觉分,修习猗觉分后,猗觉分就能得到满足。
“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
= 身心得到安乐后,就能得到正定,这时就应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后,定觉分就能得到满足。
“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
= 定觉分得到满足后,就能灭除人世的贪忧,得到平等的舍离,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舍觉分,修习舍觉分后,就能得到舍觉分的满足。
平等舍 = 宁静而不执着。
“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 对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要像这样去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四念处,而使七觉分得到满足。
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 这样就是修习四念处,而使七觉分得到满足。
“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解脱?”
= 那么要怎样修习七觉分,使三明与三解脱得到满足呢?
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
= 如果比丘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了;修习念觉分后,就能得到三明与三解脱的满足。
“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
= ……乃至修习舍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如此修习舍觉分后,就能得到三明与三解脱的满足。
“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 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每一法都相类似,每一法都相辅助。
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 一法和一法之间,可以互相类推,一法和一法之间,可以相互增长。
“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 如此十三种道法(四念处、七觉分、明与解脱),都是以安那般那念这一道法为增上之力,也以这一法做为门路,次第增进,而得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1、812、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亦如上说。
= 像这异比丘所问,及佛问诸比丘二经,也是跟前经说法相同。
#813、本经说明精勤修习四念处之真谛。相应部Kimbila(金毗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毗罗聚落金毗林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毗罗聚落的金毗林中。
尔时,世尊告尊者金毗罗:“我今当说精勤修习四念处。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那时,世尊告诉金毗罗尊者说:「我现在将讲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法。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尔时,尊者金毗罗默然住,如是再三。
= 当时,金毗罗尊者保持静默,佛陀再问他,他都是如此。
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金毗罗:“今大师告汝!”
= 这时,阿难尊者告诉金毗罗尊者说:「现在大师要对你说法了!」
如是三说。
= 如此说了三次。
尊者金毗罗语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瞿昙!”
= 金毗罗尊者始答阿难尊者说:「我知道了,阿难尊者!我知道了,瞿昙尊者!」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是时,世尊!是时,
“善逝!唯愿为诸比丘说精勤修四念处,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啊!是说法的时候了,世尊啊!是说法的时候了,善逝啊!希望您能为众比丘讲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法,众比丘听闻后,将会受持奉行。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比丘入息念时,如入息学,乃至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
= 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如果比丘观察入息时,能如观察入息而修学,……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也能如出息时观察寂灭而修学。
“尔时圣弟子念入息时,如念入息学,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时,如身行止息出息学。
= 这时,当圣弟子观察入息时,就能如观察入息而修学,……乃至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时,也能如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
“尔时圣弟子身身观念住,尔时圣弟子身身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
= 这时,圣弟子就要观察身念处,当圣弟子已经观察身念处后,如此便知善于内自思惟了。
佛告阿难:“譬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颠沛而来,当于尔时,践蹈诸土堆垄不?”
= 譬如有人乘着车舆,从东方一路颠沛而来,当那个时候,是否会践踏过一切的土丘呢?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沛(pèi) = 沛水[Pei River]。(水势湍急的样子,泛指盛,大[copious]。)
颠沛(diān pèi) = 受磨难、挫折;贫困[be
in destitution difficulty;hardship;trouble]。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垄(lǒng) = 坟[mound]。(高丘,高地[high
hill]。)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念入息时,如入息念学,如是乃至善内思惟。
= 就像这样,当圣弟子观察入息时,也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如此修学,乃至能善于内自思惟。
“若尔时圣弟子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学,圣弟子受受观念住,圣弟子受受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
= 如果这时圣弟子能以出、入息觉知喜,乃至觉知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圣弟子此时就要观察受念处,圣弟子观察受念处后,如此便知善于内自思惟。
意行 = 即心行。
“譬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云何,阿难!当践蹈土堆垄不?”
= 譬如有人乘着车舆,从南方一路颠沛而来,你觉得怎样呢?阿难啊!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受受观念住,知善内思惟。
= 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受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
“若圣弟子觉知心,欣悦心,定心,
“解脱心入息,如解脱心入息学,
“解脱心出息,如解脱心出息学。
= 如果圣弟子能以出、入息觉知心,觉知欣悦心,觉知定心,乃至观察入息觉知解脱心时,能如观察入息觉知解脱心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解脱心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解脱心而修学。
“尔时圣弟子心心观念住,如是圣弟子心心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
= 这时,圣弟子就要观察心念处,圣弟子如此地观察心念处后,即知善于内自思惟。
“譬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来,彼当践蹈土堆垄不?”
