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
#佛所说诵(下)<32-35,37,41,47卷>
##马作比喻相应<919~926>
##释迦族人相应<927~936>
##无始生死相应<937~939>
#919、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详说三种良马以喻三种善男子。增支部Assajaniya(良马),Khalunka(未调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有三种良马。
= 世间有三种良马。
= “良马”:Assajaniya。
“何等为三?谓有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有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有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 是哪三种呢?就是有一种马行步快捷,但毛色不鲜丽,身体也不强壮。有一种马行步快捷,毛色也鲜丽,但身体却不够强壮。有一种马行步快捷,毛色鲜丽,身体也长得很强壮。
“如是于此法、律有三种善男子。
= 同样地,在此如来的正法、戒律中也有三种善男子。
“何等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 是哪三种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但却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善男子是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何等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谓善男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能如实知道苦的真理,如实知道苦生起的真理,如实知道苦息灭的真理,如实知道息灭苦的途径的真理。
“如是知、如是见已,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捷疾具足。
= 他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见后,得到了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就叫做具足抉捷。
“云何非色具足?
“若有问阿毗昙、律,乃至不能为决定解说,是名色不具足。
= 怎样叫不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不能为人正确地解说,这就叫做不具足颜色。
“何等非形体具足?
“谓非名闻大德,乃至不感汤药、众具,是名形体不具足。
= 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乃至不能感致汤药、各种器具等物,这就叫做不具足形体。
“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 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
“何等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谓善男子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不受后有,是名捷疾具足。
=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却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对这苦的真理能如实知道,……乃至不再流转于生死的轮回中了,这就叫做具足快捷。
“云何色具足?
“谓若有问阿毗昙、毗尼,乃至能为决定解说,是名色具足。
= 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为人正确地解说,这就叫做具足颜色。
“何等为非形体具足?
“谓非名闻大德,乃至不能感汤药、众具。
= 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乃至不能感致汤药、各种器具等物。
“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体具足。
= 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却不具足形体。
“何等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谓善男子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不受后有,是名捷疾具足。
=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对这苦的真理能如实知道,……乃至不再流转于生死的轮回中了,这就叫做具足快捷。
“何等为色具足?
“谓善男子若有问阿毗昙、毗尼,乃至能为决定解说,是名色具足。
= 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为人正确地解说,这就叫做具足颜色。
“何等为形体具足?
“谓善男子名闻大德,乃至能感汤药、众具,是名形体具足。
= 怎样叫具足形体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他具有大德名闻,……乃至能感致汤药、各种器具等物,这就叫做具足形体。
“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 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0、本经叙说佛以具足色、力、捷疾之三种良马比喻具足戒律、精勤、解脱之三种善男子。增支部Ajaniya(良种〈马〉)、支曜译佛说马有三相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种良马,王所服乘。
= 世间有三种良马,为国王所驾乘。
“何等为三?谓良马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 是哪三种呢?就是有一种良马毛色鲜丽,身强力壮,行步快捷。
服(fú) = 古文从舟,兼做声符。舟两旁的夹木。(服从,顺服[obey;submit <oneself> to]/衣服,服装[clothes]/通“负”。负荷;驾驶[drive]。)
“如是于正法、律有三种善男子,世所奉事、供养、恭敬,为无上福田。
= 同样地,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也有三种善男子,为世人所奉事、供养、恭敬,是无上福田之处。
“何等为三?谓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 是哪三种呢?就是善男子具足颜色、具足勇力、具足快捷。
“何等为色具足?
“谓善男子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色具足。
= 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善男子能安住于净戒,守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都很圆满,看见微细罪过,能生起怖畏,受持学戒,这就叫做具足颜色。
“何等力具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
“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
= 怎样叫具足勇力呢?就是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能使它断除,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使它生起,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
“未生善法令起,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
“已生善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是名力具足。
= 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已生起的善法能保持而不忘失,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这就叫做具足勇力。
“何等为捷疾具足?
“谓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捷疾具足。
= 怎样叫具足快捷呢?就是对这苦的真理能够如实知道,……乃至得到阿罗汉果,不再受未来生死轮回的果报,这就叫做具足快捷。
“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 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颜色,具足勇力,具足快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1、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良马具备四能,善男子亦成就四德。增支部Ajanna(良种〈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良马,四能具足,当知是良马,王所服乘。
= 世间有一种良马,具备了四种能力,应知这匹良马,是为国王所驾乘。
“何等为四?所谓贤善、捷疾、堪能、调柔。
= 是哪四种能力呢?就是贤善、捷疾、堪能、调柔。
“如是善男子四德成就,世所宗重,承事供养,为无上福田。
= 同样地、善男子如果成就四种功德,就会为世人所敬重,承事供养,是无上福田之处。
宗(zōng) = 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被传达、表示或暗示的意思;主旨[purport]/尊敬[respect]。)
“何等为四?谓善男子成就无学戒身、无学定身、无学慧身、无学解脱身。”
= 是哪四种呢?就是善男子成就了阿罗汉的无学戒身、无学定身、无学慧身、无学解脱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2、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良马依利钝可分为四种,善男子亦有四种。增支部Patoda(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别译杂阿含作「舍卫国祇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四种良马,有良马驾以平乘,顾其鞭影驰駃,善能观察御者形势,迟速左右,随御者心,是名,比丘!世间良马第一之德。
= 世间有四种良马,有一种良马,以平常骑乘来驾御它,它只要看到快速挥舞的鞭影,它就善能观察御者的形势,或迟或速,或左或右,随顺御者的心意而奔驰。比丘啊!这就是世间最好的第一种良马。
駃(kuài) = 古通“快”,迅疾。
驰駃 = 駃同快。驰駃,形容鞭影往返快速。
形势(xíng shì) = 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的相对的或综合的境况[situation;circumstance;condition;state of affairs]。
迟(chí) = 慢慢走。泛指慢[walk
slowly;slow]。(晚[late]。)
“复次,比丘!世间良马不能顾影而自惊察,然以鞭杖触其毛尾则能惊速察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世间第二良马。
= 其次,比丘啊!世间有一种良马,他不能看到鞭影就自动警惕觉察,然而当鞭杖触到它的毛端时,它就能警惕而很快地觉察御者的心意,或迟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驰,这就是世间的第二种良马。
“复次,比丘!若世间良马不能顾影,及触皮毛能随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则能惊察,随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比丘!第三良马。
= 其次,比丘啊!有一种世间的良马,它不能在看到鞭影及触到皮毛时,就能随即察觉人的心意,必须要在鞭杖稍打到皮肉时,它才能警惕察觉,然后随顺御者的心意,或迟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驰。比丘啊!这就是世间的第三种良马。
“复次,比丘!世间良马不能顾其鞭影,及触皮毛,小侵肤肉,乃以铁锥刺身,彻肤伤骨,然后方惊,牵车著路,随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世间第四良马。
= 其次,比丘啊!世间有一种良马,它不能在看到鞭影,及触到皮毛,或稍打到皮肉时就能察觉,须要在以铁锥刺身,穿透皮肤伤及骨头时,它才知警惕,拉着车子上路,随顺御者的心意,或迟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驰,这就是世间的第四种良马。
锥(zhuī) = 钻孔的工具[awl]。( 用锥刺[stab with awl]。)
“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种善男子。
= 同样地,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也有四种善男子。
“何等为四?谓善男子闻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顾影则调,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伏。
= 是哪四种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当他听闻到别的聚落有男子或女人因疾病而困苦,乃至死亡了,听闻之后,就能生起恐怖,引发正思惟,就如良马看到鞭影就调伏一样,这就是于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一种善男子。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
“见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毛尾,能速调伏,随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伏。
= 其次,有一种善男子,它不能于听闻到别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时,生起怖畏,引发正思惟;然而当他亲自见到别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时,就能生起怖畏,引发正思惟,就如那良马被鞭杖触到毛端时,就能快速调伏,随顺御者的心意一样,这就是于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二种善男子。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
“然见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所亲近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肤肉,然后调伏,随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于圣法、律而自调伏。
= 其次,有一种善男子,他不能在听闻或亲见别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时,生起怖畏之心,引发正思惟;然而当他看见自己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亲近的人有老、病、死苦时,就会生起怖畏,引发正思惟,就如那良马,被鞭杖打触到它的皮肉了,然后才调伏,随顺御者的心意而奔驰,这就是于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三种善男子。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亲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
“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厌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侵肌彻骨,然后乃调,随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于圣法、律能自调伏。”
= 其次,有一种善男子,他不能在听闻或看见别聚落中的男子、女人以及所亲近的人有老、病、死苦时,就生起怖畏心,引发正思惟;然而当自己有老、病、死苦时,他就能生起厌恶怖畏之心,引发正思惟,就如那良马被铁锥刺肉彻骨时,才被调伏,随顺御者的心一样,这就是于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四种善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3、本经叙说调马师以柔软、粗重、柔软粗重等三种法调伏恶马,犹不调者则杀之;佛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犹不调者,不复与语、不复教诫。增支部Kesi(只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调马师名曰只尸,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观世间甚为轻贱,犹如群羊。
= 那时,有位调马师名叫只尸,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观察世间非常卑下低贱,就像一群羊。
= “只尸”:Kesi,人名。
“世尊!唯我堪能调马;
“狂逸恶马,我作方便,须臾令彼态病悉现,随其态病,方便调伏。”
= 世尊!只有我才能驯伏马,无论如何狂奔乱跳的马,我只要运用一些方法,片刻之间就能使它的各种病态都显现,我就随顺着它的病态,运用方法给予驯伏。」
佛告调马师聚落主:“汝以几种方便调伏于马?”
