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_第二分_第17章《清净经》
= 尼干子终,弟子分二,诤骂不已,阿难诱化。佛为说修十二分经,及诸善法诸禅定观境,阿难云:微妙第一清净也。
清净经 = Pasadika Sutta,该经讲述,佛陀住在释迦族弓术园时,阿难带着沙弥周陀告诉佛陀,尼干子在波婆城去世后,其弟子发生分裂互相攻击。佛陀以自我为例,说明什么是理想的导师与弟子。佛陀说他达到正等正觉,获得阿罗汉果,而成为导师。佛陀强调自己宣讲的法为三十七道品。佛陀并告诫弟子,为众生利益与幸福,必须保证这些法常存世间,众比丘要互相团结,共同切磋诵读,不要争执。佛陀还讲述四安乐、四禅、四果位和四圣谛。并要求比丘不为九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蓄财、不随欲、不随恚、不随痴、不随怖,也不要陷入对灵魂和世界起源之类无谓的思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祇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缅祇”:Vedhanna,城邑名。
迦比罗皤窣堵/迦维罗卫/迦毗罗/迦维/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缅(miǎn) = 微丝[filament]。
缅祇园 = Vedhanna,系迦毗罗卫国庵婆树之林园名。
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头面礼足,于一面立,白阿难言:“波波城内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著后,以后著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谘问我。’
= “沙弥”:巴利本作Samanuddesa,新学沙门。
= “周那”:Cunda,又作纯陀。
= “波波”:Pava,位于王舍城附近,为末罗族之都城。
= “夏安居”:Vassa,印度僧众于雨期中三个月之间,聚居一处,或修行禅定,或讲论,或结集,绝对禁止外出,称为夏安居、雨安居。
准陀/淳陀/周那/纯陀 = Cunda,为佛世时中印度波婆城(Pava)之铁匠,乃最后供养佛陀者。
尼乾陀子外道/尼犍子外道/尼犍陀弗咀罗外道/尼干弗陀怛罗外道/尼犍陀子外道/尼犍子论师/尼干子外道 = Nigantha-putta,印度古代六师外道之一,外道四执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种外道之一。此外道因以修苦行,离世间之衣食束缚,而期远离烦恼之结与三界之系缚,故有离系、不系、无继、无结等译名。又此外道不以露形为耻,故世人贬称为无惭外道、裸形外道。开祖为勒沙婆(梵Rsabha),至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nataputta)为中兴之祖。后世则称之为耆那教(梵Jaina)。其出家修习苦行、实行教理者,通称为尼犍陀。
迭(dié) = 交替,轮流[alternate;take turns;do sth. in turn]。(屡次,反复[again
and again]。)
谘(zī) = 同“咨”。征询;商议[consult]。
“大德阿难,时,彼国人民事尼乾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阿难语周那沙弥曰:“我等有言欲启世尊,今共汝往,宣启此事,若世尊有所戒敕,当共奉行。”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尔时,沙弥周那闻阿难语已,即共诣世尊,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阿难白世尊曰:“此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来至此,礼我足,语我言:‘波波国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著后,以后著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言是,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谘问我。”时,彼国人民事尼乾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世尊告周那沙弥曰:“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足听闻,此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难可污色。
= “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即三藐三菩提,为正遍知、正等觉之意。
= “犹如朽塔难可污色”:巴利本作Bhinna-thupe
Appatisarane,如破坏之塔不可依止。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彼虽有师,尽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故塔不可污也。
= “邪见”:巴利本作Durakkhate,非正说。
= “不能出要”:巴利本作Aniyyanike,非出离。
采(cǎi) = 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pick]。(引申为采集;搜集[collect;gather]。)
“彼诸弟子有不顺其法,舍彼异见,行于正见。
= “舍彼异见”:巴利本作Vokkamma
Ca Tamha Dhamma Vattasi,从彼法脱离而转。
“周那,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舍离?’
