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七
二分之六(明尼戒法)
#一百七十八单提法(续)
##与僧衣作留难戒第一百零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尔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有亲旧檀越欲为僧设食并施衣。
偷罗难陀闻,即往问言:“我闻汝欲设食并施僧衣,实尔以否?”
檀越报言:“尔。”
偷罗难陀言:“众僧大功德、大威神,多檀越布施,汝供给处多;今但可施食,不须施衣。”
檀越即言:“可尔。”
不复作衣,即其夜办具饮食。
明日清旦往白时到,诸比丘尼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就座而坐。
时檀越观诸比丘尼僧,威仪庠序法服齐整,见已自悔,不觉发言:“如是好众,云何使我留难不作衣供养耶?”
庠(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庠序(xiáng xù) = 庠与序,皆为古时学校的名称。
时诸比丘尼即问言:“以何因缘乃发是言?”
时檀越即具白因缘。
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言:“云何与众僧衣作留难?”
留难(liú nàn) = 故意刁难,阻留[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 sb.;put obstacles in sb.'s way]。
留难 = 邪魔来留止人之善事,此为修行之障难,故称为留难。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与僧衣作留难?”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与众僧衣作留难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众僧者,如上。
“衣者,十种如上。
“彼比丘尼与众僧衣作留难者,波逸提。
“除众僧,与余人作留难者,突吉罗。
“除衣,余物作留难,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欲施少者劝使多与,欲施少人劝与多人,欲施粗劝施细者、或戏笑语、或屏处语、或疾疾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辄著他衣戒第一百零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着他僧伽梨,不语主入村乞食。
时衣主不知,作失衣意,于后求觅,乃见彼比丘尼着行。
即语:“汝犯偷。”
彼言:“我不偷汝衣,以亲厚意故,取汝衣着耳。”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此比丘尼言:“汝云何不语主盗着他衣,使他作失衣意求觅耶?”
即往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不语主盗着他衣,使衣主作失衣意求觅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不问主便着他衣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取他衣着,不语主入村乞食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问主、若是亲厚、若亲厚语言:‘汝但着,我当为汝语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俗人外道衣戒第一百零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有二沙弥:一名耳、二名蜜,一人休道,一人着袈裟入外道众中。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时六群比丘尼以沙门衣,施与休道者及与彼入外道者。
六群尼/六群比丘尼 = 此六名比丘尼,结党行恶,为佛制戒之因。但六人之名却不见于经传,恐系泛指示唆肇事者。
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汝云何持沙门衣,施与休道者及与彼入外道者?”
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以沙门衣与彼休道及入外道者?”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诸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持沙门衣施与外道白衣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白衣者,在家人。
“外道者,在佛法外出家人。
“沙门衣者,染晒衣。
“彼比丘尼以沙门衣施与彼受者,波逸提。
“此与彼不受,突吉罗。
“方便欲与而不与,期要当与而不与,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与父母,若与塔作人,与讲堂屋舍作人计挍食直与,或为强力者所夺,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遮僧分衣戒第一百零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比丘尼众得如法施衣欲分,时偷罗难陀多诸弟子分散行不在。
时偷罗难陀作是意:“遮众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诸比丘尼知如是意。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云何作是意:‘遮众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作是意:‘遮众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如是意:“众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众僧者,如上。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衣者,有十种如上。
“彼比丘尼作如是意:‘众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非时分,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欲分时恐失、若坏遮令不分,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停众僧出功德衣戒第一百零九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众僧如法出迦絺那衣,六群比丘尼作是念:“令众僧今不出迦絺那衣,后当出;令五事久得放舍。”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一)得蓄长衣。(二)得离衣宿。(三)得别众食。(四)得展转食。(五)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时诸比丘尼知六群比丘尼作如是意:“令众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作是意:‘令众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耶?”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作如是意:‘令众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如是意:“令众僧今不得出迦絺那衣,后当出欲令五事久得放舍”,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如上。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彼比丘尼作如是意:‘停众僧如法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非时出,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出时恐失、坏遮令不出,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遮比丘尼僧不出功德衣戒第一百一十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比丘尼僧欲出迦絺那衣。
时六群比丘尼作是意:“今比丘尼僧如法出迦絺那衣,遮使不出,欲令久得五事放舍。”
诸比丘尼知六群比丘尼作如是意:“遮比丘尼僧如法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云何作是意:‘遮比丘尼僧如法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比丘尼众欲如法出迦絺那衣,云何遮令不出,欲令久得五事放舍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如是意:“遮比丘尼僧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久得五事放舍”,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如上。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彼比丘尼作是意:‘遮比丘尼僧如法出迦絺那衣,欲令久得五事放舍’,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出迦絺那衣非时,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出恐失坏,如是遮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与他灭诤戒第一百一十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共诤斗,至偷罗难陀比丘尼所语言:“与我止此斗诤。”
偷罗难陀比丘尼聪明智慧,诤事起能灭,竟不为方便灭此诤事。
时彼比丘尼以斗诤事不得和合,愁忧遂便休道。
时比丘尼众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言:“云何比丘尼语言:‘为我灭诤事’,而竟不为方便灭此诤事,令彼比丘尼,以此诤事不和解,遂便休道耶?”