= 你运用几种方法来驯伏马匹呢?
马师白佛:“有三种法调伏恶马。
“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粗涩,三者柔软粗涩。”
= 我以三种方法来驯伏恶马。是哪三种呢?第一是柔软,第二是粗涩,第三是柔软与粗涩并用。
= “一者柔软,二者粗涩,三者柔软粗涩”:巴利本作Sanhena
Pi Vinemi,Pharusena Pi Vinemi,Sanha-pharusena
Pi Vinemiti(或用柔软调伏,或用粗涩调伏,或用柔软粗涩调伏)。
涩(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种方便调马,犹不调者,当如之何?”
= 你运用这三种方法来驯伏马,如果还有不能驯伏的马儿,那该怎么办呢?
马师白佛:“遂不调者,便当杀之。
“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 调马师答佛陀说:「如果还是不能驯伏马儿的话,那就只有把它杀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要使我丢面子。」
遂(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final]。)
调马师白佛:“世尊是无上调御丈夫,为以几种方便调御丈夫?”
= 调马师反问佛陀说:「世尊您是无上的调御丈夫,您运用几种方法来调御众生呢?」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
“何等为三?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粗涩,三者柔软粗涩。”
= 我也是运用三种方法来调御众生。是哪三种呢?第一是一向柔软,第二是一向粗涩,第三是柔软与粗涩并用。
佛告聚落主:“所谓一向柔软者,如所说: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报;
“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报。
= 所谓一向柔软,就如所说:这是身善行,这是身善行的果报;这是口善行、意善行,这是口善行、意善行的果报。
“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为柔软。
= 这就叫做天道,这就叫做人道,这就叫做化生善道,这就叫做涅槃,这就是柔软的教法。
“粗涩者,如所说:是身恶行,是身恶行报;
“是口、意恶行,是口、意恶行报。
= 所谓粗涩,就如所说:这是身恶行,这是身恶行的果报;这是口恶行、意恶行,这是口恶行、意恶行的果报。
“是名地狱、是名畜生、是名饿鬼、是名恶趣、是名堕恶趣,是名如来粗涩教也。
= 这就叫做地狱道,这就叫做畜生道,这就叫做饿鬼道,这就叫做恶道,这就叫做堕恶道,这就是如来粗涩的教法。
“彼柔软粗涩俱者,谓如来有时说身善行,有时说身善行报;
“有时说口、意善行,有时说口、意善行报。
= 所谓柔软与粗涩并用,就是如来有时讲说身善行,有时讲说身善行的果报;有时讲说口善行、意善行,有时说口善行、意善行的果报。
“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报;
“有时说口、意恶行,有时说口、意恶行报。
= 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的果报;有时说口恶行、意恶行,有时说口恶行、意恶行的果报。
“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堕恶趣,是名如来柔软粗涩教。”
= 这就叫做天道,这就叫做人道,这就叫做善道,这就叫做涅槃;这就叫做地狱道,这就叫做畜生道、饿鬼道,这就叫做恶道,这就叫做堕恶道,这就是如来柔软与粗涩并用的教法。
调马师白佛:“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
= 世尊啊!如果运用这三种方法去调御众生,还有人不被调御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
“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 也应该把他杀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要使我受到屈辱。
调马师白佛言:“若杀生者,于世尊法为不清净,世尊法中亦不杀生,而今言杀,其义云何?”
= 如果杀生,在世尊的教法中为不清净,世尊的教法中也不许杀生,可是现在您却说杀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来法中杀生不清净,如来法中亦不杀生;
“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
= 是的!是的!在如来的教法中杀生是不清净,如来的教法中也不许杀生;然而在如来的教法中,用哪三种方法教授他,都还不能把他调伏好的人,我就不再与他交谈,不再教授他,不再告诫他了。
“聚落主!于意云何?如来法中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
= 调马师聚落主啊!你意见怎样呢?在如来的教法中,我不再与他交谈,不再教授他,不再教诫他,他难道不就跟死人一样了吗?
调马师白佛:“实尔,世尊!不复与语,永不教、诫,真为死也。
= 确实如此,世尊啊!如果您不再与他交谈,永远不再教授、教诫他的话,他真的就像是死人一样了。
“世尊!以是之故,我从今日离诸恶不善业。”
= 世尊啊!由于以上所说的缘故,我从今天起,要舍弃一切邪恶不善的行为。
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说!”
= 你说得真好!
时,调马师聚落主只尸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924、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详说恶马八态及恶丈夫八过。增支部Khalunka(未调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别译杂阿含作「舍卫国祇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马有八态。
= 世间的马有八种恶态。
“何等为八?谓恶马临驾车时,后脚踏人,前脚跪地,奋头啮人,是名世间马第一态。
= 是哪八种呢?就是恶马临驾车时,后脚践踏人,前脚跪地,抬头咬人,这就是世间马的第一种恶态。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置身<其中>[place
oneself]。)
奋(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挥动;举起;舞动[wield]。)
啮(niè) = 用嘴咬[gnaw]。
“复次,恶马就驾车时,低头振轭,是名世间恶马第二之态。
= 其次,恶马在驾车时,低着头摇振车轭,这就是世间马第二种恶态。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
“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下道而去,或复偏厉车,令其翻覆,是名第三之态。
= 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偏离道路而去,或故意横冲直撞,使它翻覆,这就是第三种恶态。
厉(lì) = 磨刀石[rubstone]。(严厉<威严不随和>[severe;stern]/猛烈[violent]。)
偏厉车 = 厉,暴虐之意。偏厉车,指马拉着车故意横冲直撞之意。
“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仰头却行,是名世间恶马第四之态。
= 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故意仰起头来向后退走,这就是世间恶马的第四种恶态。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小得鞭杖,或断缰折勒,纵横驰走,是名第五之态。
= 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稍受鞭打,就或会弄断缰勒,恣意奔驰,这就是第五种恶态。
缰(jiāng) = 马缰绳[rein;halter]。
勒(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restrain;rein in]/捆住;套住;或捆住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紧[strap or tie sth.tight]。)
纵横(zòng héng) = 竖和横互相交错[in
length and breadth;lengthwise and sidewise;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奔放自如[with
great ease;freely]/奔驰无阻[move
about freely;overrun]/放肆;无所顾忌[unbridled;unscrupulous]/指合纵连横[rival political
theories]。
“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举前两足,而作人立,是名第六之态。
= 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会高举前两足,做人站立之状,这就是第六种恶态。
“复次,世间恶马就驾之时,加之鞭杖,安住不动,是名第七之态。
= 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虽然用鞭杖驱策,它却不理不睬,仍安立不动,这就是第七种恶态。
“复次,世间恶马就驾之时,丛聚四脚,伏地不起,是名第八之态。
= 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之时,它却聚拢四脚,伏在地上不愿起来,这就是第八种恶态。
丛(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如是,世间恶丈夫于正法、律有八种过。
= 同样地,世间邪恶不正的人于如来正法、戒律中也犯有八种过失。
“何等为八?若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罪而发举时,彼则瞋恚,反呵责彼言:‘汝愚痴,不辩不善,他立举汝,汝云何举我?’
= 是哪八种呢?就是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就会很愤怒,反而责备那些梵行者说:『你真愚笨,不明事理,所做也不善,别人举发你过错,你如何反举发我呢?』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如彼恶马后脚双踏,前脚跪地,断鞅折轭,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一之过。
= 就如那恶马以后面双脚踢人,前脚跪地,弄断颈鞅折断车轭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一种过失。
鞅(yāng) = 套在马颈或马腹上的皮带[martingale]。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反出他罪,犹如恶马怒项折轭,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二之过。
=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反而更举出其它的罪过来。就如那恶马愤怒地用颈项来弄断车轭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二种过失。
= “以见、闻、疑举”:巴利本作Bhikkhu
Bhikkhum Apattiya Codenti(诸比丘难诘〈另一〉比丘之罪过)。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不以正答,横说余事,瞋恚、骄慢,隐覆、嫌恨、不忍,无所由作,如彼恶马不由正路,令车翻覆,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三之过。
=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不正面答复,转说其它之事,内心愤怒,骄傲怠慢,隐藏罪过,心有怨恨,不能忍受别人的举过,不愿改正。就如那恶马不循正路而行,致使车子翻覆,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三种过失。
= “不忍”:不能忍受别人之举罪。
由(yóu) = 听凭;听任[allow;let]/遵从;遵照[follow]/原由;缘故[reason]/因为;由于[because of;due to]。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令其忆念,而作是言:‘我不忆念!’
