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星期一

杂阿含经-第四十八卷_八众《诸天》

《杂阿含经》第四十八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
##诸天相应<12671293>
 
#1267、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应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相应部Ogha(暴流)。
##经中提到,一位身放光明的天子以渡河作为譬喻,向佛陀问到如何而能达到解脱彼岸。在天子的譬喻中,面对湍急的流水,要从此岸游泳到彼岸,如果紧抱(攀缘)着漂流物,那么就只会跟着漂流物一起任由流水漂移,而不是到达彼岸(除非当游泳圈,但浮物的体积越大,被所受到的水流力道也越大)。此外,在这瞬息万变的湍急河流中,也找不到可以长久安住之处,而且只要稍微停住就会沉没。天子先是向佛陀确认,比丘是「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渡生死彼岸的吗?确认之后天子又问佛陀,要如何怎么样才能「无所攀缘,亦无所住」的渡彼岸。
##佛陀回答天子,的确是「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渡洪流,但是比丘所抱持的并不是无常的事物,而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是如是抱);比丘总是修习多修习而不放逸(如是如是直进),因此也不会停留而遭淹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
=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世尊啊!做为一位比丘,您这位比丘能渡过激流吗?」
= “驶流”:Ogha,指欲、有、见、无明四流。有情为此四流所漂泊,故此等诸惑,均名之为瀑流。
= “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别译杂阿含作「瞿昙!汝能为度暴驶流耶?」巴利本作Katham Nu Tvam Maris Ogham Atari(敬爱的尊师!您究竟如何渡过暴流?)
「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 = 别译杂阿含卷九第二十经此处作「(天子)问佛言:瞿昙!汝为能度瀑驶流耶?」驶流,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等四流,为分别存在于三界中之各种疑惑,有情为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复问:“无所攀缘,亦无所住,度驶流耶?”
= 天子又问:「是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的吗?」
「天子复问……度驶流耶」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天复问曰:瞿昙!汝今云何于此驶流,无可攀挽,无安足处,而能得度?」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复问:“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其义云何?”
= 天子又问:「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言:“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漂。
“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进,则为水所漂。
= “我如是如是抱则为水所漂”:别译杂阿含作「若我懈怠,必为沉没;若为沉没,必为所漂。若我精进,必不沉没;若不沉没,不为所漂。」
“如是,天子!名为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
= 天子啊!我是如此这样地保持着,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不会被水流所漂没了。如果我不如此这样地保持着,不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会被水流所漂没了。就像这样,天子啊!这就叫做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68、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解脱之道。相应部Nimokkha(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白佛言:“比丘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耶?”
=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您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吗?」
= “比丘:此处指世尊。
「比丘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耶」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九经此处作「瞿昙!汝今能知一切众生所著、所缚,及知一切众生得解脱者并净解脱不?」
佛告天子:“我悉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 我完全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我悉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实尽知一切之所缚着,及得解脱、尽解脱、净解脱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并对此处注释云:解脱是道;令解脱是果;远离是涅槃。
天子白佛:“比丘云何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 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的呢?
佛告天子:“爱喜灭尽,我心解脱;心解脱已,故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 由于爱喜灭尽,我的心灵已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就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69、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度诸流之法。相应部Candana(栴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度于诸流,昼夜勤精进,不攀亦不住?何染而不著?”
= 谁能不攀缘也无所依住,昼夜勤精进,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何人能处秽污而不被染著呢?
「谁度于诸流……何染而不著」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八经此偈作「都无所缘攀,又无安足处,甚深洪流中,谁能不沉没?谁有勤精进,能度瀑驶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日夜不惰怠,无有立足基,亦无攀着处,以何超瀑流?何人不深沈?」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系念,度难度诸流。
= 能具足一切戒法,有智慧而善修禅定,系念而内自思惟的人,就能渡过一切难渡的激流。
“不乐于欲想,超越于色结,不系亦不住,于染亦不著。”
= 不喜乐贪欲之想,超越色(物质)的结缚。不系缚也不依住的人,那么处于秽污也不会被染著。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70、本经叙说拘迦尼天女自说所证,佛赞许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时,有拘迦尼,是光明天女,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山谷。
= 那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
= “拘迦尼”:Kokanada,又作拘迦那娑,天女名。
时,拘迦尼天女而说偈言: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别译杂阿含作「设(若)自不乐苦,莫作损减业。」
「其心不为恶……非义和合者」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一经此偈作「口意宜修善,不应作诸恶;身不以小恶,加害于世间。观欲空无实,修于念觉意;设自不乐苦,莫作损减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第一诸天相应第四品之第十经作「即使身口意,而在于此世,不作一切恶。以离于爱欲,于正心正念,不受无利益,之一切苦恼。」
佛告天女:“如是!如是!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时,拘迦那娑天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 当时,拘迦那娑(即拘迦尼)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入于僧中,敷尼师坛,于大众前坐,告诸比丘:“昨日夜后,有拘迦尼天女,容色绝妙,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那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天后夜,有一位拘迦尼天女,容色非常美妙,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我即答言:‘如是,天女!如是,天女!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说是语时,拘迦尼天女闻我所说,欢喜随喜,稽首我足,即没不现。”
= 我讲说这话语时,那拘迦尼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界
28
另名
无色界
非想非非想处
无所有处(无所有入处)
无边识处(识入处)
无边空处(空入处)
色界
色究竟天
 
 
 
 
四禅天
 
 
 
 
善现天
善见天
无热天
无烦天
无想天
广果天
福萨天堂
无云天
遍净天
 
三禅天
 
无量净天
少净天
光音天(极光净天)
 
二禅天
无量光天
少光天
大梵天
 
初禅天
 
梵辅天
梵众天
欲界
他化自在天
(波旬家)
化乐天(乐变化天)
兜率陀天
(所有阎浮提世界当来下生佛居处)
夜摩天(须焰摩天)
三十三天(忉利天)
四天王天
地球表面
 