即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竟不与彼和解斗诤事,使彼休道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余比丘尼语言:‘为我灭此诤事’,而不作方便令灭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斗诤,有四种,如上。
“彼比丘尼,语余比丘尼言:‘为我灭此诤事’,而不与方便灭此诤事,波逸提。
“除斗诤已,若更有余小小事诤,不方便灭,突吉罗。
“若己身斗诤事,不方便灭,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余人有斗诤,不方便灭,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为灭、若与作方便、若病、若言不行,若彼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以此事有命难、梵行难,不方便灭者,无犯。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白衣外道食戒第一百一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有二沙弥:一名耳、二名蜜,一人罢道、一人着袈裟入外道众。
时六群比丘尼,持食与白衣、入外道者。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持食与白衣、入外道者?”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持食与白衣、入外道者?”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与白衣、入外道者可啖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疑不敢置地与,不敢使人与。
佛言:“听使人与、若置地与;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自手持食与白衣、入外道食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白衣者,未出家人。
“外道者,在佛法外出家者是。
“可食啖者,如上。
“彼比丘尼自手持食与白衣、入外道,此与彼受者,波逸提。
“不受者,突吉罗。
“方便欲与而不与、若期当与悔不与,一切突吉罗。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置地与、或使人与、若与父母、若与塔作人、若为强力者所夺,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为白衣作使戒第一百一十三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营理家事,舂磨、或炊饭、或炒麦、或煮食、或敷床卧具、或扫地、或取水、或受人使令。
舂(chōng) =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pound]。
炊(chuī) = 烧火做饭[cook meal]。(烧火[fire]。)
诸居士见已皆共嗤笑言:“如我妇营理家业,舂磨、炊饭乃至受人使令,此六群比丘尼亦复如是。”
嗤(chī) = 讥笑,嘲笑[sneer
at]。
时诸居士皆生慢心不复恭敬。
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云何营理家业,舂磨乃至受人使令,如俗人无异耶?”
往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营理家业,舂磨乃至受使,如俗人无异?”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为白衣作使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为白衣作使者,即上舂磨乃至受使者是。
“彼比丘尼营理家业,舂磨乃至受人使令者,一切波逸提。
“比丘,随所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父母病、若被系闭,为敷床卧具、扫地取水、供给所须受使;若有信心优婆塞病、若被系闭,为敷床卧具、扫地取水受使;若为强力者所执,如是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自手纺织戒第一百一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手自纺绩。
纺(fǎng) = 将丝麻纤维制成纱或线[spin]。
绩(jì) = 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twist hempen thread]。
纺绩(fǎng jì) = 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古代纺指纺丝,绩指缉麻。
诸居士见已皆共嗤笑言:“如我妇纺绩,此比丘尼亦如是。”
诸居士即生慢心、无有恭敬心。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汝云何手自纺绩?”
