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一
二分之十(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犍度 = Khandhaka,集结佛教戒律的汇编书籍,律藏的组成部分。现今《巴利文大藏经》中仍然保留了以犍度为名的经典。犍度原意为“躯干”,引申为汇编而成的篇章,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节之义。《犍度》分为《大品》和《小品》两部分。《大品》包括十犍度、《小品》包括十二犍度。 |
四分律卷 |
||
大品 |
大犍度 |
有关出家和受戒的规定。 |
31-35 |
布萨犍度 |
有关每月望日或朔日说戒忏悔的规定。 |
35、36 |
|
入雨安居犍度 |
有关每年雨季比丘安居修行的规定。 |
37 |
|
自恣犍度 |
有关雨季安居结束时比丘自恣忏悔的规定。 |
37、38 |
|
皮革犍度 |
有关穿鞋和使用皮革的规定。 |
38、39 |
|
药犍度 |
有关药物和食物的规定。 |
42、43 |
|
迦絺那衣犍度 |
有关雨季安居结束后比丘接受迦絺那衣的规定。 |
43 |
|
衣犍度 |
有关比丘所穿袈裟的规定。 |
39、40、41 |
|
瞻波犍度 |
有关僧团活动合法或非法的规定。 |
44 |
|
拘晱弥犍度 |
有关比丘分裂和合的规定。 |
43 |
|
小品 |
羯摩犍度 |
有关呵责与处分犯戒比丘的规定。 |
44、45 |
别住犍度 |
有关比丘接受别住处分的规定。 |
46 |
|
集犍度 |
有关处分犯僧残罪比丘的规定。 |
45 |
|
灭诤犍度 |
有关平息比丘纷争(七灭诤)的规定。 |
47、48 |
|
小犍度 |
有关比丘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定。 |
51、52、53 |
|
卧坐具犍度 |
有关房舍和卧坐具的规定。 |
50、51 |
|
破僧犍度 |
有关提婆达多反逆事的判定。 |
46 |
|
仪法犍度 |
有关各类比丘的威仪规定。 |
49 |
|
遮说戒犍度 |
有关犯戒比丘不参加布萨的规定。 |
46 |
|
比丘尼犍度 |
有关比丘尼的规定,其中包括八重法和二十四障法等。 |
48、49 |
|
五百结集犍度 |
有关佛教第一次结集的事情。 |
54 |
|
七百结集犍度 |
有关佛教第二次结集的事情。 |
54 |
#受戒揵度
受戒犍度 = 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二十犍度,乃含摄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二十种法。受戒犍度,指有关白四羯磨受具之行持法。即规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阇梨法等,及举出非出家根器之十三遮难等。
##菩萨族姓
我曾闻有作如是说:古昔有王最初出世,名大人,众所举。
时王有太子,名善王。
善王有太子,名楼夷。
夷(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太平[peaceful]/铲除;消灭;诛灭[exterminate;put to death]/毁灭[ruin]。)
楼夷王有子,名曰齐。
齐王有子,名曰顶生。
顶生王 = 梵Murdhagata,音译文陀竭,略称顶;梵名又作Mandhatr,Mandhatr,Mandhata,音译曼驮多、摩陀多,略作曼多,意译我持、持戒、持养、乐养、最胜。乃印度太古之转轮圣王。据起世经卷十载,顶生王为转轮王乌逋沙他(梵Uposatha,斋戒、长净)之子,由彼顶上之肉疱而生,端正特殊,具三十二相,诞生时,自发声唱‘摩陀多’(梵Mandhata,持我)。又生后,六万夫人见之俱生爱念,皆谓我养,故称持养。及长,具神通,统治四大洲,其寿无量,由后右髀之疱生一童子,称为髀生。
顶生王有子,名遮罗。
遮罗王有子,名跋遮罗。
跋遮罗王有子,名微。
微王有子,名微驎陀罗。
驎(lín) = 骐驎。古代骏马名/古同“麒麟”,传说中的祥兽,形似鹿,独角,全身有鳞甲。
微驎陀罗王有子,名鞞醯梨肆。
鞞醯梨肆王有子,名舍迦陀。
舍迦陀王有子,名楼脂。
楼脂王有子,名修楼脂。
修楼脂王有子,名波罗那。
波罗那王有子,名摩诃波罗那。
举诃波罗那王有子,名贵舍。
贵舍王有子,名摩呵贵舍。
摩呵贵舍王有子,名善现。
善现王有子,名大善现。
大善现王有子,名无忧。
无忧王有子,名光明。
光明王有子,名梨那。
梨那王有子,名弥罗。
弥罗王有子,名末罗。
末罗 = Malla,意译为力士。为住于中印度恒河北方之拘尸那竭城、波婆城等地之种族。又作摩罗、婆里卑。乃古代印度十六大种族之一,属于刹帝利种。
末罗王有子,名精进力。
精进力王有子,名牢车。
牢车王有子,名十车。
十车王有子,名百车。
百车王有子,名坚弓。
坚弓王有子,名十弓。
十弓王有子,名百弓。
百弓王有子,名能师子。
能师子王有子,名真阇。
从真阇王次第已来有十转轮圣王种族:一名伽㝹支,二名多楼毗帝,三名阿湿卑,四名干陀罗,五名伽陵迦,六名瞻鞞,七名拘罗婆,八名般阇罗,九名弥悉梨,十名懿师摩。
㝹(nóu)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懿(yì) = 从壹,恣声。“壹”表示专一。美好[fine]。
伽㝹支次第相承五王,多楼毗帝次第五王,阿湿卑七王,干陀罗八王,伽陵迦九王,瞻鞞十四王,拘罗婆三十一王,般阇罗三十二王,弥悉梨次第八万四千王。
懿师摩王次第百王,从懿师摩王后,有王名大善生。
大善生王有子,名懿师摩。
懿师摩王有子,名忧罗陀。
忧罗陀有子,名瞿罗。
瞿罗有子,名尼浮罗。
尼浮罗有子,名师子颊。
师子颊王 = Siha-hanu,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之王,乃释迦牟尼佛之祖父。共有净饭、白饭、斛饭、甘露饭四子。其长子净饭王,即释迦牟尼佛之父。又岛史第三章谓王有五子。
师子颊有子,名悦头檀。
悦头檀有子,名菩萨。
