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

四分律-初分之二十

四分律卷第二十
 
初分之二十
 
#百种学法(续)
百众学 = Sikkha-karaniya,意译应当学、应学作。乃戒禁触犯突吉罗罪(Dukkata,意译恶作)之戒法。此类轻戒难持而易犯,必须细心注意,经常忆念修学,故特以学为名。又众学之数,诸律不同,其中,四分律总括为百戒,故通称为百众学。
 
##跳行戒第九
= 我将不摇晃头部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跳行入白衣舍。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跳行入舍似如鸟雀。”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跳行入白衣舍?”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跳行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如上。
“跳行者,双脚跳。
“若比丘,故作跳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为人所打、若有贼、若有恶兽、若有棘刺、或渡渠、或渡坑堑、或渡泥跳过者,无犯。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跳行坐戒第十
= 我将不摇晃头部而坐在俗人家。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
 
##蹲坐戒第十一
= 我将不以手抱膝(散乱姿态)而坐在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众僧欲设饮食,即其夜办具甘膳好食,晨朝往白时到。
(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备置食物[prepare food])
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
时六群比丘在白衣舍内蹲坐,比坐比丘以手触之,即时却倒露形体。
诸居士见之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蹲在舍内似如裸形婆罗门。”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在白衣舍内蹲坐?”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在白衣舍内蹲坐?”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白衣舍内蹲坐,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如上。
“蹲坐者,若在地、若在床上,尻不至地。
(kāo) = 臀部[buttocks]
“若比丘,故作蹲坐在白衣舍内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尻边生疮、若有所与、若礼、若忏悔、若受教诫,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叉腰戒第十二
= 我将不叉腰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手叉腰行入白衣舍。
叉腰(chā yāo) = 大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按在腰旁[akimbo]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如似世人新婚娶得志憍恣。”
憍恣(jiāo zì) = 骄傲放纵。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如是手叉腰行入白衣舍?”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手叉腰行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如上。
“叉腰者,以手叉腰[*]肘。
“若比丘,故作叉腰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胁下生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在道路行,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叉腰坐戒第十三
= 我将不叉腰而坐在俗人家。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手叉腰[*]肘白衣舍妨比坐,亦如是。
(fáng) = 损害;有害于[damageinjureharm](阻碍[hamper])
 
##摇身戒第十四
= 我将不摇晃身体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摇身行入白衣舍。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摇身行入白衣舍,如似国王、大臣。”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摇身行入白衣舍?”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摇身趍行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如上。
“摇身者,左右戾身趍行。
(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若比丘,故作摇身左右戾身趍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为人所打回戾身避杖、或恶象来、或被贼、或师子恶兽所触、或逢担棘刺人、如是事戾身避、或渡坑渠、泥水处于中摇身过;或时着衣回身看衣齐整不?犯高下耶?不象鼻、多罗树叶、细襵耶?作如是回身看者,无犯。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zhě) = 同“褶”。衣物上的皱褶。/折叠。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摇身坐戒第十五
= 我将不摇晃身体而坐在俗人家。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
 
##掉臂戒第十六
= 我将不摇摆手臂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掉臂行入白衣舍。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今掉臂行入白衣舍,似如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掉臂行入白衣舍?”
 
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掉臂行入白衣舍?”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掉臂者,垂臂前却。
前却(qián què) = 进退。
“若比丘,故作掉臂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人所打举手遮、或值暴象来、或师子恶兽盗贼、或逢担棘刺人来举手遮、或浮渡河水、或跳渡坑堑、或泥水、或共伴行不及以手招唤,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掉臂坐戒第十七
= 我将不摇摆手臂而坐在俗人家。
 
坐亦如上。
 
##覆身戒第十八
= 我将包覆整齐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所著衣服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如似婆罗门。”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着衣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好覆身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不好覆身,处处露。
“若比丘,故作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被缚、若风吹衣离体,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身坐戒第十九
= 我将包覆整齐而坐在俗人家。
 
坐亦如是。
 
##左右顾视戒第二十
= 我将垂目而视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
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如似盗窃人,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彼左右顾视者,处处看。
“若比丘,故作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仰瞻日时节;或命难、梵行难,左右处处伺求方便道欲逃走,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病恼所缠。”
 
##左右顾视坐戒第二十一
= 我将垂目而视而坐在俗人家。
 
坐亦如是。
 
##静默戒第二十二
= 我将低声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高声大唤行入白衣舍。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高声大唤如似婆罗门众。”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高声入白衣舍?”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高声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静默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是中不静默者,高声大唤、若嘱授、若高声施食。
“若彼故作高声大唤,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聋不闻声须高声唤、或高声嘱授、若高声施食、若命难、梵行难高声而走,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静默坐戒第二十三
= 我将低声而坐在俗人家。
 
