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九
二分之八(明尼戒法)
#一百七十八单提法(续)
##教授日不往听戒第一百四十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时诸比丘尼,教授日不往受教授。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汝等教授日,云何不往受教授?”
即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教授日不来入众中受教授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教授日不往受教授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有佛事、法事、僧事,或瞻病事。
佛言:“听嘱授;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不病,不往受教授者,波逸提。’
嘱(zhǔ) = 嘱托,叮嘱[enjoin]。(说话内容[word]。)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不往受教授,除余事,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教授时往受教授,佛法、僧事及瞻视病人嘱授,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半月请教授师戒第一百四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听诸比丘尼僧半月从比丘僧求教授,而彼比丘尼不往求教授。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等闻世尊制戒,听比丘尼僧半月从比丘僧求教授,而汝等云何不往求教授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等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不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半月应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世尊有如是教,比丘尼半月应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而彼一切尽往求,以是故众便闹乱。
佛言:“不应一切往,听差一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二羯磨;应如是差;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如是。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大姊僧听,今僧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谁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独行无护,听为护故应差二、三比丘尼共行。
“彼当往大僧中礼僧足已,曲身低头合掌作如是说:‘比丘尼僧和合,礼比丘僧足求教授。’
“如是第二、第三说。”
时彼比丘尼,待僧说戒竟,经久住立疲极。
佛言:“不应尔,听嘱一大比丘便去。”
世尊既听嘱授,彼便嘱授客比丘。
佛言:“不应尔。”
彼便嘱授远行者。
佛言:“不应尔。”
彼嘱授病者。
佛言:“不应尔。”
彼嘱授无智慧者。
佛言:“不应尔。”
彼既嘱授已,明日不往问。
佛言:“应往问可否?比丘应期往,比丘尼应期来迎;比丘期往而不往者,突吉罗。
“比丘尼期迎而不迎者,突吉罗。
“若比丘尼闻教授人来,当半由旬迎,在寺内供给所须洗浴具、若羹粥、饭食、果蓏以此供养,若不者,突吉罗。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羹(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蓏(luǒ) = 草本植物的果实[melon;gourd;cucumber,etc.]。
“若比丘僧尽病,应遣信往礼拜问讯;若别众、若众不和合、若众不满,当遣信往礼拜问讯。
“若比丘尼僧尽病,亦当遣信往礼拜问讯;若别众、若尼众不和合、若众不满,亦当遣信往礼拜问讫,若不往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半月往大僧中求教授;今日嘱、明日问;比丘期而往,比丘尼期而来迎;彼闻教授人来半由旬迎,在寺内供给洗浴具、饭食、羹粥、果蓏,以此供养;若大僧有病,应遣信往礼拜问讯,若别众、众不和合、若众不满,遣信往礼拜问讯;若比丘尼僧病,若别众、若众不和合、若众不满,亦应遣信礼拜问讯;若水陆道断、贼寇恶兽难、若河水瀑涨、若为强力所执、若被系闭,命难、梵行难,如是众难不遣信问讯者,无犯。
寇(kòu) = 入侵;侵犯[invade;plunder]。(贼兵,敌军[foe]。)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诣大僧自恣戒第一百四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听比丘尼夏安居竟,应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见闻疑 = 见,所见;闻,所闻;疑,虽无见闻而心疑其有。此三者戒律学上称为三根。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二载,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须先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问为自己所见或从他人所见、在何处见、犯何种罪等见闻疑三根。
然此诸比丘尼,不往至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
大僧 = 沙弥仅受持十戒,称为小僧;相对者,受持具足戒之比丘,则称为大僧。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世尊制戒,听比丘尼夏安居竟,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而汝等不往说自恣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比丘尼夏安居竟,应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云何不往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应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若不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时世尊既听比丘尼夏安居竟,应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
时诸比丘尼,尽往大僧中说自恣闹乱。
佛言:“不应尽往,自今已去听差一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作白二羯磨,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白如是。
“‘大姊僧听,今僧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谁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众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独行无护,为护故,应差二三比丘尼为伴,往至大僧中礼僧足已,曲身低头合掌作如是说:“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大德慈愍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
如是第二、第三说。
