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三
二分之十二(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受戒揵度(续)
受戒犍度 = 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二十犍度,乃含摄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二十种法。受戒犍度,指有关白四羯磨受具之行持法。即规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阇梨法等,及举出非出家根器之十三遮难等。
##度三迦叶及千梵志(续)
佛告迦叶:“昨夜释提桓因持供养具来供养我欲听法,是其光耳。”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迦叶念言:“甚奇!甚特!大沙门威德乃尔,使释提桓因持供养具来听法耶?大沙门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时世尊食彼食已还诣本林。
时梵天王欲兴供养,于如来所夜暗时放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胜于前光清净无瑕秽,叉手合掌礼如来已在前而住。
迦叶夜起见林中,有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清净无瑕秽,胜于前光。
见已明日往如来所,白言:“时已到,可往就食。”
又复问言:“昨夜有大光胜于前光,云何得尔耶?”
佛告迦叶:“昨夜梵天王来听法,是其光耳。”
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有大神德,甚奇!甚特!乃能令梵天王来听法;此大沙门,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时世尊食彼迦叶食已,还彼林中。
时迦叶欲大祠祀,于摩竭国界多人集会。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迦叶念言:“我祠祀多人集会,大沙门不来者不亦快耶?何以故?我今大祠祀,摩竭国人皆集,大沙门颜貌端正世所希有,若众人见者,必当舍我事彼为师不承事我。”
时世尊知迦叶心所念,即诣郁单越取自然粳米,于阿耨大泉坐昼日坐处。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阿耨/阿耨达池 = Anotat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taro Maha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时迦叶复生此念:“大沙门今何以不来就食?我今大祠祀,摩竭国人大集,宁可留分耶?”
即敕左右留分。
明日清旦,迦叶诣佛所白言:“日时已到,宜知是时。”
又复问言:“大沙门,昨日何以故不来耶?我昨日大祀,多人集会,我作是念:‘云何今日沙门不来至耶?’我即留食分。”
佛告迦叶:“我亦先知汝意,汝自念言:‘今日大沙门不来者,则成我大祠;何以故?我今大祠祀,摩竭国多人集会,大沙门颜貌端正,诸人见者,皆当舍我事彼为师不复事我’;我知汝心中所念已,便至郁单越取自然粳米,诣阿耨大泉坐昼日坐处。”
时迦叶念言:“此大沙门,甚奇!甚特!有大神德,知我心中所念已,乃至郁单越取自然粳米,至阿耨大泉坐昼日坐处;此大沙门虽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尔时世尊食迦叶食已,还本林中。
时世尊得一贵价粪扫衣,念言:“当云何得水浣此衣耶?”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尔时释提桓因知佛心中所念,即于如来前指地成大池,极为清净无有垢浊,前白佛言:“愿世尊用此水浣衣。”
时世尊复作是念:“当于何物上浣衣?”
尔时释提桓因知如来心中所念,往诣摩头鸠罗山,取四方大石置如来前:“唯愿世尊于此石上浣衣。”
摩头鸠罗山 = Madhu-kula,意译作蜜种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昔世尊教化迦叶时,于林中得一粪扫衣,时帝释天知佛欲浣此衣,乃往摩头鸠罗山,取一大石置池边,以便世尊于此石上浣衣。
时世尊复作是念:“浣衣已当于何处晒衣?”
释提桓因复知世尊心中所念,复诣摩头鸠罗山,更取大方石置如来前:“愿于此石上晒衣。”
时世尊浣晒衣已,复生此念:“我今宁可于此指地池中洗浴。”
即脱衣洗浴。
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当攀何物出此池?”
时彼池侧有一大迦休树,本曲外向。
世尊生此念已,树即回向池,世尊得攀而出。
时迦叶明日清旦往世尊所,白言:“时已到,可往就食。”
又问言:“大沙门,何由有此好池?本所不见。”
佛告迦叶:“我近者得一贵价粪扫衣;我念言:‘当云何得水浣此衣?’时释提桓因知我所念,即以指指地,便有此池,清净无有垢浊;‘愿世尊可于此池浣衣’;迦叶当知,此池名为指地池,犹若神祠无异。”
复问言:“何由有此大方石?本所无有。”
佛告迦叶:“我作是念:‘当于何处浣衣?’时释提桓因知我所念,即诣摩头鸠罗山上,取此四方石来,语我言:‘可于此上浣衣。’”
复问言:“此第二方石,何由而有?本来不见。”
佛告迦叶:“我浣衣已念言:‘当于何处晒衣?’释提桓因知我心中所念,复诣摩头鸠罗山上,取此方石来,语我言:‘愿于此石上晒衣。’”
复问言:“此池上树,本曲外向,今何曲内向?”
佛告迦叶:“我浣晒衣已作是念:‘我宁可入此池洗浴’;即便入池浴,浴已念言:‘何所攀而出?’于是此树即回曲内向,令我得攀而出;是故尔耳。”
即告迦叶:“当知犹如神树无异。”
时迦叶念言:“大沙门,甚奇!甚特!有大神力,释提桓因供给所须,乃使无情物随意。”
迦叶言:“此大沙门,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时世尊食迦叶食已,还诣本林。
时迦叶复生此念:“有人来至此,我当与食。”
时世尊即化作五百比丘,着衣持钵从远而至。
时迦叶遥见五百比丘着衣持钵从远而至,生此念:“咄哉!此诸比丘从何而来?我何由得食与之?”