菩萨有子,名罗睺罗。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北方国界雪山侧释种子,生处豪族父母真正,众相具足。
适生已时,诸相师婆罗门皆共占相,记言:“大王,此儿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有此相者必趣二道,终无差错;若不出家,当为刹利水浇顶转轮圣王,能胜一切,主四天下,名为法王,为众生故而作自在,七宝具足;所谓七宝者:一轮宝、二象宝、三马宝、四珠宝、五玉女宝、六主藏臣宝、七典兵宝;有千子满足雄猛勇健,能却众敌,从海内诸地不加刀杖,自以己力正法治化,无所畏惧而行王事,所为自在不为怯弱;若当出家入非家者,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于魔众、梵众、沙门、婆罗门众、天及人众,自身作证而自娱乐,与众生说法,上善、中善、下善,有义味具足,开现梵行。”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摩竭王洴沙愿为佛弟子
时摩竭王洴沙,备虑边国,遣人处处卫逻。
洴(píng) = 水声[sound of water]。
逻(luó) = 巡察,巡逻[patrol]。
时王闻逻人所说,北方国界雪山侧有释种子,生处豪族父母真正,有三十二大人之相,相师占相,如上所说。
时逻人往至王所,白王言:“大王当知,北方国界雪山侧,有释种子,生处豪族父母真正,有三十二大人相,如上所说;王今宜设方便除去彼人,若不尔者,恐后必为王作害,亡国失土将由此起。”
王报言:“何得除去?若彼不出家者,当为刹帝利水浇顶转轮圣王,七宝具足领四天下,所为自在无所怯弱,我当臣属给使;设当出家学道者,必成无上至真等正觉,为人说法,上中下言悉善,我当为其作弟子。”
##菩萨出家
尔时菩萨渐渐长大,诸根具足,于闲静处作是念:“今观此世间甚为苦恼,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死此生彼,以此身故,不尽苦际;如是苦身何可得尽?”
时菩萨年少,发绀青色颜貌殊特,年壮盛时心不乐欲,父母愁忧涕泣,不欲令出家学道。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绀青 = 即青而含赤之色。又作绀琉璃(琉璃为青色)。为佛陀毛发及佛国土之色相。佛陀顶上之毛发为绀青之色,故称绀顶、绀发。
时菩萨强违父母,辄自剃须发着袈裟舍家入非家。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尔时菩萨渐渐游行,从摩竭国界往至罗阅城,于彼止宿。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明日清旦,着袈裟持钵,入罗阅城乞食,颜貌端正,屈申俯仰行步庠序,视前直进不左右顾眄,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屈伸(qū shēn) = 亦作“屈申”。/屈曲与伸舒。/进退。
俯仰(fǔ yǎng)
= 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a simple move or action;as
bending or lifting the head]。
庠(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庠序(xiáng xù) = 庠与序,皆为古时学校的名称。
眄(miǎn) = 斜视[look sideways at]。(看,望[look]。)
时摩竭王在高楼上,诸臣前后围绕。
王遥见菩萨入城乞食,屈申俯仰行步庠序,视前直进不左右顾眄。
见已即向诸大臣,以偈赞曰:
“汝等观彼容,圣行为最胜;
“相好甚严好,非是下贱人,谛视不顾眄,视地而前进。”
王即遣信问,比丘欲所诣?
王所遣使人,随逐比丘后;比丘欲所至,造诣何所宿?
家家遍乞已,诸根寂然定,钵饭速满已,志意常悦豫。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
时乞食得已,圣还出城住;山名班荼婆,当于彼止宿。
已知彼宿处,一使在边住;一使速还返,白王如是事:
“大王此比丘,今宿班荼山;坐卧如师子,如虎在于山。”
王闻彼使言,即严好象乘;众人共寻从,即往礼菩萨。
到彼问讯已,却在一面坐;共相问讯已,复作如是说:
“今观年盛壮,众行甚清净;应乘此大乘,群臣侍从好。
“颜貌甚端正,必从刹利生;我今与汝对,愿说所生处。”
“有国大王治,今在雪山北;父姓名为日,生处名释迦。
“财宝技术具,父母俱真正;舍彼行学道,不乐处五欲。
“观欲多众恼,出离永安隐;要求灭欲处,是我心所乐。”
时王语太子言:“今可于此住,当分半国相与。”
菩萨报言:“我不从此语。”
时王复重语言:“汝可作大王,我今举国一切所有,及脱此宝冠相与,可居王位治化,我当为臣。”
时菩萨报言:“我舍转轮王位出家学道,岂可贪于边国王位而处俗耶?王今当知,犹如有人曾见大海水,后见牛迹水,岂可生染着心!此亦如是,岂可舍转轮王位习粟散小王位?此事不然。”
粟(sù) = 粟子,谷子[foxtail millet;millet] 。(谷粒[grain]。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粟散王 = 小王之数众多,犹如粟散,故称粟散王。
时王前白言:“若成无上道者,先诣罗阅城与我相见。”
菩萨报言:“可尔。”
尔时王即从座起,礼菩萨足绕三匝而去。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证不用处定
时有人名阿蓝迦蓝,于众人中为师首,与诸弟子说不用处定。
时菩萨至阿蓝迦蓝所问言:“汝今以何等法,与诸弟子说令得证?”
报言:“瞿昙,我与诸弟子说不用处定,令其得证。”
瞿(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时菩萨便作是念:“阿蓝迦蓝而无有信,我今有信;阿蓝迦蓝无有精进,我今有精进;蓝无智慧,我有智慧;蓝今以此法得证,而况我不静坐思惟以证智慧,我今宁可勤精进证此法耶?”
彼即勤精进,不久得证此法。
时菩萨得证已,往阿蓝迦蓝所语言:“汝但证此不用处定为人说耶?”