= 譬如有人乘坐车舆从西方来,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觉知心,乃至心解脱出息,如心解脱出息学。
= 就像这样,圣弟子应以观察出、入息觉知心,……乃至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
“如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知善内思惟。
= 这样的圣弟子此时观察心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
“善于身、受、心,贪忧灭舍;
“尔时圣弟子法法观念住,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
= 当善于观察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后,就能灭舍人世的贪忧,这时圣弟子就应观察法念处,圣弟子如此观察法念处后,即知善于内自思惟。
“阿难!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垄,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
= 阿难啊!譬如四条大路上都有土丘,有人乘着车舆从北方一路颠沛而来,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衢道(qú dào)
= 岔道[branch road]。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知善内思惟。
= 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法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
“阿难!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处。”
= 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4、本经说明修习出入息念已,得大果大福利。参阅相应部Dipa(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
= 你们应当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后,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于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着乐境。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
= 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察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着乐境呢?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
= 就是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观察出息觉知寂灭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寂灭而修学。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察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着乐境。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
= 如此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
= 如果这比丘想要求得离欲(指五欲)、恶不善法(指五盖),有觉、有观,远离欲界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的话,那么这位比丘就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 如此地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
= 如果这比丘想要求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圆满地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的话,那么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
“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
= 灭尽三结,而贪、瞋、痴微薄,就能得到斯陀果含果(二果);
“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
= 灭尽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就能得到阿那含果(三果);
“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者,如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
= 或者想得到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的话,那么比丘就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
生死智 = 能见到死者往生到哪里的神通,即「天眼通」。
漏尽智 = 断尽烦恼、解脱生死的智慧。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 如此地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5、本经说明三世诸佛和如今比丘同样修出入息念,断觉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结夏安居。
= “夏安居”:又作雨安居。印度雨期达三月之久,于此三个月期间,僧众不各方游化,聚居一处而致力修行。
尔时,众多上座声闻于世尊左右树下、窟中安居。
= 那时,有众多的上座声闻比丘在世尊住处附近的树下或洞窟中安居。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时,有众多年少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此时,有众多年少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为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 佛陀就为众年少比丘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诸年少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 众年少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诸年少比丘往诣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足已,于一面坐。
= 众年少比丘又转往众上座比丘住处,向众上座比丘顶礼后,坐于一边。
时,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当摄受此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一人受二、三、多人。”
= 当时,众上座比丘这样地想着:我们应当摄受这些年少比丘,或一人摄受一人,或一人摄受二、三、多人。
作是念已,即便摄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人。
= 思虑完后,便立即去摄受,或一人摄受一人,或摄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摄受了六十人。
摄受 = 为摄取容受之义。即以教法教导正善之众生,令得利益。
尔时,世尊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
= 那时,世尊在十五日举行布萨(说戒忏过的聚会)之时,在大众前铺好了座席坐下。
尔时,世尊观察诸比丘已,告比丘:“善哉!善哉!我今喜诸比丘行诸正事,是故,比丘!当勤精进!”
