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五
二分之十四(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受戒揵度(续)
受戒犍度 = 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二十犍度,乃含摄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二十种法。受戒犍度,指有关白四羯磨受具之行持法。即规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阇梨法等,及举出非出家根器之十三遮难等。
##不得与黄门出家受具足戒
尔时有黄门,来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受具足戒。”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诸比丘即与出家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已,语诸比丘言:“共我作如是如是事来。”
比丘答言:“汝灭去,失去,何用汝为?”
彼复至守园人及沙弥所,语言:“共我作如是如是事来。”
守园人沙弥语言:“汝灭去,失去,何用汝为?”
彼黄门出寺外,共放牛羊人作婬欲事。
时诸居士见已讥嫌言:“沙门释子并是黄门,中有男子者共作婬欲事。”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黄门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是中黄门者,生黄门、犍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
“生者,生已来黄门。
“犍者,生已都截去作黄门。
“妒者,见他行婬已有婬心起。
“变者,与他行婬时失男根变为黄门。
“半月者,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
##不得与畜生出家受具足戒
尔时佛游波罗奈国。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善现龙王寿极长,生厌离心而作是念:“今生此长寿龙中,何时得离此身?”
复作是念:“此沙门释子修清净行,我今宁可就彼求出家为道,可得离此龙身。”
即变身作一年少外道形,往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受具足戒。”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时诸比丘,不观其本辄与出家受具足戒,与一比丘同一房住。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时彼比丘出外小行,善现龙王放身睡眠。
诸龙常法,有二事不离本形:若眠时、若婬时,不离本形。
时龙王身胀满房中,窗户向孔中身皆凸出。
时彼比丘还,以手排户,手触龙身,觉内有异,即便高声唱言:“蛇!蛇!”
排(pái) = 推挤,推开[push]。(排斥;排挤[expel;exclude]。)
排户(pái hù) = 推门。
比房比丘闻其声,便问言:“何故大唤?”
即以此事具为说之。
时彼龙王亦闻比丘唤声,即还觉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
时比丘即入问言:“汝是谁?”
答言:“我是善现龙王。我生长寿龙中,厌离此身作此念:‘我何时当得离此龙身?’复生此念:‘沙门释子修清净行,我今宁可从其出家学道免此龙身。’”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畜生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当灭摈。”
##不得与造五无间罪者出家受具足戒
尔时有一年少外道,故杀母。
既杀已,常怀愁忧念言:“谁能为我除此忧者?”
即复念言:“此沙门释子多修善法,我今宁可从其出家学道得灭此罪。”
即来诣僧伽蓝中,语诸比丘:“我欲出家学道。”
时诸比丘见已,复谓是善现龙王,即问言:“汝是何等人?”
答言:“我是某甲外道,我故杀母;既杀已,常怀愁忧念言:‘谁能为我除此忧苦’;复作是念:‘沙门释子多修善法,我今宁可从其出家学道得灭此罪’;是故来求出家。”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杀母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与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时复有一外道,故杀父。
既杀已常怀愁忧念言:“谁能为我除此忧苦?”
即念言:“沙门释子多修善法,我今宁可从其出家学道,可得灭此罪。”
即往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为道。”
诸比丘见已,谓为善现龙王,问言:“汝是何等人?”
答言:“我是某甲外道,故杀父;既杀已,常怀愁忧念言:‘谁能为我除此忧苦?’即复念言:‘沙门释子多修善法,我令宁可从其出家学道,可得灭此罪’;是故来求出家。”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杀父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与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时有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在道行,见有阿兰若处,自相指示言:“此是某甲阿兰若处。”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于中杀阿罗汉,中有一人言:“此实是阿罗汉;何以故?当杀时心无有异。”
有人问言:“云何知?”
答言:“我即是其人之一数。”
时诸比丘以此事具白佛,佛言:“杀阿罗汉人,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与出家受具足戒,当灭摈。”
时尊者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有破坏僧者,当云何?”
屣(xǐ) = 鞋子[shoe]。
佛言:“如提婆达比,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当灭摈。”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又问:“恶心出佛身血者当云何?”
佛言:“如提婆达比,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与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转异形送比众中
尔时有一比丘,变为女形,诸比丘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不应灭摈,听即以先受具足戒年岁,和尚、阿阇梨送置比丘尼众中。”
尔时有一比丘尼,变为男子形,诸比丘尼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不应灭摈,听即以先受戒年岁,和尚、阿阇梨当安置比丘众中。”
##转二形灭摈
尔时有一比丘,变为男女二形,诸比丘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应灭摈。”
尔时有一比丘尼,变为男女二形,诸比丘尼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应灭摈。”
##自截男根灭摈意外失不灭摈
尔时有比丘,被贼截其男根并卵,诸比丘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不应灭摈。”
尔时有比丘,为怨家截其男根及卵,诸比丘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不应灭摈。”
尔时有比丘,为恶兽啮男根及卵,诸比丘念言:“应灭摈否?”
啮(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佛言:“不应灭摈。”
尔时有比丘,业报因缘男根自落,诸比丘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不应灭摈。”
尔时有比丘,自截其男根,诸比丘念言:“应灭摈否?”
佛言:“应灭摈。”
##不自称字,不肯称和尚名,教乞戒而不乞三种人不得受具足戒
尔时有欲受具足者将出界外,诸比丘问:“汝是谁?”
不自称字。
复问言:“汝和尚是谁?”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复不称和尚名。
教乞戒而不乞,诸比丘白佛,佛言:“有三种人,名为不得受具足戒:不自称字、不肯称和尚名、教乞戒而不乞,是为三种人不得受具足戒。”
##着俗服、外道服、众庄严身具三种人不成受具足戒
尔时有着白衣衣服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已即着入村中乞食。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诸居士见问言:“汝是谁?”