报言:“我正有此法,更无有余。”
菩萨报言:“我亦证此不用处定,而不为人说。”
阿蓝迦蓝问言:“瞿昙,汝正有此不用处定,而不为人说耶?我亦证不用处定,为人说;瞿昙,如我所知汝亦知之,汝所知者我亦知之,汝似我我似汝;瞿昙,宁可共知僧事耶?”
时阿蓝迦蓝极生欢喜恭敬心,承事菩萨,以之为匹,正与我等。
匹(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 [compare;be equal to]。)
时菩萨复作是念:“此不用处定,非息灭、非去欲、非灭尽、非休息、非成等正觉、非沙门、非得涅槃永寂之处。”
不乐此法,便舍阿蓝迦蓝而去,更求胜法。
##证有想无想定
时有郁头蓝子,处大众中而为师首。
其师命终后,教师诸弟子与说有想无想定。
时菩萨往郁头蓝子所问言:“汝师以何等法教诸弟子?”
报言:“我师以有想无想定教诸弟子。”
时菩萨念言:“蓝今无信,而我有信;蓝无精进,我有精进;蓝无智慧,我有智慧;蓝证此法而为人说,况我不证此法;我今宁可勤精进证此法。”
即勤精进,不久得证此法。
时菩萨往至郁头蓝弗所问言:“汝正有此有想无想定,更有余法耶?”
报言:“瞿昙,我正有此法,更无余法。”
菩萨报言:“我亦证此有想无想定。”
彼问菩萨言:“汝正有此有想无想定耶?我师蓝亦有此有想无想定作证,我师知者汝亦知之,汝所知者蓝亦知之,汝似蓝蓝似汝;瞿昙,今可共知僧事。”
时郁头蓝子极发欢喜心,承事菩萨,推着师处,而师事之。
尔时菩萨复作是念:“我观此有想无想定处,非息灭、非无欲、非休息、非灭尽、非沙门、非涅槃永寂之处。”
不乐此法,便舍郁头蓝子而去更求胜法。
##六年苦行
时菩萨更求胜法者,即无上休息法也。
从摩竭界游化南至象头山,诣郁毗罗大将村中,见一净地,平正严好甚可娱乐,生草柔软悉皆右旋,浴池清凉流水清净,园林茂好。
周遍观之,左右村落人民众多,见已便生念言:“夫为族姓子,欲求断结处,此是好处;我今求断结处,此处即是;我今宁可于此处坐而断结使。”
时有五人追逐菩萨,念言:“若菩萨成道,当与我等说法。”
尔时郁鞞罗有四女:一名婆罗、二名郁婆罗、三名孙陀罗、四名金婆伽罗,皆系心菩萨所:“若使菩萨出家学道,我等当为弟子;若菩萨不出家学道,在家习俗者,我等为妻妾。”
妾(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时菩萨即于彼处六年苦行,虽尔犹不证增上圣智胜法。
尔时菩萨自念:“昔在父王田上坐阎浮树下,除去欲心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喜乐一心,游戏初禅。”
时菩萨复作是念:“颇有如此道可从得尽苦原耶?”
复作是念:“如此道能尽苦原。”
时菩萨即以精进力修习此智,从此道得尽苦原。
时菩萨复作是念:“颇因欲不善法得乐法否?”
复作是念:“不由欲不善法得乐法。”
复作是念:“颇有习无欲舍不善法得乐法耶?然我不由此自苦身得乐法,我今宁可食少饭糗得充气力耶?”
糗(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尔时菩萨于异时食少饭糗,得充气力。
时菩萨食少食时,五人各各厌舍而去,自相谓言:“此瞿昙沙门狂惑失道,岂有真实道耶?”
##坐菩提树下得四胜法证三明
时菩萨气力已充,复诣尼连禅水侧,入水洗浴身已出水上岸,往菩提树下。
希连禅河/尼连禅那河/尼连然河/泥连河/熙连河/尼连禅江/尼连江水/尼连水/尼连禅河 = Neranjara,意译作不乐着河。为恒河之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之东方,由南向北流。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卷四载,释尊出家后,于尼连禅河畔静坐思惟,修苦行六年。后舍苦行而入此河沐浴,净身后接受牧牛女难陀波罗之乳糜供养,寻至此河对岸之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发愿而成道,故此河沿岸颇多释尊成道之古迹。
时去树不远,有一人刈草名曰吉安。
刈(yì) = 割草[mow;cut down]。
菩萨前至此人所语言:“我今须草,见惠少多。”
吉安报曰:“甚善,不为爱惜。”
即授草与菩萨。
菩萨持草更诣一吉祥树下,自敷而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
时菩萨除欲爱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喜乐一心,游戏初禅,是谓菩萨最初得胜善法。
何以故?由系意专念不放逸故。
时菩萨除有觉有观,得内信喜乐一心念无觉无观,游戏二禅,是谓菩萨得此二胜善法。
何以故?由系意专念不放逸故。
时菩萨除去喜身受快乐,得圣智所见护念乐,游戏三禅,是谓菩萨得三胜法。
何以故?由系意专念不放逸故。
时菩萨已舍苦乐,先已去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戏四禅,是谓菩萨得此四胜法。
何以故?由系意专念不放逸故。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时菩萨得此定意,诸结使除尽,清净无瑕秽,所行柔软住坚固处,证宿命智。
自识宿命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数百生、无数千生、无数百千生、劫成劫败、无数劫成无数劫败、无数劫成败,我曾生某处,字某姓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寿命如是,寿命限齐如是,住世长短如是,受如是苦乐,从彼终生彼,从彼终复生彼,从彼终生此,如是相貌,识无数宿命事。
时菩萨于初夜得此初明,无明尽明生,暗尽光生,所谓宿命通证。
何以故?由精进不放逸故。
时菩萨复以三昧定意清净,无瑕无结使,众垢已尽,所行柔软,住坚固处,知众生生者死者。
以清净天眼观见众生,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贵若贱,随众生所造行,皆悉知之。
即自察知,此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邪见诽谤贤圣,造邪见业报,身坏命终,堕地狱畜生饿鬼中。
