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六
二分之十五(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说戒揵度(续)
##不足四人说戒
尔时说戒日,有一比丘住处心自念言:“佛制戒应和合集一处说戒,我今当云何?”
即语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说戒日,有一比丘住者,彼比丘应诣说戒堂扫洒令净,敷座具,具澡水瓶、洗足瓶,然灯火具、舍罗;若有客比丘来,若四、若过四,应先白已然后说戒;若有三人,各各相向说:‘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
舍罗 = Sara,即百舌鸟之雄鸟,能说人语。/Salaka,意译筹。即以竹、木、铜、铁等所作之细板,用于教团行灭诤或布萨时计算比丘之数。
“如是三说。
“若有二人,亦相向说:‘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
“如是三说。
“若有一人,应心念口言:‘今日众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
“如是三说。
“若三人不得受第四人欲清净白说戒。
“二人不得受第三人欲清净,应各各三语说。
“若一人不得受第二人欲清净,应心念三说。”
##法和合众羯磨说戒者名为说戒
时六群比丘,非法别众羯磨说戒,非法和合众、法别众羯磨说戒。
尔时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不得非法别众羯磨说戒,非法和合众;不得法别众羯磨说戒,说戒有四种。”
时诸比丘,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法和合众羯磨说戒。
“若彼比丘,非法别众羯磨说戒者,彼不成说戒;若非法和合众、法别众羯磨说戒者,不成说戒;法和合众羯磨说戒者,此名为说戒;应如是说戒,是我所教法。”
##与欲清净
时说戒日,众僧集有僧事,世尊告诸比丘:“寂静!今僧有事。”
有异比丘白佛言:“大德,有病比丘不来。”
佛言:“自今已去听与欲,受欲人当往受欲来,彼应如是与欲。
与欲 = 当僧团行布萨、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际,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时,对其行事之决定,有所赞成或反对之欲意,即所谓‘欲’;将其欲意委托出席之比丘,即称与欲。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托,称为受欲。将受委托之欲意向众僧传达,即称说欲。
“若言:‘与汝欲’,成与欲。
“若言:‘我说欲’,成与欲。
“若言:‘为我说欲’,成与欲。
“若现身相与欲,成与欲。
“若言:‘广说与欲’,成与欲。
“若不现身相,不口说欲者,不成与欲,当更与欲。
“若受欲比丘,往病比丘所受欲,受欲已便命过、若余处行、若罢道、若入外道众、若入别部众、若至戒场上、若明相出、若自言犯边罪、若犯比丘尼、若贼心作沙门、若破二道、若黄门、若杀父母、若杀阿罗汉、若斗乱众僧、若恶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形、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神足在空、若离见闻处,不成与欲,应更与余者欲。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若至中道,若至僧中,亦如是。
“若受欲人,若睡、若入定、或忘,若不故作如是,名为成与欲。
“若故不说者,突吉罗。
“若能如是者善,若不能如是者,彼比丘应扶将病比丘,若床、若绳床,上舁来至僧中。
舁(yú) = 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携带[bring]。
“若虑此病比丘,或能动病、或能死,一切众僧应往病比丘所,围绕与作羯磨。
“若病者众多,能集一处者善。
“若不能者,诸比丘当出界外作羯磨,更无方便得别众作羯磨。”
尔时说戒日,众僧集一处欲说戒。
说戒 = 指为受戒者讲解戒律。有二义,或单指解说戒法;或于每半月布萨之日,上座比丘诵读戒本时,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须于众前忏悔,亦称说戒,未受具足戒者不得听之。后者就布萨日之作为而称为说戒;若就比丘之忏悔而言,则称说罪。四分律二十犍度中即有说戒犍度之设立。
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寂静,今欲说戒。”
时有异比丘白世尊言:“今有病比丘不来。”
佛言:“自今已去听与清净,听比丘往受清净。
“彼应如是与。
“若说清净成与清净,若乃至广说与清净,如上与欲法,成与清净。
“若不动身、不口言清净,不成与清净,亦如上与欲法,当更与清净。
“若受清净人到病比丘所,受清净已便命终,若余道行、若休道、若入外道众、若入别部众、或至戒场上、若明相出、若自言犯边罪、若犯比丘尼、若贼心作沙门、若破二道、若黄门、若杀母、杀父、若杀阿罗汉、若斗乱众僧、若恶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形、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神足在空、若离见闻处,不成与清净,当更与余者。
“如是若至中道、若至众中,亦如是。
“受清净人,若眠、若入定、若忘,若不故作如是,成与清净。
“若故不说者,突吉罗。
“若能如是者善,不能如是者,当扶病人,若床、若绳床、若舆上,舁来至僧中。”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时诸比丘作是念:“若舁病比丘来,恐病增动,或不至便命终者,我等当往就与作羯磨说戒。”
“若有众多病者集一处善,若不得集,诸比丘应出界外作羯磨说戒;若不出界外,不得别众作羯磨说戒,更无有方便得别众作羯磨说戒。”
尔时六群比丘,与欲不与清净,僧中有事起,不得说戒。
时持欲来比丘言:“我持欲来,不得清净。”
而稽留羯磨说戒,诸比丘皆疲惓。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与欲时应与清净。”
应如是言:“我与汝欲清净。”
时六群比丘称事言:“我以此事与汝欲及清净。”
僧中有余事起,时持欲比丘言:“我持某事欲清净来,不持余事欲清净来。”
以此事故有稽留,诸比丘皆疲惓。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称事与欲清净,听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时受欲清净比丘,或命终、或休道、或入外道众、或入别部众、或至戒场上、若明相出,诸比丘念言:“为失与欲清净否?”