答言:“我是沙门释子。”
居士言:“沙门释子不如是。”
佛言:“不得着白衣衣服受具足戒。”
尔时复有着外道衣服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已入村乞食。
诸居士见问言:“汝是何等人?”
答言:“我是沙门释子。”
居士言:“沙门释子不如是。”
佛言:“着外道衣服者,不应与受具足戒。”
尔时有着众庄严身具者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已入村乞食。
诸居士见问言:“汝是何等人?”
答言:“我是沙门释子。”
居士言:“沙门释子不如是。”
佛言:“着众庄严身具者,不得与受具足戒;有三种人,不名为受具足戒:着俗服、外道服、众庄严身具,是谓三种人不成受具足戒。”
##眠醉狂三种不得授具足戒
尔时有与眠人受具足戒,觉已还家。
诸比丘言:“止!莫还家,汝已受具足戒。”
彼答言:“我不受具足戒。”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得授眠者具足戒。”
尔时有与醉者受具足戒,酒解已即还家。
诸比丘言:“汝已受具足戒,止!莫还家。”
答言:“我不受具足戒。”
佛言:“不得授醉者具足戒。”
尔时有与狂者授具足戒,狂者得心已便还家。
诸比丘言:“汝止!莫去!汝已受具足戒。”
答言:“我不受具足戒。”
佛言:“不得与狂者授具足戒;有三种人,不得受具足戒:眠、醉、狂,是谓三种不得授具足戒。”
##裸形瞋恚强与受具足戒者三种人非受具足戒
尔时有裸形人受具足戒,后得衣服已还家。
诸比丘言:“汝已受具足戒,止!莫还家!”
答言:“我不受具足戒。”
佛言:“不得与裸形人受具足戒。”
尔时有与瞋恚人受具足戒,后瞋恚止还家。
诸比丘语言:“汝已受具足戒,莫还家。”
答言:“我不受具足戒。”
佛言:“不得与瞋恚者受具足戒。”
尔时有强授人具足戒,后便逃走还家。
诸比丘言:“汝已受具足戒,止!莫还家!”
答言:“我不受具足戒。”
佛言:“不得强授人具足戒;有三种人,非受具足戒:裸形、瞋恚、强与受具足戒者,是谓三种人非受具足戒。”
##一切污辱众僧者不得度受具足戒
如是截手、截脚、截手脚、或截耳、或截鼻、或截耳鼻、或截男根、或截卵、或截男根卵、或截臂、或截肘、或截指、或常患疥疮、或死相现、或身瘿、或身如女身、或有名籍、或避官租赋、或痈疮、或身驳、或尖头、或左臂坏、或右臂坏、或举齿、或虫身、或虫头、或头发痶痪、或曲指、或六指、或缦指、或有一卵、或无卵、或㿉、或身内曲、或身外曲、或内外曲、或上气病、或瘊病、或吐沫病、或病、或诸苦恼、或男根病、或青眼、或黄眼、或赤眼、或烂眼、或有红眼、或黄赤色眼、或青翳眼、或黄翳眼、或白翳眼、或水精眼、或极深眼、或三角眼、或弥离眼、或大张眼、或凸眼、或一眼、或睐眼、或盲眼、或尖出眼、或斜眼、或瞋怒眼、或瞷眼、或眼有疮患、或身班、或身疥瘙、或身侵淫疮、或哑、或聋、或哑聋、或卷足指、或跛、或曳脚、或一手一脚一耳、或无手无脚无耳、或无发无毛、或无齿、或青发、黄发、白发、大长、大短、妇女[跳-兆+尃]、天子、阿修罗子、揵闼婆子、或有象头、或有马头、或有骆驼头、或有牛头、或有驴头、或有猪头、或羖羊头、或有白羊头、或有鹿头、或有蛇头、或有鱼头、或有鸟头、或有二头、或有三头、或有多头、一切青、一切黄、一切黑、一切赤、一切白、一切似猕猴色、或有风病、或有热病、或有痰癊病、或癖病、或有喉戾、或有兔缺、或无舌、或截舌、或不知好恶、或身前凸、或后凸、或前后凸、或虫病、或水病、或内病、或外病、或内外病、或有癖病、常卧不转病、或有常老极、或有干痟病、或有失威仪行下极一切污辱众僧,如此人不得度受具足戒。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疥(jiè) = 疥疮,一种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又名“疥癣”[scabies]。
瘿(yǐng) = 颈瘤,俗称大脖子。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包括甲状腺肿大等[goitre]。
赋(fù) = 征收[tax]。(给予;授予[give
to;confer]。)
驳(bó) = 马毛色不纯[particolored;variegated]。(驳杂;庞杂[heberogeneous]/驳斥,反驳[rebute;refute]。)
痶痪(diǎn huàn) = 生病的样子。瘫痪[paralysis]。
缦(màn) = 无花纹的丝织品[plain thin silk]。(帷幔;帏幕[curtain]。)
瘊(hóu) = 疣的通称。皮肤病名[wart]。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睐(lài) = 瞳仁不正[cock-eyed]。(旁视,斜视[squint]。)
瞷(jiàn) = 窥视;偷看。
瘙(sào) = 古代指疥疮[scabies]。
跛(bǒ) = 瘸,腿或脚有毛病[walk lamely]。(瘸腿的人[lame person]。)
曳(yè) = 拖,牵引[drag;haul]。(飘摇[sway]。)
癊(yìn) = 心病。
癖(pǐ) = 潜匿在两胁间的积块。中医分为食癖、饮癖、寒癖、痰癖、血癖等[chronic swelling of the spleen]。
痟(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不同界不名受具足
尔时有神足在虚空中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和尚在虚空中与下人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神足在虚空中足数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尔时有隐没不现者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和尚隐没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足数比丘隐没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尔时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和尚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足数人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尔时在界外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和尚在界外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足数人在界外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不与沙弥戒便受具足戒众僧有犯
时有不与沙弥戒便受具足戒,佛言:“得受具足戒,众僧有犯。”
##先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
世尊有如是教,一切污辱众僧者,不得受具足戒。
时有欲受戒者,彼将至界外脱衣看,时受戒者惭耻,稽留受戒事。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世尊,世尊言:“不得如是露形看而为授戒;自今已去,听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白四羯磨当作如是问:‘汝不犯边罪?汝不犯比丘尼?汝非贼心入道?汝非坏二道?汝非黄门?汝非杀父、杀母?汝非杀阿罗汉?汝非破僧?汝不恶心出佛身血?汝非是非人?汝非畜生?汝非有二形耶?’”
