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_第二分_第09章《众集经》
= 舍利弗集如来所说法要,以防诤竞。
等诵经 = Savgiti Sutta,又译《僧祇陀经》,该经讲述,佛陀住在末罗国波婆城铁匠纯陀的家林园时,末罗人新建一座会堂,请佛陀说法。佛陀在说法时候,感到背痛,吩咐舍利弗继续为众比丘说法。舍利弗的说法为分十部分,分别依数字序列排列,共讲二百三十种。
如是我闻:一时,佛于末罗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渐至波婆城阇头庵婆园。
= “末罗”:Malla,译为力士,为住于拘尸那罗(Kusinara)一带之种族名。
= “波婆”:Pava,城名,位于拘尸那,为末罗族所居住之城。
= “阇头”:Cunda,又作准头、纯陀,为一工匠之子,是佛陀生前最后供养佛陀之人。
= “庵婆园”:Amba-vana,芒果园。
摩罗/婆里卑/末罗
= Malla,意译为力士。为住于中印度恒河北方之拘尸那竭城、波婆城等地之种族。乃古代印度十六大种族之一,属于刹帝利种。
准陀/淳陀/周那/纯陀 = Cunda,为佛世时中印度波婆城(Pava)之铁匠,乃最后供养佛陀者。
庵婆罗树林 = Ambalatthika,据梵网经(Brahmajala-sutta)载,此树林位于印度王舍城(Rajagaha)与那烂陀(Nalanda)之间。又据佛音(Buddhaghosa)所著法聚论注(Atthasalini)记载,此林内水流清澈,绿木成荫,入口种植庵婆罗树,周围有堡垒围绕。于中部经典六一教诫罗侯罗庵婆檗林经(Ambalatthika-Rahulovada-suttanta)记载,释尊在此园林亲自教诫其子罗侯罗。又长部经典十六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suttanta)记述,释尊在入灭之年,于此园内教诫诸比丘之后,始往那烂陀。
尔时,世尊以十五日月满时,于露地坐,诸比丘僧前后围绕。
世尊于夜多说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暂止息,汝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对曰:“唯然,当如圣教。”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yes]。(只有,只是[only;alone]/以,因为[because]/表示肯定[be]/虽然,纵使[though]。)
尔时,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累足而卧。
牒(dié) = 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writing slip]。
偃(yǎn) = 仰卧;仰[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倒下;倒伏[lodgy]。)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后弟子分为二部,常共诤讼,相求长短,迭相骂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不知此;汝在邪见,我在正法。’
筏驮摩那/尼乾陀阇提弗多罗/昵揭烂陀慎若低子/尼揵陀若提子/尼焉若提子/尼揵亲子/若提子/尼干子/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尼干子外道之一,印度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梵Jaina)之开祖。意译作离系亲子。于尼乾陀若提子之前,传说耆那教尚有二十三位祖师,故后世又以尼乾陀若提子为第二十四祖,或称之为耆那教中兴之祖。其母名为若提(梵Jnata),故称之为若提子。与佛陀为同时代人,生于中印度毗舍离城外村。原本家居,并有妻女;年三十,父母断食而殁,忽有所悟,乃出家学波奢婆(疑即勒沙婆)之遗教,以求解脱道。经十二年独身游履,苦行练修,遂于第十三年大悟。此后三十年,受国王庇护,广布道法于毗舍离、摩揭陀、鸳伽等中印度诸国;被信徒尊称为耆那(梵Jina,胜者)、大雄(Mahavira)、完全者(梵Kevalin),或佛陀。然佛教斥之为邪命,盖若提子主张罪福苦乐皆是前世之定因,非行道所能息断,一切众生经八万劫而在生死轮之中自然得脱,有罪无罪亦皆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皆无差别。七十二岁入寂于波婆城(Pava),约当佛陀入灭后十年(西元前四六七,或作四八○)。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迭(dié) = 交替,轮流[alternate;take turns;do sth. in turn]。(屡次,反复[again
and again]。)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言语错乱,无有前后,自称己言,以为真正:‘我所言胜,汝所言负;我今能为谈论之主,汝有所问,可来问我。’
“诸比丘,时国人民奉尼乾者,厌患此辈斗讼之声,皆由其法不真正故。
“法不真正,无由出要,譬如朽塔不可复治,此非三耶三佛所说。
= “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又作等正觉。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诸比丘,唯我释迦无上尊法,最为真正,可得出要,譬如新塔易可严饰,此是三耶三佛之所说也。
“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 “法、律”:法(Dhamma),教法。律(Vinaya),戒律。
“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依赖;依靠[rely on]。)
“如来所说复有一法,一切众生皆由行住,是为一法如来所说,当共集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 “行”:Samkhara,又作业。
= “往”:巴利本作Thitika,住立、存在。
“诸比丘,如来说二正法:一、名,二、色。
“复有二法:一、痴,二、爱。
= “痴”:Avijja,无明。
“复有二法:有见、无见。
= “有见、无见”:Bhava-ditthi
Vibhava-ditthi,有见,即认为一切的存在是固定的实体;无见,即执一切是无的主张说法。
“复有二法:一、无惭,二、无愧。
无惭 = Ahirika,指做坏事不感羞耻。与‘惭’对称。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俱舍宗大不善地法之一,唯识宗随烦恼之一。即对诸功德不崇敬,又对有德之师长忌难不服;或对己过无羞耻心。此法为欲界所系,其性不善,为见、修所断。又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而现起,故与无愧共摄于大不善地法。
无愧 = Anottappa,指做别人认为罪恶之事,而不感惭愧,亦不害怕。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与‘愧’对称。为俱舍宗大不善地法之一,唯识宗二十随烦恼之一。即对现世、未来之恶报不生怖畏;或不顾世法而恣意暴恶,不生畏惧。此法为欲界所系,其性唯不善,为见、修所断。又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而现起,故与无惭共摄于大不善地法。
“复有二法:一、有惭,二、有愧。
有愧 = 即有惭愧心之意。亦即对自己之所做所为,产生反省、惭愧之心。
“复有二法:一、尽智,二、无生智。
尽智 = Khaya-nana,二智之一,十智之一。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无漏智。
无生智 = Anuppada-nana,二智之一,十智之一。指了知一切法无生之智。亦即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之究极智慧;于四谛已自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复更遍知无‘知、断、修、证’之无漏智。又已遍知断尽欲、有、无明之三漏及结缚、随眠等不再生起,故称无生智。盖此智于无学位圆满完成,获得‘尽智’后,更以一切之圣道为因,圆满无学果,故为与非择灭之‘得’俱生之无漏正智,此唯利根之圣者能成就。除欲界及有顶地之外,以其他之四根本定、未至定、中间定、下三无色定等九地为依地。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欲爱:一者、净妙色,二者、不思惟。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瞋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学解脱,二者、无学解脱。
= “无学解脱”:未得阿罗汉果者所获得的解脱,因已得无生,故无须再学。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有为界,二者、无为界。