往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自手纺绩,与俗人无异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自手纺缕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缕者,有十种如上。
“若比丘尼手自纺缕,一引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自索线合线,或强力所执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著俗服辄在白衣床卧戒第一百一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钵诣一居士家敷座而坐。
时彼居士妇,脱身璎珞衣服入后园洗浴。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辄着他璎珞衣服,在居士床上卧。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时彼居士,先出行不在,后行还至家内,卒见偷罗难陀,意谓是己妇,即便就卧,手捉扪摸呜口。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呜(wū) =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alas]。(亲吻[kiss]。)
彼扪摸时,觉其头秃,方问言:“汝是何人?”
报言:“我是偷罗难陀比丘尼。”
居士语言:“汝何故着我妇璎珞衣服?在我床上卧,令我见已谓是我妇;汝可速去,自今已去莫复更来入我家。”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言:“汝云何着他妇璎珞衣服在床上卧?”
即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入居士家,着他妇璎珞衣服在床上卧,使居士嫌怪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入白衣舍内,在小床、大床上,若坐、若卧,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
“小床者,坐床。
“大床者,卧床。
“彼比丘尼,入白衣舍内,在小床、大床上若坐、若卧,随胁着床,一转一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坐独坐床,若为比丘尼僧敷众多坐,若病倒地,若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闭,若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经宿不辞主人去戒第一百一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尼,向拘萨罗国在道行,至一无住处村,语其舍主,于舍内敷敷具而宿。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至明日清旦,不辞主人而去,后村舍失火烧舍。
时被烧居士谓舍内有人,便不往救火,火烧舍尽,即问:“比丘尼在何处?”
答言:“已去。”
诸居士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语主人在舍内止宿,明日不辞主人而去?我等谓舍内有人,而不救火,使烧舍尽。”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云何语主人在他舍内宿,去时不语其主,令火烧他舍尽?”
即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云何语主人在他舍内宿,去时不语,使火烧他舍尽?”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至白衣舍,语主人敷座止宿,明日不辞主人而去,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
“宿者,在中止宿处是。
“敷敷者,或草敷或叶敷,下至自敷卧毡。
“彼比丘尼,至白衣舍内,语主人敷座止宿。
“明日不辞而去出门,波逸提。
“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辞主人而去,若先有人在舍内住、若舍先空、若先为福舍、若是亲厚,亲厚者语言:‘汝但去,当为汝语主人。’
“若舍崩坏、若为火烧、若中有毒蛇恶兽、若有贼入、或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闭、或命难、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自诵咒术戒第一百一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六群比丘尼,诵种种杂咒术、或支节咒、或刹利咒、鬼咒、吉凶咒,或习转鹿轮卜、或习解知音声。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习诵如是种种支节咒,乃至解诸音声咒?”
呵责已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诵习种种咒术,乃至解知音声耶?”
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诵习世俗咒术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世俗咒术者,支节乃至解知音声也。
“比丘尼诵习世俗咒术乃至音声,若口受、若执文诵,说而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诵治腹内虫病咒,若诵治宿食不消咒,若学书、若诵世俗降伏外道咒,若诵治毒咒以护身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教人诵习咒术戒第一百一十八
若比丘尼,教人诵习咒术者,波逸提。
##度妊身女人戒第一百一十九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比丘尼名婆罗,度他妊娠女人受具足戒已,后便生男儿,自抱入村乞食。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时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不净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看此出家人新生儿。”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婆罗比丘尼言:“汝云何度他妊娠女人?”
往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婆罗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度他妊娠女人?”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他妊娠女人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不知妊娠不妊娠,后乃知妊娠,其中或作波逸提忏或疑。
“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知女人妊娠,度与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若知女人妊娠,度授具足戒,作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竟,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与剃头着衣与受戒,若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信彼人言、若信可信人语、或信父母语,与受具足戒后生儿,不犯。
“若生已,疑不敢捉抱;佛言:‘若未能离母自活,听一切如母法乳哺长养。’
“后有疑不敢与此男儿同室宿;佛言:‘若未能离母宿,听共一处宿’,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度乳儿妇女戒第一百二十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度他乳儿妇女,留儿在家,后家中送儿还之,此比丘尼抱儿入村乞食。
时诸居士见已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不净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看此出家人生儿抱行乞食。”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尼言:“汝云何乃度他乳儿妇女令诸居士讥嫌?”