边罪 = 即僧尼违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种根本重罪。此四种根本重罪又称四波罗夷。盖僧尼既已受戒,复犯此四重罪,则犹如佛法边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边罪。
遮难/遮道法/十三遮难/十三难十遮 = 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时,教授师为简别受戒者之器或非器,而设有十三难与十遮,以询问受戒者。遮者非自性之恶,但以不适受具戒,故遮止不使受;难者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亦不得受具戒。故比丘于受戒前,先有教授师依罪之轻重,次第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细别遮罪,虽有十六种,然正向受者质问时,则合衣、钵为一,合父、母为一,合五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为一,而成十遮。即:(一)受戒人名字,(二)和尚名字,(三) 年满二十,(四)衣钵具不,(五)父母听不,(六)负债人,(七)奴,(八)官人,(九)丈夫,(十)五种病。十三难则为:
|
|
边罪难
|
先受具足戒,后犯四重禁戒而舍戒,其后再来受者。
|
犯比丘尼
|
于白衣时犯净戒之比丘尼者。
|
贼心入道
|
为利养活命,或为盗法而出家。
|
破内外道
|
原为外道,来投佛法,受具竟,还复外道,再舍外道欲入内道者。
|
黄门
|
五种之不男。
|
杀父
|
五逆罪人。
|
杀母
|
|
杀阿罗汉
|
|
破僧
|
|
出佛身血
|
|
非人难
|
八部之鬼神变化人形者。
|
畜牲难
|
畜牲变为人者。
|
二形难
|
兼具男女二根者。
|
##授具足戒白四羯磨
佛言:“自今已去,听先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当作白四羯磨,如是授具足戒。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尔时立欲受具足者,置眼见耳不闻处。
“时戒师当作白羯磨言:‘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时教授师,当往彼语言:‘此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钵,此衣钵是汝有否?’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彼答言:‘是。’
“应语言:‘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我今当问,汝随我问答;若不实当言不实,若实当言实;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否?衣钵具足否?父母听汝否?汝非负债人否?汝非奴否?汝非官人否?汝是丈夫否?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病,汝今有此诸病否?若无,答言:“无。”’
癞(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疽(jū) = 毒疮。在皮肉深处的叫疽[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痟(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应语言:‘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众僧中亦当如是答。’
“彼教授师如是问已,还来众僧中。
“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如是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
“彼唤言:‘汝来。’
“彼来已,当为捉衣钵,教礼僧足已,教在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当教作如是语:‘大德僧听,我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慈愍故拔济我。’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时戒师当作白羯磨,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善男子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汝当随实答我;汝字何等?和尚字谁?汝年满二十未?三衣钵具否?父母听汝否?汝不负债否?汝非奴否?汝非官人否?汝是丈夫否?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病,汝今有如是病无?’
“若言无者,当作白四羯磨,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作羯磨已当先说四波罗夷法及四依法
时有比丘,受具足戒已,众僧尽舍去。
时所受具足戒人本二,去彼不远,即前问言:“汝向者何所为?”
故二/本二 = Purana-dutiyika,音译作褒罗那地耶。指比丘在家时之妻。本,即故旧之义;相对于出家时,而称在家为本。二,为配偶之义。本二,即旧时之配偶。
答言:“我受具足戒。”
本二语言:“汝今可共作如是如是事,可谓最后作如是如是事。”
时受具足者,即共行不净已,后还诣众中。
诸比丘问:“汝何故在后?”
彼即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
诸比丘语言:“汝速灭去!失去!何用汝为?不应住此。”
其人言:“我所作事不应尔耶?”
诸比丘报言:“不应尔。”
其人语言:“汝何不先语我?我当避之不作。”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作羯磨已,当先说四波罗夷法;‘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种子,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净行;若比丘,犯不净行受婬欲法乃至畜生,非沙门、非释种子。’”
四波罗夷罪/四种根本罪/四波罗夷法/四波罗市迦法/四极恶法/四他胜法/四波罗夷戒/四夷/四夷戒/四波罗夷 = Cattaro-parajika dhamma,指比丘应远离之四种根本重罪。略称淫盗杀妄。即比丘所受持之具足戒中属波罗夷一类之四戒。下记之四罪为极重罪,触犯者不得与比丘众共住。
|
||
大淫戒
|
A-brahma-cariya,又作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
|
大盗戒
|
Adinnadana,又作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所盗之物可分三类。
|
三宝物,指佛物、法物、僧物。
|
人物,指世间人之所有物。
|
||
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
||
大杀戒
|
Vadha/badha,又作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
|
大妄语戒
|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又作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
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
“答言:‘能。’
“‘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非释种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犯波罗夷亦如是,终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答言:‘能。’
“‘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求刀授与人,教死、叹死、劝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厌祷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种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决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比丘,犯波罗夷法,不复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针鼻(zhēn bí) = 针尾穿线的孔。
“答言:‘能。’
“‘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非真实,非已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
“‘彼非沙门、非释种子。
“‘譬喻者说,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可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四依住/四依法/四依止法/行四依 = 律典规定出家之人应依如下四法,以长养其生活。除此四依所容许者外,出家人被容许拥有之余物,于诸律典之记载不一致。
|
|
粪扫衣
|
Pamsukula,即穿着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修道之人,应将弊衣收拾净洗,补凑穿着,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
|
乞食
|
Pinda-pata,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
|
树下坐
|
Rukkha-mula-senasana,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方便居止,修习禅定。
|
陈弃药
|
Putimutta-bhesajja,出家之人若患病时,常用陈年腐朽之药而调治之,病愈即止,不得贪乐新好药物而预为积蓄。
|
“‘比丘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得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依树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
“‘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汝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梨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
“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众僧和尚阿阇梨。
“‘若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梨。’
“自今已去,令受具足者在前而去。”
##被举已即休道还来受具
尔时有比丘,众中被举已即休道,后来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还出家。”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当问彼人:‘汝自见罪否?’若报言:‘我不见罪’,不应与出家;若言:‘我见罪’,与出家;与出家已,复当问言:‘汝见罪否?’若言:‘不见罪’,不应与受具足戒;若言:‘见罪’,应与授具足戒;与授具足戒已当语言:‘汝能忏悔否?’若言:‘不能忏悔’,不得与解羯磨;若言:‘能忏悔’,当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已当语言:‘汝忏悔罪’,若忏悔善,不者若僧得和合,更与作举;若僧不和合,与共住止,无犯。”
作举 = 为自恣作法之一。夏安居最后一日为自恣日,于此日中,特请僧众中之有德者,举发安居期间比丘之犯罪,其人乃举罪告僧,称为作举。
##舍前制
尔时舍利弗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年不满二十而受具足戒,当言是受具足人否?”
