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_第四分_第30_3章《世记经》
= 阿须伦品第六;四天王品第七;忉利天品第八。
阿须伦品第六
= “阿须伦”:Asurin,又作阿修罗,译为非天、不端正、非善戏,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并常与帝释天交战。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大海水底有罗呵阿须伦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
“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
“其城门高一千由旬,广千由旬,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阿须伦王所治小城,当大城中,名轮输摩跋吒,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
“其城门高二千由旬,广千由旬,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于其城内别立议堂,名曰七尸利沙,堂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
尸利洒树/师利沙树/舍离沙树/尸利沙树 = Sirisa,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合昏树,乃吉祥之意。
“议堂下基纯以砗磲,其柱梁纯以七宝。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其堂中柱围千由旬,高万由旬。
“当此柱下有正法座,纵广七百由旬,雕文刻镂,七宝所成。
雕(diāo) = 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eagle]。(通“彫”。引申为雕刻[carve]。)
刻(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镂(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堂有四户,周匝栏楯,阶亭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亭(tíng) = 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后指驿亭[inn]。(养育[rear]。)
“其议堂北有阿须伦宫殿,纵广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议堂东有一园林,名曰娑罗,纵广万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中印度拘尸那罗城外娑罗树林亦以释尊般涅槃之圣地而闻名。
“其议堂南有一园林,名曰极妙,纵广万由旬,如娑罗园。
“其议堂西有一园林,名曰睒摩,纵广万由旬,亦如娑罗园林。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其议堂北有一园林,名曰乐林,纵广万由旬,亦如娑罗园林。
“娑罗、极妙二园中间生昼度树,下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树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 “昼度树”:Paricchattaka,又作波利质多,译为香遍、圆生,为生于忉利天之树。
波利耶怛罗拘陀罗树/波利耶多树/婆利质多罗树/婆疑质垢树/婆利耶怛罗拘陀罗树/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树/婆利阇多迦树/波利质多树
= Paricchattaka,系忉利天宫之树名。意译为圆生树、昼度树、香遍树。以其为树中之王,又称天树王。此树在忉利天善见城之东北角,位于杂乱园与欢喜园间,周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根茎枝叶花果皆有香气,能遍熏忉利天宫,故称香遍树。此树有神,名为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娱,故成为三十三天娱乐之所。
“又其睒摩、乐林二园中间跋难陀池,其水清凉,无有垢秽,宝堑七重,周匝砌厕,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
婆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 = Upananda,意译为重喜龙王、延喜龙王、大喜龙王、贤喜龙王、八大龙王之一。与难陀龙王为兄弟,故一般连称此二龙王为难陀跋难陀。优波难陀善能顺应人心,调御风雨,深得百姓欢喜,故有大喜等名称。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砌(qì) = 台阶[steps]。(放置砖或石料以及粘结料<如砂浆>造墙或扶壁[build by laying bricks
or stones]。)
厕(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于其池中生四种华,华叶纵广一由旬,香气流布亦一由旬;根如车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无数众鸟相和而鸣。
毂(gǔ) = 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nave]。
“又其池边有七重阶亭,门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阿须伦王臣下宫殿,有纵广万由旬者,有九千、八千,极小宫殿至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小阿须伦宫殿有纵广千由旬、九百、八百,极小宫殿至百由旬,皆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议堂北有七宝阶道入于宫中,复有阶道趣娑罗园,复有阶道趣极妙园,复有阶道趣睒摩园,复有阶道趣乐林园,复有阶道趣昼度树,复有阶道趣跋难陀池,复有阶道趣大臣宫殿,复有阶道趣小阿须伦宫殿。
“若阿须伦王欲诣娑罗园游观时,即念毗摩质多阿须伦王;毗摩质多阿须伦王复自念言:‘罗呵阿须伦王念我。’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
|
婆稚
|
Balin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
佉罗骞驮
|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
毗摩质多罗
|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
罗侯
|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罗呵阿须伦王前,于一面立。
“时,阿须伦王复念彼罗呵阿须伦王;彼罗呵阿须伦王复自念言:‘今王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阿须伦王复念睒摩罗阿须伦王;睒摩罗阿须伦王复自念言:‘今王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王复念大臣阿须伦;大臣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王复念小阿须伦;小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
