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

四分律-二分之四(明尼戒法)

四分律卷第二十五
 
二分之四(明尼戒法)
 
#一百七十八单提法(续)
 
##真实净不语取戒第四十四
 
“‘若比丘尼,净施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问主取著者,波逸提。
 
##著新衣戒第四十五
 
“‘若比丘尼,得新衣,当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若比丘尼得新衣,不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新衣持者,波逸提。
木兰色 = 即赤黑色。系比丘染制袈裟所用三种如法色之一。印度人称为乾陀(赤多黑少)色。
 
##夺畜生命戒第四十六
 
“‘若比丘尼,故断畜生命者,波逸提。
 
##饮虫水戒第四十七
 
“‘若比丘尼,知水有虫,饮者,波逸提。
 
##疑恼比丘尼戒第四十八
 
“‘若比丘尼,故恼他比丘尼,乃至少时不乐,波逸提。
 
##覆他粗罪戒第四十九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有粗罪,覆藏者,波逸提。
 
##发诤戒第五十
 
“‘若比丘尼,知诤事如法忏悔已,后更发举者,波逸提。
 
##与贼期行戒第五十一
 
“‘若比丘尼,知是贼伴,共一道行,乃至一聚落,波逸提。
 
##恶见违谏戒第五十二
 
“‘若比丘尼,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是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大姊,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犯婬者是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乃至三谏,令舍是事;乃至三谏时舍者善;不舍者,波逸提。
 
##随举戒第五十三
 
“‘若比丘尼,知如是语人未作法,如是恶邪不舍,若畜同一羯磨、同一止宿,波逸提。
 
羯磨 = kamma
意译作‘业’。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随摈沙弥尼戒第五十四
 
“‘若沙弥尼,如是言:“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沙弥尼言:“汝莫作是语,莫诽谤世尊,诽谤世尊不善;世尊不作是语;沙弥尼,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犯婬欲者是障道法”;彼比丘尼谏此沙弥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乃至三呵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时若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尼应语是沙弥尼言:“汝自今已去非佛弟子,不得随余比丘尼,如诸沙弥尼得与比丘尼二宿,汝今无是事,汝去灭去,不须此中住”;若比丘尼知如是摈沙弥尼,若畜共同止宿,波逸提。
 
##拒劝学戒第五十五
 
“‘若比丘尼,如法谏时,作如是语:“我今不学是戒,乃至问有智慧、持律者,当难问”,波逸提;若为求解,应难问。
难问(nán wèn) = 提出疑问﹔请教。
 
##毁呰毗尼戒第五十六
 
“‘若比丘尼,说戒时如是语:“大姊,用说是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毁戒故,波逸提。
 
##恐举先言戒第五十七
 
“‘若比丘尼,说戒时作如是语:“大姊,我今始知是戒半月半月说戒经来”;余比丘尼知是比丘尼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尼无知无解,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法;“大姊,汝无利得不善;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
 
##同羯磨后悔戒第五十八
 
“‘若比丘尼,共同羯磨已,后作如是说:“诸比丘尼随亲厚,以众僧物与”者,波逸提。
 
##不与欲戒第五十九
 
“‘若比丘尼,僧断事时不与欲而起去者,波逸提。
断事沙门 = 僧官之一。又作断事比丘。即教团中处治僧尼触犯纲纪之僧职。断事,意指裁决事件。
与欲 = 当僧团行布萨、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际,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时,对其行事之决定,有所赞成或反对之欲意,即所谓‘欲’;将其欲意委托出席之比丘,即称与欲。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托,称为受欲。将受委托之欲意向众僧传达,即称说欲。
 
##与欲后悔戒第六十
 
“‘若比丘尼,与欲竟后更呵,波逸提。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屏处四诤戒第六十一
 
“‘若比丘尼,比丘尼共斗诤,后听此语已欲向彼说,波逸提。
 
##嗔打比丘尼戒第六十二
 
“‘若比丘尼,瞋恚故不喜,打彼比丘尼者,波逸提。
 
##搏比丘尼戒第六十三
 
“‘若比丘尼,瞋恚故不喜,以手搏比丘尼者,波逸提。
 
##无根僧残谤戒第六十四
 
“‘若比丘尼,瞋恚故不喜,以无根僧伽婆尸沙法谤者,波逸提。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突入王宫戒第六十五
 
