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_第二分_第19章《大会经》
= 十方诸神天人等皆来集会,礼敬如来,佛为诸众种种结咒。
大会经 = Mahasamaya Sutta,该经讲述佛陀在迦比罗城大园林时,众位天神从十方世界前来集合拜会佛陀。佛陀向比丘描述各位天神的名称与特征。随后,佛陀报告众比丘,魔军也来了。众比丘保持警惕,魔军无计可施而只能撤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翅提国迦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是罗汉,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集会,礼敬如来及比丘僧。
= “释翅提”:Sakkesu,为释迦(Sakka)一词复数处格的音译,即“释迦族中”之义。于本经中作为国名。
= “迦维”:Kapilavatthu,即迦毗罗卫城,为净饭王统治下的都市名,亦为佛陀所诞生之地。
时,四净居天即于天上各自念言:“今者,世尊在释翅提迦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得阿罗汉,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集会,礼敬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今者亦可往共诣世尊所,各当以偈称赞如来。”
= “净居天”:Suddhavasa-deva,即不还果之圣者所证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禅天处。
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五净居处/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
|
有顶天/色究竟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
善见天
|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
善现天
|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
无热天
|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
无烦天
|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
时,四净居天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彼天没,至释翅提迦维林中。
尔时,四净居天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时,一净居天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今日大众会,诸天神普集,皆为法故来,欲礼无上众。”
= “无上众”:巴利本作Aparajita-samgha,无能胜之僧伽。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
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比丘见众秽,端心自防护,欲如海吞流,智者护诸根。”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
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断刺平爱坑,及填无明堑,独游清净场,如善象调御。”
= “刺”:巴利本作Khila,羁绊,此处比喻烦恼。
= “平爱坑”:巴利本作Chetva
Paligha,断门闩,即断障碍之意。
= “填无明堑”:巴利本作Indakhila
Uhacca,拔除城门之标柱。
= “善象调御”:巴利本作Sudanta
Susunaga,已调御之诸幼象。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
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诸归依佛者,终不堕恶趣,舍此人中形,受天清净身。”
尔时,四净居天说此偈已,世尊印可,即礼佛足,绕佛三匝,忽然不现。
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今者诸天大集,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诸比丘,过去诸如来、至真、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当来诸如来、至真、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
“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亦当称彼名号,为其说偈。
= “当称彼名号”:巴利本作:诸比丘!我当宣说诸天众之名,诸比丘!我当称赞诸天众之名,诸比丘!我当教示诸天众之名。
“比丘当知:
“诸依地山谷,隐藏见可畏,身著纯白衣,洁净无垢秽。
= 巴利本作:在其大地之处依止(之诸天),彼等依止山窟,自己精勤入定者,(正如)退隐弓缩,身毛竖立(正要捕食之)个个狮子(般专精一心),心洁白明净、清澄、无浊。
天人闻此已,皆归于梵天,今我称其名,次第无错谬。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诸天众今来,比丘汝当知:
世间凡人智,百中不见一,何由乃能见,鬼神七万众?
若见十万鬼,犹不见一边,何况诸鬼神,周遍于天下?”
