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长阿含经-第21章《梵动经》

卷十四_第三分_21章《梵动经》
= 佛说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说诸六十二邪见。

梵网经 = Brahmajala Sutta,第一部分是凡夫以戒称赞佛陀;对戒以及佛陀所反对的外道法有详细的说明。第二部分是批驳六十二种邪见,关于过去约有十八,未来约有四十四,分为我与世界之常住论、常无常论、无因论、世界之边无边论、诡辩论、死后之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现在涅槃论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摩竭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人间,诣竹林,止宿在王堂上。
= “竹林Veluvana
 
时,有梵志名曰善念,善念弟子名梵摩达,师徒常共随佛后行,而善念梵志以无数方便毁谤佛、法及比丘僧,其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佛、法及比丘僧。
= “善念”:Suppiya,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作“须卑”。
= “梵摩达”:Brahmadatta,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作“梵达摩纳”。
师徒二人各怀异心,共相违背。
所以者何?斯由异习、异见、异亲近故。
 
尔时,众多比丘于乞食后集会讲堂,作如是论:“甚奇!甚特!世尊有大神力,威德具足,尽知众生志意所趣。
“而此善念梵志及其弟子梵摩达随逐如来及比丘僧,而善念梵志以无数方便毁谤佛、法及与众僧,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如来及法、众僧。
“师徒二人各怀异心,异见、异习、异亲近故。”
 
尔时,世尊于静室中以天净耳过于人耳,闻诸比丘有如是论。
= “天净耳”:Dibbasota,神通之一,即以天耳缘欲、色二界声处之能力。
世尊于静室起,诣讲堂所,大众前坐,知而故问:“诸比丘,汝等以何因缘集此讲堂?何所论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我等于乞食后集此讲堂,众共议言:‘甚奇!甚特!如来有大神力,威德具足,尽知众生心志所趣;而今善念梵志及弟子梵摩达常随如来及与众僧,而善念以无数方便毁谤如来及法、众僧,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如来及法、众僧。所以者何?以其异见、异习、异亲近故。’
“向集讲堂议如是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方便毁谤如来及法、众僧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
= “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巴利本作Na Aghato Na Appaccayo Na Cetaso Anabhiraddhi Karaniya,不得瞋怒,不得嫌恶,不得心不满。
忿结 = 忿恨之心结而不解也。
“所以者何?若诽谤我、法及比丘僧,汝等怀忿结心,起害意者,则自陷溺,是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
“比丘若称誉佛及法、众僧者,汝等于中亦不足以为欢喜庆幸。
“所以者何?若汝等生欢喜心,即为陷溺,是故汝等不应生喜。
“所以者何?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不达深义,直以所见如实赞叹。
= “此是小缘威仪戒行”:Appamattakam Kho PanEtam Oramattakam Silamattakam,指外道以琐碎的、世俗的、戒行的程度来称赞佛陀。
 