时世尊即摄神足还使五百比丘不现。
迦叶念言:“此皆是大沙门神力所为。”
时迦叶复作是念:“若有人来至此者,我当与食。”
时世尊复以神力,化作五百螺髻梵志,手持澡瓶从远而来。
时迦叶遥见五百编发梵志手持澡瓶来,作是念言:“咄哉!今五百梵志来,何由得食与之?”
时世尊即摄神足,令五百梵志不现。
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所为。”
时迦叶复生此念:“若有人来至此,我当与食。”
时世尊复化作五百事火梵志,去石室不远皆共祀火神。
事火外道 = 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彼等祭祀供养火天(Aggi,阿耆尼)等神祇,并妄执此类作法为将来生天之因。其徒称为事火螺发(Aggika-jatila)或事火婆罗门(Aggika-brahmana)。盖事火外道主张火乃诸天之口,故投谷物、酥油等供物入于火中供养之,诸天得食即能降福祉于人。世尊在世时,事火之法颇为盛行。世尊成道后,曾于尼连禅河边访事火婆罗门之三迦叶,世尊先降伏火龙,其后又示现诸种神通,三迦叶乃将事火之具投诸河中而归依佛门。
时迦叶见已作是念言:“咄哉!此从何来?我当何由得食与之?”
时世尊即摄神足,令五百梵志不现。
迦叶念言:“此皆是大沙门所为。”
时迦叶弟子诸梵志,日三入水浴,极寒战不堪。
尔时世尊,即化作五百火炉皆无烟焰,使诸梵志各得自炙。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
诸梵志念言:“此皆是大沙门所为。”
时诸梵志,皆欲破薪,而不能得破。
诸梵志念言:“此皆是大沙门威力所为。”
适得破,便复念言:“是大沙门神力所为。”
欲得举斧不能得举,念言:“是大沙门所为。”
适得举斧,复念言:“是大沙门所为。”
诸梵志欲得下斧,而不能得下,念言:“此大沙门所为。”
适得下斧,念言:“是大沙门所为。”
诸梵志欲然火不能得然,念言:“皆是大沙门所为。”
火既得然,念言:“大沙门所为。”
欲灭而不能得灭,念言:“皆是大沙门所为。”
适得灭,念言:“是大沙门所为。”
捉澡瓶水欲泻去而不能得出,念言:“大沙门所为。”
既得去水,念言:“大沙门所为。”
诸梵志欲得止澡瓶水,不能得止,念言:“大沙门所为。”
既得止,念言:“大沙门所为。”
尔时四面有大黑云起,天大雨堕如象尿,潦水齐腰。
潦(lǎo) = 雨水盛大的样子[rainy]。(雨后积水[accumulated
water after raining]。)
时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极为端正人中第一,或能为水所漂。”
即将徒众乘一树船往求世尊。
世尊尔时在外露地经行,地燥如旧。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时迦叶见佛露地经行,地燥如旧犹如屋内,念言:“此大沙门,甚奇!甚特!使无情之物回转如意;此大沙门,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迦叶他日复往世尊所,白言:“食时已到,可往就食。”
佛言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
时世尊遣迦叶已,犹如力士屈申臂顷,从经行地没,即于彼贯迦叶船底而出。
见已便作是言:“此大沙门有大神德,先遣我言后至,今者乃先在船耶?”
佛告迦叶:“吾遣汝已,如力士屈申臂顷于经行地没,贯汝船底而出。”
迦叶作是念言:“此大沙门有大神力,先遣我已,后来涌出船上;大沙门有大神力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道真。”
尔时世尊知迦叶心中所念,告言:“汝常称言:‘大沙门虽得阿罗汉,不如我得阿罗汉’;如今观汝,非阿罗汉、非向阿罗汉道。”
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有大威神,知我心中所念;此大沙门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我今宁可从彼修梵行。”
即前白佛:“我今欲从如来所修梵行。”
佛告迦叶:“汝有五百弟子,从汝学梵行,汝应告彼使知;若彼有意乐者,自随所乐修行。”
时迦叶即往弟子所告言:“汝等知否?我今欲从沙门瞿昙所修梵行;汝等心所乐者,各自随意。”
瞿(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诸弟子白言:“我等久已有信心于彼沙门所,唯待师耳。”
尔时五百弟子,即持螺髻事火具、净衣、澡瓶,往掷尼连禅水中已,来诣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掷(zhì) = 扔,抛[throw]。
希连禅河/尼连禅那河/尼连然河/泥连河/熙连河/尼连禅江/尼连江水/尼连水/尼连禅河 = Neranjara,意译作不乐着河。为恒河之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之东方,由南向北流。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卷四载,释尊出家后,于尼连禅河畔静坐思惟,修苦行六年。后舍苦行而入此河沐浴,净身后接受牧牛女难陀波罗之乳糜供养,寻至此河对岸之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发愿而成道,故此河沿岸颇多释尊成道之古迹。
时世尊与五百人渐次为说胜法,劝令发欢喜心。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
五百人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得果证。
前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尽苦际,即名为受具足戒。”
时迦叶中弟,名那提迦叶,在尼连禅水下流居,有三百弟子,于中最为尊上,为众人师首。
三迦叶 = 迦叶,Kass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成道后不久,即秉佛之教化,归入正法。
叶(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
|
优楼频螺迦叶
|
Uruvela-kassapa,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以其居处近于此林,故称。优楼频螺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为其姓。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Jatila)。三兄弟领弟子千人住于摩揭陀国时,为有名望之长老,故四方归信云集。后佛陀示现种种神通度化,遂成为佛弟子,将祭火器具皆投入尼连禅河。今印度山琦(Sanchi)大塔塔门之浮雕中,即有佛陀教化三迦叶之事迹。
|
那提迦叶
|
Nadi-kassapa,那提,意为河;以其居止近此河,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初为事火外道,领三百弟子住尼连禅河(Neranjara)下游。时,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长兄,那提遂与其弟共率弟子归佛入道。
|
伽耶迦叶
|
Gaya-kassapa,伽耶,意为城;以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及那提迦叶之弟。生于印度摩揭陀国之伽耶近郊,为事火外道(拜火教徒)之师,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后皆皈依佛陀,成为佛弟子。
|
时彼众中有一弟子,至尼连禅水上看,见水中有事火具及发澡瓶,有净衣为水所漂。
见已疾疾来至那提迦叶所语言:“师当知,此尼连禅水中,有发事火具净衣澡瓶,为水所漂;不审上流大师,将无为恶人所害?”