佛言:“失。”
时受欲清净比丘,遇道路隔塞、有贼难、有恶兽难、若河水大涨不得至,便从界外来至僧中与欲清净,诸比丘念言:“为失与欲清净否?”
佛言:“不失;自今已去,听与欲清净比丘,若命难、梵行难、若界内不得至僧中,听从界外来至僧中与欲清净,如是不失与欲清净,是我所说。”
时诸比丘,受一人与欲清净已疑,不受二人欲清净。
佛言:“听受。”
彼受二人欲清净已复疑,不受三人欲清净,佛言:“听受。”
彼受三人欲清净疑,不受四人欲清净,佛言:“听受。”
佛言:“若能尽记识字者,随能忆多少受;若不能忆字者,当称姓;不能记识姓者,当称相貌;若不能记相貌,但言众多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听当在众中立及高座说戒
时说戒日,一处有大众来集,说戒者声音小,大众不悉闻。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当在众中立说戒;犹故不闻,应在众中敷高座极令高好座上说戒;犹故不闻,应作转轮高座平立手及在上座说戒,诵时若忘误,次座比丘当授语;若故忘者,次第二比丘当代说,即以次说不得重说。”
##听转授欲清净
尔时持欲清净比丘,有事起,或有僧事、佛事、法事、病比丘事。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转授欲清净与余比丘;当作如是言:‘我与众多比丘受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时六群比丘:“汝和尚阿阇梨及字。”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得汝和尚阿阇梨称字。”
时诸比丘相问:“汝和尚阿阇梨字何等?”
疑不敢称字。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若有问者,听称和尚阿阇梨字;若比丘,行波利婆沙、本日治、若摩那埵、阿浮呵那时、若羯磨、若立制时、若受戒时、若差人时、若解时,应称和尚阿阇梨字。”
波利婆沙 = 律中之罚名。译曰别住。犯戒者与别房使之独住,不与僧共同住也。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阿浮呵那 =
Apattivyutthanam,除比丘犯罪之作法名。比丘尼钞下上曰:‘阿浮呵那,此翻出罪羯磨,见论名为唤入众,亦名拔除罪法。
时比丘,有事因缘应称字,疑不敢称和尚阿阇梨名字。
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事因缘,听称和尚阿阇梨字。”
若比丘为事故与欲清净,与欲已事休,便生疑不敢就说戒处。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若事休应往,若不往当如法治。”
时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不往说戒处,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遮我说戒。”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尔。”
彼复作如是念:“我不往说戒处,恐为我亲厚知识作羯磨若遮说戒。”
佛言:“不应尔。”
彼复作如是念:“我往说戒处不坐,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说戒。”
佛言:“不应尔。”
若为亲厚知识往说戒处不坐亦如是。
##听略说戒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众僧大集,欲说戒时闻有贼来皆恐怖,从座起去不成说戒。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八难事起、若有余缘听略说戒。
“八难者,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病、若人、若非人、若恶虫。
“余事缘者,若有大众集床座少、若众多病,听略说戒。
“若有大众集,座上覆盖不周或天雨,听略说戒。
“若布萨多夜已久、或斗诤事、或论阿毗昙、毗尼、或说法夜已久,自今已去,听一切众未起、明相未出应作羯磨说戒,更无方便可得宿受欲清净羯磨说戒。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彼比丘作是念:‘今以此难因缘听略说戒,难来犹远未至,我等可得广说戒。’
“时彼比丘应广说戒,不广说者如法治。
“时彼比丘作是念:‘此难事近,我曹不得广说戒,可说至九十事。’
“彼比丘应说至九十事,若不说者当如法治。
“时诸比丘作是念:‘此难事近,我等不得广说至九十事,可说至三十事。’
“应广说至三十事,不说者当如法治。
“时诸比丘作是念:‘此难事近,我等不得广说至三十事,可说至二不定法。’
“比丘应说至二不定法,若不说者当如法治。
“时诸比丘作是念:‘难事近,我等不得广说至二不定法,可说十三事。’
“彼应说至十三事,若不说者当如法治。
“彼诸比丘作是念:‘此难事近,不得广说至十三事,可说四事。’
“彼比丘应说四事,若不说者如法治。
“彼比丘作是念:‘此难事近,我等不得说四事,可说戒序。’
“彼应说戒序,若不说者如法治。
“时诸比丘作是念:‘此难事近,我等不得说戒序。’
“诸比丘以此难事因缘,应即从座起去。
“有五种说戒:说序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若说序、四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若说序、四事、十三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若说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广说第五,是谓说戒五种。
“复有五事:说序、四事,余者应言:‘僧常闻。’