往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度他乳儿妇女?”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他乳儿妇女受具足戒,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不知产乳不产乳,后乃知产乳。
“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知妇女乳儿,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知他妇女有乳儿,度授具足戒,作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竟,二突吉罗。
“白竟,一突吉罗。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与剃发、与出家、与着衣、与授戒,若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信彼人言、信可信人言、或信父母语,而度与授具足戒已,后送儿来,不犯。”
其母疑不敢抱养;佛言:‘若未能自活,听如母法乳养至断乳止。’
后母与此儿同处宿有疑;佛言:‘自今已去听未断乳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度童女年不满受具戒第一百二十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闻佛制戒得度人,辄度小年童女,不知有欲心、无欲心,后便与染污心男子共立共语调戏。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世尊制戒听度人,汝等云何乃度小年童女,与染污心人共立共语调戏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度小年童女,不知有染污心、无染污心,后与染污心人共立共语调戏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尼言:“汝等谛听,若欲在寺内剃发者,当语一切尼僧令知,若作白已然后与剃发;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欲从某甲求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为某甲剃发;白如是。’
“作如是白已,然后与剃发。
“若欲在寺内与出家者,当语一切尼僧。
“若作白已与出家,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
“作如是白已,然后与出家。
“当作如是出家。
“与剃发着袈裟已,教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语:‘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于如来法中求出家,和上尼某甲,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如是第二、第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我于如来法中求出家,和上尼某甲,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如是第二、第三说已。
“次应与授戒。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盗,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婬,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着华香璎珞,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歌舞伎乐不得往看,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高广大床上坐,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捉金银钱,是沙弥尼戒,汝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是为沙弥尼十戒,尽形寿能持否?
“能者答言:‘能。’
“自今已去听年十八童女二岁学戒,年满二十得受具足戒,白四羯磨当如是说戒。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沙弥尼当诣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比丘尼僧足、右膝着地,合掌当作是语:‘大姊僧听,我某甲沙弥尼,今从僧乞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上,愿僧与我二岁学戒,慈愍故。’
“第二、第三如是说已。
“沙弥尼应往离闻处着见处已,比丘尼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应作白:‘大姊僧听,彼某甲沙弥尼,今从僧乞二岁学戒,和上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和上尼某甲;白如是。
“‘大姊僧听,彼某甲沙弥尼,从僧乞二岁学戒,和上尼某甲;今僧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和上尼某甲;谁诸大姊忍僧与彼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和上尼某甲者默然,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僧已忍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和上尼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式叉摩那一切戒应学,除自手取食、授食与他。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
|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一)染心相触,(二)盗人四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
沙弥
|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
沙弥尼
|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
近住男
|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
近住女
|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
“彼二岁学戒已,年满二十当与授具足戒白四羯磨。
“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年满十八童女二岁学戒已,满二十与授具足戒;若比丘尼年减二十受具足戒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不知满二十不满二十,后方知不满二十或作波逸提忏、或有疑者。
“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年不满二十,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知年不满二十授具足戒,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一突吉罗。
“若未白前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年满十八、二岁学戒、满二十受具足戒,若不知、若自言满二十,若信可信人语,若信父母语。
“若受戒后疑,当数胎中月,当数闰月,数十四日说戒日,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与二岁学戒羯磨戒第一百二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年十八、二岁学戒、满二十受具足戒。
彼非是十八、不二岁学戒,年满二十与授具足戒。
