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_第三分_第28章《布吒婆楼经》
= 佛破梵志说无因论也。
布吒婆楼经 = Potthapada Suttam,佛陀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造访末梨园,其中聚集以布吒婆楼为首的游方僧。其向佛陀提出“想灭”问题,佛陀解释通过戒定慧可达到此境界。后布吒婆楼问到灵魂、生命与身体的关系。佛陀告诉其说,这些问题并无意义,并无助于离欲、灭寂与涅槃,并以四谛做解释。布吒婆楼听后表示叹服,并皈依三宝,成为优婆塞。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清旦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时,世尊念言:“今日乞食,于时为早;今我宁可往至布吒婆楼梵志林中观看,须时至当乞食。”
尔时,世尊即诣梵志林中,时布吒婆楼梵志遥见佛来,即起迎言:“善来!沙门瞿昙,久不来此,今以何缘而能屈顾?可前就座。”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尔时,世尊即就其座,告布吒婆楼曰:“汝等集此,何所作为?为何讲说?”
梵志白佛言:“世尊,昨日多有梵志、沙门、婆罗门,集此婆罗门堂,说如是事,相违逆论。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言:‘人无因无缘而想生,无因无缘而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 “来则想生,去则想灭”:巴利本作Yasmim
Samaye Uppajjanti Sanni Tasmim Samaye Hoti,Yasmim
Samaye Nirujjhanti,Asanni Tasmim Samaye Hoti正在生起(想)时,彼时是有想者;正在灭(想)时,彼时是无想者。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灭;彼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 “由命有想生”:巴利本作Sanna
Hi Bho Purisassa Atta,想,实在是人之自我。命(Attan),即自我、灵魂。
= “来则想生”:巴利本作Yasmim
Samaye Upeti Sanni Tasmim Samaye Hoti,于(想)来时,彼时是有想者。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如先所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来;彼持想去则想灭,彼持想来则想生。’
“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门瞿昙必知此义,必能善知想知灭定。’”
= “想知灭定”:巴利本作Abhisannanirodha,增上想之灭,谓次第增进想的层次,以达到想不生,即想灭之境地的智慧。
尔时,世尊告梵志曰:“彼诸论者皆有过咎,言无因无缘而有想生,无因无缘而有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或有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彼持想来,彼持想去;持来则想生,持去则想灭。
“如此言者,皆有过咎。
“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若如来出现于世,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乃至灭五盖覆蔽心者,除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
对治
|
||
贪欲盖
|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
戒
|
不净观
|
瞋恚盖
|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
慈心观
|
|
睡眠盖
|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
慧
|
精进观
|
掉悔盖
|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
定
|
数息观
|
怀疑盖
|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
信心
|
“先灭欲想,生喜、乐想。
“梵志,以此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
“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 “内喜、一心”:巴利本作Ajjhattam
Sampasadanam Cetaso Ekodibhavam,内净心一境性。
= “定生喜、乐”:Samadhija-piti-sukha,谓由禅定而产生喜、乐。
“梵志,彼初禅想灭,二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舍喜修护,专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清净,入第三禅。
= “舍喜修护”:巴利本作Pitiya
Ca Viraga Upekkhako Ca Viharati,由于喜之舍离,成为舍(无执着之状态)而住。舍,指心离喜、忧而平衡的状态。
= “贤圣所求”:巴利本作Ariya
Acikkhanti,贤圣者所述者。
= “护念清净”:巴利本作Upekhako
Satima Sukha-vihari Ti,有舍、具正念之乐住者。
“梵志,彼二禅想灭,三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梵志,彼三禅想灭,四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舍一切色想,灭恚,不念异想,入空处。
“梵志,一切色想灭,空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越一切空处,入识处。
“梵志,彼空处想灭,识处想生,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越一切识处,入不用处。
“梵志,彼识处想灭,不用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舍不用处,入有想无想处。
“梵志,彼不用处想灭,有想无想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taro Arupa,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
|
空无边处定
|
Akasanancayatana,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
识无边处定
|
Vinnanancayatana,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
无所有处定
|
Akincannayatana,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
非想非非想处定
|
Nevasanna-nasannayatana,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
“彼舍有想无想处,入想知灭定。
“梵志,彼有想无想处想灭,入想知灭定,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
“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
“彼作是念时,彼微妙想不灭,更粗想生。
= “粗想”:Olarika
Sanna,谓粗大之想,与微妙想相对。
“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惟。’
“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灭,粗想不生。
“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灭,粗想不生时,即入想知灭定。
“云何,梵志,汝从本已来,颇曾闻此次第灭想因缘不?”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 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
|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tari arup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一)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二)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三)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nna-vedayita-nirodha Samapatti,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
梵志白佛言:“从本已来信自不闻如是次第灭想因缘。”
又白佛言:“我今生念,谓此有想此无想,或复有想。
= “我今生念”:我现在生如是之念。
“此想已,彼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
“彼作是念时,微妙想不灭,粗想更生。
“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惟。’
“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灭,粗想不生。
“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灭,粗想不生时,即入想知灭定。”
佛告梵志言:“善哉!善哉!此是贤圣法中次第灭想定。”
梵志复白佛言:“此诸想中,何者为无上想?”