地神有七千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
= “悦叉”:Yakkha,又作夜叉、药叉,即指鬼。
药叉/悦叉/阅叉/野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时,有雪山神将六千鬼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
有一舍罗神将三千鬼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
= “舍罗神”:Satagira,鬼神名。
此万六千鬼神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
复有毗波蜜神,住在马国,将五百鬼,皆有神足、威德。
= “毗波蜜神”:Vessamitta,神名。
= “马国”:Assaka,又作阿湿婆、阿摄贝,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佛世时位于阿槃提西北之国名,亦作为种族名。巴利本无此一国名。
复有金毗罗神,住王舍城毗富罗山,将无数鬼神恭敬围绕。
= “金毗罗神”:Kumbhira,药师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夜叉神王之上首。
= “王舍城毗富罗山”:Rajagahika
Vepulla,位于摩竭陀国都城王舍城中。
金毗罗 = Kimbila,为佛弟子,释迦族人。/梵Kumbhira,又作金毗啰、禁毗罗、俱毗罗、俱吠噜、军毗罗、宫毗罗。译作蛟龙、龙王、鳄鱼。中印度王舍城之守护神,药师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为夜叉神王之上首。
复有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乾沓和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尽字因陀罗,皆有大神力。
= “提头赖吒”:Dhatarattha,又作持国天,即干沓和神(Gandhabba)之主神(Adhipati)。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健达缚/犍闼婆/彦达婆/干沓婆/干沓和/巘沓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
因陀罗 = Inda,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
南方毗楼勒天王,领诸龙王,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
= “毗楼勒”:Virulha,又作增长天,统率龙王。巴利本中谓为鸠槃荼鬼(Kumbhanda)之主神。
西方毗楼博叉天王,领诸鸠槃茶鬼,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
= “毗楼博叉”:Virupakkha,译为广目天,统率鸠槃荼鬼之主神,巴利本作为龙王(Naga)之主神。
俱槃荼/究槃荼/弓槃荼/鸠满拏/槃查/鸠槃荼 =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然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之名。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诸悦叉鬼,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
= “毗沙门”:Kuvera,又作多闻天,即悦叉(Yakkha)之主神。
此四天王护持世者,有大威德,身放光明,来诣迦维林中。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
负责守护
|
率领
|
|
东方持国天王
|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
东胜神洲
|
乾闼婆、毗舍遮
|
南方增长天王
|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
南瞻部洲
|
鸠槃荼、薜荔多
|
西方广目天王
|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
西牛贺洲
|
龙、富单那
|
北方多闻天王
|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
北俱芦洲
|
夜叉、罗刹
|
尔时,世尊欲降其幻伪虚妄之心,故结咒曰:
“摩拘楼罗摩拘楼罗
毗楼罗毗楼罗 𥙡陀那加摩世致 迦尼延豆 尼延豆 波那攎 呜呼奴奴主 提婆苏暮 摩头罗 支多罗斯那 乾沓波 那罗主 阇尼沙 尸呵 无莲陀罗
鼻波蜜多罗 树尘陀罗 那闾尼呵 斗浮楼 输支婆迹婆”
= 此段咒文之音译与现存巴利本不符,或为梵语,或为当时方言(Prakrit)之音译。相当于此段咒文之巴利文对照如下:Maya Kutendu Vetendu Vituc Ca Vitucco
Saha Candano Kamasettho Ca Kinnughandu Nighandu Ca Panado Opamanno Ca Devasuto
Ca Matali. Cittaseno Ca Gandhabbo Nalo Raja Janesabho Agu Pancasikho C'Eva
Timbaru Suriyavaccasa.
𥙡(zhān)
攎(lú) = 拿;持。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闾(lǘ) = 里巷的大门[gate of an alley]。
如是,诸王乾沓婆及罗刹皆有神足、形貌、色像,怀欢喜心来诣比丘众林中。
= “干沓婆”:Gandhabba,为帝释之乐神名。
= “罗刹”:Rakkhasa,为恶鬼之总名。
尔时,世尊复结咒曰:
“阿醯 那陀瑟 那头 毗舍离 沙呵 带叉蛇 婆提 提头赖吒 帝婆 沙呵 若利耶 加毗罗 摄波那伽 阿陀伽摩 天提伽 伊罗婆陀 摩呵那伽 毗摩那伽多
陀伽陀余 那伽罗阇 婆呵沙呵 叉奇提 婆提罗帝 婆提罗帝 毗枚大迹閦 毗呵四 婆咛 阿婆婆四 质多罗 速和尼那 求四多 阿婆由 那伽罗除 阿四 修跋罗 萨帝奴
阿伽 佛陀洒 失罗咛 婆耶 忧罗头婆延楼 素槃㝹 佛头 舍罗㝹 伽类楼”
= 相当于此段咒文之巴利文对照如下:Ath'Agu
Nabhasa Naga Vesala Saha Tacchaka,Kambalassatara Agu
Payaga Saha Natibhi. Yamuna Dhatarattha Ca Agu Naga Yasassino,Eravano
Maha-Nago So P'Aga Samitim Vanam Ye Naga-raje Sahasa Haranti Dibba Dija Pakkhi
Visuddha-cakkhu Vehasaya Te Vana-majjha-patta Citra Supanna Iti Tesam Namam. Abhayan
Tada Nagarajanam Asi,Supannato Khemam Akasi Buddho.
Sanhahi Vacahi Upavhayanta Naga Supanna Saranam Agamsu Buddham.