彼即比丘僧自恣日便自恣而皆疲极。
佛言:“不应尔。
“比丘僧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僧十五日自恣。
“若大僧病、若别众、众不和合、若众不满,比丘尼应遣信礼拜问讯,不者,突吉罗。
“若比丘尼众病、若别众、若众不和合、若众不满,比丘尼亦当遣信礼拜问讯,不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若比丘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十五日自恣,比丘僧病、若别众、若众不和合、若众不满,比丘尼应遣信往礼拜问讯;比丘尼众病,乃至众不满,亦应遣信礼拜问讯;若水陆道断、若贼寇恶兽难、河水瀑涨,若命难、梵行难,为强力者所执,若不往问讯,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依大僧安居戒第一百四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在无比丘处夏安居,教授日无受教授处,有所疑无可咨问。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乃在无有比丘处夏安居,教授日无受教授处;若有所疑事而无可咨问处?”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于无比丘处夏安居,乃至有所疑事而无可咨问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在无比丘处夏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说。
“彼比丘尼,无比丘处夏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有比丘处夏安居;若依比丘僧夏安居;其间命过者、若远行去、若休道、或为贼所将去、或为恶兽所害,或为水所漂,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白入大僧寺戒第一百四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城中有一多知识比丘尼命过。
复有比丘尼,于比丘所住寺中为起塔,诸比丘尼数来诣寺住立言语戏笑、或呗、或悲哭者,或自庄严身者,遂乱诸坐禅比丘。
呗(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Pa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时有长老迦毗罗常乐坐禅。
比丘尼去后,即日往坏其塔除弃着僧伽蓝外。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时彼比丘尼,闻迦毗罗坏其塔除弃,皆执刀杖瓦石来欲打掷,时迦毗罗即以神足飞在虚空。
掷(zhì) = 扔,抛[throw]。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汝云何乃欲持刀杖瓦石打迦毗罗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持刀杖瓦石欲打比丘?”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入比丘僧伽蓝中,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诸比丘尼疑,不敢入无比丘僧伽蓝中。
佛言:“听入;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尼,入有比丘僧伽蓝中,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亦不知有比丘无比丘,后方知有比丘,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疑者。
“不知者,无犯。”
佛言:“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寺入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欲求教授,不知何从求?有疑欲问,不知从谁问?不敢入寺。
佛言:“自今已去听白然后入寺。”
彼欲礼佛塔、声闻塔,佛言:“欲礼佛塔、声闻塔,听辄入,余者须白已入;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不白而入者,波逸提。’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不白而入门,波逸提。
“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欲入,若期入而不入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无比丘而入;若礼拜佛塔、声闻塔,余者白已入;若来受教授、若欲问法来入、若被请、若道由中过、或在中止宿、或为强力者所将去、或被系闭将去、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诃骂比丘戒第一百四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长老迦毗罗比丘夜过已,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时诸比丘尼见迦毗罗即骂詈言:“此弊恶下贱工师种,坏我等塔除弃僧伽蓝外。”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言:“云何汝等乃骂长老迦毗罗?”
呵责已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骂迦毗罗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骂比丘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骂者,下贱处生、种姓下贱、技术下贱、作业下贱、若说犯罪、若说汝有如是如是结使、或触他所讳。
“彼比丘尼,种类骂比丘,乃至说他所讳;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骂尼众戒第一百四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拘睒弥。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瞿师罗园精舍/美音精舍/瞿师罗园 = Ghositarama,位于古代中印度憍赏弥国。即瞿师罗长者建精舍奉施释尊之园林。
时迦罗比丘尼,好喜斗诤不善忆持斗诤事,后瞋恚嫌责尼众。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罗比丘尼言:“汝云何喜斗诤断已,怀恨经宿嫌骂尼众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迦罗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喜斗诤断已,怀恨经宿方便骂詈尼众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喜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瞋恚不喜骂比丘尼众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诤有四种如上。
“众者,若四人、若过四人。
“彼比丘尼,喜斗诤经宿后骂比丘尼众,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白众使男子治痈戒第一百四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释翅搜迦毗罗国尼拘律园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跋陀罗迦毗罗比丘尼,身生痈使男子破之。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此比丘尼身细软如天身无异,时男子手触身觉细滑生染着,便前捉欲犯,即便高声言:“勿尔!勿尔!”