= “有为界”:与无为界相对,为生灭变化之现象世界。
“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撰(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纂集[compile]/与選(选)同。)
“诸比丘,如来说三正法,谓三不善根: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
三不善根 = Tini-akusala-mulani,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之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乃‘三善根’之对称。贪者,染着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之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
“复有三法,谓三善根:一者、不贪,二者、不恚,三者、不痴。
三善根 = Tini kusala-mulani,指对治三不善根之三种心所。
|
|
不贪善根/无贪善根
|
A-lobha-kusala-mula,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
|
不恚善根/无嗔善根
|
A-dosa-kusala-mula,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
不痴善根/无痴善根
|
A-moha-kusala-mula,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
|
“复有三法,谓三不善行:一者、不善身行,二者、不善口行,三者、不善意行。
“复有三法,谓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
“复有三法,谓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三恶行 = Tini duccaritani,指一切不善之身、语、意三业,为‘三妙行’之对称。
|
|
身恶行
|
亘通加行、根本、后起及其余一切不善之身业。
|
语恶行
|
亘通加行、根本、后起及其余一切不善之语业。
|
意恶行
|
即一切不善之思,如贪、嗔、邪见等。
|
“复有三法,谓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复有三法,谓三不善想:欲想、瞋想、害想。
= “三不善想”:Tisso
Akusala-sanna,使事物之相浮在心上的作用称为想。
“复有三法,谓三善想:无欲想、无瞋想、无害想。
“复有三法,谓三不善思:欲思、恚思、害思。
= “三不善思”:Tayo
Akusala-samkappa,心所起的思惟、造作之作用称为思。
“复有三法,谓三善思:无欲思、无恚思、无害思。
“复有三法,谓三福业:施业、平等业、思惟业。
= “三福业”:Tini
Punna-kiriya-vattbuni,三种可以导致福报的基本行为。巴利本则作Dana Sila
Bhavana(施、戒、修行)。
三福业 = 又作三福业事、三性福业事。
|
|
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载:
|
指施、戒、修三福业:
|
施福业,谓修行之人若遇贫穷者来乞时,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至卧具、医药,随其所欲,皆悉施与。因施获福,称为施福业。
|
施类福业事(施性业),乃布施诸沙门、苦行者、乞者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医药、灯烛等物,或行身业之施、语业之施、意业之施,是为施类。
|
平等福业,谓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兴恶想,梵行端严,语言和雅,以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隐。以平等心而能致福,称为平等福业。
|
戒类福业事(戒性业),凡离害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饮酒、放逸等,是为戒类。
|
思惟福业,修行之人以智慧观察,了知出要之法,远离世间尘缘杂想。以此思惟为出世善福之业,称为思惟福业。
|
修类福业事(修性业),慈悲喜舍四无量,是为修类。
|
“复有三法,谓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
|
苦受
|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
乐受
|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
舍受
|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
“复有三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 “三爱”:Tisso
Tanha,三种根本欲望。
“复有三法,谓三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 “三有漏”:Tayo
Asava,三种烦恼。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复有三法,谓三火:欲火、恚火、愚痴火。
= “三火”:Tayo
Aggi,即以火来譬喻欲、恚、愚痴(Raga,Dosa,Moha)三种烦恼。
三毒/三垢/三火 = 指贪、嗔、痴。
|
|
贪火
|
Lobha/Raga,渴取一切顺境。
|
嗔火
|
Dosa,对所遇逆境引起忿怒。
|
痴火
|
Moha,心智懵懂,不明事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
“复有三法,谓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
“复有三法,谓三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
= “三增盛”:Tinadhipateyyani,三种增上威力而能左右吾人之身心者。
“复有三法,谓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复有三法,谓三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
“复有三法,谓三界:色界、无色界、尽界。
“复有三法,谓三聚:戒聚、定聚、慧聚。
= “三聚”:巴利本作Tisso
Sikkha,三学。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
“复有三法,谓三戒:增盛戒、增盛定、增盛慧。
= “三戒”:巴利本作Tisso
Bhavana,三修行。
“复有三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
= “三三昧”:Tayo
Samadhi,又作三三摩地、三等持,即三种定。
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三三昧 = Tayo samadhi,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
|
|
空三昧
|
Sunnata-samadhi,即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为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
|
无相三昧
|
Animitta-samadhi,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
|
无愿三昧
|
Appanihita-samadhi,又作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
|
“复有三法,谓三相:止息相、精勤相、舍相。
= “三相”:将事物外在的相状而想像于心者谓“相”。巴利本无“三相”一词。
“复有三法,谓三明:自识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尽智明。
= “三明”:Ti-vijja,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知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宿命智明”: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天眼智明”: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复有三法,谓三变化:一者、神足变化,二者、知他心随意说法,三者、教诫。