时郁鞞罗迦叶小弟,名伽耶迦叶,居象头山中,有二百弟子,于中为师首。
时那提迦叶语一弟子言:“汝速往至象头山中,到已语伽耶迦叶言:‘知否?今尼连禅水中,有事火具诸物尽为水所漂;汝速来,可共往看兄将无为恶人所害耶?’”
时弟子受那提迦叶语已,往伽耶迦叶所:“小师知否?师有此语:‘尼连禅水中,有澡瓶净衣发诸事火具,为尼连禅水所漂;速来,共往看大兄将无为恶人所害耶?’”
时小弟闻其语已,即将二百弟子,诣那提迦叶所。
到已,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复语一弟子言:“汝速往至大兄所看,将无为恶人所害耶?”
时彼弟子受二师语已,即往看大兄。
到已问言:“云何大师,从此大沙门学修梵行为胜耶?”
迦叶报言:“汝等当知,我从世尊出家学道,极为胜妙。”
时彼弟子,还至二师所语言:“诸师当知,我大师已将诸弟子,诣大沙门所出家修梵行。”
时二师念言:“从家舍家从彼学梵行者必不虚;何以故?我兄聪明垢薄多有智慧,而将诸弟子从彼受学,必思量得所故尔耳,而况我等不从受学。”
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各将诸弟子诣大兄所,到已白兄言:“大兄,此处胜耶?”
兄报二弟言:“此处极胜,从家舍家,从大沙门修梵行者,乃为胜妙。”
二弟白兄言:“我等亦欲从大沙门学修梵行。”
尔时郁鞞罗迦叶,将二弟并五百弟子,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郁鞞罗迦叶,前白佛言:“我有中弟,名那提迦叶,在尼连禅水边住,常教授三百弟子,为人师首;次第三弟,在象头山中住,教授二百弟子,为人师首;今各来集,欲从世尊求修梵行;唯愿世尊听出家受具足得修梵行。”
世尊即听,渐次为说胜法。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
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得果证。
各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欲从如来法中出家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得修梵行得尽苦际,即名为受具足戒。”
时世尊度此千梵志授具足已,将至象头山中。
于象头山中有千比丘僧,以三事教化:一者神足教化,二者忆念教化,三者说法教化。
彼神足教化者,或化一作无数,或无数还为一,内外通达,石壁皆过,如游虚空无所妨碍;于虚空中结跏趺坐,亦如飞鸟周旋往来;入地如水出没自在,履水如地而不没溺;身放烟火如大火聚;日月有大神德靡所不照,能以手扪摸,身至梵天往来无碍,是谓世尊神足教化千比丘。
忆念教化者,教言:“汝当思惟是,莫思惟是;当念是,莫念是;当灭是,当成就是。”
是谓世尊忆念教授千比丘。
说法教化者,一切炽然,何等一切炽然?眼炽然、色炽然、眼识炽然、眼触炽然。
若复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亦名为炽然。
何等为炽然?炽然者,欲火、恚火、痴火也。
复云何名炽然?炽然者,生老病死愁忧苦恼炽然,我说此苦所生处,乃至意亦如是。
尔时世尊,以此三事教授千比丘。
尔时千比丘,受此三事教授已,即时无漏心解脱、无碍解脱智生。
##度瓶沙王受罗阅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化此千比丘已便作是念:“我先许瓶沙王请,若我成佛得一切智,先来至罗阅城;我今应往见瓶沙王。”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即正衣服,将大比丘千人,皆是旧学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调柔永得解脱,从摩竭国界游化渐至杖林中。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尔时世尊于杖林中善住尼拘律树王下坐。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瓶沙王闻沙门瞿昙出自释种出家学道,将千弟子游行摩竭界,皆是旧学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调柔永得解脱,从摩竭界游行来至杖林中,止善住尼拘律树王下坐。
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靡所不闻。
所谓名称者,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天及世间人、魔若魔天,及梵天众、沙门、婆罗门众中,自知得神通智证,常自娱乐。
与人说法,上中下言悉善,义味深邃,具足演布,修诸梵行。
邃(suì) = 从“穴”的字多与洞穴有关。深远[deep]。
“善哉!乃得见如是阿罗汉;我今宁可自往见大沙门瞿昙。”
时王瓶沙驾万二千乘车,将八万四千人前后围绕,以王威势出罗阅城,欲见世尊。
时王瓶沙往杖林中,齐车所至处,即下车步进入林。
遥见世尊颜貌殊特犹如紫金,便发欢喜心,于如来所前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
时摩竭国人,或有礼足而坐者,或有举手相问讯而坐者,或有称姓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合掌向如来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
时摩竭国人作是念:“为大沙门从郁鞞罗迦叶学梵行耶?为郁鞞罗迦叶并弟子众,从大沙门瞿昙学梵行耶?”
