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星期一

四分律-二分之十三(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三十四
 
二分之十三(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受戒揵度(续)
受戒犍度 = 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二十犍度,乃含摄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二十种法。受戒犍度,指有关白四羯磨受具之行持法。即规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阇梨法等,及举出非出家根器之十三遮难等。
 
##听请阿阇梨为依止
 
时诸新受戒比丘,和尚命终,无人教授。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以不被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无异。
时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听有阿阇梨、听有弟子;阿阇梨于弟子当如儿想,弟子于阿阇梨如父想,展转相教、展转相奉事,如是于佛法中倍增益广流布。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当作是请阿阇梨,偏露右臂、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大德为依止,愿大德与我依止,我依止大德住。’
(xǐ) = 鞋子[shoe]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彼当言:‘可尔,与汝依止,汝等莫放逸。’”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依止师/依止阿阇梨 = 五种阿阇之一。比丘新剃度后,依止其他先辈比丘,而受其监督学法,此师即称依止阿阇梨。
 
时诸比丘闻世尊制戒听作依止,彼新受戒比丘与他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案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言:“世尊制戒听受人依止,而汝等新受戒比丘,云何受他依止而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世尊制戒听受人依止,汝等新受戒比丘受他依止,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十岁比丘与人依止。”
 
彼诸比丘闻世尊制戒听十岁比丘与人依止,彼十岁比丘愚痴无智慧,便与人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云何世尊制戒,听十岁比丘与人依止,而汝等虽十岁、愚痴,与人依止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呵责已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我制戒,听十岁比丘受人依止;汝等虽十岁、愚痴,受人依止,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着衣不齐整,乃至如婆罗门聚会法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十岁智慧比丘与人依止。”
 
时诸比丘闻世尊制戒听十岁智慧比丘与人依止,彼自称言:“我十岁有智慧。”
便与人依止。
然彼与依止已,不教授。
以不教授故,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云何世尊制戒听十岁有智慧比丘应与人依止,而汝辄自言:‘我有智慧’,便与人依止,既与已而不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我制戒听十岁有智慧比丘与人依止,而汝自言:‘有智慧’,与人依止;既与依止,而不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受不净钵食、在大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制阿阇梨法,使行阿阇梨法;阿阇梨于弟子所,当作如是法,应如是行。”
 
(阿阇梨于弟子所行阿阇梨法,一一如上和尚于弟子所行和尚法;弟子于阿阇梨所行弟子法,一一亦如上弟子于和尚所一一行弟子法,文同不异,故不出耳。)
 
尔时诸弟子,不承事恭敬和尚,亦不顺弟子法。
时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当与作呵责。”
呵责(hē zé) = 大声斥责[abuseberateexcoriate]
彼不知云何呵责,佛言:“听以五事呵责,和尚当作如是语:‘我今呵责汝,汝去,汝莫入我房,汝莫为我作使,汝亦莫至我所,不与汝语’,是谓和尚呵责弟子五事;阿阇梨呵责弟子,亦有五事,语言:‘我今呵责汝,汝去,汝莫入我房,莫为我作使,汝莫依止我住,不与汝语’,是谓阿阇梨呵责弟子五事。”
 
世尊既听呵责,不知当以何事呵责。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弟子有五事,和尚阿阇梨应与作呵责:‘无惭、无愧、不受教、作非威仪、不恭敬。’
“弟子有如是五事,和尚阿阇梨应与作呵责。
“复有五事:‘无惭、无愧、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婬女家。’
“复有五事:‘无惭、无愧、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妇女家。’
“复有五事:‘无惭、无愧、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大童女家。’
“复有五事:‘无惭、无愧、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黄门家。’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复有五事:‘无惭、无愧、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比丘尼精舍。’
“复有五事:‘无惭、无愧、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式叉摩那、沙弥尼精舍。’
“复有五事:‘无惭、无愧、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看捕龟鳖。’
“弟子有如是五事,和尚阿阇梨应与作呵责。”
 
世尊既听呵责弟子,彼尽形寿呵责,佛言:“不应尽形寿呵责。”
 
彼竟安居呵责,佛言:“不应尔。”
 
彼呵责病者,和尚阿阇梨不看,余比丘亦不看,病者困笃,佛言:“不得呵责病者。”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忠实,不虚伪[sincere]/<病势>沉重[serious])
 
彼不在前呵责,余比丘语言:“汝已被呵责。”
彼言:“我不被呵责。”
佛言:“不应不现前呵责。”
 
彼不与出过而呵责,时诸弟子言:“我犯何过而见呵责耶?”
佛言:“不应不出其过而呵责;当出其过言:‘汝犯如是如是罪。’”
 
彼既被呵责已,便供给作使,佛言:“不应尔。”
 
彼与作呵责已,便受供给作使,佛言:“不应尔。”
 
彼被呵责已,故依止,佛言:“不应尔。”
 
彼与作呵责已,与依止,佛言:“不应尔。”
 
彼被呵责已,不忏悔,和尚阿阇梨便去,佛言:“不应尔。”
 
彼被呵责已,便于余比丘边住,不与和尚阿阇梨执事,亦复不与余比丘执事,佛言:“不应尔。”
 
彼被呵责已,无人为将顺、或远行、或休道、或不乐佛法,佛言:“听余人作如是意受,为其和尚阿阇梨,欲令忏悔和合故受。”
将顺(jiāng shùn) = 顺势促成。/附和;迁就。
 
