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星期四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

卷九_第二分_10章《十上经》
= 一成法、一修、一觉、一灭、一退、一增、一难解、一生、一智、一证,此十上法,具足五百五十法门。

十上经 = Dasuttara Sutta,该经讲述,佛陀住在瞻婆城伽伽罗池边,舍利弗为众比丘说法,依照数字排序,共讲了一百法。

 

应多所作

应当修

应遍知

应断

舍分

胜分

难解

应令生

应胜知

应作证

一法

于诸善法中不放逸

可意俱行之身念

有漏有取之触

有我之慢

非理作意

如理作意

无间心定

不动之智

一切有情是依食而住

不动心解脱

二法

正念与正知

止与观

名与色

无明与有爱

恶言与恶友

善言与善友

诸有情染因及缘与诸有情之清净因及缘

灭尽智与无生智

有为界与无为界

妙明与解脱

三法

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法随法行

三定

三受

三爱

三不善根

三善根

三出离界

三智

三界

三明

四法

四轮

四念处

四食

四瀑流

四轭

四离轭

四定

四智

四圣谛

四沙门果

五法

五勤支

五正定支

五取蕴

五盖

五心芜

五根

五出离界

五正定智

五解胜处

五法蕴

六法

六和敬法

六随念处

内六处

六爱身

六不恭敬

六恭敬

六有胜分

六恒住

六无上支

六通

七法

七财

七觉支

七识住

七随眠

七非正法

七正法

七善士法

七想

七殊妙事

七漏尽力

八法

根本梵行之慧八因缘

八圣道支

八世法

八邪

八懈怠事

八精进事

梵行住之八不时不节

八大人觉

八胜处

八解脱

九法

九正思惟根法

九清净勤支

九有情居

九爱根法

九害心事

九害心调伏

九种种

九想

九次第住

九次第灭

十法

十依因法

十偏处

十处

十邪

十不善业道

十善业道

十圣居

十想

十尽事

十无学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侧。
= “瞻婆”:Campa,城名,位于中印度恒河沿岸,为鸯伽国之首都。
= “伽伽池”:Gaggara Pokkharani,又作健伽池,译为雷声池,为一莲池。
鸯迦国/鸯伽摩伽陀国/盎哦国/泱伽国/鸯伽国 = Anga,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摩揭陀国之东,于佛世时,一度隶属摩揭陀国。其都城为赡波(Campa)。或谓鸯伽国亦称鸯掘多罗国。
瞻婆国/瞻匐国/瞻卜国/詹波国/阐卜国/阎波国/占波国/栴波国/瞻波国 = Campa,意译无胜。位于中印度吠舍离国南方之古国。
以十五日月满时,世尊在露地坐,大众围绕,竟夜说法,告舍利弗:“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睡眠,欲闻说法;吾患背痛,欲少止息,卿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时,舍利弗受佛教已,尔时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卧如师子,累足而卧。
(dié) = 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writing slip]
(yǎn) = 仰卧;仰[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倒下;倒伏[lodgy])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尔时,耆年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我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耆年”:巴利本作Ayasma,长老。
(qí) = [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舍利弗告诸比丘:“有十上法,除众结缚,得至泥洹,尽于苦际,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今当分别,汝等善听!
= “十上法”:Dasuttara Dhamma,经过整理的从一至十之法数,每一数各有十法相。
= “结缚”:结与缚皆为烦恼之异名,意谓烦恼结缚于身心,而使人难以解脱。
 
“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
 
“云何一成法?谓于诸善法能不放逸。
不放逸 = Appama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故‘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
 
“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
 
“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
= “有漏触”:巴利本作Phassa Sasava Upadaniyo,有漏、有取之触,即能生烦恼之触。
 
“云何一灭法?谓是我慢。
 
“云何一退法?谓不恶露观。
= “不恶露观”:巴利本作Ayoniso-manasikara,不如理作意,即不正思惟。
恶露 = Asubha,指身上所出不洁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恶,为憎厌之义;露,即津液。
 