“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
“所以者何?彼虽有法,然不真正故。
= “不真正”:巴利本作Duppavedite,非正说。
“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可污色。
“然诸弟子于此法中,不能勤修,不能成就,舍平等道,入于邪见,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舍离,入于邪见?’
“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见真正,获无量福。
“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佛告周那:“彼虽有师,然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不可污色。
“彼诸弟子法法成就,随顺其行,起诸邪见。
= “法法成就,随顺其行”:巴利本作Dhammanudhamma-patipanna
Viharati,成就法随法行而住。
“周那,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
= “现法”:Dittha-dhamma,指现实世界。
“彼诸弟子信受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
“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
“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为污色。
“又其弟子法法成就,随顺修行而生正见,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
“彼诸弟子信受其言,二俱正见,获无量福。
“所以者何?法真正故。
“周那,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无忧。
“云何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周那,导师新出世间,成道未久,其法具足,梵行清净,如实真要而不布现,然彼导师速取灭度,其诸弟子不得修行,皆愁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竟不布现,而今导师便速灭度,我等弟子不得修行。’
愁(chóu) = 忧虑,发愁[worry;be anxious]。(悲哀;哀伤[grieved;distressed]。)
“是为导师出世,弟子愁忧。
“云何导师出世,弟子无忧?谓导师出世,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广流布,然后导师方取灭度,其诸弟子皆得修行,不怀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不布现,而后导师便速灭度,使我弟子不得修行。’
“如是,周那,导师出世,弟子无忧。”
佛告周那:“此支成就梵行,谓导师出世,出家未久,名闻未广,是谓梵行支不具足。
= “此支成就梵行”:巴利本作Etehi
Angehi Samannagatam Brahmacariyam Hoti,有此诸支具足的梵行。支(Anga),支分、部分。
= “梵行支不具足”:巴利本作Tam
Brahma-cariyam Aparipuram Hoti Ten’Angena,无具足梵行之条件。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广远,是谓梵行支具足满。
既(jì) = 吃罢,吃过。(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未受训诲,未具梵行,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如法而往灭之,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不具足。
= “至安处”:巴利本作Patta-yoga-kkhema,达瑜伽安稳,指至涅槃处。
= “未能变化成神通证”:巴利本作No…Vyatta…Sappatihariyam
Dhammam Desetum,不能教示有神变之法。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又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未受训诲,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以法如实除灭,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未具足。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复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诸优婆塞、优婆夷广修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亦复如是。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周那,若导师不在世,无有名闻,利养损减,则梵行支不具足满。
“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无有损减,则梵行支为具足满。
“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而诸比丘名闻利养,不能具足,是为梵行支不具足。
“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具足无损,诸比丘众亦复具足,则梵行支为具足满;比丘尼众亦复如是。
“周那,我出家久,名闻广远,我诸比丘已受教诫,到安隐处,自获己利,复能受法为人说法,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亦如是。
“周那,我以广流布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
“周那,一切世间所有导师,不见有得名闻利养如我如来、至真、等正觉者也。
“周那,诸世间所有徒众,不见有名闻利养如我众也。
“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可见。
= “见不可见”:巴利本作Passan
Na Passati,正在看而看不见。
“云何见不可见?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布现,是名见不可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郁头蓝子在大众中而作是说:‘有见不见,云何名见不见?如刀可见,刃不可见。’
= “郁头蓝子”:Uddaka
Ramaputta,佛陀初出家时,曾跟从二仙人学道,郁头蓝子即其中一位。
= “刀可见,刃不可见”:巴利本作Khurassa
Sadhu-nisitassa Talam Assa Passati,Dharan Ca Kho Tassa
Na Passati,见此剃刀的锐利之面,然而不见其刃。
“诸比丘,彼子乃引凡夫无识之言以为譬喻。
“如是,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见。
“云何见不见?汝当正说言:‘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流布,是不可见。’
= “汝当正说言…是不可见”:巴利本作:如此具足一切相、成满一切相、不灭、不增、被善说的、纯粹圆满的梵行,已被说明。确实见到它,即(说):此应当除之,如此应当更清净之;确实见不到它,即(说):此应当牵引之,如此应当成就之。
“周那,彼相续法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续法具足而不可得。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周那,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 “酪酥”:即酪、生酥、熟酥味,与乳味、醍醐味合称五味。
= “醍醐”:Manda,为五味中之最上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法躬自作证,谓四念处、四神足、四意断、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水乳 = 以水与乳之混合相融,比喻事物之和合相冥。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理不正。’
“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诸贤,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胜?何者为负?’
