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星期一

长阿含经-第18章《自欢喜经》

卷十二_第二分_18章《自欢喜经》
= 佛为舍利弗等说禅定三昧。舍利弗赞说佛法,无上智慧神通,一切世间无与等者。

自欢喜经 = Sampasadaniya Sutta,该经讲述佛陀在那烂陀附近园林时,舍利弗赞叹佛陀教法,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六入、四入胎、四记心、四见定、七人施设、四通行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难陀城波波利庵婆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那难陀”:Nalanda,又作那烂陀,位于摩竭陀国菩提道场之东,佛灭后阿逸多王所建,其后历代增筑,精舍规模极大。那烂陀又名施无厌,相传该寺有一池,池中有一龙王居之,其名即施无厌。
= “波波利庵婆林”:Pavarikambavana,园林名,该园林位于那难陀寺。
那兰陀寺/阿兰陀寺/那烂陀寺 = Nalanda,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Nalanda-samgharama)。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Baragaon)。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为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梵Rajavamsa)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
 
时,长老舍利弗于闲静处,默自念言:“我心决定知过去、未来、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时,舍利弗从静室起,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向于静室,默自思念:‘过去、未来、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能于佛前说如是语,一向受持,正师子吼,余沙门、婆罗门无及汝者。
= “正师子吼”:巴利本作Siha-nada Nadita,作狮子吼。
“云何,舍利弗,汝能知过去诸佛心中所念,彼佛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脱、如是解脱堂不?”
= “彼佛有如是戒如是解脱堂不”:巴利本作:彼世尊有如是戒,也有如是法如是般若如是住彼世尊也有如是解脱否?
 
对曰:“不知。”
 
“云何,舍利弗,汝能知当来诸佛心中所念,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脱、如是解脱堂不?”
 
答曰:“不知。”
 
“云何,舍利弗,如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心中所念,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脱、如是解脱堂,汝能知不?”
 
答曰:“不知。”
 
又告舍利弗:“过去、未来、现在如来、至真、等正觉心中所念,汝不能知,何故决定作是念?因何事生是念?一向坚持而狮子吼,余沙门、婆罗门若闻汝言:‘我决定知过去、未来、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
= “心中所念:巴利本作Ceto-pariya-nana,心差别智。
“当不信汝言。”
 
舍利弗白佛言:“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
= “总相法”:巴利本作Dhammanvaya,法之类句、法之次第,指佛陀所教说的一切法。
“如来为我说法,转高转妙,说黑、白法,缘、无缘法,照、无照法。
= “转高转妙”:Uttaruttarim Panita-panitam,杂阿含经《第十八卷》:我闻世尊说法,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
= “黑、白法”:巴利本作Kanha-sukka-sappatibhaga,善于对比黑、白之法。
= “缘、无缘法,照、无照法”:巴利本无“缘、无缘法,照、无照法”之词。
“如来所说,转高转妙,我闻法已,知一一法,于法究竟,信如来、至真、等正觉,信如来法善可分别,信如来众苦灭成就,诸善法中,此为最上。
= “一一法”:又作别相法,与上文之“总相法”相对称。
= “信如来苦灭成就”:巴利本作Satthari Pasidim,“Samma-Sambuddho Bhagava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Supatipanno Samgho Ti.”,我对于师(父)净信了,世尊是正等觉,法是由世尊善说的,僧伽是善于行道的(此段有归信三宝之意)。
“世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 “智慧无余:巴利本作Asesam Abhijanati,自证知无余。
 