#1271、本经叙说阿难说四句法经,异婆罗门认为非人所说,佛告其为天女所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尔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句法经。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四句法经。”
=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四句法经。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四句法经。」
尔时,尊者阿难即说偈言: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进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诸比丘!是名四句法经。”
= 众比丘啊!这就叫做四句法经了。
尔时,有一异婆罗门,去尊者阿难不远,为诸年少婆罗门受诵经。
时,彼婆罗门作是念:“若沙门阿难所说偈,于我所说经,便是非人所说。”
=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离阿难尊者不远,他正为众年少婆罗门教诵经典。这时,那位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阿难所念诵的诗偈,在我附近所说的经,便是非人所说的。
= “有一异婆罗门非人所说”:别译杂阿含作「有一婆罗门,去阿难不远,闻说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义,义味深远,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说,当往问佛。」别译经句较为简洁明白。
时,彼婆罗门即往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沙门阿难所说偈言:
= 那时,那位婆罗门便去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沙门阿难所唱诵的诗偈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如是等所说,则是非人语,非为人语。”
= 像这样的诗偈,应是非人所说,而非世人所说。
佛告婆罗门:“如是,如是,婆罗门!是非人语,非为人语也。时,有拘迦尼天女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是的,是的,婆罗门啊!这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当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诵偈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我时答言:‘如是,如是,如天女所言: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是故,婆罗门!当知此所说偈,是非人所说,非是人所说也。”
= 所以,婆罗门啊应当知道这首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
 