尔时六群比丘,诱将他弟子去,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诱将他弟子去,若将去应如法治。”
 
彼和尚阿阇梨,或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于沙门法无利益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听作如是意:‘所以诱进将去,欲令其长益沙门法故。’”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彼被呵责已,不向和尚阿阇梨忏悔,佛言:“被呵责已,应向和尚阿阇梨忏悔;当如是忏悔,偏露右臂、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语:‘大德,我今忏悔,更不复作。’
“若听忏悔者善;若不听者,当更日三时忏悔,早起日中日暮。
“若听忏悔者善;若不听者,当下意随顺,求方便解其所犯。
“若彼下意随顺无有违逆求解过,师当受,若不受当如法治。”
 
时有新受戒乐静比丘,当须依止。
彼观看房舍,见阿兰若处有窟,彼作是念:“我若得依止,当于此处住。”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语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新受戒比丘,乐闲静须依止者,听余处依止即日得往还;若不得,新受戒比丘乐静处者,听无依止而住。”
 
尔时新受戒旧住比丘须依止,彼作是念:“世尊有制,不得无依止而住。”
彼辄舍所住处去,住处坏。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新受戒旧住比丘须依止,听无依止住,为护住处故。”
 
时有比丘,决意出界外去,不作还意。
而彼出界外,即其日还。
诸比丘白佛言:“此失依止否?”
佛言:“此失依止。”
 
彼和尚阿阇梨决意出界外去,作不还意而出界外,即其日还。
诸比丘白佛言:“此失依止否?”
佛言:“失依止。”
 
时有比丘白和尚阿阇梨,暂出界外,出界外,即日还。
诸比丘白佛言:“为失依止否?”
佛言:“不失依止。”
 
时和尚阿阇梨念言:“暂出界外。”
出界外即其日还。
诸比丘白佛言:“为失依止否?”
佛言:“不失依止。”
 
尔时诸比丘,将受戒人出界外,唤六群比丘来授戒。
彼六群比丘不来,不得受戒。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作波利婆沙、本日治、摩那埵、阿浮呵那、作羯磨;若立制、若受戒、若众差人、若有所解,如此众事,唤应赴;不赴,当如法治。”
波利婆沙 = 律中之罚名。译曰别住。犯戒者与别房使之独住,不与僧共同住也。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阿浮呵那 = Apattivyutthanam,除比丘犯罪之作法名。比丘尼钞下上曰:‘阿浮呵那,此翻出罪羯磨,见论名为唤入众,亦名拔除罪法。
 
尔时诸比丘,将欲受戒者出界外,语上座言:“作白羯磨。”
报言:“我不诵。”
复语中座下座言:‘作白。’
亦言:‘不诵。’
便留难不得受戒。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五岁比丘当诵白羯磨,若不者当如法治。”
 
时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语上座言:“作白。”
上座报言:“我曾诵,今不利。”
复语中下座言:“作白。”
亦言:“我曾诵,今不利。”
便不得受戒。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五岁比丘当诵白羯磨使利,不者当如法治。”
 
尔时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闻有贼来皆恐怖,从坐起去不得受戒。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八难事及余因缘,二人、三人听一时作羯磨,不得过;所谓难处者,一王、二贼、三火、四水、五病、六人、七非人、八失梨𧋊虫;所谓余因缘者,有大众集坐具少、若多病人,听二人、三人一时作羯磨;若有大众集房舍少,若天雨漏,听二人、三人一时作羯磨。”
 
尔时尊者优波离即从坐起,偏露右臂、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有诸重事,得过二人、三人一时作羯磨否?”
佛言:“不得过。”
 
彼遣使受依止,佛言:“不应尔。”
 
彼遣使与依止,佛言:“不应尔。”
 
时和尚阿阇梨出界外行,弟子念言:“和尚阿阇梨行不久当还,我即依止而住。”
便无依止而住。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和尚阿阇梨出界外行日,即日应受依止;若不受当如法治。”
 
彼诸弟子出界外远行,彼自念言:“我等行不久还,即以此依止和尚阿阇梨住。”
便无依止而住。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新受戒客比丘须依止者,不得先洗足、不得先饮水,先当受依止。”
 
尔时客新受戒比丘须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新受戒客比丘须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先饮水,当先受依止。’
当受依止时迷闷倒地便得病。
尔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客新受戒比丘须依止,先洗足、先饮水、小停息已受依止。”
 
彼不选择人受依止,而师破戒、破见、破威仪、若作呵责、作依止、作摈、若作遮不至白衣家、若被举,无有长益沙门行。
佛言:“自今已去,不得不选择师受依止。”
 
彼不选择与依止,而弟子或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作呵责、若摈、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举。
佛言:“不得不选择与依止。”
 
尔时新受戒比丘病,须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不依止不得住。’”
即日舍住处去,病增剧。
时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新受戒比丘病,须依止,听无依止得住。”
 
时瞻视新受戒病比丘者须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无依止不得住。’”
彼舍病人去,病者命终。
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听瞻视新受戒病比丘者,无依止得住。”
 
彼诸比丘和尚阿阇梨,众僧与作羯磨,与作呵责、作摈、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举。
诸比丘念言:“为失依止否?”
佛言:“不失依止。”
 
彼诸弟子众,僧与作羯磨,作呵责乃至遮不至白衣家、作举羯磨。
诸比丘念言:“为失依止否?”
佛言:“不失依止。”
 