醯(xī) = 用于保存蔬菜、水果、鱼蛋、牡蛎的净醋或加香料的醋[pickles]。
瑟(sè) = 古代拨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枚(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閦(chù) = 众多。
咛(níng) = 叮咛。
㝹(nóu)
尔时,世尊为阿修罗而结咒曰:
“祇陀 跋阇
呵谛 三物第 阿修罗 阿失陀 婆延地 婆三婆四 伊弟 阿陀 提婆摩 天地 伽黎妙 摩呵秘摩 阿修罗 陀那秘罗陀 鞞摩质兜楼 修质谛丽 婆罗呵黎 无夷连那婆 舍黎阿细
跋黎 弗多罗那 萨鞞 鞞楼耶那那迷 萨那迷谛 婆黎 细如 罗耶跋兜楼 伊呵庵婆罗迷
三摩由伊 陀那 跋陀 若 比丘那 三弥涕 泥拔”
= 相当于此段咒文之巴利文对照如下:Jita
Vajira-hatthena Samuddam Asura Sita Bhataro Vasavass' Ete Iddhimanto Yasassino
Kalakanja Mahabhimsa Asura Danaveghasa Vepacitti Sucitti Ca Paharado Namuci
Saha Satan Ca Bali-puttanam Sabbe Veroca-namaka Sannayhitva Balim Senam Rahubhaddam
Upagamum:'Samayo Dani Bhaddan Te Bhikkhunam Samitim
Vanam'.
祇(qí) = 地神。(zhǐ = 正、恰、只。)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弗(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尔时,世尊复为诸天而结咒曰:
“阿浮 提婆
萆犁醯陛 提豫 婆由 多陀㝹 跋楼㝹 婆楼尼 世帝苏弥 耶舍阿头 弥多罗婆 伽罗那移婆 阿逻 提婆 摩天梯与 陀舍提舍 伽予 萨鞞 那难多罗婆跋那 伊地槃大 仇地
槃那槃大 耶舍卑㝹 暮陀婆那 阿醯揵大 比丘那 婆朱弟 婆尼 鞞弩 提步 舍伽利 阿醯 地 勇迷 那刹帝隶富罗息几大 阿陀蔓 陀罗 婆罗鞞栴大苏 婆尼捎 提婆
阿陀 𥙡陀 富罗翅支大 苏黎耶苏婆尼捎 提婆 阿陀 苏提耶 富罗翅大 摩伽陀 婆苏因 图攎阿头 释拘 富罗大攎 叔伽 伽罗摩
罗那阿大 鞞摩尼婆 呜婆提 奇呵 波罗无呵 鞞婆罗 微阿尼 萨陀摩多 阿呵黎 弥沙阿 尼 钵仇𫟏 叹奴阿 攎
余 提舍 阿醯跋沙 赊摩 摩呵赊摩 摩𫟏沙阿 摩𫟏疏多摩 乞陀
波头洒阿 陀 摩𫟏 波头洒阿 醯阿罗夜 提婆 阿陀 黎陀夜 婆私 波罗 摩诃 波罗阿陀 提婆摩 天 梯夜 差摩 兜率陀 夜摩 伽沙尼阿
尼 蓝鞞 蓝婆折帝 树提 那摩伊 洒 念摩罗提 阿陀醯 波罗念弥大 阿醯 提婆 提婆 阇兰 提 阿奇 尸吁波 摩阿栗吒攎耶 呜摩 浮浮 尼婆私 遮婆 陀暮 阿周陀
阿尼 输豆檀耶 𫟏 阿头 阿逻 毗沙门伊洒
萆(bì) = 蓑衣,用草制成的防雨用具[straw
rain cape]。
犁(lí) = 牛耕作[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逻(luó) = 巡察,巡逻[patrol]。
揵(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栴(zhān) = 栴檀。
捎(shāo) = 选取[select]。
𫟏(tù) = 同“菟”。
赊(shē) = 赊欠[give credit;buy or sell on credit]。
栗(lì) = 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恐惧[fear]。)
“此是六十种天。”
尔时,世尊复为六十八五通婆罗门而结咒曰:
= “五通婆罗门”:五通(Pancabhinna),谓五种作用自在的无碍之力,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命智证通。此类通力有时可经由有漏的禅定、药力或持咒而来。通达五通的外道婆罗门即称五通婆罗门。
“罗耶梨沙耶何醯揵大婆尼伽毗罗跋兜鞞地阇𫟏阿头差暮萨提鸯祇鞞地牟尼阿头闭犛耶差伽尸黎沙婆呵若𫟏阿头梵摩提婆提那婆鞞地牟尼阿头拘萨梨伊尼攎摩阇逻鸯祇逻 野般阇 阿楼呜猿头 摩诃罗野阿拘提 楼杙 𫟏阿头六闭俱萨梨阿楼伽陵倚伽夷罗檀醯罪
否符野福都卢梨洒先陀步阿头 提那伽否婆 呵移伽耶罗野多陀阿伽度婆罗蔓陀𫟏迦牧罗野阿头因陀罗楼迷迦符陀攎暮摩伽醯阿敕伤俱卑予
阿头醯兰若伽否鞞梨味余梨多他阿伽度阿醯婆好罗子弥都卢多陀阿伽度婆斯佛离首陀罗罗予多 陀阿伽度伊梨耶差摩诃罗 予先阿步多 陀阿伽度般阇婆予婆梨地翅阿罗予多 陀阿伽度
郁阿兰摩诃罗予便被婆梨摩梨输婆醯大那摩阿槃地苦摩梨罗予阿具斯利陀那婆地阿头翅鞞罗予尸伊昵弥昵摩呵罗予复婆楼多 陀阿伽 度跋陀婆利摩呵罗予俱萨梨摩提输尸汉提苫婆梨罗予修陀罗楼多他阿伽度阿呵因头楼阿头摩罗予余苏利与他鞞地提步阿呵鞞利四阿头恒阿耶楼婆罗目遮耶暮阿夷𫟏阿头一摩耶舍枇那婆差摩罗予何梨揵度余枇度钵支余是数波那路摩苏罗予耶赐多由醯兰若苏槃那秘愁度致夜数罗舍波罗鞞陀郁陀婆呵婆洒婆呵婆婆谋娑呵沙贪覆赊大赊法阇沙丽罗陀那摩般枝瘦多哆罗乾沓婆沙呵婆萨多提苏鞞罗予阿醯揵瘦比丘三弥地婆尼地婆尼”
= 此一段咒文无巴利文可供对照,佛陀耶舍当年译此经之梵文或俗语(Prakrit)本原文亦已无存,故无法加以比照研究。
犛(máo) = 古同“牦”,牦牛。
杙(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
昵(nì) = 亲近,亲昵[close;intimate]。
尔时,复有千五通婆罗门,如来亦为结咒。
时,此世界第一梵王及诸梵天皆有神通,有一梵童子名曰提舍,有大神力。
= “第一梵王”:巴利本作Subrahma
Paramatta,(名为)波罗摩达之善梵天。
= “提舍”:Tissa,梵童子名。
复有十方余梵天王,各与眷属围绕而来。
复越千世界,有大梵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寻与眷属围绕而来。
= “大梵王”:Maha-brahma,梵天千世界中之最高位,外道以其为宇宙之创造神,佛教中则视其为护法神。
尔时,魔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怀毒害心,即自念言:“我当将诸鬼兵往坏彼众,围绕尽取,不令有遗。”
= “魔王”:巴利本作Mara-sena,魔军。
时,即召四兵,以手拍车,声如霹雳,诸有见者无不惊怖,放大风雨、雷电、霹雳,向迦维林围绕大众。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佛告诸比丘乐此众者:“汝等当知,今日魔众怀恶而来。”
于是颂曰:
“汝今当敬顺,建立于佛法,当灭此魔众,如象坏华藂。
藂(cóng) = 聚集[gather]。
专念无放逸,具足于净戒,定意自惟念,善护其志意。
若于正法中,能不放逸者,则度老死地,永尽诸苦本。
诸弟子闻已,当勤加精进,超度于众欲,一毛不倾动。
一毛(yī máo) = 一根毛。喻细小、轻微的事物。
此众为最胜,有大智名闻,弟子皆勇猛,为众之所敬。”
尔时,诸天、神、鬼、五通仙人皆集迦维园中,见魔所为,怪未曾有。
佛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诸天、龙、鬼、神、阿修罗、迦楼罗、真陀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迦楼罗”:Garula,即金翅鸟。
= “真陀罗”:Kinnara,又作紧那罗,为歌神之名。
= “摩睺罗伽”:Mahoraga,为大蟒神。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甄陀罗/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