“即自庄严,与诸大众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罗呵王身著宝衣,驾乘宝车,与无数大众前后围绕,诣娑罗林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华散地,华至于膝。
“时,罗呵王入此园已,共相娱乐,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娱乐讫已,便还本宫。
“其后游观极妙园林、睒摩园林、乐园林,亦复如是。
“时,罗呵王常有五大阿须伦侍卫左右:一名、提持,二名、雄力,三名、武夷,四名、头首,五名、摧伏;此五大阿须伦常侍卫左右。
夷(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太平[peaceful]/铲除;消灭;诛灭[exterminate;put to death]/毁灭[ruin]。)
“其罗呵王宫殿在大海水下,海水在上,四风所持: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持大海水,悬处虚空,犹如浮云,去阿须伦宫一万由旬,终不堕落。
“阿须伦王福报、功德、威神如是。”
############################################################
四天王品第七
佛告比丘:“须弥山王东千由旬提头赖吒天王城,名贤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
负责守护
|
率领
|
|
东方持国天王
|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
东胜神洲
|
乾闼婆、毗舍遮
|
南方增长天王
|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
南瞻部洲
|
鸠槃荼、薜荔多
|
西方广目天王
|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
西牛贺洲
|
龙、富单那
|
北方多闻天王
|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
北俱芦洲
|
夜叉、罗刹
|
“须弥山南千由旬有毗楼勒天王城,名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西千由旬有毗楼婆叉天王城,名周罗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门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各各纵广六千由旬。
“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众归城北有园林,名伽毗延头,纵广四千由旬,围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园城中间有池名那邻尼,纵广四十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以七宝堑厕砌其边,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中生莲华,青、黄、赤、白、杂色,光照半由旬,其香芬薰闻半由旬。
薰(xūn) = 香草名。即“蕙草”,又名“零陵香”[holy basil]。(香气、香味[aroma;fragrance of flowers]/以气味或烟气烤制物品。通“熏”[treat meat,fish,etc. with smoke]。)
“又其华根大如车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除日月宫殿,诸四天王宮殿纵广四十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诸宫殿有四十由旬、二十由旬,极小纵广五由旬。
“从众归城有宝阶道至贤上城,复有阶道至善见城,复有阶道至周罗善见城,复有阶道至可畏城、天敬城,复有阶道至伽毗延头园,复有阶道至那邻尼池,复有阶道至四天王大臣宫殿。
“若毗沙门天王欲诣伽毗延头园游观时,即念提头赖天王;提头赖天王复自念言:‘今毗沙门天王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乾沓和神前后围绕,诣毗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
= “乾沓和神”:Gandhabba,乾闼婆神,译为香行、食香,又称寻香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为持国天之部属。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健达缚/犍闼婆/彦达婆/干沓婆/干沓和/巘沓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
“时,毗沙门王复念毗楼勒天王;毗楼勒天王复自念言:‘今毗沙门王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究槃荼神前后围绕,诣毗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
= “究槃荼神”:Kumbhanda,又作鸠槃荼神,译为瓮形鬼、瓶腹,形面似冬瓜鬼,啖人之精气的鬼类,为增长天之部属。
俱槃荼/究槃荼/弓槃荼/鸠满拏/槃查/鸠槃荼 =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然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之名。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毗沙门王复念毗楼婆叉;毗楼婆叉复自念言:‘今毗沙门王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龙神前后围绕,诣毗沙门王前,于一面立。
= “龙神”:Naga,又作那伽神,为广目天之部属。
“毗沙门王复念四天王大臣;四天王大臣复自念言:‘今毗沙门王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诸天前后导从,诣毗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
“时,毗沙门天王即自庄严,著宝饰衣,驾乘宝车,与无数百千天神诣伽毗延头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华散地,华至于膝。
“时,王在园共相娱乐,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游观讫已,还归本宫。
“毗沙门王常有五大鬼神侍卫左右:一名、般阇楼,二名、檀陀罗,三名、醯摩跋陀,四名、提偈罗,五名、修逸路摩,此五鬼神常随侍卫。
= “五大鬼神”:Panca
Mahayakkha,又作五大夜叉神。
“毗沙门王福报、功德、威神如是。”
############################################################
忉利天品第八
三十三天/忉利天 = Tavatims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忉利天为帝释之住处,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传说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三个月。