“‘若比丘尼,刹利水浇头王,王未出未藏宝,若入宫过门阈者,波逸提。
(yù) = 门槛[threshold](门户;门口[gatedoor])
 
##捉宝戒第六十六
 
“‘若比丘尼,捉宝及宝庄饰,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波逸提;若僧伽蓝中、若寄宿处,若宝、若以宝庄饰,自捉、若教人捉,若识者当取,如是因缘非余。
 
##非时入聚落戒第六十七
 
“‘若比丘尼,非时入聚落,又不嘱比丘尼,波逸提。
 
##过量床足戒第六十八
 
“‘若比丘尼,作绳床若木床,足应高佛八指;除入陛孔上,若截竟过者,波逸提。
(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兜罗贮床褥戒第六十九
 
“‘若比丘尼,持兜罗绵贮,作绳床、木床、若卧具、坐具,波逸提。’”
堵罗/妒罗/蠹罗/兜罗绵/兜罗贮/意译绵/细绵/兜罗 = Tula,乃总称草木所生之花絮。惟俱舍论光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等,均以兜罗为树名,谓兜罗绵为兜罗树所生之绵,如柳絮。又佛八十种相好之一,即手足柔软似兜罗绵。
(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食蒜戒第七十
 
尔时婆伽婆在毗舍离猕猴江侧高阁堂上。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Markata hr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时异处有蒜园,偷罗难陀比丘尼去园不远而行,园主问言:“阿姨,欲须蒜耶?”
(suàn) = 有大蒜、小蒜两种[garlic]
报言:“须蒜。”
即时蒜与。
此比丘尼得蒜已,后数数复往。
去彼不远而行,其人见已复语言:“阿姨更须蒜耶?”
报言:“须;我若得蒜便能食。”
即复与蒜。
与蒜已敕守园人言:“从今日给比丘尼人各五枚蒜。”
(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时园主留一人守园,自持蒜诣毗舍离卖。
 
偷罗难陀比丘尼还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尼言:“汝等知否?某处某甲檀越,日给比丘尼人各五枚蒜,可往迎取。”
时偷罗难陀将沙弥尼、式叉摩那即往蒜园,问守蒜人言:“园主何处?”
报言:“诣毗舍离卖蒜。”
时守蒜人言:“何故问耶?”
答言:“园主日给比丘尼人各五枚蒜,今可与我。”
守蒜人言:“小住,须园主来,我不得自在,我正可守视而已耳。”
比丘尼语言:“大家见施,奴不肯与。”
偷罗难陀即敕沙弥尼拔取蒜,数知多少,此与上座、次座、和上、阿阇梨,此与同和上、同阿阇梨、亲厚知识。
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后日食。”
即时现园蒜取尽。
蒜主还见蒜尽,问守园者言:“蒜何故尽?”
答言:“大家,先信乐故,日给比丘尼僧人各五枚蒜,向有沙弥尼、式叉摩那来至我所语我言:‘蒜主今为所在?’我答言:‘入毗舍离卖蒜’;我问言:‘何故问?’答我言:‘蒜主日与我人各五枚蒜,今可与我’;我答言:‘小住,待园主还,我正守视而已耳,不得自由’;比丘尼言:‘大家与我蒜,而奴不肯与我’;时即敕沙弥尼拔取蒜已,数知多少,言:‘此与上座、此与次座、此与和上、此与阿阇梨、此与同和上、同阿阇梨、此与亲厚知识,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后日食’;并复并啖,以是故园蒜都尽耳。”
园主即讥嫌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受无厌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正使檀越施与,犹应知足,况不见主而取尽。”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等云何尽拔取他蒜并啖持去不留遗余?”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不见主拔取他蒜尽?”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往昔有一婆罗门,年百二十形体羸瘦,此婆罗门妇端政无比,多生男女;此婆罗门系心其妇及诸男女,初不舍离,以此爱着情笃遂至命终,便生雁中,其身毛羽尽为金色;以前福因缘故自识宿命,内白思惟:‘我当以何等方便养活此男女使不贫苦?’日日来至其家,日落一金羽而去;男女得之便自思惟:‘以何因缘此雁王日来落一金羽与我而去?我等宁可伺其来时方便捉之尽取金羽’;如其所谋,即捉拔取金羽,取已即更生白羽。”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忠实,不虚伪[sincere]/<病势>沉重[serious])
(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婆罗门死为雁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即园主是;其端政妇多生男女者,即偷罗难陀比丘尼是;男女者,即式叉摩那、沙弥尼等是;以本贪爱故令金羽尽,更生白羽;今复爱故令蒜尽,更得贫穷。”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啖生蒜、熟蒜、若杂蒜者,咽咽,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以饼裹蒜食;若余药所不治,唯须服蒜差听服;若涂疮,不犯。
(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剃三处毛戒第七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剃三处毛,往诣檀越家在妇女前就座而坐,不自覆身露其形体。
时彼妇女见已语言:“阿姨,共洗浴来。”
答言:“且止!”
便为得供养已,复语言:“但来共浴。”
答言:“我不须洗浴。”
时诸妇女即强脱衣见其剃处,即语言:“阿姨,世人所以剃毛者为欲事,阿姨以何故剃之?”
偷罗难陀答言:“我从俗已来习此法,不但今也。”
时诸居士妇女即讥嫌言:“比丘尼不知惭愧,习不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剃三处毛,犹如婬女、贼女。”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言:“汝云何乃剃三处毛?”
 