佛说此经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足而去。
 
#1272、本经参阅第127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时,有拘迦那娑天女,是光明天女,起大电光炽然,归佛、归法、归比丘僧,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普照山谷,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这位光明的天女生起炽烈的大电光,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前唱诵诗偈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尔时,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天女!如汝所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尔时,拘迦那娑天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 当时,那位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入僧中,敷尼师坛,于大众前坐,告诸比丘:“于昨后夜,拘迦那娑天女,光明之天女,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在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在昨晚后夜之时,有位拘迦那娑天女,她是位光明的天女,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我时答言:‘如是,天女!如是,天女!如汝所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拘迦那天女,电光炎炽然,敬礼佛法僧,说偈义饶益。”
= 这位拘迦那娑天女,以炽烈的电光炎焰,来礼敬佛、法、僧,并唱诵诗偈来利益众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73、本经叙说拘迦那娑天女说如来正法、律,佛赞许之。相应部Pajjunna-dhita(云天之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时,有拘迦那娑天女,光明之天女,放电光明,炎照炽然,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普照山谷,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是一位光明的天女,能放出明曜的电光,光焰照耀极为炽烈。后夜时分,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陀前唱诵诗偈说:
= “光明之天女:巴利本本Pajjunnassa-dhita(云天之女)。
“我能广分别,如来正法律,今且但略说,足以表其心。
= 我能详细地分别如来的正法、戒律,现在我且只做简略地述说,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告天女:“如是,天女!如是,天女!如汝所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时,拘迦那娑天女闻佛所说,欢喜稽首,即没不现。
= 当时,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入于僧前,于大众中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昨后夜时,拘迦那娑天女来诣我所,恭敬作礼,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到僧众前,在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拘迦那娑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恭敬行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我能广分别,如来正法律,今且但略说,足已表我心。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我时答言:‘如是,天女!如汝所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时,彼天女闻我所说,欢喜随喜,稽首我足,即没不现。”
= 当时,那位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74、本经叙说拘迦那娑天女、朱卢陀天女说如来正法、律,佛赞许之。相应部Pajjunna-dhita(云天之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时,有拘迦那娑天女、朱卢陀天女,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一切猕猴池侧。
= 那时,有拘迦那娑天女和朱卢陀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们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一切猕猴池边。
= “朱卢陀”:Cula-kokanada,为拘迦那娑天女之妹。天女名。
时,朱卢陀天女说偈白佛:
“大师等正觉,住毗舍离国,拘迦那朱卢,稽首恭敬礼!
= 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拘迦那与朱卢陀,在此向您稽首恭敬作礼!
“我昔未曾闻,牟尼正法律,今乃得亲见,现前说正法。
=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于现前说正法。
“若于圣法律,恶慧生厌恶,必当堕恶道,长夜受诸苦!
=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各种的苦楚!
“若于圣法律,正念律仪备,彼则生天上,长夜受安乐!”
=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他就会往生天上,长夜享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复说偈言: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告天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时,彼天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 当时,那二位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入僧中,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昨后夜时,有二天女,容色绝妙,来诣我所,为我作礼,退坐一面。朱卢陀天女而说偈言:
=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进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时,有二位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来到我的住处,向我行礼后,退坐一边。朱卢陀天女就诵偈说:
“‘大师等正觉,住毗舍离国,我拘迦那娑,及以朱卢陀,
“‘如是二天女,稽首礼佛足!
= 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我们是拘迦那娑和朱卢陀,我们二位天女,在此顶礼佛陀您!
“‘我昔未曾闻,牟尼正法律,今乃见正觉,演说微妙法。
=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演说微妙的佛法。
“‘若于正法律,厌恶住恶慧,必堕于恶道,长夜受大苦!
=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很大的痛苦!
“‘若于正法律,正念律仪备,生善趣天上,长夜受安乐!’
=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就会受生于善道的天上,长夜享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复说偈言: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我时答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75、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若于不瞋者抱恶意,祸还自身。相应部Phusati(接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无触不报触,触则以触报;以触报触故,不瞋不招瞋。”
= 不去感触的话,就不会有感触的回报;去感触的话,就会有感触的回报。由于有去感触才会有感触的回报,所以不瞋恚的话,就不会招致瞋恚的果报。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不于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净之正士,离诸烦恼结。
= 不可对于无瞋恚的人,妄加以瞋恚,一位清净的正士,他已远离一切烦恼的结缚。
= “不于不瞋人离诸烦恼结”:别译杂阿含作「可瞋而不瞋,清净无结使。」
“于彼起恶心,恶心还自中,如逆风扬尘,还自坌其身。”
= 如果对于他起恶心的话,那恶心一定会还回自身中,就像逆风而扬起尘沙一样,还是会落在自己身上。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76、本经叙说佛告天子,造恶业者将泣受苦果,造善业者将喜受乐果。相应部Khema(差摩<天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愚痴人所行,不合于黠慧;自所行恶行,为自恶知识;
“所造众恶行,终获苦果报!”
= 愚痴人所行作的,都不合于智慧;自己所行作的恶行,将会成为自己的恶知识;所造作的众多恶行,终究会获得痛苦的果报!
(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既作不善业,终则受诸恼;造业虽欢喜,啼泣受其报!
= 既然已造作了不善业,最后一定会遭受各种苦恼的果报;在造恶业时虽然很欢喜,可是却会啼泣悲惨地遭受苦报。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造诸善业者,终则不热恼;欢喜而造业,安乐受其报!”
= 行作各种善业的人,最后一定不会遭受热恼的苦报;内心欢喜地造善业,必定会安乐地受到善报。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77、本经叙说一天子于佛前悔过,佛告之只是言说悔过无益,当内息其心。相应部Ujjhanasannino(嫌责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不可常言说,亦不一向听,而得于道迹,坚固正超度。
= 不可只是经常言说,也不是一向只顾听闻,就能于正道坚固践行而得到正确超度。
“思惟善寂灭,解脫诸魔缚。
= 应深修禅思,得到完善的寂灭,才能解脱诸魔的系缚。
“能行说之可,不行不应说;不行而说者,智者则知非。
“不行己所应,不作而言作,是则同贼非,名为不善业。”
= 能够实行的话,讲说出来是可以的;不能实行的话,就不应说出来。不能实行却说出,有智慧的人知道那样是不对的,不做自己所应做的事,或没有做而却说已做了,这样就是同于盗贼的过恶,名为不善之业。
尔时,世尊告天子言:“汝今有所嫌责耶?”
= 你现在是(对我)有所责备吗?
天子白佛:“悔过,世尊!悔过,善逝!”
= 我悔过,世尊!我悔过,善逝!
尔时,世尊熙怡微笑。
= 当时,世尊只和悦地微笑着。
(xī) = 曝晒;晒太阳[dry in the sun](和悦[kindlyamiable])
(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我今悔其过,世尊不纳受,内怀于恶心,抱怨而不舍。”
= 我现在已忏悔过错,可是世尊您却不接受,使我仍怀着恶心,抱着怨嫌不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言说悔过辞,内不息其心,云何得息怨?何名为修善?”
= 你但说悔过的言辞,可是并未息止你的内心,这样怎能息止你的怨嫌呢?怎能叫做修习善业呢?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谁不有其过?何人无有罪?谁复无愚痴?孰能常坚固?”