“复有三法,谓三欲生本:一者、由现欲生人天,二者、由化欲生化自在天,三者、由他化欲生他化自在天。
= “三欲生本”:Tisso
Kam’ Upapattiyo,谓三种欲为再生的根本。
“复有三法,谓三乐生:一者、众生自然成办,生欢乐心,如梵光音天初始生时;二者、有众生以念为乐,自唱善哉,如光音天;三者、得止息乐,如遍净天。
= “三乐生”:Tisso
Sukh’Upapattiyo,三种产生安乐之本源,即指三种天。
色天/色行天/色界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
|
五净居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
16000大劫
|
善见天
|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
8000大劫
|
||
善现天
|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Vehapphala,谓此天众生福果最广、最胜。
|
500大劫
|
||
福生天
|
Punya-prasava,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
|
250大劫
|
||
无云天
|
Anabhraka,此天无苦、乐、忧、喜等四受,仅有舍受,故称无云。或谓此天以上为无云地,此天即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Subhakinna,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Appamanasubha,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
|
32大劫
|
||
少净天
|
Parittasubha,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Abhassara,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Appamanabha,此天之诸天众,若说话时,由口中显照无量之光明,故称无量光。或谓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诸天更为殊胜、殊妙而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光。
|
4大劫
|
||
少光天
|
Parittabha,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
Maha-brahman,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
3中劫
|
|
梵辅天
|
Brahma-purohita,为大梵天之辅相。
|
2中劫
|
||
梵众天
|
Brahma-parisajja,梵众为民。
|
1中劫
|
||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尸弃大梵 =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S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
|
“复有三法,谓三苦:行苦、苦苦、变易苦。
= “行苦”:行者,迁流之义,诸法迁流无常,以此逼恼身心之苦。
= “苦苦”: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
= “变易苦”:即坏苦,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
三苦 = Tisso Dukkhata,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
|
苦苦
|
Dukkha-dukkhata,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
|
坏苦
|
Viparinama-dukkhata,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
|
行苦
|
Sankhara-dukkhata,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
|
“复有三法,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 “欲知”:巴利本作Nassamiti,当知。
“复有三法,谓三堂:贤圣堂、天堂、梵堂。
= “三堂”:巴利本作Tayo
Vihara,三种住处。
“复有三法,谓三发:见发、闻发、疑发。
= “三发”:巴利本作Tini
Codana-vatthuni,三种举罪事。由见、闻、疑而举发他人罪过。
“复有三法,谓三论:过去有如此事,有如是论;未来有如此事,有如是论;现在有如此事,有如是论。
“复有三法,谓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 “三聚”:Tayo
Rasi,又作三定聚、三际,即决定众生之类聚。
= “正定聚”:Sammatta-niyata-rasi,如得苦法智忍位者,必定成佛。
= “邪定聚”:Micchatta-niyata-rasi,如行五无间业者,命终之后,定堕无间地狱。
= “不定聚”:Aniyata-rasi,尚未决定趣向者。
三聚/三际/三定聚 = Tayo
rasi,‘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
|
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正定聚
|
Sammatta-niyata-rasi,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
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邪定聚
|
Micchatta-niyata-rasi,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
不定性聚/不定/不定聚
|
Aniyata-rasi,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
|
“复有三法,谓三忧:身忧、口忧、意忧。
“复有三法,谓三长老: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
耆(qí) = 老[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长老 = Thera,音译作涕罗,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
|
|
年耆长老
|
Jati-thera,指入佛道经年之僧。
|
法长老
|
Dhamma-thera,指精通教法之高僧。
|
作长老
|
Sammuti-thera,为世俗假名之长老。
|
“复有三法,谓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 “肉眼”:能照显露而无有障碍之有见诸色。
= “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之有障、无障之有见诸色。
= “慧眼”:能照一切法,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
三眼 = 指肉眼、天眼与慧眼。
|
|
肉眼
|
Mamsa-cakkhu,肉眼能照显露而无有障碍之有见诸色。
|
天眼
|
Divya-cakkhu,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之有障、无障之有见诸色。
|
慧眼
|
Panna-cakkhu,慧眼能照一切种,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
|
“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四正法,谓口四恶行:一者、妄语,二者、两舌,三者、恶口,四者、绮语。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复有四法,谓口四善行:一者、实语,二者、软语,三者、不绮语,四者、不两舌。
“复有四法,谓四不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
“复有四法,谓四圣语: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觉则言觉,知则言知。
“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
= “四种食”:Cattaro
Ahara,长养支持身命者名食,食有四种:(一)抟食,以鼻舌尝味进食,以香味触之三尘为体。(二)触食,触喜乐之事而长养身者。(三)念食,以思考、意志作用资助诸根。(四)识食,以第八识支持有情之身命。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