“说序、四事、十三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说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说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广说第五。
“复有五事:说序、四事、十三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说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说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说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九十事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广说第五,是谓说戒五种。”
##作心乱狂痴羯磨狂止还解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时有一比丘名那那由,心乱狂痴,或时忆说戒、或不忆说戒,或时来、或不来。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与那那由比丘作心乱狂痴白二羯磨;作如是与;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那那由比丘,心乱狂痴,或忆说戒、或不忆说戒,或来、或不来;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此比丘作心乱狂痴羯磨,若忆、若不忆,若来、若不来,僧作羯磨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那那由比丘心乱狂痴,或忆说戒、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今僧与那那由比丘作心乱狂痴羯磨,若忆、若不忆,或来、或不来,作羯磨说戒;谁诸长老忍与此那那由比丘作狂痴心乱,忆、不忆,或来、或不来,作羯磨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那那由比丘作狂痴心乱,忆、不忆,来、不来,作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三种狂痴:一者说戒时忆、不忆,来、不来;二者或有狂痴忆说戒而来;三者或有狂痴不忆说戒不来,是谓三种狂痴。
“是中有忆说戒、不忆说戒,有来、不来,如是比丘者,众僧应与作痴狂羯磨。
“彼忆说戒而来者,众僧不应与作痴狂羯磨。
“彼狂痴不忆说戒亦不来者,不应与作痴狂羯磨。”
彼比丘与作羯磨已,后狂痴病止,作是念言:“我今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狂者,与作羯磨已,后狂痴病止,应与作白二羯磨解;应作如是解;那那由比丘,应往众僧中偏露右臂、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大德僧听,我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痴病,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我作狂痴病羯磨;作已还得止,今求解狂痴羯磨。’
屣(xǐ) = 鞋子[shoe]。
“如是三说。
“众中当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痴病,彼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作狂痴羯磨;与作已狂痴病还得止,今求解狂痴病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解狂痴病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痴病,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作狂痴病羯磨;与作已狂痴病还得止,今求众僧解狂痴病羯磨;谁诸长老忍听与那那由比丘解狂痴病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那那由比丘解狂痴病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诸比丘各心念言:“与狂痴病者作羯磨已,后还得止得解狂痴羯磨;若复更狂痴,后得与作羯磨否?”
佛言:“自今已去,随狂痴病时,与作羯磨,狂止还解。”
##听作自言治
尔时世尊在瞻婆国伽伽河侧。
十五日说戒时,世尊露地坐,众僧前后围绕。
时阿难,初夜过、中夜初,从座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夜已过,愿世尊说戒。”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
||
初日分/晨朝
|
Pubbanha,06:00-10:00
|
昼三时
|
中日分/日中
|
10:00-14:00
|
|
后日分/日没
|
14:00-18:00
|
|
初夜
|
18:00-22:00
|
夜三时
|
中夜
|
Majjhima-yama,22:00-02:00
|
|
后夜
|
02:00-06:00
|
世尊默然。
阿难见世尊默然,还就座。
阿难初夜、中夜过已,从座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夜、中夜已过,愿世尊说戒。”
世尊默然。
阿难见世尊默然,还就座。
阿难初夜过、中夜过、后夜已过、明相出众鸟鸣,阿难从坐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中、后夜已过,明相已出、众鸟鸣,众僧坐久,愿世尊说戒。”
佛告阿难:“众中有不净者,若众中有不净者,欲令如来于中说戒者,无此理也。”
时阿难默然还坐。
时尊者大目连作是念:“今众中何者不净,如来乃说言:‘众中有不净者,而于中说戒,无此理’耶?”