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乃剃三处毛?”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剃三处毛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三处毛者,大小便处及腋下。
“若比丘尼剃三处毛,一动刀一波逸提。
“若拔、若揃灭、若烧,一切突吉罗。
(jiǎn) = 剪断,剪下[cut apartshear]
 
“比丘,偷罗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若有疮须剃去着药,或为强力者所执,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洗净过分戒第七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尼俱律园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女人身臭秽不净。”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说是语已,即礼佛足绕三匝而去。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尼以水作净。”
 
时偷罗难陀闻此制已,即以水作净,欲心内指水道中,指深爪伤内,血出污身衣卧具。
诸比丘尼即问言:“何所患苦?”
即具说因缘。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云何水作净,乃以指内水道中伤内,血出污身衣及污卧具?”
 
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以水作净,以欲心内指爪深伤内,血出污身衣及卧具?”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以水作净,应齐两指各一节,若过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水作净者,以水洗内。
“彼比丘尼,以水作净,内两指各一节,过者,波逸提。
 
“式叉摩那、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齐两指各一节、若减一节、或有如是病、或内有草、或内有虫挽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用胡胶作男根戒第七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欲心炽盛颜色憔悴身体羸瘦,往诣波斯匿王宫内。
宫内诸妇女见已问言:“阿姨有何患苦?”
答言:“我有色患。”
即问言:“有何等色患?”
答言:“我欲心炽盛。”
诸妇女言:“我在宫内,时时乃得男子;若不得男子时,或以胡胶作男根内着女根中,既得适意不名行婬;阿姨亦可作如是,既得适意不名行婬。”
(jiāo) = 粘性物质,用动物的皮角或树脂制成[gluegum]
时有二六群比丘尼,作如是男根已共行婬事,余比丘尼见谓共男子行婬,见起已方知非男子。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云何汝等以胡胶作男根共行婬?”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以此胡胶作男根共行婬?”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以胡胶作男根,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作男根者,用诸物作、或以胡胶作、若饭作、或用糗作、或蜡作。
(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若比丘尼,以此诸物作男根内女根中者,一切波逸提。
“若不摩治内女根中者,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着果药及丸药、或衣塞月水、或为强力者所执,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共相拍戒第七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欲意炽盛颜色憔悴形体羸瘦,往诣波斯匿王宫。
时宫中诸妇女见已问言:“阿姨何所患苦?”
答言:“以不从愿故。”
问言:“有何愿不从?”
答言:“我婬心炽盛。”
诸妇女言:“我等在宫内,时时乃得男子;若不得时,以胡胶杂物作男根内女根中,既适婬意不名行婬,诸尊何不如是作?”
诸比丘尼报言:“诸姊,世尊制戒不得尔。”
彼即复言:“阿姨,我等在宫,时时乃得男子;若不得男子时,共相拍以适婬乐不名行婬,阿姨何不尔?”
时二六群比丘尼共相拍,余比丘尼见谓共男子行婬,起已方知非男子。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共相拍?”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等云何共相拍?”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共相拍,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拍者,若以手掌、若脚拍、若女根女根相拍、若比丘尼共相拍。
“拍者,突吉罗;受拍者,波逸提。
“若二女根共相拍,二俱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来去、若经行、若扫地、若以杖触不故作、若洗时手触,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供僧水扇戒第七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长者共妇出家为道,食时诣村乞食,得已持还尼僧伽蓝中。
食时本妇比丘尼持水在前立,并以扇扇。
比丘语言:“小避去,我羞人,莫在我前立。”
比丘尼语言:“大德何以羞我?”
彼复言:“何不速去!我羞。”
比丘尼答言:“我在前立便言可羞,本来作如是如是事何以不羞?”
其妇比丘尼瞋恚,以扇柄打、以水浇头而舍入房。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此比丘尼:“汝云何瞋恚打比丘?”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打比丘?”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比丘食时供给水、以扇扇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疑,不敢瞻视病比丘,无人与水不敢问。
佛言:“听诸比丘尼看病比丘,若无水听问;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尼,比丘无病,食时供给水、以扇扇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彼比丘尼,比丘不病,食时供给水、在前立以扇扇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瞻视病比丘无水问,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乞生五谷戒第七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乞求生谷、胡麻、米、若大小豆、大小麦。
时诸居士见已讥嫌言:“诸比丘尼乞求无厌、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乞如是等种种生谷米,似如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云何汝等乞是种种生谷米?”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乞是种种生谷米?”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乞生谷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乞生谷乃至大小麦,一切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从亲里乞,若从出家人乞,若他为己、己为他,若不乞自得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生草上大小便戒第七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去比丘尼精舍不远,有好结缕草生。