复观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正见不诽谤贤圣,造正见业报,身坏命终,生天上人中。
如是天眼清净,观见众生生者死者随所造行,是谓菩萨中夜得此第二明。
无明尽明生,暗尽光生,是谓见众生天眼智。
何以故?由精进不放逸故。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时菩萨得如是清净定意,诸结除尽,清净无瑕,所行柔软,所住坚固,得漏尽智而现在前。
心缘漏尽智,如实谛知苦、知苦集、知苦尽、知苦尽向道,以得圣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如实知之,如实知漏,知漏集,漏尽向道如实知之。
彼作如是知如是观,于欲漏意解脱,有漏意解脱,无明漏意解脱。
已解脱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生。
是谓菩萨后夜获此三明。
无明尽明生,暗尽光生,是谓漏尽智。
何以故?由如来、至真、等正觉,发起此智得无碍解脱故。
尔时世尊,于彼处尽一切漏,除一切结使。
即于菩提树下结加趺坐,七日不动,受解脱乐。
##最初受二归依优婆塞
尔时世尊,过七日已,从定意起,于七日中未有所食。
时有二贾客兄弟二人:一名瓜、二名优波离,将五百乘车载财宝,去菩提树不远而过。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时树神笃信于佛,曾与此二贾客旧知识,欲令彼得度,即往至贾人所语言:“汝等知否?释迦文佛如来等正觉,于七日中具足诸法;于七日中未有所食,汝等可以蜜糗奉献如来,令汝等长夜得利善安隐快乐。”
尔时兄弟二人,闻树神语已欢喜,即持蜜糗往诣道树。
遥见如来颜貌殊异,诸根寂定最上调伏,如被调象无有卒暴,如水澄静无有尘秽,见已发欢喜心。
于如来所前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时二人白世尊言:“今奉献蜜糗,慈愍纳受。”
时世尊复作如是念:“今此二人奉献蜜糗,当以何器受之?”
复作是言:“过去诸佛、如来、至真、等正觉,以何物受食?诸佛世尊不以手受食也。”
时四天王立在左右,知佛所念,往至四方,各各人取一石钵,奉上世尊,白言:“愿以此钵,受彼贾人糗蜜。”
时世尊慈愍故,即受四天王钵,令合为一,受彼贾人糗蜜。
受彼贾人糗蜜已,以此劝喻,而开化之。
即咒愿言:
“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汝等贾人,今可归依佛、归依法。”
即受佛教,言:“大德,我今归依佛、归依法。”
是为优婆塞中最初受二归依,是贾客兄弟二人为首。
时二贾人白佛言:“我今从此欲还本生处,若至彼间当云何作福?何所礼敬供养?”
时世尊知彼至意,即与发爪,语言:“汝等持此往彼作福、礼敬供养。”
时贾人虽得发爪,不能至心供养,言:“此发爪,世人所贱除弃之法,云何世尊持与我等供养?”
##菩萨本生
时世尊知贾人心中所念,即语贾人言:“汝等莫于如来发爪所生毛发许懈慢心,亦莫言世人所贱,云何如来使我供养?贾人当知,普天世界魔众、梵众、沙门、婆罗门、众天及人,于如来发爪兴供养恭敬,令一切诸天世人魔众、梵众,及沙门婆罗门众,得其功德不可称计。”
贾人白佛言:“设供养此发爪,有何证验?”
佛告贾人言:“过去久远世时,有王名曰胜怨,统领阎浮提;尔时阎浮提内,米谷丰熟,人民炽盛,土地极乐;有八万四千城郭,有五十五亿村,有六万小国土;时胜怨王所住治城,名莲花,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米谷平贱,人民炽盛,国土安乐,园林茂盛,城堑牢固,浴池清凉,众事具足,街陌相当。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陌(mò) = 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也泛指田间小路[a path between fields <running east and
west>]。(泛指道路[road]/街道[street]。)
“贾人当知,时王胜怨,有婆罗门为大臣,名曰提阎浮婆提;是王少小周旋,极相亲厚;后于异时,王即分半国与此大臣;时彼大臣所得国分,即于中更起城郭,东西长十二由旬,南北广七由旬,米谷丰贱,人民炽盛,国土安乐,园林茂盛,城堑牢固,浴池清凉,众事具足街陌相当;城名提婆跋提,胜彼莲花城邑。
周旋(zhōu xuán) = 本为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后引申为应酬、交际[socialize]。/相机进退,与对手追逐较量[contend with]。/盘旋;旋转[circle]。
“贾人当知,其王无有继嗣;以无嗣故,向诸神祀泉流、山原、河水、浴池,满善神、宝善神,日月、帝释、梵天、火神、风神、水神、魔醯首罗神、园神、林神、市神、四徼巷神、鬼子母城神、天祀福神祀,所在求请:‘愿生男儿。’
嗣(sì) = 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诸侯传位给嫡长子[inherit sovereignty]。(继承;接续[inherit;continue]。)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徼(jiāo) = 窃取,抄袭[steal]。(jiào = 边界,边境[boundary;border]。)
“于异时王第一夫人怀妊,妇人有三种智慧,如实不虚:一自知有娠,二自知从某甲许得,三知男子有爱心于我;时彼夫人,往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怀妊。’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王报言:‘大善。’
“即敕左右,供给供养第一饮食、衣服、卧具,一切所须皆加一倍。
“至十月满已生一男儿,端正无比世之希有。
“始生在地无人扶侍,自行七步而说此言:‘我于天上世间最上最尊,我当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苦!’