佛告梵志:“不用处想为无上。”
梵志又白佛言:“诸想中,何者为第一无上想?”
= “第一无上想”:巴利本作Sannagga,想之顶点。
佛言:“诸言有想、诸言无想,于其中间能次第得想知灭定者,是为第一无上想。”
梵志又问:“为一想?为多想?”
= “为一想?为多想”:巴利本作Ekam
Yeva Nu Kho Bhante Bhagava Sannaggam Pannapeti,Udahu
Puthu Pi Sannagge Pannapeti,世尊施设想之顶点为一?或是想之顶点为多?
佛言:“有一想,无多想。”
梵志又问:“先有想生然后智?先有智生然后想?为想、智一时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后智,由想有智。”
梵志又问:“想即是我耶?”
= “想即是我耶”:巴利本作Sanna
Nu Kho Bhante Purisassa Atta,Udahu Anna Sanna,Anno Atta Ti?尊师!想即是人之我耶?或想与我异耶?
佛告梵志:“汝说何等人是我?”
梵志白佛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成长,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我说此人是我。”
六处/六入 = 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
哺(bǔ) = 口中含嚼的食物[food in the mouth]。(吃食[eat]/喂养。泛指禽兽喂养幼仔[feed]。)
佛告梵志:“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长成,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说此人是我。梵志,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 “汝言色身…人想灭”:巴利本作:布吒婆楼!如果汝的粗“我”确实是有色、四大所成,抟食所养,那么,布吒婆楼!汝的想与“我”是不同。布吒婆楼!即使以此方法也可能知想与“我”是相异。布吒婆楼!如此有色、四大所成,抟食所养的粗“我”且置之(不谈),当此人的另一想生起时,另一想则灭。布吒婆楼!确实以此方法也可能知道,如此想与“我”是相异不同。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说欲界天是我。”
= “欲界天是我”:巴利本作Manomayam Attanam,意所成是我。
佛言:“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 “但人想生、人想灭”:但说人之想之生,人之想之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
= “无色天是我”:巴利本作Arupim
Attanam Paccemi Sannamayam,我认为“我”是无色、想所成。
佛言:“且置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白佛言:“云何,瞿昙,我宁可得知人想生、人想灭不?”
= “云何,瞿昙…人想灭不”:巴利本作:云何,世尊!我宁可得知“诸想即是人之我”,或“诸想异我异”耶?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所以者何?汝异见、异习、异忍、异受,依异法故。”
= “异见”:Anna-ditthika,异宗之见解。
= “异习”:Annatrayoga,采用异宗之修习。
= “异忍”:Anna-khantika,忍受异宗之学说。
= “异受”:Anna-rucika,持异宗之目标。
= “异法”:巴利本作Annatthacariyaka,异师范。
梵志白佛言:“如是,瞿昙,我异见、异习、异忍、异受,依异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所以者何?我、我世间有常,此实余虚;我、世间无常,此实余虚;我、世间有常无常,此实余虚;我、世间非有常非无常,此实余虚。
“我、世间有边,此实余虚;我、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我、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我、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
“是命是身,此实余虚;命异身异,此实余虚;身命非异非不异,此实余虚;无命无身,此实余虚。
“如来终,此实余虚;如来不终,此实余虚;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虚;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虚。”
= 以上十六问为佛世时,诸异学沙门、婆罗门所瞩目之形上学论题,可归纳为下述四类:(一)从时间上论我及世间(四问),(二)从空间上论我及世间(四问),(三)有情之存在为一元或多元(四问),(四)有无来世(四问)。
= “如来终”:如来为有终的(死后即终了)。
十四无记 = 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
|
世间常
|
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吗?
|
世间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断灭论)吗?
|
世间亦常亦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吗?
|
世间非常非无常
|
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吗?
|
世间有边
|
宇宙有边界吗?
|
世间无边
|
宇宙没有边界吗?
|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
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吗?
|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吗?
|
如来死后有
|
如来死后常存吗?
|
如来死后无
|
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
|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
|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
|
命即是身
|
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吗?
|
命异身异
|
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吗?
|
佛告梵志:“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我所不记。”
梵志白佛言:“瞿昙,何故不记?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尽不记耶?”