时左右比丘尼闻其声皆来问言:“向何故大唤耶?”
即具说因缘。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陀罗迦毗罗言:“云何比丘尼乃使男子破痈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陀罗迦毗罗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使男子破身痈疮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身生痈及种种疮,不白众及余人,辄使男子破若裹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亦如上。
“彼比丘尼,若身生痈及种种疮,不白众使男子破,一下刀,一波逸提。
“若裹时,一匝缠,一波逸提。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白众僧使男子破痈若疮、若裹,若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背请戒第一百四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居士欲办具饮食请比丘尼僧,即于其夜办种种多美饮食,夜过已清旦往白时到。
时舍卫城中俗节会日,诸居士各各持饭、干饭、糗、鱼及肉,来就僧伽蓝中,与诸比丘尼。
糗(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诸比丘尼受此施食食已,然后方诣居士家食。
时居士手自斟酌羹饭与诸比丘尼。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汤汁,羹汁[soup]。)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舀取[ladle out]。)
诸比丘尼言:“止,止,居士,不须多着。”
居士报言:“我所以办具此种种多美饮食人别一器肉者,正为阿姨故耳;勿谓我无有信心而不食;阿姨但食,我实有信心。”
比丘尼报言:“我等不以此事,朝是节会日,诸居士各各持饭、糗、干饭、鱼、肉种种羹饭,来诣僧伽蓝中,与诸比丘尼;我等先已食,以是故少受耳。”
时诸居士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厌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先受我请已,复受他种种饭食食已,后方受我食?”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等云何先受居士请,复受余食?”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先受居士请,后复受余食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先受请,若足食已,后食饭、糗、干饭、鱼及肉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先受请,若足食已,后食他饭、糗、干饭、鱼及肉食,一咽一波逸提。
咽(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受非正食请,若不满足食请,若先不被请,若即于食上更得食,若于其家受前食、后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于家生嫉妒心戒第一百四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提舍比丘尼,是安隐比丘尼弟子,彼有知旧檀越家。
安隐比丘尼语提舍比丘尼言:“可共往至檀越家。”
报言:“欲往可尔。”
二人俱往。
安隐比丘尼衣服齐整不失威仪,檀越见已生欢喜心,以此欢喜心便与供养。
时安隐比丘尼食后还至僧伽蓝中,语提舍比丘尼言:“此檀越笃信欢喜好施供养。”
时提舍比丘尼有嫉妒心,便作是语:“檀越笃信好施供养于汝。”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忠实,不虚伪[sincere]/<病势>沉重[serious]。)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提舍比丘尼言:“云何生嫉妒心,乃作是言:‘是檀越笃信好施供养于汝。’”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提舍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生嫉妒心言:‘檀越笃信好施供养于汝。’”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于家生嫉妒心,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于家生嫉妒心言:‘是檀越笃信好施供养于汝’;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其事实尔,若彼檀越笃信好施供养于彼,便作是言:‘是汝檀越笃信于汝。’
“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用香涂摩身戒第一百五十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以香涂摩身,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犯不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以香涂身,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乃以众香涂身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以香涂身?”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以香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以香涂摩身,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以胡麻滓涂摩身戒第一百五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以胡麻滓涂摩身,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此比丘尼,无有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持胡麻滓涂身,如似贼女、婬女无异?”