“即号曰定光菩萨。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n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贾人当知,尔时国王,即命婆罗门中善明相法者告言:‘汝等当知,我夫人生一男儿,颜貌端正世之希有,始生出胎无人扶侍,自行七步而说此言:“我于天上世间最上最尊,能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苦”;汝等善明相法,与我占相。’
“时相师白王言:‘愿王出此儿,令我等相之。’
“王即自入宫抱儿出见之令相。
“诸相师相已,白王言:‘王生此儿,有大威神,有大功德,福愿具足;若此王子,在家者应作刹利水浇顶转轮王,七宝具足领四天下,千子满足勇健雄猛,能却众敌,以法治化,不加刀杖;若出家者,成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天及人魔、若魔天、梵天、沙门、婆罗门,身自作证而自游戏,彼当说法,上善、中善、下善,有义有味,具足修梵行。’
“贾人当知,尔时王赏赐婆罗门已,差四乳母,扶侍瞻视定光菩萨:一者肢节乳母、二者洗浴乳母、三者与乳乳母、四者游戏乳母。
“肢节乳母者,抱持案摩支节回戾令政。
案摩(àn mó) = 医疗方法之一。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洗浴乳母者,洗身浣濯衣服。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濯(zhuó) = 洗[wash]。
“与乳乳母者,随时与乳。
“游戏乳母者,诸童子等,乘象、乘马、乘车、乘舆,诸杂宝器乐器转机关,作如是种种供养之具,供养娱乐定光菩萨,擎孔雀盖从之。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贾人当知,定光菩萨年向八岁、九岁时,王教菩萨学种种技术,书、算数、印画、戏笑、歌舞、鼓弦、乘象、乘马、乘车、射御、捔力,一切技术无不贯练。
捔(jué) = 古同“角”,竞力,斗。
“贾人当知,定光转年至十五、十六时,王即为设三时殿,冬夏春给二万婇女,使娱乐之。
三时殿 = 为适应春、夏、冬三期所作之宫殿。在印度,一年分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时(春),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时(夏),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为寒际时(冬)。据传,释尊出家以前,其父王为使释尊过快乐的宫廷生活,尝建三时殿以适应三季。
“与作园池,纵广二十由旬,现阎浮提一切华树、果树、香树,诸奇异树,尽殖之于园。
殖(zhí) = 脂膏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变质[putrefy]。(生长,繁殖[grow;multiply]。)
“贾人当知,首陀会天日来侍卫,作是念言:‘今菩萨在家已久,我今宁可为作厌离;菩萨得厌离已,早得出家,剃除须发着袈裟,修无上道耶?’
“伺菩萨入后园时,即往化作四人:一者老、二者病、三者死、四者出家作沙门。
“时菩萨见此四人已,极怀愁忧,厌患世苦,观世如是有何可贪。
“贾人当知,尔时菩萨得厌离已,即日出家即日成无上道。
“贾人当知,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遍观一切,未见有应度可为转无上法轮者。
“时定光如来,去提婆跋提城不远,化作一大城,高广妙好,悬缯幢旛,处处克镂,作众鸟兽形。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旛(fān) = 同“幡”。长幅下垂的旗[pennant;long,narrow flag]。
刻(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镂(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周匝净妙浴池园果,胜于提婆跋提城,化作人民颜貌形色,亦胜彼国人民,使己国人民共与往来交接为亲友。
“贾人当知,定光如来观察提婆跋提城人民诸根纯熟,即使化城忽尔火然。
“时提婆跋提城人见此已,极怀愁忧厌离心生。
“定光如来,于七日之中度六十六那由他人,五十五亿声闻。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贾人当知,尔时定光如来,有大名称,流布十方,莫不闻知,皆共称言:‘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普天世界,魔、若魔天、梵众、沙门、婆罗门、天及人,自身作证而自娱乐,与人说法,上中下言悉善,有义有味,具足修梵行。’
“贾人当知,定光如来凡常身光照一百由旬。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诸佛世尊常法光照无量,还摄光照余光七尺。
“贾人当知,时胜怨王闻王提阎婆提宫中生一太子,福德威神众相具足,即日出家即日成无上正真等正觉道,名闻远布,皆共称言:‘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乃至具足修梵行。’
“胜怨王即遣使往,与提阎婆提王:‘相闻知卿生太子,德威神众相具足,即日出家即日成道,乃至具足修梵行,有大名称流布十方,今可遣来吾欲看之;若卿不遣来者,吾当身自往。’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
彼时提阎婆提王闻此使语已,即怀愁忧,集诸群臣语言:‘汝等思惟,当以何报、作何等方宜称可彼意?’
“诸臣答言:‘当问定光如来,随佛有所言教,我等当顺从行之。’
“时王提阎婆提与诸群臣,即往定光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王言:‘今且止,勿怀愁忧,我自当往彼。’
“贾人当知,时王提阎婆提,自于其国七日供养定光如来,衣服、饮食、床卧具、病苦医药,及比丘僧,不令有乏。
“贾人当知,定光如来过七日后,与诸比丘人间游行,迳诣药山龙王池边。
迳(jìng) = 同“径”。经过,行经[pass]。
“贾人当知,此龙王宫,纵广五百由旬。
“尔时定光如来及比丘僧,在彼住止。
“时定光如来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刹土,昼夜不别,若忧钵、钵头摩、鸠勿头、分陀利华等合,鸟兽不鸣,则知是夜;若忧钵诸花开,及诸众鸟兽鸣者,则知是昼。
鸠(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如是经历十二年中,昼夜不别。
“时胜怨王即集诸大臣告言:‘自忆昔日有昼有夜,如今何故无昼无夜?若忧钵众华开,及众鸟兽鸣,则知是昼;若花合鸟不鸣,则知是夜;为世有非法,为我行有阙?汝等有过耶?以诚言告我。’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诸臣白言:‘王亦无咎,国无非法,我等无过;今定光如来,在呵梨陀山龙王宫,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刹土,是其威神,令昼夜不别;欲知昼夜者,花合鸟不鸣,则知是夜;若花开鸟鸣者,则知是昼;王亦无咎,国无非法,我亦无过,此是定光如来威神,不足畏惧。’
阿利陀姜/呵梨陀姜 = Halidda,意译黄姜。
“王问左右臣:‘呵梨陀山龙王宫,去此远近?’