彼和尚阿阇梨,众僧为作灭摈羯磨,诸比丘念言:“为失依止否?”
佛言:“失依止。”
 
彼诸弟子,众僧为作灭摈羯磨,诸比丘念言:“为失依止否?”
佛言:“失依止。”
 
尔时世尊游罗阅城。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时郁毗罗迦叶将诸徒众舍家学道,删若弟子将二百五十弟子舍家学道,罗阅城中有大富豪贵家子亦出家学道,如此大众等住罗阅城。
时诸大臣自相谓言:“今诸外道出家学道,春秋冬夏人间游行;此沙门释子,聚住此间不余处游行,将由此处为最胜故。”
尔时诸比丘闻已,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告阿难:“汝往房房敕诸比丘言:‘世尊今欲至南方人间游行,若有欲侍从者各随意。’”
阿难受教,往房房语诸比丘言:“世尊今欲往南方游行,诸比丘若有欲侍从者各随意。”
时有信乐新受戒比丘,白阿难言:“若我等和尚阿阇梨去我当去,若不去我等不去;何以故?我等新受戒比丘,若去须依止,还此复当受依止,人当谓我轻躁无志。”
(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尔时世尊,将少比丘游行南方,后还王舍城。
时世尊观南方游行比丘众少,知而故问阿难:“诸比丘何以故少?”
阿难具以上事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听五岁有智慧比丘,十岁有智慧比丘。
“五岁比丘应从十岁比丘受依止。
“若愚痴无智慧者,尽形寿依止。
“有五法失依止:一师呵责、二去、三休道、四不与依止、五入戒场上。
“复有五事:一者死、二者去、三休道、四不与依止、五若五岁若过五岁。
“复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与依止、若见本和尚。
“复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与依止、若和尚阿阇梨休道。
“复有五法: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与依止、若弟子休道。
“复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与依止、若和尚阿阇梨命终。
“复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与依止、若弟子命终。
“复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与依止、若还在和尚目下住。
“是为五事失依止。
“有五法不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戒不成就、定不成就、智慧不成就、解脱不成就、解脱知见不成就,此五法不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若成就五法者,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自身戒不成就、不能教人坚住于戒、自身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不成就、不能教人坚住于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无信、无惭、无愧、懒堕、多忘,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破增上戒、破增上见、破增上威仪、少闻、无智慧,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能瞻视病弟子、不能使人瞻视乃至差若命终、若弟子不乐住处方便当移异处、若有生疑事不能开解其意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法除之、不能教使舍恶见住善见、若减十岁,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若轻若重、减十岁,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授人具足戒。
“若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弟子、增上威仪、增上净行、增上波罗提木叉、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授人具足戒。
“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智慧、不知白、不知羯磨,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知增戒、增心、增智慧、知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得授人具足戒。”
 
如是不得与依止、得与依止,不得畜沙弥、得畜沙弥,尽如上。
 
##听与外道众僧中四月共住
 
尔时佛在罗阅城。
时城中有裸形外道,名布萨,善能论议,常自称说言:“此间若有沙门释子,能与我论者来。”
露形外道/无衣外道/裸形外道 = Acelaka,古代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为尼干子外道二分派之一,即空衣派,提倡以大空为衣之裸体生活,以裸形为正行,又称无惭外道。提婆菩萨所举二十种外道之第六,即裸形外道论师。寒天裸形,趋拜佛神,为裸形外道之遗风,佛门无之。
时舍利弗言:“我堪与汝论。”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论有四种:或有论者,义尽文不尽、或有文尽义不尽、或有文义俱尽、或有文义俱不尽。
“有四辩:法辩、义辩、了了辩、辞辩。
“若论师有此四辩者,而言文义俱尽,无有是处。
“今舍利弗成就此四辩,而言文义俱尽,无有是处。”
 
文义四用 = 法华文句记将众生应用文字、义理之情形分为四种。
有文有义
常人用之。谓凡立言立论,有文字可资证据,有义理可以依凭者,此寻常之人皆能用,故称常人用之。
无文有义
智人用之。谓凡立言立论,虽无文字可资证据,但有义理可以依凭者,此唯智者能用,故称智人用之。
有文无义
暗者用之。谓凡立言立论,虽有文字可资证据,但无义理可以依凭者,此暗昧之人不明义理而强自用,故称暗者用之。
无文无义
迷者用之。谓凡立言立论,既无文字可资证据,又无义理可以依凭,此愚迷之人不了文义而强自用,故称迷者用之。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彼裸形即难问舍利弗义,舍利弗即还答遣。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时彼裸形以五百迫难难舍利弗,舍利弗即称彼五百迫难,而更以深义难问,而彼裸形得难问不解。
时彼裸形即生念言:“甚奇!甚特!沙门释子极为智慧聪明,我今宁可从彼出家学道耶?”
即往僧伽蓝中,遥见跋难陀释子生此念:“沙门释子少知识者,犹智慧乃尔,况多知识者,岂得不多耶?”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前至跋难陀释子所白言:“我欲出家学道。”
时跋难陀即度为弟子,授具足戒。
 