= 当时,世尊观察众比丘后,告诉比丘们说:「真好啊!真妙!我今天很欢喜众比丘能践行各种正事,所以,比丘们!你们应勤勉精进!」
于此舍卫国,满迦低月,诸处人间游行比丘,闻世尊于舍卫国安居。
= 在这舍卫国的满迦低月(印度夏季最后一月),于各处人间游行的比丘们都已闻知世尊在舍卫国结夏安居。
= “满迦低月”:Kattika,月令名,为印度历第八个月,正当雨季的最后一个月,相当于我国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满迦低月限已,作衣竟,持衣钵,于舍卫国人间游行。
= 到了满迦低月结束后,他们做好了衣服,拿着衣钵,就到舍卫国的人间游行。
渐至舍卫国,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已,退坐一面。
= 他们渐渐地走到了舍卫国,收好衣钵,洗完脚后,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为人间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 那时,世尊就为这些人间游行的比丘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尔时,人间比丘闻佛说法,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往诣上座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当时,这些在人间游行的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然后他们便转往众上座比丘的住处,向众上座比丘顶礼后,退坐一边。
时,诸上座作是念:“我等当受此人间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多人。”
= 这时,众上座比丘这样地想着:我们应该要摄受这些在人间游行的比丘,或一人摄受一人,或摄受二、三……乃至多人。
即便受之,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有受六十人者。
= 于是便立即去摄受这些比丘,或一人摄受一人,或摄受二、三……乃至有摄受六十人的。
彼上座比丘受诸人间比丘,教诫、教授,善知先后次第。
= 那些上座比丘们摄受了这些在人间游行的比丘后,就以正法教诫、教授他们,都善知先后次第的教法。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观察诸比丘众,告诸比丘:“善哉!善哉!诸比丘!我欣汝等所行正事,乐汝等所行正事。
= 那时,世尊在月十五日举行布萨之时,就在大众前铺好座席坐着,他观察过众比丘后,告诉大众比丘:「做得真好啊!做得真好!众比丘啊!你们所做的这些正事,我感到很欣慰;你们所做的这些正事,我也感到很快乐。
“诸比丘!过去诸佛亦有比丘众,所行正事如今此众,未来诸佛所有诸众,亦当如是所行正事如今此众。
= 众比丘啊!过去诸佛也有他的比丘众,他们所做的正事也是像你们现在所做的一样,未来诸佛所有的比丘众,他们所做的正事,也应当会如你们现在所做的一样。
“所以者何?今此众中诸长老比丘,有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慈、悲、喜、舍,
“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
=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这些大众中的所有长老比丘,有的已经得到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圆满地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了。
“有比丘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有的比丘已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之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间受生七次,就能彻底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了。
“有比丘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 有的比丘不但已灭尽三结,而且贪、瞋、痴也变得很微薄,得到了斯陀含果。
“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 有的比丘已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得到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再修习后,便能入于涅槃,不再还生此人世间了。
生般涅槃 = 指于欲界死,生色界已,未久即能起圣道,断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有比丘得无量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
= 有的比丘已得到了无量的神通境界,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
“修慈心,断瞋恚;
“修无常想,断我慢;
“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
= 有的比丘已藉由修习不净观,而断除了贪欲;修习慈心,而断除了瞋恚;修习无常想,而断除了我慢;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而断除了觉想。
“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如观灭出息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
= 怎样叫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除了觉想呢?就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察出息觉知寂灭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寂灭而修学。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除了觉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6、本经说明戒、意、慧三学。增支部Sikkha(诸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有三种增上之学。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增上戒学 = 有助益的戒律的修学。
增上意学 = 有助益的禅定的修学。又译为增上定学、增上心学。
增上慧学 = 有助益的智慧的修学。
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增上,是有力的,能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为三学有相依相因的关系,所谓因戒生定,依定发慧,所以名三增上学。修习此三学,最后能获得无漏道果,所以又名三无漏学。
|
|
增上戒学
|
Adhisilasikkha,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业。
|
增上意学
|
Adhicittasikkha,又作增上心学、增上定学。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
|
增上慧学
|
Adhipannasikka,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
|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三学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进。
= 所谓三学具足,就是比丘能正行增上的戒、心、慧,对这三法勤勉精进修习。
“勇猛坚固城,常守护诸根,如昼如其夜,如夜亦如昼;
“如前如其后,如后亦如前;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 它就如勇猛又坚固之城一样,恒常守护着六根,不管白天或夜晚,夜晚也如白天一样地守护着;不管前面或后面,后面也如前面一样地护守着;不管上面或下面,下面也如上面一样地守护着。
“无量诸三昧,映一切诸方,是说为觉迹,第一清凉集,
“舍离无明诤,其心善解脱。
= 能使一切无量的三昧(正定),映现于一切地方,所以说这三法是使人觉证的途径,能生起第一清凉之境(涅槃),舍离了无明的诤讼,他的心灵就能得到完善的解脱。
“我为世间觉,明行悉具足,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脱,
“身坏而命终,如灯尽火灭。”
= 我已成为世间的觉者,三明与正行皆已具足,能安住于正念而不忘失,心灵已经得到解脱,身坏命终之后,就会像灯尽而火灭一样的不再生起了。
明行悉具足 = 指三明与正行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正行,指身、口、意的净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7、本经详细说明三学。增支部Sikkha(诸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亦复有三学。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又有三种增上学。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
“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
= 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能守住戒法,行依波罗提木叉(戒律)的律仪,威仪、行处(行作)具足,看见微细的罪过,就会生起怖畏,受持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
“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远离五欲及邪恶不善法(五盖),……乃至圆满住于第四禅。
“何等为增上慧学?