佛告比丘:“须弥山王顶上有三十三天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
“城高百由旬,上广六十由旬。
“城门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
“相去五百由旬有一门,其一一门有五百鬼神守侍卫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大城内复有小城,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
“城高百由旬,广六十由旬。
“城门相去五百由旬,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一一城门有五百鬼神侍卫门侧,守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水精城琉璃门,琉璃城水精门;赤珠城玛瑙门,玛瑙城赤珠门;砗磲城众宝门。
“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玛瑙桄,玛瑙栏赤珠桄;砗磲栏众宝桄。
栏(lán) = 栏杆。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railing]。
桄(guàng) = 门、几、车、船、梯、床、织机等物上的横木[bar]。
“其栏楯上有宝罗网,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玛瑙铃,玛瑙罗网悬赤珠铃;砗磲罗网悬众宝铃。
“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华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华实;其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华叶;其琉璃树,琉璃根枝、水精华叶;其赤珠树,赤珠根枝、玛瑙华叶;玛瑙树者,玛瑙根枝、赤珠华叶;砗磲树者,砗磲根枝、众宝华叶。
“其七重城,城有四门,门有栏楯。
“七重城上皆有楼阁台观周匝围绕,有园林浴池,生众宝华,杂色参间,宝树行列,华果繁茂,香风四起,悦可人心;凫雁、鸳鸯、异类奇鸟,无数千种,相和而鸣。
凫(fú) = 水鸟,俗称“野鸭”[teal]。
雁(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鸳鸯(yuān yāng) = 亚洲一种亮斑冠鸭,雌雄常在一起[mandarin duck]。
“其小城外中间有伊罗钵龙宫,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 “伊罗钵龙宫”:为伊罗钵龙王(Erapatta)之宫殿。伊罗钵龙王前生毁坏佛戒,损伤树叶,故命终之后,受身为龙。
伊罗婆那龙象王 = Eravana,意译持水者、守地子、持地子。乃因陀罗天所乘御之白象王,系由乳海搅拌而生之十四宝之一。又或系雷鸣时所涌现之云,而将之比拟为动物,盖云涌之时,其形犹如象王成列。一般常将其与伊罗钵多罗龙王混同。
“其善见城内有善法堂,纵广百由旬,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
= “善法堂”:又作善见堂,为帝释天之讲堂。于此讲堂上,可思惟妙法,享受净乐,故名善法堂。
喜见城/天帝释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善法堂 = 帝释天讲堂名。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外之西南角,为忉利天诸天众之集会所。每逢三斋日,天众集于此堂,详论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
“其堂下基纯以真金,上覆琉璃。
“其堂中柱围十由旬,高百由旬。
“其堂柱下敷天帝御座,纵广一由旬,杂色间厕,以七宝成。
= “天帝”:Sakko
Devanam Indo,为天帝释之略称,又作释提桓因,即忉利天之主。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其座柔软,软若天衣,夹座两边左右十六座。
“堂有四门,周匝栏楯,以七宝成。
“其堂阶道纵广五百由旬,门郭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善见堂北有帝释宫殿,纵广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善见堂东有园林,名曰粗涩,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涩(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粗涩园中有二石垛,天金校饰:一名、贤,二名、善贤,纵广各五十由旬,其石柔软,软若天衣。
垛(duǒ) = 垛子;墙两侧或上头伸出的部分[buttress]。(堆,成堆的东西[pile;stack]。)
“善见堂南有园林,名曰画乐,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园内有二石垛,七宝所成:一名、画,二名、善画,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善见堂西有园林,名杂,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善见,二名、顺善见,天金校饰,七宝所成,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善见堂北有园林,名曰大喜,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喜,二名、大喜,砗磲校饰,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其粗涩园、画乐园中间有难陀池,纵广百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七重宝堑周匝砌厕,栏楯七重、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其池四面有四梯陛,周匝栏楯间以七宝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又其池中生四种华,青、黄、赤、白、红缥杂色间厕,其一华叶荫一由旬,香气芬薰闻一由旬,根如车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其池四面复有园林。
缥(piǎo) = 丝织物淡青色[light blue]。
“其杂园林、大喜园林二园中间有树名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树外空亭纵广五百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余忉利天宫殿纵广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诸宫殿有纵广九百、八百,极小百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诸小天宫纵广百由旬,有九十、八十,极小至十二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围绕,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善见堂北有二阶道至帝释宫殿,善见堂东有二阶道至粗涩园,复有阶道至画乐园观,复有阶道至杂园中,复有阶道至大喜园,复有阶道至大喜池,复有阶道至昼度树,复有阶道至三十三天宫,复有阶道至诸天宫,复有阶道至伊罗钵龙王宫。