后于异时,问跋难陀义,而不能答。
时彼裸形复生此念:“沙门释子愚暗无所知,我今宜可休道。”
即着袈裟入外道众中。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与外道众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当作如是与;先剃发已,着袈裟、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外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于世尊所求出家为道,世尊即是我如来、至真、等正觉。’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如是第二、第三说。
“‘我某甲外道,归依佛法僧已,从如来出家学道,如来是我至真、等正觉。’
“如是第二、第三说。
“当教受戒,‘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乃至尽形寿不畜金银宝物是沙弥戒,此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
“彼外道应先至众僧中,偏露右臂、脱革屣、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说:‘大德僧听,我某甲外道,从众僧乞四月共住,愿僧慈愍故,与我四月共住。’
“如是第二、第三说已,安彼外道着眼见耳不闻处,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彼某甲外道,今从众僧乞四月共住;若僧时到僧忍听,与彼某甲外道四月共住;白如是。
“‘大德僧听,彼某甲外道,从众僧乞四月共住,僧今与彼四月共住;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四月共住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外道四月共住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外道行共住竟,令诸比丘心喜悦,然后当于众僧中受具足戒白四羯磨。
“云何外道,不能令诸比丘心喜悦?彼外道心故执持外道白衣法,不亲比丘亲外道,不随顺比丘诵习异论;若闻人说外道不好事便起瞋恚,若闻人毁呰外道师教亦起瞋恚;闻说佛法僧非法事便踊跃欢喜;若有异外道来,赞叹外道好事,欢喜踊跃;若有外道师来,闻赞叹外道事,亦欢喜踊跃;若闻说佛法僧非法事,亦欢喜踊跃。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是谓外道不能令诸比丘喜悦。
“云何外道能令比丘喜悦?即反上句是,是谓外道共住和调心意令诸比丘喜悦。”
 
##不度坏内外道者出家
 
尔时有一外道,众僧与四月共住,当与共住时,得正决定心。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若得正决定心者,当白四羯磨与授具足。”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时裸形布萨闻此语,便作是念:“沙门释子智慧聪明,我今宁可还彼出家学道耶?”
即诣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学道。”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此坏内外道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受具足戒者,不应与授具足;已受者当灭摈。”
 
##不得度奴出家
 
尔时世尊游罗阅城。
时摩竭王瓶沙告语国人言:“欲于沙门释子中能出家学道者,听如来法中善修梵行尽诸苦际。”
苦际 = Dukkhassanta,即苦的最终之际,亦即受生死苦最后之身。
时有一奴来诣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作比丘。”
时诸比丘即与出家为道,渐渐人间乞食,为本主所捉,举声唤言:“止莫捉我!止莫捉我!”
左右诸居士问言:“何故唤耶?”
报言:“此人捉我。”
即问彼人言:“何故捉耶?”
报言:“是我家奴。”
诸居士语言:“汝放去,不应捉;汝或不能得此人,或为官所罚;何以故知?摩竭王瓶沙先有教令,若有能于沙门释子中出家学道者,听如来法中善修梵行得尽苦际,莫有留难。”
其主即放,大唤瞋恚言:“祸哉!是我奴而不得自由;如今观之,沙门释子尽是奴聚。”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奴,若度者当如法治。”
 
##不得度贼出家
 
尔时有贼囚,突狱逃走,来至园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学道。”
(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时诸比丘辄度出家与受具足。
时监狱官,捡挍名簿问守狱者言:“某甲贼囚今为所在。”
(jiào) = 同“校”。比较;估量。
守狱者报言:“某甲贼囚突狱逃走,从沙门释子出家。”
时监狱官皆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今观此沙门释子,尽是贼聚。”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贼,若度者当如法治。”
 
##不得度负债人出家
 
尔时有负债人,逃避债主,来至园中语诸比丘言:“度我出家为道。”
时诸比丘辄与出家,受具足已人间乞食,为财主所捉,高声唤言:“止莫捉我!止莫捉我!”
左右诸居士闻,即问言:“何故唤耶?”
报言:“此人捉我。”
问其人言:“汝何故捉耶?”
报言:“负我财物。”
诸人语言:“汝放去莫捉,汝既不得财,或为官所罚;何以故?摩竭国王瓶沙先有教令,若有能出家学道者,听善修梵行得尽苦际,随意莫有留难。”
财主即便放之,而生瞋恚言:“负我财物而不能得,以此推之,沙门释子尽是负债人。”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负债人出家,若度者当如法治。”
 
##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
 
尔时佛游罗阅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十七群童子共为亲厚,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贫者八十千。
十七群比丘 =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为目连所度成为佛弟子。止持会集音义谓,罗阅城中有十七名童子,共为亲友,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诸比丘即令出家,与授具足戒,然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其中唯优婆离童子(此非持律优婆离尊者)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
中有一童子,名优波离,父母唯有此一子,爱之未曾离目前,父母念言:“我当教此儿学何等技术?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即自念言:“当教先学书,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不令身力疲苦。”
复作是念:“教儿学书亦有身力疲苦耳;更教学何等技术?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念言:“今当教此儿学算数技术,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父母念言:“今教儿学算数亦有身力疲苦耳;今当更教此儿学何等技术?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力不疲苦;今当教此儿学画像技术,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
复念言:“今教此儿学画像技术,恐儿眼力疲苦;当教此儿更学何等技术?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眼力不疲苦。”
即念言:“沙门释子善自养身,安乐无众苦恼;若当教此儿于沙门释子法中出家为道,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不疲苦。”
 