=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使他能忆念正法时,他却这样答说:『我不愿忆念正法!』
“抵突不伏,如彼恶马却缩转退,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四之过。
= 排斥而不顺从。就如那恶马畏缩而后退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四种过失。
抵(dǐ) = 挤,推[squeeze out]。(抵赖,拒不承认事实[deny]。)
突(tū) = 狗从穴中突然而出[dog
run out suddenly]。(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
[assault forward or outward]/忽然;猝然[suddenly]。)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摄持衣钵,随意而去,如彼恶马加以鞭杖,纵横驰走,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五之过。
=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轻蔑不畏忌梵行者,也不畏忌比丘僧,收拾衣钵,随意离去。就如那恶马加以鞭杖驱策,它就恣意奔驰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五种过失。
= “不数”:不畏忌。
蔑(miè) = 从苜,从戍。“苜”是眼睛歪斜无神,“戍”是戍守人。合而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眼睛红肿看不清[<be
red and swolle in eye> can not see clearly]。(轻视;轻侮。亦作“懱”[disdain;despise]。)
「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十八经此处作「其心都无畏忌,众僧及举事者」。不数,不畏惧。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自处高床,与诸上座共诤曲直,如彼恶马双脚人立,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六之过。
=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自坐于高床上,和众上座比丘们相争论着是非曲直。就像那恶马高举前面两脚做人站立的形状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六种过失。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默然不应,以恼大众,如彼恶马加其鞭杖,兀然不动,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七之过。
=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静默不应,恼怒大众。就如那恶马以鞭杖捶打它,它却直立不动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七种过失。
兀(wù) =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高耸特出的样子[towering
and level]。(还;仍然;到目前依旧[still]。)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则便舍戒,自生退没,到于寺门,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舍戒退没。’
=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就因此舍去戒法,退失善根,走到寺门而这样说:『你们可以宁静、欢喜快乐地安住着了,我自己已舍戒还俗。』
「则便舍戒,……我自舍戒退没」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彼犯罪人,即便舍戒,退失善根,罢道还俗。既休道已,在寺门边,住立一面,语诸比丘:『我今还俗,为满汝等所愿以不?汝今欢喜极快乐不?』」。
“如彼恶马丛聚四足,伏地不动,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八之过。
= 就如那恶马聚拢四脚,伏在地上不动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八种过失。
“是名比丘于正法、律有八种丈夫过恶。”
= 如此就叫做比丘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有八种人们所犯的过恶。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5、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说良马八德及善比丘八德。增支部Ajanna(良马)、支曜译佛说马有人态譬人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良马,有八种德成就者,随人所欲,取道多少。
= 世间的良马,有成就八种善德的话,就能随人所欲或长或短地取道奔驰。
“何等为八?生于良马乡,是名良马第一之德。
= 是哪八种呢?就是生于良马之乡,这就是良马的第一种善德。
“复次,体性温良,不惊恐人,是名良马第二之德。
= 其次,它的体性温良,不会惊恐人,这就是良马的第二种善德。
“复次,良马不择饮食,是名良马第三之德。
= 其次,良马不会挑择饮食,这是良马的第三种善德。
“复次,良马厌恶不净,择地而卧,是名良马第四之德。
= 其次,良马厌恶污秽不净,择地而卧,这是良马的第四种善德。
“复次,良马诸情态速为调马者现,马师调习,速舍其态,是名良马第五之德。
= 其次,良马的各种情态会很快地显现给调马师看,调马师给予调教,它很快便舍弃病态,这是良马第五种善德。
“复次,良马安于驾乘,不顾余马,随其轻重,能尽其力,是名良马第六之德。
= 其次,良马会安于驾乘,不顾其余马儿,随所担负的轻重,能尽己力,这是良马的第六种善德。
“复次,良马常随正路,不随非道,是名良马第七之德。
= 其次,良马常随顺正路而行,不随顺非正路,这是良马的第七种善德。
“复次,良马若病、若老,勉力驾乘,不厌不倦,是名良马第八之德。
= 其次,良马虽是生病或衰老,仍会勉力驾乘,不厌不倦,这是良马的第八种善德。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如是,丈夫于正法、律八德成就,当知是贤士夫。
= 同样地,人们若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成就八种善德的话,应知他就是一位贤士了。
“何等为八?谓贤士夫住于正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一之德。
= 是哪八种善德呢?就是贤士能安住于正戒,遵守波罗提木叉的律仪,威仪、行处都很圆满,看见微细罪,能生起怖畏,受持学戒,这就是贤士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的第一种善德。
“复次,丈夫性自贤善,善调、善住,不恼、不怖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
= 其次,贤士自性贤善,善于调习,与人和睦相处,不恼怒、不怖畏诸梵行者,这就是贤士的第二种善德。
“复次,丈夫次行乞食,随其所得,若粗、若细,其心平等,不嫌、不著,是名丈夫第三之德。
= 其次,贤士能依次行乞食,随自己所得,无论粗劣或细致的食物,他的心都能保持平等,不嫌恶,也不贪好,这就是贤士的第三种善德。
“复次,丈夫心生厌离于身恶业,口、意恶业,恶不善法及诸烦恼,重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其厌离,是名丈夫第四之德。
= 其次贤士对于身恶业,以及口恶业、意恶业,能生起厌离心,知道邪恶不善法及一切烦恼,会使人再受到三界生死轮回的炽盛苦报,于未来世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更增长他的厌离心,这就是贤士的第四种善德。
“复次,丈夫若有沙门过,谄曲不实,速告大师及善知识,大师说法则时除断,是名丈夫第五之德。
= 其次,贤士自己若犯了沙门罪过,心有谄曲不实时,能很快向大师及善知识举发自己的罪过,等大师为说法教诫后,便能随时断除己过,这就是贤士的第五种善德。
“复次,丈夫学心具足,作如是念:‘设使余人学以不学,我悉当学。’
= 其次,贤士具足求学之心,能有这样想法:假使其余的人,无论他们要学习或不学习,我都应当要学习。
“是名丈夫第六之德。
= 这就是贤士的第六种善德。
“复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
= 其次,贤士能遵行八正道,不行邪道,这就是贤士的第七种善德。
“复次,丈夫乃至尽寿,精勤方便,不厌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
= 其次,贤士乃至尽己形寿,都能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厌不倦,这就是贤士的第八种善德。
“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随其行地,能速升进。”
= 贤士能成就如此的八种善德,随他所行的境地,必能快速地向更高的境界升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6、本经叙说佛告诜陀迦旃延,良马不念水草,但念驾乘之事,比丘亦应不念贪欲缠,而如实修出离之称。增支部Sandha(诜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梨聚落的深谷精舍里。
= “那梨聚落深谷精舍”:Natike
Ginjakavasathe,别译杂阿含作「那提迦国瓮寔迦精舍」。
尔时,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
= 你应当修习真实正确的禅定,不要去修习不良的禅定,像那不良的恶马一样,被系缚在马槽里,它不去想着我所应做、或所不应做的事情。
= “诜陀”:Sandha,比丘名。
= “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巴利本作Ajaniya
Jjhayitam Jhayatha,Ma Khalunka-jjhayitam(当修良马之禅,莫修未调马之禅)。别译杂阿含作「定意莫乱,当如善乘,调摄诸根;勿同恶马,诸根驰散。」
诜(shēn) = 众多的样子[numerous]。
「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 = 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当修良马之禅,莫修未调马之禅」。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经此处作「定意莫乱,当如善乘,调摄诸根;勿同恶马,诸根驰散」。「强良」,明本作「强梁」,是刚强凶暴之意。参阅南北所传,可见「强良禅」应是不良禅、邪恶禅而言。
槽(cáo) = 四边高起,中间凹入的畜兽饮食器具[trough]。
枥(lì) = 喂马的槽[manger]。(马房[stable]。)
槽枥(cáo lì) = 养马的地方。
“但念谷草。
= 一心只想着吃榖草。
“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
“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
= 同样地,一个人由于对贪欲的结缚多所修习的缘故,所以他就会用贪欲的心去思惟事理,不能如实知道正确的出离道,心常驰散,随着贪欲的结缚烦恼而要去求取禅定;也由于对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等烦恼多所修习的缘故,所以就不能如实知道正确的出离道,而用疑盖等烦恼的心去思惟事理,想去求得禅定。
骋(chěng) = 纵马向前奔驰[gallop]。
“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
= 诜陀啊!如果是真正的良马,系在马槽里,它不会想着吃水草,只会想着驾乘的工作。
「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如善乘马系之枥上,其心都不思于水草」。
“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
“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 同样地,人们也不应想着贪欲的结缚,要如实知道安住于出离道,不以贪欲的结缚烦恼去求取禅定;也不应想着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结縳烦恼,要多住于出离道;如实知道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结缚烦恼,不以疑等结缚烦恼去求取禅定。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
= 就像这样,诜陀啊!比丘如此修习禅定的话,不依于地而修禅,也不依于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
“不依此世、不依他世,
“非日、月,
“非见、闻、觉、识,
“非得、非求,
“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 不依于此世,也不依于他世;不依于日,也不依于月;不依于见、闻、觉、识;不依于所得,也不依于推求;不随顺于觉,也不随顺于观而修禅。
“诜陀!比丘如是修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 诜陀啊!比丘这样修习禅定的话,那么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就会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唱诵诗偈说:
= “伊湿波罗”:梵Isvara,又名自在,为印度教之神。
= “波阇波提”:Pajapati,又名生主,为印度教之神。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 『皈依您这位大士,皈依您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因为我们还不能知道,应当依于何法而得禅定?』
尔时,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 当时,有位跋迦利尊者在于佛陀后面,他拿着扇子帮佛搧凉。
时,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
= 此时,跋迦利问佛陀说:「世尊啊!比丘如果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习禅定,要如何入于禅定呢?