(jiē) = 植物生长果实[bear fruit](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knot]/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pent-up])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时有诸居士数来在中坐卧调戏,或呗、或歌、或舞,或有啼哭音声,乱诸坐禅比丘尼,诸比丘尼患之。
(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Pa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居士去后,以大小便粪扫置草上。
诸居士还来在中戏时,诸不净污身及衣服,以此不净污草,草遂枯死。
时诸居士以此事故皆讥嫌言:“此诸比丘尼,受取无厌、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我等数来在此戏笑歌舞,云何比丘尼乃以大小便污坏净草,复污我身及衣服?”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诃责此诸比丘尼:“云何汝等于居士所游戏之处,以大小便不净置生草上,污居士身及衣服,又使生草枯死?”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居士所游戏之处,以大小便置生草上,污身及衣服?”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诸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于生草上大小便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若在无草处大小便,流堕草上、或风吹、或鸟衔污草,不犯。
(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看弃大小便戒第七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时有一六群比丘尼,夜大小便器中,明旦不看墙外弃之。
时有不信乐大臣,清旦乘车欲问讯洴沙王,路由比丘尼精舍边过。
尼所弃大小便,堕此大臣头上,污身衣服。
时大臣念言:“我当向官断事人说此事。”
时有笃信知相婆罗门言:“欲何所诣?”
大臣答言:“比丘尼以大小便污辱我,我欲向官断事人言。”
知相婆罗门谏言:“且止,勿以此事向官言,或不成事更得其罪。”
时此大臣随语便还。
彼知相婆罗门,即诣比丘尼精舍,问:“何等比丘尼,夜以器盛大小便,不看墙外弃之?”
诸比丘尼答言:“我等不知。”
诸比丘尼言:“何故问此事?”
时婆罗门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尼说:“我已呵谏此大臣令止,自今已去后莫复尔。”
诸比丘尼即自相检校,谁为此事?即知六群比丘尼中有作此事者。
时诸比丘尼呵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夜大小便器中,明旦不看墙外弃之?”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夜大小便器中,不看墙外弃之?”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夜大小便器中,昼不看墙外弃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夜大小便器中,昼日当看墙外然后弃之。
“若夜起者,要先弹指謦欬。
(qǐng) = 謦欬。咳嗽。
(kài) = 重声咳嗽[cough]
“若比丘尼,夜大小便器中,昼不看墙外弃者,波逸提。
“若夜不謦欬、不弹指弃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夜大小便器中,昼则看墙外弃之;若夜弹指謦欬;若彼有瓦、有石、若有树株、若有刺诸不净之处弃;若有汪水、若有坑岸、若有粪聚者,不犯。
(zhū) = 露出地面的树根[stub]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观伎乐戒第七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时国人俗节会日伎乐嬉戏,时六群比丘尼往看。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此诸比丘尼不知惭愧习不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共看此种种戏事,与婬女贼女何异?”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共看戏事?”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共看戏事?”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往观看伎乐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观看者,看种种戏笑。
“彼比丘尼,若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高至下、从下至高,往看伎乐;若见,波逸提;不见,突吉罗。
“若发意欲去而不去,若期去中道还,尽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所启,若被唤道由边过,或彼宿止处,或为强力将去、或缚去、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启奏;禀告[informstate])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共男子入屏处共语戒第八十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入村在屏处与男子共立语。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不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入村与男子屏处共语,如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入村在屏处与男子共立语?”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入村屏处与男子共立语?”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入村内与男子在屏处共立共语,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村者,白衣舍。
“屏处者,不见、不闻处。
“不见处者,若尘雾暗。
“不闻处者,乃至不闻常语声。
“若比丘尼,入村内与男子在屏处立共语,波逸提。
“若同伴盲而不聋,突吉罗。
“聋而不盲,突吉罗。
“立而不语,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二比丘尼为伴,若有可知人为伴,若有多女人共立,或不盲不聋,或行不住,或病倒地,或为强力者所执,或被缚将去,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共男子入屏障处戒第八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与男子共入屏障处。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不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与男子共入屏障处,如婬女贼女不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与男子共入屏障处?”
 