后于异时,十七群童子语优波离童子言:“汝可随我等出家为道。”
答言:“我何用出家为?汝自出家。”
十七群童子,第二、第三语优波离言:“可共出家为道;何以故?我等今共相娱乐,于彼亦当如是嬉戏,共相娱乐。”
时优波离童子语诸童子言:“汝等小待,须我白父母。”
优波离童子即往父母所白言:“我今欲出家为道,愿见听许。”
父母报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爱念,乃至不欲令死别,况当生别。”
优波离童子如是再三白父母言:“愿听我出家。”
父母亦如是报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爱念,乃至不欲令死别,况当生别。”
尔时父母得优波离童子再三殷勤,作如是念:“我等先已有此意:‘当教此儿学何技术?我等死后,令儿快得生活,无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即作是念:‘若教学书乃至画像,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而恐劳儿身力眼力以致疲苦’;念言:‘唯有沙门释子,善自养身无众苦恼,若令此儿在中出家,快得生活无有众苦。’”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众,多[abundant])
时父母报儿言:“今正是时,听汝出家。”
 
时优波离还至十七群童子所,语言:“我父母已听我出家,汝等欲去者今正是时。”
时诸童子即往僧伽蓝中,白诸比丘言:“大德,我欲出家学道,愿诸大德,见与出家为道。”
尔时诸比丘即与出家受具足戒。
诸童子小来习乐,不堪一食,至于中夜患饥,高声大唤言:“与我食!与我食!”
诸比丘语言:“汝小待须天明,若众僧有食,当共汝食;若无当共汝乞食;何以故?此中先都无作食处。”
尔时世尊,夜在静处思惟,闻小儿啼声,知而故问阿难:“中夜何等小儿啼声?”
阿难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阿难:“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何以故?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及不忍恶言,若身有种种苦痛不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当如法治;阿难当知,年满二十者,堪忍如上众事。”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不得度五种病人授具足戒
 
尔时摩竭国界五种病出:一者癞,二者痈,三者白癞,四者干痟,五者颠狂。
(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彼国人有此病者,皆诣耆婆童子所语言:“唯愿见为治,我等当与如是如是财物。”
耆婆伽/只婆/时婆/耆域/时缚迦/耆婆 = Jivaka,为佛陀时代之名医。曾至希腊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罗国(Takkasila)学医,后返王舍城(Raja-gaha),为频婆娑罗王与阿阇世王之御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之扁鹊。
耆婆童子报言:“我不能治汝。”
时病者复语言:“唯愿救济,我等当以家一切所有,身及妻子供给使令。”
耆婆报言:“我不能疗治汝患。”
时诸病者自相谓言:“此人意正必不与我等治病,我曹当往至彼所欲乐治处。”
 
时诸病者,来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学道。”
时诸比丘辄度出家。
时耆婆童子疗治佛及比丘僧,给与吐下药,或可与羹者作与,不可与者不与作,或与野鸟肉作羹,随病者所食,蒙此转得除差,既得除差已,皆还休道。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时耆婆童子在道行,见罢道道人在道而来,见已语言:“汝先不出家耶?”
报言:“曾出家。”
问言:“汝何故休道?”
报言:“我先有患,诣汝所求治言:‘当与汝如是如是财物’;而汝报我言:‘我不能治’;我复重求汝治,当以家一切所有及身妻子供给使令,而汝犹意正不见为治;我等自相谓言:‘此人意正必不为我等治病,我曹当更往至彼所乐治处,而必为我治’;我等为此病故,往僧伽蓝中,权求出家治病,本无信心于佛法众所出家。”
时耆婆闻已不悦,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昔我先疗治众僧病故舍王事,而诸比丘度五种病者:癞、痈、白癞、干痟、颠狂;唯愿世尊见愍,为敕诸比丘,自今已去勿复度此五种病者为道。”
尔时世尊默然可之。
时耆婆知世尊默然可已,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汝等当知,耆婆童子先疗治众僧病苦故舍于王事,而诸比丘辄度五种病人;自今已去,不得度五种病人授具足戒,若度者当如法治。”
 
##与波罗夷戒
 
尔时佛在罗阅城。
城中有一比丘,字难提,常乐坐禅得世俗定心解脱。
彼从四禅起,时魔女来在前立,彼比丘捉欲犯,魔即出外,比丘亦随出外。
彼魔出屋栏外,比丘亦随出屋栏外。
彼出中庭,比丘亦至中庭。
中庭(zhōng tíng) = 古代庙堂前阶下的正中部分。/住宅等建筑物中央的露天庭院。
魔复出至寺外,比丘亦至寺外。
寺外有死草马,时魔至死马所即灭,天身不现。
草马(cǎo mǎ) = 母马;也指未经调驭的马[mare]
时难提比丘即于此死马所作不净行,行不净已,都无覆藏心,便作是念:“世尊与比丘制戒,若比丘作不净行,波罗夷不共住;我今犯不净行,无有覆藏心,将不犯波罗夷耶?我今当云何?”
即语亲友比丘言:“世尊与比丘结戒,若犯不净行者,得波罗夷不共住;今我犯婬不净行,都无覆藏心,将无犯波罗夷耶?善哉长老,与我白世尊;若有教敕,我当奉行。”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僧今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白四羯磨;作如是与,使难提比丘到僧中,偏露右臂、脱革屣、礼僧足、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难提比丘,犯不净行都无覆藏心;今从僧乞波罗夷戒,愿僧与我波罗夷戒,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难提比丘,犯不净行无覆藏心,今从僧乞波罗夷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难提比丘犯不净行无覆藏心,今从僧乞波罗夷戒;僧今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谁诸长老忍僧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与波罗夷戒已,当事事随顺行之。
“随顺行法者,不得授人具足戒、不得与人依止、不得畜沙弥、若差教诫比丘尼不得受、设差不应往教诫、不应为僧说戒、不应在僧中问答毗尼、不应受僧差使作知事人、不应受僧差别处断事、不应受僧差使命、不应早入聚落暮还,当亲近比丘、不得亲近外道白衣、当顺从比丘法、不得说余俗语、不得众中诵律若无能诵者听;不得更犯此罪,余亦不应,若相似、若从此生、若恶于此者;不得非僧羯磨及作羯磨者,不得受清净比丘敷座、洗足、水拭革屣、揩摩身,及礼拜迎逆问讯,不应受清净比丘捉衣钵,不得举清净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治、不应证正人事,不得遮清净比丘说戒自恣、不得与清净比丘共诤。
(shì) = 揩,擦[wipe away]
(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与波罗夷比丘,僧说戒及羯磨时,来与不来,众僧无犯。”
诸比丘作是言:“若与波罗夷戒比丘,彼比丘重犯婬不净行,复得更与波罗夷戒否?”
佛言:“不应尔,应灭摈。”
 