|
段食
|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
触食
|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
思食
|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
识食
|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
“复有四法,谓四受:有现作苦行后受苦报,有现作苦行后受乐报,有现作乐行后受苦报,有现作乐行后受乐报。
= “四受”:巴利本作Cattari
Dhamma-samadanani,四法承受。
“复有四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 “四受”:巴利本作Cattari
Upadanani,四执取。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复有四法,谓四缚:贪欲身缚、瞋恚身缚、戒盗身缚、我见身缚。
= “四缚”:Cattaro
Gantha,四种令身心受系缚者。其中“戒盗”,巴利本作Silabbata-paramaso(戒禁取)。“我见”,巴利本作Idam-saccabhiniveso(执此为实)。
四结/四身系/四身缚/四缚 = 指系缚众生身心,使其流转于生死之四种烦恼。
|
|
欲爱身缚
|
又作贪欲身缚、贪身系。谓欲界众生对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而不得解脱。
|
嗔恚身缚
|
又作嗔身缚。谓欲界众生对于五欲违情等境,起嗔恚烦恼而不得解脱。
|
戒盗身缚
|
又作戒取身系。谓计非因为因,持守鸡戒、狗戒等邪戒,而增长惑业,束缚于身。
|
我见身缚
|
又作实执取身系。我见,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由此我见而增长诸惑业,束缚于身。
|
“复有四法,谓四刺:欲刺、恚刺、见刺、慢刺。
= “四刺”:由欲、恚、见、慢等四种所形成之刺棘(障碍)。巴利本无此一名词。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复有四法,谓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 “四生”:Catasso
Yoniyo,谓四种出生形态,即:卵生(Andaja)、胎生(Jalabuja)、湿生(Samsedaja)、化生(Opapatika)。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
|
腹生/胎生
|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
卵生
|
And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
化生
|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
“复有四法,谓四念处:于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复有四法,谓四意断:于是,比丘未起恶法,方便使不起;已起恶法,方便使灭;未起善法,方便使起;已起善法,方便思惟,使其增广。
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四正勤 = Cattari sammappadhaanaani,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四正断指: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
|
|
断断
|
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
|
律仪断
|
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
|
防护断/随护断
|
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
|
修断
|
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
|
“复有四法,谓四神足:于是,比丘思惟欲定灭行成就;精进定、意定、思惟定,亦复如是。
= “灭行”:巴利本作Padhana-samkhara,勤行。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
“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
“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复有四法,谓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 “四梵堂”:巴利本作Catasso
Appamannaya,四无量(心)。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复有四法,谓四无色定:于是,比丘越一切色想,先尽瞋恚想,不念异想,思惟无量空处,舍空处已入识处,舍识处已入不用处,舍不用处已入有想无想处。
= “四无色定”:巴利本作Cattaro
Arupa,四无色,其内容与“四空处”同。
= “无量空处”:巴利本作Akasanancayatana,空无边处。
= “识处”:巴利本作Vinnanancayatana,识无边处。
= “不用处”:巴利本作Akincannayatana,无所有处。
= “有想无想处”:巴利本作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处。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taro Arupa,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
|
空无边处定
|
Akasanancayatana,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
识无边处定
|
Vinnanancayatana,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
无所有处定
|
Akincannayatana,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
非想非非想处定
|
Nevasanna-nasannayatana,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
“复有四法,谓四法足:不贪法足、不瞋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
= “四法足”:巴利本作Cattari
Dhamma Padani,四法句。
“复有四法,谓四贤圣族:于是,比丘衣服知足,得好不喜,遇恶不忧,不染不著,知所禁忌,知出要路;于此法中精勤不懈,成办其事,无阙无减,亦能教人成办此事,是为第一知足住贤圣族。
= “四贤圣族”:巴利本作Cattaro
Ariyavamsa,四种令生知足之法,即衣服、饭食、床卧具、医药。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从本至今,未常恼乱;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及世间人,无能毁骂。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知足,亦复如是。
瘦(shòu) = 肌肉不丰满。与“胖”、“肥”相对[thin;skinny;slender]。
“复有四法,谓四摄法:惠施、爱语、利人、等利。
= “四摄法”:巴利本作Cattari
Samgaha-vatthuni,又作四摄事,为摄受、调熟众生之四种方法,即:一、惠施(Dana)。二、爱语(Peyya-vajja)。三、利人,巴利本作Attha-cariya,利行。四、等利,巴利本作Samanattata,同事、同己。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复有四法,谓四须陀洹支:比丘于佛得无坏信,于法、于僧、于戒得无坏信。
= “四须陀洹支”:巴利本作Cattari
Sotapannassa Angani,四须陀洹果支。“须陀洹”又译为“入流”,为声闻四果中之初果名。四须陀洹支为进入圣道之四要素,即对佛、法、僧、戒,得不坏之净信。
“复有四法,谓四受证:见色受证、身受灭证、念宿命证、知漏尽证。
= “四受证…知漏尽证”:巴利本作:四应证法,谓宿住(之事)应由念证,死生(之事)应由眼证,八解脱应由身证,漏尽应由慧证。
“复有四法,谓四道:苦迟得、苦速得、乐迟得、乐速得。