“云何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直以所见如实称赞?彼赞叹言:‘沙门瞿昙灭杀、除杀,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愍一切。’
“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又叹:‘沙门瞿昙舍不与取,灭不与取,无有盗心。’
= “不与取”:Adinnadana,未曾给予而擅取。
“又叹:‘沙门瞿昙舍于淫欲,净修梵行,一向护戒,不习淫逸,所行清洁。’
“又叹:‘沙门瞿昙舍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
“‘沙门瞿昙舍灭两舌,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有诤讼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欢喜,有所言说不离和合,诚实入心,所言知时。
“‘沙门瞿昙舍灭恶口,若有粗言伤损于人,增彼结恨长怨憎者,如此粗言尽皆不为;常以善言悦可人心,众所爱乐,听无厌足,但说此言。
“‘沙门瞿昙舍灭绮语,知时之语、实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但说是言。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沙门瞿昙舍离饮酒,不著香华,不观歌舞,不坐高床,非时不食,不执金银,不畜妻息、僮仆、婢使,不畜象、马、猪、羊、鸡、犬及诸鸟兽,不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畜田宅、种植五谷,不以手拳与人相加,不以斗秤欺诳于人,亦不贩卖券要断当,亦不取受抵债横生无端,亦不阴谋面背有异,非时不行;为身养寿,量腹而食,其所至处,衣钵随身,譬如飞鸟羽翮身俱。’
= “香华”:Gandha-mala,香料及华鬘。
= “歌舞”:巴利本作Nacca-gita-vadita,演剧、歌谣、乐器。
= “高床”:巴利本作Uccasayana-mahasayana,高床、大床。
= “金银Jatarupa-rajata,即金银珍宝。与上文之杀生、不与取、淫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饮酒、香华、歌舞、高床、非时食、执金银等共十三项,若将两舌、恶口、绮语三项包括于妄语项内,则共是十善戒。
(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quàn) = 古代用于买卖或债务的契据。书于简牍,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后用纸帛书写[deed]
券要(quàn yào) = 契约。
断当(duàn dāng) = 直接卖给典当行。在典当行,典当可以赎回,但需要交纳一定的综合服务费;断当就是直接卖掉了,不能赎回。
(dǐ) = 挤,推[squeeze out](抵赖,拒不承认事实[deny]/冲突、触犯。)
面背(miàn bèi) = 人的面和背。泛指全身。
(hé) = 羽毛中间的硬管[quillshaft of a feather](羽毛[feather])
“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储积,衣服饮食无有厌足;沙门瞿昙无有如此事。
(chǔ) = 积蓄备用[store up](储君,太子[person who succeed to the throne])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植树木,鬼神所依;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 “种植树木,鬼神所依”:印度自古有树神崇拜,故有此说。
生业(shēng yè) = 谋生的职业[businessprofession]/产业;资财[property]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氍氀毾㲪、綩綖被褥;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qú) = 氍毹。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lǘ) = 毛织的毡类。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𣰆(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𣰆 = 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wǎn) = 古时冠冕上的纽带。/浅红色的衣服。/网。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庄严,酥油摩身,香水洗浴,香末自涂,香泽梳头,著好华鬘,染目绀色,拭面庄饰,镮纽澡洁,以镜自照,著宝革屣,上服纯白,戴盖执拂,幢麾庄饰;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 “酥油摩身幢麾庄饰”:此为印度古代王侯贵族的风俗习惯与装饰情形。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末期;晚年[endlast stage]/细的粉末[powderdust])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雨和露[rain and dew])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shì) = 揩,擦[wipe away]
(huán) = 环。泛指圆圈形物[metal ring]
(niǔ) = 指可解的结[a knot that can be undone by a pullslipknot](钮扣[button]/比喻事物的根本,关键[pivotkey])
(xǐ) = 鞋子[shoe]
(huī) = 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standard of a commander]
 