“臣白王言:‘去此不远可三十里。’
“王敕左右:‘严驾羽宝之车,今欲往彼礼拜定光如来。’
“左右即承教,严驾羽宝车已,前白王言:‘严驾已办,王知是时。’
“贾人当知,王即乘车,诸臣侍从,诣呵梨陀山龙王宫所。
“到已齐不乘车处,下车步进,前至龙王宫。
“贾人当知,时王遥见定光如来,颜色端正诸根寂定,见已发欢喜心,即前至定光佛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
“时世尊渐与王说微妙法,劝令欢喜。
“时王闻佛说微妙法劝令欢喜已,前白佛言:‘如来,今正是时,应入莲花城。’
“时定光如来默然受王请。
“时胜怨王知佛默然受请已,便从座起,头面礼足而去。
“还至国界,告敕人民:‘汝等从此莲花城至药山,掘地至膝,以杵捣令坚,以香汁洒地,左右道侧种殖种种花,道侧作栏楯,然好油灯安置其上,作四宝香炉金银琉璃颇梨。’
杵(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捣,砸[pestle]。)
捣(dǎo) = 捣,舂[beat with a pestle;pound]。
“时诸人民受王教令已,如上所说。
“时王即集大臣告言:‘汝等庄严此莲花大城,除去粪土石沙秽恶,以好细土泥涂其地,悬缯幡盖,烧种种好香,复敷种种𣰽氀,以种种好花布散其地。’
氀(lǘ) = 毛织的毡类。
“时诸臣即受王教,如敕庄严。
“时胜怨王复告诸大臣:‘告下国土人民,莫使有卖香花者;若有卖者,莫使有买者;若有卖买者当重罚;何以故?我自欲供养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故。’
“尔时彼国有一大臣婆罗门,名曰祀施,多饶财宝,真珠、虎珀、车磲、马瑙、水精、金银、琉璃,珍奇异宝不可称计。
“时彼婆罗门,十二年中祠祀。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若彼祠祀众中,有第一多智慧者,当以金钵盛满银粟,或以银钵盛满金粟,并金澡瓶、极妙好盖履屣,及二张好氎,众宝杂厕杖,并庄严端正好女,名曰苏罗婆提,与之。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屣(xǐ) = 鞋子[shoe]。
“时彼祠祀众中,第一上座大婆罗门,是王大臣,有十二丑:瞎、偻、凸背、瘿、黄色、黄头、眼青、锯齿、齿黑、手脚曲、戾身不与人等、凸髋。
偻(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瘿(yǐng) = 颈瘤,俗称大脖子。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包括甲状腺肿大等[goitre]。
锯(jù) = 析解木石等的齿形工具[saw]。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髋(kuān) = 臀部[hip]。
“贾人当知,彼祀施婆罗门作是念:‘今此上座有十二丑,复是王臣;云何以我宝物并女,与此人耶?’
“复作此念:‘我今宁可更延祀日,若更有端正聪明智慧婆罗门者,我当与之。’
“贾人当知,雪山南有一仙人,名曰珍宝,少欲乐闲心无所贪,修习禅定获五神通,教授五百梵志使令诵习。
“时五通仙人,有第一弟子,名曰弥却,父母真正七世清净,亦复教授五百弟子。
“贾人当知,时弟子弥却,往至珍宝仙人所,白言:‘我所学者已达,当更学何等?’
“时彼珍宝仙人即更自造经书,一切婆罗门所不能知,造已告弟子言:‘汝可诵习之,此书诸沙门婆罗门所无有者;设诵习者,于诸婆罗门中可得最胜第一。’
“贾人当知,尔时彼弟子即学习此书诵利已,往至珍宝仙人所,白言:‘所学已讫,当受习何等?’
“师告言:‘汝若诵竟,夫为弟子应报师恩,汝今当报。’
“即问言:‘云何当报师恩?’
“师报言:‘须五百金钱。’
“时弥却闻师语已,将五百弟子,雪山南人间游行,从国至国、从村至村,渐至莲花城。
“闻诸人言:‘耶若达婆罗门,十二年中祠祀天神;若有聪明第一者,当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并金澡瓶,及好盖极好氎,七宝杂厕杖,庄严苏罗婆提端正好女与之。’
“‘我今宁可入彼众中,或能得彼五百金钱。’
“贾人当知,弥却即入彼祀中,当入时有大威神光明。
“时耶若达婆罗门作是念:‘此人来入祠祀,有大威神光明,今必当移上座去,以此摩纳安置其处;若此摩纳得上座处坐者,汝等当如我所作,皆共高声称善,作众伎乐散花烧香恭敬礼事。’
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演若达多 = 梵Yajnadatta,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摩纳婆 = Manava,意译胜我。即毗纽天外道在有情身中所执着的胜妙之我。/又作摩纳缚迦、摩纳、摩那婆。意译为儒童、少年、仁童子、年少、年少净行、净持。即青年,又特指婆罗门之青年而言。
“时诸人等即受教,言:‘可尔。’
“当如教为之时,弥却摩纳入彼众已,从下而问:‘汝等诵何等经书?诵得几许?’
“随所诵多少者报言:‘我诵尔许。’
“于摩纳所诵,百倍万倍巨亿万倍,不可为比,不如摩纳。
“次问二、三人乃至百千人:‘汝等诵何等?知何经书?所诵得几许?’
“随所诵报言:‘我等诵尔所。’
“于摩纳所诵,百倍万倍巨亿万倍,不相为比。
“次问第一上座:‘汝知何经书?诵得几许?’
“其人随所诵多少报言:‘我诵尔所。’
“弥却摩纳复胜于彼。
“时弥却摩纳语言:‘我所诵知者出过汝上。’
“即语其人言:‘汝去,我坐汝处。’
“上座报言:‘汝莫使我移,我设于此得好供养及金宝,两倍与汝。’
“弥却摩纳报言:‘正使满阎浮提七宝与我者,我终不取,汝但移去;何以故?我有此法,应坐此座。’
“贾人当知,时彼弥却摩纳,移彼上座即自坐之。
“当移坐时,地六种震动,即共高声称善,作众伎乐花香供养。
“贾人当知,彼耶若达,极怀欢喜,自庆无量,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金盖七宝厕杖,金银澡瓶,极妙好氎,庄严好女,至弥却摩纳前白言:‘唯愿受此众宝物并受此好女。’
“弥却报言:‘我不须是。’
“即问言:‘欲须何等?’