时世尊知其国人心中所念,即以偈向郁鞞罗迦叶说:
“汝等见何变?舍诸事火具?吾今问迦叶,云何舍火具?”
尔时迦叶复以偈报世尊言:
“饮食诸美味,爱欲女及祀;我见如是垢,故舍事火具。”
世尊复以偈问迦叶言:
“饮食诸美味,于中无所乐;天上及世间,今说乐何处。”
迦叶复以偈报世尊言:
“我见迹休息,三界无所碍;不异不可异,不乐事火祀。”
时摩竭国人复生是念:“大沙门说二偈,郁鞞罗迦叶亦说二偈,我等犹故未别,为大沙门从迦叶受学耶?为迦叶及弟子从大沙门受学耶?”
时世尊知摩竭国人心中所念已,告迦叶言:“汝起为吾扇背。”
答言:“尔。”
时迦叶受佛教已,即从坐起上升虚空,还下礼世尊足,以手摩扪如来足,以口呜之自称姓字:“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呜(wū) =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alas]。(亲吻[kiss]。)
即持扇在如来后而扇。
时摩竭国人自相谓言:“大沙门瞿昙不从迦叶学梵行,迦叶及弟子众从大沙门瞿昙学梵行。”
尔时世尊知摩竭国人无有疑故,渐次为说法,劝令发欢喜心。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
时摩竭国人瓶沙王为首,八万四千人十二那由他天,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自知得果证。
前白佛言:“我等归依佛法僧,听为优波塞,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瓶沙王见法得法,前白佛言:“自念昔日,为太子时,心生六愿:
“一者、若父寿终我登位为王。
“二者、当我治国时愿佛出世。
“三者、使我身见世尊。
“四者、设我见佛已生欢喜心于如来所。
“五者、已发欢喜心得闻正法。
“六者、闻法已寻得信解。
“今我父王已命,终得登位为王;然我治国,正值佛出世;今复自见佛,见佛已发欢喜心,于佛所已发欢喜心,便得闻法,闻法已便得信解;今正是时,唯愿世尊入罗阅城。”
时世尊默然受瓶沙王请已,即从座起,着衣将千比丘,皆是旧学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调柔永得解脱,万二千乘车,八万四千众前后围绕,以佛威神入罗阅城。
尔时值天雨,世尊前后中则清明、上有云盖,世尊现此变化入罗阅城。
时释提桓因,化作一异婆罗门,手执金杖、金澡瓶、金柄扇,身在空中去地四指在如来前引导,复以无数方便赞叹佛法僧。
时摩竭国人皆作是念:“是谁威神化作此婆罗门形,手执金杖、金澡瓶、金柄扇,身在空中去地四指,在如来前引导驱却众人,复以无数方便赞叹佛法僧?”
那时摩竭国人向释提桓因而说颂曰:
“谁化作梵志?今在众僧前;叹诵佛功德,汝所事者谁?”
尔时释提桓因复以偈报摩竭国人:
“勇猛一切解,爱欲及饮食;惭愧念知足,我是彼弟子。
“世无有与等,不见相似者;如来至真佛,我是给使者。
“灭欲及瞋恚,无明永已尽;漏尽阿罗汉,我是给使者。
“犹如度溺者,瞿昙是法船;最胜度彼岸,我是给使者。
“以度四流际,能说不死法;最胜无碍法,我是给使者。”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
|
欲暴流
|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
有暴流
|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
见暴流
|
Drsty-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
无明暴流
|
Avidy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
尔时摩竭国王瓶沙复作是念:“若使世尊将诸弟子入罗阅城,先至园中者,我当即以此园地施之立精舍。”
精庐/精舍 = Vihara,意为智德精练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别称。如今的南传佛教地区,通常仍以Vihara作为寺院的代名,泰国叫Wihan或Wat。
时罗阅城诸园中,迦兰陀竹园最胜。
迦兰陀竹园/迦兰多竹林/迦兰那加竹林/迦陵竹林/迦兰陀竹林
= Veluvana-kalandakanivapa,意译为栗鼠竹林、好鸟竹林、多鸟竹林、鹊封竹林。此竹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
时世尊知摩竭王心中所念,即将大众诣竹园已。
王即下象,自叠象上褥,作四重敷地,前白佛言:“愿世尊坐。”
世尊即就座而坐。
时瓶沙王持金澡瓶水授如来令清净,白佛言:“今罗阅城诸园中,此竹园最胜,我今施如来,愿慈愍故受。”
佛告王言:“汝今持此竹园,施佛及四方僧;何以故?若如来有园、园物、房舍、房舍物、衣钵、尼师檀、针筒,即是塔,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所不堪用。”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王言:“我今以此竹园,施佛及四方僧。”
时世尊以慈愍心受彼园已,即为咒愿:
祝愿/咒愿 = 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之方式为众生祈愿。据十诵律卷四十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祝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载有诸种咒愿文,如为亡人、生子、商旅、娶妇、布施僧众等祈福。诸律中多谓咒愿行于食后,然据成具光明定意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载,受食前亦行咒愿。
“种植诸园树,并作桥船梁;园果诸浴池,及施人居止。
“如是之人等,昼夜福增长;持戒顺正法,彼人得生天。”
尔时瓶沙王前礼世尊足已,更取一小床在如来前坐,欲得闻法。
时世尊渐次为王说法,劝令发欢喜心。
发欢喜心已,从坐起礼佛而去。
##度舍利弗目犍连及二百五十梵志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
时城中有删若梵志,有二百五十弟子,优波提舍、拘律陀为上首。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尔时尊者阿湿卑给侍如来,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颜色和悦诸根寂定,衣服齐整行步庠序,不左右顾视,不失威仪。
阿湿婆氏多/阿湿缚伐多/阿湿婆/阿鞞/阿说示 =
Assaji,五比丘之一。意译马胜、马星。敬称‘尊者正愿’。其威容端正,行步稳重,为时人所称叹;一日,舍利弗邂逅之,因感其威仪殊胜,乃问其所从师法为谁,阿说示乃告以佛陀开示之因缘生灭道理,舍利弗遂归依佛门,后证得法眼净。
庠(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庠序(xiáng xù) = 庠与序,皆为古时学校的名称。
时优波提舍,时已到入园观看,见阿湿卑威仪如是,便生是念:“今观此比丘威仪具足,我今宁可往问其义。”
复自念言:“此比丘乞食时,非问义时;今且待彼乞食已,当往问义。”
时优波提舍寻从其后。
时阿湿卑比丘入罗阅城乞食已,置钵在地,叠僧伽梨。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优波提舍念言:“此比丘乞食已竟,今正是问义时,我今当问。”
即往问义。“汝为谁?师字谁?学何法?”