四种通行/四正行/四事行迹/四通行 = Catasso patipada,通达四谛之理而趣向涅槃之无漏圣道,以‘所依之地’与‘根机’之不同,而有四种之别,称为四通行。通行,为‘道’之异名;以此四者能通达、趣向涅槃,故又称四道。又以此四者能断除烦恼,故又称四断。
|
|
于趣向涅槃之道中,若依止于无色、未至、中间等三种定,其‘止’、‘观’不均,转增艰苦,故称苦通行。
|
于苦通行中,有随信行、信胜解、时解脱等三种根机钝劣之人,于所观之境,通达迟缓,称为苦迟通行,又称苦迟得。
|
于苦通行中,有随法行、见至、不时解脱等三种根机优利之人,于所观之境,通达速疾,称为苦速通行,又称苦速得。
|
|
于趣向涅槃之道,若依止于四根本定,则‘止’、‘观’均衡,任运容易,故称乐通行。
|
于乐通行中,有随信行、信胜解、时解脱等三种根机钝劣之人,通达作证较为迟缓,称为乐迟通行,又称乐迟得。
|
于乐通行中,有随法行、见至、不时解脱等三种根机优利之人,通达作证较为速疾,称为乐速通行,又称乐速得。上述四者合称四通行。
|
“复有四法,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
= “四圣谛”:Cattari
Ariyasaccani,即四种真理,为佛教之基本哲理。苦圣谛:使人觉悟现实的生命是苦之真理。苦集圣谛:使人了解苦的生起原因之真理。苦灭圣谛:使人从苦中获得解脱之真理。苦出要圣谛:即道圣谛,导致苦之止息而达到涅槃之真理。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复有四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复有四法,谓四处:实处、施处、智处、止息处。
“复有四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
= “四智”:Cattari Nanani。法智,Dhamme Nanam。未知智,巴利本作Sammuti-nanam,世俗智。等智,巴利本作Anvaye
Nanam,类比智。知他人心智,Paricchede Nanam。
“复有四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词辩、应辩。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u-patisambhida,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
Dhamma-patisambhida,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
Attha-patisambhida,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
Nirutti-patisambhida,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
P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
“复有四法,谓四识住处:色识住、缘色、住色,与爱俱增长;受、想、行中亦如是住。
= “四识住”:Catasso
Vinnana-tthitiyo,即色、受、想、行等四,为识安住之处。
四识处/四识住 = Catasso Vinnana-tthitiyo,谓‘识’攀缘于色、受、想、行等四蕴而依住之;分别称为: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亦即在五蕴之中,第五之识蕴依着于前四之色、受、想、行四蕴,攀缘爱着之,随增喜贪,且以色、受、想、行等四蕴为其住处;如‘色识住’即心识依色蕴生爱着而依住,乃至‘行识住’为心识依行蕴生爱着而依住。此一‘识住’之情形仅限于有漏之五蕴;若于无漏法中,则无‘识住’之作用。又依大毗婆沙论之说,识住仅限于有情生命,而不通于非情之生命。
“复有四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
扼(è) = 抓住;掐住[clutch;grip]。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
|
欲暴流
|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
有暴流
|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
见暴流
|
Dittha-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
无明暴流
|
Avijj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
“复有四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
“复有四法,谓四净: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
“复有四法,谓四知:可受知受、可行知行、可乐知乐、可舍知舍。
“复有四法,谓四威仪: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
|
行
|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
住
|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
坐
|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
卧
|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
“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
“复有四法,谓四记论:决定记论、分别记论、诘问记论、止住记论。
= “四记论”:巴利本作Cattaro
Panha-vyakarana,四记问,谓决定、分别、诘问、止住等四种问答法。
四记/四答/四种答/四种问答/四种记论/四记论/四种记答/四记答 = Cattari panha-vyakaranani,谓解答诸质问时,依问题之性质而将回答方式分为四种。
|
|
一向记
|
Ekamsa-vyakarana,又作直答、一定答、定答、决定答、决了答、必定论、一向论、一向记论、决定记论、应一向记。即对于所问,直接以肯定方式回答。
|
分别记
|
Vibhajja-vyakarana,又作解答、分别答、解义答、分别论、分别义答、分别记论、应分别记。即对于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始作肯定或否定之回答。
|
反诘记
|
Patipucca-vyakarana,又作诘答、诘论、反问记、反问答、反问论、反质答、返问记、随问答、诘问论、诘问记论、应反诘记。即不直接作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或以反问显明问意后,始给与回答。
|
舍置记
|
Thapaniya-vyakarana,又作置答、置论、止论、默置记、默然记、止记论、止住记论、应舍置记。即对于所问,若属于不应答、不值得答者,则舍置不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者。
|
“复有四法,谓佛四不护法:如来身行清净,无有阙漏,可自防护;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亦复如是。
= “佛四不护法”:Cattari
Tathagatassa Arakkheyyani,巴利本仅提及如来之三不护法,而无“命行清净”。
“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又,诸比丘,如来说五正法,谓五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
“复有五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复有五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
= “五盖”:Panca
Nivaranani,覆盖心性,使不生善法之五种障碍:贪欲、瞋恚、睡眠、掉戏(或作掉悔)、疑。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
对治
|
||
贪欲盖
|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
戒
|
不净观
|
瞋恚盖
|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
慈心观
|
|
睡眠盖
|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
慧
|
精进观
|
掉悔盖
|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
定
|
数息观
|
怀疑盖
|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
信心
|
“复有五法,谓五下结:身见结、戒盗结、疑结、贪欲结、瞋恚结。