“云何一增法?谓恶露观。
= “恶露观”:巴利本作Yoniso-manasikara,如理作意,即正思惟。
 
“云何一难解法?谓无间定
= “无间定”:巴利本作Anantarika Ceto Samadhi,无间心定,即无有中绝之禅定。
 
“云何一生法?谓有漏解脱。
= “有漏解脱”:巴利本作Akuppam Nanam,不动智,即不为名闻利养所动之智。
 
“云何一知法?谓诸众生皆仰食存。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依赖;依靠[rely on])
 
“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脱。
= “无碍心解脱”:巴利本作Akuppa ceto-vimutti,不动心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难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证法。
 
“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
有愧 = 即有惭愧心之意。亦即对自己之所做所为,产生反省、惭愧之心。
 
“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
= “止与观”:止(Samatha),止息妄念。观(Vipassana),观照对象。止、观即定、慧二法。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
= “名与色”:名(Nama),谓精神作用。色(Rupa),谓物质实体。
 
“云何二灭法?谓无明、爱。
 
“云何二退法?谓毁戒、破见。
= “毁戒、破见”:巴利本作Dovacassata Ca Papa-mittata Ca,恶言及恶友。
 
“云何二增法?戒具、见具。
= “戒具、见具”:巴利本作Sovacassata Ca Kalyana-mittata Ca,善言及善友。
 
“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
 
“云何二生法?尽智、无生智。
尽智 = Khaya-nana,二智之一,十智之一。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无漏智。
无生智 = Anuppada-nana,二智之一,十智之一。指了知一切法无生之智。亦即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之究极智慧;于四谛已自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复更遍知无‘知、断、修、证’之无漏智。又已遍知断尽欲、有、无明之三漏及结缚、随眠等不再生起,故称无生智。盖此智于无学位圆满完成,获得‘尽智’后,更以一切之圣道为因,圆满无学果,故为与非择灭之‘得’俱生之无漏正智,此唯利根之圣者能成就。除欲界及有顶地之外,以其他之四根本定、未至定、中间定、下三无色定等九地为依地。
 
“云何二知法?谓是处、非处。
= “是处、非处”:巴利本作Samkhata DhatuAsamkhata Dhatu,有为界、无为界。
 
“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脱。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难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证法。
 
“云何三成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耳闻法音,三者、法法成就。
= “法法成就”:巴利本作Dhammanudhamma-patipatti,法次法向。
 
“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
= “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巴利本作Savitakko Savicaro SamadhiAvitakko Vicaramatto Samadhi Avitakko Avicaro Samadhi,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
 
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三三昧 = Tayo samadhi,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
空三昧
Sunnata-samadhi,即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为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
无相三昧
Animitta-samadhi,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
无愿三昧
Appanihita-samadhi,又作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
 
“云何三觉法?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苦受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乐受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舍受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云何三灭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云何三退法?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三不善根 = Tini-akusala-mulani,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之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乃‘三善根’之对称。贪者,染着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之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
 
“云何三增法?谓三善根: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
 
三善根 = Tini kusala-mulani,指对治三不善根之三种心所。
不贪善根/无贪善根
A-lobha-kusala-mula,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
不恚善根/无嗔善根
A-dosa-kusala-mula,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不痴善根/无痴善根
A-moha-kusala-mula,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
 
“云何三难解法?谓三难解: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
 
“云何三生法?谓三相: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
= “三相: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巴利本作Tini Nanani Atitamse NanamAnagatamse NanamPaccuppannamase Nanam,三智:过去之智、未来之智、现在之智。
 
“云何三知法?谓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舍离一切诸有为法,彼名为尽。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云何三证法?谓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诸比丘,是为三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难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证法。
 
“云何四成法?谓四轮法:一者、住中国,二者、近善友,三者、宿曾发精愿,四者、宿植善本。
= “住中国”:巴利本作Patirupa-desa-vaso,住适当地方。
= “宿曾发精愿”:巴利本作Atta-samma-panidhi,自有正愿。
 