“报言:‘我须五百金钱。’
“即以五百金钱与之。
“贾人当知,时弥却摩纳取此五百金钱已,从坐起而去。
“时苏罗婆提女亦随而去。
“时弥却摩纳还顾语女言:‘汝何故随我后行?’
“女报言:‘父母遣我与君作妻。’
“弥却摩纳报言:‘我今修梵行不须汝,若有爱欲者乃须汝耳。’
“时彼女即还入父园中,园中有清净浴池,池中有七茎莲花,五花共一茎香气芬馥花色殊妙。
馥(fù) = 香,香气[fragrance]。
“复有二花共一茎,其香色殊妙,见已便生此念:‘我今观此花极为妙好,我今宁可采此花与弥却摩纳,令心喜悦。’
“即采花置水瓶中,出园外遍求弥却摩纳。
“时弥却摩纳还入钵摩大国,见国内人民,扫除道路除去不净,以好土填治平正,以花布地香汁洒之,悬缯幡盖敷好𣰽氀,见已问城中行人言:‘今观此城严好乃尔,为用岁节、为用星宿吉日,而修治如是耶?’
“行人报言:‘今定光佛当来入城,以此故修治如是。’
“弥却摩纳心念言:‘我今宜可以五百金钱,买好花鬘、好香、好伎乐幢幡、好盖,先当持用供养定光如来,后当更与师求财。’
“即于彼钵摩国所可求买者皆不可得。
“何以故?胜怨王制重故。
“时苏罗婆提女遥见弥却摩纳来,语言:‘年少,何故行步速疾,汝有所须耶?’
“即报女言:‘我须好花。’
“问言:‘摩纳用花作何等?’
“报言:‘我欲作佛种无上根栽。’
栽(zāi) = 筑墙立板[erect board]。(种植[grow;cultivate;plant]/秧子,可以移植的植物幼苗[seedling]。)
“其女问言:‘此花已萎枯色变,不可复种;云何由此作佛种无上根栽?’
“摩纳报女言:‘此田良美,正使此花萎枯色变种子燋烂种之故生耳。’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其女报言:‘汝可取此花去作佛种无上根裁。’
“摩纳报言:‘若受我价卖与我者,我当取之。’
“其女报言:‘摩纳何以惜我财物;我父名耶若达,自多饶财宝;摩纳欲买花者,与我作要誓,所生之处常与我作夫耶?’
“摩纳报言:‘我行菩萨道,一切无所爱惜,有人乞者乃至骨肉不惜,唯除父母,但恐汝常与我作碍。’
“其女报言:‘汝所生之处,必有大威神;我亦有威神,欲以我施随汝与之。’
“时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花,余二茎花与弥却摩纳,言:‘此是我花,寄汝以上定光如来;何以故?愿与汝所生之处常不相离。’
“贾人当知,尔时弥却摩纳得此七花已,极怀欢喜不能自胜,即诣城东门。
“当尔之时,不可数亿千众生,皆持花香,悬缯幡盖,作众伎乐,待定光如来。
“时弥却摩纳欲前散花,而不能得前,即还问胜怨王言:‘汝以何故修治城内,为用岁节会日、为用星宿吉日,而作庄严国土妙好乃尔耶?’
“时王报言:‘今有定光如来当入城,是故治之耳。’
“摩纳问王言:‘云何得知如来三十二相耶?’
“王报言:‘诸婆罗门书谶所记,是故知之耳。’
谶(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摩纳报言:‘若尔者,我诵此书明知是事。’
“王言:‘汝若审知者,先可往瞻三十二相,然后我当见之。’
“贾人当知,尔时摩纳闻王语已,欢喜不能自胜,即往城东门外。
“时众多人民见摩纳来,欢喜皆与开道。
“何以故?承王命故。
“贾人当知,时摩纳遥见如来,心中欢喜,即以七茎花,散定光如来上。
“佛以威神,即于空中化作花盖,广十二由旬,茎在上叶在下,香气芬馥普覆其国,无不周遍视之无厌,佛所游行花盖随从。
“时城中人民男女,尽脱新衣敷地。
“时摩纳所披二鹿皮衣,脱一敷地。
“时城中人,捉此皮衣掷弃。
掷(zhì) = 扔,抛[throw]。
“时摩纳心自念言:‘定光如来不见愍念。’
“时定光如来即知彼心所念,化地作泥,无人能敷衣置上者。
“贾人当知,摩纳复作是念:‘城内人愚痴无所分别,所应敷处不敷。’
“即持鹿皮衣敷彼泥中,然不奄泥。
奄(yǎn) = 突然地[suddenly]。/气息微弱的样子[the
breath is dying out]。/覆盖。
“贾人当知,摩纳发五百岁常髻未曾解,摩纳即问如来:‘不审世尊能蹈我发上过耶?’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报言:‘能。’
“摩纳即解髻发以布泥上,心发愿言:‘若今定光如来不授我别者,我当于此处形枯命终,终不起也。’
“时定光如来知此摩纳至心宿殖善根众德具足,以左足蹈发上而过,语言:‘摩纳汝还起,汝于当来无数阿僧祇劫,号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闻此别已,即踊在空中,去地七多罗树,发犹布地如故。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贾人当知,时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右顾犹如大象王,告诸比丘:‘汝等莫以足蹈摩纳发上;何以故?此是菩萨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应蹈上。’
“时数千巨亿万人,皆散花烧香供养其发。
“贾人当知,时胜怨王大臣十二丑者,闻定光如来授摩纳别号,寻往至胜怨王所,白言:‘我能堪任二万岁中,供养定光如来及众僧,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别号 = 即表彰德行或风格之称号。又作别称。即在人名之外,由他人所赠予之号,以表彰其人之道德或风格。
“王报婆罗门言:‘汝意快哉,宜知是时。’
“时此婆罗门,于二万岁中供养定光如来及比丘僧,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已,发此愿言:‘我今二万岁中供养定光如来及比丘僧,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然摩纳移我坐处坐,夺我供养,毁我名誉,缘此福报因缘,在在生处常当毁辱此人,乃至成道,终不相舍离。’
“贾人当知,尔时耶若达婆罗门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执杖释种是。
执杖梵志 = 为佛陀时代之外道。此外道所持之杖,状似人头,佛陀上足弟子之目犍连即为此执杖梵志所击杀。佛将入涅槃前,目犍连入王舍城乞食,执杖梵志以其答言不称意,遂围而以瓦石击杀,目犍连虽神通第一,然以业力故,不得脱逃。后目犍连虽阻止阿阇世王之报复,然执杖梵志终为目犍连二弟子马宿、满宿所杀。
“尔时苏罗婆提女者,岂异人乎,今释女瞿夷是。
瞿夷 = Gopi/Gopika/Gopa,音译瞿卑、裘夷,瞿波、劬毗耶、瞿毗耶、乔比迦。意译牛护、密行、明女、守护地、覆障。为悉达太子之妃。关于其出身,各经所说不一。依修行本起经卷上载,裘夷为善觉王之女,容貌端正皎洁,天下无双;又据十二游经,瞿夷为舍夷之长者水光之女,其生时,日将没,余晖照其家,室内皆明,遂称为明女。
“尔时胜怨王大臣十二丑婆罗门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提婆达身是。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尔时珍宝仙人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弥勒菩萨是。
“尔时弥却摩纳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我身是。
“贾人当知,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以佛眼观天下,无不入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况复无欲、无瞋恚、无痴,施中第一,为福最尊。
“受取中第一,而无报应也!”