佛言:“是受具足人。”
复问:“所授具足人是善授否?”
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否?”
佛言:“善作羯磨;自制已后,如是受具足戒,不名善受具足戒。”
复问:“三语受具足戒,是受具足戒否?”
佛言:“是受具足戒。”
“所授具足戒者,是善授否?”
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否?”
佛言:“是善作羯磨;自制已后,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足戒。”
又问:“不问十三难事而受具足戒,当言是受具足戒否?”
佛言:“是善受具足戒。”
问言:“所授具足者,为善授具足戒否?”
佛言:“是善授具足戒。”
问言:“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否?”
佛言:“善作羯磨;自制后,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足戒。”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和尚,十三难事中有一一事,授弟子具足戒,当言善受具足否?”
佛言:“善受具足戒。”
问言:“所授具足人,名为善授具足戒否?”
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善作羯磨否?”
佛言:“是善作羯磨;自制后,若如是授人具足戒,众僧有罪。”
##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不知得戒
尔时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
答言:‘不知。’
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
报言:“知。”
“汝知不应从如此人受具足戒否?”
报言:“不知。”
佛言:“此得受具足戒。”
尔时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
答言:“知。”
“汝知如此人不应从受具足戒否?”
答言:“知。”
佛言:“汝知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否?”
报言:“不知。”
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尔时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
答言:“知。”
佛言:“汝知如此人不应从受具足戒否?”
答言:“知。”
佛问言:“汝知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成受具足戒否?”
答言:“知。”
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
#说戒揵度
说戒犍度 = 为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布萨法、布萨犍度(Uposatha-khandaka)。犍度,为篇章之义。律中聚集布萨之法于一处者,称为布萨犍度,四分律称之为说戒犍度。说戒,系就其作法而名;布萨,则就其功能而名。此一犍度中,规定布萨说戒日时之算定、说戒堂之施设、说戒之种别、关于病比丘之与欲及与清净、能诵者之资格、于说戒日之犯罪及说戒,乃至于规定在戒场中客比丘与旧比丘之关系。亦即僧团每半月一次,僧众相集,宣读戒本,就半月间所犯之罪,于他人面前发露忏悔,说明此等之作法者,称为说戒犍度。
##开六斋日集会说法
尔时佛在罗阅城。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时城中诸外道梵志,月三时集会: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众人大集来往周旋,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极相爱念经日供养。
时瓶沙王在阁堂上,遥见大众往诣梵志聚会处,即便问左右人言:“今此诸人,为欲何所至?”
答言:“王今知之,此城中梵志,月三集会: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众人来往周旋,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极相爱念,是故众人往诣梵志聚集处。
时瓶沙王即下阁堂,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今此罗阅城中诸梵志,月三时集会: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周旋往返共为知友给与饮食;善哉世尊,今敕诸比丘,令月三时集会: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亦当使众人周旋往来,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我及群臣亦当来集。”
时世尊默然受王瓶沙语。
王见世尊默然受语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已而去。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今此罗阅城中诸梵志,月三时会: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共相往来周旋,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极相爱念;汝亦月三时会: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亦使众人来往周旋,共为知友给与饮食;瓶沙王及群臣亦当来集。”
答言:“如是,世尊。”
时诸比丘受教已,月三时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时大众集周旋往来,共为知友给与饮食。
王瓶沙亦复将诸群臣大众来集。
时诸比丘来集已,各各默然而坐,诸长者白诸比丘言:“我等欲闻说法。”
诸比丘不敢说,以此事白佛,佛言:“听汝等与说法。”
既听已,不知当说何法,佛言:“自今已去,听说契经。”
时诸比丘欲分别说义,当说义时不具说文句,各自生疑,佛言:“听说义不具说文句。”
时二比丘,共一高座说法,佛言:“不应尔。”
二比丘同一高座说法共诤,佛言:“不应尔。”
彼相近敷高座说义,互求长短,佛言:“不应尔。”
彼因说义共相逼切,佛言:“不应尔。”
时诸比丘二人共同声合呗,佛言:“不应尔。”
呗(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Pa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时诸比丘欲歌咏声说法,佛言:“听。”
时有一比丘,去世尊不远,极过差歌咏声说法。
过差(guò chà) = 过分;失度。
佛闻已即告此比丘:“汝莫如是说法,汝当如如来处中说法,勿与凡世人同。
“欲说法者,当如舍利弗、目揵连平等说法,勿与凡世人同说法。
“诸比丘,若过差歌咏声说法,有五过失。
“何等五?若比丘过差歌咏声说法,便自生贪着爱乐音声,是谓第一过失。
“复次若比丘过差歌咏声说法,其有闻者生贪着爱乐其声,是谓比丘第二过失。
“复次若比丘过差歌咏声说法,其有闻者令其习学,是谓比丘第三过失。