“云何四修法?谓四念处: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云何四觉法?谓四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段食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触食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思食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识食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云何四灭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 “四受”:巴利本作Cattaro Ogha,四瀑流,即欲、我、戒、见四取。巴利本则谓欲、有、见、无明四瀑流。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欲暴流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有暴流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见暴流
Dittha-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无明暴流
Avijj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云何四退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
= “四扼”:Cattaro Yoga,即四种系缚。
(è) = 抓住;掐住[clutchgrip]
 
“云何四增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
 
“云何四难解法?谓有四圣谛:苦谛、集谛、尽谛、道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云何四生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
 
“云何四知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u-patisambhida,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mma-patisambhida,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ttha-patisambhida,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tti-patisambhida,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云何四证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诸比丘,是为四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
 
“云何五成法?谓五灭尽枝:一者、信佛、如来、至真,十号具足;
“二者、无病,身常安隐;
“三者、质直无有谀谄,直趣如来涅槃径路;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四者、专心不乱,讽诵不忘;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
 
“云何五修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根 = Pancindriyani,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五根。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
信根
Saddhindriyam,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
进根
Viriyindriyam,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念根
Satindriyam,忆念正法者。
定根
Samadhindriyam,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慧根
Pannindriyam,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
 
“云何五觉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五受阴”:PancUpadanakkhandha,受即取,执取之义;阴即蕴,积聚之义。有情执取五种受阴以为我、我所而起惑、造业,流转生死。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云何五灭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云何五退法?谓五心碍结: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则不亲近,不亲近已,则不恭敬,是为初心碍结;又比丘于法、于众、于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为污染行,不亲近戒,亦不恭敬,是为四心碍结;又复比丘于梵行人生恶害心,心不喜乐,以粗恶言而毁骂之,是为五心碍结。
= “五心碍结”:巴利本作Panca Cetokhila,五心荒芜。
 
“云何五增法?谓五喜本:一悦、二念、三猗、四乐、五定。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云何五难解法?谓五解脱入。
“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
“何谓五?若比丘闻佛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智,是为初解脱入。
“于是,比丘闻法欢喜,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
 
“云何五生法?谓贤圣五智定:一者、修三昧现乐后乐,生内外智;
= “贤圣五智定”:巴利本作Pancananika Samma-samadhi,五正定智。
“二者、贤圣无爱,生内外智;
= “贤圣无爱”:巴利本作Ariya Niramisa,圣无染。
“三者、诸佛贤圣之所修行,生内外智;
“四者、猗寂灭相,独而无侣,而生内外智;
(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五者、于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内外智。
 
“云何五知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念,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因欲起漏亦尽舍灭,而得解脱,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
(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疲倦;倦怠[fatigued])
 
“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
= “五无学聚”:巴利本作Panca-dhamma-kkhandha,五法聚。即成就无学所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是为五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
 
“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
= “六重法”:巴利本作Cha Saraniya Dhamma,六和敬法,即相互敬重,和合生活之六种方法。
“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
= 六种可互敬之法:1.身,2.口,3.意,4.利养,5.戒,6.见,所谓六和敬。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
“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
“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
“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六和敬 = 指六种和同爱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身和敬
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口和敬
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意和敬
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戒和敬
指同戒法之和敬。
见和敬
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利和敬
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念佛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念法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念僧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念戒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念施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念天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云何六觉法?谓六内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六处/六入 = 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
 
“云何六灭法?谓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触、法爱。
= “六爱”:巴利本作Cha Tanha-kaya,六爱身,谓六根对应六境生六识,根、境、识三合触,由六触生六爱,即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云何六退法?谓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
 
“云何六增法?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
 
“云何六难解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念无上。
 
“云何六生法?谓六等法:于是,比丘眼见色,无忧无喜,住舍专念;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不喜不忧,住舍专念。
= “六等法”:巴利本作Cha Satata-vihara,六恒住,即六根对六境能无忧无喜,舍心而恒住。
 
“云何六知法?谓六出要界。
“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
“余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脱更生瞋恚者,无有是处;佛言除瞋恚已,然后得慈。’
“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脱,生憎嫉心;行喜解脱,生忧恼心;行舍解脱,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
“亦复如是。
 
“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是为六十法,诸比丘,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
 