“是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
= 什么是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能如实知道苦圣谛,也能如实知道集圣谛、灭圣谛及道圣谛,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尔时,世尊即说偈,如上所说。
= 这时,世尊即唱诵如前经一样的诗偈。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8、本经说明三学中增上慧学成就时,圆满三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学,非增上意、增上慧学;
“有增上戒、增上意学,非增上慧学。
= 有比丘具增上戒学,但不具增上意、增上慧学;有比丘具增上戒与增上意学,但不具增上慧学。
“圣弟子增上慧方便随顺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习满足,如是圣弟子增上慧方便随顺成就住者,无上慧寿而活。”
= 如果圣弟子能运用方法随顺成就增上慧学的话,那么增上戒学与增上意学就会修习满足。像这样的圣弟子能运用方法随顺成就增上慧学的话,就能得到无上的慧寿而活。
寿(shòu) = 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长寿[long life;longevity]。(年寿,寿限[age;life]。)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9、本经说明三学能摄诸戒。增支部Sikkha(诸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二百五十戒,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令彼自求学者而学,说三学,能摄诸戒。
= 对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余戒,要随次每半月来诵说戒法,使那些自求学习的人能依此而修学。然有所谓的三学,就能摄取一切的戒法了。
「过二百五十戒,……能摄诸戒」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之)一切即彼摄于其中。」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0、本经说明三学。增支部Sikkha(诸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增上戒学?
“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不重于定,定不增上;
“不重于慧,慧不增上。
= 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虽然不注重禅定,于禅定不能向上增进;也不能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
“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
= 然而他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有犯错却能随时悔过。
“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
“若彼戒随顺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
“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受持而学。
= 为何我不说他不能如此呢?因为他如果能持戒而随顺修习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的话,那么这位比丘就能持戒坚固,与戒师常住,常随顺生起戒行,受持而修学。
「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受持而学」: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 Whatever minor,trifling
observances he may transgress,he is cleared of them .
Why so?I do not declare him to be rendered unfit
because of them,for he strictly observes the rudiments
of the holy life,the constituents of the holy life:he is stablished in morality,he
trains himself in the rules of training by undertaking them.(大意是:不管他违犯什么微细之戒,他于此仍是清白的。为何如此呢?我不因此而说他是不能的,因为他固持根本的净行及制定的净行。他的戒行坚固,他受学于戒,坚住于戒。)
戒随顺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 = 因持戒清净而成就清静的修行、帮助清净的修行、并使得清净的修行可以持之以恒。
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 = 持戒坚定不动摇、有如戒师常在身边、时常能够持戒清净。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三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
“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
= 断除这三种结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趋于正觉之境,至多只在天上、人间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这样就叫做增上戒学。
= “学增上戒”:参考本经前文疑作「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重于定,定增上;
“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也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虽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然而他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能受持修学戒法。
“如是知、如是见,断于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五下分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
“断此五下分结,受生般涅槃,得阿那含,不还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 断除这欲界五种结惑,就能得到生般涅槃,获阿那含果,不再生此人世间,这样就叫做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重于定,定增上;
“重于慧,慧增上。
= 怎样叫做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能注重智慧,于智慧能向上增进。
“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或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1、本经经意同第820经。增支部Sikkha(诸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二百五十戒,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
= 对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余戒,要随次每半月来诵说戒法。
“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
= 如果那善男子自己随意所要而修学的话,我就会向他讲说这三学。
“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
= 如果修习这三学的话,那么就可摄受一切的学戒了。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不重于定,定不增上;
“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 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虽不注重禅定,于禅定不能向上增进;也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然而他对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三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他的贪、瞋、痴也变得薄弱了,成就一种子之道。
一种子道 = 不还向之中,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为一种,又称一间。
“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
“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 如果在该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斯陀含的圣者(一来、二果);如果在斯陀含境地而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家家的圣者;如果在家家的境地而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七有的圣者;如果在七有的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随法行的圣者;如果在随法行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话,就名为随信行的圣者,这样就叫做增上戒学。
斯陀含 = 华译一来,即二果。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修惑前六品,方能证得。
家家 = 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之前三品或前四品之圣者;以其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故称家家。
七有 = 即初果。指于人界与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于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
随法行 = 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随信行 = 即从他人处听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随此法修行者。
“何等为增上意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重于定,定增上;
“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学,乃至受持学戒。