= 谁能没有过错呢?什么人没有罪业呢?又有谁能不愚痴呢?哪一个人能常固持正念的呢?
「谁不有其过……孰能常坚固」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七经此偈作「人谁无愆过?人谁无误失?何谁离愚痴?何谁常具念?」本偈之后,又另加一段「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如来婆伽婆,正智得解脱,彼无诸愆过,亦复无得失,彼已离愚痴,能具于正念。」经意显得较完足,求那跋陀罗译本应是把这小段遗漏了,别译适可补足其缺漏。婆伽波,又译作薄伽梵,华译为世尊,具有六义:一、自在——无烦恼,二、炽盛——智火洞达无际,三、端严——具三十二相,四、名称——十方世界无不闻知,五、吉祥——赞叹供养者能获福,六、尊贵——如来证极果位,方便利益众生。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78、本经叙说瞿昙迦梨比丘诽谤舍利弗、目揵连之故,命终堕地狱。相应部Kokalika(瞿迦利迦)、小部经集Kokaliya-sutta(拘迦利耶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瞿迦梨比丘,是提婆达多伴党,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那时,有位瞿迦梨比丘,是提婆达多的同党,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 “瞿迦梨Kokaliya,比丘名,先依佛出家,后随提婆达多叛佛离开佛陀僧团。
尔时,世尊告瞿迦梨比丘:“瞿迦梨!汝何故于舍利弗、目揵连清净梵行所,起不清净心?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 当时,世尊告诉瞿迦梨比丘说:「瞿迦梨啊!你为什么对舍利弗和目揵连的清净梵行,生起不清净的心呢?这样将会得到长夜没有利益的痛苦。」
瞿迦梨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今信世尊语,所说无异,但舍利弗、大目揵连心有恶欲。”
如是第二、第三说,瞿迦梨比丘,提婆达多伴党于世尊所再三说中,违反不受,从座起去。
去已,其身周遍生诸疱疮,皆如栗,渐渐增长,皆如桃李。
= 瞿迦梨比丘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相信世尊的话,您的说法没有错,但是那舍利弗和大目揵连二人心中却怀有恶欲。」如此第二、第三次,都是同样说法,这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在世尊对他的再三劝说中,他都违逆而不接受,就从座席起来离去。离去后,他的全身长满了疱疮,像栗子那么大,渐渐增长,大得像桃李一样。
(pào) = 皮肤上长的像水泡的小疙瘩<亦作“泡”>[blisterbleb]
(lì) = 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恐惧[fear])
时,瞿迦梨比丘患苦痛,口说是言:“极烧!极烧!”
脓血流出,身坏命终,生大钵昙摩地狱。
= 这时,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口里即说:「热极了!热极了!」全身都流出脓血,身死命终之后,便堕入于大钵昙摩地狱中。
= “大钵昙摩地狱”:Mahapaduma-nirayaMahapaduma之意为大红莲花。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大红莲花。
时,有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三天子”:巴利本作Brahma Sahampati(梵天娑婆主)。
时,一天子白佛言:“瞿迦梨比丘,提婆达多伴党今已命终。”
时,第二天子作是言:“诸尊当知:瞿迦梨比丘命终堕地狱中。”
第三天子即说偈言:
= 那时,有三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这时,有一位天子告诉佛陀说:「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这时,第二位天子这样说:「世尊您应当知道: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于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
“士夫生世间,斧在口中生,还自斩其身,斯由其恶言。
= 人生于世间,刀斧也会生在口中,这刀斧还会砍向自身,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招来的。
“应毁便称誉,应誉而便毁;其罪生于口,死堕恶道中!
=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
“博弈亡失财,是非为大咎;毁佛及声闻,是则为大过!”
= 赌博而亡失了钱财,这还不算是大过咎;但是毁谤佛陀和他的声闻弟子,这样就是大罪过了!
= 以上第三天子所说偈,巴利本为世尊对比丘们说明地狱寿量之后所说。
(bó) = 从十,尃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与“小”相对[largebig](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gamble])
(yì) = 下棋[play chess](古代指围棋[weiqia game played with black and white pieces on a board of 361 crosses])
彼三天子说是偈已,即没不现。
= 那第三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他们便隐没不见了。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来入僧中,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昨后夜时,有三天子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第一天子语我言:‘世尊!瞿迦梨比丘,提婆达多伴党今已命终。’
“第二天子语余天子言:‘瞿迦梨比丘命终堕地狱中。’
“第三天子即说偈言:
=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在大众前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有三位天子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第一位天子告诉我说:『世尊啊!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第二位天子告诉其余天子说:『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
“‘士夫生世间,斧在口中生,还自斩其身,斯由其恶言。
“‘应毁便称誉,应誉而便毁;其罪口中生,死则堕恶道!’
=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
“说是偈已,即没不现。诸比丘!汝等欲闻生阿浮陀地狱众生其寿齐限不?”
= 诵完这首偈后,便隐没不见了。众比丘啊!你们想听听生于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寿命的期限吗?
诸比丘白佛:“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为诸大众说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齐限。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现在正是时候,希望世尊能为大众们解说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的期限。众比丘们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譬如拘萨罗国,
“四斗为一阿罗,
“四阿罗为一独笼那,
“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
“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
“二十摩尼为一佉梨,
“二十佉梨为一仓,满中芥子。
= 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譬如在拘萨罗国里,每四斗为一阿罗,每四阿罗为独笼那,每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每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每二十摩尼为一佉梨,每二十佉梨为一仓,用芥子充满其中。
(qū) = 通“祛”。驱逐[expel]
(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若使有人百年百年取一芥子,如是乃至满仓芥子都尽,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犹故不尽。
= 假使有人每一百年便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乃至满仓的芥子都被取尽了,然而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的寿命,仍然未尽。
“如是二十阿浮陀地狱众生寿等一尼罗浮陀地狱众生寿,
“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众生寿等一阿吒吒地狱众生寿,
“二十阿吒吒地狱众生寿等一阿波波地狱众生寿,
“二十阿波波地狱众生寿等一阿休休地狱众生寿,
“二十阿休休地狱众生寿等一优钵罗地狱众生寿,
“二十优钵罗地狱众生寿等一钵昙摩地狱众生寿,
“二十钵昙摩地狱众生寿等一摩诃钵昙摩地狱众生寿。
= 就像这样,二十个阿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咤咤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咤咤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摩诃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
“比丘!彼瞿迦梨比丘命终堕摩诃钵昙摩地狱中,以彼于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比丘生恶心诽谤故。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于彼烧焦炷所,尚不欲毁坏,况毁坏有识众生?”
= 众比丘啊!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终后会堕入摩诃钵昙摩地狱中,那是因为他对于舍利弗尊者与大目揵连比丘生起恶心诽谤的缘故。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学:对于那已被烧焦的柱子,尚且不愿毁坏它,更何况是毁坏那有情识的众生呢?
佛告诸比丘:“当如是学!”
= 佛陀又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如此修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寒地狱/八寒冰地狱
阿浮陀
Abbuda,意为「疱」,八寒地狱之一,因极寒故身生疱。
尼罗浮陀
Nirabbuda,意为「无水疱」。因极寒而使所生之水疱破裂。
阿咤咤
Atata,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咤咤」声。
阿波波
Ahaha,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波波」声。
阿休休
Kumuda,白莲花,又作「虎虎婆」。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白莲花,又因不耐苦而发「虎虎婆」声。
优钵罗
Uppala,青莲花。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青莲花。
钵昙摩
Paduma,红莲花。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红莲花。
大钵昙摩地狱
地狱名。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大红莲花。
 