“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是为七财。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信财
信受正法。
戒财
持戒律。
惭财
自惭而不造诸恶。
愧财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闻财
能闻正教。
施财
舍离一切无染着。
定慧财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云何七修法?谓七觉意。
“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猗、修定、修舍,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念觉支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择法觉支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精进觉支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喜觉支
得正法而喜悦。
轻安觉支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定觉支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舍觉支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
“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
“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
“或有众生,空处住,是五识住;
“或识处住,是六识住;
“或不用处住,是七识住。
 
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七识住 = Satta Vinnanatthitiyo,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身异想异识住
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身异想一识住
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身一想异识住
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身一想一识住
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空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识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无所有处识住
超出一切识无边处。
 
“云何七灭法?谓七使法:欲爱使、有爱使、见使、慢使、瞋恚使、无明使、疑使。
= “七使法”:巴利本作Sattanusaya,七随眠。“使”为烦恼之异名。
七使/七随眠 = 即将贪、嗔、痴、慢、疑、见等六随眠中之贪随眠分为欲贪、有贪二种,合为七随眠。随眠者,根本烦恼之异称,随逐有情而起,且其行相微细,故称随眠。欲贪者,于欲界贪着外在五欲妙境;有贪者,为上二界之贪,即贪着上二界之定及依身,故称有贪。
 
“云何七退法?谓七非法:谓比丘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堕、多忘、无智。
 
“云何七增法?谓七正法:于是,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不懈堕、强记、有智。
 
“云何七难解法?谓七正善法:于是,比丘好义、好法、好知时、好知足、好自摄、好集众、好分别人。
自摄 = 为‘他摄’之对称。指以戒法专摄身、口、意等三业,使不放逸。又以自己发愿修行之力摄持而证得果位,亦称自摄。此义同于自力,即以自力为体,自摄为用。
 
“云何七生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勤于精进、勤于正念、勤于禅定。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云何七证法?谓七漏尽力。
= “七漏尽力”:Satta Khinasava-balani,漏尽者所具之七种力。“漏”为烦恼之异名。
“于是,漏尽比丘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见,观欲如火坑,亦如刀剑,知欲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欲。
漏尽比丘 = 指烦恼断尽之阿罗汉。又称漏尽阿罗汉。乃阿罗汉之异称。漏,烦恼之异称。阿罗汉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著无执,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漏尽比丘。
“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
“诸比丘,是为七十法,如实不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
 
“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为八?于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是谓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
“时,诸尊长即为开演甚深义理,是为二因缘。
“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
“既乐静已,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舍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
“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奥,上中下善,义味谛诚,梵行具足,闻已入心,见不流动,是为五因缘。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
“修习精勤,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舍斯法,是为六因缘。
“有以智慧知起灭法,贤圣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
“观五受阴,生相、灭相,此色、色集、色灭,此受、想、行、识,识集、识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谓贤圣八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贤圣八道”:巴利本作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圣道支,又作八圣道、八正道。圣道(Ariya-magga),即圣者修行之道迹,随顺道迹可趋涅槃。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云何八觉法?谓世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八法/八世风/八风 =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
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云何八灭法?谓八邪: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云何八退法?谓八懈怠法。
/懈怠 =  Kusit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
“何谓八懈怠?比丘乞食不得食,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卧息。’
“懈怠比丘即便卧息,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初懈怠。
“懈怠比丘得食既足,复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沉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
“懈怠比丘即便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
“懈怠比丘设少执事,便作是念:‘我今日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
“懈怠比丘即便寝息。
“懈怠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卧息。’
“懈怠比丘即便卧息。
“懈怠比丘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我今宜当卧息。’
“懈怠比丘即便卧息。
“懈怠比丘设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寝息。’
“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六。
(qǐn) = 睡觉[sleeplie](停止[stop]/寝室、卧室[bedroom])
“懈怠比丘设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当须寝息。’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thick]/专一[single-minded])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
“懈怠比丘所患已瘥,复作是念:‘我病瘥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宜自寝息。’
(chài) = 病除<病已去体;病有好转>[be recovered]
“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
 