“若天帝释欲至粗涩园中游观时,即念三十三天臣;三十三天臣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
“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众前后围绕,至帝释前,于一面立。
“帝释复念其余诸天;诸天念言:‘今帝释念我。’
“即自庄严,与诸天众相随,至帝释前,于一面立。
“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伊罗钵龙王复自念言:‘今帝释念我。’
“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华有一百叶,一一华叶有七玉女,鼓乐弦歌,抃舞其上。
抃(biàn) = 鼓掌[clap one's
hands]。
抃舞(biàn wǔ) = 因欢欣而鼓掌舞蹈。
“时,彼龙王作此化已,诣帝释前,于一面立。
“时,释提桓因著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顶上,其次两边各有十六天王,在龙顶上次第而坐。
= “璎珞”:Muttahara,即编玉成串,作为装饰之物。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a Devanam Ind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时,天帝释与无数诸天眷属围绕,诣粗涩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华散地,众华积聚,华至于膝。
“时,天帝释于贤、善贤二石垛上随意而坐,三十三王各次第坐。
“复有诸天不得侍从见彼园观,不得入园五欲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
“复有诸天得见园林而不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
“复有诸天得见、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
“复有诸天得入、得见,五欲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同故。
“游戏园中,五欲自娱,一日、二日至于七日,相娱乐已,各自还宫;彼天帝释游观画乐园、杂园、大喜园时,亦复如是。
“何故名之为粗涩园?入此园时,身体粗涩。
“何故名为画乐园?入此园时,身体自然有种种画色以为娱乐。
画色(huà sè) = 图画上的墨色。/绘画的颜料。
“何故名为杂园?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除阿须伦女,放诸婇女与诸天子杂错游戏,是故名为杂园。
“何故名为大喜园?入此园时,娱乐欢喜,故名大喜。
“何故名为善法堂?于此堂上思惟妙法,受清净乐,故名善法堂。
“何故名为昼度树?此树有神,名曰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娱乐,故名昼度。
“又彼大树枝条四布,华叶繁茂如大宝云,故名昼度。
“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
“何等为十?一者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毗楼,四名、毗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醯嵬,九名、物罗,十名、难头。
嵬(wéi) = 山高大的样子[lofty]。
“释提桓因有大神力,威德如是。
“阎浮提人所贵水华,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须乾头华,柔软香洁;其陆生华,解脱华、薝卜华、婆罗陀华、须曼周那华、婆师华、童女华;拘耶尼、郁单曰、弗于逮、龙宫、金翅鸟宫水陆诸华,亦复如是。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
||
三洲
|
毗提诃洲
|
Pubbavideha,全称弗婆毗提诃洲。又作东毗提诃洲、逋利婆鼻提贺洲、弗毗提诃洲、弗婆提洲、弗于逮洲。意译东胜身洲、东种种身洲、东种种与洲、前离体洲。在须弥山东方碱海中,其地人身殊胜,故以胜身名之。
|
阎浮提
|
Jambudipa,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Dakkhina-jambu-d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i-suvan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i,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
|
|
瞿陀尼洲
|
梵Godaniya,又作瞿耶尼洲、瞿陀尼耶洲、瞿夜尼洲、瞿伽尼洲、劬伽尼洲。意译作牛货洲、牛施洲。以其位于须弥山西方,采行以牛为货币之交易方式,故又称西牛货洲(梵Apara-godaniya,音译阿钵唎瞿陀尼),或称西瞿耶尼、西洲。
|
|
北俱卢洲
|
Uttarakuru,又作北拘卢洲、北洲、北单越、郁单越、北郁单越、郁多罗究留、嗢怛罗句嚧。意译胜处、胜生、高上。
|
“阿须伦宫水中生华,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柔软香洁;陆生华,殊好华、频浮华、大频浮华、伽伽利华、大伽伽利华、曼陀罗华、大曼陀罗华;四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所贵水陆诸华,亦复如是。
“天有十法。
“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众色,随意而现。
眴(xuàn) = 古同“眩”。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通“炫”。光耀[dazzlingly
brilliant]。)
“此是诸天十法。
“人有七色。
“云何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黄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白色;诸天、阿须伦有七色,亦复如是。
“诸比丘,萤火之明不如灯烛,
“灯烛之明不如炬火,
“炬火之明不如积火,
“积火之明不如四天王宫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
墎(guō) = 古同“郭”,城郭,外城。
“四天王宫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不如三十三天光明,
“三十三天光明不如焰摩天光明,
“焰摩天光明不如兜率天光明,
“兜率天光明不如化自在天光明,
“化自在天光明不如他化自在天光明,
“他化自在天光明不如梵迦夷天宫殿、衣服、身色光明,
梵迦夷天 = Brahma-kayika-deva,系色界初禅天之通称。
“梵迦夷天宫殿、衣服、身色光明不如光音天光明,
“光音天光明不如遍净天光明,
“遍净天光明不如果实天光明,
“果实天光明不如无想天光明,
“无想天光明不如无造天光明,
“无造天光明不如无热天光明,
= “无造天”:Aviha,又作阿卑和,译为无求、无烦,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