阙二岁学戒,彼受具足戒已,不知当学何戒?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世尊制戒年十八、二岁学戒、满二十与授具足戒;汝云何非是年十八、不二岁学戒,年二十便与授具足戒,阙二岁学戒而不知当学何戒耶?”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世尊制戒年十八与二岁学戒,满二十受具足戒;汝云何非是年十八,不二岁学戒,满二十受具足戒;阙二岁学戒,受具足戒已,不知当学何戒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不与二岁学戒,年满二十便与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若年十八童女,不二岁学戒,便与授具足戒,唱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集众及众满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年十八童女,二岁学戒,满二十与授具足戒,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与六法名字戒第一百二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与六法满,二十与授具足戒。
六法 = 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式叉摩那受持之六种学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一说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谓不敬佛、法、僧、戒、定、诸善知识。/入涅槃之六法。即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如来无有厌足之六法。即施、教诫、忍、法说义说、将护众生、求无上正真之道。
彼不与六法,便与授具足戒。
彼学戒时,作不净行、盗取五钱、断人命、自称得上人法、过中食、饮酒。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世尊制戒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与六法满,二十与授具足戒;汝云何不教六法事授具足戒,犯梵行、盗五钱乃至饮酒?”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等比丘尼应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与六法,满二十与授具足戒;而云何不与六法,令犯婬乃至饮酒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不与六法,满二十便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式叉摩那犯婬,应灭摈。
“若有染污心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与戒。
“若偷五钱过五钱,应灭摈。
“若减五钱,缺戒,应更与戒。
“若断人命,应灭摈。
“若断畜生命,缺戒,应更与戒。
“若自言得上人法者,应灭摈。
“若在众中故妄语者,缺戒,应更与戒。
“若非时食,缺戒,应更与戒。
“若饮酒,缺戒,应更与戒。
“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不与六法,满二十便与授具足戒,唱三羯磨竟,尼和上,波逸提。
“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一突吉罗。
“未白前集众及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年十八童女,二岁学戒,与六法已受具足戒,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度诸遮童女戒第一百二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年满十八童女,二岁学戒,与六法,满二十与授具足戒。
时诸比丘尼,便度盲瞎癃躄、跛聋喑哑及余种种病者,毁辱众僧。
癃(lóng) = 足不能行[being
unable to walk]。
躄(bì) = 跛脚[lame]。
跛(bǒ) = 瘸,腿或脚有毛病[walk lamely]。(瘸腿的人[lame person]。)
喑(yīn) = 小儿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缄默不语[keep silent]/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mute]。)
哑(yā) = 笑声[laugh]。(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mute;dumb]。)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世尊制戒,年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与六法,满二十与授具足戒;汝云何乃度盲瞎及诸病者,毁辱众僧?”
时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比丘尼应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满二十与授具足戒;汝云何乃度盲瞎及诸病人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与比丘尼竖立具足戒白四羯磨;当作如是与;安受戒人离闻处着见处已,是中戒师,应作白差教授师;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彼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彼人当往受戒人所语言:‘妹,此是安陀会、此是郁多罗僧、此是僧伽梨、此是僧只支、此是覆肩衣、此是钵;此衣钵是汝有否?妹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实当言实、不实当言不实;汝字何等?和上字谁?年满二十未?衣钵具足否?父母听汝否?夫主听汝否?汝不负债否?汝非婢否?汝是女人否?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瘨狂、二形、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㖒唾常流出,汝有如此病否?’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夫主(fū zhǔ) = 丈夫。旧以丈夫为家主,故称。
癞(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疽(jū) = 毒疮。在皮肉深处的叫疽[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痟(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瘨(diān) = 灾害。/古同“癫”。
二形 = 梵Ubhaya-vyan-janaka,译作二相者、二根者。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若言:‘无。’
“当复语言:‘如我向问汝事,在众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众僧中亦当如是答。’
“时教授师问已,如常威仪还来入众中,舒手相及处立,作如是白:‘大姊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教授竟听使来;白如是。’
“彼即应语言:‘汝来。’
“来已;教授师应为捉衣钵,教礼尼僧足已,在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
“教授师教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众僧慈愍故,拔济我。’
“如是第二、第三说。
“戒师应作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彼当语言:‘妹谛听,今是真诚时,我今问汝,实当言实、不实当言不实;汝字何等?和上字谁?年满二十否?衣钵具足否?父母听汝否?夫主听汝否?汝不负债耶?汝非婢耶?汝是女人否?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瘨狂、二形、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㖒唾常流出;汝有如是病否?’
“若言:‘无。’
“当作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衣钵具足;若僧时到僧忍听,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衣钵具足;今僧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谁诸大姊忍僧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者默然,若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众僧已忍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