即报言:“我师大沙门,是我所尊,我从彼学。”
优波提舍即复问言:“汝师大沙门说何法耶?”
报言:“我年幼稚出家日浅,未堪广演其义,今当略说其要。”
优波提舍言:“我唯乐闻为要,不在广略。”
阿湿卑言:“汝欲知之,如来说因缘生法,亦说因缘灭法;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此是我师说。”
诸法因缘生 = 谓诸法依因缘而生。佛教之基本教义谓,凡依缘起法则所生者,皆了无自性、自体,乃变化无常者;无常即是苦。此诸法因缘生一语,即‘苦、集、灭、道’四谛中,阐说苦、空、无常、无我等苦谛之偈颂,亦即法身偈之首句,此偈又可称为缘生偈,或缘起偈。佛陀常以此偈解说诸法生灭无常之相,佛弟子辅翼教化时亦常以此偈启发他人之正见,如舍利弗未皈依佛陀前,马胜比丘(阿说示)曾为之说偈:‘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时优波提舍闻已,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时优波提舍念言:“齐入如是法,至无忧处,无数亿百千那由他劫本所不见。”
优波提舍、拘律陀先有要言:“若先得妙法者,当相告语,”
时优波提舍即往至拘律陀所。
拘律陀见优波提舍来,便作是语:“汝今颜色和悦诸根寂定,如有所得;将不见法耶?”
答曰:“如汝所言。”
问言:“得何等法?”
报言:“彼如来说因缘生法,亦说因缘灭法;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
拘律陀闻是语已,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拘律陀念言:“齐入如此法,得至无忧处,无数亿千那由他劫本所不见。”
拘律陀问言:“不审世尊今在何处住?”
报言:“如来今在迦兰陀竹园住。”
拘律陀语优波提舍言:“今日可共往如来所礼敬问讯,即是我等师。”
优波提舍报言:“我等先有二百五十弟子,从我所修梵行,当语彼令知,随彼意所欲。”
时优波提舍与拘律陀诣诸弟子所,语言:“汝等知否?我等二人欲从大沙门学梵行,汝等各随意所欲。”
诸弟子白言:“我等诸人皆从师受学;今大师犹从彼学,我等岂得不从学耶?若师所得者,我等亦当得之。”
时优波提舍、拘律陀并诸弟子,相与俱诣竹园。
时世尊与无数百千众围绕,而为说法,遥见优波提舍、拘律陀并诸弟子来,见已告诸比丘:“彼远来二人者:一名优波提舍,二名拘律陀,此二人于我诸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无上得二解脱。”
未至竹园,如来已授记别二人为匹。
同友二人并诸弟子到如来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
时世尊渐次为说胜法,令发欢喜心。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
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
自知得果证已,前白佛言:“我等欲从如来法中出家修梵行。”
佛言:“善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尽苦源,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尔时世尊游罗阅城。
时尊者郁鞞罗迦叶与诸弟子出家学道,复有删若二百五十梵志,出家学道。
罗阅城中诸贵族姓子等亦出家学道。
时罗阅城中诸长者,自相诫敕言:“汝等有儿者,各自慎护,妇有夫主者亦慎护之;今大沙门,从摩竭国界度诸梵志自随,今来至此复当将此诸人去。”
尔时诸比丘乞食时闻此诸人所说:“此大沙门将诸梵志自随来此,今复当将此诸人去。”
诸比丘闻已皆怀惭愧,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入罗阅城中乞食,闻诸长者作是言:‘大沙门来至国界,度诸梵志将自随,今复当度此诸人将去’者,汝等便以此偈报之:
“如来大势力,以法而将去;以法将去者,汝等何忧惧?”
尔时诸比丘受佛教已,入罗阅城乞食,闻诸长者说此语时,即以此偈报之:
“如来大势力,以法而将去;以法将去者,汝等何忧惧?”