“世尊说法复有上者,谓制法。
= “制法”:巴利本作Kusala Dhamma,诸善法。
“制法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贤圣道。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是为无上制,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皆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者?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谓制诸入。
= “制诸入”:巴利本作Ayatana-pannatti,施设入处。施设,即制定。
“诸入者,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如过去如来、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正使未来如来、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今我如来、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
“此法无上,无能过者,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谓识入胎。
“入胎者,一谓乱入胎、乱住、乱出,二者、不乱入、乱住、乱出,三者、不乱入、不乱住而乱出,四者、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
= “乱”:巴利本作Asampajana,无知。
= “不乱”:巴利本作Sampajana,正知。
“彼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者,入胎之上。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道也。
= “道”:指七觉支。
“所谓道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慧意三昧,随三昧心修念觉意,依欲、依离、依灭尽、依出要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意,依欲、依离、依灭尽、依出要。
= “三昧”:又作正定、等持,为住于心一境性而不动之状态。
= “精进、喜、猗、定、舍觉意”:加上前文之“念觉意”,共有六觉意,然少一“择法觉意”,巴利本则七觉支之名目齐全。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念觉支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择法觉支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精进觉支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喜觉支
得正法而喜悦。
轻安觉支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定觉支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舍觉支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此法最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为灭。
= “灭”:巴利本作Patipada,行道,修道之过程含有苦及乐,其证道有迟及速之分别。
“灭者,谓苦灭迟得,二俱卑陋;苦灭速得,唯苦卑陋;乐灭迟得,唯迟卑陋;乐灭速得,然不广普,以不广普,故名卑陋。
= “苦灭迟得”:巴利本作Dukkha Patipada Dandhabhinna,苦行道,迟通达。(以苦之法而行道,而迟通达。)
= “苦灭速得”:巴利本作Dukkha Patipada Khippabhinna,苦行道,速通达。
= “乐灭迟得”:巴利本作Sukha Patipada Dandhabhinna,乐行道,迟通达。
= “乐灭速得”:巴利本作Sukha Patipada Khippabhinna,乐行道,速通达。(以乐之法而行道,而速通达。)
(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如今如来乐灭速得,而复广普,乃至天人见神变化。”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如来说无上灭。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言清净。
= “言清净”:巴利本作Bhassa-samacara,言说正行,指正语。
“言清净者,世尊于诸沙门、婆罗门,不说无益虚妄之言,言不求胜,亦不朋党,所言柔和,不失时节,言不虚发,是为言清净。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见定。
= “见定”:Dassana-samapatti,汉译本作五种见定,巴利本作四种见定。
“彼见定者,谓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观头至足,观足至头,皮肤内外,但有不净发、毛、爪甲,肝、肺、肠、胃、脾、肾五脏,汗、肪、髓、脑、屎、尿、涕、泪,臭处不净,无一可贪,是初见定。
(pí) =脾脏,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spleen]
(zàng) = 脏的本字是藏。中医学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后因以为身体内脏的通称[viscus <pl. viscera>internal organs of luman body]
(fáng) = 脂肪[fat]
“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唯观白骨及与牙齿,是为二见定。
“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白骨,唯观心识在何处住?为在今世?为在后世?今世不断,后世不断;今世不解脱,后世不解脱,是为三见定。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除白骨,复重观识;识在后世,不在今世;今世断,后世不断;今世解脱,后世不解脱,是为四见定。
= “复重观识”:又重新观识。
“诸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除白骨,复重观识;不在今世,不在后世;二俱断,二俱解脱,是为五见定。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说常法。
= “常法”:巴利本作Sassata-vada,常住论,以世界为常存之主张。
“常法者,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世间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世间常存,此为真实,余者虚妄。所以者何?由我忆识,故知有此成劫败劫,其余过去我所不知,未来成败我亦不知。’
= “劫”:Kappa,又作分别、时节。通常所用的年、月、日、时等时间单位无法用来表示巨大长远的时间,故以“劫”代表之。共分为成、住、坏、空四劫,每一劫各有二十增减,其一增一减称为一小劫。以住劫为例,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时转为每百年增一岁,又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此则四劫共有八十增减。增劫又称“成劫”(Samvatta),减劫又称“败劫”(Vivatta)。
 
四劫 = 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此成、住、坏、空四劫之期间,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此外,四劫亦有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说法。另于坏劫中,有烧毁世界之火,称劫火。
成劫
Vivatta-kappa,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续成劫/住劫
Vivattatthayi-kappa,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坏劫
Samvatta-kappa,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Gati-samvatta)、有情坏(Satta-samvatta);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Dhatu-samvatta)、外器坏(Bhajana-samvatta)。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空劫
Samvattatthayi-kappa,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为虚。’
“是为初常法。
“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此世间常,此为真实,余者虚妄。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成劫败劫,我复能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我不知未来劫之成败。’
“此说知始,不说知终,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真实,余者虚妄。’
“此是二常法。
“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八十成劫败劫,彼言:‘此世间常,余者虚妄。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有成劫败劫,复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未来劫之成败我亦悉知。’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是为三常存法。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观察。
= “观察”:巴利本作Adesana,记心,能察知他心之法。其方法有四,谓四观察。
“观察者,谓有沙门、婆罗门以想观察,他心尔趣,此心尔趣。
= “想”:巴利本作Nimitta,为相、现相、占相之意。若依上下文文义,则“以相观察”较为妥当。
= “他心尔趣,此心尔趣”:占察人相,而知道其心之所趣向。
“彼心作是想时,或虚或实,是为一观察。
“诸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或闻诸天及非人语,而语彼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
“此亦或实或虚,是二观察。
“或有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自观己身,又听他言,语彼人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
“此亦有实有虚,是为三观察。
“或有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又不自观、观他,除觉、观已,得定意三昧,观察他心,而语彼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
= “除觉、观”:此谓修行四禅中第二禅阶段。
“如是观察则为真实,是为四观察。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
= “教诫”:Anusasana,又作教示。
“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
= “三结”:即见结、戒取结、疑结,此三结总称为见惑。
 