“复次比丘过差歌咏声说法,诸长者闻皆共讥嫌言:‘我等所习歌咏声,比丘亦如是说法’,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谓比丘第四过失。
“复次若比丘过差歌咏声说法,若在寂静之处思惟,缘忆音声以乱禅定,是谓比丘第五过失。”
##听夜集一处说法
时诸比丘欲夜集一处说法,佛言:“听说。”
诸比丘不知何日集,佛言:“听十五日、十四日、十三日,若十日、若九日、若八日、若五日、若三日、若二日、若日日说;若说法人少,应次第请说。”
彼不肯说,佛言:“不应尔;听应极少下至说一偈一偈者:‘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若不肯者,当如法治。”
时诸比丘夜集欲说法,时坐卑座有疑,佛言:“若夜集说法者,座高卑无在。”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听夜集坐禅
时诸比丘夜集欲坐禅,佛言:“听。”
时诸比丘睡眠,佛言:“比坐者当觉之;若手不相及者,当持户钥、若拂柄觉之;若与同意者,当持革屣掷之;若犹故睡眠,当持禅杖觉之。”
掷(zhì) = 扔,抛[throw]。
中有得禅杖觉已呵不受,佛言:“不应尔;若呵不受者,当如法治。”
若复睡眠,佛言:“听以水洒之。”
其中有得水洒者,若呵不受,亦当如法治。
若故复睡眠,佛言:“当抆眼、若以水洗面。”
抆(wěn) = 揩拭,擦去[wipe]。
时诸比丘,犹故复睡眠,佛言:“当自摘耳鼻、若摩额上;若复睡眠,当披张郁多罗僧以手摩扪其身,若当起出户外瞻视四方仰观星宿,若至经行处守摄诸根令心不散。”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制半月说戒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思惟,作是念言:“我与诸比丘结戒,说波罗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闻戒,不知当云何学戒?我今宁可听诸比丘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尔时世尊从静处出,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告言:“我向者在静处思惟,心念言:‘我与诸比丘结戒,及说波罗提木叉戒;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闻戒,不知当云何学戒?’复自念言:‘我今宁可听诸比丘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
“以是故听诸比丘,共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
“作如是说:‘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心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
波罗提木叉者,戒也。
自摄持威仪住处行根面首,集众善法三昧成就。
我当说、当结、当发起、演布开现、反复分别。
是故诸大德,我今当说戒。
共集在一处者,同羯磨集在一处,应与欲者受欲来,现前应呵者不呵,是故言应集在一处。
谛听善心念者,端意专心听法,故曰谛听善心念之。
有犯者,所作犯事未忏悔;无犯者,不犯;若犯已忏悔。
若有他问亦如是答者;譬如一一比丘相问答。
故妄语,佛说障道法者,障何等道?障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相无愿,障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忏悔则安乐;得何等安乐?得初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无愿,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故曰忏悔则安乐。
时诸比丘,欲歌咏声说戒,佛言:“听歌咏声说戒。”
时诸比丘,日日说戒疲惓,佛言:“不应日日说戒;自今已去,听布萨日说戒。”
布萨日 = 举行布萨法之日。依经律所说,有每月二日、三日、六日等诸说,所定日期亦互有出入。至后世大多每半月举行一回,即每月十四或十五,与二十九或三十之其中两日。然现今一般寺院,布萨之日期多非依古制,有每月初一、十五举行者,有自择时日者,亦有偶而行之或全然不行者。又现今锡兰、缅甸、尼泊尔等地方,根据摩奴法典之规定,于每周举行之;西藏则于每月十四、十五、二十九、三十日行之。
时诸长者,问比丘言:“今日是何日?”
比丘言:“不知。”
皆惭愧。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当数日。”
既数日而多忘,佛言:“当作数法。”
时诸比丘以宝作数法,佛言:“不应尔;听以骨、牙、角、若铜、铁、铅、锡、白镴、石、泥、丸作。”
铅(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锡(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镴(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诸比丘患数法零落,佛言:“听作孔以绳缕贯,置僧常大食少食处、夜集处、说戒处、若置杙上、若龙牙杙上,若一日过。”
杙(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一时诸长者来问比丘言:“今日是黑月、是白月耶?”
黑分/黑半/黑月
= Kanha-pakkha,音译讫哩史拏博乞史。为‘白月’之对称。即印度历法中,每月之前十五日。印度以月之盈缺将每个月分为黑月、白月两部分,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前半月,称黑月;从新月至满月之后半月,称为白月。故一个月相当于阴历之十六日至次月之十五日间。又因月有大小,故黑月有十五或十四日。
白月分/白分/白月
= Sukka-pakkha,音译戍迦罗博乞史。正名白半。与‘黑月’相对。指新月至满月期间。印度之历法,以月之盈缺立白黑之名。而印度纪月系黑前白后,故其白月为每月十六日以下之后半个月,相当于我国及日本阴历之每月初一至十五。
诸比丘不知,皆怀惭愧,以此事往白佛,佛言:“听作三十数法;十五属黑月,十五属白月。”
半月堂仪 = 禅林中,每月十五日与三十日,于僧堂仪式结束之后,所举行之布萨,称半月堂仪。又此类布萨通常多于佛殿举行。
时诸比丘用数法错乱,黑月数法堕白月数法中,白月数法堕黑月数法中,佛言:“自今已去听黑月数法染使黑,白月数法染使白。”
若患数法相杂破坏者,佛言:“听中间安隔。”
时诸比丘,欲十四日、若十五日说戒,佛言:“若王或改日,随王者法。”
时诸比丘,不知为今日说戒、为明日说戒,往白佛,佛言:“听上座布萨日唱言:‘今日众僧说戒。’”
时诸比丘,不知何时,佛言:“听作时若量影时、若作破竹声、若打地声、若作烟、若吹贝、若打鼓、若打揵稚、若告语言:‘诸大德,布萨说戒时到。’”
揵槌/揵迟/犍稚/揵植/揵锤/犍地/揵稚 = Ghanta,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稚之规则,称为鼓仪。
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听说戒,便于园中、若别房中,与和尚阿阇梨、和同尚同阿阇梨、同意亲厚知识,别部说戒。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闻世尊听说戒,便自于园中、若别房中,与和尚阿阇梨、若同和尚同阿阇梨、亲厚知识,别部说戒耶?”