=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也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虽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然而他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五下分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
“断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
= 断除这欲界五种结惑,就能得到中般涅槃。
“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
“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
“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
“彼地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 如果在中盘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生般涅槃;如果在生般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无行般涅槃;如果在无行般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在有行般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上流般涅槃,这漾就叫做增上意学。
五种不还/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
|
|
中般涅槃
|
不还之圣者自欲界而生于色界之中有之身,即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
生般涅槃
|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即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
无行般涅槃
|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不加功用行,自然断除欲界烦恼余之修惑,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
有行般涅槃
|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更须加功用行,而断欲界修惑,才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
上流般涅槃
|
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此人须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后断除欲界修惑,证得罗汉果入于般涅槃。
|
“何等为增上慧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重于定,定增上;
“重于慧,慧增上。
= 怎样叫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能注重智慧,于智慧能向上增进。
“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或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2、本经说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令三学修习满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罪,能生怖畏。
= 如果比丘戒行圆满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戒律,具足威仪及行处,看见细微之罪,也能生起怖畏。
“比丘具足戒住,善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学戒,令三学修习满足。
= 如此比丘戒行圆满,善于摄持戒律,具足威仪及行处,看见细微之罪,也能生起怖畏,平等地受持学戒,就会使三学修习满足。
“何等为三?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
“是比丘戒为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戒学。
= 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戒行圆满,虽然少定、少慧,然而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学戒。
“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三结,就是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
“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断除这三种结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趋于正觉之境,至多只在天上、人间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
“何等为增上意学?
“是比丘定满足,三昧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乃至受持学戒。
=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禅定满足,三昧满足,虽缺少智慧,然而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一有触犯就能随时悔过,……乃至受持学戒。
= “定”:参考本经文意疑作「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五下分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
“断此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 断除这欲界五种结惑,就能得到生般涅槃阿那含果,不再生此人世间,这样就叫做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
“是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
= 怎样叫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修学戒行圆满、禅定圆满、智慧圆满。
“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 他如是知、如是见,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3、本经说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满足三学,得诸涅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善摄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住,满足三学。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
“何等为增上戒?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贪、恚、痴薄,得一种子道。
“若彼地未等觉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得须陀洹;彼地未等觉者,得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得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戒满足、定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断此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
“于彼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
“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4、本经说明二学。增支部Sekha(有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
“何等为三?谓上戒学、上威仪学、上波罗提木叉学。”
= 有三学。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威仪学、增上婆罗提木叉学。
有三学 = 原作「有二学」,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上戒学 = 原本缺,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学者学戒时,直道随顺行,专审勤方便,善自护其身。
= 修学的人学习戒律时,要随顺直道而行,专心省察,运用方法勤勉努力,善于摄护自身。
“得初漏尽智,次究竟无知;得无知解脱,知见悉已度,
“成不动解脱,诸有结灭尽。
= 首先获得灭尽烦恼的智慧,其次能彻底地灭除无知;获得灭除无知的解脱,所有的知见(智慧)都已得度,成就不退动于烦恼的解脱,灭尽所有的结使烦恼。
漏尽智 = 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智。
不动解脱 = 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之称。不退动于烦恼,解脱烦恼之系缚,故名。
“彼诸根具足,诸根寂静乐,持此后边身,摧伏众魔怨。”
= 这位修行人的六根已修习圆满,六根寂静而得到真正的快乐,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一切的魔怨。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5、本经说明若比丘学戒,可令三学满足。参阅小部如是语经Sikkha(学胜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学戒多福利,住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为增上。
= 学习戒律有很多的福利,能使人得到最上的智慧,有坚固的解脱,有最上的四念处观。
「学戒多福利,……念为增上」 = 比对南传小部经第四如是语经第二集第二品之第九学处经,此处作「汝等当于学处,有大胜利(戒学、定学、慧学增上),有最上慧,有坚固解脱,有最大智(四念处观)」。(见黄谨良译,大林静舍八十二年印小部经)本经白话译文依此。
“若比丘学戒福利,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增上已,令三学满足。
= 如果比丘学习戒律,得到了福利,有最上的智慧,有坚固的解脱,有最上的四念处观后,就能使三学得到满足。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学戒随福利,专思三昧禅,智慧为最上,现生之最后,
“牟尼持后边,降魔度彼岸。”
= 学习戒律能随得很多福利,专心思惟于三昧禅定里,证得最上的智慧,现生是最后的生身,我就是持此最后的生身,降伏魔怨而度达涅槃彼岸。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6、本经说明学戒之种种福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
= 众比丘啊!什么是修学戒法随得的福利呢?