#1279、本经叙说佛详告天子堕负处之门。小部经集Parabhava-sutta(败亡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退落堕负处,云何而得知?唯愿世尊说,云何负处门?”
= 退落而堕于负处(败亡),怎样能够知道呢?希望世尊您解说,怎么叫负处门(败亡的因素)呢?
「退落堕负处……云何负处门」 = 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等向瞿昙世尊,欲请问败亡者人,如何为败亡者门?为此我等前来问。」另郭良鋆译南传经集此处作「我们请教乔达摩关于人的毁灭。我们前来询问世尊: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可见「负处」在此是指败亡、毁灭之意。门,即指原因、因素而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胜处易得知,负处知亦易;乐法为胜处,毁法为负处。
= 胜处容易得知,负处(败亡)也容易知道;爱乐正法就是胜处,毁坏正法就是负处。
「胜处易得知,负处知亦易」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了知胜存者容易,了知败亡者容易」;郭良鋆译南传小部经集此处作「生存容易明白,毁灭也容易明白」。
“爱乐恶知识,不爱善知识;善友生怨结,是名堕负门。
= 爱乐恶知识,不敬爱善知识;对于善友又生怨结,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爱乐不善人,善人反憎恶;欲恶不欲善,是名负处门。
= 爱乐不善的人,对于善人反而憎恶他;贪欲于恶业而不欲行善业,这样就叫做负处门。
“斗秤以欺人,是名堕负门。
= 用斗秤去欺诈人,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chèng) = 同“称”。利用杠杆原理量物体轻重的器具[steelyard]/用秤量物之轻重[weigh]
“博弈耽嗜酒,游轻著女色,费丧于财物,是名堕负门。
= 沈迷赌博嗜好饮酒,好逸闲游,贪著女色,耗费财物,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女人不自守,舍主随他行;男子心放荡,舍妻随外色;
“如是为家者,斯皆堕负门。
= 女人不能自守妇道,舍夫主而跟随他人私奔;男子心放荡,舍弃妻室而追逐外面的女色,如此持家的人,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
“老妇得少夫,心常怀嫉妒,怀嫉卧不安,是则堕负门;
“老夫得少妇,堕负处亦然。
= 老妇嫁得年少夫婿,心里常怀着嫉妒,心怀嫉妒而坐卧不安,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老夫娶得年轻少妇,堕于负处也是如此。
“常乐著睡眠,知识同游戏,怠惰好瞋恨,斯皆堕负门。
= 经常乐着于睡眠,喜与知友同游戏,怠惰又好瞋恨,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多财结朋友,酒食奢不节,多费丧财物,斯皆堕负门。
= 多财而广结朋友,酒食奢华而不知节制,多耗费以丧其财物,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少财多贪爱,生于刹利家,常求为王者,是则堕负门。
= 少财而多贪爱,出生在剎帝利家,经常渴求成为王者,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生于剎利家 = 家,原作「心」,现根据南传及别译改正。元、明、圣三本亦作「家」。
“求珠珰璎珞,革屣履伞盖,庄严自悭惜,是则堕负门。
= 常求珠珰、璎珞、皮鞋、伞盖以庄严自己,然而却悭吝不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dāng) = 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eaves tile]/玉制的耳饰[jewelryesp.ear ringornament worn on the earlobe by a woman]
(xǐ) = 鞋子[shoe](穿着拖鞋走[slipper])
(lǚ) = 践踏[tread on]([shoes])
“受他丰美食,自悭惜其财,食他不反报,是则堕负门。
= 接受他人丰盛的美食,自己却悭惜财物,只贪食他人食物而不欲回报,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屈请入其舍,悭惜不时施,是则堕负门。
= 沙门、婆罗门,委屈请求进入他家里,然而他却悭吝而不及时布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次第行乞食,呵责不欲施,是则堕负门。
= 沙门、婆罗门,依次第行乞食时,却呵责不欲布施给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若父母年老,不及时奉养,有财而不施,是则堕负门。
= 如果父母已年老,但却不知及时奉养他们,有财物而不愿布施奉养,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于父母兄弟,捶打而骂辱,无有尊卑序,是则堕负门。
“佛及弟子众,在家与出家,毁訾不恭敬,是则堕负门。
= 佛陀和他的弟子大众,无论在家或出家,毁呰而不恭敬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实非阿罗汉,罗汉过自称,是则世间贼,堕于负处门。
= 实在不是阿罗汉,而自称已证得阿罗汉,这样就是世间的盗贼,将会堕于负处门。
= “罗汉过自称”:别译杂阿含作「自称是罗汉」。
“此世间负处,我知见故说,犹如险怖道,慧者当远避。”
= 这世间的负处,我已如实知见,所以将它说出来,这些负处就好比危险可怖的道路一样,有智慧的人应当远避它。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0、本经叙说佛告天子,烦恼随爱上下,愚夫之爱戏如童子以块相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屈下随下?谁高举随举?云何童子戏,如童块相掷?”
= 是什么屈下时就会跟随着屈下?是什么高举时就会跟随着高举?究竟是什么童子戏,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丢掷一样呢?
「谁屈下随下……如童块相掷」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经此偈作「谁名为敬顺?谁名为陵邈?谁为孾愚戏,如小儿弄土?」陵邈,傲慢无礼、轻慢之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下则随下,爱举则随举,爱戏于愚夫,如童块相掷。”
= 是爱屈下时就会跟随着屈下,是爱高举时就会跟随着高举,是愚夫的爱戏,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丢掷一样。
「爱下则随下……如童块相掷」 = 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男子若敬顺,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顺。女人孾愚戏,如小儿弄土。」与本偈有所差异。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1、本经叙说佛告天子,不必遮一切意,但遮其恶意,则能脱烦恼。相应部Mano-nivarana(意防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决定以遮遮,意妄想而来,若人遮一切,不令其逼迫。”
= 当意念妄想来时,就应决定予以遮止,如果人能遮止一切的意念妄想,就不会受到它的逼迫之苦。
= “决定以遮遮逼迫”:此偈别译杂阿含作「觉观意欲来,遮止应遮止;一切尽遮止,不造生死尘。」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紧迫;急迫 [pressingurgent])
「决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心所制止者,不行心苦事;若总制止心,心脱一切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一经此偈作「觉观意欲来,遮止应遮止;一切尽遮止,不造生死尘。」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决定以遮遮,意妄想而来,不必一切遮,但遮其恶业,
“遮彼彼恶已,不令其逼迫。”
= 当意念妄想来时,就应决定予以遮止,但不一定一切都要遮止,只须要遮止那些恶的意念;能遮止那些恶的意念后,就不会受到它的逼迫之苦了。
「决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非总制止心,非制自制心;正于起恶处,应制此之心。」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觉观意欲来,遮止应遮止;不应一切遮,但遮恶觉观。恶恶应遮止,遮止能遮止;若能如是者,不为生死遮。」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2、本经叙说持戒、布施、真实、恩惠之功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得名称?云何得大财?云何德流闻?云何得善友?”
= 怎样才能得到好名称呢?怎样才能得大财呢?怎样才能使德声流布令人听闻呢?怎样才能得到善友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得名称,布施得大财,真实德流闻,恩惠得善友。”
= 持戒才能得到好名称,布施才能得大财,言行真实才能使德声流布令人听闻,恩惠于人就能得到善友。
= “真实德流闻,恩惠得善友:别译杂阿含作「实语得称誉,普施众皆亲」。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3、本经叙说佛告天子集财及用财之法。参阅长部Singalovada-suttanta(教授尸迦罗越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财,等摄受于财,若胜若复劣?”
= 究竟人应怎样去做,才能有智慧地去求取财物,且无论财物的胜劣(多少),都能做正确地处理呢?
= “云何人所作若复劣”:别译杂阿含作「云何生为人,知见极明了?集诸财宝利,多少义云何?」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 首先应学习各种的工巧技艺,方便于集聚财物,得到那些财物后,应当把它分作四分。