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与男子共入屏障处?”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与男子共入屏障处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屏障处者,若树、若墙、若篱、若衣、若复余物障。
(lí) = 篱笆。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的蔽障物,以保护场地[fence]
“彼比丘尼与男子共入屏障处,波逸提。
“若同伴盲而不聋、聋而不盲,突吉罗。
“立住,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二比丘尼为伴;或有可知人为伴;若有余女人为伴;若不盲不聋、或行不住、或病倒地,若为强力者所将入、或被缚、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遣伴远去与男子屏处耳语戒第八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在村内街巷中屏处,与男子共立共语,若遣伴远去独与男子耳语。
(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退避;隐退[withdraw and keep offgo and live in seclusion]/掩蔽[cover])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入村内街巷中屏处,与男子共立共语,若遣伴远去独与男子耳语,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入村,在巷陌中屏处与男子耳语?”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屏处独与男子耳语?”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遣伴远去,在屏处与男子共立耳语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村者,白衣舍巷陌。
(mò) = 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也泛指田间小路[a path between fields <running east and west>](泛指道路[road]/街道[street])
巷陌(xiàng mò) = 街巷[alley]
“屏处者,有见屏处、闻屏处。
“见屏处者,烟云、雾尘、黑暗眼所不见。
“闻屏处者,乃至常语不闻声也。
“耳语者,耳边语。
“彼比丘尼,入村巷陌中遣伴至不见不闻处,在屏处与男子共立共耳语,波逸提。
“离见处至闻处,突吉罗。
“离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二比丘尼为伴,或与可知女人为伴,或有余人为伴,若伴不盲不聋,或病发倒地,或为强力者所执,或被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若有所与遣伴远去,若伴病,若无威仪,而语言:‘妹,汝去,我当送食与汝’;若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若应灭摈,若以此事有命难、梵行难,不犯。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入白衣舍坐已不辞主人去戒第八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钵诣一居士家,到已居士妇敷一独坐床令坐已,舍入屋内。
此比丘尼坐须臾,不语主人便舍座去。
适出门,有一摩纳来入其家,四顾不见人,便作是念:“此床座于我有益。”
摩纳 = Manava,意译胜我。即毗纽天外道在有情身中所执着的胜妙之我。/Manava/Manavaka,又作摩纳缚迦、摩纳、摩那婆。意译为儒童、少年、仁童子、年少、年少净行、净持。即青年,又特指婆罗门之青年而言。
即取持去。
居士妇出,不见比丘尼,亦不见独坐床,即遣信问比丘尼:“独坐床为何所在?”
比丘尼答言:“我不知;当我出时,有一摩纳来入汝家,或彼持去,可从彼推求。”
即往推求,还得床座。
时诸居士皆共讥嫌言:“比丘尼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坐主人床坐,不语便舍去,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此比丘尼:“云何比丘尼,坐主人床座不语便舍去?”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坐主人床座不语主便舍去?”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内坐,不语主人舍去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入白衣家坐,不语主人便去出门,波逸提。
“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若方便欲去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语主人而去,若座上更有人坐,若去时嘱比坐人而去,比坐人语言:‘但去无苦’;或坐石上、木上、墼上、草敷上、若垛上,若屋欲崩、或火烧、若有毒蛇恶兽盗贼,若为强力所执、或被系、或命难、或梵行难,不语主人而去,不犯。