初果三结/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即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尽此惑,即证初果须陀洹,故称初果三结。以下三结为见惑中之最甚者,故为见惑之总称,能断此三结,则证预流果,得不堕法,定趣菩提。
有身见结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此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空近障,亦为六十二见趣之根本。因诸见趣为余烦恼之根本,余烦恼为业之本,诸业又为异熟果之本;依异熟果,则一切善、不善、无记法皆得生长,故当断之。
戒禁取结
指行邪戒。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无愿近障,如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持鸡戒、狗戒等。
疑结
即怀疑正理,迷心背理,不能深信正法。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无相近障。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教诫。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为他说法,使戒清净。
= “戒清净”:巴利本作Purisa-sila-samacara,士夫之戒正行。
“戒清净者,有诸沙门、婆罗门所语至诚,无有两舌,常自敬肃,捐除睡眠,不怀邪谄,口不妄言,不为世人记于吉凶,不自称说从他所得以示于人,更求他利,坐禅修智,辩才无碍,专念不乱,精勤不怠。
(sù) = 恭敬[respectful](庄重;严肃[severe])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解脱智。
“谓解脱智者,世尊由他因缘内自思惟言,此人是须陀洹,此是斯陀含,此是阿那含,此是阿罗汉。
= “世尊由他因缘内自思惟言”:世尊由于他人的因缘,而内自思惟而说。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自识宿命智证。
= “自识宿命智证”:Pubbe-nivasanussati-nana,又作宿住随念智、宿命智、忆宿命智,谓能了知过去宿世因缘的智慧。
“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忆往昔无数世事,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成劫败劫,如是无数我于某处生,名字如是,种、姓如是,寿命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如是;从此生彼,从彼生此,若干种相,自忆宿命无数劫事,昼夜常念本所经历。
“此是色,此是无色;此是想,此是无想,此是非无想,尽忆尽知。
= “想”:巴利本作Sannin,有想者。
= “无想”:巴利本作Asannin,无想者。
= “非无想”:巴利本作Nevasanni-nasannin,非有想非无想者。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天眼智。
= “天眼智”:巴利本作Sattanam Cutupapata-nana,有情死生智。即以天趣之眼,可透彻察知众生去此世而生彼世之种种状况。
“天眼智者,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观诸众生,死者、生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其所行,尽见尽知。
“或有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
“以天眼净,观诸众生,如实知见。
“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神足证。
= “神足证”:巴利本作Iddhi-vidha,神通之种类。
“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能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石壁无碍,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飞鸟;出入于地,犹如在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火,如火积燃;以手扪日月,立至梵天。
= “结跏趺坐”:Pallanka,禅坐时,两足盘于腿上之坐法。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当报彼言:‘有此神足,非为不有。
“‘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
“‘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
“‘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
“‘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
= “爱色、不爱色”:巴利本作AppatikkulaPatikkula,不厌逆、厌逆。
“‘犹如世尊精进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觉,得第一觉,故名等觉。
= “等觉”:Samasama Sambodhi,谓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
“‘世尊今亦不乐于欲,不乐卑贱凡夫所习,亦不劳勤受诸苦恼。
“‘世尊若欲除弊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如是便能除弊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复如是。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倒毙;死亡。同“毙”[die]/坏,低劣[bad]/通“蔽”。遮盖,遮挡[covershield]/弊病,弊害[evil])
“‘精进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觉,得第一觉,故名等觉。’”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佛告舍利弗:“若有外道异学来问汝言:‘过去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
= 和佛同样成就的人吗?
“汝当云何答?彼复问言:‘未来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
“汝当云何答?彼复问言:‘现在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
“汝当云何答?”
 
时,舍利弗白佛言:“设有是问:‘过去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
“当答言:‘有。’
“设问:‘未来沙门、婆罗门瞿昙等不?’
“当答言:‘有。’
“设问:‘现在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
“当答言:‘无。’”
 
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复问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无?’汝当云何答?”
 
舍利弗言:“我当报彼:‘过去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未来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我躬从佛闻,欲使现在有三耶三佛与如来等者,无有是处。’
= “三耶三佛”:等正觉者。
= “现在”:指现今在此娑婆世界,非指现时十方世界。
“世尊,我如所闻,依法顺法,作如是答,将无答耶?”
 
佛言:“如是答,依法顺法,不违也;所以然者?过去三耶三佛与我等,未来三耶三佛与我等;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尔时,尊者郁陀夷在世尊后执扇扇佛。
= “郁陀夷”:Udayi,译为出现,比丘名。
佛告之曰:“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
“郁陀夷,若余沙门、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彼便当竖幡,告四远言:‘如来今者少欲知足,今观如来少欲知足,如来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欲。’”
= “告四远言”:而告诉四方远处的人而说。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尔时,尊者郁陀夷正衣服,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少有少欲知足如世尊者。
“世尊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欲。
“若复有余沙门、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便能竖幡,告四远言:‘世尊今者少欲知足。’
“舍利弗,当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说此法,彼若于佛、法、僧,于道有疑者,闻说此法,无复疑网。”
= “疑网”:巴利本作Kankha Va Vimati Va,疑惑及犹豫。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当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说此法。所以者何?彼于佛、法、僧,于道有疑者,闻汝所说,当得开解。”
 
对曰:“唯然,世尊。”
 
时,舍利弗即便数数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以自清净故,故名清净经。
= “清净”:巴利本作Sampasadaniya,应净信,或可欢喜。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