(qiǎo) = 从工,丂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技巧[skilltechnique])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 一分留作自己饮食之用,二分作营生投资事业用,其余一分应储存起来,以便于贫乏不时之需。
(nǐ) = 揣度,猜测[conjecture](打算[intend]/起草[draw up])
“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 所谓营生的事业,有的种田,有的做生意,有的放牧牛羊,使其蕃殖,有的开旅馆以求财利,有的建造房屋,有的制做床卧家具,这是六种助于营生的事业,要努力去修作各种营生的事业,安乐地生存于世间。
(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dǐ) = 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guild hall](店铺[hotel])
“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 如此善于修作事业,以智慧去求取财宝,财宝就会随顺而生,就如众流归趋于大海一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 如此财宝就会增益,就像蜜蜂采集各种的花味一样,财宝日夜地增长,也好比蚂蚁的堆积蚁巢一样。
“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吝者。
= 不可把财物交付给老朽的人,也不可交付给边远的人,不可相信那些奸狡之徒,以及悭吝的人。
(jiǎo) = 小狗[young dog](狡猾;狡诈[artfulcraftycunning])
(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不付老子财……及诸悭悋者」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财不寄老朽,不与边远人,恶人作鄙业,势力胜己者,终不以财宝,与如是等人。」
“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犹如火炽然。
= 应亲附那些能成就事业的人,远离不能成就事业的人,那些能成就事业的人,就好像炽盛的火焰一样光明。
“善友贵重人,敏密修良者,同气亲兄弟,善能相摄受。
= 良善贵重的朋友,勤勉修善之士,要如同气的亲兄弟一样,善能与他们和睦相处。
(mǐn) = 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动作快[quickagilenimble](勤勉[perseveringly])
“居亲眷属中,摽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
“寿尽而命终,当生天受乐!”
= 居于亲朋眷属中,有如牛王一样的明显,应随着他们各自所应得的,分给他们财物和饮食,这样于寿尽命终后,就能往生天上享受安乐!
(biào) = 捶胸;击[strike](捆绑或互相缠绕在一起。引申为结合[fasten tightly to sth.])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4、本经叙说六天女于弹琴人所自说生天因缘。参阅小部本生经Guttila-jataka(具提拉<音乐师>本生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拘萨罗国有弹琴人,名曰粗牛,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止息野中。
= 在过去世时,拘萨罗国有位弹琴的人,名叫粗牛,他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止息于野外里。
= “粗牛:巴利本作Guttilakumala,又作俱㝹罗。人名。
粗牛 = 别译杂阿含经作「俱絻罗」,为弹琴人之名。
“时,有六广大天宫天女,来至拘萨罗国粗牛弹琴人所,语粗牛弹琴人言:‘阿舅!阿舅!为我弹琴,我当歌舞。’
= 当时,有六位广大天宫的天女,她们来到拘萨罗国这位粗牛弹琴人处,告诉粗牛弹琴人说:『先生!先生!请您为我们弹琴,我们当会歌舞。』
= “阿舅”:意为「您」,尊称之意。
“粗牛弹琴者言:‘如是,姊妹!我当为汝弹琴,汝当语我汝是何人?何由生此?’
= 粗牛弹琴说:『好的,姊妹啊!我将会为妳们弹琴,但是妳们应当告诉我妳们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生于天上呢?』
“天女答言:‘阿舅!且弹琴,我当歌舞,于歌颂中,自说所以生此因缘。’
= 天女答说:『先生啊!您且弹琴,我们将会歌舞,就在歌颂中,各自说出为什么会受生于天上的因缘。』
(sòng) = 容貌,仪容[looks] (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彼拘萨罗国粗牛弹琴人即便弹琴,彼六天女即便歌舞。
= 那位拘萨罗国名叫粗牛的弹琴人于是便弹起琴来,而那六位天女也随即歌舞着。
“第一天女说偈歌言:
“‘若男子女人,胜妙衣惠施,施衣因缘故,所生得殊胜!
“‘施所爱念物,生天随所欲。
=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胜妙衣服去惠施他人,由于这施衣的因缘,所受生的地方定会得到殊胜之处。如将自己所爱念之物布施给人,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施所爱念物,生天随所欲」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四经此处作「以舍所爱故,随意受快乐」。
“‘见我居宫殿,乘空而游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回向中之最!’
=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二天女复说偈言:
“‘若男子女人,胜妙香惠施,爱念可意施,生天随所欲。
=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胜妙之香去惠施他人,把自己所爱念喜欢的香拿去布施,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见我处宫殿,乘空而游行,天身若金聚,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回向中之最!’
=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三天女复说偈言:
“‘若男子女人,以食而惠施,可意爱念施,生天随所欲。
=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食物去惠施他人,把自己所爱念喜欢的食物拿去布施,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见我居宫殿,乘虚而游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回向中之最!’
=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四天女复说偈言:
“‘忆念余生时,曾为人婢使,不盗不贪嗜,勤修不懈怠,
“‘量腹自节身,分餐救贫人。
= 我忆念起过去世时,我曾经做他人的奴婢,我不偷盗也不贪嗜,努力工作不懈怠,衡量己腹,节制自身,分餐食去救助贫人。
(bì) = 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今见居宫殿,乘虚而游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供养中为最!’
=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五天女复说偈言:
“‘忆念余生时,为人作子妇,嫜姑性狂暴,常加粗涩言,
“‘执节修妇礼,卑逊而奉顺。
= 我忆念起过去世时,我曾经做他人的媳妇,嫜姑(公婆)个性狂暴,常以粗恶的话骂我,但我仍持节奉修媳妇之礼,卑逊柔顺地奉侍他们。
(zhāng) = 丈夫的父亲[father-in-law]
嫜姑 = 古称丈夫的父母,犹今称公公、婆婆。
(xùn) = 逃遁[flee](辞让;退让[abdicate]/谦逊;恭顺[modest])
“‘今见处宫殿,乘虚而游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供养中为最!’
=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六天女复说偈言:
“‘昔曾见行迹,比丘比丘尼,从其闻正法,一宿受斋戒。
= 我先世时曾经看见比丘、比丘尼的行迹,我就跟从他们听闻正法,住宿一夜受持斋戒。
(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斋戒(zhāi jiè) = 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八关斋的略称[fast]
一宿受斋戒 = 受了一个晚上的斋戒。
“‘今见处宮殿,乘虚而游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回向中之最!’
=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尔时,拘萨罗国粗牛弹琴人而说偈言:
“‘我今善来此,拘萨罗林中,得见此天女,具足妙天身。
“‘既见又闻说,当增修善业,缘今修功德,亦当生天上!’
= 我今天来到这拘萨罗国的林园中真好,得以拜见妳们这些具足美妙天身的天女,既拜见妳们又听闻说法,我将会增修各种善业,由于现在修善的功德,将来也应当会往生天上!
“说是语已,此诸天女即没不现。”
= 说完这些话后,这些天女便隐没不见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85、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应灭瞋恚,防护贪生,舍离无明,等观真谛。相应部Chetva(断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起应灭?何生应防护?何法应当离?等观何得乐?”
= 应当息灭什么法的生起呢?应当防护什么法的产生呢?应当舍离什么法呢?应当正确观察什么才能得到快乐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瞋恚起应灭,贪生逆防护,无明应舍离,等观真谛乐。
= 应当息灭瞋恚的生起,预先防护贪欲的产生,应当舍离愚痴无明,正确观察真谛就能得到快乐。