时目连即观众人心,见有不净人,去如来不远坐,既非沙门而称沙门、非梵行而言梵行、犯戒恶法不净污秽、邪见覆藏恶业、内怀腐烂犹如空树,见已念言:“佛正为此人故语阿难言:‘众中有不净,如来于中说戒者,终无此理。’”
时目连即往其人所语言:“汝起,如来已见汝,已知汝,速起去,不须住此。”
时目连捉手牵出门外已,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众僧已清净,愿世尊说戒。”
佛语目连:“汝今不应为,后亦不应为;目连,自今已去听作自言治,若不自言不应治;自今已去,汝等自作羯磨说戒。”
佛告目连:“此如来最后说戒;何以故?有犯者,不得与说戒;有犯者,不得闻说戒、不得向犯戒者解罪;有罪者,不得受他解罪。”
佛告目连:“海水有八奇特法,所以阿修罗娱乐住者,以此八事故;何等为八?诸一切众流皆往投之,是谓一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复次目连,海水常住不失潮法,是谓目连海水二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复次目连,今五大河:恒河、阎摩那、萨罗、阿夷罗、婆提摩河,皆投于海而失本名,名之为海,是谓目连海水三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复次目连,此五大河及天雨尽归于海,而海水无有增减,是谓目连海水四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复次目连,海水尽咸同为一味,是谓目连海水五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复次目连,海水不受死尸,设有死尸,风飘出置岸上,是谓目连海水六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复次目连,海水多出珍奇异宝,陆地所无有尽出于海;所谓宝者,金银、真珠、琉璃、珊瑚、车磲、马瑙,是谓目连海水七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复次目连,大海水大形者所居处,所谓大形者,身有长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是谓目连海水八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是谓目连大海水有八奇特,阿修罗所娱乐。
“如是目连,我法中亦有八奇特,使诸弟子见已于中而自娱乐。
“何等为八?如彼大海水一切众流皆往投之;如是目连,我诸弟子渐次学戒,皆归我法,于中学诸善法,是谓目连我法中一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目连,犹如大海常住不失潮法;我诸弟子住于戒中,乃至于死终不犯戒,是谓于我法中二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目连,犹如五大河尽归于海,失于本名名之为海;如是目连,于我法中,四种姓: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以信坚固从家舍家学道,灭本名皆称为沙门释子,是谓目连,于我法中三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r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目连,犹如五大河及天雨皆归于海,而海水无有增减;如是目连,于我法中诸族姓子,以信坚固从家舍家学道,入无余涅槃界,而无余涅槃界无增无减,是谓目连于我法中四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犹如目连,大海水咸同一味;于我法中同一解脱味,是谓目连于我法中五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目连,犹如大海不受死尸,设有死尸大风飘置岸上;于我法中亦复如是,不受死尸;所谓死尸者,非沙门自称为沙门、非梵行自称为梵行、犯戒恶法不净污秽邪见覆障善业,内怀腐烂如空中树,虽在众中坐,常离众僧远、众僧亦离彼远,是谓目连于我法中六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犹如目连,大海水中多出珍奇异宝陆地所无有,所谓珍宝者,金银、真珠、琉璃、珊瑚、车磲、马瑙;于我法中亦多出珍宝,所谓珍宝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正道,是谓目连于我法中七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犹如目连,大海水大形所居处,所谓大形者,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如是目连,于我法中亦受大形,所谓大形者,众僧中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乃至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是谓目连于我法中八奇特,令诸弟子见已而自娱乐。”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制五岁比丘诵戒羯磨
尔时说戒日,众多痴比丘集一处住,语上座言说戒,答言:“我先不诵戒。”
次语中座、下座说戒,皆言不诵,即不成说戒。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众多痴比丘不应共集一处,既不知戒,复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自今已去,制五岁比丘诵戒羯磨,若不诵戒羯磨者如法治。”
##依能诵戒比丘夏安居
尔时有众多痴比丘,共集一处住,语上座言说戒,报言:“我等先诵,今者悉忘。”
次问中座、下座,皆言:“先诵,今者悉忘。”
即不成说戒。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众多痴比丘不应集在一处,既不知戒,复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自今已去,制五岁比丘,当诵戒诵羯磨使利,若不者如法治;自今已去,听依能诵戒比丘夏安居。”
尔时有比丘,依诵戒者夏安居。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
诵戒者安居中命终,诸比丘念言:“我等当云何?”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有比丘,依诵戒比丘夏安居。
“安居中诵戒者命终、若远行、若休道、若至外道众、若至别部众中、若犯边罪、若犯比丘尼、若贼心作沙门、若坏二道、若黄门、或杀父母、或杀阿罗汉、或斗乱众僧、或恶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形、若后安居未至,当诣比近处结后安居,若不者当请比近能诵戒者来过安居。
“若已结后安居,诸比丘应诣比近处,有学诵序者、若诵四事者、若十三事者、若二不定者、若三十事者、若九十事者、若诵余残法者,彼各诵所得已,还至本住处教一人使诵。
“若一人不能尽诵者,随先所诵得,各次第诵不得重诵。
“若尔者善,不者但说法诵经已,从坐起而去。”
##弟子辞和尚远行
尔时难陀,有弟子聪明,善能营事。
时跋难陀语言:“汝与我人间游行。”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其人报言:“小留待我,往问和尚还。”
即往难陀所白言:“听我与跋难陀人间游行。”
难陀报言:“随汝意。”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难陀:“汝云何听弟子随跋难陀人间游行耶?此人痴,不知戒、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
尔时诸比丘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事具白佛。
佛尔时以此事集比丘僧,知而故问难陀言:“汝实遣弟子与跋难陀人间游行耶?跋难陀痴人,不知戒、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
答言:“如是。”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难陀,汝遣弟子与跋难陀人间游行?痴人既不知戒、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难陀已,告诸比丘:“汝等善听,若有弟子,辞和尚师方面远行;和尚当问弟子:‘汝为何事行?同伴是谁?为诣何处?’