= “五下结”: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称。谓欲界之结惑有五种,即:身见、戒盗(或作戒禁取见)、疑、贪欲、瞋恚。
“复有五法,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
= “五上结”:Panc’Uddham-bhagiyani Samyojanani, 谓色界、无色界之结惑有五种,即:色爱(或作色贪)、无色爱(或作无色贪)、无明、慢、掉。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Panc’Uddh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上分界之五种结惑。结,系缚、烦恼之义。于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种结。五上分结即上分界之色界与无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离其界。
|
|
色贪
|
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
无色贪
|
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
掉举
|
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
慢
|
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
无明
|
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下分是欲界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
|
||
有身见
|
Sakkaya ditthi,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初果
|
戒禁取见
|
Silabatam paramasa,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
疑
|
Viccikiccha,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
欲贪
|
Kama-raga,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二果(贪瞋弱)
三果(贪瞋灭)
|
瞋恚
|
Byapada,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Panc’Uddham-bhagiyani Samyojanani,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这五结的烦恼分属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五上分结。
|
||
色贪
|
Ruparaga,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
阿罗汉果
|
无色贪
|
Aruparaga,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
|
掉举
|
Uddhacca,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
|
慢
|
Mana,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
|
无明
|
Avijja,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
“复有五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根 = Pancindriyani,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五根。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
|
|
信根
|
Saddhindriyam,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
|
进根
|
Viriyindriyam,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
念根
|
Satindriyam,忆念正法者。
|
定根
|
Samadhindriyam,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
慧根
|
Pannindriyam,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
|
“复有五法,谓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力 = Panca bala,指五种力用。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
|
|
信力
|
S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
精进力
|
Viri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
念力
|
Sa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
定力
|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
慧力
|
Pan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
“复有五法,谓灭尽支:一者、比丘信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二者、比丘无病,身常安隐;三者、质直无有谀谄,能如是者,如来则示涅槃径路;四者、自专其心,使不错乱,昔所讽诵,忆持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
谀(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复有五法,谓五发:非时发、虚发、非义发、虚言发、无慈发。
“复有五法,谓五善发:时发、实发、义发、和言发、慈心发。
“复有五法,谓五憎嫉:住处憎嫉、檀越憎嫉、利养憎嫉、色憎嫉、法憎嫉。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复有五法,谓五趣解脱:一者、身不净想,二者、食不净想,三者、一切行无常想,四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者、死想。
“复有五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动,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彼所因欲起诸漏缠,亦尽舍灭而得解脱,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复有五法,谓五喜解脱入。
= “五喜解脱入”:巴利本作Panca
Vimuttayatanani,五解脱处,谓修行佛道,获得解脱之五种欢喜心。即:(一)闻法,(二)受持讽诵,(三)为他人说,(四)思惟分别,(五)于法得定。
“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
“何谓五?于是,比丘闻如来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法,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实知见,是为初解脱入。
“于是,比丘闻法喜已,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
“复有五法,谓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
= “五人”:巴利本作Panca
Anagamino,五不还者,又作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即不还果之圣者,以其根有利钝,于证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而分为五种类别。
= “中般涅槃”:不还果之圣者,死于欲界而生色界时,于中有之位,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
= “生般涅槃”:既生于色界,未久即能起圣道,断除上地(无色界)之惑而入涅槃。
= “无行般涅槃”:生于色界,但未能加功用行,任运经久方才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