八懈怠法
乞食不得食
我于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卧息。
得食既足
我朝入村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沉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
设少执事
我今日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
设欲执事
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卧息。
设少行来
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我今宜当卧息。
设欲少行
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寝息。
设遇小患
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当须寝息。
所患已瘥
我病瘥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宜自寝息。
 
“云何八增法?谓八不怠。
 
“云何八精进?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还,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于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于是,比丘即便精进,是为初精进比丘。
“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饱满,气力充足,宜勤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精进比丘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精进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精进比丘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精进比丘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精进比丘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精进比丘患得小瘥,复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
“于是,比丘即便精进坐禅、经行,是为八。
 
“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
= “八不闲妨修梵行”:巴利本作Atth Akkhana Asamaya Brahmacariya-vasaya,梵行住之八非时节,即修习梵行,向菩提道之八种难处: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世智辩聪、聋盲喑哑、佛前佛后。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空闲的时间[leisure])
“云何八?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 “长寿天”:巴利本作Dighayuka Deva-nikaya,长寿天众。
= “边地无识”:巴利本作Paccantimesu Janapadesu...Milakkhusu Avinnataresu,于最边地国土、蛮族、无智者之间。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聋、盲、喑、哑,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处,不得修行梵行。
(yīn) = 小儿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缄默不语[keep silent]/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mute])
(yā) = 笑声[laugh](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mutedumb])
“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
= “八大人觉”:Attha Mahapurisa-vitakka,大人觉知思念之八种法。
“道当少欲,多欲非道;
“道当知足,无厌非道;
“道当闲静,乐众非道;
“道当自守,戏笑非道;
“道当精进,懈怠非道;
“道当专念,多忘非道;
“道当定意,乱意非道;
“道当智慧,愚痴非道。
 
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生法/八大人觉 = 指大人八种教法。乃声闻、缘觉、菩萨等圣者(大人)为入菩提道所觉知思念之八种教法。又据八大人觉经载,八觉乃指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
少欲觉
为修道而欲求所须,但不多求。
知足觉
少取心即满足。
远离觉
身离世间缠缚,心离诸烦恼。
精进觉
行正勤,修善法而不懈怠。
正念觉
常于身、受、心、法修正安念。
正定觉
修习禅定摄乱想。
正慧觉
以智眼观佛法,觉知正道。
不戏论觉
远离诸戏论,住于正语。
 
“云何八知法?谓八除入:
= “八除入”:巴利本作Attha AbhibhAyatanani,八胜处,八种起胜知见处。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初除入;
= “内有色想”:色:分为内色、外色。内色,指自身之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指外界之色、声、香、味、触五尘。
内有色想,观外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二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三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四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光、青见,譬如青莲华,亦如青波罗柰衣,纯一青色、青光、青见,作如是想,常观常念,是为五除入;
= “波罗柰衣”:Vattha Barana-seyyaka,谓波罗柰地方出产的布衣。
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即今之瓦拉那西。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后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
“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光、黄见,譬如黄华、黄波罗柰衣,黄色、黄光、黄见,常念常观,作如是想,是为六除入;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见,譬如赤华、赤波罗柰衣,纯一赤色、赤光、赤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七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光、白见,譬如白华、白波罗柰衣,纯一白色、白光、白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八除入。
 
八除入/八除处/八胜处 = Attha Abhibh’Ayatanani,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此八者皆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前四者均依初禅与第二禅,后四者均依第四禅,不依第三禅,因三禅天乐多心钝。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观色处之少分,制之而灭欲贪。
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即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进而战胜色处之多分。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即观道渐为胜妙,内心已不存色想,更观色处之少分而制胜。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即更同样制胜色处之多分。
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
系内心已无色想,更观外色青黄赤白,并制胜之,以对治欲贪。
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
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
 
“云何八证法?谓八解脱:
“內有色想,观外色,一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
“净解脱,三解脱;
“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四解脱;
“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
“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
“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
“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
= “有想无想处”:巴利本作Nevasanna-nassannayatana,非有想非无想处。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诸比丘,是为八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难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证法。
 