“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调伏烦恼者,众苦则调伏;
“调伏众苦者,烦恼亦调伏。”
= 欲会生起各种的烦恼,欲是产生苦的根本,调伏烦恼的话,众苦就会被调伏;调伏众苦的话,烦恼也会被调伏。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6、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当以智慧断种种欲。相应部Na Santi(非有),Saddha(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若人行放逸,愚痴离恶慧,禅思不放逸,疾得尽诸漏。”
= 如果一个人行为放逸,愚痴而住于恶慧,只要精进禅思不再放逸的话,就能很快地灭尽一切烦恼。
= “愚痴离恶慧”:此句中之「离」字,参考本卷第1274经:「若于正法、律,厌恶住恶慧」句,疑作「住」字。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
= 并非世间的种种事,这些就是爱欲;内心奔驰于各种的觉想,这些才叫做人的爱欲。
「非世间众事……是名士夫欲」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之诸对象,乃非是爱欲,于贪之思念,此人之爱欲」。
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 = 世间的一切外境,不脱色、声、香、味、触,这些并不能叫「欲」(它们只是物质);一旦眼、耳、鼻、舌、身对于这些物质产生了主观的贪爱执着,则色、声、香、味、触才叫做「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欲」。
“世间种种事,常在于世间;智慧修禅思,爱欲永潜伏。
= 世间的种种事,常存在于世间;以智慧修禅思的话,爱欲就会永远潜伏。
“信为士夫伴,不信则不度;信增其名称,命终得生天。
= 信仰是人们的伴侣,没有信仰就不能得度;信仰能增美他的名声,命终后就会受生于天上。
“于身虚空想,名色不坚固;不著名色者,远离于积聚。
= 对于身体,应作虚空不实之想,名(精神)与色(物质)都是不坚固的;不执著于名色的话,就能远离纯苦的五阴积聚。
“观此真实义,如解脱哀愍;由斯智慧故,世称叹供养!
= 观察如此真实之义,就能如实解脱,而哀悯群生;由于具有这智慧的缘故,世人就会称叹供养你!
“能断众杂相,超绝生死流;超度诸流已,是名为比丘!”
= 能够断灭各种的杂相,超绝生死之流;超度一切生死之流后,就叫做比丘!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7、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当与正士同游、同事,解知正士法。相应部Sabbhi(与正士同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与何人同处?复与谁共事?知何等人法,名为胜非恶?”
= 应与什么人同处?又应与什么人共事呢?应解知什么人之法,才叫做殊胜而非鄙恶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与正士同游,正士同其事;解知正士法,是则胜非恶。”
= 应与正士同游,与正士共事;解知正士之法,这样才叫殊胜而非鄙恶。
正士 = 追寻正道的人。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8、本经叙说佛告天子,悭吝者常受恐怖,布施者可得福报。相应部Macchari(悭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悭吝生于心,不能行布施;明智求福者,乃能行其惠。”
= 悭吝产生于心中,就不能行布施;只有具有明智的求福人,才能行惠施予人。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怖畏不行施,常得不施怖,怖畏于饥渴,悭吝从怖生。
= 怖畏贫乏而不行布施,就会常得不布施的怖畏,怖畏于饥渴,那么悭吝就会从怖畏生起。
怖畏于饥渴,悭惜从怖生 = 因为畏惧于饥渴所以吝啬。
“此世及他世,常痴饥渴畏,死则不随死,独往无资粮。
= 这一世以及其它世,就会常愚痴而受饥渴的怖畏,即使人死了,这业报并不会跟随死去,仍会独往而没有资粮。
常痴饥渴畏 = 时常愚痴地畏惧于饥渴。(因为不知道要布施才能在未来世摆脱饥渴,所以这里说吝啬的人愚痴。)
死则不随死,独往无资粮 = (吝啬的业报)不会因死亡而消失,(吝啬的人)只能自己孤独往生而没有来世的福报资粮。
“少财能施者,多财难亦舍,难舍而能舍,是则为难施。
= 少财能行布施,多财难舍也能舍,如此难舍而能舍,这样就叫做难施。
“无知者不觉,慧者知难知,以法养妻子,少财净心施。
= 愚痴无知的人不能觉知,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这难以知道的道理,应依法养育妻子,虽少财也能净心施与。
净心施 = 心念清净的布施。(例如布施无贪而不求回报,无瞋而不比较谁施得多,无痴而不执着。)
“百千邪盛会,所获其福利,比前如法施,十六不及一。
= 举行百千次的供牲祭祀大会,所获得的福利,比起前面的如法布施,也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 “百千邪盛会”:巴利本作Satam Sahassanam Sahassayaginam(千供牺者之百千<供牺>)。
耶盛会 = 祭祀。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设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牲祭」。
“打缚恼众生,所得诸财物,惠施安国土,是名有罪施,
“方之平等施,称量所不及。
= 鞭打捆缚恼害众生,所得到的一切财物,用来惠施而安定国土,这样就叫做有罪施,拿来与平等的布施相比较,无论怎么称量,都是比不上的。
“如法不行非,所得财物施,难施而行施,是应贤圣施,
“所往常获福,寿终上生天!”
= 如法而行,不造作恶业,所得的财物用来布施与人,虽难施而能行布施,这样就是与贤圣者的布施相应,那么无论前往何处都会经常得到福报,寿终后也会往生天上。
如法不行非 =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的手段求财。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89、本经叙说世尊遭金枪刺足,忍痛修道,八天子以偈赞之。相应部Sakalika(碎木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石室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的石室中。
尔时,世尊金枪刺足,未经几时,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无退减想。
= 那时,世尊被金枪刺伤了脚,过没多久,身体就生起苦痛。然而他却能得到不苦不乐的平等舍心,具有正智正念,自己能够安忍,并无退减的想法。
= “金枪”:巴利本作Sakalika(碎片)。
金枪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岩石碎片」。
舍心 = 即不苦不乐,平等之心。
彼有山神天子八人,作是念:“今日世尊住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石室中,金枪刺足,起身苦痛而能舍心,正念正智,堪忍自安,无所退减,我等当往面前赞叹。”
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 那个地方有八位山神天子,他们这样想着:今日世尊住在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的石室中,被金枪刺伤了脚,虽然身体生起了苦痛,然而却能得到不苦不乐的舍心,具有正念正智,自己能够安忍,无所退减,我们应当去到他面前赞叹他。如此思惟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第一天神说偈叹言:
“沙门瞿昙,人中师子!
“身遭苦痛,堪忍自安,正智正念,无所退减。”
= 沙门瞿昙,您是世人中的狮子!身体虽然遭受苦痛,但是您自己还是能够安忍,具有正智正念,不会有所退减。
第二天子复赞叹言:
“大士之大龙,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马,
“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胜!”
= 这位大士是大龙象,这位大士是牛王,这位大士最为勇力,这位大士是良马,这位大士最为上首,这位大士最殊胜!
第三天子复赞叹言:
“此沙门瞿昙,士夫分陀利!身生诸苦痛,而能行舍心;
“正智正念住,堪忍以自安,而无所退减。”
= 这位沙门瞿昙,是人们中的白莲花!身体虽然生起各种的苦痛,然而他却能行舍心,保持正智正念,自己能够安忍,而不会有所退减。
分陀利 = 白莲花。
第四天子复赞叹言:“若有于沙门瞿昙,士夫分陀利,所说违反嫌责,当知斯等长夜当得不饶益苦,唯除不知真实者。”
= 第四位天子又赞叹说:「如有人对于沙门瞿昙——这位人中之白莲花——的说法,违逆怨责的话,应知这些人长夜将会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只有那些不知真实情况的人除外。」
第五天子复说偈言:
“观彼三昧定,善住于正受,解脱离诸尘,不踊亦不没,
“其心安隐住,而得心解脱。”
= 观察他入于三昧的正定,善住于正受中,解脱而远离一切尘垢,不踊跃也不沉没,他的内心常保持安稳,而得到心灵的解脱。
(yǒng) = 往上跳[jump up](登,登上[mount])
第六天子复说偈言:
“经历五百岁,诵婆罗门典,精勤修苦行,不解脱离尘,
“是则卑下类,不得度彼岸。”
= 经历五百年,读诵婆罗门经典,精勤修习苦行,也不能解脱远离尘垢,因为这是属于卑下的种类,不能度达彼岸。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第七天子复说偈言:
“为欲之所迫,持戒之所缚,勇捍行苦行,经历于百年,
“其心不解脱,不离于尘垢,是则卑下类,不度于彼岸。”
= 被欲念所逼迫,持戒所系缚,勇猛地修习苦行,虽经历百年,他的心灵仍然不得解脱,不能远离尘垢,因为这是属于卑下的种类,不能度达彼岸。
(hàn) = 抵御;保卫[defendguardprotect](通“悍”。勇猛;强悍[fierce and toughintrepid])
第八天子复说偈言:
“心居骄慢欲,不能自调伏,不得三昧定,牟尼之正受,
“独一居山林,其心常放逸,于彼死魔军,不得度彼岸。”
= 内心充满骄慢、爱欲,不能调伏自己的心,不能得到三昧的正定,以及牟尼(寂静)的正受,虽独自居处山林中,他的心却经常放逸懈怠,面对那死亡的魔军,就不能度达彼岸了。
 