“若所营事非、若同伴非、其人及所诣处非者,当遮令莫去。
“若所营事非、所诣处亦非、同伴虽好,亦当遮令莫去。
“若所营事非、所诣处好、同伴不善,亦当遮令莫去。
“若所营事非、所诣处好、同伴善,亦当遮令莫去。
“若所营事好、所诣处不好、同伴亦不善,当遮令莫去。
“所营事好、所诣处好、同伴不好,亦遮令莫去。
“若所营事好、所诣处好、同伴亦好,当听令去。”
##痴比丘恭敬知法律比丘
尔时有一住处,众多痴比丘共集一处。
时尊者优波离,为客来至此众中,而诸痴比丘都不瞻视、迎逆、承事。
迎逆(yíng nì) = 犹迎接。
优波离以不瞻视、迎逆、承事,即于其日离彼处去。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善听,若有住处,有众多痴比丘共集一处,若有客比丘来至,能说法、持律、持摩夷、能说契经义;诸比丘闻,当往至半由旬,迎逆、承事,瞻视安处浴洗、给其所须饮食,若不尔者当如法治。”
摩夷 = Matika,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
##说戒日犯罪发露忏悔
尔时有住处,一比丘当说戒日犯罪,心自念言:“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戒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我今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说戒日,有比丘犯罪,自念言:‘世尊制戒,若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彼比丘当诣清净比丘所,偏露右臂、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应礼足,自称所犯名字,口作是说:‘大德忆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向大德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覆藏,愿长老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
“如是三说。
“彼应语言:‘汝当生厌离心。’
“彼当报言:‘尔。’
“作如是已,得听说戒。”
##于犯中生疑自说后闻戒
尔时说戒日,有一比丘,于犯中生疑,彼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从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我今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说戒日,若比丘于犯有疑者,自念言:‘世尊制戒,若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彼比丘当诣清净比丘中,偏露右臂、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礼足已,称所犯名字,口作是言:‘我某甲于所犯罪生疑,今向大德自说,须后无疑时当如法忏悔。’
“如是已得闻戒。”
##说戒时有比丘犯罪语边人
尔时说戒日,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当欲说戒时,有比丘犯罪,彼即作是念:“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我今当云何?”
语彼说戒人言:“小止莫说戒,我犯某甲罪,我欲从长老忏悔。”
作是语顷,举众闹乱。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有异处,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当说戒时,有比丘犯罪;彼比丘,若有人举、若不举,若作忆念、不作忆念,其人自忆罪而发露、自知有是罪,彼比丘当语边人言:‘我犯某甲罪,今向长老忏悔。’
“复作是念:‘设语傍人者,恐闹乱众僧,不成说戒。’
“彼比丘当心念:‘须罢坐已,当如法忏。’
“作如是已,得听说戒。”
##说戒时于罪有疑语比座
尔时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
当说戒时,有比丘于罪有疑,彼作是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我今当云何?”