坐亦如是。
 
##戏笑戒第二十四
= 我将不高声嬉笑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戏笑行入白衣舍。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戏笑行入白衣舍,如似猕猴。”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戏笑行入白衣舍?”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戏笑行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戏笑者,露齿而笑。
“若比丘,故作戏笑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唇痛不覆齿、或念法欢喜而笑,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戏笑坐戒第二十五
= 我将不高声嬉笑而坐在俗人家。
 
坐亦如是。
 
##用意受食戒第二十六
= 我接受食物时会将注意力放在钵上。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饮食,即其夜办具种种美食,晨朝往白时到。
尔时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
(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汤汁,羹汁[soup])
(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舀取[ladle out])
六群比丘,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时诸居士见已自相谓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不用意受食?贪心多受如谷贵时。”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用意受食?”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不用意受食而捐弃羹饭?”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用意受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不用意受食者,弃羹饭食。
“若比丘,故作不用意受食,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钵小故食时弃饭、或还堕案上,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平钵受食戒第二十七
= 我接受食物时,食物不超过钵边。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众僧设饭食,即其夜办具饮食,晨朝往白时到。
尔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
时居士手自斟酌羹饭,六群比丘溢钵受食捐弃羹饭。
时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食溢钵,似如饥饿之人贪多。”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溢钵受食弃捐羹饭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食溢钵弃捐羹饭?”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平钵受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不平钵者,溢满。
“若比丘,故作不平钵受食,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钵小、或时还堕案上,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平钵受羹戒第二十八
= 我接受食物时会适量的接受豆子咖喱。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众僧欲设饭食,即其夜供办食具,明日往白时到。
时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
时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羹饭,六群比丘取饭过多不容受羹。
时诸居士见之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饭过多不容受羹,似如饥饿贪食之人。”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受饭食过多不容受羹?”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饭过多不容受羹?”
佛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平钵受羹,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故作不平钵受羹,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钵小堕食案上,若等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羹饭等食戒第二十九
= 我进食时会适量的食用豆子咖喱。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饭食,即夜办具种种甘膳,晨朝往白时到。
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
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及羹。
时居士下饭已,入内取羹。
比取羹还,六群比丘食饭已尽,居士问言:“饭在何处?”
比丘报言:“我已食尽。”
时居士与羹已,复还取饭。
比取饭还,食羹已尽。
居士问言:“羹在何处?”
报言:“我已食尽。”
时居士即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无厌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饭至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似如饥饿之人。”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受饭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饭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羹饭等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不等者,饭至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
“若比丘,故作不等羹饭食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正须饭不须羹,或时正须羹不须饭,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以次食戒第三十
= 我会有规律的进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饭食,即夜办具种种多美饮食,晨朝往白时到。
时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手自斟酌饮食。
时六群比丘不次第取食食。
时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不次第受食食,譬如猪狗食,亦如牛驴、乌鸟食。”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次第受食?”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不次第食?”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以次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不次第食者,钵中处处取食食。
“彼比丘,故为不次第取食食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患饭热挑取冷处食,若日时欲过,若命难、梵行难,如是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挑钵中央食戒第三十一
= 我进食时会从食物的旁边开始用起。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众僧欲供设种种羹饭,即夜办供具,明日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
时六群比丘,受食当挑钵中而食令现空。
时居士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受食似如牛驴、骆驼、猪狗,似如乌鸟食无异。”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当挑钵中而食?”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座,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食当挑钵中而食?”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挑钵中而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挑钵中食者,置四边挑中央至钵底。
“若比丘,故为挑钵中食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患食热开中令冷,若日时欲过,若命难、梵行难,疾疾刳钵中食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索羹饭戒第三十二
= 我无病时,我不会吃我为我自己要求而来的饭或豆子咖喱。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众僧欲供设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
尔时居士手自斟酌种种羹饭。
尔时六群比丘,自为己索食如似饥饿。
时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自为己索食?”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等云何自为己索食?”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自为己索羹饭,式叉迦罗尼。’”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皆有疑,不敢自为己索食,亦不敢为他索、若他索食与亦不敢食。
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自为己索食、为他索,若他为己索,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不病,不得自为己索饭羹,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不病故自为己索羹饭,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病者自索,若为他索,他为己索,若不求而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饭覆羹戒第三十三
= 我不会为了要更多的食物而隐藏食物。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种种羹饭,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羹饭。
时居士与一六群比丘羹已,识次更取羹,比丘于后即以饭覆羹。
居士还问言:“羹在何处?”
比丘默然。
时居士即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以饭覆羹如似饥饿人,如是有何正法?”
 