“云何九成法?谓九净灭支法:戒净灭支、心净灭枝、见净灭枝、度疑净灭支、分别净灭支、道净灭支、除净灭支、无欲净灭支、解脱净灭支。
= “九净灭支法”:巴利本作Nava Parisuddhi-padhaniyangani,九清净勤支。
 
“云何九修法?谓九喜本:一喜,二爱,三悦,四乐,五定,六如实知,七除舍,八无欲,九解脱。
= “九喜本”:巴利本作Nava Yonisomanasikara-mulaka Dhamma,九正思维根法。
 
“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
“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
“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
“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
“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
“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
“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
“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
 
“云何九灭法?谓九爱本: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
= “九爱本”:巴利本作Nava Tanha-mulaka Dhamma,九爱根法。
(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云何九退法?谓九恼法:有人已侵恼我,今侵恼我,当侵恼我;我所爱者,已侵恼,今侵恼,当侵恼;我所憎者,已爱敬,今爱敬,当爱敬。
= “九恼法”:巴利本作Nava Aghata-vatthuni,九瞋害事。
 
“云何九增法?谓九无恼:彼已侵我,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
(qīn) = 手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渐进[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侵犯:进攻[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invade and bully])
“我所爱者,彼已侵恼,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
“我所憎者,彼已爱敬,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
(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
= “九梵行”:修行佛道之次第,从有信、持戒、多闻...乃至达于阿罗汉果等各种阶段之修行过程。巴利本无“九梵行”一词。
“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
 
“云何九生法?谓九想:不净想、观食不凈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
 
“云何九知法?谓九异法:
“生果异、因果异,
“生触异、因触异,
“生受异、因受异,
“生想异、因想异,
“生集异、因集异,
“生欲异、因欲异,
“生利异、因利异,
“生求异、因求异,
“生烦恼异、因烦恼异。
= “九异法”:巴利本无此名相。
 
“云何九证法?谓九尽:
“若入初禅,则声刺灭;
“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
“入第三禅,则喜刺灭;
“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
“入空处,则色想刺灭;
“入识处,则空想刺灭;
“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
“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
“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
“诸比丘,是为九十法,如实不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
 
“云何十成法?谓十救法:
= “十救法”:巴利本作Dasa Nathakarana-dhamma,十救护事法,指十种自依止,自救护事。
“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仪亦具,见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学戒,心无倾邪;
= “二百五十戒”:为比丘所应具足之戒,据四分律可分下列八类:(一)四波罗夷、(二)十三僧残、(三)二不定、(四)三十舍堕、(五)九十单堕、(六)四波罗提提舍尼、(七)百众学、(八)七灭诤。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四波罗夷
指杀人、偷窃、行淫和妄称上人,罪行不可饶恕,一犯就不能再做比丘。
十三僧残
指故意自淫、故意触摸女人、充当男女私通牵线、私自建造房屋、毁谤其他比丘、挑拨离间和不听忠告等,属于重罪。犯者接受六夜摩那陲灭罪法,然后在僧团大众面前认罪忏悔,方能恢复僧尼资格。若然被逐,得到至少20位比丘投票,则可再被接纳。
二不定
俗家妇女断言一名比丘犯色戒,但无充分证据,比丘也可能受罚。犯者视情况定为波罗夷、僧残或舍堕。
三十舍堕
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
九十单堕
指妄语、毁訾语、两舌、与妇女同屋住宿、比丘和非亲比丘尼结伴而行、比丘和比丘尼一起坐在隐蔽处、饮酒、暴食、杀害牲畜、贪吃肉类、乳酪和饮用有虫之水等。犯戒者应向4个以上的比丘坦白认罪。
四波胝提舍尼
指比丘从非亲比丘尼中接受食物、未受邀请而自取食物、或住处危险而不事先向前来送食的檀越说明。犯戒者应向1个比丘坦白认罪。
众学
不同传承数目不同,从最少66条到最多113条。指有关服装、饮食和说法等等日常行为的戒律。犯戒者应向年长比丘坦白认罪,也可以私下悔过。这部分戒条没有具体惩罚。
七灭诤
指有关平息僧团内部纷争的方法。
 