即语彼说戒人言:“汝小止,我疑某甲罪,欲向长老说。”
作是语已,举众闹乱。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当说戒时,有比丘于罪有疑;而彼比丘,有举、有不举,有作忆念、不作忆念,彼自忆过,当语比座言:‘我于罪有疑,今向长老说,须罢座已无疑时,当如法忏悔。’
“若复作是念:‘我向比座语,恐众僧闹乱,不成说戒。’
“彼应心念:‘须座罢已,无疑时如法忏悔。’
“作如是者,得闻说戒。”
##一切僧尽犯
尔时当说戒日,有异住处一切僧尽有犯,皆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从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有异住处一切僧尽犯,皆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从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若有客比丘来,清净无犯,当往彼所,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礼足已,口自称所犯戒名,作是言:‘我某甲犯某甲罪,今向大德说。’
“彼当语言:‘生厌离心。’
“此报言:‘尔。’
“若无客比丘来者,即当差二、三人诣比近清净比丘众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自称所犯戒名,口作是言:‘我犯某甲罪,今向诸大德说。’
“彼当语言:‘汝生厌离心。’
“报言:‘尔。’
“此比丘当还来至所住处,所住处诸比丘当向此比丘说犯;作如是已当说戒。”
##一切僧于罪有疑
尔时有一异住处,一切僧于罪有疑,各作是念:“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从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异住处一切僧于罪有疑,各作是念:‘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从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若有客比丘来,清净无犯,当往诣彼所,偏露右肩、脱革屣,若上座礼足已,右膝着地、合掌,自称所犯戒名、口作是语:‘我于某罪生疑,今向大德说,须后无疑时,当如法忏悔。’
“若无有客比丘者,当遣二、三比丘诣比近清净比丘众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礼足已,自称所犯戒名、口作是语:‘我于某罪生疑,今向大德说,须后无疑时,当如法忏悔。’
“彼比丘当还本住处,诸比丘当向此比丘说犯戒名。
“作如是已,然后说戒。”
##一切众僧尽犯罪作白
尔时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当说戒时,一切众僧尽犯罪,各作是念:“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比丘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当说戒时,一切众僧尽犯罪,彼各各作是念:‘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彼比丘白已当忏悔。
“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一切众僧犯罪;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一切僧忏悔;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说戒。”
##一切众僧于罪有疑作白
尔时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当说戒时一切众僧于罪有疑,彼各作是念:“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我等当云何?”
即语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众僧集在一处欲说戒,当说戒时一切僧于罪有疑,各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彼一切僧,作白已应说其罪,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一切僧于罪有疑;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众僧自说罪;白如是。’
“作如是白已,然后得说戒。”
##一切僧尽犯罪,然不识所犯罪
尔时说戒日,一切僧尽犯罪,然不识所犯罪名、不识罪相,诸比丘作是念:“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说戒日一切僧尽犯罪,而不识罪名、不识罪相;若有客比丘来,持法、持律、持摩夷者,当往彼所,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言:‘大德,若有比丘,作如是如是罪者,犯何等?’
“彼持律报言:‘犯如是如是罪。’
“客比丘知彼比丘易教授者,将在屏处,令余比丘眼见耳不闻处立,教令如法忏悔;忏悔已还至彼比丘所作是言:‘此比丘所犯罪者,今已忏悔。’
“余比丘信如是比丘忏悔者善,若不信忏悔者,余比丘不得强逼令忏悔。”
##客比丘至说戒
尔时说戒日,有客比丘至。
彼客比丘十四日说戒,旧比丘十五日说戒。
诸比丘不知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有住处,说戒日有客比丘来少,客比丘十四日,旧比丘十五日,客比丘少当从旧比丘,若不者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有客比丘来,与旧比丘等,客比丘十四日说戒,旧比丘十五日,客比丘等应从旧比丘,若不从当如法治。
“若说戒日有客比丘来多,客比丘十四日说戒,旧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少,应从客比丘求和合。
“若彼与和合者善,若不与和合,旧比丘应出界外说戒。
“时说戒日,有异住处客比丘来少。
“客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十四日。
“客比丘少,应从旧比丘求和合。
“若与和合者善;若不与和合,客比丘应出界外说戒。
“时说戒日,有异住处客比丘来,与旧比丘等。
“客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十四日。
“应从旧比丘求和合。
“若与和合者善;若不与和合,客比丘应出界外说戒。
“时说戒日,有异住处客比丘来多。
“客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十四日。
“旧比丘少,应从客比丘求和合。
“若从者善;若不从如法治。
“当说戒日客比丘来少,客比丘十六日,旧比丘十五日,亦如是。”
##说戒时,客比丘来
时说戒日,有住处旧比丘集欲说戒,说戒时客比丘来少,彼作如是念:“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说戒日,有住处旧比丘集欲说戒,说戒时客比丘来少;旧比丘若已说戒序竟,客比丘当告清净,余者当次第听。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少,当告清净,不告者如法治。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全[entire;whole]。)