“无热天光明不如善见天光明,
“善见天光明不如大善见天光明,
“大善见天光明不如色究竟天光明,
“色究竟天光明不如他化自在天光明,
“他化自在天光明不如佛光明。
“从萤火光至佛光明,合集尔所光明,不如苦谛光明,集谛、灭谛、道谛光明。
“是故,诸比丘,欲求光明者,当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光明,当作是修行。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瞿耶尼、弗于逮人身亦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
“郁单曰人身长七肘,衣长十四肘,广七肘,衣重一两。
“阿须伦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铢。
铢(zhū) =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an ancient weight measure]。
“四天王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半两。
“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铢。
“焰摩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衣重三铢。
“兜率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衣重一铢半。
“化自在天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衣重一铢。
“他化自在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衣重半铢。
“自上诸天,各随其身而著衣服。
“阎浮提人寿命百岁,少出多减。
“拘耶尼人寿命二百岁,少出多减。
“弗于逮人寿三百岁,少出多减。
“郁单曰人尽寿千岁,无有增减。
“饿鬼寿七万岁,少出多减。
“龙、金翅鸟寿一劫,或有减者。
“阿须伦寿天千岁,少出多减。
“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少出多减。
“忉利天寿天千岁,少出多减。
“焰摩天寿天二千岁,少出多减。
“兜率天寿天四千岁,少出多减。
“化自在天寿天八千岁,少出多减。
“他化自在天寿天万六千岁,少出多减。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taro Maharaja,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梵迦夷天寿命一劫,或有减者。
“光音天寿命二劫,或有减者。
“遍净天寿命三劫,或有减者。
“果实天寿命四劫,或有减者。
“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或有减者。
“无造天寿命千劫,或有减者。
“无热天寿命二千劫,或有减者。
= “无热天”:Atapa,又作阿陀波,译为无恼,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
“善见天寿命三千劫,或有减者。
“大善见天寿命四千劫,或有减者。
“色究竟天寿命五千劫,或有减者。
色天/色行天/色界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
|
五净居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
16000大劫
|
善见天
|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
8000大劫
|
||
善现天
|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Vehapphala,谓此天众生福果最广、最胜。
|
500大劫
|
||
福生天
|
Punya-prasava,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
|
250大劫
|
||
无云天
|
Anabhraka,此天无苦、乐、忧、喜等四受,仅有舍受,故称无云。或谓此天以上为无云地,此天即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Subhakinna,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Appamanasubha,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
|
32大劫
|
||
少净天
|
Parittasubha,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Abhassara,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Appamanabha,此天之诸天众,若说话时,由口中显照无量之光明,故称无量光。或谓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诸天更为殊胜、殊妙而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光。
|
4大劫
|
||
少光天
|
Parittabha,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
Maha-brahman,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
3中劫
|
|
梵辅天
|
Brahma-purohita,为大梵天之辅相。
|
2中劫
|
||
梵众天
|
Brahma-parisajja,梵众为民。
|
1中劫
|
||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尸弃大梵 =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S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
|
“空处天寿命万劫,或有减者。
“识处天寿命二万一千劫,或有减者。
“不用处天寿命四万二千劫,或有减者。
“有想无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或有减者。
无色天/无色行天/无色界 = Arupa-dhatu,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
天寿
|
|
空无边处
|
Akasanancayatana,又作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天、空处。乃四无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厌离形色之身,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之果报。由于厌离形色故无色蕴,仅由受、想、行、识之四蕴而成‘异熟生’。无色界虽无处所,然有果报之差别,故暂付‘处’之名。
|
20000大劫
|
识无边处
|
Vinnanancayatana,为四无色界之第二。又作识无边处、无边识处、识无边处地、无量识处天、识入处。略称识处。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之果报。即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之识相,以先思惟无边之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