时,彼山神天子八人各各赞叹已,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0、本经叙说佛告天子,爱最广、腹最深、憍慢最高、佛最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广无过于地,深无逾于海,高无过须弥,大士无毗纽!”
= 最广没有胜过于大地的,最深没有超越过大海的,最高没有超过须弥山的,大士中没有比天神毗纽殊胜的!
= “毗纽”:Venhu,天神名。又作毗瑟笯。为印度教毗瑟笯派所崇奉之宇宙创造的最高神。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广无过于爱,深无逾于腹,高莫过骄慢,大士无胜佛!”
= 最广没有胜过于爱欲的,最深没有越过口腹的,最高没有超过骄慢的,大士中没有比佛陀殊胜的!
深无逾于腹 = 没有比肚腹还深的地方。(因为口腹之欲是无底洞。)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1、本经叙说福乃火烧不坏、风吹不走、水流不散、贼抢不去之宝藏。参阅相应部Ajarasa(依不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物火不烧?何风不能吹?水灾坏大地,何物不流散?
= 什么东西不会被火烧毁?什么东西不会被风吹走?当水灾破坏大地时,什么东西不会被流散呢?
“恶王及盗贼,强劫人财物,何男子女人,不为其所夺?
“云何珍宝藏,终竟不亡失?”
= 暴王及盗贼,强取劫掠人民财物时,怎样的男子或女人,不会被他们抢夺呢?是什么珍贵的宝藏,终究不会亡失掉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福火所不烧,福风不能吹,水灾坏大地,福水不流散。
= 福德不会被火烧毁,福德不会被风吹走,水灾破坏大地时,福德不会被水流散。
福火所不烧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一经此处作「福聚火不烧」。
“恶王及盗贼,强夺人财宝,若男子女人,福不被劫夺,
“乐报之宝藏,终竟不亡失!”
= 暴王及盗贼,强夺人民财宝时,如果男子或女人有福德,就不会被劫夺。乐报的宝藏,终究不会亡失掉的!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1292、本经叙说佛告天子,信者持资粮,沙门常来诣,则智慧者欣乐,相应部Issara(主),Patheyya(资粮)。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当持资粮?何物贼不劫?何人劫而遮?何人劫不遮?
“何人常来诣,智慧者喜乐?”
= 什么是所应当执持的资粮呢?什么东西是盗贼所不能劫夺呢?什么人劫夺时应当阻止呢?什么人劫夺时不必阻止呢?什么人常来探访,有智慧的人会感到喜乐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信者持资粮,福德劫不夺,贼劫夺则遮,沙门夺欢喜。
“沙门常来诣,智慧者欣乐!”
= 信仰是所应执持的资粮,福德不会被劫夺,盗贼劫夺就应加以阻止,沙门劫夺应心生欢喜,沙门常来探访,有智慧的人会感到欣乐。
「信者持资粮……智慧者欣乐」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二经此偈作「信为远资粮,福聚非贼劫,贼劫戒遮杀,沙门劫生喜,数亲近沙门,智者生欣悦。」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293、本经叙说佛告天子,最难之事是为主者行忍,无财者欲施,遭难者行法,富贵者远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一切相映障,知一切世间,乐安慰一切,唯愿世尊说,
“云何是世间,最为难得者?”
= 您能遮障世间的一切事物,知道一切的世间法,乐于安慰一切众生,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解说,究竟什么是世间最为难得的事呢?
「一切相映障……最为难得者」 = 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四经作「佛为天人师,于诸物中胜,能知一切法,利益诸世间。一切诸难中,何物最为难?唯愿大仙尊,为我分别说。」映障,即蔽障。
是时,世尊说偈答言:
“为主而行忍,无财而欲施,遭难而行法,富贵修远离,
“如是四法者,是则为最难!”
= 身为人主而能践行忍辱,贫穷无财而能想布施与人,遭遇厄难仍能依法而行,身处富贵而能修习远离,如此四件事情,就是最为难得的事!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