“尔时说戒日,旧比丘欲说戒,客比丘来等,旧比丘当更与说戒,不说者如法治。
“若说戒竟,若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等,旧比丘当更与说戒,不者应如法治。
“尔时说戒日,有一住处旧比丘集欲说戒。
“时有客比丘来多,旧比丘应更与说戒,不者如法治。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多,旧比丘应更与说戒,不者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客比丘坐欲说戒,旧比丘来少。
“客比丘若已说戒序竟,当告清净,余者当次第听。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少,当告清净,不者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客比丘坐欲说戒,旧比丘来等,客比丘应更与说戒,不者如法治。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等,客比丘应更与说戒,不者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客比丘坐欲说戒,旧比丘来多,客比丘应更与说戒,不者如法治。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多,客比丘应更与说戒,不者如法治。
“旧比丘说戒,旧比丘来亦如是。
“客比丘说戒,客比丘来亦如是。”
##说戒日有旧比丘来
尔时有异住处,说戒日有客比丘来,知旧比丘未来,我等若有四人、若过四人,可作羯磨共说戒,即便作羯磨共说戒。
作羯磨说戒时旧比丘来,客比丘作是念:“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说戒日,有住处,有客比丘来,知有旧比丘未来,我等若有四人、若过四人,可作羯磨共说戒,彼人即共作羯磨说戒。
“作羯磨说戒时,旧比丘来少,若已说戒序,当语清净,余者当次第听。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少,当告清净,不者如法治。
“时有住处,说戒日有客比丘来至,知有旧比丘未来,我等有四人、若过四人,可作羯磨说戒,即作羯磨说戒。
“作羯磨说戒时,旧比丘来等,客比丘应更说戒,若不者如法治。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等,客比丘应更说戒,不者当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有客比丘来,知有旧比丘未来,我等有四人、若过四人,可作羯磨说戒,即作羯磨说戒。
“作羯磨说戒时,旧比丘来多,客比丘应更说戒,若不者如法治。
“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多,客比丘应更说戒,不者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旧比丘来,知客比丘未来,若少、若等、若多,亦如是。
“客比丘说戒,客比丘来亦如是。
“旧比丘说戒,旧比丘来亦如是。
“或言:‘应说戒。’
“或言”‘不应说戒。’
“‘若不来者,失去!灭去!’
“欲作种种方便破坏他,便作羯磨说戒,彼作羯磨羯磨不成,得偷兰遮。”
##见闻疑有比丘相
尔时说戒日,有客比丘来,见旧比丘住处房舍,旧比丘相敷绳床、木床、座具、毡褥、枕具、洗足石、净水、净水瓶,见相已不求,便作羯磨说戒。
作羯磨说戒时,旧比丘来,客比丘作是念:“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一住处,说戒日有客比丘来,见旧比丘相敷绳床、木床、敷具、毡褥、枕具、洗足石、净水、净水瓶,见有相不求,便作羯磨说戒;若作,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即应唤。
“若不唤便作羯磨说戒,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
“求既不得,便言:‘灭去!失去!’
“作种种方便,欲使他破坏,便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犯偷兰遮。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不得便唤,唤已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羯磨不成,不犯。
“见相便求,求而得之,和合作羯磨说戒,成羯磨说戒,无犯。
“见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旧比丘来,见客比丘相,见衣钵、针筒、尼师坛、洗脚处。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见已不求,便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若见相便求,求而不得即应唤。
“若不唤便作羯磨说戒,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便言:‘失去!灭去!’
“种种方便欲使他破坏,便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犯偷兰遮。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不得便唤,唤已作羯磨说戒,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不犯。
“见相便求,求而得和合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无罪。
“见疑亦如是。”
尔时说戒日,有一异住处,客比丘来,闻旧比丘声、经行声、謦欬声、闻诵经声、闻说法声,闻已不求,便作羯磨说戒。
謦(qǐng) = 謦欬。咳嗽。
欬(kài) = 重声咳嗽[cough]。
作羯磨说戒时,旧比丘来,彼不知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说戒日,有一住处,客比丘来,闻旧比丘声、经行声、謦欬声、诵经声、说法声,闻已不求,便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得罪。
“若闻已求,求已不得,不唤,作羯磨说戒,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得罪。
“若闻已求,求已不得,不得而复不唤,既不唤便言:‘失去!灭去!’
“种种方便欲使他破坏,便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得偷兰遮。
“闻已求,求已不得,不得便唤,唤已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羯磨不成,无罪。
“闻已求,求已得,得已和合共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无罪。
“若闻疑亦如是。
“时有一住处,说戒日旧比丘来,闻客比丘声、经行声、謦欬声、诵经声、说法声、抖擞衣声,闻已不求,便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闻已求,求已不得,不得已不唤,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闻已求,求而不得,不得已不唤,不唤已便言:‘失去!灭去!’