佛言:“此不与义合,不与法合,非梵行,非无欲,非无为,非寂灭,非止息,非正觉,非沙门,非泥洹,是故不记。”
梵志又问:“云何为义合、法合?云何为梵行初?云何无为?云何无欲?云何寂灭?云何止息?云何正觉?云何沙门?云何泥洹?云何名记?”
佛告梵志:“我记苦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所以者何?此是义合、法合,梵行初首、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泥洹,是故我记。”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尔时,世尊为梵志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从座起而去。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佛去未久,其后诸余梵志语布吒婆楼梵志曰:“汝何故听瞿昙沙门所说语,印可瞿昙言:‘我及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与义合,故我不记’?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门瞿昙如是所说。”
布吒婆楼报诸梵志言:“沙门瞿昙所说:‘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与义合,故我不记。’
“我亦不印可此言;
“但彼沙门瞿昙依法住法,以法而言,以法出离,我当何由违此智言?沙门瞿昙如此微妙法言不可违也。”
时,布吒婆楼梵志又于异时,共象首舍利弗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象首舍利弗礼佛而坐。
= “象首舍利弗”:Citta
Hatthisariputta,又作质多舍利弗,比丘名。随佛陀出家而后还俗,然复出家,精勤修行而证阿罗汉果。
梵志白佛言:“佛先在我所,时去未久,其后诸余梵志语我言:‘汝何故听沙门瞿昙所说语,印可瞿昙言:“我、世间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合义,故不记”?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门瞿昙如是所说。’
“我报彼言:‘沙门瞿昙所说:“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与义合,故我不记。”我亦不印可此言;但彼沙门瞿昙依法住法,以法而言,以法出离,我等何由违此智言?沙门瞿昙微妙法言不可违也。’”
佛告梵志曰:“诸梵志言:‘汝何故听沙门瞿昙所说语印可?’
“此言有咎。
“所以者何?我所说法,有决定记、不决定记。
= “决定记”:巴利本作Ekansika…Dhamma
Desita Pannatta,施设决定法说。
= “不决定记”:巴利本作Anekansika…Dhamma Desita Pannatta,施设非决定法说。
“云何名不决定记?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我亦说此言,而不决定记。
= “不决定记”:所谓外道所论的四种哲学的问题,为不决定之法,而不述记。
“所以然者?此不与义合,不与法合,非梵行初,非无欲,非无为,非寂灭,非止息,非正觉,非沙门,非泥洹,是故,梵志,我虽说此言而不决定记。
“云何名为决定记?我记苦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 “决定记”:四谛之法为决定之法,而为记述。
“所以者何?此与法合、义合,是梵行初首,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泥洹,是故我说决定记。
“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于一处世间一向说乐,我语彼言:‘汝等审说一处世间一向乐耶?’
= “一处世间一向乐”:巴利本作Ekanta-sukhi
Atta Hoti Arogo Param Marana ti,“我”死后是一向乐者、无病。一向乐,谓唯乐无苦。
“彼报我言:‘如是。’
“我又语彼言:‘汝知见一处世间一向乐耶?’
“彼答我言:‘不知不见。’
“我复语彼言:‘一处世间诸天一向乐,汝曾见不?’
= “一处世间诸天一向乐”:巴利本作Ta
Devata Ekanta-sukham Lokam Upapanna,往生一向乐之世间的诸天,指往生一向乐之天处。
“彼报我言:‘不知不见。’
“又问彼言:‘彼一处世间诸天,汝颇共坐起言语,精进修定不耶?’
“答我言:‘不。’
“我又问彼言:‘彼一处世间诸天一向乐者,颇曾来语汝言:“汝所行质直,当生彼一向乐天;我以所行质直,故得生彼共受乐”耶?’
质直 =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彼答我言:‘不也。’
“我又问彼言:‘汝能于己身起心化作他四大身,身体具足,诸根无缺不?’
“彼答我言:‘不能。’
“云何,梵志,彼沙门、婆罗门所言为是诚实?为应法不?”