##度沙弥
 
尔时佛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城尼拘律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迦维罗卫城乞食,乞食已还出城。
于时罗睺罗母,与罗睺罗在高阁上见佛来,语罗睺罗言:“彼来者是汝父。”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尔时罗睺罗疾疾下楼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时世尊以手摩罗睺罗头,罗睺罗自念:“从生已来未曾得如是细滑柔软乐。”
佛问言:“汝能出家学道否?”
答言:“我能出家。”
尔时佛舒一指与罗睺罗捉,将至僧伽蓝中,告舍利弗言:“汝度此罗睺罗童子;当如是度,与剃发、教着袈裟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当如是说:‘我罗睺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我于如来所出家学道,如来是我至真、等正觉。’
“如是第二、第三说。
“‘我罗睺罗,归依佛法僧竟,于如来所出家学道,如来即是我至真、等正觉。’
“如是第二、第三说。
“当教受戒言:‘尽形寿不得杀,是谓沙弥戒,乃至不促金银宝物,是谓沙弥戒,此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
沙弥 =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时舍利弗答言:“如是。”
受教度罗睺罗童子已,将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立。
 
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已度罗睺罗竟;云何与沙弥房舍卧具?”
佛言:“自今已去从大比丘下次第与。”
 
时小沙弥等大小便吐污泥织绳床座卧具。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令沙弥坐卧此织绳床上;若能爱护不污听坐卧。”
 
舍利弗白佛言:“若众僧得施物时,云何与沙弥分?”
佛告舍利弗:“若众僧和合应等与,若不和合当与半;若复不和合,当三分与一分;若不尔众僧不得分,若分当如法治。”
 
舍利弗白佛言:“小食大食,云何与沙弥?”
佛言:“随大僧次第与。”
 
尔时输头檀那王闻佛度罗睺罗出家,悲泣来僧伽蓝中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一面坐已白世尊言:“世尊出家,我有少望心,而难陀童子当为家业,而世尊复度令出家;难陀既出家已,我复有少望心,罗睺罗当为家业绍嗣不绝,而今世尊复度出家;父母于子多所饶益,乳养瞻视逮其成长,世人所观;而诸比丘,父母不听辄便度之;唯愿世尊,自今已去敕诸比丘,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sì) = 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诸侯传位给嫡长子[inherit sovereignty](继承;接续[inheritcontinue])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尔时世尊,默然受王语。
王见世尊默然受语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世人所观;而诸比丘,父母不听辄便度之;自今已去,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若度当如法治。”
(bǔ) = 口中含嚼的食物[food in the mouth](吃食[eat]/喂养。泛指禽兽喂养幼仔[feed])
 
尔时佛游拘睒毗瞿师罗园中。
时有巧师家儿,来至僧伽蓝中,求诸比丘出家为道。
诸比丘辄与出家度为道。
 
时其父母啼泣来僧伽蓝中,问诸比丘:“颇见如是小儿来否?”
不见者报言:“不见。”
即便于诸房中求觅得。
时诸长者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而作妄语,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今度我小儿已,皆言不见。”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世尊,世尊言:“汝等善听,自今已去,若欲在僧伽蓝中剃发,当白一切僧;若不得和合,房房语令知已与剃发;僧若和合当作白,白已然后与剃发;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欲求某甲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剃发;白如是。’
“若欲僧伽蓝中度令出家,当白一切僧,白已听与出家。
“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
“作如是白已与出家,教使着袈裟,偏露右臂、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语:‘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随如来出家,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如是第二、第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法僧,随如来出家竟,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如是第二、第三说。
“当受戒:‘尽形寿不杀生,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盗,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婬,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妄语,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饮酒,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得着花鬘香涂身,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得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得高广大床上坐,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得非时食,是谓沙弥戒。’
“能者报言:‘能。’
“‘尽形寿不得执持生像金银宝物,是谓沙弥戒。’
“能持者报言:‘能。’
‘此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者报言:‘能。’
 
时有小沙弥,众僧不听入近村寺及阿兰若处住,沙弥遂为豹所害。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得两边遮小沙弥。”
(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掩蔽[hide from viewcover])
 
彼时或村边寺、无阿兰若处遮沙弥,佛言:“不应尔。”
 
彼阿兰若处、无村边寺彼遮沙弥,佛言:“不应尔。”
 