“‘如余沙门、婆罗门专为嬉戏,棋局博奕,八道、十道,至百千道,种种戏法以自娱乐;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 “八道”:Attha-pada,为一种赌博之工具,盘形,盘上共有八目。
= “十道”:Pasa-pada,亦为一种赌博工具,盘形,盘上共有十目。
= “百千道”:同前,为赌博工具。印度所盛行的赌博种类极多,巴利本经文上所列举者即有十九种之多。
(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
(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赌,博弈[gamble])
(yì) = [great](光明[bright]/围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游戏园观,及论卧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采宝之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liáo) = 官,官职[official]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美辞,现相毁訾,以利求利;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 “作邪命”:巴利本作Micchajivena Jivikam Kappeti,以邪恶的生活方式来营生,即指靠低级知识换取信者之布施而生活。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共诤讼,或于园观,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所知;我趣正道,汝趣邪径,以前著后,以后著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
“‘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 “求为使命”:巴利本作Duteyyapahina-gamananuyogam Anuyutta Viharanti,传递双方往来讯息之使者。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兽,或斗男女,或作众声:吹声、鼓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无不玩习;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shǐ) = 以竹为箭,以木为矢[arrow]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巴利本作:行无益徒劳之知识,而过邪命生活。
= “相畜生”:Tiracchana-vijja,对畜生的知识。
瞻相(zhān xiāng) = 看人相貌以卜吉凶。/观察。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喑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 “方道”:此处谓方法、方便、途径等。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dǎo) = 祈祷,祈神求福[pray]
(yīn) = 小儿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缄默不语[keep silent]/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mute])
(yā) = 笑声[laugh](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mutedumb])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为医方、针灸、药石,疗治众病;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zhòu) = 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祝告[pray](诅咒,乞求神灵降祸[curse]/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incantation])
(jiǔ) = 用艾火烧灼。中医的一种疗法[cauterize]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知死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 “鬼咒”:Bhuta-vijja,即呼鬼唤神之咒术。
= “刹利咒”:即刹帝利咒,有关武家之咒术。
= “支节咒”:Anga-vijja,以四肢之象征来作预言之咒术。
= “解咒”:消解火烧、鼠啮等毒苦之咒术。
(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月蚀、日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方面所在,皆能记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 “方面所在”:四方发光体之位置。
(huì) = 扫帚[broom](彗星的简称[comet])
(shí) = 虫等蛀伤物[damage](损失;亏耗[lose]/日月食[eclipse]/同“食”。)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诸比丘,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佛告诸比丘:“更有余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言赞叹如来。
“何等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
= “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巴利本作Pubbantakappika PubbantanuditthinoAparanta-kappika Aparantanuditthino,由于过去的(事)而有过去的见解,由于未来的(事)而有未来的见解。劫(Kappa),为极大的时限。
= “六十二见”:谓六十二种外道之见解。
本劫本见 = 本劫,指过去世。对过去世起分别见,称为本劫本见。对未来后际起分别见,则称末劫末见。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错误见解,大抵可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其中本劫本见凡五类十八见,包括常论四种、亦常亦无常论四种、边无边论四种、种种论四种、无因而有论二种。末劫末见凡五类四十四见,包括有想论十六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在泥洹论五种。二者合并为十类六十二见。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末期;晚年[endlast stage])
末劫末见 = 谓对于未来后际起分别见。反之,对于过去世起分别见,则称为本劫本见。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错误见解,可大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其中之末劫末见,据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所载,包括有五类四十四见:有想论十六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在泥洹论五种。合本劫本见之五类十八见,总计为十类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此有数种异说,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有十类六十二见之说,而对外道所执之诸论大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本劫本见即依过去前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十八见,包括常论四种、亦常亦无常
论四种、边无边论四种、种种论四种、无因而有论二种;末劫末见即依未来后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四十四见,包括有想论十六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在泥洹论五种,总计十类六十二见。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由于入定回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由于入定回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由于入定回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作是说。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从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由戏笑失意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笑失意的众生常住不变,戏笑失意者为无常。
由相看失意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相看失意的众生常住不变,相看失意者为无常。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作是说。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说: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由起想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说: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未来世所起分别见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死后我有边、有想。
死后我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死后我有一想。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死后我有小想。
死后我有无量想。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死后我有边、无想。
死后我无边、无想。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槃论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过去世所起分别见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不能过十八见中。
= “各随意说”:巴利本作Adhivutti Padani,诸浮说,谓虚浮不实,随己意增上言说。
= “齐是不过”:均不能超过于此呢?
= “本劫本见:过去世所起常见。
= “十八见”:见,巴利本作Vatthu,事物、根据。
(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世间常存论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
= “常论”:Sassata-vada,谓自我与世界常存之说。
“此尽入四见中;于本劫本见言:‘我及世间常存。’
“尽入四见,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
“此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
= “入定意三昧”:巴利本作Ceto-samadhim Phusati,体验心三昧,即入心三昧。
= “以三昧心”:巴利本作Samahite Citte,心入定时。
= “成劫败劫”:巴利本作Samvatta-vivatta,坏成,以宇宙的生成坏败来划分宇宙的时间与数量。