“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我义如是;汝句如是,汝义如是;汝句亦胜,汝义亦胜。’
“彼比丘说此,亦不得非,亦不得是,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谏(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正。’
“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
“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胜。’
“彼比丘说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正,义不正。’
“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
“若彼报言:‘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而胜。’
“彼比丘说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义正。’
“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
“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
= “偈经”:孤起颂。
= “相应经”:因缘。
= “本缘经”:本事。
= “天本经”:本生。
= “证喻”:譬喻。
= “大教经”:论议。
祇(qí) = 地神。(zhǐ = 正、恰、只。)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诸比丘,我所制衣,若冢间衣,若长者衣、粗贱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体。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食,知足而已。
切(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 [rub]/急切;急迫[anxious]/靠近;贴近[press close to]。)
“诸比丘,我所制住处,若在树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内,若楼阁上,若在窟内,若在种种住处;此处自足,为障寒暑、风雨、蚊虻,下至闲静懈息之处。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懈(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疲困;松散[tired;loose]。)
“诸比丘,我所制药,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药自足,若身生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药。”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佛言:“或有外道梵志来作是语:‘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
= “沙门释子”:Samana
Sakya-putta,沙门,本为出家求道者之通称。此处沙门释子专指出家修习佛道者。
“若有此言,当如是报:‘汝等莫作此言,谓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所以者何?有乐自娱,如来呵责;有乐自娱,如来称誉。’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若外道梵志问言:‘何乐自娱,瞿昙呵责?’
“设有此语,汝等当报:‘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
= “五欲”:Panca
Kama-guna,谓色、声、香、味、触等五种能引生欲者。
“‘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
“‘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
“‘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私窃偷盗,自以为乐,此为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放荡自恣,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诸比丘,呵责五欲功德,人所贪著。
“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
“如此诸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
“犹如有人故杀众生,以此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
“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娱,沙门瞿昙之所称誉?’
“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
“‘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意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
“‘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
“‘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故为妄语,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有如是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
“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
= “七果功德”:巴利本仅有四果功德之说,即指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果。
“‘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
= “正使不成”:使,假设之意,即假使、设使。
= “中间般涅槃”:不还果之圣者,死于欲界而生色界时,于中有之位,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
= “生彼般涅槃”:既生于色界,未久即能起圣道,断除上地(无色界)之惑而入涅槃。
= “行般涅槃”:生于色界,经长时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
= “无行般涅槃”:生于色界,但未能加功用行,任运经久方才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
= “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而入涅槃。
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阿迦尼吒天 =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诸贤,是为此乐有七功德。
“‘诸贤,若比丘在学地欲上求,求安隐处,未除五盖。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
对治
|
||
贪欲盖
|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
戒
|
不净观
|
瞋恚盖
|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
慈心观
|
|
睡眠盖
|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
慧
|
精进观
|
掉悔盖
|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
定
|
数息观
|
怀疑盖
|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
信心
|
“‘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