彼复遮沙弥不听至多人处、温室、食堂、经行堂,沙弥无有止宿处,佛言:“不应遮入多人处,乃至经行堂处;若阁上多人宿处、阁下多人行处、阁下多人宿处、阁上多人行处,听语言:‘莫入我宿处。’”
 
时沙弥不为和尚阿阇梨作使,亦不为余人作使,而彼遮不与沙弥僧中利养物。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佛言:“不应遮,此是施主物。”
佛言:“自今已去应语沙弥言:‘汝应如法供给和尚阿阇梨及众僧;若僧作使次至应作。’”
 
尔时有长老比丘,将儿出家已,将入村乞食。
若到诸市肆前,见有饼饭舒手言:“与我饼,与我饭。”
时诸长者见已,皆共嫌之:“沙门释子,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云何出家,故生儿而将自随,如是有何正法?”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年减十二者。”
 
尔时阿难,有檀越家死尽,唯有一小儿在,将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佛知而故问:“此是何等小儿?”
阿难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何故不度令出家?”
答言:“世尊先有制,不得度年减十二者,是以不度。”
佛问阿难:“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否?若能如是者,听令出家。”
阿难报言:“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
佛告阿难:“若此小儿尽能尔者,听度令出家。”
 
尔时跋难陀,有二沙弥:一名罽那、二名摩佉。
(jì) = 鱼网[fish net]
(qū) = 通“祛”。驱逐[expel]
无惭,无愧,更互犯不净行。
时诸比丘白佛,佛尔时呵责跋难陀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畜二沙弥。”
 
尔时有一比丘儿,来至僧伽蓝中看。
时比丘即为说法言:“当知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佛出世难值,如优昙钵花时乃一出耳,汝何不出家为道?”
彼报言:“若大德即为作和尚者,我当出家。”
而彼比丘先有沙弥,念言:“世尊制戒,不得畜二沙弥。”
彼疑不畜二沙弥。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若能教持戒、增心、增慧、学问、讽诵,听畜。”
 
##年不满二十受具足后开数胎月数闰月数十四日说戒日,若得阿罗汉即名为出家受具足
 
尔时有年不满二十者,受具足已后便生疑,诸比丘往问佛,佛言:“自今已去,若受具足已,有如是疑,听数胎月、若数闰月、若数十四日说戒日,若得阿罗汉,即名为出家受具足。”
(rùn) = 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的叫“闰”。如“闰月”[intercalary]
 
##听结小界受具
 
时有欲受戒者至界外,六群比丘往遮受戒。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听,自今已去,不同意未出界,在界外疾疾一处集结小界,作白二羯磨已授戒;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僧集一处结小界;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此僧一处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僧一处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界 = Sima-bandha,依作法而区划一定之地域。乃依‘白二羯磨’之法,随处划定一定之界区,以免僧众动辄违犯别众、离宿、宿煮等过失。有关结界之范围、方法等,诸律所说颇有出入,今依四分律所整理者,大别为摄僧界、摄衣界、摄食界等三种。如欲解除下述之结界,则如结界时,亦须经白二羯磨之作法方可解除。
摄僧界
即此丘集聚一处,为便利布萨(共住而行说戒忏悔之仪式)等行事,避免境域太广而疲于奔驰所设之地区。分为自然界与作法界二类。
自然界
又称不作法界,系指不须特别加以建立,而依天然地形所划定之地区。
聚落界
有可分别聚落与不可分别聚落两种。可分别聚落,依准十诵律之说,系指以一聚落为界。不可分别聚落,依准摩诃僧祇律之说,系以六十三步(六尺为一步)为界。
兰若界
有二种,若无诃法之人,则于距离聚落一拘卢舍(一说相当于六百步,杂宝藏经谓五里)之空静处为界;其中若有诃法之人反对之,则得以五十八余步为限(善见律毗婆沙谓七槃陀之量),彼等反对者则于此范围之外自行作羯磨等法。
道行界
比丘游行时,可随所住之处以纵横一拘卢舍为界;于此范围内,则不得有别食、别布萨之情形。
水界
即于离开陆地之船结界。
作法界
大界
有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又称单法同)。其中以‘人法二同’为主,其余二种随缘别开。所谓‘人同’,系指于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之界区内,僧众和合共住;所谓‘法同’,系指每半月集合,行布萨说戒之法。大界之范围,以一伽蓝地之外界为最小极限,广至十里,乃至百里。结此大界,为欲令说戒等僧事时,使一聚之僧和集,无一人乖隔。又大界宜以其地明显可见之山、河、树林等为界畔,称为界相。
戒场
僧中有犯戒之事端,为行忏罪,或行受戒等之法,须会同四人众乃至二十人众,为避免僧之疲极,特结四方形之戒场,称为四方界相。此戒场最少要容二十一人。按印度之戒场,原是露地,其内不得建僧房,但得以置佛殿及菩提树;又因戒场仅系秉受戒法之处所,故以拣择精粗为主。起初戒场结于大界之外,后因贼难而听许在大界内结。结界之次第为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已先结大界,必须解去大界,再结戒场,次结大界。
小界
恐因恶比丘等之从中作梗而退废法事,故特限于某时所结之暂时界区。亦分三种,即为受戒、说戒、自恣等三种情形而结者。
摄衣界
又作不失衣界、不离衣宿界。即划定一范围,避免比丘动辄违犯离宿之过;然亦可视为以此特定范围限制比丘不可违犯此过。离宿,意指比丘离其三衣而宿;若划定一特定范围,则于此范围内即可不须时时携其三衣,而免除不必要之羁绊。波罗提木叉三十舍堕法第二条即为离宿之规定。亦分自然界与作法界二种。
摄食界
摄食界,即规定结界食物之贮藏所、许可烹煮食物之界区,使比丘不犯宿煮之罪。所指定之地,称为净地(或称净厨);于此区域内煮食,即不犯此过。其实际作法,分为通结与别结两种。
 