“种种方便欲使他破坏,便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得偷兰遮。
“闻已求,求已不得,不得已便唤,唤已作羯磨说戒。
“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无罪。
“闻已求,求已得,得已和合共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无罪。
“闻疑亦如是。”
##见闻疑有比丘在界场上
尔时有一异住处,说戒日客比丘来,见旧比丘在界场上,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说戒。
诸比丘作是念:“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有异住处,说戒日客比丘来,见旧比丘在界场上,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有罪。
“若见已便求,求不得不唤,便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有罪。
“见已求,求已唤,唤已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无罪。
“见疑亦如是。
“尔时有异住处,说戒日旧比丘来,见客比丘在界场上,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有罪。
“若见已便求,求已不得,而不唤便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有罪。
“见已求,求已唤,唤已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无罪。
“见疑亦如是。
“尔时有异住处,说戒日客比丘来,闻旧比丘在界场上。
“闻已不求,便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有罪。
“闻已求,求已不唤,不唤已便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有罪。
“闻已求,求已唤,唤已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无罪。
“闻疑亦如是。
“旧比丘来,闻客比丘在界场上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见闻疑有比丘在界内
尔时有一异住处,说戒日客比丘来,见旧比丘在界内,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说戒。
作羯磨说戒时,旧比丘来,彼作是念:“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若有一异住处,说戒日客比丘来,见旧比丘在界内,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说戒,彼比丘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见而求,求而不唤,便作羯磨说戒,不成羯磨说戒,有罪。
“见便求,求已唤,唤已和合作羯磨说戒,彼比丘成羯磨说戒,无罪。
“见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说戒日有旧比丘来,见客比丘在界内亦如是,见疑亦如是。
“客比丘闻旧比丘在界内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旧比丘闻客比丘在界内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不应回避为己作羯磨若遮说戒
时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恐余比丘为我等作羯磨若遮说戒。”
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恐余比丘为我等作羯磨若遮说戒。’”
彼比丘作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恐余比丘为我等作羯磨若遮说戒。”
佛言:“不应作如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恐余比丘为我等作羯磨若遮说戒。’”
彼比丘作是念:“我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若往比丘界场上,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说戒。”
佛言:“不应作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若往比丘界场上,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说戒。’
“若无僧共去、若无难事去者,突吉罗。
“从有比丘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无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亦如是。
“若为亲厚知识亦如是。”
##余众不得遮羯磨说戒,不应在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说戒
时六群比丘尼作如是念:“往寺内遮余比丘言:‘勿为六群比丘作羯磨遮说戒。’”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作如是念:‘往寺内遮余比丘言:“勿为六群比丘作羯磨遮说戒。”’
“亦不应于比丘尼前作羯磨若遮说戒。”
时诸比丘尼,遣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至寺内遮余比丘,勿为六群比丘作羯磨遮说戒。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作是念:‘遣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至寺内遮余比丘,勿为六群比丘作羯磨遮说戒’,亦不应在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作羯磨遮说戒。”
彼诸比丘尼复作是念:“遣白衣知识往寺内遮余比丘,勿为六群比丘作羯磨遮说戒。”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作如是念:‘遣白衣知识往寺内遮余比丘,勿为六群比丘作羯磨若遮说戒’,不应在白衣前作羯磨若遮说戒。”
尔时摩竭国瓶沙王,为佛众僧故,遣诸将守护僧伽蓝。
时诸比丘语诸将言:“汝等且出在外,我等欲作羯磨说戒。”
诸将报言:“王瓶沙见遣来,为佛众僧故守护;王意难犯,我等不能出外。”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当和喻语使出,若出者善,若不出者,汝等自相将出,至不见不闻处作羯磨共说戒,不应在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说戒。”
时有天龙鬼神来听说戒,有得天眼比丘见之,皆生畏慎,心念言:“世尊制戒,不听我等于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说戒。”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除人未受大戒,余者听在前作羯磨说戒。”
##僧还和合说戒
尔时拘睒弥众僧破为二部,时诸比丘欲于舍卫和合,佛言:“自今已去,听白已然后和合;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所由诤事,令僧斗诤彼此不和,彼人犯罪,为作举已还为解罪;僧尘垢已灭,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白如是。’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应作如是白已作和合。”
尔时尊者优波离,从座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所因事令僧斗诤,而不和合、众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分为二部,而此事未决断除灭;众僧为成如法和合否?”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佛告优波离:“若众僧所因事令僧斗诤,而不和合、众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分为二部;若能于中改悔,不相发举,此则名为众僧以法和合;自今已去,听先白然后说戒;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众僧所因诤事令僧斗诤,而不和合、众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分为二部;彼人自知犯罪事;今已改悔除灭僧垢;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作如是白已,然后和合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