(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duǒ) = 垛子;墙两侧或上头伸出的部分[buttress]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辄坐他床戒第八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时罗阅城中有一不信乐大臣,有一独坐床无人敢坐上者。
偷罗难陀比丘尼,常入出其家以为檀越。
偷罗难陀到时着衣持钵往诣其家,不语便坐大臣床座上。
大臣见已问言:“谁令此比丘尼坐我床上?”
答言:“无有语者,自来坐耳。”
时大臣讥嫌言:“偷罗难陀比丘尼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不语主人便坐他座上,如贼女婬女无异?”
偷罗难陀坐床上时,有月水不净,污他床褥即舍而去。
大臣见已复更瞋恚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不语其主坐他座上,如似婬女贼女有何等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云何比丘尼,不语主人辄坐他床上?”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比丘尼,不语主人辄坐他床上?”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内,不语主人辄坐床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入白衣家,不语主人辄坐床座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语主人而坐,或有常处坐,若是亲厚,若有亲厚人语言:‘汝但坐无苦,我当语主人’;若坐石上、木上、埵上、草敷上,若癫病发卧地,或为强力者所执,或命难、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白衣舍辄宿戒第八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尼道路行向拘萨罗国,诣一无住处村。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到已不语主人,便自敷坐具于中止宿。
诸居士见问言:“谁安此诸比丘尼在中止宿?”
答言:“无有安者,自来止住。”
时诸居士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不语其主,便入他舍辄自安止,与婬女贼女何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云何比丘尼,不语主人辄入他舍坐卧止宿?”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此诸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不语主人辄入他舍止宿坐卧?”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诸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内,不语主人辄自敷座宿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敷座者,或敷草、或敷树叶乃至敷卧毡。
(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彼比丘尼,入白衣舍内,不语主人自敷座具宿止,随胁着地,若一转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语主人宿止,若是空舍、或作福舍、或是知识,若有亲厚者语言:‘汝但坐,我当与汝语主人’;或强力者所执、或被缚、或命难、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男子共入暗室戒第八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与男子共入暗室中。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不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比丘尼,与男子共入暗室中,如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与男子共入暗室中?”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诃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与男子共入暗室中?”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与男子共入暗室中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暗室者,无灯火、无窗牖、无光明。
(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彼比丘尼与男子共入暗室中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灯火向牖光明,若为强力者将入,若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