尔时大迦宾㝹在仙人住处黑石山侧,在静处思惟,而作是念:“我今若往说戒、若不往,我常第一清净。”
㝹(nóu)
摩诃劫宾宁/摩诃劫比拏/摩诃罽宾那/摩诃迦匹那/摩诃金毗罗/大劫宾那/劫宾那/摩诃劫宾那 =
Maha-kapphina,意译作黄色、房宿、大分别时。佛陀弟子之一。精通天文历数,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
尔时世尊,知长老大迦宾㝹心中所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顷,从耆阇崛山忽然不现,乃在仙人住处黑石山侧,在迦宾㝹前敷座而坐。
时迦宾㝹礼世尊足已在一面坐。
时世尊知而故问:“汝在此闲静处思惟,心作是念:‘我今若往说戒若不往,我常第一清净’;为尔已否?”
答言:“尔。”
佛言:“如是,如是,迦宾㝹,如汝所言:‘汝若往就说戒、若不往,汝常第一清净’;然迦宾㝹,说戒法当应恭敬尊重承事,若汝不恭敬布萨尊重承事者,谁当恭敬尊重承事?是故汝应往说戒,不应不往;应当步往,不应乘神足往;我亦当往。”
尔时迦宾㝹,默然受佛教敕。
时世尊以此因缘告迦宾㝹已,譬如力士屈申臂顷没仙人住处黑石山,还耆阇崛山就座而坐。
尔时诸比丘,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事白佛。
佛具以上事为说已,佛告诸比丘:“我听诸比丘,一住处和合说戒;汝等云何与和尚、阿阇梨、同和尚、阿阇梨、亲厚知识别部说戒?若一住处不和合说戒者,得突吉罗;自今已去,听集一处说戒。”
尔时诸比丘知世尊听一处说戒,或在仙人所住山黑石处相待、或在毗呵勒山七叶树窟相待、或在冢间相待、或在温泉水边相待、或在竹园迦兰陀所相待、或在耆阇崛山相待,或在大堂、食堂、经行堂、河边、树下、生软草处相待而疲惓。
七叶树窟/七叶树林石室/刹帝山窟/车帝石室/七叶穴/七叶岩/七叶园/七叶窟 =
Satta-panni-guha,音译作萨多般那求诃。位于印度王舍城附近毗婆罗(Vebhara)山中之石窟,为王舍城五精舍之一。因窟前有七叶树,故名。其地原为释尊说法之灵迹,佛灭后迦叶尊者于其处会五百贤圣,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结集经、律、论三藏,安居三月,完成大业。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迦兰陀竹园/迦兰多竹林/迦兰那加竹林/迦陵竹林/迦兰陀竹林
= Veluvana-kalandakanivapa,意译为栗鼠竹林、好鸟竹林、多鸟竹林、鹊封竹林。此竹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
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随所住处人多少,共集一处说戒。”
诸比丘不知,当于何处说戒,佛言:“听作说戒堂,白二羯磨;作如是白,当称名处所、大堂、若阁上堂、经行堂、若河侧、若树下、若石侧、若生草处;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在某甲处作说戒堂;白如是。
说戒 = 指为受戒者讲解戒律。有二义,或单指解说戒法;或于每半月布萨之日,上座比丘诵读戒本时,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须于众前忏悔,亦称说戒,未受具足戒者不得听之。后者就布萨日之作为而称为说戒;若就比丘之忏悔而言,则称说罪。四分律二十犍度中即有说戒犍度之设立。
“‘大德僧听,今众僧在某甲处作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在某甲处作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听在某甲处作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于耆阇崛山中先立说戒堂,复欲于迦兰陀竹园立说戒堂。
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解前说戒堂然后更结,白二羯磨解;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某处说戒堂;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僧解某处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听解某处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一住处作二说戒堂,经营者二人共诤,二人各言:“众僧应先于我堂说戒。”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二人更互,从上座为始。”
尔时有住处,布萨日大众集,而说戒堂小,不相容受。
诸比丘念言:“世尊制戒,不结说戒堂,不得说戒;今当云何?”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僧得自在若结、若不结,得说戒。”
时上座比丘先至说戒堂,扫洒敷座、具净水瓶、具洗足瓶、然灯具、舍罗,疲极。
舍罗 = Sara,即百舌鸟之雄鸟,能说人语。/Salaka,意译筹。即以竹、木、铜、铁等所作之细板,用于教团行灭诤或布萨时计算比丘之数。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年少比丘应作;年少比丘于布萨日,应先至说戒堂中,扫洒敷座具、具净水瓶、洗足瓶、然灯火具、舍罗;若年少比丘不知者,上座当教;若上座不教者,突吉罗;若不随上座教者,亦突吉罗。”
时上座说戒竟,在后自收摄床座、水瓶、洗足瓶,及灯火具、舍罗复本处,疲极。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说戒竟,年少比丘,应摄水瓶、洗足瓶、灯火及舍罗复本处;若年少不知,上座当教;上座不教者,突吉罗;不随上座教者,亦突吉罗。”
时六群比丘于说戒日,与诸白衣言语、问讯,作羯磨说戒说法。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此是上座应作。”
尔时有一住处,痴和上为上座,彼不能于说戒日与白衣言谈、问讯、作羯磨说戒说法。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听请能作者作,若上座不请能者,突吉罗;若不受上座请,突吉罗。”
时诸白衣问比丘,说戒时有几人?问已不知数,有惭愧。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听数比丘。”
虽数犹复忘,佛言:“当具舍罗。”
彼以宝作,佛言:“不得以宝作,当用骨、牙、若角、铜、铁、白镴、铅、锡、苇、若竹、若木作。”
苇(wěi) = 芦苇[reed]。
患零落,佛言:“当绳缠。”
虽缠犹故零落,佛言:“当作函筒盛。”
函(hán) = 舌[tongue]。(盛物的匣子、套子[case]。)
筒(tǒng) = 竹筒,粗大的竹管[a section of thick bamboo]。
彼用宝作筒,佛言:“不应尔;当用骨、牙、角、铜、铁、白镴、铅、锡、苇、竹、木。”
若从筒中出,佛言:“当作盖。”
彼用宝作盖,佛言:“不应尔;当以骨、牙、角、铜、铁、白镴、铅、锡、苇、竹、木。”
不知安筒何处?佛言:“安着绳床、若木床下、若悬着杙上、若龙牙杙上、衣架上。”
##结大界
尔时诸比丘,闻佛听诸比丘诣罗阅城说戒。
在诸方闻者,来集说戒疲极。