若不同意者在界外遮不成遮,彼不解界便去,余比丘疑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应解界去,不应不解界而去;作白二羯磨解,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今众僧集解界;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
解界 = 解除修法时所结之界场。于律中,界有摄僧界、摄衣界、摄食界,在此三界中,各有羯磨作法,其作法准之结界法,然其次第则与结界相反,先小后大,即大界之中,先解摄衣界,后解大界。又大界之中,若有戒场,须先解戒场,后解大戒。此外,三界之中,摄僧、摄衣两界各于其相内解之,摄食界则于相外解之。
“‘大德僧听,今众僧集解界;谁诸长老忍僧集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无或多和尚不得受具足戒
 
尔时无和尚受具足戒,佛言:“不得受戒。”
“二和尚得受戒否?”
佛言:“不得受戒。”
“三和尚得受戒否?”
佛言:“不得受具足。”
“众多和尚得受戒否?”
佛言:“不得受具足戒。”
 
##和尚不足十岁受戒
 
尔时和尚九岁受戒,得名受具足戒,而众僧有罪。
 
##受具与四依法
 
尔时佛游波罗奈国,时国土饥俭、米谷勇贵,乞求难得、人民饥色。
(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
时佛及众僧多得供养,有一年少外道,见佛众僧多得供养,见已便自剃发,着袈裟出家受戒,后僧供养断。
诸比丘语言:“汝往入村乞食。”
问言:“众僧无食耶?”
报言:“无。”
彼言:“我当云何?”
比丘报言:“汝当乞食。”
彼言:“若乞食,此亦乞,彼亦乞;我当彼间乞食。”
其人即休道。
 
尔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先与四依。”
 
四依住/四依法/四依止法/行四依 = 律典规定出家之人应依如下四法,以长养其生活。除此四依所容许者外,出家人被容许拥有之余物,于诸律典之记载不一致。
粪扫衣
Pamsukula,即穿着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修道之人,应将弊衣收拾净洗,补凑穿着,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
乞食
Pinda-pata,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
树下坐
Rukkha-mula-senasana,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方便居止,修习禅定。
陈弃药
Putimutta-bhesajja,出家之人若患病时,常用陈年腐朽之药而调治之,病愈即止,不得贪乐新好药物而预为积蓄。
 
尔时复有一年少外道,来诣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
诸比丘即与出家,先与四依法。
彼外道报言:“大德,我堪受二:依乞食、依树下坐,我堪此二事;纳衣、腐烂药,我不堪此二事;何以故?谁能自触己物。”
即便休道不出家。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此外道不出家,大有所失;若出家者当得道证。”
佛言:“自今已去,先受戒已,后受四依。”
 
##不得度官人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勇健大将,来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为道。”
时诸比丘即与出家受具足戒。
于异时波斯匿王土界人民反叛,即遣军往伐,逆为彼所破,重遣军往,复为彼所破,王即问言:“我健将某甲,今为所在?”
(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报言:“从沙门释子出家为道。”
时王即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多欲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云何度我勇健大将出家为道,如是何有正法?以此推之,沙门释子尽是官人。”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官人,若度者当如法治。”
 
##无衣钵者不得受具足戒
 
尔时与无衣钵者出家受具足戒,诸比丘语言:“汝入村乞食。”
彼言:“我无衣钵。”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无衣钵者,不得受具足戒。”
时有借他衣钵受具足戒,受戒已其主还取,裸形蹲羞惭。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借他衣钵受具足戒,若与衣者当令乞与,不与者当与价直。”
 
##不与犯比丘尼者不应与出家受大戒
 
尔时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道路行,往黑暗河侧。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其中一比丘言:“此中曾有白衣,与着袈裟者共行婬。”
众人问言:“汝云何知?”
答曰:“我即彼之一数。”
尔时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若犯比丘尼者,于我法律中无所长益,不应与出家受大戒;若出家受大戒者应灭摈。”
 
##不与贼心入道者出家受具足戒
 
尔时佛在波罗奈国,时国界米谷勇贵,乞求难得、人皆饥色。
时佛及比丘僧多得供养。
时有一年少外道,见佛及僧多得供养,便生此念:“当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
彼即自剃发着袈裟手执钵入众中食,诸比丘问言:“汝为几岁?”
彼不知。
复问:“汝何时出家?”
彼言:“不知。”
“汝和尚谁?阿阇梨谁?”
亦言:“不知。”
复问言:“汝是谁耶?”
答言:“我是某甲外道,见佛及僧大得供养;见已便生此念:‘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是故我便辄自剃须发着袈裟入众中求食。”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贼心入道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是中贼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共羯磨说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共羯磨不说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所,不至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
“或至一比丘、二比丘所,不至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
“或至一比丘所,不至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
“是中贼心入道者,至一比丘所,不至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
“如是人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听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贼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所,不至三比丘若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听即名为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贼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所,不至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听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贼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若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听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贼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共羯磨不共说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应灭摈。
“是中贼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羯磨说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应灭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