= “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巴利本作Sassato Atta Ca Loko Ca Vanjho Kutattho EsikatthayitthitoTe Ca Satta Sandhavanti Samsaranti Cavanti Upapajjanti,我及世界常住、不生、不动,如柱住立,然而,彼诸众生流转、轮回、死、再生。
= “常聚不散”:巴利本作Atthi Tveva Sassati-samam,实在是与常住者同一、同等。
“此是初见。
“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
“此是二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当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
“此是三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言:‘我及世间是常。’
= “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巴利本作Takki Hoti Vimamsi,有推论者、审察者。
(jié) = 战利品[spoils of warwar trophies](敏捷;迅速[quickly])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此是四见。
“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此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
“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 “受集、灭、味、过、出要”:巴利本作Vedananam Samudayan Ca Atthagaman Ca Assadan Ca Adinavan Ca Nissaranan Ca,感受之原因、灭尽、品味、过患、出离。
= “无余解脱”:巴利本作Anupada Vimutto,无执着而解脱。
“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何等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
= “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巴利本作Ekaccam Sassatam Ekaccam Asassatam Attanan Ca Lokan Ca,我及此世间有一部分为常住的,有一部分为无常的。
“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余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便于彼处生爱著心,复愿余众生共生此处。
= “或有是时,此劫始成”:巴利本作Kadaci Karahaci Dighassa Addhuno Accayena Ayam Loko Samvattati,经过极长之时间,在某时,此世界坏灭。
= “空梵天”:巴利本作Sunnam Brahma-vimanam,空虚的梵天宫。
“此众生既生爱著愿已,复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
“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
= “我等众生,彼所化成”:巴利本作Imina Mayam Bhota Brahmuna Nimmita,我们是由此可尊敬的梵天所化生的。
“彼梵众生命、行尽已,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
= “本生”:巴利本作Tam Pubbe Nivasam,前生之住所。
“是谓初见。
“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娱乐,彼戏笑娱乐时,身体疲极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终,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数生,不数戏笑娱乐,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数戏笑故,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
= “彼余众生”:巴利本作Te Bhonto Deva,彼可敬的诸天。
“是为第二见。
“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此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相看,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
“是第三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
“是为第四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
“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世间有边无边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何等法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
= “有边无边”:Antanantika,谓世界究竟为有限大或无限大之空间。
“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
“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余虚。’
= “边想”:Anta-sannin,以世界为有边际、有限界之想法。
= “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巴利本作Antava Ayam Loko Parivatumo,此世界之周围是有边际。“是实余虚”四字是用以肯定上文“世间有边”者。
“是谓初见。
“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余虚。’
= “世间无边,此实余虚”:巴利本作Ananto Ayam Loko Apariyanto,此世界无边际、无限界。
“是第二见。
“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无边;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
= “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巴利本作Uddham-adho Anta-sanniTiriyam Ananta-sanni,上下有边想,四方无边想。
= “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Antava Ca Ayam Loko Ananto Ca,谓此世界之某部分有边际,另外部分则为无边际、无限度。
“是为第三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
= “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NEvayam Loko Antava Na Panananto,谓此世界并非有其边际,亦非无其边际。
“是为第四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此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
“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异问异答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何者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彼彼问时,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 “异问异答”:为一种诡辩论法,巴利本称此类论者为不死矫乱论者,Amara-vikkhepika
“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善恶有报、无报耶?我以不见不知故,作如是说: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别诸见;设当问我诸深义者,我不能答,有愧于彼,于彼有畏,当以此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
“是为初见。
“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诸世间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智,能见远事,已虽近他,他人不见;如此人等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恶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
= “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Atthi Paro LokoNAtthi Paro Loko?谓究竟是有死后的世界?抑或无有?
= “天眼知、他心智”:Dibbacakkhu-abhinnaParacittanana-abhinna,为六神通中之二通。
“是为第二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为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如是说是善、是不善?我则于此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故出家修行;彼恶畏受,故以此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
= “受”:Vedana,感觉之意,然依经文文脉与巴利本原文,则作“取”Upadana,较为妥当。Upadana在长阿含经及中阿含经中往往译作“受”,杂阿含经五“受”阴,新译作五“取”蕴。
“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暗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
“是为四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
“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无因而有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何等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
= “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巴利本作Adhicca-samuppannam Attanan Ca Lokan,我与世间是无因生起。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有,今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虚。’
= “众生无想无知”:巴利本作Asannasatta Nama Deva,名为无想有情之诸天。
“是为初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谓无因有;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虚。’
“此第二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有此世间;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十八见,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未来世所起分别见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是不过。
 