时诸长者作是念:“我等如所闻,大沙门以法将去,不为非法。”
##舍三语听满十人授具足戒
尔时尊者郁鞞罗迦叶将诸弟子出家学道,删若弟子亦将二百五十弟子出家学道,罗阅城诸豪姓子亦出家学道。
大众皆集游罗阅城。
时彼未被教诫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小食大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有一病比丘,无弟子无瞻视者命终,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听有和尚,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看。
“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
“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长益广大。
“当如是请和尚。
“请时当教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语:‘我某甲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受具足戒。’
屣(xǐ) = 鞋子[shoe]。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和尚当报言:‘可尔。’
“若言:‘如是。’
“若言:‘当教授汝。’
“若言:‘清净莫放逸。’”
佛言:“自今已去舍三语授具足戒,自今已去听满十人当授具足戒;白四羯磨,当如是授具足戒;欲受戒者诣僧中,偏露右臂,脱革屣、礼僧足,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济度我,慈愍故。’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听十岁比丘授人具足戒
时诸比丘知世尊制戒听授人具足戒。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新学比丘辄授人具足戒,不能教授。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小食大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言:“世尊制戒听授人具足戒,云何汝等新受戒比丘辄授人具足戒,而不能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小食大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尊者婆先始二岁,将一岁弟子,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
世尊知而故问:“此是何等比丘?”
报言:“世尊,是我弟子。”
问言:“汝今几岁?”
报言:“二岁。”
复问言:“汝弟子几岁?”
报言:“一岁。”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婆先,汝自身未断乳,应受人教授,云何教授人?”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言:“向者婆先比丘二岁,将一岁弟子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一面坐已,我知而故问:‘此是何等比丘?’报言:‘是我弟子’;问言:‘汝几岁?’报言:‘二岁’;‘汝弟子几岁?’报言:‘一岁’;我即以无数方便呵责:‘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婆先,汝自未断乳,应受人教授,云何教授人?’佛既听授人具足戒,而汝新受戒比丘,辄便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十岁比丘授人具足戒。”
##听十岁智慧比丘授人具足戒
彼诸比丘闻世尊制戒听十岁比丘得授人具足戒。
十岁愚痴比丘辄授人具足戒,而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言:“世尊制戒,听十岁比丘得授人具足戒;汝云何十岁愚痴比丘辄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世尊制戒,听十岁比丘授人具足戒;云何汝十岁愚痴比丘辄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十岁智慧比丘授人具足戒。”
##制和尚法
时诸比丘闻世尊制戒,听十岁智慧比丘得授人具足戒,便自言:“我十岁智慧得授人具足戒。”
而辄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言:“世尊制戒,听十岁智慧比丘得授人具足戒;汝云何自言智慧,辄授人具足戒,而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佛制戒听十岁智慧比丘得授人具足戒,云何汝等自言智慧,辄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制和尚使行和尚法;和尚于弟子所,当作如是法,应如是行;若弟子众僧欲为作羯磨、作呵责、作摈、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举,和尚当于中如法料理,令僧不与弟子作羯磨,若作令如法。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复次若僧,与弟子作羯磨、作呵责、作摈、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举,和尚于中当如法料理,令弟子顺从于僧,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与解羯磨。