“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
= 就是大师为众声闻弟子制定戒律,是为了所谓摄持僧团,极力摄持僧团,使不信的的人生起正信;有正信的人,能够增长他的信心,调伏恶人,使惭愧的人得住于安乐,于现世之中防护一切有漏法,对于未来的有漏烦恼也能得到正确的对治,使能长久保持梵行。
= “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令梵行久住”:此处指释尊制戒的十种因缘。摩诃僧祇律卷一所列十种因缘如下:「摄僧,极摄僧,令僧安乐,折伏无羞人,有惭愧者得安隐住持,不信者能信,正信者得增益,于现法中得漏尽,未生诸漏令不生,正法久住。」
“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
= 就如大师已为声闻弟子所制定的戒律,所谓摄持僧团,……乃至能长久保持梵行。
“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 就像这样,学戒的人能坚固遵行戒律、恒守戒律、常行戒律、受持学戒,这就是比丘学戒的福利。
“何等智慧为上?
“谓大师为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若安慰、若安乐、若安慰安乐。
= 怎样叫最上智慧呢?就是大师为众声闻弟子说法,是因发大慈悲哀悯众弟子,而以真义利益他们,或使他们得到安慰、或使他们得到安乐、或既使他们得到安慰又得到安乐。
“如是如是,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
“如是如是,于彼彼法、彼彼处,智慧观察,是名比丘智慧为上。
= 就像这样,大师为众声闻弟子说法,是因发大慈悲哀悯众弟子,而以真义利益他们,使他们得到安慰与安乐;如此这般,对于每一法、每一处,都能以智慧去做观察,这样就叫做比丘最上的的智慧。
“何等为解脱坚固?
“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
= 怎样叫坚固的解脱呢?就是大师为众声闻弟子说法,是因发大慈悲哀悯众弟子,而以真义利益他们,使他们得到安慰与安乐。
“如是如是,说彼彼法;
“如是彼处、如是彼处得解脱乐,是名比丘坚固解脱。
= 如此这般的,讲说各种法;同样地,在每一处也都得到了解脱的安乐,这样就叫做比丘坚固的解脱。
“何等为比丘念增上?
“未满足戒身者,专心系念安住;
“未观察者,于彼彼处智慧系念安住;
“已观察者,于彼彼处重念安住;
“未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
“已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
= 怎样叫比丘最上的四念处观呢?就是戒身还未圆满的话,能专心系念而安住;还未观察的话,对于每一处,能以智慧系念而安住;已做观察的话,对于每一处,仍能再系念而安住;还未接触法的话,即能于每一处,安住解脱之念;已经接触法的话,也能于每一处,安住解脱之念,这样就叫做比丘最上的四念处观。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学戒随福利,专思三昧禅,智慧为最上,现生最后边,
“牟尼持后边,降魔度彼岸。”
= 学习戒律能随得很多福利,专心思惟于三昧禅定里,证得最上的智慧,现生是最后的生身,我就是持此最后的生身,降伏魔怨而度达涅槃彼岸。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尸婆迦修多罗,如后,佛当说。
= 有「尸婆迦经」,在后面(杂阿合卷三十五,976、977有二经,前经和此同),佛陀将会讲说。
如是阿难陀比丘及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三经,亦如上说。
= 同样地,阿难陀比丘及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等三经,也都跟前面的内容相同。
#827、本经说明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如同田夫随时善作一般。增支部Sukhetta(良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
= 譬如农夫要有三种作田的方法,适时善于耕作田地。
= “田夫”:Kasaka,即农夫、耕作者。
作田 = 种田应做的工作。
“何等为三?谓彼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
= 是那三种呢?就是那农夫要适时耕田磨平土地,适时引水灌溉,适时播种。
“彼田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
= 那农夫适时耕田磨平土地,适时引水灌溉,适时播种后,他不作如此的想法:我要使作物今日就长大,今日结果实,今日就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能如此。
溉(gài) = 灌注[irrigate]。
“诸比丘!然彼长者耕田、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长、果实、成熟,若明日、若复后日。’
= 众比丘啊!虽然那位长者(指农夫)耕田、灌溉、播种后,不作如此想法:我要使作物在今日就长大、结果、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能如此。
“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
= 然而作物的种子已经播入地中,它自己就会随时而生长,终至果实成熟。
“如是,比丘于此三学随时善学,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若明日、若后日。’
= 同样地,比丘对这三种学处也要随时善于修学,在善于修习戒学、善于修习意学、善于修习慧学后,不做这样的想法:要使我今天不会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或者是在明天,或者是在后天,就能如此。
“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后日,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他虽不作这样想法,但自然会有神力,能使他在今天,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在后天,就能不生起一切的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彼已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他已随时修习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随顺那时节的流转,自然能不生起一切的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譬如,比丘!伏鸡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