40000大劫
|
无所有处
|
Akincanna-ayatana,谓厌患识无边处,修无所有处定,所感之异熟果;即超越识无边处定,观所缘皆无所有,思惟无所有之相,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又称无所有处天。四无色界之第三。
|
60000大劫
|
非想非非想处
|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
|
80000大劫
|
“齐此为众生,齐此为寿命,齐此为世界,齐此名为生、老、病、死往来所趣,界、阴、入聚也。”
= 齐于此的,就为之众生,齐于此的为之寿命,齐于此的,为之世界,齐于此的,名叫生、老、病、死往来所趣的界阴的入聚是。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何谓为四?抟、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
|
段食
|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
触食
|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
思食
|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
识食
|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
“彼彼众生所食不同,阎浮提人种种饭、麨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
糗(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拘耶尼、弗于逮人亦食种种饭、麨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
“郁单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龙、金翅鸟食鼋鼍、鱼鳖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
鼋(yuán) = 大鳖[soft-shelled turtle]。
鼍(tuó) = 扬子鳄,钝吻鳄科的一种爬行动物,产于长江下游,是中国特产。亦称“鼍龙”,俗称“猪婆龙”[Yangtze
alligator]。
鳖(biē) = 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阿须伦食净抟食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
“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净抟食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
“自上诸天以禅定喜乐为食。
= 自此以上的诸天,都以禅定喜乐为他们的食。
“何等众生触食?卵生众生触食。
“何等众生念食?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是为念食。
“何等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名识食。
“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单曰人无有市易治生自活。
帛(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玑(jī) = 不圆的珠子[a pearl that is not quite round]。
“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郁单曰人无有婚姻、男女嫁娶;龙、金翅鸟、阿须伦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
“自上诸天无复男女。
“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人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龙、金翅鸟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阿须伦身身相近,以气成阴阳;四天王、忉利天亦复如是。
“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兜率天执手成阴阳,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
“自上诸天无复淫欲。
“若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此后识灭;泥梨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泥黎/泥梨/泥犁
= Niraya(音译泥啰耶),Naraka(音译捺洛迦)之略译。意即地狱。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畜生中,此后识灭;畜生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此后识灭;饿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得生人中,此后识灭;人中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四天王天,此后识灭;四天王识初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彼天初生,如人间一、二岁儿,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坐。
“彼天即言:‘此是我子。’
“由行报故,自然智生,即自念言:‘我由何行,今生此间?’
“即复自念:‘我昔于人间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由此行故,今得生天;我设于此命终,复生人间者,当净身、口、意,倍复精勤,修诸善行。’
“儿生未久便自觉饥,当其儿前有自然宝器,盛天百味自然净食,若福多者饭色为白,其福中者饭色为青,其福下者饭色为赤。
“彼儿以手掬饭著口中,食自然消化,如酥投火。
掬(jū) = 两手相合捧物[hold in both hands]。(抓取,取[grasp]。)
“彼儿食讫,方自觉渴,有自然宝器盛甘露浆,其福多者浆色为白,其福中者浆色为青,其福下者浆色为赤,其儿取彼浆饮,浆自消化,如酥投火。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彼儿饮食已讫,身体长大,与余天等,即入浴池沐浴澡洗,以自娱乐。
“自娱乐已,还出浴池,诣香树下,香树曲躬,手取众香,以自涂身。
“复诣劫贝衣树,树为曲躬,取种种衣,著其身上。
= “贝衣”:Kappasa,即棉布。
“复诣庄严树,树为曲躬,取种种庄严,以自严身。
“复诣鬘树,树为曲躬,取鬘贯首。
“复诣器树,树为曲躬,即取宝器。
“复诣果树,树为曲躬,取自然果,或食或含,或漉汁而饮。
漉(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复诣乐器树,树为曲躬,取天乐器,以清妙声和弦而歌,向诸园林,彼见无数天女鼓乐弦歌,语笑相向。
“其天游观,遂生染著,视东忘西,视西忘东。
“其初生时,知自念言:‘我由何行,今得生此?’