##诸神中最初受二归依
尔时贾人兄弟二人,即从座起复道而去。
尔时世尊食贾人糗蜜已,即于树下结加趺坐七日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
七日已从三昧起,由食糗蜜故,身内风动。
所以名阎浮提地者,树名阎浮提,去彼不远有呵梨勒树,彼树神笃信于佛,即取呵梨勒果来奉世尊,头面作礼已在一面立。
诃梨勒树 = Haritaka,意译作天主持、天主苻来。
树神白佛言:“世尊,由食糗蜜故,身内风动,愿今可食此果,亦可当食兼以为药得除内风。”
时世尊慈愍彼故,即便受之,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
答言:“如是。”
即归依佛、归依法。
诸神受归依者,呵梨勒树神最初。
##最初受二归依优婆夷及其全家皈依
尔时世尊食呵梨勒果已,于树下结加趺坐七日思惟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
七日后从三昧起,到时着衣持钵,入郁鞞罗村乞食,渐至郁鞞罗村婆罗门舍中庭默然而住。
郁鞞罗 = Uruvilva,河名,译曰过时。本为苦行林之村名,以流其村故,又为河名也。
婆罗门见世尊默然住,发欢喜心,即出食施与世尊。
世尊慈愍故,即受彼食,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
答言:“如是世尊,我今归依佛、归依法。”
时世尊受此婆罗门食已,更诣一离婆那树下,七日中结加趺坐思惟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
时世尊七日后从三昧起,到时着衣持钵,入郁鞞罗村乞食,渐至郁鞞罗婆罗门舍中庭默然而住。
时彼婆罗门妇,是苏阇罗大将女,见如来中庭默然而住,见已发欢喜心即出食施与世尊。
世尊慈愍彼故,即受其食,食已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
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归依法。”
诸优婆夷受归依佛、归依法者,此郁鞞罗妇,苏阇罗大将女优婆夷为最初。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尔时世尊,食彼食已,即还诣离婆那树下,七日结加趺坐思惟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
时世尊七日后,到时着衣持钵,入郁鞞罗村乞食,渐次至郁鞞罗婆罗门舍中庭默然而住。
时郁鞞罗婆罗门男女,见如来已发欢喜心,即出食施如来,慈愍彼故,即受其食。
食已告言:“汝等今归依佛、归依法。”
答言:“尔,我等今归依佛、归依法。”
##最初受二归依畜生
时世尊食彼食已,即诣文驎树文驎水文驎龙王宫。
到彼已结加趺坐七日思惟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
尔时七日天大雨极寒,文驎龙王自出其宫,以身绕佛头荫佛上,而白佛言:“不寒不热耶?不为风飘日曝、不为蚊虻所触娆耶?”
曝(pù) = 从日,暴声。字本作“暴”,小篆字形,从日,从出,从廾,从米。会合表示把米拿到阳光下照晒。廾,两手捧物。晒[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尔时七日后雨止清明,时龙王已见雨止清明,还解身不复绕佛,即化作一年少婆罗门,在如来前,合掌胡跪,礼如来足。
时世尊七日后从三昧起,即以此偈而赞曰:
“离欲欢喜乐,观察法亦乐;世间无恚乐,不娆于众生。
“世间无欲乐,越度于欲界;能伏我慢者,此最第一乐。”
尔时文驎龙王前白佛言:“我所以身绕如来头荫如来者,不欲娆触如来;但恐如来身为寒热、风飘、日曝、蚊虻所娆;以是故,绕佛身头荫其上耳。”
佛告龙王:“汝今归依佛法。”
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法。”
是谓畜生中受二归依,龙王为首。
##佛观所获缘起及涅槃法甚深难解众生难知
尔时世尊,游文驎龙王树下住已,便往诣阿踰波罗尼拘律树下,到已敷坐具结加趺坐,作是念言:“我今已获此法,甚深难解难知,永寂休息微妙最上智者,能知非愚者所习,众生异见、异忍、异欲、异命,依于异见乐于樔窟,众生以是乐于樔窟故,于缘起法甚深难解;复有甚深难解处,灭诸欲爱尽涅槃,是处亦难见故;我今欲说法,余人不知,则于我唐劳疲苦耳。”
樔(cháo) = 同“巢”,鸟窝;也指没有房屋时人的住处。
尔时世尊说此二偈,非先所闻,亦未曾说:
“我成道极难,为在樔窟说;贪恚愚痴者,不能入此法。
“逆流回生死,深妙甚难解;着欲无所见,愚痴身所覆。”