= 比丘啊!又譬如母鸡生卵,或者十颗,乃至十二颗,母鸡随时爱护,调节适当的温度。
伏鸡(fú jī)
= 孵卵的鸡。
“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
= 但这母鸡并不做如此想法:我今天,或者明天,或者是后天,将用喙啄,或用爪刮破卵壳,使小鸡能安稳孵出。
啄(zhuó) = 鸟用嘴取食[peck]。
刮(guā) = 削,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表面的某些东西去掉[scrape]。
“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
= 然而这母鸡善于孵卵,随时爱护,小鸡自然就会安稳地孵出来。
“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同样地,比丘若善于修学这三种学处,随着时节的流转,自然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8、本经说明若比丘不修三学则不为比丘。增支部Samana(诸沙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驴随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声。’
= 譬如驴子随着牛群而走时,它这样的想着:我且作出牛的吼声。
“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声出不似,随大群牛,谓已是牛,而作牛鸣,而去牛实远。
= 然而它的形体不像牛,颜色也不像牛,叫出的声音都不像,它随在一大群牛之后,就自认为自己就是牛而要发出牛吼叫的声音,然而它与牛其实相差很远。
“如是,有一愚痴男子违律犯戒,随逐大众,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
= 同样地,有一位愚痴男子他违犯了戒律,追随于大众之后,自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
“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逐大众,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
= 然而他却不学习克除贪欲的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只是追随于大众之后,自己称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
“其实去比丘大远。”
= 其实他与比丘相差是很远的。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同蹄无角兽,四足具声口,随逐大群牛,常以为等侣,
“形亦非牛类,不能作牛声。
= 同样有脚蹄却无角的兽类,具有四脚和会发声的口,它追随于一大群牛后,常以为自己就是牛了,可是它的形体不像牛,也不能发出牛的叫声。
蹄(tí) = 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hoof]。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如是愚痴人,不随系心念,于善逝教诫,无欲勤方便,
“懈怠心轻慢,不获无上道。
= 同样也有愚痴的人,不能随时系住心念,对于佛陀的教诫,欠缺运用方法勤精进的欲愿,内心懈怠轻慢,无法获得无上的正道。
“如驴在群牛,去牛常自远,彼虽随大众,内行常自乖。”
= 就如驴子在牛群里,自与牛相差恒是很远,那愚痴人虽追随于大众之后,但自己的行为却常自乖违。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9、本经说明若随时学三学,不久得尽诸漏,得解脱。增支部Vajjiputtaka(跋耆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跋耆聚落,尊者跋耆子侍佛左右。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跋耆聚落里,跋耆子尊者就侍奉于佛陀左右。
尔时,尊者跋耆子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说过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令诸族姓子随欲而学。
= 那时,跋耆子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说受持二百五十余戒,使善男子随次半月来诵说戒经,要使众善男子能随欲去学习。
= “二百五十戒”:增支部作「一百五十余学处」。
“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随学而学。”
= 然而现在,世尊啊!我实在不能随顺应学的戒法而去学习。
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随时学三学不?”
= 你是否能随时修习三学呢?
跋耆子白佛言:“堪能,世尊!”
= 我能,世尊!
佛告跋耆子:“汝当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如此你就应当随时修习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随时精勤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当你随时精勤修习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不久,将能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及智慧解脱,于此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尔时,尊者跋耆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跋耆子受佛教诫、教授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如上说,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 这时,跋耆子尊者接受佛陀的教诫、教授后,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就如前面经文所说的内容,……乃至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