“云何比丘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 为什么比丘修习禅定,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都会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唱诵诗偈: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 皈依您这位大士,皈依您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因为我们还不能知道,应当依于何法而得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
= 佛陀告诉跋迦利说:「比丘对于地想要能调伏地想,对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想、非想非非想入处想。
“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
= 以及此世、他世想,日、月想,见、闻、觉、识想,或得、或求想,或觉、或观想,这些想要全部将它调伏。
“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 跋迦利啊!比丘这样修禅的话,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 跋迦利啊!比丘这样修禅的话,那么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就会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唱诵诗偈: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何所依而禅?”
= 皈依您这位大士,皈依您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因为我们还不能知道,应当依于何法而得禅定?
佛说此经时,诜陀迦旃延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诜陀迦旃延比丘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
跋迦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 跋迦利比丘不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了清净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跋迦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7、本经叙说佛为摩诃男说优婆塞之道。相应部Ma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 “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rame,地名。
时,有释种名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优婆塞?”
= 那时,有位释迦族人名叫摩诃男,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男居士)呢?」
= “摩诃男”:Mahanama,佛称赞谓「心恒悲念一切之类,第一优婆塞」。统治迦毗罗卫国之王。
佛告摩诃男:“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作是说言:‘我今尽寿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
= 在家清白,常修习清净,成就男子学佛之相,并如此地说:『我从今以后,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做为一位优婆塞,愿佛陀证知我!』
“是名优婆塞。”
= 这样就叫做优婆塞。
= “佛告摩诃男…是名优婆塞”:别译杂阿含作「在家白衣归依三宝,以是义故,名优婆塞,汝即其人。」巴利本作Yato Kho Buddham
Saranam Gato Hoti,Dhammam Saranam Gato Hoti,Sangham Saranam Gato Hoti,Ettavata
Kho Upasako Hoti(以有归依、归依法、归依僧之缘故,唯此即成为优婆塞)。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优婆塞信具足?”
= 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正信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者,于如来所,正信为本,坚固难动,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坏。
= 就是做一位优婆塞,对于如来,以正信为根本,坚固不移,一切沙门、婆罗门、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余世间,都不能改变他的正信。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信具足。”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正信。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戒具足?”
= 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戒律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不乐作。
= 就是优婆塞远离了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寻欢作乐。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戒具足。”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正戒。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闻具足?”
= 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多闻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闻具足者,闻则能持,闻则积集,若佛所说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悉能受持。
= 所谓优婆塞具足多闻,就是他于听闻教法后能够受持,听闻教法后都能记忆于心中,对于佛陀的说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他全部都能受持。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闻具足。”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多闻。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舍具足?”
= 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具足施舍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舍具足者,为悭垢所缠者,心离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脱施、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
= 所谓优婆塞具足施舍,就是被悭吝的烦恼所缠缚的人,他的心灵远离了悭吝的烦恼,不执著于家,修习解脱施、勤施、常施,乐于施舍财物,平等布施。
悭(qiān) = 吝啬[stingy]。
住于非家 = 古印度习俗,老年之后,离家修道,四处游行参学,乃至老死于外,故云住于非家。在中国无此习俗,白话译文改作「不执著于家」。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舍具足。”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施舍。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智慧具足?”
= 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智慧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智慧具足者,谓此苦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
= 所谓优婆塞具足智慧,就是说他能如实知道人生的苦恼,如实知道苦恼产生的因素,如实知道苦恼的寂灭,如实知道息灭苦恼的方法。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智慧具足。”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智慧。
尔时,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五法
|
定义
|
信具足
|
坚固信佛
|
戒具足
|
持守五戒
|
施具足
|
离悭、清净施
|
闻具足
|
听闻受持佛法
|
慧具足
|
如实知四圣谛
|
#928、本经叙说佛为摩诃男叙说在家之三果。参阅相应部Ma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与五百优婆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
= 那时,释氏摩诃男和五百位优婆塞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者,在家净住,乃至尽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证知我!”
=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就是在家能常习清净,……乃至尽形寿,都能皈依三宝,做为一位优婆塞,愿佛陀证知我!」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
= 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得须陀洹果(初果)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
= 所谓优婆塞得须陀洹果,就是说他对于身见、戒取、疑等三种结惑烦恼都已断除,也已如实了知。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得须陀洹果。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
= 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得斯陀含果(二果)呢?
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
= 就是优婆塞对于三种结惑烦恼都已断除,也已如实了知,且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变得微薄了。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得斯陀含果。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
= 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得阿那含果(三果)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 所谓优婆塞得阿那含果,就是说他对于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烦恼都已断除,也已如实了知。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得阿那含果。
时,摩诃男释氏顾视五百优婆塞,而作是言:“奇哉!诸优婆塞!在家清白,乃得如是深妙功德。”
= 这时,释氏摩诃男回头看看五百位优婆塞,然后说:「真是奇妙!各位优婆塞啊!在家修持清白,竟然能得到如此深妙的功德。」
时,摩诃男优婆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929、本经叙说佛为摩诃男说优婆塞所应具足之十六法。增支部Ma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
=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呢?」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尽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证知我!”
= 所谓优婆塞,就是说他在家修持清白,……乃至尽形寿,皈依三宝,做为一位优婆塞,愿佛陀证知我!
摩诃男白佛:“世尊!云何为满足一切优婆塞事?”
= 世尊啊!怎样叫满足一切优婆塞的事行呢?
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有信无戒,是则不具,当勤方便,具足净戒。
= 如果身为优婆塞,有信而没有戒的话,就是不具足。应当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使净戒具足。
“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则不具;
“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习布施,令其具足满。
= 如果具足了信与戒,然而却不布施的话,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修习布施,使它圆满具足。
“信、戒、施满,不能随时往诣沙门,听受正法,是则不具;
“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随时往诣塔寺,见诸沙门。
= 如果具足了信、戒、施,然而却不能随时前往拜访沙门,听受正法,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随时前往塔寺拜访。
“不一心听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闻修习满足,闻已不持,是不具足;
“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随时往诣沙门,专心听法,闻则能持。
= 如果拜见诸沙门,却不能专心听受正法的话,这样也是不具足。如果信、戒、施、闻等都已修习满足了,可是听后却不受持,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随时前往拜访沙门,专心听法,闻法后就能受持。
“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是不具足;
“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闻,闻则能持;
“持已,观察甚深妙义,而不随顺知法次法向,是则不具;
“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闻,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
= 但是不能观察诸法深义的话,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如果具足信、戒、施、闻,闻后就能受持;受持后,也能观察甚深的妙义,然而却不能随顺知道法的规则与趋向,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具足信、戒、施、闻,受持观察,透彻地了解深妙的义理,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
“摩诃男!是名满足一切种优婆塞事。”
= 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满足一切优婆塞的事行。
摩诃男白佛:“世尊!云何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 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能安慰自己,却不能安慰他人呢?
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能自立信,不能令他立于正信;
“自持净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
“自行布施,不能以施建立于他;
“自诣塔寺见诸沙门,不能劝他令诣塔寺往见沙门;
“自专听法,不能劝人乐听正法;
“闻法自持,不能令他受持正法;
“自能观察甚深妙义,不能劝人令观深义;
“自知深法,能随顺行法次法向,不能劝人令随顺行法次法向。
= 如果优婆塞自己能建立正信,却不能教他人建立正信;自己能受持净戒,却不能教他人具足受持净戒;自己能行布施,却不能教他人能行布施;自己能前往塔寺拜见诸沙门,却不能劝他人使前往塔寺拜见沙门;自己能专心听法,却不能劝导他人乐听正法;自己闻法后能受持,却不能教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观察甚深的妙义,却不能劝导他人观察深奥的妙义;自己知道深妙的正法,能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却不能劝导他人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
「若优婆塞能自立信,不能令他立于正信」 = 两句「信」字原作「戒」,今依前后经意及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三经改正。
“摩诃男!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 摩诃男啊!成就如此八法的话,就叫做优婆塞能安慰自己,却不能安慰别人。
摩诃男白佛:“世尊!优婆塞成就几法,自安安他?”
= 世尊啊!优婆塞成就几法的话,就能安慰自己,也安慰他人呢?