“当其游处观时,尽忘此念,于是便有婇女侍从。
“若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后识灭;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彼天初生,如阎浮提二、三岁儿,自然化现,在天膝上。
膝(xī) = 大腿和小腿相连关节的前部。通称膝盖[knee]。
“彼天即言:‘此是我男,此是我女。’
“亦复如是。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焰摩天;其天初生,如阎浮提三、四岁儿。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兜率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四、五岁儿。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五、六岁儿。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他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六、七岁儿,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半月三斋,云何为三?月八日斋、十四日斋、十五日斋,是为三斋。
= “斋”:Uposatha,又作乌脯沙陀,清净之意,后转斋为“时”,即过午不食之意。
“何故于月八日斋?常以月八日,四天王告使者言:‘汝等案行世间,观视万民,知有孝顺父母,敬顺沙门、婆罗门,宗事长老,斋戒布施,济诸穷乏者不?’
案(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案行(àn xíng)
= 谓按次序排列成行。
“尔时,使者闻王教已,遍案行天下,知有孝顺父母,宗事沙门、婆罗门,恭顺长老,持戒守斋,布施穷乏者。
“具观察已,见诸世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济穷乏者,还白王言:‘天王,世间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净修斋戒、施诸穷乏者,甚少!甚少!’
“尔时,四天王闻已,愁忧不悦,答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斋戒、不施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若使者见世间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则还白天王言:‘世间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施诸穷乏者。’
“四天王闻已,即大欢喜,唱言:‘善哉!我闻善言,世间乃能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何故于十四日斋?十四日斋时,四天王告太子言:‘汝当案行天下,观察万民,知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不?’
“太子受王教已,即案行天下,观察万民,知有孝顺父母、宗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
“具观察已,见诸世间有不孝顺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者,还白王言:‘天王,世间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净修斋戒、济诸贫乏者,甚少!甚少!’
“四天王闻已,愁忧不悦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斋戒、不济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太子若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即还白王言:‘天王,世间有人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勤修斋戒、施诸贫乏者。’
“四天王闻已,即大欢喜,唱言:‘善哉!我闻善言,世间能有孝事父母、宗敬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是故十四日斋。
“何故于十五日斋?十五日斋时,四天王躬身自下,案行天下,观察万民,世间宁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不?见世间人多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勤斋戒、不施贫乏。
“时,四天王诣善法殿,白帝释言:‘大王,当知世间众生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
“帝释及忉利诸天闻已,愁忧不悦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四天王若见世间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还诣善法堂,白帝释言:‘世人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
“帝释及忉利诸天闻是语已,皆大欢喜,唱言:‘善哉!世间能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是故十五日斋戒,是故有三斋。”
尔时,帝释欲使诸天倍生欢喜,即说偈言:
“常以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受化修斋戒,其人与我同。”
斋(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斋戒 =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佛告比丘:“帝释说此偈,非为善受,非为善说,我所不可。
“所以者何?彼天帝释淫、怒、痴未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其人未离苦本。
“若我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平等解脱。
“如此比丘应说此偈:
“‘当以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受化修斋戒,其人与我同。’”
佛告比丘:“彼比丘说此偈者,乃名善受,乃名善说,我所印可。
“所以者何?彼比丘淫、怒、痴尽,已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其人离于苦本。”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
“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屠儿(tú ér) = 对屠户的蔑称。
“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
“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
轴(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量词,古代用于以轴装成的书卷,现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等[scroll]。)
“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佛告比丘:“设有外道梵志问言:‘诸贤,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守护;其欲死时,彼守护鬼神摄其精气,其人则死者。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
“‘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
= “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则在百人,在千人当中,只有一位鬼神的守护耳。
“‘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
“‘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
“‘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耶尼人。
瞿耶尼洲/瞿陀尼耶洲/瞿夜尼洲/瞿伽尼洲/劬伽尼洲/瞿陀尼洲 = 梵Godaniya,意译作牛货洲、牛施洲。以其位于须弥山西方,采行以牛为货币之交易方式,故又称西牛货洲(梵Apara-godaniya,音译阿钵唎瞿陀尼),或称西瞿耶尼、西洲。
“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拘耶尼。
“拘耶尼人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多牛,二者、多羊,三者、多珠玉,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有三事胜弗于逮。
弗婆毗提诃洲/东毗提诃洲/逋利婆鼻提贺洲/弗毗提诃洲/弗婆提洲/弗于逮洲/毗提诃洲 = Pubbavideha,意译东胜身洲、东种种身洲、东种种与洲、前离体洲。在须弥山东方碱海中,其地人身殊胜,故以胜身名之。
“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弗于逮。
“弗于逮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其土极广,二者、其土极大,三者、其土极妙,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有三事胜郁单曰。
北拘卢洲/北洲/北单越/郁单越/北郁单越/郁多罗究留/嗢怛罗句嚧/北俱卢洲 = Uttarakuru,意译胜处、胜生、高上。
“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郁单曰。
“郁单曰复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无所系属,二者、无有我,三者、寿定千岁,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饿鬼趣。
“饿鬼趣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身大,三者、他作自受,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 “他作自受”:从他的希求,而自受饥渴。
“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龙、金翅鸟。
“龙、金翅鸟复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身大,三者、宫殿,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以上三事胜阿须伦。
“阿须伦复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宫殿高广,二者、宫殿庄严,三者、宫殿清净,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人以此三事胜四天王。
“四天王复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多乐,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此诸天复有三事胜阎浮提。
“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多乐。”
佛告比丘:“欲界众生有十二种。
“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
魔天 = 指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为六欲天中最高位之第六天,因有天魔之住处,故亦称魔天。
“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实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
“无色界众生有四种。
“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
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
“何等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风神,四者、火神。
“昔者,地神生恶见言:‘地中无水、火、风。’
“时,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语言:‘汝当生念言:地中无水、火、风耶?’