梵志白佛言:“此非诚实,为非法言。”
佛告梵志:“如有人言:‘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赞淫女。’
“余人问言:‘汝识彼女不?为在何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
“答曰:‘不知。’
“又问:‘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
“答曰:‘不知。’
“又问:‘汝识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
“答曰:‘不知。’
“又问:‘汝知彼女为刹利女?为是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女耶?’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答曰:‘不知。’
“又问:‘汝知彼女为长短、粗细、黑白、好丑耶?’
“答曰:‘不知。’
“云何,梵志,此人所说为诚实不?”
答曰:“不也。”
“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无有真实。
“梵志,犹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问言:‘立梯用为?’
“答曰:‘我欲上堂。’
“又问:‘堂何所在?’
“答曰:‘不知。’
“云何,梵志,彼立梯者岂非虚妄耶?”
答曰:“如是,彼实虚妄。”
佛言:“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虚妄无实。”
佛告布吒婆楼:“汝言我身色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成长,衣服庄严,无常磨灭,以此为我者,我说此为染污,为清净,为得解。
= “以此为我者…为得解”:巴利本作:布吒婆楼!我实为永断粗之我得故说法。由随入此(永断我得)故,断离杂染之诸法,增长清净之诸法,于现法充满广大智慧,至于通达自证而住。
“汝意或谓染污法不可灭,清净法不可生,常在苦中。
= “染污法”:Samkilesika Dhamma,指烦恼性。
= “清净法”:Vodaniya
Dhamma,指清净性。
“勿作是念!何以故?染污法可灭尽,清净法可出生,处安乐地,欢喜爱乐,专念一心,智慧增广。
“梵志,我于欲界天、色界天、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天,说为染污,亦说清净,亦说得解。
“汝意或谓染污法不可灭,清净法不可生,常在苦中。
“勿作是念!所以者何?染污可灭,净法可生,处安乐地,欢喜爱乐,专念一心,智慧增广。”
尔时,象首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当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复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天身,一时有不?
“世尊,当有欲界天身时,复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一时有不?
“世尊,当有色界天身时,复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一时有不?
“如是至有想无想处天身时,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天身,一时有不?”
= 以上经文谓于宗教生活之修行阶段中,同一个人可能同时处于三界否?
佛告象首舍利弗:“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尔时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
“如是乃至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时,尔时正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天身。
“象首,譬如牛乳,乳变为酪,酪为生酥,生酥为熟酥,熟酥为醍醐,醍醐为第一。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象首,当有乳时,唯名为乳,不名为酪、酥、醍醐。
“如是展转,至醍醐时,唯名醍醐,不名为乳,不名酪、酥。
“象首,此亦如是,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无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无想处天身。
“如是展转,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时,唯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无所有天身。
“象首,于汝意云何?若有人问汝言:‘若有过去身时,有未来、现在身,一时有不?
“‘有未来身时,有过去、现在身,一时有不?
“‘有现在身时,有过去、未来身,一时有不?’
“设有此问者,汝云何报?’
= 以上诸问题“一个人能于一时而涉及三世否?”
象首言:“设有如是问者,我当报言:‘有过去身时,唯是过去身,无未来、现在。
“‘有未来身时,唯是未来身,无过去、现在。
“‘有现在身时,唯是现在身,无过去、未来身。’”
“象首,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无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无想处天身。
“如是展转,至有想无想处天身时,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至不用处天身。
“复次,象首,若有人问汝言:‘汝曾有过去已灭不?未来当生不?现在今有不?’设有是问者,汝当云何答?”
象首白佛言:“若有是问者,当答彼言:‘我曾有过去已灭,非不有也;有未来当生,非不有也;现在今有,非不有也。’”
佛言:“象首,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无欲界天身乃至有想无想天身。
“如是展转,至有想无想天身时,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乃至无所有处天身。”
尔时,象首白佛言:“世尊,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时,布吒婆楼梵志白佛言:“我得于佛法中出家受戒不?”
佛告梵志:“若有异学欲于我法中出家为道者,先四月观察,称众人意,然后乃得出家受戒;虽有是法,亦观人耳!”
梵志白佛言:“诸有异学欲于佛法中出家受戒者,先当四月观察,称众人意,然后乃得出家受戒;如我今者,乃能于佛法中四岁观察,称众人意,然后乃望出家受戒。”
佛告梵志:“我先语汝,虽有是法,当观其人。”
时,彼梵志即于正法中得出家受戒,如是不久以信坚固,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成阿罗汉。
尔时,布吒婆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