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
= 如果优婆塞成就十六种法的话,就叫做优婆塞能安慰自己,也能安慰他人。
“何等为十六?摩诃男!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
“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
“自行布施,教人布施;
“自诣塔寺见诸沙门,亦教人往见诸沙门;
“自专听法,亦教人听;
“自受持法,教人受持;
“自观察义,教人观察;
“自知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亦复教人解了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
= 是哪十六种法呢?摩诃男啊!如果优婆塞具足正信,也能教导他人有正信;自己受持净戒,也能教导他人受持净戒;自己行布施,也能教人行布施;自己前往塔寺拜见诸沙门,也能教导他人往见诸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也能教人听法;自己受持正法,也能教人受持正法;自己观察法义,也能教人观察法义;自己知道甚深的妙义,能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也能教导他人了解甚深的妙义,随顺法的规则趋向而修行。
“摩诃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
= 摩诃男啊!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就叫做优婆塞能安慰自己,也能安慰他人。
“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诸大众悉诣其所,谓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于诸众中威德显曜,譬如日轮,初、中及后,光明显照。
= 摩诃男啊!如果优婆塞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那么一切大众都会去到他住处,就是所谓婆罗门众、剎帝利众、长者众、沙门众。他在所有大众中,威德显耀,譬如太阳,在上午、中午及下午,都能光明显照。
“如是,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后,威德显照。
= 同样地,优婆塞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从初始、中间到后面,始终都能威德显照。
“如是,摩诃男!若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间难得。”
= 就像这样,摩诃男啊!如果优婆塞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乃是世间极难得的事。
佛说此经已,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作礼而去。
#930、本经叙说摩诃男忧命终生处,佛以大树作譬,告彼未来生天。相应部Ma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翼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
=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这迦毘罗卫国安稳丰乐,人民众多,我每次出入城之时,跟有众多的随从,也常遇上狂象、狂走的人及奔车逸马。
“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 我自己很担心跟这些狂妄的人物同生共死,而忘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 我自己这样想着:我身死命终之后,将往生那里呢?」
「我每出入时,……当生何处?」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四经此处「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于我,我于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入何趣中?受何果报?」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 不要惶恐!不要害怕!你将来命终之后,不会堕生于恶道中。终究也不会受到恶报。
「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命终之后,生于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
“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 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而生长,如果把树头砍断,它将会往那个方向倾倒呢?
「譬如大树,……当堕何处?」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墬落?」
输(shū) = 转运,运送[transport;convey]。(灌输;灌注[instil
into;pour into]。)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 将会随它顺下、顺注、顺输的方向而倾倒。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 你也是像这样,将来命终之时,不会堕生于恶道中,终究也不会受到恶报。
“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 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长夜地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将来命终之时,这身体无论是被火烧,或抛弃于坟场里,经风吹日晒,日久之后成为尘埃,然而你的心、意、识,在久远的长夜里,已被正信所熏陶,被戒、施、闻、慧所熏陶,所以你的神识会上升,向于安乐之处,未来会受生于天界。
冢(zhǒng) = 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曝(pù) = 从日,暴声。字本作“暴”,小篆字形,从日,从出,从廾,从米。会合表示把米拿到阳光下照晒。廾,两手捧物。晒[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931、本经叙说佛告摩诃男,若比丘于学地求生上地,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增支部Ma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
=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在于学地修习的比丘,想要求取他所未得到的阿罗汉果,升入于安稳的涅槃境地。
「若比丘在于学地,……安稳涅槃」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五经此处作「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所作未办,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
“世尊!彼当云何修习,多修习住,于此法、律得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世尊啊!那么他应当怎样去修习,又常多修习,才能在这正法、戒律中得以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做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呢?」
佛告摩诃男:“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
= 如果在于学地修习的比丘,想要求取他所未得到的阿罗汉果,升入于安稳的涅槃境地,在这个时候,他应该修习六种随念,乃至得进入涅槃。
“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
= 譬如饥饿的人,身体很瘦弱,要获得美味的食物,身体才能肥胖润泽。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槃。
= 同样地,比丘住在学地里,想要求取所未得到的阿罗汉果,升入于涅槃之境,那么他就要修习六种随念,乃至能很快地得到安乐的涅槃境地。
“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是哪六种随念呢?就是圣弟子要随念如来之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
= 圣弟子如此忆念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的结缚烦恼,也不会生起瞋恚、愚痴之心,他的心保持正直。
“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
“随喜心已,欢悦;
“欢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其心定;
“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险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 因此能得到如来的真义,得到如来的正法,就在于如来的正法与如来之处得到了随喜心;有随喜心后,心生欢悦;心欢悦后,身得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他的心就能安定;心得安定后,那么圣弟子在于凶险的众生中,就能无所罣碍,进入法的洪流之中,乃至达到涅槃境地。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长大[grow]/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
猗息 = 猗,即「倚」字,依也。猗息,即止息。
“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
=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法之事——世尊的正法、戒律,能使人在现世中出离生死轮回的炽盛烦恼,不须多时,在现世中,由自己的觉证,就能通达涅槃境地。
“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
= 圣弟子如此忆念正法的话,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法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
“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
“向斯陀含、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
“向阿罗汉、得阿罗汉,
“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
=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于僧之事——世尊的弟子僧都是依于善、依正理、依质直、依诚敬而行的人,他们都是随顺正法而修行。有向于须陀洹道、得须陀洹果,向于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道、得阿罗汉果。这些四双八辈的贤圣,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众,他们都已具足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的知见,是人们所应奉迎,承事供养的贤圣,也是世间美好的福田。
「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 = 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作「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
“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槃。
= 圣弟子如此忆念僧事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僧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复次,圣弟子自念净戒: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
= 其次,圣弟子自己要随念净戒之事——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达的人称誉戒,智慧的人不厌恶戒。
「圣弟子自念净戒,……智者不厌戒」 = 别译杂阿经此处作「云何念戒,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杂戒、无垢戒、离恐惧戒、非戒盗戒、清净戒、具善戒」。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圣弟子己戒之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叹、无执」。
“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槃。
=圣弟子如此忆念净戒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戒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复次,圣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众生中而得离悭垢处,于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
= 其次,圣弟子自己要随念布施之事——我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在悭吝的众生中,我已远离了悭吝,不执著于家而行解脱的布施,常亲自布施,乐行施舍之法,圆满地行平等布施。
= “自手施”:亲手施供于人。
「圣弟子自念施事,……具足等施」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圣弟子随念己之舍而谓:『呜呼!于我有利。呜呼!于我有善利。我于悭垢所缠众中,心离悭垢而住家,施无所惜,舒展其手(而施),乐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
“圣弟子如是念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升进涅槃。
= 圣弟子如此忆念布施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施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复次,圣弟子念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若有正信心者,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当行此正信;
“彼得净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今亦当行此戒、施、闻、慧。’
=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诸天之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果有正信之心的话,在此人世命终之后,就会生往诸天,所以我应当修习正信;如果能有清净的戒、施、闻、慧,在此人世命终之后,就会生往诸天,所以我现在也应当修习这戒、施、闻、慧。
“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
= 圣弟子如此忆念诸天的话,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他的内心因依于诸天而得正直。
“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
“随喜已,生欣悦;
“欣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
“觉受乐已,得心定;
“心定已,彼圣弟子处凶险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水流。
= 那圣弟子有如此直心的话,就能得到深妙的法利,与深妙的义利,也能得到诸天的利益而随喜;随喜后,就会心生欢悦;欢悦后,身便得轻安;身得轻安后,便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便能得到心灵的安定;心灵安定后,那圣弟子虽处于凶险的众生之中,也能没有一切的罣碍,而入于正法的洪流之中。