“复次若弟子犯僧残,和尚当如法料理,若应与波利婆沙,当与波利婆沙;应与本日治,当与本日治;应与摩那埵,当与摩那埵;应与出罪,当与出罪。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波利婆沙 = 律中之罚名。译曰别住。犯戒者与别房使之独住,不与僧共同住也。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复次弟子得病,和尚当瞻视,若令余人看,乃至差、若命终。
“弟子若不乐住处,当自移、若教人移。
“弟子若有疑事,当以法以律、如佛所教、如法教除之。
“若恶见生,当教令舍恶见、住善见,当以二事将护,以法、以衣食将护。
“是中法将护者,应教增戒、增心、增慧、教学问、诵经。
“是中衣食将护者,当与衣、食、床卧具、病瘦医药,随力所堪为办。
“自今已去制和尚法如是,和尚应行,若不行如法治。”
##制弟子法
时和尚于弟子所行和尚法,弟子于和尚所不行弟子法,不白和尚入村入白衣家、或从余比丘、或将余比丘为伴、或与或受、或时佐助众事、或时受他佐助、或时为他剃发、或受他剃发、或不白和尚入浴室、或时为他揩摩身、或时受他揩摩身、或时不白和尚至昼日住处房、或至冢间、或至界外、或至他方。
揩(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诸比丘言:“云何和尚于弟子所行和尚法,而弟子于和尚所不行弟子法,而不白和尚入村入白衣家,乃至不白至他方?”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和尚于弟子所行和尚法,弟子于和尚所不行弟子法,不白和尚入村入白衣家,乃至不白至他方?”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制弟子,如弟子所行法,使弟子于和上所行弟子法,作如是行。
“若和尚,众僧为作羯磨、作呵责、作摈、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举,弟子当如法料理,令僧不与和尚作羯磨,若作令轻。
“复次若僧与和尚作羯磨,作呵责乃至作举,弟子当于中如法料理,令和尚顺从于僧,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疾与解羯磨。
“复次和尚犯僧残,弟子当如法料理,若应与波利婆沙,当与波利婆沙;应与本日治,当与本日治;应与摩那埵,当与摩那埵;应与出罪,当与出罪。
“复次和尚若病,弟子当瞻视,若令余人看乃至差若命终。
“若和尚意不乐住处,当自移、若教余人移。
“若和尚有疑事,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法除之。
“若恶见生,当劝令舍恶见、住善见。
“当以二事将护,以法、以衣食。
“法将护者,劝令增戒、增心、增慧、学问、诵经。
“衣食将护者,当供养衣、食、床褥卧具、医药所须之物,随力所堪。
“自今已去制弟子法如是,弟子应行。
“若不行应如法治。”
时弟子于和尚所不行弟子法。
“弟子不白和尚,不得入村、不得至他家、不得从余比丘、或将余比丘为伴、不得与、不得受、不得佐助众事、不得受他佐助众事、不得使他剃发、不得为他剃发、不得入浴室、不得为人揩身、不得受他揩身、不得至昼日住处房、不得至冢间、不得至界外、不得行他方,彼当清旦入和尚房中受诵经法问义、当除去小便器,若白时到、应澡豆若牛屎灰净洗手,若有可食物当为取、若僧中有利养当为取、当持澡豆杨枝授与和尚令和尚洗手漱口、有可食物授与和尚、僧中有别利养,当白和尚言:‘得如是如是物,是和尚分。’
澡豆 = 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系由大豆、小豆、摩沙豆、豌豆、迦提婆罗草、梨频陀子等磨粉而成。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食罢去秽条称之为‘豆屑’,并谓将此豆屑与土干、牛粪混合,则称三屑净揩。比丘于斋食之后,以澡豆净手,方可执取经卷。据大威德请问经载,若不以澡豆净手而执经卷、香炉等物,死后将堕于不净地狱。又依十诵律卷三十九所说,澡豆系贮放于木桶中。
“彼当问和尚言:‘欲入村否?’
“若言:‘不入。’
“当问言:‘从何处取食?’
“若和尚言:‘从某处取。’
“当如敕往取。
“若报言:‘我欲入村。’
“彼当洗手已衣架上徐徐取衣,勿使倒错。
“当取安陀会舒张抖擞看,勿令有虫蛇蜂诸恶虫。
擞(sòu) = 用通条插进火炉,抖落炉灰[jab
the poker into a stove to stir the fire in order to remove the ashes]。
“次取腰带僧只支、郁多罗僧舒张抖擞看,勿令有蛇蜂诸恶虫,当授与和尚,应叠僧伽梨着头上若肩上。
“复次取钵,当以澡豆若灰牛屎洗盛络囊中、若手巾裹,若钵囊中持去。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囊(náng) = 口袋[bag;pocket]。
“应取和尚[打-丁+亲]身衣叠举,复取洗足物卧毡被举之。
毡(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若和尚出行时,当捉和尚行道革屣。
“出房舍时,当还顾闭户。
“复以手推看为牢否?若不牢当更重闭。
“若牢已,当取户扇孔中绳内之,遍观左右已,持户钥着屏处,若恐人见、若恐不牢。
“若不牢,若人见当持去,若移置深牢处。
“令和尚在前行。
“若道路逢相识人,当共善语善心忆念。
“行时当避人道。
“彼若欲入村时,应小下道,安钵置一面、头上、若肩上,下僧伽梨舒张看,勿令有蛇蝎百足诸恶虫,授与和尚。
“若彼村外,有客舍、坐肆舍、若作坊,当持行道革屣置中。
肆(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应问和尚:‘我得寻从否?’
“若言:‘可尔。’
“即当寻从。
“若言:‘不须,在某处住。’
“彼应如言在某处住。
“若和尚入村不时出,彼当作如是意:‘入村乞食,此分与和尚,此分属我。’
“彼出村已,还至革屣所,取革屣下道,持钵置地,叠僧伽梨着头上若肩上。
“若中路见相识人,当善意问讯。
“若和尚所住食处,当扫令净,与敷坐具,具净水瓶、洗浴器、盛食器。
“复当与和尚安置洗浴坐、洗足石具、拭脚巾。
“若遥见和尚来,即起奉迎。