“地神报言:‘地中实无水、火、风也。’
“我时语言:‘汝勿生此念,谓地中无水、火、风。所以者何?地中有水、火、风,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
佛告比丘:“我时为彼地神次第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
“我时知其心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
“尔时,地神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见法决定,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而白我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佛告比丘:“昔者,水神生恶见言:‘水中无地、火、风。’
“时,地神知彼水神心生此见,往语水神言:‘汝实起此见,言水中无地、火、风耶?’
“答曰:‘实尔。’
“地神语言:‘汝勿起此见,谓水中无地、火、风。所以者何?水中有地、火、风,但水大多故,水大得名。’
“时,地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
“时,地神知彼水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
“时,彼水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得法眼净,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地神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火神生恶见言:‘火中无地、水、风。’
“时,地神、水神知彼火神心生此见,共语火神言:‘汝实起此见耶?’
“答曰:‘实尔。’
“二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火中有地、水、风,但火大多故,火大得名耳!’
“时,二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
“二神知彼火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
“时,彼火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二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风神生恶见言:‘风中无地、水、火。’
“地、水、火神知彼风神生此恶见,往语之言:‘汝实起此见耶?’
“答曰:‘实尔。’
“三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风中有地、水、火,但风大多故,风大得名耳!’
“时,三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
“三神知彼风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
“时,彼风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逮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三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慈心一切,不娆众生。’”
佛告比丘:“云有四种。
“云何为四?一者、白色,二者、黑色,三者、赤色,四者、红色。
“其白色者地大偏多,其黑色者水大偏多,其赤色者火大偏多,其红色者风大偏多。
“其云去地或十里、二十里、三十里,至四十四千里,除劫初后,时云上至光音天。
劫初 = 梵Kalpagra,指成劫之初。即欲界有情世界成立之初。
“电有四种。
“云何为四?东方电名身光,南方电名难毁,西方电名流焰,北方电名定明。
“以何缘故,虚空云中有此电光?有时身光与难毁相触,有时身光与流焰相触,有时身光与定明相触,有时难毁与流焰相触,有时难毁与定明相触,有时流焰与定明相触;以是缘故,虚空云中有电光起。
“复有何缘,虚空云有雷声起?虚空中有时地大与水大相触,有时地大与火大相触,有时地大与风大相触,有时水大与火大相触,有时水大与风大相触;以是缘故,虚空云中有雷声起。
“相师占雨有五因缘不可定知,使占者迷惑。
“云何为五?一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以火大多故,烧云不雨,是为占师初迷惑缘。
“二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有大风起,吹云四散,入诸山间,以此缘故,相师迷惑。
“三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时大阿须伦接揽浮云,置大海中,以此因缘,相师迷惑。
揽(lǎn) = 执,持[hold]。(总揽<全面掌握>;一把抓[monopolize;dominate;take on everything]/搂,拥抱,围抱[take sb.into one’s arms;embrace]。)
“四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而云师、雨师放逸淫乱,竟不降雨,以此因缘,相师迷惑。
“五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而世间众庶非法放逸,行不净行,悭贪嫉妒,所见颠倒,故使天不降雨,以此因缘,相师迷惑。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是为五因缘,相师占雨不可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