“念天所熏故,升进涅槃。
= 由于念天的熏陶,所以就能升进于涅槃境地。
「戒、施、闻、慧」 = 原作「戒、施、闻、舍、慧」,「舍」字根据本经稍后经句,予以删除。
「其心正直,缘彼诸天」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心其时,即依天而质直」。
“摩诃男!若比丘住于学地,欲求上升安乐涅槃,如是多修习,疾得涅槃者,于正法、律速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摩诃男啊!如果住于学地修习的比丘,想要求得上升于安乐的涅槃境地,能这样地多予修习,而很快得到涅槃的话,那么在正法、戒律中便能快速地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做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由「六念」而完成「七觉支」
|
|
念觉支
|
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
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
|
喜觉支
|
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
|
猗觉支
|
欢悦已,身猗息;
|
定觉支
|
身猗息已,觉受乐;受乐已,其心定;
|
舍觉支
|
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
#932、本经叙说佛有远行,摩诃男不舍,佛为彼说应依信、戒、闻、施、慧等五法及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增支部Ma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
= 那时,有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为世尊缝制衣服。
时,释氏摩诃男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世尊不久三月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钵,人间游行。
= 当时,释氏摩诃男听说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世尊将在不久之后,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束,做好了衣服,就会持着衣钵,到人间游行教化去了。
闻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四体不摄,迷于四方,闻法悉忘。
= 他知道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迷糊不清,把听闻过的法也全都忘了。
“以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世尊不久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钵,人间游行。
= 因为我听闻到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为世尊您缝制衣服,知道世尊不久之后,结夏安居结束,等做好了衣服,您将持着衣钵,到人间游行教化去了。
“是故我今思惟: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 所以我现在思考着:何时才又能看见世尊及众知识比丘呢?」
佛告摩诃男:“汝正使见世尊、不见世尊,见诸知识比丘及与不见,但当念于五法,精勤修习。
= 无论你有看到世尊,或没有看到世尊,有看到众知识比丘,或者没有看到,你都只当忆念五种法,要精勤地修习。
“摩诃男!当以正信为主,非不正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为本,非不智慧。
= 摩诃男啊!应当要以正信为主,不是不用正信;要以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为根本,不是不用具足智慧等法。
“如是,摩诃男!依此五法,修六念处。
= 同样地,摩诃男啊!要依这五种法,而更修习六种念处。
“何等为六?此摩诃男!念如来,当如是念,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
= 是哪六种呢?摩诃男啊!就是要忆念如来之事,应该这样忆念——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
“当念法、僧、戒、施、天事,乃至自行得智慧。
= 也应该要忆念法、僧、戒、施、天之事,乃至能自行得到智慧。
“如是,摩诃男!圣弟子成就十一法者,则为学迹,终不腐败,堪任知见、堪任决定,住甘露门,近于甘露,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
= 就像这样,摩诃男啊!圣弟子如果成就这十一种法的话,就是把握了学习的方法,终究不会败坏,能有知见,能够决定,住于甘露门,而近于甘露,但还不能一切很快地就得到甘露涅槃之境。
= “甘露”:不死之药,喻涅槃。
“譬如伏鸡伏其卵,或五或十,随时消息,爱护将养,正复中间放逸,犹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
= 譬如母鸡孵蛋,或五颗、或十颗,母鸡都能随时照顾,爱护长养,即使这期间偶有放逸懈怠,但还是能运用爪与嘴来啄破卵,使小鸡生出来。
“所以者何?以彼鸡母初随时消息,善爱护故。
= 为什么呢?因为那只母鸡开始时都能随时照顾,善于爱护的缘故。
“如是圣弟子成就十一法者,住于学迹,终不腐败,乃至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
= 同样地,圣弟子如果成就这十一种法的话,就是把握了学习的方法,终究不会败坏,……乃至还不能一切很快地就得到甘露涅槃之境。
佛说此经已,摩诃男释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933、本经叙说佛有远行,摩诃男不舍,佛为彼说信、戒、施、闻、空、慧等六法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增支部Mahanama(摩诃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
时,释氏摩诃男闻诸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世尊不久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钵,人间游行。
= 当时,释氏摩诃男听说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世尊于不久之后,结夏安居结束,做好了衣服,他将持着衣钵,到人间游行教化去了。
闻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体不摄,迷于四方,先所闻法,今悉忘失。
= 他知道后,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迷糊不清,先前所听闻的法,现在全都给忘了。
“以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乃至人间游行。
= 因为我听到有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乃至您就要到人间游行教化去了。
“我作是念: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 我这样地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世尊,以及众知识比丘呢?」
佛告摩诃男:“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
= 无论你有看见如来,或没有看见如来;无论你有看见众比丘,或没有看见众比丘,你都应当经常勤修六种法。
“何等为六?正信为本,戒、施、闻、空、慧以为根本,非不智慧。
= 是哪六种呢?就是要以正信为根本,也要以戒、施、闻、空、慧为根本,不是不用智慧等法。
“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
= 所以,摩诃男啊!依这六种法修习后,还要更增修六种随念——念如来之事……乃至念天事。
“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
“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缘自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成就这十二种随念,圣弟子的一切恶行便会退减,不再增长,以致消灭而不再生起,远离烦恼的尘垢,不再增长烦恼的尘垢,一切舍离,不再执取;因不执取,所以就不会贪著;因为不执取贪著,所以可依此而自得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934、本经叙说世尊病瘥未久,摩诃男来问正受与解脱之关系,阿难说学人及无学人之戒、定、慧解脱以引摩诃男语。增支部Sakka(释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毘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正受故解脱,非不正受。
=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依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是由于有禅定,所以才得到解脱,而不是没有禅定。
“云何,世尊!为先正受而后解脱耶?为先解脱而后正受耶?为正受解脱不前不后一时俱生耶?”
= 怎样呢?世尊啊!是先有禅定而得解脱呢?还是先有解脱而后得禅定呢?或者是禅定与解脱不前不后,是同时共生的呢?」
尔时,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诃男第二第三问,佛亦再三默然住。
= 当时,世尊保持静默,没有作答。摩诃男以同样问题经第二次、第三次的再问,但佛陀还是再三的静默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 这时,阿难尊者就在佛陀后面,拿着扇子为佛搧凉。
尊者阿难作是念:释氏摩诃男以此深义而问世尊,世尊病差未久,我今当说余事,以引于彼语。
= 阿难尊者这样想着:释氏摩诃男拿这么深奥的义理来请问世尊,世尊才病愈不久,我现在应该说些其它的事,来引开他的话题。
“摩诃男!学人亦有戒,无学人亦有戒;
“学人有三昧,无学人亦有三昧;
“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
“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
= 于是他就说:「摩诃男啊!在学地修习的人有戒,在无学地的阿罗汉也有戒;在学地修习的人有三昧,在无学地的阿罗汉也有三昧;在学地修习的人有他的智慧,在无学地修学的人也有他的智慧;在学地修习的人有解脱,在无学地的阿罗汉也有解脱。」
摩诃男问尊者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
“云何学人三昧?云何无学人三昧?
“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
“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
= 什么是在学地修习者的戒呢?什么是无学地阿罗汉的戒呢?什么是在学地修习者的三昧呢?什么是无学地阿罗汉的三昧呢?什么是在学地修习者的智慧呢?什么是无学地阿罗汉的智慧呢?什么是在学地修习者的解脱呢?什么是无学地阿罗汉的解脱呢?
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
“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 当这圣弟子安住于戒法,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受持学戒;圆满地受持学戒后,就能远离五欲、五盖等邪恶不善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中。
“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
= 如此地具足三昧后,就能如实知道这苦的真理,如实知道这苦生起原因,如实知道这苦的寂灭,如实知道这苦息灭的方法;
“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 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见后,便能断除并知道欲界的五种结惑——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除这欲界的五种结惑后,就能在相应之处受生,由阿那含果而进入般涅槃中,不再还生此世间来了。
“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圣弟子在这个时候,就是成就了修习者的戒、修习者的三昧、修习者的智慧、修习者的解脱,他在未来将会灭尽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自己知道做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 圣弟子在这个时候,就是成就了阿罗汉的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智慧、无学解脱。
“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 就像这样,摩诃男啊!这就是世尊所说在学地修习者的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以及无学地阿罗汉的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尔时,释氏摩诃男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礼佛而去。
= 当时,释氏摩诃男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男去不久,语尊者阿难:“迦毗罗卫释氏乃能与诸比丘共论深义?”
= 那时,世尊知道摩诃男离去不久,就问阿难尊者说:「迦毘罗卫国的释迦族人都能和众比丘一起议论深义吗?」
阿难白佛:“唯然,世尊!迦毗罗卫释氏能与诸比丘共论深义。”
= 阿难答佛陀说:「是的,世尊啊!迦毘罗卫国的释迦族人都能和众比丘们一起议论深义。」
佛告阿难:“迦毗罗卫诸释氏快得善利,能于甚深佛法贤圣慧眼而得深入。”
= 迦毘罗卫国的释迦族人很快地就得到善利了,他们能够以贤圣的法眼而深入于甚深的佛法之中。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35、本经叙说沙陀与摩诃男议论须陀洹成就四法或三法,共诣佛所,佛为彼等说四法成就须陀洹。相应部Godha(沙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名曰沙陀,语释氏摩诃男:“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几种法?”
= 那时,有位释氏名叫沙陀,他问释氏摩诃男说:「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几种法呢?」
= “沙陀”:Godha,人名。
摩诃男答言:“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四法。
= 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四种法。
“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须陀洹。”
= 是哪四种呢?就是对于佛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并成就圣戒,这就是须陀洹成就的四种法。
释氏沙陀语释氏摩诃男:“莫作是说!莫作是言:世尊说四法成就须陀洹。
= 释氏沙陀告诉释氏摩诃男说:「你不要这样说!不要说: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四种法。
= “莫作是说…四法成就须陀洹”:别译杂阿含作「汝今不应说言如来说四不坏信。」
“然彼三法成就须陀洹。
= 应说须陀洹是成就三种法。
“何等为三?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如是三法成就须陀洹。”
= 是哪三种呢?就是对于佛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僧坚定不移的净信,须陀洹是成就这三种法。」
如是第三说,释氏摩诃男不能令沙陀受四法,释氏沙陀不能令摩诃男受三法,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他们二人如此三次的辩说,可是释氏摩诃男不能令沙陀接受他所说的四法,而释氏沙陀也不能使摩诃男接受他所说的三法,于是他们就一起去拜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释氏摩诃男白佛言:“世尊!释氏沙陀来诣我所,问我言:‘世尊说几法成就须陀洹?’
