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_第三分_第29章《露遮经》
= 此婆罗门见佛,请佛,寻起恶见,谓不应为人说法,佛受供时破之。
露遮经 = Lohicca Sutta,露遮经中叙述,佛陀在拘萨罗国时,应邀在婆罗门露遮家吃饭。露遮认为沙门婆罗门证得善法后,不应告诉他人。佛陀教诲到,有三种老师应受到指责:不自觉也不觉他,不自觉而觉他,自觉而不觉他。而真正老师应当是自觉而觉他。露遮听完佛陀教诲后皈依三宝,成为优婆塞。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诣婆罗婆提婆罗门村北尸舍婆林中止宿。
= “婆罗婆提”:Salavatika,村名。
= “尸舍婆林”:Simsapa-vana,又作申恕林、尸摄恕林。但巴利本作Ambalatthika,庵婆罗树林。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avatth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有婆罗门,名曰露遮,住婆罗林中。
= “露遮”:Lohicca,又作鲁醯遮,婆罗门名。
= “住婆罗林中”:巴利本作:住娑罗婆提村。
其村丰乐,人民炽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与婆罗门以为梵分。
= “梵分”:Brahma-deyya,净施地。即国王赐予之领地,且终久无需缴税者。
此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典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仪礼。
候(hòu) = 守望;侦察[reconnoitre]。(等候[wait
for]/时节[season]。)
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尸舍婆林中,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众中自身作证,与他说法,上中下善,义味具足,梵行清净。
“如此真人,宜往觐现,我今宁可往共相见。”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时,婆罗门即出彼村,诣尸舍婆林中,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
佛为说法,示教利喜。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婆罗门闻法已,白佛言:“惟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彼婆罗门见佛默然,知已许可,即从座起,绕佛而去。
去佛不远,便起恶见言:“诸沙门、婆罗门多知善法,多所证成,不应为他人说,但自知,休与他说为;譬如有人坏故狱已,更造新狱,斯是贪恶不善法耳!”
= “坏故狱已,更造新狱”:巴利本作Puranam
Bandhanam Chinditva Annam Navam Bandhanam Karoti,切断旧的系缚,制造新的系缚,此处以“狱”来比喻烦恼之系缚。谓虽已破坏旧狱(系缚),但又来制造新狱(系缚)。
= “斯是贪恶不善法耳”:这是贪,是恶不善之法耳。
时,婆罗门还至婆罗林已,即于其夜具办种种肴膳饮食。
肴(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备置食物[prepare food]。)
时到,语剃头师言:“汝持我声,诣尸舍婆林中,白沙门瞿昙:‘日时已到,宜知是时。’”
= “剃头师”:巴利本作Bhesikam
Nahapitam,剃头师背悉迦。
剃头师受教即行,往到佛所,礼世尊足白:“时已到,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著衣持钵,从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婆罗林。
剃头师侍从世尊,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彼露遮婆罗门去佛不远,生恶见言:‘诸有沙门、婆罗门多知善法,多所证者,不应为他人说,但自知,休与他说为;譬如有人坏故狱已,更造新狱,斯是贪恶不善法耳!’
“惟愿世尊除其恶见!”
佛告剃头师曰:“此是小事,易开化耳!”
尔时,世尊至婆罗门舍,就座而坐。
时,婆罗门以种种甘膳,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取一小床于佛前坐。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佛告露遮:“汝昨去我不远,生恶见言:‘诸沙门、婆罗门多知善法,多所证者,不应为他人说乃至贪恶不善法。’
“实有是言耶?”
露遮言:“尔!实有此事。”
佛告露遮:“汝勿复尔生此恶见。
“所以者何?世有三师可以自诫。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云何为三?一者、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以除烦恼,又可增益得上人法;而于现法中不除烦恼,不得上人法,己业未成而为弟子说法,其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复依止与共同住。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露遮,彼诸弟子语师言:‘师今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得除众烦恼,得上人胜法;而今于现法中不能除烦恼,不得上人胜法,己业未成而为弟子说法,使诸弟子不复恭敬承事供养,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犹如有人坏故狱已,更造新狱,斯则名为贪浊恶法,是为一师可以自诫,是为贤圣戒、律戒、仪戒、时戒。”
又告露遮:“第二师者,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得除众烦恼,又可增益得上人法;而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胜法,己业未成而为弟子说法,其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复依止与共同住。
“露遮,彼诸弟子语师言:‘师今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得除众烦恼,得上人法;而今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为弟子说法,使诸弟子不复恭敬承事供养,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犹如有人在他后行,手摩他背,此则名为贪浊恶法,是为二师可以自诫,是为贤圣戒、律戒、仪戒、时戒。”
= “犹如有人在他后行”:“他”,巴利本作Kanta,可爱的人。
又告露遮:“第三师者,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除烦恼,又可增益得上人法;而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为弟子说法,其诸弟子恭敬承事,依止同住。
“露遮,彼诸弟子语师言:‘师今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得除众烦恼,少多得上人法;而今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为弟子说法,诸弟子恭敬承事,共止同住。’”
佛言:“露遮,犹如有人舍己禾稼,锄他田苗,此则名为贪浊恶法,是为三师可以自诫,是为贤圣戒、律戒、仪戒、时戒。
禾(hé) = 谷类作物的总称。(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millet]。)
稼(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锄(chú) = 锄头。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hoe]。(用锄头整理田地,除草[work with a hoe]。)
“露遮,有一世尊不在世间,不可倾动。
“云何为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乃至得三明,除灭无明,生智慧明,去诸暗冥,出大法光,所谓漏尽智证。
= “法光”:Dhamma-pajjota,谓正法之光。然巴利本作Tela-pajjota,仅含有“光明”之义。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露遮,是为第一世尊不在世间,不可倾动。
“露遮,有四沙门果。
“何者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云何,露遮,有人闻法应得此四沙门果,若有人遮言:‘勿为说法。’
“设用其言者,彼人闻法得果以不?”
答曰:“不得。”
又问:“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问:“遮他说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趣?”
答曰:“生恶趣。”
“露遮,犹如有人语波斯匿王言:‘王所有国土,其中财物王尽自用,勿给余人。’
“云何,露遮,若用彼人言者,当断余人供不?”
供(gong) = 供给,供应[supply;feed;provide;equip]。
答曰:“当断。”
又问:“断他供者,为是善心?为不善心?”
答曰:“不善心。”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露遮,彼亦如是。
“有人闻法,应得四沙门果,若有人言:‘勿为说法。’
“设用其言者,彼人闻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问:“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问:“遮他说法,使不得道果,不得生天,彼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当生善趣?为当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露遮,若有人语汝言:‘彼波罗婆提村封所有财物,露遮,自用勿给人,物当自用,与他何为?’
“云何,露遮,设用彼言者,当断余人供不?”
答曰:“当断。”
又问:“教人断他供者,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露遮,彼亦如是。
“有人闻法应得四沙门果,若有人言:‘勿为说法。’
“设用其言者,彼人闻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问:“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问:“遮他说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尔时,露遮婆罗门白佛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佛说法已,时露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