时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随所住处、若村、若邑境界处说戒;听结界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结唱界方相,若空处、若树下、若山、若谷、若岩窟、若露地、若草𧂐处、若近园边、若冢间、若水涧、若石积所、若树杌、若荆蕀边、若汪水、若渠侧、若池、若粪聚所、若村、若村界;彼称四方相已,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白:‘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一住处一说戒结界;白如是。
涧(jiàn) = 夹在两山间的水沟[gully;ravine]。
杌(wù) = 树没有枝[bare]。(摇,动摇[shake]。)
汪(wāng) = 深广的样子[vast]。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僧今于此一住处一说戒结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一住处一说戒结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一住处一说戒结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界 = Sima-bandha,依作法而区划一定之地域。乃依‘白二羯磨’之法,随处划定一定之界区,以免僧众动辄违犯别众、离宿、宿煮等过失。有关结界之范围、方法等,诸律所说颇有出入,今依四分律所整理者,大别为摄僧界、摄衣界、摄食界等三种。如欲解除下述之结界,则如结界时,亦须经白二羯磨之作法方可解除。
|
|||
摄僧界
|
即此丘集聚一处,为便利布萨(共住而行说戒忏悔之仪式)等行事,避免境域太广而疲于奔驰所设之地区。分为自然界与作法界二类。
|
||
自然界
|
又称不作法界,系指不须特别加以建立,而依天然地形所划定之地区。
|
||
聚落界
|
有可分别聚落与不可分别聚落两种。可分别聚落,依准十诵律之说,系指以一聚落为界。不可分别聚落,依准摩诃僧祇律之说,系以六十三步(六尺为一步)为界。
|
||
兰若界
|
有二种,若无诃法之人,则于距离聚落一拘卢舍(一说相当于六百步,杂宝藏经谓五里)之空静处为界;其中若有诃法之人反对之,则得以五十八余步为限(善见律毗婆沙谓七槃陀之量),彼等反对者则于此范围之外自行作羯磨等法。
|
||
道行界
|
比丘游行时,可随所住之处以纵横一拘卢舍为界;于此范围内,则不得有别食、别布萨之情形。
|
||
水界
|
即于离开陆地之船结界。
|
||
作法界
|
大界
|
有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又称单法同)。其中以‘人法二同’为主,其余二种随缘别开。所谓‘人同’,系指于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之界区内,僧众和合共住;所谓‘法同’,系指每半月集合,行布萨说戒之法。大界之范围,以一伽蓝地之外界为最小极限,广至十里,乃至百里。结此大界,为欲令说戒等僧事时,使一聚之僧和集,无一人乖隔。又大界宜以其地明显可见之山、河、树林等为界畔,称为界相。
|
|
戒场
|
僧中有犯戒之事端,为行忏罪,或行受戒等之法,须会同四人众乃至二十人众,为避免僧之疲极,特结四方形之戒场,称为四方界相。此戒场最少要容二十一人。按印度之戒场,原是露地,其内不得建僧房,但得以置佛殿及菩提树;又因戒场仅系秉受戒法之处所,故以拣择精粗为主。起初戒场结于大界之外,后因贼难而听许在大界内结。结界之次第为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已先结大界,必须解去大界,再结戒场,次结大界。
|
||
小界
|
恐因恶比丘等之从中作梗而退废法事,故特限于某时所结之暂时界区。亦分三种,即为受戒、说戒、自恣等三种情形而结者。
|
||
摄衣界
|
又作不失衣界、不离衣宿界。即划定一范围,避免比丘动辄违犯离宿之过;然亦可视为以此特定范围限制比丘不可违犯此过。离宿,意指比丘离其三衣而宿;若划定一特定范围,则于此范围内即可不须时时携其三衣,而免除不必要之羁绊。波罗提木叉三十舍堕法第二条即为离宿之规定。亦分自然界与作法界二种。
|
||
摄食界
|
摄食界,即规定结界食物之贮藏所、许可烹煮食物之界区,使比丘不犯宿煮之罪。所指定之地,称为净地(或称净厨);于此区域内煮食,即不犯此过。其实际作法,分为通结与别结两种。
|
佛言:“自今已去,听结界应如是结,当敷座,当打揵稚,尽共集一处,不听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若村、若城、若疆畔、若园、若林、若池、若树、若石、若垣墙、若神祀舍,如东方相,余方亦尔。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疆(jiāng) = 从“弓”,表示以弓记步,即以弓来丈量土地。田界[field]。(引申为国界、边界[border]/疆域[territory]。)
垣(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界 = 于僧众之团体生活中,依作法规定某一特定区域为界,在此区域内之僧众,共同举行布萨、说戒等事。依戒场之大小而有大小界之别。大界范围大,其距离之大小,有不同说法。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戒场
时诸比丘,有须四人众羯磨事起,五比丘众、十比丘众、二十比丘众羯磨事起,是中大众集会疲极。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结戒场;当如是结,白二羯磨称四方界相,若安杙、若石、若疆畔作齐限;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如是。
戒场 = 指授戒及布萨说戒之道场。如授三昧耶戒之道场,称三昧耶戒场。在戒场内设戒坛,行授戒作法。戒场本无建筑屋舍之必要,仅须于空地有结界标示即成,然为防风雨之故,古来大抵系堂内受戒与露地结界受戒兼行之。其与戒坛相异之处,戒坛乃由平地立一稍高之土坛而成,戒场则仅限平地。但亦有称戒坛为坛场,或混称为坛场者。举办授戒会道场之人师,称为戒场主,一般多指该授戒会道场之寺院住持。又戒场主常兼任引礼师,亦常兼任授戒会三师之得戒和尚。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今僧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界
时诸比丘意,有欲广作界者、有欲狭作者,佛言:“自今已去,若欲改作者先解前界,然后欲广狭作从意;当作白二羯磨解;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今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诸长老忍僧今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不失衣界
时有厌离比丘,见阿兰若处有一好窟,自念言:“我若得离衣宿者,可即于此窟住。”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当结不失衣界;白二羯磨结;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结不失衣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僧结不失衣界;谁诸长老忍僧今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
时诸比丘脱衣置白衣舍,当着脱衣时形露。