= 释氏摩诃男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释氏沙陀来到我住处,问我说:『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几种法呢?』
“我即答言:‘世尊说四法成就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如是四法成就须陀洹。’
= 我就答说:『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四种法。是哪四种呢?就是对于佛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并且成就圣戒,须陀洹就是成就这四种法。』
“释氏沙陀作是言:‘释氏摩诃男!莫作是语:『世尊说四法成就须陀洹』,但三法成就须陀洹。何等为三?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世尊说如是三法成就须陀洹。’
= 释氏沙陀却这样说:『释氏摩诃男啊!你不要这样说: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四种法。应说须陀洹只成就三种法。是哪三种呢?就是对于佛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世尊说须陀洹是成就这三种法。』
“如是再三说,我亦不能令彼释氏沙陀受四法,释氏沙陀亦不能令我受三法,是故俱来诣世尊所。
= 我们彼此再三地辩说,我不能使释氏沙陀接受我说的四种法,而释氏沙陀也不能使我接受他说的三种法,所以我们一起来拜见世尊您。
“今问世尊,须陀洹成就几法?”
= 现在就请问世尊,须陀洹是成就几种法呢?
时,沙陀释氏从座起,为佛作礼,合掌白佛:“世尊!若有如是像类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僧,我宁随世尊,不随比丘僧。
= 当时,释氏沙陀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假如有类似这样的法义问题,一为世尊所说,一为比丘僧所说,我宁愿随从世尊的说法,而不随从比丘僧。
“或有如是像类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尼僧、优婆塞、优婆夷、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我宁随世尊,不随余众。”
= 或有类似这样的法义问题,一为世尊所说,一为比丘尼僧、优婆塞、优婆夷、或天、或魔、或梵、或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说,那我宁愿随从世尊的说法,而不随从其余大众。
尔时,世尊告释氏摩诃男:“如摩诃男!释氏沙陀作如是论,汝当云何?”
= 这时,世尊问释氏摩诃男说:「摩诃男啊!释氏沙陀这样的说法,你意见怎样呢?」
摩诃男白佛:“世尊!彼沙陀释氏作如是论,我知复何说!
= 世尊啊!那释氏沙陀这样的说法,我知道了还会说什么!
“我唯言善,唯言真实。”
= 我只会说他说得对,讲得很真实。
佛告摩诃男:“是故当知四法成就须陀洹,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如是受持。”
= 所以你也应该要知道须陀洹是成就四种法,就是对于佛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并且成就圣戒,你要这样受持。
时,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936、本经叙说佛为诸释氏解说声闻之种种境界,并记说百手释氏命终后得须陀洹。相应部Sarakani
<or Saranani>(百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迦毗罗卫释氏集供养堂,作如是论,问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彼百手释氏命终,世尊记彼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那时,有迦毘罗卫国的释迦族人聚集在供养堂里,他们彼此议论着,并问摩诃男说:「为什么那位释氏百手命终,最后的记说中,世尊记说他得到须陀洹果,不会堕入恶道中,决定会正确地趋向正觉,最多只在天上、人间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呢?
= “百手释氏”:Sarakani Sakka,人名。别译杂阿含作「粗手释」。
“然彼百手释氏犯戒饮酒,而复世尊记彼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
= 然而那位释氏百手曾犯戒饮酒,可是世尊却又记说他得到须陀洹果,……乃至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汝摩诃男!当往问佛,如佛所说,我等奉持!”
= 摩诃男啊!你应当前往请问佛陀,然后依照佛陀所说的,我们再受持奉行!
尔时,摩诃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迦毗罗卫诸释氏集供养堂,作如是论:‘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是中百手释氏命终,世尊记说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汝今当往重问世尊,如世尊所说,我等奉持!’
= 当时,摩诃男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我们迦毘罗卫国的众释迦族人聚集在供养堂里,这样的议论着:『摩诃男啊!为什么这释氏百手命终,最后的记说中,世尊会记说他得到了须陀洹果,……乃至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呢?你现在应该前往重问世尊,依照世尊的说法,我们再受持奉行!』
“我今问佛,惟愿解说!”
= 我现在就请问佛陀,希望您能加以解说!
佛告摩诃男:“善逝大师,善逝大师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逝,而心正念、直见,悉入善逝正法、律。
= 所谓善逝大师,善逝大师是圣弟子所称说的,口称说着善逝,他的心就会有正念、直见,全部趋入于善逝的正法、戒律中。
“正法、律者,圣弟子所说,口说正法,发心正念、直见,悉入正法。
= 正法、戒律是圣弟子所称说的,口称说着正法、戒律,他的心就会引发正念、直见,全都趋入于正法之中。
“善向僧,善向僧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向,发心正念、直见,悉入善向。
= 所谓善向僧,善向僧是圣弟子所称说的,口称说着善向,他的心就会引发正念、直见,全都趋入于善向之中。
“如是,摩诃男!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
= 就像这样,摩诃男啊!如果圣弟子对于佛一向有清净的信仰,对于法、僧一向有清净的信仰,对于诸法有明利的智慧、出离的智慧、决定的智慧,具足八解脱(八背舍)禅定,能以身做证,以智慧之见,断除一切烦恼,了知一切烦恼。
“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
= 像这样的圣弟子就不会趋向于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不会堕入恶道中,就可称说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了。
阿罗汉俱解脱 = 据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九经,此处作「俱解脱阿罗汉」。佛光大辞典谓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皆得解脱之阿罗汉,即为俱解脱阿罗汉。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 其次,摩诃男啊!如果圣弟子一向对于佛有清净的信仰,……乃至有决定的智慧,但还未得到八解脱的禅定,具足以身做证,然而他能知见断除了烦恼。像这样的圣弟子不会堕于恶道,乃至可成为慧解脱的圣者。
「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 「是名」根据前文宜作「如是」,文意较顺,其后五类句亦同。慧解脱,远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
= 其次,摩诃男啊!如果圣弟子一向对于佛有清净的信仰,……乃至有决定的智慧,得到八解脱的禅定,具足以身做证,然而却不见断除烦恼,像这样的圣弟子不会堕于恶道,乃至可成为身证阿那含的圣者。
身证 = 据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九经,此身证乃指身证阿那含而言。
“复次,摩诃男!若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
= 其次,摩诃男啊!如果圣弟子一向对于佛有清净的信仰,……乃至有决定的智慧,却还未得到八解脱的禅定,具足以身做证,然而对于正法、戒律尚能如实知见,像这样的圣弟子不会堕于恶道,乃至可成为见到的圣者。
见到 = 据别译杂阿含经云:「如来教法,彼随顺不逆,是名见到」。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
= 其次,摩诃男啊!如果圣弟子一向对于佛有清净的信仰,……乃至有决定的智慧,能如实知见正法、戒律,虽还未得到见到的境地,但像这样的圣弟子不会堕于恶道,乃至可成为信解脱的圣者。
信解脱 = 据别译杂阿含经云:「佛所教法,彼随顺解脱,是名信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 其次,摩诃男啊!如果圣弟子深信佛陀清净的言说,深信法、僧清净的言说,对于信、精进、念、定、慧五法,能以增上的智慧去详细了解且加以接受,像这样的圣弟子不会堕于恶道,乃至可成为随法行的圣者。
随法行 = 见道位中利根之圣者,自思惟法而成行之人。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 其次,摩诃男啊!如果圣弟子深信佛的言说清净,也深信法、僧的言说清净,然而对于信、精进、念、定、慧五法,却欠缺智慧去了解接受,像这样的圣弟子也不会堕于恶道,乃至可成为随信行的圣者。
随信行 = 见道位中钝根之圣者,依信而成行之人。
“摩诃男!此坚固树,于我所说能知义者,无有是处!
= 摩诃男啊!像这棵坚固树,如果说它对于我的说法都能够了解其中的意义,那是不可能的事!
“若能知者,我则记说,况复百手释氏而不记说得须陀洹?
= 如果它真能了解的话,我也会为它记说未来的果报,更何况是释氏百手,能不记说他得到须陀洹果吗?