= “有行般涅槃”:生于色界,经长时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
= “上流阿迦尼吒”: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而入涅槃。
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阿迦尼吒天 =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
“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又,诸比丘,如来说六正法,谓内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六处/六入 = 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
“复有六法,谓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
“复有六法,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
六识 = Cha-vin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复有六法,谓六触身: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
六触 =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
|
|
眼触生爱
|
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
|
耳触生爱
|
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
|
鼻触生爱
|
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
|
舌触生爱
|
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
|
身触生爱
|
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
|
意触生爱
|
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
|
“复有六法,谓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
六受 = 指六受身。受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约六识而成六受,即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称为六受身。身,为集、类之义。
“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 “六想身”:Cha
Sanna-kaya,谓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之六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六想 = Cha Sanna-kaya,指六根触对六尘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称为六想。
|
|
眼想
|
谓眼根对色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
耳想
|
谓耳根闻声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
鼻想
|
谓鼻根闻香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
舌想
|
谓舌根尝味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
身想
|
谓身根觉触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
意想
|
谓意根分别诸法之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
“复有六法,谓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复有六法,谓六爱身:色爱身,声、香、味、触、法爱身。
= “六爱身”:Cha
Tanha Kaya,谓从六境从生起之六爱。
“复有六法,六诤本:若比丘好瞋不舍,不敬如来,亦不敬法,亦不敬众,于戒穿漏,染污不净,好于众中多生诤讼,人所憎恶,娆乱净众,天、人不安。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诸比丘,汝等当自内观,设有瞋恨,如彼娆乱者,当集和合众,广设方便,拔此诤本。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汝等又当专念自观,若结恨已灭,当更方便,遮止其心,勿复使起。
“诸比丘,佷戾不谛、悭吝嫉妒、巧伪虚妄、自固己见、谬受不舍、迷于邪见、与边见俱,亦复如是。
= 那些2.佷戾不谛,3.悭悋嫉妒,4.巧伪虚妄,5.自固己见,谬受不舍,6.迷于邪见,与边见俱,都和这道理一样。
佷(hěn) = 毒辣;狠。本作“很”[cruel]。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悭(qiān) = 吝啬[stingy]。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复有六法,谓六界:地界、火界、水界、风界、空界、识界。
六界聚 = 界,界分之义;聚,聚集之义。谓众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假合)而各有分齐(限量)。
|
|
地界聚
|
地以坚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地界’而受生成形者,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等类,称为地界聚。
|
水界聚
|
水以润湿为性;指人身中由‘内水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痰、髓、眼泪、汗、涕、唾、脓、脂、肪、血、涎等类,称为水界聚。
|
火界聚
|
火以燥热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火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解饮食等类,称为火界聚。
|
风界聚
|
风以动转为性;指人身中由‘内风界’而受生者,即出息、入息、掣缩风(凡身之动转,皆属于风)等类,称为风界聚。
|
空界聚
|
空以无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空界’而受生者,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等类,称为空界聚。
|
识界聚
|
识,即心识。识以分别为性;指人身中之乐、苦、喜、忧等识,为识大之假合,故称为识界聚。
|
“复有六法,谓六察行:眼察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察法。
“复有六法,谓六出要界。
= “六出要界”:Cha
Nissaraniya Dhatuyo,谓六种导令解脱苦恼之法:灭除瞋恚心(Vyapada-citta),而得慈解脱(Metta Cetovimutti)。灭除憎嫉心(Vihesa
Citta),而得悲解脱(Karuna Cetovimutti)。灭除忧恼心(Arati
Citta),而得喜解脱(Mudita Cetovimutti)。灭除憎爱心(Raga
Citta),而得舍解脱(Upekha Cetovimutti)。灭解狐疑心(Vicikiccha-kathamkatha-salla-citta,而得无我行(“Ayam Aham Asmiti” Na
Samanupassata)。灭除众乱想(Nimittanusari Vinnana),而得无想行(Animitta Ceto-Vimutti),无相心解脱。
“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
“余比丘语言:‘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脱,更生瞋恚想,无有是处;佛言除瞋恚已,然后得慈。’
“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脱,生憎嫉心;行喜解脱,生忧恼心;行舍解脱,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
“亦复如是。
“复有六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