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比丘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白二羯磨;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僧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听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二界不得相接错涉
时诸比丘二界相接,佛言:“不应尔,当作幖帜。”
幖(biāo) = 标志。后作“摽”[mark]。
帜(zhì) = 旗帜的通称[banner;flag]。
彼二界共相错涉,佛言:“不应尔,应留中间。”
##先解不失衣界却解大界
彼诸比丘,先解大界,却解不失衣界,佛言:“不应尔;先解不失衣界,却解大界。”
##不得隔駃流水外结不失衣界,除常有桥者
时隔駃流河水外结不失衣界,诸比丘往取衣为水所漂,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隔駃流水外结不失衣界,除常有桥者。”
駃(kuài) = 古通“快”,迅疾。
##结同一利养同一说戒
尔时有二住处,别利养、别说戒,诸比丘欲结共一说戒共一利养。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解界已然后结,白二羯磨如是解;彼此各自解界,应尽集一处,不得受欲;当唱界四方相,阿兰若处、树下、空处、若山、若谷、若岩窟、露地、草𧂐、园林、冢间、河侧、若石𧂐、若杌树、若荆棘、若堑、若渠、若池、若粪聚、若村、村界;唱界齐限处已,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处彼处结同一利养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今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处彼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同一说戒别利养
尔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
时诸比丘意欲同一处说戒、别利养,佛言:“自今已去,听解界已然后结,白二羯磨;彼此各自解,应尽集一处,不得受欲;当唱界方相,若阿兰、若空处,乃至村界如上,称二住处名;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如所说界方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处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白如是。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方相,僧今于此处结同一说戒别利养;谁诸长老忍僧于此界四方相内结同一说戒别利养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界四方相内,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别说戒同一利养
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
时诸比丘欲得别说戒同一利养,欲守护住处故。
佛言:“听白二羯磨结;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欲守护住处故;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僧忍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别说戒别利养
时有二住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
时诸比丘欲得别说戒、别利养,佛言:“自今已去,听集在一处解界已,随彼所住处各自更结界。”
##不得相去远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
尔时有二住处相去远,同一说戒、同一利养。
若彼得少饮食供养具,持来至此,日时已过。
若此得利养持至彼,日时已过。
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得相去远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
佛言:“自今已去,听作如是语:‘若此处得少食饮供养,即于此处分;若彼得少供养,即于彼处分。’”
##行时下道结小界说戒
尔时布萨日,有众多比丘于无村旷野中行,心自念言:“世尊制法,当集一处和合说戒;我等当云何?”
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比丘善听,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行,众僧应和合集在一处共说戒;若僧不得和合,随同和尚、同阿阇梨、善友知识,当下道集一处结小界说戒;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结界,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如是白:‘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小界
时时比丘,结界不解而去,余者嫌责往白佛,佛言:“不应不解而去,作白二羯磨解;众中当差堪能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此处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谁诸长老忍僧解此处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解此处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不得合河水结同一说戒界
时天暴雨,河水大涨。
时诸比丘,隔河水结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十五日欲往就彼说戒,而不能得渡,即不成就说戒。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得合河水结同一说戒界,除有船桥梁。”
##不得住处相去远结同一说戒
时有二住处相去远,结同一说戒。
时诸比丘十五日欲往相就说戒,不能即日达彼,不成就说戒。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得住处相去远结同一说戒,若住处隔河水相去远,结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诸比丘十五日说戒,应十四日先往;十四日说戒,十三日应先往,不得受欲。”
##先白然后说戒
尔时说戒日,住处有一比丘入房闭户而眠。
诸比丘说戒已,从座起而去。
时眠者闻声即起,问诸比丘言:“诸大德,欲何处去,不说戒耶?”
诸比丘报言:“我等已说戒。”
即问:“汝向者何处来耶?”
报言:“我白日在自房闭户眠耳。”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得于说戒日在房中眠;自今已去,比坐者当共相检校,知有来者不来者;自今已去,听先白然后说戒,作如是白:‘大德僧听,今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作如是白已,然后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