坚固树 = 别译杂阿含经作「婆罗树林」。婆罗,即坚固之义。
“摩诃男!百手释氏临命终时,受持净戒,舍离饮酒,然后命终,我记说彼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
= 摩诃男啊!释氏百手在他临命终时,已能受持净戒,舍离了饮酒,然后再逝世,所以记说他得到了须陀洹果,乃至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摩诃男释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阶段名称
|
特征
|
随信行(向须陀洹)
|
信三宝,修五根,少慧。
|
随法行(向须陀洹)
|
信三宝,修五根,增上智慧。
|
信解脱
|
得四不坏净,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
|
见到
|
得四不坏净,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八解脱。
|
身证
|
得八解脱,不见有漏断。
|
慧解脱
|
不得八解脱,知见有漏断。
|
阿罗汉俱解脱
|
八解脱,有漏断知。
|
阶段
|
阶段性成就
|
名称
|
1
|
八解脱具足身作证,有漏断知。
|
阿罗汉俱解脱
|
2
|
不得八解脱具足身作证,有漏断知见。
|
慧解脱
|
3
|
八解脱具足身作证,有漏断不见。
|
身证
|
4
|
不得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于正法律如实知见。
|
见到
|
5
|
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
|
信解脱
|
6
|
五根五力增上智慧,不堕恶趣。
|
随法行(向须陀洹)
|
7
|
五根五力少慧。不堕恶趣。
|
随信行(向须陀洹)
|
936经
|
821经
|
653经
|
《中阿含经》
|
(1)随信行
|
(1)信行
|
(1)信行
|
(18-01)信行
|
(2)随法行
|
(2)法行
|
(2)法行
|
(18-02)法行
|
(3)七有
|
(3)七有
|
||
(4)家家
|
(4)家家
|
(18-06)家家
|
|
(5)斯陀含
|
(5)斯陀含
|
||
(6)一种
|
(6)一种
|
(18-07)一种
|
|
(3)信解脱
|
(7)信解脱
|
(18-03)信解脱
|
|
(4)见到
|
(8)见到
|
(18-04)见到
|
|
(5)身证
|
(9)身证
|
(18-05)身证
|
|
(18-08)向须陀洹
|
|||
(18-09)得须陀洹
|
|||
(18-10)向斯陀含
|
|||
(18-11)得斯陀含
|
|||
(18-12)向阿那含
|
|||
(18-13)得阿那含
|
|||
(7)上流般涅槃
|
(18-18)上流色究竟
|
||
(8)有行般涅槃
|
(18-16)行般涅槃
|
||
(9)无行般涅槃
|
(18-17)无行般涅槃
|
||
(10)生般涅槃
|
(18-15)生般涅槃
|
||
(11)中般涅槃
|
(18-14)中般涅槃
|
||
(9-1)思法
|
|||
(9-2)升进法
|
|||
(9-3)不动法
|
|||
(9-4)退法
|
|||
(9-5)不退法
|
|||
(9-6)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
|
|||
(9-7)实住法
|
|||
(6)慧解脱
|
(9-8)慧解脱
|
||
(7)阿罗汉俱解脱
|
(12)俱解脱
|
(10)阿罗汉
|
(9-9)俱解脱
|
#937、本经叙说佛为波梨耶聚落之四十比丘说无常、苦、空、非我之法。相应部Timsamatta(三十名〈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里。
= “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巴利本作Rajagahe
Veluvane(王舍城竹园)。
时,有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一切皆修阿练若行、粪扫衣、乞食,学人未离欲,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 那时,有四十位比丘住在波梨耶聚落中,他们都是持阿练若行,着粪扫衣,乞食过活,但仍是还未离欲的学人。他们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 “四十比丘”:巴利本作Timsamatta
Bhikku(三十比丘)。
= “波梨耶”:巴利本作Paveyyaka,即Pava(波婆),村名。
= “阿练若行、粪扫衣、乞食”:Arannaka
Pamsukulika Pindapatika,为头陀行十二支之三支。
学人 = 学道之人。
尔时,世尊作是念:“此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皆修阿练若行、粪扫衣、乞食,学人未离欲,我今当为说法,令其即于此生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 当时,世尊这样想着:这四十位住在波梨耶聚落的比丘,他们都是修持阿练若行,着粪扫衣,乞食过活,但仍是还未离欲的学道之人,我现在应该为他们说法,使他们在此世就能不再生起烦恼,心灵得到解脱。
尔时,世尊告波梨耶聚落四十比丘:“众生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生死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这时,世尊就问波梨耶聚落的四十位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生死以来,便被愚痴无明所覆障,被贪爱的绳缚系住脖子,长夜在生死的轮回中流转,而不知道苦的本际。
“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水洪流趣于大海,中间恒水为多?
“汝等本来长夜生死轮转,破坏身体流血为多?”
= 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譬如恒河的水流向大海,是此中的恒河流水为多呢?还是你们自初始以来,长夜地在生死中轮回流转,破坏身体所流的血较多呢?
洪(hóng) = 大水[flood]。(大。与“小”相对[grand;great]。)
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其身破坏流血甚多,多于恒水百千万倍。”
= 依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义,我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这身体破坏所流的血极多,比恒河的流水还多百千万倍。
佛告比丘:“置此恒水,乃至四大海水为多?
“汝等长夜轮转生死,其身破坏血流为多?”
= 且置此恒河水不谈,乃至是四大海的水为多呢?还是你们长夜地在生死中轮回流转,这身体所流的血较多呢?
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其身破坏流血甚多,逾四大海水也。”
= 依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义,我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这身体破坏所流的血极多,超过这四大海的水。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出身血甚多无数,过于恒水及四大海。
= 说得好啊!说得真好!你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所流出的身血极多无量,超过了恒河水及四大海水。
“所以者何?汝于长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头、尾、四足,其血无量。
= 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长夜以来,曾生于象群中,或被砍断耳、鼻、头、尾、四足,流血无量。
“或受马身,驼、驴、牛、犬诸禽兽类,断截耳、鼻、头、足四体,其血无量。
= 或曾受生为马,以及驼、驴、牛、犬各种禽兽之类,被砍断耳、鼻、头、足四体,流血无量。
“汝等长夜或为贼盗,为人所害,断截头、足、耳、鼻,分离四体,其血无量。
= 你们在长夜里,或曾为盗贼,被人杀害,砍断头、足、耳、鼻,四体分离,流血无量。
“汝等长夜身坏命终,弃于冢间,脓坏流血,其数无量。
= 你们长夜以来身坏命终,被弃于坟冢之间,腐坏流血,其数无量。
“或堕地狱、畜生、饿鬼,身坏命终,其流血出,亦复无量。”
= 或者堕于地狱、畜生、饿鬼道中,身坏命终后,所流出的血,也是无量无数的。
佛告比丘:“色为是常?为非常耶?”
= 物质现象是恒常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 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 如果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会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 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 如果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的话,那就是变易之法,圣弟子还可在这物质现象中察见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比丘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如此。
佛告比丘:“若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如实知;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所有的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在远处或在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要如实知道这样的情况;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
“厌离已不乐,不乐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圣弟子能这样观察的话,就会厌离色,也会厌离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厌离后,就不会爱乐它;不爱乐它后,就能得到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是法时,四十比丘波梨耶聚落住者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这些住在波梨耶聚落的四十位比丘便能不生起烦恼,心灵得到了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38、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无始生死以来所流泪多于四大海水,当出离生死。相应部Assu(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生从无始生死以来,长夜地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
“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
= 你们意见怎样呢?恒河的流水,乃至四大海水,这样的水为多呢?还是你们长夜在生死轮回中流转,所流的泪水较多呢?
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恒水及四大海。”
= 依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义,我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流泪极多,超过于恒河水及四大海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非彼恒水及四大海。
= 说得好啊!说得真好!你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流泪很多,不只是那恒河水及四大海水之多而已。
“所以者何?汝等长夜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宗亲、知识,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
= 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长夜以来,丧失父母、兄弟、姐妹、宗亲、认识的朋友,或丧失钱财,因此而悲伤流泪,泪水极多无量。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汝等长夜弃于冢间,脓血流出,及生地狱、畜生、饿鬼。
= 你们长夜以来,死后被弃于坟冢间,脓血流出,或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道中。
“诸比丘!汝等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其身血泪甚多无量。”
= 众比丘啊!你们从无始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自身所流的血泪极多无量。
佛告诸比丘:“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其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 如果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圣弟子还可在这色中察见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如是见,乃至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众比丘啊!圣弟子能这样认知、这样观察,……乃至能于色中得到解脱;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得到解脱,也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39、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无始生死以来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当解脱生死。相应部Khiram(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众生从无始生死以来,被愚痴无明所覆障,贪爱的绳缚系住脖子,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及四大海,其水为多?
“汝等长夜轮转生死,饮其母乳为多耶?”
= 你们意见怎样呢?恒河的流水及四大海水,这样的水多呢?还是你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所饮的母乳较多呢?
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饮其母乳,多于恒河及四大海水。”
= 依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义,我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所饮的母乳,多于恒河及四大海的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饮其母乳,多于恒河及四大海水。
= 说得好啊!说得真好!你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所饮的母乳,多于恒河及四大海的水。
“所以者何?汝等长夜或生象中,饮其母乳,无量无数。
= 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长夜以来,或生于象群之中,所饮的母乳,无量无数。
“或生驼、马、牛、驴诸禽兽类,饮其母乳,其数无量。
= 或生在驼、马、牛、驴各种禽兽之类中,所饮的母乳,其数无量。
“汝等长夜弃于冢间,脓血流出,亦复无量。
= 你们长夜以来,或死而被弃于坟冢之间,脓血流出,也是无量无数。
“或堕地狱、畜生、饿鬼,髓血流出,亦复如是。
= 或者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道中,髓血流出,也是如此之多。
“比丘!汝等无始生死轮转已来,不知苦之本际。
= 比丘啊!你们从无始生死轮转以来,便不知苦的本际。
“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 怎样呢?比丘啊!色是恒常不变呢?还是变化无常呢?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比丘白佛:“非常,世尊!”
= 是变化无常,世尊!
“乃至圣弟子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于诸世间得无所取;
“不取已,无所著: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乃至圣弟子能于五蕴观察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不执取后,就能不贪著,知见: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