时诸比丘闻已皆共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受食,以饭覆羹更望得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以饭覆羹更望得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以饭覆羹,式叉迦罗尼。’”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有比丘请食,羹污手、污钵、污衣手巾,有疑,不敢以饭覆羹。
佛言:“自今已去听请食者无犯;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若彼故为以饭覆羹更望得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请食,或时正须羹,有时正须饭,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苦所缠。”
 
##视比座钵戒第三十四
= 我不会意图找错误而盯着别人的钵。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羹饭并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家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手自斟酌羹饭种种好食。
时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得食分少,见比坐分多,即语居士言:“汝今请僧与食自恣,欲与多者便与多,欲与少者便与少;汝居士有爱。”
居士报言:“我平等想与耳,何故言我有爱耶?”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汝云何左右视比坐钵中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左右视比坐钵中多少?”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视比坐钵中,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是中视比坐钵中者,谁多谁少耶?
“若彼比丘故为视比坐多少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比坐病、若眼暗,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如是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系钵想食戒第三十五
= 我进食时会将注意力放在钵上。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比丘僧欲供设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
有六群比丘受羹饭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坐比丘取其羹藏之。
彼自看不见羹,问言:“我向受羹今在何处?”
比坐比丘言:“汝何处来耶?”
彼答言:“我在此置羹在前,左右看视而今无。”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受羹左右顾视?”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羹食而左右顾视?”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系钵想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不系钵想者,左右顾视也。
“若比丘故作不系钵想食,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比坐比丘病、若眼暗,为受取,瞻看净不净、得未得、受未受,或看日时,或命难、梵行难,欲逃避左右看视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大抟食戒第三十六
= 我不会太大口的进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种种多美饮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
时居士手自斟酌饮食,六群比丘大抟饭食令口不受。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居士见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如似猪狗、骆驼、驴牛、乌鸟食。”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大抟饭食乃如是也?”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大抟饭食?”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大抟饭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大抟饭者,口不容受。
“若比丘故作大抟饭食,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张口待饭食第三十七
= 我不会进食时张口。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供设种种好食,即夜办具,明日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饭食。
六群比丘受食,食未至先大张口。
居士见已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云何食未至先大张口,如似猪狗、骆驼、牛驴、乌鸟?”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大张口待食?”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大张口待食?”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大张口待饭食,式叉迦罗尼。’
 
“大张口者,饭抟未至先大张口待。
“若比丘故作大张口待饭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含食语戒第三十八
= 我嘴里有食物时不会说话。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众僧欲设羹饭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明日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饭食供养。
时六群比丘,受食食含饭语,居士见已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云何含饭语?似如猪狗、骆驼、乌鸟食。”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含饭语?”
 
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含饭语?”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含饭语,式叉迦罗尼。’
 
“彼含饭语者,饭在口中语不可了令人不解。
“若比丘故作含饭语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噎而索水,或命难、梵行难,作声食,无犯。
(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哽咽[choke with sobs])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遥掷口中戒第三十九
= 我不会用一只手拿食物和用另一只手进食(从拿食物的那只手拿起食物来吃)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羹饭种种好食供养,即夜办具,明日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饮食。
六群比丘抟饭遥掷口中,居士见已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如似幻师。”
(zhì) = 扔,抛[throw]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如上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如上呵责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诸比丘言:“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抟饭遥掷口中,式叉迦罗尼。’
 
“若比丘故作遥掷饭抟口中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被系缚掷口中食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遗落饭食第四十
= 我不会一口一口的吃一件食物(水果等等除外)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羹饭种种好食供养,即夜办具,明日往白时到。
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饭食。
时六群比丘受食不如法,手把饭抟啮半食,居士见已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无厌足,食如似猪狗、骆驼、驴牛、乌鸟。”
(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如上呵责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诸比丘言:“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遗落饭食,式叉迦罗尼。’
 
“是中遗落者,半入口半在手中。
“若比丘故作手把饭抟食半留半者,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啖薄饼燋饭,或时啖肉、若芥、甘蔗,啖菜、庵婆罗果、梨阎卜果、蒱桃、蕊叶心,不犯。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ruǐ) =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stamen]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