“复有六法,谓六思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七正法,谓七非法: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智。
“复有七法,谓七正法: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精进、总持、多智。
“复有七法,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
= “七识住”:Satta
Vinnanatthitiyo,谓七种识之爱著、安住之所。
= “天及人”:巴利本作Manussa
Ekacce Deva Ekacce Ca Vinipatika,诸人、一类之天、一类之险难处者。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
= “梵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Brahma-kayika,梵众天。
“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
“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
= “遍净天”:Deva
Subhakinha,又作首诃既那,译为遍净、遍净光,位于色界第三禅天。
“或有众生,空处住、识处住、不用处住。
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七识住 = Satta Vinnanatthitiyo,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
|
身异想异识住
|
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
身异想一识住
|
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
身一想异识住
|
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
身一想一识住
|
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
空无边处识住
|
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
识无边处识住
|
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
无所有处识住
|
超出一切识无边处。
|
“复有七法,谓七勤法:一者、比丘勤于戒行,二者、勤灭贪欲,三者、勤破邪见,四者、勤于多闻,五者、勤于精进,六者、勤于正念,七者、勤于禅定。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复有七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复有七法,谓七三昧具: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 “七三昧具”:Satta
Samadhi-parikkhara,谓可令得禅定之七者。
“复有七法,谓七觉意: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
= “七觉意”:Satta
Sambojjhanga,又作七菩提分、七觉支。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彼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八正法,谓世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八法/八世风/八风 =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
|
|
利
|
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
衰
|
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
毁
|
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
誉
|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
称
|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
讥
|
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
苦
|
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
乐
|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
“复有八法,谓八解脱:色观色,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解脱,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复有八法,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复有八法,谓八人:须陀洹、向须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罗汉、向阿罗汉。
= “八人”:巴利本作Attha
Puggala-dakkhineyya,八应供人。即所谓四双八辈者,其名目如下:须陀洹向、须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罗汉向、阿罗汉。
四双八辈 = 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即四向四果。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向与果合则为四双,分则为八辈。
“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九正法,所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
“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
“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
“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
“复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
“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
“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
“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
“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
“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十正法。
“所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定、正智、正解脱。
= “十无学法”:Dasa
Asekha-dhamma,修行佛道的果位中,前三果称有学,第四果(阿罗汉果)称无学,故无学法又可称为阿罗汉道,计有十种。即:无学正见、无学正思、无学正语、无学正业、无学正命、无学正念、无学正方便、无学正定、无学正智、无学正解脱。
十无学法/十无学支 = 得阿罗汉果之无学人所成就之十种无漏法。
|
||
无学正见
|
与无漏作意相应之慧。
|
八正道
|
无学正思惟
|
与正见俱起之思惟。
|
|
无学正语
|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四种清净语业。
|
|
无学正业
|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三种身业。
|
|
无学正命
|
远离诸邪命,即如法之活命。
|
|
无学正精进
|
欲乐正勤,勇猛堪任。
|
|
无学正念
|
心中明了,于诸法不忘失。
|
|
无学正定
|
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不散乱。
|
|
无学正解脱
|
指离烦恼束缚之有为解脱。
|
无学位
|
无学正智
|
为尽智及无生智。即金刚喻定后,知诸漏尽灭者为尽智;依诸漏之断尽,缘后有之无生者为无生智。
|
“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尔时,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说。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