“二者、得善知识;
“三者、言语中正,多所合受;
“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吝;
“五者、诸梵行人有所施设,辄往佐助,不以为劳,难为能为,亦教人为;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六者、多闻,闻便能持,未曾有忘;
“七者、精进,灭不善法,增长善法;
“八者、常自专念,无有他想,忆本善行,若在目前;
“九者、智慧成就,观法生灭,以贤圣律而断苦本;
“十者、乐于闲居,专念思惟,于禅中间无有调戏。
 
“云何十修法?谓十正行: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
= “十正行”:八圣道加上正解脱、正智即称十正行。巴利本无此一名相。
 
十无学法/十无学支 = 得阿罗汉果之无学人所成就之十种无漏法。
无学正见
与无漏作意相应之慧。
八正道
无学正思惟
与正见俱起之思惟。
无学正语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四种清净语业。
无学正业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三种身业。
无学正命
远离诸邪命,即如法之活命。
无学正精进
欲乐正勤,勇猛堪任。
无学正念
心中明了,于诸法不忘失。
无学正定
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不散乱。
无学正解脱
指离烦恼束缚之有为解脱。
无学位
无学正智
为尽智及无生智。即金刚喻定后,知诸漏尽灭者为尽智;依诸漏之断尽,缘后有之无生者为无生智。
 
“云何十觉法?谓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
= “十色入”:巴利本作Dasayatanani,十处,从内外十二处之中除去意根、法境,其余十数称为“十色入”。
 
“云何十灭法?谓十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
 
“云何十退法?谓十不善行迹:身杀、盗、淫,口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云何十增法?谓十善行: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妒、邪见。
 
“云何十难解法?谓十贤圣居:一者、比丘除灭五枝,二者、成就六枝,三者、舍一,四者、依四,五者、灭异谛,六者、胜妙求,七者、无浊想,八者、身行已立,九者、心解脱,十者、慧解脱。
= “除灭五枝”:指断五盖。
= “成就六枝”:指防护六根。
= “舍一”:巴利本作Ekarakkha,一护,一守护为Eka Arakkha,汉译者谓Eka Arakkha=Eka A+rakkha,一不护=舍一。一护,指以心护念。
= “依四”:指依熟思而从事一法、忍受一法、遣除一法、远避一法。
= “灭异谛”:巴利本作Panunna-pacceka-sacca,舍独一谛,指舍断诸沙门、婆罗门之各独自以为谛者(亦即舍除邪见)。
= “胜妙求”:巴利本作Samavaya-sattherano,寂灭、舍求,指断“欲求”、断“有求”,使“梵行求”寂止。
= “无浊想”:巴利本作Anaviha-samkappa,思无浊,指断欲思、恚思、害思。
= “身行已立”:巴利本作Passaddha-kaya-samkhara,身行寂静,指具足第四禅而住。
= “心解脱”:指心解脱贪、瞋、痴。
= “慧解脱”:指自知断除贪、瞋、痴,证无生。
心解脱 = Citta-vimutti,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义,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慧解脱。但后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脱,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脱。更以心解脱连结于禅定,谓依定而解脱定障,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依慧而解脱烦恼障,与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此二者同时解脱,则称俱解脱。
 
“云何十生法?谓十称誉处:
“若比丘自得信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得信者;
“自持戒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持戒者;
“自少欲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少欲者;
“自知足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知足者;
“自乐闲静,为他人说,亦复称叹乐闲静者;
“自多闻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多闻者;
“自精进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精进者;
“自专念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专念者;
“自得禅定,为他人说,亦复称叹得禅定者;
“自得智慧,为他人说,亦复称叹得智慧者。
 
“云何十知法?谓十灭法:正见之人能灭邪见,诸缘邪见,起无数恶,亦尽除灭;诸因正见,生无数善,尽得成就。
= “十灭法”:巴利本作Dasa Nijjaravatthuni,十种灭除由十不善行所生起的恶不善法之方法。
“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正智之人能灭邪智,诸因邪智,起无数恶,悉皆除灭;诸因正智,起无数善法,尽得成就。
 
“云何十证法?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
“诸比丘,是为百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尔时,舍利弗佛所印可,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