“取手中钵,置钵榰上若钵床上,若绳床角头,若头上肩上。
榰(zhī) = 柱下的木础或石础[the base of a pillar]。(支撑[support]。)
“取僧伽梨舒张看之,勿令有脂腻沾污、或为尘土坌、或为泥污、或飞鸟粪污。
腻(nì) = 肥[fat]。(积污垢[dirt]。)
“若有如是污应去之,宜浣者浣之、捩去水舒张晒置,若木床、若绳床上。
捩(liè) = 拗折,折断[break]。
“复当与和尚敷坐与革屣、洗足石、拭足巾、与盛水器、抖擞革屣已,置左面看之,恐在下地湿处;若在下地湿处,便取移彼。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与和尚洗足竟当弃水,持洗足石、拭足巾还置本处。
“复自净洗手已授净,水与和尚洗手。
“自所有食,当取与和尚,白言:‘此是我食分可食。’
“彼须者当取。
“若和尚食时,当侍立看供给所须。
“若彼食时,有酪浆、煎浆、苦酒、盐、大麦浆、菜茹授与之,若热㧌令冷。
茹(rú) = 吃[eat]。(蔬菜的总称[vegetables]。)
菜茹(cài rú) = 以蔬菜为食。形容生活俭朴。
“若须水授水与。
“相日时若欲过者,当即同时食。
“若和尚食已,当手中取钵行澡漱水。
“若自食竟、若有余食,当与人若非人,若着净地无草处,若着净地无虫水中。
“取盛食器净洗还置本处,取坐具、洗足、床、净水瓶、澡洗瓶还置本处。”
食处净扫除粪,彼以食钵盛粪弃之,余比丘见者皆共恶之。
“自今已去不得持食钵盛粪弃,听用除粪器、若破器、若故竹筐、若扫帚上除去粪食。
筐(kuāng) = 筐子,盛东西的方形竹器。后亦用柳条或荆条等编成[basket]。
“钵当好净洁持之。
“复次入和尚房时,当看恐有尘土。
“若有尘土,当出绳床、木床、坐具、大小褥、枕、毡被,若床榰、若地敷,当记本处出在外晒之。
“净扫除房中,去粪土弃时当看。
“若有针綖、若刀,若弊故段衣,下至一丸、二丸药,当取举置现处,若有主识者当取。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复当拂拭向上若杙上、若龙牙杙上、若衣架上。
杙(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若房有破坏处、若虫鼠孔穴,可补塞者当治之,可泥者便泥之,可捣便捣,可平治便平治,当以泥浆污洒极令净洁。
“当取地敷,晒令燥抖擞内房中。
抖(dǒu) = 抖擞。振动;甩动[quiver;shake]。
抖擞(dǒu sǒu) = 奋发;振作、旺盛的样子[enliven;rouse]/振作的[percolated]/施加外力抖动或振动[shake]/抖动[shake;tremble;vibrate]/摆威风[throw
one's weight about]/佛教用语,头陀的别称[mendicant Buddhist monk]。
“若本敷坐不齐当更齐整,若本齐整当如本齐整。
“先内床脚榰拂拭之,当急绳床绳床脚,向身内房中,安置床榰上,取大小褥、枕、毡、被衣,内着房中。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先敷大褥,次敷少褥毡被,安枕置上。”
彼取所著衣、不着衣并置一处,取时各各错乱。
“自今已去不得持所著衣、不着衣并置一处,应各各别一处。”
彼取钵囊、革屣囊、针筒、油器置一处,诸比丘见恶之。
佛言:“不应尔;自今已去,听持钵囊针筒置一处,革屣囊与油器着一处;彼应在房内安钥壮看,令不高下出房外,应还探户观中庭,恐有尘土不净。
“若有即扫除去,当取水瓶净洗已,还盛净水置本处。
“复当与和尚具水瓶、洗浴瓶、饮水器,若浴室中有洗浴时,当往问和尚:‘欲洗浴否?’
“若言:‘洗浴。’
“当先至浴室中看地,若有尘土草芥当除去,应洒便洒,应扫便扫。
“若有不净涝水应弃便弃,应内水便内水,应内薪便内薪,应破薪便破薪,应内窖中便内窖中。
涝(lào) = 水名。在陕西省。源出秦岭,北流入渭水[Lao
river]。(水淹没;雨多成灾[inundate]。)
窖(jiào) = 方形地窖。藏谷麦的地穴[cellar]。
“应与和尚具温室中瓶,及坐机,刮汗刀水器、泥土器、若澡豆、诸洗浴具。
“彼当先白和上已然后然火,然火已白时到。
“若和尚病羸、若老极,当自扶抱,若绳床、木床上、若以衣舁往温室中,当从和尚手中取衣。
舁(yú) = 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携带[bring]。
“若浴室中有杙、若龙牙杙、若衣架,当持衣置是诸处。
“若有油,持油与涂身,若盛油器处处在地,当取贯着龙牙弋上。
弋(yì) = 小木桩。今字作“杙”[spile]。
“若和尚病羸瘦老极,当扶抱至浴室中。
“至已当取浴机床浴瓶、若刮汗刀与若水器、若泥器、若澡豆、诸洗浴具。
“若烟熏面,当持巾与障,若头背热,当以巾覆彼。
“当白和尚已然后入浴室。
“若和尚先入已,恐浴室中闹不敢入,当作是念:‘我今不自为己,以和尚洗浴故入。’
“可作是意入。
“入已当与和尚揩摩身,当立和尚后。
“若欲与异人揩身,若受他揩身,当白和尚使知。
“然后当与揩身。
“若受他揩身,彼与和尚洗、自洗已。
“若和尚病羸瘦若老极,当扶出浴室外,取座与坐、取拭身巾、若拭面巾、若拭眼巾,授与和尚已。
“当安洗脚石,与水洗脚、取拭脚巾,与当取洗足,革屣拂拭抖擞授与。
“次取衣舒张看抖擞授与。
“若有眼药、若丸香授与,若有甜浆、蜜浆、黑石蜜浆,洗手已授与。
“若和尚病瘦老极,当以绳床木床上舁,若衣上舁还房中。
“还房中已,手扪摸卧处看,与敷卧毡令卧。
“先与榇身衣,次以被衣覆之。
榇(chèn) = 古时指空棺,后泛指棺材[coffin]。
“出房已还向闭户,还至浴室中,遍看水瓶、洗浴瓶浴机、刮汗刀、盛水瓶、盛泥土器、细末药、若澡豆诸洗浴物,还置本处。
“若浴室中有不净涝水,应除去便除去,应灭火便灭之,应覆火便覆,应闭户便闭,应持户钥去便持去。
“彼当日三问讯和尚,朝中日暮,当为和尚执二事,劳苦不得辞设:一修理房舍,二为补浣衣服。
“和尚如法所教事,尽当奉行。
“若遣往方面周旋不得辞设,假托因缘住。
“若辞设者,当如法治。
“自今已去,制弟子修弟子法,弟子于和尚所,不修弟子法,当如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