滓(zǐ) = 液体里下沉的杂质[sediment;dregs]。(用同“汁”[used for “汁”]。)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以胡麻滓涂身?”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以胡麻滓涂身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以胡麻滓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以胡麻滓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使比丘尼涂摩身戒第一百五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使诸比丘尼揩摩身,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使诸比丘尼揩摩其身,如似贼女、婬女无异。”
揩(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乃使诸比丘尼揩摩其身?”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使诸比丘尼揩摩其身?”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是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使比丘尼涂摩身,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使比丘尼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使式叉摩那涂摩身戒第一百五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使式叉摩那涂摩身,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使式叉摩那涂摩其身,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使式叉摩那揩摩其身?”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使式叉摩那揩摩其身?”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使式叉摩那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使式叉摩那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使沙弥尼涂摩身戒第一百五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使沙弥尼涂摩身,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六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使沙弥尼涂摩身,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沙弥尼 =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乃使沙弥尼涂摩其身?”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使沙弥尼涂摩身?”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使沙弥尼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使沙弥尼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使白衣妇女涂摩身戒第一百五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使白衣妇女涂摩身。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乃使白衣妇女涂摩其身,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使白衣妇女涂摩其身?”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使白衣妇女涂摩身?”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使白衣妇女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使白衣妇女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着贮跨衣戒第一百五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作如是念:“着䘢髁衣令身粗大。”
䘢(zhǔ) = 敝衣也。
髁(kē) = 股骨[thighbone;femur]。
居士见皆共讥嫌:“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着䘢髁衣令身粗大,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言:“汝云何作如是念:‘着䘢髁衣令身粗大’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作如是心:‘着䘢髁衣令身粗大。’”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着䘢髁衣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䘢髁衣者,若用毳、若劫贝、若俱遮罗、若乳叶草、若刍摩、若野蚕绵一切物,比丘尼作如是意:‘着䘢髁衣令身粗大’,波逸提。
毳(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刍(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蚕(cán) = 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silkworm]。
绵(mián) = 丝棉,精丝绵,新丝绵[silk floss]。(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通“棉”[cotton]。)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内着病衣;外着涅槃僧,次着袈裟;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畜妇女庄严具戒第一百五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畜妇女庄严身具手脚钏及猥处庄严具。
钏(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畜妇女庄严身具手脚钏及猥处庄严具,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
“汝等云何乃畜妇女庄严身具手脚钏及猥处庄严具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畜妇女庄严身具手脚钏及猥处庄严具?”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畜妇女庄严具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有命难、梵行难,有疑不敢着庄严身具走。
佛言:“自今已去若命难、梵行难,听着庄严身具走;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畜妇女庄严身具,除时因缘,波逸提。’
“若比丘尼,畜妇女庄严身具,手脚钏猥处庄严具,乃至树皮作鬘,一切波逸提。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若命难、梵行难,着庄严具逃走,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着革屣持盖行戒第一百五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着革屣手擎盖而行,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着革屣擎盖而行,如似婬女、贼女无异。”
革(gé) = 去毛的兽皮[leather;hide]。
屣(xǐ) = 鞋子[shoe]。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乃着革屣手擎盖而行?”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着革屣手擎盖而行?”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着革屣持盖在道行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至小食大食处,若夜集若说戒时,行遇雨渍坏新染色衣。
佛言:“自今已去听护身、护衣、护卧具故,在僧伽蓝内作树皮盖、叶盖、竹盖。”
时有比丘尼天雨时,涂跣行泥,污脚污衣污坐具。
跣(xiǎn) = 赤脚[barefoot]。
佛言:“自今已去听为护身、护衣、护坐具故,在僧伽蓝中作屧着。”
屧(xiè) = 古代鞋下高起的木底。/木屐。
诸比丘尼虽作屧,犹污衣污身污坐具。
佛言:“自今已去听下着树皮、若皮堕,以缕綖缀、若断,听用筋若毛,或用皮带系之;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着革屣持盖行,除时因缘,波逸提。’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缀(zhuì) = 缝[sew;stitch]。(连结[connect]。)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着革屣持盖行,除时因缘,波逸提。
“彼比丘尼,着革屣持盖行,随所行村界,一一波逸提。
“无村阿兰若处,随行十里,一波逸提。
“行减一村界,突吉罗。
“减十里,突吉罗。
“行一界内,突吉罗。
“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护身、护衣、护卧具,于僧伽蓝中作树皮盖、叶盖、竹盖;护身、护衣、护卧具故,于僧伽蓝内作屧着,不犯。
“或为强力者所执,或为系闭、或命难、梵行难,着革屣持盖行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