##世间有想论
 
“彼有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 “有想论”:Sanni-vada,认为死后仍有知觉意识存在的说法。
= “说世间有想”:巴利本作Uddham Aghatana Sannim Attanam Pannapeti,施设死后有想之我。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余虚。’
= “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巴利本作Rupi Atta Hoti Arogo Param Marana Sanniti,我无病,命终之后为有色有想者。
“是为初见。
“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余虚。’
= “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巴利本作Rupi Atta Hoti Arogo Param Marana Sanni Ti,我无病,命终之后为无色有想者。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余虚。’
“是为十六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世间无想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于此八见中,齐此不过。
= “无想论”:Asanni-vada,认为死后即无想(知觉意识)存在的说法。
= “说世间无想”:巴利本作Uddham Aghatana Asannim Attanam Pannapeti,施设死后无想之我。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于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虚。’
= “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巴利本作Rupi Atta Hoti Arogo Param Marana Asanniti,我无病,命终之后为有色无想者。
“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此实余虚。’
“是为八见。
“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此世间非想非非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作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
= “非想非非想论”:NEvasanni-nasanni-vada,认为死亡之后,想(知觉意识)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说法。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 “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巴利本作Rupi Atta Hoti Arogo Param Marana NEva Sanni Nasanni Ti,我无病,命终之后为有色非有想非无想者。
“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
“是为八见。
“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非有想非无想论,说世间非有想非无想;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众生断灭无余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
= “断灭论”:Uccheda-vada,认为众生于死亡后完全断灭的说法。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哺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
= “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巴利本作Ayam Atta Rupi Catum-maha-bhutika Matapettika-sambhavo,我此色身乃由四大(地、水、火、风)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所形成,而经由父母所生出。
= “然是无常,必归磨灭”:巴利本作Ayam Atta Samma Samucchinno Hoti,此我完全断灭。
(bǔ) = 口中含嚼的食物[food in the mouth](吃食[eat]/喂养。泛指禽兽喂养幼仔[feed])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齐是名为断灭,第一见也。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为断灭。’
“是为二见。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非断灭,我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是为断灭。’
“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
= “无色空处”:巴利本作Akasanancayatana,空无边处。
“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识处断灭。’
= “无色识处”:巴利本作Vinnanancayatana,识无边处。
“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不用处断灭。’
= “无色不用处”:巴利本作Akincannayatana,无所有处。
“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
= “无色有想无想处”:巴利本作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处。
“是第七断灭,是为七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此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现在生中涅槃论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现在生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
= “现在生泥洹论”:Ditthadhamma-nibbana-vada,“泥洹”即涅槃,认为在现世就可以获得涅槃的说法。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
= “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巴利本作Yato...Ayam Atta Pancahi Kamagunehi Samappito Samangi-bhuto ParicaretiEttavata...Ayam Atta Paramadittha-dhamma-nibbanam Patto Hotiti,由于我(于现世)具备满足享受五官能之乐,如此,我在现世就已获得最胜的涅槃。
“是第一见。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 “有觉、有观”:巴利本作Savitakkam Savicaram,有寻、有伺,即对事理寻求探索的心识作用。
= “离生喜、乐”:Vivekaja Pitisukha,远离(诸欲、不善)所生之喜、乐。
“此名现在泥洹,是第二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 “定生喜、乐”:Samadhija Pitisukha,由定所生之喜、乐。
“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三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说,入第三禅。’
= “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巴利本作Pitiya Ca Viraga Upekkhako Ca Viharati Sato Ca Sampajano Sukkhan Ca Kayena Patisamvedeti,由于喜之舍离,具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受乐。
“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四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现在泥洹复有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 “护念清净”:巴利本作Upekha-sati-parisuddhim,舍、念、清净,谓由于“舍”,得念之遍净。
“此名第一泥洹,是为第五见。
“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现在泥洹论,于五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诸见处,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齐此不过。
“唯如来知此见处,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说:‘我、世间是常。’
“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希现则名为受,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
(xī) = 从巾,从爻,“巾”,丝织品,“爻”,象针线交错。刺绣。(假借为“稀”。稀少;罕见[rarescarce]/希望[hope]/寂静无声[silent])
 
“诸有沙门、婆罗门生常论,言:‘世间是常。’
“彼因受缘,起爱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言:‘世间是常。’
“彼因触缘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
“犹如巧捕鱼师,以细目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内,无逃避处,齐是不过。
= “池中水性之类”:巴利本作Udaka-dahe Olarika Pana,水池中大生物。
“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
 
“若比丘于六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而知,则为最胜,出彼诸见。
= 如果比丘,对于六触之集,六触之灭,六触之味着,六触之过患,六触之出要(脱离),能如实而知的话,就是为之最胜,就是超出那些诸见。
“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
(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当佛说此法时,大千世界三反六种震动。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尔时,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此法甚深,当以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当名此经为义动、法动、见动、魔动、梵动。”
= “义动”:巴利本作Attha-jala,义网。
= “法动”:巴利本作Dhamma-jala,法网。
= “见动”:巴利本作Ditthi-jala,见网。
= “魔动”:巴利本作Anuttaro Samgama-vijayo,无上战胜。
= “梵动”:巴利本作Brahma-jala,梵网,为至上网之意。上述汉本作义动、法动、见动、魔动、梵动等诸“动”字,是为Cara之译,然因为巴利语Jala(网)与Cara(动)之读音接近,或因之而转讹成Cara,以致汉译为“动”,若以文义推敲,似以巴利本之“网”(Jala)为宜。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