“‘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于七觉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见者,无有是处。
= “欲知欲见”:巴利本作Nana-dassana,智、见。
“‘诸贤,学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隐处,能灭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于四意处又能精勤,于七觉意如实修行,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见者,则有是处。
“‘诸贤,若有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使,正智解脱,不为九事。
= “漏尽阿罗汉”:Arahant
Khinasava,谓完全灭尽烦恼之阿罗汉。漏,烦恼之异名。
= “有结使”:Bhava-samyojana,有,指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尽诸有结使,即不受后有。
= “正智解脱”:Sammad-anna
Vimutta,经由正智而获得之解脱。
“‘云何为九?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舍道,六者、不随欲,七者、不随恚,八者、不随怖,九者、不随痴。
“‘诸贤,是为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远离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释子有不住法。’
“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阃常住不动;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
阃(kǔn) = 门槛[threshold]。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尽知过去世事,不知未来事。’
“彼比丘、彼异学梵志智异,智观亦异,所言虚妄。
“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
= “道智”:Bodhija
Nana,由觉悟所生之智。
道智 = Magga-nana,缘道谛之智。十智之一。即缘道谛作道、如、行、出等四种行相,而断除迷惑之无漏智。入于见道,成就灭类智之无间道时,缘欲界之道谛,作道、如、行、出等四种行相,生起无漏之法智忍,称为道法智忍;而于无间道所生之无漏法智,称为道法智,此为道智之初成就。又修道所摄之道类智虽无兼治下界之惑,然道法智与灭法智既可共同对治欲界修所断之惑,亦可兼治上界之修所断之惑。
“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
“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
= “时语”:巴利本作Kala-vadi,时语者。
= “实语”:巴利本作Bhuta-vadi,实语者。
= “义语”:巴利本作Attha-vadi,义语者。
= “利语”:巴利本无“利语”之词。
= “法语”:巴利本作Dhamma-vadi,法语者。
= “律语”:巴利本作Vinaya-vadi,律语者。
“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末期;晚年[end;last stage]。)
“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是命是身,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有终,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虚。’
“诸有此见,名本生本见,今为汝记,谓:‘此世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是为本见本生,为汝记之。’
“所谓末见末生者,我亦记之。
= “末见末生”:有关于为未来的基本的见解。
“何者末见末生,我所记者?色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无色是我,从想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从想有终;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从想有终。
= “从想有终”:从于想而有终。
“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从想有终。
“我有乐,从想有终;我无乐,从想有终;我有苦乐,从想有终;我无苦乐,从想有终。
“一想是我,从想有终;种种想是我,从想有终;少想是我,从想有终;无量想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
“是为邪见本见本生,我之所记。
= “本见本生”:依经文义理宜作“末见末生”。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有如是见:‘此世常存,此实余虚,乃至无量想是我,此实余虚。’
“彼沙门、婆罗门复作如是说、如是见:‘此实,余者虚妄。’
“当报彼言:‘汝实作此论,云何此世常存,此实余虚耶?如此语者,佛所不许。所以者何?此诸见中各有结使,我以理推,诸沙门、婆罗门中,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
= “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并没有人能与我匹等的人,更何况欲超出过于我之上的呢?
“此诸邪见但有言耳,不中共论,乃至无量想是我,亦复如是。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世间自造。’
“复有沙门、婆罗门言:‘此世间他造。’
“或复有言:‘自造他造。’
“或复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
“彼沙门、婆罗门言世间自造者,是沙门、婆罗门皆因触因缘,若离触因而能说者,无有是处。
“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触,由触故生受,由受故生爱,由爱故生取,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若无六入则无触,无触则无受,无受则无爱,无爱则无取,无取则无有,无有则无生,无生则无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
“又言此世间他造,又言此世间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间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亦复如是,因触而有,无触则无。”
佛告诸比丘:“若欲灭此诸邪恶见者,于四念处当修三行。
= “三行”:修习四念处观时,必于身、受、意、法四处作内观、外观、内外观;则“身、受、意、法”称为四念处,“内观、外观、内外观”称为三行。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云何比丘灭此诸恶,于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
“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三种修行。
“有八解脱,云何为八?
“色观色,初解脱;
“内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脱;
“净解脱,三解脱;
“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
“舍空处,住识处,五解脱;
“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
“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
“灭尽定,八解脱。”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法清净,微妙第一,当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清净,汝当清净持之。”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